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集中制的意义(精选8篇)
(小组讨论发言稿严峰)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政权的根本组织原则。目前在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因此,强调正确地理解和贯彻民主集中制,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理解民主集中制的含义。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它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产阶级政党本身是一个既民主又集中的组织。所谓民主的组织,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内部是由全体党员当家作主的,而不是由少数人统治或者个别人独裁的组织。所谓集中的组织,是无产阶级政党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统一整体,而不是内部涣散的、各自为政的不定型的团体。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内部关系体现着既民主又集中的精神。
1、就上下级关系讲,既是领导和被领导、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又是服务和被服务以及互相监督的关系。
2、就个人和组织的关系讲,每个党员都有参与党内事务,包括选择领导人,发表意见和批评,向上级反映情况以及保留个人意见的权利,但同时又必须服从和执行组织决议,遵守组织纪律,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3、就个人与个人的关系讲,除了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
之分,是一种建立在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友爱的革命同志关系。
(三)无产阶级政党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议事原则。所谓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各级组织在形成自己的一切决定时,发动全体党员或委员会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表决,以超过半数的多数人的意志为根据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是民主集中制的灵魂。
(四)无产阶级政党实行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领导制度。实现集体领导,即在党的领导工作中,凡属重大问题,都要通过党的组织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反对个人或少数人专断。分工负责,即党组织做出的决定,要由委员按照个人分工,分别去负责执行,充分发挥每个领导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对职责不明和无人负责。
(五)无产阶级政党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统一。民主集中制作为一种科学的组织制度,它既反对少数人专断,又反对极端民主化,既反对各自为政,又反对极权主义,是正确的民主和正确的集中,用多数人的意志,来形成自己组织统一的认识和政策,然后经过统一指挥和统一行动,使之得到实现。
二、深刻认识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意义。
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只有得到正确的贯彻执行,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一)只有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才能发挥全党的智慧,使
党成为一个最先进,最科学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是由无产阶级当中最有觉悟、最有理论头脑的优秀分子所组成。党的力量就在于全体党员的智慧和积极性,而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党内的高度民主,正确地处理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形成一个充分民主的生动活泼的党内生活局面,才能把党内的各种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使党充满智慧和活力,进而使党的领导、党的任务、党的政策以及党的目标建立在千百万党员共同思考、共同奋斗的基础之上而立于不败之地。
(二)只有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才能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使党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无产阶级政党是由千千万万个党员组成的群体,党的力量就在于全体党员的坚强团结和党的组织的统一,而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现正确的集中,才能实现党的这种团结和统一。如果党不能正确地贯彻民主集中制而使之遭到歪曲和破坏,党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就一定处于涣散状态,就不能形成坚强严密的整体,就不会有战斗力。
(三)只有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既充分发挥全体党员的智慧,又实现了党在组织上的统一,党才能保持它的性质,成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的、团结统一的、起先锋作用的党,才能把先进的分子组织起来,集中本阶级的意志和优秀品质,进而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利益,成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核心。而这样一来,党也才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出自己的正确的政治路线,也才能够把政治路线贯彻到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中去,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三、当前贯彻民主集中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克服对民主集中制理解上的偏差,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既不能把民主与集中割裂开来,认为民主集中制的目的就是集中,民主只仅仅是实现集中的手段;也不能把民主和集中对立起来,认为要集中就不能有民主,要民主就不能有集中。而是要把民主和集中看成一个统一体,充分认识在民主集中制中,民主是基础,是过程,是实行集中的必不可少的前提,集中则是充分民主的产物,是充分民主孕育出来的必然结果,是建立在充分民主基础上形成的多数人的意志,又是实行正确的民主的保障。在这里,如果要讲目的,那么,民主和集中都是目的,都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在决定和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防止借用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的原则将某一种并非多数人的意志强加给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必须明确,下级服从上级和个人服从组织,有一个前提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经过正确的民主和集中所形成的组织的决定。无此,两个服从都是没有意义的。
(三)在决定和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防止借口某种决策正确而忽视充分发扬民主。贯彻民主集中制是一个过程,任何意见,包括正确的意见都必须在实行民主的过程中提出来,由全体成员理解、鉴别,决定是否接受,即使是正确的意见而且被大家理解
了接受了,也还必须经过大家进一步充实完善,使之最终变成大家的意志,更加有群众基础和内在的积极性。否则,不经过民主的过程,即使你的意见和主张是正确的,也会因为一部分人的不够理解和缺乏足够的群众基础而在实施过程中收不到应有的成效。
一、对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理性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报告同时还对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员权利保障、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此外,党的一些重要文件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等,都对党内民主进行了浓墨重彩的阐述,这些都反映出我们党对党内民主重要性的充分认识。
1.高校党内民主的概念。关于党内民主的概念,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表述:一是依据西方民主思想体系而形成的,如“党内民主就是指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党员平等享有党章所规定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的权利”[1]。二是根据政党的组织行为和运行规律,并结合我党的发展实践而提出的,如“党内民主是党基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和宗旨,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对党的组织、体制和过程作出的民主的制度规定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党内政治生活”[2]。实际上,民主本身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扩展。正如恩格 斯所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3]2014年9月2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说“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为此,高校党内民主应是按照党章和党纪要求,结合高校的现实情况,在高校党内生活中实行广泛的民主平等,使广大师生党员享受高校党内事务的 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决策权,接受民主管理;实现途径为高校党员代表大会、党内选举、党务公开、党的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制等。其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高校所有党员对党内权利的分享和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能够充分表达,积极性、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
2.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内涵。党内民主最初提出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作为党内特别是党员干部发生异化后的纠正措施;二是依据党的宗旨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而倡导的价值观。党内民主建设,主要是发挥党组织的免疫功能,作为消灭目前事实存在的党内不同利益群体的手段,而不是妥协的工具,这是我们正确理解“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依据。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也有其政治使命,符合高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内涵的着力点应是高校党员民主权利的申张。笔者认为,其一是凸显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从严治党,重视加强学校党组织自身建设,做到廉洁自律,并通过党内民主建设提升高校党委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二是要能够保障高校党员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体现,保障师生党员参与学校党内的选举、决策、监督等方面的活动;三是能够体现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成果,即学校基层党组织制度健全,校务决策透明,党员思想活跃等。
3.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现实要求。林尚立认为:“党内民主 是现代政 党生存与 发展的内 在原则。”[4]李铁映在《论民主》一书中提出:“执政党的民主建设将决定着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兴衰成败。”[5]发展党内民主是我国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广大党员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参与党内事务的愿望也在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后,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少数党内干部的异化日益严重,有的把职权异化为个人权力并为自己或少数人谋取私利,有的放弃了崇高的理想、追求个人安逸享受等等,这都要求用党内民主这一锐利武器对党内异化的个体进行清除,以防止党的变质。高校党的建设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形势,其既有党的建设面临危机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一是提高党在高校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只有在高校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才能切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集思广益,广纳群贤,确保高校的科学决策、民主治校、依法治校,提高党在高校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二是促进高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高校的规模扩张和与社会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校党组织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复杂,只有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广大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推进高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三是推动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和冲击,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建设,能够帮助高校党员特别是领导干 部清廉勤政、拒腐防变,以不断纠正高校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
二、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价值意义
1.有利于对政治文明建设发挥示范作用。民主是人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内核,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但是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影响着民主水平的不平衡。现代高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传承和创新先进文化和先进的价值理念,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大学之发展方向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文明之性格”[6]。为此,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作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部分,高校党内民主建设关系到大学校园民主文化的形成,关系到中国民主“土壤”的改良,关系到中国未来民主化的整个 进程。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高校是知识分子集聚的地方,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有条件率先把党内民主建设好,并带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发挥引领作用,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2.有利于促进党内民主建设的研究。民主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作为一种文化,其具有普世性,是一种世界文化。但作为一种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或党内民主,与资本主义的民主有本质的不同。作为政治手段,资本主义民主只是不同利益群体实现妥协的手段。而我们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党内民主的内涵和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作为执政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内民主的内涵与要求亦有区别。如何区别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如何认识不同历史时期党内民主的内涵,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但是由于针对党内民主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水平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在高校开展党内民主建设必然带动高校内部各类专家积极参与研究,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升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水平,而且可以结合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活动进行实证研究,这对于党的建设的研究尤其对于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3.有利于为社会输送具有民主素养的新鲜血液。随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面临的局面越来越复杂,对具有领导责任、组织策划和政策执行能力的党的干部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央也出台了相关的规定,如《党政领 导干部选 拔任用工 作条例》、《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等。从当前形势看,党和政府的各级机关新增工作人员的来源主要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大学生,他们的党内民建设观念是否入心入脑,他们的民主素质是高是低,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党内民主建设程度。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接受大学文化的熏陶,民主文化浓厚的校园必将使向社会输送的每个大学生都变为民主的种子,直接改良着中国民主的“土壤”。因此,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接受党内民主生活的砥砺,可以较快地提高他们的民主素质,为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较好地践行民主打下基础。
三、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工具意义
进入21世纪的中国高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由于政府在高校改革与发展政策上的滞后,以及高校发展速度过快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引发的各种矛盾也相当严重,这些都表明了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要通过党内民主建设带动高校各项管理(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本化。
1.应对高校师生对民主的诉求。受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影响,高校作为汇聚高知群体的地方,自然对民主的诉求要强于其他地方。而改革开放后,实际上高校已经成为“西化、分化”与反“西化、分化”斗争的重点领域,党在取得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的同时,带来的副产品就是高校民主氛围受到一定的影响。不是说马克思主义与民主是对立的,而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民主的,而且是最高形态的民主。主要是我们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研究不够,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误区。高校师生对民主的诉求不断延伸,就必然要求高校党内民主要更加充分、更加切实,因为在高校党内民主的实施过程中,广大师生都是参与者、利益相关者,高校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会受到广大师生的监督。高校的党内民主具有引领作用,必然带动、促进高校校务的民主管理,为校务的民主管理提供政治保障。因此,高校党内民主建设要在不断满足广大师生的民主诉求的基础上维护高校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
2.改进管理和提高决策水平。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于一身的高校,其规模的大型化、功能的多元化,特别是校内不同利益群体的形成和学生家庭经济背景的巨大差异,对高校管理和决策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客观事实是一方面上级的计划与指令使高校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办学;另一方面,社会上盛行的家长作风、官本位思想在高校也一定程度上有所表现,结果就是高校的学术独立与自由不够,依法治校、教代会民主管理的苍白无力,导致有些高校的运行 成本较高,办学效率较低,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不仅是贯彻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重要条件,也是高校改进和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
3.防止和消除高校腐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区的扩建,招生自主权的下放和科研经费的迅速增长,高校每年的资金流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可以说高校已变为具有一定政治权、经济权和话语权的特殊领域。有学者认为目前“大学如官场、市场,却越来越远离学场”,这种现象在一些高校确实是存在的,且高校行政泛化日趋严重,其主要表现是强势领导,集权管理,而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对民主的践踏,必然导致腐败的发生。
高校党内民主建设就是要保证党代会能充分行使权力,增加防范权力过于集中的民主程序,达到对权力异化进行制约,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深入贯彻。同时建立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全面促进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构建全方位的监督网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效预防和消除腐败。
摘要:高校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依托于党内民主,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建设,有着促进党内民主建设研究、催生高校民主土壤的作用和输送具有民主素养的新鲜血液等价值意义以及应对高校师生对民主的诉求、改进管理和提高决策水平、防止和消除高校腐败等工具意义。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校园里,班级是学生各种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校园生活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
教育的理想之一就是创建一种适合师生共同发展的学校。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持教学活动高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在物质文明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学校的师生关系存在一定的冲突,媒体上师生关系恶化的事件也时有报道。实施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班级民主管理,推进生本课堂深入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幸福成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工作。只有实施班级民主管理,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才能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向往和眷恋,使他们快乐学习、感受幸福。
二、实施班级民主管理的意义
教育就是一棵树,根是大大的“人”。人的成长只能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并通过实践来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
1.班级民主管理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陶行知在《学生自治之》中谈到自治的四点好处:“第一,学生自治可以为修身伦理的实验。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
班级各项活动永远是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成为自己行动的管理者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班级组织中存在着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存在着一定的组织层次和工作分工。所以,实施班级民主管理不但能使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而且还能使学生进行社会角色学习,获得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而这对于学生的人格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2.班级民主管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
实施班级民主管理能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能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生活学习习惯,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形成良好的班风,使整个班级的所有学生同心同德、好学上进,形成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诸多优良品质,并最终打造团结、上进充满活力的班集体。
3.班级民主管理有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双方关系上,魏书生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互助关系,教师帮助学生发展、完善自己,使人生更有意义。”“师生关系和谐了,班集体便有力量克服前进中的阻力”。
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班級民主管理,会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氛围,教师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堂”,让学生更开放地开展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是快乐的,教师是幸福的,每个人都工作得顺心、学习得用心、相处得开心、生活得安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也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是班级的公仆,而不是所谓的统治者,学生更不是教师的臣民、下属。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有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才能在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下激发自我、超越自我、管理自我。当一切围绕着“学生”而发生时,我们就会发现教育的一切就变得生动、简单、有意义了。实行民主管理,最大限度地拉近了师生交流和沟通的距离,也进一步沟通了师生情感,增进了师生情谊。
4.班级民主管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实施班级民主管理能够使教师从繁杂的班级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研究教学、改进教学,从而达到轻松地教、愉快地教、幸福地教。
总之,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最适合的教育。在新的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应深入实践班级民主管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班级自我管理的主人。
马金龙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0300130089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顺应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发展电子政务是中国行政改革的题中之义。作为新时代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始终是行政改革不可绕开的一环。然而,在任何国家,民主与效率都是一对矛盾,在现实中常常出现冲突,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在民主优先的政务活动中,广泛的参与,观点的竞争要优先于对速度和时间的考虑。而在效率优先的政务活动中,追求的是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妥善处理好这一对矛盾,而电子政务则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解决之道,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目标上来看,“扩大人民民主,完善基层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些都要求扩大公民参与渠道,而电子政务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总而言之,电子政务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改革,电子政务,民主政治,效率
所谓电子政务,简单地说,就是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的政务活动,狭义的电子政务即电子行政,它是指电子信息技术仅仅停留在行政部门,中义的电子政务即电子政府,它在电子行政的基础上延伸到立法部门,司法部门等整个国家机关,而广义的电子政务则是指电子治理,它涉及整个社会的公共事务。本文的电子政务指的是中义概念的电子政务,也就是国家机关的电子政务,在内涵上它以政府决策为中心,以发展民主为目标,提供广泛的共公共服务。
电子政务有两大核心价值,民主与效率,它们都统一于优良治理这一总目标下面。在这一总目标下,通过发展电子政务,实现透明治理、责任治理、整合治理、民主治理和公共治理等具体目标。在优良治理这一宏大工程中行政改革对于实现这一总体目标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对于政治发展来说,行政改革与电子政务有着更为迫切和紧密的联系。
民主的核心是“多数人的权力”,它要求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公众有广泛和平等的参与权与决定权。从这个层面来看,对民主程度的界定可以是公众在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作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是扩大人民民主,完善基层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服务型政府。
电子政务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一方面,它妥善解决了改革中
民主与效率的矛盾,在民主的基础上促进效率的提高,在效率的支持下推动民主的发展,确定了我国行政改革的民主化方向。另一方面,它拓展了公民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渠道,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因素。
一,电子政务解决民主与效率的矛盾
如前所述,民主与效率在任何国家都是一对基本矛盾,怎样解决民主与效率的矛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所在。
民主影响效率主要有两个方面:(1)民主过程常常导致平庸甚至愚蠢的决策,因为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里;(2)民主过程即使能导致英明的决策,但要付出太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扯皮成本太高。所以,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做出最英明的决策是解决民主与效率问题的核心所在。
电子政务对以上问题的解决首先在于它推进了政务公开,使行政活动透明化。推行电子政务后将政府决策过程和行政行为暴露于阳光之下,可以大大限制暗箱操作的空间,减少权力滥用的可能,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其次,电子政务拓展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将社会大众纳入到决策制定流程之中,充分给予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以上两点是电子政务的民主性所在。
第三,电子政务作为一条重要的采集民意的渠道,对决策过程更多的是影响作用,这有助决策层充分掌握信息,避免决策的信息基础失真,提高决策质量。
第四,电子政务本身具有扁平化、短流程、高效率、低成本、亲公民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在电子政务框架下,决策的形成可以通过一个更短的流程,更广泛的参与来实现,促进决策制定的高效化和民主化。以上两点很好的体现了电子政务效率的效率性。
此外,民主本身也具有对效率保证的一面。在深层次的互动关系上,民主对于效率具有保障和促进的一面。一般来说,民主在决策上强调严格的政治程序、充分的参与和协商,反对个人独裁。这种活动表面上耗费耗时,但由于有程序制约,决策方案具有选择性和竞争性,存在对个人冲动决策的牵制,因而尽可能地保证了决策的合理和科学,防止决策的失误,提高政务活动的效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政治管理效益。这样,在全局和长远的意义上,不仅没有影响社会发展的效率,实际上还保证了公共管理和社会发展的效率。电子政务解决民主与效率的矛盾就在于充分发挥民主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
电子政务的民主功能还体现在网络民主所具有的直接民主特征之中。代议民主的理由是,大规模的公民面对面讨论问题,无法充分接触到与公共政策相关的信息,无法经常集中在一起进行投票,但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一,公民不需要面对面讨论问题,只需要通过网络论坛来进行讨论;第二,有关公共政策的信息可以公布在网络上,每个公民可以平等地接触到;第三,公民可以进行电子投票,不需要经常集中在一起,到投票箱中去投票。以上三点,使网络民主中的直接民主成为可能。
二,作为技术手段的电子政务
民主的理念要求政府树立起为民服务、廉洁行政的意识。尊重公民权利,强化公民的政治参与机制,实现行政机关与公民的民主性互动。而在传统行政环境下,由于缺乏某些技术条件,公民的民主权利未能得到有效地保障和维护,尤其是公众的参政议政权,公民平等地获得政府优质服务的权利,以及政府部门实际运作过程与结果的监督权利,并未得到充分的实现。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电子政务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最基本的技术手段,在电子政务的框架下,公民可以在网上参政议政,进入决策形成的过程之中。广泛的参与渠道为民主政治提供了最基本的可能。另一方面,公民在参政议政过程中,以国家主人的身份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这就激发了公民的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这也是公民社会的必备心理素质。如此,有了参与渠道和公民意识,民主政治也就有了最基本的保证。
三,制度化的电子政务
民主政治建设包括民主制度、民主体制、民主法制和民主思想的全面建设。电子政务有助于转换政府运作机制,健全法律机制,树立为民服务的民主意识,这些都将极大的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制度化了的电子政务首先可以转变政府运行机制,客服官僚主义。其次在于改进决策机制和工作方式,维护公民权利,第三,电子政务能够转变政府行政理念,培育民主意识。
作为一种扁平化、短流程、低成本、高效率和亲公民的政务,电子政务要求传统政务在制度上的一系列变革,以适应它的发展。而民主化和透明化即是这种
调整的要求所在。在这一基本的变革方向上,民主体制、民主法制和民主思想都将具有现实的可能。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对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论上它解决了民主与效率的矛盾,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践上,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它拓展了公众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渠道,唤醒了公民意识,为民主政治提供了基本保障;在制度层面,电子政务促进中国的行政改革,在制度建设中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逐步建立起民主政治体制。电子政务对促进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深层次、根本性变化的作用不亚于一场工业革命或政治革命的作用。
本文主要参考
[1]付小刚.电子政务讲义
[2]赵梦,葛敬光.电子政务,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题中之义【D】
[3]吴敬琏.电子政务和民主政治建设【N】
一、基本含义: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的正确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和结果。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就是要在党内努力造成有集中又有民主,有纪律又有自由,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二、发展历程:
1.民主集中制最初的中文翻译为“民主主义的集中权”,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称之为中央集权制。
2.1923年5月10日,施存统发表的文章提出了“民主的集中制”;
3.1924年1月,刘仁静发表的文章首次以民主集中制来描叙列宁创立的布尔什维克党,这是民主集中制首次出现在中文文献中。
4.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大会上,把民主集中制中“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概括为“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我国1954年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基本内容与表现: 1.内容:
(1)民主集中制是要使民主和集中二者辩证地统一。1在政治上,围绕着共同的目标,使各方面的意见得以充分发表,然后对其中科学的符○合实际要求的东西,通过集中形成统一的意志,作为共同的行动准则。
2在利益关系上说,民主集中制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它要求统筹兼顾,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在维护个人合理利益的基础上,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2)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机构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3)1982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
①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②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③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④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⑤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民主讨论,作出决定。
⑥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同时维护一切代表党和人民利益的领导人的威信。2.表现:
(1)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
(4)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表现就是极少数人对大多数人的绝对服从
四、相关变异 1.实例:
(1)陈独秀、王明、张国焘,在推行错误路线的时候都是搞家长制,使革命力量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失。
(2)毛泽东主席曾与党内的家长制作风进行过艰苦而卓越的斗争,但是,他在取得全国政权后也逐步形成了独断专行的作风。致使中国经历了十年浩劫,从中央到地方无数干部群众遭受迫害,连国家元首的政治权利和人生安全都失去了保障,国民经济滑到了崩溃的边缘。
(3)近些年来,一些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卖官鬻爵、违法乱纪,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都源于独断专行的家长制作风和权力不受约束。(4)为前苏联革命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斯大林,也曾经破坏社会主义法制,造成肃反扩大化,使苏共许多党政军领导人蒙冤受难,他还大搞个人崇拜、实行家长制统治,给苏联后来的演变埋下了可悲的种子。2.原因:
第一、集中主体的变异。集中的主体是代表大会和各级党委会的集体,而不是个人,集中要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可在实际工作中,党委会的一把手往往成了集中的主体,一把手不表态,就做不了决定,一把手不召集会议,别的委员就毫无办法,更不用说普通的党员群众了。
第二、集中前提的变异。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集中的前提是大家充分了解情况,充分展开讨论。如果党员、党员代表或者党委成员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证,就必然变成少数人的独断专行。
第三、集中方式的变异。党章规定,决定重要问题要进行表决。可许多时候是个人说了算,有时即使有表决程序,也往往是走过场,没有反对意见就算通过。在缺乏民主气氛,缺乏充分讨论的情况下,人们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无论赞成或反对都没有充分的依据。
根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客观环境的制约,二是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三是理论上对民主集中制的错误解读,四是民主集中制的法规不健全。
五、反思与建议: 反思:
1、民主首先是目的然后才是手段。
2、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制的另一种表述。
3、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化建设与保证。建议:
1.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升华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关键:一要加强党性锻炼。二要提高能力素质。三要培育民主作风。2.坚持群众路线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根本
3.坚持集体领导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最高原则,在具体工作中应杜绝三点:杜绝“资历决策”,杜绝“随意决策”,杜绝“从速决策”。
4.加强沟通协调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途径:首先,重大事项要充分酝酿沟通。其次,日常沟通应积极主动。第三,沟通协调应坚持实事求是、求同存异。5.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核心。
数:436 网友评论 0 条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和领导制度,是领导班子的一项根本性建设,也是实现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深入学
...橱柜消费投诉正不断上升 厨房装修应如何选购
“女服务员刺死官员案续”续闻:律师状告黄...23条幸福婚房布局守则
.人体模特写生变迁史
四成城市地价同比下降 专家称房价泡沫仍未挤完
温玉娟----被称为“中国第一贤媳”的表演艺术家
公安部有望允许右下肢和双下肢残疾人开车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和领导制度,是领导班子的一项根本性建设,也是实现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决策能力,推动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对于XXXX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我总结了关于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健全机制,不断促进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规范化
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坚持民主集中的各项机制,为领导提供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建立健全领导班子科学决策制度。几年来,我区通过学习创新实践,先后研究出台了《兴宾区委议事决策规程》、《兴宾区全委会讨论重大事项票决制度》等科学决策的一系列重要规章制度。同时,在区委成立决策办,明确凡涉及到本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自身建设以及其他涉及全局性 的重大问题,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和同级党代表大会决议、决定的措施,干部人事任免和相关人选推荐,必须由全委会决定的其他重要问题等,均实行区委全委会讨论票决,通过制度保障,使我区的各项重大决策做到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
(二)在选人用人中坚持民主集中制,推动领导班子科学民主决策。近年来,我区率先制定和落实了领导干部任免的全委会票决制度,凡涉及到推荐提拔的领导干部,均实行常委会和全委会全员票决。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制定落实了《领导干部“5521”实绩综合考核办法》、《兴宾区干部监督工作联系制度》、《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常性考察工作实施办法》等干部选任、管理相关制度和办法。同时实行考察预告、差额考察、干部廉政鉴定、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干部任免票决、任职前公示、任职前谈话、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干部交流回避、干部培训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不断规范我区干部工作,切实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满意度,以在选人用人中坚持民主集中为突破口,推动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科学决策。
(三)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一是切实增强民主生活会的针对性。会前区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基层单位和干部群众对领导班子及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每位班子成员。根据基层提出的问题,各班子成员按照工作分工,制定整改措施,并将此作为改进工作、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依据,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发展。二是在解决民主生活会的“顽症”上下功夫。区委主要领导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班子成员之间营造了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形成了做好工作的整体合力。三是坚持区领导参加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议制度。加强对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指导,增强了领导干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觉性,提
高了民主生活会质量。
二、强化学习,不断提高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紧紧围绕提高对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这个关键,着力在加强学习、提高
认识、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为提高领导科学决策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我们采取中心组学习、专题辅导、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班子成员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学习科学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等重要文件,使班子成员不断深化了对民主集中制内涵、实质和意义的理解,充分认识到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是确保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是加快兴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等到主题活动进一步加强班子成员党性修养、宗旨意识教育,提高了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班子成员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增强了领导
班子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拓宽渠道,不断凸显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科学性
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是民主集中制的根本要求。我们努力畅通民主渠道,不断扩大民众参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形成强大合力,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决策的科学化。
(一)加强调查研究,夯实决策基础。我们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区委都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掌握上情,摸清下情,了解外情,为科学决策奠定基础。在设区之初,根据兴宾区当时的实际,提出了“固一产、兴二产、强三产”的工作思路,并运用于建设新区的实践中。去年,区委在充分调研区情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座谈研讨,征求意见建议,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提出了“壮一产、兴二产、强三产”的全区总体工作思路,推动了我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2006我区荣获全区十佳经济县(市、区),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68亿元,增长2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170元,同比增加2345元。财政收入4.15亿元,增长42.5%;人均财政收入达到38
2元,同比增加46元。
(二)召开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联席会,做好决策论证。区委在讨论决定涉及全局性重大问题时,通过召开旁听会、专题会、座谈会等联席会议,征求专家、学者、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对区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提高了领导决策科学水平。针对兴宾区发展改革难度大、沉积矛盾调处难度高、社会不稳定因素较突出等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专项整治的要求,今年以来,区委常委会先后5次、区政府常务会先后3次召开领导、专家、群众联席会研究信访形势,解决信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经过领导、专家、群众充分论证,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了“控制群体性事件和集体上访上升的势头,上市、赴邕、进京上访数量下降”的“一控三降”目标,开展了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重信重访专项治理活动、领导干部包案带案下访活动、区委书记公开大接访活动等一系列信访活动,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年以来,我区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362 件,化解113件。破获了一批刑事案件,打击了一
批犯罪分子,整治了一批治安乱点和突出问题,解决了一批关系民生的信访问题,实现“两个奥运”零上访,上
级部门和干部群众都比较满意。
(三)畅通渠道,扩大决策参与范围。我们积极搭建听取民意的平台。一是推行党员旁听区委常委会议常态化制度,特邀相关专家学者、党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或随机抽签产生的党员旁听区委常委会,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促使区委决策高效落实。二是经常召开四家班子联席会议和区委常委扩大会议,始终保持民主渠道的畅通。三是开展主题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切实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如兴宾区作为来宾市的“腹地”,如何依托优势加快发展等重大问题,一直是干部群众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区委以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开展“听民声、知民情、聚民智、解民忧、惠民生”为主题的领导干部问计于民活动,通过现场征集、基层调研、座谈征求、问卷调查、信箱收集、媒体征集、短信息等多种方式,征集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627条,为区委确立“工业强区”战略,突出“两轴两极”(桂海高速公路纵轴和合武二级公路横轴工业集群以及迁江、凤凰两个发展极)工业布局,着力推进“一园四区”(城东生态工业园区和凤凰、迁江、小平阳、红河工业集中区)建设格局提供
在中国对日抗战的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在审时度势创立了“三三制度”为核心的重要思想,要求领导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通过社会实践对协商民主认识的一次有一次提高,随后,我们党的第十八届代表大会和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依次对全面发挥、发展协商民主制度在基层中的理论实践作用做出了非常重要、细致的部署。
一、我国社区协商民主的特点
1.我国的社区协商民主具有普遍平等性的特点;通过我国“一党专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主”的政治协商民主政策的确立,使得我们普通大众可以积极的去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和对社区在管理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正、建议。社区的协商民主,要求所有协调参与者必须都是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参与政治协商民主沟通根据事实用自己最客观的角度去建议、评判、指导所协商的问题,社区协商民主的最大特点就是参与者的身份具有非常广泛的平等性,不论你有何信仰、是什么民族,都可以充分行使你的权利。
2.我国的社区协商民主具有公平、公开、公正的特点;要求所有社区协商的成员、利益共同体都可以参加公共讨论制度的制定、对具体事件的评判给出意见和建议,党、政府机关、公民、社会团体都有资格参与进行民主协商的过程,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能被任何外力所排斥,不存在任何利益方的偏袒,公平、公正的参与社区的协商民主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这项制度赋予了社区协商民主极大的公开性,人民大众有非常广泛的知情权。
3.我国的社区协商民主的参与着具有理性和责任性的特点;因为我们的社区协商民主具有公共性的特点,要求进行社区协商民主讨论的所有参与者,都应该本着理性、客观、贴近实际的态度,在讨论中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努力在讨论中达成对社区影响最优化的共识,最大限度的满足于所有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想法。并且所有提出意见、建议的参与者都应该本着对问题客观公正的态度,具有机枪的责任性,不可以狭隘的去追求自身的利益,对协商过程中的其他参与者的观点进行充分的建议和论证,对所有参与者的观点,进行思考、分析、与自己的观点结合、总结,做出对协商最优的思考建议。最大限度的实现公共利益。
4.我国的社区协商民主具有公共性的特点;社区协商的议题一般都具有普遍大众都共同相关的问题,例如;社区公共基础设置建设、社区公益性事业、环保咨询、社区的公共监督和安全问题、社区的人事纠纷问题、社区的精神建设问题等。这些关乎于我们老板姓切身利益的问题,都是民主协商最基层的表现。
二、我国社区协商民主的意义
1.社区协商民主的积极、严格、有序的进行,表明了我党的政治协商民主制度具有十分强烈的实践性,在基层也有十分广泛的适应性,是一个成熟、符合国情的一种制度形式,参与协商的各种人事,通过对话和讨论的形式,理智、客观的对所讨论的议题进行分析与沟通,避免了社区独断带来的问题与矛盾,各种建设都拿在台面上进行,杜绝了私下交易的行为。
2.社区协商民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社区的各项制度都经过参与者的理性建议,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得大多数群体意愿得到满足,通过协商民主有利于解决社区的矛盾和冲突,社区经常组织些活动更加促进了社区群众精神、思想生活的丰富,达到了社区的和谐,从而升华到创建整个国家、名族的和谐环境,提高整个国家的幸福感。
3.社区协商民主,提高了整个社区问题协商的公平、公正和合法性。社区的协商民主讨论,要最大限度的取得一致性能被大部分能广泛接受的解决方案,所以是科学的民主,具有极强的民主特性。
4.有利于培养社区的参与意识,沟通参与者之间的感情,人民这在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休闲活动的参与,大大提高了对社区各项活动的意识和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也提升了参与者政治协商的能力,同时在参与过程中,增加了人民的沟通与理解。
现代话的社会治理和社区治理,都是一个系统的庞大复杂的工程,我们只着眼于现有的基础问题,并未进行深远的思考我国其他一些现状。
三、我国社区协调民主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大力开展社区协商民主的同时,不免会有一些问题和困境值得我们加以关注。
关键词:民主集中制;民主建设;集体领导;党员权利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部分指出:“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发展党内民主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回顾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就会反复证明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不仅具有时代发展性,而且具备历史继承性。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可以发现:民主集中制坚持的好,民主监督作用切实发挥,革命路线就易正确,革命形势就向前发展;革命路线发生错误,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往往是在民主集中制未能正常运行的时候。
从1925年大革命高潮的出现到1945年七大召开,党贯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十年”。1925年到1935年,由于共产国际的错误引导以及陈独秀、王明等犯有“左”右倾路线错误的党内领导人未将集体领导原则贯彻到党的实际工作中,党的政策和策略缺乏科学性,而且党员民主权利无法得到保障致使其积极性受到打击。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实际领导地位,此后党的领导集体注重总结“前十年”忽视民主建设的教训,逐步完善党内法规、确立实事求是思想、开展丰富的民主实践,民主集中制得到健全和发展。
一、“前十年”民主集中制的欠缺与革命的曲折发展
所谓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它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能够通过发扬民主,把全党凝结成一个统一的、有纪律的战斗集体。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关键在于“集中制应该密切联系于民主制。用民主制的实行,发挥全党的积极性。”早在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第十二条就提出:“凡属共产国际党的党,必须建筑于德莫克乃西的中央集权的原则之上。”然而党在前“十年”的实践中坚持集权而未发扬民主,具体表现在忽视了对集体领导原则和党员权利的切实保障,不仅使党的凝聚力遭到了分解,对党的路线、政策的正确性和稳定性也造成了严重破坏。
1925年的五卅运动迎来了大革命的高潮。由于“五卅运动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促进了党的队伍进一步发展”,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但国民党右派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排挤打击中共及国民党左派力量,并通过一系列反革命政变窃取了领导革命的主动权。大革命的失败与共产国际的错误引导及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有着直接的关系,错误形成的部分原因就在于没有坚持集体领导原则。
“集体领导是民主集中制在党的领导制度上的具体体现,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关键环节。”受客观能力及主观意识的制约,任何个人把握事物规律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因此在党的领导集体内部,决策的权力应由领导集体内的各个成员共同享有。毛泽东同志曾经批评过个人专断的现象:“一切事情,第一书记一个人说了就算数,这是很错误的。……只要是大事,就得集体讨论,认真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如果不是这样,就是一人称霸。这样的第一书记,应当叫霸王。”中国革命“前十年”时期党内的“霸王”的确是存在的,1927年6月底,武汉的右派分子准备制造反革命事变,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和陈独秀企图通过妥协取得谅解,主张放弃对工人纠察队的领导。这时“任弼时代表共青团中央提出意见书,批评陈独秀。陈独秀竞将意见书当场撕毁。”可见从当时来看。即使是在党的领导层内民主制度和民主习惯也没有形成。
党内领导层民主生活不足、决策专断问题到土地革命时期仍未改变,且具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这一时期,思想上的教条主义倾向成为发扬党内民主、实行集体领导的桎梏。所谓教条主义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某些个别字句看做现成的灵丹圣药”教条主义的破坏力在于“教条主义容易装出马克思主义的面孔,吓唬工农干部,把他们俘虏起来,充作自己的用人。”1932年8月,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的再次“围剿”,受“左”倾教条主义思想控制的中共临时党中央提出了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当时负责前线工作的周恩来、毛泽东等领导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主动攻打会造成更不利的局面。10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宁都举行全体会议。会议严厉批评前线的部署是“纯粹防御路线”,会后坚持正确军事路线的毛泽东被撤销了红军总政委的职务。以王明为代表的党内主要领导人独断专行,党的领导层内其他成员没有监督的权利而只有服从的义务,领导集体内完全丧失了民主。
不仅党的集体领导的原则成为空话,党员的民主权利在遵义会议前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发展党内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首要的和最根本的,就是要保障党员的权利。在党员的众多权利中,批评权应是最直接也最易发挥效果的。充分保证党员充分行使批评权有利于及时而有效的解决和消除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有利于密切党的领导干部同广大党员群众的联系。然而王明推行错误路线的同时对其他党员同志的意见置若罔闻。第四次反围剿进行时,犯有“左”倾错误的临时中央为了排除障碍,将抱有不同意见的干部都看作“机会主义者”,开展“无情打击”。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江西省委宣传部长邓小平等,根据实际情况,反对“左”倾的“进攻路线”,被指责为“对革命悲观失望的右倾机会主义逃跑退却路线”。许多党员被扣上各种罪名,受到关押、刑讯和杀害,损害了党员对党的信任,并造成了党内盲目服从、随声附和的不良倾向。党的民主集中制受到重创,党内生机勃勃的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不能得到发挥,给党和发展中的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二、“后十年”民主集中制的建设与革命的推进
在党的历史上,遵义会议是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在此之后,党内民主生活逐渐步入了正轨。民主集中制经过遵义会议、六届六中全会、延安整风和中共七大最终成为发扬党内民主的有效机制。
遵义会议后,党内的领导同志开始深刻地总结遵义会议前党内生活的经验教训,结合遵义会议后党内生活的实际,逐渐形成了扩大党内民主思想的基本思路。毛泽东从增强党的战斗力的角度强调了民主的重要性,他认为突出调动民主的力量“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以党内法规的形式贯彻民主集中制是提高执行民主集中制自觉性的关键步骤,是切实保证民主集中制得到实行的重要途径。193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刘少奇作
了关于党法的报告,全会通过了三个党内法规文件。《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定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和纪律的决定》。这些决定,对于党切实实行民主集中制,发挥了巨大作用。1943年6月《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使得民主集中制原则更加具体化和制度化。七大党章第一次规定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对党员权利的规定,为党内民主提供了主体力量以及切实可靠的法律基础和政治保障。
解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身活力的巨大动力。牢牢把握实事求是的原则,摆脱教条思想的控制,推进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建设离不开全党思想的解放。前文中关于教条主义对党内民主所造成的危害已有所叙述,普通党员的意识被机械化,左倾教条主义压抑了集体智慧的发挥。从党的发展历史来看,对党内民主的冲击和破坏最大是“左”的思想和行动,而这种思想和行动的认识基础就是就是教条主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针对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问题指出,影响党内团结、阻碍党的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还是教条主义更为危险。”整风运动是一次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党的思想和理论建设摆脱了教条主义的禁锢,为党内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对之前遵义会议、六届六中全会和延安整风运动的民主集中制建设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提高,将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建设和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七大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党员平等原则,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一切党员都要履行统一的党章和统一的纪律,决不允许出现一些人遵守、而另一些人可以不遵守党章的现象。”在讨论大会的报告和发言中,许多代表畅所欲言,或者就具体总结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或者对过去党内所犯的错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深入开展批评。毛泽东于5月24日所作关于中央委员会选举的报告指出“我们选举的原则应当是:犯过路线错误,已承认错误并决心改正错误的人,可以选。……我们要采取这样的方针,尽可能团结更多的人在我们的纲领下。”在对“前十年”经验教训总结的基础上,七大的民主实践成为“后十年”民主集中制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民主集中制的意义】推荐阅读:
集中整顿活动民主生活会上的自我剖析11-01
“干部作风集中整顿”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12-02
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10-11
民主决策的教案10-27
对领导的民主评议07-03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11-29
中国式民主的特点06-21
宪政民主的基本原则09-06
论党内民主的实现途径09-21
杜威民主思想的理论架构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