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的特点

2024-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教育的特点(共12篇)

初中教育的特点 篇1

社会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说到教育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学校,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这是对教育的一种片面理解和认识。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及家庭教育策略,希望有所帮助!

一、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心理学家认为,初中学生正处于情绪不稳定的时期,也是教育最困难的时期。他们遇事容易冲动,缺乏理智和自我控制能力,加之知识与经验的不足,判断事物往往感情色彩太浓,分不清主次,情绪偏激,常常因一些小事不顺心而感情冲动。这是他们生理上的急剧变化给心理活动带来的影响。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使初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主要表现如下:

1、好奇、敏感、争强好胜与情感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初中学生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勇于拼搏,但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意志和毅力。一旦受到批评、遇到挫折、或遭受打击时,就容易产生心灰意冷、悲观失望或厌世情绪。例如,刚升入初一的学生学习内容和环境的改变,会使他们觉得难以适应,感到紧张、焦虑,学习成绩起伏不定;有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害怕见到自己不如意的成绩,就抄袭他人作业或考试作弊;有些意志脆弱的学生还会采取旷课、逃学、甚至弃学等逃避方式来求得解脱。

2、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人感的确立与社会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孩子自进入初中阶段就有了成人感,希望家长不再把他看作孩子。他们渴望自治,期待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得到家长的承认和尊重,希望与父母平等。但与他们自我意识迅速增长的情况相比,他们的社会成熟又有些滞后。这时的初中生对社会的认识还很肤浅,尤其是缺乏复杂社会生活的直接体验,人生观和世界观还处于初步认识阶段。所以,他们在处理一些问题上就显得冲动、偏激、摇摆和脆弱。例如,有些学生觉得成人吸烟、喝酒很爽,就想亲身体验一下;有些学生把家长对他们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关心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对家长的批评教育更是反感,采取排斥态度等等。

3、性发育迅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学生进入初中便进入了青春发育期,他们不仅身高、体重增加了,而且身体内部的各个机能系统的发育也逐渐接近成熟。初中阶段的学生面对这些变化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致使心理发展比较幼稚。例如,一些学生的“纸条恋爱”,冲动性异性交往行为等。

二、家庭教育策略

1、不要溺爱要关爱。古人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的最好注解。家庭过分溺爱的孩子或怕苦、怯懦、经不起挫折;或依赖性强,缺乏独立发展意识;或骄横、霸气;或胸无大志,不思进取。总之,溺爱百害而无一利。

关爱,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的关心和爱护。如何关爱孩子呢?我认为做到以下三个方面很重要。

(1)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孩子自己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孩子上初中了,预示着他要步入青年了,三年后上高中觉得多数的孩子要集宿,过上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独立生活能力是他们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例如,洗衣、收拾房间,闲暇时帮父母做饭等。这样在让孩子享受劳动成果的快乐的同时,会增强孩子的劳动观点,更重要的是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

(2)注意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上初中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的外表会越来越重视,有的还会追时髦、讲新潮。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不能无原则地满足,要注意收集一些实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明白真正的美是在内心,不在外表,同时家长在这方面做出榜样也是很重要的。

(3)注意教育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现在的初中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倍受呵护,尊重他人的观念很淡薄,更不懂如何去尊重别人,这会严重影响他们与人交往,所以家长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不要忘了教育。首先,要从孝敬父母、长辈入手。

在这方面:

一要动之以情。用父母养育之情打动孩子,给孩子讲在抚养他们过程中父母的艰辛和所付出的代价。使孩子明白父母不仅给了他生命,更重要的是父母用自己的心血在抚养他成长;

二要晓之以理。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是简单回绝,而是向孩子讲清父母不答应的道理,说服孩子放弃自己不正当的要求,遵从父母的意见。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放弃“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习惯于听从父母的正确意见。其次,要注意帮助孩子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教育孩子尊重他人。

在这方面:

一要引导孩子全面地看问题,学会理解、学会宽容;

二要注意不要在别人“告状”时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这样会使孩子对别人产生仇恨心理。要首先心平气和地劝走“告状”人,然后让孩子说清事情的原委,再有理有据地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所在,在此基础上规劝孩子向对方陪礼道歉;

三要身体力行给孩子做出榜样。

2、不要放任要关注。放任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放任自流。致使孩子不能安全度过青春危险期。所以,作为家长对于处在青春危险期的孩子,要特别关注。

一要留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如穿着、打扮,与哪些人交往,下学能否及时回家等。发现异常,就要及时与孩子沟通,沟通时注意倾听孩子的解释,不主观臆断,不简单粗暴,不乱加干涉;

二要经常与学校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状态,个性品格形成过程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协助学校帮助孩子矫正;

三要正视孩子生理发育现实,正确引导孩子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不简单随意地给孩子扣上“早恋”的帽子。发现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密切时要耐心说服教育,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幼稚、不成熟,心服口服地纠正自己的过失;

四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习惯,认真纠正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听音乐、吃东西等不良习惯,让孩子知道好的学习习惯是通往成功的金钥匙。

3、不要管制要情制。一些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但是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经常采用打骂、训斥、吓唬等简单粗暴的手段来管制,或者把孩子禁锢在家里,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致使孩子胆小怕事、性情孤僻、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的还会性格粗野暴躁,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情制,就是提倡父母用慈爱去感化,用心去教育。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指出危害,或拿出指导性意见;当孩子和父母发生争执时,要肯于放下“尊严”,孩子对就服从,孩子不对要耐心说服,要和孩子建立平等、互助的朋友式关系,和孩子一起成长。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不恶语中伤,不用自暴自弃的心态疏远、冷落孩子,而是亲近他,安抚他、鼓励支持他克服学习中的障碍。

同时要正视孩子的学习能力,在升学与就业问题上不逼孩子挤独木桥,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另外,要支持孩子与同学交往,一旦孩子跟坏孩子交了朋友,不要简单地横加干涉,而要耐心指点,让孩子学会共处,这也是生存能力之一。

初中教育的特点 篇2

一、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1.身高体重有了较明显的增加, 心理上有着强烈的自主要求, 但同时又要依附成人。初中生在初中阶段似乎突然长高、长大了, 四肢发育很快, 显得大手大脚。他们的肌体发育和肌肉力量的增长, 往往超过神经系统对各运动器官的调节能力的发展, 以致产生暂时的一些动作不灵巧、不协调或笨拙之态。由于身体猛增, 性腺开始成熟和活动, 加之活动能力增强, 自我交往逐渐频繁, 他们的自主要求很快就发展起来了。此时, 他们以“大人自居”, 不喜欢大人把他们当小孩看待, 讨厌长辈对他们的细微照顾和关怀。此时, 他们喜欢在各种场合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并且希望大人尊重和采纳他们的意见。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了, 对家长和老师的话也不那么爱听, 有点“犯上作乱”, 对大人开始“冲撞”、“顶牛”。但对妹妹、弟弟则又以保护人自居。这期间, 他们与家长和教师的关系往往显得比较紧张, 这给成年人, 特别是家长带来一些烦恼。因此, 家长和教师必须正确对待, 要看到孩子成长到这个年龄段, 出现的自主要求, 是个体发展的必然规律, 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家长、教师都应抓住这一时机, 调整原来的关系, 引导他们由依附地位转到自主地位, 但由于此年龄段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很不成熟, 他们基本上要依附成人, 还不能离开成年人而独立生活, 因此, 成年人应在各个方面关心和照顾他们, 使他们逐渐地由依附地位发展到独立自主的地位。

2.性成熟和活动能量的增大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但其认识却往往落后于他们的行动。所谓性成熟期, 就是性腺机能开始发生作用的时期, 性成熟首先引起外部的一些生理变化, 如男生的声音开始变粗, 甲状软骨开始增大, 并出现胡须;女生声音变高, 乳腺形成, 乳房开始发育, 皮下脂肪增多, 开始有月经, 这些也是所谓的第二征。由于性开始成熟, 引起了学生心理上的重大变化, 这表现在:一是他们意识到自己已接近成人;二是开始有了性意识觉醒, 因而容易兴奋、冲动和神经过敏, 并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 但表面上又表现为回避、疏远, 这是思春期的一种否定倾向, 但内心又向往和异性在一起, 出现了所谓牛犊恋期。因此, 家长和教师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关怀、教育和照顾, 要对他们进行有关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 并积极组织各种集体活动, 让他 (她) 们在活动中形成自然交往, 打破男女之间的神秘主义。由于该期间的学生身体发育很快, 虽然他们的活动能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但其认识却往往落后于他们活动能量的增长, 因此常常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无用的甚至于是盲目的活动, 如踢撞、疯疯打打以及一些恶作剧的活动, 等等。根据这些特点, 教育者的责任, 就是要提高他们的认识, 把他们的行动与认识统一起来。

3.神经系统, 主要是大脑的机能有了显著的发展, 能学习一些比较深刻的理论知识, 同时看问题又很不全面深刻。初中生的神经系统比起小学生来讲有了显著的发展, 此年龄段的大脑重量和体积增加得不多, 但结构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神经元的髓鞘化已经形成。从机能看, 兴奋性较强, 但兴奋点不易集中, 第二信号系统的支配调节作用日益占主导地位, 加之知识经验越来越丰富, 因而思维能力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其表现为:第一, 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发展到占主导地位;第二, 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 使得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 常常不满足于教师甚至于各种教科书中对某些事物的解释, 喜欢“刨根问底”, 好奇心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些特点就使得他们能够学习一些比较深刻的科学知识, 理解一些理论问题, 因此, 行动上好动, 多变, 容易分心。又由于神经细胞的工作耐力较差, 容易疲劳, 这些特点, 要求教师要善于组织他们的学习、工作和休息, 不要使他们的神经系统过度紧张, 以免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地发展。但是, 由于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得不完善, 经验也不足, 因此, 他们在看问题上必然会很不全面、很不深刻, 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因而往往只能就一些现象便作出结论。

4.情感变得丰富而深刻, 但其情绪容易波动, 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初中生的情感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变得丰富而深刻, 特别是高级的社会情感 (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 已初步形成, 此外, 理智感 (如责任感、义务感) 和美感都有所发展, 因此, 与小学生的情感相比较就变得丰富而深刻多了。由于他们思维的片面性, 往往从个别现象看问题, 情感也往往随着现象的变化而变化。同时, 由于处于性成熟期, 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较强, 加之他们未充分养成控制自己的能力, 因此, 他们的情感容易波动, 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例如, 他们会因一件小事而狂喜得“得意忘形”, 同时也会因一件小事而非常痛心;他们有时积极热情, 容易被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动, 但有时又突然“翻脸不认人”;他们对人真诚坦率, 非常重视友谊, 每个人都有自己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但对自己最亲近的人——父母、教师往往不谈心里话;他们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 有乐观主义精神, 却又常常带着抒情诗歌的情调;他们有时表现得很严肃, 但一下又出现不加控制地幸灾乐祸地取悦别人。

上述种种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是他们行为表现的依据, 因此, 教师应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针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使他们健康成长

应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 根据一些优秀班主任的经验和自己几年教育工作的实践, 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1. 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初中生由于生长发育较快, 性机能逐渐成熟, 因此, 他们心理上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大人自居, 要求成人尊重他、信任他, 根据这种心理特点, 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就应该尊重他们, 信任他们。自尊心人皆有之。小孩子也不例外, 据研究, 一岁多的小孩就已经有自尊心了。到了少年时期自尊心发展得更为突出更为强烈了, 并且成为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自尊心是人们进取的动力, 是向上的“能源”。对孩子们来说, 自尊心是他们的一种高尚的、纯洁的心理品质, 这与虚荣、骄横、妄自尊大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中, 其中就有一个“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这条原则就是根据青少年这个特点提出来的, 教育者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不严格要求学生就很难成才。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 但是,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须是建立在对学生尊重的基础上, 在尊重的基础上提出的严格要求, 才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所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教育者要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 首先必须尊重他们, 信任他们。我们强调必须尊重学生, 但同时也应及时反对那种过分的、不恰当的、没有分寸的关心, 这是因为这种关心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 它会使学生认为, 这是教师瞧不起他, 对他的不信任, 从而同样会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2. 坚持耐心说服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

如前所述, 初中生往往把自己当作大人, 要求独立自主, 要求人们尊重他们, 在情感上不稳定, 容易激动, 在思考问题时, 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不够成熟, 容易片面化。因此, 出现了对老师和家长的话不那么爱听了, 有点“犯上作乱”了, 并且往往与老师和家长出现“顶牛”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工作者应沉住气, 坚持耐心说服教育, 不能简单粗暴, 进行压服, 否则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说服教育学生时, 必须处理好如下两方面的关系:第一, 处理好说服教育与规章制度之间的关系, 坚持说服教育, 并不等于不要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说服教育的具体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有了规章制度, 还必须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 使他们自觉地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的必要性;第二, 处理好说服教育与批评之间的关系, 在说服教育时, 必须坚持多表扬、多激励、少批评、少指责, 而恰如其分的批评, 本身就是说服教育的一种形式。

3. 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

如何正确把握初中语文教育的特点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特点;工具性;人文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和工具性特点,要借助恰当的方式来展现学科的价值,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摒弃以往单一的基本知识灌输的思想,要改变一切为了考试的思想,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有效地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以促使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本文就从如何把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和人文性特点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概述,以期能够有效地展现语文学科的价值。

一、工具性特点的把握

1.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展现语文工具性特点的主要方式。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为了考试,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授课时,我们并不注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总认为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不需要教学生如何交际,总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就直接间接地影响了语文工具性特点的有效展示。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转变教学思想,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说的平台,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式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进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由于这是一篇童話故事,再加上一些学生在课下也已经读过,所以,我组织了“故事复述”活动,详细地说就是,在上一节课结束时,我向学生布置“自主阅读”的预习作业,接着,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选择几名学生对故事进行复述。但是,有一个要求是,每个学生的复述角度要不同,比如,有学生要用大臣的口吻进行复述,有学生要用皇帝的口吻进行复述,还有学生以骗子的口吻进行复述等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样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对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效地展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对语文价值的体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

2.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直接体现。但是,写作教学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无话可写、无事可述的现象太普遍,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选择恰当的作文教学方式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在作文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仿写句子,比如,在阅读《山中访友》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对相关的句子进行仿写,比如,“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子运用的是哪些修辞手法,然后,进行仿写,接着,引导学生按照这个格式进行仿写,即:你好, 。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而且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二、人文性特点的把握

1.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念的重要方式,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要借助恰当的方式来展现文本中所蕴含的美,进而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人文素养也能得到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要引导学生在体验美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春》时,由于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为了让学生体会文本中所包含的美,也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文本中所提到的“杨柳”“桃花、杏花、梨花”“蝴蝶”“小草”等等,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随着作者的笔调走进“春天”,感受“春天”,进而也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同时也有效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2.亲情意识的培养

亲情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不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亲情教育也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借助恰当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进而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亲情。

例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洋溢在文章中的那份深沉的父爱,也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在小组内说一说阅读后的感受,这样不但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而且对高效语文人文性特点的发挥以及高效课堂的实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下,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是统一的。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有效地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借助恰当的方法来确保学科价值最大化,进而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也能得到提高,最终确保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价值获得最大化实现。

参考文献:

[1]沈大兴.浅谈初中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J].才智,2010(14).

[2]包丽婷.初中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再探究[J].语文天地,2012(22).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篇4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哪些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不足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而实际上他们往往学习不努力,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却想的不多,做的不够,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的矛盾。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具体办法可以讲一个名人、伟人艰辛的心路历程的故事。组织看一部放映名人成长过程的影片,启发学生懂得实现理想,必须付出艰辛努力。

二、情感与理智的不协调统一

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讲哥们儿义气,这是初中学生最为显著的心理特点。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避而远之。这说明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大起大落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控制。

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首先教师要有表率作用,同时注意培养一些学生,尤其是在班级中有影响力的学生,让他们学会用理智控制情绪,然后形成班级核心,借以影响全班。为引导他们理智处事还需要开展一些活动,如让学生收集“用理智控制情绪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故事材料,也收集“因感情冲动而造成终身后悔”的反面故事材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教育。

三、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的,这与他们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强是分不开的。但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坚持已见,对教师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办,不合已意的就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

四、性发育迅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学生进入初中便进入了青春发育期,他们不仅身高、体重增加了,而且身体内部的各个机能系统的发育也逐渐接近成熟,尤其是性成熟日趋显著。初中阶段的学生面对这些变化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致使心理发展比较幼稚。例如,一些学生的“纸条恋爱”,冲动性异性交往行为等。

针对初中物理教学特点的浅析 篇5

物理学作为所有自然学科的基础,所研究的问题和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在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于初中的物理教学,考虑到八年级学生其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特点,以及刚刚接触到物理这门新学科,因此其教材内容难度设置较小,其学习多由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以极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出发,使学生能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些现象就是物理,然后通过简单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要求学生知道、了解、定性分析的内容多,而深入探究、定量计算相应较少。最终达到的目标就是学生能够将这总结得出的各种事物、现象之间知识扩展应用到更多的生活实际和事物中去,能帮助其解决更多的疑问,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1)注重物理概论的建立过程。物理的研究与学习之初都必须是在已经建立和认识一些基本物理概念之后。对学生而言这个新的概念、新的名词有何意义、为什么要掌握是学习的潜在动力。因此将为什么要这样定义,这样定义说明了什么问题,体现了哪些方便、准确之处?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思考和注意的问题。

(2)教师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由于初中第一次接触到相关的物理现象、规律的探讨,学生始终都还是保持着一种高昂的兴趣,因而课堂上如果能利用有效的手段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爱好,将会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自主状态。

(3)课堂教学密度小。本身由于初中物理是打基础的作用,因此强化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模型的分析就显得重要,加上本身其知识内容较少,且不需要更深入的进行定量探究和计算,故课堂上就可花足够多的时间对重点概念、规律进行反复讨论,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4)色彩纷呈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十二三岁的初中学生们绝大多数都还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对眼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对于抽象一些的模型理解仍然较为困难。故在课堂的整个呈现中需应从而抽象出物理模型的这种研究方式有很大的启发。并且其简单的逻辑思维在这样的过程中也被建立起来了。

初中生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 篇6

初中生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

本研究选取456名初中生作为被试,运用吴怡欣编制的自尊量表考察了初中生自尊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初中生利他自尊、人际自尊、生理自尊和自尊总分都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二年级明显低于初一年级,但初二与初三之间差异不显著;生理自尊在年级与性别的主效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进一步分析表明,初中二年级女生的生理自尊显著低于男生,女生的`生理自尊在年级之间差异显著,男生的生理自尊在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

作 者:刘春梅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社科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 23(4) 分类号:B848.6 关键词:初中生   自尊   发展特点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特点及要求 篇7

一、演示实验特点

(一) 趣味性

演示实验贴近生活实际, 生动有趣且具有探索性。如在讲授引入流速与压强关系时, 可采用“比一比谁的力量大”。将两个乒乓球分别放在漏斗中然后倒置, 用力向上吹气, 看一看哪个小组会将乒乓吹起。由于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 所以无论怎样用力乒乓球都不会向上运动。这一实验生动有趣, 使学生感到意外。在学生内心产生了一个与新学习内容相关的强烈疑问,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 灵活性

演示实验需要的器材比较简单, 生活中一些废弃物品都是都可以作为演示实验的材料。如:将可乐瓶侧壁扎孔, 可以探究液体压强深度增加而增大。演示实验操作比较方便, 在教学中可以边演示边讲解, 边演示边讨论方式, 也可以先演示后讲解,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灵活性合理进行操作。

(三) 示范性

学生可以从教师演示实验的示范中提升自己的操作技能, 教师严谨而求实的操作可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如新仪器的使用、读数、电学实验的接线, 教师都应酌情示范。并教会学生从大量的数据中筛选有用数据, 并知道实验数据代表哪些物理量, 从而归纳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和科学研究的意识。

二、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 从教学目的出发选用与设计演示实验

引入课题时的演示实验要新奇、生动、有趣, 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实验现象对本节要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构建过程中, 演示实验要突出现象与本质的联系, 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正确的感性认识,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一步产生思维活动, 从而上升到理性思考。演示实验还可以对一部分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和应用。如分析串联电路短路和断路故障时, 可以通过拆除或短接小灯泡观察实验现象, 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分析, 理解应用知识。

(二) 现象明显、效果直观

演示实验多为一人表演、众人观察, 要保证演示现象明显、效果直观, 必须充分考虑细节。如仪器尺寸要足够大, 仪表的刻度线应适当加粗, 仪器背景色彩对比鲜明、放置高低合适, 必要时应借助机械放大、光放大、电放大等手段。

(三) 安全可靠、确保成功

课前教师要阅读仪器使用说明书, 了解仪器的操作规范, 考虑环境温度、湿度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预计可能存在的误差,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十分宝贵, 因此要求尽可能做到一次成功, 以免课堂实验失败, 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在课前反复操作, 直到熟练, 对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失败情况要做好预防, 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补救。

(四) 有启发性

在设计演示实验步骤时要在启发性上下功夫, 通过出人意料的实验现象,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将认知矛盾转化为思维动力, 要考虑让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逐步深化, 学生通过一系列动眼、动脑等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概念是深刻且牢固的。

三、演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演示实验应与思维相结合, 弄清实验原理

原理是实验的纲领, 弄清了原理等于把握了实验的精髓。如测量未知电阻阻值实验原理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 实验中必须测量电压和电阻, 因此无论采用伏安法, 还是其他缺表法, 都要找到电压和电流这两个物理量, 这是实验的关键。

(二) 演示实验要有针对性, 明确教学目标和演示目的

例如, 同样是抽纸条实验, 纸条是快抽还是慢抽呢?如果是用以说明物体的惯性问题, 就应该快抽;如果是用以说明动量的变化决定于冲量的大小, 就应该既演示慢抽又演示快抽, 以利于说明。

(三) 实验演示要有直观性, 并要有较深化实验内涵

首先要使呈现出来的物理现象增大可见度,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能看清楚, 包括操作步骤、现象及其变化等, 因此演示实验要求实验装置大型化、简单化, 操作方便, 安全可靠。例如, 教师有时也需要注意穿色调与仪器相差较大的衣服。

(四) 演示实验要有稳定性和趣味性

实验装置要牢靠稳固, 经得起反复操作和轻微震荡, 要有很好的现象重复性, 达到一做就能成功的程度。同时要有趣味性,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反应。

摘要:演示实验是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 表演示范实验, 演示实验的成功,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该文从演示实验的特点、教学的基本要求及应注意的问题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演示实验的具体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演示实验,特点,基本要求,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文明.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2]陈琼.实验者认知因素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略谈初中政治新教材的特点 篇8

一、新教材倡导建立一种新的师生关系

通过新旧教材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新教材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第一位,同时对以往的教材结构进行了大的改革,提出了三维一体的教材模式。新教材强调的是实现目标的过程,特别是对知识的前后顺序,没有做硬性规定。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课程目标的规定。新教材模糊了以往教材中的知识体系。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会面临如何选择的问题。那么教师根据什么来进行选择呢?无论选择的依据有多少,不可忽视的一个依据就是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之间不断沟通、交流,彼此尊重,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密切合作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的社会建构的目的。

二、政治教师课堂教学的解放

就初中教师而言,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已经列出了必须执行的一系列详细指令,而前者则除去了束缚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种种桎梏,未知边界的课程空间正带教师的自由心灵去尽情飞翔……最大限度地去展现独特的、不可为他人所取代的教育智慧。从这层意义上说,新教材无疑是对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一次真正解放。

1.要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成为“自己的课”的创造者

所谓“自己的课”,是指教师在兼顾政治教学共性的前提下而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的个性化课堂。这种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课堂,是展示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优劣强弱的最重要标志。就教学内容而言,教师要对教科书做出适当的“裁剪”,取舍多寡、增删与否,均要依据该校、该班、该生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具体的“人”。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就教材的动态性建构而言,教师要以强烈的德育意识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的活动设计。诸如让演讲、辩论、新闻事件等活动进入教学活动中来。就具体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课程进展充溢创造性的生机和活力。

2.要由学生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而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旧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重视的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新教材则作了较大的改变,从以前的重知识,轻能力转变成为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第一位的崭新的《思想品德》教材,这是教材的变化,也是教育价值观取向的转变。因此,在这过程中,教师不能向从前那样只是注意学生知识的接受了,更应该注意学生的发展和变化,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最后结果,而应该关注学生的每一天的发展和转变。教师要构建新的评价价值观,教师所关注的不能是通常所谓的灌输知识和道德要求,而是使每个学生自己找到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知识。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品德转化的促进者。由于思想品德课的要求是使每个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那么,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的寻求转变。尤其要通过平等和诚挚的对话,为学生个体通过自己的体验发生变化,教师在变化中进行引导。

三、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应贯彻新的教学理念

新教材中重点实现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因此,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应该蕴含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

首先,教学要同学生以及教师和社会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

其次,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任务。在教材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不仅面向学生的现在,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这就是新教材中重要的教学理念。

再次,新教材下的课堂教学要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关注人,关心人,关爱人,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也是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新教材在教学目标中强调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淡化了具体的知识点,强调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教学的评价中强调的是过程性评价,淡化了以前的结论性评价,这些体现了新教材的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教育对人文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

初中数学学科特点 篇9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独特的公式结构,形象的图像语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广泛应用。

1.高度抽象性

数学的抽象,在对象上、程度上都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抽象,数学是借助于抽象建立起来并借助于抽象发展的。数学的抽象撇开了对象的具体内容,而仅仅保留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学运算、数学推理、数学证明、数学理论的正确性等,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借助于可重复的实验来检验,而只能借助于严密的逻辑方法来实现。

2.严密逻辑性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任何数学结论都必须经过逻辑推理的严格证明才能被承认。逻辑严密也并非数学所独有。任何一门科学,都要应用逻辑工具,都有它严谨的一面。但数学对逻辑的要求不同于其它科学,因为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一种形式化的思想材料。许多数学结果,很难找到具有直观意义的现实原型,往往是在理想情况下进行研究的。

3.广泛应用性

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几乎在任何一门科学技术及一切社会领域中都被运用。各门科学的“数学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初中教育的特点 篇10

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人格心理特点的差异

为了探讨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人格心理特点的差异,对某中学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上网情况调查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版)测查,结果表明:(1)高频上网初中生与低频上网初中生的人格特质在精神质(P)和神经质(N)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2)不同年龄的初中生的.人格特质在精神质(P)和神经质(N)上也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3)年龄对测谎(L)的影响最大,上网频度对神经质(N)的影响最大,而年龄、性别和上网频度对精神质(P)都有较大影响.

作 者:顾正薇 GU Zheng-wei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742500 刊 名:甘肃高师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 年,卷(期):2007 12(5) 分类号:B845.6 关键词:初中生   人格特质   网络环境  

初中语文学科实践性特点的探究 篇11

一、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能有效地展現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问题讨论”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在教《苏州园林》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引导学生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如,你对苏州园林有什么印象?苏州园林的美在哪里?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展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进而确保语文学科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

二、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在展现语文学科实践性特点的同时,也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如,在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动手去写,去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去写出真实的文章,比如,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去自主地寻找自己的写作对象;或者是让学生写对某件事情的评论等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应用能力以及语文考试成绩,同时,也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作出相应的贡献。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语文实践性发挥的重要性及意义,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发展,进而促使学生在素质教育中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罗文胜.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J].中学时代,2014(02).

初中教育的特点 篇12

关键词:初中化学,作业,学科特点

引言

化学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既陌生又熟悉的一门学科。生活处处有化学, 但学生往往只有到初三年级才正式学习化学的相关基础知识, 所以教师在课堂作业的布置上往往追随其他学科脚步, 以“题海”战应对, 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作业观, 重新考量初中化学作业的设计和布置。

一、初中化学作业所面临的困境

1. 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不分重轻

课堂作业, 顾名思义, 是在课堂上就教师当堂讲的内容让学生完成的针对性作业。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特点, 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体现。然而有的老师将课堂作业延伸为课外作业, 既没有当堂反馈, 也没有当堂检测, 很难起到课堂作业的效果, 教师要立足于课堂作业, 将课外作业作为课堂作业的补充, 使两者相得益彰, 相互促进。

2. 作业数量和作业难度拿捏不当

作业数量一直是老师难以把握的问题。很多化学教师认为, 如果其他科目作业量多, 化学作业量少, 会影响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还有老师认为, 其他教师进行“题海”战, 化学若没有相当数量的作业, 则化学学科势必被边缘化;更有一部分老师在作业难度上任意拔高, 不分学生个体差异和化学学科特点, 作业倾向于“一刀切”, 结果常出现“满堂彩”和“全军覆没”的极端现象, 长期以往, 学生两极分化愈发严重。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顾此失彼, 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更有一些老师布置作业缺乏选择性, 任意而为, 只是给出作业的起终点, 作业板块化, 很难照顾到学生个体和作业特性。

3. 作业形式和作业批改不科学

化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化学应有适量的实践性作业和一定的探究性作业, 而不是纯死记硬背的客观题或者纯计算的演算题, 但目前的化学作业很难照顾到学科特点, 形式较为单一, 往往全是书面作业, 甚至连口头作业也较为罕见, 更不用说专题作业这一体现化学学科特点的形式了。

就作业批改来看, 教师往往是选一些较易掌握的填空作业来批改, 易打分、易操作。缺少面批的作业和创新指导性作业, 学生很难和老师产生互动, 化学知识灵动、趣味这些特点体现不足。有的教师尽管做到了“全批全改”, 但也只是蜻蜓点水, 没有给学生进一步发现的空间和自我纠错的机会, 学生在拿到作业之后只是看下批改结果, 而对批改过程很难发现真正的价值, 这也直接导致作业无法进入二次批改流程。其实, 二次批改才是作业批改的真正价值所在, 它主要指的是学生在作业后, 经由老师的批改、启发和点拨, 经由学生自纠、互纠或课堂讲评, 自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修复。经由学生二次批改, 老师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化学认知水平和潜在水平, 从而更好地指导下一步教学。正如一位教师所说:作业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从学生的作业, 教师可以窥斑见豹, 适时了解教学的适时经纬。

二、基于学科特点的化学作业设计方略

1. 设计当堂评讲的课堂作业

新课程向所有教师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 那就是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对初中化学来说, 真正的学习或主要的学习发生在课堂, 只有将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才是教师应有的价值取向。课堂作业的讲评至关重要, 从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来看, 当堂讲的内容学生只能掌握一半, 还有一半内容若通过讨论、个体辅导、当堂训练等书面作业方式和学生互动, 则有绝大部分可以当堂完成, 实现堂堂清。当堂讲评的优势是回应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经由温故后知新, 新的内容经强化、反馈、纠错等一系列发酵过程, 才能真正内化知识, 形成能力。如果形成课后作业, 一是不能及时回应学生的即时认知, 学生认知往往经过一段时间后被冷却, 很难自动预热;二是若不能正确完成作业, 则易形成错误思维的“石化”, 反复的错误易形成惯性思维, 不利于纠错和校正思维的开展。

当堂讲评有三种方式, 一是当堂批改, 这主要是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如分子式的书写错误、方程式的搭配错误和配平错误等;二是由小组讨论, 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发现错误并修正错误;三是自我批改, 学生经由教师启发和点拨后, 绝大部分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 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学习的主动性, 它有利于学生认知的更新和跃迁。当然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对症下药, 需要教师根据初中化学学科特点, 精准纠错, 智慧点化, 从而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 遴选典型优质的课后练习

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一定量的记忆内容, 但教师不能以文科的方式布置作业, 以免误导, 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的分子式、方程式和反应原理, 要树立“理解是最好的记忆”的教学理念, 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最大公约数, 达到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那么, 如何遴选作业题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以少胜多, 少即题量少, 布置练习不能“拣到篮子便是菜”, “眉毛胡子一把抓”, 而要从常规习题、重点习题和难点习题中分别选择, 做到既让学生重温“旧知”, 又让学生巩固“新知”, 更让学生预见“未知”, 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 在发展中成长, 让学生体会完成作业的获得感;二是“少而精”, 数量的少不代表质量的低, 相反, 要精选优质作业、典型作业和时效作业。优质作业即作业要有一定的原创性, 要能激发学生的化学思维, 能在作业的完成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典型作业要反映学科规律、学科特色和学科内涵, 让学生在做题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并形成综合运用能力;时效作业往往是当天课堂内容的即时延伸, 作业要有延续性, 要针对新知、针对当天教学的重难点和易错点, 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培养创造性, 增强化学学科的学习能力。

3. 作业形式要体现化学认知规律

化学的学科特点决定化学作业需精心设计, 精准讲解, 要保证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60%—80%的作业, 从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为此, 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活化化学作业形式, 实施分层作业、实践作业、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等形式, 助推学生差异发展、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 等等。教师尤其要树立正确的作业观, 切忌用大量的低质和书面作业充数, 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 要真正把作业打造成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一个支点, 让学生在作业的完成中体会到化学的乐趣、智趣和情趣,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并在持续的化学学习中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课程改革已步入深水区, 如何提质增效, 优化课堂教学已成为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让初中化学作业充满思维的挑战、渗透能力的培养是每个化学老师应回答的命题, 教师要从创新作业形式、体现认知规律出发, 让作业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提升化学学习能力的乐园, 从而真正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结语

总之, 初中化学作业的布置要体现学科特点, 顺应课改形式, 要把作业的布置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让作业成为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 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摇篮, 不可反复重复和机械做题。只有创造性地布置作业, 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宰者,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并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21小学语文说课稿(六年级下册)下一篇:巡视整改落实回头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