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车辆管理制度(精选8篇)
一、车辆及驾驶员管理
(一)所有车辆由综合处统一调派管理,各用车部门需提出用车申请,经批准后方可用车。
(二)驾驶员由综合处管理,各部门因工作需要,由部门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经综合处考核,支队长同意后,可设兼职驾驶员,兼职驾驶人员发放驾驶津贴的50%
(三)各兼职驾驶人员服从部门及综合处的双重管理,所有驾驶人员要认真学习交通法规和支队制定的车辆管理制度,并作好行车记录,于每月底报综合处。
(四)驾驶人员对车辆的随车物品、清洁卫生负责,加强定期维护保养和行车安全工作,防止人为机械故障及交通事故的发生。
(五)驾驶人员维修、保养车辆须填写车辆维修申请单,经综合处审核同意后,方可进机关事务管理局定点修理厂修理,更换材料要把好质量关,大修车或单件材料500
元以上要先造预算。如因长途在外,应电话报告,回来后要及时复查并补齐手续。
(六)未经综合处批准,驾驶人员不得私自用车,更不得私自把车辆交与他人驾驶,凡上班时间能完成的出车任务,车辆须开回支队指定地点停放。
(七)支队工作人员及其直系亲属(主要指无固定收入者)患病住院或因其他特殊困难可申请用车,酌情使用。
(八)驾驶人员在节假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
如遇紧急出车任务,在接到通知30分钟之内赶到支队立即出车,当班驾驶员不得擅离岗位。
(九)综合处作为车辆管理职能部门,将依据交通管理有关法规及总队制定的车辆管理制度对各部门用车进行抽查,如发现有饮酒、违规驾车等行为,将对当事人及用车部门按违反安全规定处理。
二、车辆费用的管理
车辆费用包括车辆的购买、入籍、保险、路桥、养路费、月检、年审、燃油、维修、行驶等。将本着降低费用,减少浪费为目的进行管理。
(一)支队所有车辆的购买及保险、路桥、养路费、燃油等均由综合处统一办理。
(二)因工作需要到主城区外的长途用车,须经支队领导同意后,费用按规定报销。
(三)车辆费用按总队核算标准执行。
如因特殊情况超标,须单独造预算,经综合处同意后增加行车费用。对无故超支的费用,综合处将按有关规定不予报销。执法车辆管理制度(二)
大队各科室、中队:
为进一步完善大队车辆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行政执法工作服务,按照落实车辆使用、维修、安全管理责任,结合大队目前管理现状,经大队长办公会议决定,现对大队汽车和电瓶车的使用作如下规定:
一、车辆使用与保管
(一)汽车
⒈大队现有汽车7辆,根据安排,车牌号应详细。浙HC1985、浙HC3203、浙HV6026、浙HC0008由大队部、办公室统一安排使用,浙HC3177由规划中队作规划巡查使用、浙H5167S由一中队使用,浙HC1013由二中队使用。
⒉每辆车应固定汽车驾驶员1名(驾驶证复印件报办公室及车队长备案)。车队长必须建立专项台账,详细记录车辆里程、保养、维修和油耗情况。
⒊严禁未经批准,擅自用车。本单位车辆一般情况下不得外借,涉及到上级部门调用单位车辆时,需向大队主管领导批准方可安排。
⒋车辆必须定点停放。用车前,应当先检查车况,核对登记簿记载的公里数,如发现不符及损坏等情形,应向办公室报告,并在车辆台账上注明。
⒌大队所有车辆,必须服从大队的统一调度。如遇特殊情况需交换用车的,应严格做好车辆车况的交接手续,如出现责任不清,交接双方各负50%责任。
(二)执法电瓶车
1.各中队执法电瓶车应固定专人负责保养维护(专人必须上报大队办公室),对因驾驶或保管不善造成车辆损坏的,由车辆责任人负责。
2.无特殊情况,执法电瓶车均应正常使用,并保持车容整洁,原则上一周清洗一次。
3.所有车辆在下班后必须全部进库,不得将执法电瓶车作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
4.驾车时,必须着制服、带帽,保持城管队员的形象。
二、车辆保养与维修
⒈出车前应认真检查车辆车况,消除事故隐患,不得带故障出车。
⒉所有车辆必须随时保持车辆的整洁卫生,保持良好的车容车貌;汽车每天进库前,必须整理车辆,搞好卫生。
⒊注意车辆的日常保养,因缺水缺油等人为原因造成机件损坏的,车辆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⒋车辆有故障需维修的,须填报申报单报车队长审核,(500元以上金额须经主要领导批准)。维修时,车队长到现场监督,如车队长无时间,可派专人到现场监督;修理结束后监督人应认真核对修理工时、材料费用,确认无误后方可签字。弄虚作假的,所需费用由驾驶员本人承担。需自购配件的,驾驶员应向办公室说明,经主要领导同意后方可购买,否则所需费用不予报销。
5.电瓶车每半个月要去指定维修点维护加水等。并做好维护登记报车队长备案。
6.如电瓶车出现问题需维修,必须填报申报单报车队长审核(300元以上金额须经主要领导批准),经车队长审批后方可到指定地点维修。
三、油耗管理
⒈汽车实行定点刷卡加油,大队部将根据车辆油耗限额范围内预冲一定卡值,再由车队长分配给其他车辆预充值。
⒉各中队应认真记载当月使用汽车基本情况,包括起始里程、油卡储值余额等数据,每月最后一天予以统计交大队办公室,大队办公室汇总后报主管领导审核。
⒊未经领导批准严禁用现金加油,否则费用自己承担。
四、安全责任
⒈汽车驾驶人员必须持证驾驶,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交通规则,严禁酒后驾车,杜绝闯红灯、超速行驶、强行超车等违规行为,如有违章违规违法行为,责任自负。
⒉执行公务时,要保持车况良好,车容整洁,严禁乱停乱放。
⒊不得将执法车辆交给非核定(指派)驾驶员驾驶,严禁在出车途中,绕道办私事。
⒋无特殊情况,不得将车辆停放在宾馆、酒店及其他娱乐场所,不得擅自开车回家。凡被上级机关查获或被新闻媒体曝光的,将从严处理,并按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⒌驾驶员每年都要与大队签订车辆安全责任书。
大队将对执法车辆的使用情况列入考核内容,定期进行检查或抽查。
执法车辆管理制度(三)
为加强对我局执法车辆(编内车辆、摩托车,租用车辆,下同)的使用管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现执法车辆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确保行车安全,节约费用支出,按照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进一步重申加强公务公车使用管理的通知”要求,现对我局2010年制定《车辆管理规定》进行修订,具体规定如下:
一、车辆使用管理
1.局综合科负责对全局执法车辆的登记、保险、调度、维修、车辆年审、油料补给,及技术档案资料(包括维修资料)等进行管理。
2.局督查科负责对全局执法车辆使用管理情况的检查、监督和通报。
3.落实车辆管理责任制度。坚持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原则,实行定车定人制。各执法中队的执法车辆由中队长统一管理,分组长负责监督各分组车辆使用情况,每台车辆指定固定驾驶员驾驶和具体管理,并接受局综合科调度、派遣;局机关车辆由综合科车辆负责人统一管理,驾驶员相对固定车辆,并具体管理车辆。
4.落实执法用车审批制度。所有执法用车一律先审批,并填写派车单后使用。本集美区辖区内,各执法中队用车由中队长(或主持中队工作负责人)审批,应填写派车单后出车;局机关车辆由综合科车辆负责人审批,并填写派车单后出车,值班备勤期间(包括夜间110值班),由带班组长审批,并填写派车单后出车。离开集美区辖区,使用执法车辆需报中队局分管领导审批,填写派车单,并报综合科备案后出车。
5.禁止私驾执法车辆。正常执法及其它公务活动外,不准以任何理由擅自驾驶公务用车,不准用公车学习驾驶技术,车辆一律不准外借及变相外借。
6.禁止私用执法车辆。严禁擅自使用执法车辆办私事,严禁使用执法车辆参与公务以外的结婚庆典、外出旅游、钓鱼休闲、接送子女上学、非公务接送等活动。
7.落实执法车辆停放制度。所有执法车辆根据执法工作用途明确停放地点,在非执法活动期间一律定点停放,不准随意停放。在节假日期间,车辆一律封存停放,封存期间驾驶员须将执法车辆停放在指定存放地点,车辆行驶证及钥匙交本单位专人集中管理(执法中队指定专人管理,局机关由综合科车辆负责人管理)(停放地点具体见附件),并建立登记簿以备查验。车辆封存期间,除担负正常值班值勤外,需要在节假日期间动用的,需报局主要领导批准后方可动用。除正常执法活动外,禁止执法车辆停放在娱乐场所、饭店、银行、医院、车站、机场等敏感地段。
8.执法车辆如发生事故,要保护好现场,由交警现场处理后方可离开,并第一时间向车辆管理人、审批人汇报和局综合科报备。
二、驾驶员管理
1.编内车辆、租用车辆及摩托车等驾驶员,应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交通规则、安全操作规定和车辆的有关管理制度,遵章守纪、文明礼让,谨慎驾驶、确保行车安全。日常工作、执勤值班期间必须保证通讯畅通,紧急事务,要做到随叫随到。
2.严格执行车辆派遣及驾驶等规定,坚决杜绝公车私用,认真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不酒后开车,不开快车,不违章驾驶,不带故障行车。
3.驾驶员应当爱护车辆,确保车辆处于良好状态。对所驾车辆,要勤检查、勤保养、勤擦洗。有故障及时报告,按要求及时修理。每日上班后出车前应当例行对车辆的油料、机械、卫生检查并做好相应处理,确保车辆能随时出动。
4.服务热情周到、出车安全准点、言行文明礼貌,工作认真、谨言慎言、作风正派,自觉维护执法形象。
三、车辆维修及保养
1.车辆使用过程中,因管理不到位造成丢失、损坏,或因技术事故(如失水、失油)和操作不当而引起车辆故障、事故的,当事人均按相关规定承担一定的经济赔偿和行政责任。在经济赔偿上,一般掌握在损失金额扣除保险公司理赔后的10%以内,根据事故责任轻重、损失大小,在该幅度内处理。
2.执法车辆实行定点维修。车辆维修需在区统一招投标并由局确定的维修点进行维修。车辆保养、维修前,必须向局综合科报保养维修项目,待局领导批准后,方可进行维修。各中队及局机关送修人维修及更换零部件时,需认真检查维修项目,并签字负责。
3.执法车辆实行定点加油。坚持节约用油原则,车辆加油统一由该车指定驾驶员或车辆管理人员,到指定加油站加油,不得随意由他人前往加油,严禁弄虚作假、谋私利。
4.执法过程或其它公务活动中发生故障或换零部件,需经用车人员签字证实,返回后报综合科备案,方能报销。
四、处罚规定
1.因违反本规定未按指定地点停放,被局督查发现或上级纪检等部门通报,驾驶员负全责,管理车辆的干部或单位领导负领导负责。
2.违反本规定未按程序报批维修车辆的,不予报销,所造成维修费由驾驶员自行负责。
3.违反本规定未合理用油,车辆所在中队应作出解释;经查实属不符合规定用油的,应由驾驶员自行承担。
4.车辆发生事故后,未按本规定及时汇报并报警处理的,由驾驶员承担全部费用及责任。
新《管理规定》特别重视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资格的入门管理、年度考核和出口管理。尤其是在入门管理中, 将关口前移, 从入门前培训开始进行细致规范, 充分体现了从严把关的立法理念, 必将为有效提高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提供可靠保障。
法律地位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包括《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和《海事行政执法证》。从事海事执法工作的人员应当持有《海事行政执法证》, 从事其他交通运输执法工作的人员应当持有《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 此证是取得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资格的合法凭证, 是依法从事公路路政、道路运政、水路运政、航道行政、港口行政、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海事行政、交通综合行政执法等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工作的身份证明。也就是说,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既是执法的资格证, 又是执法的身份证, 任何人在从事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之前, 必须首先取得此证。未取得此证的, 一律不得从事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工作。
严把培训关
任何人申领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都应当先参加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培训, 再参加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 经考试合格后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长江航务管理局或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依法发放执法证件。新《管理规定》共使用了13个条文专门规范入门前培训和考试事项, 约占条文总数的三分之一, 足见交通运输部对入门前培训和考试的重视程度。
具备以下条件的人员才能申请培训:十八周岁以上, 身体健康;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构正式编制并拟从事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工作;品行良好, 遵纪守法;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但是, 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或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不得申请参加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培训和考试。
免予培训的条件:在法制管理或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岗位工作15年以上, 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者在法制管理或基层执法岗位工作10年以上, 且具有法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申请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资格, 经省级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主管部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审核合格, 可免予参加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培训和考试。
培训规划、大纲和教材由交通运输部负责组织编制;交通运输部和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口航道管理局根据教学设备设施、教学人员力量等情况组织选择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培训机构;资格培训教学人员应当是参加交通运输部组织的培训并经考试合格的人员, 或者经省级以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口航道管理局认可的法学专家、具有丰富执法经验和较高法制理论水平的专业人员;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培训的内容应当包括基本法律知识、相关交通运输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现场执法实务和军训, 其中面授课时数不少于60个学时。
培训由交通运输部和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实施。
此外,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获得执法证件后,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应当结合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及时组织在岗培训, 提高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严把考试关
申请人参加完入门前培训后, 还要参加入门前考试。新《管理规定》对入门前考试作出了以下三方面的统一性规定:
统一考试大纲和考试题库:交通运输部负责组织制定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各门类的大纲和考试题库, 并逐步推行全国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计算机联网考试。实行计算机联网考试是将来的必然发展趋势。
统一命题、制卷和阅卷: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口航道管理局负责组织本地区、本系统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 按照执法门类分别实行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阅卷。考试按照申领执法证件的门类分科目进行。
统一考试内容: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包括以下内容: (1) 法律基础知识, 包括宪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 (2) 专业法律知识, 包括有关交通运输的法律、行政法规和交通运输部规章, 以及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 (3) 行政执法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包括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道德规范、执法程序规范、执法风纪、执法禁令、执法忌语、执法文书等; (4) 交通运输部规定的其他相关知识。
考试结束后, 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口航道管理局负责将资格培训和考试的相关信息及时录入执法人员与执法证件管理系统, 并在本地区、本系统范围内进行公示, 公示时间为一周。公示期间无异议的, 报交通运输部备案审查。
严把考核关
对于经培训和考试获得执法证件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 发证机关应当结合实际每年组织对其进行执法工作考核。
考核分为以下四个等次: (1) 优秀:工作实绩突出, 精通法律与业务, 执法行为文明规范, 职业道德良好, 风纪严明, 执法无差错; (2) 合格:能够完成工作任务, 熟悉或者比较熟悉法律、业务知识, 执法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良好, 遵章守纪, 无故意或者过失引起的执法错案; (3) 基本合格:基本能够完成工作任务, 了解一般法律、业务知识, 执法行为基本规范, 具有一定职业操守, 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引起的执法错案; (4) 不合格:法律、业务素质差, 难以胜任执法工作;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引起执法错案。
发证机关应当将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的在岗培训情况、年度考核结果及时输入执法人员与执法证件管理系统, 并在本地区、本系统范围内进行通报。
发证机关每年应当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对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进行年审。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考核等次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的, 保留其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资格, 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对其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予以年度审验通过。未经发证机关年度审验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自行失效。
畅通出口关
有进就应当有出, 在严把入口关的同时, 还要畅通出口关, 理顺入口与出口之间的关系。新《管理规定》规定了暂扣证件和吊销证件两种出口方式, 其中, 暂扣证件只是暂时失去执法资格, 而吊销证件则是永久丧失执法资格。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发证机关作出暂扣其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的决定, 并由其所在单位收缴其证件:年度考核等次为不合格的;无故不参加岗位培训或考核的;涂改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或者将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转借他人的;其他应当暂扣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的情形。因前述情形被暂扣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的, 在暂扣期间不得从事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活动。对暂扣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的人员, 发证机关应当对其进行离岗培训。经培训考试合格的, 返还其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发证机关作出吊销其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的决定, 并由其所在县级以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海事管理机构收缴其证件:
受到刑事处罚、劳动教养、行政拘留或者开除处分的;利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权牟取私利、从事违法活动的;利用职务收受贿赂、以权谋私等行为受到行政记大过以上处分的;以欺诈、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的;因违法执法导致行政执法行为经行政诉讼败诉、行政复议被撤销、变更, 并引起国家赔偿, 造成严重后果的;违反执法人员工作纪律, 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连续两年考核等次为不合格的;违反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禁令, 情节严重的;其他应当吊销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的情形。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对吊销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不服的, 可以在接到吊销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作出该决定的机关申请复核。收到复核申请的机关应当组成调查组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被吊销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的, 不得重新申领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
关键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制度;完善
一、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制度的立法现状
城管,即城市管理,是指对与城市公共基礎设施相关的以及与城市建设直接联系的日常管理工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是指根据城市引导和规范的要求,政府通过监督、调研、稽查和市民反映发现的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各种矛盾,通过采取法律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以有序化为目标的整治、矫正、调理的综合性及经常性管理职能,是城市管理的中心环节。
目前,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模式是根据《行政处罚法》第 16 条的规定而产生的以综合行政执法模式为主的模式。在城市管理的角度,应当认为该规定的意思是应当由一个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对违反规定的行为,由该行政机关进行纠正或者给予行政处罚。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指出,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安部门这四个部门或系统是目前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主要范围。
二、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制度问题
(一)法律身份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系统没有中央级别的主管的部门,在省一级也没有能够进行统一协调的相应的部门。
根据《决定》的明确要求,本级政府应当直接领导一个独立的行政执法部门,即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由该部门独立履行法律规定的职权,承担法律责任。很多城市并没有有力的彻底的执行该要求,该部门的名称设置和隶属关系在各地各有不同。有的城市设置的名称为城建监察大队,有的城市称呼为市容监察大队;有的城市该部门隶属职能部门领导,有的城市则对该部门采取双重领导制。
从大体来看,我国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系统在体制上不统一,不完善。各地的行政执法部门的机构设置、政令、人员编制等也都不统一。这种各地方城市在执法活动过程中各自为政的情况已经产生了很多严重问题,对于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二)权力的范围问题
目前我国没有一部统一完善的关于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实践中的行政行为的依据都分散在各个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对于城市管理的行政处罚权可以行使的具体领域和范围,《行政处罚法》没有做出明确规定。2002年的《决定》也只是进一步的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权限进行规定,而且这是一个原则上的对地方没有强制力的指导意见,因此,各地依据当地的不同情况以及特殊需求,在实践中自行调整了行政处罚权的内容,这使得各地行政执法的权限与国务院的相关文件批复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超出。
三、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制度的完善
由于我国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方面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种种问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所涉及的权限、主体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城市管理目前是“无法可依”。因此,完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制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构建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
(一)完善法律体系
制定一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方面的全国统一的法典是完善法律体系的首要步骤。应当将这部法典作为法律体系的主干和行政执法行为的法律依据。执法的目的、原则和作用应当在法典中予以明确,认定执法主体的地位、性质、职责等,并对其执法权、执法程序限作出界定,明确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
其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拥有立法权的地方城市,可以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在不违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统一主管部门
在中央参照公安等其他部门的体制设立一个负责全国范围内的执法工作的机构,对全国的城市管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省级、市级、县级设立受上级管理的城市管理部门。这样可以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统一调配全国的资源,明确上下级部门之间分工,紧密职责之间的衔接,从而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加强城市管理的力度
(三)统一行政编制
对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的编制,实行全国统一的行政编制,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逐步纳入到执法类公务员的行列中去,配合城市管理部门的体系,按照级别与职权进行岗位的编制。同时可以在《公务员法》中规定执法人员有关的考试录用、考核培训、奖励惩罚、工资待遇等方面的规范。
参考文献:
[1]王才亮.《中国城市建设与管理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 95 页。
[2]饶会林主编.《中国城市管理新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39 页。
[3]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4]吴金群.《综合执法:行政执法的体制创新》.《地方政府管理》,2002年第9期。
作者简介:
一、管理内容:
1、内务管理规定: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内容,文件材料、法律文书归类整理。
2、票据及收入管理规定:收费和罚款必须使用规范票据,并及时结算。
3、案卷管理规定:统一使用城管局制定的文书;案件依照相关规定及时到县城管局审批、备案;建立案件登记台帐。
4、县容县貌管理规定:辖区内有店外经营、流动摊贩的;临街门店占道装修、擅自占道堆物、作业或进行其他影响镇容镇貌的;镇区街道设置落地招牌、横幅、墙面广告等影响的;机动车、非机动车不按伫停放妨碍车辆行人通行的;渣土运输车辆污染路面的;街道旁建筑物、电杆等物体上有乱写、乱画、乱涂、乱贴、乱刻广告的;垃圾乱堆放的。
5、执法形象规定:执法必须2人以上,不得单独进行执法;执法时必须着制服、携带执法证、配戴胸牌;带齐综合执法文书和票据,举止文明,不得有简单粗暴行为;执法人员必须遵守宁乡县城管局队容风纪等规定。
二、工作纪律1、1、办公室成员上班时间:上午:8:00-12:00,下午:14:00-18:00;管段人员上班时间:上午:7:00-13:00,下午:13:00-19:00。内勤每天负责搞好办公室卫生,下班时锁好门窗。
2、办公室各成员须遵章守纪,坚守岗位,服从领导安排,积极完成各项工作。
3、办公室成员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有事须向领导请假。
4、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程序,纠正违章时,先出示证件,按照法规,讲明道理,文明执法。
5、执法队员应妥善保管暂扣物品,不得私自处理、发还或占为己有。
6、执法队员按政策规定收费,罚款时必须出具财政规定的正式票据,切实履行收缴程序,规范填写各项执法文书。
7、所有开支必须经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实施,不得在外擅自签单,否则一律拒付。
三、考核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行政执法案卷管理,保障依法行政,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行政执法案卷是指在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复议、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等执法过程中形成的与案件有关的按照一定顺序汇集成卷的案件材料。
第三条 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移送其他部门案卷由案件承办人负责立卷。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行政赔偿案卷由法规科承办人负责立卷。已经办结的行政执法案件,案件承办人应在10个工作日内立卷。
行政执法案件应当一案一卷,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可按时间顺序集中汇集成卷。
第四条 正在办理中的行政执法案件,案件材料由案件承办人保管;已归档案卷由法规科人员负责保管。
第五条 行政执法案件立卷后应报送法规科审核整理归档。
第六条 案卷查阅实行登记审批制度。正在办理中的行政执法案件,除案件承办机构负责人、法规科核审人、主管局领导、局主要负责人查阅外,其他人员一般不得查阅或借阅。已归档案卷,本局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查阅案卷的,应严格遵守档案查阅管理规定。本部门以外单位、人员需要查阅或借阅案卷的,案卷保管人应书面登记相关信息,在报请局主要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提供案卷。
第七条 违反本制度案卷管理规定造成后果的,按照《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相关规定对有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为加强公路行政执法工作,提高公路行政执法水平,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评议考核工作,结合本部门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评议考核机构
栾城县公路路政管理站成立行政执法评议考核领导小组,组长由公路路政管理站崔红光同志担任,成员由中队负责人组成。
二、考核对象
各路政中队及执法人员。
三、考核评议原则
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突出重点、奖罚分明。
四、评议考核内容
1、有关公路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宣传贯彻情况。
2、公路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和行政奖励等具体行政行为实际情况。
3、行政执法各项落实情况。
五、评议考核办法
1、实际部门和个人两种评议考核制度。由路政执法评议考核领导小组对各路政中队和路政执法人员考核。
2、在行政执法考核中,实行定期评议考核与经常性评议考核相结合。路政科每半年对各路政中队考核一次,对路政执法人员每季度考核一次。在评议考核结束后,将考核结果及时公布,并报上级备案。
3、实行全年百分考核,年终根据得分情况评议,共评出4个等级,即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90分),合格(70—80分),不合格(70分以下)。
4、考评结果与“评先评优”挂钩,具有一票否则权。被评为良好的中队(或个人),才具有参加与先进集体(或个人)的评选资格。
六、考核标准(100分)
(一)部门
1、按要求参加上级组织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学习的得10分,凡无故不参加的每人次扣0.5分。
2、按要求参加上级组织的大型活动的得10分,凡无故不参加的每人次扣0.5分。
3、及时完善各项制度、规章的得10分,未及时完善每项(次)扣1分。
4、坚持原则,依法执行公务的得10分,发现一次行政处罚不当扣5分,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扣10分,发现一项应强制执行而未强制执行的扣10分。
5、按规定着装执行公务、证件齐全、公正廉洁、平等待人的得10分,凡发现不着装或证件不齐执行公务的每人次扣2分,发现一次违法执行公务或徇私舞弊造成恶劣影响的每人次扣10分。
6、严格按规定收缴费用的得10分,每发现一次擅自减免或加大费用征收标准的扣5分。
7、严格执行审批权限的得10分,凡发现一次超越审批扣5分。
8、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办案的得10分,凡发现一次不按法定程序办案的扣10分。
9、正确规范使用行政执法文书的得10分,凡发现一次应使用执法文书而未使用的或不规范的,每次(件)扣0.5分。
10、严格立案程序监督制度的得10分,凡发现应立案而未立案的扣0.5分,应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而未及时移送司法机关的每件(次)扣1分。
(二)个人
1、按要求积极参加组织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学习的得10分,凡无故不参加的每人扣0.5分。
2、按规范依法执行公务的得10分,发现一次行政处罚不当扣5分,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扣10分。
3、积极参加各项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宣传活动的得10分,凡无故不参加的每次扣0.5分。
4、执行公务时着装整洁、证件齐全的得10分,凡发现不着装或证件不齐执行公务的每次扣1分。
5、依法执行公务,平等待人的得10分,凡发现一次不按法律、法规(规章)执行公务、语言不文明的扣0.5分,造成不良影响的扣2分。
6、严守权限、奉公守法的得10分,凡发现一次超越权限执法或徇私舞弊的扣2分。
7、按规定正确收缴费用的得10分,每发现一次不按规定收费或擅自减免费用的扣5分。
8、正确规范使用各种行政执法文书的得10分,凡发现一次不按规定使用执法文书的扣1分。
一、我国税务机关的执法现状
(一) 税收事实认定困难
1. 税收事实的复杂性
税收事实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对其认定困难的主要根源之一, 主要表现在:首先, 税收事实千变万化, 且因涉及专业领域使得感知、逻辑、经验及价值等常见的事实判断方法不敷使用, 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专门技能。其次, 税收事实认定的要求和内容亦相当细致和广泛。具体来说, 一方面, 对税收事实的认定不仅包括判断税收客体的存在与否, 而且还包括按照货币单位或自然单位对税收客体进行数量化, 即确认税基;另一方面, 税收事实认定的内容还应包括税收主体、税收客体归属及税收特别措施适用条件等。
2. 证据取得的困难性
证据材料一般处于纳税人控制下的实际状况也增加了税收事实认定的难度。一般理论认为, 在税务实践中, 税务机关往往处于主导或支配的地位, 因此, 税务执法行为应在全面、彻底调查有关事实和掌握充分确凿证据的基础上作出。但是, 税务执法过程中证据材料偏在纳税人一方的现实与一般行政法上行政机关举证能力强于行政相对人的假设并不一致, 纳税人往往持有税务机关所不了解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 税务机关很可能会因为无法验证相关的私人信息 (如因成本过高而使验证行为在经济上不现实或不合算) 而不能明确认定税收事实。
(二) 征纳双方关系紧张
当前, 我国税务执法领域的征纳双方关系紧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紧张关系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 以税务机关为主的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对纳税人日益增长的税收服务需求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关心。而且, 纳税人在税务机关高压监管之下, 始终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这种求而不得的压抑状态是纳税人对依法纳税义务产生强烈抵触情绪的主要根源之一。其二, 税务机关常常以管理者自居, 淡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 从而导致其服务角色缺位、服务意识淡漠, 并直接体现为简单甚至粗暴的工作方式, 其典型表现就是税务人员不当的稽查方式及马拉松式的检查过程。这是税务稽查中最不受纳税人欢迎的一种工作方法, 其不仅会严重影响纳税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还很可能挑起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抵触情绪。
(三) 现行的纳税争议解决机制存在漏洞
现行的纳税争议解决机制建立在征纳双方利益对抗性之上, 主要包括税务行政复议和税务行政诉讼。虽然这种机制的适用不仅能维护税法的严肃性, 促使税务机关依法行使其税收管理职权, 增强公民严格履行纳税义务的观念和依法纳税光荣的意识, 还能达到发现税收征管工作中的矛盾和漏洞, 进而完善税收征管的相关制度和办法, 不断提高税务机关执法水平的目标。但就目前来看, 我国涉税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发生率还是相对较低的。据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法官王振宇在北京大学“和谐社会与税收司法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介绍, 目前, 我国大陆法院每年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约10万件, 而涉税的案件仅700件左右, 占所有行政诉讼案件的比例为0.7%。但在我国台湾地区, 此类涉税案件在行政诉讼案件中所占的比例很大, 以2001年为例, 就达到了61.26%。而且, 我国涉税行政复议率同样也很低, 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 1994—2005年, 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共发生行政复议案件4 319件, 平均每年不足400起[2]。笔者不禁想问, 为什么大陆地区涉税的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会这么少呢?每省每年平均不到30起的税务行政诉讼和15起的税务行政复议, 这明显与我国的税源户数规模和税收总额规模极不相称, 亦与税务机关目前较低的税收管理水平不相称。据笔者分析, 这种不对称现象的产生, 主要是因为我国现行的纳税争议解决机制存在着诸多弊端和不足, 如新《税收征管法》第88条第1款对纳税人就纳税争议申请法律救济所设置的限制, 剥夺了相当一部分纳税人寻求相应法律救济的权利;又如, 目前税务行政复议和税务行政诉讼的适用范围仍相对较窄, 亦变相减少了纳税人对部分税源管理争议可采取的解决途径;再如, 税务机关的绩效偏好也间接诱发了对税务行政复议和税务行政诉讼的压制;还有, 税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自身运作成本高、对抗性强、争议解决不彻底性的固有缺陷等。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会导致许多税务纠纷通过现行的纳税争议解决机制无法得到有效和妥善的解决。
二、税务执法和解制度的利弊分析
综上所述, 在传统的税收征管模式下, 税收事实认定困难、征纳双方关系紧张和现行纳税争议解决机制破绽百出等问题已逐步凸显, 因此, 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很有必要的。而且, 在我国创建和谐社会、重视纳税服务和提高社会满意度的大环境下, 征纳双方亦都迫切需要一种比税收稽查更为缓和且能够更有效地解决税务争议的新模式。具体来说, 这种新模式应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在征纳双方交往上更为友好, 具有一定协商性;在处理方式上更倾向于从轻, 最好只补税不罚款, 或退而求其次地虽要补税兼罚款, 但不用追究刑事责任。这两点事实上就是税收执法和解的典型特征。所谓的税收执法和解是指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过程中, 对课税基础事实或相关证据的采认, 经依职权调查后仍不能确定或虽能确定但需花费高昂的执法费用, 为提高稽征效率, 最终达成课税目的, 与纳税人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通过协商达成合意, 并以缔结税收契约的方式止争息讼的一种制度安排。由此可见, 其基础是征纳双方达成合意, 途径是征纳双方进行协商, 形式是征纳双方订立的税收契约。
(一) 税务执法和解制度的优势
1. 其实施能够体现纳税服务精神, 缓和征纳双方的紧张关系
近年来, 不少税收领域的学者提出, 税收征管制度应当在国家权力和纳税人权利之间实现平衡。而且, 在我国大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税收征管工作更应积极主动地为纳税人创造必要的税收环境, 变传统的“监督打击型”为规范的“服务管理型”, 进而以这种人性化的税收征管模式来推动我国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事实上, 我国《税收征管法》也有明确指出, 税务机关应该广泛宣传税收法律行政法规, 普及纳税知识, 无偿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而且, 税务人员亦须秉公执法、礼貌待人、文明服务, 尊重和保护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权利。
税务执法和解制度就是这种“服务型税务”的典型代表, 这主要表现在其可为纳税人因非主观故意原因造成的逃税行为提供补救机会。具体而言, 在我国的税收实践中, 许多企业会由于对税收政策把握不全面, 发生漏缴、少缴的状况。按过去直接实施税务检查的做法, 一旦被查出存在上述情况的, 企业轻则将面临罚款、加收滞纳金等行政处罚, 重则还会被移送司法机关。但如果在实施税务检查前置入和解程序, 纳税人不仅能得到税务人员的专门辅导, 还能通过自查的方式, 纠正本身因疏忽而漏报税款的行为, 进而减少其因受到行政处罚可能会遭受到的经济损失。而且, 税务机关也能因此缓和其与纳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3]。
2. 其实施能够降低税务稽查的执法成本, 提高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
在税务稽查的选案环节, 税务机关可针对筛选出来的异常户, 通过和解程序了解到其产生异常的原因, 并区别对待:对能通过和解程序, 认识到自身非因主观因素造成的错误, 并积极主动地补缴税款, 或对其相关行为作出合理解释的纳税人不立案稽查;对拒不申报和解释的纳税人立案稽查。这样的做法能够有效降低税务检查的发生率, 即税务机关得以在选案环节解决相当一部分应检查户。在税务稽查的实施环节, 税务机关要么囿于其所掌握的文件资料进行案头分析, 不与纳税人进行直接接触, 要么就是单方面地向纳税人询问相关情况, 不愿听取相对方的解释和意见。这往往会使得案件因证据不足而难有突破。而税务执法和解制度则能通过采用“协商”的方式, 有效缓和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可能会形成的对立情绪, 解除相关纳税人的思想顾虑, 促使其更好地配合税务稽查工作, 进而使得税务机关能较为轻松地搜集纳税人的基本情况和案件的有关线索。在税务稽查的审理和执行阶段推行和解制度不仅能有效推动相关纳税人深入理解税法 (例如规定税务人员应对其阐明税务案件的查处程序, 告知其相应的税务处理环节, 并向其反馈拟处理意见) , 还能充分贯彻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基本理念 (例如要求税务机关应在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 获知纳税人态度的前提下, 在最终的案件定性上做出适当处理) 。这不仅有利于顺利结案 (即避免在稽查环节再产生新的欠税, 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处罚、涉税复议和诉讼) , 而且有利于国家税款的及时入库。
总而言之, 一方面, 与税务行政复议或税务行政诉讼相比, 税务执法和解不仅避免了其现有弊端可能会带来的“零和”甚至“负和”的结果, 而且增加了产生“正和”局面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从提高税务机关纳税服务水平的角度来看, 推行税务执法和解亦确实能够充分体现纳税服务的基本精神, 并有效缓和征纳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二) 税务执法和解制度的弊端
1. 缺乏具体统一的立法
纵观当前的法律体系, 相关立法并未明确采用税务执法和解这种表达方式, 对该名称的使用还是更多地出现在理论研究领域, 仅有一些类似的争议解决方式零散地出现在各种法规中。这虽在整体上大致形成了税务执法和解制度的基本体系, 但具体规则的缺位及冲突等问题仍须得到进一步解决。
2. 参与主体单一
在目前的和解实践中, 除税务纠纷的各方当事人外, 少有比较专业的第三方介入, 基本上都是税务机关、其他行政机关或一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主体在主导税务执法和解。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一些专业的中介机构多因不具备政府背景, 所出具的意见很难为相对强势的税务机关所接受。而且, 税务机关本身亦对社会中介机构怀有较强烈的排斥情绪[4]。
3. 缺乏必要的法律监督
在和解过程尚缺乏必要监督的当下, 一些税务人员很可能会出于简化和解程序或自身懒惰等原因, 反复劝说相对方接受其制定或认可的方案, 从而不当地加重相对方的心理成本。而且, 税务机关还可能会在和解过程中滥用其行政权力, 甚至与纳税人共谋利用和解程序损害国家的税收利益。
(三) 税务执法和解制度的完善
如上所述, 税务执法和解制度作为税务机关的一种工作方式, 在制度设计上还是倾向于更好地维护其执法权力的有效行使, 对纳税人权利保护问题的一些考量仍欠周全。这就要求立法者必须在真正认识到税务机关与纳税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基础上, 以保护纳税人的基本权利为出发点不断健全税务执法和解制度。同时, 立法者还应意识到为避免税务执法和解制度沦为权力寻租的工具, 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和解制度的过程监督。为此, 笔者认为, 可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方面。
1. 信息公开制度
信息公开制度应当作用于税务执法和解的全过程, 即不仅和解程序要公开进行, 最后的和解结果一般也必须对外公布[5]。总的来说, 这种公开原则主要体现税务机关的告知义务上, 即税务机关在与相对方订立税务执法和解协议时, 除因涉及公共利益需要保密的情况外, 必须公开与拟缔结协议有关的所有信息。这些应公开的信息通常包括税务机关与相对方订立和解协议的主要目的、所涉税务案件的基本情况、以及和解程序的具体要求等。此外, 还应告知相对方在缔约过程中正当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寻求法律救济的权利和方式。
2. 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是指行政主体所属的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 因其与实体处理结果和程序进展的公平性存在利害关系, 故依法终止其职务行使, 并由他人代理的一种法律制度[6]。税务执法和解过程中的回避监督是指对参与和谈的税务人员是否存在法定回避情形进行调查与监督, 且已参与税务稽查的工作人员亦不能再负责同案的税务和解。在税务执法和解中引入回避制度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增强纳税人的公平感及其对税务机关的信任度, 同时还有利于推动和解活动的顺利进行。
3. 听证制度
听证制度是指行政主体在作出能够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前, 应当听取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 然后根据经过核实的材料作出最终处理决定的一种程序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就在于赋予相对人了解行政机关作出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 并据此为自己申辩的权利, 所以说这是一种能够有效防止行政偏私和保障执法公正的法律制度。在税务执法和解中设立听证制度, 不仅能确保相关权利人及时表达自己的正当诉求, 而且能保证税务机关执法权力的正确运行。但为了防止听证权被滥用, 仍应适当限制其适用范围, 即纳税人仅能针对标的额较大或案情复杂的税务争议申请听证。
4. 审批制度
税务执法和解中的的审批制度是指税务机关在变更或解除和解协议时, 须经上级机关核准、同意或者会同办理。具体而言, 一方面要对税务机关行使内容调整和解除权的依据和拟调整、变更和解协议的内容进行事先审查;另一方面须完善对善意相对方的事后救济制度, 即相对方非因自己的过错而遭受损失的, 其应对行使内容变更或解除权的税务机关享有求偿权。
5. 责任追究制度
在税务执法和解过程中, 税务机关违规操作或者违法行使行政优益权, 严重损害公共利益或纳税人合法权益的, 应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甚至是刑事责任。
三、结论
正如日本最高法院在其判例中所写道的“就国家而言, 对税收违法者与其用刑法进行惩处, 不如在课税权得以确保的前提之下, 据其违法情节及对自身违法行为反省的态度, 与之进行和解, 并视情况给予赦免”, 故就减少税务争议和提高征税效率等方面来说, 在我国构建税务执法和解制度还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成.论税务和解[D].长沙:中南大学, 2007.
[2]陈光宇.税收和解制度浅议[J].税务研究, 2007, (9) .
[3]白彦锋.税务审计的界定与国际经验借鉴[J].创新, 2009, (9) .
[4]许峰.税务争议替代性解决机制探析[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 2008.
[5]刘桂清.反垄断执法中的和解制度研究[J].当代法学, 2009, (2) .
关键词:教育行政执法;法律救济;行政执法
1 教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行政执法的概念和特征
教育行政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属工作人员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教育法规的活动,是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所采取的直接影响公民、社会组织或其它社会力量有关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或者对其教育权利与义务的行使和履行进行监督的具体行政行为。教育行政执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国家意志性。教育执法是一种代表国家的国家教育行政主体为主体实施教育法规的活动。(2)法律性。教育执法应当依法作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3)强制性。教育执法体现在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证教育执法进行。(4)单方性。教育执法主体可以通过法律赋予的权力执行,并不考虑相对人的意志。
1.2 教育行政执法中的问题
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特点加之受传统“权大于法”观念的影响,容易使人们在行政方式上习惯于按个人意志办事,忽视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因此,教育执法便成为依法治教最困难的部分。如果不加强对规范教育执法的监督、制约,以及赋予相对人法律救济方式,将会影响我国依法治教进程。
2 教育行政执法的申诉制度
(1)教育执法行为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适用法律法规正确、事实清楚的,应当维持原执法行为的结果。
(2)对于教育执法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程序规定,滥用职权、超越职权的,应当责令改正,造成损失的还应承担赔偿责任。
(3)教育执法行为维持部分合法,但部分违法的,应当撤销部分违法的执法结果,造成损失的还应承担赔偿责任。
3 教育行政执法的行政复议
3.1 教育行政处罚
教育行政处罚是指教育行政执法主体对违反教育行政法律、法规的教育相对人实施的教育行政制裁。实践中,教育行政处罚存在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关系不清;行政处罚执法主体的权限不明;行政处罚的范围过宽;行政处罚程序不完善等问题。在教育执法中,对直接涉及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依法作出和执行有关撤销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取消颁发证书资格、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决定,复议机关应当依法受理有关行政复议请求并作出处理决定。
3.2 教育行政強制行为
教育行政强制,是指教育行政执法主体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对教育相对人采取的限制其自由或财产,以及实现已确定的教育行政目的的义务的强制性行为、措施。
3.3 教育执法侵权
相对人对教育执法主体在执法过程中侵犯了教育执法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即可提起行政复议,如侵犯学校自主管理权,挪用教育经费、违法集资、征收财物、违法履行其他义务、经营自主权的。
3.4 其他教育执法的违法行为
由于教育执法的范围比较宽泛,教育执法的自由裁量行为也应受到法律的制约。所以,应当不断完善教育执法行政复议的范围,以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复议机关在收到复议申请后,应当依法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进行处理,即要符合实体法的规定,又不能违反程序法。
4 教育执法的行政诉讼制度
教育执法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执法主体的执法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对其诉讼请求与行政执法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依法依程序作出裁判。教育执法的诉讼活动依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讼双方当事人分别为发生争议的执法主体和相对人。行政诉讼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行政机关负有举证责任,除了行政赔偿案件中对赔偿数额的确定外,不得适用调解。另外,由于目前的条件限制,相对人还不能对教育执法主体依据的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诉讼。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教育行政执法[J].人民教育,1997,(10).
[2]徐广宇.关于教育行政执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1999,(3).
【执法车辆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质量技术监督局行政执法案卷管理制度07-25
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核和资格管理制度01-06
执法档案制度05-26
城管执法值班制度10-07
行政执法报告制度06-01
执法人员规章制度09-06
城管执法扫黄打非制度12-15
农业行政执法培训学习制度11-28
行政执法调查取证制度01-10
教育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