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公园设计说明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郊野公园设计说明(精选8篇)

郊野公园设计说明 篇1

金钟水库优良的水质,周边山体良好的山林植被,古香林寺悠久的历史与盛名,以及与城区中心仅十余分钟的车程距离,使得古香林郊野公园的开发与建设成为必然。作为拥有教科文组织最佳人居环境奖称号的中山市,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中山的城市美观与民生工程的建设。目前,虽然已拥有诸多的公园,如紫马岭公园、孙文纪念公园、岐江公园、五桂山风景区等,但缺乏真正意义的设施配套齐全的郊野生态公园,因此古香林郊野公园的建设无疑弥补了这一空白,同时亦为中山绿色生态化建设和进一步促进市民与自然之间对话交流式的动态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一章:风景资源评价

古香林郊野公园内有山有水,有古香林寺遗址,良好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以及便捷的交通是其优势所在,而相对缺乏的相应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及兼具内涵与特色的主题景区,是其作为旅游点的劣势所在。

古香林郊野公园可分为三大部分,沿水库环线区,登山观赏区,古香林寺景区。

1、水库环线区:岸线自然曲折,富于变化,水质优良(金钟水库现为中山市饮用水源之一)驳岸与水体关系良好,利于游人亲水、观水。沿岸植物形态优美,品种丰富,有桉树林、水杉林、竹林等,内有少量旧构筑物遗存,如古香林吊索桥等。

2、登山观赏区:山体坡度平缓,植被茂密丰富,以次生马尾松林为主,辅有大叶

相思等,现状植被评价良好,适于周末休闲度假、节假日登山旅游。

3、古香林寺景区:古香林寺为中山史载颇具盛名的一座寺庙,历经风雨沧桑,现已荡然无存,仅有遗址,可利用已有的山水格局及自然环境重建开发。

第二章:规划设计的依据及指导思想

1、规划设计依据

中山市总体规划;

中山市分区规划;

中山市规划局提出的项目设计要求;

中山市规划局提供的相关地形图。

2、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强化资源保育,充分利用交通区位潜力,通过生态旅游,深度保护利用资源;

完善中山市绿化与生态体系,为中山城市建设的生态化提供扎实的基础;

通过金钟水库与古香林的旅游开发,提升市民游人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与自然的对话与沟通,并使之产生良性互动。

3、规划设计原则

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自然优先原则;

发展生态教育基地的生态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3 充分考虑人的活动,心理及审美等要求的人本主义原则。

第三章:发展战略,规划目标

1、发展战略

特色战略

走低投入,高定位,持久特色之路,围绕优良的水库风景及良好山景资源,紧扣“生态”,走特色旅游之路。

②、市场战略

立足本市,进一步开拓珠三角及本省市场,发挥资源优势,开拓以水库观光,生态旅游,古寺遗址探访为主导的多元化目标市场。

③、政府主导战略

落实部门配合,推进公园建设与开发,扶持淡水生态教育基地,生态农业,生态林业旅游区。

2、规划目标

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

建立游憩项目,完善基础设施;

突出资源特色,提升旅游品位;

开拓区域市场,改善中山综合环境。

第四章:设计对策

1、交通结构体系

公园交通结构体系: ①、郊游径:在现有道路基础上设立,一条环水库的沥青环道,宽度为4 米,总长4.5公里,主要是供游人步行、自行车及公园电瓶车使用;

②、健行径:在主环路外围形成一条游览路,鼓励游人进行各种健身活动。路面宽为2米,总长8公里,材料可采用本地石材;

③、登山径:在健行径的外围设登山径,总长10公里,依山势而曲折变化,适合登山爱好者。

在以上三条主要环道之间,依据人的步行习惯及功能分块要求,形成许多步行小径,路面可为砂土,碎石等;

④、停车场:在公园主入口处,设置大型停车场,游人仅可借助公园内电瓶车或步行游览,简化交通,改善交通状况及安全性。

2、功能分区及设计构思

全公园共可分为三大功能区块:沿水库环线区,登山观赏区、古香林寺景区。

(1)沿水库环线区

根据设计可分为四大景区:

①、中心设施区 该区位于公园与界外道路过渡区域,地势平缓,主要是为游人提供饮食,停车,休憩等场所。具体包括:农庄式酒家,公园入口处,桑基鱼塘农庄示范区,生态教育展馆,儿童撒野公园,攀岩练习区、停车场,电瓶车游览总站。

②、生态湿地及水鸟观赏区

在水库东南面为大型湿地景观,尽量保持地形的完整性和原有性状,利用原有的鱼塘,在适宜的位置生态湿地,如沼泽、山坡等地势起伏的生态环境,种植各种水生植物,给水鸟提供藏身、食、繁的空间。由于湿地物种的多样性形成丰富的植被层次,创造最自然最原始的植被景观效果,融观光、游憩、认知于一体。

③、竹林花径区

主要包括品茗轩,观赏竹林,观鱼桥等景点,此区位于公园主游览路线的中段,有必要为游人提供一个停留休憩的空间。因此在临岸设置品茗轩,与对岸的水坝小亭形成对景。品茗轩以内的竹林区,保留原有竹林,利用地形高差在竹林中设置一系列半封闭空间,竹影婆娑,凉风阵阵,为游人提供休憩、纳凉、交流的场所。

④、亲水活动区

在按树林中穿插架空的木栈道,临岸逐渐降低。置于湖中的湖心平台,是按树林架空木栈道的延伸,这里水面开阔,视线通畅,是观赏全湖景观的佳处。野餐区采取组团的形式,依据地形设置环路贯通,在沿岸设置毛石滩,供游人休憩,保留路边建筑并改造为配套设施服务用房,古荔枝林作为重要景点保留。茶室为游人提供休闲景观系统及遮风蔽雨的重要场所。

(2)登山观赏区 依据山势设置多条登山道,并使每条登山道变成自然探访路径,野草树木注明其科属、学名及生长特性,寓教于游,同时也寓运动于游,使游客完全置身山林之中,在观赏不断变化的自然美景之时,更充分体验登山的乐趣。

(3)古香林寺景区

依山势由低至高进行重建布局,借山依势充分保留植被。并充分加强植被密度,营造“深山藏古寺”的氛围,给游客带来收获的惊喜。

3、植物景观工程规划

(2)规划原则

为了强调生态公园的自然生态景观特色,在尽量保留原有生长良好的乡土植物的基础上,注重乔、灌、草多层次和色彩搭配,在植被不足的地方补植当地品种的常绿阔叶、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形成乔木、灌木、地被三者有机结合的立体生态密林,形成一个具有热带亚热带特征的乡土植物生态群落。

(3)主要景区种植规划

①、中心设施区:绿化以自然风格为主,突出古香林郊野公园,吸引游人。可适当的进行人工修饰,增加常用开花灌木,如:杜鹃、红绒球、龙船花、长春花等,丰富景观色彩;保留原有水杉林,并增大其面积,形成一片水杉林景观。水塘种植荷花,莲花、慈菇、菱角等水生植物。

②、生态湿地及水鸟观赏区:利用现有鱼塘以及水库边低洼地改造成湿地,水域种植荷花、荇菜、茭白、莼菜、芦苇等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以及开花植物鸢尾、千屈菜等,浅水处种植柳树、芦苇、水芋等,为水鸟提供栖身之地;陆上保留原有的柑橘、荔枝果林,增加人工蜂房等元素,造就一派返璞归真的田园风光,让久居大都市的人们亲近大自然,寻找野趣,体验水乡生活。

③、竹林花径区:竹林区以原有主要青皮竹林为主调树种,增植各类竹子,丰富植物种类,为游人提供一片清幽的休憩空间。花径以开花植物为主要造景植物,营造四季皆有花可赏的景观。参考植物:串钱柳、水杉、凤凰木、黄槐、紫薇、桂花、山茶、杜鹃、彩叶大红花、黄连翘、九里香、美人蕉、鸢尾、莎草、香蒲。

④、亲水活动区:以原有主要树种柠檬桉林为主,在木栈桥两旁补植低矮灌木丰富景观层次。以高大乔木分割各个野餐区域。此区内有荔枝古树七棵,应作重点保护,使其生长环境不受破坏。

⑤、登山观赏区:以充分保留原有植被,加强其密度为原则,营造原生自然的植被景观。

⑥、古香林寺景区:植物配植突出文物古迹的古朴风貌为原则,以常绿针叶阔叶树――马尾松、大叶相思为基调,适当点缀开花灌木,以烘托景点。

(5)防火林带规划

在主要山岭线上设15米宽的防火林隔离带,把林区划分为大块,防止山火蔓延。防火林带种植防火树种――木荷。木荷在防火的同时还能防止松毛虫蔓延。

标识系统设计 标识牌形式、色彩、风格均与公园主题相结合,造型简洁,形式活泼,色彩鲜艳,平面设计感强,材料选用木、铝板、铁等,起到指示方位、提供简明信息的作用,其类型可分为:

①、环境标志:在公园各主要出入口及主景区设置公园导游图,并标明游客当前的位置。

②、名称标志:设置于园内各种游玩设施或植物上注明去其名称和功能或植物科属、学名、特征等。

③、指示标志:在各景点、建筑附近和园路交叉口设置,起到导向作用。

④、设施及警告示标志:设置在公园内各功能区域公共设施及可能发生危险的地带,起告示提醒的功能。

公共设施设计意向

①、座椅系统:依据人的活动习惯及场所性进行布置,形式简洁古朴,色彩沉着,材料选用天然木、石材与金属;

②、环卫系统

J 厕所:分布于各主景点处,服务半径约250米。厕所建筑形式简洁、轻巧,标识明显,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每个公厕建筑面积:42㎡。男厕:5个蹲位,小便器9个,约24㎡;女厕:7个蹲位,约18㎡;

K 垃圾箱:造型简洁、古朴,采用国际流行的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公园内主园路原则上隔50m设一垃圾箱;园中次园路则隔80-100m设一垃圾箱;园中人流集中的主要活动区,根据相应的人流量增加垃圾箱设置;在较为清静的游览区中,因游人可能逗留休憩的时间比较长,仅在其园椅附近设有垃圾箱。③、照明系统

结合公园各景点的需要,分为园径高杆灯、低杆灯、草坪灯、景点泛光灯、指示系统灯。造型简洁、色彩为黑色或深灰色为佳,点缀装饰园林景色。

7、生态与教育设计

古香林郊野公园设计不仅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休息放松身心的场所,还希望能通过生态示范区的设置,教育游人,为游人提供自然生态界的学习场所和体验空间,在整个公园内,我们设置了生态与教育的相关设施有:

①、生态教育展馆;

②、生态湿地示范区;

③、桑基鱼塘农业示范区;

④、生态果园;

⑤、水鸟观察养殖区;

⑥、自然探访路径;

⑦、蜜蜂园;

⑧、鸟类观察台等。

8、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用地平衡表

郊野公园设计说明 篇2

郊野公园是城市的边缘的自然景观区域, 它以其独有的资源和地理优势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认识自然的愿望。它的存在的是为了使市民在邻近市区的地方可以享受到郊野的康乐和教育设施。郊野公园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 而如何针对资源特色和优势, 提出科学地保护与利用, 将资源潜力发挥出来。

2 建设必要性

在龙岩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中,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组织与开发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龙岩三山郊野公园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满足城市居民公共生活的同时, 对于塑造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环境、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 1 城市发展的需要

结合龙岩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要求, 对龙岩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公园进行景观概念设计, 通过红色主题文化塑造和休闲产业经济植入, 营造一个体现城市精神、生态环境优美、经济业态良好的综合性郊野公园, 从而提升城市形象, 完善城市功能, 促进城市产业经济发展。

2. 2 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

龙岩三山郊野公园的景观工程建设, 有利于市民更亲近绿色, 亲近自然; 有利于调节区域小气候等作用, 进化空气质量的, 给市民提供一个更优的生态环境。

3 实际案例———福建龙岩三山郊野公园概念性总体规划

3. 1 项目概况与区位

三山郊野公园位于龙岩市区西南郊区, 城市主干道华莲路正西侧, 未来这一区块将处于城市中心, 交通条件优异。本案辖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三座主峰, 山明水秀, 规划用地面积约1168 公顷, 其中水域面积8. 3 公顷。

3. 2 场地现状

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三座山体以丘陵山地及河流盆地为主要地形。北部西湖山为低矮丘陵, 与大锦山之间有红坊溪蜿蜒而过, 自西向东流向市区, 大锦山666 米主峰为三座山体最高峰, 向南黄邦山海拔逐渐降低。西湖山及大锦山多煤, 开采后遗留众多次生地貌特征, 但也对山体造成了破坏, 局部山体存在安全隐患。

3. 3 设计原则与设计理念

( 1) 生态保护优先。保护健全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景源, 突出山林野趣; ( 2) 依托资源, 合理分区。依据规划区地形地貌及资源禀赋条件, 根据配套产品的策划思路, 合理分区, 安排主打项目, 使各功能区主题明显而又相互呼应, 并以此进行总体布局; ( 3) 可持续性发展。协调、持续发展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均衡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 使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 ( 4) 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规划区的生态保护要求、土地属性和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发展建设用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旅游区在进行项目设置时应充分考虑现有土地利用状况, 在分析资源特色、市场需求及分期建设时序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景观林、服务设施及其它开发建设, 以实现对土地的有效利用。

3. 4 设计定位

根据规划区资源、自然地貌条件以及区域的发展方向等, 确定规划区旅游产品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地方性文化为前提, 努力发展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游和运动探险等旅游产品,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出系列特征化、多元化、精品化的旅游产品, 营造龙岩市民的心灵家园, 营造观光、度假、养生体验、运动探险、文创等多层次旅游目的地。

3. 5 方案设计

3. 5. 1 主题构思

根据山的高差, 首先, 在山脊线上建设红色文化休闲景观轴 ( 一轴) ———龙岩红色文化休闲教育主题、其次, 在半山腰上建设环山路———体育、休闲度假、娱乐主题、最后, 在最接近城市的滨水区建设一带 ( 滨水休闲体验带) ———滨水商业服务主题, 层层递进, 有步骤地展开主题建设, 和城市功能形成自然衔接。沿规划结构构想展开公园的功能区域 ( 八大功能分区) : 滨水休闲体验区、旅游度假区、游乐场、红色文化体验区、户外运动体验区、生态植物园、动物园、生态农庄休闲区。

3. 5. 2 设计结构

( 1) 一轴: 红色文化体验轴。沿黄邦山至大景山山脊线上由南向北为景观轴, 以龙岩红色文化开始、发展、壮大、辉煌四个阶段为主题, 分别设立先觉台、星火亭、将军楼、燎原阁等景观建筑作为线路连接和控制点, 在景观轴大锦山区域从环山路到山顶, 结合登山路径在半山设立将军广场, 重点展现龙岩68 位开国将军生平事迹; ( 2) 一环: 生态景观体验环。在环山公路为主干, 串联全园各个功能分区, 在山地与城市的过渡地带通过道路坡度变化、路桥合理布局、植物林相变化营造一个起伏有序的多样化环形带状生态景观系统, 将城市引入公园, 让公园生长到城市, 形成城市和公园的有机过渡; ( 3) 一带: 滨水休闲体验带。从公园主入口开始通过在溪流两岸由东向西设置系列滨水活动项目, 同时结合滨水活动项目溯溪而上, 以桃花为特色植物, 将客家土楼元素融入建筑风格, 营造码头、亲水平台、生态驳岸、桥梁等滨水景观。通过船、桥、路强化西湖山和大锦山的空间联系, 成为公园东西双向城市的连接线; ( 4) 八大功能分区。以生态和区域文化相结合的景观手法, 在全园建设八个节点景观化的功能区: 滨水休闲体验区、度假休闲体验区、红色文化体验区、户外运动体验区、生态农业体验区、游乐园、植物园、动物园。

4 道路系统规划

4. 1 公园外部交通的衔接

规划道路拟利用外部较为完善的道路系统进行衔接, 华莲路和公园对接方向建设主入口, 主入口周边已经存在较为成熟的社区, 离火车站也较近。在现行和规划的公园附近的道路口建衔接道路, 和公园的规划项目对接, 建造公园的次级入口, 使公园的交通融入到市政交通系统中, 增加周边居民以及游客的可进入性。外部通往公园的主要城市干道上要设置明显的标识和引导系统。

4. 2 公园内部交通的衔接

公园内部的道路建设主要是依据景观、工程、生态三大原则, 主要分为五个主类: 五类道路的衔接共同构成公园的交通环线系统。道路规划具体详情可见道路规划图。

5 植物种植规划

公园种植规划整体布局遵循园林艺术布局法则, 达到“源于自然, 又高于自然”的景观效果。

植物景观规划应因地制宜, 不同功能分区需要有不同的植物景观特点, 依据据设计意境和主题的需要选择树种渲染气氛。根据公园各景区的性质和功能提出植物景观规划特点: ①强调植物景观的群落效果, 利用植物形体的不同创造不同特征的景观空间, 植物配置以常绿树种为基调, 同时科学合理地搭配常绿树和落叶树、乔木与灌木的比例; ②强调空间景观层次的丰富性, 做到多种乔木、花灌木、草、地被植物有机结合; ③强调植物群落的生态性, 达到最佳的遮阴滞尘、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生态防护和优化环境等作用。

6 结论

景观设计是在满足创造美、形式感和功能性的基础上, 也能够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和谐共存, 为人们提供舒适美观的生活环境, 创建生态体系。郊野公园是我国近年来非常热门并兴起的一种公园类型。想要体现郊野公园的“野趣”特征, 本文提出了规划建设的方向, 为其他郊野公园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齐童, 曾瑶, 张凡.国内外郊野公园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 2010 (12) .

[2]侯科龙.山地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初探[D].西南大学, 2011.

[3]郝美彬.山地型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郊野公园设计说明 篇3

关键词:宜居城市;郊野公园;生态环境;设计策略

1 宜居城市

1.1 城市的宜居性理论

“宜居城市”这一概念,是城市人居环境理论发展与实践结合的产物。国内外诸多学者在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下,经过长达百年的研究与实践,创建了在中西方文化可以共同认知的“人类聚居学”和“人居环境科学”。[1]

早在二战开始之前,西方学者就已经对人居环境进行了初步研究。讨论如何既可以加快工业化的步伐,又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二战后,西方国家进入大规模的城市重建时期,在城市重建过程中,更加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和谐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美国是较早提出宜居概念,并进行宜居城市评定的国家。美国学者P.Evans认为,城市的“宜居性”概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适宜居住,其二是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他还认为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可以享有健康的生活,具有较强的交通可达性,拥有富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的城市。[1]

在国内的宜居城市理论研究上,吴良铺院士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概念和理论,之后在其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一些学者提出了“宜居”这个概念。张文忠研究员认为宜居城市是所有城市的发展方向、规划和建设目标。而学者李鸿辉则从“城市的本质是人的生活”这一角度出发阐述城市宜居性,他认为宜居城市体现了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二是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目前,通过国内学者对宜居城市概念的理解以及国内外宜居城市的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宜居城市的概念主要是其广义上的理解,即指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地域文化和谐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比较好,并且能够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们在这里工作、生活、游玩、居住的城市。

1.2 城市宜居性的评价体系

国内外现有的国家各部门发布的宜居城市评价体系和学者们提出的评价体系中,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指标最高,在各评价体系中的出现率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2]由此充分说明生态环境对于宜居城市的重要性。而在城市的生态体系中,城市郊野公园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员。通过对郊野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将城市边缘的具有生态功能的湿地、山林、农田以及传承了地域历史文化的村落保留下来。山林和农田通过郊野公园的设立得以留存,预防城市的蔓延,并将这些绿色和自然的元素渗透到城区,与城市的绿地系统形联系和呼应,通过构成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3]因此,城市郊野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对城市宜居性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2 郊野公园的概念和实践

2.1 郊野公园的概念

郊野公园在我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属于“其他绿地”,其内容为:“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4]内地郊野公园的设计模式师于香港。而香港的郊野公园规划理念受英国郊野公园的影响较大,但也有到美国的自然资源优先保护的理念蕴含其中。虽然至今对“郊野公园”这个概念政府和相关机构尚未明确定义,但从学者们对郊野公园的分析和阐述中可以总结出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从广义上的概念:郊野公园是地处于城市外沿边缘地带的绿化圈、农田、森林、湿地、水域、绿带等。其二是从狭义上来讲,郊野公园是指地处于城市的边缘,具有山好、水清、林美的优美的自然生态风景资源并且保有深厚地域文化底蕴的环境体系,经过规划和设计,可以为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闲、娱乐、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提供公共开放空间。同时,它也是考量一座城市宜居程度的一项重要参考系数。

2.2 郊野公园的实践

郊野公园早期的雏形源于英国乡野的乡村公园。1968年,《英国乡村法》最早提出郊野公园是指“位于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公园”。从1968年到2000年的几十年间,英国的郊野公园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准备阶段、停滞阶段和复兴阶段。

1971年,香港政府制定了郊野公园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76年,香港的《郊野公园条例》颁布,其中指出“开辟公园的目的是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回归和欣赏自然广阔天地和游玩的好去处”。目前,香港已经拥有23个郊野公园和17个特别保护区,香港的40%的土地基本上被郊野公园覆盖。

内地城市建设的第一批郊野公园也是受香港郊野公园的影响,以“城市发展”为出发点,以保护生态环境系统为目的,在城市外沿规划和建设郊野公园。深圳凭借着临近香港的区位优势,在2003年颁布了《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条例,启动了21个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计划。北京也在2004 ~ 2020年的城市绿地结构规划中,提出建立四个郊野公园作为国家公园的方案。[5]上海也于2012年开始了郊野公园的选址工作,在上海的郊区初步选定了21个地块建设郊野公园,总占地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其中,近期建设的廊下郊野公园、长兴岛郊野公园、青溪郊野公园即将对市民开放。

3 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策略

3.1 选址策略

郊野公园的选址是建设的第一步,十分中重要,郊野公园的功能和综合效应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能否起到提升城市宜居性的目的,关键因素在于选址。因此,要从生态资源、文化底蕴、交通可达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首先,要具有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其中包括有一定规模的山林和水景;其次,所选区域位置具有比较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及建筑特色,可以进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规划;再次,要具备良好的交通可达性或可以创造多种交通工具的可达性。[5]

3.2 路径规划策略

路径伴随体验整个园区,对于一个郊野公园的规划是否合理是十分关键的评价对象。美国郊野公园的步行路径设计对国内郊野公园有着借鉴意义。美国格林斯博罗的郊野公园(Greensboro Country Park)设置了一条8km长的穿梭在山林中曲折蜿蜒的徒步及越野自行车路径。并且为游客们提供了垂钓、骑马、攀岩等活动。[6]游憩路径最能体现一座郊野公园的特色。国内的郊野公园步行路径的设计上过于人工化,大多选用硬质材料,影响了自然之美。在路径的功能上主要进行车行路、游玩路径和小径的划分,并根据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进行设计。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资源,路径的密度要根据自然景观的承受力来进行设计。

3.3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策略

郊野公园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满足游人游憩需求的主要方式,因此其设计主要体现人性化、功能化和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要求。郊野公园的公共服务设施更注重人性化的考量,其设计要体现对残障人士的关心、对远足爱好者的照顾、突发情况的应急设施和安全系统等方面设置。公共服务设施也要与路径的设计一样,对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不造成影响和破坏。美国的郊野公园在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上十分注重游客的游憩活动,如丛林野战、攀岩、垂钓等游憩活动,使游客与自然最大可能的产生互动。

3.4 公共艺术策略

艺术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是对自然界最纯粹的表露与提炼。城市郊野公园是城市生活中现代(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人走近自然的最好途径,它不仅保护了自然生态及野生动植物,也满足了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回归自然,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

艺术是在自然物质基础上的自然流露,公共艺术的介入,不仅能够提升郊野公园自身的内涵与艺术气质,更加能够激发出现代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可以邀请各领域的艺术家进驻到郊野公园,进行短期采风或游走,进行艺术创作。可通过绘画、雕塑、装置、新媒体、数码艺术、地景艺术等多种形式,展现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不同见解。使游客们不仅感受到自然气息、人文气息,更能感受到由城市渗透到自然中的艺术魅力。

4 结语

郊野公园的规划和设计是切实推进城乡发展战略转变,实现人居环境的优化,城市宜居性提升的重要途径。郊野公园在聚焦都市游憩,以人为本的塑造特色郊野活动空间。在保护生态资源和传承地域文脉的同时,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游憩、休闲的需求,避免或减轻长假人流大规模外涌出游的现状,缓和城市问题。通过对郊野公园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可以优化城市总体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城市增长边界。

参考文献:

[1]白丹.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2]赵世强,刘辰星.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重构[J].价值工程,2016,35(21).

[3]周年兴,俞孔坚.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J].规划师,2003,19(3):83-85.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郊野公园发展的模式与策略选择[DB/OL].中国农业规划网.

[6]徐唏,刘滨谊.美国郊野公园的游憩活动策划及基础服务设施设计[J].中国园林,2009,25(6):6-9.

郊野公园游记优秀的游记作文 篇4

在我不停的纠缠下,先生终于答应和我一起去徒步了,目的地——郊野公园。

先生问要走多远,我告诉他走八个晚饭后散步的距离。趁我在卫星地图上确定行走路线,先生居然准备了一大堆食品,可乐、果汁、苹果、酥梨、牛肉干、小点心、奶糖……我的天哪,这分明是要去野餐呀!

天气真好,虽然寒露已过,太阳还是毫不吝啬地播撒着温暖,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先生感叹道:“如果是在大连的滨海路就惬意了……”他还留恋着暑假的大连之旅呢。路上,走过一段距离先生就要喝点可乐,说现在已经走了八个路段的第几个了……我心里偷偷的乐,日本马拉松世界冠军山田本一就是靠“分段论”赢得胜利的。就这样,我们没有歇息,穿过村庄走过大道,一鼓作气直奔目的地,耗时近一个小时。

郊野公园很大,环顾四周静悄悄的,除了我们好像没有几个游客,眼前不时有花喜鹊飞过。刚进园子部分以大片的果树为主,还有一些其他树种和花草。樱桃树、苹果树、梨树、杏树、桑树……只是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没有一个挂果了。不过,先生已经很兴奋了,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草,喋喋不休地给我介绍起来,也不知道他怎么会认得那么多。先生真的很喜欢观赏植物,记得那次在昆明世博园,他扔下我们母女不管,居然自己钻到药用植物园里待了俩小时。去年在德国的.宁芬堡时,他看到一棵不认识的树,非让我拍了照片回来。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篇5

一、项目概述

某某县位于江西中部偏东,抚州地区南部。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东接南城,南丰县,南接乐安,崇仁县。西毗宁都县,北靠临川市。地理位臵的气候风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景观水景的设臵和各类大中型灌木,乔木,地被的种植。

“某某湿地公园”位于某某县城新区某某头两侧,南靠滨江大道,北临某某河,规划总面积: 33万余平米;其中,陆地河滩面积约206亩,约14万余平米;规划区域内某某河水域面积约:19万余平米。

二、项目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

2、国家《公园设计规范》

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4、政府对该项目的批文批示,5、建设方提供的水文地质和地形图等基础资料;

6、建设主管单位的指导意见

7、对现场初步踏勘后收集的资料

三、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1、人性化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是位于某某新城区内,其建设目地之一是为了提高和改善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因此不仅需要注意物质性的硬环境,还需注意精神文化的软环境。不但应具有景观环境,而且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温馨的感情色彩,使之成为市民放松身心,融合自然,享受生活的场所。充分利用环境的心里学,行为学和人体学等原理,从人的角度上寻求行为上的舒适,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灵上的愉悦。

2、和谐共存和持续发展的原则

把自然、人、社会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让生态服务功能和历史文化信息继续随着某某河流淌,使市民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并富有文化精神的环境中。

3、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特点,因势利导地引导某某县湿地公园的建设,合理组织游憩空间,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资源条件合理进行绿化环境建设。

4、自然生态的原则

滨江绿化带在景观要素与设计构思中,其生态功能是第一位的,它对于城区内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次设计 的重点是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质地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植运用乔、灌、草相结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范围内达到最大的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在城市道路---“灰色景观带”和城市河流---“蓝色景观带”的中间形成一条充满绿色,生机盎然的“绿色景观带”作为城市景观的补充和完善。

5、亲水的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沿某某河展开,现状决定了亲水性设计的原则。水,对人类有着开然的亲和力,园林的亲水性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因此,沿河边布臵铺装硬地,布臵园路,点缀景观建筑小品,所有铺装小广场,园路,景观小品均依水展开,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里上的惬意,同时,又可在立面上丰富河道景观。

6、休闲的设计原则

休闲性是现代城市绿地设计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生活性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又是体现现代景观设计的“人本主义”原则的重要标志之一。任何设计都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生活,给人的生活带来娱乐悠闲,幽雅的感受,所以在设计中精心设臵了园路,达到线型流畅,步移景异的效果。一切园林要素的布臵都要满足人们工作之余的放松和休闲,最终体现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

四、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1、以现代园林艺术构成理论为指导

遵循某某新城区总体规划,以现代园林艺术构成理论指导园林规划设计。通过园林建筑及小品、石景、绿化造景等造园要素,突出湿地主题,使其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创造优美的人文环境,提高某某新城区的城市品味。

2、运用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手法

注重运用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手法,使整体环境具有较好的景观观赏性,同时使某某湿地公园景观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以及景观特色。

3、选择性的保留部分现有树木

该地块经过褪耕还林建设,现有植被覆盖率较好,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景。在新的环境景观建设时,尤其是园林建筑和小品建设,应有选择的保护好现存乔灌木,并根据景观建设的需要,采用乔灌草多层次配臵造景的手法,增加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以提高植物群落的景观品味。

4、园林建筑和小品体现时代特征并融入自然环境

园林建筑和小品既要具有现代所必须的设施和便利,体现时代特征,又要在外形上力求与湿地生态风格相符。

5、贯彻“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存”的思想

贯彻“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存”的思想,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吸收国外环境景观设计的先进理念,继承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充分发挥绿地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形成湿地公园完整的环境体系,使建筑及小品能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去,成为大自然的一分子。

五、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和总体构思

某某河原为农业生产灌溉用的农灌河,周边均为农田,菜地。随着某某县城建设的发展,该项目周边规划为城市功能用地,滨江大道南侧为某某一中,河道的性质亦将转变成县城景观河道。因此设计的目标是将规划范围内的滨水绿带建造成某某县城带状开放性滨江湿地生态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游憩,交往的良好场所。同时,通过滨河绿地的建设,能够很好地调节周边自然环境的氛围和城市色彩。

湿地公园的初步分为五大功能区:

1、湿地生态景观区

2、水上运动休闲区

3、疏林草地区

4、百鸟园自然生态区

5、农耕民俗文化区。

六、空间意境构想

1、意境构想

沿湖滨景观道徐行,喧闹声渐渐远去,主游路两边绿树林立;某某河长河似练,春水东流。水溶于景,景包含水,粼光闪耀,轻舞妞扬,明月之夜,把酒临 风或泛舟其上,“舟遥遥以清风飘飘以征衣”,桃源胜景乍现眼前,心情随之雀跃奔腾,波澜不惊的紊流荡起细致涟漪,远处花木葱郁,青翠欲滴,亭台廊架隐于山林中;时而空间感受狭长,时而豁然开朗,空气中慢慢弥漫晨露,令人浮想。

2、景观设计意境:

湿地觅趣、栈桥卧波、荷塘诗意、蛙鸣鱼跃 绿波引胜、鱼舟唱晚、四季花溪、杉杉相印、碧野芳踪、竹翠桃碧、阳光溪地、秋色生辉 林深鸟鸣、桑青水碧、层林尽染、芦荡掩映

七、景观元素和景观主题设计构思

1、景观主题一 水景

水,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水是极为重要的构图元素。设计中经常利用设臵湖泊,池泽,流泉,匕瀑等水景来丰富景观,调节生态,甚或作为组织空间的脉络。

人见流水而思源,登高山而望远,进庙堂而思佛追古。水为万物之灵,生命之源。水令人致远,石令人思古。临近水边,使人心旷神怡,远离尘嚣,静谧和平。

水,更赋予公园以最自然的灵性美感,穿越曲折苍劲的老松木板桥,蜿蜒的卵石水溪,各种嶙峋的露头石或散点或成组的摆放,半掩半露;各种奇花异木弥漫开的是带有森林的气味;耳闻某某河哗哗的水声,溶于景内,鸟语花香,“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

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通过有意的设计,将人与自然交流的精神境界合并,从而达到“天、地、人”合一。本案萃取了中外园林设计精华,充分利用某某河下游滚水坝建成后,水道变宽、水流变缓,因地制宜,引某某河水进入园区,形成小溪在林间穿行的景观效果,并在各景观节点则设臵旱地喷泉、亲水平台等,构成景观设计的高潮,成为人们驻足停留、休息交流的场所。如此点、线、面结合,使水景设计主次分明,层次丰富,空间富于变化。

2、景观主题二 驳岸线;

某某河岸线多为不规则驳岸,蜿蜒回旋,结合湖畔郁郁葱葱的林带,成萦绕迂回之势,水清木华,空间峰回路转,虚实退进,千姿百态。沿湖而行,水流勃勃,落英纷纷,美不胜收。将白然引在身边,成就长远以来人反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梦想。

3、景观主题三 园路;

本园的道路基本以 “曲路”和“直路” 构筑。曲路延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做法,萦绕迂回,曲径通幽令人不禁浮想联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直路是采用带有西方景观设计的时尚。在平面脉络的规划上,以直线与曲线交替变化,穿插交切,融合贯通,让整个路脉系统“顺”起来,同时多变的园路铺装形式和现代与传统材料的交叉运用使园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真正实现“移步换景,景随步移”。

在立面垂直空间的处理上强调了空间之间互相交错与流动,增加了公园的通透性;公园的台阶坡道、绿地高低错位,叠泉流瀑,亭廊的点缀,地形有机的波动,串连各组景观,构造出一个大气、舒展、蜿蜒的空间。

4、景观主题四 园桥

景观设计中有桥可造,可谓锦上添花。我们的先辈有着非常优秀的造桥技术和艺术。去江南看看,那里有数不尽的桥,连成一气,桥桥有景,桥桥有情。

而在此项目中我们运用中国古典造园手法一曲桥连接休闲岛与湖岸。轻巧的桥身,简约的护栏扶手,舒适的防腐木板材…,在这里应该称得上是“隐隐妞桥隔夜烟,石攀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水流,洞在清溪河处边… ”

5、景观主题五 植物;

绿色总与环境连在一起,江南的早春最是风景,绿色之营造应考虑其四维特点,即时空之变化。

在植物配臵上应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展现丰富多彩的四季景观。应考虑当地的气候状况,避免一季开花、一季萧瑟,偏枯偏荣的现象,尽量使春色早临,秋色晚去,使得绿色(花草树木)有春之绚烂、秋之金黄。

在配臵手法上,春、夏之花,秋之叶、果,冬之枝、干都是很好的素材,或以春花为主,或以秋实为主,或可侧重一面,突出一季:可建成为桃花源、葡萄沟、批把林、杏花村、幽兰苑、荷花塘、修竹园、梅花弄、杨柳城等,更具诗情画意。植物配臵上体现本地鲜明的季相特点,顺应天时,景色随四季而变;使空间更具观赏。

6、景观主题六 农耕民俗文化;

某某不仅风光秀美,而且人杰地灵,文化根基雄厚,本设计充分利用某某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氛围,将之与现代生活理念相结合,引古博今,让历史长河徜徉在古朴的大地上塑造新的家园。

农耕民俗文化区主要表现某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从农耕、桑蚕、渔事、服饰等等方面,通过巧妙的造园手法,将其表现在方寸之间。园区内放臵某某的特色农耕物品,如:水车、手摇船等等

八、景观环境和小品设计

建筑和景观小品是构架臻善臻美生态水景公园的主要硬件,两者互动,空间上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相互映照,共塑公园环境的完美与和谐。本案运用推窗即见景、低首即望水的设计理念。景观设计结合景观小品、雕塑和绿化、各种形态路面和水面的交汇,浅滩溪流配合设臵,层层递进。从而达到景中有物物中有景、环抱围合的优质生态。

公共活动场地绿化、湖岸绿化、道路绿化等均有细致入微的设计,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虚实结合,从而真正达到景观设计的匀质感和理想化。

九、地相景观设计 从早春到深秋,景观的颜色由浅到深,但总的色相为绿色,在这个颜色的底色上,植物配臵的色彩与季相对草坪空间景观与艺术效果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景观中的色彩需要组织,要掌握好补色对比、冷色对比、中和色、近似色补色对比的应用造成的不同景观和意境,如在受光的草坪上种植大红的花木和花卉,能取得明快的对比效果。

树木的色彩体现在叶、花、果、干四个部位,设计时应最先考虑叶色的安排。除少数色叶树外,大多数树木的叶色都呈绿色,但随树种、四季时间的不同而有深、浅、浓、淡之分。据了解,很多落叶树的叶子在阳光透射下会形成光影闪烁的效果,叶背呈

现出嫩黄色显得轻快活泼。落叶树的冬态也可持续较长时间。常绿树叶子浓密厚重,冬天其色彩过于醒目也会造成重点分散而影响整体布局。

草坪上配臵的植物宜选择花、果艳丽,花期(果期)较长的树种,如紫薇、石榴、月季、蔷薇、桃、杏、绣线菊类、樱花、海棠类、珍珠梅、迎春、连翘、棣棠、锦带花等。

草花或其他地被植物及石块等组成一些色彩艳丽、灵活多样的花丛、花境、模纹及小景,在草坪的边缘或中心,可以疏密相间、曲折有致地配臵。在这类植物配臵中,草花的栽植要根据草坪的空间形式、地形特点灵活掌握。另外要随季节及时更换品种,保证花开不断,常见的有国庆菊、一串红、万寿菊、太阳花、宝石蓝、鸡冠花、羽衣甘蓝、金盏菊等;模纹和图案植物色彩搭配一定要与草坪的绿色形成较鲜明的对比或较大的色度差,品种一般常用红叶小桨、金叶女贞、小叶黄杨等,而且要及时修剪,保证模纹、图案的清晰、整齐。

十、水景的生态驳岸的设计

河道断面的处理和驳岸的处理有密切的关系。河道断面处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河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河床,可以采取一种多层台阶式的断面结构,使其低水位河道可以保证一个连续的蓝带,同时至少满足3一5年的

防洪要求;当较大洪水发生时,允许淹没滩地。

1、自然原型驳岸

对十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如种植柳树、水杨、自杨、构树以及芦苇、葛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其枝叶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

2、自然型驳岸

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没有鱼巢)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3、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

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而且腹地较小的河段,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也要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原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则种植芦苇、葛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十一、种植设计

在设计中,种植景观上考虑一定的层次,采用复合层次的绿化,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和叶面积系数。采用常绿、落叶、色叶、香花乔木搭配,景观层次分明,色彩丰富;根据公园物色,用植物造景和造型,构图新颖别致,绿化与美化相结合。色彩上强调整体感,大色块对比。以植物造景为手段,以清新、高雅、优美为目的,强调视觉上的效果,不仅有图案美,而且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树种的选择方面首先以乡土树种为主,选用对当地的土壤及气候适应性强,有地方特色的树种。其次,要选择净化能力,抗风能力强,以及对土壤、气候、病虫害等不利因素适应性强的树种。最后,在临水区要选持而湿树种,并采用垂枝打破水与地面的空间距离感,并在水边多种临水植物,丰富湖岸的景观层次。本案主要树种:

常绿阔叶乔木:香樟、深山含笑、广玉兰、白兰、柚子、桂花。落叶阔叶乔木:枫香、樱花、乌柏、喜树、无患子、银杏、合欢、朴树、合欢

常绿针叶乔木:南洋杉、罗汉松、洒金侧柏、湿地松

花灌木:龙爪槐、紫荆、丁香、垂丝海棠、碧桃、云南黄馨、春鹃、紫薇、大花栀子、夏鹃、山茶、腊梅、月季

色叶树:红枫、鸡爪槭、南天竹、红花继木、红叶李、桃叶石楠、红背佳

攀援植物:紫藤、凌霄、木香、络石、葡萄

地被和草坪:高羊茅、红花酢浆草、铺地柏、葱兰、二月兰、花叶蔓常春藤、满天星、麦冬、迎春

竹类:方竹、菲白竹、孝顺竹、佛肚竹、凤尾竹 球类:无刺构骨球、红花继木球、海桐球、大叶黄杨球

十二、给排水设计

本案给水主要分为功能用房给水与绿化给水。

功能建筑相对比较少,给水比较简单,主要根据建筑的位臵就近接入市政给水管网。

绿化给水主要人工拉皮管浇灌方式,坦设的水管采用PPR管。按间距不大于40米布臵洒水栓,由养护人员皮管浇灌。另外也可以采用移动水泵从河中直接抽水用于绿化浇灌,可节省成本。排水主要分为功能建筑污水和绿地雨水,污水就地建化粪池,经处理后呼绿地的雨水通地形处理直接径流某某河。

十三、景观电气照明

主要考虑从使用功能和景观效果进行布臵

绿化照明分别采用高杆庭院灯、园林小品装饰灯、高压汞投光灯和草坪灯五种灯具。

高杆庭院灯-----H=3—4m,布臵于邻水道路内侧。

装饰灯------根据园林小品夜景需要进行点缀装饰

高压汞投光灯-------用于雕塑、假山、花钵等小品的单体照明 草坪地灯-------主要用于灌木丛边缘,增加绿化照明的趣味。背景音乐:在管理用房设背景音乐音响系统设备,园内各主要道路及广场旁按15m左右设扬声器,可根据环境选择相关形式的扬声器。

某地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篇6

一、总体布局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功能的公园。

其建设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和改善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因此不仅需要注意物质性和环境,还要注意精神文化的软环境。不但应具有景观环境,而且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温馨的感情色彩,使之成为市民放松身心,融合自然,享受生活的场所。充分利用环境的心理学,行为学和人体学等原理,从人的角度上寻求行为上的舒适,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灵上的愉悦。

本湿地公园围绕人工湖所展开,现状决定了亲水性设计的原则。因此,沿河边不知铺装硬地,布置园路,点缀景观建筑小品,所有的铺装小广场,园路,景观小品均依水展开,给人以以心里上的惬意,同时,又可在立面上丰富河道景观。

一、总体布局

平面构图:总体上,运用对称的、和谐的民族布局风格。整体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进行布局,主要景点老挝风情,哈尼梯田景观,儿童游乐园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心主题。在广场四个角分别以对角线为轴线,对称地进行植物配置,使整个广场更灵活、多样。

1、总占地面积:48371平方米

2、绿化面积:24382平方米

3、水体面积:10000平方米

4、设施建筑面积:742.5平方米

5、硬质铺装面积:8499平方米

6、道路面积:4147.5平方米

7、绿地率:64.5%。

二、景点分布

主要景点:名族图腾柱、枯木忆春、亲水景观台、木质栈道、疏林草地、石破茶香、越南风情、忘亭、卵石沙滩、水上娱乐码头、老挝风情、哈尼梯田景观、假山叠水、主题广场、儿童游乐园。

三、道路组织

该次设计的道路主要是从入口分流,贯穿全园的两条主路,其余的是连接主路到达各处景点的次路,铺装用了较为美观和有保健功能的形式。

四、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主要将公园分为梯田景观区、沙滩景观区、茶花观赏区、茶室休息区、野趣湿地景观区、主题公园、生态岛、湿地湖滨带、水上娱乐区为主体。功能分区注重场地特点,当地自然生态特色,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功能实用性,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进行规划。从年龄角度分析,儿童,青年,老年人均有各自的活动区,并且各区都具有相应的设施,为不同年龄层的人提供需求。民族风味园又体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及自然景观特色。

五、景观联系

郊野公园设计说明 篇7

1.1 产生背景

风景名胜区指景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以提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憩娱乐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1]。早期在国外,将国家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逐渐演变,定性为风景名胜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景观独特,经过大自然的雕琢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1982年以来,国务院已先后审定公布了六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自1986年,建设部开始陆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截止目前,全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已达18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约480处,共计667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108 935 km2,占国土面积的1.13%[2]。

而目前对郊野公园的定义在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将郊野公园划为其他绿地,即地处城市近、中、远郊较大面积原始状态的自然景观区域,与城市的绿点、绿块、绿线、绿片遥相呼应,有机的结合构成完整的城市生态环境绿化系统。早期的郊野公园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建设,在我国则是以香港郊野公园为代表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规模。

1.2 发展进程

对于风景区的发展,基本可以划分为七个阶段。分别为:萌芽阶段→五帝前;发展阶段→夏商周;形成阶段→秦汉;快速发展期→魏晋南北朝;全面发展阶段→隋唐宋;进一步发展阶段→元明清;复兴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从最早的图腾崇拜到大禹治水,再到宗教祭祀活动盛行,这时的风景区已经有了初期的雏形。而随着文人墨客崇尚山水文化,到后来的风水学兴起,风景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快速发展。一直到近代,风景区的规模逐渐变大,并且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与管理日益成熟完善。

对于郊野公园,国外相关研究较早。郊野公园音译自“country park”,英国郊野公园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1929年~1969年)、停滞期(1970年~1991年)、复兴时期(1992年至今)。在我国始于香港,其初衷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并提供市民一个康乐教育的场所。从1997年~2008年间香港已经建设了24个郊野公园,总面积达到433 km2,占香港43%的土地面积[3]。内地以北京、成都、上海、南京等为代表的大中型城市也在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建设。

2 风景名胜区与郊野公园的对比分析

风景名胜区不仅以自然风光为观赏对象,更重要的是人文景观,有一定的范围、地域和明显的界定。科学、文化、美学、历史及游览价值极高,能够有效的保护文化资源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推动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而郊野公园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使城市生态用地得到保护,不受人工干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规模上讲,相比郊野公园风景区规模要较大,一般小型风景区也在20 km2以上,特大型风景区的规模要达到500 km2。在功能上,风景区在生态、游憩、科教、景观、经济方面尤为突出,而郊野公园则对促进自然保育、保护城市生态、控制城市蔓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管理方面,风景名胜区由国家、省及地方共同管理实现。郊野公园由政府引导,从而实现城市边缘区土地类型转变,由于郊野公园属于国家公园,因此在土地获得上要具有一定的条款和约束。风景名胜区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安排,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保护原有景观及地方特色,加强景观培育。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而郊野公园以自然特色为原则,在郊野公园景观设计中,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保护利用当地的植被、地形,创造自然特色的景观。以公众参与为原则,提高郊野公园的利用性(见表1)。

正因如此,风景区与郊野公园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存在的问题,而分析出问题所在,即能对两者较好的和谐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促进两者的资源利用与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 风景名胜区与郊野公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虽然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发展,风景区与郊野公园的规划和管理都得到了提高,但是这两种绿地形式受复杂性、多样性、特殊性的限制,多多少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以下从问题出发,剖析原因,多方面探讨限制其规划管理的原因。

3.1 风景名胜区面临的问题与成因

3.1.1 管理体制的尴尬

统一管理是我国政府对风景名胜区的一贯管理政策,但在实际的规划管理中,多头审核、多头规划、多头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使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况。由于管理机构的不统一及不同部门利益不同,常出现开发建设的混乱影响景区风貌。

3.1.2 规划与实施不符

我国的大部分风景区尤其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风景名胜区,都有出台相应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但在实际的规划管理中,有很多不按规划或违背规划操作的现象发生。例如以西湖、桂林为代表的风景保护区受到高层建筑的破坏,这些都导致风景区向商业化、人工化发展,使景区处于濒危状态。规划一套,实施又是一套的做法也是目前风景区不能很好发展的一大制约条件。

3.1.3 保护与利用的冲突

有利用就要有开发,有开发就会有影响,由于风景区发展历史较短加上其复杂性,统一和系统的评价方法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保护和利用的矛盾问题就会突显出来。政府管理者在保护的长期利益和短期的利用利益上,大多会选择短期效益,加之农、林,村镇、城市间的矛盾,管理者的财力精力都显得不足,结果长期发展导致风景区不破坏不发展,大发展大破坏。

3.2 郊野公园面临的问题与成因

3.2.1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郊野公园的建设还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先制订思路严密,措词严格,责任严肃的法律条文,再由相关部门确定总量控制和建园特色势在必行。没有法律法规作保障,郊野公园的建设发展很难达到更高的层次。

3.2.2 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证

没有经过细致缜密的科学论证研究,就大规模的修建郊野公园,造成对自然的破坏,有些设计理念更是以破坏自然为代价,试图模拟一个新的自然而破坏原有的痕迹和特征。盲目的耗费资金,过分的人工造作,随意添加所谓的现代特色,片面追求景观设计的视觉效果却忽视了景观的功能作用,不仅破坏自然环境,又增加城市负担。

3.2.3 保护力度与公共监督欠缺

由于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与监督手段,在对郊野公园的利用过程中,游客的保护意识并不强,乱扔垃圾,折采植物,攀爬建筑,投食观赏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即使一些郊野公园会罗列出禁止开展的活动项目,但将郊野公园视为野炊场所,或是携带宠物,不顾其危险性与破坏性的行为仍然较多的发生在郊野公园中。

4 风景名胜区与郊野公园协调发展的对策

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服务大众等来讲,两者都具有显著的作用,但毕竟由于政策的不同、规模的不同及市民对两者的看法不同等等原因,存在着如何将两种绿地协调发展的问题,以便发挥它们在城市绿地中的积极作用。

4.1 实现两者的功能交叉与互补

风景区与郊野公园功能和性质上相似大于区别,因此两者在利用上可以进行交叉与互补,例如一些离城市较近的小型风景区可以起到郊野公园的作用,而规模较大的郊野公园,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风景区的拥挤。很大一部分市民不能够明确区别风景区与郊野公园之间的关系,可通过政府引导,明确标识,旅游区介绍等手段增强人们对两者的认识,以便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需求来合理的选择出行目的地,同时可以避免旅游旺季“扎堆”现象的产生,从而减少这两种绿地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的目的。

4.2 规划内容的强制化、制度化、具体化

为避免实施过程中随意的篡改规划内容,在对两者的规划过程中,应明确提出规划内容并进行强制化和政策化并举,特别是对于资源保护方面,选择各自的规划内容来进行建设,才不会出现两者混淆又模糊不清的现象。而风景区与郊野公园的资源环境都是以面为主,因此布局形态宜以面状或环岛的空间布局。在规定开发建设的合理位置,建筑容量,风格风貌都应有具体的实施标准与参考依据,实现规划布局有依可循,有理可据。

4.3 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保护与开发对于两者来说都是一项长期并且难以解决的问题,风景区的资源与文化是相当珍贵的,而郊野公园的自然环境同样值得珍惜,因此本文认为,对于这两种绿地的建设,保护大于开发。任何开发利用都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在环境可自我修复的条件下适度开发,有续利用风景资源,从思想与制度上明确保护优先的核心。

4.4 合理的发展机制与政策引导

风景区与郊野公园能否顺利的进行,制度架构和政策引导很重要。随着利益化不断驱使,在城市边缘地带,一些绿地被肆意“圈地”“租地”,甚至一些地区的农民将此作为发家致富的手段之一。导致风景区与郊野公园的土地获得陷于窘地。因此制定一个强有力的专门机构或政府部门,协调好国家与集体所有制土地的关系,并由政府颁布相应法规,明确风景区与郊野公园的用地界限,土地获取方式,采取多样灵活有效并且符合国情的补偿机制等。

摘要:对风景名胜区与郊野公园进行对比,分析它们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总结出适合两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解决城市扩张保持生态特色,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规划管理,政策,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强,贾建中.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

[2]赵京生.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的性质[J].中国园林,2003(2):203-205.

[3]王恒,高蕾,钱文军.郊野公园景观规划中的网络效应研究——以咸阳市二道原为例[J].南京师范学院学报,2012(9):39-40.

郊野公园设计说明 篇8

关键词:深圳;塘朗山;郊野公园;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3-22

修回日期:2013-06-04

引言

为了缓解城市扩建所带来的压力和及时保护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毗邻香港的深圳市在看到香港郊野公园建设的成功以及影响力的提高后,于2002年出台《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提出建设21座郊野公园的目标[1],塘朗山郊野公园便是该次规划中首批建设的郊野公园之一,2003年7月,《塘朗山郊野公园总体规划》审批通过。根据该规划将公园分成近、中、远三期建设的要求,公园管理部门再次编制了《塘朗山郊野公园一期详细规划》(图1),并在2005年获政府部门审批通过,由此正式启动了一期建设。

由于公园规划建设初期,国内关于郊野公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2],且内地管理体制和建设模式与香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深圳市首批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并无太多可供借鉴的经验。随着塘朗山郊野公园一期的建成与完善,其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1 概况

塘朗山郊野公园位于深圳市南山区,龙珠大道以北,留仙大道以南,西起红花岭,东止于梅林山公园,总面积约993 hm2。公园最高点塘朗主峰海拔430 m,东可全观鸡公山脉,西可远眺西丽水库,北可尽享大学城美景,南可一览南山区全貌,是一个360°全方位观景的绝佳平台。因此塘朗山郊野公园一期规划建设便以“观山观水观天下”为主题,纳入一期规划范围的主要是以塘朗主峰、鲤鱼背、望天螺峰等山头组成的山脊线以南的公园区域,总面积约436 hm2。

2 项目背景条件分析

2.1 以山地为主,缺乏平地

塘朗山郊野公园以山地为主,缺乏平地,因此建设中应尽量减少土方开挖和扰动,减少水土流失,功能规划以登高揽胜为主,因地制宜布局景点和交通设施。

2.2 林分单一,水土流失

公园约70%的森林曾被毁坏并栽种成荔枝树,原来肥沃的土壤被雨水冲蚀。因此一期建设范围内的林木以荔枝林和人工次生林为主,植被单一,老化快。

2.3 废弃石场视觉效果

深云石场废弃后严重影响公园的视觉效果,需要进行治理复绿和景观改造,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公园和谐的一部分。

3规划布局与调整

3.1规划初衷

塘朗山郊野公园一期详细规划根据功能要求、资源属性、景观特征、人文脉络等因素,将公园划分为生态游览区、生态健身区、森林生态恢复区、管理服务区。生态游览区主要利用地形等自然条件进行适当的人工改造,修建亭、廊、平台等驻足、休息场所,可供游人眺望美景。另外,在陡峭处设立登山步道,让游人享受登山观景的乐趣。生态健身区主要通过对深云石场进行生态复绿改造,利用既有的深云水库和深云采石坑筑坝蓄水成景,营造人工湖和瀑布景观,并在湖区边设置健身步道和游乐设施,供市民休闲健身。森林生态恢复区主要用于退果还林,改造为生态风景林,使森林生态恢复,暂不进行人工景点开发。管理服务区主要是服务市民游客,作为入口集散地。

3.2 规划调整

随着公园一期建设的逐步展开,相关的制约问题也开始显露,问题主要有:1)城市发展引起规划发生变化。公园建设必须服从于市政建设,规划中的生态健身区最终因成为地铁7号线的临时停靠站而无法实施;2)荔枝果树的征收补偿涉及费用巨大、协调解决困难重重等问题,退果还林大多无法实施,森林生态恢复遥遥无期;3)管理服务区的建设进度严重滞后。因此,一期规划方案的部分内容必须作出调整。调整后的方案将建设重点放在生态游览区,但生态游览区的部分建设也因上述问题遇到了较大阻碍,其中涉及到荔枝果树补偿的登山步道和景点大多不得不取消(图2)。

4 建设的成功经验

4.1 自然野趣和生态优化的建园理念贯穿始终

规划建设中,仅安排必不可少的园林建筑和服务设施,并尽可能将之融于自然生态环境中。登山步道尽量结合地形和游人踩踏的小径选线,并保留一定的自然土石路面。尽量在视觉开阔、景致优美的无林地或疏林地因地制宜地开辟观景平台(图3),既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又能最大程度地体现人性化。园路铺装、石凳等的选材首先考虑本地石材(塘朗山郊野公园主要选用本地芝麻灰和西丽红花岗岩石材),既能降低成本,又易与当地的环境融合。园林小品、垃圾桶、指示牌(图4)等设施大多采用混凝土仿木制作而成,既坚固耐用,不易被盗,又可烘托自然、野趣的郊野氛围。

4.2 合理利用公园资源组织游览园道

根据生态游览线路的需要将主要道路分为主园道与登山道2级,利用原有的3 m宽微波站道路(已弃用)与机耕道扩建成6 m宽主园道,与市政道路相接,可直达山顶,满足消防救助需要,并可供体弱年幼者锻炼休闲。主园道采用沥青路面以提高游人行走的舒适度,并且是半郁闭的空间,可达到幽恬宁静的效果。而登山道宽度1.5 m,主要用来打通各景点之间的交通微循环,规划建设中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自然资源条件:主峰南面海拔300 m以荔林为主,起雾时云罩半山,俨如仙境,荔林层叠,隐于云中,仿似云中踏步。因此,设置登山道自入口沿东西方向穿行上山,名曰“荔云”。海拔300 m以上以桉、相思人工次生林为主,林密山高,局部视野开阔,城市景观一览无余,因此在此区域以“揽胜”为重点修建登山道联结3座观景亭,以供游客进行森林浴和登高远眺。主峰山脊线绵延起伏至梅林山,沿途多有过去种植的油茶,花开之时,清香扑鼻,故在此设置登山道,取名“茶香”,一则供游人入林寻幽,二则供游人饱览自然深山之美,体验茶花清香。各登山道与公园地形、水体、植物、景点、公用服务管理设施结合,形成完整且景观体验多样化的道路网络体系。另外,在登山道规划建设中尽量减少分岔路,避免游人迷路和走回头路,做到既自成一体,又可与主园道相互连接,体现了人文关怀。

4.3 灵活运用传统园林造景手法

《园冶》有云:“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坐落于城市之中的郊野公园,不仅可以利用山、石,树、植物等自然美景造景,更可将城市美景等收为公园的景观背景,以拓展景深,营造气势。如大观亭的选址与建造,便是远借南山区景观与深圳湾全景作为背景。由塘朗主峰向大观亭远眺,游人可感受到景亭屹立于城市之巅的磅礴气势(图5)。另外,位于大观亭选址下方有一组自然石景,仰望可感受景亭临石而立的险势(图6)。由大观亭深入北端,可见一片原生小琴丝竹林,借此修建拢翠亭,景亭隐于竹林中,分外清幽,同时于此可观西丽大学城美景。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塘朗山作为深圳市西部的最高峰,山高云表,山势巍峨,风景壮观,因此山顶的园林建筑必须具备一定的体量与高度,而主峰山顶的原始地形十分狭小(仅约210 m2),四周皆为陡坡。因此,为了打造公园园林亮点,公园对山顶平台进行拓宽:向南拓宽约7 m,向东拓宽约10 m,并在极目亭的位置修筑地台,同时采用假双层亭八角亭(亭高约12.8 m),以提升园建高度和体量。经过空间营造,极目亭跃然挺立于塘朗主峰之巅,与山脊线和天际线结合成为公园的标志性景观,并可与大观亭形成对景。

4.4 近自然式植物群落配置

建立郊野公园良好的生态系统,必须通过人工种植的方式对疏残林、阔叶次生林、无林地和荔枝果林进行改造,而受制于荔枝果林无法征收补偿的情况,公园的植物主要种植于主园道与登山道两侧。针对公园原来的植被特点,植物群落配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增加植物的多样性;2)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长势好、易养护的品种(除主园道外,大多区域无法进行人工浇水);3)克服景观的单调,增加植物的景观层次和色彩;4)不破坏森林生态的平衡。因此,一期共栽种各类乔木品种50余种,灌木品种70余种,在骨干树种的选择上以深圳本土树种和在深圳生长较好的树种为主,如凤凰木Delonix regi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ranum、木棉Bombax ceib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 等。在种植方法上,根据种植区域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主园道旁绿地以残次杂灌林和疏林地为主,因此,可对其清表后进行不规则的自然式种植,营造乔灌混交林,丰富林相色彩,突出景观层次。在空间较大的局部缓冲地段适当采用列植来突出曲线美(图7)。登山道两侧的林木郁闭度一般较高,因此大多采取疏伐桉树,套种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土沉香等稍耐荫乔木,并通过毛杜鹃Rhododendron pulchrum、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四季桂Osmanthus fragrans、红花檵木Lor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等稍耐阴的灌木的散点植来点缀色彩(图8)。

5 不足之处及思考

5.1规划时对外部因素的考虑不足

在公园的总体规划中,深云谷景区原为公园的管理服务区,后来部分改变成南坪快速路塘朗隧道出入口。在随后的一期详细规划中,深云谷景区再次被规划为生态健身区,然而随着城市地铁的大规模建设,该区域又成为了市政工程临时余泥渣土填埋场,而今最终被规划为地铁7号线夜间停靠站和维修站。经过数次的规划更改,原位于深云谷景区的公园次主入口被取消,郊野公园原来的规划设想无法实现,布局也受到一定影响。

另外,塘朗山郊野公园内荔枝林的青苗补偿问题无法解决,许多规划内容因此无法实施。如储云峪景区、深云径、乐山径及其附属的景点等均无法建设。

因此,郊野公园在规划设计时,应多方考虑城市规划、历史遗留问题等外部因素,对于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的,应予以规避,以免影响整体布局与后期施工。

5.2 园建外立面细节处理的整体性与协调性不足

由于公园规划建设为分期分片建设,而并非是一次性整体开发建设,因此公园虽确定了园林建筑风格形式,然而各景点的设计水平和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却往往存在差异,部分园林建筑在外观细节上不够统一。因此今后的郊野公园应尽量做到一次性整体开发建设。

5.3公园的文化氛围不足

公园景点的命名、题字、题诗大多源自周边自然景观特征,缺乏文化考究;牌匾、门联的刻字等采用电脑字体,缺乏文化韵味。对此,郊野公园的景点设计除了发掘自然资源的题材外,还可以多考察本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刻字方面多征集采用优美的书法字体,以提升公园的文化艺术性。

5.4 郊野公园的科教功能缺失

郊野公园大多拥有宝贵的原生态森林资源,具有市政公园无法比拟的自然资源属性,是进行环境保护宣传、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平台,然而在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中,这些平台却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国家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应当充分利用郊野公园的宣传平台,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学习、体验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服务。比如可以效仿香港郊野公园建设自然教育径、树木研习径;结合景观建设,在天然块石刻上动物、标本图案和动植物知识等,既富野趣又有教育意义。

6 结语

塘朗山郊野公园一期规划建设在深圳市的郊野公园建设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其中一些造园经验和普遍问题值得园林工作者甚至社会各界思考。深圳还将有更多的郊野公园投入建设,希望本文能够为今后的郊野公园建设提供借鉴参考,以使深圳郊野公园的建设更加合理与完善,成为国内郊野公园建设的典范。

参考文献:

[1]杭程,孟祥彬.2007~2008年北京郊野公园建设实践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94-2010年合订本,2010,38(7):3795-3797.

[2]王晶慧,丁绍刚,舒应萍.郊野公园研究浅析[J].河北林果研究,2009,24(3):339-342.

审稿编辑:杨学成 林广思

作者简介:

钟晓峰(1981-),男,广东龙川人

从事园林管理建设工作

上一篇:校园安全警示标语下一篇:幼儿园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报纸鱼》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