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理论与实践(共8篇)

教育理论与实践 篇1

第 1 题

收藏

影响企业创新的内部因素除了资源投入、机制因素外,还包括()(10分)

A.人力资源

B.资金

C.组织机构

D.文化因素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2 题 10

收藏

福特汽车公司创建了第一条生产流水作业先,大幅提高了汽车生产效率,为其产品售价的降低提供了基础,这一创新属于()(10分)

 A.产品创新

B.工艺创新

C.渐进式创新

D.突破式创新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3 题 10

收藏

不断升级现有产品的版本是一种()(10分)

A.渐进式创新

B.突破性的创新

C.产业模式创新 

D.收入模式创新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4 题

收藏

成功的商业模式必须是与众不同,且不易被学习的,这表明其具有()

A.稀有性

B.用户价值性

C.持续性

D.难以模仿性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10分)(第 5 题

收藏

企业与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等之间进行合作,共同进行技术创新,属于()(10分)

A.自主创新

B.合作创新

C.集体创新

D.模仿创新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6 题

收藏

用户需要完成一项任务时,通常仅是需要产品。

A.是

10分)

(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7 题

收藏

产业模式创新属于最激进的商业模式创新,要求企业重新定义本产业,进入或创造一个新产业。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8 题

收藏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采用技术领先战略可以为企业在行业标准制定中掌握话语权。(10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9 题

收藏

国际化创业是指公司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创造性地探索和开发国外市场机会的过程。(10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10 题

收藏

工艺创新也称为过程创新,是指产品的生产技术变革,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组织管理方式。分)

(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教育理论与实践 篇2

一、“心教育”产生的背景

(一) 世界进入“心”的时代

21世纪, 是一个全面开放的世纪, 是一个“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世纪。面对如此纷扰喧嚷的社会, 人们在思考, 如何守住自己一颗宁静的心?让心灵在生活中优雅地驻足, 平和地品味, 专注地发现。社会问题是教育问题的投射。不是社会出了问题, 而是人心出了问题;而人心的问题, 根源在教育。那么, 谁可以担当让人幸福的重任呢?唯有教育!浇树要浇根, 育人贵育心。世界进入心时代, 心时代呼唤心教育。

(二) 当下教育走偏在哪里

反思当下中国的基础教育, 我们走入了一个误区——这就是过多的关注“术”的教育, 而忽视了“道”的教育。“术”的教育就是头脑的教育, “道”就是心的教育, 亦即幸福、喜悦、平和、觉知、宁静的教育。“术”的教育, 属于生存教育;“道”的教育, 属于生命教育。在我们看来, 生命教育更为重要, 因为生存的教育是为生命的教育服务的。

如果用一棵树形容一个人, 心就是树根, 而头脑则是掩藏于树枝中的花冠。既要充实头脑, 又要蓄养心灵, 在教育中, 二者不可偏废。一个人要全面和谐的发展, “脑教育”固然重要, “心教育”同样不可缺失。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但一切的教育必须从“心”开始;教育只有直抵心灵, 根植心田, 才能开出绚丽的素质之花。

因此, “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原点。

(三) “以人为本”的本质是什么

以人为本, 是当代教育思想的灵魂。以人为本的教育, 就是“人本化教育”。它把人放在了主体地位, 强调以人为中心, 对人进行全面关照。具体地说, 它具有以下六个基本特征:1.鲜明的人性化特征;2.蕴含着浓烈的生命意识, 关注独特的生命主体;3.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培养与生成;4.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5.注重教育的生态学意义;6.强调教育和人的自身的完整性。

近两年来, 我们学校一直在研讨一些问题:教育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学校管理究竟该怎样管?课堂教学怎样才能成为对每个生命的真切关照与成全?通过研究,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 更要把他们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身意识和心灵中唤醒;学校的管理, 不仅仅是管人、财、物、事, 更重要的是管心;同样, 课堂教学不能只关注分数, 更应该关注在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 让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心灵的相互交融、智慧的相互碰撞、幸福的相互感染的生命历程。

好的学校管理必先理顺心, 好的课堂教学必先沟通心, 好的校园文化必能滋养心, 好的教育必定根植于心, 因此, 我们追求的教育是“以心为本”的教育。心是教育的“本”, 心是教育的“根”, 心是教育的“魂”。“心教育”就是抓住“本”, 培植“根”, 重塑“魂”的教育。我们期允:未来的中国教育, 能够进入一个“心教育”的时代!

二、“心教育”的内涵与有关概念的厘定

“心教育”是一种以心为本的真教育。它以认同和陪伴, 实现生命的自我觉察与完善;以规则与平等, 帮助生命更好地社会化;通过重建生命的高价值感, 让师生成为真正的自己。

这里有五个概念需要厘定:

(一) 认同: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和关注, 尊重并允许师生的所有真实的自我表达;

(二) 陪伴:指的是师生间的相互支持、理解, 但不消融自我的界限, 从而让生命共同成长;

(三) 规则:是大家要共同遵守的约定和原则;

(四) 高价值感:是一个人对自我的高度接纳与认同;

(五) 成为自己:

就是一个人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做所有的选择, 并承担其全部的责任。

三、“心教育”的七大核心理念

(一) 教育的本真是真爱。

(二) 教育的使命是重建生命的高价值感。

(三) 以生命评价系统看待师生。

(四) 在活动中体验生命。

(五) 在规则之下享受最大的自由。

(六) 师生唯一要做的就是成为自己。

(七) 教师要担当修复与完善家教关系模式缺失的重任。

四、实施“心教育”的策略、途径与方法

(一) 心培训:

提升教师的精神海拔———读懂自己, 读懂人生;读懂孩子, 读懂教育。1.关注教师的人文和心理素养提升;2.帮助教师把自己的内在建设好;3.帮助教师建立共同的教育信仰;4.让教师完整地成长;5.让教师成为自己。

(二) 心课程:

创造适合学生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1.阳光少年品格训练活动课程:夯实人生之基;2.普及+特长:关注个性的发展;3.社团活动:让每个生命都精彩;4.小破孩:创新学生行为文化;5.乡土文化:在游戏中保护与传承。

(三) 心课堂:

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1.让孩子在真实的课堂中享受学习;2.安全、共享、去评价;3.课堂让学生做主;4.心课堂带来的是整体优化。

(四) 心环境:

营造共同成长的乐园———校园, 既是生活的乐园, 更是心灵的花园。1.19道景观建构的“童话世界”;2.景观其实是文化的载体;3.感觉超越一切。

(五) 心教育:

唤醒生命的主体意向———在爱和自由中, 让孩子成为自己, 这是教育的核心。1.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命;2.让学生在规则中享受自由;3.让孩子在爱的陪伴中完整成长;4.把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他们。

(六) 心家教: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与博奕 篇3

关 键 词 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对话与博弈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1-0005-04

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联上,存在着诸多认识误区和错误观念,包括用理论联系实际并指导实践代替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复杂而多样的关联。事实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既有对话又有博弈,两者既有距离又有关联,既相互依赖又彼此独立,既相互促进又各自发展。探索两者复杂而多样性的关系,有助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各自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一、认识的误区和存在的问题

好的教育理论应当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又能指导实践,否则就不是好的教育理论,甚至是有问题或错误的教育理论。通常,这是我们对教育理论及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评价教育理论的一个标准和尺度。然而,我们却很少思考,除了这样一种直接的线性的功能关系之外,教育理论及理论研究是否还有具它功能;除了这样一种直接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之外,教育理论与实践间是否还有其它的关联。诚然,我们必须承认,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或指导作用是巨大的。学者刘燕楠指出,每一次教育的变革都首先是教育理论的觉醒,然后才是教育实践的变革。[1]但这一事实并不能够证明,教育理论除了为实践服务这一项功能外,就再也没有其它功能和作用。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上的一些似乎不证自明的观念进行反思,包括:教育理论依赖于教育实践,但是不是说教育理论就完全不能离开教育实践而独立探索和发展;教育理论源于教育实践,但不是说,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就没有其它源泉等。所有这些问题虽然已经得到诸多讨论,但仍没有获得广泛认同和统一。

当前教育领域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误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观点上的误区:教育理论不能离开教育实践而独立存在和发展;离开实践的教育理论就是没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理论;教育理论源于教育实践而没有其它来源。第二,方法论上的误区:功利主义的态度和立场,即用简单化和线性的思维立场,过度强调教育理论服务和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和作用,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庸俗化了,把复杂性的关系简单化了,把教育理论与实践多样性的对话关系变成一一对应的功利关系。从今天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状态及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理论的态度来看,上述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还是根深蒂固的,很少有人去认真反思和研究这个问题,常常是人云亦云。为此,改变这种由长期习惯思维带给我们的似乎不言自明的传统观念已经势在必行。然而,值得欣慰的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关系,已经受到诸多学者的广泛注意,正成为学者们愿意聚集在一起认真讨论的重要话题。

叶澜教授分析认为,教育基本理论是理论的理论,正是因为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识误区,才使其成为受批评和指责最多的理论领域。她指出:“基本理论研究对实践的作用形式可能是间接的,但它更具有总体性、根本性、动力性、透析性和方向性……”[2]认为没有教育基本理论对教育的理论思考,从根本上说,教育者就不可能真正具有良好教育素质。应该说,没有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就不可能有其它教育理论的产生。对教育基本理论的鄙视既是错误的,也是不公平的,更是十分危险的。过度强调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实际等于拒绝或否定教育理论研究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比如,学者刘燕楠把教育研究分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研究两个向度。一个是对教育普遍规律的研究,一个是对教育实践现象的认识。在他看来,“二者的逻辑起点不同,对象、方法、途径也不相同”[3],认为教育研究既需要关于一般原理的认识,也需要对于特殊问题、具体事件的解释。而一般原理的探索不是多了,相反可能是太缺少了。这与自然科学研究具有相似的规律,没有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应用研究的突破也将受到限制。今天,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上重新建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理论关系,澄清教育理念与实践之间复杂的和多样性的关系,以便使教育理论既能服务和指导教育实践,同时又能独立探索和自我建构,使教育理论获得更加独立的尊严,以及应有地位和研究的权利,而不是被功利的线性的思维习惯所左右,造成两者的关系继续长期地被误读。

二、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关联

从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识误区和存在的问题来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是复杂而多样的,既可以彼此独立发展,又可以相向而行,而不是单纯的线性服务和指导的关系。就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来看,教育研究(理论)不完全是实践的目的,理论本身应当有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说,教育理论除了为教育实践服务之外,在理论范畴内的探索依然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这种纯粹理论的研究可能不一定直接依赖于教育实践,甚至可能是一种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而这样的理论研究,不会因为指向于理论自身而导致反实践的结果,这种理论最终同样可以服务于实践。学者王长乐认为,教育理论研究应当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目的。其中既有教育对策性和应用性研究,也有纯粹理论性和建构性研究。在他看来,应当大力倡导教育实践需要的对策性和应用性研究,“但不能因此就将其视为教育理论研究的惟一目标或方向进行‘独尊儒术’式的保护,并因此而对其他的研究进行抑制或贬低”[4]。从这个意义看,教育理论也可以是脱离教育实践的,我们不能讲凡是脱离教育实践的理论就一定都是不好的或没有意义的教育理论。可见,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成单纯的服务和指导性的关系是片面的。

今天,或许已经到了重新建构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时候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包括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但这绝不应看成是唯一的关系。从另一角度看,不是要推翻“指导说”,而是要重新理解指导关系的含义。教育的理论一定是可以用于教育实践的,因而也一定是可以指导教育实践的。然而,必须澄清教育理论服务和指导教育实践的含义是什么,不能把两者的关系诠释成功利和庸俗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学者彭泽平认为,不应当简单地把教育理论视为教育实践的“标准和规范”。[5]从教育理论的性质来看,因为任何理论都只是理解实践一个角度,因而任何教育理论都不可能代替实践工作者的探索和思考,而只能为实践工作者提供一个思考的可能,由此帮助教育实践工作者更科學地探索实践规律,进行教育实践的改革和创新。教育理论的确可以指导实践,但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不是一个“说”,一个“做”的关系。指导的本质是提供一种“可能”或一个“建议”,一种规律性的认识和一种理解实践的立场、态度和方法。教育理论联系教育实践的方式绝不是“传递和接受”的关系,最终对教育理论作出选择和决定的应当是教育实践而不是教育理论。在这一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或许正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被误解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同时也是为什么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导致理论工作者变成权威,而实践工作者变成受众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许多研究者都在反思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这一命题在逻辑上的问题。彭泽平认为,教育理论的价值在于“启迪与唤醒”教育实践。在他看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构成的是一种内在的、间接的、反思性、批判性的关系,而不是同一的、对应的、直接的线性关系”[6]。由此可见,理论就是理论,理论在许多时候只是以理论为目的,服务于理论或为理论本身而存在。

学者贾玉超提醒人们必须认真注意一个问题:“一种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境遇并不能作为对其得失乃至成败作出明智判断的充足条件。”[7]在他看來,不能认为一切的或所有的教育实践都是合理的,因为“教育实践具有自身的逻辑和非理性的因素,且受历史、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8],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原本是相互关联的,教育理论必须服务和指导教育实践无疑也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我们常常因为强调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依赖性,以及过分偏激地认为教育理论除了为教育实践提供服务和指导之外就再也没有其它功能了,而正是因为这一观点,把教育理论的价值局限于对实践的指导及其与实践一一对应的关系之中,而这恰恰是我们今天必须应当加以澄清和重新认识的。

三、实践转化的原则、条件和途径

强调教育理论与实践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的同时,也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教育理论服务和指导教育实践的原则、途径和方法,这本身就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目的和内容。过去,我们或许犯了简单化、功利化或线性化的错误,但我们今天也不能走向另一极端,放弃或否定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服务和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

如果从学术的视野来看这个问题,在讨论的方法论上我们已经出现错误,即用近乎常识的态度和非学术的态度使这一理论问题简单化。事实上,在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中,理论的力量是有限的,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其价值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的好坏不仅取决于理论本身,而更取决于实现理论的条件。理论只是一种看法和态度,而实践才具有好坏。在一般情况下,理论的好坏在于运用理论的过程。宋钰、朱晓宏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对抗是一种“虚假的二元对立”。在他看来,“理论只是实践的条件之一,理论不应该处在与实践对立的位置”[9],即实践需要理论,但有了好的理论,不等于就有了好的实践。“实践者的实践除了理论条件之外,还具备信心、勇气、经验、制度许可等诸多条件”[10]。

从这一观点看,重要的不在于很好地解释了理论为什么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实践的原因,也不在于说明了那种以粗暴方式批评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的错误观点,而更在于很好地解释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互关联而又彼此独立的关系,提醒我们学会用一个理性的态度和学理的方法来看待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各自不同的性质和问题。好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教育实践,但好的实践还需要好的制度、好的实践者。在坏制度下,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用的。在笔者看来,理论只是一种假设,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假设,因而不能说,有了一个好的理论就一定有好的实践。好的实践除了需要有好的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具备实现这个理论假设的条件,包括制度和环境等条件。比如,好的课程改革思想,还需要好的社会环境,而今天我们的教育改革,从某种意义说,不是教育的理论还不够好,而是我们的教育环境太过严峻。

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的重要原因,的确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方式出了问题相关。但我们之所以要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这一问题及其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进行讨论和反思,目的不在于否认教育理论在客观上存在脱离教育实践这一现象,而在于让我们从线性的功利主义的思维陷阱中解放出来,让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更多对话的可能,而不是让它们始终处于混乱的博弈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即理论及理论的运用问题。学者李润洲分析了几种导致理论丧失影响力的情况:其一是理论采取“原理+事例”的叙述方式,导致“裁剪教育实践”。其二是抽象地观照教育实践,追求单一的教育本质。其三是总是想表达一种能够解释、规范、指导多样的、变化的教育实践的“万能”理论。在他看来,任何一种理论都“至多只是表达了一种教育实践的样式”[11]。这一解释能够部分地说明问题的要害出现在哪里——教育理论本身是有问题的,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上出了问题。

参考文献

[1][3]刘燕楠.对教育研究的再认识——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研究之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0).

[2]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4]王长乐.教育理论研究向教育实践活动通达的障碍消除[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

[5][6]彭泽平.对教育理论功能的审视和思考[J].教育研究,2002(9).

[7][8]贾玉超.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境遇及其反思——实践合理性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6).

[9][10]宋钰,朱晓宏.实践、实践哲学与教育——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综述[Z].教育研究,2013(3).

读《能行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感 篇4

在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应用;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往往是抱怨的多,鼓励的少;说教的多,身教的少;教书的多,育人的少。这样造成了学校教育的畸型发展,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不适应学生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变化;不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最近读了董诗明、王安龙主编的《能行教育理论与实践》感受颇深。本书有三大特点:第一是贴近现实。本书的内容来源于当今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现场,根植于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事例典型,贴近生活。学生读后如置身于高中的校园生活,生动真实;教师读后如临教育教学的生活场景,情趣盎然。第二是指导性强。本书注重实践性,材料的选择均是通过师生亲自实践,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特别是在如何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习生活信心、展示自主自我、发展实践能力等方面给广大高中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操作性强,便于学习运用。第三是论述全面周密。理论的论述有理有据,事例的举证真实典型,教育故事、成长故事、班会实录生动感人,体会心得人心人魂。全书从概述到理论研究、过程展现,再到故事、心得、后记,涉及面广,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什么是能行教育,董诗明这样认为,“能”就是坚持和谐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遵循教育规律,顺应人的本能;“行”就是强调教育者身体力行,引导学生自主践行,不断提高。能行就是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我能行。能行教育,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信心,诱发学生志趣,催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化发展的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篇5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包括: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

2.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

3.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其解决策略;

4.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如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课堂的空间和场所也在不断扩展、延伸,对此,我们密切关注这些变化,积极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式,不断寻求教学活动更广泛的空间和形式,为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搭建更大更多的平台。在不断积累和探索的基础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关注思政教育环体变化,初步形成了“四个结合”的教学、科研体系雏形。

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2、社会热点问题与实践教学相结合3、学生师范技能训练与实践教学相结合4、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本研究方向拟取得的主要突破:

在充分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价值、方法及其过程等原理以及在结合学校及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整合自身已有资源,拟具体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理论方面: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融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着重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及其四者之间的关系。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客体的差异化、介体的现代化、环体的复杂化,深入探索优化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之策。

2.方法方面:积极借鉴社会科学“现状分析、原因探讨、对策构建、趋势预测”的“四步”研究法,系统研究文化多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路。

最后,在结合前述研究突破的基础上,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评价体系。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 篇6

2020

年开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在这种大背景下,“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成为教育的主要诉求。教师们以“互联网+”学习为手段,全国上千万教师、亿万学生相聚“云端”,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尚属首次。教师如何快速适应“应急态新课堂”,重塑教学型态?如何保质保量地实现教师居家施教、学生居家学习、家校以网互联、师生以网互通,如何从平台、资源、工具等多个方面保障云端课堂的实施,只有解决这些摆在教师们面前的问题,才能让我们的云端课堂有滋有味又有营养。

一、利用现有的智慧课堂+

为云端课堂护航

由于事发突然,在教师们的准备不足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资源平台,利用最熟悉最了解信息技术方能最快速适应“应急态新课堂”的要求。

从传统课堂与云端课堂时空对应的角度来说,利用现有的智慧课堂

APP

把“课堂搬到网上”的直播课堂是当前比较简便易行方式,但直播课堂并不能等同于“停课不停学”,将“停课不停学”简单地理解为用网络的手段填满课表的时间,就是我们想要的“云端课堂”吗?这种做法显然是偏颇的,对云端教学时长的片面追求,会导致我们注重在线教育的形式,忽视质量,照搬课表开展直播课堂目前已显示出一系列问题。首先是技术上的风险,由于疫情前我国的网络应用并未针对大规模的直播课堂应用场景做好准备,直播带来的高并发、大流量导致网络拥塞、掉线、卡顿等事故频发,其次,即使解决技术上的连接问题,照搬传统课堂的直播课堂也存在合理性的疑虑,一方面受制于教师(即“主播”是有一定的专业门槛的,我们的教师是否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学主播?),另一方面受制于学习者(如我们的学生,是否能够对直播课堂有较高的学习参与度?特别是对于低龄段的学生来说,一般并不具备长时间的学习自控力),所以仅仅靠直播课还不足以单独撑起“停课不停学”,还需要在现有的智慧课堂上做加法,保障学生在云端课堂学习的效果。

1.录播课课堂实现优质的教学呈现

同直播课堂的实时性相比,录播课堂则是事先准备好课程录像,邀请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师打造,可实现多人智慧,准备打磨更充分,在理念、教学设计、活动资源设计、交互设计、作业练习、教师个人风格辨识等方面表现更为成熟。

2.活用巧用社交娱乐媒体软件增进互动

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些社交娱乐媒体功能是非常强大的,深挖它们的功能,灵活运用到云端课堂中,能帮助我们提升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

我们利用在QQ

群多人语音通话功能进行年组教研;在腾讯会议中开班会、开家长会,开故事会,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在喜马拉雅上进行语文、英语朗诵作业;在全民

k

歌上进行班队会、唱歌、舞蹈特长展示,开演唱会,号召平时喜欢唱歌,对全民

k

歌很熟悉的家长也行动起来,加入到我们的抗疫活动中,《感恩的心》、《我的中国心》、《武汉,加油!》等歌曲,让孩子们在家长的带动下,爱国、爱家之情在音乐的感染下犹然而升,活动呈现出融洽亲子关系、互动气氛热烈;有的家长们还利用平时用于娱乐的“抖音”提交学生们的音乐、体育、班队活动视频作业,效果有趣、有感染力,甚至有的作品还获奖了,这些社交媒体、娱乐软件用活用巧能让我们的云端课堂更有滋有味。

3.多平台混用创建灵活有个性的云端课堂

每位老师的对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及本身的个性不同,学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就目前我们使用的单一平台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师对教学的需要,在我看来不同平台各有自己的优势,灵活优选符合自己教学要求、能为己所用的平台,可以实行多平台混用,把主要的精力放到针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支持服务上来。

我现在的学校平时用

“晓黑板”来进行家校沟通与家校管理工,以前多是使用发通知功、讨论和调查功能、晓成长功能

。“发通知”功能中,老师可以向家长发送即时消息,系统会自动反馈每位家长是否收到信息;“讨论和调查”功能,让老师以更恰当的方式,及时掌握每位家长的想法;“晓成长”,帮助老师和家长随时记录和分享孩子的精彩瞬间;晓黑板所有信息支持图文、语音、视频、文字、表情等形式。

在这次云端课堂使用中,我们有的教师运用了里面的视频模块,也同样实现了在线直播教学和在线答疑辅助教学。教师们通过XXX云平台使用对比,发现晓黑板(电脑版)操作起来更简单,由于是小众

app,网络不会拥堵且教学中师生间互动效果更好(学生用麦可以实现实时回答问题),后来教师们就纷纷选择使用教育云平台优质的课程资源,运用晓黑板推送课前预习要求、课后用晓黑板在线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答疑(现在不乏有能力强的教师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用晓黑板上直播课)、批改作业,当然也有教师习惯用

QQ

来批改作业,效果也是不错的。平台的选择关键是教师要依据个人习惯选择用起来是否顺手,用起来是否能解决本班实际问题,还有就是要考虑平台能容量的人数,最好提前做下测试,或可教师间协调适当错开直播课堂的上课时间,再有就是教师间多沟通,互相学习,优选出能在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中发挥最好效果的平台,据我了解还有的学校,用“一起作业”

进行英语听写练习,用“喜马拉雅”开展读书活动,甚至用“木木课堂”实现了全年级的考试监测。

这种多平台混和的方式由于有智慧课堂教学平台作为基础,能实现云端课堂的资源最

大化共享,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教师而言可能是短时间内最便捷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依据个人特长、能力用最擅长的信息技术创建有质量的云端课堂。

二、利用智慧课堂大数据精准教学

信息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不断临近,“智慧教育”在云计算、5G

等技术的加持下,其数据驱动的发展趋势也愈发明晰。如何依托智慧课堂的大数据来确定、落实并巩固教学目标?如何利用智慧课堂大数据对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进行诊断?如何借助智慧课堂的大数据让教育教学工作变轻松?

1.有效利用数据,找源头调策略

通过跟踪“晓黑板”云端课堂学生(11

周)每天参与直播答疑得到的统计数据,我们发现学生参与情况在中期有了严重的下滑,分析找原因发现是因部分家长已复工导致学生无法参与直播课程,于是我们调整了在线答疑的时间,并请家长配合重点督促部分无法参加在线直播的学生看回放并提交

学习图片,通过调整思路,问题有效解决,学生参与情况迅速回升,随后家长复工人数增加,学生参与情况呈缓慢下降趋势,针对数据结果,我们积极应对,通过召开线上家长会、一对一帮扶,以帮助家长和学生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2.充分利用数据,精准评价

如何对科学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一直是让老师们头疼的问题,智慧平台能根据学生上课签到、作业、习惯养成等方面情况,为我们提供全面细致的数据,甚至能细化到每个学生,提示老师哪些同学要重点关注,哪些同学很优秀,哪些同学的习惯有待改进,老师们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些大数据,对学生的评价能更精准,工作会变的更轻松。

3.综合利用数据,为老师和学生“画像”

我们要从用数据呈现学习结果,转向用数据分析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通过行为大数据,老师们要善于发现在教育教学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自己“画像”,关注学生需要改良哪些行为,有哪些做得好的行为,为学生“画像”,这样老师们的整个教育教学动作

一定更精准。积累的数据还可以反映出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的个性化表现,帮助老师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三、线上互动为云端课堂添滋彩

云端课堂是师生基于互联网平台发生的时空分离、教学分离的教育方式。在这种分离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度不高,思维活跃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们加强线上教学互动,来保证教学的效果。

1.目前大多数在线教育平台都自带一些互动功能,教师可使用平台的互动功能,比如投票、举手、分组、点名等,也可连麦点人回答问题,教师还可以借助在线教育平台的白板、屏幕共享等功能让学生通过涂鸦或

PPT的形式向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多种方法督促学生

保持专注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加强教学互动,调动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率。

2.教师提前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制作简单的题库,以选择题和判断题为主,根据教学进度面向全班同学发放题库,要求学生在互动专区中给出答案,这不仅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可以设计两种方式的课堂游戏,一类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堂游戏,比如角色扮演,要求学生扮演故事中主人公,模仿其说话、动作、表情等;

另一类是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组织大家进行适当的线上课堂游戏,比如成语接龙、你画我猜等,增加课堂乐趣,促进课堂互动。课堂游戏是调动课堂氛围的利器,但是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具有较高要求,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游戏增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后引导学生在学习群中发言、讨论,为优秀的发言点赞。由于时间的跨度拉长了,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这样也有利于比较内向的同学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更能体现出教育的公平,学生们在这个互动场中,都在学习。

5.要适应隔着屏幕与学生眼神和情感的互动,眼睛尽量要看着摄像头来讲,不要老是看着屏幕;语言注意用“你”,而不是“你们”,要知道你和学生可是一对一直播呀;不走寻常路的老师也可尝试利用一些道具来配合云端的神秘感,调动学生参与的激情。

综合利用多种方式的线上互动,利用互联网+发挥线上互动的优势,加强我们的线上控堂的能力,就能让我们的云端课堂更高效、更深入。

曾经,在国际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有一个颇为著名的问题,叫“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智慧课堂在此次疫情之前推进缓慢,在经过疫情的催化立刻就热得冲上云霄,火得让人猝不及防。结合本次

“应急态新课堂”而开展的云端课堂教学的体会,我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有了重新的理解。乔布斯之问是技术之变与教育不变之问。这是由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教育即生长,要使人的天性和能力得以健康生长,使人的精神、情感有崇高追求,这无法单纯通过技术完全实现,针对教育开发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一定要立足教育本身,多关注教学的需求、关注教师的需求。希望未来围绕着教育领域开发的信息技术更有教育的温度和思想,真正解决在此次云端课堂中遇到的各种不得已,教师们的不得已——不得已采取的多平台混用;家长们的不得已——不得已在手机上下无数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篇7

当下新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培养出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各方面都优秀的全能型人才, 学生不仅要学习成绩好, 其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也要符合基本标准, 而结合当下大学体育课程发展来看, 仍然存在有很多重体质轻灵魂、重技能轻文化、重课上轻课下、重功利轻人文的现象, 面对这些问题, 教育界提出了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人文教育是以人文关怀为导向, 经过规范设计的大学体育文化为载体, 能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形成和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体育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推行无不开启了教育界的先河, 给实际教育创设了更多新的可能, 以人为本的教育能够有效增强学生课堂教学效果, 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对促进学校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下面就具体的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和实践过程进行探究和说明:

二、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作用

1. 满足学生合理的体育需求。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的作用有首先第一是可以满足学生合理的体育需求, 以人文关怀为主要教学内容指导, 能够合理的对学生体育运动等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 进而用以实现学生达到一定的运动量锻炼。此外, 大学生体育课程内容按照人文教育为指导, 从学生角度出发, 设计适应学生锻炼的体育内容, 让活动开展的更加有针对性, 以突出其体育运动作用和优势。

2. 促进学生体育行为自由自觉。

此外,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还可促进学生体育行为自由自觉, 学生可以没有特定规矩和压力以及运动任务的氛围中自由的进行活动, 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发展。本身运动就要在一定的自觉自主氛围中进行, 强迫下的锻炼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 因此, 在体育课程中教师不应当过度强调课堂纪律, 只要学生学会了所要指导的课程内容后便可进行自由活动, 学生可就自身喜爱的运动项目展开锻炼, 以此来加强体育课程中学生活动量。

3. 完善体育教育理论, 提高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还能完善体育教育理论, 提高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并有利于大学文化的创新, 在实际教学中强调了人文关怀是传统教学理念所没有提出的, 而这种开创了先河的教育观念能够给予学校教育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大学体育人文教育实践研究

1. 采用文化育人的指导思想, 落实每个体育训练的各个环节中。

在具体的大学体育人文教育实践研究中, 首先展开教学内容时要采用文化育人的指导思想, 并将其落实到每个体育训练的环节中。比如说比较常见的大学体育课程中训练学生长跑这一项运动, 教师就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规定一定的长跑任务量, 站在学生自身角度上设计教学, 防止教学任务超出学生可以承受的能力范围之外而导致过负荷的运动锻炼。在实际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中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要因人而异, 设立的教学环节也可因人而异, 就男生女生的性别之分, 教师要能够根据其不同的生理需求和限制设计不同的训练任务, 以此来让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科学的课案设计结合对学生个性的考虑能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2. 以人文关怀为导向, 规范设计大学体育文化。

另外, 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实践研究中还要以人文关怀为导向, 规范设计大学体育文化, 实际体育课程教学中, 除了必须要掌握和传授的教学内容外, 教师还可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锻炼方式, 比如说有的学生喜欢打网球, 有的学生喜欢踢足球, 教师就学生的个人选择可成立兴趣小组, 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特长, 做自己喜欢的锻炼。最后, 本身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相比于初高中要复杂且要灵活一点, 为了保障其最终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全方面素质的提升而深入研究。

总结

综上所述, 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究中, 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体育教学能够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且在实际课程教学内容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能够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学生的人文修养也能有对应的增强。除此之外, 通过多次实践总结, 我们也发现, 采用人文教育形式的体育课程能更吸引学生加入, 所达到的课程效果也更好, 学生所受到的锻炼也更强。今后, 我们还将继续深入探究有关大学教育人文教育理论的相关研究, 用以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 以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都教高的人才, 并进一步推进我国体育行业的进步和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黄叔怀, 方明.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深化大学体育改革[A].西部大开发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李圣鑫.中国大学体育的功能:转型与发展[A].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赵红, 李阳.大学体育从“项目教学”向“项目教育”转变的新探析[A].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徐汉云, 陈传忠.大学体育的改革与转型--华中师范大学体育课部的理论探索与实践[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一) [C].2004年.

教育理论与实践 篇8

“易班” 教育功能 实践探索

网络时代,学生之间交流的网络化已经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独特常态。这不仅对网络时代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孕育着创新的机遇。利用互联网所进行的教育工作,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易班”——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师生网络互动平台,随着它的诞生、运行和不断完善,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师生,被广大学生热捧。因此,利用“易班”平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是一项重要命题,其理论与实践意义不容忽视。

一、“易班”的网络功能特性

“易班”建设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具有可支持的、成熟先进的技术系统,以自身强大的功能和独有的网络功能特性吸引着广大师生。其内在功能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丰富性

“易班”设有互动社区、IM即时通讯、新闻、相册、校园应用、论坛、邮箱、网盘、博客、掌上“易班”、微博、通讯录等丰富多彩的功能板块,方便师生进行网络互动活动。

2.集成性

“易班”整合了BBS功能,吸收了人人网、微博、QQ等社交网络的优势,集各家网站所长,具有丰富的个人空间,实现相册上线,增加个人收藏、侧面动态导航、视频分享、信息举报、贴文转发功能,针对信息量繁杂的网络现状进行信息的有效筛选,满足学生青睐分享的心理,紧跟并引领当代学子的新潮与时尚。

3.便捷性

“易班”开通博客系统、手机短信功能,推出微博、手机“易班”,使得师生进入“易班”简单快捷,便于学生娱乐、交流、浏览或工作。

4.时代性

“易班”应用云计算技术、即时通讯工具,使资源共享更加开放,更加迅捷,可以将很多优秀的教育资源进行统一整合与分享,满足学生网上轻松学习。

5.独特性

“易班”所实现的无缝对接的窜台互动,满足了同学们在“易班”上寻找老同学、认识新朋友、结交知己的人性化需求。尤其,在“易班”平台,可以创建完善的班级管理系统,使师生交流更有意义;还可通过“设立班级群组”功能,使“易班”成为第二课堂,成为师生的另一个共同的家。

6.纯洁性

“易班”采用后台实名制注册,线上显示昵称,能对学生发帖、转帖中不良信息进行有效监管,同时,“易班”平台只针对师生,人员构成单一,素质修养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沟通者之间都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和操守,使得师生在虚拟世界畅游中减退防卫心态。

7.朋辈性

“易班”既是教师工作的依托平台,借此能够更了解并亲近学生群体的喜好,也是学生群体活动的平台,共同的年代与相似的经历,更容易激发心灵共鸣,更能做到彼此安慰与激励。这些特性集中反映了建设者的定位与目标,就是要把“易班”建设成为师生网络互动社区和学生的精神家园。

二、“易班”教育功能的独特优势

引入“易班”网络互动平台,通过深入宣传和努力推进,学生对“易班”从最开始的“接受”到现在的“热衷”,他们活跃在“易班”平台上,开展大量的线上线下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包括师生之间日常事务、管理信息的传递,还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易班”正逐渐发展成为以人的关系为核心的社交互动社区、师生群体思想情感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学生群体思想情感交流场所的网络化转移,我们的教育工作必然需要及时跟进,才能与时俱进,做出实效。从上海市初建,出沪后在一些教育单位开展试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易班”已经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在西华大学,已近四万人注册,每天线上的各种网络行为(发帖、博文、图片、评论、下载等)数以万计,“易班”已成为一个极受欢迎的师生网络互动交流社区。在“易班”平台上,如何用先进的思想理论对学生的言论进行正确引导,用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立场、态度去占领“易班”阵地,掌握话语权,成为教育工作者们面对的新挑战。

“易班”作为以学生为主导的师生网络互动社区,带给师生丰富便捷的沟通方式、表达渠道以及创意舞台,以其强大的网络功能和网络应用,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进一步与网络时代接轨。正因如此,利用“易班”开展的学生教育,促进学生品性养成和健康成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表现如下。

1.强化阵地意识

“易班”建设,以其明确的价值功能——师生网络互动社区,彻底改变传统网络阵地意识不强的特点。建设“易班”的目的,就是要为数字化成长的学生带着对网络的部分嵌入、黏着、依赖,提供一个既可靠便捷、又能充分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网络阵地。可见,“易班”强大的教育阵地功能,能引导学生人格的不断成熟。

2.组织监管给力

“易班”建设、运作及完善,需要依靠强大的组织力量来推动,引入“易班”的教学单位,不仅需要成立组织工作机构,还需配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设“易班”工作站和班级管理员,负责抓“易班”的建设和维护。这样不仅确保了专门人员对教育情报信息的搜集,还提高了对“易班”网络的控制力,对有害信息的屏蔽力。管理者牢牢掌握对“易班”的“制网权”,促进“易班”上活跃的网络资源能够得到有效整合,去芜存菁,在保留原则性容忍度的基础上,使“易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相关的资讯交流平台,以其贴切性和权威性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性需求。endprint

3.互动交流活跃

启动“易班”试点后,“发状态”、“刷微博”、“留言”、“私信”、“@我”成为校园师生之间流行的网络用语。他们在“易班”平台上,更愿意去发现生活中的风景,并乐于分享,享受围观。他们通过发日志、发状态、贴照片,记录生活感悟、阐发观点见解、反映情绪状态,并深切地渴望获得他人的关注、回复。而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同时在线,因为彼此熟知,及时给予回应,交流体会,这种自我叙述和他人阅读之间的秒速链接与反馈,使学生的渴望和期待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满足。这些活跃的交流互动,不仅促使学生迸发探索自身潜力的勇气,还会激发其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在探索与思考后,学生在“易班”上所做的自我叙述,既对自己是一种自审,又给同龄的阅读者带来启迪。

三、“易班”教育功能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易班”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校以往“点对面”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和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育模式,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精神和心理各层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是最具活力和时尚感的青年学生,我们必须关注时代变化,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努力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较强综合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1]。利用“易班”平台对学生进行的引导教育,就是要研究怎样将学生教育信息的制作、传播及控制融入“易班”建设实践中,借助“易班”平台强大功能的发挥,实现用正确、丰富、生动的网络信息熏陶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使之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如何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探索。

1.发挥“易班”强大功能,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引导学生

对学生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就是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优势,来引领学生全面成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即规定性和指向性。就是在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关系中,有一种事物或现象居于主导地位,对其他事物或现象起着指导、引导、领导、统领的作用,规定着其他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而规定着由这些事物或现象构成的整体系统的性质和走向”[2]。

师生在“易班”上发帖、写博客、上传日记、发表讨论、交流信息等网络行为呈现多样化,涉及内容广泛。但是,经过分析和归纳,学生在“易班”上的网络行为所涉及的内容大致分为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职业生涯、心理情感、公共事务、时政要闻评述等方面。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标要求,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在“易班”上的网络行为及内容,要遵循分类指导原则,针对不同的行为、内容,发挥教育的主导性,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引领学生积极上进和健康发展。

2.发挥“易班”理论阵地作用,用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学生

“易班”作为师生互动社区,不仅是学生事物管理平台,也是管理者理论发布与探讨的阵地。“易班”各级管理者要利用对“易班”平台信息的控制权,适时地引进先进的政治理论,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政治素质。政治理论的学习与传播,目的就是要把政治理论形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政治主张、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方法。在“易班”上发布理论,必须转变传统单向发布模式,建立线上互动和线下交流机制。理论发布要择机而行,要能增进与学生的网上互动,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共鸣。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就要熟悉网络技术、“易班”及其功能,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和网络洞察力,善于从学生的网络活动和网络表达中洞悉学生的政治诉求与价值取向,发布科学的政治理论去引导,并用贴近学生的网络语言解读科学理论,从而启迪思考,引发讨论,产生共鸣。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线下交流,对在线交流进行强化。通过网上互动和线下交流,变说教为引导、建议、提醒,帮助学生坦然正确应对网络世界多元化思想与价值的冲击,确保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正确性及清晰度,促使学生在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和谐共生中逐步探索自我,平衡自我,完善自我。

3.建立“易班”的“诉求—回应”反馈机制,引导学生正确网络表达

网络打通了学生网络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政治的渠道。学生在“易班”平台参与公共事务、社会政治中所呈现出的网络表达特征为批判性、从众性和自我矮化性等。对于未步入社会、思想相对片面的学生群体,集体性批评往往可以引发共识,也容易导致盲从并发表有失偏颇的言论。从众情绪往往会造成对事件当事人过分质疑和调侃,形成网络“软暴力”,给当事人的生活和精神造成多层面冲击,甚至打破道德的底线。自我矮化是学生对社会发出无奈的叹息与灰色的调侃。“这类现代阿Q式的表达往往很吸引眼球,容易被认同并传播,而发起者又得到一种畸形的自我满足感。”[3]要消除网络行为的负面影响,引领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表达,也是依托“易班”平台进行的教育引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工作者要利用“易班”班级模块,召开班会,开展社团活动、讲座等,开展经常性的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网商”,引导学生共享信息并理性判断,在理解学生在社会主流文化容忍度内抒发情绪的基础上,加强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和解读,避免学生将恶搞当成真相,将泄愤当成正义。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表达,在公共事务、社会热点、国际焦点等讨论中“建立‘诉求—回应的反馈机制”[4]。以平等的沟通取代单向灌输,用透明的真相诚恳回应学生的围观与质疑,利用“易班”及时发布信息,从而获得理解,建立信任。

依托互联网应用而诞生的“易班”交流互动平台,使教育始终保持吸引力、感染力,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开创了网络时代教育探索的新局面。

————————

参考文献

[1] 魏占玲.私媒体与公教育.高校辅导员,2012(6).

[2]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夏雅敏.大学生网络表达特征及引导对策.思想理论教育,2013(1).

[4] 王海波,王文生,刘龙材.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现状调查和分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

[作者:曾国勇(1969-),男,四川合江人,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

上一篇:家乡风景400字作文下一篇:幼儿园职业老师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