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安全评价方法

2025-0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常用安全评价方法(精选8篇)

常用安全评价方法 篇1

(1)问卷调查法(2)访谈法(3)测验法(4)量规法(5)档案袋评价法(6)观察法(7)活动法(8)学生自我评价法

2.量规的设计一般包含几个要素?

(1)主要评价要素(2)主要评价指标(3)评价指标权重(4)分级描述等

3.档案袋设计时要注意哪些?

(1)为什么收集材料(2)收集什么材料、(3)怎样收集材料(4)对材料的评价形式。

4.调查问卷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1)前言部分(2)个人特征资料(3)事实性问题

常用安全评价方法 篇2

1 常用评价方法简介

图形叠置法简单来说就是把各类生态信息叠加到同一张图上, 用该图分析生态变化的趋势及水平, 这张图也称作生态影响评价图。生态影响评价图常用指标法和3S叠图法来制作。

生态机理分析法是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受其影响的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 按照生态学原理分析、评价工程生态影响的方法[2]。主要通过收集项目建设全过程相关资料及项目建成前后周边生态状况, 预计、模拟、评价项目建设对动植物及生态系统影响程度。

景观生态学法就是在研究项目建设的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区域的生态系统, 分析其特点、分布、现状、规律, 揭示建设活动对动植物及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空间结构分析和功能与稳定性分析两方面评判生态质量状况。空间结构分析是通过优势度值 (Do) 量化的, 优势度值 (Do) 由密度 (Rd) 、频率 (Rf) 和景观比例 (Lp) 三个参数按一定函数关系计算得出[2]。其数学表达式为:

功能与稳定性分析是通过分析景观元素的恢复再生能力、异质化基质、动植物种群各流量指标、物种流的可达迁徙、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包容度。综合量化评价景观的功能与稳定性。

指数法广泛地应用于项目评价各个阶段, 是环境影响评价中必用的评价方法。该方法是将不能直接比较的指标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过度到能够直接对比并反映因素变化趋势的方法。综合指数法是指在评价指标体系范围内, 对各指标采用某种统一算法, 求出指标的综合指数, 用于综合准确的度量项目区域生态状况的优劣程度。其数学表达式为:

ΔE=∑ (Ehi-Eqi) ×Wi

式中, ΔE—有无项目建设生态质量变化值;Ehi—有项目建设质量指标;Eqi—无项目建设质量指标;Wi—权重值。

2 四种评价方法特点及其适用性比较

图形叠置法的特点是直观、形象, 简单明了地将生态信息叠合到复合图上, 由复合图最终制作出生态影响评价图。但制作复合图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状况调查, 收集项目范围与项目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信息或需要经过精校正的遥感影像作为工作底图, 在底图上描绘主要生态因子信息。这些条件都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 该评价方法不能在预测影响时间上延续预测, 只能对绘图时刻, 这一时间点进行评价。因此, 图形叠置法比较适用于特定区域生态质量影响评价及引起周边自然环境大范围改变的特大型建设项目评价。该方法常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生态机理分析法优点是客观、综合、系统的评价项目建成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缺点是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必须建立在各种模拟试验或数学模拟建模。该方法要求使用者通晓生物、地理、水文、管理、数学、土木等多学科, 需复合型人才才能完全胜任。而且该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 通常只作辅助性工具使用。常用于大规模改变地性地貌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大型建设项目, 如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新能源基地建设等。

景观生态学法反映自然组分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和分布, 考虑了景观中各组分的数目、大小、形状和分布等因素对整个区域生态环境功能的影响, 因此能较准确地表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但这种评价方法的缺点是忽略了绿地种类、绿地生产能力等衡量生态环境功能的因素, 而只考虑了绿地面积、分布的变化。该方法常用于项目建成后生态现状评价。

指数法简明扼要, 其难点是需要准确建立标准评价体系并选择合理的赋权方法。综合指数法不受评价区域大小限制, 可以分析大型区域项目生态影响后评价, 也能分析评价小型项目生态影响后评价。可见, 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在进行生态影响后评价应用范围较广, 相比其他三种评价方法其难度较小。但是, 采用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进行赋权时, 由于单一赋权法的随意性及主观性, 容易造成权值的失真, 进而影响评价结果。

3 综合指数法赋权的改进

在评价过程中, 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在绝大程度上取决于权重的精确度。在计算权重时, 通常习惯采用主观层次分析法与客观熵权法。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其精确度取决于构造的判断矩阵, 该判断矩阵在构造时数值通常为人为主观判断两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 而缺少客观思考。采用熵权法计算权重时,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重赋值的主观性, 但是专家评分有时会带来数值的随意性, 从而引起权重的偏差。为了有效避免这一问题, 可以选择采用多种权重赋值方法。使用多种赋权方法计算权重的结果即相互独立, 又相互冲突。这种矛盾的思想与合作博弈理论相符合。合作博弈权重的基本思想是在相互竞争和冲突的不同权重间寻求妥协、均衡和一致, 即最小化各权重与可能权重间的偏差[3]。其数学表达式为:

权重集wk={wk1, wk2, wk3, …, wkn, }k=1, 2, 3, …, m

m个向量的组合w=∑km=1ak×wkT (ak>0)

使w与wk的离差最小, 即min (∑km=1ak×wkT-wi) , i=1, 2, 3, …, m。根据矩阵的微分性质, 最优化的一阶导数条件为:

4 实例

以某水利建设项目为例, 分别采用主观层次分析法、客观熵权法以及合作博弈权重方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并进行比较。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得出, 采用合作博弈计算权重其数值在AHP权重及熵权权重之间浮动。在进行生态影响后评价时可多选用综合指数法, 其应用范围较广, 相比其他三种评价方法其难度较小。在赋权时, 可采用合作博弈权重, 有效避免采用主观层次分析法计算的权重与客观熵权法计算的权重造成的数据失真。

参考文献

[1]朱国宇, 熊伟.模糊评价法与综合指数法在生态影响后评价中的应用比较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S].2011.

[3]阳大兵, 王正中, 马希明.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工程项目生态影响后评价[J].建筑工程学报, 2012.

[4]刘丽.交通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6.

[5]徐栋.水利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11.

教你安全专家常用的漏洞分析方法 篇3

扎实的漏洞利用技术是进行漏洞分析的基础,否则很可能将不可利用的bug判断成漏洞,或者将可以允许远程控制的高危漏洞误判成D.O.S型的中级漏洞。

一般情况下,漏洞发现者需要向安全专家提供一段能够重现漏洞的代码。这段代码被称为POC(Proof of Concept)。

POC可以是很多种形式,只要能够触发漏洞就行。例如,它可能是一个能够引起程序崩溃的畸形文件。也可能是一个Metasploit的exploit模块。根据POC的不同,漏洞分析的难度也会有所不同——按照MSF标准公布出来的exploit显然要比几个二进制形式的数据包容易分析得多。

在拿到POC之后。安全专家需耍部署实验环境,重现攻击过程,并进行分析调试,以确定到底是哪个函数、哪一行代码出的问题。并指导开发人员制作补丁。

安全专家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

(1)动态调试:使用OllyDbg等调试工具,跟踪软件,从栈中一层层地回溯出发生溢出的漏洞函数。

(2)静态分析:使用IDA等逆向工具。获得程序的“全局观”和高质量的反汇编代码,辅助动态调试。

(3)指令追踪技术:我们可以先正常运行程序,记录下所有执行过的指令序列;然后触发漏洞。记录下攻击状况下程序执行过的指令序列;最后比较这两轮执行过的指令,重点逆向两次执行中表现不同的代码区,并动态调试和跟踪这部分代码。从而迅速定位漏洞函数。

除了安全专家需要分析漏洞之外。黑客也经常需要分析漏洞。比如当微软公布安全补丁之后,全世界的用户不可能全都立刻patch,因此,在补丁公布后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其所修复的漏洞在一定范围内仍然是可利用的。

安全补丁一旦公布,其中的漏洞信息也就相当于随之一同公布了。黑客可以通过比较分析Patch前后的PE文件而得到漏洞的位置,经验丰富的黑客甚至可以在补丁发布当天就写出exploit。

常用安全评价方法 篇4

教学目标:知道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教学内容:

灭火器是一种轻便的灭火工具,它可以用于扑救初起火灾,控制蔓延。不同种类的灭火器,适用于不同物质的火灾,其结构和使用方法也各不相同。灭火器的种类较多,常用的主要有: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和1211灭火器。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种灭火器:

一、干粉灭火器:

1、干粉储压式灭火器(手提式)是以氮气为动力,将筒体内干粉压出。适宜于扑救石油产品、油漆、有机溶剂火灾。它能抑制燃烧的连锁反映而灭火。也适宜于扑灭液体、气体、电气火灾(干粉有5万伏以上的电绝缘性能)。有的还能扑救固体火灾。

干粉灭火器不能扑救轻金属燃烧的火灾。

使用时先拔掉保险销(有的是拉起拉环),再按下压把,干粉即可喷出。

灭火时要接近火焰喷射;干粉喷射时间短,喷射前要选择好喷射目标,由于干粉容易飘散,不宜逆风喷射。

注意保养灭火器,要放在好取、干燥、通风处。每年要检查两次干粉是否结块,如有接充装。

2、干粉推车使用时,首先将推车灭火器快速推到火源近处,拉出喷射胶管并展直,拔出保险销,开启扳直伐门手柄,对准火焰根部,使粉雾横扫重点火焰,注意切断火源,控制火焰窜回,由近及远向前推进灭火。

3、干粉灭火器(MFZ)2-3kg有效射程距离2.5m,4-5kg射程为4m,时间8-9秒。8kg射程为5m,时间12秒。(MFTZ)35-50kg推车有效射程为8m,时间20秒。70kg推车射程9m,时间25秒。二、二氧化碳灭火器

1、二氧化碳灭火器都是以高压气瓶内储存的二氧化碳气体做为灭火剂进行灭火,二氧化碳灭火后不留痕迹,适宜于扑救贵重仪器设备,档案资料,计算机室内火灾,它不导电也适宜于扑救带电的低压电器设备和油类火灾,但不可用它扑救钾、钠、镁、铝等物质火灾。

使用时,鸭嘴式的先拔掉保险销,压下压把即可,手轮式的要先取掉铅封,然后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手轮,药剂即可喷出。注意手指不宜触及喇叭筒,以防冻伤。

二氧化碳灭火器射程较近,应接近着火点,在上风方向喷射。

对二氧化碳灭火器要定期检查,重量少于5%时,应及时充气和更换。

推车式使用方法:同干粉推车一样。

三、1211灭火器

1、“1211”灭火器是一种高效灭火剂。灭火时不污染物品,不留痕迹,特别适用于扑救精密仪器、电子设备、文物档案资料火灾。它的灭火原理也是抑制连烧的连锁反应,也适宜于扑救油类火灾。

使用时要首先拔掉保险销,然后握紧压把开关,即有药剂喷出。使用时灭火筒身要垂直,不可平放和颠倒使用。它的射程较近,喷射时要站在上风,接近着火点,对着火源根部扫射,向前推进,要注意防止回头复燃。

“1211”灭火器每三个月要检查一次氮气压力,每半年要检查一次药剂重量、压力,药剂重量若减少10%时,应重新充气、灌药。

“1211”推车灭火器使用方法:同干粉。

2、“1211”灭火器,1kg有效射程2.5m,2-3kg射程3.5m,4kg射程4.5m,时间为8秒。“1211”推车有效射程:25kg射程8m,时间20秒,40kg射程8m,时间25秒。

四、泡沫灭火器

1、目前主要是化学泡沫,将来要发展空气泡沫,泡沫能覆盖在燃烧物的表面,防止空气进入。它最适宜扑救液体火灾,不能扑救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的火灾(如:醇、酯、醚、酮等物质)和电器火灾。

使用时先用手指堵住喷嘴将筒体上下颠倒两次,就有泡沫喷出。对于油类火灾,不能对着油面中心喷射,以防着火的油品贱出,顺着火缘根部的周围,向上侧喷射,逐渐覆盖油面,将火扑灭。使用时不可将筒底筒盖对着人体,以防万一发生危险。

筒内药剂一般每半年,最迟一年换一次,冬夏季节要做好防冻、防晒保养。泡沫推车使用:先将推车推到火源近处展直喷射胶管,将推车筒体稍向上活动,转开手轮,扳直阀门手柄,手把和筒体立即触地,将喷枪头直对火源根部周围覆盖重点火源。

2、泡沫MP6m灭火器(10公升)喷射距离5m,时间35秒;65L的射程9m,时间150秒左右。

安全评价方法 篇5

一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分析,二是如何分析即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析,三是分析得出哪几方面的结论

一从哪几方面进行分析。

安全与不安全是相对的概念。如果把安全描述为平静、正常、没有事故,那么,发生了事故一定是不安全的。因此,事故与安全生产也就是相对的事件了。探求事故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而隐患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隐患的概念就是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由此,我们对自查出来的隐患进行分析就要从三方面进行:

(1)涉及人的因素问题。人的安全因素问题采用的术语有不安全行为和人失误。不安全行为一般指明显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直接导致事故发生。例如,生产现场不戴安全帽发生事故、不断开电源就带电检修而发生触电事故等。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预定的标准。例如,合错了开关使检修中的线路带电等。不安全行为、人失误可能直接造成事故,也可能造成物的因素问题,进而导致事故。例如,戴手套擦拭运行中的转动设备,发生人身伤亡事故;超载起吊重物造成钢丝绳断裂,发生重物坠落事故。

(2)物的因素问题。物的不安全因素可以概括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机械设备、物质等明显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状态。例如没有防护装置的转动设备、裸露的带电体等。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往往把物的不安全状态称作缺陷。物的故障(或失效)是指机械设备、零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可能直接引发事故。例如,电线绝缘损坏发生漏电;管路破裂使高温高压蒸汽泄漏等。有时一种物的故障可能导致另一种物的故障,最终造成事故。例如,压力容器的泄压装置故障,使容器内部介质压力上升,最终导致容器破裂;锅炉汽包水位计、报警装置、联锁保护引起汽包满水、缺水事故。物的因素问题有时会诱发人的因素问题;人的因素问题有

时会造成物的因素问题,实际情况比较复杂。

(3)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指安全运行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粉尘、通风换气、噪声和振动等物理环境,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软环境(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保护措施如生产现场的护栏、高空操作平台等)。不良的物理环境会引起物的因素问题或人的因素问题。例如,潮湿的环境会加速金属腐蚀而降低结构或容器的强度;工作场所强烈的噪声影响人的情绪,分散人的注意力而发生人失误。企业的管理制度、安全保护措施不完善,可能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为失误。

二是如何分析即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析

对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价,要依赖于安全分析技术。通常安全分析技术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类型。定性分析能够找出系统的危险性,估计出危险的程度;而且定量分析可以计算出事故发生概率。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用哲学的方法来看,定性分析是感性认识,定量分析是理性认识。一般说来,定性分析只解决是什么(或者怎么样),定量分析却要解决有多少(或者什么程度)。

通过实际的例子理解一下:比方说通过一定的方法分析出碳酸氢钠的水溶液呈碱性,这就是定性分析,而如果确定出该溶液的pH值,这便是定量分析。

再通过实际的例子理解一下:

草原上有一群动物在吃草,你靠近观察分析,分辨出那是马群而不是牛群,这是定性分析.你再数了一下牛脚或牛屁股的数目,推断出牛共有38头,这是定量分析.)对于我们安全性评价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来说,量化打分即为定量分析,隐患分级治理为定性分级整改。系统安全分析的具体技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故障树分析(FTA)

该方法于1962年起源于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它既适用于定性分析,又能定量计算,能全面地对系统危险性进行辨识分析及预测评价,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又称故障树分析或事故逻辑树分析。故障树是一种演绎地表示故障事件发生原因及其逻辑关系的逻辑树图。上下层故障事件是结果原因关系,它们用逻辑“与”“或”关系连接。最后形成一棵倒立的树状图形。

故障树分析一般要经历资料收集准备、事故树编制、定性定量分析、预防措施制定几个阶段。

(2)事件树分析(ETA)

ETA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工程的决策论。与FTA恰好相反,该方法是从原因到结果的归纳分析法。其分析方法是:从一个起因事件开始,按照事故发展过程中事件出现与不出现,交替考虑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性,然后再把这两种可能性又分别作为新的起因事件,坚持分析下去,直到分析最后结果为止。其特点是能够看到事故发生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进行定量分析时,各事件都要按条件概率来考虑,即后一事件是在前一事件出现的情况下出现的,后一种事件选择某一种可能发展途径的概率是在前一事件做出某种选择的情况下的条件概率。

(3)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PHA应用于系统安全程序计划的初始阶段或形成设计概念的时候。其目的在于在系统开发的初期阶段,去辨识系统内原有的主要危险因素,确定事故的危险性等级。应用PHA分析方法,首先要把明显的或潜在的危险性调查清楚,然后研究控制这些危险性的可行性,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控制措施。系统中安全检查表是PHA分析常用的方法。如果在系统开发的初期阶段应用了PHA时,就可以避免在以后因对安全因素考虑不周而返工,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浪费,从而能确保系统安全性方面的经济效益。

(4)安全检查表分析技术(SCL)

安全检查表是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和查明各种危险和隐患、监督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实施,及时发现并制止违章行为的一个有力工具。由于这种检查表可以事先编制并组织实施,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应用以来已发展成为预测和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

(5)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

FMEA是一种归纳分析法,主要是在设计阶段对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即元件、组件、子系统等进行分析,找出它们所能产生的故障及其类型,查明每种故障对系统的安全所带来的影响,判明故障的重要度,以便采取措施予以防止和消除。FMEA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

如果对某些可能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故障类型单独拿出来分析,称为致命度分析(CA)。FMEA与CA合称为FMECA。FMECA通常也是采用安全分析表的形式分析故障类型、故障严重度、故障发生频率、控制事故措施等内容。

(6)安全操作研究(OS)

安全操作研究亦称为可操作性研究(Operability study,简称OS)。它是由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开发的一种分析方法。该方法针对工艺(状态)参数的变动及操作控制中的偏差,分析各种偏差的原因及对系统的影响,针对其后果提出应采取的措施。安全操作研究的特点是由中间的状态参数的偏差开始,分别向下找出原因,向上判明其后果,所以是从中间向两头分析的一种方法。

以上是常用到的一些安全性评价方法,对于我们基层单位安全性评价来说,不必拘泥于现有的安全评价方法,可根据自身情况,改造现有评价方法,综合使用各种评价方法,甚至发明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评价方法,达到摸清本部门安全底数的目的。

另外,在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分析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要把管理作为评价的重点。安全性评价需要查评人、物、环境和管理等方面的危险因素,但管理是渗透到人、物、环境各方面的,而且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消除人、物、环境的危险因素或使危险因素受控,再加上人、物、环境中存在着很多不可能直接查评的问题,因此,查管理往往就成了查评危险因素的切入点和手段,而且对人、物、环境等方面查出的具体危险因素一般都要从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找出管理上的漏洞,才能对改进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安全性评价不是单纯的技术诊断,单纯技术而不问管理可能使安全性评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对重大隐患特别分析。对我们的一些基层单位、生产车间而言,可能没有力量进行全方位的量化评价,因此评价要有侧重点,对关键设备、关键(危险)部位,特别是对于查评出来的一些重大隐患,一定要进行深入分析,综合各方面因素,发现薄弱环节,制定防范措施、明确责任人,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订应急预案。

三是分析得出哪几方面的结论

总之,安全评价一定要针对本单位、本部门的自身情况,通过对本部门人的因素、设备的因素、管理因素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摸索出预防事故的规律性,得出安全性评价综合分析报告。报告要包括本部门哪些方面安全基础较为薄弱,薄弱到什么程度,哪些重大事故和恶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隐患是什么,针对不同等级的隐患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加以防范。

四、明确查评责任、规范查评人员行为、严格查评步骤

安全评价报告是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最终结论性报告,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对部门安全基础情况薄弱环节的认定准确与否,更重要的是其评价结果是部门管理人员进行决策的依据。因此,各单位应建立严格的内部安全评价质量保障机制,从安评细则的修订、学习、分解到班组自查汇总和车间(专业)量化打分、定性评价到最终得出评

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篇6

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根据建筑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要求,结合实际工程讨论了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技术思路、区域及近场区地震地质调查、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地质背景、地震动衰减关系、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场地地震动设计参数的确定等.经研究认为,在研究区域中存在发生七级左右地震的.地质背景,本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在研究中同时得到的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可供设计部门参考.

作 者:石林珂 孙懿斐 岳安平王俊梅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刊 名: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ISTIC英文刊名:COMPUTING TECHNIQUES FOR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年,卷(期):30(2)分类号:P631.4关键词:工程场地 地震安全性评价 设计地震动参数

网络安全态势预测常用方法研究 篇7

关键词:网络安全,态势预测,态势评估

一、网络安全态势评估

1.1基于逻辑关系的融合算法。该类算法中的代表算法为警报关联算法。警报关联算法可以根据不同警报的属性特征及其相似度对发生在网络中的安全攻击进行关联融合, 进而将安全攻击的发生条件和后续行为纳入到关联体系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模型供管理者分析。

1.2基于数学模型的融合算法。该类算法可以根据网络安全态势中不同因素的权重和作用等构造一个与态势评估相匹配的数学模型, 所构造的数学模型中, 影响越大的因素所占的权重越大。加权平均法是该融合算法的代表算法。该算法可以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态势因素集R与态势空间θ之间的映射关系, 每一态势因素均具有与其对应的权值系数用于反映其在整个评定函数中所占据的比重。

1.3基于概率统计的融合算法。该类算法将先验知识的统计特性作为评估模型建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就实现了确定信息和不确定信息的统一, 增强了评估函数的评估准确性和精确度。该类算法的代表算法为贝叶斯网络和隐马尔科夫模型。贝叶斯网络使用有向无环图来描述网络中的安全态势。贝叶斯网络中不同的态势用节点V进行标识, 相邻态势的关联用E进行描述, 这样态势和态势之间就建立起了相互联系, 在评估过程中出现新的证据信息时, 网络吸收该信息并应用这些信息重新进行网络描述, 获得新形势下的态势评估内容。

二、网络安全态势的预测

2.1基于灰色理论的预测方法。由于灰色理论对数据的要求较低, 只需要一小部分数据即可实现预测模型的建立, 故该方法所使用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小样本数据或贫信息数据。这类数据中包含部分已知信息, 对这类信息进行建模分析可以从中发现网络安全态势的发展规律, 依照该规律可以对未来的安全态势进行预测。

2.2基于灰色支持向量机的预测方法。支持向量机是一种统计学习模式识别方法, 将其与灰色理论相结合对网络安全态势进行预测可以提升预测的精度。该方法首先使用灰色理论预测方法对原始序列进行累加, 然后将累加结果送入由支持向量机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 之后将分析结果进行累减操作即可获得相应的预测值。

2.3基于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该方法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网络安全态势预测方法。其利用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性和在处理非线性数据方面的优势将某些历史数据作为训练样本进行神经网络学习和模型聚类, 然后建立输入状态与输出状态之间的神经网络映射关系, 利用其对未来的安全态势进行预测。相较于其他预测方法而言, 该方法所形成的模型冗余度更高, 因而容错性和鲁棒性更好。

总结

网络安全态势预测是现代网络安全监控中所使用的一类新技术, 其可以将被动防御变为主动防御, 进而发现和消除网络中存在潜在威胁, 避免或降低针对网络安全的攻击所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席荣荣, 云晓春, 金舒原, 等.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 2012, 32 (1) .

常用安全评价方法 篇8

关键词 安全评价;煤矿通风;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 TD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2-0194-01

安全评价存在的意义就是为工程系统安全制定防范措施以及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其主要措施是通过灵活运用安全系统的原理和方法,对系统和工程中潜在的有害因素和危险进行识别和分析,从而判断出这其中发生各种事故和急性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为系统工程安全体系的制定和防范提供重要的科学的参考依据。在矿井作业中,煤矿瓦斯、煤尘和火宅等事故发生的隐患是主要的危险因素,而煤矿通风对于防治和防止煤矿瓦斯、煤尘和火灾(自燃)起主要作用。所以,对煤矿通风的安全评价,判断出煤矿通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通风环境的整改,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煤矿通风安全评价

1.1 煤矿通风的资料评价

在煤矿安全生产作业中,二氧化碳等级鉴定、开采煤层的自燃发火性、煤矿瓦斯、开采煤层的煤层爆炸性鉴定结果,都是反映煤矿在该方面有无灾害的基础依据。根据《煤矿安全规程》(一下简称《规程》)第133条的规定,矿井必须确保以下工作的按时进行:每年要进行煤矿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并经省级行业管理部门审批,上报到省级煤矿机构部门备案。鉴定内动包括煤矿瓦斯、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和绝对涌出量。并且,《规程》还对煤层自燃发火性、煤尘爆炸性做了相关规定。

1.2 煤矿通风系统的评价

确保矿井下各个用风点的风速流动稳定是煤矿通风系统的基本出发点。我们要根据通风系统的特点,判断出留设煤柱是否符合本矿通风系统的安全要求,矿井的风机、反风设施是否符合各方面要求,风门、风桥、风窗和密封等各种通风设施是否符合要求。

为了实现独立通风和通风稳定,合理的采(盘)区通风系统是基本保障,寻找煤矿通风系统中存在的角联部位,并通过分析和保障角联井巷中通风设施,是保证其运转稳定的重要措施。例如在高瓦斯或者在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采区,及容易自燃的煤层,我们必须设置专用回风巷。在低瓦斯开采煤层群,分层开采采用联合布置的采(盘)区也必须设置专用回风巷。我们知道,由于在回采工作面的通风系统有着上行和下行的通风区别,并且瓦斯气体密度的比空气密度小,那么上行风的流东就和瓦斯自然流动处于同一个位置,这样就便于瓦斯气体被上行风流带走。总之,煤矿下各个通风使用点的通风关键就在于总回风巷的瓦斯和二氧化碳的检测。所以我们要通过煤矿一定时间内总回风巷的瓦斯测定记录、二氧化碳浓度和瓦斯浓度的稳定来判断通风系统中是否存在

问题。

1.3 煤矿测风的评价

煤矿测风是通风管理的一项日常工作,测风地点包括主要进风巷、回风巷,进、回风井,采掘用风点进、回风巷以及采(盘)区进、回风巷;还包括低风速区域中的掘进工作面,角联巷道,回采工作面上隔角等;风门、风桥和密闭等漏风区。

1)紊流的控制。煤矿井的下风流状态要求为紊流,因为紊流可以将矿井下瓦斯、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带到风流中去,使之随风飘走。所以我们通常要求,紊流状态下风流风速必须大于《规程》中规定的最小风速,这样才能在这一点上保证基本的安全。同时不能忽略的是,低风速区域也是矿井中瓦斯容易积淀的地方,这些地方是管理中的小节,也是重点。

2)漏风。漏风就像误差一样,是无法排除的必然现象,我们在工作中要通过对漏风的检测,计算出矿井的内部漏风和外部漏风。

3)井巷的风流。如果井巷的风流风速过大,就出现煤尘和粉尘的飞扬现象,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求这部分的风速必须低于《规程》规定的最高风速,并通过计算来评价各个用风点的风量是否符合要求。

1.4 对通风管理系统的评价

对通风系统的管理体系,包括日常管理制度、反风演习制度、系统变更、技术资料等。我们在工作中要依据以上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了解影响矿井通风的因素,明确井下各用风点对矿井通风安全工作的保障地位。最终通过这个评价找出煤矿通风存在的不足之处,达到为不断改善煤矿通风提供科学依据的作用。

2 确保通风安全的措施

1)各級管理和监察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煤矿生产这项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生产管理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完善和完备的矿井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做到机构健全,职责明确,确保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要提高安全硬件装备水平,并提高检测员的检测水准;在煤矿工作人员方面,对其进行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的培训是直接要求。

3)在工作中,要做到对矿井生产的变化及时进行通风系统的改造和维护,时刻确保矿井生产的安全。除此之外,各级监察部门的监察力度的保证也是不可忽视的。

3 结束语

“安全第一”是我们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理念,在煤矿生产中保证职工的人身安全才是最大的生产利益,。在这个理念的倡导下,煤矿生产的关键工作——安全通风是确保安全第一的重要前提。只有通过对煤矿通风系统的安全评价,才能从数据和实际情况中对安全通风有直接性要求。在达到这个要求的前提下,我们才能顺利进行安全生产和增产。

参考文献

[1]刘立平,林登发,何朝远.矿井瓦斯爆炸危险性定量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1.

[2]崔刚,陈开岩.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煤炭科学技术,1999.

上一篇:TPS管理体系下一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