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的意义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野外实习的意义(共8篇)

野外实习的意义 篇1

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意义

动物学野外实习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自然,在千姿百态的自然界中去了解形形色色的动物种类及生态习性,这是比课堂教学更为复杂、生动的学习方式,它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

动物学野外实习中的标本采集、制作、动物生态习性的观察研究等大部分内容是课堂教学无法涉及或侧重的,这些重要的知识只有通过野外实习来学习,因此动物学野外实习又是课本知识的深化和补充。

人类对自然界了解还很有限,有许多自然现象引人入胜,启人深思,在与自然界接触中,学生的好奇心被开启,结合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能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锻炼科学研究的能力。

许多生物系的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教学工作,他们把在野外实习中获得的知识结合到教学中,无疑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一些学生即使将来从事其它领域的工作,野外实习时获得的一些实践知识与基本原则方法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自然保护最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方法就是走进自然、了解自然。学生在野外实习中深入大自然,能充分感受到自然界中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流,丰富的物种,自然的和谐与美妙会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增强他们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是十分有意义的。

野外环境地形复杂,气候多变,野外作业工作量大,时常还要忍饥挨饿,跋山涉水,顶酷暑冒风雨,这种艰苦的环境对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其战胜困难的信心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不同的生境,不同的物种具有千差万别的形态结构,动物学教学若离开了标本,就会变得抽象而空洞,动物学野外实习为积累标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积累的标本还可向学生及社会开放,普及环保知识。

野外实习的意义 篇2

地理学是一门认知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自然地理学以自然地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其实践性尤其突出。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理科教学改革与课程设计明确指出各校在开展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根据地理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野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教学活动, 在地理专业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而野外实习自然成为地理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班级人数增多、经费少、师资紧、时间短、内容多的矛盾凸显, 如何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实习任务, 并充分保证野外实习的质量;如何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掌握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的调查方法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野外调查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成为地理专业教学的难题。根据近年的实践与摸索, 我们对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传统野外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1. 重结果, 轻过程的“满堂灌”教学。

传统的野外实习主要以验证为主, 教师是站在一个个实习点讲课, 采取的仍然是“教师讲解、演示、测量, 学生围观、旁听、记录”的方式, 相当于将“灌输式”教学方法搬到了野外大课堂。虽然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讲述中能认知或验证地理事物或现象, 但是学生难以通过这些“点”的观察形成“面”的印象, 达到整体的、系统的认识。这种模式只重视学习结果, 不重视学习的过程, 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有碍于理论知识到实际能力的转化, 把学生隔离于思考之外, 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野外空间开阔, 师生站在同一个海拔高度, 难免有些学生听不到教师的讲解, 或者受周围大自然的“风景”所吸引而走神, 野外实践的教学质量更是难以保证。

2. 前期准备不足, 后期总结缺失。

过去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极其简单, 就是一本《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学生在到达野外实习地区甚至不知道当天的实习路线、实习目的与要求, 没有事先研究过任何实习点的文献资料, 只盲目地跟着老师“跋涉”到实习点听老师现场讲课, 如果有测量任务, 也总是那么几个同学操作仪器、仪表等工具, 大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做点听课记录 (很多地理术语竟然出现了错别字) , 然后“跋涉”到下一个实习点。返校后, 师生没有作及时的总结, 对很多同学来说, 野外实习的结束就意味着整个野外实践课程的完成, 写出来的实习报告不是实习指导书的拷贝就是同学间的抄袭, 教师根据实习报告给出的实习成绩也只能是“一碗水端平, 皆大欢喜”。

3. 行进时间所占比例较大。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能消耗很大, 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地点有时相距较远, 有些路段还可能比较险峻难行, 一个实习点到下一个实习点徒步往往达1—3个小时, 而在实习点的讲解时间不过10—30分钟左右;加上野外实习基本上都进入了暑期, 天气炎热, 学生到达观测点均很疲惫、干渴, 注意力没法集中到教师的讲解、地理事物的观察与分析推理上。现在班级学生人数较多, 学生由于个体差异而行进速度不同, 实习的队伍前后可能会拖拉很长, 后期到达的同学根本就没法听到老师的讲解, 甚至出现部分同学中途“溜号”现象。

三、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方案

1. 实习前的精心准备。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一个系统工程,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保障。实习前教师要按实习大纲的要求, 建立健全野外实习管理制度, 使实习有章可依, 按部就班。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学生分组、复习相关地理知识、选定实习路线、编制实习指导书、集中培训、召开动员大会等。我们在实习前一个月左右就着手前期的准备工作。带队教师还要打前站, 落实好食宿、交通问题, 并做好经费预算。

(1) 学生分组。野外实习教学以实习小组为单位, 因此我们把学生按照性别、学习能力、体能差异搭配好, 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7—8人, 每个小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 由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责任心最强的同学担任。

(2) 复习相关地理知识。由于受经费制约, 高校一般都是部门自然地理协同进行综合野外实习, 实习一般都是安排在第4学期, 而地质地貌学、土壤地理学与植物地理学这些课程在前面3个学期开课, 相关的知识也许学生的印象已经模糊不清了。因此, 指导老师必须根据实习内容, 要求学生提前复习相关的教材章节, 明确各门实习课程的具体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组长组织组员复习并随时抽查复习效果。

(3) 选定实习路线。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主要采取沿线观察、定位考察的线路调查方法, 指导老师在充分掌握实习区域的基础上, 根据实习科目及内容合理地选定二周的实习路线。为把自然地理各要素特征、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工作方法等学习内容统一在实习线路中, 实习线路要满足以下几点:尽量做到点与点距离适中, 不走重复路线, 点与点相距较远时必须选择好交通工具;尽可能地穿过多类地理单元, 可以观察自然地理要素的多种类型;尽可能穿过典型出露的剖面、转折点、走向线。

(4) 编制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书除了保留了原来的杭州地区自然地理单元与各要素的简介, 我们增加了实习计划和安排、实习路线、相关地图的判读方法、现代工具设备的使用方法、样品的采集方法、野外实习记录格式与方法、野外可能遇到的困难、危险及防治等内容。其中每条实习路线都提出了实习的内容与要求, 如线路三:龙井—棋盘山—中天竺—飞来峰—韬光寺—北高峰—老东岳, 实习内容观察黄龙组、船山组、西湖组、唐佳武组合康山群组岩性及筳科化石;观测飞来峰向斜及溶洞、韬光寺断层、北高峰猪背岭、老东岳洪积扇与洪积裙、鸟瞰杭州山湖形势;比较不同生境条件下红壤、黄红壤的剖面及土壤发育状况;观察北亚热带针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及竹林。

(5) 集中培训。指导老师将前几届实习时收集的影像、地理要素照片及文字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利用约3天时间集中上课, 把各科实习内容串讲1次, 向全体学生介绍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工具仪器的使用、野外实习的记录与整理方法、各路线的实习内容及要点。出野外前两周将实习指导书发给同学, 由指导老师先培训各小组长, 学会各种工具仪器的操作, 在地质图上找出路线并从地图上读出相关的地理信息, 然后组长再组织本组同学预习相同内容。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形式收集相关资料, 事先对实习区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6) 召开动员大会。在出野外前一天, 学院领导和带队老师都要给学生作实习动员, 向学生强调本次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介绍实习基地基本情况, 严明实习组织纪律和安全, 重申各位老师、组长的职责, 强调注意事项与衣物、药物的配备, 学生要签订实习责任书, 在实习中将严格考勤、严格管理, 为实习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每组发放一套实习用具, 组长负责保管, 实习结束后交还。

2. 实习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习教学模式, 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讲述中能认知或验证地理事物或现象, 但是学生难以通过这些“点”的观察形成“面”的印象, 达到整体的、系统的认识。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必须摒弃认知型和验证型的教学方法, 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方法如下。

(1) 出野外前一天晚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好预习工作:教师告知第二天的路线、观测点及地理现象 (要素) , 要求学生阅读实习指导书和地图, 明确实习的内容与要求, 由于前期的培训及业务准备比较充分, 学生的工作量并不大。

(2) 学生自己根据地图找到正确的行进路线, 教师不时地纠正方向性错误。到达观测点, 以小组为单位, 学生根据预习的内容观察地理现象 (要素) , 各组派代表口头向指导老师汇报观察结果;然后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 要求学生进一步观测找证据, 从中可以发现第一次观察所遗漏的要点或细节, 经讨论后回答教师的问题。最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和典型现场剖析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 如果观测点需要使用仪器进行测绘, 教师首先集中各组长, 对他们进行现场强化训练并强调注意事项;然后组长按要求对组员讲述并演示, 为保证做到人人能动手操作, 在以后的观测点组员实行轮流操作, 组长在旁边进行指导, 其余组员记录测绘数据。教师在各小组进行检查, 重点关注操作错误的学生并进行及时的纠正。

(4) 根据观察与测绘数据, 指导学生在野外记录本上绘制素描图和拍摄典型地理要素特征图片;根据前期准备阶段所掌握的样品采集的规范与步骤, 各小组以团队协作方式采集样品并编号。

(5) 当天的实习结束后, 各小组组员在驻地进行总结, 及时将野外记录补充、整理、完善;对采集的各种样品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规划;当天未理解明白的知识点和未掌握的操作技能可以相互探讨、请教;补充填写当天的实习工作日记;对个别学习态度和纪律松懈提出警告;最后为第二天新的实习做好预习工作。整个工作用1—2个晚自习课时。

3. 实习后全面总结及多元化评价。

(1) 总结与撰写实习报告。为避免野外实习“虎头蛇尾”, 学生返校后, 仍然以小组为单位,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活动进行实习总结, 如复核校对野外记录及素描, 对照片进行挑选、剪接, 并加以文字说明;对采集的的样品进行必要的室内分析;对测量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按要求进行处理。然后各小组根据实习总结合作撰写一篇有一定质量的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是综合性的或是专题性的, 或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阐明观点;报告中必须有实习小组的测量数据、素描、图片, 做到有理有据、图文并茂。每一位同学还要交一份个人小结, 小结要体现三个方面的内容:业务上的收获、思想上的收获、对以后野外实习的建议。

(2) 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对学生的实习成绩我们摒弃过去那种“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 而是从遵守纪律情况、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与合作精神、野外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实习报告和个人小结只占考核成绩约40%的比例。除此之外, 我们还实行了现场评价、阶段评价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现场评价贯穿在整个实习当中, 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仪器操作技能、野外记录进行评定;在实习中有两次半天时间的室内休整, 各小组成员错开时间段在住宿地开展阶段性小结, 指导老师旁听参与, 主要是评定阶段内同学之间在业务方面、同学互助方面、遵守纪律方面、吃苦耐劳方面的表现。现场评价与阶段评价各占实习成绩的30%。

三、结论与建议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经过几年的实践改革与探索, 我们不断地积累经验与教训, 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与建议。

1.采用三级管理模式。院系对指导教师的管理, 指导教师对组长的管理, 组长对队员的管理。逐级管理, 责任与分工明确, 这是为保证野外实习顺利进行的组织保障。

2.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和后期总结不容忽视。前期准备是提高实习效率、实习效果的前提条件, 实践证明, 在出发前组织准备、思想和业务准备越充分, 野外实践教学实习目标的实现就越有保证。实习后的总结汇报是野外实习课程顺利结束的标志, 也是野外实习效果的最后检验。

3.实习中变教师讲解方式为研究式、互动式模式。在整个实习阶段采用“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统一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互助学习的精神, 指导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测量与绘图、用脑分析, 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读图判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根本目标。

4. 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 实行多元化评价。

采取学生地理科学素养评价与人文素养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和原则, 对学生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定。

5. 通过多年来的野外实践教学的实践, 近年来我们也深

深地感到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时间与经费非常有限, 学生野外实习机会不多, 野外考察研究能力不强,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野外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有不利的影响, 因此很有必要重视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工作, 适当增加实习时间和经费。

摘要: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是地理科学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 然而, 传统的实习模式只重视学习结果, 不重视学习的过程, 有碍于理论知识到实际能力的转化。本文根据近年来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的实践, 提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改革方案, 以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读图判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姜乃力.强化实践与应用的高师地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科学, 2008, 24, (4) :74-77.

[2]吕宜平等.地理野外实习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 2006, (2) :81.

[3]李晴.地理科学 (教师教育) 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0, (4) :516-519.

贵阳市中学生物野外实习的组织 篇3

摘 要 组织中学生进行生物野外实习的意义;贵阳市中学生的生物野外实习应该如何组织;中学生生物野外实习的内容与安排。

关键词 生物学 野外实习 知识准备 器材和资料

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初步具备比较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对生命自然界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并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而组织野外实习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生物大自然的机会,这对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一、为什么要组织中学生进行生物野外实习

组织一次生物野外实习,对生物学老师来说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情,有很多繁杂的事情要准备,而且这样的活动或许对于提高考试成绩并没有直接的帮助,但是我认为,野外实习对于中学生物教学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一)通过野外实习活动,将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野外观察、标本采集等科学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并对生物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手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可以让学生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中学生物野外实习的知识准备

组织实习之前,一定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准备,否则实习就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变成一次普通的郊游。

由于现在野生动物在城市周边已经很难找到,在加上采集和观察等方面的难度,所以我们选择植物作为野外考察的对象,这样实习效果更有保障,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也相对要容易一些。因此,在进行野外实习之前,我们主要针对植物学方面的知识进行强化和补充:

(一)对中学生物学教材中的关于植物和生态的内容进行强化:

(二)对贵阳市常见的植物,如:马尾松、杉木、柏树、侧柏以及一些草本植物等,拾要介绍其叶、花和果实的形态特征,并指导学生使用《植物检索表》,作为必要的课外知识补充,以便学生在野外辨识常见植物。

(三)教授学生掌握采集和保存植物标本的方法以及选择合格标本的条件。

三、中学生物野外实习的事前准备工作

野外实习对于每个中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短暂但又终生难忘的学习经历。要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充分践行和检验学过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实习基地的选择。

一般来说,植物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应遵循地形地貌复杂,植物资源丰富,交通设施方便这几个原则。根据以上原则,我推荐两个地方作为贵阳市中学生野外实习的基地。

1、黔灵公园。

黔灵公园园区山岭沟壑众多,坡向齐备,具备各类型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现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自然更新的次生植物为主。植物已知共计128科350属476种,其种数约占全省植物的8.17%,(其中蕨类植物占10.12%,裸子植物占26.56%,被子植物占8.06%),在面积不大的区域里含有如此多的植物,再加上交通极其便利,所以是贵阳市中学生进行植物野外实习的首选之地。

2、香纸沟。

香纸沟位于贵阳市东北35公里的乌当区新堡乡,植被为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植物区系并重。拥有天然柏树林、天然松树林、马脚冲天然林、锅底箐天然林、四寸沟天然林、天然杨梅林、葫芦冲古树林、灯杆坡古树林等几大天然林场。虽然交通相对不太便利,但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在此野外露营延长实习时间,学生学习兴趣会更高,实习内容也可以安排得更丰富一些。

(二)实习的组织与要求。

中学生活泼好动,拉到野外更加兴奋,因此要搞好野外实习,组织工作至关重要。一般来讲,应有一个实习领导小组,由生物老师、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组成。实习前,生物老师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野外实习的知识培训。然后根据小组成员的具体情况,将全班按照10-15人划分为若干小队。每个小队由1到2名学生干部带队。生物老师和班主任为总领队,生物老师负责全班实习指导,班主任负责全班组织纪律。

组织工作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实习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实习要求,以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我总结了三个基本要求:

1、学习要求。

(1)掌握藻类、苔藓、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的基本特征。

(2)熟悉运用《植物检索表》来鉴定和认识主要的常见植物,每人至少能辨识20种常见植物。

(3)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植被的分布规律。

(4)每人采集并制作3-5份优质小标本,小组制作20份不同植物优质小标本。

2、纪律要求。

由于实习地一般设在景区或者保护区,所以必须遵守实习所在地规章制度,在实习过程中,尤其是在采集标本的时候,要爱护保护区的植物,听从带队老师和当地管理人员的要求和指导。

3、文明要求。

要发扬团结互助、尊师爱生的精神,讲文明,有礼貌,不乱扔垃圾,照顾好公家及私人物品。

(三)实习器材和资料的准备。

1、小队需带物品:

A.参考书:《贵州植物志》、《常见植物检索表》。

B.仪器设备:简式解剖镜1架、海拔表1个、指南针1个、望远镜1个、温度计1支、湿度计1支、皮尺2条、钢卷尺2个。

C.采集用具:采集袋2只、枝剪2把、高枝剪1把、号牌60个、吸水草纸1捆、标本夹2个、绳子若干、采集记录本1本、花锄1把、集气瓶2个。

2、个人需带物品:

笔记本、旧杂志(夹标本用)、铅笔、放大镜、镊子、解剖针、刀片。生活用品不在此列出,带队老师应根据需要另外提供一份详细的生活用品清单。

四、中学生物野外实习的内容和安排

野外实习是一个周密安排且十分紧凑的野外教学过程。学生将在这一过程中,运用自己已学到的知识,亲自到自然环境中去验证、感受和观察,从而有效地消化和吸收这些知识,并将之运用到实际中去。根据中学生物学习的要求,野外实习的基本内容与安排如下。

(一)野外观察与识别

1、指导学生观察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构成,植被的分布,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

2、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运用湿度计在对应时段记录森林中空气湿度值,并与市区普遍数值进行比较;采集森林中的空气样本,通过小实验与在市区采集的样品进行二氧化碳含量高低的对比;用感官感受森林空气与城市空气质量的不同等。

3、藻类、苔藓、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的观察与比较。

4、辨认各种常见植物:

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各个感官的作用,除了用眼睛观察叶、花、果等标志性特征,还要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特点,如果只是机械地听老师介绍或者用检索表检索,很快就会忘记,而通过感官感受后往往容易形成牢固的记忆。比如:鱼腥草有特殊的气味,蝎子草会扎人,辣蓼的叶片是辣的,大戟科的植物有白色乳汁等等。

(二)植物标本的采集与鉴定

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分工,采集和压制小标本并填写完整的采集标签。

(三)野外生活体验

贵阳周边山林有丰富的野菜资源,如:蕺菜(折二根)、蒲公英、落葵(木耳菜)、钻形紫苑(剪刀菜)、小藜(灰灰菜)、地肤(扫帚菜)、蕨菜等,在午休时间可带领学生采集野菜体验野外生活。注意:采集野菜时尽量不要连根拔起,只采摘可食用部分即可,量不要多以品尝和体验为主,以免破坏当地野生植被;最后的烹制一定要由老师鉴定后进行,以免误食;老师没有此经验的,则取消本项内容。在体验野外生活时向学生宣传安全意识、森林防火、环境保护等户外行为准则。

五、实习小结和考核

实习完毕后,应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实习进行小结和考核,巩固实习成果。主要内容有:使用《植物检索手册》对采集的小标本进行辨认,并从中选取有价值的标本于实验室保存;写总结笔记,简明扼要地介绍实习地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由哪些植物构成,分布特点,与环境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冯志坚等.植物学野外实习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必要准备 篇4

植物学野外实习需要在校外住宿一段时间,这期间内的主要工作是在以外观察和学习植物,观察和学习内容可以参见《植物学野外实习工作计划》。离校实习之前,有目的地做一些准备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习用具

1、课本、实验实习教材、笔记本、笔等平常学习必须的用具。

2、必要的参考资料:最好每人(如果为了节约纸张,可以每2人合用)印一册《重庆市常见维管束植物名录》,这样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大家才不会不断地问某各种(或类群)的名称怎么写的,或者避免尽些错别字。记得往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给学生讲这是禾本科竹亚科的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一个反应敏捷思维活跃而且喜欢提问题的女生马上问道:“老师,那雄竹是什么?”原来她把慈竹想象成是“雌竹”了。如果没有一个能囊括实习地点大多数种类的一个简单的地方名录供大家查阅,这样的笑话还会层出不穷。

3、尽量以每组为单位,到图书馆或生物系(现在改称学院了)资料是借阅工具书,只有对观察植物结合工具书进行检索和鉴定,才能学会植物识别和分类鉴定相关知识。这些工具书包括: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5册和2补编)、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中国高等植物(大约已出版9卷)、四川植物志(1--17卷,预计全套将出版25卷)、重庆缙云山植物志、重庆缙云山植物名录等。

4、采集学习标本用具:因实习地为自然保护区,原则上不允许采集植物标本,但学习过程中在征得老师同意后可以少量采集标本。需要自备沙量结实的塑料袋,废旧书籍或杂志(用于压制标本)。

5、实验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了一些野外用具,如放大镜等,到时候有组长到张老师那里借用。

二、生活用具

1、个人洗漱卫生用品,实习地提供住宿,具有淋浴实施,但不配备个人盥洗用品。

2、衣物:实习地天气变化大,正常情况下温度比学校低2--4度,无论你出发时什么天气,都需要带上至少一套春秋天穿的外衣长裤(如果怕冷的同学可以带薄毛衣一件),换洗衣服一套等;必须带胶鞋或适合野外行走的鞋。

3、雨具:山上随时可能下雨,有时雨天也需要处野外学习。

4、药品:适当备点感冒药和治疗痢疾等方面的药物;如果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的,准备6天的剂量。

5、零食:实习地安排集体伙食(费用自理,但由实验室张老师统一支付);如果有吃零食习惯或不适应这样伙食的同学,可以少量准备些零食。

6、饮水:实习地的住宿提供开水,能饮用但味道不算好,若特别挑剔的同学,可以自备少量瓶装水,但不要一人一件;山上有瓶装水卖,价钱稍微贵点。

野外实习报告 篇5

二实习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1)实习态度要端正,要持着探究知识的目的在各地实习,不能只为了欣赏美丽风光而肆意玩耍,到了标本采集区,要时刻记得采集标本或是分析动植物的科属、性状,回忆老师上课内容,从而巩固学习到得知识;

(2)安全重于泰山,在实习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自身安全,如在旅途中,要注意自己的财物安全,防范偷盗,在海边或是山上,要注意自己以及身边同学的人身安全,不要一味玩耍而顾不及自身安全;

(3)实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还是和同学们沟通、协作、融合的过程,在实习期间,应该互帮互助,友爱同学,从而更加促进集体的感情,团结集体;

(4)作为学生,我们要配合老师工作,服从实习安排,严格执行实习纪律,从而让老师放心,使同学无忧。三实习纪律

实习人员必须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参加专业实习,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要有医院证明或书面报告,向系辅导员办理请假手续,并按学校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实习期间必须服从实习领导小组的活动安排,严格执行请假制度。

学生必须遵守实习队制定的作息时间。必须按实习队规定的时间,准时到指定地点集合。由于个人原因,造成行车时间延误者,给予批评教育或必要的纪律处分。晚上 9:00 之前必须回队,不得一人外出活动,否则给予批评教育。屡教不改者,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带队教师每晚9:00准时查房。

未经批准,不得独自离队外出,不准私自下海游泳,不得夜不归宿。讲究卫生,防止食物中毒,严禁酗酒;乘车或攀登山崖时不得有冒险举动。

遵守当地法规,爱护住地财产和资源。不攀折古树名木,不得在风景区内随意采集标本。爱护当地群众的庄稼和林木,不釆摘栽培的花果。

团结互助,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以高尚的言行为学校争光。

实习期间要认真完成实习工作任务,做好记录,并及时撰写实习报告和个人总结。四实习的过程

5月21日:凌晨,德州乘2245次列车(00:45);上午午8:43到烟台,入住鲁东大学学生公寓。下午烟台海滨—月亮湾(炮台山),岩岸,人为影响较大。5月22日,实习地点:烟台山—海水浴场,沙滩,人为影响较大。5月23日,实习地点:养马岛,泥滩。5月24日,实习地点:烟台开发区沙滩。5月25日,实习地点:农博园,植物实习。

5月26—31日,实习地点:烟台昆嵛山,植物实习。

6月1日,休息,整理制作标本、归还实习物品用具、完成实习报告。五各实习点的常见动植物

烟台海滨-月亮湾。主要采集的动物有:藤壶、牡蛎、黒偏顶蛤、紫贻贝、粒滨螺、寄居蟹、绿海葵、钮锚海参、刺参等。烟台山-海水浴场。主要采集的动物有:毛壶、冈田指海绵、罗氏海盘车、海燕等。

养马岛。主要采集的动物有:长吻沙蚕、寄居蟹、海老鼠、近方蟹、宽身大眼蟹、大蝼蛄虾等。

烟台开发区沙滩。主要采集的动物有:寄居蟹、海老鼠、近方蟹、宽身大眼蟹、刺参等。六实习的意见和建议

客观事实证明:通过参加野外实习,巩固了我们学习过的基础知识、学到了野外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了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培养了学科科研精神与野外实践精神,实现了自我锻炼与提高。总体而言,野外实习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目标。虽然我们晒黑了,虽然我们很疲惫,但是我们很快乐。但是这次实习也有不足:

(1)标本种类与数量显著下降。与2011收集的动物标本种类和数量相比,今年的种类和数量显著下降。究其根源,与青岛旅游发达和人类活动有关;明年应很好研究挑选实习地点。(2)野外实习经费不足。交通费、住宿费、实习物品费、各实习点门票参观费等,明显高于往年。希望校方今后酌情增加野外实习经费;否则,经费问题将会显得十分棘手;作为其结果,全盘考虑、重新选址也许迫不得已。(3)野外工作压力大。带队教师必须带领学生为采集多种动物标本而跋山涉水,时刻操心野外安全事宜并及时排除事故隐患,故野外工作负担实在太重。为保证野外实习的顺利执行,请校方考虑酌情增加人力以缓解野外实习工作的高压。七实习的收获和体会 3 实习纪律

实习人员必须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参加专业实习,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要有医院证明或书面报告,向系辅导员办理请假手续,并按学校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实习期间必须服从实习领导小组的活动安排,严格执行请假制度。

学生必须遵守实习队制定的作息时间。必须按实习队规定的时间,准时到指定地点集合。由于个人原因,造成行车时间延误者,给予批评教育或必要的纪律处分。晚上 9:00 之前必须回队,不得一人外出活动,否则给予批评教育。屡教不改者,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带队教师每晚9:00准时查房。

未经批准,不得独自离队外出,不准私自下海游泳,不得夜不归宿。讲究卫生,防止食物中毒,严禁酗酒;乘车或攀登山崖时不得有冒险举动。

遵守当地法规,爱护住地财产和资源。不攀折古树名木,不得在风景区内随意采集标本。爱护当地群众的庄稼和林木,不釆摘栽培的花果。

团结互助,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以高尚的言行为学校争光。

实习期间要认真完成实习工作任务,做好记录,并及时撰写实习报告和个人总结。4 实习的过程

5月21日:凌晨,德州乘2245次列车(00:45);上午午8:43到烟台,入住鲁东大学学生公寓。下午烟台海滨—月亮湾(炮台山),岩岸,人为影响较大。主要采集的动物有:藤壶、牡蛎、黒偏顶蛤、紫贻贝、粒滨螺、寄居蟹、绿海葵、钮锚海参、刺参等。

5月22日,实习地点:烟台山—海水浴场,沙滩,人为影响较大。主要采集的动物有:毛壶、冈田指海绵、罗氏海盘车、海燕等。

5月23日,实习地点:养马岛,泥滩。主要采集的动物有:长吻沙蚕、寄居蟹、海老鼠、近方蟹、宽身大眼蟹、大蝼蛄虾等。

5月24日,实习地点:烟台开发区沙滩。主要采集的动物有:寄居蟹、海老鼠、近方蟹、宽身大眼蟹、刺参等。

5月25日,实习地点:农博园,植物实习。5月26—31日,实习地点:烟台昆嵛山,植物实习。

秦岭野外实习总结 篇6

我们于2012年8月12日到旬阳坝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十一天的生物野外实习。

这次实习使我们获得验证,巩固和复习课堂所学知识的机会,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生物,提高了我们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培养了我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8月12日下午老师对全体实习学生召开了实习动员大会,在会上强调了本次实习目的和注意事项,并规定了考核标准和注意事项。8月13日开始实习无脊椎动物,以捕捉昆虫,制作昆虫标本为主。8月15日实习鸟类,以观察鸟类为主,多数情况是沿路观察水边石涛,树枝,电线,农家房檐等地方停歇的鸟,老师沿途讲解。8月17日上山采集蕨类植物标本并鉴定到科及其进行植物识别。8月19日开始被子植物的实习,天公不作美,两天均有雨,不能外出采集标本,但老师带小队冒雨采集了部分标本,我们进行了鉴定及识别等的学习。8月21日实习进入了尾声,在匆匆忙忙的一天中结束了生态的实习,虽然这一天比较忙,工作都比较琐碎,尤其是数据的处理非常繁杂,但是我们都很快乐,因为充实!

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条件虽然艰苦,全体同学都睡在干硬的床板上,吃着简单的饭菜,穿行在马路山间,但同学

们仍然热情高涨,学习兴趣不减。没有一位同学说风凉话,打退堂鼓,全体同学表现出了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以及探索自然奥秘的高度兴趣。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也认识到虽然野外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专业动物学和植物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近年来,环境污染和破坏使实习地动,植物种植越来越少,加上学生人数众多,都给实习带来重重困难。但不管环境如何,条件如何。坚韧的精神和求学的态度支持我们顺利地完成了这次野外实习。

野外实习的意义 篇7

一、“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特点

“园林树木学”是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习性、繁殖、栽培和园林应用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1]。由于园林树木丰富的物种数量和单调枯燥的专业术语给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带来不小的阻力,多数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不能举一反三,缺乏归纳总结,使得学习过程变得烦琐,知识点难记、易忘,尤其在实践环节上难以快速地将理论知识与实物联系起来。因此,“园林树木学”的实践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归纳总结的能力要求颇高,要在树种的识别特征的基础上,掌握树种生长习性、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等特性,以实现在园林设计中合理应用的目的。

二、“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现状

虽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园林树木学”的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但是传统的“园林树木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户外,重讲诉、轻讨论,重课本、轻扩展和重语言、轻感触的“五重五轻”现象[2],学生因为缺少实践,对植物的性状特征、习性和配植等相关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较为模糊,流于表面,从而很难真正地掌握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总的说来,当前“园林树木学”的野外教学实习存在以下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在实践和实习过程中难以达到一个班级配备一名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实习过程中往往以研究生代替教师进行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完全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由于人数较多,实习过程中无法顾及每个学生,部分学生因为过分拥挤无法靠近树木进行细节观察,或者因为听课效果不好而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3],甚至有学生因为排斥研究生指导、认为遭到教师忽视而削弱学习兴趣。

2.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实习时间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实习是“园林树木学”课程的重要补充与完善,也是课堂理论知识的感性验证与丰富。但实际上,目前园林专业的实践和实习学时极少,如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树木学”课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室外讲授和实习三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和室外讲授部分,共计80学时,分为两学期(48+32),其中实践学时32(24+8)学时,较原来有所增加,但教学实习却由最初的三周改为两周,最后改为目前的一周,教学实习时间短,且安排在秋季,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树木形态特征在不同时期的直观认识,难以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消化和掌握,而且对知识的理解和合理应用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实习方式单一,老师讲,学生记,缺乏观察思考。传统的教学实习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体,教师采下标本向学生逐一介绍物种的种名、科属、主要识别特征等,学生一味地听、记,对植物的认识表面化、片面化、零碎化,很少主动观察,主动思考,甚至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也大多只是为应付实习考试,难以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达到有效掌握的效果。

4.考核体系简单,对能力培养体现不足。“园林树木学”课程的野外教学实习考核主要以实习报告为主,植物物种识别考试为辅的方式。实习报告所占比重通常较大,多为实习期间所学习的树种的总结和个人的收获感受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实习的内容有所总结,但多属“流水账式”的记录,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而植物物种识别考试一般在教学实习的最后一天进行,学生在短暂的实习时间内对植物近距离实物感知不充分,也没有仔细地对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和消化,离开实习的特定环境后遗忘速率和比率非常高。同时,由于实习过程中,对靠死记硬背获得的间接知识不如对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获得的直接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牢固,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和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

三、“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措施

“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在树种资源比较丰富地域的集中实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园林树木野外调查的方法,熟悉标本的野外采集与记录和标本的制作处理过程;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检索表独立鉴定和识别树种的能力;并对我国丰富的园林树木种质资源,不同生态环境的树种构成,以及自然群落物种组成的丰富性、合理性做初步了解,为实际应用中建构多样的人工群落做铺垫。为此,对“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提出如下措施。

1.调整教学实习目标,加强野外实践。在以往的“园林树木学”实习过程中,实习的重点和目标往往放在认识的植物种类数量上,野外实习成了单纯的认“种”比赛[4]。然而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大量优良的野生植物资源不断应用到城市园林中,树种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原有的教学实习已经难以提供充足信息,因此必须适当调整实习目标,增加野外实习的时间,把以单纯认种作为单一目标的野外实习逐步改变为以增强植物识别能力、提高个人应用能力的综合目标上来,以树种的识别特征和生长习性为基础,强化系统分类知识,通过自主归纳总结,结合实际生境分析植物群落配植模式,具备基本植物景观设计和分析能力的综合目标上来,使野外教学实习成为奠定园林应用基础的实践过程。

2.改革教学实习方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双向互动过程,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必须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单纯的被动学习为积极的主动学习。因此,改变教学实习方式,将教学由“灌输式”改为“启发式”和“引导式”[5],通过对树种的观察、描述和鉴定,拍摄植物细节特征和景观图片等来分析树种的特性和应用方式,来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结合发达的网络资源,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途径,加强前期的预习了解和后期的复习巩固,逐步由简单的认树形成系统的科属概念,拓展树种的认知潜力。在具体方法上还可以结合情景教学[5,6]和歌诀[7]等手段,充分应用多种教学实践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结合科研创新,加强学习兴趣。随着科研任务在高校教师工作中的比重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根据实习地区的特点、实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在集中实习讲解之后利用自由实习时间加入小型科研任务,或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自行拟题,如“自然群落层次结构的组成分析”、“不同海拔梯度树木类群的变化”、“自然种群对人工群落设计的作用”等等,通过实际观察、对比,加强学生的探索求知欲,了解不同树种的生态需求,获得对树种应用、景观特色的深层次理解,构建植物景观设计的独特思维,提高学生园林树木的综合认知和创新运用能力。

4.改进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能力培养。教学实习过程中,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习内容,团队合作贯穿始终,不仅需要合理的分工协作,也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在无形中相互促进,提高个人能力。因此,最终的考核评价要以小组评价为基础,结合个人成绩,体现团体协作和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考核评价通过计分方式实现(表1),小组集体协作成绩占40%,其中小组标本的采集制作10%,以小组为单位的实习报告20%和小组成员互评成绩10%组成;个人成绩占60%,包括个人实习报告10%,植物识别考试40%和带队教师评价10%。将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到考核体系中,相互督促,相互促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钻空子、投机取巧的行为,以保证教学实习目标的实现。

四、“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改革成效

“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改革措施在不改变教学实习时间的基础上,通过实习目标的调整和实习及考核方式的改变,使学生无论在主观还是客观上对野外教学实习的重视程度都有明显加深。学生野外实习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热情有了明显的提高,“出工不出力”、“混实习”的现象明显减少,实习考核成绩及课程考试成绩都有提高。甚至在实习及课程结束后,日常参与植物景观拍摄和物种鉴定的人数也明显增加,讨论、提问的内容也从过去单纯的问“种”逐步转变到具体种类的生态适应特性、景观配植及功能应用上来。可见,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学实习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对学生认识专业、认识课程、自觉提高个人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实践出真知,理论源于实践同时也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野外教学实习作为“园林树木学”教学过程的重要验证和补充环节,是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对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和探索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貌掌握,还能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推成出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相互促进、提高发展,为“园林树木学”的教学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臧德奎.“园林树木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2.

[2]田治国,杨艳.“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03):43-45.

[3]于晓南,张启翔.“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02):62-64.

[4]姚发兴.植物学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01):102-104.

[5]陈昕.“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0(05):30-32.

[6]王四川.园林专业“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4-25.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体系初探 篇8

关键词:野外实习 教学体系 主体性教育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野外实习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2]。它对于培养科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系的建立应以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为基础,并从属于该课程体系。而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则以圈层、要素系统为模块,以圈层、要素系统相互作用为核心,以空间思维、综合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观树立为目标来构建。具体地说包含如下四方面的内容:(1)作为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基础的圈层和子系统,如行星地球、地壳、大气等;(2)自然地理环境6大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界;(3)自然地理环境6大要素、4大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性)、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自然地理区划和土地类型划分;(4)自然地理学的应用,如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生态环境调控和区域整治等。同时,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内体系合理与否关系到学生知识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内容既要以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为依据,体现学科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又要兼顾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体系的确立要求做到学科的基础性与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相统一,树立以学生自主性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建设“基础——要素——综合——应用——创新”五个层次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野外实习教学体系。

1.基础实习。具体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岩矿、地质构造、化石、植物等的认知性实习。二是指借助相关仪器进行观测的技能性实习,如气象要素观测实习、水文测验实习等。这类实习除了认证自然现象,还具有为其它类型实习奠定技术基础的作用。因此,也属于技能和能力培育的实习。它们一般不安排集中的实习时间,而是在课堂实验实习之后,就近选择典型地点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单一性的实习。

2.要素实习。主要是针对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6大要素的实习,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基本特征。同时通过要素实习,不仅获得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理解,而且也从中体会和掌握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方法。要素实习具有验证性和技能性的双重特性,是任何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必不可少的内容。一般采用如下两种模式进行:(1)就近选择典型地区进行单要素的短期短途实习;(2)在较大地区范围内进行多要素联合实习,时间相对较长。

3.综合实习。多要素的联合实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习。因为如果野外实习只停留在各个具体要素的认知验证上,就不可能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有清晰的认识。所以,综合实习必须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为首要任务。在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中不仅要认识通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特性,还要揭示区域内部不同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也就是要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可见,综合实习要求学生通过全面细致的分析比较,最后总结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它着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代表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方向,一般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有序地进行。

4.应用实习。自然地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具有理论性,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意义。自然地理学理论对开展资源环境评价、区域环境整治、区域规划和开发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自然地理学应用性和实践性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规划建设单位的关注和认可。有基于此,我们认为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系中应该突出应用性实习的内容。这不仅是学科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要求,而且也是培养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的需要。

5.创新实习。创新使教育活动充满了活力。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关键环节。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系建设中,要更新观念,加强创新实习教学,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其内在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创新实习实际上是一种教育过程的升华。通过创新实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和补充,达到只有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才能实现的目的。通常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承担其中的一部分工作来进行。在老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课题研究的程序、标准和方法,独立地或者与他人合作开展野外调研工作;二是申报各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野外调研,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三是结合自然地理方面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进行。

由于学时的限制,上述五个层次的实习并不都要求在计划的学时内进行。根据需要,有些内容可以以第二课堂、开放实习(实验)、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参与教师科研成为老师助手等方式进行。从时间上来说,五个层次的实习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伴随于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的全过程。随着实习层次的提高,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不断缩短,对社会了解逐渐增多,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加强,技能和能力的培育也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朱高龙,吴文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6).

[2]倪杰,龚建周,林淑玲,等.自然地理野外實习课程优化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0,13(3).

[3]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0,(8).

上一篇:初中大队竞选演讲稿下一篇:工会主席个人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