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中长期规划实施方案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全生产中长期规划实施方案(共8篇)

安全生产中长期规划实施方案 篇1

一、安全生产基本状况

近来来在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公司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公司安全生产形势逐年持续稳定好转,为公司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公司从20XX年以来,未发生重伤及以上事故。

(一)“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确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原则,制定了各级组织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组织一把手对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其成员按照分工切实抓好分管的安全生产工作。

(二)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初步建立。从20XX年开始,公司安委会建立了全公司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将控制指下达给各分厂及部门,再由各分厂及部门细化、分解,逐级落实到每个员工。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强化了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考核。

(三)安全生产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基本完善。在20XX年,对建厂以来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清理,制定出7大类43个制度。20XX年,根据安全标准化要求,对20XX年版制度进行了评审,修订为10大类62个制度,至此,基本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

(四)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不断完善。20XX年,公司引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使公司安全管理从传统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法律化迈进。20XX年起,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20XX年通过二级安全标准化达标企业验收,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五)安全科技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光气即产即用安全科技项目的实施,对光气系统实现了集中合成、分散使用、统一管理的“集散管控模式”,使光气安全生产和使用达到国内外同类型企业的先进水平。光气安全生产的“集散管控模式”既实现了取消液态光气储存的目标,也避免了通常情况下一套使用光气的装置配备一套光气合成装置这种不利于控制危险源的分散模式,有效地提高企业生产的本质安全水平,对杜绝社会事故有重大意义。项目实施,使液态光气的大量储存转变为仅输送管道持有常压气态光气,其持有量低于欧盟和国际劳工局重大危险源限量指标,利用科技创新解决了安全生产中困扰多年的重大难题,成功地消除了发生灾难性社会事故的可能性。这一方案的系统实施对杜绝社会事故有重大意义,同时对安全合成和使用低沸点危化品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六)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持续开展。近年来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行动,累计排查治理事故隐患近千条,有力地保证了公司安全平稳运行。

(十四)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基本完善。近来来不断完善光气应急处理保障系统,形成七级吸收破坏系统。配置空气呼吸器16套,增强了应急处理能力。修订完善公司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形成较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

近来来虽然全公司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态势,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轻微伤害事件仍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当前全公司安全生产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仍比较薄弱。由于公司曾连续十余年亏损,安全欠帐较多,老装置安全生产基础条件较差,增加了安全生产管理难度。

二是企业安全生产仍需进一步加大。部分老装置的装备水平、技术工艺仍比较落后,设备老化,安全保障还比较差。

三是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现在危险岗位上的从业人员还有部分中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文盲存在。他们在文化素质、安全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三违”现象较大存在,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几率。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标本兼治、重在治理”,坚持安全发展,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减少人员伤亡为目标,倡导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规,落实安全责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二)目标

至20XX年,实现:

1、杜绝社会灾害性事故发生。

2、无因工死亡。

3、无重大泄漏、中毒事故。

4、无重大特种设备事故。

5、无负主要责任的重大交通事故或公共安全事故。

6、无重伤事故。

7、一般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小于40元/百万无(现价)。

8、千人轻伤率控制在0.5‰(月均)以下。

至2015年,实现:

全年零事故,安全每一天。

三、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

(一)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行动。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加强企业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和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坚持不安全不生产。进一步强化各级负责人第一责任人安全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制,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人、财、物等保障措施,组织实施风险识别、安全检查、隐患整治等安全防范工作;逐级、逐层、逐岗位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相应的奖惩措施;进一步完善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教育培训等12项基本制度和事故预案、科技装备、安全投入等12本基础台账。实施全员安全承诺制度、全员风险抵押金制度和安全绩效工资制度,安全绩效工资原则上不低于员工收入的20%。

(三)加强班组安全管理。推广“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切实加强分厂、工段(班组)等作业现场安全管理。严格实施安全规程、作业规程和操作规程,定期组织对安全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测,保障安全设施、设备正常运转。建立班组长岗位竞争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和落实班组安全责任。在公司、分厂、工段(班组)全面开展“零事故”活动,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四)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建立安全隐患拉网排查、挂牌整改、档案管理、追踪督办等工作机制。企业要落实主要负责人到全体员工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和隐患排查治理后续评估制度,确保整改到位。对隐患排查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对停产整改逾期未完成的不得复产。

(五)强化职工安全培训。每年制订年度安全培训计划,保障培训经费。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严格考核;职工必须全部经过培训合格后上岗,培训情况纳入本人安全信息管理。严格依照劳动合同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六)全面推进安全标准化。进一步健全企业安全标准体系和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七)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完善作业场所职业安全健康设施设备。全面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加强职业安全健康教育,配备合格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定期对接触职业危害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八)完善应急预案。公司应急预案要与当地政府应急预案相衔接,并定期进行专业应急演练。赋予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时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因撤离不及时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的,从重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

(九)建立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预警机制。企业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每月进行一次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发现事故征兆要立即发布预警信息,落实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要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

安全生产中长期规划实施方案 篇2

近年来, 供水安全评价主要集中于城市供水及农村生活饮用水方面[3,4,5], 采取的方法主要为基于模糊数学的评价方法, 从水量、水质、供水途径等多个层面选取大量指标开展供水安全评价工作, 为评价城镇的供水安全保障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为后续供水安全评价方法、评价因子等的选择提供参考。但关于农业供水安全评价的内容尚不多见;且目前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城市发展规划对环境、生态影响的分析评价较多见, 水资源相关规划实施效果分析较少。因此, 本文采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云南省实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前后农业的供水安全评价, 也能为其他地区水资源相关规划实施效果分析提供参考。

1 农业供水安全内涵

农业供水安全指农业需水量得到一定满足, 使得农业不出现旱灾损失或者农业旱灾损失处于可接受范围的状态。农业供水安全是一个相对安全概念, 当农业灌溉保证率越高, 旱灾损失越小, 农业供水越安全。农业需水完全得到满足, 旱损为零的状态是一种理想状态。

农业供水安全包含了两层内容, 一个方面指农业需水得到保证的情况, 主要和来水情况、需水情况及工程保障等有关;另一个方面指在一定的农业需水保证率下, 农业损失情况, 主要和农作物生长与供水关系有关。供水保证率和农业损失是反映供水安全程度的决定性指标。

供水安全状况可以用函数式 (1) 表示:

式中:S为供水安全势函数;M为表征农业需水、供水关系的控制变量, 直接决定农业供水情况, 决定控制变量的因子主要有:农业供水因子 (p) 、农业需水因子 (n) 及工程保障与管理因子 (a) 等;L为表征农业旱灾损失的状态变量, 是一个结果性变量, 受到农业供水情况的影响, 但却是最能直观反映农业供水安全程度的有力参数。

2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农业供水安全涉及来水条件、供水情况、农作物需水情况、供水工程及保障情况, 以及一定需水保证率下的损失情况等, 影响因素多且复杂, 水文气象、土壤、作物本身特征 (物种、种植结构、数量等) 、地质灾害、温度等众多因素都将对供水安全产生影响, 因此, 农业供水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农业供水安全评价涉及干旱-水资源- 农业- 社会复合系统的不同子系统和不同层面的多维协调关系, 是一个典型的多层次、多目标的决策问题。这样将农业供水安全指标体系分成3个层次, 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为单一目标, 干旱程度、农业需水、农业供水、工程保障与管理制度作为四大准则层, 在每一准则层下有若干具体指标, 评价层次结构见图1。

结合国内外现有的供水安全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按照以上建立的指标体系结构, 在各准则层下继续构建指标变量。供水安全评价指标变量的构建以全面为主, 力求收集能表征农业供水的各个方面, 为评价指标的构建提供一个全面、丰富的基础库, 具体包括:①干旱程度:减产指数、干旱率、干旱烈度、农业产量递减率、农业经济损失、单方水粮食产量、用水弹性系数等;②农业需水:农业种植结构、单位面积水资源量、农业供水亏缺系数、耕种条件 (土壤条件、耕种方式等) 、挤占农用水率、土壤墒情、蒸发蒸腾指数、温度、光照、风力等;③农业供水:农业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降水距平、径流模数、地下水开采程度、干旱指数、产水模数、多年平均缺水率、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节灌率、人均用水量等;④ 工程保障与管理制度:工程供水能力保障、供水工程覆盖率、正常运行情况、工程配套率、应急预案、灌溉制度优化、供水管理、联合供水制度等。

3 现状农业供水安全评价

3.1 指标选取及权重确定

本次评价的目的是结合云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等基本情况, 对四大准则层进行指标筛选, 建立云南省农业供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采用“Delphi法”对指标集进行初步的定性筛选。Delphi法是在初步提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向专家征求意见, 然后进行统计处理, 并反馈咨询结果, 经过几轮咨询, 专家意见趋于统一后, 确定出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此时, 通过定性分析已删除掉部分相关性很强的指标, 但仍会存在隐含的相关指标。因此, 通过定量化的分析方法, 剔除掉带有干扰信息的指标, 提高评判结果的合理性。本文选择原理明了、计算简便的主成分分析作为定量筛选的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确定的评价指标, 如表1 所示。同时, 本文结合云南省2009-2010年度受旱情况、缺水情况、降水、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各项调查数据, 根据指标含义进行指标值计算, 如表1所示。

指标权重的合理选择关系到综合评价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各指标的初始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 先将指标之间两两比较, 按照相对重要等级赋值, 构造判断矩阵, 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其次, 对各指标的敏感性进行分, 如式 (2) 所示。

式中:ωy是目标函数受第i个指标变化影响的变化率;ωx是第i个指标的变化率;Δyi是目标函数受第i个指标变化影响的变动幅度;Δxi是第i个指标的变化率;y0是目标函数基值;x0为第i个指标的基值。

最后, 在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专家意见对权重进行调整, 如表2所示。

从权重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对农业供水安全影响较大的有指标有多水源调水能力、工程供水能力、农业种植结构合理性等指标, 说明在相同的来水条件下, 农业供水安全与工程保障、农业自身种植结构更为密切, 该情况基本符合云南省现状供水概况。

3.2 评价结果

通过对各个指标进行分析, 结合专家意见, 设定云南省农业供水安全评价标准, 如表3所示。

本次计算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计算, 模糊综合评价法[6,7,8,9]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综合化程度较高的评价方法, 以模糊数学为基础, 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 将一些边界不清, 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 由多个因素对被评判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利用模糊隶属度理论把定性指标合理地量化, 很好地解决了农业供水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 可以作为农业供水安全评价理论工具。

根据表1中的特征值, 计算云南省农业供水安全风险各个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函数,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根据上述权重, 对2009-2010年云南省农业供水安全进行分析计算, 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0.743, 根据表2可知, 2009-2010年云南省农业供水安全处于橙色预警状态, 存在较高风险, 基本符合云南省现状实况, 说明该套指标可以用于云南省农业供水安全评价。

4 规划实施前后效果分析

(1) 农业供水安全现状分析。2009-2010年云南省农业供水安全存在较高风险, 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长达半年的干季 (11-4月) 径流量仅占全年总量的13%~39%;其次引水工程数量最多, 占总供水量的48.1%, 在枯季无水可引现象较为普遍, 且引水工程质量差, 在绝大多数地区的供水保证程度低;第三, 水源调度及应急保障能力不够。这就导致云南省供水保证能力低、灌溉保证率低、旱涝保收程度低 (只占有效灌面积的57.5%, 常用耕地面积的21%) 、抵抗洪旱灾害能力弱。

(2) 规划实施后供水安全评价。目前云南省由于干旱缺水, 每年造成农田因旱成灾面积在1 334万hm2以上, 体现出灌区供水能力严重不足[10,11]。2010年遭遇的100年一遇特大干旱, 充分暴露了水利仍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 且《云南省新增50 亿kg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 年) 》提出2020年云南省要新增50亿kg粮食, 这对农业供水安全也提出巨大挑战。

因此, 水中长期供求规划要求[12], 未来云南省必须提高供水保证率, 保障稳定供水, 提高旱涝保收程度。具体措施如下:①加快推进重点水源工程。继续推进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加大干旱易发区、粮食主产区和边疆、民族、贫困等地区的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力度。② 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完成200万件以上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③ 加快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到2020年, 全面完成12个大型、90个重点中型及一批小型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结合云南省新增50亿kg粮食工程建设,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积极发展节水型设施农业和旱作农业。

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云南省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等规划成果逐步实施后, 农业种植结构合理性、节灌率、工程供水能力、多水源调水能力等指标均有较明显的改善, 对农业干旱供水安全进行评价, 与现状供水安全进行对比, 分析规划实施的效果, 结果如表4所示。

中长期规划实施后, 根据积极抗旱、供水基础设施的加强建设及应急保障措施等工程、非工程措施的落实, 工程保障与管理制度得到加强, 其中工程供水能力由现状的87% 达到2030年95%, 多水源调水能力也由目前的干旱期间 “无水可调”达到90%, 农业种植结构到2030年调整合理, 应急预案与管理制度更是大大加强。2020年云南省再次遭遇100年一遇特大干旱时, 农业供水安全分值为0.479, 处于预警状态, 减产率下降到18%;2030年遭遇时, 农业供水安全0.136, 已经达到基本安全, 减产率下降到9%, 抗风险能力已大大加强, 规划成果明显。

5 结语

本文在分析农业供水内涵的基础上, 建立云南省农业供水安全评价模型, 对云南的2009-2010年农业供水安全进行评价;其次, 分析云南省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提出的主要措施, 对水中长期规划、云南省地方相关规划实施后的农业供水安全情况进行评价。主要结论如下。

(1) 本文以云南省农业供水为例, 根据建立的云南省农业干旱供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对现状及未来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实施后农业供水安全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与云南省农业供水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建立的农业供水安全评价模型对规划实施的评价具有普适性和推广性, 对评价其他地方的农业供水安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对2009-2010年云南省农业供水安全进行评价, 结果为0.625, 处于橙色预警状态, 存在较高风险。分析原因, 主要是由于云南省目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而引水工程占供水量比重较大, 枯水季节无水可引造成农业供水得不到保障。

(3) 针对目前云南省灌溉保证率低、旱涝保收程度低、抵抗洪旱灾害能力弱等弱势, 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提出积极抗旱、节水灌溉工程的推进、供水基础设施的加强建设及应急保障措施等多项工程、非工程措施。评价结果显示, 规划实施后, 农业供水安全从现状的橙色预警到2020年的预警, 2030年达到基本安全, 供水保障程度明显提高, 规划实施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罗丽艳, 李芸, 马平森, 等.云南省干旱及演变趋势分析[J].人民珠江, 2011, (2) :13-15.

[2]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灾害年鉴[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1.

[3]陆建宏, 丁立杰, 徐建新, 等.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农村饮水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 2011, 29 (2) :99-102.

[4]朱伟, 江长胜, 郝庆菊, 等.安徽省巢湖市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J].西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0 (9) :118-122.

[5]崔艳强, 范弢, 杨佳, 等.云南省城市饮用水安全评价研究[J].人民长江, 2011, 42 (7) :51-55.

[6]金菊良, 吴开亚, 李如忠, 等.信息熵与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耦合的区域水安全评价模型[J].水力发电学报, 2007, 26 (6) :61-66.

[7]杨铭威, 石亚东.盛东, 等.城市供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水利经济, 2009, 27 (6) :32-35.

[8]B H Tangena.Risk assessment of a water supply system during drought[J].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1981, 11 (2) :185-204.

[9]Zhang R, Chen J, Cui G.Drought and Water Supply Reliability of East River (Dong jiang) Basin in South China[C]∥Proceedings of 16th IAHR-APD Congress and 3rd Symposium of IAHRISHS.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8:296-300.

[10]陈雷.应对西南特大干旱灾害的实践与思考[J].时事报告, 2010, (5) :8-21.

[11]马建华.西南地区近年特大干旱灾害的启示与对策[J].人民长江, 2010, 41 (24) :7-12.

详解成长期家庭理财规划方案 篇3

周太太34岁,去年辞职后开了一家计算机公司。

他们有一个7岁的儿子,读小学一年级。

周京先生税前年收入为140.000元。

周太太计算机公司才刚刚起步,投入200.00元,成本预计2年收回,2年后希望公司每年有120,000元的净收益。

家庭年支出100.000元,目前有存款100.000元,股票市值300.000元,股票型基金100.000元,自用住房90平米,市值500.000元,贷款7成,20年还款,已付2年。

住房公积金每月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5%,帐户余额20.000元,养老金账户余额50.000元。家庭成员只有周京有社会保险。

一、明确理财目标

周京先生提出的短、中、长期理财目标是:

1明年购买价值300,000元的汽车。

2周先生打算明年参加外地的培训学习,学费、交通费和考试费等估计为50.000元。

3为儿子准备小学至研究生的教育费用。

4周先生打算60岁时与太太一起退休,退休后希望每月有现值6.000元可用。

二、理清家底

三、分析判断投资类型

四、综合各种分析提出理财建议

周京先生家庭财务现状分析

家庭时期:周京家庭生命周期目前处于成长期,现状是收入较高,家计支出固定,无负债。在支出方面子女养育与教育负担逐渐增加,可随未来收入预增加提高储蓄额应对购房及未来的子女教育和养老计划,

生涯阶段:周京生涯阶段属于稳定期,银行的支行主管。此时应提升管理技能和业务技能,增加收入。

理财需求:在理财方面,周京目前家庭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工资收入,收入来源单一,难以应付当工资收入降低引起家庭收入随之下降的危机。在理财方面投资于股票基金和股票。从其资产负债表中可知周京先生活期存款10万,建议保留3个月支出2万元投资货币基金,以作紧急预备金。在投资上,周京先生的投资过于激进,股票投资占比60%,风险太大,周先生可以采取债券基金与股票基金以应付将来儿子教育金和自身退休规划。周先生目前仅投保基本保险,按照其家庭情况和理财目标的需要,保额不足,需要增加保险额度。

理财建议:

1短期目标:明年购车及参加培训目标。

由于目前有50万生息资产,而且周太太的电脑公司效益不错,因此,周先生明年购车及参加培训目标共需35万的目标可以实现。

2儿子教育金规划:

我们假设再考虑学费成长和正常投资报酬的前提下,如果用15年的时间来准备孩子的教育基金那就需要每年储蓄15.5万左右。因此周京夫妇要实现为孩子储存教育金的目标需要每年储蓄1.5万,

3养老金规划:

周先生打算60岁时与太太一起退休,退休后希望每月有现值6.000元可用,光靠周先生的基本养老金累积额不足以准备退休所需,考虑到周太太为自己投资创业,暂时没有自己的养老金账户,因此双方需要做养老金的准备。养老金缺口建议从周太太收入中储蓄,可以起到节税的作用。

4保险规划:

由于丈夫仅有基本保险,其妻没有保险,应追加全面的家庭保险保障计划。

考虑到周京收入占家庭收比重较大,且明年准备购汽车,应加大意外保险保额;

而考虑到妇女健康需求较大,应加强妻子重疾险保额;

夫妻两人均没有医疗险,均应购买。

此外孩子的教育基金和夫妻双方的养老基金也可以通过教育险和养老险实现。

考虑到孩子已经上小学,年龄偏大,选择传统的子女教育金投入会过高,因此建议可以选择收益相对稳定的万能险作为孩子教育金的储备,同时也能兼顾意外伤害和养老金的储备。

五、理财方案的执行和后续

一个理财方案制定完成并不是工作的结束,我们需要定期对规划进行监控和评估(面谈、电话联系等形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使其不断完善。

支招:

一个理财方案的提出需要做到几个步骤:

☆明确目标☆理清家底

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篇4

(2017-2018学年)

2017.09.01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学年实施方案。

一、学校基本现状分析

罗庄完小创建于1963年。学校占地6393平方米,现有教师13人,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3人。

1.学校历史悠久。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以优秀的教育质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2.学校师资力量较弱。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在岗教师13人,其中代课教师2人,有7个本科生,6个大专生。专任教师合格率100%,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合格率100%,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100%。一支政治过关、业务过硬、勇于创新、具有先进理念和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师队伍,已成为解一小向更高层次攀登的强有力的基础,成为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3.环境整洁优美。2012年落成使用的主教学楼色彩典雅,校园布局紧凑有致,校园内四季如春,为师生身心健康提供了保证。

4.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在市、县教育局的领导支持下,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学校现拥有一个网络机房,共有计算机47台。学校现有实验、仪器、图书、阅览等专用教室6个,为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5.学校办学质量较高。学校坚持全面育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各项工作成绩显著。

在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同时,办学效益不断提高,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县规范化学校、市平安和谐校园。

但是,学校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敬业精神受到冲击。目前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教师的敬业精神受到多种因素的冲击,青年教师的吃苦、奉献精神不如老教师,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教育还待加强。

2、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虽然不低,但由于缺少竞争的机制和环境,教师队伍齐而不尖,缺少名师的引领,要加强培养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3、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还需培养、强化。

通过现状分析,不难看出:尽管学校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但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在优势,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创造学校新的辉煌,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上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教育质量观,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追求教育质量,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立足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三位一体的新的制高点,励精图治,开拓创新,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确保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努力把学校办成“文明、和谐”的学习型组织,办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品牌特色学校。

四、主要任务

1.办学条件。对校园布局合理调整,要完成“班班通”建设。要逐年增加图书室藏书,达生均30册标准。要适当添置教学设备,争取每班教室添置一套

2.队伍培养。积极锤炼一支“视野开阔,勤于学习,乐于奉献,肯于研究,善于反思”的现代科研型教师队伍。五年内培养学校教学骨干4-5人,县教坛新秀1-2人。使全校有一定能力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总数达30%以上。

3.特色建设。进一步加强“手拉手”活动,加强书香校园的建设,使学校的德育教育特色进一步显现,书香校园建设形成特色后持续发展。

五、主要措施

(一)重视干部队伍建设。

和谐的领导集体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得力的中层干部是校长施政的左膀右臂、科学决策的参谋智囊。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学校将依据发展需要,按照德才兼备、老中青相结合的原则,调整配备学校领导班子。将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管理、培训列入学校的校本整体规划,促使干部成为学校优秀领导者,不断推进管理创新。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职业是感触未来的职业,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为了更好的落实人才强教工程,我们的主要措施是:

1、明确工作思路,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

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明确提出了“依法治校、科研强校、名师立校、品牌兴校”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重点”的教学管理工作思路和“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校本培训为重点,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名师引路、合作提高”的教

体中强化六种意识:全局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学习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

2、制定发展规划,引导教师确立自我发展目标

明确的发展目标,是催人奋进的不竭动力。没有远大志向、没有人生追求的教师,也不会成为优秀的教师。因此,学校鼓励教师成名成家,支持教师敢冒尖、创名牌、推好课。同时,学校针对教师年龄、学识、能力的特点,分层提出培训目标,形成“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的培养梯次,明确相应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强化过程管理,实行个案追踪,让教师的内驱力和学校提供的成长平台形成合力,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本学年内培养学校教学骨干4-5人,县教坛新秀1-2人。

3、铺路搭桥,在实践中锤炼教师

我们深知,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为了促使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学校将不遗余力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搭建支持平台,让更多的教师在学校发展中展示自己的人生智慧,实现人生价值和美好理想。努力实现“通过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师生的和谐发展,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突出“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

以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重点,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实效。

1、优化教师队伍:组成强有力的德育领导小组,建立更完善的德育工作管理网络,强化“全员育人、事事育人”的意识,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培训,建立一

教育方法好的班主任队伍。按照《中小学生守则》等要求,细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进一步完善各种考核评价方案,加强德育的科学管理,坚持开展争创文明礼仪示范中队、争创优秀班集体等活动,2、加强家校联合:充分认识新时期下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要发挥家长在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人格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建好新型的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召开家长会;创办家庭教育指导校刊,努力提高家长育人的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环境。

3、加强阵地建设:少先队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织,要积极发挥优秀队员的作用,通过各种阵地和各种活动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有序地开展各种争优评先,引领全体少先队员积极向上,志存高远。学校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要办出水平。使学生在老师的教育、榜样的激励、环境的熏陶之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4、积极培养兴趣: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夯实双基,培养能力,全面发展,通过有计划的开展课外兴趣班活动,使学生们学有所长。

(四)继续新课程改革活动

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管理创新为动力,以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保障,以信息技术网络为平台,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进而提高社会声誉。

根据学校实际物质条件,依托社会各种积极力量,不断提升学校物质文化的质量,丰富其内涵,建设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营造学习型校园。学校

东胜煤矿安全生产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5

企业安全生产中长期发展规划

编制时间:2012年12月

编制单位:重庆市南川区东胜煤矿有限公司 第一章 企业安全生产中长期规划

一、编制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切实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各类事故,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矿井科学有序、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安全生产规划: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推动“平安企业”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三、工作目标

1、杜绝重伤以上(含重伤)事故;

2、轻伤事故2013年控制在8起以内,2014年控制在4人次以内,2015年实现零工伤;

3、直接经济损失不超过10万元/年;

4、保持重庆市《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A级

5、施工项目达标率为100%;

6、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率达100%;

7、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达100%。

8、努力构建百万吨零死亡、20年零死亡的和谐煤矿企业。

四、主要任务

为在实现安全生产与文明经营的前提下,全面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今后,我矿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安全生产工作: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矿长(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各职能机构、生产单位、各岗位(工种)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责任逐项逐级分解,落实到各科、队和各岗位(工种)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并逐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各部门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1、安全管理部门:牵头制定企业中长期安全发展规划,负责矿井全方位安全管理,围绕安全管理目标开展工作。

2、生产技术部门:具体负责生产,衔接、采区接替、地质测量、探放水等相关工作。

3、矿井通风、防突部门:负责编制落实通风能力核定、矿井瓦斯抽采计划等相关工作,并组织衔接相关部门验收后,形成报告审批。

4、机电运输部门:负责编制落实供电,机电、运输设备设施以及系统项目等计划。

(三)强化基础建设,积极引进人才

未来5年全面完成技改工程,加强安全生产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多渠道引进安全生产技术人才,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管理和技术水平。

四、保障措施

1、建立完善煤矿规章节制度,规范煤矿管理,为确保规划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各级管理人员各每一位职工必须对照规章制度履行好管理责任,执行落实好职责。

2、加大安全投入,加强矿井机械化建设步伐,基础建设要符合质量标准化要求,特别是巷道工程质量必须达到标准,矿井机电设备在选型时要超前考虑,确保实现机械化矿井的需要。

3、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严格落实隐患排查制度,要让每一个职工充分了解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自觉遵章守纪,及时找出煤矿生产过程中和安全隐患,全面掌握矿井“五大灾害”的危害性,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4、强化现场安全监督管理,杜绝工伤事故发生,实现长治久安。认真落实现场安全管理监督职责,强化责任追究,出现问题严格按“四不放过”原则追究。

五、强化检查,严格考核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各部门要建立安全考核办法,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定期公布规划目标指标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技术部门对重点工程要编制工程专项规划,提出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进度安排,公司要及时筹措资金,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据推进。安全部门要建立安全生产监测评估制度,及时了解和发现新出现安全隐患,对各类隐患进行跟踪,监督、复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生产过程中发 生的突出问题,并在2015年底对本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终期考核。

第二章 2013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根据公司“守法为根、安全为本,减少轻伤、杜绝重伤,加强防护、保证健康,强化意识、提高绩效”的安全生产方针,实现公司安全生产目标,2013年公司各部门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引领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范和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考核力度,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牢固树立“生命、健康、卫生、环保”的管理理念,为公司稳定发展服务。2013年安全生产工作的原则是:“加强领导、健全体系、明确责任、突出重点、强化管理”。

二、安全管理目标

1、杜绝重伤以上(含重伤)事故;

2、轻伤事故控制在8起以内,杜绝重伤及以上事故;

3、直接经济损失不超过10万元/年;

4、保持重庆市《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A级

5、施工项目达标率为100%;

6、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率达100%;

7、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达100%。

三、完善管理制度,健全预防体系

1、细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各级领导、部门以及各岗位员工在管理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职责,是实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全员化的重要手段,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

2、完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新的形势对企业的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之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以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技能或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同时,也是培育企业安全文化、使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需要。

3、建立隐患举报奖励机制,完善安全生产奖罚办法。制定合理的奖罚办法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激励员工积极参与、认真排查互查,举报三违等一切事故隐患,为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献计献策,同时处罚违章,鞭策后进

4、调整加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在总经理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安全管理工作,配备兼职安全员负责日常安全监督检查管理工作,在班组设置兼职安全员,安全重点部门应指定兼职人员负责安全工作。

四、加强学习宣传,全面提高认识

1、各级领导要进一步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湖北省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行业强制性标准;提高认识,在工作中做到依法办事。

2、各岗位员工要通过对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行业强制性标准和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学习,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条款,明确自己的安全职责。

3、各岗位员工要熟悉公司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提高安全意识,完成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直至最终到“我会安全”的质的转变。

五、搞好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

1、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安全职责,制定培训计划,并适时组织实施。

2、组织各岗位员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重庆市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强制性标准中的针对性条款,以便明确职责。

3、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关于各类人员教育培训规定: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应经过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落实新员工入场“三级教育”,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作业。

六、强化预防管理,减少事故发生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制定安全生产奖惩办法是监督管理的基础;配备高素质的安全管理人员,是国家法律的要求,也是加强日常管理、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重要保证。

2、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渗透于生产过程的“人、机、料、法、环”五要素当中,核心是控制或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保证安全投入,防控危险源、排查整改隐患、杜绝违章、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

3、各部门特别生产、库管部门应加大对自管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有效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4、建立安全管理信息反馈制度,虚心接受改进意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认真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将好的建议、好的方法应用到管理实践中,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公司的发展服务。

5、强化应急管理,提升应急反应能力,搞好应急演练。应急救援工作的目地是为了在突发生产安全事故时,使事故的财产损失和人员的伤亡损失降低到可控制的最低程度,对提高员工的应急救援意识、应急防护能力、有效救援能力、应急避险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

6、积极落实政府主管部门工作部署,做好企业负责人安全履职和安全标准化诚信企业创建达标工作,使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达到标准化诚信企业标准,使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章 专项工作方案

(一)建立健全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安全管理体系中各级人员在安全管理中的职责、权限和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各级管理、执行、工作人员,并可作为对其检查、考核的依据。

二、职责

1、矿长负责规定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并授予相应的权限。

2、安全科负责按矿长的要求,制定文件化的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各级人员履行安全生产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3、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对本部门人员履行安全生产责任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三、管理内容

(一)通用职责

1、各级人员应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以及本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并在工作中贯彻实施,确保实现规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2、各级人员应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职能,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完成本人承担的安全生产工作;

3、各级人员应严格执行本公司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各项规定和要求,确保所开展的安全管理体系活动处于受控状态;

4、各级人员应针对事故、事件和不符合项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活动,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

5、各级人员应做好本岗位的安全工作,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确保生产活动顺利进行,对因自身原因造成的事故、事件、不符合负责。

(二)通用权限

1、各级人员均有权对违反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违反本公司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影响安全生产、损害本公司形象的现象和行为加以制止和纠正;

2、各级人员均有权对提高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提高生产活动的安全性提出意见和建议;

3、各级人员均有权拒绝违章指挥,有权制止违章操作。

(三)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1、矿长

1)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把安全工作列入公司管理层的重要议事日程。

2)主持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的工作,亲自主持重要的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批阅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签发有关安全工作的重大决定;

3)负责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督促检查同级副职和所属部门正职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定期听取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或审批有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

4)负责确定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资源要求并提供充分的资源; 5)负责开展管理评审,以确保安全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6)组织审定并批准公司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技术规程和重大的安全技术措施;

7)负责资金等财务资源的管理,为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提供资金保证。2.常务矿长

1)负责协助矿长开展公司的各项安全生产工作;

2)主管公司的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设备管理,按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规定,确保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对因安全生产管理不力造成的事故、事件、不符合项负责;

3)贯彻“五同时”原则,即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生产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监督检查分管部门对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失职和违章行为; 3.总工程师

1)主管公司的技术管理工作,在技术上对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2)加强安全技术管理,积极采用安全先进技术和安全防护装备,组织研究落实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方案;

3)在组织新工艺、新装置以及技术改造项目的设计、施工和投产时,做到职业安全卫生实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4)审查公司安全技术规程、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项目,保证技术上切实可行;

5)参加上报上级部门事故的调查,组织技术力量对事故进行技术原因分析、鉴定,提出技术上的改进措施。

4、生产矿长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上级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令、法规、指示,在总经理的领导下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2)组织制订、修订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参与安全技术规程,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提出安全技术措施方案,并检查执行情况;

3)组织参加安全大检查,贯彻事故隐患整改制度,协助和督促有关部门对查出的隐患制订防范措施,检查隐患整改工作; 4)参加新建、改建、扩建及大修项目的设计审查、竣工验收、试车投产工作,使其符合安全技术要求;

5)深入现场检查,解决有关安全问题,纠正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遇有危及安全生产的紧急情况,有权令其停止作业,并立即报告有关领导处理;

6)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搞好安全装备的维护保养和管理工作;

7)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指导基层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定期召开安全专业人员会议,不断提高基层安全员的技术素质。5.安全矿长

1)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上级指示,在总经理和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负责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组织制订、修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提出安全技术措施方案,检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完成情况;

3)对各级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会同相关部门实施公司的日常安全技术教育、宣传;组织实施新员工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考核发证;

4)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和执行防止工伤事故,职业中毒的措施,汇总和审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且督促按期完成; 5)组织安全大检查,贯彻事故隐患整改制度,协助和督促有关部门对查出的问题进行整改;

6)督促有关部门按规定及时发放和合理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和保健津贴;

7)参加新、改、扩建及大修项目“三同时”审查、竣工验收、试车投产工作,使其符合安全技术要求;

8)对全公司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和维护,对其安全状况实行安全监察;

9)负责职业卫生的归口管理工作,组织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督促有关部门按期对尘、毒作业点进行测定,有组织的改善劳动条件,防治职业病; 10)检查督促有关部门搞好安全防护装备的维护、保养和管理工作;

11)负责对公司各单位的安全考核、评比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竞赛活动,总结交流安全生产先进经验,积极推广安全生产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及现代安全管理方法;

6、各副总工程师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上级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令、法规、指示,在总工程师的领导下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2)加强安全技术管理,负责分管专业的安全技术措施及方案,组织研究落实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方案;

3)审查本专业安全技术规程、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项目,保证技术上切实可行; 7.公司办公室主任

1)负责公司行政管理工作,协助总经理和公司管理层实施安全管理职责;

2)与安全科配合及时批转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文件; 3)参加重伤及重大伤亡事故的调查研究和处理;

4)安排人员做好公司领导、总经理办公会议研究安全工作的记录; 5)负责组织本部门员工开展各项安全管理活动,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供销科经理

1)负责公司所需各类产品的采购、外包的管理工作,对所管辖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负责;

2)负责建立、健全本部门的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采购、外包的各类产品必须符合劳动安全卫生要求和有关标准; 4)采购产品在搬运过程中要有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5)负责组织好库房的安全防火工作,对危险品、有毒品、油库燃料的管理应严格贯彻国家有关规定,发现隐患及时消除;

6)负责按照相关标准组织采购劳动防护用品,并组织及时发放; 7)负责组织本部门员工开展各项安全管理活动,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9、相关职能科室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上级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令、法规、指示,在总工程师及副总工程师的领导下负责本科室的安全生产工作;

2)加强安全技术管理,负责编写本专业的安全技术措施及方案,组织学习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方案;

3)编写本专业安全技术规程、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项目,保证技术上切实可行; 10.专职安全员

1)在部门主管领导的领导下,正确贯彻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在业务上受安技环保部领导,按时参加业务学习、安全例会,指导工部(班组)进行岗位安全教育; 2)深入现场监督检查各岗位的安全生产情况,督促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发现不安全情况,应立即停止工作,并向主管领导报告; 3)定期组织本部门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协调,编制隐患整改计划,并督促执行;

4)参加事故调查分析,根据“四不放过”原则提出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按期实现,并按规定及时、准确的统计上报各类事故、事件等信息;

5)对违章作业,不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人员有权令其停止工作,有权进行处罚。11.各类管理人员

1)在本职工作中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 2)在本职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相关管理程序规定的各项职业健康安全要求。12.各类技术人员

1)在技术工作中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 2)认真贯彻执行设计、工艺、产品检验等技术工作程序规定的各项职业健康安全要求。13.班组长

1)负责本班组的安全生产,贯彻执行公司对安全生产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全面负责本班组的安全生产;

2)经常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主持搞好安全活动日和开好班前安全会,每天布置检查工作的同时,布置检查安全工作,对未掌握安全技术操作方法和未经考试合格者,不得安排顶班独立操作; 3)坚持安全第一思想,发现违章作业要立即制止并报告; 4)做好班组安全教育记录,记录应正确、完整; 5)贯彻执行班组“三制一约”等班组安全生产制度。14.各类操作人员

1)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2)贯彻执行公司对安全生产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认真执行本岗位作业指导书规定要求。

15.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生产职责

1)接受特种作业上级主管部门的系统培训,并经考核合格领取合格证后,才能上岗作业。

2)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接受定期复审、培训与考核,并取得合格证。

3)应保持身体健康,上岗前进行体检,上岗后定期体检,确保没有妨碍从事特殊工种的疾病和缺陷。

4)努力学习安全技术知识,不断提高本特种作业的技能,使自己能够适应安全生产发展的要求。

5)严格遵守本特种作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不违章作业。

6)遵守劳动纪律,认真作业,确保生产和人身安全。

(二)安全技术管理专项方案

为了东胜煤矿的长远发展规划的要求,实现本矿稳产、高效的需要,实现矿井安全生产,在技术上给予保证,特制定本矿安全技术管理专项方案,望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1、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坚持树立安全第一的安全思想,认真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规章制度。

2、支持技术为生产、安全服务的主体思想,结合矿山的实际情况,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建设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的新型矿井,利用新技术、新装备实现矿井稳产高主的目标。

3、认真研究矿井生产系统布置方式,结合矿山实际有效进行“三量”管理,保持正常生产接替,使矿井生产有足够的后劲。采用壁式采煤生产系统,运用先进的回采工艺,采取单体液压支柱支护顶板,保证矿井的生产平衡、稳定发展。

4、掘进坚持敲帮问顶制度,坚持执行井巷维修措施制度,保证掘进的安全生产。在掘进石门推广光面爆破和锚杆支护,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

5、加强矿井“一通三防”管理,运用对旋式局部通风机,保证 18 掘进迎头的足够风量,采用瓦斯抽放系统,加强采掘工作面的瓦斯管理,坚持瓦斯治理的十二字方针“监测监控,以风定产,先抽后采”。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三)安全技术措施管理专项方案

为了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加强矿井安全技术措施的管理,使生产现场管理有章可循,对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到位,特制订本安全技术措施管理方案,望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一、为了加强回采工作面的管理,要根据各个回采工作面不同的生产条件制定好“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规定其生产系统和生产工艺,规定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措施。当回采面遇断层、破碎带、薄煤带、松软顶底板、厚煤层开采等特殊情况都要制定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并认真贯彻、监督执行,确保采煤时的安全生产。

二、开拓采区巷道,布置回采工作面井巷要制定设计方案并编制“掘进作业规程”,规定巷道布置方式与施工顺序,规定作业方式、施工工艺和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措施,掘进施工要遵守防治瓦斯措施和防突、石门揭煤措施,执行探放水和局部防突措施。掘进工作面对穿、过老巷、贯通老巷和老窑、积水区域都必须制定专门措施贯彻执行。

三、机电设备的安装系统和安装位置要在采掘作业规程中规定,安装采区配电所、设置井下变电所及供电系统改造都必须有专门的安 19 全技术措施。运输系统的布置、运输设备的安装、使用,斜井、平巷的行人行车制度都必须有专门制度并设置警示牌。

四、通风设施的设置地点和要求应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矿山管理要遵守矿井防治水计划,执行矿井防灭火制度,执行“一通三防”管理制度,执行矿井瓦斯制度和排放瓦斯的专门措施。

五、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后,相关领导及职能科室提出会审意见,经总工程师和矿长签定审批意见后贯彻执行。

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 篇6

在新的教育大背景下,我校教育发展面临着以下新形势: ⒈近几年,学校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⒉素质教育的飓风越刮越紧,学校只重升学的畸形发展不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

⒊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农村教育发展可挖掘的潜力。4.学校发展缺少特色。

综上所述,根据县教委文件精神,为切实加快学校发展,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特拟定此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我校教育发展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目标 ⒈办学理念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国,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新课标,伴随新课改,大胆探索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主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武装教师,注重用现代教育理论,新一轮课改理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武装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教育环境,创建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在愉快、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一代新人,打造“学习型、专家型、合作型、创新型、智慧型”老师队伍,让师生在共同的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⒉办学思路

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德育活动和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科研为指导,改革为动力,心德育工作为中心,以新一轮课改为重点,以培养“五型”教师为抓手,有效开发校本课程,将新课程教育改革实验研究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高举质量大旗,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素质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⒊办学目标

(1)搞好学校标准化建设,建一所“全面、均衡、内涵、创新、安全发展型”学校。(2)打造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4)把我校建成县级规范化学校

二、我校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1.树立“夯实基础、培养新人”的办学宗旨,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生源是生命之源”思想,“科研先导,改革动力,“智慧型”队伍主动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

2.强化学校的“三风”建设,努力形成“知书达礼、创新进取”的校风、“务实求实、精业创新”的教风以及“勤学好问、多思乐取”的学风。

3.深化改革,建立教师全员聘任制和岗位评聘分离的管理体制,实行普通话证书上岗制度,着力建立以促进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适应素质教育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实现科学与民主管理。

4.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育人环境。⑴校园、操场规划合理,保持整洁,草地花坛营造优美、绿色校园;树木挂上树种名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⑵学校围墙等公用环境配有名画临摹,名人佳作、师生精品、展现文化底蕴,营造艺术环境;教室布置各有特色,营造学习氛围;橱窗,宣传板报宣传学校国家、学校时事,培养关心国家、社会、学生时事。

⑶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演播活动”、“每日一句名言”丰富文化内涵,提供精神食粮;学生“校园之星”展示,打造精英风采,塑造精神偶像:“三个一”活动(一次艺术展、一次体育运动会、一台文艺节目)尽展师生艺术风采,构建校园精神文明。

⑷文明班级评比,从道德文化层面规范师生言行,构筑和谐的校园人际氛围,推进人的文明和进步。倡导:课上无“乱”、课下无“嚷”、考试无“弊”、作业无“抄”、校物无“损”、环境无“脏”、语言无“忌”、举止无“禁”、日用无“费”,讲普通话,用规范字,构建校园精神文明。

⑸校园的上空回荡着朗朗读书声;教室里教学井然有序,师生同做眼保健操保护视力;学校操场上“运动健将”集体舞、课间操、工间操和长跑等阳光体育活动交叉形成生动活泼的动态画面,展现学习氛围、展示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令人羡慕。

⑹落实学校标准化建设,根据县教委文件精神,建教师周转房,新建初中部,学校实行分部管理

⑺加强学校森林工程建设。

5.加强队伍建设,推进新一轮课改。建立一支政治思想文明,工作作风过硬,基本功扎实,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教育书人的师资队伍。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课程观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创生者、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改进课堂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加强教师培养,实现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

⑴进一步改变教育观念、树立适合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重建“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师生相互尊重、赞赏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建立“关注全体、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观;构建关注全体、师生平等交往、师生与生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三维”落实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

⑵加强名师工程建设,树立学校师资品牌。加大骨干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步伐。在三至五年内,使学校骨干教师达一半以上,县级骨干教师6人,学科带头人5人。

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文化、学历层次,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在五年内,实现本科学历50%以上,大专学历100%以上,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达100%。

⑷加强教学与课题的研究,不断完善教研组与备课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各教研组成立研究课题。

⑸不断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实现教师队伍老中青相结合的组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⑹加强学校的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⑺通过学科带头人评选,实行全员聘任制,职称评聘分离、竞聘上岗等政策,引入教育教学与竞聘上岗机制,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加快队伍建设,促进青年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6.实现高质量的办学效益:实现一流的质量,着力培养“德智双全、学创俱能、特长突出、身心两健”的人才。

⑴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社会公德,能合作,善合作;意志坚强,毅力持久,心态健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能学习、勤学习、会学习;有强热的创新意识,勇于实践创新。⑵培养四种能力:人人写一手好字、规范字,人人是出色的播报员,人人会熟练地操作电脑,人人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⑶、社会效验好,社会对学校的认同感高,家长信任,社会放心,学生信赖。

7.创建学校特色,丰富学校内涵

⑴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以墙上文化、班级文化为长期持久的硬性文化,不断丰富校园的环境文化,使校园环境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⑵突出以班级为单位,形成长期进行课外集体舞的特色,培养以舞蹈艺术见长、音乐、美术为补育的特色。

⑶巩固书香校园建设。

⒏完成创建县级“规范化学校”

三、我校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三风”。1.加强教育,增强教育书人、爱岗敬业精神。

(1)切实加强教师政治思想工作,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及时有效地组织教师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教司《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学习教育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

(2)切实加强教师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思想教育。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走向成功的22条“军规”》、《教师法》、《教育法》等教育法规,学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的《实施素质教育制度》,学习《六要六不要》、《十要十不要》等有关规定,切实规范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自觉履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的自觉性。

(3)切实加强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开展“强师德、铸师魂、树形象、再创业”系列教育活动,加强对教师的“为人师表”的言行教育,不断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树立教师形象,加强教师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努力形成“知书达礼、创新进取”的校风、“务实求实、精业创新”的教风以及“勤学好问、多思乐取”的学风。

⑷以“八荣八耻”为指导,扎实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⑸重新构建学生、家长、学校相结合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教师评价制度。通过社会、家长评学校、评教师,学生评教师,教师评学校、评领导等活动,努力创建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氛围。努力创设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校工作的局面。2.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养成教育。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纲要》,以开展多种形式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五爱教育”,以“八荣八耻”为指导,在学生中扎实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1)充分发挥校本资源的作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地方的旅游、德育基地、乡情教育、地方文化等教育资源为载体,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民族精神为目标,广泛进行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2)深入学习贯彻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学生一日行为规范》,为重点,通过开创“文明班级”、推普周、读书笔记、艺术节、科技宣传月,学雷锋等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与语言文明习惯。

(3)进一步细化、规范学校的德育活动,以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的传统节日为契机,制定德育工作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计划,落实工作制度与要求,有阶段性地抓好系列教育活动,开展社会服务、劳动、社会实践与体验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劳动思想与技能,增强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性,培养良好的学风。

(4)建立健全并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积极有效地开展“读书、大手拉小手、雏鹰行动、研究性学习、学雷锋行动、社会实践、春游”等丰富多彩的少先队团支部教育活动,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与祖国的思想,培养学习探究与体验的热情。

(5)认真抓好学生的法治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安全和防范意识。以《社会治安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教育,游泳安全、预防高致性禽流感等教育、食品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根据季节特点,有重点地做好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安全教育,确保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⑹加强家长学校与社区德育工作站的建设,积极通过家长学校与德育工作站各项活动,宣传学校工作,积极取得家长与社区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支持与理解,共创学校佳绩。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在二到三年内,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仪器设备,完善教师办公条件,完善办学条件,配备“班班通”,建成“突显特点、活泼健康、积极向上、激励进取、展示自我”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创优良的育人环境。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1.进一步改变教育观念、树立适合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重建“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建立“课程”是师生教与学的“体验课程”,是被师生实在体验到的、感受到的、领悟到的、思考到的课程,教学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过程,而不是课程的执行者;转变教师角色,认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和开发者,是社区的开放型教师;建立师生相互尊重、赞赏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建立“关注全体、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观;构建了“关注全体、师生平等交往、师生与生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落实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学生观”;关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把握教育方向,教育思想;更新与掌握教育观念,技能与方法,不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理论与业务水平。

2.加强名师工程建设,树立学校师资品牌。加大骨干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步伐,通过传、帮、带,结对子,外派进修培训,压担子,承担课题、课改研究任务等形式,在三至五年内,培养一批县具有较大影响的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有步骤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市级培训,促进骨干教师成长,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培养成为学科带头人。

3.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文化、学历层次,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在五年内,实现本科学历教师50%以上,大专学历95%以上,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达100%,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

4.加强教学与课题的研究,不断完善教研与备课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一是学校将进一步完善与健全课题研究、教学研究制度;二是通过开展区级协作课题、市、县、校级的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我校课题研究的水平与能力;三是广泛吸收青年教师参加课改实验,让一批朝气蓬勃锐意创新的年青人脱颖而出,增强教师队伍活力;四是多学科,多层面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活动与研究,不断培养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总结与撰写能力,指导与教学能力,力争各学科有不同级别的学科带头人。

5.不断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实现教师队伍老中青相结合的组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6.加强学校的班子建设,加强对学校班子的思想政治,爱岗敬业思想教育,使之具有较高教育教学与教研能力,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实现学校管理人员在二至五年内逐步实现学校管理人员的过度与优化,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7.通过学科带头人评选,实行全员聘任制,职称评聘分离、竞聘上岗等政策,引入教育教学与竞聘上岗机制,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加快队伍建设,促进青年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三)加强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管理与指导。

1.进一步组织学习新一轮课改的理论,加强课改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新课改目的、意义、要求与实施办法,把教师的思想统一到新一轮“课改”的认识上来。2.继续加强教师课改的培训,通过听讲座、观看专题片、组织教师学习、进行课改实践与研究、开展课题研究等办法,不断提高教师适应课改的能力,确保课改年段的延伸。3.加大课改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努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充分挖掘校内外校本资源,开发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认真研究、上好综合实践课,培养学习的社会服务与实践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现代信息技术能力,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加强评价制度的改革力度,不断探索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方式,实现多维度、多层面,关注过程与方法、价值与情感的评价体系的形成。4.在一年内,重建能适应新一轮课改的教学管理制度。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注意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不断创新),教师角色的转变(研究者),每位教师要研究教学过程与方法,不断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个性。

(2)建立民主的教学管理机制。通过教代会,校务会等形式,广泛建立民主的、科学的、和谐的,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决策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监督,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充分考虑教师创造性劳动、情感与工作态度、角色转变,以及教学思想、方向的同时,将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课堂教学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现代教育水平以及师生关系等引入考评内容,并做到真抓实干,杜绝形式。(4)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关注全体、师生平等交往、师生与生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课堂教学结构的评价。

(5)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差异、关注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平时与终结、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6)加强考试制度的改革,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多元的评价改革。(四)继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立。

我校目前基础设施离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的要求差距较大,自然、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科技教育设备、校园网络等设备和建设相对滞后,完善我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添置种类仪器设备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学校将设法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多渠道集资的办法,在五年内,将加大改善办学条件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加强学校绿化工程建设

2.校内无教师周转房,根据县教委文件精神,修建教师周转房 3.扩建操场。4.新建初中部。

5.建教学语音室、音乐室、绘画室、舞蹈室、阅览室等功能教室。

6.不断加强音乐、体育、美术室、广播等专用教室建设。继续添置充实自然、体育、音乐、美术、科技等教学仪器设备。

7.逐年完善各年段的多媒体设备,配备“班班通”,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五)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继续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提高管理工作水平。一是认真贯彻新课程教学计划,落实课程安排,完成教学任务;二是继续完善教师备课、教研、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业考核等评

价的制度的建设;三是继续完善教师考评办法、全员聘任的聘后评价制度、完善教师的业务档案管理等,不断完善教师工作评价与奖励制度;四是加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管理,规范课堂教学;五是加强教师岗位练兵,不断学习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六是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业,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七是加强对常规工作的检查,落实教学常规工作;八是加强对学业评价的改革,建立、规范学生的考试制度,公正评价学业。

(六)不断改善教师的生活与福利待遇,努力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尽可能地为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提供物质与经费保障,积极开展各项有益的文娱活动。在政策与经费许可的情况下,继续组织教师的外出参观与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七)建立特色,发展内涵。

本着学校的特点和实际,认真研究、讨论,找准切入点,在三至五年内,创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能够形成一定规模与社会影响的、人人参与的、能够持之以恒的开展活动的学校特色。建立人人为学校特色服务,为特色贡献的氛围。

1.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特色。建立以墙上文化、班级文化、“月星”文化、演播文化、艺术文化、人文文化为持点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环境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2.形成以舞蹈为持长,以兴趣小组为补充的艺术文化。以班级为单位,形成长期进行课外集体舞的特色,培养以舞蹈、管乐艺术见长、音乐、美术为补育的特色。

3.完善、充实学校教育教学“四大基地”(校园之声演播基地、图书室读书基地、学校绿化基地、电脑小能手培养基地)的设施及资料,不断提高其档次,使之发挥更大作用。4.巩固书香校园建设。

(八)做好创建“平安校园”的活动。

1.成立创建“平安校园”机构,加强创建“平安校园”工作领导。

2.加强对教师的安全意识教育,形成安全工作的自学行为;加强对学生的学生安全教育与安全演练,有针对性、季节性地对学生进行交通、课内外活动、大型集会与外出、下水安全、用电、消防,食品卫生、体育课、实验课、寒暑假、传染性等高致性疾病防治等安全、假期的安全教育,不断形成学生的安全与防范意识。

3.教育学生不进“两厅二室两吧”,不与陌生人外出,未经父母同意不得在外留宿,吃饭,不得未经父母同意私自外出。

4.加强学校安全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加强学校门卫的管理、值日行政与门卫要加强校园治安的巡查,落实节假日的值班制度,学校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要组织做好校园设施与周边环境的检查,及时消除隐患,实行安全月报与大型活动报批制度。

5.加强门卫工作,对进校人员实行盘查、登记制度,严把校门入校关。

(九)鼓励创新,促进学校发展

1.坚持教育理念创新。大胆吸纳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不断提升教育思想,科学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2.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和教师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办学活力。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3.坚持教育工作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教学管理体系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法和能力。

4.坚持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充实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断增强针对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5.坚持评价体系创新。确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评价理念,注重研究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等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规范评价行为,倡导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

安全生产中长期规划实施方案 篇7

根据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地方评估工作的通知》(国科办计〔2013〕56号),在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指导下,江苏省科技厅牵头,联合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厅、组织部、教育厅、财政厅及金融办等7个部门共同开展了江苏省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情况的评估工作。

本次评估主要围绕江苏省实施《纲要》的机制和战略影响、科技部署及政策措施、取得的成效和影响、问题和建议等方面展开。评估工作采用基于证据面向关键问题的方法,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文献研究资料分析、项目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座谈会等方式,综合多方建议,形成评估结论。

1 总体结论

《纲要》的实施对江苏建设创新型省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好又快地推进两个“率先”,具有战略指导性、宏观引领性、操作指引性和开拓创新性。

1.1 在发展方式上,江苏推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江苏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转变发展思路,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自主创新,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引进项目验收和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计划项目支持的重要内容。二是发展高新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组织实施“江苏省高科技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力争用5年时间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发展。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实施民生科技示范工程,促进支撑发展。四是前瞻性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引领未来发展。

1.2 在发展目标上,江苏开启创新型省份建设新征程

一是200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到2015年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的奋斗目标,标志着创新型省份建设正式启动。二是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意见》,强化了创新驱动的鲜明导向,标志着创新型省份进入加速推进阶段。三是2012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研究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标志着创新型省份建设进入攻坚阶段。

1.3 在发展重点上,江苏立足高端扎实推进

江苏结合实际,依据《纲要》相关部署,调整优化省科技计划体系,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支撑计划和基础研究计划等各类科技计划,设立相应项目资金,对相关领域进行重点支持。一是江苏科技“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领域与江苏科技“十一五”规划相比,提出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十大战略性发展产业。二是在生物医药、基因工程、电子信息、环保、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取得了众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三是江苏开展的省级前沿技术研究立项项目涵盖了8大领域20小领域,基本覆盖了前沿技术领域中地方实施能力的全范围。四是2006年以来,江苏省共立项支持基础研究项目4555项,共计拨款6.8亿元,相关领域实现全涵盖。

1.4在发展保障上,江苏深化改革优化创新环境

江苏按照《纲要》关于深化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的要求,在组织机制和落实措施上不断创新,开创了发展新局面。一是制定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二是实施沿海开发战略,设立了沿海发展专项资金,作出了沿海开发部署。三是积极推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切实推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积极规划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编制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规划及三年工作推进方案。

2 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以来,江苏加强与国家创新战略的有效衔接,积极利用国家科教资源,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江苏按照“一个环境、两个支撑、三个体系、四个落脚点”的科技创新工程总体推进思路,重点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江苏试点建设”“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江苏省试点工作”“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等重点工作,构建了富有活力的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在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上不断开辟新局面。

2006-2012年,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位居全国首位,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200亿元,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3%,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4.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7%,各项指标均稳步增长,总体上进入科技创新活跃期。

2.1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强化

“自主创新”是《纲要》提出的指导方针之一,江苏坚持把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为增强社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大力落实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着力促进创新平台、科技人才、重大成果等创新要素加快向企业集聚。一是企业科技税收减免连年增长,企业创新动力不断增强。二是创新资源不断向企业集聚,企业创新基础得到进一步强化。三是企业创新群体持续扩大,社会创新主体地位初步形成。

2.2 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纲要》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江苏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结构,促转型,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要支撑,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20062012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其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逐年稳步增长,增长率有不断提高的势头。二是全社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有所提高。目前,江苏拥有省级以上高新区23家,其中国家级10家,居全国第一,高新区区内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20%,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显著提升了我省抵御国际性金融风险的能力。

2.3 初步构建完善的基层创新体系

江苏在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整体框架下,纵深推进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区)、创新型乡镇和创新型园区建设,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决心,坚持不懈地将基层科技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基层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逐步提升,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富有活力的基层创新格局。一是以创新型城市为统领,突出创新示范。目前我省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达10个,省级创新型试点县(市、区)达29个,创新型乡镇达60个,打造一批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增长极。二是以高新区为主阵地,突出创新引领。江苏高新区创新管理体制,不断提升创新型园区发展水平,优化“一区一战略产业”布局,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促进功能,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三是推动科技大军下基层,突出服务根本。实行政策落实与项目立项、工作会商、科技进步考核“三挂钩”,建立科技政策辅导员、科技政策助理员、科技政策宣讲团、科技政策咨询团“两员两团”工作机制。

2.4 初步构建江苏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江苏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果转化为关键环节,集成各方资源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率先突破,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依靠科技发展产业经济的路子。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一大批项目实施企业表现出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中坚力量。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已成为江苏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一是培育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苏州纳米技术、泰州生物医药、南京通信与网络等“两部一省”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纳米科技、未来网络、太阳能光伏、生命科学等若干领域跻身国际前沿,成为我国唯一囊括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大奖项的地区。二是促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提升企业配置科技资源的能力,促进高校、研究院所最新成果产业化,产学研合作项目约占成果转化项目立项数的80%。目前江苏企业与省内外95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联系,建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1个,“校企联盟”6714个,来江苏开展合作的科技人员达6万多人。三是支持了发展方式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2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37%,新型产业的销售收入突破了4万亿元,增长18%。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5%。四是提升了创新国际化水平。与以色列、芬兰、俄罗斯等70个国家建立紧密科技合作关系。鼓励企业到海外收购并购设立研发机构达50家以上。建设了牛津大学(常州)ISIS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无锡“中美科技创新园”、苏州“中芬纳米创新中心”等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载体。吸引丰田、福特、博世、朗讯、三星等世界500强企业设立400多家独立研发机构。

3 问题和建议

江苏的发展正面临着诸多约束因素,如人均资源全国最少,环境污染负荷全国最重,产业附加值低,迫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当前,江苏的经济增长仍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增长,“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2.8%,高于GDP增速近10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在50%左右,而且面临着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环境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加快等诸多制约因素;江苏制造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特征明显,高新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0%,远低于世界40%的平均水平,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自主品牌的只有10%。

目前,全国区域之间新一轮竞争态势已经形成,抢夺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的争夺战悄然打响,对资源整合力度的竞争尤为突出。江苏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期、科技创新的活跃期,在新能源、生物技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具备一定基础,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具有“同发优势”,完全有可能抢占先机,实现跨越发展,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先发之路”。

3.1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统筹地方和国家资源

在“十二五“后期及”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方面,要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研究、吸收这次评估中各地反映的情况,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全国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3.2 支持江苏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

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经济转型升级为方向,以深化改革与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区域一体化发展为路径,着力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加快提升创新国际化发展水平;着力加强核心技术突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着力优化区域创新整体部署,加快形成创新协同有序、产业错位发展、城乡统筹协调的新格局。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把苏南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主要创新指标达到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

3.3 试点江苏建设科技创新特区,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国际化,为全国积累经验

江苏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尤其在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内的外国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其投资领域也从产业的下游生产加工向上游产品研发转变,区域内的国际创新与研发资源日益增多,同时,江苏已经在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2012年,中芬两国政府共同支持的“中芬纳米创新中心”在苏州工业园揭牌,无锡“中美科技创新园”获得科技部批准,“中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落户常州武进,牛津大学ISIS(常州)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相继落户。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科技创新江苏特区,打破体制机制的藩篱,让市场在创新资源的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结合政府合理的导向,引导国际创新资源在江苏区域创新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国家创新国际化积累宝贵的经验。

摘要:文章针对江苏省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情况的评估工作,围绕“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实施《纲要》的机制和战略影响、科技部署及政策措施,总结取得的成效和影响,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安全生产中长期规划实施方案 篇8

改革开放后,从沿海经济开放特区确定到东西部经济区划分,到省域经济宏观分工布局,我国以地市级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09年,国家陆续出台了12个区域振兴规划,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与振兴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制定与实施区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也就成为促进与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鉴于此,本文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谈谈制定和实施区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

首先,应明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区域人才发展规划的关系,即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应服从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对未来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它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地域空间上的落实和体现,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主导产业结构配置、区域空间布局和调整等,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具有主导意义和关键性的中心内容。

一般而言,广义的人才发展规划,是指根据组织或区域的发展战略、目标及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组织或区域任务和环境对组织或区域的要求,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才资源的过程。因此,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应该是从属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专项子规划,是为区域经济长远发展战略服务的,它服从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将人才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看待,实质上是从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出发,结合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背景,对区域人才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区域人才的层次、数量、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提出区域人才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和任务等,并通过实施人才发展规划,使区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人才优势,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服务发展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区域人才发展规划二者要高度协调,人才发展要紧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能自说自话,尤其应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前提条件和总体战略,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必须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布局、区域内局部产业发展重点等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引进、配置等方面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也要有自身特色,如需要考虑本区域人才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现状,清楚了解本区域人才的优势与劣势,以做到扬长避短。

其次,应突出区域经济的特点,即区域人才发展规划要充分体现出区域特色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不但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与水平,而且还通过区域间的相互关联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区域经济是一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它既有一般综合性国民经济特性,又有区域特征。

各地区在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条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尤其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有着较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区域经济规划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因此,各区域在制定区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时,一定要从本区域的区情特点出发,在充分研究区域内外自然、地理、历史、经济、社会、人才资源的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全面的人才资源评价与区域竞争力分析,找出本区域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的重点布局等,确立本区域的人才发展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保障,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协调发展。

再次,应把握“中长期”的特点,即区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要做到立足当前、规划长远

一般来讲,就人才发展规划自身而言,其规划期短则三年,长则五年,有时可长达10年。2010年6月出台的《人才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次以文本的形式,针对人才发展工作、面向2020年战略目标作出的完整而又系统的中长期规划。因此,各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应在中央发布的《人才规划纲要》框架基础上,依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研究制定符合本区域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各区域在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时,应把握住“中长期”这一关键词,既要着眼于当前,也要谋划长远。特别是政府主导的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应该是战略性、宏观性、导向性的人才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既要有定性目标,也要有定量目标,定性目标应是战略性和导向性的,定量目标则应是在规划期内可以实现的。目标确定后,实现目标的手段成为规划实施的关键,而实施人才工程是做好人才发展规划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制定与实施人才工程时,应在中央部署的《人才规划纲要》框架内,制定适合本区域发展需求的人才工程,不宜过多过滥而导致人才政策碎片化。

最后,应关注国内经济市场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即区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要树立国际化和法治化意识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资本、物资、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不断加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逐步完善,人们的市场经济及其法治意识也在逐步增强。这对我国区域人才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在制定和实施区域人才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国内经济市场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树立人才竞争、人才流动、人才素质、人才构成国际化的战略理念。在21世纪的今天,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人才竞争愈演愈烈,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人力资源规划,大体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由政府劳工部门制定的规划;二是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部分的人力资源规划。如美国劳工部的五年战略规划、加拿大人力资源部“2009-2010规划和优先事项”、日本新增长战略基本方案(2010-2020年)等。这些规划都是着眼于一定的国家或区域的,又都是置身于国际人力资源市场这样一个大的发展环境之中。因此,我国区域人才发展规划,也仍然需要置身于国际化的发展环境,在一个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甚至是国际人力资源市场中考虑人才问题,谋划区域人才发展工作。

另一方面,在制定和实施区域人才规划时,要有充分的法治意识和规则观念,即政府要依据法治的意识和市场的规则在区域内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规划,清楚地知道政府自身该干什么与不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与不该怎么干。通常来说,区域人才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一般都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牢牢把握规划制定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明确地方政府的法定职能与既有定位。

总之,在制定和实施区域人才规划时,政府要针对区域发展的自身特点与内在需要,着眼国内经济市场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做到在区域人才发展工作中不缺位、不越位、不蛮干。

上一篇:工民建应届毕业生个人简历表格下一篇:防电信诈骗主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