减负增效提质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减负增效提质(通用8篇)

减负增效提质 篇1

现阶段,各学校的毕业班正处于中、高考备考冲刺的关键时刻,师生压力大、负担重,容易出现复习倦怠和“高原期”现象。同时,有些学校毕业班的中后期管理缺乏整体谋划,备考工作的整体性思考不足,学科应对措施还显得不够到位,那么如何基于校情学情,通过加强毕业班的中后期管理来进一步实现科学减负,提质增效,值得关注。

一、毕业班中后期管理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 信心不足,易烦躁。目前,距离中、高考时间短,部分“一模”、“二模”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面对大量复习练习,在短期内看不到成绩的提升,显得信心不足。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过分关爱。面对父母的唠叨,考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容易烦躁,他们急需老师心理疏导和学法指导。

 意志薄弱,想放弃。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尤其是一些中等生,想成功,怕吃苦,遇到一些学科上的困难,意志薄弱,缺乏坚持,自我主观上想放弃,易打退堂鼓,出现上课不听,作业不交,课上睡觉的情况。

 自律不严,常反复。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习惯较差,行为随便。因为学习难度大,缺乏成功体验,厌学情绪浓,由于对中、高考升学失去信心,对自我要求不严,比较放纵自己的行为,容易出现一些重复性的违纪行为,影响班级的稳定和备考氛围。

 规范欠缺,会漏分。部分学生常犯 “眼高手低”的毛病,解题思路欠规范,解题步骤混乱,出现“看错、想错、读错,抄错、算错”的情况,尤其一些中等和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比较浮躁,复习中怕麻烦,解题过程过于简单化。但是不管试题难度如何,自己会做的就一定要在答卷上体现,尤其是涉及到容易错、易混淆知识点的复习不能走马观花,力争做到“该得得分一分不丢”。

 自我加压,钻牛角。一些中等偏上的学生期盼“好上加好,更进一步”,对自己要求过于苛求,所确定的中、高考奋斗目标超越了个人实力,有些想法甚至不切实际,时常出现爱“钻牛角尖”现象。由于爱钻难题,疏忽基础,导致基础不牢,难得高分。

 陷入题海,难自拔。有些考生复习方法不明,陷于题海战术。盲目偏信于一些名校的考前仿真试卷和模拟试卷,天天忙于做试卷,而疏于课本上基础知识的落实。由于对大量试题缺乏应有的精选与筛选,刻意追求试题数量,重复试题反复做,学生面对做不完的试题,难以自拔,最终成绩进展缓慢。

 体质下降,会生病。没有充沛的精力,学生很难始终保持良好的复习状态。毕业班的中后期,学生复习备考的压力大,负担重,户外活动时间明显减少。由于精力不足,一些学生身体抵抗力下降,加上一些常见疾病侵扰,易出现体弱多病的情况,自然影响中、高考复习与备考。

(二)教师方面

 学情不明,目标不清。一方面教师不能耐心的帮助学生分析优势、劣势,使其扬长避短,趋利弊害。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对班级学情把握不准,复习工作停留于表面化,脱离本班学情,仅凭经验复习,导致复习过程中很多环节处于低效重复,复习效益低下。另外,一些教师复习时游离于考纲之外,复习课的目标不清,使得复习备考失去了针对性。

 陷于表象,抱怨客观。一些教师缺乏发现质量增长点的敏锐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停留于表面的现象不能从“一模”、“二模”数据中发现班级、学生存在的问题。尤其对考试中出现问题而又有提升潜能的一些临界学生(比如中考“一模”490 分左右的中等偏下的学生),不能及时的询问、谈心和有效指导。不少教师面对问题,不是想方法解决问题,而是不断抱怨生源差,更多的强调客观困难,弱化个人的主观努力,导致工作陷于高原期,推而不动,贻误学生。

 反馈不力,检查缺位。部分教师复习教学中只顾完成复习进度,不管复习效度。教学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课堂上缺乏目标意识,课堂反馈矫正不及时,课堂目标达成率不高。具体说,有些教师只顾追求练习数量的增加,忙于下发练习试卷,学生被大量作业包围,客观上加大了学生复习强度,却忽视了教学反馈后的检查与落实。

 作业随意,批改缺位。不少教师作业布臵时缺乏科学的考量,没有换位思考:“学生有效作业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忽视了作业布臵的基本尺度,即作业的量应以“教师能批改得了,且学生能做得完”为标准。部分教师采取“以讲代练,以考代练”的不当方式,布臵大量的随堂作业,且不收不改,学生做对做错不清楚。另外,教师下发的反馈练习与作业不能做到全批全改,及时批改以及二次批改,这样学生既得不到有效训练,相反陷入重复训练,被动复习,疲劳复习,使学生接受能力下降,导致复习课课堂效率低,复习进展缓慢。

 教法单一,气氛沉闷。复习课上,部分教师复习方式单一,教学方式缺乏变换,讲授过多,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复习。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呆板,欠缺调节课堂气氛的办法,经常就题讲题,直接读题目报答案,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的痛苦,呈现出教师复习盲目,学生听课麻木的状态。由于缺乏教师的及时鼓励、肯定与正面引导,不少学生复习课上游离于课堂之外,学习主动性降低,课堂气氛沉闷。但是士气宜鼓不宜泄,课堂上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能够帮助学生振奋精神,提高课堂活力。 备课敷衍,效益低下。在复习备考的中后期,辅导学生和管理工作难度加大,有些教师体力与精力出现透支,出现复习疲劳和工作倦怠现象。由于精力不足,教师在备课环节出现应付敷衍的情况,导致复习课失去针对性,复习效益难以提升。

 筛选不细,资料重复。一些教师或备课组对中、高考资料缺乏必要、细致的筛选,资料重复性很高。尤其是对各地区的“一模”、“二模”试卷不加选择,整体照搬,给学生整卷训练,不仅学生重复训练,而且加重学生复习负担,占据了学生自主复习时间。

 单兵冒进,学科失衡。部分学科过分突出学科本位,只为提高本学科分数而抢时间,布臵作业过多,侵占了其他薄弱学科的矫正时间,使这类学生学科发展不均衡,总分上不去。

(三)管理方面

 缺乏谋划,管理缺位。部分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对初三备考工作还缺乏细致谋划,深入毕业班不够,工作方式简单化,以会议代落实,采取上传下达方式,对毕业班的服务和学科指导不及时。同时一些班级常规管理不到位,学习常规检查缺位,学生备考状态过于松弛,复习效率偏低。

 浮于表面,常说空话。学校部分领导开会停留于问题表象分析,不能与一线教师同甘共苦。由于教师很少得到领导的关注和及时肯定,教师工作主动性不足,这样很难缓解教师的复习中后期的烦躁的情绪。

 常规弱化,学风不浓。严格的纪律可以让学生产生紧张有序的行为,从而营造出充实有序的学习气氛。部分学校忽视和弱化了毕业班的常规管理,一些班级上课迟到人数较多,学风不浓,导致任课教师组织复习教学难度加大。同时,部分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督促与帮扶不够,部分学生学习用品及复习资料不齐全,教师熟视无睹,不闻不问,任由学生自我放弃,使得这些学生游离于复习过程之外。

 调控不力,学科失衡。部分学校在毕业班教学管理上,缺乏合理的宏观调控,对各科课时缺乏整体控制与细致安排,不能向薄弱学科倾斜,而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任由部分教师随意侵占学生体育课,影响了午间休息,使得学生难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复习当中。

二、加强毕业班中后期管理的几点建议

1、着眼效益,抓好复习时间管理。距离中、高考时间紧迫,学科之间要善于合作,杜绝各科争抢课时行为。在进行学科缺漏的弥补时,教师要坚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强化学生做题的时间意识。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对题目才算有效,否则即使做对,也存在隐性失分。要克服卷面上大量出现的“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不仅要做到“做了、做对,更要做好”,同时要避免考试时出现“试卷做不完,时间不够用”现象。

二是要突出效益优先,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减少课堂上没有目的性的反复与重复教学内容,要缩短讲授时间,突出讲方法,讲典型,多练习,多反馈。教师要腾出时间鼓励学生自主复习,帮助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筛选出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主干知识体系,并及时查漏补缺,促进各科平衡,提高总体成绩。

三是要合理安排时间,不在难题上打“持久战”。在稳定优势学科成绩的基础上,学生不必盲目地在优势学科上无限制的花费时间。学生可以根据学科的强弱状况,合理规划和分配复习时间,把准学科分值的增长点,确保各学科均衡发展,避免被牵着鼻子而失去自主权。

2、精挑细选,抓好作业练习管理。备考的中后期,作业不仅要少而精,试卷更要重视批改后的讲评。对待每节复习课的作业和练习,教师要有选择性,不能盲目地指望用练习量的增加来代替复习质的提升。在复习练习的要求上,要做到:有布臵、有检查、有批改、有讲评,同时采取二次反馈与循环反馈的方式,让学生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3、善于疏导,抓好学生心理管理。如何将考生心理调整到最平和的状态,是考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烦躁心理和考试怯场心理。教师对学生要真心爱护,尊重热爱又严格要求。教师要多给基础薄弱学生一些激励和表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经常换位思考,可采取“先跟后带”的方式与学生谈心。作为班主任还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引导家长做好目标定位,不要过多地介入孩子的学习,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备考环境。

4、严格要求,抓好常规纪律管理。稳定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在复习备考的中后期,由于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很多学生压力增大,对学习前景充满忧虑;还有的学生自认为无望而放弃复习,客观上会造成学生行为习惯的松懈。为此,毕业班备考的中后期管理,应加强学生纪律观念培养,特别加强纪律约束。大量事实证明,守纪与否能折射出一个学生的心态,透过学生的纪律表现可以判断学生思想动态。学习越是紧张,纪律越要加强。为此可采取学生自管和共管的形式,相互监督,保证班级有个稳定的备考环境。

5、夯实基础,抓好复习资料管理。考纲是复习的依据,教材是复习的根本,资料是复习的补充。中考复习备考要“抓纲务本”,“抓纲”就是要正确认识考纲对复习的指导作用;“务本”就是要充分利用教材,拓宽知识内容,延伸课后习题。不少学生存在过分依赖资料的习惯性心理,容易把课本丢掉,对这种现象教师要注意引导,决不能舍本逐末。越是到中、高考后期越应回归教材,夯实基础。临近中、高考,各类模拟试卷和仿真试卷非常多,要求教师严格筛选复习资料,决不能滥用。建议以“考试说明“为基础,再辅以其他精选的材料,择其“精”者而用之,做到“以一当十”,“举一反三”,切实提高资料的使用效果。

6、立足整体,抓好分层推进管理。教师应真心落实各类学生分层帮扶,寻求学科质量增长的新空间。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学有进步,人人进步”的信心,这是分层辅导的前提。做好分层推进管理,需要优化“分类指导,分层辅导,及时跟进”的措施,注意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辅导与帮扶不做硬性的统一要求,避免“一刀切”,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 对优等生,要指方向、定目标、压担子、留空间;比如,在做模拟训练题时,不用全做,可选择性地做,并适当关注一些解题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

 对中等水平的“临界生”,定位要科学合理,目标要求应略高于自己实际水平,并且通过努力,考生有实现的可能。如果定位合理,帮扶到位,则可以激发“临界生”复习的主动性,以此来调整好复习状态,变被动复习为主动复习。

 对基础薄弱生,要尽可能弥补复习中暴露的薄弱问题,可采取“低难度、缓坡度、小台阶、快反馈”的复习策略,克服一张卷“齐步走”的现象。考生对复习中涉及到的容易错、易混淆知识点,要及时查漏补缺,避免“走马观花”和不深不透。在保证优势学科基础上,通过针对性训练和缺陷弥补,使考生的劣势学科有一个比较大幅度的提升。

另外,学校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提优补差的对象、内容、时间与措施。教师绝不能把“面向全体”停留在口头上,只重视抓少数高分的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只有将面向全体和分类指导两者兼顾,才能实现毕业和升学的“双赢”。

7、讲求实效,加强应考技术管理。中、高考复习备考的中后期,要着眼复习实效性与针对性,注意加强学生解题习惯和答题规范训练与管理,强化紧抓得分点的备考意识。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 关注解题的规范性训练。中、高考复习备考的中后期,中等和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有时比较浮躁,复习中怕麻烦,轻视解题“过程”用语,导致解题过程过于简单化,因此要注意学生答题规范训练,做到基础题每分必争。比如注意化学用语的规范性书写;物理、数学书写公式、代入数据、解出结果、统一单位要步步落实,不能只写公式或不代入数据而直接写出答案。有些试题的结果需要分类讨论,不能考虑疏漏,答题马虎,浅尝辄止。

 避免解题中“五种错误”。即“看错、想错、算错、写错、抄错”。读题和审题是解题的基础,读题不能匆匆而过,应该字字落实,注意不能多字、漏字。要注意试题中的细节,找出关键词,明确已知条件和需求的问题。答题时书面语言要规范、通顺,不写错别字。要避免受思维定式和熟题答案的影响,减少粗心大意造成的低级错误。

 开展解题限时训练。中、高考复习备考的中后期,要恰当处理好“会做”与“得分”的关系,适当的安排一些限时的解题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和正确率。要重点解决学生“会而不得分”的问题,保证拿到应拿的分数,做到“该得的分一分不能少,能得的分一分不能丢”。

减负增效提质 篇2

笔者作为一名小语教学教师, 也就这个问题不断思索。笔者认为:小学作文教学, 应顺应时代要求, 不断创新, 实现减负、提质、增效。

通过多年的课改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普遍有较大的提高。但学生写作文的负担加重了, 作文教学的效果相对而言却并不理想, 何故?以下结合我的教学经验, 谈谈目前作文教学的局限性和如何实现减负、提质、增效。

一、内在原因:传统作文教学的局限性

指导过甚, 引导不够。

指导过甚。作文教学有“三忌”:一忌指导过于详尽;二忌限制学生虚构 (应注意把虚构和说假话区分开来) ;三忌规定作文字数。我们往往把题材广泛的优势却变成了无谓的负担, 我们怕学生面对大千世界, 难以选择, 便尽可能多地给予指导;担心学生的表达能力而过多地指导写作技巧;另一方面, 引导不够。这使得学生心中无话可说, 无趣可谈, 难以激起写作欲望。

没有还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

虽然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但是众多的量化和细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仍未表现出相应的稳定性。从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 到五彩缤纷的创造性作文教学, 语文教师深感志趣和压力共在。为追求单纯的作品质量, 我们往往缘木求鱼。我们没有给够学生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写作环境, 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充足的自主空间, 使得学生不敢去创新, 也不乐意去创新。在相对封闭、压抑的环境下, 导致了学生个性的退化, 思维能力的刻板、呆滞。创新思维能力难以培养, 写作兴趣难以激发, 写作潜能难以开发, 作文教学的效果自然不会显著。

评估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现代评估理论认为, 评估应着重于“导”。著名的教育评估专家斯塔佛尔比姆强调, 评估“不在于证明, 而在于改进”。小学作文教学的评估, 应坚定不移地把广大教师把精力和才智用到怎样以创新精神为指导, 创造性地优化开展作文教学, 矢志不渝地引导学生扔下“包袱”, 轻装上阵, 奋发进取, 敢于创新。

现实并非如此, 小学语文教师把许多时间都花在作文的书面评语上, 也是不争的事实。“精批细改”的做法, 减损了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生硬、呆板, “放诸四海皆准”的评语, 结果导致学生的厌倦和反感。

二、外在体现:学生写作的局限性

近年来, 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创新精神的指导下, 创造性地尝试许多新的作文教学方法。使得小学生的作文质量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他们的许多作品, 仍表现出诸如以下的一些局限。

1. 作品体现出学生思想难以冲破世俗牢笼。

对于同一事物, 人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在学生的作文中, 往往看到“千般面孔一个意念”。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着趋向性, 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迎合教师的赞赏, 博取家长的好评。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 所编织起来的价值牢笼, 束缚着学生的思想, 造成了诸多作品“一体化”的难堪结局。

2. 作品体现出学生情感的非本真状态。

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复杂性和应试教育的缺陷性, 我们的同学在作文中往往言不由衷, 陈词老调, 他们所表达出来的对象是冷冰冰的。比如写人, 为了体现人物的乐于助人品质, 他们便不厌其烦地写人物是在公共汽车上给人让座, 在上学的路上捡到钱包交给老师。本来自己生活在高度工业化的农村, 本来所有的土地转化成工厂, 本来连水稻田都没有, 他却写出自己帮助农民伯伯收割水稻, 来表达他最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本来过马路时由父母车载而过的他们, 在作品中还煞有其事地写自己是如何帮助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因为在他们心中, 这才能够表达出自己是在做活雷锋的自豪情感。论文句, 流畅通顺;谈文采, 颇有匠心;示情感, 远离实际, 常见失真。

3. 作品体现出学生禁锢于个性的小屋。

世界上万物皆有独特个性, 人亦如此。学生的个性差异, 随年龄增长而愈加强烈。如今的许多学生, 仍不敢走出自己封闭的小屋, 用自己的眼光, 自己的情感去抚摩外面的世界。特别是处于迅速发展而仍未健全的东莞农村社会, 许多家长惧怕外界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即使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孩子的世界却很无奈。他们的个性, 得不到自由地张扬。

三、优化策略:实现小学作文教学减负.提质.增效

1、优化作文教学策略, 实现创新思维互动,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 创新是作文教学的灵魂

创新是时代之魂, 创新是教育的本真, 也是作文教学之魂。语文教师不创新, 其学生便磨灭了独特的个性;学生写作不创新, 缺乏个性, 难免雷同。在写《我心中的更羸》时, 有的同学写出自己如何佩服那位射箭能手;有的同学敬重更羸的谦虚和自信;更有甚者写出了更羸是如何的残暴, 他应该爱护野生动物!让学生领会创新, 便能够轻松有效地张扬起他们的个性。

(2) 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为了避免学生的写作“千般面孔一个意念”, 教师应节约时间, 减轻任务, 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作文教学的“质”和“效”。

首先, 教师应以创新精神为指导, 创造性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 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融洽的环境。为此, 教师应放下传统的架子, 解开束缚, 热情有效地和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 尽可能以朋友的身份去创造性地构筑一个开放性的课堂。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表达, 调动他们主动地热情参与, 让学生快乐并高效地进行写作。

其次, 教师应以创新精神为指导, 创造性地以想象引导学生创新。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想象是创新的源泉, 在作文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甚至恰当的虚构, 给学生不断提供创新的机会。缺乏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再多的写作训练, 都会变成机器生产产品, 毫无乐趣, 更失个性。学生具有非凡的创造能力, 他们的创新精神一旦得到激活, 往往就会有惊人之举。这种激发学生想象来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作文教学策略, 也渐渐地广为小学语文教师采用。

2. 加强社会实践, 表达真情实感

鼓励写生活化作文与想象作文想结合。想象作文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很重要。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要大力鼓励学生写生活化的作文。教师要创造性地从内容入手, 抓住契机, 引导学生接触自然, 接触社会, 引导学生抓住他们感兴趣的一事一物练习写作, 让学生品尝表达自我的喜悦, 变压力为动力, 这样才能够减轻师生之间在作文教学上的负担, 并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和效果。

加强社会实践, 培养人文精神。多年以来,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够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尤其是面临考试和升学的压力, 只顾注重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而忽视了作为一个小学生的真正情感体验。致使小学生的作文徒有多样的形式和华丽的言语, 却难见其真实情感。

为此, 教师应多组织学生欣赏风光秀丽、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去了解千姿百态的社会现象, 感受冷暖人生;去参加丰富多彩的音乐会, 观看各种有趣的展览;开展各种趣味横生的活动。把社会实践的活水创造性地引到小学作文教学上来, 让学生感到有内容可写, 有真情可表达。这样, 作文教学效率才会真正有所提高, 避免学生的写作练习虽多却在内容上“假”“大”“空”, 才能真正实现减负、提质、增效。

3. 开放才是作文教学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出路

小学作文教学, 应避免程式化、成人化、政治化的封闭式现象。相反, 应推崇全方位、全过程的开放与创新策略, 优化作文教学。习作内容的开放, 还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写作空间, 自然会找到自己乐于表达的事物;思维方式的开放, 让学生自主拟题, 按照自己个性的, 独创性的思维去表达见解。例如写“雪”, 即可写它的纯洁, 也可以写它是非本分或虚伪, 掩盖了许多肮脏的东西。写作胆量的开放, 让学生绕开成堆的作文指导书和众多的条条框框, 避免八股式训练, 而让学生放开胆量, 是什么样的就怎么写, 不拘形式, 自由表达。写作时空的开放, 不局限于每周两节作文课, 不拘于学校和家庭, 不限于某一学科。尽可能地让写作成为学生诉求于人的媒介, 而不再成为规定性的负担。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设计作文教学, 让学生积极有趣地进行作文拓展训练, 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 革新传统做法, 优化评改方式, 促使学生获得写作乐趣而精益求精

开放评改途径, 改变传统的教师评改作文的专利。叶圣陶曾说:“改的优先权属于作者本人。”在此基础上, 开放作文评改途径, 让师生共同商讨式地评改。才能够积极有效地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欲望, 不断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修改能力。教师尽可能减少“精批细改”的次数,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 软化对作文的评估, 别让学生辛苦之作, 换来面目全非的好意评语, 削弱学生的自信。采取自我评改, 同学间互评, 同学集体评, 师生共评和教师单独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这样, 既减轻了教师的评改工作量, 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力, 使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渐渐地提高写作质量。由此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让学生在考试和运用时, 能够充分发挥和大胆创造。

学生评改作文, 利大于弊。学生评改, 可以加深学生对作文基本要求的理解, 同时增强自身的作文能力;可以利于同学间相互借鉴, 缩短差距;可以弥补教师“精批细改”时间的不足, 提高改进写作的积极性;可以形成讨论气氛, 培养良好的文德;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由上所述, 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方法也不再适应如今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效果检测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应该以创新精神为指导, 创造性地进行作文教学设计, 研究如何优化作文教学策略, 真正地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减负、提质、增效。

摘要:面对21世纪的信息社会和传统型作文教学向创新型作文教学发展的趋势, 小学语文教师应以创新精神为指导, 创造性地实现师生互动, 优化教学策略, 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减负、提质、增效。

关键词:小学作文,减负,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叶谰.教育概论[M].人民出版社, 1991.[1]叶谰.教育概论[M].人民出版社, 1991.

[2]李飞.语文教学与创新 (小学卷) [M].延边教育出版社, 2001.[2]李飞.语文教学与创新 (小学卷) [M].延边教育出版社, 2001.

[3]石景璋.语文教学新视野 (小学卷) [M].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3]石景璋.语文教学新视野 (小学卷) [M].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做足细节文章 减负增效提质 篇3

一、教学细节是可以“打造”的

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性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预约一些精彩。

1.“打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那必将是流于肤浅;它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那必将流于浮华;它也不是不可或不必为之的故弄玄虚,那必将流于腐俗。它是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

2.“打造”教师自己的评价语言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面对学生的热情,不能及时地进行恰当的评价,从而导致学生情绪低落,以至于不想再发言。

让我们来看两组画面,它们也是出现在我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同一个班的两堂课上。

画面一:

这是一堂公开课,教师在讲完例题后,请同学们再练习背投电视上的题。他叫了一位坐在角落里的女生。

“老师,我看不清楚。”被叫的女生怯怯地回答。

“那就到投影仪前面来。”教师说道。结果,女生走到投影仪前面,回答了问题,可是错了。教室里响起了一片嘲笑的声音,女孩的脸羞得通红。

“回去吧,请下一位同学回答。”数学教师极不满意,赶紧喊了一位成绩不错的同学回答这个问题,似乎怕耽误了公开课的宝贵时间,避免枝外生节。

回到座位后那位同学的头再也没有抬起来。临下课时,老师问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女生的手举了起来,可惜老师“熟视无睹”,随即宣布下课。临走出教室时,我看到的是这位女生眼角晶莹的泪花。

画面二:

这是一堂语文公开课,恰巧的是角落里的女生又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然而,同样的一幕再次出现,女生的回答又错了,教室里同样出现了哄笑的场面。这时,只见语文老师打了一个“停止”的手势,笑着说:“同学们,我们在回答问题时,都有出错的时候,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这时,我们大家应该互相帮助使对方改正错误,而不应该嘲笑别人,相反我们应该感谢对方:一是她让我们避免了再次出错,二是她能够当着这么多老师勇敢地回答问题,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鉴于这两点,我们是不是应该向李玲同学表示感谢?”

随着一声“是”,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下,李玲红着脸坐了下来。在后来的课堂上,她始终昂着头,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认真地做着笔记,一脸的自信,一脸的幸福。

同样是一个学生,同样是回答错了问题,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同,学生的感受就不同,当然,教育的效果也不同。

3.打造教师对学困生的责任心,助“铁”成“钢”

有幸聆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节课。除了课堂的精彩,一个细节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于老师布置读文感悟作批注,几名优秀的很快完成了,举起手来急于作答。于老师走到他们跟前,和蔼地说:“写完啦?那就等等其他同学吧。”说完,他起身继续巡视。刚走两步,旋即回转身,对那几位耳语了几句。只见那几个同学眉飞色舞地离开座位,像老师一样巡视起来。后来,于老师说明,他对孩子说:“你们班谁有困难,快去帮帮他们。”

其实,让先做好的等一等,我们常常这样,并不觉得有何不妥。本来也没什么不妥。可于老师却就这样细致,不仅不阻挡,而且在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背后都轻轻地推一把,让每一个孩子都走得更快。

二、教学细节是需要“发现”的

细节是整体的细节,整体是细节的整体。设计的细节只有在流动的课堂整体中才能彰显其价值。在具体的教学中,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1.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

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回答,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这样做,往往会导致学生一些错误的认识根深蒂固。一个教师在教学《海伦•凯勒》一课时,直至下课,学生一直读包扎(zhā)而事实上应读(zā)。这虽然只是一个很细小的教学环节,但往往教师一开始没有及时纠正,而导致学生多次练习后形成错误的印象,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即使后来纠正,它的掌握也往往会大打折扣。在平时的教学中,其实也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因为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上有些知识也不敢肯定,从而会导致学生掌握错误的知识。到后来即使花几倍的时间,错误还会层不出穷。因此,在这方面,作为教师真的马虎不得。

2.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

教学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学生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许就让我们的课充满生机,让我们的孩子充满活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发现,去捕捉。

本学期,我也上了《爱如茉莉》公开课,我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爸爸妈妈爱的痕迹,感悟爱的真谛。上课时,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可当我让学生板书爱的感言时,学生却在黑板上写下了“爱是一声心疼的询问”,这可是我始料不及的,但我仔细分析,学生写得很对,文中的小作者在感悟爱,学习爱的同时也在表达着爱,我随即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因势利导:我们要学习文中的小作者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懂得回报周围每一个人给我们的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谢那些给我们带来爱的人。由于我的因势利导,使得文章中心更加升华,反而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减负增效提质心得体会 篇4

确实,虽然素质教育改革已多年,但依旧挡不住孩子的书包不断变沉,难以改变早到晚归、作业写到半夜、各种补习班层出不穷的现状。于是,教育厅正式下发通知:小学一、二年级不得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每天控制在1小时以内。《通知》对小学生的回家作业时间有了明确的规定。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通知》精神,并围绕着:“减负的目的是什么?减负和勤奋学习的关系如何?怎样才能作到减负提质?”等问题展开了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形成了共识、我的体会如下: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21世纪是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要想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学习、充电,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培训有机地融为一体,可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素质。

我们教师要经常自问、自省,找出自己的优点、缺点和生长点,确定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目标;通过开展听课评课,加强同伴互助和合作,注重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教学活动中交流对话与沟通,共同分享经验和成功;教师每节课后写课后笔记,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总结和提高。

2、了解学生,尊重差异

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必须建立在了解其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学生都有个性差异,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搞一刀切,我们提倡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情和一片苦心,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在这个方面我的具体作法是:

(1)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既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也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

(2)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

组织有益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身心得到必要的放松,是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3、强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保证教学效益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这就决定教师的讲只能是精讲。要达到精讲,我认为就必须做到一得或两得,不可贪多求全。每节内容值得探讨的知识点很多,但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就要抓住教学重点,大胆地裁剪取舍。要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我个人觉得要做到五条:一是精心备课。在深钻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备课,做到备过程、备语言、备板书、备习题、备教具。二是减少时间损耗。要求学生课前作好上课准备,合理提高课堂密度,增加教学信息量,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教学效率。三是改变课堂结构,达到讲、练、查结合,知识点落实,体现精讲精练。四是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通过投影等多媒体作用于学生各种感官,以增加直观性和形象性,增加信息传输量,提高学生储存记忆的速度、效率。五是对后进生实行及时的辅导。

4、精心设计弹性作业,保证学生足够休息时间

传统的作业布置是一刀切的,其存在三种弊端:

(1)优生“吃不饱”;

(2)差生“吃不了”;

(3)机械性的作业重复。

弹性作业,即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份量、不同质量、不同要求的作业,这样,才能确实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地设计好弹性作业题,精心设计弹性作业,既解决了学生差异的矛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各种技能,还减少了学生用于重复、机械或耗尽脑汁也完不成的作业的.时间,从而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5、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提质减负中最重要的,只有教师的教学设计很有趣,语言风趣幽默,从内心深处关心每一个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那么孩子们就会慢慢地感兴趣,喜欢上我们的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提质 篇5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提质?减负提质是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方面,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1.提高减负提质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到位,才能为“减负提质”提供思想保证。要让小语教师清楚认识到“减负提质”的内涵、意义以及“减负”与“提质”的辩证关系。只有教师彻底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观念,才能切实“减负”,真正意义上达到“提质”的目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全德、智、体、美和心理等方面素质培养的基础,更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终身发展必要的前提条件,小语教学仍然是基础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紧密的教学。

2.开展减负提质的教学设计。减负提质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更在课前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在课前备课上下功夫,才能有效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小语教学需要备课做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明确无误,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定位恰当,教学思路和教学逻辑清晰可见。有语文教研组总结出课前备课的“四读”、“四想”、“四有”教学设计模式,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四读”即读课标、读教师用书、读教材、读其他教辅书。“四想”即教一科想各科、教本节想本章、教小学想中学、教现在想将来。“四有”即脑中有纲(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手中有法(方法)。

3.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小语教学要严格执行“减负”规定,以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抓手,努力寻求高效教学方法,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有教师探索具有小语教学特色的“自学自测,互学互助,导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我的评价,多媒介体交流,教师设计主题性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开展生活问题式的语文知识运用等。还有小语教研组研究出课堂教学的“三创设”、“三处理”、“三体现”的教学方式,也大大提高了减负提质的效果。“三创设”即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在乐中学;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疑中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趣中学。“三处理”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三体现”即课堂教学体现基础性、民主性、趣味性。“三三”课堂,抓住了教材要点,抓住了学生特点,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学习。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学每篇课文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即问题)如: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都注上拼音、把自然段的序号标清楚,并概括每自然段的大意等;每周或者几周重点进行一种训练(如分段),感觉差不多了再进行下一个问题的训练;尝试学生自觉进行预习;对预习好的同学不吝啬语言进行表扬,树立标兵。

2、指导学生听说。(1)加强听说训练,听写结合。小学生语文的听说训练,应从辨音、听记练起。如:在学生听故事前提出一些听的要求,或让其听后复述,或说明所含道理,或让其概括故事大意,或续编故事……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听记能力,又促进了他们创新意识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开展活动,培养听说的创造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促进者,还可以结合教学在课外适当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布置学生观看电视少儿节目,把最精彩的故事或内容讲给班上的同学听;即席抽题目开展说话比赛;给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自编故事,要求编得具体,说得生动形象,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表现自我。

3、指导学生读写。朗读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十分重要,它不但能帮助记忆,而且还能帮助理解。作为教师,要经常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读时要清晰、准确。除了读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读三篇文章,而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则鼓励学生要多读,甚至熟读成诵。

3课堂让学生与老师互动

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学生互动受性别、性格、空间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性别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之间容易产生互动,互补型性格的学生之间也较易发生互动。适当遵循互动规律,有利于建立积极适宜的互动。由于低年级学生组织能力和自控能力低,适合多设计同桌或者前后桌之间的两人合作学习活动。高年级学生适合多设计四人组学习活动,增大互动的人际空间。在设计合作学习活动时,要考虑到组与组之间的影响,教师对小组的影响,小组对成员个人影响,以此来开发更多种类的互动渠道。

设计“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式的问题。这种问题有特别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会使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材料和思路的选择,而不只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以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原有程序作一蹴而就的验证。当教师把“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留给学生,就像把学生置于一个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才能找到救生之路。这样,就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

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交流的话题更多,情感体验丰富了,思路也能打得开,相互影响,容易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感性上更容易产生沟通。因此,课堂上除了教师准备充足的材料、创设丰富的情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更多的信息资料,促使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

4吸引学生学习数学

拓展文本资源,激发大胆想象

1.充实文本,发挥想象。艺术讲究的是“着墨处是画,无墨处亦是画”。文学是一种艺术,教材中的很多文本在叙述描写时留下了诸多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激发学生们大胆想象,让他们放飞灵性,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充实文本。教学《荷花》时,读到其中一段,我趁机问道:“还有谁会走过来告诉我它的见闻呢?”简短的沉默之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露珠在我身上滚动,告诉我溜冰的乐趣。”“青蛙跳上来,告诉我捉虫的快乐。”“蝴蝶飞过来,请我欣赏她优美的舞姿。”“小鸟飞过来,唱起动听的歌儿。”就这样,一句句充满诗意的童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学生便可在他们独具个性的自由表达中描绘绚丽精彩的世界。

2.拓展文本,尝试创作。在学习文本的同时,如果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延伸:从文本走向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习”走向“讲述”,那么,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表达的欲望就会更强烈,表达的兴趣会更加浓烈,表达所需的素材也会更丰富,个性化语言也能得到施展。如学完《珍珠泉》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一处家乡的景物,借鉴文本的表达方法写一写;学了《争吵》后,让学生想想平时和同学相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抓住当时的语言和心理想法进行描写。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促成学生从学习中品尝成功的乐趣,这是将激励转化为学习动力的最佳途径。 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之间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如果课堂教学按照统一的教学目标来要求所有学生,以相同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不同学生,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达到课堂教学的要求,使其遭受学习上的挫折和失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积极创设一种有利于全体学生进行自我表现和体验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办自暴自弃为自尊自信,办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进而通过他们的努力体验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与成功,亲身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欢乐。

减负增效提质 篇6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实施关于“减负增效提质”的各项意见和建议。在2013课堂教学效益年内,努力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良好氛围,切实抓好“减负增效提质”的各项事宜,为营造和创建积极、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而不懈努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减负增效提质”实施方案。

二、基本现状

第八小学历经百年风雨,从最初的窑洞校舍到简陋青瓦房,再到现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从私塾到代课再到具有专业技术素养的教师,一路走来,经济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成就了今天在神木县建设下不断更新的现代化县级小学。本校教师协力进取,学生淳朴可爱,学校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一座有益教学、学生成长的天然学府。办学条件的不断提高,“减负增效提质”工作需要不断改进,我校根据文件的相关要求,认真学习排查相关教学工作,以确保今后扎实做好减负增效工作,确保减负不减质,减负更增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工作目标要求及具体措施

(一)、强化责任,成立“减负增效提质”工作督查小组,确保减负增效提质工作顺利进行。

组 长:武建民(校长)

副组长:徐晚霞(教导副校长)

成 员:刘胜利 刘玉军 贾海燕 贺艳芳

(二)、广泛宣传,正确认识“减负增效”

1、召开教师会议,组织学习“减负”工作的有关文件,领会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减负增效”的深远意义;组织教师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面开展“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真正做到减负增效”等专题研讨,辨证认识减负增效工作。

2、利用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学生宣讲减负增效的意义,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支持和监督,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减负工作。

(三)、落实“减负”,严格执行相关文件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做到“四表”统一。开齐、上足、教好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结合“阳光体育活动”开展课外活动,确保学生在校每天锻炼不少于1小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2、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有效课堂建设,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做到:

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三、四年级作业时间量不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作业时间量不超过1小时。其余学科作业可以在课内完成。

4、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学校每学期只在月考、期末进行统一的学科测试,禁止举行月考、期末学科考试以外学科考试。考试分数不能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只是作为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

5、严格控制学生到校时间。

6、严禁本校教师参与学生有偿补习活动,严禁组织、介绍、强迫或变相强迫学生参加有偿补习活动。但教师可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课外进行一 对一辅导,在班级开展“一帮一”互帮式活动,此活动在我校已经开始实施。

7、严禁教师“拖堂”或采取其他方式挤占美术、音乐等学科学习时间,严禁挤占学生课间休息时间教课,午休时间一律不允许教师集体辅导。

8、严禁教师要求学生统一购买课外练习、复习、报刊等资料。严禁增加学生课余负担。

四、常规入手,抓出实效

为确保“减负增效提质”工作切实、有效地开展,本学期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与考核,学校各管理层明确教育管理的分工和规范工作,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坚持“月查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将检查情况和改进意见及时反馈给本人。本学期要突出教学管理中的“三抓”:①抓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②抓上课——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③抓作业——批改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环节。要求批改作业做到及时、认真、细致、规范,适时地采取补救措施,以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重点检查二次备课、作业设计的质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教活动,学生评教、家长评教等,创新导向机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实现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的有机统一,向管理要效益,向教学要质量。

五、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进一步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方式,利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把“讲堂”变“学堂”,把“教室” 变“学室”,“追求高效,减少低效,杜绝无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努力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具体做到: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倡简务本、求实有度,钻研文本、精心预设。现代教学观的初步 确立,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行为的深刻变化。

开展分层次的“预约听课、日日开放、周周教研”活动。分如下几个阶段施行:

1、由校领导和教研组长组成一支“教学督查组”开展随堂听课,了解课堂教学现状。

2、进一步开展预约听课练兵活动,推出新人、展示新课、了解差异,树立学校形象。

3、教务处、督查处全面抓好检查考核工作,对减负提质工作的落实情况、学科教师进行全程性的自查,年级组组长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督查处进行随机性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六、强化校本科研,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紧紧围绕“减负提质”这一主题,结合教学实践,以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确立教研课题,把教学研究和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融为一体。我校以年级组、教科室为核心,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师师互动听课、互动评课等活动。教科室以全年级德育处、语文组、数学组、体艺组为龙头,组织大型的中心教研活动。德育处以校本课程为契机,狠抓学生的安全、卫生,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培养自觉抵制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能力。语文组以作文教学为课题进行研究。数学教研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课题进行研究。体育、美术、音乐以“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技能”进行教学探索,努力以课题促增效,以课题创特色,以课题求发展。

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学校为教师的个人发展搭建平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积极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客观要求。让我们全面深刻领会“减负增效”实施方案,不断提高我校办学水平。

2014

优化课堂教学落实“减负提质” 篇7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 知识点较多、散乱, 被普遍认为是理科中的文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找到很好的学习方法, 或是对化学不感兴趣, 是难以学好化学的。下面笔者从如何优化化学课堂教学, 寻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真正落实“减负提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减负提质”的根本保障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指教师个人对教育的理解、经验和行为的理性概括和信念。传统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的理解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材成为教学的主宰;教师的“教”成为钻研教材内容, 传递教材信息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也只能是围绕着感知、理解、记忆教材内容展开, 最终导致教学过程封闭、僵化、呆板。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的化学教育, 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积累, 忽视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法, 尤其忽视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与态度。本轮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 教材仅仅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 是师生进行化学对话的话题, 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载体。新课标中学生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交流协作的能力、创新和实践的能力等具有发展意义的教育目标, 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让我们的教学更多地回归生活、聚焦社会, 通过身边的化学常识、周围的化学环境, 来体验学习化学知识的价值和乐趣, 提升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立足学情的备课是“减负提质”的基本前提

从备课的形式看:要备课标、备教材、备参考书、备学生、备实验, 新课程中把中学教学看成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备课时应进行学情调查, 根据学情把预习、课堂讨论、作业的要求分为不同层次, 然后在布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要求。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有一定梯度, 不断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的功能。例如学习SO42-的检验方法时可设置下面一系列问题: (1) Na2SO3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有何现象, 再加入盐酸有何现象, 盐酸有何作用? (2) AgNO3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有何现象, 再加入硝酸有何现象? (3) Na2SO4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 再加入盐酸有何现象, 盐酸有何作用? (3) 某溶液中滴加Ba (NO3) 2溶液, 再加入HNO3, 沉淀不溶解, 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吗? (4) 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再加入盐酸沉淀不溶解, 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吗? (5) 本组认为检验SO42-的最严密的方案是什么?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开放性原则,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 明确所要体现的理念;还要吃透学生, 精心设计既有联系性又有开放性的化学问题,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

三、高涨的学习兴趣是“减负提质”的重要手段

7%·减负·提质 篇8

关键词:减负;提质;教育环境;教学过程;作业

我国“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实现7%的经济增速目标,对此,温家宝总理表示,真正实现有品质和有效益的7%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使笔者联想到高效课堂的三个理念之一“减负就是增效”。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此,笔者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来谈一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减负、提质教育环境

学生学习、教育发展等在发展上受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的制约,想要教师真正实施减负、提质,就必须营造一定的教学环境,这样一来使得社会、学校、家长达成共识,明确减负在如今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深化学校减负工作的开展。在各方都达成共识的基础之上,学校要结合教育发展、新课程内容、学生的发展状况等制订科学的、合理的减负、提质可行性教育方案,制订一系列关于减负的相关规定、惩罚措施等,优化减负、提质教学环境,从而推动减负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模式

在家长的观念中,“减负”就是“减质”,感觉硬性地逼着学生学习才能充实学生的知识,没有真正理解减负的实质。在此,笔者谈一下减负、提质的教学中各个环节应涉及的内容。

1.教学内容的设计

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计划怎样教、教什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生的综合技能等为内容。主要是明确教学思路、教学结构,优化过程,凸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同时做好教学与教学之间的链接。

2.教学安排

在教学安排上,教师要注重动态课堂的生成效果,做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探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受数学知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进而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评价环节

评价的作用在于对学生、对教师本身的总结,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求知欲望,教师也能更好地完善教学方法等。然而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般都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完全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技能等方面的内容。鉴于此,笔者为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自主学习状况、自主探究能力等内容都纳入到评价中来。同时,延伸了评价范畴,即:可以是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自我评价等等,起到了良好约束学生行为的作用,推动了减负、提质的有效开展。

此外,学生感觉负担过重的另一原因在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优化教学过程中还应考虑到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创新、多元,从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自主完成知识探究,最大限度地达到“减负、提质”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作业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练习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然而,就目前来看,学生有做不完的习题,其课外作业每天几乎超过两个小时,各种各样的练习册,其中不乏重复的习题,而学生对作业的态度逐渐就成了机械地做,甚至有的对作业产生畏惧心理,采取不做或者捣乱的行为来进行反抗,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更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思维能力的启发。鉴于此,笔者对学生手中的资料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各练习册的内容有70%的内容是重复出现的。因此,让学生反复地做同样的内容,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疲倦,而作为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应把握好作业质与量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作业实施优化、减负,做到作业、练习设计的精和高质量,缓解学生的压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特征。

总之,减负需要一定的时间,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教育改革工作,需要社会、家长、学校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而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不断地探索减负、提质的教学途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根本意义上帮助学生减轻负担,减轻学习压力,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

参考文献:

[1]任雪明.过重课业负担从哪里来[N].教育信息报,2010-12-18.

[2]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兼论当代知识教育的变革.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07.

[3]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3.

[4]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上一篇:关于幼儿倡议书下一篇:以阳光为话题的作文600字-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