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周边环境的思考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中国周边环境的思考(精选6篇)

对中国周边环境的思考 篇1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复杂的地缘关系决定了中国安全环境的严峻性。近年来,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但局部形势跌宕起伏。本文通过对中国周边各种影响我国安全稳定的因素进行分析对比,提出若干有关国家安全战略的思考。内容上,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我国周边影响我国安全稳定局势的因素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对我国国家安全战略进行思考,提出解决的办法,及时迎接与化解挑战。第三部分: 对黄岩岛事件的分析与思考。总之,中国周边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安全与稳定面临巨大威胁,所以,中国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时加以应对,保障我国安全。

关键字:中国

周边安全

战略思考

一、周边安全环境分析

(一)、地理环境

中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国界线长为22,117千米,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陆上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所以中国的周边环境是相当复杂的。此外,在世界上人口过亿的10个国家中中国周围有6个;世界上宣称有核武器的8个国家中中国周围有4个;国际上极有可能发生军事冲突的五个地区中也有四个在中国周围。

(二)、几大国与中国安全

1、美国

美国虽然不是我国的周边国家,但美国在东亚有着巨大的战略利益,美国对华政策对中国的安全环境影响最大。因此,“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美国是中国的邻国,而且是最大的邻国”。在中国东南,为了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连接通道,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已在西北太平洋地区构成了三道岛链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韩国、台湾、越南;第二道防线是日本、冲绳、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这无疑是对我国安全的一个重大威胁。1此外,美国在我国周边地区密集的军事部署更使我国面临强大的军事压力。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是中国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需严密关注、高度警惕、正确应对。

2、俄罗斯

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两国的共同边界长达4300公里。俄罗斯不但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还拥有超强军事力量,依然是个军事强国和核武器大国,因此是影响中国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冷战结束后,中俄邦交迅速实现了正常化,也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从普京到梅德韦杰夫,中俄不断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加强合作,两国关系稳步向新的高度和深度发展。但中俄间仍存在一些干扰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问题。随着中俄两国力量对比的变化,俄罗斯对中国的担心和疑虑反而增加了。俄罗斯不断加大与印度的军事合作,反映出俄罗斯对中国的防范心理。可以说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在稳步发展中也有不稳定因素存在。

3、日本

建交以来中日关系稳步发展,但中日关系的复杂性依然不容乐观。首先是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拒绝对侵华战争进行深刻反思,否认南京大屠杀,篡改历史教科书,领导人屡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极大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其次是在领土、领海问题上不断制造麻烦,公开宣称钓鱼岛是“日本固有的领土”,与我国争夺东海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权益,从而加剧了中日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第三是日本国内的政治走向进一步右倾化。近年来,日本处心积虑谋求政治、军事大国的地位,如寻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兵海外等。与此同时,日本不断散布“中国威胁论”,不仅积极发展海陆空军事力量,而且还与美国强化军事同盟关系,加强军事合作,力求在与中国的斗争中取得军事上的优势。日本在中国周围的一系列动作是我国安全的巨大威胁,我们应当高度警觉。

(三)中国与印度 作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印度不断加强自身军事实力,以实现其地区大国乃至世界大国的梦想,并把中国作为其实现大国梦的最大威胁。近年来,中印关系虽然已有相当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大障碍。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边界争端是影响中印两国关系的首要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国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在2000多公里的边界线上,有12.5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存在争议,并在1962年发生过边界战争。边界问题事关国家的根本利益,又直接涉及国民的民族感情,从根本上制约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其次,“中国威胁论”是中印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印度是鼓吹“中国威胁论”的主要国家之一。不少印度人认为,中国是一大潜在对手,中国的强大是对印度的威胁。因此,印度不断加强其军事实力,这使得中国的西部面临着潜在的安全隐患。再次,西藏问题是影响中印关系的重要因素。**集团的流亡政府设在印度的达兰萨拉。印度虽然表示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领土上从事分裂中国的政治活动,但却在暗中支持**集团分裂活动,企图以此增加向中国施压的筹码。2

(四)、分裂势力与中国安全:台湾、西藏、新疆问题与中国安全

台湾问题事关国家主权、安全、统一和发展,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具有深远性。台湾问题使我国一直存在卷入大规模局部战争的可能,对国家健康持续发展带来极大困扰。在军事上,美日介入台湾问题,使得我国极有可能与美日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在国家总体经济布局上,由于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安全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在对外关系上,台湾问题使我国外交活动长期受到重大牵制。随着国民党2008年大选的获胜,台海局势出现了缓和的有利局面,两岸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但当前,台湾岛内各派政治势力斗争非常激烈,“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仍然是当前国家全安面临的现实威胁。

在西部地区,“藏独”、“疆独”等民族宗教分裂活动也有加重之势。这些敌对分裂势力内外勾联,不断进行捣乱破坏。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西藏、新疆的安定,乃至对整个中国局势的稳定都至关重要。

二、对周边安全环境面临问题的思考

(一)、认清形势,把握主流

1.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平衡大国力量,但周边多元化恶化国家环境

2.外交上主动出击,促进并主导区域整合

3.运用综合国力强化文化优势,中心辐射构建单元周边

(二)、端正观念,调整比例,建设全面发展的强国

1.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建设与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防力量

2.合理分配陆海空力量,建设一支可以维护国家权益的强大的军队 3.胡萝卜加大棒,适时展示实力,表达善意而不是表现软弱

(三)、未雨绸缪,多方出击,构建国家能源战略 1.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结构,摆脱后发劣势

2.增加国家能源储备,多样化能源来源,谋划安全运输通道 3.优化经济结构,掌握核心技术,加强宏观调控,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4.防患于未然,构建危机管理机制

5.合理使用战争手段,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

三、社会热点问题分析:菲律宾与中国的黄岩岛事件

(一)、事态主要信息

2012年4月10日,菲律宾海军闯入中国南海黄岩岛海域,打着“维护主权”的旗号对避风停靠在该海域的12艘中国渔船进行袭扰,并企图派携带武器的海军人员登上中国渔船抓捕渔民。“中国海监75号”和“中国海监84号”渔政船事发后赶至黄岩岛海域,菲抓捕中国渔民的企图未能得逞。

4月20日 中国最先进的渔政公务船——“渔政310船”抵达黄岩岛海域,执行维权护渔。

4月22日 中国“渔政310船”和“海监84号”离开黄岩岛海域,仅留一艘中国海监船留在黄岩岛海域。4月30日 美国务卿希拉里表示:“不在具有主权争议的中国南海支持任何一方”。

5月3日 菲媒体报道,菲律宾正式将黄岩岛称为“帕纳塔格礁”。菲外长称,今年美国对菲军援将扩大近2倍。

5月8日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第三次约见菲律宾驻华临时代办时表示,中方做好了应对菲方扩大事态的各种准备。

5月9日,菲媒:黄岩岛确实属于中国

5月26日海南气象部门正式发布黄岩岛天气预报

6月5日黄岩泻湖内没有菲方公务船只,中方渔船在泻湖内作业正常,没有再受干扰

6月7日中国公务船继续在黄岩岛提供管理服务

(二)、分析与思考

菲律宾派往在黄岩岛海域的军舰和巡逻船的撤离,中国在黄岩岛事件中取得完胜。中国公务船一直在黄岩岛海域根据现场执法、管理和服务的需要,进行部署和值守。菲方的撤离可以说是一种溃逃。

在中菲黄岩岛对峙的这段时间里,南海局势风云突变。美国的态度,俄罗斯的公然反美干涉,以及中国军方深入南海腹地军演,等等这些都表明南海局势多变和复杂。但是随着局势的发展,美国逐渐开始淡化它对菲律宾的防护义务。此前俄罗斯官方已经就黄岩岛问题表态公开反对美国的介入,此种举动明显是支持中国。而美国方面的最新态度则是希望中菲双方建立南海准则来避免冲突。可以看出美国态度非常暧昧和官方。菲律宾应该了解其中的奥妙,小国历来是大国政治博弈的玩物和牺牲品。所以中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事件上的较量实际上是两个国家的硬实力的较量,菲律宾寄望美国参与对抗中国,是一厢情愿。美国历史上没有为了他国主权与另一大国暴风冲突的先烈。

总结

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应注意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在与周边国家的外交过程中,应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的合作,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应对来自各方的威胁,保障我国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实现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于玉宏;21世纪初中国地缘政治安全中的美国因素[D];兰州大学;2007年

对中国周边环境的思考 篇2

【关键词】基坑;周边环境;控制措施

1、引言

基坑开挖引起的变形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基坑底部隆起、围护结构的变形以及围护结构变形后引起地表和邻近建筑物的变形,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其中围护结构变形后引起地表的变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为直接。本文结合南京河西某基坑工程,对该基坑施工引起周边变形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2、工程简况

南京河西某基坑工程,基坑宽度为48m,深度为15m,地下结构全部位于淤泥质粉质粘土中。土层分布上部为24m的淤泥质粉质粘土,下部为粉细砂。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的形式,插入比1:1,深度为30m。基坑开挖共设置4道支撑:第一道位于地下0.5m处,第二道支撑位于地下5.5m处,第三道支撑位于地下9m处,第四道支撑位于地下12m处。

3、基坑施工引起地表变形的影响

3.1基底加固范围的影响。

该工程地下结构位于淤泥质粉质粘土中,施工中采取对基底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基坑的抗隆起能力和稳定性,减小施工期对围护结构、周边环境及后期沉降的影响。基底加固对减小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周边地面沉降量效果明显,特别是加固范围在1~3m的时候(地面沉降由23mm降至12mm)。而当加固范围进一步加大时,基底加固对于减小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地面沉降量的效果增量已不如加固1~3m时明显(基底加固范围为3~6m时对应地面沉降为12mm至6mm)。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应当考虑施工需要,在变形控制与工程造价间进行加固范围的优化选择。

然而,在较多情况下,由于施工条件的限制,基底加固在靠近围护结构的部分地段无法正常进行,而在加固区与围护结构之间留下一段未加固的区域。这一现象使加固区域充当底撑的设计意图无法完全实现。边缘空隙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很大(基底无加固时,地面沉降为23.1mm;基底加固完好时对应地面沉降为10.1mm,而加固边缘有1m空隙时,地面沉降为15.2mm)。因此,当加固边缘有1m的空隙时,对整体加固的效果削弱达40%。

3.2基坑边超载的影响。

基坑施工时,由于场地限制、施工需要或组织不当,基坑边缘通常会有超出设计范围的附加荷载(简称超载)。通过计算,基坑超载对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周边地面沉降影响很大(无超载时,地面最大沉降为10.1mm;而存在20kPa超载时,地面最大沉降为70.7mm)。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合理组织安排,尽量减小基坑边的超载大小及超载作用时间。

3.3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基坑开挖会引起周边路面的不均匀沉降,进而对建筑物的安全构成威胁。不同基础形式的建筑物对基坑开挖的反应不同。具有桩基础的建筑对基坑开挖的反应不是很大,沉降量(2.2mm)和沉降差(0.02mm)都很小,而浅基础的反应却很大(沉降量为17.3mm,沉降差为5mm)。因此,在施工之前,应对周边建筑物基础情况进行调查,对基坑施工可能引起建筑物损害的要预先采取措施(例如采取锚杆静压桩和注浆进行加固),并加强施工监测。

3.4施工降水的影响。

该基坑施工时发生了4次管涌,对周边路面与建筑物造成较大的沉降。此外从监测数据分析可得:管涌对周边沉降的影响很大、影响时间也较长。但管涌的影响与距离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受地质与地下水条件控制。

4、基坑开挖施工的建议

4.1土方开挖建议

土方开挖方案应遵循分层、分区、分段、对称、限时的原则。

(1)竖向分层可按支撑情况明确分层、严格执行先撑后挖,每层支撑挖到支点以下30~40cm时,即架設钢支撑并施加预应力,把支护桩变形减小到最低程度。

(2)横向分区应控制分区的长度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土方开挖并架设预应力支撑(坑中坑的支撑),当开挖至基坑设计底面时,开挖完成后应立即浇筑一定宽度的砼垫层以起底撑作用,严格控制无撑暴露时间在24h以内。

(3)纵向分段不宜过大,注意临时土坡的稳定,防止出现过大变形导致工程桩与立柱桩的超量变形和断裂现象。

4.2施工降水建议

(1)由于河西地质条件变化剧烈,建议在降水井施工时,施工方应在现场记录降水井位置的地质情况,已方便后期的分析研究与事故处理。

(2)降水井抽出水必须是清水,应当提前20天抽水,可以查明围护结构的止水效果或渗漏情况。

(3)及时布设坑外观测井,主要起观测作用,监测坑外水位变化情况,但在必要时可以做回灌井使用,其井深应至下部粉砂层。

4.3其他措施

(1)严格控制围护结构的施工质量。如果围护结构施工质量较差,坑壁在动水压力作用下会出现流砂流土,造成基坑周边地表塌陷,危及周边环境安全,对于此类问题应早发现、早处理。

(2)采取基底加固。基底加固应保证基底加固与围护结构间的紧密接触,建议采取抽管注浆的方法加强基底加固部分与围护结构间的接触。

(3)做好对基坑周边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情况的调查了解。施工前应预先对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情况进行调查,根据不同建筑的荷载、结构类型、基础形式、距基坑边的距离等情况进行分类判断;对基坑施工可能会危及其安全的建筑物应进行预加固,而不宜事后处理。

(4)减少地面附加荷载。注意承重汽车的运行路线,减少车辆荷载对支护结构的影响;限制基坑边的堆载重量与距离。

5、结论

本文结合南京河西某基坑工程施工,讨论了基底加固、基坑超载、施工降水及建筑物形式对周边地面沉降的影响,同时就土方开挖、施工降水和流土流砂问题提出了相应控制措施。

作者简介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 篇3

21世纪的到来,世界总体处于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但是一些动荡不利于和平发展的环境因素依然存在并实有激化,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明显特征.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

特殊的地理环境,让我国成为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诸多问题.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亚洲所有的习惯性分界,中国都与之相邻,所以亚洲所有地区的形势的变动,都和中国息息相关。

目前,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形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形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国海之争等。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争取一个良好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周边多为发展中国家,在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与我国有较多共识。很多国家长期奉行对华友好政策,在国际舞台上一直与我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从经济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始终占外贸总额的60%以上,从周边国家和地区获得的投资多年来占吸引外资总额的70%以上。中国的发展首先给周边带来机遇;周边的繁荣,也使中国从中受益。我们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日益加强,周边正在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地区;从安全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周边环境历来对我国国内形势以及发展战略有直接牵动作用。维护周边安全是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果周边动荡,则不可避免会对我国经济建设造成干扰。

我国周边政治格局的发展可以具体分析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俄罗斯与中国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复兴后

美安全同盟已重新定义,主要防范对象是朝鲜和中国。进入21世纪后,日本不断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扩大对美军事支援的范围。日本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中日冲突的隐患。

三、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这不仅打通连结扩大了北约和强化了北约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战略通道,还可以以中亚为地缘战略支点,以北约组织和美日安保同盟为两翼,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中亚国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作为中国的邻居,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将日趋增加,进入21世纪,中国同中亚国家加强了经济合作,扩大了在中亚国家影响力,间接损害了俄罗斯的传统利益。而美国、俄罗斯在中亚角逐加剧,以获得经济利益。

四、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 的和平与稳定,企图使西藏问题国际化,干涉中国的内政。在领土方面我国与印度也存在着许多分歧,当印度有了足够的政治决心,并且能够控制其国内针对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从而能在一些领土争端问题上作出必要的妥协,中印关系才有可能进入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而印度离这样的心态仍有相当的距离。

六、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近年来由于受美国重返亚洲的军事战略影响,菲律宾故意巴结美国,与美国保持良好的军事、经济合作关系,在美国的背后支持下,大肆侵占我国南海的岛屿,盗采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由于南海问题相当复杂,我国政府面对现实,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张有关各方在南沙问题上采取克制、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但是,菲律宾当局主观上认为:中国在南沙问题上鞭长莫及,加之内部及国际因素多方面的掣肘,根本无暇顾及。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

中国最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一贯提倡和平发展,坚持“睦邻”、“安邻”和“富邻”政策,是中国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国际责任的现实体现。

对中国周边环境的思考 篇4

周边地区是我国对外战略的重要依托,也是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一环。周边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的安全利益,事关国家和平发展和战略机遇期的实现。而我国的国际战略环境,除了大国的关系因素之外,周边形势及相关国家的战略选择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冷战结束后,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已不存在现实的战争或武装冲突,我国在国土周围也不再面临重大的现实军事威胁。进入21世纪后,我国周边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总体上是稳定的。有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进一步增强,不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并时有激化,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明显特征。

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我国周边各地缘方向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即陆地环境明显趋于和缓,而海洋环境则趋于紧张和严峻。进入21世纪后,我国周边政治格局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

我国周边政治格局的发展可具体分析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朝鲜半岛

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近些年来,双方的各项交流合作逐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朝韩关系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在应对朝核问题上,美国逐渐明白举行多边商谈,才是寻求问题一揽子解决的最佳途径。而我国在六方会谈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且在会谈过程中显示了发展壮大的我国能够给地区带来和平稳定。我国不但说服朝鲜放弃核武器,重返核不扩散条约,也说服美国放弃以武力攻朝的想法,让朝鲜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综合而论,新世纪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时起时伏、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二、日本

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而近几年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陷入低谷。小泉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即使在安倍政府对华政策有所缓和的状态下,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另外,日美安全同盟已重新定义,主要防范对象是朝鲜和中国。进入21世纪后,日本不断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扩大对美军事支援的范围。日本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中日冲突的隐患。

三、美国

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我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共同构成影响中国周边的最主要因素。苏联解体后,其继承者俄罗斯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回缩到我国北部方向,而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已成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美国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美国的影响在手段和方式上亦具有多样性,一是保持直接的军事存在,二是发展同我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三是介入和干预地区热点问题和危机。当然,目前美国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大都是间接和潜在的,而且其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遏制我国的同时,也同我国进行“接触”与合作。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缓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美国对我国的威胁。

四、中亚

中亚地区面临着颜色革命的冲击,国家政局动荡不安。中亚地区毗邻我国西部边境,自古以来就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亚五国作为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国家,地理上位于大陆心脏地带,是大国政治势力和地区政治势力缓冲区和交汇区。在经济上,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文化上,中亚是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和儒教文明的结合部。自普京就任俄总统以来,中亚五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关系有所加强。从中亚国家对外关系的走势来看,俄罗斯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仍是中亚国家优先考虑的对象。而在五国独立之后,五国对美国的中亚事务也采取欢迎态度,期望加强与美国的联系,利用美国的投资和政治支持摆脱经济危机,并实现中亚各种势力的平衡,保证地区的稳定。虽然美国在中亚的影响和军事力量在不断加强,但还不足以挑战俄罗斯的主导地位。我国和中亚各国是长期睦邻友好的关系,并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关系,成为长期的政治、经济贸易伙伴,以保证边疆地区的稳定。

五、俄罗斯

我国北部地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邻国。近年来,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和安全隐患。同时,我国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并且在近期内不会发生动摇。因此,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自普京上台之后,俄罗斯的国家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经济上快速增长,军事复兴的步伐加快。俄在对外政策上,其作为欧亚大国的地缘政治决定其外交政策的平衡性,实施欧亚并举的双头鹰外交。西部,把外交重点放在独联体地区,对欧盟签署“通往未来路线图协议”。对美,虽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分歧,但短期之内不会发生直接的冲突与对抗。在东方,则加强与我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全方位关系,同时积极参与朝鲜核问题。中俄关系也在往纵深发展,不但解决了领土纷争,还在经济、能源、电力等方面有重大合作。两国的联合军事演习也表明两国的军事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两国政治走向合作的体现,为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六、南亚

在南亚地区,印巴冲突由来已久,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双方三次大规模战争有两次都与克什米尔地区有关,该地区的领土争端始终是双方争论的焦点。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近几年印巴的正式会谈反映出了双方的思维方式已由追求武力解决转变为和平谈判,但今后在克什米尔再起冲突的危险性依然存在。印度长期以来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同巴基斯坦的对抗,无暇顾及其他事务,使其影响主要局限在南亚。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尤其在拥有核武器之后,印度已经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虽然其捆绑式的入常方案成为废案,但这已经清楚表明了印度的决心。印度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的地位在升高,国际影响也在不端加强,而中印关系也已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发展。双方的经济贸易逐步扩大,且中印双方都致力于经济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周边华宁,共同利益将决定两国在今后较长时间里保持密切的关系。我国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则将会长期维持下去,两国关系将获得不断的发展。我国与南亚的关系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七、东南亚

东南亚诸国的对外战略对于大国关系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东南亚国家对外战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依托于一个地区性的同盟。受到政局动荡和恐怖主义的影响,东盟各国的经济受到打击,海外市场缩小,外资流入减少,旅游业衰退,如何实现国内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复苏成了东盟国家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东盟可以说是我国崛起的一个战略支点,我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负责任的表现,促进了东盟国家与我国关系的新进展。在印度洋海啸灾难中,我国伸出援助之手,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建立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启动和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达到了新的水平。虽然我国与一些东盟国家之间存在主权争端,但总体形势是平稳和可控的。双方在经济上有竞争,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两方的关系必将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密切,无论是合作的内容还是合作的层次,都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八、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

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的恐怖主义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构建稳定的周边政治格局的严重威胁。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曾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后,“三股势力”虽受到沉重打击,但未偃旗息鼓,仍在暗中积蓄力量,并不时制造新的恐怖袭击事件。在东南亚,当地的伊斯兰激进势力与“基地”组织相勾结,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已成为东南亚地区安全的现实威胁。在南亚的印、巴等国,恐怖主义活动也出现新的发展势头。由于地域相连或相近,再加上恐怖主义的国际流动性和扩散性,周边地区恐怖主义的蔓延和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产生影响,从而危及我国的安全和稳定。坚决打击恐怖主义,是我国维护周边政治格局的重要手段。

论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理解 篇5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周边安全环境形势非常严峻,改革开放改善了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安全形势,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崛起引起大国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和分配,各国由于自身利益,对我国的崛起施行强力制约。

关键词:安全环境,形势走向,和平与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地缘政治大国,身处险要之地。位于亚洲东部,西邻中亚,东濒太平洋,南面东南亚、印度半岛,北临俄罗斯。坐拥国土960多万平方公里,西依亚洲腹地,东望太平洋,傲立于世界。随着我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周边安全环境的重要性对我国更加突出。从政治上看,周边国家是我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从经济上看,周边国家是我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从安全上看,周边国家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名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周边环境历来对我国国内形势和发展战略有着直接的牵动作用,维护周边安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概述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的周边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中国的地理位置本身相对于其他国家较为复杂。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这既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等多方面的利益,但不容忽视的是,其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挑战,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国家关系也已经成为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同各国的关系从紧张到缓和,但实质性战争危险问题一直存在。(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勉励的国内外安全形势大大改善。首先,由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各国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尽量避免战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局势越来越明显。我国在此中大力发展经济,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年。此后,我国与其他大国关系进一步改善,与其他国家利益集团体保持良好的经济贸易往来,政治互不干涉的平等地位也加深。其次,我国周边的区域冲突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和邻国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可以说进入了新阶段。最后,地区集团化、区域合作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如我国和东盟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等。

二、我国今后的周边安全形势仍然充满挑战 经济全球化虽然为我们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挑战。俯瞰中国,我国周边安全环境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矛盾仍然存在,影响和平稳定的因素仍然没有被完全解决。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在和平年代仍然要有忧患意识,加强国防建设,确定国家可以维持稳定的发展步调。我国先进实质上存在的安全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东北亚方向

1、朝鲜半岛问题,朝鲜半岛在我国周边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仅次于台湾海峡。朝鲜半岛中又以核危机为重,如果中朝核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必将带来东亚格局的改变,成为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严重威胁。一是可能导致美国与朝鲜的战争,而作为邻国的我们是最不愿意看到这个结果的。二十可能导致日本重新开启核武器之门。这对我国的实质危害性是很大的。

2、日本问题,日本问题一直是我国周边安全问题之首。中日关系虽然日前

相对平稳,但随着日本的经济、军事等一系列国家硬件软件的提升,日本的政治野心再次浮现,日本现实和潜在的危险仍呈上升趋势。政治上,日本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意图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军事上,日本又拥有成为军事大国的物质和科技基础。经济上,日本已经处于世界尖端水平。战略上,日本追随美国压制中国的发展,寻求战略型的转变。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日本问题。

(2)中亚方向,对我国来说,中亚五国未来的政局走向,特别是美国和西方势力整积极插手中亚国家事务,企图发动所谓的“颜色革命”,大力扶植亲西反动派夺取政权,使独联体面临解体的危险,也使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和核心作用被大大削减。欧亚大陆政治格局正发生对西方有利的重大变化。这对我国西部安全环境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警惕。

(3)在南亚次大陆,印度与我们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在1962年的自卫反击战中,中国打败印度,致使印度至今仍对中国怀有戒心。且中印之间还存在着领土争端,至今未有解决良方。印度经济在今年也飞速发展,不逊中国,军事实力也相当强大,且拥有核武器,一旦中印之间因领土问题大打出手,中国会很危险。而且印度还支持国内的藏独势力,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威胁甚大。

(4)美国已进入新一轮全球战略扩张期,称霸与反霸、单极与多极的矛盾斗争异常尖锐

苏联解体、冷战终结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布什执政后,美国进入了新霸权扩张期。

1、美国具备新霸权扩张的实力基础。

2、美国谋求“新帝国”的基本战略已经确立。

3、美国具有实施新霸权扩张的较好机遇。“9·11”事件为美国推行霸权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自此,“反恐”无疑成为美国实施霸权扩张最具欺骗性的军事政治招牌。

面对上述美国超强的实力和超常的霸气,2003年,围绕伊拉克问题,国际社会与美国展开了冷战结束以来最激烈的斗争。法、德、俄反战联盟对美国极端强权发出了挑战。许多弱小国家也声张正义,主持公道,对美国霸权行径进行公开谴责。美国陷入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孤立的境地,形成了“孤独的霸权扩张”,这与“9·11”事件后世界大多数国家支持美国反恐战争形成了鲜明对比。

(5)在南海方面,由于政府当年不重视海洋权益,致使南沙群岛大部分岛礁被东南亚国家瓜分,我国的海洋权益被严重侵犯。南海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海上通道,如果不能控制南海,我国的经济、资源命脉会被他人掌握。没有了资源,何谈一个国家的安全?

(6)台湾问题,近年来,台湾岛政治持续恶化,两岸关系虽然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但总体严峻的局面没有改变,台独仍然是我国安全环境的重大现实威胁,在夹着美国因素,我们要同时做好反台独和应对两个或者多个战略方向同时发生危机的准备。

三、总结

对中国周边环境的思考 篇6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中国向西开放提供重要契机,本文选取2008-2014年贸易便利化的数据测算中国及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的水平,通过构建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处于不便利水平,贸易便利化对出口的带动效应大于关税减让;在贸易便利化结构指标中,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海关环境、口岸效率、规制环境和电子商务。

关键词: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出口贸易;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经过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长期努力,当前的世界平均关税水平较低,减税空间缩小,减税效应带来的贸易促进作用不断降低,而“贸易的非效率”正成为阻碍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致使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贸易便利化问题,即如何清除跨国贸易流通过程中的机制性和技术性障碍,以降低国际交易成本、减少贸易流通阻碍。本文拟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背景,通过测算中国和中亚周边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并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以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中国及中亚周边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测度

根据APEC官方关于贸易便利化的释义,Wilson(2003)构建了以港口效率、海关环境、规制环境和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测度体系,本文参考该指标体系对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2008-2014年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测度。

(一)贸易便利化的指标选取及说明

本文以口岸效率、海关环境、规制环境和电子商务作为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内包含多个二级指标,并形成贸易便利化测度的整个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口岸效率,该指标用于衡量一国的基础设施质量和工作运营效率,通常选用公路、铁路、港口和航空基础设施的质量进行衡量。指标含义:1在A1-A4中代表极差,7在A1-A4中代表极好。口岸效率指标得分越高表明该国基础设施越完善质量越好效率越高,从而贸易便利化程度也越高。

2.海关环境,该指标通常指外贸企业通关涉及的税收成本、检验手续与海关执法的公正性与透明度,多采用贸易壁垒状况、海关程序负担、非常规支付和贿赂与清廉指数进行测度。指标含义:1在B1中代表贸易壁垒盛行、B2中代表海关程序极其繁琐复杂且效率极低、B3中代表非常规支付和贿赂经常发生、B4中代表非常腐败,7在B1中代表无贸易壁垒、B2中代表海关程序极其简易且效率极高、B3中代表非常规支付和贿赂从未发生。关于B4,由于计分标准的变更,2011(含2011年)之前10代表最廉洁,从2012年开始100代表最廉洁①。海关环境指标得分越高表明企业通关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越少,通关流程越便捷高效,而且海关通关政策和执法过程越公正透明,从而贸易便利化程度越高。

3.规制环境,该指标属于贸易便利化的宏观影响因素,是指一国的法规政策制定执行过程的规范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多选取政府政策制定的透明度、法规体制解决纠纷的效率和执法过程是否徇私进行测算。指标含义:1在C1中代表政府政策制定十分混乱不稳定、C2中代表法规解决纠纷的效率最低、C3中代表极其不严格执行,7在C1中代表政府政策制定十分透明稳定、C2中代表法律解决纠纷的效率最高、C3中代表极其严格执行。规制环境指标得分越高表明政府政策的制定执行越稳定透明,司法机关执法越公正廉洁,处置法律纠纷的效率越高,从而能够为贸易便利化提供公平有效的市场环境。

4电子商务,该指标反映企业从事贸易活动中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与新技术的可得性,多选用移动手机普及程度、宽带普及程度和企业新技术的可得性进行计算。指标含义:1在D1、D2中代表移动手机和移动宽带的普及程度最低、D3中代表不满足。由于移动手机普及程度与宽带普及程度的数值为每百人移动手机和移动宽带的拥有量,存在一人同时使用两个移动终端的情况,100在D1、D2中代表移动手机与移动宽带达到全民普及,7在D3中代表满足。电子商务指标得分越高表示普及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实现贸易过程人员沟通、检验信息的传输共享和产销的联动,从而贸易便利化水平也越高。

(二)数据的指数化处理

由于指标体系的数据来自不同国际机构官网,且同一机构发布的数据在不同时期指标的取值范围也不尽相同,在测算比较过程中使用原始数据不具有可比性,需要将所有的二级指标原始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本文以Zi代表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值,Zimax代表该项指标能够获得的最大值,用Yi代表指数化处理过的数据,即Yi=Zi/Zimax。Yi最大取值为1,代表该项指标的最高水平,最小值不为0。对指数化后的二级指标Yi进行分类加总,求其平均值得出一级指标Xi,即Xi=(Y1+Y2+…+Yn)/n,其中n代表二级指标个数,贸易便利化的综合指数:

TFI=(X1+X2+X3+X4)/4(1)

(三)贸易便利化的指数测算与分析

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的综合指数的测算结果及排名如表2所示,根据TFI综合评价指标得分值划分的4个等级,08分以上为非常便利,07-08分之间为比较便利,06-07分之间为一般便利,06分以下为不便利。参照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的综合指数得分,可知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的综合指数处于最低等级,即不便利水平。结合2008-2014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计算贸易便利化综合指数的各国二级指标的世界情况分析,选取的8个样本国家的多数国家的二级指标世界排名处于80名之后,仅有中国的多数二级指标排名处于60名左右。从各国之间贸易便利化的综合指数排名与得分来看,中国在所分析的国家中贸易便利化水平排名一直处于第一,且贸易便利化的得分不断上升,在2014-2015年时接近一般便利水平。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在近5年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塔吉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变化不大,吉尔吉斯和蒙古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则处于底层水平,而且在近5年并没有明显改善。

二、贸易便利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引力模型源于17世纪牛顿在物理学中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Tinbergen(1962)和Poyonen(1963)将万有引力的思想引入国际贸易领域,通过计量方法分析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变化,贸易引力模型的一般表达形式为:

Mij=α0Yiα1Yα2jDα3ijAα4ij(2)

Yi和Yj分别代表出口国和进口国的经济规模,Dij代表出口国i和进口国j之间的距离,Aij代表促进或阻碍两国贸易流量的其他因素。为了消除数据异方差并便于回归,多数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将上述一般表达式取自然对数进行线型转化,得到如下模型形式:

LnMij=α0+α1LnYi+α2LnYj+α3LnDij+α4LnAij+εij(3)

其中α0为常数项,α1、α2、α3、α4都为回归系数,εij为随机误差项。

为了分析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出口贸易流量的影响,本文选取2008-2014年的数据,以linnemannn(1966)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并加入中亚周边国家关税税率和贸易便利化指数,构建了调整后的贸易引力模型:

LnTradeijt=α0+α1LnGDPjt+α2LnGDPPCjt+α3LnPeojt+α4LnDij+α5LnTARjt+α6LnTFIijt+εijt(4)

其中Tradeijt为出口国i在t时期对进口国j的出口贸易额,GDPj为进口国j在t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j国当时经济规模,经济规模越大,国内进口需求也越大,预期符号为正。GDPPCj为进口国j的国内人均产值,反映j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财富水平。

在通常情况下,人均产值越高则居民对于国内市场流通商品的丰裕程度越高,从而对进口的种类和数量要求越高。部分学者考虑用人口替代该变量,人口数量增长不仅能够增加贸易需求,而且会逐步实现国内行业分工,减少贸易,预期符号不确定。Peoj为j国的人口总数,反映j国的人口规模,人口规模越大,贸易需求量和潜力越大,预期符号为正。Dij为出口国i中国首都或省会城市与进口国j首都或省会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反映跨国贸易商品的运输距离,运输距离越远则成本越高,贸易流通的福利效应越小,预期符号为负。TARj为进口国j的关税水平,关税税率的提高会增加外来商品进入的门槛,降低外来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对扩大贸易流量产生阻碍作用。预期符号为负。TFIij为出口国i中国和进口国j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贸易便利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国际贸易流量的增长,预期符号为正。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应用调整后的贸易引力模型(4),选取中国与7个中亚周边国家2008-201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出口流量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参赞处网站、中国商务部网站,即单位为百万美元。中亚周边国家人均GDP和人口总数资料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单位为美元和百万人。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空间距离通过网站(wwwdistancecom)计算得出,中蒙的空间距离为北京至乌兰巴托的直线距离,中国与其他伙伴国之间的空间距离为新疆乌鲁木齐至其他各国首都的直线距离,单位为公里。中亚周边国家的关税水平数据来源于2008-2015年世界竞争力报告。各国的贸易便利化综合指数根据2008-2014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的上述二级指标加权计算得出。

(三)实证结果

1贸易便利化对推动出口贸易效应的分析

对2008-2014年的面板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扩展贸易引力模型结果存在自相关问题,通过cross-section SUR赋权消除个体间存在的同期自相关与异方差性,最终得到调整后的贸易引力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回归结果可以得到:

LnTradeijt=10696+02769LnGDPjt+06661LnGDPPCjt+0398LnPeojt-11685LnDij-06331LnTARjt+30055LnTFIijt+εijt(5)

从方程(5)的回归结果来看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且各个解释变量伴随概率值均较为显著,回归结果较为理想,符合研究预期。进口国的GDP、进口国的人均GDP、进口国的人口规模和进口国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具有正向影响,而与进口国的距离和进口国的关税水平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具有反向作用。

具体来讲,进口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影响最大,其回归系数为30055,即进口国贸易便利化水平每提高1%,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将增加30055%。进口国的GDP、人均GDP和人口规模均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其促进作用小于贸易便利化带来的影响。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2769、06661和03980,表明进口国的GDP、人均GDP和人口规模每增加1%,中国对其的出口贸易额将分别增长02769%、06661%和03980%。

回归结果中的两国距离和进口国的关税水平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具有反向阻碍作用,其中两国距离的回归系数为-11685,表明两国之间的距离每增加1%,中国对其出口贸易额将减少11685%,该指标的影响均大于进口国GDP、进口国人均GDP和进口国人口规模。中亚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使得该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加剧了出口贸易的物流运输成本,造成跨国贸易的福利水平随距离增加而下降。进口国的关税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6331,表明进口国的关税水平每下降1%,中国对其出口贸易额将增加06331%。减税与贸易便利化的推进相比,关税减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跨国贸易发展,但其效应远低于贸易便利化推进带来的影响。

2贸易便利化结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不同于减税和贸易限额,贸易便利化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口岸效率、海关环境、规制环境和电子商务。鉴于各国资源有限,政策制定者深入了解各方面对贸易的影响程度有利于将有限资源优先用于对贸易发展改善更为明显的领域,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口岸效率、海关环境、规制环境和电子商务分别用其英文缩写代替,即分别为POR、CUS、REG和ELB,然后逐一替换方程(5)中的TFI变量,从而得到如下(6)到(9)回归方程式。

通过对方程(6)到(9)回归结果分析,口岸效率、海关环境、规制环境和电子商务均通过t值检验,且方程(6)到方程(8)的拟合优度较好。其中,口岸效率的回归系数为23676,海关环境的回归系数为26079,规制环境的回归系数为19359,电子商务的回归系数为148。依据2014年中国对中亚周边国家的出口现有数据,若将贸易便利化一级指标值按公式Y=X+(1-X)*50%推进,可测算出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百分比,如表4所示。

各国贸易便利化的推进对于中国的出口贸易将产生显著促进作用,然而各国存在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差异,如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印度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处于049-06之间,接近一般便利水平,中国对其出口贸易的通关阻碍相对较少,而如蒙古、吉尔吉斯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处于045以下,贸易便利化的提升空间较大。在贸易便利化的四个二级指标中,海关环境和口岸效率的影响居前,在国家资源有限情况下优先考虑改善海关环境和完善口岸设施对于贸易发展更为有利。

三、结论与启示

对中国和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的结果,显示中国和中亚周边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处于不便利的水平等级。构建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要素,发现贸易便利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大于关税减让,关税减让和进口国的人均GDP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较大;在当前贸易便利化的结构要素中,口岸效率的提高和海关环境的改善对进一步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更为重要。因此,应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推进贸易便利化制度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贸易便利化发展提供硬件支撑;应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使用率,以促进贸易便利化服务水平的发展。另外,应积极推进双边口岸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贸易商品信息数据共享,推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

注释:

①透明国际公布的清廉指数在2011年(含2011年)之前采用满分10分制,从2012年开始采用满分百分制。

参考文献:

[1]王海燕.中哈贸易投资便利化与新疆经济发展的双向互动影响[J].新疆社科论坛,2008(5):50-53.

[2]胡颖.新疆与中亚国家贸易便利化发展的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2011(9):30-32.

[3]刘波.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广西推进贸易便利化的战略构想及对策建议[J].东南亚纵横,2012(10):67-72.

[4]李文韬.APEC贸易投资便利化合作进展评估与中国的策略选择[J].亚太经济,2011(4):13-17.

[5]刘重力,杨宏.APEC贸易投资便利化最新进展及中国的策略选择[J].亚太经济,2014(2):26-32.

[6]程中海,罗超.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便利化:理论、实践与推进[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5(2):10-17.

[7]贺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协定问题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5(6):87-101.

[8]单君兰,周苹.基于APEC的贸易便利化测评及对我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12(1):40-45.

[9]王伟.基于引力模型的贸易便利化对东亚区域贸易影响实证研究[J].财经纵横,2015(3):

上一篇:构建大学生危机管理机制探讨论文下一篇:口腔门诊广告宣传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