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统计局党员电教工作总结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05年统计局党员电教工作总结(精选7篇)

2005年统计局党员电教工作总结 篇1

一年来,我局党员电教工作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按照哈密市市党员电教中心确定的指导思想,筹划、安排、落实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坚持“提高质量,加强管理,面向基层,讲求实效”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强化“为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提高党员素质服务”的意识,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提高党员素质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发挥电教工作在党员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一、领导重视,明确工作目标

2005年,局领导高度重视党员电教工作,安排一名副局长专项负责此项工作,年初制定工作计划,及时到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领取电教片,通过教材的组织收看和讨论总结,帮助广大党员加深对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切实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二、围绕工作目标,强化十六大精神、山东经验、先进性教育及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和宣传

根据新形势下党员电教工作要求和全年组织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党员电教舆论引导作用,强化“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性教育、山东经验、十六届五

中全会精神的宣传教育。

结合我局实际,在制订党员电教播放计划时注重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党员的服务意识,突出提高党员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播放内容上坚持围绕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整体工作部署,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年初以来,共领取10盘党员电教片,重点学习党的理论、反腐倡廉、党员先进模范事迹、“两个条例”等内容,截止目前我局党员共撰写心得体会220篇,党员参课率达95%。

哈密市统计局

2005年统计局党员电教工作总结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大同市市级公立及大型企业等16所医院2005年—2014年804 181份住院病例资料。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每年4月~6月通过查阅病案收集上一年度住院病例资料。

1.2.2 调查内容

主要统计指标为病案号、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址、职业、入院时间、住院天数、诊断疾病名称、ICD编码等。

1.2.3 质量控制

大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数据收集及录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质控员对数据进行清理,发现疑似逻辑错误病例,采用现场查阅病例资料或电话查询方式进行资料核对,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及可靠性。

1.2.4 统计学方法

将全部住院病例按照《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1]规则要求编码归类,有序分组资料应用线性趋势检验进行趋势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大同市2005年—2014年累计意外伤害住院病例88989人,占全部住院病例的11.07%(88989/804181)。意外伤害排在呼吸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之后,为大同市2004年—2015年住院病例第五类疾病。

2.2 流行特征

2.2.1 性别分布

十年间意外伤害住院病例男67 683人,占男性住院病例的15.92%(67 683/425 221),仅次于呼吸系统疾病,为第二类疾病;女21 306人,占女性住院病例的5.62%(21 306/378 960),为第六类疾病,男女性比例为3.18∶1,男性显著高于女性(χ2=21 580.86,P<0.01)。

2.2.2 年龄分布

0岁~6岁组意外伤害住院病例4 846人(5.45%),7岁~17岁组6 355人(7.14%),18岁~40岁组40247人(45.23%),41岁~65岁组30507人(34.28%),66岁以上组7034人(7.90%),各年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21556.36,P<0.01)。

2.2.3 时间分布

2005年男性意外伤害住院病例5704人,占男性住院病例的19.50%,2014年男性意外伤害住院病例6 840人,占男性住院病例的12.30%,男性意外伤害由2005年第一类疾病下降为2014年的第四类疾病;2005年女性意外伤害住院病例1 677人,占女性住院病例的6.14%,2014年女性意外伤害住院病例2 387人,占女性住院病例的4.74%,女性意外伤害由2005年第六类疾病下降为2014年第七类疾病。十年间意外伤害发生率呈明显下降趋势(P<0.01)。见表1。

2.3 意外伤害外因

十年间造成意外伤害的主要外因为运输事故(32.65%)、跌倒(19.99%)、暴露于无生命机械力量下(18.74%)、加害(7.90%)、有毒物质的意外中毒(6.24%),前五位外因占全部意外伤害住院病例外因的85.52%。

男性意外伤害前五种外因依次为运输事故、暴露于无生命机械力量下、跌倒、加害、暴露于有生命机械力量下;女性前五种外因依次为运输事故、跌倒、有毒物质的意外中毒、暴露于无生命机械力量下、加害。运输事故(χ2=23.47,P<0.01)、暴露于无生命机械力量下(χ2=1858.78,P<0.01)、加害(χ2=276.62,P<0.01)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跌倒(χ2=202.69,P<0.01)、有毒物质的意外中毒(χ2=2 644.27,P<0.01)女性显著高于男性。见表2。

按0岁~6岁、7岁~17岁、18岁~40岁、41岁~65岁、66岁以上分组分析,运输事故分别占各年龄组意外伤害住院病例的22.08%,35.12%,34.60%,32.51%,27.11%;跌倒分别占18.30%,25.00%,13.70%,21.95%,44.13%;暴露于无生命机械力量下分别占15.54%,13.25%,21.23%,20.01%,6.16%;加害分别占1.05%,7.55%,10.37%,7.07%,2.47%;有毒物质的意外中毒分别占9.57%,4.83%,6.23%,5.45%,8.67%,前五种外因各年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3。

2.4 意外伤害后果

意外伤害后果男性以头部损伤、膝和小腿损伤构成第一、二位,分别占全部男性意外伤害病例的31.81%(21 527/67 683)和10.84%(7 338/67 683)。颅内损伤为头部损伤主要构成(38.57%,8 302/21 527),小腿(包括踝)骨折为膝和小腿损伤主要构成(85.79%,6 295/7 338)。女性前两位意外伤害构成主要为头部损伤,药物、药剂和生物制品中毒,分别占全部女性意外伤害病例的24.26%(5 168/21 306)和13.50%(2 876/21 306)。颅内损伤亦为头部损伤主要构成(41.47%,2 143/5 168),利尿剂和其他及未特指药物中毒为药物、药剂和生物制品中毒的主要构成(76.01%,2 186/2 876)。

3 讨论

意外伤害为大同市2005年—2014年住院病例第五类疾病,占全部疾病的11.07%,男性显著高于女性(χ2=21 580.86,P<0.01),与国内其他文献相近[2]。2014年意外伤害男性为第四类,女性为第七类疾病,意外伤害仍为大同市居民需要重点防制的疾病,特别是男性意外伤害应引起高度重视。意外伤害住院病例集中分布在18岁~40岁组(45.23%)、41岁~65岁组(34.28%),是意外伤害发生的高发年龄段。

十年间意外伤害发生呈明显下降趋势(χ男2=1 278.63,χ女2=222.25,ν=9,P<0.01),可能与危险职业从业人员减少,自动化程度提高及交通状况和道路安全性能提高等原因有关,与国内其他报道结果接近[3]。

运输事故(χ2=23.47,P<0.01)、暴露于无生命机械力量下(χ2=1858.78,P<0.01)、加害(χ2=276.62,P<0.01)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这与男性较多从事交通运输、采掘、建筑等职业有关;跌倒(χ2=202.69,P<0.01)、有毒物质的意外中毒(χ2=2 644.27,P<0.01)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反应出女性较差的职业技能和较多的心理卫生问题。

运输事故主要集中在7岁~17岁、18岁~40岁、41岁~65岁组,这三个年龄段是发生运输事故的主要人群,严禁无证、酒后、疲劳、超速驾驶和超载是预防运输事故的主要措施,而加强行人交通安全教育,遵守交通规则是避免运输事故的有效手段[4];跌倒主要集中在7岁~17岁、66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提示儿童、青少年及老年人是跌倒高发人群,加强儿童及老年人伤害预防健康教育,提高事故防范意识,去除环境中危险因素,查出并治疗潜在疾病是减轻青少年、儿童及老年人跌倒发生的重要措施;暴露于无生命机械力量下以18岁~40岁、41岁~65岁为主,提示该年龄段是发生职业伤害主体人群,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岗前技能培训,采取必要防护措施(戴安全帽)和改善作业环境是预防控制职业意外伤害的有效手段[5]。

意外伤害后果以头部损伤、骨折及药物、药剂和生物制品中毒为主,提示意外伤害具有损伤部位集中、程度严重、病程长、医疗费用高等特点,已成为大同市居民主要疾病负担之一,是严重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摘要:目的 分析大同市住院病例意外伤害流行特征,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ICD-10”编码为“S00-T98”因伤住院病例的外因及后果等进行统计分析,对有序分组资料应用线性趋势分析检验进行趋势分析。结果 意外伤害为大同市2005年—2014年住院病例第五类疾病,十年间呈明显下降趋势,造成意外伤害的主要外因为运输事故(32.65%)、跌倒(19.99%)、暴露于无生命机械力量下(18.74%)。结论 意外伤害为大同市居民主要疾病负担之一,运输、采掘、建筑为意外伤害高危行业,遵守交通规则,戴安全帽,做好膝部、踝部安全防护可有效降低意外伤害发生率。

关键词:意外伤害,外因,高危人群,干预

参考文献

[1]董景五.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85.

[2]曹莉莉,汤红梅,张晓娟,等.2010年—2012年上海市闵行区住院伤害病例特征及疾病负担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10):922-923.

[3]段蕾蕾,吴春眉,邓晓,等.2006年—2008年中国道路交通伤状况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21(3):10-13.

[4]高娟,白亚娜,胡晓斌,等.兰州市伤害住院患者分布趋势性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1):1488-1490.

2005年统计局党员电教工作总结 篇3

1 数据统计与分析

1.1 文献年度分布。文献年度分布及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从图1文献年度载文量和变化趋势来看,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研究成果大体呈上升趋势。2005年最早出现2篇研究文献,2010年研究成果量迅速增长到13篇,2013年达到32篇的峰值,2014年又回落到20篇。可以看出,该领域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00年到2009年是起步阶段,2010年到2015年是快速增长阶段。

1.2 文献来源分布。对文献来源进行统计,结果显示,125篇文献分布在36种期刊、一个重要会议全文数据库、一个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发文3篇以上的有14种期刊,共60篇,占总发文量的48%;档案学核心期刊共发文48篇,占总发文量的38.4%,分别如下:《兰台世界》16篇,《档案学通讯》9篇,《档案学研究》和《中国档案》各5篇,《档案管理》《北京档案》《浙江档案》和《山西档案》各3篇,以及《档案与建设》1篇。

1.3 研究机构分布。125篇文献的第一作者大致分布在高校院系、高校档案馆和地方档案局(馆)、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具体分布如表2所示。

由表1可知,研究机构分布广泛,有高校、高校档案馆和地方档案局(馆)、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这也可分为档案学者和档案工作者。其中,发文在3篇以上的研究机构有:湘潭大学12篇、河北大学5篇、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4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档案馆3篇。数据显示,档案工作者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58.4%,档案学者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41.6%。可以看出,档案工作者是我国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的研究主体。

1.4 作者分布。普赖斯定律:n=0.749(ηmax)1/2,其中发文量n篇以上的为核心作者,ηmax 为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由表2可知,发文最多的为湘潭大学的向立文,共计发文9篇,所以ηmax=9,n=2.247,取最大整数3,所以发文量3篇以上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如表2所示。

统计数据显示,核心作者共发文18篇,占文献总量的14.4%。根据普赖斯定律,当核心作者发文量约占文献总量的20%时,学科的核心作者群才算形成,所以该领域还未形成核心作者群,有待学者们进一步加深研究。

表3显示,125篇文献共出现了141位作者,从期刊论文的合著情况看,共有36篇文章的作者在2人或2人以上,合著度是28.8%,而且是以2人合著为主。总体来说,我国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研究文献合著率较低,作者之间交流较少,合作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 主题内容分析

笔者将文献的主题内容研究划分为7个方面,具体发文量及占比,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我国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研究的内容广泛,其中档案部门应急预案建设研究最多,占文献总量的44%,学者对这一研究主题主要阐述了档案应急预案的重要意义、编制原则、分类和基本内容、编制步骤、存在问题以及应对策略等问题。由于2006年1月6日国务院发布并实施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档案局编制并发布了《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和《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因此研究内容就相对细化了。如出现了对专门类型档案馆的应急研究,主要有医院档案馆、企业档案馆和城建档案馆应急研究。此外还有鲁汉蓉《基于旅游目的地的藏族档案防灾策略探析》,陈文贵《论建立山美水库水利档案灾害应急处置预案体系的重要性》等的案例研究。

学者对于另外几个方面的内容也进行了研究,如档案部门应急抢救机制,毛惠芳以一篇硕士学位论文详细介绍了通过预警、应急和抢救,来构建档案灾害管理体系。而许登霞对构建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谈了几点思考,提出应当从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档案安全防范重点、加强档案馆库建设、加强安全设施建设以及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来来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除此之外,在档案馆自然灾害防治的研究上,胡红霞以美国、日本为例,介绍了发达国家档案自然灾害防治的历程和经验,认为我国可以借鉴其发展,如高度警惕的防灾意识、充分的防灾准备等。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3.1.1 研究主体分布不均衡,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体。统计数据显示,研究机构分布在高校、高校档案馆和地方档案局(馆)、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由于高校档案馆和地方档案局(馆)、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都属于实际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凭借其丰富的工作经验优势,其发文量比档案学者要多,因此档案工作者是我国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的研究主体,这导致了我国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研究主体分布不均衡。而且从论文的作者分布与独著、合著及合著度来看,合著度较低,还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还有待档案学者和档案工作者进一步加深研究。

3.1.2 主题内容研究不够深入且较多重复。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研究的主题内容涉及7个大的领域,覆盖面较宽。但从纵向角度来看,则不够深入、系统。如有44%的文献是对档案应急预案的重要意义、编制原则、分类和基本内容、编制步骤、存在问题以及应对策略等问题的研究,一方面聚合度高,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大量的重复研究,所提论点相似,缺乏创新点。这种过多偏重宏观方面的研究选题,使得研究成果不够深入、更不够系统。

3.1.3 研究方法单一。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研究方法多是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少。在125篇文献中,只有5篇运用案例分析法,如丁平以贵阳城建档案信息系统为例展开分析;鲁汉蓉结合西藏旅游特色谈藏族档案防灾策略;陈文贵从山美水库水利档案谈灾害应急处置预案体系的重要性;卞咸杰通过汶川地震谈对档案馆建筑安全设计的启示;胡红霞以美国、日本为例,介绍了发达国家档案自然灾害防治的历程和经验。个别硕博论文运用到了社会调查法。不过总体来看,研究方法还是过于单一,形式不够新颖,没有较强说服力。

3.2 建议。

3.2.1 档案工作者和档案学者加强合作,建立团队。由于档案安全应急预案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工作,因此作者之间可以建立团队,相互交流。团队的形式有很多,档案学者之间、档案工作者之间,最重要的是档案工作者和档案学者之间的团队合作,发挥学者的理论优势和实际工作者的业务能力,相互探讨,更好地促进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的实践工作。这不仅能形成有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还能解决研究主体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3.2.2 细化档案安全应急预案,为学界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档案部门在制定预案时,多是照搬上级制定的预案,只将其文件名字换一下,而内容却是笼统的、方向性的话语。因此要将理论和实践要相结合,细化档案安全应急预案,进而完善相关理论。基于细化的档案安全应急预案,学者们的研究才能挖掘更多的创新点,研究成果也会更加深入、系统。

2005年统计局党员电教工作总结 篇4

一、突出重点,标本兼治,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2005年,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开展“执法能力建设年”活动为主线,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管力度,以维护食品安全、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和打击商业欺诈等专项治理为重点,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营造公平、和谐的市场环境。2005年,全省系统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43.2万件,案件总值10.4亿元,罚没款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0.4%和14.9%,其中查处一般程序案件大幅度增长,共查处25.6万件,同比增长91.2%,是近年来增幅最高的,占查处案件总数的58.1%,上升了22.6个百分点。由于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全面推行市场预警和“行政建议书”制度,加强事前预防,对一般违法行为以教育整改为主,使得全省系统查办简易程序案件大幅减少,约18万件,同比减幅22.9%。

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强化商品质量监测,商品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全省系统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建立食品安全保障监控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开展了以成品油、农资、月饼等商品为主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工作,组织了节日市场、清查含“苏丹红”食品等专项整治行动,推行了“一户多档制”、食品准入制等保障措施,有力地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确保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全省83%以上的大型商场和超市建立了准入备案制度、食品退市制度、食品质量承诺制度。2005年,全省系统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工作中抽检样品总组数2291组,其中质量合格组数1779组,合格率77.7%,同比上升13.2个百分点;抽检经销单位总数5571(个次),合格数4993(个次),合格率89.6%,同比上升46个百分点;商品涉及生产企业总数1328(个次),其中合格数957(个次),合格率72.1%,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从抽检商品看,烟、酒、饮料、食品、粮食类商品合格率较高,为84.3%,而农用生产资料类和建材类商品合格率低于平均水平,为60%左右。2005年,全省系统共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1.25万件,同比增长0.6%;其中查处的假冒伪劣食品案件约占案件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主要集中在酒类商品,约占假冒伪劣食品案件的45%。

健全消费维权体系,加大消费维权力度,消费环境逐步优化。2005年,省政府建立了山东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联席会议制度,全省系统积极健全消费维权体系,稳步推进12315执法网络建设,完善消费维权机制,加大了消费维权工作力度。目前,全省已建立省、市级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平台 13 个,建立消协投诉站和12315联络站5万多个,12315“五进”活动进展顺利;全年,共受理消费者申诉案件3.4万件,同比减少17.8%,其中调解成功31981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6.3%,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表现出极高的维权权威性。2005年,全省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2948件,案值2602万元,罚没金额1092万元,同比分别下降34.4%、45.1%和12.6%;其中一般程序案件比重大幅提高,共2736件,占案件总数的92.8%,比重上升了6.4个百分点;处罚力度进一步增大,个案罚没金额达到3700元,同比增加900元,增长32.1%。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查处情况看,由工商机关主动检查查办的案件比重明显上升,共查处1742件,占消保案件总数的59.1%,上升4.5个百分点;因消费者申诉查办的案件明显减少,共查处375件,同比减少56.7%,仅占12.7%。农村消费者维权力度加大,全省查处侵害农村消费者权益案件1337件,占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总数的45.3%,上升了1.5个百分点。

以农资打假治劣为重点,深入开展“红盾护农”活动。2005年,全省系统继续深入开展“红盾护农”活动,要求涉农企业建立农资商品“两帐两票、一卡一书一留样”管理制度,推广风险投保、先行赔偿制度和农资经营者信用分类管理制度;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猪链球菌病疫情市场防控工作,制定印发了《应急预案》,完善了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大农资打假力度,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2005年,全省系统查处农资案件4187件,同比增长4.7%,约占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的33.4%,农资市场秩序得到有效规范。从查处农资案件情况看,化肥案件发案率较高,共查处3305件,同比增长37.7%,占农资案件总数78.9%,上升近20个百分点;农机、农用地膜类案件大幅减少,减幅分别为44.7%和65.6%。

不正当竞争案件持续下降,市场经济秩序逐步规范。2005年,全省系统以打击商业贿赂为重点,深入开展了纠正医药购销及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的专项整治活动,以供电、供水、供气、邮政、交通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垄断行业为重点,严厉打击了各类限制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受到遏制。2005年,全系统共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1408件,同比减少9.5%;案值5062.4万元,罚没款1839.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8.6%和18.7%。从案件分布情况看,冒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限制竞争行为、侵犯商业秘密的案件同比分别下降54.4%、42.3%和37.5%;不正当有奖销售、商业贿赂和在商品上伪造冒用认证标志、名优商标、伪造产地做虚假质量表示的案件有较大增长,同比分别增长57.1%、45%和32%。

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和传销及变相传销行为,维护了社会稳定。2005年,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积极主动地做好《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的宣传、实施工作,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和传销及变相传销违法行为,开展了集中整治传销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有效的抑制了两类案件的增长。全年共查处走私贩私和传销及变相传销案件14件和34件,同比分别减少30件和10件,下降68.2%和22.7%。

以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为重点,规范商标使用行为,维护合法权益。2005年,全省系统以查处驰名商标、涉外商标、农产品商标侵权假冒案件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商标侵权行为。2005年,全省系统共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2482件,同比增长17.9%,其中查处商标侵权案件1876件,同比增长28.3%,占商标案件总数的75.6%,比重上升21个百分点,所占比重是近年来最高的。随着外国企业在我国注册商标的增多,外国商标注册人权益受到重视,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系统查处涉外商标案件111件,同比增长56.7%,涉外商标侵权案件主要集中在服装行业,占案件总数的58.6%。

大力开展虚假广告专项整治活动,广告市场秩序得到规范。2005年,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真落实国务院《虚假违法广告整治方案》,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以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和新闻媒体为监管重点,加强广告监测,深入开展“打虚假、树诚信”广告专项治理行动,广告违法行为蔓延的势头得到控制。2005年,全系统共查处广告案件4003件,同比减少7.8%,其中查处虚假广告569件,同比增加51件,增长9.9%,占案件总数的14.2%,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从虚假广告涉及商品类别看,药品、医疗服务、保健食品类违法广告案件数量较多,分别占虚假广告案件总数的23.6%、12.7%和9.9%,共计占到案件总数的46.2%;金融保险、房地产、药品、服装服饰、酒类和医疗器械违法案件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分别为300%、266.7%、44.1%、37.5%、33.3%和25%,这几个行业利润较高,竞争激烈,虚假广告发案率不断上升,是今后应该重点监管的行业。

深入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严厉打击合同欺诈行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05年,全省系统把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和打击合同欺诈行为作为推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抓手”,创新机制、加大宣传、规范标准、严肃查处,积极营造了“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到年底,全省“守重”企业9643户,同比增长4.3%;其中省级2870户,同比增长17.9%。从“守重”企业的类型看,股份合作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公司和私营企业同比大幅增长,增长幅度分别为58.7%、49%、12.6%和7.4%。从“守重”企业的构成看,私营企业和公司制企业是“守重”企业的中坚力量,分别为3482户和3020户,占“守重”企业总数的36.1%和31.3%,同比上升了1个和2.3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系统查处合同违法案件1130件,同比增长4.2倍;罚没金额689.8万元,同比增长6.7倍。其中查处合同欺诈案件462件,同比增长3.9倍,占合同违法案件总数的四成以上,其中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是合同案件的主要违法主体,占案件总数的六成以上。

规范市场主体登记、经营行为,严厉打击无照经营案件,确保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2005年,全省系统结合“经济户口”管理和市场巡查制,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日常监管和年检力度。全省系统查处各类违反登记管理法规案件18.6万户(次),同比增长1.5倍,占查处各类案件总数的43.1%,是本系统查处各类案件总数增长的主要原因。对长期不参加年检、有重大违法违章行为和经营主体已不存在的给予吊销处理,全年,系统共吊销各类市场主体15.5万户,同比增加3.3倍,其中吊销个体工商户11.6万户,占吊销总户数的74.8%。同时,严厉查处无照经营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全系统共查处无照经营案件12.1万件,同比下降了1%,占全省各类案件总数的28%,同比减少了 4.3个百分点,案发率明显下降;罚没金额13086.3万元,同比增加2781万元,增长27%;案均罚没款1082.1元,同比增加238元,增长26.9%,处罚力度明显加大,二、立足职能,加大措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005年,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措施,积极出台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持服务业发展、服务“三农”及促进科技型外向型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等政策,切实把“口袋里的生产力全部掏出来”,促进了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全省系统认真贯彻国家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积极支持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行重点扶持、引导,大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科技型企业发展,全省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各类市场主体经济实力普遍增强,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在部分指标上显现优势。从各类市场主体户数发展情况看,截止到年底,全省各类企业达到51.8万户,同比增长4.3%;实有个体工商户168.7万户,同比增长1.6%。公有制企业受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步伐加快的影响户数加速下降,截止年底,实有18.3万户,同比减少9.5%,降幅比2004年高了2.4个百分点,比2003年高了4.1个百分点;全年新登记公有制企业1.1万户,同比减少18.6%,仅相当于注销户数的五成半多,仅占全年新登记各类企业总户数的12.9%。私营企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截止到年底,实有31.5万户,同比增长14.2%;其中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达到7582户,过亿元的达到162户,同比分别增加2329户和49户,净增户数约占实有户数的三成以上;私营企业集团达到619家,同比增加112家。外商投资企业继续承接前两年的增长趋势,到年底,实有2万户,同比增长4.7%;实有千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大量增加,达到1970户,同比增加298户,增长17.8%,远高于户数平均增长幅度。个体工商户发展进一步趋缓,到年底实有168.7万户,同比增长1.6%,增幅比2004年低了3个百分点,比2003年低了7个百分点。2005年,部分市、县对名存实亡的个体工商户进行了清理,吊销户数大幅度增多,全省共吊销11.6万户,同比增长6.6倍;其中青岛吊销7.8万户,占其年初实有户数的三成还要多,使得青岛市个体工商业户降幅达13.9%,居全省首位。

从资金实力看,各类市场主体资金实力普遍增强,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截止年底,全省各类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合计总额达到15934.4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公有制企业注册资本(金)注册资本(金)总额为7564.7亿元,出现1999年以来的首次下降,降幅1%,但户均资本(金)413.6万元,同比增加35.7万元,增长9.4%;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4131.6亿元,同比新增935.2亿元,增长29.3%,新增额占实有注册资本(金)总额的五分之一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投资总额786.3亿美元、注册资本470.8亿美元、外方认缴资本33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3%、13.3%和15.4%;个体工商户实有资金349.6亿元,同比增长14%,户均资金2.07万元,同比增加2200元,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1万元,增长近1倍。从资本构成看,到年底,全省内资、外资、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本(金)在社会资本构成中的比重分别为47.5%、24.4%和28.1%(2004年为52.4%、23.6%和24%),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继2003年、2004年每年上升5个百分点后,再次上升4.9个百分点,首次超过公有制企业,占到五成以上;而公有制经济注册资本(金)比重逐年下降5个百分点左右。其中私营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5年,全省私营经济注册资本(金)新增935.2亿元,占社会资本(金)新增总额的比重达到71.1%,同比上升近20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新登记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和户均资本(金)两项指标首次超过浙江省,分别高了24.8%和16.4%,仅次于江苏、广东,居全国第三位。外商投资业表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2005年,全省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3612户,同比减少3.3%;但登记企业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外方认缴额分别为166.9亿美元、103.3亿美元和86.1亿美元,同比增长28.9%、23.7%、27.5%,较这三项指标的平均增长幅度高了10%—15%;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户均投资额、注册资本、外方认缴额分别为462万美元、285.9万美元和238.3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3.3%、27.8%和31.8%,较实有户均水平高50—70万美元,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外方认缴额首次超过浙江省,居江苏、广东之后,比浙江省分别高了23.7%和27.5%,与江苏、广东相比差距分别缩小了四成到五成。

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全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继我省去年提出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之后,2005年又出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一系列“红盾护农”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从新登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看,第一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比重上升幅度较大。2005年,全省新登记各类企业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同比增长37.2%,占新登记总户数2.7%,上升0.9个百分点,上升幅度居三次产业之首,特别是新登记私营企业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同比增长55.8%,占新登记私营企业户数的2.8%,上升1.1个百分点;新登记个体工商户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业户同比增长1.4倍,占新登记总户数的2.9%,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发展平稳,比重略有下降。2005年新登记各类企业中从事第二产业的同比减少10.4%,占新登记总户数的38.9%,下降1.1个百分点;新登记个体工商户中从事第二产业的同比减少31.5%,占11.4%,下降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是发展重点,批发和零售贸易、社会服务、房地产、教、科、文、卫、体和社会福利保障等行业发展突出,带动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2005年新登记各类企业中从事第三产业的占58.4%,上升0.2个百分点;新登记个体工商户中从事第三产业的占85.7%,上升2.3个百分点。截止到年底,全省实有各类企业中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2:40.1:57.7,第三产业以超过第二产业17.6个百分点,占到绝对优势;实有个体工商户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8:14:84.2。

加大服务“三农”工作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005年,全省系统进一步加大服务“三农”工作力度,认真落实促进服务“三农”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通过支持农村发展专业化经营、促进“订单农业”发展、引导和鼓励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等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从全省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情况看,形势喜人,特别是农村业户资金实力大幅度提高,表现了农村投资者投资信心显著增强,投资热情高涨。截止到年底,全省实有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为87万户和10.4万户,同比增长2.3%和12%,占个体、私营企业总户数的比重分别为51.6%和32.8%;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安置农村剩余劳力371.4万人,同比增长8.8%,占个体、私营企业安置从业人员总数的45.9%;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实有注册资本(金)1573.9亿元,同比增长47.1%,净增503.5亿元,占现有资金总额的近三分之一,特别是私营企业实有注册资本(金)1396.6亿元,同比增长53%;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户均资本(金)分别为2万元和134.9万元,同比分别增加1800元和36.2万元,增幅是今年来较高的。

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下岗失业人员得到有效安置。2005年,全省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努力拓宽社会化、市场化安置就业渠道,成效显著。截止到年底,全省个体、私营企业安置就业人员809万人,同比增长10.1%,约占全省就业人员的13.9%,上升1.1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系统对下岗失业人员减免收费5.4万人次,减免收费额3874万元;通过个体、私营企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7.3万人,其中投资兴办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的3.6万人多户,占五成以上。

三、加强基层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干部队伍素质、执法能力明显提高

2005年,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围绕“执法能力建设年”这一中心,稳步推进“小局大所”改革,理顺基层监管体制,优化队伍结构,加强干部队伍教育,规范执法行为,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机构人员保持稳定,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系统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构、人员变动很小,趋于稳定。截止年底,全省系统行政核定机构和实有机构分别为3341个和3334个,同比分别增长0.15%和下降0.06%;实有在职人员3.5万人,同比仅增加70人;其中实有公务员2.5万人,同比增长0.7%,占总人数的比重达到70.7%;实有事业单位人员8329人,同比减少1%,占总人数的24%。从系统人员分布情况看,业务人员、工商所人员进一步增加。截止到年底,系统公务员中业务部门人员1.8万人,同比增加2.4%,比公务员平均增幅高了1.7个百分点,占公务员总数的73.8%,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工商所人员1.7万人,同比增长1%,占公务员总数的68.4%,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从学历分布看,系统公务员队伍中研究生、本科学历大幅增加,学历结构明显优化。到年底,系统公务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89人,同比增长17.1%;大学本科学历的7754人,同比增长16.1%;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总人数的比重达到32%,上升4.3个百分点。此外,公务员中队伍中具有大专学历的1.2万人,同比减少2.3%,占总人数的50%;公务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公务员比重达到82%,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

认真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干部队伍教育。2005年全省系统认真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了以计算机培训为重点的岗位资格达标活动,加强了任职培训、岗前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开展了向菏泽市工商局和王法增等先进个人学习活动,组织了“六个百优”评选活动,广大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年系统内共举办培训班2117次,培训人员4.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5.4%和6.3%;其中地级局举办培训班1328次,培训人员3.9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6.6%和16.9%,分别占培训总次数、总人数的62.7%和90.3%。

区统计局2005工作总结 篇5

200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统计局的关心、指导下,**区统计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区统计局2005年工作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核心,充分发挥统计服务、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的整体功能,全面加强各项建设,发扬“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围绕一个核心、突出两个重点、搞好三个结合、落实四项措施”,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和促进我区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思想政治和党建方面

(一)思想政治工作

我局结合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抓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契机,加强对广大党员与干部的学习教育,重点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省、市、区纪委全会精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及区纪委、监察局下发的有关文件等。通过加强政治学习教育,使我局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了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通过加强思想学习和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科学的权力观,政绩观;通过加强党纪政纪条例法规教育和作风教育,切实提高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拒腐防变能力、抵御风险能力。-http:///

(二)党建工作

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局加大了党建工作力度。除了共产党员按照区委先教办的要求认真完成各阶段任务外,还要求所有入党积极分子和重点培养对象也要认真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并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为做好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另外,根据局党支部的发展计划,经过组织程序,我局今年又有3位同志被机关党委批准为预备党员。同时,我们也加大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力度,要求他们定期向培养人写出思想汇报。支部还定期听取培养人对培养情况所作的汇报。

(三)精神文明建设

多年来,我局一直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多次受到区委区政府和市局的表彰。今年在工作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们没有放松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针对我局年轻人多的特点,充分发挥工、青、妇的职能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结合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做学习型干部”的活动。鼓励广大党员干部读一本好书,学一项技能,争做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让他们加强沟通与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继续开展“创文明单位,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局机关组织评选文明家庭,文明股室和文明服务标兵等活动,组织大家积极参加不同主体的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区里组织的“三下乡”、“四进社区”以及扶贫助困活动,为***居委会和***居委会各送去了一台微机。这些活动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局广大干部职工的文明意识和文明行为,为我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民主法制建设

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了《**区统计局领导班子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对我局领导班子重大决策范围、形式、基本程序和有关事项等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做到重大事项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协商一致,集体决定,不搞一言堂。保障了广大党员干部最大限度地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力加强法制建设。结合“四五”普法,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大家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大家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大家积极同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和各种邪教作斗争的意识,自觉维护社会稳定。

(五)党风廉政建设

2005年统计局党员电教工作总结 篇6

各二级团委、直属团总支:

2005年是昆钢夺取“十五”改革发展全面胜利,为“十一五”期间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打基础、作准备的关键一年,同时也是昆钢共青团组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创造新业绩的一年。认真做好2005团内工作总结及统计上报工作,对于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做好明年工作规划、调整今后工作部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集团公司团委决定组织开展2005工作总结、统计和2006工作计划上报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各二级团委、直属团总支要对照工作计划和集团公司团委各阶段工作安排,认真开展自检自查,全面分析工作得失,形成完整的书面总结报告。对于2005工作中,哪些完成、哪些缺漏,取得了哪些成绩、暴露了哪些不足,明年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填补哪些空白、进行哪些创新和尝试,以及对集团公司团委的工作有哪些意见和建议等,均应客观总结,如实报告。

二、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提高对团内统计工作的认识,务必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准确、及时做好2005团内组织状况及工作情况的统计、上报工作。同时,要注意本单位各项统计数字的具体变化,对个别数字变化中暴露的实际问题和潜在的不利因素,要引起重视、加强分析、研究对策、妥善解决。

三、要在对2005年工作做好全面总结、准确统计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抓紧做好2006年工作的研究、安排和部署。要切实可行,要突出单位特色,要借鉴、吸取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力求明年工作有新思路、新突破、新成效。

四、统计报表报送截止时间为2005年11月30日;2005工作总结及2006工作计划报送截止时间为2005年12月31日。报送相关材料时要连同电子文档格式材料一起上报。

工作中如有疑问,请与集团公司团委组织部联系。

附件:《2005昆钢共青团组织状况及工作情况统计表》

2005年统计局党员电教工作总结 篇7

1.1问题提出

服务业是指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 即国际通行的产业划分标准的第三产业, 在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中,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主要包括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其他。本文所论述的服务业也就是按照我国所划分的第三产业。产业集群概念最早是由波特明确提出并加以定义的, 他认为产业集群就是在地理上靠近, 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的公司跟关联机构。马歇尔是最早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 他是最先发现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性, 并且首创“产业区”的概念和理论。之后, 制造业的集聚现象就成为学者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 伴随经济进一步发展, 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与制造业的集聚相比较, 以知识密集, 人才密集, 信息密集, 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的服务业在地区的密集趋势也日渐显著, 其空间布局上的集群化十分突出, 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并且产业集聚是其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美国华尔街CBD金融区, 汇聚了世界金融, 保险, 银行等行业的巨头, 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英国伦敦是世界上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和国际外汇市场, 其现代服务业集群大多是生产性服务业;东京中央商务区是由多处多功能各异的商务集中区共同构成, 金融、信息相关产业及专业服务产业是其集群的重要特征。目前, 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服务业的产业集群作为区域性的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不断为人们所认识, 与制造业集群研究成果相比, 国内服务业集群研究还不够完善, 因此科学分析中国服务业的集聚水平, 集聚区域和发展动态, 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1.2文献回顾

产业集聚程度是集聚定量研究的基础, 中外有关产业集聚的衡量指标不断在优化。Duranton和Overman (2005) 将产业聚集程度的测度方法划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测度方法。第一代测度方法主要包括产业集中度, 赫芬达尔指数 (H) , 空间基尼系数 (G) , LQ指标;第二代测度方法主要包括EG指数, MS指数;第三代主要是产业的共同集中指数等。其中, 产业集中度, 赫芬达尔指数 (H) , 空间基尼系数 (G) , LQ, EG指数使用的频率都是比较高的。产业集中度计算比较方便, 但不能反映其余地区的产业集聚情况, 而且随着n的不同取值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因此还必须结合其他的衡量指标。赫芬达尔指数 (H) 的公式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相关数据不易得到。空间基尼系数 (G) 简便直接, 公式容易理解, 而且数据比较容易获得, 但不能区分集聚是来自产业结构还是来自区域的自然条件, 技术外溢引起的地理集中。LQ指标有严格的假设条件, 即假设每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区域和国家两个层面上是相同的, 但该指标不能识别产业集群的数目, 大小及各产业间的联系。EG指数避免了空间基尼系数 (G) 的不足, 使产业集聚程度进行跨产业、跨时间、跨国的比较成为可能, 比空间基尼系数 (G) 的地理意义更明显。李太平 (2007) 基于Ellison&Glaeser构建EG指数的思路提出了衡量产业区域集聚程度的简便方法———θ指数, 可以运用已有的统计数据测度, 且计算结果与EG指数高度一致。我国服务业的集聚现象越来越明显, 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衡量指标对我国的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测量, 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比如:马风华等 (2006) 利用Ellison&Glaeser建立的EG指数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 对我国11个服务行业1998~2002年的集聚程度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 1998~2002年我国服务业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 集聚程度却有增长的趋势。而且服务业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平衡, 广东、河南、江苏、山东四省集中度最高, 西部地区服务业相对落后, 我国的服务业有向制造业集聚程度高的地区集聚的倾向。胡霞 (2008) 研究了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集聚变动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城市服务业有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 其强度高于工业, 而且集聚程度的大小与行业的社会性质相关。李文秀, 胡继明 (2008) 利用2000~2005年样本数据, 通过G系数, H指数和EG指数三大指标分析了服务业空间集聚水平、行业内的企业集聚程度和集聚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服务业的绝大多数细分行业的集聚程度呈现上升的趋势, 但与OECD国家相比较, 我国服务业不论是行业的区域程度还是行业内的企业程度都比发达国家要低, 行业内的企业集聚程度较低, 导致我国服务业的集聚结构比较差。杨勇 (2008) 利用转换区域分布基尼系数和产业集中度这两项衡量指标, 对中国东中西地区的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测量, 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服务业主要集聚在东部地区。胡霞 (2009) 利用绝对熵指数和相对熵指数测度了服务业及其各细分行业的集聚程度, 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明显高于工业, 并且这种现象有增强的趋势, 同时, 利用2005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不同行业的特征影响本行业的集聚程度、知识的密集水平、产业资金的密集程度、中间产品需求率、政府的管制水平、开放程度都会影响到行业的集聚程度。

本文在已有的成果基础上分别从行业的区域集聚, 行业内的企业集聚两个角度就2005~2011年全国八大区域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做进一步的测度分析。最后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发布报告指出, 中国所沿袭的东、中、西区域划分方法已经不合时宜, 本文创造性的将我国的31个省市区分为八大地区, 即东北综合经济区 (辽宁、吉林、黑龙江) , 该地区资源丰富, 土壤肥沃, 作为老工业基地, 工业基础较好, 可以建成全国性的专业农业生产基地和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 该地区有中国的首都北京, 是中国的政治中心, 人才汇集, 可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与研发产业, 同时利用地理优势, 建成海上捕捞和海上养殖基地;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上海、江苏、浙江) , 该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人口密集, 人员素质较高, 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核心经济区, 人才培养中心和金融贸易中心;南部沿海经济区 (福建、广东、海南) , 该地区对外开放最早, 发展成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区、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地、高科技产品研发制造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 (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 , 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 占据全国煤炭资源半数以上, 建成全国最大的煤炭开采和深加工基地, 天然气开采和水能源开发基地, 奶业基地;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 该地区是以水稻和棉花为主的农业专业化生产基地及深加工工业基地, 以有色金属和钢铁为主的原材料加工基地;大西南综合经济区 (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 , 该地区以重庆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和以成都为中心的轻纺工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农林经济;大西北综合经济区 (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 , 该地区建成最大的能源战略开发基地、最大的棉、果、畜牧业深加工基地、中国与中亚地区沟通交流的前沿阵地、打造特色旅游基地。从不同角度分析这八大经济区域服务业的集聚情况。

2测量指标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2.1测量指标

综合考量各种衡量指标的使用频率跟优缺点, 本文选择空间基尼系数 (G) , 赫芬达尔系数 (H) 和LQ来测量服务业及其部分细分行业的集聚程度。其中, 空间基尼系数 (G) 用来衡量行业的区域集聚, 赫芬达尔系数 (H) 用来衡量行业内的企业集聚, LQ用来衡量八大地区的产业专业化程度。

行业的区域集聚是某一产业在特定的地理区域的集聚, 形成该区域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表现为产业在空间位置上分布的不平衡。空间基尼系数 (G) 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的用来评判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也可用于衡量服务业各行业的区域集聚程度。

其中, G是空间基尼系数, sj是j地区某产业就业人数所占全国该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xj是该地区就业人数所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空间基尼系数也可以用产值和增加值进行计算, 计算方法和采用就业人数的计算方法一样,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是各地区的产值。

空间基尼系数的值介于0和1之间, G值越大, 表示该行业在地理上的集聚程度越高, 当G=0时, 表示该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平均的。

行业内的企业集聚是一行业内的市场份额逐步集聚在少数企业中, 从而获取的集聚经济优势的过程。赫芬达尔系数 (H) 是由Herfindal提出的用来测量行业内企业集中程度。

其中, xi是各企业的销售额, T为市场份额, si是第i个企业的市场份额, n为该行业中企业的总数。一般情况下, H的值越大, 说明行业内企业的集聚程度越高, 反之, 说明行业内企业的集聚程度越低。由于我国有关各企业的销售额等详细统计数据无法查找到, 以至无法算出各企业的市场份额, 所以本文借鉴杨洪焦 (2008) 改造H系数的方法, 即, 假设对于各个区域而言, 某产业内所有企业具有相同的规模, 将赫芬达尔 (H) 系数公式修改成以下形式进行估算:

其中, ei是某地区某产业的就业人数, ci是某地区某产业的企业个数, 分为n个地区, T是市场总规模。本文中, 各行业就业人数采用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和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就业人数之和;各行业企业个数采用按地区分组的法人单位数;市场总规模主要是通过所选产业的总就业人数来衡量。

一般情况下, H值越大, 说明行业内企业的集聚程度越高。当行业内所有企业都有相同的份额时, 即行业内绝对平均, 则H值是1/n;当所有市场份额都集中在一个企业里, 则H值是1。

LQ具有严格的假设, 即假设每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区域和国家两个层面上是相同的, 它是用一个特定区域中某产业占有份额与整个经济中该产业占有份额相比的数值, 计算公式为

其中, n是行业数, m是地区数, eij是j地区i行业的从业人数。本文中, 各行业就业人数采用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和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就业人数之和。一般情况是, LQ>1, 表明某产业在该区域的比较优势越明显, 竞争能力也就越强。LQ也长用来判别产业集聚存在的可能性指标, LQ>1.4就认为具有产业集聚。

2.2数据来源

在对中国服务业集聚特性进行研究时, 需要采用各地区, 各行业的生产总值和就业人员的数据, 为了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 以及鉴于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 本文仅选取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 并将其划成八大经济区域。根据具体衡量指标所需的数据和所获数据, 选择相应的服务业细分行业。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 研究的时间段为2005~2011年。

3测量结果分析

3.1行业的区域集聚

从2005~2011年中国服务业及各细分行业的G系数测算结果 (见表1) 、集聚水平变化趋势 (见图1, 图2) 来看, 服务业的G指数均值分别为0.001695712, 0.002823861, 0.002127978, 0.002464297, 0.013425765, 0.006123178表明近年来中国服务业的集聚水平较低;服务业的G系数由2005年的0.001618504上升到2011年的0.001695283, 且以2009年为界, 呈现明显的先升后降趋势, 2009年达到顶峰, 后虽有下降, 但仍高于顶峰前的集聚水平。而服务业的各细分行业的G系数处于波动之中, 除了金融业的G系数大些, 其他细分行业的G系数都较小, 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的G系数波动中相对要稳定些, 其他细分行业的G系数波动幅度相对要大, 表明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不高而且还不稳定。

根据服务业各细分行业2005年和2011年G系数来看, 金融业的集聚程度相对而言最高, 居于首位;房地产业的集聚程度次之, 居于第二位;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的集聚程度相对而言要低些。相对2005年,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的集聚程度有下降的趋势, 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的集聚程度稳中有升, 而批发和零售业有上升的趋势。

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集聚程度和演变趋势具有差异化特性。各细分行业2005~2011年G系数的起始值、变动幅度及均值总体测算结果见表2所示。

3.1.1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

2005~2011年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的G系数均值为0.002683193, 集聚程度在整体服务业中居于中等水平, 相对于2005年, 该指标有所上升, 总体而言, 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的空间集聚水平是稳中有升。

3.1.2批发和零售业

2005~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的G系数均值为0.002362698, 集聚程度在整体服务业中居于中等偏下水平, 相对于2005年, 该指标有所上升, 且上升幅度是最大的, 总体而言, 批发和零售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处于波动状态。

3.1.3住宿和餐饮业

2005~2011年住宿和餐饮业的G系数均值为0.002149267, 集聚程度在整体服务业中居于末位水平, 相对于2005年, 该指标有所下降, 且下降幅度是最大的, 总体而言, 住宿和餐饮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3.1.4金融业

2005~2011年金融业的G系数均值为0.013323596, 集聚程度在整体服务业中居于最高水平, 相对于2005年, 该指标有所下降, 且降幅仅略微小于住宿和餐饮业, 总体而言, 金融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处于缓慢下降的趋势。

3.1.5房地产业

2005~2011年房地产业的G系数均值为0.005847003, 集聚程度在整体服务业中居于中等偏高水平, 相对于2005年, 该指标也有所下降, 总体而言, 房地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处于下降的趋势。

3.2行业内的企业集聚

服务业及其部分细分行业的H系数及变化趋势如表3所示。

2005~2007年, 在本文研究的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这3个服务业中的细分行业中, 相对而言, 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的企业集聚程度最高, 这可能是因为它属于高进入壁垒行业, 垄断力量较容易形成, 因而行业内的企业集聚程度较高;住宿和餐饮业次之, 批发和零售业的企业集聚程度最低, 2008~2011年, 住宿和餐饮业的企业集聚程度最高, 这可能是因为住宿和餐饮业属于消费性服务业, 为了降低行业内企业的交易成本, 企业间的激烈竞争, 会使市场份额逐渐集中在少数几个大企业手中, 使得其H指数比较大;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次之, 批发和零售业的企业集聚程度仍然最低。

从变化趋势来看, 2005~2011年, 中国服务业及其三大细分行业: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的企业集聚程度基本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相比2005年交通运输, 仓储 (61.2%) 和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59.4%) , 住宿和餐饮业 (38.0%) 的集聚程度下降幅度都比较大, 说明中国服务业中的这三大细分行业的企业集聚程度在空间上逐渐向均匀状态发展。

3.3八大区域部分细分行业的LQ

3.3.1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

2005~2011年间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LQ值最大的是东北综合经济区, 相比2005年, 2011年其值还上升了10.25%, 并且, 东北综合经济区的LQ值是唯一超过1.4的, 表明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在该地区具有产业集群。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LQ值虽不及东北综合经济区大, 但一直呈现增大的趋势, 且2011年相对于2005年上升的幅度是最大的。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经济区的LQ值相对较小, 但也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 LQ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3.3.2批发和零售业

2005~2011年间批发和零售业LQ值较大的主要聚集在大西南综合经济区,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经济区。相比2005年, 大西北综合经济区, 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LQ值还处于上升的趋势, 而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LQ值下降的幅度是最大的。大西南综合经济区,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 南部沿海经济区的批发和零售业的LQ值都大于1, 表明批发和零售业在这些区域的比较优势越显著, 竞争能力就越强。总的来说, 批发和零售业的LQ值在全国八大经济区域间的差距是最小的。

3.3.3住宿和餐饮业

2005~2011年间, 住宿和餐饮业的LQ值较大的主要在东北综合经济区, 大西北综合经济区, 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和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 而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LQ值相对较小。相比2005年, 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LQ值上升的幅度是最大, 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LQ值下降的幅度是最大的, 其他地区的LQ值相对比较稳定。东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的LQ值在2005~2011年都是大于1, 表明住宿和餐饮业在这些区域的比较优势越显著, 竞争能力就越强。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是唯一一个LQ值超过1.4的经济区域, 表明住宿和餐饮业在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具有产业集聚。

3.3.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005~2011年间,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LQ值较大的主要在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 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和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的LQ值较小。相比2005年, 南部沿海经济区LQ值上升的幅度最大, 而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LQ值下降的幅度是最大的。其中, 2005~2011年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经济区的LQ值都大于1, 表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这些区域的比较优势越显著, 竞争能力就越强。

4结论及政策建议

4.1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4.1.1行业的区域集聚

在本文所研究的服务业及服务业部分细分行业中, 服务业以2009年为界, 呈现明显的先升后降趋势, 2009年达到顶峰, 后虽有下降, 但仍高于顶峰前的集聚水平。金融业的区域集聚程度是最高的, 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的集聚程度都比较低, 总的来看, 本文所研究的服务业部分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不高而且还处于波动之中, 未来发展趋势还不稳定。

4.1.2行业内的企业集聚

在本文研究的服务业部分细分行业中, 批发和零售业的企业集聚程度最低, 住宿和餐饮业, 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这两个细分行业以2008年为界, 在2008年之前, 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的企业集聚程度高于住宿和餐饮业的企业集聚程度, 2008年之后, 住宿和餐饮业的企业集聚程度高于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的企业集聚程度。而且这三大细分行业的企业集聚程度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4.1.3八大经济区域的LQ值

在本文研究的服务业四大细分行业中, 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主要聚集在东北综合经济区, 并且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在该地区具有产业集群, 在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该产业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 而在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该产业处于下降的趋势;批发和零售业在大西南综合经济区,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这三大区域的比较优势越显著, 竞争能力就越强, 并且该产业在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有上升的趋势;住宿和餐饮业主要聚集在东北综合经济区, 大西北综合经济区, 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和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 该产业在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具有产业集聚, 该产业在东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这两大区域的比较优势越显著, 竞争能力就越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主要聚集在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经济区, 并且在这三大区域的比较优势越显著, 竞争能力就越强。

4.2政策建议

(1) 从整个国家来看, 除了金融业的集聚程度相对较高外, 其他行业的集聚程度都有待提高, 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并且充分利用服务业的产业集聚优势, 提高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在这个过程中, 很重要的一点是依靠政府的领导作用, 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监督有效的市场准入制度,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业跨国投资和服务外包, 大力发展金融、信息技术、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等服务业, 促进我国服务业结构的优化。

上一篇:一年级期末考试作文:我的姑姑下一篇:三级安全教育考试题A卷(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