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精选10篇)
富阳市新登中学 刘亚茹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从而了解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工具: 地球仪 投影片 地图册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式、画图演示法
教学过程:
通过对2015年有关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题型的回顾,不难预测今后的命题方向仍然是围绕课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要求进行扩展。本文主要就“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考点进行题型回顾、考点精讲、命题预测和能力测试,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应考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题型回顾
例1 (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第8题)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图1示意M国的位置。如果都以当地时间8:00~12:00和14:00~18:00作为工作时间,在M国的中资企业若在双方工作时间内向其总部汇报业务,应选在当地时间的( )
A.8:00~9:00 B.11:00~12:00
C.14:00~15:00 D.17:00~18:00
【解题思路】本题以局部区域经纬网图为信息载体,考查关联时间计算。由图文信息可知, M国(摩洛哥)大部分国土在东一区,采用东一区时间;总部在中国,采用东八区时间。M国(摩洛哥)比北京时间晚(少了)7小时,选项中的四个时段分别加7小时即可换算成北京时间,由此确定当东一区在8:00~9:00时,东八区在15:00~16:00,符合双方都在工作时间内的要求。故选A项。
【参考答案】A
例2 (2015年江苏地理卷,3~4题)北京时间2015年2月19日零点钟声敲响时,某工程师在南极长城站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微信抢红包活动。图2为长城站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工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 )
A.2月18日12时 B.2月18日20时
C.2月19日4时 D.2月19日12时
(2)春节假期期间( )
A.南京太阳从东北方升起
B.南京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增大
C.长城站日落时间推迟
D.长城站正午太阳高度减小
【解题思路】本题以局部区域经纬网图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区时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第(1)题,由图可知,长城站位于60°W附近,属于西四区。西四区区时比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2015年2月19日零点晚12个小时,由此确定该工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2月18日12时。故选A项。第(2)题,春节假期期间属于2月份,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南京太阳从东南方升起,A项错误;南京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减小,B项错误;长城站因南半球白昼变短而日落时间提前,C项错误;长城站正午太阳高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减小,D项正确。
【参考答案】(1)A (2)D
例3 (2015年浙江文综卷, 第11题)图3为某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周年位置轨迹示意图。若甲、乙两个位置的太阳高度之和为90°,则乙位置太阳高度为( )
A.47°B.43°
C.23.5°D.21.5°
【解题思路】本题以示意图为信息载体,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由图可知,该地一年内最小太阳高度(乙位置太阳高度)大于0°,依据甲、乙两个位置的太阳高度之和为90°,确定该地最大太阳高度(甲位置太阳高度)小于90°,所以该地位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依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先求出该地纬度,再求出乙位置太阳高度:[90°- (该地纬度-23.5°)]+ [90°- (该地纬度+ 23.5°)]=90°,该地纬度=45°,乙位置太阳高度=90°-(45°+23.5°)=21.5°。故选D项。
【参考答案】D
二、解题准备
(一)时间计算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地方时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经度差:同减异加, 即同在东经度或西经度的大数减小数;分别在不同经度的相加。东加西减:在已知地方东边的,取“+”;在已知地方西边的,取“-”。
(2)区时计算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区时 ±1小时×时区差。时区差:同减异加,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大数减小数;分别在不同时区的相加,1小时/时区。东加西减:在已知时区东面的,取“+”;在已知时区西面的,取“-”。 计算时,一般把东十二区当作最东,西十二区当作最西。
(3)两个特殊区时。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我国所用的统一时间;世界标准时(世界时)=零时区(中时区)区时=0°经线的地方时= 全世界所用的统一时间。
(4)两条日期分界线———0点经线和180° 经线。
10点经线和180°经线的区别。0点经线是自然日界线,是灵活可变的时间线。180°经线是人为日界线,是固定不变的空间线,它经过太平洋。
2今天范围的确定。理论上,今天和昨天的范围指的是今天和昨天的经度范围。因为0点经线以东为今天,以西为昨天;180°经线以西为今天,以东为昨天。所以,地球上今天的经度范围为0点经线向东到180°经线。
3今天范围占全球范围的比例。今天范围的大小取决于0点经线的经度,当0°经线为0点时,今天和昨天的范围各占一半;当两条日期分界线重合时(即180°经线为0点),全球同为一天。今天范围占全球范围的比例=今天经度跨度/360°=180°经线地方时/24小时。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计算公式及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季节变化):6月22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12月22日,反之。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两点”指观测点和太阳直射点。若“两点”同在北(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两点”分别属于南、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点的纬度之和。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根据某地某日(如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3)确定房屋的朝向(正午太阳方位)。
合理设置房屋的朝向可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门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门窗朝北。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5)确定楼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 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见图4),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
(6)判断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 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呈直角。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为α+h=90°(α为倾角,h为正午太阳高度)。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计算方法、日出和日落方位问题
1.昼夜长短的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如图6所示。
(1)昼=夜:赤道上全年,春、秋分时全球。
(2)昼> 夜:夏半年,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以北半球为例)
(3)极昼:6月22日在北极圈及其以北,12月22日在南极圈及其以南。
2.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长(弧)+夜长(弧)=24小时。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经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图7所示)。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1同纬各地: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2同纬冬、夏:夏至日昼长+冬至日昼长= 24小时。
3对称纬度:此昼长=彼夜长。
4太阳直射同一纬度的两个不同日期,昼夜长短相同。
3.日出、日落方位。
(1)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方,日落正西方。
(2)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3)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4)正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北半球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三、命题预测
1.以局部区域经纬网图或文字为信息载体,考查地方时计算、区时计算、关联时间计算和到达某地的到达时间计算。
2.以示意图、局部区域经纬网图、坐标统计图或文字为信息载体,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日影长度计算、太阳能热水器和电池板安装角度、房屋的朝向、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
3.以时事热点或时间信息为思维线索,综合考查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日出日落方向等问题。
4.利用时间信息和正午太阳高度信息,考查地理空间定位能力。
5.以晨昏线图为信息载体,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和地理方位问题。
6.以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利用经纬网计算实际距离的能力。
四、能力测试
(改编)图8中D地此时是2014年12月21日的正午时刻,此时一艘轮船从A地出发,航行6天后到达B地,然后又继续航行10天,到达目的地C地(32°N)。读图,回答1~2题。
1.轮船出发时,与A地处在同一天的日期范围占全球的比例( )
A.等于1/2B.大于1/2
C.小于1/2D.全球同在一天
2.轮船到达C地时,该地的时间为( )
A.2015年1月6日16时
B.2015年1月5日8时
C.2015年1月5日16时
D.2015年1月6日8时
(改编)图9为a、b两地同一日期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X、Y分别为两地最大太阳高度,且Y的取值范围为0°~46°。据此回答3~ 5题。
3.若X=70°,则Y必定为( )
A.0° B.20°
C.40°D.0°或40°
4.若X=60°,则a地可能位于( )
A.马来群岛B.长江三角洲
C.青藏高原D.华北平原
5.若X=67°,且b地位于西伯利亚地区, 则此时( )
A.长江入海区正值咸潮多发季节
B.武汉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C.巴西高原一片枯黄
D.北京香山红叶正值最佳观赏季节
(改编)6.图10为甲、乙两地某日从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其中甲地位于北半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推测,乙地的经 度位置是_____,纬度位置是_____。
(2)据图推测,该日北半 球的节气 是_____,该日全球 正午太阳 高度分布 规律是_____。
(3)甲、乙两地实际距离大约是( )
A.1万千米B.2万千米
C.3万千米D.4万千米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考查日期范围。图示时刻,180°经线为12时,0°经线为0时,0时经线与国际日界线相对,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故选A项。
2.C考查到达某地的到达时间。C地位于120°W经线上,C地时间的计算步骤如下: 轮船到达B地时,用时6天,又因向东跨越了日界线,日期应减一天,故到达B地时的时间为2014年12月26日12时;C地在B地以东, 相差4个时区,故此时C地时间为2014年12月26日16时,期间轮船由B航行到C用时10天,故到达C地时的时间为2015年1月5日16时。故选C项。
3.C由图可知,同一日,b地昼长为24小时,即出现极昼现象;a地昼长为12小时,即昼夜平分,由此推知a地位于赤道。若X=70°, 即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0°,计算可得此日太阳直射点纬度值为20°,则刚好出现极昼的纬度为70°。根据b的太阳高度变化分析,b地日出时太阳高度为0°,应是70°纬线,则b地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70°-20°)=40°。因为b地是极昼现象,所以b地正午太阳高度不会是0°。故选C项。
4.C由X=60°推知a不在赤道上(赤道上一年中最小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又由a地昼长为12小时可推知该日为二分日。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a地纬度值为30°;由图可知,a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4时,通过计算可知当地经度为90°E;选项中只有青藏高原符合条件。
5.C同理,若X=67°,根据a地昼长12小时,b地有极昼现象,分析此日不是二分日,a地位于赤道,太阳直射在23°纬线。结合前面分析,b地刚出现极昼现象的纬线为67°纬线, 由于b地位于西伯利亚地区,则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23°N,即此时为北半球夏季。长江流域正是雨季,咸潮少,A项错误;此时太阳直射点还未到达北回归线,武汉昼长没有达到最大值, B项错误;巴西高原位于南半球,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现在是干季,草原一片枯黄,C项正确;北京香山红叶的最佳观赏季节是秋季,D项错误。 故选C项。
6.(1)60°W赤道
(2)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B
【解题思路】本题以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利用经纬网计算实际距离的能力。
第(1)题,由图文信息可知,甲地位于北半球,依据甲地日出和日落时间求出甲地昼长为12小时16分,昼长大于12小时,说明该日处于北半球的夏季。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出现在北京时间24点,由此计算出乙地经度为60°W。 由于不在春、秋分日,而乙地昼长为12小时,所以乙地位于赤道上。
第(2)题,依据乙地正午太阳高度求出该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3°26′N,由此确定该日北半球的节气是夏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必修Ⅰ模块的重要基础理论,对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看,学生已了解到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及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和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但从学习能力要求看仅限于会用简单方法演示两种运动形式,会用一些地理事实说明地球存在的两种运动形式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同时,个别省区义务教育阶段选用的是历史与社会和科学课程标准,这方面的学习就更为薄弱。
伴随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学习要求。从这条标准的行为动词看,强调“分析”能力;结合知识内容要求看,该标准包含着四层递进的含义:一是知道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特点及相互关系;二是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三是分析这些规律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四是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
对照各版本教材,对课标的诠释基本趋同。从教材的编写思路看,中图版与人教版相似,鲁教版与湘教版相似。从学习方法、知识呈现过程、具体知识及呈现方式看,各版本教材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课标并综合各版本教材建构如下知识结构体系(如图1)。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公转轨道;了解不同参照系下地球的真运动和视运动;认识地球两种基本运动之间的关系(同时运动、相互叠加)及黄赤交角的存在和意义;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的产生、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地球形状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并分析原因;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地理实验(模拟和演示实验)、地理观察和观测的学习方法;掌握阅读、绘制、运用和分析地理示意图的一般方法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及观察、实物或多媒体动画演示及观察、阅读图像、对比和综合分析、绘制示意图等方式学习,在此过程中了解地理模拟实验和实物演示的一般观察方法,掌握阅读、分析和绘制示意图的一般技能。通过对地理现象观测,实际案例、图片和文字材料的探究,分析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并分析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观察地理事物、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实验、实物或多媒体动画演示及地理现象观测,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形成探究现象和问题的意识、动手操作的习惯,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地球两大运动的关系及产生的地理意义,认识到事物是普遍联系、发展变化和有规律可循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和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观念。
三、重难疑点
1.教学重点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这部分教学的重点应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规律是理解和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基础,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是运用层面的拓展(即对现实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解析)。从技能层面看,学会阅读、绘制、分析、运用各类地球运动示意图是这部分教学的能力要求重点。
联系整个高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标准,再结合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在教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应重点放在昼夜更替、地方时的产生和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对自转引起的地球形状变化只需了解,其地位仅限于使自转产生地理意义更为全面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在教学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应重点放在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四季更替中的天文四季。对于气候统计上的四季、传统意义上的四季以及五带划分这些内容的教学应定位在知识的拓展延伸、今后学习的基础辅垫以及激发学习兴趣上。
2.教学难点剖析
虽然高一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所发展,但是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还相当薄弱。因此,让学生理解宇宙中的地球有两种同时进行、相互叠加的运动并理解运动带来的地理意义难度很大,而且学生还未接触数学中的球面知识,学习中又要联系运用一些物理知识,难度就更大。
难点一:地球运动的方向和周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均呈自西向东学生较易理解,难在从不同视角观察地球的运动方向及两种运动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一是理解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二是理解不同视角下两种运动的叠加,即从北(南)极上空看自转和公转均呈逆(顺)时针方向,且地轴的空间指向几乎不变。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难在理解不同参照系下地球的真运动和视运动。以恒星为参照系是地球的真运动,其自转周期是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公转周期是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以太阳为参照系是地球的视运动,其自转周期是一个太阳日(24小时,即通常所说的一日),其公转周期是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难点二:地球运动的速度。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三个难点:一是明确球体运动存在两种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二是理解地球自转时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任何地点的角速度相同、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含变化规律及一般计算方法)。三是理解地球公转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太阳位于公转轨道的焦点上;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时间;地球公转时其速度出现快慢现象及变化规律。
难点三:黄赤交角的存在和意义。这部分学习的难点是首先要理解为何存在黄赤交角,其次在明确黄赤交角大小的基础上理解其存在的意义——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影响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难点四: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学习这部分内容难点多。一是辨清几个易混淆的地理概念。如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地方时与时区、区时;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二是理清几则相互关系。如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的关系;地方时与自转角速度的关系;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昼夜长短、太阳高度与四季的关系。三是掌握几个重要的地理规律。如晨昏线的日和年移动规律;东西位置不同地点的地方时早晚规律;水平运动物体在南北半球的偏转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天文、气候和传统四季的划分规律。四是掌握几个计算方法。如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方法。五是各类地球运动示意图、太阳光照图的判读、绘制和分析。六是运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解释自然现象,分析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日月星晨东升西落、北半球冬夏半年日数差异、河岸的冲刷、风的偏向、冬夏日室内接受日照的差异等。
3.教学疑点解析
这部分内容存在的主要困惑是教学程度的把握,如人教版和湘教版教材皆用一定篇幅以读图思考或活动形式编制了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和实际运用,而中图版和鲁教版均作简约化处理。回看课标,这部分内容应是教学重点,意在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地方时,学会分析地方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如,湘教版教材在活动中编制了自转线速度的计算、用观察日影的方法测定所在地的经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学计算。回看课标,这些内容都不是教学的重点,只是为学生理解某个知识、提高某种能力提供了一种学习方法,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因此,应依据课标再结合高一和高三不同学段的考查要求选择和把握教学目标。
四、教学建议
1.方法参考
(1)采用模拟实验、模拟演示与绘制示意图相结合的方法,将动态运动转为静态图像理解。理解不同视角下的地球运动方向及两种运动之间的关系、黄赤交角的存在和意义等都需要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于无法感知空间运动,建立空间概念,难以把握运动的空间特征。通过教师的模拟实验和演示及学生亲身模拟演示能触发学生观察的视角和探索的兴趣,再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转绘成示意图,就是将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渐转为理性理解的过程。在教学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黄赤交角的存在及意义、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的关系、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时,都可采用将教师的模拟实验与学生的模拟演示相结合,将学生的模拟演示与学生绘制示意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运用数形结合和数理推理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和特点形象化、具体化。分析运用地方时和区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变化带来的影响等知识时,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计算方法,若将这些计算与图形相结合,会使难于理解的公式图形化,使抽象思维变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把握计算的本质。如教学地方时和区时运用的计算公式为:某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度);某地区时=已知地点的区时±两地区时差(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东侧用“+”,西侧用“-”)。教学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大小变化时运用的公式为: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90°-|φ±δ|,其中φ为当地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用“-”,冬半年用“+”)。若运用数形方法,将计量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更容易理解。
(3)运用比较分析法,使易混淆的地理概念、地理图表、地理规律清晰化。在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恒星年和回归年、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地方时与区时、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时,让学生对这些地理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在学习晨昏线的移动规律、水平运动物体在南北半球的偏转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时,可运用几幅示意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它们的主要差异,总结其一般特点,从而准确理解地理概念、明晰地理示意图、把握地理规律。
(4)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运用知识。在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时,可联系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实际案例,如日月星晨东升西落、北半球冬夏半年日数差异、河岸被冲刷、风的偏向、冬夏季节室内照射阳光的差异、住宅小区楼间距与采光、太阳能热水器支架的调节、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等。通过情境创设、问题设置、生生探究和师生评价等环节,让学生在探究分析中学会运用知识。
2.图表使用
(1)地球自转周期示意图(图2)。该图主要用于理解不同参照系下地球自转的周期,运用该图有三个关键点:一是明确地球是运动物体,太阳和恒星是不同的参照系,恒星距地球遥远而位置相对稳定,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二是该图为宇宙空间俯视图,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均为逆时针。三是P为地面上某一点,P与地心(E)、太阳(S)或某一恒星(☆)两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自转周期。在使用此图时,若用一张纸板制作的地球(纸板上标注P点及P与地心的连线)相结合一起演示地球运动,并列出相应比较表(表1),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图3)。该图的运用有两个关键:一是引导学生对示意图进行比较分析并学会归纳总结。通过比较分析感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了晨昏线移动,从而导致昼弧夜弧长短变化(即昼夜长短变化);通过分析归纳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如表2)。二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并绘制相对应的示意图,如南北极上空观察、局部截图观察的昼夜长短变化图。
3.活动指导
课标在活动建议中提出“运用教具、学具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昼夜更替和四季形成的原因”的建议。此类活动适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通过学生参与演示、进行观察,更便于探究自然现象的成因,具体教学方法见前面介绍。
课标还提出了“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及体会”的活动建议。此类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教师应结合课标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几项观察类探究活动或研究性学习活动。其中,观察类探究活动如日月东升西落、北斗七星斗柄的四季朝向、物体影子的日变化、冬夏季室内照射阳光的差异等。开展此类活动相对比较容易,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坚持,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和绘制成相应的示意图,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观察现象进行探究分析。适宜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测算小区住宅楼的采光条件;利用杆影测算当地的地理坐标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等。下面以利用杆影测算地理坐标和正午太阳高度角为例加以说明。
活动时间:阳光明媚的某天中午前后。测算当地经度可以任选一天,而测算当地的地理坐标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好选择在二分二至日(考虑学期应选择秋分日和冬至日)。
活动准备:选择一块平坦开阔地,保证杆影不受阻挡;将一根木杆垂直立于地面并露出地面2米(木杆太短日影可能不清晰,杆长不限会给计算带来麻烦);一条皮尺;一个指南针。
活动过程:①用指南针找到正北,在立杆的地面画出一条朝正北的线条(如图4);②中午前后观察并记录杆影经过地面正北时的时间及杆影长短(若当地在北京东侧选择12点后,若当地在北京西侧选择12点前);③利用地方时计算公式推算当地所在的经度,利用三角函数公式计算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④另外选择某天或某节气,再次观测、记录杆影长短并算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⑤比较前后两次杆影长短变化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五、思考与练习
拓展思考1: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思考,若地球自转或公转的方向发生变化,则自转周期会发生什么变化?
意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难点,明确以某恒星为参照系的是地球真运动,以太阳为参照系的是地球视运动。当自转或公转中的某一方向变化(即不同向运动),则恒星日>太阳日;当自转与公转的方向都变化时(即同向运动),则恒星日<太阳日。
拓展思考2: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发生什么变化?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什么变化?五带划分会发生什么变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地球公转一周后,地球上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能力训练点
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高度变化。
2.难点:太阳直射概念。
3.疑点: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
4.解决办法:图解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通过自己一步步绘图逐渐理解知识内容。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攻破难点:不同方位的太阳直射概念。2.突出重点: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3.了解五带和24节 气。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图解直射概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直射,特别是变换角度的直射概念不清楚,影响了后面一系列的知识理解和学习,此处宜作为重点讲解内容。)方法:
(1)画两个如图的弧形A弧、B弧,在弧上各找一点表示一人所在的地理位置P1、P2;请学生画出此人所在的地平线(过切点画切线);讲明直射即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是90度,请学生画出太阳光线。
(2)在图2上把弧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圆,并画上地轴(垂直线)、赤道(水平线),问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赤道)。
(3)把图2旋转一个角度(黄赤交角),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从此点平行于赤道画一条纬线,思考这条纬线的特点(太阳直射的最北点――北回归线,此线上各点一天中都有直射机会)
(4)思考: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否移动,观察二分二至图,认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练习:一年之中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之间。
2.昼夜长短变化
请每位学生画一张夏至日(12月22日)光照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用以订正。在图上标出南北回归线、晨昏线,把夜半球涂成阴影。
(1)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a.教师在图中南北半球各画一条纬线(例图中B、D所在纬线),学生注明昼弧和夜弧长,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的南半球昼长于夜,北半球相反。
b.教师在北半球再添加一条纬线(例图中E所在纬线),学生观察同一半球不同纬线上的昼夜长短情况,得出结论: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赤道终年昼夜平分。
c.请学生用纬线标出极昼和极夜范围――极圈概念(例图中A.F点所在纬线)。
(2)思考:有无全球同时昼夜平分的时候,什么时候?演示春秋分时太阳直射的位置。
理论上:晨昏圈过极点时,全球纬线被平分,此时为春秋分。
实际中:夏季的昼长转为冬季的昼短的那一天。
3)练习:12月22日下列地区昼长的是B、D,昼最长的是D。
A.伦敦B.悉尼C.北京D.好望角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练习:6月22日(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范围是北回归线以北各地,达最小值的地区是赤道以南各地。
分析:绘图,注明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在北回归线以北任选一点A,发现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离此点最近,此点达一年中最大值。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故未达最大值。赤道以南和南回归线以南各选一点B、C,发现此时太阳直射点离所选点最远,故赤道以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
思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变化与一年中的气温高低变化有关吗?画图说明。你能解释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了吧。
(太阳高度角小,冰雪反射率大,冰层厚海拔高。)
4.五带划分:(图略)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5.四季
(1)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一季三个月,请写出天文四季的春夏秋冬所包含的月份。
春______夏______秋______冬______
(2)思考: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季含义是什么(气温的高低)。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
春______夏______秋______冬______
(3)了解24节 气的概念与四季的关系
24节 气是将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平分24份,从春分点开始,角度每隔15度为一个节 气,约为15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 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三)总结、扩展
思考:你知道为什么4年一润吗?
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另有其它历法计算余、损数值。
六、布置作业
题1 读右图”极地投影太阳光照图”(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45E,0
(此图所画半球逆时针旋转,为北半球,北极圈里是极昼,此日是夏至6月22日)
(2)abc是晨昏线,其中晨线为bc段。(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永远垂直,此图逆时针旋转,地球上各地在ab弧处由昼进入夜,在bc弧处由夜进入昼,为晨线。)
(3)此时A、B、D、E四地的地方时应是A15时,B6时,D21时,E12时。
(太阳最高点为正午12点,纬线周长被均分为24小时。)
(4)此时A、E昼夜长短是A24小时昼,E12小时昼。
(5)再过三个月,B地处在什么初秋季节 (三个月后,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移向赤道,并将继续向南半球移动。)
题2 设计一个表盘,从中可以读出不同纬度任意一天的太高度角。
教师指导:盘1太阳直射点纬度范围,从2326N――2326S。
盘2太阳高度角范围。
盘3地理纬度值,三盘叠加在一起。
2.本节的知识点有二个: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学情分析 1.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及概括能力不强,空间想象力也不够丰富。
2.通过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总结出地球运动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符合学生由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3.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地关系学生很难分析全面。 教学目标 1、掌握地球运动两种形式的概念及特点;
2、理解地球自运动分别产生的地理现象;
3、初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难点: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和昼夜更替;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的差异;四季的形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引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和地球仪》,知道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导入 显示夸父逐日的图片
引导学生读出北半球中的季节差异及太阳的东升落 1、讲神话故事
2、认识夸父逐日中体现出来的地球运动现象 神话故事提高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自学 出示地球运动两种形式的表格 阅读课本第11——14页,完成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对比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地球的自转 出示地球的自转及晨昏线图,引导分析地球自转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提醒:晨昏线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 观察地球自转,归纳出自转的定义及其性质;
观察晨昏线,小组探讨出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 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意识 理论归纳 归纳由上两个环节中观察得出的理论 做笔记 提升理论素质 能力拓展一 出示南、北两极的俯视图 辨别南、北两极的地球自转情况
归纳:南顺北逆 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过度:地球除了绕地轴自转外,还会与其它七个行星一起绕着太阳公转 地球的公转 出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二分二至直射点图,引导分析地球公转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日心说”的意义 观察地球公转得出公转的性质;
观察二分二至图,完成太阳直射点位置表格 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意识 理论归纳 归纳由上两个环节中观察得出的理论 做笔记 提升理论素质 能力拓展二 引导学生分析太阳直射的移动规律及各时间段北半球的昼夜分布情况 观察四季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小组合作得出各时间段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观察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南北回归线 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导南北回归线的地理意义 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总结南北回归线的意义 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五带的划分 引导学生分析热量的分布 观察得出地球的五个温度带 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结 利用表格,完成对本课的小结;引导学生分析夸父逐日故事中的地理现象发生的地理原理 准确地完成表格内容;
分析神话故事中的地理现象:季节变化和太阳的东升西落 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课堂巩固 公转方向及二分二至的标注;二分二至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在实际生活中的判定 标注公转方向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
[教师提问] 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变化现象的图片。
1.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
2.地球上为什么会如此的四季变化现象?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课本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示] 这些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运动引起的 通过简略的告知答案,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问] 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 引导学生看课本,找出知识点 [提示] 首先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让学生进入状态,大致了解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便于学生掌握 [教师提问]
[过渡]
简单温故一下初中地理课本学习过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回答:(概念、绕转中心、方向)
温故而知新,为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教师点评] (1)地球围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绕转中心:地轴
(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南顺北逆)
[地球仪演示] 分别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旋转方向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式的教学,更利于学生掌握
[教师讲述] 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参考点的不一样,一日的时间长度也略又差异,有恒星日(23h56′4″)和太阳日(24h) 教学难点,简单讲解,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 [教师讲述]
[教师设问]
地球的速度可以用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设问:什么是角速度和线速度,它们又是怎么计算的呢? 培养学生对实物模型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结合数学公式来分析,引出角速度和线速度存在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演示图片、动画]
[教师分析] 角速度:角速度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V=@/ t)
线速度是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V=L/ t) [巩固练习]
[提问] 问:广州和上海,哪个地方的线速度大?
学生回答:广州 结合考点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过渡]
[提示] 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四方面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接下来,继续按照这几个方面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地球的运动方式——公转。
适当过渡,为学生学习提供清晰的思路 [教师提问] 什么是地球公转?绕转中心是?它的自转方向又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看书,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教师讲述] 同样地,地球的公转周期由于参照点不通也有两个,分别是恒星年(365 天 6时9分10秒)和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教师讲述]
[动画演示] 观察图1.18,地球是绕着太阳公转产生的轨道,叫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所以有了远日点与近日点之分。地球绕太阳公转,当地球绕到近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一月初;绕到远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七月初。
更好理解地球公转 [提示] 一些学生好难想象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的情景 过渡
[学生演示] 4个学生分成两组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公转情景 把错误演示作为教学案例,及时指出错误,纠正,使学生印象深刻;演示正确则给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过渡] 接下来,我们学习公转的速度。地球公转也有线速度和角速度。补充一个定律——开普勒定律 结合物理、数学定律公式,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教师分析] 开普勒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也就是图中两块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用扇形面积公式推导s1=s2,s1=1/2L1R1=1/2L2R2,R1大于R2,所以L1要小于L2,根据V=L/t ,可以推出近日点速度较快,远日点速度较慢。
[过渡]
[设问] 刚才讲的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那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设置悬念
[教师讲述] 因为地球绕日一周转360度,而一个回归年大约365日;所以平均角速度=360°/365日,每日59分,约为每日1度。由于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所以平均线速度:V=路程(弧长)/T =约每秒30千米。
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练一练] 北半球每年夏半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
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 夏半年,地球位于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冬半年,地球位于近3日点,速度较快,所以冬半年日数要比夏半年日数要多
[教师小结] 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都讲完了,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记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特征
必修1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地球的公转,一是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速度;二是黄赤交角,知道黄赤交角存在的原因及黄赤交角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三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知道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通过对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
第一课时 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三、教学过程:
[知识讲解]地球自转的同时,倾斜着地轴绕日公转,因此,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强调:
1、方向为自西向东;
2、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演示时注意地轴的指向要稳定。
[知识讲解]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如图1-3-4)。每年一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地球公转的线速度、角速度都较快;每年七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做远日点,公转的线速度、角速度都较慢。地球公转一周360º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一恒星年。
[设问过渡]一月份日地距离近,七月份日地距离远,而我们感到七月气温要比一月气温高得多,为什么距日近时反倒比距日远时气温低呢?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课件播放]黄赤交角的形成
[问题导学](1)黄道和赤道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2)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知识讲解]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课件播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º26’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北纬23º26’分别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学生活动]通过看动画,结合图1-3-4,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在图1-3-5中,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教师活动]巡视、指正学生动手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学生交流后,可以师生共同学习,得出结论。
[讨论]根据我们绘制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1)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2)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的时段是
(3)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4)地表各点一年中接受阳光直射的次数: ①南、北回归线上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②南、北回归线间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③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各点一年中有无阳光直射机会?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是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一回归年。就南北半球而言,太阳直射点落在哪一半球,即为该半球的夏半年,是另一半球的冬半年。在太阳直射点上,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最多。由于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表的分配,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哪位同学能解释为什么地球距日近时反倒比距日远时气温低呢?(请一位学生回答)
四、目标检测
五、配餐作业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情境创设]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原因吗?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地描述。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课件播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swf [分组讨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师点播]时刻确定,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即确定,此时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在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确定一点,让太阳直射点作回归运动,观察在直射点运动过程中,该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
(学生回答时,要注意做到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生回答有错误时,要做到正确的评价,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互评,共同进步。)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要归纳总结,强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在此基础上给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H=90º-纬差
四、目标检测
五、配餐作业
六、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昼夜长短变化
[提问]现在你能帮赵亮家分析买房的疑惑吗?
[过渡]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使晨昏线的位置也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知识讲解]晨昏线把它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把某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的弧长换算成时间就是该纬线上各地的昼长和夜长。
[学生活动]回忆晨昏线和赤道的关系,分析赤道上的昼夜长短情况
[教师活动]帮学生定性分析赤道上的昼夜长短情况,总结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学生活动]结合图1-3-9,针对每幅图讨论以下问题:
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2、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 [分组讨论]分析北半球冬、夏半年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根据北半球规律,学生自己表述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教师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过渡]一年中,随着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学生活动]结合图1-3-9分析,地球上高、中、低纬哪个纬度地区全年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最多?哪个纬度获得的最少?哪个纬度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变化最大?
[教师讲解]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变化最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师生共同学习]知识窗:四季的划分
[学生活动]根据“五带划分示意图”,试解释五带划分的依据;如果黄赤交角变化,五带的范围该如何变化?
四、目标检测
五、配餐作业
六、课堂小结
地球不透明,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射地球的一半,使地表产生昼和夜的区别。如果地球只有公转而没有自转,那么昼夜更替周期将不是一日而是一年。在这种情况下,与地表热量平衡相联系的一切过程都将发生和现在全然不同的变化。例如,巨大的昼夜温差将会引起十分强烈的风暴,过度的炎热和严寒将会造成生物的灭绝等。但由于地球有自转,昼夜更替适中,地表增温和冷却不超过一定限度,生物才得以生存,其他许多过程才不朝极端方向发展。
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
科里奥利首先发现地球自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偏转力,因此称为科里奥利力。科里奥利力D可用下式表示
D=2vw sinφ,式中:v为运动物体的速度;w为地球自转角速度;φ为运动物体所在纬度。科里奥利力对气团、洋流、流水的运动方向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有着明显影响,例如北半球河流多有冲刷右岸的倾向,高纬地区河流上浮运的木材多向右岸集中。
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一个地方的正午时候,距其180°经度处却正当午夜。这说明地球表面每隔15°经线,时间即相差1h。人们据此划定地球时区。全部经度360°,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经线为中心,包括东西经各7°30′的范围为中时区。东西另外各15°经度为东1区、西1区;如此类推,至东西12区,即以180°经线为中心的时区。在同一时刻,180°经线以东是前一日的结束,以西却是次一日的开始。
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摩擦力虽然要400才能使地球的1昼夜延长1秒,但对地球的长期发展却不容忽视。
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一节的教学,历来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难点。本节内容教科书上呈现得比较简单,但由于其关联知识点较多,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成为许多高三学生学习地理的“绊脚石”。由于这一节内容吃不透,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下降,甚至出现放弃地理学科的情况。笔者从事高三地理教学多年,发现若能整合课本教学内容,将综合的知识简单化、条理化,并辅以精心组合的针对性训练,先巩固单一知识点,再综合练习,拓展思维,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将这一节主体难点分为四大部分,先逐一突破每一部分,再强化巩固,使学生学有信心、学有所获。
一、经纬网
这一部分是初中地理学过的内容,但由于时间长,许多学生已记忆不清;这一部分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地理学习,因此先复习初中部分知识很必要。应在初中经纬网的基础上,加入高中地理知识,故我将这一部分内容分成这样七个部分加以教学:(1)经纬线的特点;(2)经度纬度的划分、计算;(3)经纬度的判断;(4)东西半球的划分、判断;(5)经纬网上距离计算;(6)两点间相对方向的判断;(7)球面上最短距离的判断。
二、时间问题
地理计算技能是课标要求必须掌握的技能,这一部分包括区时、时区的计算,地方时、经度的计算,以及日期变更线问题三部分。单一的时间计算比较简单,训练学生熟练即可。日期分界线是这一部分的难点,要求学生牢牢掌握二条日期分界线,一是180°经线,自西向东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成为确定180°经线的依据;二是生活中的0时所在经线,0时经线通过计算获得,也可通过分析获得,如夜半球的中点等。这两条经线的判读是一个难点。
例如:右图为某节气晨昏线位置图,图中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于P,此时伦敦为星期六,但北京已是星期日。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在图中绘出地球自转方向,并将已进入星期天的区域绘上阴影。
解析:题干没有给出南北半球,因此南北半球的确定就是一个难点。若为北半球,假设OC是零时经线,那么伦敦和北京位于同一天,假设OD是零时经线,伦敦和北京仍位于同一天,因此应是南半球;由于此时伦敦为星期六,但北京已是星期日,故可判断OD是零时经线。如图。
三、晨昏线,把晨昏线判断0、6、12、18时四个定点判断;昼夜长度,日出、日落计算;晨昏线与经纬线关系以及昼长与太阳直射点关系都放在这一部分讲述、巩固。
(一)晨昏线判读
判读的关键是自转方向的判断。地球自西向东自
转,在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上,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南半球顺时针旋转;在侧视图上,自西向东表现为从左向右。认定了方向,那么顺自转方向,走向光明即为晨线,走向黑暗即为昏线。
(二)四定点判断
昼半球中点为12点,夜半球中点为0点,晨昏线与纬线相切,切点在极夜时为12点;在极晨时为0点;赤道上,过赤道与晨线交点的经线为6点,过赤道与昏线交点的经线为18点。这一内容要在各种光照图上加以练习。
(三)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关于这一部分内容公式很多,关键要理解计算方法,从而达到快速运算。如找准夜半球中点为0点,昼半球中点为12点,就很容易计算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如右图示例。
(四)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
晨昏线与经线在二至日夹角为23°26′,在二分日夹角为0,即重合,夹角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相等,晨昏线与纬线相切,所切纬线是出现极昼极夜的纬线。
(五)昼长随太阳直射点变化
简单来说,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此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四、太阳高度问题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这一部分包括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太阳直射点坐标判断、子夜太阳高度问题、太阳能热水器、楼间距问题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引出的四个结论等。正午(子夜)太阳高度问题均可用“纬度差=(正午、子夜)太阳高度差”来计算;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夹角、楼间距问题给学生讲清原理即可。关于四个推导结论,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应举例讲解:(1)相等关系:太阳直射点纬度与极昼期极点太阳高度相等;(2)互余关系: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夜)的纬线互余;(3)二倍:出现极昼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是太阳直射点纬度的二倍;(4)1/2关系:太阳直射点纬度是极昼期某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与子夜太阳高度和的1/2。可简单举例为:太阳直射20°N,那么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为20°(相等);70°N 出现极昼(互余);70°N正午太阳高度为40°(2倍);80°N正午太阳高度为30°,子夜太阳高度为10°(1/2)。
总之,这四部分相辅相成,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先一步步地逐个突破,等学生掌握了每一个知识点后,对于综合性较高的题目也就不会感到陌生了。假以时日,学生定会对地理学有所获,越学越觉得简单,从而培养了他们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作者单位:河南省灵宝市第一高级中学)
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讲评经典题】
【例1】读“夏至日日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斜线表示夜半球。
(2)写出下列各点日期和时间:A______;B______;C______。(3)C点的夜长为___,日出时刻是______。
【例2】 下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回答。
(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A.∠XOF C.∠FON B.∠TOF D.∠TON
()
(2)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ST与EF之间为______带。
(3)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上自MN向北移动到EF,再由EF向南移动到MN的过程中,在S’T’及其以南范围内,有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这时,在地球上将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有(多项选择)()
优秀教师必备!优秀学生必做!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C.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 D.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E.无大气环流现象
F.自然地理环境无区域差异
(5)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5°,这时,地球上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将自___纬线向南、北降低;在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中,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的是_____。【自主打基础】
一、选择题
1.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叙述正确的是()
A.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从23°26′S向北移至23°26′N B.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半球移动 C.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 D.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 2.太阳直射的地方
A.昼夜等长 C.为秋季
()
B.昼长夜短
D.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3.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早晨升国旗的时间是根据日出时刻而定的,下列日期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
()
A.5月1日
C.8月1日 B.7月1日 D.10月1日)4.假如地轴与黄道相交成90°,那么,地球自转和公转,可能发生的现象是(①全球任何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均相等 ②沿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存在偏转现象 ③全球任何纬度都昼夜平分 ④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无四季变化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②④
5.设M(0°,30°E),N(23°26′S,30°E)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Hm和Hn,判断下列四项中不正确的是
()
A.Hm和Hn可能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 B.每年有某一时刻Hm=Hn
优秀教师必备!优秀学生必做!
C.每年约有9个月Hm>Hn D.任何时候都Hm>Hn 6.我国北方住宅区的楼房间距理论上应该比南方宽,理由是
A.北方地形平坦开阔 B.北方冬季白昼时间更长 C.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小 D.南方气候更温暖湿润
7.当东半球全部为黑夜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昼短夜长 B.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C.适逢我国的夏季
D.适逢我国的秋(春)分日
8.极昼现象从南极点扩大到南极圈的时期是()
A.春分到夏至 C.夏至到秋分
二、综合题
9.读下图,回答问题。B.秋分到冬至 D.冬至到春分
()
(l)在图中标出地球公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方向。
(2)地球公转至D时,是___月___日,北半球是_____节气,___季节。(3)地球公转到___点时,北京为秋分。(4)地球公转到___点时,全球昼夜平分。(5)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最接近近日点的是___。(6)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均出现极昼的是___。
优秀教师必备!优秀学生必做!
(7)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是在___至___期间。10.读下图分析回答。
(1)此时若北京时间为10时,标出图中各经线的度数。
(2)此日为___月___日前后,北极圈内出现____现象,C点此时的太阳高度是___。
(3)A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C点的日出时间是___,E点的昼长是___小时。(4)图中地方时相同的两点是__和__。【合作闯难关】
一、选择题
下图中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判断1~2题。
1.图示的时刻前后数日内
A.漠河的白天比广州长 B.南极长城站处于极昼时期 C.密西西比河处于枯水期
()
优秀教师必备!优秀学生必做!
D.硅谷地区天气干热 2.图示时刻,北京时间是
A.8时20分
C.9时40分
()
B.20时20分 D.21时40分
下图中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读图完成3~4题。
3.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
A.7日4时
C.7日8时 B.8日8时 D.8日4时
()4.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 B.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
C.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 D.泰晤士河畔曙光出现
某学校(110°E)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逐日测算正午大阳高度。如下图,垂直竖立一根2米长的竿OP,正午时测得竿影长OP’,通过tga=OP/OP’算出正午太阳高度a。据此回答5~8题。
优秀教师必备!优秀学生必做!
5.该小组每天量测影长时,北京时间应为()
A.12:00 C.11:20 B.12:40 D.11:00
()6.3月21日,当该小组迸行观测时,下列城市中即将迎来旭日东升的是
A.英国伦敦
B.匈牙利布达佩斯(约19°E)C.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约29°E)D.夏威夷檀香山(约158°W)
7.下图是该小组绘制的连续一年多的竿影长度变化图。图中反映3月21日竿影长度的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该学校大约位于
A.21.5°N C.45°N
二、综合题 B.21.5°S D.45°S 6
优秀教师必备!优秀学生必做!
9.下图中a、b、c、d四条曲线分别表示A、B、C、D四个地点全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
(1)A、B、C、D四个地点按纬度值的大小,由大到小的排列是_________。(2)四个地点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_________。(3)7月上旬四个地点中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_________,此后10天中白昼时间逐渐增长的地点是______。
10.读下图,箭头为地球自转方向,阴影部分为夜晚,回答。
(1)A点在B的______方向。
(2)此时太阳直射______(纬线),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______点附近。(3)D、E、F三点的角速度为______,线速度按由大到小排序应是_________。(4)若B点在0°经线,A、C所在的时区分别是____区和____区。(5)A、B、C三地按昼长由长到短依次是________。
优秀教师必备!优秀学生必做!
参考答案
【自主打基础】
一、选择题
1.A 2.D 3.B 4.C 5.AD 6.C 7.D 8.B
二、综合题
9.(1)略(2)6月22日 夏至 夏季(3)A(4)A、C(5)B(6)D(7)B D 10.(1)从左至右依次为30°W、0°、30°E、60°E、90°E、120°E、150°E(2)6月22日 极昼 0°(3)23°26′N 150°E 6时 24小时(4)B E 【合作闯难关】
一、选择题
1.C 2.A 3.B 4.A 5.B 6.B 7.D 8.A
二、综合题
9.(1)CDAB(2)CDAB(3)BDAC AC 10.(1)西北(2)23°26′S近日点(3)相等 FDE(4)西二区(A)东三区(C)(5)C B A
讲评:(1)题关键是把握晨昏圈的特征:①晨昏圈所在平面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且必须通过地心;②6月22日的晨昏线一定与极圈相切。(2)题关键是认准该图为地球的一半,跨经度180度,所以每条经线相隔30度,即时间相差为2小时,且A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时。(3)题的关键是确定昼弧与夜弧,晨昏圈分纬线圈为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为昼弧,位于夜半球的为夜弧,昼弧越长,其白昼时间越长。
答案:(1)略(2)6月22日12时;6月22日8时;6月22日2时(3)4小时;2时 讲评:(1)题中要知道黄赤交角为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图中MN为赤道面,E’F为黄道面,所以∠MOE’或∠FON应为黄赤交角。
(2)考查五带划分,而极圈与回归线之间为温带,则ST与EF间为北温带。(3)考查了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极昼极夜范围变化的关系。
(4)当黄赤交角变为0°时,太阳终年直射赤道,全球都是昼夜平分。由于太阳直射赤道,各地也无四季变化;但一天中太阳高度有变化,因此气温仍有日变化。由于热量存在纬度差异,仍然有大气环流现象。各地由于气温不同,环流形势不同,则自然地理环境仍有区域差异。
(5)当黄赤交角变为35°时,则南北回归线为35°N和35°S,南北极圈纬度变为55°S和55°N,由此知五带中热带、寒带范围将扩大,温带范围则缩小。
优秀教师必备!优秀学生必做!
答案:(1)C(2)北温带
(3)出现极夜的地区逐渐扩大;(太阳直射点至EF时)南极圈及以南地区全部为极夜;之后,出现极夜的地区逐渐缩小
【教案: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推荐阅读:
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10-11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11-13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2-01
1.3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示范教案07-11
地球的形状教案11-28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0-12
《地球是我们的家》大班教案10-30
大班教案《地球村的孩子们》10-10
小学六年级语文《可爱的地球》教案11-23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案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