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共8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篇1

一、知识结构

长度单位1.统一长度单位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3.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二、学情分析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四、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2、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五、教学思路与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六、课时安排 共计四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1课时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1课时 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1课时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一、知识结构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的估算等内容。

进位加法部分,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例1着重解决笔算加法写竖式时如何对位的问题,例2着重解决从个位加起的计算顺序问题。进位加法部分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二是笔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总结。

二、学情分析

两位数减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有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基础,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所以教材只安排了一道例题,例题重点解决如何对位和计算顺序的问题。退位减法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让学生装在全面了解其计算过程和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更新的综合运用,除计算顺序外没有多少新知识。

本单元教材突出了单元知识的整理,在全面整理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了练习七,以全面巩固100以内加减法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并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并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思路与建议:

1、提供实际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熟悉的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加减法计算。

2、充分利用所学旧知识,从口算过渡到笔算,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多样性。

3、利用小棒、学具等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六、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两位数 2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 3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课时

4、加、减法估算 1课时

5、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1课时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一、知识结构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角和直角本册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即可。如认识角,只要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和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了。关于角和直角的其他知识,将在以后的教材中进一步学习。

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内容虽然浅显,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

2、帮助学生建立角、直角的空间观念

五、教学思路与建议:

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正确把握教学要求。

角和直角本册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即可。如认识角,只要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和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了。关于角和直角的其他知识,将在以后的教材中进一步学习。

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

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内容虽然浅显,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例如,指导学生画角时,教师应说: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

成一个角。而不应说成:“从一点起,用尺子横着画一条线,斜着画一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六、课时安排:

1、角的初步认识 1课时

2、直角的初步认识 1课时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

(一)一、知识结构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认识。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学生熟练而喜爱的游戏等活动,首先给学生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以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同数相加的情况,引出乘法运算;

二、进一步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联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材结合具体的事例,激发学生操作、观察等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加深对乘法的理解和认识。

二、学情分析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五、教学思路与建议

1、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通过比较,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是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方法。

3、加强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乘法是在学生学习完连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六、课时安排

1、乘法的初步认识 3课时左右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2课时左右3、2、3、4、的乘法口诀 4 课时左右4、6的乘法口诀 3课时左右

5、复习和整理 1 课时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一、知识结构

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图形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都是有很大益处的。本单元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上 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四、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认识轴对称和镜面对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思路与建议

1、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使直观形象的物体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2、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发现教学问题,培养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六、课时安排

1、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体 1课时

2、观察立体图形 1课时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

(二)一、知识结构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记忆口诀的活动和练习,相信学生会达到计算正确、迅速。本单元结束时学生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但由于内容多,有序性强,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巩固练习,力求学生都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但学生的基础必竟是有区别的,知识巩固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复习时既要重视练习的全面性、全体性,同时也要侧重于较易出错的内容如7-9的乘法口诀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针对性练习。

三、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5、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难点: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

五、教学思路与建议

1.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学习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7~9的乘法口诀。应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在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自觉吸收自己喜欢的思路,学习口诀、记忆口诀。

2.为了更好地记忆口诀,在操作或推想出连加结果后,一定要记熟连加的结果,再写乘法算式,编口诀。这样,记忆口诀的负担不至于留在最后的“背诵”上,使难度适当分散。再是记忆口诀要把重点放在数目较大、容易混淆和比较拗口的口诀上。在训练时,应注意变换方式,以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在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另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书中的线段图是为学生思考问题做帮手的,不宜要求太高。

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合作交流。在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削弱每个人“再创造”的机会。要采取适当措施,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六、课时安排 1、7的乘法口诀 5课时 2、8的乘法口诀 3课时 3、9的乘法口诀 3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1课时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一、知识结构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几时几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用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解决与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解决与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时间,知道1时=60分。教学难点:

1、通过1分1分数的方法,准确读出某一时间。

2、推算经过的时间

五、教学思路与建议

1、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2、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

3、教师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挖掘丰富的生活资源,注意体现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六、课时安排:

1、认识时间 1课时

2、解决问题 1课时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一、知识结构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难点:

1、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用数字、字母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

五、教学思路与建议

恰当把握教学要求,数字编码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日

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只要能从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编码中每个数字的信息和含义。另外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并且要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以一定的点拨、引导。

六、课时安排:

简单的排列组合 1课时 稍复杂的拍了组合 1 课时

第九单元 总复习

一、知识结构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五部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认识时间。本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习。

二、学情分析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表内乘法集中复习,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乘法口诀,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1、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

2、熟记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求积。

3、会量、会画线段。

4、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帮助学生建立简单的空间观念。

5、学会解决简单的时间问题。

五、教学思路与建议:

1.复习前,应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制订适合本班实际的复习计划,以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复习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好。“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和“认识时间”等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复习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六、课时安排 1、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1课时

2、表内乘法 1课时

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篇2

一、萃取:当下单元的内容与要求

语文五年级上册二单元的主题为“自然奥秘”, 安排了这些内容:

第四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开启大自然之门, 领略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文题蕴涵丰富而又明快生动, 召唤学生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营养。在文本诵读中, 培养学生观察的热情,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五课《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主要叙述了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一是他独自寻找“纺织娘”, 到傍晚忘记了回家;二是放鸭子时, 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 父亲的责骂并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虽然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样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 但正是由于他对昆虫具有浓厚的兴趣, 并养成了耐心观察的好习惯, 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教学这篇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 体会要打开自然课本、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 还需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

第六课《变色龙》采用叙事的方式, 巧妙地展示了变色龙三个方面的特点。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看、问、试验等方法进行观察, 描写了变色龙的静态、动态的主要特点。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 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多种方式观察动物的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七课《金蝉脱壳》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 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蝉儿脱壳前后的颜色变化以及动作过程, 不仅是因为观察仔细, 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持久的跟踪观察, 并通过一定顺序有条理地表达观察内容, 让学生领悟跟踪观察的方法和有序生动的表达效果,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以上的四篇课文内容都是围绕核心知识点“学习观察”而构架安排的, 主要聚焦“动物”。“慧眼细察出佳作”, 习作2是写一个小动物。课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 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写出动物外形或动作的主要特点。巩固过渡句的使用, 使文章前后段之间更紧密, 从而有条有理地表达观察的内容, 形成观察能力。

练习2的内容也突出了“学习观察”这个核心知识点, 其中两个部分与观察有直接的联系。一是“诵读与积累”, 内容是三位名人有关“观察”的名言, 从不同方面强调了观察的意义与价值。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 深刻感悟观察对于积累知识、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培养写作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二是“想想说说”, 这是口语交际训练, 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话, 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注意前后联系, 发挥想象, 合理推想。这样的训练除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外, 还注重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协同发展。

可见, 这一单元围绕核心知识“学习观察”系统地编排了教学内容。观察是人类与自然、社会乃至自身交往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探索大自然奥秘发挥重要作用。语文学科视野中的“观察”与培养学生的“说”“写”等能力是分不开的, 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 丰富自己的感受, 更能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提升表达水平。本单元在第三学段的开始, 既要注意与前面学习的联系, 又要注意区别, 突出本学段的重点, 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溯源:前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一、二学段中, 围绕“观察自然”的课文很多, 包括观察植物、动物、景物的, 还有观察的小故事、实验文章等。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之前, 学生对观察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知晓一些观察方面的知识, 如观察要有目的, 由上而下、由远而近, 由整体到部分等观察顺序;初步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通过看、听、闻等手段进行自然观察、实验观察、跟踪观察、对比观察等。在习作上, 一、二学段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书中图画、自然界植物、生活中景点等, 让学生积累素材, 写出图意或事物特点, 适当展开想象。另外, 口语交际训练、综合性学习也注意训练观察能力、提高表达能力。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训练, 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在一、二学学段中, 与本单元核心知识“学习观察”有着紧密联系, 教学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有这些内容:

二年级上册《有趣的发现》通过介绍达尔文对海洋中小岛上昆虫的观察从而感悟道理, 培养学生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这与《装满昆虫的衣袋》都是介绍名人观察的故事, 以榜样感召学生观察大自然, 培养热爱观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二年级下册《蚕姑娘》一课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 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这与本单元第七课《金蝉脱壳》有相似之处, 两位作者都采用的是同一方法, 即跟踪观察的方法。但在表达观察的结果时, 前者是粗细条勾勒, 后者是细描刻画, 语言表达更加生动。这种安排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

四年级上册“培养学习习惯”中将“留心观察事物”作为教学内容, 在指导学生看图表达内容时, 初步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的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留心观察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它可以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 促使我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不仅对语文学习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十分重要, 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时要初步让学生知道观察静态事物时应注意以下四点:要按一定顺序观察;有重点观察;观察以后要展开想象;养成留心观察、合理想象、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四年级下册一单元的《燕子》这篇写景散文描写了燕子外形、飞行和休息的情景, 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作者通过看、听等两种方式仔细观察, 既描写静态、又描写动态, 而且语言准确生动。这与本单元第六课《变色龙》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有些类似, 但这两篇课文的文体显然不同。

三年级下册的习作3“写写自己的新发现”。教学前先布置学生到校外去有目的地观察, 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 而且要写得有意思。通过例文, 激发学生发现和探究的兴趣,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一切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力求有新的发现。例文就是通过小作者细心的观察、简洁的描述, 展现了一个表面静悄悄、实则活生生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的习作3“写写自己生活中的新发现”, 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新发现, 具体地写出来。通过这次作文训练, 使学生明白善于观察生活十分重要。四年级下册习作5写“一两种植物”, 要求学生先确定观察对象, 对选择的对象进行仔细观察, 并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最后把观察结果有条理地记录下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强化学生的观察意识,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些习作的练习为五年级上册习作2“写动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延展:后续学习的巩固与提升

第三学段中除了这一单元外, 与核心知识“学习观察”有关的课文不多, 在教学这一单元时, 我们要利用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继续巩固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会表达观察, 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一课讲了作者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 生动具体地描写鸟儿归林与栖息的壮观场面, 表达了作者爱鸟的心情并赞扬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全文情真意切、情理贯通, 让学生体会作者有顺序、有重点、有感情地观察, 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观察内容。

六年级下册四单元《夜晚的实验》记叙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实验, 终于揭开蝙蝠飞行秘密的经过, 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的科学精神。这一课很好地回应了伽利略的名言“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实验中得来。”

学生平时观察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看后印象不深, 笔下写不来。这是学生普遍的问题。六年级下册《莫泊桑拜师》这篇文章中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观察要有顺序, 否则观察显得乱七八糟、杂乱无章。观察时, 在对事物有了比较清晰的全貌了解之后, 要抓住重点进行再观察, 否则观察的主次不清。只有突出重点、细致观察, 才能使文章主次分明、惟妙惟肖。在观察过程中, 边观察边想象, 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事物相交融, 深刻体验自己的感情变化以及心理活动的过程, 这是因为写作不仅要写观察到的人、事、物, 还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会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积累素材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基础。课标在第三学段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这样的教学要求进一步强调要引导学生“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 要求学生的观察目的更明确、方法更具体, 观察与积累、想象等相结合, 提高表达水平。

五年级下册习作1“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后写一篇习作”。观察一种自然现象, 把它的特点写出来。训练学生仔细观察与跟踪观察相结合, 写好习作。六年级下册习作4“记一次实验”。习作要求就是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或自己边实验、边观察, 做好记录, 养成勤于观察、多动手, 多动脑的良好习惯。这些习作训练都是对本单元教学后的巩固与提升。

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篇3

3 4 5 6 7 8 9

二、比一比、填一填。(8分)

(1)在多的后面画“√”。 (2)在少的后面画“√”。

三、认认我的小手。(12分)

左手号码是( ) 右手号码是( )

四、选择正确的图形,在( )里画“√”。(8分)

1.宝宝用右手刷牙。 2.爸爸的手表戴在左手腕。

( ) ( ) ( ) ( )

3.叔叔是左手写字。 4.外婆用右手拿筷子。

( ) ( ) ( ) ( )

五、看图填一填。(6分)

(1)小鸟在小狗的( )面。

(2)小狗在小老鼠的( )面。

(3)小老鼠在小狗的( )面。

六、我会走楼梯。(6分)

(1)下楼的小朋友是靠( )边走,上楼的小朋友是靠( )边走。

(2)上楼、下楼和在路上行走我们都应靠( )边走。

七、数一数,照样子用“○”画一画。(16分)

汽车:○○ 花: 玉米: 人:

树: 小鸭: 辣椒: 房屋:

八、辨清物品架上的东西。(8分)

的( )面是 。 的( )面是 。

在 的( )面。 在( )的右面。

九、我当小司机(用“→”画出行车方向)。(6分)

向左转 向右转 向前走

十、辨认方向我再画。(12分)

在○的右边画 ,下边画,上边画□,左面画。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计划 篇4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表内除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2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5课时

第三单元 教学计划

图形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时安排:4课时

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1课时 2.平移和旋转1课时„„„„„„„1课时 3.实践活动:剪一剪„„„„„„„1课时 4.练习七„„„„„„„„„„„„1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表内除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课时安排:5课时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7课时

1.混合运算„„„„„„„„4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六单元 教学计划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思考: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高审美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课时安排:9课时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4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4.小小设计师„„„„„„„„„„„„1课时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学思考: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问题解决: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能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情感态度: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会数10000以内的数,探索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及数的组成。2.能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3.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教学难点:1.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2.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3.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课时安排:14课时

1.1000以内数的认识„„„„„4课时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 „„„„6课时 3.整百、整千数加减法„„„„3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课时安排:4课时

1.认识克„„„„„„„„„„„1课时 2.认识千克„„„„„„„„„„1课时 3.解决问题„„„„„„„„„„1课时 4.练习二十„„„„„„„„„„1课时

十 总复习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数学思考:通过游戏、实践操作和设计综合性的复习题,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问题解决: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组复习内容,设计多种形式进行复习。

情感态度:复习时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复习统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

课时安排:4课时

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篇5

我们的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本单元的学习是为今后学习多位数加减打基础,所以学生务必规范计算格式,标上进位1和退位点。本单元重点突破: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进位加;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退位减;

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这三块内容最重要的是学会笔算(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列竖式计算)以及相应的口算、速算方法,其中笔算是重中之重,学生们总是图方便省掉退位点和进位1,在检测试卷中同样如此,因此失分的占多数,有些还出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只算到一半的现象,这除了粗心之外,其实也是方法不够熟练的表现,课外的巩固比较欠缺。

一、试题的特色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本次试题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通过填空、选择、解决问题等形式让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2、本次测试注意了开放意识的浸润,分别在第五大题中设置了 “你还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吗?”的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试题内容

试卷共有五大题,总分100分。由天空题、填一填、计算题、看图列式计算、生活中的数学这几类题型组成的。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测试成绩总体情况如下:

总人数

99~90分10人

89~80分 12人 79~70 16人69~60分 18人

60分以下39人

从整体上看,学生对于本单元知识掌握一般,说明教学中还存在死角,学生还有相当大的提高空间。

1、填空题的第2题学生丢分相对较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比45少15的数是()只是机械套用,没有很好分析题意。

2、第 五题是计算题:小部分学生从卷面上看,计算正确率还不够,还需要每天坚持几分钟口算训练,可以口算和笔算结合训练。

3、第七题:生活中的数学。联系生活,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做到学以至用,明白知识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失分较多的是第4小题,多数学生没有认真读题没有仔细分析题意,做题草率,还有待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训练。

三、改进措施 通过对此次考试质量分析,我对以后的教学有以下想法:

1、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使学生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水平。

2、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利用课堂教学及课上练习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审题,及时检查,仔细观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意平时加强口算练习,做题时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再计算。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试卷 篇6

一、填空题(1-2每题 3分, 3-4每题 10分, 共 26分)

1. 3×4=( ),读作( )乘以( )等于( ).

表示( )个( )连加.

2. 写出乘法算式,计算出结果:5个2相加:______________

3. 把口诀补充完整.

( )二得二 三( )十二 四( )十六 三三( ) 二( )得四 ( )得一 二( )得八 ( )四十二 二三( ) 一( )得四

4. ○ ○ ○ ○

○○ ○○ ○○ ○○

加法算式: .

相同加数是( ),有( )个相同加数,用( )做被乘数,用( )做乘数.

乘法算式: .

二、口算题(每道小题 8分 共 24分 )

1. 2×2=

3×4=

4×4=

2×3=

2?2=

2+2=

4×3+4=

4×4?2=

2. 3+3=

3×3=

3?3=

2×3=

4×1=

17?9=

3×2+3=

4×1+6=

3. 2×4=

20?9=

3×5=

18+7=

5×5=

28+8=

3+3+2=

4×1+8=

三、文字叙述题(每道小题 3分 共 6分 )

1. 被乘数是4,乘数是3:____________.

2. 写出乘法算式,计算出结果.

3个4连加:______________

四、应用题(每道小题 8分 共 24分 )

1. 看图列式计算:

ΔΔΔ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

ΔΔΔ

ΔΔΔ

ΔΔΔ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

2. 看图列式计算:

ΔΔ ΔΔ

ΔΔ ΔΔ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

3. 看图列式计算.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五、其它题(1-2每题 6分, 第3小题 8分, 共 20分)

1. 根据下面的.算式画图.

3×5____________

5×3____________

2. 根据下面的算式画图.

(1)2×4

(2)4×2

3. 把左右两边意思一样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2+2+2+2 A 5×3

(2)4+4+4 B 3×5

(3)5+5+5 C 2×4

(4)3+3+3+3+3 D 4×3

六、选作( 10分 )

小立有3本书,兰兰、明明、亲亲的书都和小立同样多,他们一共有多少本书?

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篇7

思考一:教材展现的情景图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阅读教材,教材的情景图是一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工具测量书本的短边,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初步感悟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的必要性;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如测书本用了5枚回形针,测铅笔盒用了5把小刀,数量都是5,但是由于回形针与小刀长度不同,还是不能比出两者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再次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用同样的立方体测书本与钢笔盒,才分出长短。通过这一过程,形象地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安排练习,分别用相同的工具(立方体或平面图形)估测不同的物体。然后再出现尺子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开始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的物体。

思考二:有必要让学生体验“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长度”这个过程吗?

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我们来研究一下学情。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是否对测量一无所知?因为赛课中好几位老师在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物体测量之前,先说说打算选什么工具来测量,学生回答除了尺子还是尺子。学生已经知道了有现成的工具(尺子)可以用,却硬塞给学生不同的工具测量,他们能否感悟到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况且总是非常勉强地硬拽着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或不规则的物品以及用立体的、平面的图形来进行测量,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这样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迷茫。再者,学生学过了“比长短”的内容,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笔者认为二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了比物体的长短,应该选用直条形的物品去测量,而不是让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立体的、平面的东西去摆。奥苏贝尔曾说过,教学的关键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要先了解学情,摸准起点,这对于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自己已经走到三楼了,为什么还要他们配合你退回到一楼重新再走一次?毕竟不是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研究“长度单位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呀!

思考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既然学生对测量长度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认识,笔者的看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应是认识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表象。有几位赛课教师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结果基本上都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体验。如果一节课把过程性目标无限放大,那么知识技能目标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都是在知识的探究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渗透的,而不是另起炉灶、独立行事。不过话又说回来,根据教材的安排,这是学年初的第一课时,考虑到此时学生还未完全进入学习状态,心还在假期里飞翔,所以期初第一课时的内容适当减少,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单独作为一课时,也未尝不可。

思考四:如何做到教材和学情两者兼顾?

一天的听课,笔者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既尊重教材,又关注学情?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必要性并理解“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此,我对书本情景图稍作改动,就是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而不是用不同形状的物品测量。课前每桌下发一些小棒,不同桌学生之间的小棒长度有所不同,同一桌的小棒长度相同。每桌再准备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用小袋装起来,并设计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形成1厘米的表象。

环节一: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小棒(不同桌学生的小棒长度不一样)量一量书本的短边,反馈时重点提问:为什么书本的短边一样(教师拿几本比一比),结果却不一样?是不是摆错了呢?引导学生发现摆的小棒长度不一样:小棒长一点的摆的根数少一些,小棒短一点的摆的根数多一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同样长度的物体用不同长度的工具测量,结果不同。只有小棒的长度相同,测得的结果才会相同。然后用PPT把画面定格在用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短边(即下图的左边书本图)。

接着投影画面出现用另一种长度的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长边,与前一个画面进行比较(如上图),让学生感受结果相同并不表示长度相等,关键还是所用小棒的长度要统一。然后让学生练习,用一定长度的小棒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长短不同的小棒作标准去量书本的短边,再让学生感受、比较书本的长边和短边都摆了5根小棒,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体验尺子产生的过程

学生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这两个物体的长度都比较短,其中一个比一根小棒长一些,另一个比两根小棒短一些),设问:长的物体长多少根小棒,能比出来吗?怎么办?引导学生发现小棒短一点就可以了。学生换成用准备好的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都正好,可以比较出长的比短的多了几根小棒。

然后引导学生第二次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测量练习纸上的物体的长度,提问:为什么现在的结果相同了?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方便吗?你有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把小棒一小段一小段接起来,课件演示连接的过程,形成一把尺子的雏形。向学生介绍:大家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古人也是这么想的,用这样的方法发明了很好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课件演示标准的尺子。

[设计意图]设计中让学生用统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经历实物测量的过程体验,贵在检验“测量标准要一致、测量工具要统一”的重要性,从而明白“尺子”产生的必要性,为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作好铺垫。

环节三:认识1厘米

先介绍尺子,然后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尺子上找1厘米(顺着数倒着数均可),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用手指比划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再从准备好的图中找出长约1厘米的线(有画成水平的、竖的、斜的、也有大于1厘米的和小于1厘米的),并用尺子验证。接着不用尺子,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不说线段),同桌比一比谁画得准,再用尺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认识尺子,通过在尺上找、用手比、闭上眼睛想、身边找、图上找、徒手画1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充分检验1厘米,使学生对1厘米有深刻的认识,逐步建立长度观念,为后续学习几厘米和其他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篇8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单元分析】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打开产品销售市场,掠夺原料,瞄准了政治上腐朽、经济上远远落后于世界的中国,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的国势日益沉沦,而中国人民却顽强抗争,他们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知识结构】

一、列强的侵略

【典型题例】

例1: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中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 )

A B C D

解析:本题以图片形式考查学生对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掌握情况。A选项中虎门销烟发生在鸦片战争前;B选项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園;C选项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旅顺后,疯狂屠杀当地居民;D选项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仓皇出逃。所以,应选D。

例2: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左宗棠收复新疆 ②邓世昌抗击日军 ③林则徐虎门销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是在1878年;邓世昌抗击日军是在1894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是在1839年。很明显,本题正确答案应是B。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年“6·26”国际禁毒日“万名干部普法行”禁毒宣传活动走进某中学,通过演讲宣誓、挂图展览(如右图)、“禁毒我参与”征文等活动,倡导学生远离毒品,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争做文明青少年。在19世纪上半期,领导中国禁毒运动的是 (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孙中山

2.林则徐说了一句光耀古今的名言:“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是对下列哪位皇帝说的 ( )

A.同治帝 B.乾隆帝 C.道光帝 D.光绪帝

3.2012年暑假期间,八年级学生小敏去东莞旅游,在东莞停留期间,小敏将会见到 ( )

①林则徐塑像 ②鸦片战争博物馆 ③虎门遗址 ④太平军发动起义遗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对于下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这是一个平等条约 ②这是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③该条约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 ④该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标志性事件。火烧圆明园的是 ( )

A.英法联军 B.俄军 C.美军 D.日军

6.有一首诗是这样描述圆明园的:“似挥残臂戟天呼,痛说当年劫火馀。留得千秋家国恨,让人来画卧薪图。”此诗句中“当年劫火馀”说的是 ( )

A.近代中国大门开始被打开 B.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C.洋务运动破产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7.19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遇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太平军起义。为镇压太平军,当时的满清政府,不得不调离了北方的守边部队。某国趁火打劫,大军压境,胁迫清政府割让东北地区大片领土。该国是

( )

A.英国 B.美国 C.俄国 D.法国

8.今天的人们也许很难相信,最先想出雇佣西洋人组织洋枪队这个主意的人,竟是中国近代大思想家王韬。他向上海当政者献计:组织洋枪队,“以西人为领队官,教授火器,名曰洋枪队”。洋枪队当时的头目是 ( )

A.华尔 B.阿古柏  C.西摩尔 D.赫尔利

9.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虎视眈眈想争夺新疆的国家是 ( )

A.英国和法国 B.俄国和美国 C.法国和美国 D.英国和俄国

10.左宗棠为收复新疆采取的策略是 ( )

A.先南后北,急进急战 B.先西后东,缓进急战

C.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D.先东后西,缓进急战

11.下列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 ②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③中俄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④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12.小强在学习了“收复新疆”知识后,进行了概括(见下图)。你觉得他应在图中A处填写什么呢?

( )

A.宣政司 B.行中书省

C.行省 D.驻藏大臣

13.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

A.把朝鲜变为殖民地 B.向中国东北扩张

C.解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D.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14.“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口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5.《辛丑條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说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 (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大大地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进程

二、非选择题

16.下面知识图表中有几处错误,请你找出来并进行改正。

错误一: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二: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三: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娟准备暑假外出游玩,于是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她对右图所示的建筑很感兴趣,准备邀请同桌一起前往。如果你对此比较熟悉,就来做小娟的导游吧!

(1)这幅图反映了哪一次战争中的情景?

(2)残垣断壁还隐约可见当时之豪华,这座壮观的园林叫什么?后被哪些国家洗劫?

18.第八款:中国为保证认真实行约内所订各款,听允日本军队暂占守山东省威海卫。又于中国将本约所定第一、第二两次赔款交清,通商行船亦经批准互换之后,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确定周全妥善办法,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剩款并息之抵押,日本可允撤回军队。倘中国不即确定抵押办法则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仍不撤回军队。

(1)上述条款出自哪一条约 ?签订该条约的是中国的 和日本的首相 。

(2)这个条约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

(3)请列举出这个条约中有关割地的内容。

(4)这个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19.在学习了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后,某校准备举办一系列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畅所欲言。现在也邀请你参加进来,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形式:请你设计一个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

(2)活动目的:你觉得此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3)活动探究: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参考答案:

一、1.A 2.C 3.D 4.B 5.A 6.B 7.C 8.A 9.D 10.C 11.D 12.C 13.D 14.B 15.C

二、16.(1)“进一步”改为“开始”;“第二次鸦片战争”改为“甲午中日战争”;“《北京条约》”改为“《辛丑条约》”。

17.(1)第二次鸦片战争。(2)圆明园。英国、法国。

18.(1)《马关条约》。李鸿章;伊藤博文。(2)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胜利;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4)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1)举行演讲比赛、举行主题班会、出黑板报、观看影片等。(2)重温本单元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心等。(3)略。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课标要求】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单元分析】

所谓近代化,即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中国近代化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1898年的戊戌变法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孙中山等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知识结构】

【典型题例】

例: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请你依据四幅图片材料,分别写出与之相对应的运动(或事件)的名称。

(2)请简要回答与图3相对应的运动(或事件)突出的历史功绩。

(3)请说出以上四幅图片反映的时代主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联系能力、概括能力。解答的关键在于能够根据图片标题,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准确链接所学知识。

参考答案:(l)图1:洋务运动;图2:戊戌变法;图3:辛亥革命;图4:新文化运动。(2)历史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或中国有识之士对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下列选项中与江南制造总局属于同一类的是 ( )

①安庆内军械所 ②福州船政局 ③轮船招商局 ④汉阳铁厂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2.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下列选项中与张之洞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汉阳铁厂 B.轮船招商局 C.福州船政局 D.安庆内军械所

3.洋务派在 口号下,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同时也创办了一些近代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 ( )

A.“民主”与“科学” B.“自由”与“平等”

C.“扶清灭洋” D.“自强”与“求富”

4.京师同文馆创办的宗旨是 ( )

A.强兵富国,摆脱困境

B.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C.发展民族工业

D.强身健体

5.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上书皇帝,主张变法维新。这一历史事件是 (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新文化运动

6.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要举行以戊戌变法为内容的辩论会,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辩论论据的是 ( )

A.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加剧侵略中国的背景下发生的

B.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C.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7.19世纪末一西方报纸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有三党:一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一党……意在保国以变法;一党……意在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三党”分别指 ( )

A.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B.顽固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8.戊戌六君子中的一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此人是 (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张之洞 D.翁同龢

9.右图是兴中会誓词,兴中会成立于 ( )

A.武昌 B.广州 C.南京 D.檀香山

10.对于辛亥革命,下列看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11.下列选项中与孙中山革命活动无关的是 ( )

A.提出三民主义 B.创办黄埔军校

C.领导南昌起义 D.成立中国同盟会

12.2012年5月27日,是陈独秀逝世70周年纪念日。陳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以下与陈独秀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筹办《青年杂志》 B.写成《狂人日记》

C.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发表《庶民的胜利》

13.“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是下列哪位人物的名言 (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右图,回答问题。

(1)“公车上书”发生在哪一年?因什么条约的签订而引起?

(2)当时的清朝皇帝是谁?谁领导了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有何影响?

15.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周年纪念日,中国邮政于2011年10月10日发行《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1)为什么要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2)邮票中的人物是谁?辛亥革命首先在哪个省爆发?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16.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文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大历史事件,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

联系所学知识,写出三者各自在探索中国近代化方面作出的主要贡献。

(1)洋务运动: 。

(2)戊戌变法: 。

(3)辛亥革命: 。

17.在学习了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后,小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些问题,请你来帮助解决。

(1)在整理过程中,小红始终心存困惑: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这到底该怎么解释呢?请你帮帮小红。

(2)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

参考答案:

一、1.C 2.A 3.D 4.B 5.C 6.C 7.A 8.B 9.D 10.D 11.C 12.A 13.B

二、14.(1)1895年。《马关条约》。(2)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15.(l)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了中华民国。(2)孙中山。湖北省。三民主义。

16.(1)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为戊戌变法运动开辟了道路。(2)戊戌变法:吸取洋务运动的教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它提出的一系列的改革蓝图,是中国资产阶级进行近代化的首次尝试。戊戌变法加速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3)辛亥革命:吸取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训,以武力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上一篇:《合并同类项》说课教案下一篇:oracle数据库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