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精选教案设计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精选教案设计(推荐9篇)

初中语文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精选教案设计 篇1

作者: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37年8月13日,上海被日寇占领。次年5月,为了保持民族气节,不在日本人手下当“良民”,望舒挈妇将孺跟叶灵凤夫妇一起乘船前往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时代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诗人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学习目标】 :

研学目标:围绕“三问”(做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明确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神州大地,思考作者抚摸大地的目的,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语文目标:通过“三读”(诵读、选读、研读),深入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初步写作诗歌的能力。

【自主学习】

任务一:自主阅读(完成以下任务)

给下列字词注音。

锦幛( )? 荇藻( )? 蓬蒿( ) ?憔悴( )

蝼蚁( ) 蘸( )着 堤( )上 蹂躏( )

任务二:自主阅读(完成以下任务)

1、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划分诗歌节奏。

例如: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研学问题(合作学习)

【问题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诵读诗词(要求:结合诗歌题目,仔细阅读研学导航中的“时代背景”,结合诗歌答题技巧答题)

【问题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分别是怎样的感情?——选读诗词(要求:选读相关词句,根据“四步阅读法”紧扣关键词答题)

【问题3】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选读诗词(要求:选读相关词句,根据“四步阅读法”紧扣关键词答题,感悟诗人情感)

【问题4】作者对沦陷区的情景进行总体描述的句子是哪些?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研读诗词(要求:仔细阅读研学导航中的“作者与时代背景”, 选读相关词句,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

【问题5】“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为什么说那里是“永恒的中国”? ——研读诗词(要求:仔细阅读研学导航中的“作者与时代背景”, 选读相关词句,紧扣关键词答题,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

三、研学练习(独立完成)

【练习1】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方法提示:可从词性、修辞、句式、内容感情、诗歌韵格等角度进行品析。)

初中语文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精选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品析诗歌感情色彩鲜明的语言

2、感悟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起伏

3、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4、练习听记朗读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感悟诗情。

2、练习听记和朗读的方法。【教学方法】

听记、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

一、朗诵一首诗歌,作为献给祖**亲的生日礼物;

二、自主预习: 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余杭县人,祖籍南京。现代诗人。

1905年11月生于浙江杭州。出身于职员家庭。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物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此时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派诗歌,如魏尔伦等人的作品,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了重大影响。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璐》旬刊上发表诗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与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避离上海,至江苏松江。后到北京,结识冯雪峰、李霁野等人,并在《莽原》上发表诗作。1928年回上海,此后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开创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里程。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时,曾翻译、介绍苏联的作品和论著。其中《唯物史观的文学论》一书,为鲁迅、冯雪峰合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即为成员。但后来对某些文艺问题的看法与左翼作家有分歧。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此时编定诗集《望舒草》(收《我的记忆》集内部分诗作及此后所发表的新作,并附《诗论零札》一文),于1933年8月出版。1934年曾去西班牙旅行,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1月,诗创作合集《望舒诗稿》出版。

1937年8月13日,上海被日寇占领。次年5月,为了保持民族气节,不在日本人手下当“良民”,望舒挈妇将孺 乘船前往香港,开始了漫长而苦难的流亡生涯。8月1日,他开始主持当时刚刚创刊的《星岛日报》的文艺副刊《星座》。在他的努力下,《星座》很快成为香港进步文学的中心。

1942年春,由于频繁的抗日活动,望舒终于被日军逮捕并被投入监狱。在潮湿、阴暗、寂寞而烦闷的地牢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亲的歌。

1949年3月11日,望舒怀着“就是死也要死得光荣一点”的意愿,毅然带着两个女儿,冒充押货员,乘船北上。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2月28日他病死在刚刚解放的生机勃勃的北京。他被称为是“一个决心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人”(胡乔木《悼望舒》,1950年3月1日《人民日报》)。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他在抗战爆发后所作诗歌先后收入《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抒写个人的哀愁,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抗日战争后,诗风大变,《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等诗,意象鲜明、感情强烈,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教学流程】

一、观看视频 激情导入 激情导入

预习检测: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1、1905年11月生于()1937年8月13日,上海被日寇占领。次年5月,为了保持民族气节,不在日本人手下当“良民”,望舒挈妇将孺 乘船前往()1942年春,由于频繁的抗日活动,被()逮捕并被投入监狱。在潮湿、阴暗、寂寞而烦闷的()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歌。早期诗歌多抒写个人的哀愁,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 2 胧、含蓄。()后,诗风大变,《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等诗,意象鲜明、感情强烈,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2.下列各项中,对戴望舒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用笔名梦鸥。B、被称为”雨巷”诗人。C、前期风格清丽幽婉。D、新月派代表人物。

二、听记朗读 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专心听记,认真思考问题:(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记,要求专注认真不能看书)问题:统领诗歌的语句是什么? 诗歌内容明显分为两部分,如何划分? 2.小组合作交流: 3.品析诗歌的总领句

(1)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2)激情朗读。

三、自主学习个性解读

1、自读诗歌加深了解,注意重音和节奏;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太阳,是春,将/驱逐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一九四二年七月三

自主解答

1、下列词汇中,用来显示敌占区沦亡景象的有(A、“灰烬” B、“奇异的芬芳” C、“那么细,那么软”)4

D、“血和灰、阴暗”

2、“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写的是()

A.他家乡的景象B.他生活过的地方的景象C.解放区的景象 D.江南水乡的景象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3、每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该如何读?

2、学习生字词。

灰烬jìn : 物品燃烧后的剩余物。堤上dī :堤河。

锦幛zhàng :精美的幛子。比喻美丽或美好。荇藻xìng :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蓬蒿hāo: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蝼蚁lóu :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憔悴qiáo: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蘸zhàn 苏生——苏醒。

彻骨——透到骨头里,喻程度深。

四、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1.合作交流,学习诗歌的部分内容。(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 /只是血和泥;

结合日军轰炸重庆的图片和我们临朐县1942年变为无人区的事实思考画线词语的含义。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诗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不要说是多情的诗人,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牵挂呢!当身处地牢中的诗人摸索到家乡时是怎样的心境,该如何来读呢?戴望舒小时候家就在西湖的附近,在他的记忆里,西 5 湖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而他笔下的西湖也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的记忆,这是哪一句,又该如何来读呢?如此仙境一般有奇异的芬芳的美丽的家乡,现在又是怎样呢,这又是哪一句,该如何来读呢?

(2)激情朗读

还有如锦幛的繁花吗?还有奇异芬芳的嫩柳枝吗?还有淡妆浓抹的美景吗?还有悠扬婉转的柳笛声吗?还有戴着柳条编的帽子的无忧的嬉戏吗?„„没有了!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中国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此时,谁的心中满腔怒火?请站起来!侵略军蹂躏了你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请你用声音告诉我们,告诉所有人,你愤怒了!你激动了!你义愤填膺了!你怒不可遏了!

2.分组学习其余内容,合作探究品析诗歌感情色彩鲜明的语言、感悟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起伏。(1)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

(2)诗人由北向南,手掌抚过祖国大地,这些象征性事物让诗人感觉到了什么呢?(3)这些描述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4)诗歌哪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

(5)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解放区他的感觉是什么?(6)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这里?

(7)哪句诗最能抒发作者心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希望之情呢?(8)诗歌最后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指导学生在品味语言、感悟诗情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力求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五、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1.总结诗歌的写作特色。2归纳诗歌的内容主旨。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于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4、配乐朗诵,展示学习成果。

激情引入: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解放区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但是在侵略者黑暗潮湿的地牢里,却响彻着如此健康明亮的歌唱!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民族精神呀!请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把课文再诵读一遍!

六、课外阅读 欣赏《雨巷》

如课堂时间宽裕,可以师生配乐朗诵,了解这首曾经风靡大街小巷的《雨巷》,了解那个深受大家喜爱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的形象,体会两首诗歌截然不同的风格。如课堂时间不宽裕,可以作为作业。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近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一九二八年八月

七、师生畅谈课堂感受 谈谈自己这堂课的学习感受。教师寄语: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这首诗歌。(必做)

2、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几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1、2组)

3、朗读《雨巷》自主品析。(1组)

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教案 篇3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4、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5、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2、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朗读、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

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

3、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象征手法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2、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筛选有关资料及相关录音或幻灯;学生收集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并能熟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解决生字词。

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假设我们生活在战争年代,你不幸被敌人抓捕了,你在监狱中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作答)

总结后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就是诗人在被捕后创作的,谁来介绍一下诗人和诗歌创作的情况?(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并补充、记录)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记录停顿和重音。

2、问:诗歌在写什么?你觉得诗歌寄托着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后全班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教师点评然后再次朗读(齐读或个别学生范读)。

4、问:把诗歌分为两节该怎么划分?说出理由。(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根据诗人感情变化来划分,从开始到“手掌沾满了阴暗”为第一部分,描写沦陷区的情况,表现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三、赏析第一部分,体味诗人情感: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象征手法,象征祖国]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

3、总结:诗人由北向南,手掌抚过祖国大地,这些象征性事物让诗人感觉到了什么呢?[荇藻和水的微凉,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的憔悴,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4、这样的情景作者在诗中进行了总的描述,是哪些句子?[“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5、朗读讨论:这些描述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讨论回答]

6、总结: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支离破碎的土地,寄托着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的感情。作者还使用了一种方法,使这种感情更加激烈,你知道是什么吗?[讨论后明确:对比手法。家乡的美丽景象与现实、祖国的河山曾经的美好与现在的凄凉形成对比]

7、男女生分组朗读诗歌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朗读、复习上课导入新课

问: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了沦陷区,他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自己身陷牢狱而国土哟支离破碎,但总有美好的事物在鼓励着自己,那就是对解放区的向往]齐读第二部分。

二、赏析,探究诗歌内容:

1、问:诗歌哪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机”]

2、探究下列问题:(分小组讨论)

1)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解放区他的感觉是什么?[象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贴切的比喻形象形容出诗人在这里明朗、温暖的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2)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这里?[“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天,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象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3)哪句诗句最能抒发作者心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希望之情呢?[“那里,永恒的中国”]

4)这一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语言上用了比喻的修辞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当堂背诵,结束全文。

四、全课总结:

诗人虽然身在狱中,却仍然不忘和自己有着相同命运的祖国。他”残损的手掌”抚过被日军践踏的沦陷区,抚过充满希望的解放区,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诗人感情的前后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深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希望。

五、板书设计:

感情:忧郁、愤怒、深沉的爱(对比)

永恒的中国!

感情: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

六、拓展练习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设计 篇4

作者姓名: 王吉东 职务:教师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中心中学

手机:***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中心中学 邮编:250113

【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中心中学 王吉东

【课标与教材分析】

2011版《新课标》指出:“诗词教学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而且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我希望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挖掘出诗歌中各种美的因素,体会诗歌魅力。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掌握几个重点字词:锦嶂、荇藻、蓬蒿、蝼蚁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在诵读感悟、联想想像、评析欣赏、探究学习中理解诗歌,把握本诗主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学情分析 】

1、学生已经知道的:通过七、八年级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对诗歌有了一定的兴趣,而且在上册中也与学生共同探讨了一些阅读诗歌的方法,如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等。

2、学生想知道的:(1)但浓厚的兴趣还需不断的培养,品味意象意境、把握诗歌内涵等鉴赏能力还须通过更多的具体阅读才能得以提高,尤其是要通过比较、拓展、迁移等多种手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审美情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2)诗歌中所体现的“残损的手掌”的象征意义。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对比和象征的表现手法。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4、学困生的分析:诗人如何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从描写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也是学困生需要学会分析的。【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共研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青春中国》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回顾那段历史,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2、师:卢沟桥的炮灰点燃了中华民族的血性,在那个民族存亡的岁月里,我们中国涌现出了一个个高贵而又倔强的灵魂,今天,就让我们去聆听一个柔弱的文人,虽身陷囹圄却又激情满怀的歌唱。

3、生齐读课题和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诗人为什么说是用残损的手掌?

2、通过学生搜集的背景资料,明确:这里是指诗人那在敌人压迫下受伤的心灵,这里既是写实,又是在象征诗人的坚强意志。

3、师:那作者戴望舒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哪?

4、学生简要介绍。

5、师:看来这一步学生们预习的还不错。下面我们来读一下诗歌,体会一下诗人的感情。

6、师出示幻灯片,提出听读要求。

(1)注意正音,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圈划评注:诗人用残损的手掌做了什么? 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7、指一名学生读课文。

8、评价朗读。

9、教师范读。

(1)师:我也来读一读,同学们听听我读的怎么样?

(2)师:我读的还行吧?!同学们,不要没有了自信,我读的稍微好一点那是因为我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要比你们多一些。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之后,你会读的比老师还好,有没有信心?

10、师:下面,我们下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圈划评注。诗人用残损的手掌做了什么?找一找文中两个关键的动词。

生:“摸索”“轻抚”

师: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摸索 是探索,在黑暗里寻找一些东西;轻抚 是轻轻的抚摸)

师:看一下,诗人摸索到了什么或者说摸索到了哪些地方? 而又轻抚到了哪些地方? 根据回答,板书: 摸索 沦陷区:支离破碎 轻抚 解放区:温暖如春 师:在这里寄与诗人怎样的情感? 根据回答,板书:

师:我们不难发现本诗运用了强烈的对比,但我们能够感觉出在这里面都拥有诗人一种强烈的什么情感?

根据回答,板书:

摸索 沦陷区:支离破碎 沉痛悲伤

对比 爱国 轻抚 解放区:温暖如春 欣喜希望

11、师:那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请同学的朗读是不是把握了这种感情呢?那我们又改怎样读那?

生:试读。

再指名读。两名同学来读。

三、品读,研读【创新支点】

1、评价,引出品读研读环节:

师:这两位同学的朗读总的来说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但有一些具体的句子,词语处理的还是不够准确。我建议,我们小组内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合作,来提升自己。

下面,组内交流看看哪些句子让我们最喜欢,或者给我们的感受最深,读一读,品一品,看看是不是读的更有味道一些。

教师展示幻灯片,明确品读研读要求。合作探究: 读句子,品句子。

我最欣赏的(感受最深的)是第 行,因为

。所以要这 样读。

2、学生,小组合作。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给予点拨。

4、师:经过一番的品读,相信,同学们对诗人的感情会有了更准确的把握,朗读也会更有感情,下面我们再来朗读诗歌。

这一次,我们各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读,可以齐读;可以分开来读;也可以单人读,其他同学配读,当然,如果能够背着朗诵更好。

5、小组合作,再读诗歌,做好展示。

6、小组朗读。

7、评价。

四、拓展延伸。

1、再读诗歌。

老师引读一二行,女生读 行;男生读。

2、师:戴望舒曾以“雨巷诗人”行世,但在民族的危亡关头,他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用文字宣泄了那份内心深处的爱与恨。通过刚才的朗读,我能感觉出同学们也对诗人的深情有了深刻的理解。那处在祖国腾飞的今天,我们能不能也拿起笔来,抒写你对祖国的一份热爱呢?

3、展示幻灯片。抒我爱国情怀:以“我用 的手掌”为题,试写一首小诗。

4、学生写作,或修改。

5、自由朗读自己的作品。

6、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觉醒和振奋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中爱国精神的升华。今天,在祖国蒸蒸向上的日子里,我们也要记住这份深情,这份责任,唱响心曲,让祖国永驻自己心中。

总体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该诗。(B层)

2、爱国诗歌大串联,不少于5首。

3、整理“我用 的手掌”,写在周记本上。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本课的写作背景还是掌握不够,理解不深。特别是在上学生去寻找诗人用“残损的手掌”都做了什么的时候?学生不能够顺利的找出两个词,所以出现了在课堂上费时较多。我想是不是从两个具体的动作入手?

比较出彩的是学生的读,特别是在品味赏读的部分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还有在最后的小写作部分,对于优秀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展示环节,给学生的震撼力很强。

板书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摸索 沦陷区轻抚 解放区支离破碎温暖如春沉痛悲伤 对比欣喜希望

初中语文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精选教案设计 篇5

●出示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2.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作者链接

戴望舒: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原名梦鸥,浙江杭县人。早期诗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日战争开始后,诗风发生很大变化,在《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背景链接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 的抗战 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他被敌人打得遍体鳞伤。

字词积累

灰烬(jìn)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憔悴(qiáocuì)蝼蚁(lóuyǐ)●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 1 感的变化起伏。

【交流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文本探究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交流点拨】: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语言赏析

请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示例: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交流点拨】:

⑴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⑵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新生活)⑶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帐。(用“繁花锦帐”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⑷摸索这广大的土地。(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拓展延伸

1、拓展延读戴望舒的《雨巷》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 | 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2、拓展朗诵戴望舒的《狱中题壁》。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pǐ)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惟一的美梦。

《我用残损的手掌》 篇6

主备:巩大千

审核:张小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重点:

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一、预习导学

1.自查资料,了解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写作背景。

2、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3.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

(1)诗歌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二、课堂研讨

1、检查自学情况

2、自由读课文,组内成果交流后展示。3.当堂探究: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4、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5、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三、拓展延伸 a、课文小结 b、检测训练

1、给加线字注音。

锦幛()

荇藻()

蓬蒿()

憔悴()

蝼蚁()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3、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找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 达效果。

4、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课

主备:巩大千

审核:张小强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锦幛()荇藻()蓬蒿()憔悴():

蝼蚁():

2.文学常识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诗集有《我的记忆》《 》《望舒诗稿》和《 》。

二、理解探究

1.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2.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 “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

3.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三、合作释疑

1.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2.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四、课内精读

1.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2.“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哪句诗使全诗阴暗的基调转为明朗?

4.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5.找出诗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并加以分析。

6.诗歌末句“那里,永恒的中国!”中的“那里”指哪里?“永恒的中国”在诗人心目中应是怎样的?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课

主备:巩大千

审核:张小强

五、拓展延伸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篇7

教学设计思路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简单认识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掌握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资料助读

投影: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默读全诗。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这一角/已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

七、布置作业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篇8

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把一批现代派诗人打出了象牙塔。他们再也没有闲情“站在桥上看风景”,“装饰了别人的梦”。现代派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这样,是一批精神贵族关起门来的自我欣赏。因此,当戴望舒写下他那首感人至深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时,人们发现了与其早期作品的纤细、精致、忧伤、神秘截然不同的宽广、博大、深沉、明朗。许多评论家认为他走向了现实主义。也有一些外国文学造诣很深的学者兼诗人,如袁可嘉,看出了其中骨子里的现代派手法,但似乎同意这种观点的是少数。我认为,一个人也许在不同的时候说出不同的话,而这些话背后的言说方式却未必改变。《我用残损的手掌》之所以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原因也正在于此。

这首诗首先运用了一种超现实的手法:“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全诗的灵魂。戴望舒说过:“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残损的手掌本来是很小的,但它能摸索广大的土地,一会儿“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会儿又让“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这一大一小的强烈反差构成了独特的语境,在这种语境的作用下,“手掌”的内涵与外延之间产生一种张力。“手掌”已不单是个人的手掌,同时还是整个民族的受伤的、“残损的”手掌;它受了伤,但依然是博大的,和广大的土地一样博大。它超越个体的有形的手掌而化为民族的“无形的.”手掌:“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无形的`手掌“粘了”同样无形的“阴暗”。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也要创造超现实,但它们主要依靠虚幻夸张的形象。而现代派作品中这种超现实效果主要是通过语言获得的,强调通过悖论、反讽等反常搭配的运用,使语义在某种独特语境的作用下拓展或变形,从而达到一种“不合理中之合理”的效果。

作品对主观的感情,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隐匿,将它们寄于一个生活化的形象与相应动作上,即“残损的手掌”和以手掌“摸索”。内心的创痛化为残损的手掌;对祖国的挚爱与对河山沦落的痛惜化为深情的摸索,犹如母亲抚摸着孩子,又像孩子爱抚着母亲。正是通过这既超越现实又非常生活化的形象和动作,作者与现实之间形成了一种审美距离。当“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时,当“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时,当“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时,都仿佛是一个灵魂从更高的地方观照,审视着这种苦难、依恋和信念。这样,诗中就出现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是广大的土地上生活的一员,残酷的战争与生活给他一双残损的手掌,他是生活的体验者;另一个自我是我们民族受伤的灵魂,具有普遍性、永恒性,他超越时空,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这历史的一页,既看到苦难,也指出希望和力量。仔细体会后一个自我,似乎还能隐隐感到一丝与作者早期作品相通的神秘主义气息。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欣赏戴望舒 篇9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

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上一篇:粉笔的借物喻人作文500字下一篇:入党自传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