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精选8篇)
“十五”期间,我市基本建立了以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通过“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百日会战”等多种有效形式,大力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均有较大幅度提高,缴费总额不断增加。到“十五”期末,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人数达50.01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达13.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51.59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70.1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40.5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达34.95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114.34万人。同时,针对市区低保户、特困户等困难居民参保难、一般城市居民难参保的实际,研究出台了《盐城市市区城市居民医疗统筹暂行办法》和《盐城市市区城市居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构建了财政补贴、社会援助、个人缴费相结合的统筹共济机制,到“十五”期末,市区已有6万多名居民纳入了医疗统筹范围。
我市还积极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十一五”期间,以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作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城镇,将社会保险覆盖到包括私营个体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在内的所有劳动者;在农村,逐步建立和完善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相结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确保基金安全完整、保值增值。
(1)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
①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建立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长效机制。建立工商、税务和社会保险联动登记制度;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在单位用工源头上实施有效控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费扩面征缴制度,对未在规定时间内登记参保的单位,预征其社会保险费,并实行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分离征缴的办法。
②建立“爱心助保、贷款续保”的爱心助保济困机制。对已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因生病、致残、遭灾等非个人原因导致家庭生活困难,暂时中断或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人员实施援助。通过解困资金划拨、财政拨付、社会募捐、银行贷款等途径筹集爱心助保基金,着力解决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关系接续问题,使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能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实现养老保险的充分保障。
③建立稳定规范的基金筹措机制。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清收陈欠力度,积极争取省级调剂补助,不断加大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险的投入,努力拓展社会募捐等其他筹资渠道。在国有企业改制,单位产权转让,资产变现和土地出让时,一方面要清偿社会保险费欠费,另一方面要提取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风险基金。
④探索研究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和做实个人帐户的措施。按照逐步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要求,强化各级政府对区域内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和发放责任,制定科学的责任体系,健全目标考核办法。按照逐步做实个人帐户的要求,探索建立个人帐户专管体系,保证收支平衡,解决历史形成的隐性债务。
⑤改革养老保险金计发办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对基础性养老金部分及个人帐户部分进行改革,建立基本养老金水平与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更加紧密挂钩的养老金计发办法。
⑥进一步做好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工作。加大法制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
征缴力度。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对基金安全的监督和检查。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相关政策。
(2)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以个体私营企业为重点,全力推进参保扩面,继续做好改制后企业失业保险续接和参保工作,力求应保尽保。积极与税务部门配合协调,加大失业保险费征缴力度,大力清收改制破产企业陈欠失业保险费。积极探索失业保险基金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和调控失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合理安排和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加大对促进再就业的投入。研究失业保险待遇与缴费挂钩、与实际就业状况相衔接的实施办法,改变现有的以户籍性质确定待遇的做法,实行同样缴费,享受同样待遇。
(3)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①形成覆盖城镇的医疗保障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拓展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实现三个延伸,即:单位参保向个人参保延伸,引导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个体工商户参保;城市向乡镇延伸,引导乡镇企业参保;市内向外地延伸,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参保。二是大力推进城市居民医疗统筹和救助制度,市区居民向进城务工等人员推进,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统筹的抗风险能力,并在全市推开。三是积极实施大中小学生和其他未成年人医疗保险办法,切实解决职工配偶、子女等医疗保障问题。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公务员医疗补助和企业补充保险政策,同时将大病费用互助办法拓展到全体参保人员。
②建立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不断完善基金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强化医保基金支出的监督力度,通过“平时检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社会监督和专家评估相结合、网上监控和实地巡查相结合、考核与奖惩相结合”等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对违规严重的定点单位严格实行退出机制,有效遏制其违规行为。
③构建社区医疗保险服务平台。强化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服务功能,将参保人员逐步纳入社区管理,并通过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措施,提高参保人员健康水平,减少发病率;探索建立就医导向机制,积极引导参保人员到社区医疗机构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做到“小病康复进社区、大病诊治进医院”。
(4)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强烈的养老保险意识。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保制度,探索建立“以土地换保障”的新机制。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将村组干部、失地农民、乡镇企业职工、计划生育人口、优抚对象、务工经商农民等作为农保工作的重点对象,并制订出台有关配套政策。选择基础好的乡镇和小康示范村,采取“财政补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缴一点”的办法,建立新型农保制度。
(5)完善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工伤和生育保险政策,认真贯彻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建立规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制度,努力扩大覆盖面,尤其是将高风险行业和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研究完善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政策,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工伤保险基金管理,实现基金收支平衡。探索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职业康复相结合的制度,进一步规范生育保险政策扩大覆盖面,提高生育保险管理服务水平。
(6)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的工作制度,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政策法规,强化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控制度建设,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
整。
随着城乡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大幅增长,“十一五”期末,江苏盐城七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总量比“十五”净增150.76亿元,是“十五”的2.6倍。“十一五”期间,盐城率先在全国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制度体系,大力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适龄参保人员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
据了解,该市2010年预计全市企业职工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新农保参保人数累计将分别达到81万、204万、60万、59万、49万和236万人。在4月10日至7月20日的100天时间,盐城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组织开展新农保和“四有”村建设“双覆盖”百日会战活动。全市适龄农村居民参加新农保236万人,农村老年居民发放基础养老金86万人,在江苏率先实现农村适龄农民参保和60周岁以上人员领取基础养老金全覆盖。
到“十一五”期末,盐城全市企业职工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新农保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1万、204万、60万、59万、49万和236万人。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达1119元,比“十五”期末增长97.4%。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制度规定范围内的医药费用报销比例不断提高,分别达到85%和65%,高于江苏平均水平。“十一五”期末,盐城市企业职工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新农保七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总量比“十五”净增150.76亿元,是“十五”的2.6倍。
盐城市最低工资制度
从2011年2月1日起,盐城市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并执行省公布的二、三类地区标准。
调整后的月最低工资标准:二类地区为930元/月,三类地区为800元/月。调整后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二类地区为7.5元/小时,三类地区为6.5元/小时。盐城市区(含市直、盐都区、亭湖区、市开发区)、大丰市、东台市执行二类地区标准,建湖县、射阳县、阜宁县、滨海县、响水县执行三类地区标准。
最低工资标准不包括加班加点工资;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劳动者所得月工资在剔除上述项目和缴纳个人最低住房公积金后,如果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盐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如果发现用人单位支付劳动工资低于最低工资,劳动者可向劳动部门举报,劳动执法部门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盐城市养老保险制度
根据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盐城市市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盐政发【2010】52号)
一、参保范围
具有本市亭湖区、盐都区、市开发区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以在户籍地参加新农保。
二、基金筹集
新农保基金主要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一)个人缴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
标准目前设为每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6个档次,鼓励有条件人员多缴,多缴多得。市根据国家、省要求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二)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三)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由省财政和地方财政按规定比例共同承担。
区级政府对参保人参保给予补贴,每人每年补贴30元。
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区级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四、养老金待遇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
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60元。本办法出台前,已按原新农保政策领取养老金的人员,待遇高于按新政策计算养老金水平的,可继续执行原标准;低于按新政策计算养老金水平的,按新政策标准执行。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区级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市根据国家、省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调整政策以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标准。
五、养老金领取条件
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本市户籍的农村居民,符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可按月领取养老金。本办法实施前,已经领取原新农保养老金的55-60周岁女性,仍按原待遇标准继续领取,年满60周岁后按本办法确定的标准领取。
本办法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可按年缴费,并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
通知规定:参保人员个人月缴费工资基数的下限,在省规定1369元(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的基础上,再下浮10%为1232元。
参保人员个人月缴费基数的上限,按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为基数缴费。职工月平均工资超过3倍以上的部分不计入缴费基数。
用人单位以本单位全部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缴费。用人单位月人均工资额低于1232元的按1232元为基数缴费。困难企业(停产歇业3个月以上,以及发生活费的企业等)、就业困难人员个人月缴费工资基数的下限,按市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1034元)为基数缴费。
该基数的调整,对执行下限的参保职工影响明显。下限调高,以此为基数按不同比例缴纳的各项参保费用也相应增加,各项保障也随之得到加强。(另据了解,同城的盐都区为1108元,困难企业为942元)
盐城市医疗保险制度
盐城市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跨地区、跨制度转移续接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妥善解决本市范围内人力资源跨地
区流动形成的医疗保险关系转移续接、跨制度险种变更等问题,促进人才资源跨地区流动,创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分别简称“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项制度协调发展和有效衔接机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职工医保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就业,其转出地的实际缴费年限和1996年12月31日前视同缴费年限可与转入地参加职工医保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个人帐户余额可随医保关系转移划入。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原则上不再转移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关系。
第三条职工医保关系转移必须及时办理续接手续,并且补足转移期间间断的医疗保险费。自原参保地医保关系终止起6个月内续接的,按转入地有关规定享受医保待遇;超过6个月续接的,自办理关系转入之日起,执行转入地关于连续参保缴费时间与统筹支付限额挂钩的政策(以下简称“挂钩政策”)。
所谓“挂钩政策”,是指各统筹地区规定的参保人连续缴费时间与统筹支付限额之间的关系。连续参保不满6个月的,其间发生的医疗费用统筹基金不予支付;满6个月以上不满3年的,统筹基金支付按各统筹地区有关规定分段执行。办理医保关系转移手续前存在缴费间断的应予补足。补缴时,可按职工医保缴费标准全额补缴,亦可按职工住院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标准部分补缴。全额补缴的,在提取统筹基金后,余额一次性划入个人医疗帐户;部分补缴的,全部划入统筹基金,不划个人医疗帐户。所补费用由转入地按当期缴费标准收取。缴费年限合并计算。缴费间断期内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不予补偿。
第四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因居住地和户籍同时变更或流动就业,可以跨统筹地区转移医保关系。办理医保关系转移后,转出地保留其医保关系到缴费年度期满,缴费年度内继续享受转出地居民医保补偿待遇。居民医保关系转移必须按时办理续接手续,缴费年度期满起6个月内续接的,不实行“挂钩政策”,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超过6个月续接的,则作为新参保人员,执行转入地的“挂钩政策”,自办理转入关系之日起重新计算连续缴费年限。
第五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符合职工医保参保条件并要求转入的,应补缴其居民医保期间与职工住院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差额。补缴时,按当期住院统筹缴费标准确定补差金额;补缴后,其居民医保缴费年限与职工医保缴费年限合并计算,执行职工医保“挂钩政策”。转入职工医保6个月内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且在居民医保缴费年度内的,仍由原统筹地区居民医保基金补偿。
第六条确无能力参加职工医保的困难企业,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企业工会)通过,并经当地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暂为职工参加居民医保,由企业全额缴纳医疗保险费;一旦条件具备,即应转为职工医保,并按规定补缴居民医保期间与职工医保的缴费差额。补缴后,其居民医保缴费年限与职工医保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第七条参加“四有”村建设的村集体组织,可为其新农合参合人员整体转入居民医保,不执行居民医保“挂钩政策”。
一、中小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界定
在城市, 低收入人群指的是人均月收入在本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150%以下的人员。此部分人群除了原有的城镇“三无人员”外, 主要包括非垄断性企业的低层员工、下岗失业待业人员、进城农民、效益欠佳企业职工及部分离退休人员和他们的赡养人口, 计有4000余万人, 其中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领取人数2200万人。城市低收入人群的认定, 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一样而不同, 由各地根据当地情况自行确定。城区城镇低收入家庭按不低于低保标准130%的比例来确认, 2008年1月1日始由以前的360元调整为460元。低收入人群的形成原因既包括社会因素:在城市, 因为失业、劳动力市场壁垒、社会再分配制度等因素导致部分市民致贫;也包括个人因素, 在城市, 因为个人的疾病残疾、劳动能力、劳动偏好、就业机会等原因致贫。
二、中小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困境
(一) 住房情况恶劣
低收入人群生存现状非常令人担忧, 生活环境恶劣, 生计窘迫。2007年重庆的一个调查显示, 在全城有280余万低收入人群, 其中60.1%没有参加任何保险。单就住房情况而言, 2006年底, 我国城镇按户籍人口统计数的人均住房达到27平方米, 但目前全国仍有1000万户的家庭住房比较困难, 其中400万户是低保家庭, 600万户是低收入家庭;区域上分, 城镇有75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亟需援助。
(二) 社会有失公平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而教育公平则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最伟大工具”, 因为一个社会不可能做到财富的绝对公平, 但要尽力做到机会的公平, 而教育公平是机会公平的基础。但我们审视我国的教育情况, 情势不容乐观。2003~2007年,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2.6%, 低于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的2000年达到4%的目标, 更低于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率, 而国际上教育支出平均占比5.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 在2007年前的18年中, 中国大学学费涨了约25倍, 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
(三) 公共卫生经费不足
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低, 广大的低收入人群得不到应有的医疗卫生保障。我国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在0.4%~0.5%之间, 且历年呈下降趋势。我国的卫生弹性系数即卫生经费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比值, 从1991年到2004年的14年间, 只有0.96%, 慢于GDP的增长。卫生部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 目前50%以上的城市人口缺少医疗保障, 城乡低收入患者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达到41%, 城市有47%低收入人群应就诊而未就诊采取自我医疗的比例。
(四) 贫富差距扩大
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属于复合型, 兼具分配不公和制度缺失的特点, 存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行业差距。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 社会转型加剧, 使得当前我国的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产生向上层积聚的趋势, 低阶层进入中间和高阶层的门槛过高, 流动障碍在强化, 形成了该缩小的阶层没缩小, 该扩大的阶层没扩大, 阻碍了社会结构的公正、合理、开放的自由流动。近年来富人收入来源呈多样化, 增值速度加快, 而穷人收入来源逐步萎缩, 呈递减趋势, 形成了所谓的马太效应。低收入人群在日常生活、就业及其他许多地方都存在困难与困境, 得不到国民的应有待遇和基本的社会保障。
三、中小城市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社保制度立法不健全
我国《劳动法》的颁布以及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等法规的制定, 已经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但是从整体上看, 社会保障立法的规模不大、规格不高、法制化程度太低, 尚不能给国家解决社会保障面临的复杂问题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依据, 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求。但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适用范围比较大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支付、运营、统筹管理极不规范;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的立法相当欠缺;社会保障工作在许多方面只能靠政策规定和行政手段推行;国家立法滞后, 地方立法分散, 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被分割。由此导致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权威性极差、保障程度低。由于立法滞后, 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无法根据有效的法律规定进行仲裁或判决, 一定程度上处于无法可依之状态。
(二) 社保资金防风险能力差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整体被分解, 社保资金的防风险能力差。社会保障政出多门, 形成多头管理格局。如城镇企业职工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由劳动部门主管, 医疗保险由医疗改革办主管;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人事部门主管;农村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主管;财政部门负责预算中的优抚救济、福利等支出, 以及对社会保险资金的专户储存管理等。保障系统中各自为政的局面, 分割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整性, 造成了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 监管不力。在社保资金方面, 各种保险资金之间相互独立, 不能调剂使用, 造成资金利用率不高, 严重削弱了社保资金的风险防范能力。李东生说, “这几年各项社保基金的余额在快速增长,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中国从提出社保体系, 到现在已经形成一个框架时间并不长, 但整个社保资金的积累增长的还是非常快的。”
(三) 社保的内容单一水平低
目前, 中小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救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财政投入, 但受经济条件制约, 资金投入无法得到保证, 成为制约救助工作开展的瓶颈。如:低保资金投入不足, 严重制约了城市低保工作的推广;医疗救助资金严重不足, 现实需求与实际到位资金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等。一方面, 现行社会保障项目主要集中在生活救助上, 重在保障低收入对象的最低生活需求。而一些比较重要的专项保障, 如教育保障、就业保障、住房保障、法律保障等仅在一部分地区试行, 并且实际上其中很多专项保障没有得到最终落实, 所以成效不明显。另一方面,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普遍偏低。全国许多地区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低于当地实际贫困线, 一般只占实际贫困线的79%, 有的地区甚至仅占实际贫困线的54%。
(四) 社保制度实施缺乏监督
我国企业和单位拒不缴费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但国家缺乏对欠缴社会保险费的行为和拖欠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金行为的法律制裁措施, 违法占用保险金的行为得不到惩处, 保险金的运营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如果我国开征了社会保障税, 税务机关就可以根据税法及有关规定采取强制执行和处罚措施, 这样更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由于社会保障的管理运作分散在各个部门, 这些部门不仅管钱、花钱还负责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收、支、管融于一体的管理体制给挤占、挪用社保资金提供了便利。对于社保制度实施缺乏良好的监管机制, 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将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
四、完善中小城市低收入人群社保制度的对策
(一) 加快社保立法进程
法制是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强制手段, 是普及公平正义理念的必要条件, 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 必须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法制化建设, 这样才能使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正义的内涵得到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必须实施法制化的管理,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法律、法规体系, 把国家的社会保障职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从而使得这项职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 并在实际执行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无疑成为我们建设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紧迫任务, 因为保障制度法制建设不仅能够进一步明确政府及有关责任主体的责任、义务和国民享受社会保障的相应权益, 而且可以真正确立这一制度的严肃性、稳定性与可靠性。而宗庆后代表则从制度层面提出了关于加快《住房保障法》立法的议案。今年两会代表宗庆后在他的议案中建议, 保障性住房应采取政府划拨方式供地, 由政府的和民间的非营利公益性建房机构及建筑开发商共同参与开发建设。开发建设费用和房价包括以下五项:地价、通电通水通气等相关配套设施费用、建安费用、管理费用与微利, 其中开发建设单位利润不得超过房价的3%。
(二) 加大社保资金投入力度
社保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 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 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从发展趋势看, 这项工作将长期存在, 国家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拨付力度, 尤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 缓解地区压力。此外, 地市财政也要克服单纯依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思想, 要从以钱定人向以人定钱的思路转变。要合理确定地方各级财政投入的比例, 避免由于比利失当造成低保范围随意扩张和收缩等不正常现象。各级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必须提高比例, 同时也可以将日益增大的社会保障基金投入资本市场, 将保值增值的压力转变为良好的投资回报。建议在全国推行厦门等地已实行多年的社会保险费由地税部门统一征收的办法, 以强化征缴管理, 做到应收尽收。过去五年,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累计投入了7810亿元, 实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24%的县, 惠及4.32亿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8.35亿农村居民, 但还应该加大力度。
(三)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 要对目前城镇居民低保实施情况进行认真检查, 并逐渐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 防止和解决保障资金不到位、保障对象有遗漏等问题, 切实保障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要认真搞好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 采取有力措施, 消除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之间存在的种种不衔接和梗阻现象, 保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费和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费的按时足额发放, 继续落实好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的离退休金和失业保险费的按时足额发放, 防止产生新的贫困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应该只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 还应体现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过程中的具体措施上。社会保障制度要适应社会保障需求多层次、多样化发展需要, 鼓励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 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吸引力。
(四) 完善社保监督体系
建立我国社会保障基金运作机制, 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一方面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 拓宽基金来源, 确保个人账户的有效积累, 增加社会投资, 扩大基金增值保值的范围。另一方面, 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督, 对社会保险资金的筹措、社会保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等给予明确的规定。广泛运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 健全养老、失业、医保信息监控体系, 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异常数据的监控、分析, 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检查;同时采取宏观与微观、常规与突击、全面与重点等方法, 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其次, 大力宣传举报制度, 将养老、失业、医保政策执行过程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 营造全社会打击骗保行为。再次, 加大处罚力度, 发现一例, 查处一例, 决不手软, 并在媒体公开曝光, 让“骗保硕鼠”无处藏身。
总之, 社会保障其实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权益, 我们都会生病、会老, 当我们年老体弱时, 我们需要的正是无后顾之忧的保障。织就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网, 让更多人在这把保护伞下遮风挡雨, 是政府的责任, 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摘要:世界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社会各界人士认识到, 民生和社会保障问题不仅仅是政府对于社会底层民众的救济, 更是保持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焦点问题,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从对低收入人群的界定, 继而分析了低收入人群面临的困境及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中小城市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中小城市,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制度探究
参考文献
[1]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问题探究——以宁海为例.www.nbnhdx.net, 2009-3-23.
[2]刘素文.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17-19.
关键词:城市低保制度;社会发展;功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95-03
城市低保制度运行以来,作为针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一项正式社会支持,在为2000余万贫困群体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同时,也发挥着双刃剑的作用,需要对其正负功能进行评估,并通过对政策的调整使正功能达到最大,负功能降低至最小。
一、城市低保制度的正功能
城市低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在三个层面发挥着正功能:在微观上为替代单位制,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体基本的生存权利并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支持;在中观上,作为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阀,帮助政府安抚威胁社会稳定的危险人群;在宏观上,弥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足,推进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编织社会支持的安全网
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为丧失社会支持的人们提供必要支持,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核心任务。从1996年每月170元/人,到目前每月520元/人;从仅仅的低保金配以简单实物的发放,到教育、医疗、住房等全方位的救助;从单纯的“一刀切”,众人同一标准,到今天的分类救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经历了一系列的嬗变,但始终没有偏离其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必要支持的设立初衷。在访谈中,低保对象对该制度的此项功能予以肯定,这种支持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让他们感受到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政府会管的”。
“1999年,我所在的单位木材厂效益不好了,不愿意和我们续签合同。我觉得自己刚30多岁,再找个工作应该也容易。可一回家就生病了,甲低和血脂高,看病花了很多钱,还有后遗症,干不了重体力活。现在我还需要一直吃药,每月100元左右,一年检查3次,一次要200多元的检查费用。我妻子工资本身就不高,2001年因单位搬迁,还待岗了,只有200多的收入。我们找到单位,单位说可以向当地申请低保,于是我们就试了一下,2001年7月申请下来了。尽管刚开始时,低保金只有257块钱,不过这笔钱可以保障买菜吃饭,再加上一些粮油补贴,在生活上对我家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分类救助和专项救助是低保制度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分类救助一是提高了城市中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水平,二是对法定劳动年龄段内的人员,区分有无劳动能力,实施鼓励就业政策,是城市低保制度走向完善的关键步骤和重要标志。专项社会救助是为低保对象提供一个集生活费用、教育救助、医疗救助、廉租房救助以及临时救助为一体的全方位救助网络,使城市低保制度真正成为一个全方位、无所不包的社会支持体系。
(二)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阀
社会稳定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城市失业贫困群体,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这其中有失业下岗人员,有在职拖欠工资的、有孤老病残的,还有刑满释放人员,当他们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很容易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上街示威游行、集体上访,甚至是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在该群体发生的可能性都相对较高。1997年低保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时,据统计符合各地低保标准的居民数量为88万人,2002年人数增加至2 064.7万人,之后数量趋于稳定。①城市低保制度在保障2000余万贫困人口基本生存发展权利的同时,从三个方面体现出缓解社会矛盾的政治服务功能。
一是对特殊群体的照顾。特殊群体以刑满释放人员为代表,他们与社会隔离时间长,出狱后其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来供养自己及家庭。通过与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了解,这类人员是社区工作站关注的重点,对他们的困难,都会及时解决,“他们出狱后,一般都会去街道,说自己没工作没收入。街道对此都是睁一眼闭一眼,只要家庭确实不宽裕,都会让其进入,这也是为了避免他们老闹事。”
二是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灵活”处理。尽管城市低保制度对进入人员有十分严格的规定,例如不允许有手机、不能养宠物等,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不会完全严格执行,对低保的审查一般仅限于收入而非资产,审查方式偏向于定性而非量化标准。“我们是秉着这么一个原则,只要申请材料符合低保制度的相关规定,我们就不深究它的真实性。比如说收入证明,我知道有些人工资不可能只有300元,同一家公司6年前工资是300元,现在还是300元,这怎么可能呢,但是只要她能拿到证明,我们就不深究。因为即使工资比300高,也不是富人,都是邻居,情况我们都知道,只要不过分就行。”
三是在举办重大社会活动中发挥作用。每逢我国举办重大会议、活动时,社会稳定就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城市低保制度就成为安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将各种不稳定人群拉进低保制度的“安全网”中。“2008年奥运年的时候,我们街道收到区民政局的相关指示,在奥运年社会稳定最为重要,民政工作一定要做好,在低保这块,对于基本符合条件的,不要过于苛刻限定,可适当放松要求。”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稳定剂
城市低保制度是市场经济制度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稳定剂。市场经济带来了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结构调整和物价体系调整等一系列变化,改革触及普通市民的切身利益,引发了企业停产破产、工人失业下岗、物价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城市低保制度为所有的城市居民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解决了后顾之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之前在服装公司收银,那时还有‘接班一说,我是接我父亲的班,他就一直在那工作。1999年,我上班时晕倒了,检查出了高血压和脑血栓。那时家里婆婆岁数大、孩子小,我身体又不太好,我和丈夫就商量我不上班了,在家照顾家人。这样的话,公司不给工资,但是负责保险。但是到了2003年的时候,单位裁员,45岁以下的都回来了,我那阵也被买断了,一共就给了3.5万。但我丈夫有工作,家里也不紧张。可祸不单行,2005丈夫病了,不光花了很多钱,这种病还治不好,被鉴定为2级中度肢体残疾。居委会知道我家的困难后,主动联系我们,让我们申请低保。我挺感激的,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拉了我们一把,不光每月的几百元钱,孩子的学费,逢年过节也会发东西,还有邻居们都很照顾我们,我觉得政府做得特别好。”
二、城市低保制度的负功能
中国城市低保制度作为一项“花小钱办大事”的利国利民的制度,在政策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同样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从国家层面看,缺乏细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制度设计容易造成福利依赖;从社会层面看,低保对象符号化引发的阶层壁垒和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的经济壁垒削弱着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
(一)造成低收入群体的福利依赖
福利依赖是长期困扰福利国家的顽疾,尽管我国并不是高福利国家,但在城市低保制度的执行中,也发现了福利依赖的影子。这种福利依赖是低保群体迫于生活压力,为获取收益的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介于制度与非制度之间的技术选择,并非出于逃避劳动的主观意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家庭收入作为准入标准,可能把穷人带进“贫困陷阱”。贫困家庭差额享受低保金,收入的增加意味着福利的减少,即受助家庭收入增长10元钱,就意味着他们将少得到10元钱的救助金,相当于100%的边际税率。尽管2006年北京市已经把边际税率降低为70%,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找到了330元以下的工作,那么这330元作为就业奖励,低保金额并不会产生变化。但是如果找到的工作高于330元,那么就会按照70%的边际税率,低保金进行相应的递减。例如我们街道的A先生,他一家三口都没有工作,那么按照现有的补助标准410元,那么家庭收入就是410×3=1230元,如果A先生找到一份月收入330元以下的工作,那么这份工资收入算作是就业奖励,A先生家的家庭收入就从1230元涨到1230+330=1560元。但是如果A先生找到了一份高于330元的工作,高出部分的70%就要从低保金中扣除,收入增长的空间极为有限。”
第二,城市低保制度中就业服务以及激励措施难以发挥作用。调查发现,有劳动能力的人或是不就业,或是就业但隐瞒收入。政府制定政策有个前提假设,假设如果人们可以养活自己的话,就绝不会接受政府资助,不过现实却不是这样。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低保制度非但不鼓励低保对象再就业、反而破坏了他们增收的积极性。“我们不是不想工作,可是像我们这个年纪、没什么技能。重体力活肯定干不了,要是累病了,挣的钱还不够看病呢。简单的工作工资又太低。你说找个600元、800元的工作,低保就享受不了。其实到手的钱还不是差不多。”另外,街道中负责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的社保所与负责低保工作的民政科属不同部门,不利于低保人员培训再就业工作的开展,导致了职业培训不适用、介绍工作不匹配、就业激励措施力度不够等众多问题。
第三,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甚至北方地区的取暖等费用逐渐都被纳入到了城市低保体系当中。换言之,人们只要具备低保资格,就可以享受到政策规定的各方面的资源,形成了“一有皆有,一失全失”的局面,一旦失去“穷人”资格,不只是损失了每个月的低保金,还损失其他附加的各种补贴和给付,为此还有人不惜办理假离婚。“我不愿意退出低保,我没有上过社会保险,现在都50岁了,如果没有低保,我退休金、医保都成问题,虽然现在有政策说可以一次性补交社会保险金,但是一下子拿好几万块钱,承受不起,我估计我就是得吃一辈子低保金了。”收入略高于低保标准的“边缘户”非常容易陷入贫困,但无法从社会救助中受益,作为潜在贫困者,他们要么让自己的收入确实低于保障线,要么冒着道德风险,进行收入的欺报、瞒报,这些现象与低保制度自食其力、治本脱贫的设计初衷背道而驰。
(二)削弱非正式社会支持
低保对象符号化引发的阶层壁垒和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的经济壁垒削弱着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原有的社会支持在生活中面临一定的社会排斥与自我排斥。低保群体在享受政策眷顾的同时,也必须维持贫困的生活方式,否则将因生活“奢侈”而被取消救助资格。正如齐美尔的经典描述:贫困者接受扶助以后就已经不是普通的市民了,因为他们不用交税,他们的市民权会受到限制,贫困者在社会的里面又同时在社会的外面。
一是低保对象符号化引发阶层壁垒。进入城市低保制度有诸多程序,各地为便于群众监督,都普遍采用在社区内张榜公示、邻里访问的方法,提高低保对象知名度,接受来自政府和社区内正式与非正式的监督。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尚未就业的城市居民,在享受低保待遇期间要参加所在居民委员会组织的半强制性的公益劳动,这些措施一方面使得低保人员自身产生自卑情绪,主动远离其他人员,相应的自我排斥与社会排斥随之产生。调查发现,邻里关系融洽的低保家庭只有12%,在社会交往中容易自卑。“我们平时很少出门,我得上班,下班就是看孩子。他就在家待着,有时候去小区里的发小那转转。”“和邻居见了,就是点个头,没什么可聊的,我也不爱串门,地方都不大,再说人家多好,多干净啊。”
二是贫富差距拉大削弱家庭关系。除了邻里,家庭是人们获得社会支持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林耀华指出家庭是这样一种生活圈子,是围绕着一个由习俗、责任、感情和欲望所精心平衡的人编织的强有力的网。抽掉家庭的一员、扯断他同其他人、其他人同他维系在一起的纽带,家庭便面临危机[1]。经济上的贫困往往导致家庭关系失和甚至破裂,使贫困家庭更加缺乏社会资本,形成一个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我和我妈一块过,要不然真是不够,你想我就600块钱,还得交保险,我媳妇也就300多,低保那几百,加在一起也不够。孩子小,上学要花钱,虽然学费免了,但是咱们穷也不能穷着孩子,该买的书,报的班也都给她花。家里煤水电都是我妈交,我们就是偶尔买点菜。说句不好听的,真的就是吃我老妈呢。”低保人员自身经济拮据,很少出席亲友婚丧嫁娶等需要出钱的社交活动。“平时不去,挺远的,想起来就打个电话,我们没有钱,钱只够吃喝的。亲戚婚丧嫁娶我们很少去,生病了也就是空手看看。”低保家庭还容易出现财产继承不公,相对富裕的亲戚对自己看不起或关键时候亲戚不帮忙等。“我都有离婚的想法,真的,他妈欺负人。你说我们家这种情况,不帮忙也就得了,可是还总是找事情,平时照顾他们都是我们家的事情,可是他父母却把房子留给了他弟弟,一说这个我就生气”,“我三叔家里条件好一些,以前经常帮我们,可能是不爱管了吧,我爸这次生病住院都没有去看我爸,也好久没来我们家看爷爷了。”
综上所述,城市低保制度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层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尽管在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福利依赖、困难陷阱以及对传统社会关系的削弱,但综合来看,该项制度的正功能远大于负功能。随着立法的加强和综合性救助体系的建立,城市低保制度必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耀华.金翼[M].庄孔韶,林宗成,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曹艳春.我国城乡社会救助系统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3]朱德云.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4]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林南.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2).
了解我市物业管理现阶段发展状况、面临的困境,我们历时1个多月,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方式对我市近100家物业服务企业进行了调研,感到全市物管行业总体呈现出“发展速度快、社会作用强、矛盾纠纷多、经济效益低”的苦中有忧的状况。
一、物业管理行业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据统计,截至2009年四月底,我市物业服务企业达到156家,其中二级资质8家,三级资质148家,管理服务项目395个、面积1358万平方米,服务对象17万多人。服务范围不再单纯是新建商品房项目,而是包括从商品房到经济适用房、房改房,从住宅到办公楼、工业区、医院、学校、集贸市场,从小型配套到大型公建,从单门独院到大型社区,从单一类型物业到综合性建筑等多种多样的物业类型。目前,物业管理已覆盖到不动产项目的所有领域。已是保持经济增长、保障和谐民生,保证社会稳定和促进就业的新型行业,对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在支持再就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中发挥了其特有作用。
物业服务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消化剩余劳动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从业人员中秩序维护员、保洁员、维修员和绿化养护员通常占企业总人数85%以上。据统计,我市物业服务从业人员达6012人,其中来自企事业单位下岗、分流人员有4056人,占67.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353人,占22.5%,部队复转军人有448人,占7.5%,其他就业(残疾人等)155人,占2.5%。特别是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做到了不裁员,不降薪,并积极为下岗人员和被辞退农民工创造就业机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4月,我市物业管理行业安置了返乡农民工达150多人。部分物业服务企业还适当提高了员工的工资待遇,如阳光物业公司为稳定人员,从2009年元月起每月为每位秩序维护员增加了50元工资。
(二)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中发挥了中坚作用。
调查显示,目前仅市城区物业服务企业已达103家,物业服务项目300个,管理面积97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765万平方米),服务对象达53750户、131900人。这些物业服务企业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服务行为,在物业服务区域内营造出安全、整洁、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同时还通过组织一系列社区文化活动。市房管局成功的组织了首次城区住宅小区运动会,城区有130多个小区、600多名业主参加。经房物业、阳光物业公司等一大批物业服务企业每年利用“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举办社区文化活动,金健物业公司2009年5月份就为“金色晓岛”业主安排了包括登“太阳山”在内的一系列活动。使广大业主在各种文化娱乐中,享受到欢乐愉快,业主之间加强了沟通,提高了市民精神文明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同时,物业服务企业在城管创建、提升城市品位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去年我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只要是实施了物业管理的小区均达到了考评标准,“金色晓岛”、“电力新村”等小区还因其规范的秩序管理、舒适的生活环境、周到的特色服务受到考评小组的称赞。
(三)在维护小区安全稳定、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安全防范和秩序维护是物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调查表明,有专业物业服务的区域,社会治安状况要明显优于没有物业服务的区域。以城北紫桥小区为例:同在一个社区,竹园、桃园、豪园等有物业服务的小区与处在一个地段的紫桥一区、紫桥二区相比,入室盗劫发案率低了90%以上,十年来未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与和谐。此外,物业服务行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在参与抗冰救灾、抗震救灾等方面也展现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在2008年元月我市遭遇的50年一遇特大冰灾中,城区物业服务企业担负了城区所有物业服务小区的“抗冰灾保通水”的任务,物业服务企业共投入230余万元,3000多人奋战了1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在腊月二十八使所有物业小区全部恢复供水。去年 “5.12”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市物业管理行业在民政部门组织前就已自发组织员工捐款,其中仅“经房物业”捐款就达8600多元。不仅如此,物业服务企业还积极参与扶贫助学等社会公益活动,锦泰物业公司从2005年起一直资助5名山区贫困生,即使在公司资金最困难的时期,也优先保证孩子们的学费和生活费。
二、物业管理行业生存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盈利能力差,生存困难
调
查结果表明,市城区103家企业中处于盈利状态的只有23家,仅占企业总数的22%。其余大多处于亏损状态。主要原因有:
1、开发规模小。物业服务本身是一个微利行业,主要依靠规模效应来支撑企业发展。调查发现,按现有服务收费水平,单个物业服务项目总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服务规范物业企业才可基本平衡不亏损。但在全市物业企业中,服务面积
大多在5万平方米以下。甚至有18家企业服务对象仅有1个项目,服务面积不到2万平方米,这18家企业基本处于守摊子的局面,进退两难。
2、经营成本高。一是人力成本高,物业服务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成本在企业经营成本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一般达到了70%—80%。特别是《劳动合同法》出台后,要求物业企业为从业人员购买社保等,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二是运行成本高,物业企业面临各种高成本收费:环卫部门要向物业企业收取垃圾清运费、技术监督部门要收取电梯年检费、卫生防疫部门要收取高层水箱的水质检测费等。以金泰物业为例:该项目有高层住宅20栋,电梯106台,高层供水水箱10个。若按相关部门的要求,每年仅电梯维保费(4000元/台·年)、高层供水水箱检测检疫费(2000元/个·季度)、高层供水水箱清洗费(1800元/个·半年)等几项就得缴纳费用54万元。这对作为微利行业的物业企业是无法承受的。
3、人员素质低。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6012名从业人员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257人,占总人数的4.29%,高中以上学历的有1117人,占总人数的18.7 %,其余77%的从业人员学历层次都在初中及以下。物业行业受上述收费难、负担重等因素的影响,全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低下,从业人员待遇不高,人员流动性大,导致优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行业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准提高较难。
(二)权责不对等,发展艰难
1、社会负担重。《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属于合同关系,根据双方签订的物业委托合同履行承诺。但在实际操作中,物业服务企业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如住宅小区的计划生育工作本应由小区所在社区负责,物业服务企业予以配合,现在却需物业公司与房管局签订责任状;如小区发生偷盗等治安案件,应以公安部门为主,物业企业只能协助;又如垃圾清运费,业主不是因为实施了物业管理才产生的垃圾,照理不应向物业公司收取该项费用。实际上,物业企业在服务过程中充当的是全体业主“管家”的角色,而很多本应由雇主承担的责任,由于职能部门认为找物业公司比找单个业主省事,就被人为地转嫁到了“管家”身上,致使企业的性质与承担的义务、责任极不相符。
2、遗留问题多。近几年来因开发商遗留问题引发的物业纠纷占了物业纠纷的80%以上。主要表现是当初承诺未兑现、房屋质量有问题等,而对这些遗留问题,个别开发企业采取“一拖二推三跑”的策略,将问题都甩给物业服务企业,使得物业公司与业主形成矛盾对立。如“鑫沙茗苑”小区,开发商在没有给业主水电单独立户的情况下交房,目前该开发企业已经注销,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业主只好采取拒缴物业服务费来抗争。
3、群众要求高。广大业主是物业服务市场的消费主体,“物业服务”其实也是一种商品,但一些业主缺乏对物业管理“花钱买服务”的消费意识,更多业主是消费理念不成熟,未真正意识到物业服务等价交换的商品属性,片面追求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低价格”、“高服务”。如火车站附近的“恒鑫公寓”,建筑面积不到1平方米,物业服务费价格每平方米只有0.4元,目前该小区收缴率不到40%,每月收费不足2000元,而小区内支付公共部分的水电费就达500元,其他常规服务也就只能由2-3名员工负责,但小区内业主却要求高质量的规范服务。
4、维权手段弱。物业企业职责除了服务还是服务,且服务对象是成百上千的不同层次的业主,同时还须应对来自各条线各个方面的管理和监督。针对小区管理内存在的有些问题,物业公司只能呼吁,没有任何处罚的职能和手段,如小区内乱搭乱建问题、房屋质量问题、出租屋管理问题、小区内发生纠纷问题、业主家中被盗问题等等,业主可以找出多种理由归结到一种方式——拒交物业服务费。对于恶意欠费的业主,物业企业除了到法院起诉外并没有更多更便捷的维权方式,且打官司效果也并不理想,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钱”。如健民花园有2名业主,墙体渗水发生在房屋保修期内,物业公司做了大量协调工作,但业主就是不交费,后来通过法律程序,官司打赢了,但仍不能执行到位。等等现象,使得物业企业时刻处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中。
(三)政策不配套,监管乏力
1、法制不健全。近几年来,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物业管理条例》、《物权法》等法规,但在具体操作层面的立法,仍然明显滞后。特别是在地方性法规和对国家法律政策的解释与实施细则的制定方面,很多方面还是空白。实际运作中仍然让人感到无法可依。如:对于业主委员会的管理。业主委员会作为一个业主自治组织,既非企业法人亦非民间团体,只能作原告不能做被告,当业委会没有真正代表大多数业主利益时,尚无明确监督和制约措施。
2、体制不完善。物业管理涉及到规划、建筑、城管、电力、供水等多个部门,牵涉面较广,有时各种矛盾会交织在一起,目前我市缺乏一个强力部门有效的协调各方,造成行政管理与物业管理关系难以理顺,多头管理问题久拖不决;开发商、物业企业、业主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职权不清,且这些部门都可以对物业企业发号施令,而遇到实际问题却不能迅速有效的处理解决,街道、社区与物业企业接合点没找到,综合协调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如小区业主违章装修、拆打承重墙、私搭乱建等问题,城管、城建、规划、房管等部门似乎都应该管却都不愿管,而物业企业想管却因没有相应执法权而无力管。如“都市.美墅”住宅小区的裙楼顶,开发商起初考虑为网球场,且网球设施场地都已划好,设施也安装到位。后来因为购买裙楼开酒店的业主要求装电梯,就把楼顶打了一个窟窿,还在楼顶安置了一台大型空调室外机,严重侵害了业主的利益,市信访办、市长值班室协调过多次,最后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3、监管不到位。对于物业企业的监管,房管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对物业企业的监管仅限于资质管理,企业在未触及吊销资质的最低底线情况下,部分侵犯业主利益或其它违规行为,房管部门也似乎没有过硬措施来加以约束。后期物业服务企业的选聘、机关事业单位物业管理招投标、物业企业撤出小区后遗留问题的处理等也没有明确规定。而这些活动若没有主管部门的介入,对于整个行业或市场的规范显然是不到位的。
三、加速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物业管理与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其不可缺少性已为全社会共识,随着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房地产开发建设总量增加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加快,给物业管理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实行城市长效管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也需要物业行业继续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但是,物业管理行业的现状制约着其应有功能的发挥,也制约着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强化领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物业管理行业的良好氛围
1、理顺物业管理体制。物业管理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国泰民安,各级政府要把物业管理工作当作民心工程、形象工程来抓。物业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原则,理顺物业管理体制,要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有关职能部门和社区的作用,建立物业管理协调、监督、考核工作体制。建议市政府成立由市房管、规划、建设、城管、公用、物价、公安、民政、园林、电力等部门和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市物业管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重点解决物业管理存在的热点、难点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办法,以建立长效良性管理机制和协调机制。
2、培育物业管理行业。为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深入了解行业情况,倾听行业呼声,便于政府决策,体现党和政府对物业管理行业的重视和物业管理行业社会地位的提高,建议各级人大、政协适当增加物业管理行业的代表(委员)人选,改变目前全市各级人大、政协中没有物业管理人员的状况,使物业管理的各项决策更符合行业实际。党、政、工、青、妇各级组织和人民团体要充分挖掘物业行业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予以正面宣传;物协、消协、工商等相关主管部门和民间组织也应在各类型的评先评优方面,向物业企业给予适当政策倾斜,使物业管理行业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
3、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改善舆论环境,为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创造很好的外部条件,对于构建和谐物业管理至关重要。要在宣传上提高力度,加强引导,树立正面典型,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物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加强物业管理工作作为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营造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新闻部门要多关注物业管理这个新兴产业,正确看待前进发展中的问题,为物业企业健康、良性发展创造一个好的舆论环境。
(二)优化环境,形成物业管理行业的稳步发展和良性循环
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同时也是一个发展艰难的产业,但我们更应看到它是一个朝阳产业,在目前的状况下政府应多给予扶持、关心和支持,引导其进入一种良性竞争的行业。
1、政策扶持。一是把好规划关,从源头上解决开发建设规模不足制约物业企业发展的问题。建议今后凡新建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低于5万平方米的,规划部门不予审批,特殊情况必须合并到就近物业管理区域统一管理。这样既增加了物业管理的效益,更减轻了业主的物业管理费用支出。二是调整管理收费标准,我们现在执行的物业收费标准是九十年代出台的,现在各项成本都在增加,要根据小区的新旧程度、规模大小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允许按新旧两种体制分档次收费。三是落实再就业培训计划。劳动保障部门要把扶持再就业和返乡农民工再就业与推进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每年为物业管理行业开展3—5期就业指导与上岗培训。同时,对于物业服务企业中属公益性岗位性质的,按照《**市公益性岗位补贴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落实到位。四是要大力推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力争在3年内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率达到80%以上。
2、资金扶持。对于无物业管理的老小区、改制企业生活区、物业企业撤管小区,市政府要逐年安排资金改造基础配套设施,改造工程竣工后,采取选聘有资质物业企业实施物业管理,搞好小区的后期管理和服务,以达到市委提出的三年之内所有小区全面实施物业管理。
3、部门扶持。各职能部门要制定对物业企业的扶持政策。如小区内、楼道内的居民用电电费不能按商业用电费收取,电梯安检、二次供水的检疫收费要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对小区的水、电立户等遗留问题有关部门应予以优惠。
(三)规范管理,提升物业管理行业的服务水平
物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要做到“严格管理、科学管理、长效管理”。
1、严格把关。市房管局作为物业管理行业的主管部门,要严格把好“三关”:一是严把资质审核关。破产与兼并将是今后物业管理市场主旋律,要严把进口、疏通出口,同时严格落实《**市物业服务企业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坚决执行末位淘汰制,对于连续两年在考核评比中不达标的企业予以淘汰或降级。二是严把物业服务招投标关。彻底改变“谁开发、谁管理”的垄断经营格局,无论是新建小区、整治出新的住宅小区、达到一定规模的住宅区(大厦)、还是高档商贸楼、写字楼等,都应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选聘物业服务企业,以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逐步取消议标制度,以增强物业服务企业的责任感、危机感,让物业服务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和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三是严把装饰装修监管关。目前,我市装饰装修行业管理尚未纳入房管局的管理范畴,因而在物业服务过程中,业主违章装修造成安全隐患时,处理起来总是无据可依,力不从心。而相关责任部门建议将此项管理职能纳入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2、严格管理。各物业企业要强化自身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一是抓内部管理,认真落实各级责任,加强内部考核,在保证员工队伍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要实行一定比例的强制性淘汰,杜绝聘用品行不端、工作责任性差、工作能力低下的员工,让企业更加规范,更有凝聚力;二是抓培训上岗,物业公司从业人员应当逐步通过专业培训获得上岗资格,新聘人员一定要“先培训,后上岗”;三是抓标准化服务,物业企业要严格执行服务标准,遵守服务合同,理顺各岗位操作流程,使员工的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3、提升水准。各物业企业要提升服务水准,至少要搞好三个服务:一是星级服务。要让小区内业主享受到星级宾馆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二是特色服务。各公司要结合自身和所服务项目的实际,开展一些有自己公司特色的服务,打造自身品牌;三是延伸服务。就是要超越自己,由物业服务向更多领域延伸,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如接送小孩、代收水电费、代理保姆和其他各项服务。
刘士全
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城市建设成果的巩固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系统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城市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对城乡统筹市容环境卫生事业的要求也更为迫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大市民追求优良人居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
一、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务实
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工作机制是开展城市管理的根本保证。要按照“管理作业,市区结合、以区为主;执法监督,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思路,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1.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各地要按照“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要求,出台“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具体规定,合理确定市、区、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可以按照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把背街小巷、居住区清扫保洁和日常的容貌秩序管理等工作下放到区或街道负责。合理划分部门之间的责任区域,严格落实责任,避免在解决违法建设拆除、农贸市场管理等难点上出现职能交叉或者职能缺位现象。
2.要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管理要求,大力推进“城管进社区”,延伸城市管理空间。要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高位协调机制,研究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沟通部门间配合,实现管理的无缝对接,真正形成管理合力,提高管理效率。
3.要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考核是否真正到位,关系到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效。要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街区作业、市级考核的管理机制,市级城管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政策制订、组织协调、执法监督上来,通过完善考核办法、改进考核方式、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奖优罚劣等举措,充分发挥区一级政府实施城市管理的作用和街道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区等城市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二、城管创优要得到进一步推进
“城管创优”活动是提升城市管理总体水平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把管理工作的各项长效管理措施纳入到“城管创优”考核标准中去;同时,将加大对“城管创优”的暗访力度,采取不定期暗访的形式,促进各地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各地要按照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增强辐射、全面提高的工作思路,把“城管创优”活动作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来抓,严格检查考核,推进“城管创优”各项工作。可以根据城市实际,适当增加相关的考核内容。要坚持明查与暗访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促进长效管理。
要将“城管创优”活动与落实和推进“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相结合,与开展“达标示范区”、“达标示范路”的创建活动相结合,与开展“城管进社区”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向基层推进,向街道、乡镇、小区辐射,提高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参与度,努力营造“创建工作经常化、城管工作社会化”的创优氛围,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在深化“城管创优”活动的过程中,要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型、突击型向规范化、长效化的转变。
要把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城乡统筹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城乡统筹城市管理的模式。城市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乡镇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工作指导和检查力度,帮助乡镇完善城市管理工作机构,逐步将镇容镇貌管理和环境卫生管理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不断提高城乡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城市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要有突破
以打造天蓝地绿、山清水秀、交通畅通、古今辉映的城市人居环境为目标,突出解决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城市要针对自身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围绕城郊结合部、农贸市场、河道周边、老住宅小区、城市主次干道两侧等重点区域开展集中整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规范设置沿街户外广告和店招、店牌,重点整治乱搭、乱建、乱贴、乱画,逐街区做好临街店招牌的整体设计,科学制定户外广告设置、夜景亮化的总体规划,为综合整治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要按照疏堵结合、方便生活的要求,引导摊点入室经营、入市经营,重点整治流动摊点和出摊经营;要不断延伸整治范围,加强对背街小巷、社区等的综合整治,解决脏、乱、差等城市死角问题;要继续加大对渣土处置的管理,实施全过程管理、全覆盖监控,严格程序,控制源头,加强巡查,抓好住宅小区装潢垃圾集散点的建设和管理,落实长效管理措施;要加强车辆清洗站点管理,探索机动车辆清洗站点管理的新途径、新路子,做到规范经营、整洁有序。
要坚持标本兼治,用创新方法破解城市管理难题,做好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认真总结环境整治的经验,建章立制,落实整治后的管理责任,强化长效管理措施,不断巩固和发展整治成果。要注重从一般整治向营造环境、塑造形象转变,从重点区域整治向覆盖城乡转变,使更多的城乡居民共享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成果,推进城市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为改善城市管理执法环境创造条件
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强化作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社区,深入市民,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人性化执法、文明执法和服务性管理;研究有关缩小与被管理者间距离的方法措施,努力做到为群众所想、为群众所急,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积极探索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推进市容环卫责任制的建立,形成城市管理齐抓共管和全民参与的局面。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市民参与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扩大城市管理的群众基础,不断取得作风建设的新成就。
要按照统一、协调、高效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准确把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深刻内涵,稳步推进和完善市域、县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做到市、县两级执法权限、执法标准、执法程序、执法规范相统一;要在管理与执法中,尊重相对人的人格、人权,做到教育先行、以法示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杜绝粗暴、野蛮及其他不文明行为。
城市还要按照统一领导、垂直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人民满意的城管执法队伍。要建立以中队为主体的执法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严格、有效的执法队伍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评议考核制及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和执法业务培训,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业务知识水平。要从有利于严格执法和提高执法效能的角度出发,强化执法队伍的监督考核,制定完善相应的考核办法,采取分等级考核或末位待岗等办法,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队伍管理,进一步改善执法形象。要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理群众的投诉,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要逐步将执法管理向城郊结合部延伸,向乡镇延伸,实现城乡联动、综合治理。
五、加快城管体制改革建设和谐社会
依法行政的前提是要有法可依,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已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相对集中行政执法已经颁布好几年了,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执法的综合性法律却还没有一部。只有通过立法,确立城市管理的合法主体和地位,城管执法部门才能名正言顺地开展工作,只有城市管理工作有了明确的法律支撑,才能谈可持续发展。因此须尽快制定适用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法律或地方性法规,使之成为可以遵循的法律体系,并在立法目的、行为设定、法律责任、立法程序等方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理念,在立法和执法环节中,及时修正理念,及时修正行为,才能切实体现“立法为民”和“为民执法”。
城管工作面对的执法相对人多是“弱势群体”,当执法人员进行纠正和取缔时,他们往往会把对自身现状和社会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城管人员身上,在面对执法者时,常常是以暴抗法,甚至围攻城管队员,给城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暴力抗法事件仅依据现有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规及规章,城管部门难以独立解决此类问题,因此,就需要公安队伍给予我们工作上的支持和保障。我们可借鉴部分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建立城管公安分局执法机制,或在城管队伍中增加公安警察的力量。公安协同执法,既可对违章者形成震慑,又可随时调处城管执法中的各种纠纷,避免抗法事件的发生。只有对不法分子严惩,才能起到震慑作用;只有维护好城市管理人员的威严,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城管工作。
《社会保障制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为了实现社会保障目标,由国家和政府成立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组织社会保障专业人员,对各项社会保障事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过程。
2.生育保险制度:生育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规定,在劳动者因生育子女而导致劳动力暂时中断时,由国家和社会及时给予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3.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全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4.国家卫生服务模式:模式就是模板、样板的意思,是可供别人模仿和学习的一系列做法或工作方式。模式的建立是一项科学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各种工作人员分工合作并将各项工作有机整合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有一个可做参考的模式或原型,或起模仿作用或起启发作用,否则,就会多走弯路,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在广泛的范围内迅速推广这项工作。
5.失业: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失业率是劳动人口里符合“失业条件”者所占的比例。实际上,确定确实在找工作的失业人员数量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找到工作前失业救济金已经过期的那些人的数量。失业的历史就是工业化的历史。在农村这并不被看作是一个问题,尽管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人员几乎没什么事可做。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工伤保险应遵循的原则。
答:
(一)无过失责任原则
(二)损害补偿原则
(三)严格区别工伤和非工伤的原则
(四)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2.简述社会救助的特点。
答:(1)基础性
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必须是也只能是着眼于“保底”。(2)协调性
第一,社会救助是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基本途径;
第二,协调社会救助同社会保护政策的其他方面比如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之间的关系;
其三,社会救助内容的本身的协调性。(3)选择性
社会救助必须有一整套严格的法定工作程序即“家庭经济情况调查”,“选择性”是社会救助最为突出的特点。(4)历时性
从社会保护政策的发展历程来看,社会救助最早产生。
3.简述社会保障的机构设置。
答:(1)决策协调机构。这一层次的管理机构一般由政府权威机构担任,主要担当向立法机构提供依据,协助制定社会保障的有关法律,并根据法律导向制定有关政策、制定发展规划,以及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预算的审议。同时,还负有对社会保障各项目管理部门进行协调的重任。
(2).业务执行机构。这一层次的管理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体制模式,由政府职能部门或事业单位及团组织担任。它实际是执行国家社会保障方针、政策的综合职能部门,通常要接受中央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双重领导,并且负责执行政策法规、落实实施方案,以及具体经办社会保障各项目费用的征集、核算和发放工作。
(3)资金运作机构。这一层次的管理机构可以由社会保障基金独立运作,也可以委托专设的基金公司。它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统一运作和保值增值,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需求。它与业务执行机构关系密切但同时处于平行关系,根据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需要,可分别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资金运作机构。
(4)监察监督机构。这一层次的管理机构应由中央或者地方政府领导下的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担当,主要行使对社会保障各项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以及社会保障各项目基金的收支、营运和管理的监督权。监察监督机构的组成人员应包括政府部门负责人、社会贤达人士、公众代表和专家。此外,监察监督机构还上连立法机构的法律监察,下通广大民众的社会监督,通过包括审计在内的多种途径,使得社会保障工作在国家既定方针政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4.简述社会保险基金的特征。
答: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下简称社保基金)是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负责管理的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养老保障改革,确立了新的养老体系框架。但是,中国养老体系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我国社会保障重要财力储备的积极作用,促进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创新与发展。
三、综合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内容。
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
国家将建立健全新农保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试点阶段,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扩大和推开,逐步提高管理层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直接实行省级管理。参保范围: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基金筹集:个人缴费分12档 地方补贴每年至少30元
根据这份指导意见,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在个人缴费方面,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1200元12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在集体补助方面,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2、论述社会福利的特征和作用。
答:社会福利制度一般来讲具有四个特征:社会福利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每一项社会福利计划的出台总是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目的,总是以缓和某些突出的社会矛盾为终极目标;社会福利的普遍性,社会福利是为所有公民提供的,利益投向呈一维性,即不要求被服务对象缴纳费用,只要公民属于立法和政策划定的范围之内,就能按规定得到应该享受的津贴服务;社会福利较社会保险而言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它是在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在既定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尽力提高被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
与传统的物质消费不同,比如生活用品或食物等等,文化消费是指以文化产品为消费品的消费活动。在人类的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今天,便逐渐把目光投向精神世界,以至于产生了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外对文化消费早有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国外学者预言,人类将会进入一个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精神层面更多追求的社会。这就是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后人类所迎来的后工业社会,也就是社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的到来。美国未来学家Adorno和Merck早在1979年使用了“文化工业”这一概念,并认为文化消费早已被写进人类进化的历程中。
文化消费作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对于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目前的文化体制改革等有着重大的意义。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就是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换言之,人们文化水平也将得到提高,与此同时素质也会因此有所提升,这一系列的发展就会对社会和谐有很大的贡献,因此文化消费的意义重大。但是,目前人类对即将到来或者已经到来的文化消费还未曾有所知觉,甚至不曾听说过“文化消费”这一词。所以,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从居民通常消费的角度考虑,对我国居民文化消费进行简单分析。本文从文化消费的概念以及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意见。
文化消费自古就有,比如学子上私塾受教育,有钱人家会请专门的老师在家里教孩子学习乐器,小孩子从小就有同龄的书童陪读等等,这些都属于早期的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一般情况下是指为满足人类的精神世界而存在的文化用品或者文化服务,文化用品一般是指手机、电视、乐器、书、报纸等。文化消费有时是需要支付金钱的,比如我们对文化用品的购买;也有时是不用支付金钱的,比如我们在开放的博物馆参观、在图书馆读书,这些都是支付时间的文化消费。文化服务主要是指服务层次的,消费完以后带不走任何实质上的物品,比如对文化展览的参观、旅游、健身娱乐等。
二、城镇文化消费的现状
(一)文化消费支出总体呈上升趋势
在物质生化极其丰富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世界的丰富,追求一种内在美,文化消费如今已经逐渐渗透进每个居民的生活中。根据调查研究,从2005年以来,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几乎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本文以大同市2013年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状况为例(见下表)。
2 0 1 1—2 0 13年大同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2011—2013年城镇住户调查资料计算得出。
由资料可以看出,虽然消费群体的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7%左右,基本上是在这样一个比例徘徊,说明了2011—2013年大同市居民用于文化消费的比重在总消费支出的总量中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小的,毕竟文化消费在四线城市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在一二线城市中那么重要。同时,数据表明,文化娱乐服务占文化消费的比重几乎都超过了50%,说明文化消费中还是以娱乐为主。
当然,文化消费已经从一种个性消费方式逐渐演变为一种生活方式,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化消费作为消费的一部分,也在很大程度上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文化消费结构单一
相比乡村居民来说,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更占优势,因为城镇居民可以更快地知道当前社会节奏的变化,比如对于最新社会发展动态可以更快地通过口耳相传而得知;比较接近文化设施,比如博物馆和图书馆等等。但尽管如此,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结构还是比较单一。文化消费结构包括层次高的和层次低的,层次低的也就是我们传统的,包括看电视、看报纸、读书等学习类的,还有就是上网、逛公园、旅游、健身、书法、画画等;高层次的包括动漫、文艺展出、演唱会、展览会等。而城镇居民目前的文化消费结构还停留在传统的文化产品上,对于比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活动参与的人还是少之又少的。
(三)教育消费在文化消费中所占比重过大
在居民的众多文化消费中,教育消费是占比重最大的,教育消费是自古就有的。中国有一种传统的说法:“知识改变命运。”这里的知识通常情况下都会被理解为受教育,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知识是通过受教育得来的,也就是在学校里学到的,因此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镇都比较重视教育。受计划生育的影响,许多80后家庭中只有独生子女,家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后代的身上,希望其各个方面都是最优秀的,因此不惜任何代价希望其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进而也就构成了文化消费中以教育消费为主的格局。有些家长让孩子在学校受教育的同时,还在学校以外为孩子报培训班加强巩固学校所学的知识,各种各样的唱歌、美术、舞蹈、跆拳道等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教育消费方面的支出会挤占了其他文化消费的支出。据调查显示,在2006年以前教育消费的支出始终在文化消费中占到50%以上的比重,2006年以后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这一比重有所下降,但还是始终在40%以上。在人们传统的观念里受教育这种消费方式是最实用的,因为可以通过受教育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可以改变命运。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以及生活的高压下,人们觉得下一代的受教育一定是最重要的,因此愿意花更多的钱让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但与此同时,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金钱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其他的文化消费支出。
三、提升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对策
(一)保持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为文化消费提供坚实基础
任何的消费都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文化消费也不例外,收入高了,有更多的闲钱了,才会考虑在文化方面的消费。保持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尤其是保持中低收入的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会大大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首先,要建立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机制,只有收入高了,“闲钱”多了,居民才会考虑消费水平的多样性,从而带动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其次,要降低居民的消费成本,消费成本的降低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物质消费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是文化消费的降低,人们在物质消费过程中可以省下更多的钱将其投入到文化消费中去。再次,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们有闲钱了却没有文化设施是不可以的。因此,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成本去建设文化设施,比如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的建设,解决居民文化消费基础设施问题。
(二)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净化文化消费市场
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一定要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政府要逐渐健全服务职能,改善对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吸收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品的供给者,为广大市民提供多元、多层次的文化消费产品。加强文化消费立法,坚决杜绝在文化消费市场的低俗、粗制滥造的产品,净化文化消费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化消费市场的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制保障,对于反动、邪教、淫秽、色情、凶杀等低俗文化制品要坚决打击,一定要给居民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文化消费环境。再次,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严格的监管制度以保障文化产品的安全可靠,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文化消费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消费信贷模式,提供一定的消费贷款,使文化消费像购房和购车一样成为一种常态消费。
(三)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满足多元文化消费需求
在经济学中,只有增加了供给量,才可以降低价格,文化产品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文化供给量多了,在可以竞争的环境下导致价格下降,这样一来,普通居民才可以考虑去消费,进而文化消费才会更快发展起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丰富文化产品的供给:从种类方面,针对不同的消费水平的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文化产品,这样可以使得大多数人消费得起文化产品,从而考虑去消费。依据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年龄层次,设计不同的文化消费产品,丰富文化消费市场的供给,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每一个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政府采取激励政策,降低文化消费成本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观念与收入都是不相同的,因此要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文化产品。通过各种渠道向民众宣传文化消费的观念,最终实现从零消费到单一消费再到多元化的文化消费水平。在如今的城市生活中,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和物价的飞涨,文化产品的消费成本也与日俱增。本来就是一个物价水平较高,生活节奏较快的环境,很多原本是想投入更多的金钱与精力到文化消费中的年轻人却因为没有时间和没有更多的金钱对文化消费望而却步。因此,必须尽快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这就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物价。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大力扶持。政府部门可以采取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政策,帮助文化消费市场降低消费成本。文化消费产品的价格降下来,一方面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文化产品的提供者进入供给市场,另一方面激励更多的居民从可支配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来投入到文化消费中去。因为价格是消费的最好的指挥棒,只有降低消费价格,在必要的时候对一部分人群进行补贴,以降低城镇居民的消费成本,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精力与金钱去参与文化消费。
参考文献
[1]仝如琼,王永贵.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J].商业研究,2010,(3).
[2]陈海波,刘晓洋,刘洁.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特征的关联规则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20).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以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标的社会救助制度,任何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不足以维持其最低的生活需求标准时,都有权利得到政府和社会按法定程度和标准提供的现金或实物救助。它是社会救助的一种形式,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对那些生存出现困难的贫困人群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1993年开始在上海施行,这是我国最早的居民生活保障制度,此后,社会最低保障制度逐渐在全国进行推广。1994年召开的第十次全国民政会议上明确提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城市社会救济对象逐步实行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进行救济”。1997年9月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地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在1999年底之前完成。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按照这个条例的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2000年,国务院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30%,并对部分财政困难的省份进行补贴。2001年,国务院决定扩大保障面,要求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由中央财政列支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而且对中西部财政困难的省份进行补贴。2002年4月7日,中办、国办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注意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三条线的衔接工作,完善收入调查制度,实事求是地确定困难职工家庭的收入水平,加快申报办理进度,使实际生活标准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保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城市低保制度作用的发挥。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中的问题
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与不断变化的现实相比,它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低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低保制度明确规定: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指导科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但对于中西部,贫困面大、地方财力又十分困难的地区,即使中央和省级财政提供适当的补偿,低保资金仍然存在较大缺口。有的地方由于民营经济不发达,社会捐助能力十分有限,相当一部分低保户在享受了低保后还是难以维持基本生活。
2.低保标准确定和保障金发放中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水平并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规定或标准,最低生活标准是由政府综合考虑当地的生活必需品的品种数量、物价水平、消费水平等因素制定出来的。对最低生活保障线是估算得来的,而不是精确计算的结果,保障线缺乏科学依据,低保金标准过低。低保金只能帮助居民解决“温饱”问题,平时过日子还能勉强维持,但遇到孩子上大学,家庭成员生病,被迫搬迁住宅等事情,仅靠低保政策远远不能维持。
3.透明度低,缺乏有效社会约束机制
由国家严格控制和管理的城镇贫困人口救助,直接面对每个需要救助的公民。社会救助的社会性和公众性,决定了民政部门在实施社会救助时必须信息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如果失去约束,在实施贫困救助的过程中,挤占挪用救助基金、贪污腐化等现象就很有可能发生。
事实上,目前我国社会救助监督约束体系还不健全,救助机制建设严重滞后。对民政部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工作的监督,基本上是以民政部门内部控制为主,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体制,基本不接受外界的监督和约束。只是出现了大的问题时,执法机关才相应介入。另外,多年来,民政部门虽然对城镇贫困人口进行了不间断的救助,但社会救助信息不完全公开,尤其是不定期公布标准和资金等情况,形成了不应有的“盲区”。而且,由于文化程度低、观念落后、信息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的存在,使低保管理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加之落后的工作设备,手工操作为主的工作方式,非常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低保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4.与相关部门衔接难度大
城市低保制度与其它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很好的衔接,不仅给城市低保救助工作带来了压力,也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衔接不够主要表现为:一是几条保障线在制度上衔接不够,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障隶属于劳动部门管理,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隶属于民政部门管理,分别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范围,加上在对低保家庭收入进行核实过程中,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和信息网络管理滞后,使得低保对象的确定、检查和管理都缺少有效的数据,导致应保未保、不应保而保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城市低保制度与原有的贫困救济等方面衔接不够,有些项目和标准缺乏统筹考虑,显得过多过滥,有些该给的没有给足,有些则是不该给的却给了。三是低保标准的确定和执行缺乏部门之间的协调,民政部门在工作中往往采取“视同”低保家庭已享受其他保障的做法,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充分发挥国家、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力量,保障城市贫困居民达到基本生活标准。根据这一原则,针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低保法规建设方面,各地应依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有关条款,依据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地方低保法规及实施细则。要结合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互助和临时救济解决低保对象的生活困难,而且要使低保对象在就医、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在低保工作程序上,从低保工作的入口到出口要建立一整套规范统一的运作程序;在低保资金的发放方面,实行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通过银行、邮局直接把低保金发放给低保对象。通过科学的制度和规范的运作程序,确保低保工作顺利进行。
2.动员社会力量,扶助低保人员
低保资金是低保工作的瓶颈,低保工作的不断发展需要稳定的、足额的低保资金注入。但是,目前的低保资金收入,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保障机制,现在的低保保障金来源还很单一,有些困难地区的政府无法保证低保金的足额划拨,长期依靠中央和省提供的补助,这些不能作为解决资金问题的长久之计。城市反贫困是全社会的责任,如果能在全社会动员捐款、捐物,全社会都来帮助特别困难地区的低保工作,就可以缓解低保资金来源不足的压力。
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社会福利社团和慈善团体,发动国内外的社会捐赠,建立救助基金,来作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充;同时积极动员企业捐钱、捐物,或者与贫困人家组成帮扶对子;可以通过向慈善团体求助以及发动社会捐款来解决医药费问题。
3.救助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在接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群中,可组织他们中有劳动能力的人以“以工代赈”的方式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劳动,一方面给受助者回报社会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以劳动报酬的形式发放救助金,减少受助者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便于低保工作人员了解低保对象是否已经重新就业,杜绝就业者吃低保的情况。
加强对低保人员再就业工作的支持力度。我国的下岗、失业问题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解决的,仅靠低保措施不能保证重新就业,也不能保证完全解决低保户的贫困问题,应侧重提高这些人员的职业技能,给低保人员以就业机会。经济发达地区,社区的资金充裕,可以对这部分人进行职业培训,对不参加培训的人视为没有就业欲望,减少或撤销对他的救助。还可以制定一些激励措施,比如上海市为激励再就业,对主动工作的低保对象规定3个月内仍不停止对他们的救助,而且作为鼓励措施还提高对他们的保障标准。
4.加强低保工作队伍建设
要让低保工作人员和低保人员认识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后一道“安全网”,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是关系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大事,更是关系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这就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要系统地对低保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能够准确把握低保政策精神,掌握低保人员的条件、对象,做好低保救助金发放的调查核实工作,做到不该发放的坚决不发,应该发放的就必须按规定发放。第二,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工作。教育群众体谅国家困难,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自谋职业、自食其力,通过劳动增加收入,逐步改善生活状况,克服安于现状和等靠的思想。同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争取群众对低保工作的支持、理解和配合。
5.与其他社会保障体系相协调,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的低保负担十分沉重,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完全转变和建立起来。随着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负担会逐渐减轻。另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依赖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为经济水平直接影响甚至是决定最低生活保障的水平,健康的经济环境,可以为更多的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使贫困户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因此,必须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随着党和政府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视,我们相信,这项制度会越来越健全和完善,使“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入民心。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
【盐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推荐阅读:
盐城市教育网06-17
盐城市第一中学高中部10-20
盐城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公告07-11
盐城市北龙港小学音乐教研组计划11-07
盐城市2013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英语答案11-19
盐城广告语12-25
盐城二模语文09-18
盐城的夏天初一作文12-16
盐城乡村旅游swot分析01-23
盐城师范学院组织部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