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案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年级科学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1

1、小车的运动 教科书说明: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小车游戏为载体,按照“问题——假设——验证——发现——交流”的科学认识程序,探究“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都有大小和方向”这一目标而编写的。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解释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独立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验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证据,勇于搜集证据的意识,在搜集的过程中,建立团队合作交流的概念,体会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3、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大小和方向的,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了解生活中推力和拉力的应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课前准备:玩具小车、木块、线绳、秒表、小桥模型、测力计、钩码 “我们的表现”表格、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录像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1)组织游戏老师组织学生做游戏:让学生甲蹲在地板上,分别找几个同学想办法让他离开原来的位置。师生交流游戏规则。注意安全。(2)交流反思谈话:你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使劲地推他拉他都能使他离开。谈话:推和拉都使劲儿说明我们用了力,离开原来的位置我们也可以说它运动起来。(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推力和拉力。

2、探究活动活动一:探究推和拉都是力(1)提出问题: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静止的同学运动起来,还能不能使其他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教师主要针对推、拉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物体受力后怎样运动进行引导。引导的过程中,教师以鼓励性的语言,引导者的身份适时给学生以适当的评价,使活动的开展更加地有效。全班交流。教师谈话:谁愿意把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介绍给大家?(2)探究推力和拉力都是力谈话:大家的讨论结果只是大家的猜想,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不是这样还需要我们亲自动手验证一下。学生分组进行活动。谈话: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在动手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的发现与原来的猜想一致吗?学生汇报交流。汇报时尽量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总结出来,重点引导学生讲清楚:他们的发现与推理、拉力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学生在汇报结束后自己总结各组发现的相同之处,即上述物体运动状态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被施加了推力和拉力。² 活动二:我们来玩小车(1)推力和拉力是有大小的。提出问题:小车运动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学生预测:教师谈话:小车在受到推力和拉力时会运动起来,那么小车的运动快慢与什么有

关系呢?我们不妨预测一下。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条件都可能影响小车的运动快慢,但是这些专题我们不可能都研究,我们要选择一下。设计探究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把钩码当成小车的拉力,改变小车所挂钩码的数量,可以改变小车受到不同的拉力,测量通过相同的距离时所用的时间。给学生树立控制变量的思想。“探究影响小车运动快慢因素”实验记录我的实验记录

拉力(用垫圈的个数表示大小)小车运动的时间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时间学生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我们的发现拉力越大,物体运动的越快,拉力越小,物体运动越慢。(2)推力和拉力是有方向的 引出活动内容:教师谈话:我们现在都是小司机了,能驾驶好你的车吗?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看谁的小车能顺利通过所有的障碍物。既然是游戏,就要有游戏规则,小组先讨论游戏规则。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易的昆虫模型。

2、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科学知识:认识常

见的动物类型----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教学重点:能自己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并能判断是否是昆虫。教学准备:放大镜、羽毛、泡沫塑料、牙签、竹叶或草叶、课件、观察记录表;学生搜集关于蚂蚁的知识。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找朋友。(渗透共同特征)。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吗?要成为老师的朋友可不容易,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才行,我们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要求:第一条:和我一样(穿没穿)的同学。第二条:和我一样是(短长)头发的同学。第三条:和我一样是(男生女生)的同学。师:你们想来试一下吗?刚才我们几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但这只是一个游戏,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全班同学都应该互相是好朋友,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就是我们的共同特征。师:游戏就做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坐好,我们上课。

二、、猜谜语,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师:看来同学们对蚂蚁并不陌生,这句话主要是说了蚂蚁的生活习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蚂蚁》。(板书课题:

19、蚂蚁)

三、探究新知。师: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蚂蚁的知识。教师适时评价。师:老师还布置大家回去捉蚂蚁进行观察,完成任务了吗?你们在观察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教师提供观察工具,玻璃培养皿和放大镜。教师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时候要用手握住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至合适大小为止,不能用手直接去触摸放大镜的镜片。教师交待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课件出示: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把观察到的身体特点记录在观察表里,也可以画下来。

1、小组观察。师:每个小组选3只蚂蚁,分工合作。学生分小组观察,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师:哪个小组派代表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学生汇报的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某一只特有的)。师课件展示:蚂蚁的身体结构图。师: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这是头部,这是胸部,这是腹部。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3、再次观察。通过观察蚂蚁发现蚂蚁的身体结构特征后,再次观察不同蚂蚁,寻找共同特征。(课件出示几种蚂蚁,红蚁、行军蚁、蜜罐蚁。)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蚂蚁认真观察,一会找同学汇报。(师板画蚂蚁身体简笔画)

4、汇报总结。蚂蚁的共同特征。师:在黑板简笔画并填空:

5、介绍蚂蚁基本资料蚂蚁是一起居住的属于社会性昆虫,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课件出示蚂蚁基本资料,蚂蚁洞穴图片,蚂蚁的种类。下面配文字)

6、师:我们知道了蚂蚁身体的共同特征,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类似呢?同学即兴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交流。最后通过亲自观察来验证大家的猜测。

根据学生说的师点课件展示:课件准备大量动物图片:蝴蝶、蝎子、蜘蛛、青蛙、蜜蜂、蝗虫。师:请你认真观察,谁来说一下它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相似吗? 师:这些和蚂蚁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我们把它归为一类。师:课件出示:像蚂蚁、蜜蜂、蝴蝶、螳螂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小动物都属于昆虫。师:指黑板,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这也是昆虫的共同特征。

8、师生共同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昆虫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动物,早在4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昆虫还是自然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

四、巩固训练: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昆虫的特征。现在会判断那些动物是昆虫了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习题纸,请同学认真观察,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判断又快又对。学生汇报结果,然后一同看大屏幕总结。课件出示:出示图片,先说理由,再点结果,再介绍。为什么说它不是昆虫:因为昆虫有三对足,蜘蛛有四对,所以蜘蛛不是昆虫。没有触角(训练过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充分理解特征的内涵。)为什么说它

是昆虫:因为昆虫-----,蝗虫-----,所以它是昆虫。

五、制作昆虫模型。请你用手中的橡皮泥或泡沫也根据昆虫的特点制作一个模型?制作之前要想好你要做那种昆虫的模型,这种昆虫有什么特点?想好再动手。学生制作,教师巡视。展示表扬。

五、小结。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那些收获?师:同学们这节课都很快乐,小蚂蚁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可是立了大功,但是过了

这么长时间它们都想家了,下课以后不要忘了把它送回家,让它回到自己的家中快乐成长。

六、活动拓展。师:课件:对昆虫研究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昆虫继续研究,看谁的发现最多。说不定某一天你就会成为中国的法布尔,写出像《昆虫记》一样的传世佳作。教后反思: 20、它们都是鸟教学目标:1 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能制作鸟的简易模型.2 意识到要珍爱生命,能对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研究.3 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鸟,归纳鸟的共同特征.教学重难点:1 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能制作鸟的简易模型.2 意识到要珍爱生命,能对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研究.3 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鸟,归纳鸟的共同特征.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活动一: 观察鸟的特征

1、学生观察鸟:教师:你认识那些鸟?它们有什么特征?鸟有什么特征?

2、布置探究任务:我们从哪些方面对鸟进行观察?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分组探究.教师及时地提示学生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3、学生进行交流:你观察了那些鸟?他们各有什么特征?将课本的观察记录表填写好.学生进行比较归纳.4、教师提示学生思考:我们观察的这些鸟有哪些相同之处?

5、学生交流:

6、总结:像鸡、鸽子、喜鹊这样,身体表面有羽毛的卵生动物都是鸟.7、教师出示几种动物,让学生判断他们是否是鸟? 活动二: 保护我们的朋友-----鸟1 讨论:有人说鸟是人类的朋友,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2 交流.3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朋友-----鸟呢? 4 交流:保护鸟巢,留住我们的朋友,不打鸟.自由活动:教师:我们来组织一个鸟类展示会吧.1、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一些鸟类的图片或其他展示作品.2、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准备,3、展示作品.拓展活动:教师:我们来组织一次爱鸟护鸟的活动吧.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爱鸟护鸟活动.教后反思:

21、猫和兔

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猫和兔的外形、运动方式和吃食情况。(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全身长毛,小动物吃奶是重点)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是把整体分成若干部分,有顺序地进行观察)。3.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观察猫的走、跑、蹿,以及上树时的运动状态。比较猫和兔的相同点:全身长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小时候吃奶。

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小猫、小兔各一只(或猫和兔的标本若干个)。猫和兔的挂图、幻灯片。学生准备:有关猫和兔的图片或照片。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提问:青蛙的身体分几部分?蚂蚁的身体分几部分?鸽子的身体分几部分? 2.讲述:在以前的自然课里,我们学习了金鱼、青蛙、蚂蚁、蟋蟀、鸽子、鹰等动物的一些知识。在这节课里,我们再来观察两种动物——猫和兔。(板书课题)学习新课 1.观察猫的外形(1)讲述观察目的:我们来观察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2)讨论观察方法:①讨论:根据我们以前观察金鱼、青蛙、蚂蚁和蟋蟀等动物的经验说一说,要观察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观察?②教师小结:在观察猫的时候,也应该像观察青蛙、蚂蚁等动物那样,先看一看猫的整个身体是什么样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依次观察各部分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长有什么等等。(3)学生观察(4)汇报观察结果:猫的身体分几部分?猫的全身长有什么?(5)教师小结:(出示标有猫的身体各部分名称的挂图,或者用观察时使用的小猫。)猫的身上长有毛,毛的颜色各种各样,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6)学生复述:猫身体的外形特征(要求能从整体到部分有顺序地表述)。(7)指导学生观察猫身体的各个部分①讲解观察重点:我们已经知道猫的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下面就按顺序观察这五个部分是什么样的——什么形状,长短大小

如何,上面长有什么等等。②小组观察、讨论。③汇报观察结果。④教师小结:(重点总结猫的牙、舌和足的特征)猫的嘴里有尖锐的牙齿,有长倒刺的舌。猫的足上有趾,趾端有爪,爪可以伸缩,在脚掌上长有肉垫。2.指导学生观察猫的运动(1)观察猫的行走①讲解观察目的和要求:我们来仔细地观察一下猫是怎样走路的?(观察活猫走路有困难,也可以观察图片或幻灯片等)②学生观察、讨论。③汇报观察讨论结果。(汇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口述,也可以让学生边表述,边表演。)④教师小结:猫在走路的时候,主要是靠腿和脚。猫在行走时,脚的移动规律是:如果右前脚先向前迈步,左后脚就会跟着往前走,接着是左前脚向前迈步,右后脚就会跟着向前走。(2)观察猫的奔跑①讲解观察目的要求:下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猫是怎样奔跑的? ②学生观察、讨论。③汇报观察讨论结果。④教师小结奔跑是猫最快的一种运动方法。奔跑时,猫的四只脚常常是只有一只与地面接触,甚至是四只脚一起离地。猫在奔跑时,四只脚抬起的次序是:右前、左前、右后、左后,或者左前、右前、左后、右后。接上述步骤研究猫怎样蹿(往高处跳)?猫怎样爬树?研究猫的运动,不要求学生记住猫的运动规律,只是给儿童打开一个思路,引起他们以后随时注意观察各种动物运动规律的兴趣。3.指导学生观察猫的食性(1)谈话:猫吃什么?怎么吃?(让儿童根据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来叙述,教师根据情况再加以补充。)

(2)讲述:小猫刚生下来时,还不会吃食物,是靠吃猫**的奶长大的。猫长大后能吃鱼和老鼠。猫吃食物时,用爪子帮助,用牙咬肉,用舌头舔骨头。猫捉老鼠时,先用耳朵听,再用眼睛看,然后轻轻走近老鼠,突然一扑,就用爪子把老鼠抓住了。真是个捕鼠能手!(3)讨论:猫为什么能成为捕鼠能手?它的身体有哪些适于捕鼠的特点?(4)讲述:老鼠常常晚上出来寻找食物。猫的眼睛到了晚上可以变得又大又圆,能看清出来寻食的老鼠。猫的耳壳能转动,能随时转向声音的来处,可以听到老鼠活动的声音。猫的牙齿锐利,便于吃肉,舌头上长有倒刺,能把骨头上的肉舔光。猫的爪子很尖锐,可以伸缩,脚掌上有肉垫,猫走路时把爪子缩回,走路没有声音。猫有这些特点,所以能成为捕鼠能手,我们要爱护它。4.指导学生观察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出示兔的标本或挂图,也可以看课本第24页插图。)(1)提问:这是什么动物?你看见过兔吗?(2)小组讨论:兔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吃食方面有什么特征?(3)汇报讨论结果。(4)小结:兔的外形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兔全身长毛。兔的运动方式是:跳着行走,奔跑迅速;兔小时候吃奶,长大了吃青草、蔬菜。5.指导学生观察比较猫和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如要时间允许,学生能够接受,可以组织学生对猫和兔进行比较。(1)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①讲解比较重点:我们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主要从这几方面进行:外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上的不同,吃的食物不同。②学生观察、比较、讨论。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④教师小结:猫的尾巴长,兔的尾巴短。猫的四肢长短相似,兔的四肢是前腿短,后腿长。猫和兔身体表面的主颜色不同,长短不同。猫的耳朵短,兔的耳朵长。猫的嘴唇没有裂开,犬齿和臼齿发达,舌上有倒刺,兔的上嘴唇中间裂开,门齿发达,舌上没有倒刺。猫的爪锐利,兔的爪不锐利。猫吃鱼和肉,免吃青草、青菜。猫走路时,四只脚先后着地,兔是“跳”着行走的。

(2)比较猫和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①讲解比较重点。按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时所提出的几个方面进行比较。②学生观察、比较、讨论。③汇报讨论结果④教师小结:猫和兔全身表面长毛;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猫和兔都用奶喂小动物。教后反思:

22、多样的动物【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过程与方法记录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2

对于三年级生物单元的教学, 笔者认为应该让科学课堂植根生活, 把握生命教育的活动的点、线、面、体.

一、开展零距离观察, 调动科学课堂兴奋点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 “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 才能显示成效.三年级是小学《科学》课初始阶段, 小学生对这门新课极感兴趣.

教材中, 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观察实践来进行, 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 再联系课内所获知识, 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教室外面, 与所观察研究的对象零距离接触, 开展研究活动.

科学课的观察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感知活动的观察, 要求观察者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感知.二是作为科学方法的观察, 要求观察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 想各种办法进行观察, 其中包括运用工具进行观察.如果观察大树,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来到室外, 来到大树下, 让学生在与大树的近距离接触中, 通过多种手段、方法开展观察活动.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绳子测量树的粗细, 用放大镜观察在树下活动的虫子, 还要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 收集实物标本, 拓印树皮图案等等.

对蜗牛的观察, 我首先指导学生开展寻找蜗牛的活动.学生们在寻找时发现:蜗牛都是在比较潮湿、阴凉的地方找到的;或者待在比较嫩的叶上, 叶子上还有缺损.这些来自于自然生态的问题, 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回到教室后, 我们同样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对蜗牛进行研究, 如用放大镜观察蜗牛身体的构造, 用尺量一量蜗牛的大小, 甚至用电子秤称量一下蜗牛的体重等.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 他们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实验, 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习用感官进行观察, 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 用维恩图帮助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走进自然的怀抱, 让学生开展零距离的观察,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奋点, 而且能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获得刻骨铭心的探究经历, 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观察活动中去.

二、创设情境实验, 架设活力课堂中轴线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教学做是一件事, 而不是三件事”.这些话语的核心意思是强调“做中学”.科学探究离不开实验, 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创设有情境的实验, 是激发和诱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有效手段.什么是有情境的实验?我想应该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生活单元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实验“情境”因素, 营造“生态场”, 让学生来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

在研究蜗牛的运动方式时, 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用旧光盘、笔芯、明胶片、钢丝等材料自制的“蜗牛竞技场”, 让孩子们观察蜗牛在“竞技场”上的表现.教室里顿时热闹开来:有组织蜗牛赛跑的, 有让蜗牛走钢丝的, 有让蜗牛爬竿的……十多分钟“玩”下来, 孩子们意犹未尽, 汇报时的收获自然也是精彩的:孩子们已经会用“爬”、“慢”等词汇描述蜗牛的运动;知道蜗牛是用腹足作波浪形前进的;在爬行过程中有粘液留下的痕迹……

在认识蚂蚁的身体时, 我给每组学生提供了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各一个, 从网线的内芯剪了八断长短不一的细电线, 让每组学生用这些材料来拼一拼蚂蚁的身体, 然后进行交流, 相互纠错.通过拼图的游戏来组织课堂, 每位同学对蚂蚁头、胸、腹的大小比例, 三对足以及触角的生长位置就不会忘记了.同时, 又把枯燥、平淡的交流活动变得活泼生动, 富有情趣.

在教师指导下, 对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的一系列观察活动经历, 对学生在课外、校外的自发观察认识活动施加了积极的影响.创设情境实验, 放手让学生“玩”, 则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玩”中感悟生命之奇妙.

三、组织实地考察, 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 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在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结果, 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求证的过程, 懂得了方法, 这是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因此生活才是教育第一课堂.实地考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通过调查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调查, 也是让学生进行“生态体验”的有效平台.

如教学《水生植物》一课时, 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边上的小河边去看看, 了解一些常见水生植物, 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态体验机会.让学生亲自看看, 整个河道基本都被水花生覆盖, 就像一片草坪, 河的两边也全都堆满了厚厚的水花生, 已经看不见河水;只有被围栏围起来的地方, 有少许的浮萍, 但是水底下看起来却是黑压压的, 一点儿也不清澈.看到这样的情景, 学生自然会想, 这些植物有哪些好处、哪些危害呢?

考察活动中, 我们还可以找找周围有没有水葫芦、金鱼藻等其他水生植物, 然后各小组收集一些水生植物装在保鲜塑料袋中, 带回教室进行观察、研究.这样的活动, 才能触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体验科学探究的“科学味”.

科学源于生活, 生活蕴含科学.把生活科学带入课堂, 是一种比较适合现代孩子的学习方式.孩子们会感受到科学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觉得科学其实就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让学生们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与社会交往, 与自然接触, 与人交流, 在这样很现实、很客观的互动中, 懂得了许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 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探究空间.

四、建设生态场馆, 关爱生命资源联合体

“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当从尊重生命开始, 使人性向善, 使人胸襟开阔, 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科学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进行科学探究的生态环境, 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教材的特点, 开发学生身边的环境, 把各个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化资源与科学结合起来, 同时对学生进行感悟生命、关爱生命的教育.

如上了《蚯蚓》一课, 我在实验室里开辟一角, 放上一个小水缸, 成立了一个管理小组, 让同学们为蚯蚓建立了一个家———栖息地.学生们亲手为蚯蚓建立栖息地, 并不断地给予照料, 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 从而大大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的意识.学生们通过对小动物生活环境的布置, 既运用了所学的知识, 使知识在体验中得到了升华, 又产生了某些情感, 特别是增强了对生物生存环境的高度关注.

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在班级中建立一个生物角, 让学生把一些花草等植物带到教室里, 把家里饲养的小金鱼带到教室里;在校园里开辟一个小小植物园, 带领学生亲自种植一些花草, 并进行管理维护;在校园里种几棵桑树, 方便学生采桑养蚕.蚕是学生们容易亲近、愿意亲近的小生命.当学生们用心去呵护蚕宝宝、养育蚕宝宝的时候, 其意义早就不是单纯的养蚕了;当学生们通过蚕来体味生命存在的时候, 珍爱生命的教育也就孕育其中了.

通过开展小种植、养殖活动, 学生可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动植物的生长规律, 体会生命科学的奇妙.当然, 教师要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进行精心指导, 必要时作示范.这部分活动大多是由学生课外完成的, 培养他们自觉地长期观察记录生长变化的兴趣尤为重要.

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3

一、从细节入手——常规要求

习惯的养成从细节开始,细节其实是一种功夫,这种功夫是靠常规工作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

科学上的研究要求在三年级开学第一节科学课上就开始了。

1.分组、选课代表

课堂上,教师常常会有这种苦恼:教师一个人,学生有四十多人,如何能关注到全体呢?开学第一节科学课上把全班学生分组,以小组作为一个团体,教师就需要关注各个小组,这样在数量上就减少许多,方便探究活动的组织和评价。分组后对每组每个学生按照一定顺序编号。对于每个小组的组长采取轮流担当方式,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体验和锻炼。指出小组长职责:带领小组同学讨论、实验;负责收发科学书;实验器材的领取、整理上交。课代表是教师的小助手,起着重要作用,可以选择学生们信任的孩子,一般选择两个,方便任务的分工与合作。

2.说明准备要求

课前准备。每节科学课上课前,准备好笔袋带到实验室,放在桌肚里,用的时候拿出来,用完放回去,请学生按照要求做一做。小组长将实验册发给组员,给自己的实验册写上编号,按照几组/几号,如第一小组总共有5人,实验册分别是一/1、一/2、一/3、一/4、一/5。

3.制订课堂常规

就如何上好科学课这个话题,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共同制定和完善以下一些课堂常规:

上课坐姿要端正,不随便说笑,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

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听讲不仅是倾听教师的提问,边听边想,还要倾听同学的发言,记住他人讲话的要点,不打断同学的发言,等他人讲完后,再举手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或评价他人发言并进行补充。

勇于发言。发言前先举手,得到同意后起立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表述能有序完整。

小组讨论。由组长组织,每个人积极参与,一般按组内号码顺序开始说,如果1号组员讲不出,可以让2号组员开始,依次讲下去,如果后面的组员发现自己想讲的已经讲过了,可以说:“我同意×××的说法。”

动手操作。实验器材领取后,如果每个人都有机会操作,就按照号码顺序进行,如果不能,则由组长安排,不争不抢,合作完成。操作中细心观察,认真记录。

汇报交流。小组讨论或操作后都需要汇报,小组内推选出代表汇报,或者由组长进行汇报。

学生对于这么多课堂常规要求较难记住,为便于记忆编成顺口溜: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善于倾听;动手操作,不争不抢;小组活动,高效完成。

二、从大处着眼——评价激励

大处着眼是要带着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1.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科学课的学习非常强调同学之间的合作,因此,合作常规也是学生必须养成的。合作对于现在是独生子女的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三年级刚开始科学课的学习,这时是训练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期。

每节课对上课认真听讲、发言积极、合作高效、汇报条理清晰的小组进行表扬,以加星的形式记录表扬次数,每个月按照累积星星数量评出金牌、银牌、铜牌,给小组颁发小奖状。这样一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协调分工,明确自己的任务。虽然科学小组成员的学习水平是不同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学生之间就会形成彼此尊重、平等互助、友好交流的氛围,大家一起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我在课堂中常常善用的评价激励语,如,“××小组的同学眼睛一直盯着老师,他们听得很认真!”“你们小组想法很特别,为你们的认真交流点赞!”。还有,“你们发现得真多!观察真仔细!”“你们小组真爱思考!”“你们小组合作得真好!”等等。对于学生的回答,如果不恰当,可以说:“请再思考一下。”“让我们听听其他人的想法。”总之,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除了激励语言,还有肢体语言,如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个加以肯定的点头或眼神都能使学生课堂上的精神状态与众不同,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

2.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我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修正,以达到自我进步的目的。学生在科学课学习活动中,自己认为在准备、纪律、发言、合作方面有突出表现,就可以在自己实验册的评价栏对应项加一颗星,每周评价一次。学期末分项统计。

小组内成员相互评价可以相互提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每月组织一次相互交流的内容,尽量给出一定的评价时间,创造让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学期结束时结合学生互评,综合记录学生的学业水平。这些工作,完全可以让学生来操作,既方便,又真实。从实践看,实行这种激励性评价,学生心中就会始终涌动一种精神力量,谁也不会自甘落后。

三、结束语

利用评价去调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并逐渐在评价中学会科学的态度,形成积极的、良性的研究习惯。

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研究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科学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4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

2.知道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2.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制作海报的计划,包括海报主题、分工合作等。

3.能掌握制作主题海报的方法,更充分全面地认识地球。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乐于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适合人类的居住。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围绕某一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难点:收集和整理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海报资料、双面胶、彩色笔、卡纸、剪刀、计算机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示范海报及海报设计说明。

聚焦

1.引入:太阳、月球和地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之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一定的了解。

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图片。)每个天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果让你用不同颜色代表太阳和月球,你会选择什么颜色?(预设:太阳温度高,是个大火球,用红色;月球的光比较柔和,可以用黄色。我要给太阳涂上黄色或红色,因为太阳是火的星球,温度很高;我要给月球涂上银灰色,因为从照片来看,月球灰蒙蒙的。)

3.揭题:和太阳、月球相比,地球上有水、土壤、岩石和形态多样的动植物等。今天,我们就来给地球做一张海报。(板书:太阳、月球和地球)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颜色表现对太阳和月球的认识,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又能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给太阳和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

1.交流: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太阳和月球的颜色。

2.活动:指导学生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给太阳和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有利于学生表现对二者的认识,同时能方便教师进行评价。

探索二:为地球制作一张主题海报

1.过渡:地球与太阳、月球相比,十分特别,因为地球上有生命,有丰富的资源。如果我们要做一张有关地球的海报,应该用什么主题颜色呢?(预设:可以用森林的绿色、海洋的蓝色、火山的红色……)

2.活动:出示海报制作流程图,引导学生阅读。

3.提问: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时,你们觉得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获取这些资料?(预设:用电脑搜索;去图书馆查资料并记录;向长辈求助……)

4.讲解:收集资料的方式比较多样,大家可以自由选择。(教学提示:出示教科书P59的提示卡,引导学生关注收集和使用资料的要点。)

5.活动: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教学提示:收集资料可以设计为课前准备活动。)

6.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并试着介绍海报所表达的内容。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5

一、我们都是科学家:(1)科学是什么(2)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校园里的植物

(3)校园里的小动物

(4)植物·动物·人

三、生命之源——水:

(1)生命离不开水

(2)观察水

(3)神奇的水

(4)地球上的水

四、他们是什么做的:

(1)常见的材料

(2)纸

(3)纺织材料

(4)金属

(5)塑料

五、提出问题:

(1)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第一单元

1.1科学是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1)学生活动。

(2)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小组讨论。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视频,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视频,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1、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2、学生准备。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1.2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2)会提问题。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2)学生分组研究;(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1)学生观察研究;(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三)板书设计:

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四)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2.1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将发现记录在课本74页的活动记录中。(可以用文字记录,对不认识的也可把它画下来。)

4、全体汇报、交流。(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实物投影 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三、交流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1、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2、小组讨论。

3、汇报。

4、小结。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四、板书设计:

名 称 :

蚱蜢

蚯蚓 …… 发现地点 :

草丛

泥土 ……

五、课后反思:

2.2 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

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

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

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

2、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

教学准备:各种植物、纸、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生物包括什么?

2、你知道哪些植物?

3、你对这些植物有什么了解?

二、新课

1、教师出示带来的各种植物。

2、教师出示书本上第11页图片,问:

(1)你认识这些植物吗?(2)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3)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3、揭题:“植物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4、仿述:

说说自己家里的花、草、树木有什么特点?用语言和图画描述一下。(如书本第11页)

5、观察书本上第12页。

找出桃树和向日葵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

6、比较

不同:

1、叶子形状不一样。

2、每年种的次数不一样。

3、果实的大小、形状不一样。

4、茎的粗细不一样……

相同:

1、都有根、茎、叶。

2、都有花、果实。

3、都有种子。

4、都需要阳光和水……

三、对书本上第13页内容进行讨论

1、任意选图中的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完成第75页的活动记录表,看谁找的最多。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2.3 校园里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3、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

教学准备:各种标本、动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物?

2、它们生活在哪里?

3、为什么称它们为动物?

二、新课

1、揭题:“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2、观察书本第14页,你见过这些动物吗?

3、它们叫什么名字?生活在哪里?

4、小游戏:猜一猜,它是什么?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小朋友可以提问,但答案只有是与不是,谁在最少的提问中,猜出是什么动物,那么他就赢了。例如书本第15页中的兔子、乌龟、牛等。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讲的非常好,这些动物有许多相同之处,还有许多不同之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

5、找出狗和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都有四条腿。(2)都有两只耳朵。(3)都能繁殖后代。(4)都要吃东西……

不同点:(1)吃的食物不一样。(2)大小不一样。(3)奔跑的速度不一样。(4)各自的作用不一样……

6、分类,并完成表格。

分类依据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 动物名称 :

三、板书设计:

四、课后反思:

2.4 植物 动物 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3)人是不是动物?(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植物?;;动物?;;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相同点:(1)都是生物。(2)都会生长。(3)都需要水、阳光。(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1)兔子会运动。(2)兔子有血、肉、骨。(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观察书本上第18页。

(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1)老虎和松树(2)鱼和水草(3)袋鼠和树叶(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

(1)人是动物吗?(2)为什么?(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 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 都要吃东西;

人会制造东西

三、板书设计:

四、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3.1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水有些什么用途?(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3.2观察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9(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

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2)分组活动。(3)汇报交流。

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

(2)研究溶解。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

4.认识毛细现象。(1)师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结果怎样?

(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理解“张力”的意思。(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3.3神奇的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以学生动手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辨识水的特征,了解水的毛细现象与表面张力现象。

难点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实验,从实践中引出真理。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一、会喷射的水。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试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3.4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2.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

(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

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

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第4单元

4.1 常见材料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4.2 纸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引导学生关注造纸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纸的种类,用途,扩大眼界,把学习生活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学做再生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4、了解各种纸艺,欣赏纸艺艺术,接受美的熏陶,并学做折纸,剪纸撕纸,纸贴等。

5、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独立思索等优良品质。

6、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交流表达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活动准备:

1、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的本领。

2、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方法。

3、教师提供参考书目。4、准备做再生纸的工具。

5、准备各种纸艺的欣赏作品。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动员

1、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打开书包看一看,再想一想,哪样东西最多? 2、口语交际。说一说,在你的记忆中,你最早一次用纸的情形你还记得吗?你用纸干什么了?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3、用一句话表达你对纸的了解。

用一句话表达你想进一步从哪个方面了解纸。

4、综合表达:设计一份广告,告诉大家你想研究的内容,争取几个伙伴和你一起研究。

(二)学生利用两周的时间,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纸及其文化。开展一些参观和实践操作,体验纸文化。

(三)学做再生纸。

1、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过程

2、自己动手做再生纸: A、阅读制作方法

B、看教师演示过程,听清提示。

C、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制作 D、展示各自的作品

(四)纸艺欣赏

1、布置一个纸艺展览,并对每种纸艺做文字说明。

主要有:剪纸,纸雕、刻纸、撕纸、折纸、贴纸……

2、请会剪纸,或折纸的同学为小老师,开办小艺术技巧讲座,辅导学生制作纸艺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起名、配解说。

(五)综合展示活动

1、纸文化知识竞赛

2、看图猜带纸的成语

例如:纸上谈兵、洛阳纸贵、命比纸薄……

3、各小组上台演示各自准备的“我的纸文化之旅”五分钟交流材料,可以用图、幻灯片、文字、实物等展示对纸的了解,以及自己探究的过程和体会,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4.3纺织材料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2)分组研究。(3)小组汇报。(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7(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4.4 金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各种类型的金属,了解由它们的不同特性。重点是做实验总结金属的性质。

教学准备:

1、各种类型的金属段。

2、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常见材料。在认识和研究了纸和布后,今天我们来认识和研究另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4 金属)

一、想一想,说一说

出示教材P47中的图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的想一想,同桌之间说一说,最后由小组长做记录,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生: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

师:对,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下面我们就接下去研究一下金属的性质。

二、实验研究金属的性质

1、光泽度实验。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导热性实验

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总结:铝勺导热快。

3、延展性实验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讨论: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来总结金属的性质: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金属还有其他一些性质,我们以后会学到。(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

三、讨论

师: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把讨论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四、板书设计及课后反思:

4.5 塑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造材料---塑料。

2、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在作用上对比。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比较上 教具准备:常见多种塑料制品。教学过程:

一、活动1:认识塑料这种人造材料

1、讲解并提出问题: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的。

2、学生思考后回答:桶、杯、汽车、电视、录音机、笔、水管等。

3、讲解:塑料的用途可真多呀!可以说塑料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材料。那么塑料与普通的天然材料作用上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4、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塑料尺子 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二、活动2: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

1、先预测:变软()变硬()不变化()

2、实验:用热水分别倒入塑料杯和矿泉水瓶内,观察有什么变化? 注意:小心别让热水烫着!

3、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小结:——————————-——-。

4、判断自己的预测正确吗?

5、关于塑料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要了解的————————————。三:活动3:戴手套

把塑料手套和棉花手套分别戴在两只手上有什么感觉?结果:一个凉。一个暧和。

1、认识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把它写下来?

四、活动四:小调查“白色污染”

1、我家一星期使用塑料袋垃圾袋有几个,是怎么处理的?

2、统计全班同学的家中一星期共使用塑料袋垃圾袋有几个?

3、提出减少“白色污染”的有效建议。

五、参观塑料加工厂:了解塑料加工的全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第5单元

5.1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级给某些结论提出疑问。

2、科学知识:知道问题来源于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同培养学生对某些不对的结论可以大胆怀疑,并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观察和实践提出适当的问题。教具准备:课件、密封罐养好的小草、纸飞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游戏引入。(1)吹塑纸摩擦后帖在黑板上;(2)两个同学拨河比赛(一个较大,一个较小),猜一猜谁会赢,第一局大个子赢,第二局小个子赢----增加阻力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同学们记录划“正”,看谁提的问题最多

3、“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揭示课题,读题。

二、问题从哪里来?

1、请同学们小结刚才你们是怎么发现问题的?---通过观察(板书:观察)

2、说一说你平时在什么场合发现过哪些问题。

3、组织科技小制作---玩纸飞机,在小制作中同学们一定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下面的活动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自制一架不同类型的纸飞机。(2)每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进行放飞机比赛。(3)小组长做好记录,把同学们在玩纸飞机发现的问题记下来。(4)组长汇报同学提的问题,评一评谁提的问题最有意义。

附玩纸飞机的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其他问题:

4、统计班级提的问题,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发给“小科学家”荣誉。

5、小结刚才是怎么提问题----问题来自哪里

三、总结。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游戏、科技小制作中,认真观察,开动脑筋,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就是科学。

四、板书设计: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观察中

玩中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科学小制作

五、课后反思:

5.2 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提出问“只凭我们的感觉可靠吗?”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观察教材第68页上的一幅可造成视觉错误的图片,说说图中两条直线直吗?它们一样长吗?

揭示: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3、出示准备好的纸盒,请学生掂一掂,能否判断轻重。

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

三、测量容积(体积)

1、认识量杯和量筒

2、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3、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四、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五、测量时间

1、秒表练习

2、测一测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

六、认识各种各样的测量仪器

1、认识教材中出现的测量仪器,请学生谈谈它们的用途。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测量仪器。

七、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测量仪器。

八、板书设计:

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 篇6

模拟生活场景,学习辨别和选购常见瓜果,认识综合运用感官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

生、熟、新鲜、采摘时间较长的西瓜各一个。其它瓜果蔬菜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买过水果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瓜果供应商和采购商,来展示一下我们选择瓜果的本领吧!

二、瓜果交易会。

瓜果交易会的活动规则:

1、小组分工合作,分别负责采购和推销自己小组的瓜果。

2、负责推销的同学要设法向别的小组负责采购的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瓜果的优点,争取以更高的价格成交。

3、负责采购的同学认真选购,争取以合理的价格买进。

4、当小组内认为购买的瓜果不满意时,如时间允许,可以继续卖出和买进,小组成员须协商进行。

5、小组共同参与,必须卖出和新买进水果。

6、及时填写采购单,记录交易时的观察收获和发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三、交流总结。

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7

一、开放式教学的实施背景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进, 对于教育改革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开放式教学在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且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我国教育改革者树立创新意识, 革新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使开放式教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实施开放式教学, 改变了以往应试教育模式, 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念, 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开放式教学就是在我国创新教育的背景下实施教育改革的一种措施, 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感知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等。

二、小学三年级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选题要科学合理。教学关键是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能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知识, 因此, 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进行科学合理的选题, 保障学生的学习专注度,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但在教学开展中, 部分教师提出的开放式问题不够全面, 造成问题的缺陷性或者没有深度, 同时问题的提出较随意, 违背开放式教学的初衷。因此, 教师在小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同时正确理解开放式教学的定义和原则, 设计出符合教学需要的问题。

2.要重视教学目标的作用。相对传统教学方式而言, 传统教学目的改变很大, 其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问题的提出”这一原则展开,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教学目标的设定, 为了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通常会选择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作为问题探讨的对象, 包括概念、原理、解题方法等, 然后通过问题的设置阐述探讨, 从而达到开放式教学的目的。

3.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开放式教学开展的前提, 是整个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 虽然开放式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不能忽视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和总结者, 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点和难点, 同时帮助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因此在开放式教学中, 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4.开放式教学的关键是解决问题。小学三年级科学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关键是解决问题, 鉴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科学问题的一般过程是学习、研究和应用的过程。当然, 我们不能否认解决问题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在小学三年级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实施开放式教学的策略

1.开放式教学要发挥学生的民主性。在小学三年级科学开放式教学过程中, 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角色应该由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开放式问题的指导者, 从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 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当然,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合理, 教师应当给予肯定。即使存在一些不足, 教师也应该耐心对待, 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修改意见。因此,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中应用开放式教学法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民主性。

2.开放式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不管哪种教学模式,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开放式教学也不例外。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 因此, 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地交流、讨论、质疑和解疑。同时, 给予学生足够的发问权利和表达权利, 提高学生在开放式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 开放式教学应该尽可能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3.开放式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合作性。合作性是开放式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 尤其在课堂小组合作中, 学生不断交流重点、疑点和难点, 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同时, 小组间也要协助合作, 共同解决教学问题。当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可以适当指点, 引导学生互动交流, 制订合作计划, 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合作的能力。可见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性是开放式教学的实际要求。

4.开放式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开放式教学途径是由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和交流等, 不断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从而自己解决问题。因此, 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该敢于提问, 这是培养创造性的前提。教师还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 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从而在开放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5.开放式教学要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在小学三年级应用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 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 因此, 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一般会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不断调整。这样会打乱教师事先拟定的教学计划,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进度, 可见, 开放式教学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要求更高, 教师应该不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开展动态性教学。

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8

转变学习观念,提升服务水平,增强老干部认同感

自群众路线教育开展以来,六盘水市委离退局机关支部每月集中学习至少六次,主要学习老干部政策业务知识和政治理论,学习群众知识,把向文件学、向舆论学与深入基层向群众学、向老干部学有机结合起来,采取自学、培训和定内容、定任务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学习热情。

通过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老干部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走进基层、民情恳谈,增强对老干部工作的情感;通过联系老干部、帮助老干部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对老干部工作意识。倡导干部职工要带着孝心、爱心、耐心,服务老干部,经常走进老干部、主动了解老干部、切实服务老干部,当好老干部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为老干部多办好事、多做实事、多解难事,真正把老干部政策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好联系和服务老干部“最后一公里”问题。真正让市委放心,让老干部满意。

转变工作思路,提升服务空间,增强老干部成就感

在工作思路上实现“三转变”,即工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工作态度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工作方法由保守型向创新型转变,不断增强为老干部服务意识。

加强“五必访”工作,经过统筹安排,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五必访”工作成为常态。加强爱晚志愿者工作,以“关爱空独老干部、送温暖进家门”为活动主题,每队根据队员和老干部情况积极开展帮扶活动。注重发挥老干部作用,借助全市25个涉老组织,展示老干部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使老干部在调解邻里纠纷、关心下一代、促进“四创”工作、文明风尚的宣传等方面,发挥老干部余热,共创幸福美丽凉都,切实加强对涉老组织的引导和服务,为老干部发挥作用提供便利和条件,以先进典型引领老干部凝聚正能量,为助力六盘水跨越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老干部的成就感。

转变管理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增强老干部幸福感

六盘水市委离退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四个更加”经济强市的目标,制定目标管理责任,细化服务工作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把老干部是否得到实惠、老干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老干部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老干部满意不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同時,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立足本部门业务、本职岗位,调整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措施,把老干部工作目标与全市建设目标结合起来,认真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保障生活待遇不打折扣,加强老干部的精神文化阵地建设,发挥老干部的余热作用,使老干部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

近年来,六盘水市先后举办了老干部颁证会、庆祝“七一”活动,敬老节活动、老干部工作通报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组织老干部参观“五个100”工程以及市容市貌,听取老干部对加快工农业园区建设、旅游景区建设、生态保护、城镇化建设等重大项目的意见,有针对性地为老干部开展形势教育、党组织建设、健康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讲座。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老干部集体活动,如元宵节活动、为老干部送健康活动、游园活动等。

为加强离退休干部活动阵地建设,六盘水市在对县区和市直单位的目标考核内容中,做了专项设定。要求市直各单位要建立老干(年)活动室,有活动经费,有专人负责,组织管理好离退休干部的集中学习、集体活动。离退局经过调研,结合外地经验和本地实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特困老干部帮扶机制。在帮扶对象、帮扶方式、帮扶审核上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且以目标考核方式,督促各单位落实特困老干部帮扶工作。他们还认真组织市直单位50名离休干部进行身体健康检查。认真督促检查各级各部门执行,确保全市358名离休干部待遇得到落实。进一步增强老干部的幸福感。

上一篇:高三毕业的青春作文下一篇:春雨描写心情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