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感受性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道德的感受性(推荐9篇)

道德的感受性 篇1

拿到梨城《道德讲堂》系列丛书的时候,正是遍地金黄、满眼收获的金秋时节,翻看这套散发着馨香的丛书,有修身养性、滋养心灵的“经典篇”,有朗朗上口的“诵读篇”,有广为传诵的“故事篇”,有古今中外践行道德的“箴言篇”,有为新疆经济社会及道德建设做出贡献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时代篇”,徜徉在五千年传统文化对高尚道德的不懈追求中,感受着“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感动和喜爱。

“经典篇”里,大多是从《周易》《老子》《论语》等古代先贤遗留下来的经典著作中节选来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告诉人们要积累善行善德,不做不善之事,否则连累后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描述了“上善若水”的美好境界,最完善的德行,好像流水一样滋润万物,不与万物相争私利,不拒绝待在别人不愿待的地方。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情状,看到了“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这句对国家尽忠职守的经典诠释,知晓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更有《颜氏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三字经》等治家名言,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悠长。

“诵读篇”中,《关雎》《国殇》《木兰诗》朗朗上口,李白、杜甫、岳飞、林则徐等爱国文人留下的诗作令人荡气回肠,我更喜爱毛泽东、鲁迅、艾青、方志敏等众多现代文学家的创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风外妖娆„„”有谁能有毛主席赞美祖国的这番伟人气度?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艾青先生献给国旗的颂歌让我们满怀激情:“美丽的国旗/庄严的国旗/革命的旗/团结的旗/四颗金星朝向一颗大星/万众一行朝向人民革命/我们爱五星红旗像爱自己的心„„”,语句朴素流畅,情感酣畅淋漓。特别是在近期,日本单方面制造了非法“购买”钓鱼岛闹剧,让我们广大的中华儿女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国旗,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格外激起我们的爱国情怀:“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听着!朋友!母亲躲到一边去哭泣了„„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伟大的团结力量,去与残害母亲、剥削母亲的敌人斗争吗?难道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把母亲也装饰起来,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 看了这些语句,我们谁人不想拼尽全力爱护自己的母亲呢?

“箴言篇”更是收录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言:“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精神,“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的雷锋精神,“民无信不立”的诚信精神„„共同构筑起我们的社会公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开良心店,莫赚昧心钱”、“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子所不欲,勿施于人” „„共同构筑起我们的职业道德;“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和风细雨谋家事,坦诚相待家平安”、“家庭幸福有益健康,夫妻不和易患疾病” „„共同构筑起我们的家庭美德;“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诚意和廉洁”、“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共同构筑起我们的个人品德——不管是在闲暇的时候,还是在忙碌的时候,请大家都身体力行吧,美德就在我们身边,美德还需从自身做起。

“时代篇”里,列举了刘玉莲、姜万富、阿里木、王春生等19位为新疆经济社会及道德建设做出贡献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他们的典型事迹虽然很平凡,可他们因为长期坚持做着同样平凡的事,他们的平凡就累积成不平凡的典型,而支持他们这些善行的根本,就在于他们汲取了道德的力量,通过坚持不懈的修炼,最终成为道德的楷模,众人学习的典范:“驴背上的医生”姜万富,1966年7月作为上海支边青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叶城二牧场参加工作。17岁风华正茂时,他告别东海之滨的故乡上海,西行万里,来到边疆扎根落户,做过工人、卫生员、外科医师、机关干部和卫生院长,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工作40多年来,他在高原上走过100多个放牧点的沟沟梁梁,在戈壁滩上绕过上千个沙包,他爱岗敬业,救死扶伤,情撒少数民族同胞心坎儿,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卫生部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2008年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农村优秀人才”,200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道德的感受性 篇2

关键词:生态式艺术教育,感情融合性,认知融合性,体验融合性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继灌输式艺术教育、园丁式艺术教育之后的一种新型艺术教育, 是以生态学的科学观念为价值取向“研究有机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强调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研究与保护”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

生态式艺术教育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根据《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规定, 艺术课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 是一门综合的课程。艺术课程的综合性构成了审美感受的融合性, 艺术和审美是一种有情感介入的、整体式的思维模式, 艺术审美感受在生态式艺术教育中将多种不同学科之间进行生态组合, 通过经典作品与学生之间、作品体现的生活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感情、认知和体验三方面的心理结构互补、互生、共生, 从而获得全面的审美感受,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进而升华为高尚的情操, 在“春风润物细无声”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一、感情的融合性

感情是人对客观与现实态度所产生的体验, 它虽然和认知一样, 都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但它们所反映的对象和方式却完全不同。认知是对客观存在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感情是对主客之间的某种功利关系的反映, 是生理心理对客观世界需要的反应。因此, 感情的唤起与生理机能和认知有关, 有明显的制约性。感情又具有两极性, 它可以促进, 或者干扰人的行为。

感情可以分为情绪、情感、情操。情绪是最基本的情感现象, 具有外部表现明显, 持续时间较短的特征, 情绪是行为的原动力, 通过唤醒, 促使主体行动, 并维持主体到达目的。

情感需要是较为高级的感情现象, 具有稳定性、内隐性的特点, 反映着人的基本社会性需要。这是个体为着实现自我价值, 在不同阶段体现出来的需要。因此带有先天的性质,

情操是最高级感情, 着重在它的内容方面, 并且与社会的价值观念相结合。这是情感需要在社会教育和文化影响下后天形成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

感情的表现和宣泄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目的, 而艺术又是最擅长表现感情, 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 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信息, 生态式艺术教育使学生通过艺术与自己情感生活连接并相互作用, 学习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 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

生态式艺术教育强调在课程设计方面, 注重通过特定的教学步骤, 引导和鼓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探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和各种不同文化的经典艺术, 并通过欣赏、描述、解释、分析、反思等活动, 领会其中所蕴含的“爱”、“欢乐”、“痛苦”、“悲伤”等典型的人物情感。只有通过对各种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的融合及整体把握, 才能真正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

二、认知的融合性

教育发展到今天, 认知心理学的观念对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当今的认知心理学特别强调知识与各种不同思维水平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艺术教育中, 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认知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三个不同的水平:感觉、知觉和思维;这些不同的阶段中, 又有三种不同性质的认识: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因此复杂的认识过程形成了一副纵横交错的图表。

在感觉阶段中, 外界的信息通过感官被主体接受, 这时得到的是生动、具体的印象, 但也是事物个别的、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 谓之感性意象。

感觉在神经系统和大脑中的生理活动中作名词解释时, (意指人和动物通过感官获取事物基本属性 (或部分属性) 信息的一种能力时) , 它又为人类的知觉和其他更进一步复杂化的认识活动提供了基础。如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课例《爱的表达》, 主要是以人文主题与知识技法相融合, 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 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蓝色天空等——视觉;引导学生欣赏有关爱的音乐——听觉;引导学生触摸大山、河流——触觉等来体验爱、感受爱, 从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人、热爱大自然。

视觉和听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所以认知心理学认为, 对于审美活动, 这两种感觉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由于视、听觉对象——色彩、图形以及音响, 可以作为符号表达信息, 因此它们还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我们知道, 绘画是通过视觉感知的, 雕塑是通过触觉感知的, 音乐是通过听觉感知的, 舞蹈是通过身体的动感来感知的。一种事物往往以几种感觉去接受, 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时, 便出现了“联觉现象”。生态式艺术教育的作用, 就是通过这种“联觉现象”或称之为“联通作用”, 将每个人潜在的联觉能力唤醒并发展。

在音乐艺术诸多表现元素中, 被提及联觉 (听——视联觉) 最多的是有关色彩的表现元素。色彩感极佳的作曲家梅西安, 因长期在教堂弹管风琴, 阳光照在五彩缤纷的镶嵌玻璃窗下, 使他竟然有了听音辨色的特异功能。热衷于音色联觉的作曲家为数不少。1911年斯克里亚宾演出了他的第五交响乐《普罗米修斯》, 在总谱上指定用一个色光钢琴, 每个音高发出一个色光, 投射在白色服装的合唱队员身上。1913年波尔纳德写了一本色彩音乐作曲法, 和与视觉有关的《线条与音响练习》。1922年, 布里斯写了《色彩交响乐》, 第一乐章, 紫;第二乐章, 红;第三乐章, 蓝;第四乐章, 绿。乐器音色也常常被人们以色彩形容。如双簧管是绿色的, 长笛是银色或蓝色, 小号是金黄色的, 单簧管是玫瑰色的等等。

联觉在审美活动中大大扩展了心理空间, 增强了审美感受和艺术感染力。

三、体验的融合性

在艺术教育中, 教师引导学生以一种感性的、整体的方式, 与自然景色和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 共同创造一种感受美和体验美的情境, 以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和统一。

在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情感表现, 教师通过表象情感如:愤怒、激动、安静、欢快等, 让学生自创、自编或自选符合某个情感的故事情节, 并通过自身的表演来亲身体验。

生态式艺术教育认为学生创造潜力只有在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作用中和师生互动中, 才是持续不断的和无穷无尽的。生态式艺术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师生对话和互动的过程, 它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 在富有个性和开放的艺术课堂中, 学生们尽情体验艺术内涵、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以展示自己的才艺。

生态式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充分体现生态智慧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艺术教育。这种艺术教育首先要打破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隔离状态, 建立它们之间的生态关系。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艺术活动中, 教师、学生积极参与, 且形成多学科、多要素、多种类型的人之间的生态关系。

参考文献

[1].尹爱青主编.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 人民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9.

[2].郭声健等著.音乐教育新概念,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12

观察方法与感受方式的“直接性” 篇3

[关键词]:素描教学法观察方法与感受方式“近距离”直接性“触摸式”素描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70-01

当前学画的人都这样的认识或体会,即学美术首先学习素描。这几乎成了“金科玉律”,不管是大学的升学考试或是各级美术院校的基础教学中,素描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素描成了升学考试的敲门砖,而在美术院校的教学中,素描成了基础课的代名词,占有大量的课时。这说明素描作为训练造型能力的基础课得到高度重视,也说明素描在培养学生基本造型能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自上世纪初李叔同等留洋学生带回西方素描教学体系,再加上当时美术救国思想的影响,源自西方的素描教学体系被移植到了中国,影响了一代代从艺中国人。建国初期,由于当时中国美术体系极不完善,这时以徐悲鸿等引入了源自苏联的“契斯恰克夫体系”,成为了中央美院素描教学的主要教学体系。当时也的确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活力,红红火火了好一阵子,并席卷全国,直至影响到现在。今天,我们身边的很多人还一直奉为素描“正统”进行训练或传授。

但是,这套体系随着年代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以及其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已逐渐显得漏洞百出,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美术的前进步伐。其弊端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契斯恰克夫体系”的重要特征体现画法的整体推进,实现这一要求需要整体进行观察,随时保持画面的完整性。层层推进,无数空间透视面的明暗深入,显得繁琐而枯燥。极易使人迷失与对象而不得要领。

其次,由于过于重视明暗“三大面五大调”,观察中极易陷于表面明暗的认识与感受,表现时往往停留在表面明暗现象的描摹。而失去对物体形体结构的深入认识,容易表面化,艺术处理非常被动。

再次,“契斯恰克夫体系”素描是全因素素描,往往很需长时间才能完成。学生在固定光源的状态下,在整整齐齐的排线条过程中,在“宁方勿圆”的清规戒律面前,在长时间的疲劳战术中磨去了学生的锐气与灵性。其结果是在“步步贴近对象”的“科学”方法面前反而使得大多数学生越来越贴不近对象。

我曾经见一个大学老教授在给学生示范一幅石膏素描头像,从画形起步开始层层推进,整整画了六个课时,只画了石膏头像的黑、白、灰三个层次的色调,连石膏头像五官的基本形体都没有能塑造出来。我们来分析这种素描方法时,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作画过程中,作画人观察的重点很容易落在明暗深浅的无数微妙变化中,表现时往往停留在表面明暗现象的描摹,实现造型目的的途径严重依赖明暗调子。这时观察方法与感受方式到实现造型之间出现了一个问题,既“间接性”,也就是作画者在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时,并不是直接观察感受的对象的形体结构,而是在特定的光源环境下对象的明暗调子。作画被动就难以避免了。由于没有能主动把握对象的形体结构,当光线改变时,往往无所适从,特别是离开了模特或照片,“契”式素描体系训练出来的人甚至无法下笔。“契斯恰克夫体系”的弊端由此可见一斑。

自八十年代以来,很多有见识之士,对于这种垄断了全国大江南北各大美术院校的、千人一面的素描方法提出了质疑。特别是随着国门的开放,人们眼界开阔了,人们的审美观念趋于多层次、多元化。人们的不同精神需求,带来了不同的表达方式。我国的学院素描教学也开始了“变法”的尝试。其中,中央美术学院王华祥是其领军人物之一。

作为从正规的学院教学中走出来的王华祥,对于当前正统的学院素描教学体系即“契斯恰克夫体系”的缺点,具有深刻的体会。再经过对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素描进行研究过后,他提出这样的质疑“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画出了令后人瞠目结舌的恢弘巨制,有的人不光画画,还搞雕塑和建筑。他们是超人吗?或者他们有什么绝招,而这些绝招已经失传?按我们这个时代的经验,一个人要想学到较为全面的写实本领,超码得上七、八年学,而且还不一定能弄好,创作的高度就更谈不上了。”经过许多年的实践和思考,他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简要来说,现代写实教学的原则和文艺复兴时期是基本一致的。但在方法上,学院主义却发展了繁琐和教条,完整鲜活的形象被分解成许多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分解后又复原成一体的工作过程,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也使画者的精神疲惫不堪。“直接性”是文艺复兴的方法特点,艺术大师们的工作效率无疑验证了此种方法的科学性。

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总结,加上对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凡,爱克等人的作品及言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王华祥创立了“触摸式索描”教学法。这种方法首先在观察方法与感受方式采用典型的“直接性”方式,也就是在进行素描练习时,切入点不是明暗解剖,不像一般画家那样去看,而是有些像雕塑家的眼光。在面对对象时,按“契”式方法画的人的第一反应是明暗、深浅,而“触摸式素描”方法的第一反应是形体或高低。这里的“触摸”,并不是真正用手去摸,而是观察方法与感受方式的比喻,“触摸”在此作为动词用是不恰当的。在此实际上当作形容词用,即“像触摸一样”地感觉对象。在意识活动当中,两种方法的活动和顺序是不相同的,“契”式方法是:轮廓——明暗——形体一空间,“触摸式”是:形状——结构——形体一明暗。前者是通过光影去看形体,后者是通过形体看明暗,明暗在意识活动当中处于后面的从属地位,触摸式素描方法明暗不是作为认识形体的手段和途径,而是作为形体在绘画中的制幻因素被利用。我认为这一变化具有革命性意义,从而产生了当前最人性化、最直观化、最接近事物本质、同时也是最富有表现力与创造力的素描方法。

“触摸式素描”方法的两个最基本步骤。

第一:观察方法。

“触摸式素描”方法的观察方法与感受方式是直接感受对象的形体起伏,像雕塑家或更像一个普通人,当面对物体的时候,脑子里不是明暗反应,不是色彩反应,而是一种形体反应、质感反应和量感反应。在认识物体的当下,不需要通过明暗与色调的来“翻译”物体的形体起伏。而是直接犀利地直扑对象的形体、质感和量感。为了实现直接性感受,王华祥提出了“近距离”“近视眼”的观点,即尽可能地接近描绘对象,因为距离远的话,看到的就只能是光影、明暗等表面现象,只有近距离观察审视对象时,才能真正明白物体形体、结构这些本质要素,才能穿透光影、明暗的迷雾,看到物体形体状态的本来面目。

第二:操作方法。

触摸式素描在作画时,其常用方法如下:

A、确定构图;B、直接用线条起轮廓;

C、将轮廓深化为结构。

D、从某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局部开始塑造;E、最后稍作调整。

在A、B阶段一定要具备整体观念,整体把握构图与大轮廓。在C、D阶段要直接观察对象的形块特征和外形的凸凹起伏,用眼睛去“触摸”对象形体的“高低”,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明暗关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接着,运用手中的铅笔等工具直接对对象进行塑造,在此阶段,明暗是我们为了塑造形体而主动利用的工具,而不是描摹的主体。除了明暗因素,我们还可以运用曲线、交叉线等视觉元素顺着物体外形的凸凹起伏“裹着形体画”、“绕着疙瘩画”、“象蚂蚁一样爬着画”等方式进行形体塑造。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在“虚实处理”的借口下,把暗部一“虚”,就虚得一塌糊涂,没有形体。应该像丢勒一样,把暗部画得与亮部一样结实。

这种方法从观察方法与感受方式人手,能有效改变“契斯恰克夫体系”素描对表面现象的依赖,又不同于80年代从德国流行起来的结构素描太过于观念化与概念化,较好地接纳了视觉感受的真实性与主动把握两方面要素。

可见,在素描练习及教学之中,观察方法与感受方式的直接性,很可能是改变我们所谓传统“契式”素描弊端的有效良方。我们不妨回过头来,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素描作品及艺术言论之中作一番研究,抛开以成“八股”样式的素描方式,以观察方法与感受方式为突破口,容忍学生进行多种尝试,回归最直接的、最人性的、最接近事物本质、同时也是最富有表现力与创造力的,但并不一定“最科学”的素描方法。

参考文献

[1]《触摸现实》名师讲座系列丛书,王华祥著,河北美术出版社。

[2]《王华祥说素描》编著王华祥,湖南美术出版社。

[3]《美术文献》素描专集(1),湖北美术m版社。

感受榜样力量学习道德楷模 篇4

9月27日,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结果揭晓,引发社会各界积极评价和学习热潮。我校于9月30日向全体教师以短信的形式下发通知,要求认真观看10月1日晚8:00在中央一套播出的授奖仪式,用心感受榜样的力量,好好学习道德楷模。

通过观看授奖仪式,学习模范事迹后,大家纷纷表示他们的高尚品德温暖人心,感动了中国。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要向他们这些平凡而伟大的道德模范学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树立开发区学校美好形象,彰显盱眙人文明之风。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把他们崇德向善的美好情操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格体现到工作岗位上和日常生活中,为建设美好的开发区学校贡献力量。

我校赵长松校长在总结会上说:“这些道德模范就是一个标杆,就像一面镜子,他们提供了生命可以企及的高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借鉴。”

五(1)班班主任洪善娣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她的学生:“好人无所不在,真善美无处不有,就让这一个个充满爱的力量在我们五(1)班传承下去。”

是啊,从那些平凡的名字,平凡的面容背后,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那是不平凡的坚持,那不平凡的勇毅让无数人为之感动。有助人为乐的九旬老人龚全珍、无偿捐献全身器官的花季少年何玥、舍己救人的沈星、最美女孩刁娜、舍己救人的最美教师张丽莉等。一个个或是平平凡凡,或是轰轰烈烈,或是催人泪下的故事,无不都折射处时代的主旋律,传递着时代的感动。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向张丽莉学习,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学生,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去践行教师的爱和职责。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职业,也有的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们都有一颗勇敢善良的心,并曾经用这颗心在《道德》—这本中华民族的巨著上重重刻下感人的一笔。此次这些杰出的模范受到表彰,但是他们仅仅只是一部分代表。从背景新闻中我们了解到,参与此次评选的正式候选人都是由全国的老百姓通过投票选出的,共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类型。

善行无疆,是助人为乐者们的爱与付出;舍己为人,是见义勇为者们正直情怀的真实写照;一诺千金,是诚实守信者们高贵人格的诠释;恪尽职守,是敬业奉献者们责任的践行;大爱无声,是孝老爱亲者们的永恒真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照亮我们的心灵,驱散我们前进中的迷茫,让我们的人格变得更加高尚,让我们灵魂的到升华。

大爱无疆,传递有我!让我们把祝福送给英雄,送给楷模,也以他们为榜样,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爱岗敬业,实现自我。就让我们以此为力量,为开发区实验学校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工作吧!

盱眙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

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篇5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是教师资格考试中高频考点之一,同时也是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定义中去整体把握每一条规律,同时与其他规律进行区分从而加深理解。

一、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也就是说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等适应环境的一个过程。比如说我们经常说地“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我们刚进入到一个香的环境之中,会有一种香气扑鼻而来地感觉,但是在这个香的环境之中待久了,慢慢就觉得没那么香了,这种变化就是一种嗅觉的适应,香味持续作用于我们的嗅觉所引起的变化。

除了嗅觉的适应典型的还有视觉的适应,视觉适应有两种,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指的是我们从明的环境到暗的环境中,视觉对暗环境的适应。比如我们白天走进电影院的时候,刚开始什么都看不到,但是会发现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看到东西了,这就是暗适应。为什么在黑暗的环境中慢慢就可以看到东西了?可以把我们的视觉比作一台照相机,在暗的环境中要拍到影像的话需要接收更多的光线,所以我们的视觉在暗的环境中对光的感受能力逐渐提高。

相反,明适应指的是我们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中,视觉对亮环境的适应。比如我们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会觉得特别刺眼,但是慢慢就会好一点。这个过程就是明适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视觉不需要接收那么多光照就可以看到东西,所以我们视觉对光照的接收能力要适度降低。比如说刚刚从废墟中出来,眼睛都要遮一块布,就是一个明适应的过程。

因此,在感觉适应这里,抓住定义中的特点,重点把握明适应和暗适应。

二、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指的是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 对比。从定义中我们要知道,感觉对比会出现两个刺激物。感觉对比又分为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是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所引起的变化。比如说,秋香和石榴姐同时出现时,我们会发现秋香更加的漂亮,这就是两种刺激同时出现所引起的变化。

继时对比,是两个刺激先后出现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所引起的变化。比如说,先吃药再吃 糖会发现糖更甜,这个变化就是糖和药两个刺激物先后出现所引起的。

因此感觉对比要把握一个特点他有两个刺激物出现,并且同时出现所引起的变化叫做同时对比;有先有后出现叫做继时对比。

三、感觉后效

感觉后效,指的是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从定义中抓住它的关键点,也就是“停止”两个字。也就是说,刺激物已经对我们不起作用了,但是它还会对我们的感觉有影响。比如,我们盯着灯泡看一段时间,然后闭上眼睛,会发现眼前仍然有一个小亮点存在。这就是感觉后效,闭上眼睛意味着灯光对我们的视觉已经停止作用,但是眼前还有一个小亮点,说明它的作用还会保留一定时间。

四、感觉的相互作用和补偿作用

感觉的补偿作用,是当某些感觉失却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比如当我们视觉受损以后,听觉或者触觉特别灵敏,这就是感觉地补偿作用。

道德的感受性 篇6

第二课时 感知觉变化的规律及其

在幼儿园活动的运用

教材分析: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上反映不完整,而且教材对表象作用方面分析得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宜补充相关的内容,并归纳成一个知识系统,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全面指导学生学习。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缺少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基础,而且缺少幼儿园实际教学经验。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多运用日常生活实例和幼儿园的教学实例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2、经过之前的知识学习,学生在一定程度掌握从事例推导总结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后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感知觉的涵义、特征和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够用感知觉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及幼儿园活动的一些现象;(2)能够根据感知觉知识归纳出组织幼儿园活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感知觉的涵义 教学难点:感知觉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演示讲解——引导推导——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感觉”的定义和“八大感觉”的内容,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感受性的定义

感受性是分析器对于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二、感受性变化规律

(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定义: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它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举例:边看书边听歌、盲人的听力

2、一般规律: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它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

(补充的小知识点:感觉的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联觉。如听到切割玻璃的声音感觉到寒冷;看见黄色感觉到有点甜,看见绿色想起酸的感觉。)

(二)适应

1、定义: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

举例:视觉的明适应和暗适应,肤觉的适应,嗅觉的适应,痛觉的适应等。

2、表现:1)感觉完全消失

2)感觉钝化

3)感受性提高(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进行归纳)

(三)对比

1、定义: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举例:月明星稀和月暗星繁

在广州夜里很难看见星星。因为广州夜里照明充足,星星显得没那么明亮;广州市中心空气污染严重,可见度降低,比起郊区和农村更难以看到星星,所以说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

2、分类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性而产生的对比现象。相继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性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举例:同一颜色在不同颜色对比下显示不同的效果、吃糖果和水果的先后顺序影响对糖果和水果的味觉。

(四)敏感化

1、定义:感受器的相互作用和练习而使感受性提高的现象。举例:盲人侦探破遗嘱案、调酒师的味觉、香水调制师的嗅觉。(引导学生归纳引起敏感化的原因)

3、原因:1)感觉的代偿作用

2)实践活动的训练

思考

道德的感受性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目的抽样法抽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发生针刺伤的低年资护士共8名为研究对象。被访谈者的入选条件: (1) 工作年限为1年~3年的低年资护士[5]; (2)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3) 愿意参与本次研究。研究样本量按照资料饱和原则确定[6]。低年资护士一般资料及病人特殊疾病见表1。

1.2 方法

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为指导, 以针刺伤后的低年资护士为研究对象, 在针刺伤发生后1个月~6个月内采取半结构式、个体深入访谈形式收集资料。根据研究目的制定访谈提纲, 对2名发生针刺伤的低年资护士进行预访谈, 以调整、完善访谈提纲。经调整后的访谈提纲内容为: (1) 针刺伤发生时你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2) 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了针刺伤? (3) 发生针刺伤后你是如何处理的? (4) 发生针刺伤后对你的工作及生活有什么影响? (5) 关于如何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你有什么意见及建议?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单独访谈, 访谈过程中应用刺探、引导等方法, 令受访者更深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等。访谈时间30min~60min。

1.3 资料分析

遵循Colaizzi七步法[7], 仔细阅读访谈记录并找出有意义的陈述, 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汇聚, 进而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 辨别出相似观点, 升华出主题概念, 然后返回被访者处核实求证, 以确保结果准确性。

2 结果

2.1 针刺伤发生后的真实感受

发生针刺伤后, 低年资护士均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心理反应, 主要为害怕、担心、自责、难过、反省等。个案C:“我当时工作很忙, 加上自己经验不足, 忙乱中不小心扎了自己, 感觉有点难过, 不过以后会多加注意。”个案E:“被针扎之后很担心, 怕染上什么病。”个案F:“被针扎之后对工作的热情降低了, 每次做事都心有余悸、小心翼翼。”个案H:“我工作时间不长, 发生这件事情后心里挺害怕、担心的, 自己以后会注意的。”

2.2 针刺伤发生的原因

2.2.1 职业防护意识薄弱

进入科室前虽然对低年资护士进行了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技能的培训, 但因经验不足, 加上工作繁忙, 极易忽视自我安全防护。个案A:“我以为胶布与针头未完全分离, 应该没关系。”个案B:“在给病人拔针时想家里的事。”个案F:“在给病人打完针, 拔针后没及时将针头扔进锐器盒。”个案G:“由于锐器盒装得比较满, 我抽完血将头皮针丢入锐器盒时, 不慎左手小指被头皮针扎到。”

2.2.2 护患沟通不足

有些病人存在听力不佳、行动不便等情况, 如不及时有效地与病人沟通会误伤护士自身。个案B:“病人年龄比较大, 听力不好, 在拔针的过程中病人抬手, 不小心被扎到。”个案C:“我在给病人采集动脉血时病人发生躁动, 不慎被针刺伤手掌。”个案F:“病人年龄大, 坐着打针的, 在给病人肌肉注射拔针按压时, 病人活动肘关节碰到护士持针的手, 导致手被扎。”

2.2.3 违反护理操作原则

护理工作中如果低年资护士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很容易发生针刺伤。个案A:“我在为病人拆除胰岛素泵连接管时, 没有将胶布与针头完全分离, 在拉扯针头过程中不慎将病人右手拇指刺伤。”个案D:“病人输液外渗, 拔针后在未换针头的情况下, 给病人重新穿刺进针时, 不小心被针头扎出血了。”个案E:“那天工作很忙, 我嫌用锐器盒分离针头麻烦, 直接用手拔下来, 结果不小心扎到自己了。”个案H:“病人按铃, 我去换输液, 没注意到另一位和我一起上班的、刚进医院不久的护士, 将使用后的针头插在输液器莫菲式滴管处, 我挤压莫菲式管时被扎。”

2.2.4 客观影响因素

工作繁忙、护理操作不熟练、心理素质不稳定等原因均易导致针刺伤发生。个案A:“那天上晚班, 很多病人等着测血糖, 只有2个人上班, 要做很多事, 就想快点做完工作, 用手分离胶布拔针过程中被扎到。”个案C:“那天上白班, 我管十多个病人, 没注意病人有躁动情况, 被针伤到。”个案E:“我们科病人多、周转快, 那天我一个人管10名病人, 担心事情做不完, 忙不过来, 也没认真仔细操作。”

2.3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

各科室定期培训针刺伤处理及上报流程, 并在科室醒目的地方张贴其流程, 故低年资护士均能在事件发生后, 立即按流程进行初步处理, 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及领导汇报。

2.4 针刺伤发生后带来的影响

2.4.1 工作方面

针刺伤发生后对低年资护士的工作情绪及态度产生一定影响。个案D:“发生针刺伤后总是担心自己再被扎到, 做事比较小心。”个案G:“做事时提醒自己宁愿慢一点, 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个案H:“感觉被针扎后自己再忙都会注意操作细节、环境等。”

2.4.2 生活方面

针刺伤对低年资护士的正常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个案F:“平时常常会担心被病毒感染, 那样的话, 大家都会用另类的眼光看我, 希望检查结果一切正常。”个案H:“我回家也不敢告诉家里人, 怕他们担心, 心里总有阴影, 担心检查结果。”

2.5 针刺伤发生后的建议

受访者根据自己的体验, 提出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建议。个案B:“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做事不着急。”个案C:“在我们工作很忙时希望能调整人员, 不超负荷工作。”个案F:“注意操作手法, 多向前辈学习。”个案H:“事情发生后希望人人都能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 避免误伤他人。”

3 讨论

3.1 低年资护士针刺伤后的真实感受

低年资护士发生针刺伤后常表现为担心、害怕、自责、反省、难过等, 因获得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后续相关部门的监测、治疗等措施, 逐渐减轻这种心理感受。低年资护士发生针刺伤后, 因担心自己的情况影响工作及生活, 常承受极大的身心压力。因此, 科室领导及同事给予关心疏导、爱护帮助, 尤其在较长的等待抽血化验结果期间, 发现并解决问题, 能减轻其身心压力和缓解不良情绪。

3.2加强低年资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低年资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8]。与熟练护士相比, 低年资护士在交流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评估能力、实践技术能力和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5]。本次调查中有5人均在自身防护意识薄弱、疏忽大意时发生针刺伤。因此, 加强低年资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科室主要通过动态评估临床护士需要, 尤其是低年资护士, 持续地开展满足护士需求的职业安全教育, 普及标准预防知识, 从而达到预防针刺伤护理不良事件的目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及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等, 并要求病区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如提供足够的手套、隔离衣等保护性设备、安全针头、注射器等。

3.3提高低年资护士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技巧

随着护理学科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展, 社会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护士在专科知识技术、沟通、心理护理、评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显得日益重要。本次调查中因低年资护士与病人沟通不当致针刺伤的有4例, 提示通过相关培训, 提高低年资护士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 可减少针刺伤发生。故科室要求护士长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 院内定期督察并促进持续改进。科室采取措施包括组织科室护士参加小讲课学习, 培训护患沟通方面的知识技能;责任护士进行护理操作前, 评估病人病情, 为病人或家属做好解释配合工作;为情绪不稳定、躁动不安、不合作的病人治疗时, 需有他人协助等。

3.4 重视低年资护士规章制度执行的监管督察

重视对医护人员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督察, 是培养护士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并减少针刺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保障之一。护理部就相关内容进行了培训, 并要求各科室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及监管, 具体措施包括要求护士 (尤其是低年资护士) 在操作完毕及时收拾用物, 不随便乱放;锐器盒使用不能超过3/4, 及时更换并密闭运送;手持无针套注射器或锐器时, 禁止将针头、锐器等面对自己或他人;禁止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避免用手分离针头等。本次调查中有5人均是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导致的针刺伤, 故科室要求低年资护士在单独操作时严格执行护理操作流程, 对于不熟悉的操作, 应请教科室带教老师或高年资护士, 以减少针刺伤发生。

3.5 完善临床科室重点时段和重点环节的管理

本次调查的8名低年资护士, 有7名针刺伤的发生时间集中在上午1 0:00、中午1 2:00及下午1 8:00。在10:00~12:00通常责任护士完成交接班工作, 已配制好治疗液体, 开始或正在进行上午的各种输液及治疗工作, 治疗工作量为全天较多的时段, 且与病人交流机会增多, 如果责任护士不注意职业防护及与病人的有效沟通, 极易发生针刺伤。16:00~18:00白天病人的治疗可能结束, 拔针的操作增多, 加上护士的紧张或疲惫状态, 导致针刺伤高发。针对上述情况, 护理部提出存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病人病情复杂多样、病人出入院时间无规律性、科室年轻护士较多等情况, 需完善科室重点时段和重点环节管理, 包括护士长可根据情况采取弹性排班制, 实行备班制度, 以应对科室突发紧急状况及合理使用人力资源;科室采取老中青搭配上班, 既保证了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护士指导低年资护士工作, 又保证了病人安全等措施。

摘要:[目的]了解低年资护士在工作期间针刺伤后的真实感受, 分析针刺伤的原因及对低年资护士造成的影响, 探讨其教育防护措施。[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 分析8名低年资护士针刺伤后的真实感受。[结果]低年资护士针刺伤后主要表现为担心、害怕、自责、反省, 希望得到关爱和帮助, 加强支持系统。[结论]医院应关心低年资护士的心理状况, 强化其职业安全防护意识, 提高其护患沟通技巧, 重视低年资护士规章制度执行的监管, 完善重点时段及环节管理, 以减少其针刺伤的发生。

关键词:低年资护士,针刺伤,质性研究

参考文献

[1]Anonymous.Needlestick transmission of HTLV-III from a patient infected in Africa[J].Lancet 1984, 2 (8416) :1376-1377.

[2]Wang HQ, Zhang M, Li T, et al.A pooling analysis of oppupational sharp injury on clinical nurses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Industrial Hygene and Occupational Diseases, 2009, 27 (2) :65-70.

[3]顾颖, 钟波, 王惠, 等.临床护士针刺伤监测结果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12) :3085-3092.

[4]余宏, 李海红, 孙凤凤.低年资护士针刺伤调查分析与防护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19 (9) :150.

[5]朱珠, 田莹莹.专科医院低年资护士专业核心能力评估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34) :74-76.

[6]夏海鸥, 于美渝, 陈瑜, 等.乳腺癌患者对乳腺癌早期检测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9) :641-644.

[7]Coates V.Qualitative research:A source of evidence to inform nursing practice[J].J Diabetes Nurs, 2004 (9) :8.

浅谈感受性阅读教学 篇8

因此,展开阅读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将阅读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直接去面对、去阅读、去感受、去体会、去学习语言。

如何使感受性阅读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呢?

准确把握文本的重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师只有在自己进行准确的解读之后,才能引领学生正确地走入文本,在学生与文本间架起一座桥梁,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对文本成功进行解读,那就无法与学生一起“入乎其内”,无法接近文本,融入文本,体会文本中包含的万千情致。

很多老师在解读《掌声》这篇文章时,头脑中都会浮现出一位可怜的小女孩形象。于是,有一节课的课堂上回荡着的是哀戚的音乐和凄凉的气氛,学生们沉浸在英子的痛苦中难以自拔,把英子内心的痛苦放大了岂止一百倍,教师和学生都很感动。但是,细回想,这位教师对文本的定位取向是否出现了偏差?本文仅仅只是要学生去同情英子吗?我们是要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视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另一位老师的设计简练清晰:

初读全文,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后,首先读全文,划划找找:“掌声”在文章响起了几次?然后联系上下文,找一找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响起的?在这这掌声中,我们仿佛听见了同学们在说什么?最后课件出示一些残疾人的例子,并发问:你愿意把掌声送给谁?你要对他说什么?你曾经收到过别人的掌声吗?心情怎么样?

两位老师的设计有些相似,但是对于文本重心的把握却不一样。第一位教师更关注英子这个主人公,设计虽精致,却切入不了文本的基点。阅读就是对话,就是理解,就是与阅读对象的思维碰撞和交流,当老师的教学设计出现了指向性的偏差时,这个阅读的过程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方向。而第二位教师的设计更关注“掌声”,以掌声切入,以掌声收尾,条理清楚,重点明确,中心突出,把握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鼓励”这一文本蕴含。

阶梯推进感受的层次

叶圣陶曾说:“我们读一篇东西……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像嚼口香糖那样反复品味词句,把握词句在语境中的语义,按儿童语言感受的特点慢慢地把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感人肺腑的情,品出个中情味和意蕴。这个过程形同梯阶,回旋往复,层层推进,一次次撞击学生的心灵,一次次进发出更为强烈的体验与共鸣。

《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孙龙老师执教时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层:他的主人可能是谁?这里曾经有过哪些摆设?现在呢?

第二层:“极其简单”到底有多简单?

第三层:这里应该有些什么摆设?

第四层:现在呢?你说极其简单,简单吗?简单的是陈设,不简单的是……?

首先通过想象这“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曾经有过些什么,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想,通过对于“清朝摄政王载亨”的简介让学生了解这宫殿曾经多么富丽堂皇。接着回读课文,学生读出了“极其简单”,一个总理的办公室怎么能如此简单呢?“这里还应该有哪些摆设?”无论怎样的摆设都是理所应当的啊。可是这儿却“极其简单”!通过这巧妙的阶梯式的教学设计,抓住几个关键性词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加上教师的几次追问,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层层深入,周总理那艰苦朴素、忧国忧民的形象跃然纸上,从字里行间蹦入了学生的心房。

有效选择感受的策略

1.在语义比较中感受

一般来说作者选择自认为最准确、最生动、表达效果最好的词语和句子,从而创造出美的言语,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那么,读者就也就可以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去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比照词语和句子的差异引导学生获得对语言的深刻感受。

2.在想象体验中感受

要体验蕴含在文本中的感情,必须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在脑海里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比如“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想想,此时蒙古族人民和客人之间会说些什么呢?放飞学生的思绪,就可以在笔尖、口头流泻下他们最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3.在含情朗读中感受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某某的语气读出来”这类隔靴搔痒的引导,而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意境里面去。这样的朗读,情感是缺失的,心灵是空泛的,“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一句空话。要使学生达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还需要教师切实的引导。

道德的感受性 篇9

对于许多人来说,性似乎只与生殖器有关,仅仅是阴蒂高潮或者性交。我们总是直接跳跃到最性感的部位。因此,我们身体的其它部位遭到了忽视甚至遗忘,直到它们因为长久的剥夺而丧失了感受能力。

按摩作用于整个身体。当我们接受按摩的时候,我们允许自己和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交流。这是一种全面的体验,它可能把我们引向性,但也可能仅仅增强我们的身体感受力。因此,它使我们更善于领略做爱的乐趣。

●按摩的准备

创造一个和做爱时相似的环境,一个温度适宜,灯光朦胧,气氛温馨的房间。如果你的床垫不够坚硬,在地上铺一个厚毯子,保证被按摩者不会陷下去。

选择吸收较慢的润滑油,例如杏仁油、葵花油或者椰子油;在开始按摩之前,先把润滑油放在热水中加热。

开始按摩前先用一点时间使自己放松,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先静坐几分钟,倾听背景音乐或者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最好从背部开始按磨,这是身体中最容易疲劳的部位,也是最容易体现按摩效果的部位。让你的伴侣跪在你的身后,他的重量不要压在你的身上。他用拇指按压你的脊椎两侧或者把手掌放平,从内向外地按摩。

按摩身体前部的时侯,从颈部和肩部开始,逐渐过渡到乳房,这里需要格外的轻柔。按摩腹部的时候,用双手做圆形运动或者长距离的、有力的、缓慢的抚摩,以免对方因痒感而发笑。

脚部按摩要坚决,否则对方会因为痒感而发笑。沿着脚的上部开始按摩,然后用拇指轻揉脚底,不要用力过大,否则可能引起损伤。最后轻轻地抚摩脚趾,再把整个脚放在两只手上,保持几分钟的接触。

头部按磨是非常亲密的。用拇指和食指从里向外按摩磨前额。然后是脸颊,沿者下颚的轮廓划几个圈,轻柔地按摩颈部肌肉,—直滑到肩膀。

●按摩的原则

你从伴侣那儿接收的信号越多,表明你的状态越自然,按摩的效果也就越好。以下是一些基本的原则:

不要触及容易受伤的部位:感染或红肿的皮肤;伤疤;曲张的血管;睾丸;孕妇的腹部。不要为未经检查的病人按摩。

不要对肌肤薄弱处的骨骼施以太大的压力,例如脊椎。也不要按摩眼睛等部位。

一旦按摩开始,则不应突然中断。即使在你补充润滑油的时候,也应该把一只手留在伴侣的身上。摊开一只手,把油倒在手掌中,或者使用喷壶。

保持动作的对称。如果你按摩了身体的一侧,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和同样的时间长度按摩另一侧。(尽管你并非每次都按摩和被按摩,但是总体上你们的机会均等,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总是接受或者总是付出。)

虽然在按摩之后你们可能把生殖器的触摸作为做爱的前奏,但是在按摩当中避免生殖器的触摸会使你更加放松。

●如何为你的伴侣按摩

接受按摩并不只是消极地躺在那里。如果你能够主动放松、有意排除内心的杂念、全神贯注于你的感受,那么你可以把按摩变成一个双向体验的过程。这样做使你更喜欢这种体验。你的身体语言将表达出你的满意,你的伴侣会感到他的劳动的价值。

如果你把伴侣的头放在你的腿上,自下而上的按摩将非常合适。按摩从他的腹部开始,慢慢地、长距离地抚摩。在他的乳头处划几个圈,然后用你的手掌交错地抚摩他的颈部和面部。

注意时刻保持接触,即使在加润滑油的时候。

腹部按摩可能容易引起他发笑,所以按摩时要用一点劲,但不要过重,用双手在他的腹部交错划圈。

●花样按摩

你可以在基本的按磨步骤中增加一些花样:

变换按摩的方式,如舔,亲吻、轻咬、轻轻的指法、较重的指法。

变换按摩的手法,如只用大拇指,按摩臀部等大肌肉时用整个拳头,用你的睫毛、用羽毛、用光滑的手套、用鲜花、用振动器,用电吹风(不要在某些特殊身体部位使用,如服眼睛等)、用冰块(不要太凉,先用你的舌头尝试它的温度)。

大量的疲劳可能聚集在背部顶端。双手前后运动,按摩肩部顶端的肌肉,在肩膀头处作缓慢而有力的环形运动。

在按摩臀部肌肉的时候,你尽可以放心地用力,当然轻巧而快速的按摩也可以。试着跪在伴侣的后面,把两只拳头压在他的臀部。按摩腰部时,跪在他的旁边,手掌摊平,相互交叠,轻柔地向上按摩。

上一篇:胸有成竹词语解析下一篇:全国两会期间学校安全维稳工作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