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

2025-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共6篇)

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 篇1

安徽省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

一、论证范围及依据

(一)论证范围

为了落实六安市委、市政府2010年-2020年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提高城市品质,加快六安市经济发展的战备方针,对六安市近20年土地利用规划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经济效益的可靠性,用地需求及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方面进行论证。

(二)论证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⑵《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⑶《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1996—2010)》; ⑷《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二、土地规划指导原则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按照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保持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数量稳定。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合理控制建设规模,积极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努力转变用地方式,加快由外延性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统筹安排各业、各类、各区域用地,促进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按照六安市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优化配置各业、各类用地,统筹安排区域、城乡用地,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减少对市域内生态脆弱地和生态环境敏感区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大对生态脆弱区、生态涵养林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力度,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拟规划区土地概况

(一)区位条件

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六安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东与省会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河南省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贯淮淠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是大别山沿淮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地处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三角”腹地,是安徽省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交通十分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二)面积、地类及权属

全市土地总面积1840117.36公顷,人均拥有土地资源2855平方米,居全省16个地(市)第2位和第4位。其中农用地1519017.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55%,建设用地190402.96公顷,占10.35%,两者之比为7.98:1,未利用土地130696.80公顷,占7.10%。已利用土地与未利用土地之比为13.1:1。四至清楚,地类面积准确,权属无争议。

安徽省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

(三)各类用地结构与分布 1.农用地结构与分布:

⑴耕地。面积674246.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4%。水田与旱地之比为2.81:1。耕地主要集中在霍邱、寿县、原六安市,面积占全市的83.0%,其余在舒城县东北部和金寨、霍山两县的北部。

⑵园地。面积62376.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9%,其中桑园27096.38公顷,占43.44%,茶园26398.77公顷,占42.32%,果园6974.53公顷,占11.18%。主要分布在金寨、舒城、霍山三县的低山、丘陵区,占全市园地面积的71.51%。

⑶林地。面积589188.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02%,其中有林地463626.2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78.69%,主要分布在金寨、霍山两个山区县,林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2.93%,舒城和原六安市两个半山区县(市)的林地面积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24.8%,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8.9%。

⑷牧草地。面积1865.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0%,主要是天然草地,分布在霍邱、寿县的沿湖、沿河洼地,占73.41%,其次是原六安市和霍山县有零星分布,占24.47%。

⑸水面。面积为191340.7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4%,其中可养水面63333.33公顷,占水面面积的33.1%。水面遍布全市,五库三湖一塘为大水面集中区域,占水面的31.89%。

2.建设用地结构与分布:

⑴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138637.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3%,其中城镇用地13959.0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114211.27公顷,独立工矿用地5375.40公顷,特殊用地5092.15公顷。居民点呈点状分布于全市,相对集中在原六安市、霍邱和寿县,占76.73%,南部山丘区居民点用地较少。独立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舒城县和原六安市;特殊用地主要分布在霍邱县、寿县和原六安市。

⑵交通用地。面积18996.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3%,主要是农村道路13606.00公顷,占交通用地的71.62%,公路5367.56公顷,占28.26%,呈网状分布于全市,铁路仅有舒城县有16.42公顷。

⑶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2768.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8%,主要分布于寿县、霍邱两县,占水利设施用地的87.2%,舒城、金寨、霍山三县分布较少,共占2.8%。

3.未利用地结构与分布:

⑴苇地。面积6913.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7%,主要分布在寿县、霍邱两县,占99.3%。

⑵滩涂。面积29317.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主要分布在寿县、原六安市、霍邱县,占93.4%。

⑶未利用土地。面积94465.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13%,主要零星分布在原六安市、舒城、金寨、霍邱的山丘区,占75.05%。其中田坎田埂面积63055.25公顷,占未利用土地的66.75%,是未利用土地的主体。

四、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针

安徽省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

(一).2000年土地利用目标

⑴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57.30万公顷,农田保护率为85%,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⑵全市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净增耕地2700公顷,耕地总量达67.69万公顷;扩大耕地播种面积,使复种指数提高到200%。

⑶增加有林地和园地面积,使森林覆盖率由28.9%提高到32.0%。

⑷保证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压缩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总规模,增加能源、交通、水利和工矿等基础设施用地,适度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化水平达35%;各项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2777.34公顷之内。

⑸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根据条件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实现整理、开发、复垦新增耕地面积略多于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新增耕地8827.34公顷,净增2700公顷,土地垦殖率达36.8%,并在逐渐提高耕地质量上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⑹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培育地产市场,大力挖掘城镇存量土地利用潜力和效益,减少新征用地量1794.75公顷。

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总体效益。

(二).2010年土地利用目标

⑴努力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净增耕地7300公顷,使耕地总量达到68.15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57.30万公顷以上,保护率达85%以上。

⑵继续增加有林地和园地面积,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

⑶继续保障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进一步压缩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适度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化水平达44%,各项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8330公顷以内。

⑷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加大土地开发复垦规模。农田整理面积达30万公顷,土地复垦面积13590.00公顷,土地开发面积5879.00公顷,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的耕地面积达到27300公顷,净增耕地7300公顷,土地垦殖率达37.0%,土地开发利用率达94.6%,农用地的生产条件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城镇国有存量土地整理开始规范有序地进行,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⑸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更高,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耕地集中连片,格田成方,农宅地全部入规划点,企业相对集中进镇。

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土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2020年土地利用展望

完成省下达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调整农用地布局。全市耕地保有量到2020年不低于645787公顷。基本农田稳定在561910公顷,质量有提高。严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对优质耕地的保育;协调好耕地保护与生态用地建设的关系;结合中低产田改造,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及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将零散的小面积耕地逐步调整至规模较大、集中连片的耕地与基本农田集中区内;加快农用地整理及农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路、林、沟、渠、田有机结合,农用地系统运作效率显著提高的农地格局。

——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增量,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推进“一核、两轴、六区”城镇空间体系发展。适度控制城镇建设规模,引导城镇发展方向,确保各类基础和支柱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性及民生项目的用地,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利用新格局。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194678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12262公顷以内。

安徽省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

——促进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注重内涵挖潜,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闲置空闲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到2020年控制在102.47平方米以内;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值目标年有显著提高。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构建生态屏障网络。规划期内,保持一定数量的生态用地,至2020年,林地规模不低于644115公顷,园地不低于55341公顷,具有生态效应的水域为94492公顷。落实生态功能区,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确保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高度协调一致,因地制宜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五、具体规划实施方案

1.认真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切实保护耕地。对各类用地特别是对耕地实行严格用途管制,要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制定并严格执行年度占用耕地计划控制指标,坚持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做到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2.保障重点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优先确保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合理安排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及重要原材料工业建设用地,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重点保证六安市城市建设用地,以达到中等城市的规模。逐步压缩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

3.合理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和布局,发挥土地利用的最佳效益。因地制宜地逐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布局,在确保种植业用地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林、园、牧和水产养殖用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结构和布局调整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持局部服从整体,近期服从长远,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4.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和开发复垦,不断提高土地质量。全面有计划地开展“宅、田、林、路、渠、塘、坟、开发性农业”八位一体的土地小区综合整理模式,山丘区推行坡改梯,增加有效耕地和园地面积,结合复垦废弃窑场用地和开发未利用土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建立生态农业体系,以达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质量,提高土地生产力。

5.实施科技兴农,改善和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山区停止砍伐天然林,实行封山育林,禁止在25°以上坡地上开荒,对已开荒的要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园,或改造成梯田,增设生态林保护区;加强小流域治理,防止水土流失;丘岗平原区结合土地整理,大力发展农田防护林网建设;防止和治理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污染土地。

6.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通过对农用地加大投入,开展土地整理,改造中低产田,改善生产条件,改革耕作方式,充分利用现有林、园地和可养水面,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养殖水面比例。通过对建设用地的内涵挖潜改造,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革新村居方式,压缩农村居民点用地。

六、土地利用规划特点:

(一)整体性

六安市在总体规划中全面考虑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把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与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了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综合了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协调了部门用地矛盾,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作出了调整,使之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促进了六安市经济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

(二)战略性

安徽省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表现在它所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

(三)控制性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纵向来讲,六安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受到国家、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和控制,六安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是国家、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反馈,这是按行政区域分级的规划;横向来讲,六安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六安市内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起到宏观控制作用。

七、土地规划可行性分析

六安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地开发价值提高,开发潜力提升。其规划可行性分析如下:

(一)规划方案选优。

规划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的用地需求,在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础上,妥善安排协调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非农用地内部、农业用地内部的关系。通过走内涵式的集约发展道路,既有效地保护了耕地,又兼顾了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同时又适时地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属性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六安市跨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而可靠的土地资源保障,是可行性强的方案。

(二)规划采用数据准确、方法科学。

1.规划修编所采用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准确可靠

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依据充分,方法科学规划修编过程中,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土地利用的潜力进行了科学分析,并严格按照省下达我市的规划控制指标,对各主要用地部门用地需求进行综合平衡,制定出能为各方所接受的科学的规划方案。

3.规划中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既符合土地资源的特点,又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益。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理顺土地利用关系,协调“吃饭”和“建设”的矛盾,统筹兼顾,远近结合,为城市建设和实现农村现代化提供土地保障,体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规划为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2.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农业生产需要。

3.改善生态环境

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 篇2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方案,评价,方法

前言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 地处江淮之间, 拥有土地总面积1839340.83hm2, 为贯彻落实《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精神, 在保护耕地、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 保障六安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保障六安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对《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年) 》实施评价及方法展开研究, 可以为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借鉴,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分析

为保证此项规划的顺利实施, 六安市国土资源部门成立了规划实施领导机构, 将规划控制指标直接分解到各县区, 并全面落实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等控制性指标, 优化城乡用地空间布局, 全面整顿土地市场秩序, 效果显著。另外, 直接将此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建立规划管理、用地计划管理制度等, 保证规划中各项主要用地指标得到总量控制, 控制和实施的效果由六安市人大监督, 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 利用规划公告、规划执法检查制度等予以严格的管理, 并利用市场调节手段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动[1]。除此之外, 在土地资源规划和利用的过程中, 将工程技术和土地保护技术等结合应用, 使土地资源的开发、整理、复垦, 保护和整治有序开展, 提升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特别是在深入宣传、健全机制、责任落实、强化保护等方面措施的作用下, 使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的保护。

通过以上措施规划基本得到落实, 特别是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方面, 对满足六安市社会经济发展对用地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在具体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受经济发展对用地需求的变化影响, 依据国土资源部[2012]2号文件等文件精神, 对规划布局进行局部调整, 例如针对为满足工业园区建设的需要霍山县原三板桥乡局部调整面积277.2hm2等。

2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方法分析

现阶段指标权重测算法、指标分值计算法、综合评价模型分析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中均可以应用, 指标权重测算法主要通过主管和客观的赋权法实现, 前者即专家结合其经验进行主管的判断, 例如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等均属于主观赋权法的具体手段, 而后者主要指以评价单位中的实际数据作为评价的原始数据, 减少人为因素对判断的干扰, 在六安市土地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前者的应用更加广泛[2]。而指标分值计算法,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通过直线型、折线形或曲线形的无量钢化方法实现, 任何具体的方法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均要以指标体系的指标特点为依据。综合评价模型分析其主要是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所有评价指标分值进行归一化的处理, 其获取的计算结果可以对土地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效果进行一定的反映。

在土地总体规划评价的过程中:①需要对土地总体规划的执行效果进行综合的评价, 如规划执行的情况、规划管理的有效性等, 在具体评价的过程中主要是将规划的指标和实际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在此过程中主要应用甲醛和法综合评价模型, 其评价的总分值等与所有评价指标权重和评价指标分值乘积的总和。②要对规划实施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 其在评价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认为因素的干扰, 所以模糊性较强,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较为理想, 首先齐腰建立包括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指标体系, 然后设置评判标准, 将各指标分为优良中差劣五个等级或好中差三个等级, 在此基础上建立隶属度函数方程式和单因子模糊评价矩阵, 实现进一步的模糊综合评价[3]。利用以上评价方法可以对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展开评价。

3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

表1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初期、实施至2005年时以及规划的2010年的各项指标对比数据。

3.1 经济效益评价

自2000年规划实施以来, 六安市国民经济平均每年以6.8%的速度稳定递增, 至2005年, 全年生产总值 (GDP) 312.8亿元,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83.21亿元, 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03.93亿元, 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125.68亿元, 增长12.6%。按常住人口计算, 人均生产总值5054元。“十五”时期,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6.1∶29.4∶34.5变化为2005年的26.7∶33.5∶39.8。在土地利用规划应用的过程中对建筑用地、农用地等方面的经济效益均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按照总体经济效益=农用地经济效益×农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建设用地经济效益×建设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的公式可以计算发现1997~2005年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所获取的经济效益如表2所示, 可见每公顷土地的经济效益已经提升近93.5%, 经济效果突出。

3.2 社会效益评价

自1996年以来, 六安市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人口出生率为9.43‰,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9‰, 城镇化率从1999年的18.53%上升到2005年29.19%, 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新增822.31hm2, 交通用地新增1017.26hm2, 工业用地新增392.65hm2, 水利设施用地新增957.06hm2, 住宅用地新增1036.9hm2, 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用地需求。通过实施效果综合评价可以发现, 此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 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 通过扩大优势产业规模,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全面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加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高农产品转化水平, 实现农产品增值。另外, 二、三产业得到发展, 六安市发展成为区域性的旅游中心, 城镇建设速度加快, 特别是针对城镇和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居民点, 实施城中村改造, 结合土地征用而引起的农村居民点搬迁, 建立居住小区, 引导农民居住向社区型发展, 不仅控制了农民建房新占地面积, 而且提高居民点用地的土地利用率。

3.3 生态效益评价

通过数据可以发现, 森林覆盖面积明显提升, 使土地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得到控制, 计算可以发现2005年六安市森林覆盖率达36.49%, 1997年以来全市生态退耕5360hm2, 用于改善生态环境, 林地面积从1997年的589159.76hm2, 增加到2005年的614992.45hm2, 共增加了28132.69hm2, 使水源涵养林面积大大增加, 有效地扼制了水土流失。随着绿色通道工程的开展, 省国道和县乡公路两侧的林带蓬勃生长, 农田林网全面推开, 荒山荒地得到了绿化, 城乡环境明显趋向良性。农业用地利用率从1997年的82.45%增加到2005年82.30%, 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保护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耕地保护落到了实处。

4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对优化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提升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整体效果的重要作用, 并在实践中有意识的选用合理的评价方法提升评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这对提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 强化其土地利用指导功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婉晶, 揣小伟, 黄贤金, 陈志刚, 钟太洋, 李丽.基于空间吻合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及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 2013, 04:1~14+296.

[2]高奇, 师学义, 王子凌, 李海明.基于PSR-FUZZY模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 02:427~432.

规划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查报告 篇3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核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8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51号)等文件要求,我局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成果进行了认真自查,重点对规划基数、上级规划指标落实、规划图数一致及规划数据库等进行自查,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规划基数,辖区土地总面积329661公顷,其中农用地270180公顷,建设用地36084公顷,未利用地23397公顷。农用地中耕地213958公顷,园地860公顷,林地35530公顷,牧草地59公顷,其他农用地19773公顷;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29627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6457公顷。土地总面积及各类用地面积与市核定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一致。

二、上级规划指标落实情况

(一)耕地保护指标至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7170公顷。规划安排补充耕地5984公顷,超过或等于市级规划下达的补充耕地任务5984公顷;规划控制耕地减少面积3209公顷;低于或等于市级规划下达的耕地减少控制规模3209公顷。文本中安排的土地开发增加耕地3804公顷,复垦增加耕地94公顷,整理增加耕地2086公顷,耕地增加之和与规划确定的补充耕地指标一致;文本中安排新增建设占用耕地1304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允许减少耕地1769公顷,灾毁减少耕地控制在136公顷,耕地减少之和小于或等于上级下达的耕地减少量,与规划确定的增加耕地指标一致。规划中确定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74450公顷,超过或等于市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机动指标之和。

(二)建设用地调控指标到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8741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1377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6697公顷以内,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7364公顷以内;规划期间,安排新增建设用地3100公顷,其中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2656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1304公顷,其中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共计2188公顷,新增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共计912公顷。至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面积控制在162平方米以内。批注[w1]:1758.97《规划》中上述用地安排严格落实了市级规划确定的各项建设用地指标。

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 篇4

1.可行性研究报告(电子版)2.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及批复(电子版)

3.地质灾害影响评估报告及矿产压覆情况报告及批复(电子版)4.项目所在地规划(总规、控规)图纸和文本说明

项目选址意见书进窗资料清单

1.项目选址申请表三份(沿线及范围内涉及的县级地方部门盖章(国土、水利、林业、交通、建设等)、项目所属市级规划主管部门盖章;2.项目选址申请报告(单位公章、红头文)

3.项目所在地已批准城乡规划或行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或者国家

土地利用规划总结 篇5

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a、宏观调控 b、微观调控:1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耕地保护规划 3农村集镇与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 4乡镇企业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首要任务。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结构决定功能。土地利

用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最终确定在何时、何地和何种部门使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结合土地质量和环境条件加以区位选择,最终将各业用地落实在土地之上。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在宏观布局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利用土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

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有率。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

测4土地供需平衡与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

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

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

项规划12土地利用效益分析和规划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程序:1明确任务2组织班子3收集资料4明确问题5总体构想6系统分析7

系统综合8系统优化9系统评价10系统运行11系统更新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

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利用规划的概念: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

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需求,确定或者调整土地利用结

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其核心

是确定或者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

各业用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1整体性2长期性3战略性4控制性。

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3土地利用的合理监督。

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主要依据

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

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各项用地必须依据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

2、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

3、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

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的核心内容

6、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体是什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体是人民政府。依据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程序:规划层次:全国——省级——地(市)级——县(市)级规划程序:

1、准备阶段

(1)组织准备:成立规划工作小组(2)制定工作计划:制定工作方案

(3)制定技术方案:规划大纲等(4)收集资料:相关的文字和图件资料

2、方案编制阶段

(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和土地供需预测

土地资源评价: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后备资源评价。是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客

观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依据。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分析各类用地的潜力,是确定用地数量和调整用地布局的依据。土地需求量预测:对未来各项用地量的测算,发现未来用地的要求和趋势

阶段性成果:土地评价成果;土地现状评述;土地供需预测专题研究成果。

(2)土地供需平衡分析:通过各类用地预期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计算,以达到协调各类用地的关系。

(3)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要作好“两个估计”和“两个协调”

(4)编制供选方案(5)方案择优(6)编制规划成果资料

3、规划审批阶段(1)由专家评审土地利用规划成果(2)再由政府部门审批

单位

预测的主要方法:

1.定性预测主要是根据预测对象的性质、特点、过去和现状的延续情况等,对土地进行非

数量化的分析,然后根据这些分析,对土地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作

出预测和判断。

2.定量预测主要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应用电子计算机运算,对土地利用进行定量分析,然后根据这种分析,对于未来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判断。

3.综合预测由于任何一种预测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

些缺点,往往采用多种预测方法进行综合预测。综合预测主要是指

两种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

土地利用规划分类

依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可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依其对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依其范围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人口预测:根据规划区或者单位现有人口状况和可以预计到未来趋势,来测算未来某个时点人口状况。

人口自然增长法:适用于规划区人口基数按一定比例增长。

p1=p2 1+kt1−t2 + c−d

p1-规划年人口数;p2-基期年人口数;t1-t2-预测年期;K-人口自然增长率;c-规划期内迁入人数;d-规划期内迁出人数。

劳动平衡法: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来预测。

AP= P-规划年人口数;A基本人口数;B服务人口数占总人口比重(%);C被抚养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规划区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的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1土地资源数量分析2土地资源结构分析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果三个方面30项指标构成。(详情 看书)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地、养殖水面)/土地总面积 土地建设利用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等用地)/土地总面积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草原载畜量:各类放牧畜生头数/草原面积

睡眠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

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

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不包括果园面积)/土地总面积

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

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

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人口总数

土地质量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土地需求量预测:农业需求量预测(耕地需求量、果园用地需求量、副业用地需求量、渔业用地需求量、林地需求量);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居民点用地需求量、水利工程用地需求、公路工程用地需求)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发法:趋势预测法、回归预测法。

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结构的作用:使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出量。

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拟定的原则和依据:原则(指导思想、切实保护耕地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三效益统一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依据(政策法律依据、计划规划依据、土地供需依据)

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编制方法:土宜法、综合法、模型法

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是按照地域分异规律和土地利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开发利用方向与途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土地进行区域划分。又称土地利用区划。它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因地制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重要科学依据。分区方法:综合分析法(经验法)、主导因素法、叠置法、聚类法、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1)土地资源适宜性原则(2)供需平衡原则(3)差异性原则)(4)一致性原则(5)集中连片原则(6)行政界线完整性原则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土地利用分区的基本依据:

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

土地利用现状特征的相对一致性;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远景开发利用方向与途径的相对一致性;

基本保持县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

城市化(城镇化)特点三层意思:1反映一个地区居住在大小城市中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2集聚程度达到了称为城市的居民点数量增加3单个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日益增加。

居民点用地地址选址要求: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建筑要求、卫生保健要求、兽医防疫要求。

公路选址原则:1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求; 2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使路线布置在地势高燥,地质良好,便于施工走向,符合工程技术要求;3结合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情况,做到路线顺直便捷,节约用地;4要与其他交通路线布局协调统一,形成完善合理的交通网;5不增加工程造价的情况下努力提高技术标准,综合考虑运营成本,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案。

机场用地选择:地势平坦、净空区不能有障碍物、为了保证排水,中央至四周要有0.5-2%的坡度、不宜位于盆地或者低地。

机场用地布局要求:1跑到应该顺应当地主导风向,并且位于城镇两侧,避免在城镇上空起飞降落。2机场与城镇要保持一定距离(10-20KM,最好不超过40KM),要便利货物和人流转运还要保证净空要求,减少干扰。3飞机起飞噪音大,附近不宜布置生活区和精密工业区,也不能布置大型污染源和排烟量的工业区。保证飞行能见度。4注意机场交通通往城镇的便捷,不要与繁杂公路或者铁路相交。注意路边绿化。

土地资源组合结构分析:对子系统的分析,通过资源类型、利用类型和适宜类型来表述。土地资源综合分析:对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三大系统的组分结构分析

李克强是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作上述表示的新型城镇化应该以人为本

李克强说,中国的城镇化,其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有,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很重要,而且会影响世界。

李克强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

李克强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

李克强指出,城镇化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

“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改造一千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他说,尤为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李克强指出,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深刻的变化,需要各项配套改革去推进。在推进过程中,还会遇到并且必须解决的各种问题。

度娘总结新型城市化: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1、地质地貌与经济活动:地质与工业生产反映在矿产资源与重工业生产,地质与农业反映在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地质与交通表现在交通线路和交通枢纽选址的工程建设,地貌是指对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影响;

2、气候:农业生产的地带性差异、水热条件、交通运输;

3、水文;

4、土壤、生物

土地利用规划学习感想 篇6

班级:09资环 姓名:曹玉 学号:0914021032

土地利用规划学习感想

一、我对本课程的理解

土地利用规划亦称土地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是根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措施。

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的战略性布局和统筹安排。它是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以区域内全部土地为对象,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以利用为中心,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方面做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目的在于加强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程序是:编制规划的准备工作;调查研究,提出问题报告书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报告,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规划的协调论证;规划的评审和报批。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是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成果的文字说明部分,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和方案说明。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资源分析、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有:导言、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各部门用地需求量的预测、地域和用地区的划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规划方案说明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方案的编制过程;编制规划的目的和依据;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规划方案事实的可行性论证等。

二、学习感想

在规划体系上, 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大多与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城乡规划、都市计划等联系在一起, 并没有形成像我国相对独立的国家、省、市、县、乡完整的五级规划体系。通过研究发现, 各国及地区在规划体系上, 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大致维持三级制, 即全国性(或全地区性)规划、区域性规划和地方性规划。在这三级规划中, 最重要的且与民众最有直接关系的为第三级的地方性规划, 其法律效力对民众具有直接约束力, 在规划层次上相当于我国的县、乡级规划, 而其上位规划多属规范性、纲要性规划, 对民众一般并无直接约束力。因此, 研究我国县、乡级地方性规划中土地资源微观配置问题对科学编制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证其有效性、合理性、可实施性意义重大。微观经济学提出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率地配置稀缺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第一资源, 是各种资源之首,土地资源的配置合理与否, 对国民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社会安全意义重大。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提高土地资源的运行效率, 实现土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加强土地的宏观调控, 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土地资源配置意味着在相同投入(土地数量)的条件下能够获得最大的产出(地价总和)。根据经济学的原理, 在土地资源的用途配置与市场需求模式完全吻合时, 经济效益达到最优状态。由于外部效应等市场缺陷的存在, 市场机制下的土地资源配置不可能达到所谓的最优状态, 因而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一种公共干预是合理的和必要的。

伴随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按照WTO规则运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以及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和地区分工的打破,知识经济的来临,我国的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必将做出新的调整,必须与各类市场的国际竞争格局相适应利用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机遇,充分发挥各生产要素的潜力,尽可能地扩展发展的空间,促进经济的增长, 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在这一全新的变革当中,对中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土地资源配置优化的要求也就会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细。经济学这一学科对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深刻和广泛,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将会越来越迫切。

三、国外土地规划的经验模式

(1)美国模式

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形式制定土地利用目标和规划;其规划形式包括城市和大都市规划、联邦州和区域规划以及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从规划体系来看,可以分为三大类(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用地增长管理规划)和六个层次(国家级、区域级、州级、亚区域级、县级和市级);从规划内容看,一般包括7个要素:土地利用形式(公有地、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城市用地和乡村用地)、交通、居住地、空旷地(绿地)、保护地、安全设施和防噪音污染;规划总的规划思想有三种:保护农业用地、控制大城市扩大用地规模、保护森林及生态系统。(2)日本模式

规划分为全国规划、都道府县规划和市镇村规划三级;在都道府县范围内,还要制定“土地利用基本规划”,主要内容有:确定土地利用的基本方向、按照城市、农业、森林、自然公园、自然保护的五种地域类型进行土地利用区划。除了上述两个规划外,还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使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是以土地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基本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宏观调控,以法律和行政手段实现土地利用的微观调控,着重于宏观的直接调控,间接实行微观调控。(3)英国模式

规划分为四级:国家级规划(规划政策指南)、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指南)、郡级规划(结构规划)和区级规划(地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大多依靠制定专门的法律,主要控制手段为土地用途管制或规划许可。(4)前苏联模式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门面房装修租赁协议下一篇:图书管理员工作岗位职责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