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团学工作经历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会团学工作经历(精选14篇)

学生会团学工作经历 篇1

在我的期盼中,大一的第二个学期求是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终于招新了。通过笔试、面试两轮激烈的竞争,我如梦以偿的成为了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作为一个在纪检部,负责检查学生纪律、促进学风建设的服务组织中的我来说,这项工作对我是一个挑战!因为我深知“要律人先律己”!

我从纪检部的委员、到副部长、再到部长。经过这三个不同阶段的经历后,我领悟到了不同的职务的工作是有所不同的,但是每个职务的工作都是很重要的,只有环环紧扣每个人都努力做到最好,最终的结果才会好,所以团队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会团学工作经历 篇2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教学. 例题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12×10的口算方法. 再通过试一试让学生根据12×10的口算类推出12×30的口算方法, 并通过讨论和交流, 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本口算方法. 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经历法则的逐步抽象过程, 建构法则并掌握算法呢?

一、创设情境, 形成教学口算的资源

计算教学的情境创设目的是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 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取出来, 让学生产生探索欲望. 如本节课例题创设了一个搬牛奶的现实情境,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获取相应的数学信息 (每箱12瓶, 已搬下9箱牛奶, 又搬下1箱;把10箱牛奶分两堆摆, 每堆是5箱) , 并提出问题 (三年级有117人, 每人一瓶牛奶, 搬下10箱够不够) . 这里的搬牛奶情境为后面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算理奠定情境基础, 为算理的理解提供情境支持, 这就是法则抽象的开始.

二、列出算式, 由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应该引领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 如例题中根据问题:“每人一瓶牛奶, 搬下10箱够不够?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先根据算出12箱一共多少瓶牛奶, 然后再和“三年级的117人”比较, 列出算式“12×10”. “12×10 = ? ”是经过抽象而得到的数学问题. 此时的数学问题不是单纯抽象意义上的数学问题, 而是具有生活情境意义的数学问题, 为下一步算理的理解奠定具体形象的情境基础.

三、理解算理, 在算法多样化中初步构建

在这个环节, 教师根据前面的抽象铺垫,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并适时抽象、归纳出计算法则. 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尝 试解决问题, 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这道例题,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 算式很快就能列出. 接下来就是如何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口算方法,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在比较说理中, 学生自觉地实现优化.

第一种:12×9 = 108 108 + 12 = 120

这种方法很直接, 通过观察情境图可以直观地看到口算思路. 一箱12瓶牛奶, 10箱就是120瓶, 三年级学生117人, 足够了. 从图中发现, 搬了9箱是12×9 = 108 (瓶) , 再加上1箱就行了, 所以是108 + 12 = 120 (瓶) . 12×9是学生过去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108 + 12是多位数加法, 更是没问题, 因此口算可以顺利完成. 但此种方法有局限性, 如果要搬下20箱 , 问题就来了 , 先算12×9没有问题 , 剩下的11箱就是12×11, 这已经超出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界限 , 是后续的学习内容, 连续加11次, 没有人这么想.

第二种:12×5 = 60 60×2 = 120

这种方法先算一半是多少再求它的2倍, 也是学生经常想到的思路, 有时特别简洁. 但此种方法也有局限性, 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用此种方法进行口算的题目也只有这一个. 比如12×20就不可以了, 先求一半是12×10, 这就又回到了原题上, 12×30等就更行不通了.

第三种:10×10 = 100 2×10 = 20 100 + 20 = 120

这种方法是把12看作10 + 2, 先算10×10 = 100, 学生知道10个1是10, 10个10是100, 利用进率就可以解决, 以下的2×10, 100 + 20都没有任何障碍. 但此种方法还是有局限性, 整十数是20~90中的任何一个数都比较困难.

第四种:12×1 = 12 12×10 = 120

这种方法, 是将整十数的十位上的数先与两位数相乘, 后在乘的结果后面添0, 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整十数只有9个, 10, 20, 30, …, 90, 这9个数中十位上的数最大的是9, 都不可能超过两位数, 因此, 第一步的口算就变成了两位数乘一位数, 第二步只是个添个0的问题. 第二步添0的问题, 学生是有经验的. 所以, 两位数乘整十数用此方法口算带有一般性, 无论在什么情形都适用. 这一点要算理明确, 要让学生体会到, 只有学生真切地体会了带有普遍性的算理, 才能有效地实现计算教学的优化.

在上述例题中, 学生能从心里真正选择第四种方法作为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的范式, 是需要说理的. 学生的各种算法中, 有的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融的产物, 有的是类比推理的结果, 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具体表现.

四、符号表征, 在抽象中概括法则

在这个环节的抽象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语言表述与符号表达相结合, 并相互转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前面提供的情境和模型的基础上, 借助已有的直观经验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等语言表达算式的过程. 接着在“试一试”中解决第二个问题:“如果搬下30箱呢? ”列出算式, 在口算时从12×3的积 , 推理出12×30的积 , 不提倡算法多样了. 至此 , 抽象之旅已经达到最高层次. 然而, 法则蕴含在抽象符号表征的算式之中, 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师还应让学生看着算式, 结合情境和模型, 用语言表述每一步的算理. 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脱离直观材料, 看着算式对比两题, 抽象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这样, 就能让学生既经历从借助直观模型理解算理到抽象出算法的过程.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012-02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给予他们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才能获取并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现以《长方形的认识》片段为例,谈谈王松老师三次磨课后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观察

师: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折纸,数一数:有几条边?有几个角?

生:四条边,四个角。

师:谁愿意上讲台来数一数?

(生上台指出边和角。)

师:我们再来数一数。

(课件演示,生数教师书:四条边 四个角。)

[评析:学生对长方形并不陌生,教师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让学生观察:独立数——指名数——多媒体课件数,学生再次知晓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问题的发生起源于观察的刺激。]

二、猜想

师:现在我们要来猜想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生:长方形上卜边相等,左右边相等。

师:谁听懂他说的话?谁愿意再说。

(很多学生几乎说出同样的猜想。)

师:请大家观察,我斜拿着长方形纸,还能说上面和卜-面,左边和右边吗?

生:不能。

(教师示范长纸斜放后问:这两条边总是怎样?)

生:总是对着的。

师:把长方形中对着的两条边叫做?

生:对边。

师:现在怎么说?

生:对边相等。

(老师把这个猜想写在黑板上并板书:对边相等。)

师:你们还有其它猜想吗?

生:我猜想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板书:都是直角。)

[评析:在猜想对边相等的过程中,起初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几乎说出同样的猜想“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于是教师巧妙地创设一个情境:将长方形纸斜放,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说法错了,从而把学生带到了问题的情境之中,让他们思考。教师是点燃学生猜想的导火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进行了“头脑风暴”,进而得出“对边”这个概念。]

三、验证

师:大家都认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到底这个答案对不对?请大家用长方形纸,用不同方法来验证。

(学生动于验证,教师在巡视中提示可以用“折、量、比”来验证。)

生1:我把长方形纸对折了一下,发现长方形两条长边相等,换了个方向又对折了一下,发现长方形两条短边也相等,所以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生2:我用量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长边是18厘米,短边是9厘米(补充是两条长边和短边),所以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现在我们通过大屏幕来看一看同学们想到的方法。

(课件直观演示长方形对边相等。)

师:下面请同桌合作来验证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1:我用三角尺的一个直角拿去量长方形的一个角,它们重合了,再用三角尺的一个直角分别去量其它三个角,它们都重合了。

(老师请这位同学到展示台演示,一共量了四次。)

生2:我把长方形纸对折,用三角尺的直角去量长方形纸对折的这两个角,三角尺和这两个角重合了,再把长方形纸展开对折,用同样的方法去量,它们也重合了。

(学生一边说,一边示意,一共量了两次。)

生3:我是把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发现四个角都重合在一起,再用三角尺的直角去量了一次,这四个角和三角尺的直角全部重合,说明这四个角都是直角。

(学生很自豪,老师拥抱了这个孩了。)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真是爱动脑筋的孩了。请大家再来看一看大屏幕。

(课件依次演示孩了们不同的量法。)

师: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一起读一读长方形的特征。

[评析:在猜想的验证这一环节中,学生成了小小的验证师。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探究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通过折、量、比的验证方法,得出了长方形“对边相等”和“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结论,学生头脑中构建了长方形的特征。尤其是“四个角都是直角”验证的过程中,三个思维层次不同的学生展示了三种验证方法,即,量四次、两次、一次,由低到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由复杂到简约。这些研究成果,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有效地发展,从而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巩固

师:请小组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其中有一组小棒有问题)。

生:老师,我们的小棒摆不出长方形。

师:请把小棒拿到展台上来摆。

(学生摆的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边不相等,孩了们都笑了。)

师:请想想,摆不成长方形的原因?

生:因为有两根小棒不一样长。

师:想要摆成长方形,两组对边应怎么样?

生:两组对边相等。

师:对,两组对边必须要相等。

[评析:教师独具匠心的创设让一组学生不能用小棒摆成长方形的情境,其目的是通过这样的小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孩了们笑过后会牢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相等。]

大学生个人简历工作经历怎么写 篇4

我是会计专业毕业的,从事财务工作1年,虽然我在财务这一块的工作经验尚浅,但我一直都有努力的学习。在工作中,我很专注,也很细心,同时也非常敬业。希望这次能成为贵公司的一员,为贵公司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每个人因为工作经验不一样,所以求职简历上的工作经历自然会不同。不过,不管你做过多少份工作,是否跨行,在填写工作经历时都应该保持一个诚实的态度,因为这个世界很小,如果你在简历中说谎被发现,你的工作很可能会泡汤。

学生会团学工作经历 篇5

【上海海归招聘】简历怎么描述工作经历, 工作经历包括

实习吗

尽可能地将工作成果数字化,让阅读者立刻产生客观的概念

你需要拿出几张白纸,先写下每一段不同的工作经历,接着就每一段个别的经历写下你的工作职责及工作成果,针对你所想应征的职缺来做剪裁,留下与想应征的工作比较直接相关的部分。你可以由报纸上的人事广告、你自己的消息来源,或者人脉网络中,得知这些职缺所要求的资格条件,修饰你先前写下来的工作内容及表现,有没有能够予以数字化的成就?平铺直叙的描述很难产生令人眼睛一亮的效果,更难从数十封、乃至数百封角逐同一职务的履历表中“跳”出来。让我们来做个比较:

一般常见的表现方式:

负责督导本地区的业务及销售。

任职期间每年都能顺利达成业绩目标。

职责范围包括财务、会计、行政、MIS及Logistics。

修正后的表现方式:

独立训练规划一个由十五名业务代表组成的团队,以一连串的行销活动成功地攻占各主要通路。

任职的三年时间内,成功地获得ABC、XYZ等主要客户之代理权,并且分别达成百分之一一

二、百分之一二一及百分之一三五的业绩目标。海归求职网()-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于ABC公司这个年营业额达五亿的清洁用品制造公司担任财务长期间,配合企业的经营方针,主导财务部门的策略规划及拟定发展目标。率领一个由二十五位菁英组成的团队,使得财务、会计、行政、MIS及Logistics各支持体系充分的发挥功效。

工作经历 篇6

一、外

二、外

四、外

五、外六新开的;浦东物流;洋山港)、还想点、免箱期。当集装箱还至指定的还箱地点后,如果是坏污箱,设备单的最下面会注明DM箱和损坏地方、受污的地方;如果不是坏污箱,则是AV箱,即好箱海洋提单,接触的不多,不知道这个海洋提单是怎么到我们公司手上的,但是知道海洋提单的一些内容。有装箱单、CCIC报关单、许可证等。看了这个单证后,可以知道这个货物是哪类货物,比如说是几号纸(3#、9#、10#、11#等),还可以知道是哪个国家的,比如说日废、美废、加废等。还可以知道这票货物的重量(毛重、净重),并且装箱单上把每个集装箱的重量、件数、箱型(高柜、普柜)列出来。这些货物是送到哪个厂的,资料上都有显示。CCIC上除了注明是哪个国家的货,对于运输车队来说重要的是这些柜子的箱号和封号,因为这是在港口提箱时的一个依据。坏污箱

坏箱:一般是集卡运输途中碰撞造成的,但有的集装箱原本就是坏的,也就是说在国外装船出运的时候就是坏箱

污箱:一般是公司带的回程货造成的,比如带一些化学类的货、废纸,就会对集装箱内部有所污染,若坏血油渍、箱内板缝里的纸屑。但有的污箱也和坏箱一样,在国外装船出运时就是污箱,这是很明显的,因为一般都是一些老油渍、老绣。

当这一票货物的集装箱都还箱后,坏污箱问题以及超期费问题都会接踵而至。坏污箱问题,首先是根据设备单上备注的坏污箱标注到堆场去验箱,公司有专门的验箱师,然后再通过邮件电话与堆场箱管人员进行联系,做适当的减免。这当然是需要一定的人际关系才搞的定的O(∩_∩)O如果是像上面所述的,在国外装船出运时就是坏污箱,那么这种情况首先应该与船公司箱管联系

坏箱:前底梁、角柱、J形条、门杆、内侧板、外侧板带回程货与外车队对账结账出口方面的运输、进港工作 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

(1)接收配舱信息,打装箱单

(2)安排车子拖货,倒箱,进港

让学生经历习作的全过程 篇7

一、让学生参与素材积累的过程

(一) 生活观察积累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小学生的生活极其丰富, 每日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都是习作的好材料,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并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注意三点:一是选取鲜明的感知目标;二是安排合理的观察顺序;三是安排好启发式导语。其中又以选取鲜明的感知目标最重要。观察时应充分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 用声音、触觉、色彩、气味等刺激学生的感官细胞, 从而使他们能有效地捕捉事物的特征和细节, 促进思维发展。

(二) 读写结合积累

语文教育要让学生学会把“想说”的话写出来, 并且具有能把话“说好”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就要依靠大量有效的阅读积累, 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词汇, 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如学生积累了《鸟的天堂》中描写大榕树的片段, 就感受到了动静结合的写法;积累了《巨人的花园》中描写花园四季变化的片段, 就领悟到时景关联的写法, 在积累与仿写中就会很自然地结合起来……

二、让学生参与表达体验的过程

让学生真实地写, 写真实的生活。但习作表达的自由, 并不是说作文可以随心所欲, 而是指在表达方式与问题运用方面可以不拘一格。材料不等于作文, 作文是一个从感性体验向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取素材、立起框架、形成文本。教师在指导时要注意: (1) 帮助学生选好突破口, 让学生循着各自的思路, 通过同学间的互相比照, 把不同角度上所得的不同结果进行分析, 以促进学生思维多样化、多渠道化, 使思维活跃起来。 (2) 要训练学生养成习惯, 当灵感出现的瞬间, 应及时捕捉, 迅速形成文字, 一气呵成, 或马上记录下来。

有了观察与思维训练做基础, 激发情趣为条件, 还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活动之中, 让学生大胆地组合声、形、色、感、想, 并且将置身其中的感受有机地结合进去。

三、让学生参与习作分享的过程

(一) 分享素材。

“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互换之后, 我们就有了两个思想。”交流讨论是一种特定的激情方法, 因为学生习作中的各种内容、观念和想法, 通过互相碰撞与激发, 会使思维活跃起来。鼓励同学积极发表意见, 围绕主题还可及时捕捉素材与灵感。

(二) 分享语言。

同伴之间的学习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交流习作时, 让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处拎出来, 说说好在何处, 并刻意朗读一遍。听者也把认为好的地方拿出来评价一番, 乘机吸收有用的语言为己所用。另外, 像化静为动、细致入微等方法在学生交流时都可以随机引导, 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表象的转化。

(三) 分享结构。

习作顺序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学生对文章结构的认识是肤浅且随意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积累与初步表达的基础上, 把习作内容和习作顺序对照着思考, 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自己“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 知道自己或别人的文章在布局谋篇上的合理之处, 能够更加科学地搭建自己的习作文本。

四、让学生参与多重习作的过程

素材的重复使用, 习作的多次撰写, 在表象与文字之间进行多次转换, 进行多重习作训练, 对学生素材提取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在前三阶段训练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在评改之后实施再度创造。这不再是在原文上的修改, 而是如同玩积木般推倒重来。这一次, 有了前面自己的写作和修改, 有了教师的讲评和点拨, 有了同学的交流和意见, 学生写来大都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那种快乐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热情,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自信。

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经历 篇8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活动课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语文活动课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獲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二、学生主动参与

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

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三、周密安排

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1.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2.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

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3.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

工作经历证明 篇9

姓名: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4年11月3日

身份证号:工作经历:

2010年8月 至 2014年 8 月 在担任英 语(学科)教学。

2010年 8 月至 2014 年 8 月单位(小学、初中、高中、职专、技校、高等院校及其他),办学规模为 12个教学班,担任高一班主任职务(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教导主任、教研主任、副校长、校长及其他)。

特此证明,情况属实。

单位签章:

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 篇10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要以探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学习中,自主探究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在走进文本、合作探究、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中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与交流,产生数学思维的碰撞,挖掘數学的思想方法,进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好钻研、创造性、探索性的学生。

关键词:经历;数学思考;文本;思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270-01

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已有的经验体系上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由学生亲身完成,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要在数学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要以探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学习中,自主探究、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中最本质、最精彩、最具有数学价值的东西。

一、走进文本,以读促“思”

要让学生的数学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就必须学会理解数学文本。学生在走进数学文本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能力。有效的自主预习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促进数学思考,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最有力的增长点。在教学“乘除法的灵活运用”时, 文本出示了多而繁杂的数学信息,学生感到无头无序不知从何下手,而课堂上教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能参与到信息的提取和处理过程,为了让每个学生能深入参与文本对话,教学时采取预习前置的方法。教师布置预习提纲时重在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去思考:(1)从主题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2)要求出问题,题目中哪些才是有用的信息? (3)哪些信息之间能建立数量关系?(4)能将提出数学的问题进行解答吗?学生对文本中信息的处理过程,就是进行数学思考的过程,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数学思考后课堂上变得有话可说。课中,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梳理小组提出的问题和疑惑,学生删除了不合适的数学问题,也解决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二、合作探究,以辩促“思”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和根本策略。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从交流中选取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产生思维之间的碰撞,在争辩中越辩越清晰、在争辩中去探索数学的真谛、在争辩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进而培养更多的具有好钻研的、创造性的、探索性的学生。

一道12×25=300的计算题目,学生在课堂上呈现了这样几种思考:(10+2)×25=300,3×4×25=300,12×(30-5)=300 等不同的解题方法,我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知道结果这个层面,随即,我抛出问题:“请仔细观察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思考过程如下:“其实简便计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其中一个数在进行拆分!”;“不,在拆分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改变数的大小,12变成10+2还是3×4都是12!”;“还有,在拆分的过程中要根据数的特点进行,12拆分成3×4是根据后面一个因数是25这个特点进行的!”;“无论我们将这两个数进行怎么样的拆分都是将这道题目转换成咱们最容易计算的方法,而且始终没有改变计算的结果!”“如果我们对数越敏感、越了解数的特点,就越能以最快最好的方式找到简便计算的方法。我还会计算125×32呢!”学生在你一言我一句的争辩中理解了简便运算的实质,体会到了数学思考的乐趣。

三、实践活动,以玩促“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把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堵墙壁里,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教师要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好奇的材料设计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思考。 如:“七巧板拼图”的课上,学生有的拼了一只猫,有的拼一座漂亮的小屋,还有的架了一座五彩的桥……丰富多彩的作品充分展示了“图形美”,我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的存在,再次激励他们用七巧板拼成一个个规则的几何图形。当学生用七巧板拼成正方形的时候却有这样的发现:最大的两个大三角形各占整个正方形的1/4,第二大的那个三角形占整个正方形的1/8,另外两个小三角形就各占整个正方形的1/16,图中小的正方形相当于两个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也相当于两个小三角形。整个正方形中如果以小三角形为标准就有这样的16块,以最大的三角形为标准就有这样的4块。通过操作活动学生知道七巧板的大小特点后,我再一次鼓励他们自己回家制作一副七巧板。学生在亲自制作的过程中,又一次加深了对七巧板特点的认识。学生一次次七巧板的操作体验过程就是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有趣的七巧板拼图活动,学生能够主动地用敏锐的视角捕捉数学的存在,在活动中探索规律,经历体验、理解和反思,达到将操作活动、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效果。

学生会团学工作经历 篇11

一、尝试运用策略, 培养策略意识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形成策略的前提条件, 在此基础上, 把这些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上升为数学思考, 才能促进策略的形成。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时候, 教师必须通过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 唤醒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 激活相关的知识储备, 才能为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好铺垫。笔者在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时, 考虑到学生已学习了“画图”“列表”“列举”等基本策略, 把教科书“练一练”第一题“鸡兔同笼”问题作为学生课前预学的内容, 并根据学生预学的情况, 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通过学生预学情况反馈, 我发现, 大部分学生能用画图或列举的策略顺利解决这个问题, 有一定的策略意识。于是, 课上, 我让学生充分交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想法, 学生交流的同时又发现了每次列举过程中鸡和兔脚的变化规律, 初步感知两种方法中都蕴含着假设的策略和调整的方法。但同时又发现列举时情况太多, 花了很多时间调整到正确结果。有没有更简捷的方法呢?于是, 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继续研究。

二、探究优化策略, 体验策略价值

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心中悟出始知深”, 所以教师应让学生亲自探究, 形成自己的行为能力。在研究例2时, 我让学生按照下面的流程去感悟“假设”这一策略。

尝试:在交流完学生预学作业后, 我直接呈现了书本上的例2: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 一共租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 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交流: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以及交流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假设的策略和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步骤 (假设→调整→检验) 。这个环节虽然学生对假设的策略有了更深的感悟, 但在调整这个环节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于是, 我安排学生在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调整的过程, 进一步掌握调整的方法。

优化:在学生展示画图、列表列举的方法后, 教师进行引导: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呢?能不能猜测一种情况根据变化规律很快地或一步调到正确结果?于是, 有的学生假设全部是大船, 总人数增加了, 需要将大船调整成小船, 要调整几只大船, 也有的学生试着假设全是小船的情况进行调整。最后, 我让学生思考比较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 鼓励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巩固:出示练一练2, 你准备借助什么方法来帮助你调整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会提出画图和列表两种, 这时可以让学生选择, 并说说为什么你们都选择列表或计算的方法,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假设”策略的价值、熟悉“假设”策略的使用方法。

三、回顾反思策略, 提升策略能力

回顾反思是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和促进学生形成内化解题策略的最关键环节。因此, 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后,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进行回顾反思, 在反思的过程中抽取策略。

本课结束时, 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回顾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先提出猜测, 猜测时要注意什么?猜测后验证, 验证后如果发现总人数与实际人数不一样时, 反思一下为什么不一样, 然后再调整。……我们也可以根据调整中的变化规律直接一步到位并用算式表示出来。通过回顾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假设”策略的使用背景和使用方法。

简历工作经历 篇12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物业管理/商业中心

担任职位: 人事专员

工作描述:

1、考勤薪酬:负责管理公司指纹打卡考勤系统,定期对员工出勤情况进行核查;负责核算员工每月考勤报表以及薪酬报表。

2、招聘管理:负责普通员工招聘工作,统计每周和月度招聘报表;负责办理员工入离职手续办理,跟进员工劳动合同的签订、续签、解除。

3、培训管理:负责新员工培训带教工作安排,员工培训记录和档案管理,协助上级完成员工培训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4、考核管理:负责统计监督每月员工KPI完成情况,负责月度、年度工作考核、新入职员工转正考核、员工晋升考核。

5、活动策划:负责公司每月生日会、员工外出拓展活动的开展。

6、事务工作:负责员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并按要求及时提交其他相关人事报表和数据统计。

离职原因: 谋求新发展

**集团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04 ~ 2013-05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房地产开发

担任职位: 人事助理

工作描述:

1、招聘管理:协助公司开展招聘工作,主要负责简历的初次收集、初选、通知预约面试者及招聘网站的定期维护。

2、企业文化:负责公司企业文化宣传画上墙、更新工作,公司企业文化活动策划与实施,如每月独立策划开展员工生日活动、协助筹备年会以及公司各种活动。

3、内刊管理:独立完成公司内刊和产品手册的编辑、排版、出版,负责企业形象提升性宣传工作,负责公司网站内容更新。

4、会议接待:负责公司总部大型会议策划、组织并及时做好会议纪要的撰写等相关工作;负责公司重要接待的照片拍摄,以及协助设计公司《团拜会宣传片》及项目工作巡检拍摄工作,并做好录像照片的电子档保存工作,撰写好相关新闻稿。

5、薪酬社保:负责制作各类考勤报表、填写考勤记录、管理公司年假和福利等数据,以及核算公司员工每月薪酬;负责员工的每月社保申报、社保劳动备案,协助主管办理社保年审等。

6、行政后勤:负责公司总部大型会议纪要的撰写,行政档案文书的管理,工会会员及工会活动的协助,后勤物资的采购以及公司车辆管理等其他行政工作。

7、其他工作:协助总经理的资料文书初审与后期文书管理工作,以及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离职原因: 谋求新发展

广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06 ~ 2010-08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机械/机电/设备/重工

担任职位: 人事助理

工作描述:

1、招聘管理:协助组织招聘活动,如应聘者简历的初步筛选工作,面试通知与面试安排工作;

2、合同管理:负责公司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且办理入、离职手续,负责管理人力资源相关文件和档案;

3、行政管理:管理饭餐、饮用水等后勤保障工作,办公用品的购买、管理和发放工作,办公室固定资产管理,组织活动,丰富员工生活,以及协助处理部门的日常工作。

学生会团学工作经历 篇1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父母双方或一方曾在其成长阶段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 并与父母分开居住时间>6个月, 现就读普通大学者为研究对象。整群随机抽取江西省2所一般本科院校155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1312份, 有效率84.5%。其中有留守经历大学生518人, 男生211人, 女生307人;一年级256人, 二年级101人, 三年级98人, 四年级63人;以794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为对照组。年龄在17~26岁。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 (2) 由卢谢峰编制, 共有66个题目, 采用5级评分 (1-5分) , 五个等级依次代表“不符合”、“不太符合”、“不确定”、“有点符合”、“非常符合”。量表包括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总体认同和身心症状表现7个分量表。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是0.72。

1.2.2 调查方法

由各学校心理学专业人员做主试,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测试, 现场匿名独立填写, 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的基本现状

除在职业选择适应 (t=2.01, p<0.05) 和生活自理适应 (t=1.96, p<0.05) 维度上有差异外,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和无留守经历组大学生在社会适应总分及其他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适应状况从好到坏依次是:人际适应、身心症状、角色适应、职业选择适应、学习适应、生活自理适应、环境适应。无留守经历组大学生的适应状况从好到坏依次是:人际适应、身心症状、角色适应、学习适应、职业选择适应、生活自理适应、环境适应。

2.2 不同性别和年级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多元方差分析

为探讨不同性别和年级大学生在学校适应性各因子平均分上的差异, 采用了2 (性别) ×4 (年级) MANOVA对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七个维度进行多元方差分析, 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男女生在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角色适应、职业选择适应、生活自理适应和身心症状表现方面都存在性别因素的主效应, 男生的适应性普遍好于女生的适应性。除生活自理适应外, 在适应性其他因子上年级存在主效应, 性别与年级在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与环境的总体认同上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其他因子均不显著。

对年级进行Scheff事后比较结果的分析, 发现在学习适应性上, 大一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大四学生得分, 其他年级之间没有发现显著差异;在人际适应性上, 大四学生得分最高, 其他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角色适应性上, 大四学生得分最高, 本科四年级的学生显著好于本科一、三年级, 大一学生显著好于大三学生;在职业准备上, 大四学生得分最高, 其他年级间未达显著差异;在生活自理适应性上, 年级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在环境的总体认同上, 大四的学生显著好于一、二年级的学生, 大三的学生显著好于大一的学生。在身心症状表现上则没有发现年级之间的显著差异。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和无留守经历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无统计学意义。而且, 在职业选择适应和生活自理适应维度上, 比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适应水平更好, 这可能与留守经历大学生从小与父母分离, 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有关, 父母外出打工的经历和事件, 使他们对职业的思考有更多的考虑。

在心理弹性的研究中, 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是:不利环境并不必然导致儿童的发展不良, 在一些保护性因素的影响下, 儿童仍有机会保持正常的发展。自我心理学认为个体是具有自我适应生活需要的能力。 (3) 从本研究显示, 逆境并不必然导致适应不良, 留守经历并不必然产生负面影响。可见, 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整体社会适应状况还比较乐观。

本研究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内部进行了研究发现, 男生的适应性普遍好于女生的适应性。相关研究表明, 男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控制性、学校和专业满意度、学习负担上比女生适应性强。 (4) 可见, 有留守经历的男女大学生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并无太大差异。但是, 对于有留守经历女大学生适应方面的不足, 高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适应教育;对适应良好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保护因素研究, 找出其保护因素, 从而使有特殊成长经历适应不良的青年可以充分利用此保护因素, 让自身的适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大四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好于其他年级学生, 这可能是因为经历大学社会化后, 大学生日趋成熟, 已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环境, 已有稳定的交往群体, 对自我的生活规划有更多的思考, 更有能力去处理大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学者认为, 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较多。 (5) 但在本研究中, 未发现此现象。而且适应性无随年级增长而增长的趋势。这些与普通大学生不一致。 (6) 此待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了解。从年级的研究结果显示, 高校需加强低年级学生的适应教育, 使大学生能尽快缩短适应周期, 从而更从容地面对大学生活, 更早的适应社会。

总之,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总体社会适应水平不低于普通大学生, 但需加强对有留守经历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教育, 且可以通过对此特殊群体中社会适应良好人员的保护性因素研究, 为适应不良的青年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和改善方案。

摘要:了解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 为提高此特殊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依据,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进行研究发现, 除在职业选择和生活自理适应维度上有差异外,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在社会适应总分及其他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有留守经历男生的社会适应状况普遍好于女生;大四学生的社会适应好于其他年级学生, 适应状况无随年级增长而增长的趋势。总体来看,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总体社会适应水平不低于普通大学生, 但需加强对有留守经历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教育。

关键词: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适应,对比研究

注释

1 郝振, 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 2007.30 (5) :1199-1201.

2 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5.

3 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17 (4) :440-442.

4 江巧瑜, 许能锋, 江雪莲.福州市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30 (8) :705-704.

5 牛芳.大学新生适应不良与心理调适的对策探讨[J].利学·经济·社会, 2002.20 (1) :42-45.

课堂应该是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 篇14

一、以学生熟悉的环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背景对于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越来越凸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背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但它有别于“教材、学生、教师”这三个要素,侧重于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创设恰当的情景,为学生的学习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他们参与学习。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环境。本节课,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学生耳闻目睹的校园这一熟悉的素材,让学生介绍他们的学校,因为这熟悉的环境就在他们身边,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师生之间的距离在介绍中走近,教学氛围在交流中活跃。待学生介绍完毕,我紧接学生的话茬:老师所在的学校也很漂亮,想看看吗?课件出示美丽的校园、雄伟的大楼、宽阔的操场、玲珑娇小的盆景。短短的几秒钟,几张优美的校园画面,于无声处,不仅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也进一步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难道说学生的智慧之旅不是从这里开始的吗?

介绍自己的学校,学生意犹未尽,欣赏画面,学生兴趣盎然,抓住这教学的最佳时机,出示教材主题图:“观察校园的一角,在哪些地方看到了四边形”,教学的导入自然有于恰到好处,流畅有如流水潺潺。紧紧围绕本节的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没有矫揉造作之意,也没有哗众取宠之嫌,突出的展示了情境创设服务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新课的导入。

二、以旧知的复习作铺垫,揭示课题

由已知到未知是学生学习数学重要的认知规律,深刻的理解、掌握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是教学智慧的安排。这一环节的设计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在观察中找到黑板是长方形、垃圾箱的正门是正方形、校门和楼梯处有平行四边形、人字梯上有梯形、……,教师在肯定学生的观察时提出:同学们真不错,在这么多的地方都找到了四边形,为什么这些图像都是四边形呢,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呢?把对四边形概念的复习落到了实处;二是提出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待学生准确回答后再次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在这以前我们已经掌握,那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特点呢?不需要学生回答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揭示学习内容。

这一环节的处理看似平常,平常之中却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首先,我理解了教材意图,掌握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在学生一年级认识平面图形和三年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把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复习,并以此作为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先行组织者,严格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其次,新旧知识的的衔接自然,避免了因新知的引入、课题的揭示而可能造成的教学脱节的现象。

三、以学生独立探究为主,经历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概念,实施新课程之后,课改针对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模仿且死记硬背而提出来的。它强调学生的学是课堂的重心,老师的教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为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本节教学,首先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的理解与掌握确定为学生探究学习的重点,教学过程努力清楚的表明,当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的兴趣已经相结合时,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机会已经成熟,牢牢把握,否则它会稍纵即逝。

在已有知识的支持下,学生在前面的画图中感知,在观察中发现,在猜测中提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有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抓住其本质特征教师提出:两组对边平行指的是哪里呢?经过学生指、书空比划,教学得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立刻提出质疑,这两组对边真的是分别平行吗?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呢?探究中的猜测,早已经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他们已有知识的储备对眼前的问题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分别说出了用画平行线、测量平行线间距离和延长三种方法,进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独立探究,它旨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变为教学的具体行为;提出质疑,科学验证它旨在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处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四、以练习为桥梁,承上启下

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过渡;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对新知加深理解,逐步巩固内化,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技能技巧;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朴实、落实、扎实的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走向优化的重要因素。例如: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揭示后,紧接的练习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学生说出最后一个图形不是平行四边形,那是什么呢(梯形),梯形有什么特点呢?教学于自然之中由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过度到梯形;梯形的特点教学之后,教学出示一组四边形,要求学生把图形的序号填在恰当的圈内,巩固内化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本质特征,且认识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虽然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但是它们都是四边形,你能把四边形进行分类吗?教学根据学生分类的结果,分步课件显示韦恩图。明晰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成功的教学表明,练习不仅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承上启下链接的功效,给学生智慧的旅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以静止的预设为基础,注重生成

真实的课堂不可能完全是一种课前预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充满变数的生成,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静止预设”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达成绚丽辉煌的“生成”。动态生成是课堂中智慧生成的本质所在。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教学的过程也绝不是预设的再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应该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灵活应对。

本节教学梯形特征时,先让学生辨别一组平行四边形,在出现菱形时,好多学生都说不是平行四边形,这与自己的课前预设不一致。面对这一生成,我引导学生:为什么它不是平行四边形?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又说:你认为该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引发了学生间的争议。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最终统一到: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才是平行四边形上来。这样的教学,既锻炼了教师,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做到了预设与生成并重,大大激发了师生智慧。

六、以多样化的解决方法,拓展思维

不同学生,思维方式不同,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在交流讨论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上一篇:公路工程项目设备管理下一篇:夏日暖场活动执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