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论文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求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论文(共9篇)

探求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论文 篇1

一、语文课堂谁主沉浮

在听《唯一的听众》这节课时,不论是开课揭题、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还是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和情感升华,都能体现出授课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对课堂的精心预设,都能很好地诠释学生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一事实。在这堂课上,教师重视和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让学生通过阅读老人的话,圈出深深打动了自己的词语,然后跟同桌互相讨论,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活了学生情感。

二、解读文本孰重孰轻

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人读来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师的处理下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截然不同。究其根本,在于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会不同。听名师上课,我们常惊叹于他们对教材的.处理之巧妙,对文本内涵的挖掘之深入。开始,笔者总以为,名师课讲得好是因为他们的方法高明,后来才发现,名师课讲得好是因为他们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可见,准确的文本解读对于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现行的语文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选编课文。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紧紧围绕单元主题详细解读选编的课文,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主题的阅读方法,致使课堂容量庞大,影响教学进度。二是恪守文本,致力于落实教材中的句式练习,不敢越雷池一步。笔者在听《唯一的听众》这节课时,授课教师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很有益的尝试。教师先是导入文本,统领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解读,然后直接切入2—9的重点自然段,从解读老人的话和眼神入手,进行精读感悟,其他的段落只是作为工具或资料,起着辅助解读重点段的作用。这样,教师既能尊重文本,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富有个性的表达,使学生有独立与文本对话的时间。由此可见,当教师在教学文本、解读文本时,既要认同、理解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要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文本;既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又不任由学生天马行空。

探求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论文 篇2

一、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阅读能力的高低就是体现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表现, 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可以进一步增加我们的认知能力。语文的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处理和表达能力,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阅读能力同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适应复杂的阅读环境, 就要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 怎样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已引起了学校和老师的重点关注, 这就对老师和学生指出了新的方向。

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新课标的改革提出了学生要独立自主地学习, 培训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这样做既能使学生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 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思考方向加以正确引导, 从而提高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但是, 如何做到上述提到的要求呢?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做到课前有效的预习

学生在课前没有做好有效的预习, 就会在课堂上机械式地听课, 不能够独立思考问题, 更不用说提出自己的看法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 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况且课堂上还要听讲又要记笔记, 就显得既听得紧张又记得忙乱, 对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根本就抓不住, 那么在复习的时候就会费时费力。因此, 作为授课老师要督促学生养成提前预习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式的检查。学生应该在课前预习一下本节课要学的课文, 把不懂的地方都找出来, 标记在书上或者笔记本上, 基本上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 然后上课时注意听老师讲的, 核对一下自己的思路与老师的思路差在哪里了。比如在讲到历史著作时, 让学生们在课前准备当时的历史背景, 对课文的讲解会起到辅助作用。比如, 在开展《济南的冬天》教学的实践中,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趣味性的问题, 你们为什么喜欢济南的冬天呢?你们又喜欢济南的冬天的哪些内容呢?当然, 这些问题都是基于预先的充分准备。

(二) 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在这方面就要做到微笑教学。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在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的环境中, 快乐地汲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例如可以放映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 这样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影像记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例如在讲述《边城》的时候, 我们可以放映边城的电影, 进一步认识剧情中的人物关系。在讲解《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阅读读物时, 对于小说中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脉关系, 只要能够找出相关的影视作品, 作为背景资料就可以更好地分析人物性格。同时老师和学生之间也要互相沟通, 交流思想, 最终得出中心思想。

(三) 在课堂上创设阅读情景,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 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 中国的中学生对于外国的社会环境不了解, 可能在理解上有偏差。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 还原当时的人物和社会环境。通过演绎和排练情景对话的形式深刻的洞悉人物内心活动,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如在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 老师可以将课文剧情作为剧本表演, 让学生参与到其中, 使每个情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除此之外, 培养学生做摘抄和记录笔记的良好习惯, 从平时积累大量的词汇, 增加各方面知识储备, 提高阅读效率。老师可以让学生多看一些课外读物,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增加阅读题材, 在语文考试中充分发挥课外读物的作用, 引经据典可以提高作文水平。例如在讲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之前, 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接触这个人物的时候, 老师可以适当地创设情景对话, 让学生自己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大致形象, 再通过课堂上的进一步学习, 让学生认识全新的孔乙己。

三、结语

在全新的课改大纲下, 语文教学可以说已经成为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阅读能力是学习语文所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因此, 如何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则成为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之下, 学生和老师就要相互配合, 共同进步,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摘要:语文阅读理解部分在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因此, 阅读题做得好坏直接决定着语文成绩的高低, 进而决定了总体成绩的高低。由此可见, 我们如果想要在语文成绩中得到高分, 就要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训, 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 掌握更好的阅读方法和做题思路, 从而高效快速地解答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提高初中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意义与必要性, 并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 提出了几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希望能够为该部分的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参考文献

[1]许红旗.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J].教育导刊, 2007 (6) .

[2]陈贵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鉴赏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2 (92) .

[3]徐丹.培养语感, 激发兴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微探[J].文教资料, 2012 (19) .

探求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博览群书可以积累更多的语言。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强化大脑皮层语言方面的信息,这样才能使大脑中形成一个联系的整体。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与学生开展相关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可以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更多的知识。然而,过去传统的阅读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也不是灵丹妙药。所以要想让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发挥真正的效率,关键一点是教师的应用和把握。只有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自身的个性,进行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优化,这样才会形成有生命力的教学。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哪些方法呢?

一、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阅读课外书的过程当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课外阅读并没有兴趣,即使阅读了也无法吸收进去,这样就导致学生即便是有书也没用心读,更谈不上积累。针对这个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认真布置一些课外的资料作业:比如阅读《赤壁》这篇文章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相应的评定,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读三国,在课后慢慢评价三国的人物,这样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习惯

学生阅读的文章、课本虽然较多,但并没有真正记忆在脑海。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读书笔记的习惯,在阅读一篇新文章时,边读边记,读后可进行读书感悟。这也不失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学生读书笔记一般是要立足于讀,然后再落实于记。可以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归类。可以摘录好词美句,然后编写相关的提纲。而写读后感是属于一种创造性的读记,这样可以保证阅读活动慢慢由被动变成是一种主动的探究。此外,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和想象,用情感活动进行参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地把感受批注在课本上。坚持长期阅读和书写读后感,还能使写作水平能够得到更大的提高。

三、细读升华体会语言意蕴

从语言材料中找到语言的信息,只有感悟语言中的意蕴,才能真正理解蕴含在文字当中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召能力。“语言意蕴”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教师只有完成好这项任务,才能真正借助语言文字的魅力,走进语言的深处,真正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的语言进行理解,真情实意地体会语言的意境和情感。

单纯地进行阅读教学,学生也难以真正准确地体会文本中的情感。此时,教师也应该教导学生细读、慢读,走进文本,在诗文的关键之处体会更加深层次的情感。

四、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学生要想加强语文阅读,需要真正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需要选择“趣”、“广”,所谓“趣”就是有趣的读物;所谓广,也就是广泛。教师只有选择好的读物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阅读,才能真正实现博览群书的作用。时下书市大多数是鱼目混珠,因此需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中学生年龄和身心健康的书籍来读,比如课外读物可推荐《简爱》、《骆驼祥子》等。而且很多时候,教师一般所选的读物最好是教材所延伸的材料,例如:教师在教《空城计》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三国形成、对峙和衰退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所以,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十分重要。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除了巩固好基础以外,还需要让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拧成一条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一股合力,能够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好地提升语文课堂阅读的有效性。此外,教师在分析讲解的基础上,一定要做“减法”,在探究上做一些“加法”,而在素质教育上就需要做“乘法”,应试教育上做“除法”,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

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让语文阅读课堂充满活力,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探知和求知路上的动力,使课堂教学能够呈现出最佳的状态。同时也能使教师的课堂效果发挥到极致。所以,教师要想真正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么就需要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生面前,真正敞开一条路,让他们真正走出课内书本,接触更广泛的阅读,积累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张慧峰.浅谈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的技法[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2(09).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德化第六中学)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效课堂 篇4

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 陈 良

汉字作为载负中华民族文化的书面符号,在漫长的历史中不但没有灭亡,而且还在不断的发展,它充分体现了有别于拼音流线文字的独特魅力和顽强的生命活力。对于国人来说,汉字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获得,更应该成为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汉字是学习语文的起点,也是学习其他课程和日后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性的重要内容。”从这一句话,我们能体会到识字教学的意义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一、识字教学的意义及重要性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开始,所谓“为学必先识字”,“人生聪明识字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新的课改也重视学生识字的培养,注重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新课程的识字的教学,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培养学生识字兴趣,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开发主动探究的创新潜能,不仅增加了识字量,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也在识字,阅读中不断得到熏陶感染而加深。

所以识字教学的优劣关系到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作为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不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不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就无法进行阅读和写作。掌握字词的程度直接影响阅读和写作的水平。小学识字写字教学对完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

(二)识字写字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识字写字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

(四)识字写字教学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此外,识字写字有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仔细、主动学习等学习习惯。

二、识字教学的任务

识字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儿童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字。小学识字教学的任务主要是认清三千左右常用字的字形、读准字音、了解字义并掌握它们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同时要做到基本上会用。其中课标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三、识字教学现状

识字教学不被重视,流于形式。不少学生自我识字的能力不强,生字的回生率较高,学生的错别字多,影响了识字写字教学的效果,束缚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1、识字方法陈旧死板。只是反复、重复似的机械训练。而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成绩就上不去,教师再罚读、罚写,这样就更会使学生厌学。

2、学生识字愿望不强。识字过程中学生是识字的主体,课标第一阶段识字写字教学第一条就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而在教学中往往教师先入为主,将自己的思维想法强加于学生。造成学生识字愿望下降。

3、学生自主识字能力不强。小学阶段学生识字量在3000字左右,而一年级就有1000字左右。这么大的识字量,靠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不够的,大部分的要靠学生自主学习。而我们的学生在这一方面能力欠缺。主要有两点:

1)、作为识字、学普通话的“工具”—— 汉语拼音教学不够扎实,未发挥 其正音的作用与功能。

2)、字典的使用不够经常性。许多学生只是在学查字典是使用,而不是作为自主识字的主要工具。

4、学生的书写基本够不够扎实。主要是书写不够规范、错别字较多、写字姿势不规范,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改进的方向

1、创新识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古代蒙学识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集中识字为主要形式,文以载道为一贯传统,背诵识记为基本方法。

演变到现在,有一定影响的识字教学方法有二三十种。其中,侧重从字形入手的有集中识字、部件识字等,侧重从字义入手的有分散识字等,侧重从字音入手的有注音识字、汉字标音识字等,从形义结合入手的有字理识字等,从音义结合入手的有听读识字、炳人识字等,从形音义联系入手的有字族文识字、韵语识字等,此外,还有计算机辅助识字。这么多的方法在教学中利用顺口溜、儿歌、字谜、故事等形式来学习。

(一)最有用是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同时这样的记忆是最深刻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字“动”。便给学生说我们减一减,变成了“云”和“力”。结果有学生说到:“老师,那是风儿用力把云吹动了!”多么形象的语言,不仅把“动”字动起来了,同时学生们也动起来了。我想教师的方法没有错,但不是学生所喜欢的。如果我们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识记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高效课堂的原则。

(二)音、行、义相结合,加深记忆。学生识字,不仅是识记这些字词的本身,同时还要在他们的记忆中打下对一定客观认识结果的烙印。识字过程的知觉是从字词到物,先知觉字形,然后赋予字形客观内容,同时读出声音。音行义的结合可以减少生字的“回生”,避免别字的的大量出现,从而巩固识字的效果。

例如:在教 “喝”“渴”。字形接近,区分就应从形义入手。学生在识记时给我很大感触。不得不赞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这样识记“口渴喝水,渴了要水,喝水用口。”“喝和渴,喝要用口,渴了要水,娃娃渴了要喝水。”再如:睛、晴、清。它们的韵母都是ing,声旁相同,形旁不同。学生识记“眼睛是目,天晴有日,有水为清。”

另外从汉字的造字法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教学时,如果能够帮加以利用,对学生提高识字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休“一个人靠在树木旁休息”本“树木的根为本”等

(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新课程标准》中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要想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就要让学生发现汉字的美,对汉字感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有兴趣呢?结合我的教学经验可以让学生先去欣赏。

例如:①图文结合的内容,学生天生喜欢图画,用图画来吸引他。②校园的文化墙。③实物识记。④汉子英雄、汉字听写大会。⑤阅读故事、童话等课外读物。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2、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

识字之前,一年级有一段时间集中教学汉语拼音,这有助于识字、正音、学 普通话、查字典。

在教学拼音是要注意地域特点。例如:我所在的铜钱声母“n”“l”,韵母“in”“ing” 的区分不清。在教学中就要加强纠正。就我自身来说,我对“ou”“u”的发音就不准,这也要求我们教师自身也要不断纠正。

再之,要加强应用。汉语拼音作为阅读的辅助工具,低年级要借助拼音阅读。学会查字典后要经常练习。

3、用字典独立识字的习惯。

如果所有的字都需要别人来教,那识字必将是有限的、低效的、缺乏张力的。如果学生能运用字典独立识字,识字教学又上了一个台阶。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个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翻一翻字典,会读了、理解了,学生必是自豪的。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摆脱教师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教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还需要我们促使学生勤于乐于使用字典,最终形成有益终生的一种习惯。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将字典作为一种须臾不离的学习用具,把识字的任务作为皮球踢给学生,教着,引着,甚至逼着学生查字典识字。

要想让学生掌握,就得不断的训练。我在平时上课时,对于常用的字,学生有不认识或不理解字义。一般情况我不会直接告诉他,而是自己动手翻字典。第一加强巩固。第二熟练查字典。再之就是开展活动,比如查字典比赛、速识生字等。以此激发兴趣,熟练掌握。

4、加强书写指导,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引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强调学生的写字和执笔姿势。

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写好字,提高写字质量”必须强调学生的写字和执笔姿势,注重“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八 个字”(头正,身直,肩开,足安)上下功夫。写字时,让学生头正,肩平,腰挺直。胸部离桌约一拳,眼睛离本子约一尺左右的距离。本子放正,左手按本子,右手执笔。

握笔时,让学生大拇指和食指捏在离笔尖约一寸的笔杆上,食指稍前,拇指稍后,中指第一节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卷曲于中指之下。笔杆和纸面约成50度的夹角。

(二)加强笔画教学。

笔画书写的正误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字的质量。因此,笔画写不好,字就不可能准确美观。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笔画的名称并掌握笔画的特点及写法。

(三)让学生按笔顺书写。

按笔顺书写既能提高书写速度也便于安排字的结构。因此要让学生按国家规定的汉字笔顺规则规范书写。例如:“火”先写两点在写人;“忄”先写点和点,在写竖;“爽”先写四个“x”在写人,这样写就会安排的美观。

(四)狠抓间架结构教学。

间架结构教学是低年级写字教学的难点,因此要下狠功夫让学生掌握。写独体字,应让学生把笔画安排得疏密挺匀;写合体字,要让学生把各个结构单位搭配合理。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范字,多与范字对比分析,从而让学生会用间架的规律来进行书写。

5、细致备课。

要谈识字教学,首先要谈备课,老师备课时不可轻视每一课要求认识的字,不要只重备课文的理解、分析,还要备到课后要求认识的每一个字,并且要备细,像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是什么字形结构、偏旁部首是什么,要记忆它,可以用到哪些识字方法,学生容易把它和哪个字混淆,怎么指导学生进行区分等等,还有这一课的这些字中,哪几个字的字形复杂,学生不好记忆,是重点指导的,哪 个字学生不常见,怎么帮助学生记住它等等这些都要备到,只有备得细致了,在教学时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指导到位!

6、一保证、三当堂。

一保证──保证在课堂上有充足的识字空间(自主识字、识字时间);三当堂──当堂指导、当堂识字、当堂评价。

7、教师言传身教,不断学习。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字形、笔顺)。

五、小结

探求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论文 篇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效结合人教版

一、选择适合学生年纪的阅读书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儿童文学属于想象文学和创造文学,电子产品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往往禁锢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我建议小学生在阅读的初期最好还是选择纸质的阅读书籍,这样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关于如何选择阅读书籍也是很重要的教学重点,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主要以课文为主,有教师的讲解很容易理解文章的意义所在,但是延伸到课外阅读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课外阅读的资料范围很宽广,有很多并不适合小学生作为初级阅读的选择,很多家长给孩子买很多国外的文学名著,但是很多名著思想内容特别深刻,即使是成年人也要经过反复阅读去体会,例如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小学生的阅读书籍最好还是选择儿童文学中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既能引起小孩子的兴趣,并且在阅读的同时,孩子也能随着作者的想象展开一连串的联想。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读物,并且定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给孩子们充足的想象空间。

二、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艺术形式,作为基础学习阶段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一定要注重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们的想象是无穷的,同时教师更要教会孩子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很多经典的传世之作并不是有多么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写作手法,往往是生活中的细节最能打动人心,再华丽的语句也抵不过最朴实的语言。

三、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的效果

阅读的最终成果就是丰富自身的阅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写作的训练能增强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思想表达能力。两者是相依相存的。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应当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在课堂上和课外的大量阅读能够让学生迅速掌握丰富的词汇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经典的语句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加以利用。同样的,在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主题布置给学生,然后给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资料查阅,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所阅读的书籍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表达清晰。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创

xiaoxue.xuekeedu.com

造一个自由的想象空间和阅读空间,让学生既能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和乐趣,也能够将阅读的收获体现在写作的内容中。

四、进行阅读情景的设计,有效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保证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多元化发展,教师需要利用一定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通过情感育人小学生才能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感受到课堂的生命力。利用情境,让学生进入到阅读的天堂中,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情感融入阅读教学中。例如,某教师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将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上。课堂中教师不仅自身范读,同时要求学生朗读、品读、阅读。通过深刻的语言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又例如,某教师在进行《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首先展示给学生各种美丽的桂林山水,同时配上轻松的阅读语气,整个课堂仿佛就置身于桂林山水之中,这种简洁的阅读手段不仅打动了学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感受到阅读教学魅力的同时感受到我国山水的神奇,让学生从内而外地生出一种自豪之感。

五、总结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共) 篇6

摘 要:在新课标的实施中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从本质上发生了改变,“有效教学”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备受瞩目的观点。现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然后对怎样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文课改 有效教学 问题分析 教学对策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被提出并加以实践了,主要的实践者之一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结合我国现如今的教育来理解这句话,意思就是要做到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两者间的相互作用,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需要恰当地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以小学语文这一科目的特点为教学前提,制定适合小学生理解学习的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教学计划得到有效实施,使得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双倍提高,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小学语文存在的不足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之所以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引入有效教学是因为小学语文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些问题急待被解决:

1.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小学语文老师还处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长期影响,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小学语文就是单纯学习知识、书写汉字、阅读课文的学习过程,并没有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纳入到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这种行为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只把语文当做是一种工具,因此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将文章肢解,分成几个部分,使得学生在理解上出现困难,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涵义,对语文的学习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久而久之会降低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有一部分老师没去了解学生的差异,没因材施教有一部分老师在课余时间没有去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并不清楚学生现阶段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很多时候小学年级之间的语文教学没有差别化,教师没有考虑语文系统知识的梯度,导致出现教学计划和目标不合理的现象发生。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在个性、潜能方面的关注较少,在课堂上讲解知识时一概而论,没有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学过于表面,没有强化学生的深层理解。

三、有效教学的三个着力点(以下观点只是空谈,加入几个例子说明问题)

1.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传统教学中,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自主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对要学习的课文进行预习,反复阅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得?Z文课堂教学可以达到所谓的“顺利”和“有效”。但是这种预习并不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这种课前预习无疑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消磨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有以下特点:(1)小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对语文课堂产生向往之情,而不是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合理的课前预习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中增加对课堂和知识的期待,激发学习热情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2)要让学生将预习的结果展示出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预习结果来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进而展开教学计划。只有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预习成果,才会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2.促进师生对话交流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一向都是教师在讲台上一味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开小差等现象,教学质量很差。(1)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要进行改革。现如今的教育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以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要学会将学生放在一个平等民主的位置上,跟学生进行对话,了解其学习状况,是否有哪里还存在疑问等。只有学会对话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话交流,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都要多进行交流。课上可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彼此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课下,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师生间的交流,学生可以提出疑问,或者就学习状态进行沟通,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指导,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喜欢上语文。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懵懂到了解的过程,是一个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所谓“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只有进行过觉悟,才能更好地成长”。学生只有多提问题,才能多学习知识,锻炼自身的学习能力。自古以来,好的教学课堂上从来都不会缺少问题的出现,问题可以让学生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思考。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中,教师课上还要做到学会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疑问。举个例子,教师在讲解《火烧邱少云》时,可以先提出这样的几个疑问:第一,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火吧,那要是火烧到了手会不会很疼呢,被火烧到后你们会怎样呢?那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伟大的人物,他被熊熊大火活活烧死了都没动一下,如果换成是你们是不是会跳起来呢?那你们知道为什么邱少云一动不动忍痛被火焚烧吗?然后再引入课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敢于质疑的勇气,也使得学生更容易专心听讲,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另外,还要加强引导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强化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或是分组进行分析、思考、比较、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发挥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但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因此提出来的问题有可能涉及很多方面,在课上教师不能一一给出解答,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用模糊处理的办法,引导学生在下课后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相应资料,锻炼其动手和自主学习能力。随着现如今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变化,教学也要适应性地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入有效教学,这一举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使得学生自主预习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在关键时刻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讨论,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探求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论文 篇7

一、恰当定位:价值重估与期待调整

政治化的鲁迅,我们早就厌倦;学院化的鲁迅,我们无法接近;生活化的鲁迅,我们又知道得太少。现在的中学里滋生着两种严重的负面情绪:厌鲁症与恐鲁症。前者主要是受模式化教条化解读方式影响,有的学生这样讽刺中学的鲁迅作品教学:只要鲁迅在某一篇文章的某些地方“嗯”“啊”两下,就足够我们的语文教师分析半天的;后者很大程度上是受学院化研究的影响,艰深的学术话语给人产生一种鲁迅总是深不可测的感觉,一般人是无法接近的,于是许多人“知趣”地选择了回避,生怕鲁迅那强悍的灵魂将他脆弱的神经压垮。

近年又盛刮一股“去鲁风”,连一些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学者也纷纷跳出来骂鲁迅。这当中就有以“痞”出名的王朔,也包括一向持重稳健的冯骥才,一些人甚至从学术品格和文化价值上对鲁迅加以批判否定。一时间骂鲁成风,这股骂鲁风也刮进了语文教学界,一些中学教师也跟着骂起鲁迅来。

对鲁迅作品存在的价值,无须用再多的语言去争辩了,首先对文化大师的这种一会儿风一会儿雨的接受态度就很值得反思,这多少反映出文化心智上某种程度的不成熟。全民捧鲁,那是一种无知,若是全民骂鲁,那肯定是另一种无知。前者是捧杀,后者是骂杀。捧杀和骂杀都是从一种趋炎附势的卑劣文化根性滋生出的不良风气,这种捧与骂何尝真正经过深思熟虑,多半是跟风赶时髦。郁达夫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的一死,使人看出中国还是奴隶根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郁达夫《怀鲁迅》)这段话说得多么的尖锐和深刻,至今还有攫取人心的强大震撼力。

我们太需要用一种理性的目光去审视前辈文化大师的精神遗产,首要的任务就是对文化大师存在的价值进行恰当合理的定位,既不神化,也不片面化或庸俗化,无须捧之上天,也不能贬之入地。看一个民族的文化心态是否健康成熟,首先得看它能否以一种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民族的文化遗产。英国人读莎士比亚如吃面包黄油一样寻常,显示了一种健康的民族文化心态。如果什么时候我们的民众也能以一种不惊不乍、不激不颓的平和心态去接受鲁迅,让大师的精神养分也如面包黄油一样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体内,那就标志着我们的文化心态开始走向成熟了。

当然,鲁迅不是不可以批判的,任何文化大师的作品都可以批判的,这是学术自由的体现。柏杨说:“我们认为鲁迅是可以批评的。如果变得不能批评,鲁迅也就丧失了生命。鲁迅的价值如果用不许批评来维护,那就会变得没有价值。我们应该在批评中发掘出一个真正的鲁迅,有价值的鲁迅。”[1]然而批评绝不是攻击和辱骂,批评是一种学术的理性检验与梳理,一切站立在充足的理据上,绝非情绪化想当然的主观臆断。

不能说鲁迅的著作是毫无缺点的,不然,就是一种盲目崇拜。鲁迅是人之子,不是神之子,人之子就会有人的各种缺点与不足,无须掩饰,更不能求全责备。我们要心平气和地看待鲁迅作品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像要宽容自身的缺点一样,不要急,不要跳,不要搞得跟鲁迅有仇似的。

鲁迅作品就算有缺点,也淹没不了它内在的文化光辉,这是一种映照大地的光辉。鲁迅不是为政治而存在的,也不是为少数学院研究者而存在的,鲁迅是为广大普通群众而存在的,他以广博的襟怀关注着人类的苦难,始终怀着一颗悲悯之心,这是冲洗不幸、稀释苦难的良药。“他已经不是那可歌可泣的青年时代的感伤的奔放,乃是舟子在人生的航海里饱尝了忧患之后的叹息,发出来非常之微,同时发出来的地方非常之深。”[2]

但我们不要期待鲁迅能拯救大众脱离苦海,一个文化大师未必就是救苦救难的佛祖;我们也不要期待鲁迅来拯救我们失落的文化,一个文化大师也未必能充当文化救星。那我们期待什么呢?我们期待,有一天当我们的生命陷入绝境,能有一个信念支撑我们继续期待明天;我们期待,有一天当我们的文化走向荒芜,能有一个声音指引我们重找绿洲的方向;我们更期待,当我们的教育流失了生命的血色时,能有一道目光注视着我们在夹缝中寻找生命的尊严。

二、积极沟通:架构学术化与大众化之间的桥梁

政治化鲁迅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学院化鲁迅还是矗立在大众化鲁迅之前的一道屏障。许多中学教师认为研究鲁迅只是大学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高校院所中的鲁迅研究也较少有以服务基础教育为指向的。高校学术研究与基础教育这种不相往来的隔阂状态造成了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低效,长期在陈旧的框框中打转,也导致了鲁迅研究的孤独,它只能作为少数人的大餐。因此加强鲁迅学术研究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沟通学术化鲁迅与大众化鲁迅的一道桥梁。

沟通的第一要义就是学会还原鲁迅。笔者在《让文学名著重现亲和力》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当现在的学生渐渐对鲁迅作品产生隔膜的时候,我们很有必要引导他们通过探究去了解鲁迅的生活世界———那种富有人格魅力的生活形态,让学生感受到一个鲜活的鲁迅,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一个并不完美而同样有缺点的鲁迅。”[3]把生活还给鲁迅,把鲁迅还给鲁迅,鲁迅的真正生命力在于烟火缭绕的人间,任何圣化或扭曲都会将他与真实的人间生活隔绝。还原鲁迅,我们才能走近本真的鲁迅,才能走进鲁迅的心灵世界,与他促膝谈心、真诚交流。鲁迅就是你身边一位忠实的朋友,他告诉你世界的真相,生命的真谛,人生的要义;他娓娓而谈,不会板着脸孔训斥你,只会给你提出中肯的建议,合理的忠告,绝不会命令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视自由选择为生命。而这样的鲁迅离我们的实际印象是多么的遥远,长期以来,我们感受到的是怎样一个鲁迅呢?

“人们似乎忘记鲁迅也是一个有身体的男子,一个丈夫,一个朋友,一个可以把心灵靠近以取得温暖的父亲。学生理解鲁迅所能见到的只是匕首、投枪,披甲带盔的黑色斗士。鲁迅的个人生活不见了,鲁迅的朋友们不见了,只见到鲁迅一个人和一群说不清身份的人在旷远的地方纠缠不清。”[4]

当鲁迅学术研究拥有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情怀的时候,鲁迅真实可感的生活自然就会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大学教师对基础教育关注多一点,学会往下看,这样会使其研究多一点人间烟火气,多一点生命力的,这方面钱理群教授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钱理群曾于2001年回到母校南京师大附中专门为该校中学生开设鲁迅讲座,这是学院研究主动向中学语文教学侧靠的标志,当时许多媒体都隆重报道了此事。钱理群的实践成果后来形成一本书,就是《钱理群中学讲鲁迅》。钱教授的讲义深入浅出,充分考虑到受众的特点并十分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从“且说父亲和儿子”“儿时故乡的诱惑”“鲁迅与动物”“鲁迅笔下的鬼与神”“生命元素的想象”等章节标题就可以看出钱理群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是做了精心安排的。该书的每一章节后面还附有学生的作业成果,从这些学生作业中可以看出,现在中学生对鲁迅作品的解悟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也有力地证明了钱理群教授的讲课是富有成效的。

钱理群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因为他拥有一份可贵的平等情怀,他真正是放下身段,而不是以一大牌教授居高临下的姿势去给中学生上课的,因此学生跟他的交流很投入很热烈,自然容易撞击出思想火花来。这给到中学去讲课的大学教师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别总想摆着一副高高在上、传经送宝的面孔。钱理群说:“大学教授学者到中学去上选修课,它的作用是双向的,绝不是单向的‘给予’。对大学教授自身而言,这是一项重要的学术普及工作,将研究对象的思想,以及自己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新一代的精神资源,这正是像我这样的学者的一个自觉追求或梦想。这对我们的学术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的。”[5]

不能只要求大学教师往下走,中学教师也要积极往上靠的,学会把握自身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动态,汲取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中学教师不能一味地被动消极等待,如果觉得学术研究难以适应满足中学实际教学需要,那么就尝试着开展“自助型”的学术研究。自助型学术研究诉诸教育者自身的研究行动,将研究所得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使理论拥有实践品格,使实践拥有理论依托。自助型学术研究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姿态,却又不是封闭自足的研究系统。它既跟学术动态相连,又立足于学科教学实际。它倡导拿来主义精神,整合一切可利用的学术资源,尤其是新近的一些学术成果。如果中学语文教师觉得学院化鲁迅研究难以满足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实际需要,不妨也开展自助型的鲁迅研究。自助型的学术研究是教师充实精神空间、提升思维品质和教育人格的重要途径。

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沟通与融合,可以让教育摆脱困境,走出孤独,建立上下一贯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断裂导致学生所受的教育被劈成两半,无法获得完整的教育,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效率的低下。比如有的大学教师给大学生讲鲁迅,明确跟学生说要将中学所接受的那一套解读方式全部格式化,这无疑是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全盘否定。而中学教师又埋怨大学教师只会仰望星空,不会俯视大地。学生难免会有疑虑:我们到底要听谁的?难道我们以前花那么多心血去学的东西全都白搭?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沟通融合方面尽管取得一定进步,但两者孤立割裂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方面需要努力的还很多,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三、有效取舍: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关于鲁迅作品应该怎么教的问题,是自鲁迅文章进入语文课本后被研究得最多的内容。在重技巧的课堂教学倾向导引下,怎么教的命题被推演得细致而入微,然而技巧再丰富再高明,还是摆脱不了鲁迅作品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看来技巧并不能解决教学的一切问题。王荣生提出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观点是富有见地的,他让我们明白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比教学方法的设计更重要。教学方法是依附于教学内容的,若是教学内容选择不合宜,再新奇的方法都无益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政治化语境下,鲁迅作品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教学内容选择的概念模式化、千篇一律化,于是阅读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个性品格,自然学生就厌之欲弃了。摆脱了政治化教学语境,现在教师对于怎么教的问题算有了相当的自主权,甚至有教与不教的权利。这样出现了另一种极端,教学内容选择由高度集中化转为高度自由化,教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喜欢的就多教一点,不喜欢的就少教一点或者干脆避而不教。反映在鲁迅作品教学中,教师也凭个人喜好随意取舍。据悉,有不少语文教师自身就对鲁迅作品很“感冒”,于是教到鲁迅文章时,就干脆将其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跳过去;有的教师受时下流行的“骂鲁风”的影响,也以骂人为时髦,对着学生数落起鲁迅的种种不是来,以吸引人的眼球;或者有的教师处于教与不教的两难选择中,不教不放心,教了没感觉,于是挑选鲁迅的一些富有警示性的语句、语段叫学生读读背背以求心安了事作罢。教学内容过于随意性的处理导致的结果就是鲁迅作品教学的浅薄化和庸俗化,显然违背了鲁迅的真正精神价值。

鲁迅作品是可以给中学生读的,那种认为鲁迅的文章过深而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难道《论语》不深吗?《史记》不深吗?照样有大量内容进入中学语文教材。若是因为深就加以拒绝的话,那么许多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都是可以被拒之门外的。深文可以浅教,浅文可以深教,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了,没有不可教的文章,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但鲁迅作品中,不同年龄段学生有各自相应的宜读篇目那倒是确实的。比如《野草》中的《风筝》《雪》等篇章就相对纯粹明朗,适合年龄小一点的学生读,现在不少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就有选入,这是合宜的;而像《复仇》《过客》等篇目就相对复杂艰深一点,适合年龄大一点的比如高中生读,但现行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基本没有《野草》中相对较难的篇目选入,个人认为这不很妥。想让学生对鲁迅作品产生兴趣,教师适当的筛选取舍,做好阅读引导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应当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学生选择相应的一些宜读篇目,以求增强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至于教材中具体某一篇目的教学,教师要根据不同篇目的文体特点、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切忌一味求深,要尽量深入浅出。比如人教版教材曾选录的《〈呐喊〉自序》一文是鲁迅文章当中相对较深的,特别是文中的“铁屋子”论,教学过程中若是对类似的“铁屋子”论纠缠不清,试图讲深讲透就未必妥当了,因为“铁屋子”论涉及鲁迅精神相当幽深的一面,就连一些鲁迅研究专家也未必能解悟得深透,更不用说一般的中学教师以及少不经事的中学生了。

要准确把握阅读教学合宜的教学内容,教师首先要潜入文本中,对文本进行深入独到的解读,这样在教学中才能驾驭自如。而对于相对难懂的鲁迅作品,更需要如此。阅读教学中,尽管教师的文本解读不能替代学生的文本解读,教师更不能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但教师富有个性和深度的文本解读之于他的课堂教学依然意义重大,这样教师才能有足够的底气去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深度阅读。一篇文章连教师自己都读不好,却要求学生读得怎么好,这岂不是很可笑吗?文本解读能力是判断一个语文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尺度,阅读教学合宜的内容选择取决于教师对阅读文本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学生实际的准确把握。鲁迅作品独特丰富的精神内涵无疑给语文教师的深度阅读提供了足够的审美空间。

鲁迅的作品绝少雷同,读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挑战,这是鲁迅杰出的创作才能的一个有力证据,显示了他在创作中强大的精神行进力量。只有思想情感在不断前进中的作家,才能使他的创造性也处于不断的生长中,其作品才能呈现前后的承继性和超越性。有些作家之所以不断有雷同之作出现,主要得归因于其自身精神思想的单一化和平面化,不少言情武侠小说的模式化套路化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我们是绝不能以模式化的套路去分析鲁迅作品的。同是小说,《呐喊》与《彷徨》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就很不一样;同是杂文,前后期所写的风格差异就很大。可以说鲁迅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他独特个性的不同形式彰显,因此读鲁迅的每一篇文章都得读出其中的“这一个”来,它们是鲁迅雄浑的心灵交响曲中各个特异的音符,有着各不相同的扣人心弦的力量,这是在鲁迅作品教学中需要着意把握的。

在教学内容选择合宜的前提下,教学方法当然也是重要的,这方面相关研究很多,本文不想展开论述,仅略谈一二罢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学会随物赋形,因不同篇目教学内容选择的差异而灵活取舍,需注意一点:方法依附于内容,要为内容服务,切忌为方法而方法,因为再怎么新巧的方法,若不能导向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合宜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突破按教材编排体例单篇讲解的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法,重在触类旁通,整体感悟。教学中应多推荐一些相关性较大的组文给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进入鲁迅那真实可感的生活情感世界,还原创作语境,形成阅读的立体感,这样兴趣自然也就提上来了。比如教《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当时其他文化界名人所写的关于“三·一八”死难事件的文章,通过比较,更加明晰鲁迅这篇文章的独特个性魅力。合宜的教学内容再加上科学的教学方法,鲁迅作品教学将会展现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陈漱渝.他在争议中保持自我[J].鲁迅研究月刊, 1991 (5) .

[2]查国华, 杨美兰.茅盾论鲁迅[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2.

[3]杨继利.让文学名著重现亲和力[J].语文教学通讯, 2007 (12) .

[4]薄景昕.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历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

从教师自身出发 探求有效教学 篇8

关键词:教学方法;优化;有效

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其基本途径是必须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布置有效数学作业入手。下面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能够使学生课余毫无负担,教学艺术中教学方法的优化尤为重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笼统而言是不科學的,要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教出自己的特色。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的两节课的上课大致流程介绍,觉得她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她在上《频率和频数》这节公开课的时候,由于初次见学生,就以自我介绍形式作为引子。她说她姓潘,下面有多少同学也和她一样姓潘呢?然后得出姓潘同学的数目。再问有多少同学姓陈、姓王等,由此得到一串有关姓数多少的数据。然后告诉学生这里每种姓数出现的次数,我们在统计上把它们叫做频数。这么一来本来的自我介绍,不只是起到拉近学生和自己关系的作用,同时将新课很自然地引出来了。再讲频率时,她仍然用刚才的数据,追问:“如果现在我们学校有2000人,请同学们估计姓潘的有多少人?这么一来解决这个问题,看来光有频数还不够……”

同样是这位教师,她在上概念很多、很枯燥的《线段、射线、直线》这节课的时候,类似地采用让学生介绍自己姓名的方式开始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姓名组成,告诉他们线段、射线、直线也和人的姓名一样,有姓有名,姓就是线段,名就是AB(两个大写字母表示的情况)。很自然地让学生记住我们平时上课时学生最容易遗忘的环节。而且她的引入非常适合当时的氛围。经过两节课的思索,我就觉得教师个人上课风格对一节课的影响很大。如果没有自我风格,很多时候上课没有把握,借助别人的课件、教案,会发现不是自己的东西很难上手,老师很不容易上手,学生如何接受得好呢?

但是选择教学方法也要有一定原则和目的。我觉得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既考虑教师的教,又考虑学生的学;既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的过程。另一点是既注重教学的结论,也注重教学的过程;既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因为课堂教学不是学徒式传艺,应是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展现给学生,在过程中启迪、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克服形式主义和一成不变的教法,依照教学目标、心理特点的不同要求,根据能力培养的不同特点所要求的不同训练方法,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状况,根据教学认知和发展过程的规律等四条原则选择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

提高45分钟的教学效率,使学生的智能得到最大发展,从而减轻学生课后学业负担是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那么,衡量课堂教学效益的标准是什么呢?当然不仅要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道出了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学生智能发展,使学生善于学习、会学习,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还有种种因素制约,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探索追求,提高个人思想素养和业务水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狠抓课堂教学

力求语言精炼,对知识传授无误,做到精讲精练,当堂讲、当堂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指导,将问题在课堂解决,不留尾巴。

1.例题选择。数学的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其实非常陌生,不易掌握。所以课堂上的例题其实就是将理论付诸实践,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的东西有什么用。对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而且老师必须要注重自己的板书格式,这是学生模仿的时刻,学生往往一节课听的就是这些东西。尤其在我们教几何入门的时候,学生从未接触过书写这种推理过程,如果教师上课没有板书,那么他们的作业也就只能是一个答案。

2.巩固练习。每次例题后最好适当地有一个巩固练习,一方面检验学生是否能真正听懂,一方面让他们把听来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但学生解题时,教师有必要在巡回检查中及时发现共性的问题加以归纳、总结、纠正、指导。这种练习机动灵活、针对性强,问题发现得快、纠正得及时。

3.定时训练。即在课堂上和课外定时定量地让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这种训练便于从做题速度、审题能力、心态素质、自我控制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觉学习的习惯,以适应各种考核,培养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雷厉风行、一丝不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经过一番探索,我采用两类作业方法,其中较少的作业本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辅导课二十分钟时间做好,如果期间有什么不懂的,及时提问,及时解决。这其实相当于给上课没有听懂的学生再一次机会,而且一定程度上20分钟的时间设定让学生提高了效率。经过做作业本的过程,大部分同学能够对当天所学内容真正理解,然后回家再完成一本作业本的时候由于有一半作业已经学校完成,所以家庭作业数量少了,相对而言质量会好。而且长期来能形成良性循环,最后在一段时间后抽一节两节课时间专门讲家庭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三、注重信息反馈

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一方面是看课堂教学结构安排是否符合教学规律;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实际而言,看课堂教学结构安排是否符合学生认识规律。要了解这一点就要及时从学生身上得到信息反馈。

1.练习反馈。数学教学就是要讲与练结合,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每组练习都要及时反馈信息,把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地纠正,促使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2.检测反馈。在每节课后留5至10分钟做一小测验,内容与课堂练习内容相似,及时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以便补救。

3.作业反馈。我们很多老师有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改学生作业,或者直接上课发下去讲解,让学生自己订正,其实效果不好。其实学生花很多时间做的作业,需要我们老师认可。所以说老师的作业布置了要做,做了要改,而且改了要订正,否则没有任何效果。

四、注意学生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往往直接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教师一定要树立每个学生都可能成才、都需要精心培育的观点,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把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心理需要调动起来,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要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充分的肯定,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青少年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特点,激励他们进步。建立一个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关系,使学生在全部的学习活动中保持一个积极向上、活泼进取的心理态度。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是指一个力求探索某种事物、获得或接近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每一个所学习的知识点产生兴趣,再利用青少年学生善于动手、动口、动脑的优势,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觉地去探索和认识各个知识点,将学生被动的学转化为主动的学,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工作总结 篇9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个学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画上句号。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感触颇多,越来越感觉到书上仅有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自己仅有的知识更是满足不了他们如饥似渴的求知欲。作为一名年级组长,仅靠多动嘴、多跑腿就能做好年级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用心、动脑,身先士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会较好地引领全年级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晨读、午练中提高读写能力

“晨读、午练、暮省”是我校博雅教育的七大行动的重中之重,它作为学生生活的行为方式,我们特别重视晨读、午练、暮省,在行动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晨读。

1.定内容。每周两次的晨读,我都会认真组织,积极对待。首先时间上保证,7:30准时开始。其次内容上有选择,《花开的声音》、《日有所诵》、《拼音报》、《同步阅读》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日有所诵》一书,我们选择名家名篇,指导孩子们熟读成诵,实在背不下来的读熟即可。《花开的声音》来自于身边的同学,可模仿性、可阅读性都比较强,为此我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典型的文章指导阅读,学习作者的选材方法和布局谋篇,让孩子们在仿效中提高写作能力。每期《拼音报》,我最先阅读,选择有指导意义的篇章利用晨读、自习课时间充分阅读,训练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求实效。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学校之所以将“晨读”定为孩子们的生活方式,一定源于此吧!无论什么内容,我们的宗旨都是充分利用早读时间,保证效果。在我的影响下,四年级全体都能保证晨读的时间,保证晨读的质量。

3.养能力。一个月评选一次语文学习积极分子,这样促进学生自觉守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每日组织一位“小老师”领读,既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能充分利用晨读时间,大声朗读,上课热情高涨,自我组织领导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另外,积累大量的语汇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我充分利用课前一分钟,借助故事,作文佳作,让学生边听边记好词好句。平日里每天轮流,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摘录好词好句,要求其余学生读读记记。

(二)午练。加强写字指导,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长期以来,写字教学往往被老师忽略,好像写字指导都在课外的写字训练班。本学期,我们结合学校的学习方式,严格午练时间,重视写字指导,从基本笔画入手,将统一结构、统一偏旁的字归类指导,引导孩子们在明确目标和方法的前提下练习,让每天的午练落在实处。另外,还重视了学生的写字习惯的培养,课堂中注意提醒,利用文化餐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课外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在学校里举行的写字比赛中,全体同学积极参与,我班的七位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二、在探索中努力实践高效课堂

我们深知: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本学期,我们尤其重视课堂教学,运用新理念,实践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们积极探索、实践新学期我校提出的“先学后教,精讲精练,当堂反馈,单元过关”的教学模式,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高效课堂”是我们正在实践的理想课堂,也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开学初,我们又一次复习了学校的“高效课堂”实践模式,并在论坛中交流、学习。如今,我们对“高效课堂”已有畏惧、模糊,发展到清晰、珍爱,因为这样的课堂回归自然,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至高境界。每一课的知识,孩子们先自学,不会的互学,也就是兵教兵,实在攻不下的难关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孩子们才会真正学到知识。

另外,我们积极发挥同组教师的团队力量,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采取不定时的研讨,有时甚至面红耳赤,但我们的教研不再是固定时间,围在一起的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当然,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我会认真组织,大家围坐在一起学习教学理论,研究单元知识点,共话能力训练点,在教研活动中不断提高教研教改能力,促进教师成长。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二

学期工作已经结束,我的四年级一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也告一段落。在本学期中,我不断研讨教学方式方法,并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有所收获,当然对于四一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实施也有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现在将这一学期的四年级一班语文教学如下:

一、加强教研,创新有为,提高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搞好教研教改。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为此,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我积极向同年级的教师学习,努力实施创新教学,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每一环节我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学生愿学。在集体备课中,我认真记录,积极发言,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同时阐述自己的见解。

二、依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本学期的努力方向是学生的古文诵读。在教学中,针对我们四年级一班学生的实际,我充分激发他们的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每早上,我都坚持用最俊秀的字在黑板上抄写优美的古诗文和学生一起诵读。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坚持写阅读笔记,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通过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

三、抓科学研究,阅读教学的主旨性的研究有一定的认识。

本学期,我的科研目标是对研究阅读教学目标的研究。我认为首先应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前提。我们在四年级语文组将大力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进而不断巩固基本技能。

抓好探究性的研究,让探究性真正为教师们所掌握并灵活运用。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强化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勇于质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努力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创新建立在此基础上。搞好创新,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究性教学的主体。

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改革教法,注重学法。变满堂问式教学为学生自由发展式教学。教师加强学法指导,给学生学习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艰辛与喜悦。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迸发学生好学的火花。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的教育理论水平有一定提高,课堂教学方面也有明显进步。但也不不足,如本班学生不遵守纪律,成绩一直不够理想。今后立足实际,开拓进取,不断前进。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三

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教育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语文课难,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更难。经历备课转折一关的时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说,要设计好精而简的导语,设计好严而松的课堂环境,还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将课堂教学落于实处。语文课虽然难,但是也有收获成果的乐趣。难并快乐着。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标准中又说: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完成这一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

三、寻求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要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为此,教师需要经常结合阅读教学,了解学生阅读动向。

一次,新的语文书发下后,学生新奇,从头到尾把它读了一遍。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衣袋里塞满了虫子?”我翻开苏教版语文书第九册,看到了《塞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来课外阅读兴趣的根源就在这里。于是,我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故事来阅读,跟学生一起,在网上观看科学家研究科学录像和影片。这样,科学家热爱科学的精神,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领悟了。

四、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

课外阅读要讲究最佳机会。这一最佳机会,因学生、教师、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话,教师要根据教学意境来确定课外阅读的最佳机会。这个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学生阅读兴趣应处于高潮、亢奋的时机。每天早晨,我一到学校,就去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天,我偶尔听到两位学生在争论谁学的古诗多。一个说:“我会背于谦写的《石灰吟》!”另一个说:“我会背王冕写的《墨梅》!”一个又说:“我会背王维写的《鹿柴》!”另一个又说:“我会背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我豁然开朗:原来,读书兴趣的源泉就在这里——听和看。于是,我赶忙从学校的阅览室里,借来了十多本《古诗集》,发给学生轮流去读。在几个礼拜中,全班45位学生,都把十来本《古诗集》看完了。正在此时,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结果,同学们争着朗诵,多的能朗诵三十几首古诗,还有声有色。趁此机会,我向全班学生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可以每周一次,去阅览室借书看。一时间,班上读书之气蔚然成风。

五、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通过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5、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需要时翻索引。6、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

总之,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其意义、作用是非同寻常的。课外阅读“天地广阔”这必将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又一新篇章。

上一篇:李凤遐讲座心得体会下一篇:六年级上册体育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