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纲要分享

2024-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课程纲要分享(精选8篇)

体育课程纲要分享 篇1

刘丽君

《课程纲要》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事物,虽然有点陌生,但是刚接触《课程纲要》时认为它也就是和所谓的教学进度或者说教学计划大同小异。直到通过两次的亲身编写和自己对相关的《课程纲要编写》资料的学习,我才对于课程纲要的编写有了一点了解,对于学校组织的每学期编写学科课程纲要的活动也有了一点感悟。

教师撰写《课程纲要》实际上也就是对将要实施的教学进行了整体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会犯这样一种错误,那就是非常清楚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但也往往忽略了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课程的目标,从而失去了对任教学科的总体把握。这就使教师忽略了学科的本质特征和目的所在。在撰写课程纲要时,我们必须理清本学期的课程在本课程中的地位与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内容与课程整体的逻辑关系,明确知识点与课程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有利于教师把握课程的整体。

《课程纲要》是一种规划,也是一种对教学实施的预期,充分地包纳了各种实施条件,如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学仪器与其他资源、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设计,以及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等。

《课程纲要》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同样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对于学生来说,课程纲要描述了学习的目的地,画出了学习线路图,并且提供了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课程纲要也有利于学生明确本学期的课程教学安排,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把握学习内容的逻辑框架,进而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通过《课程纲要》的分享课,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并安排好自己的学习。通过这样一种做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方面的成就,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体育课程纲要分享 篇2

一关于《新纲要》的创新点

新、旧“纲要”都是国家的意志和行为, 在性质上没有差别, 但在创新思想上, 《新纲要》在五个方面表现出了它的与时俱进:

第一, 将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界定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突出了体育课程身心参与、从事练习并承受运动负荷的实践课程特征。中国的学校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 彼此间差距相当大, 指导纲要的制定者们显然知道这一点, 故放宽了要求, 兼顾了差异, 但是推广这种具有革命性的改革的做法值得商榷。总体来讲, 它首先试点, 然后推广, 试点的学校多是重点院校, 这给在地方院校的推广工作无形中增加了阻力;另外, 改革工作从第一线全面开始, 但作为师资来源的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明显落后于改革实践, 改革的外部管理环境落后于改革实践, 致使在第一线的广大教师, 不论长幼都很难把握《新纲要》的精神实质。

第二, 将课程目标层次化, 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往“进了大学门就按一个标准培养人”这一陈旧的教学模式, 褒扬了以人为本、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别、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等诸多新的教育理念。

第三, 以三个“自主”明确了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真正承认, 为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气氛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

第四, 在体育课程的时间空间、类型和组织形式、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评价等四个方面都大大拓展了视野。

第五, 对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这五个领域目标的确定, 不仅是贯彻中央《决定》中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直接体现, 对“体育是手段, 健康是目的”的最佳诠释, 也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吻合, 为长期困惑人们的大中学体育课程衔接问题, 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新思路和新办法。

二《新纲要》制定的背景及影响因素分析

《新纲要》确立了以育人为本的思想, 将学生的发展、成人成才放在首位, 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2]正是基于这一点, 《新纲要》将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运动技能和参与意识置于课程目标的核心位置。因此, 《新纲要》恰当地处理了学生本位、知识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矛盾, 体现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 使体育课程更符合“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充分反映了体育的本质特征, 即一方面把身体运动作为对自身进行改造的手段, 另一方面又追求身体运动本身对人的积极作用和美的价值, 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这也是《新纲要》课程目标的创新之处, 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受多方面影响的、交互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被称为“政策”的“主意”转化为行为———社会行动 (Ottoson&Green, 1987;Wenger, Mc Dermott, &Snyder, 2002) 。因此可以看出, 课程改革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社会、政治、经济、组织、文化、及个人因素) , 也牵扯各级人力的参与 (管理人员、课程制定委员会参与人员、教授、学者) 。《新纲要》制定和出台同样有着特殊的背景, 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新纲要》正式颁布离《旧纲要》的颁布时间已过去整整10年。这10年来, 中国政治、经济、教育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培养人的理念、终身体育的意识、学生为主体、发展个性、培养兴趣等诸多新的教育观念得到普遍的认同, 涌现了不少新的教学模式、课程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风格。这些变化使中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成为必然。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全面而深刻地总结了5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指出由于主客观原因, 现行的教育观念、体制、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相对滞后, 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3]《决定》还明确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作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正式《决定》, 对体育而言, 这是首次。因此, 《决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是推动高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强劲动力。这是新世纪国家对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 同样是国家的意志和行为的体现。这样, 自然而然需要一个与之相衔接、相配套的高等教育《新纲要》的出现。《新纲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它是继承了《旧纲要》的合理内核而创新发展的结果, 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必然, 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关注人类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新纲要》所坚持的“以人为本”的原则, 强调健康意识的培养, 是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享受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便捷、舒适的现代生活。现代文明在带给人们充分的物质享受的同时, 也给人类的健康带了新的威胁。由于精神紧张、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环境污染等因素所引发的非传染性疾病在全球不断蔓延,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不断扩大。对于学生来说, 升学压力大、睡眠不足正成为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 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及食物结构的不尽合理, 加之营养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滞后, 特别是沉重的课业压力使得学生闲暇锻炼时间减少, 导致了肥胖发生率的不断升高。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 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握力水平有所提高、几种常见疾病 (低血红蛋白、龋齿等) 的患病率继续下降;反映肺脏功能的肺活量测试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 已成为城市学生重要的健康问题。[4]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适应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迫切需要和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 必须从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抓起。这一点国内外已经达成共识。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体育课名称改为健康与体育、保健体育、体育与健康等, 表明了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变化。《新纲要》在强调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同时, 突出了三维的健康理念, 即通过接受体育教育实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全面健康发展, 充分反映了体育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思想。

三如何辩证地看待《新纲要》

《新纲要》相对于我们传统的课程教学而言, 是一个新的事物, 有一个认知的过程, 但它不是空穴来风, 它还是有着比较坚实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的探索作为基础的, 它之所以引起了许多的疑惑, 这是新旧事物之间发生交替转换时的斗争表现, 它在某些方面比较超前的认识, 反映了制定者或推行者矫枉过正的思路与想法, 我们的体育课程在发展的道路上, 改革、创新与传统、经验是永恒的一对矛盾, 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创新, 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传统和经验, 这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在研究它们之间进行的转化或发展中, 要注意它们之间的斗争形式, 要正确认识到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不能绝对地否定, 也不能绝对地肯定, 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对立统一的思想作风才能使我们的改革工作朝着我们的良好愿望发展。

“健康第一、科学全面、全体发展”是新世纪对人才质量的时代呐喊, 大学体育课程在体现体育的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使命, 在健身价值上, 它是最后的正规性学校体育教育, 在人文价值上, 于个人, 于社会, 在大学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处处闪烁着“奋斗、自由”“竞争、和谐”的体育文明之光。

《纲要》鲜明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 突出了“健康第一”的工作指向, 坚持宏观控制, 抓大放小的工作思路。在具体推行时, 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 问题会很多, 但笔者认为, 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要领会“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抓住《纲要》“学生主体性”的人文精髓, 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符合客观发展条件的体育课程观, 然后要坚持尝试, 不断进取。这种体育课程观不再是单向的维度, 它来自学生、教师、社会、学校等多方的维度。如果我们为了某种利益, 仍在坚持争论《纲要》的合理与否, 徘徊在改革与保守、行动与等待之间的话, 时代发展的浪潮一定会把我们掀翻。少点争论、多点理解, 勤于思考, 勇于实践, 才能在实践中真正把握《纲要》的先进性思想, 发挥《纲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欣.影响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导因素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5 (5) 108.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

[3]林志超.普通高校两个“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异同[J].体育学刊, 2004 (1) :75.

体育课程纲要分享 篇3

摘要:主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新旧《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新《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基本内容、教学评价等诸方面与旧《田径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相比,有着明显的变化,具有新的内涵、新的特征,依据新《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进行整体改革研究,以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关键词:指导纲要;田径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260-04

Overall Reform Research on P.E. Education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under New Guidelines Background

YU Jun, LIU Yun-xiang, MA Xiang-hai

(P.E. Institute of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25)

Abstract:This paper carries out comparative analyses and studies on the new and old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Teaching Guidelines mainly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etc. It is showed in the research that: compared with the old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Teaching Guidelines in such aspects as courses goal, courses structure, teaching guiding thought, basic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etc., the new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Teaching Guidelines has obvious changes with new connotations and new features, and it also studies the overall reform for P.E. education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he new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Teaching Guidelines to develop creative and versatile P.E. education talents meeting the need of the societ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guidelines;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reform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的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现代社会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2003年6月19日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并决定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实施。2004年7月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了《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和田径类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该《课程方案》和《指导纲要》为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的整体改革和田径类课程建设提供了依据。田径类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田径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贯彻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具有积极作用。如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理解新《指导纲要》的精神实质,认清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从实际出发实施新《指导纲要》,以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是摆在我们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1新旧《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对比分析

1.1课程性质的对比分析┆教育部2003年6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提出了“主干课程领域化”的思路,《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原田径课程进行了改革,重新构建与整合为适应素质教育,集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综合性田径类课程。与旧《指导纲要》相比,新《指导纲要》对田径类课程的性质表述更为准确到位。新《指导纲要》阐明:田径类课程是以走、跑、跳、投等多种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竞技性、健身性、实用性练习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发展人的基本运动能力和生活生存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性实践课程。它不仅表明了田径类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指明了田径类课程的特点、属性、作用和功能等,为我们正确认识田径类课程的性质,把握田径类课程的改革发展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1.2课程目标的对比分析旧《指导纲要》的课程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三基”,具备从事中等学校田径运动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课程目标是较为科学合理的,是可行的,对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课程目标已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很好地适应“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主体地位”、“终身体育”、“创新能力”等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与要求。新《指导纲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田径运动的功能和作用上去重新认识课程目标,新《指导纲要》除了上述要求外,还重点提出了通过田径类课程来传播田径文化,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终身体育观念、创新能力、合作精神、道德修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课程目标(见表1)。与旧课程目标相比,新课程目标更能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更有利于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

1.3教学基本内容的对比分析与旧《指导纲要》相比,新《指导纲要》体现了掌握技能、强调健身、注重实用的原则。一是新《指导纲要》降低了对田径运动技能水平的要求,将一些难度较大、竞技性较强、又缺乏趣味性的项目删除或改为介绍性项目。二是新《指导纲要》增加了实用技能部分,它是在原有田径课程基础上,将越野跑、远足、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实用性、健身性、趣味性较强的与人未来的生存、生活、终身体育密切相关项目纳入到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田径类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以竞技性、健身性和实用性为依据,主要由基础运动能力、田径主要技术和实用技能三大板块构成(图1)。

田径类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与《课程方案》和《指导纲要》的改革精神相一致,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了田径类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现代化、综合化、多样化、弹性化和自主化。

1.4教学基本要求的对比分析与旧《指导纲要》相比,新《指导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田径类课程要树立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指导思想;更加重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要求转变传习式技术教学的倾向,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更加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田径类课程教学课件的开发与运用;更加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与旧《指导纲要》相比,提出探讨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是课程观念的更新变化,提高田径类课程教学质量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要依靠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作为田径类课程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课堂教学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田径类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是提高田径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1.5教学评价的对比分析与旧《指导纲要》比较,新《指导纲要》不仅在名称上有所变化,由过去的成绩考核变化为现在的教学评价,而且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要求、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是全新的。旧《指导纲要》要求着重考核学生对田径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健身手段与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而新《指导纲要》教学评价要求与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相结合,既要重视学生对田径类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健身手段与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评价,也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评价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指导实践的能力。新《指导纲要》的教学评价内容有:基础运动能力、掌握教学基本技能、传承田径运动文化、社会适应能力四个方面,较旧《指导纲要》评价内容更加全面、更加丰富、更加客观、更加合理、更加准确,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反映了现代社会需求,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改善了以往田径技术评定和成绩达标的状况。新《指导纲要》要求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评价,也要重视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进步程度进行综合评价;要求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对技术、技能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定性评价。评价方式也由以往的唯一教师评价转向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考试、测验等方式的有机结合,保证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新《指导纲要》的教学评价强化了激励、教育、发展功能。

新《田径类课程指导纲要》在课程目标、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基本内容、教学基本要求、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对未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与贯彻新《指导纲要》精神,加大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整体改革力度,以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2全面贯彻《指导纲要》精神,深化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

2.1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对主干田径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方向性指导作用。主干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应立足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体育教育专业主干田径类课程目标。2003年6月19日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明确规定: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2004年7月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的《田径类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体育教育专业主干田径类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田径类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平,具备田径类课程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指导课外田径健身锻炼的组织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据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田径类课程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由面向“小田径”转变为面向“大田径”,其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主体地位”、“求知创新”、“合作精神”等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为先导,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突出学生探索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掌握技能,强调健身,注重实用,做到基础运动能力、田径主要技术和实用技能三大板块内容的有机结合,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体系,创新田径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2.2加强田径类课程教材建设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材形成并长期固守以竞技技术为主线的教材体系,导致田径课程教学过于专项化、竞技化。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的大潮和“学校教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在选择田径类教材时紧紧围绕着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着现代社会和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对原田径教材进行了重新审视,进行了新的选择与优化。在《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下,我们打破传统观念的约束,从“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出发,以竞技性、健身性和实用性三大属性为依据,主要由基础运动能力、田径主要技术、实用技能三大板块构成,我们在追求教学内容的竞技性、健身性、实用性的同时,还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特点、体育传统、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和确定了一些特色教学内容,使整个田径类教材建设在追求普遍意义的基础上,反映出我们的特色。充分体现了高校的自主性,更好地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在丰富、更新、优化田径类教材同时,我们还考虑了田径文化的传播及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塑造,将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贯穿于整个田径类教学之中,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教材体系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图2,图3)。

2.3优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型。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在掌握多种教学模式,并了解不同模式的适应条件及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景所选择的最适当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开放式”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3.1注重个性培养,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惯性,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学生倾听、记忆和被动模仿技术为主,缺少独立思考、消化和吸收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学会知识和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方法,教会了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判断力,使学生逐步养成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上,我们把时间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小组讨论、上台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学中多参与、多实践,不断地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和提高了素质。“开放式”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好评。

2.3.2注重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随着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学生基础差的矛盾尤为突出,在规定的课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田径类课程由课内向课外科学合理地延伸,利用校内外各种社会、文化、体育团体提供的平台和帮助,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由教师为学生制定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的课外教育教学计划。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组织田径教学小组、田径科研小组、田径健身小组、田径教学见习、田径教学实习、田径训练见习、田径训练实习、田径运动竞赛的组织与裁判、社会调查、学术交流与研讨等形式的课外教育教学与实践活动,使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之中,反过来学生在实践中能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课内有针对性的学习和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一方面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可以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升华和提高。这样既解决了教学时数少、教材内容多、学生基础差所带来的矛盾,又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实践证明“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2.4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体育教育专业而言,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尤为重要,一方面合理的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是现在的接受者又是未来的输出者,所以教学方法与手段要加快由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加快教学方法与手段现代化的进程。我们根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现代的教育科学理论、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田径类课程教学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统一。在授课形式上由“传授型”向“引导型”转变,即强调教师的精讲、引导、指导下的学生自学自练与自我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充分体现了民主、平等、合作的教风,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自主式”、“合作式”教学,注重科学性和实效性,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认真研究探索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变“封闭型”课堂为“开放型”课堂,面向社会,面向基础体育教育,面向未来。此外,我们还积极引进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研制开发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课件,积极创设、改造教学条件,保证了田径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田径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了田径类课程的教学任务。

2.5完善评价体系解放思想,更新田径类课程评价观念。改革现行的主干田径类课程考评中存在的以考核田径理论知识掌握,田径技术评定和田径成绩达标为主要内容和“一考订终身”的弊端。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形式、多方法的综合评价,全面强化评价的导向、教育、检验、反馈、鉴别、规范、深化和激励的综合功能。在评价内容上我们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个性发展、自主学习等的表现和能力、学生以多种方法与手段发展体能的运用能力、田径类课程教学组织的基本能力、健身锻炼的指导与管理能力、田径类课程主要项目的文化特点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等列入了学生成绩评价内容,这也是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评价方式方法上,我们强化对各种方式方法功能、优缺点及合理的组合(笔试、口试、开卷、闭卷、实践、作业、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等等)建立新的田径类课程评价体系,做到全面衡量,综合评价。保证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真正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表2)。

2.6创建新型师资队伍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从根本上都依赖于教师的主体行为。创新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教师。江泽民同志指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我们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造就了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师大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竞技技术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技能单一、知识结构偏重于竞技技术,对田径健身、田径娱乐、定向越野、攀岩以及田径文化的了解不足,远远不能适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我们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有措施地鼓励和支持田径专业教师通过自学、在职培训、脱产进修、学术会议、攻读学位,老教师的“传、帮、带“等形式接受继续教育,使他们不断学习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不断自我补充,更新和拓宽了知识结构,提高了现有田径教师的学历层次、综合素质和能力,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我门广开渠道吸引人才,引进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充实到田径教师队伍中来,以改善目前田径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不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起到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小结

主干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是整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干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应以社会需求和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发展为依据,全面贯彻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和《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理清改革思路,抓住改革重点,找准实施途径,更好地为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

[2] 教育部.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

[3] 教育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

[4] 顾季青.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2,18(4),110-115.

[5] 张惠红,等.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213-215.

[6] 徐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课中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2):39-41.

[7] 董翠香,胡晓波,茹秀英.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355-357.

体育课程纲要分享 篇4

昆丽河小学:吴桂玲 【课题名称】 《课程纲要》分享 【学习目标分析依据】 1.基于学生实际

开学伊始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三学段的初期,好奇心、求知欲强,已经有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从启发兴趣、激发思维入手,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鼓励畅所欲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愿意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

【学习目标】

1、了解五年级语文下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2、积极参加小组、全班的交流讨论,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竞相发表见解和看法。

3、有争当学习小主人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更感兴趣,更加乐于语文学科学习。

【教学重点】

了解五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教学难点】

围绕《课程纲要》展开讨论,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根据要求“预习要求”自学;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设计】

通过课堂指名说、课堂交流等形式对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价。【学习活动方案】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老师要带领大家认识一位新朋友,它就像一幅地图一样,能够指引大家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找准学期目标,理清学习内容、了解学习安排,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它就是——《课程纲要》。(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怎样才能做学习的小主人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请大家打开目录,看一看本册书我们总共分为几组课文,每组都有哪些内容组成?(精读、略读、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拓展)

2、那这些内容我们怎么合理安排呢?(PPT出示一单元学习时间安排)

根据我们本学期的时间来安排,(PPT)我们将在二月份完成第一组课文的学习,第二和第三组课文我们将在春暖花开的三月份完成。四月份的上半个月,我们将继续学习第四组课文并且迎来一次小的期终检测。四月份的下半月我们要完成第五组课文的学习。在绿意盎然的五月我们将迎来第六组综合实践活动和第七组课文的学习。最后一组课文我们放在六月份完成,同时本月份还要进行期末的复习学习。

3、目录就像路标一样,指引我们了解每组都有哪些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看第一组单元导语,想想本组课文是围绕什么主题写的?怎样学习本组课文呢?(出示PPT,指生说)

4、请大家打开第二组单元导语,想想这一组课文又是围绕什么主题写的?又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呢?(出示PPT,指生说)

5、下面我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你们喜欢那组课文就读那组课文,找出本组围绕的主题和学习要求,好吗?(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PPT出示)

7、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学期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安排,那么我们本学期通过学习要掌握哪些本领呢?(PPT出示学习目标)指生读 学习目标

1.在阅读和语言实践中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汉字,会写本册要求书写的15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盘点”里的词语。继续学习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学习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2.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3.继续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联系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在体悟中促进朗读表达。继续练习默读,养成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有自己的感受,并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4.在阅读中根据课文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题或其他方法,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要点;学习抓住关键词句、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5.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有阅读的兴趣,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6.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表达和交流的需要写作。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并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学写书信、发言稿、活动计划。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开展综合性学习,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围绕主题讨论和制定活动计划,分工合作,组织讨论或展开调查活动,并进行活动总结,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能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组织讨论、演讲,学习辨别是非。

8.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读懂课文内容、联系生活、搜集资料等方式感悟人生的哲理,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8、要完成这些学习目标就一定要有好的学习方法,你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要介绍给大家吗?

同学们介绍的学习方法都非常不错,相信通过你们的介绍,其他同学一定受益匪浅,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9、时间如流水,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很快就会过去,那么到了期末我们如何进行评价与检测呢?(PPT出示)

识字写字:

1、书法竞赛,分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需改进。

2、? 随堂练习。随着课时的进展分别将生字放置在语境中辨析。如组成不同的词,正确运用在不同的句中等。小组竞赛,以“对”和“多”者为胜出。

3、? 单元、期中、期末纸笔测试,百分制评价。

阅读

1.朗读。小组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结对竞赛,要求对每篇课文都尽可能做到正确流利、声情并茂地朗读。

2.默读。教师提供语段篇章,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给予指导性评价。3.课外阅读。重点评价学生在内容概括、文意把握、写法领悟等方面的领悟。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小组互评、精彩发言者上榜等方式。

4.古诗文诵读。主要评价学生记诵积累过程中是否独立思考、是否主动表达、表达是否清晰等。师生共同评价。

写作

重点评价文章结构是否清晰,表达是否有创意,主要采用口头、书面、展示等形式。

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每次活动结束,都要针对学生的表现展开自评和互评,主要评价参与态度、交际方式、表达能力。

三、结束语

体育课程纲要分享 篇5

学习目标:

1.通过与学生交流《课程纲要》,了解本学期美术学习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

2.通过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重点:

课程内容和目标的整体把握 学习难点: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全面展开 学习过程:

一、谈话交流,明确主题。

1.同学们,在暑假里老师完成了一份特殊的作业,它的名字叫做《课程纲要》,请看我写出它的名字(板书)。这也是我送给大家的礼物。它就像一位导游,会提前告诉我们这学期的美术要学习什么内容,大概所需的时间和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进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分享这礼物吧!

二、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一)了解学习内容

1.打开二年级上册的美术书,在最后的末页映入眼帘的便是目录了。它显示了教材的课题,是本册书的路标。通过目录我们可以了解到本册书的组成部分。

谁来说说你从目录上可以发现本册数都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指名说)这册书由22课,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国家编制的有18课,后一部分有3课是河南本土教材。咱们来看课程内容安排 教学安排:

第一周 《添画 》 第二周 《吃虫草》

第三周 《认识身边的树》《绘画游戏》 第四周 《纸盒变家具》《纸盒变家具》 第五周 《节节虫》《吊饰》 第六周 《洗澡》

第七周 《假如我是巨人》

第八周 《头饰设计》《艺术作品中的动物》 第九周 《和妈妈在一起》《怪兽》 第十周 《我的收藏卡》 第十一周 《做笔筒》 第十二周 《画夜景》 第十三周 《画影子》

第十四周 《童年》《我喜欢的鸟》 第十五周 《复习考试》

当你深入观察时,你会发现本册书同以往一样,继续以不同颜色来表示不同的课型进行安排的,红色是绘画课,造型表现。蓝色的是欣赏课,欣赏评述。绿色的是手工课,设计应用。还有紫色的是综合探索课。

4.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大概需要30个课时来完成。

(二)明确课程目标 1.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学期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和所需时间,我们本学期通过学习要掌握哪些本领?

2.那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不同课型的教学目标吧

3.出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目标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再联系自身情况说说自己最需要提高的目标。

4.出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目标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再联系自身情况说说自己最需要提高的目标。

5.出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目标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再联系自身情况说说自己最需要提高的目标。

6.出示【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目标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再联系自身情况说说自己最需要提高的目标。

7.在强调 【造型·表现】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忆三年的学习生活,想想我们通常都在哪里使用,来提高绘画的积极性。(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目标之后要给学生相应的评价和回应。)

三、交流方法,轻松学习。

1.我们知道了课程的内容和目标,接下来就是课程实施了。要完成学习目标就一定要有好的学习方法,你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大家?

2.四人小组可以开展交流讨论。3.学生交流发言,教师随即点评。

4.同学们介绍的学习方法都非常不错,相信通过你们的介绍,其他同学一定受益匪浅,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四、交流评价原则和内容,树立学习信心

1.时间如流水,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那么到了3 学期末我们又如何进行评价与检测?难道评价仅仅指的是期末考试吗?我们先来看看评价的原则。

2.评价的原则分为3个,我们所说的期末考试其实是属于(生接:总结性评价)。而更应该着重重视的是(生接:日常性评价)。

3.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你们想让老师从哪些方面来评价你?比如:对于你课堂上的表现或绘画作业你想让老师怎么样评价你?想好之后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4.班级交流,老师给出相应的评价以及回应。引导学生体会到日常性评价的指导作用。

5.对于大家所说的评价,老师将其内容主要归纳为一下几个方面:学习习惯、创作构思、表现形式、技能和综合评价。而这些内容也就是我们刚刚所学过的学习目标的主要内容。

五、课堂小结,提出对学生的期望。

体育校本课程纲要 篇6

《魅力田径》实施纲要

竹林学校校本课程——《魅力田径》实施纲要

《魅力田径》课程说明

本课程名为“魅力田径”。其主要内容是针对中小学生,在校接受适合此年龄段的田径技术教育所创编的。田径运动有着其他运动无法替代的优势:它有利于发展学生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变向、柔韧等身体身体素质素质;有利于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勇敢顽强的意志意志品质品质,满足现代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的需要,因此如何让学生喜欢田径课,进而积极主动的完成田径校 本课程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想通过本课的研究找到学生真正喜欢的田径课的内容或者模式。跑步对身体有许多好处!第一、跑步可以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它可以使心脏的收缩、舒张能力大大增强,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脏病的发生。第二、跑步可以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我们跑步 时呼吸肌收缩有力,气体交换量增加,肺活量提高,使人养成深、慢呼吸的习惯。第三、跑步有利于耐力、灵敏度、协调能力的提高,增强人的体质。第四、跑步可以倍养我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魅力田径

2、开课教师:张付成 陈会斌

3、教学材料:自编纲要、田径教学光盘资料

4、课程类型:

5、学习时限:一学年(每周 1 课时,共 30 课时)

6、授课对象:1----9 年级

7、课程性质:学科拓展类

二、课程具体方案

(一)课程目标 1.运动技能目标:发展学生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变向、柔韧等身体素质。2.生理健康目标。通过练习,有效地改善大脑皮层神经兴奋与抑制的过程,提高 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的功能,使身心得到 全面、均衡的发展。3.心理健康目标:培养中学生的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满足现代学生自我价值的 实现的需要,感受合作力量,唤起团结意识,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激发和培

(二)具体目标

1、田径基础知识(1)通过学习田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田径增进了解,能自然过渡到学习训练 当中。(2)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了他

们对田径的好奇心和学习田径的兴趣。

2、基本功训练(1)采用身体素质训练的方式,训练学生能掌握田径的基本能力和技术动作。(2)通过训练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适当的拉伸,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 调性。

3、跑步基础训练(1)初步掌握跑的技能,掌握训练方法,提高身体素质。(2)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很快的适应比赛节奏的激烈性。(3)提高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4、奥运会田径比赛欣赏(1)在欣赏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种大型比赛的理解力。(2)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 学生主动地训练。

(三)课程内容

单元一: 基础知识(20 课时)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 授课地点 授课教师

1、田径起源、田径项目

2、田径点滴小知识

1、跑的专门性训练

2、摆臂技术和跑的专门性训练

单元二: 全面的身体 素质训练(25 课时)

3、柔韧性训练

4、平衡性训练

5、跳跃性训练

6、速度性训练

7、变速跑训练

8、耐力性训练

单元三: 视 频 欣 赏(3 课时)

1、观赏跑步比赛的精彩片段

2、学习并掌握一些田径规则

3、实践练习比赛

(四)课程标准

1、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跑步技能和训练方法,能够正确有力地进行体育测验 和比赛。

2、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力。

3、使学生能够感受合作力量,唤起团结意识,从而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和意志 品质。

(五)课程实施说明

1、授课形式:教师为主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直观教学与启发思维相结 合,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2、组织形式:讲授,训练,欣赏,实践活动。

3、活动安排:(1)课内讲解。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奥运会的资料,课上让他们互相交流,老师给予适时的点拨,使学生对田径知识有深刻的了解。(2)课外让学生参与比赛和一些更大型的体育比赛活动,去感受体育带给自 己的的魅力。

4、上课时间:每周三下午三、四节课共 40 分钟。

5、上课人数:50 人

(六)考核评价说明

1、考核方式:制定了关于学生的出勤表、参加活动记录表、学业成绩评价 表以及学生学习情况评价表。

2、考核形式:基本功实践考核、小型比赛、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丰富的评 价方式。

3、考核结果:学期末评选“ ‘快乐田径’优秀学员”和“校园小明星”称 号。(考核标准:学期末,全勤、参加活动情况是 3 个小笑脸的学生定为“ ‘快乐田 径’优秀学员” ;学习情况总评是优、学业成绩为 4 个 A 的定为 “校园小明星”)。

三、课程目标:

1、突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旧体系,建立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能力,促进

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课程目标体系。使学生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身体活动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通过各种体育途径,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学会健身,至少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寓德育和美育于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团结合作、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等良好体育作风,同时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让每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四.实施建议:

1、教师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不断地调整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突出课程的生成性特点,创设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

2、在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养成锻炼身体习惯。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3、教师应对本人开发的单元教材进行试教,通过实验对照班、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做好反馈记录,不断修改完善教材内容,最后在教科室的指导下年级推广运用。

4、教师应该注重校本课程的学习与交流,统一观点,增强合作意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体验新课程理念,努力推进新课程的改革。四.课程评价(附后面)

(一)对教师的评价:

注:1.评价意见等第:A—优,B—良,C—一般,D—需改进。

2.具体栏目的评价,只需在后面的方格内打“√”,综合意见以定性分析为主。(二)对学生的评价:

我校课程开发项目基本上都是运动技能类,如足球、篮球、乒乓球、武术等,通过学生自身参与评价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互教互学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

1、评价主体多元化:

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占40%):主要通过对学生的技术评定,使教师了解和掌握教学质量与效果,同时控制整个评价活动,掌握主动权。

②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占40%):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与评定活动,引导学生相互关心,互相了解,主动观察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和能力,鼓励学生发扬协作共进精神,在互教互学中,使学生建立交流与沟通的人际交往意识,并在考核评价活动中,逐步掌握正确评价的技巧,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学生自我评价(占20%)素质教育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综合评价时,除考虑学生间相互评价外,还安排了学生自我评定的比例,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养成主动学习,自觉锻炼的方法。(附自我评价表)学生课堂自我评价标准

1.在体育课上,我学习____认真。

a 非常

b 比较

c 还算

d 不太 e 一点点 2.在体育课上,我得到了同学的帮助,我___ a非常感激

b 无所谓

c 觉得是应该的 3.当动作出现错误时,我对错误的原因___思考

a总是仔细

b进行一些

c有时

d很少思考

e从不 4.对学习目标已完成___

a全部

b大部分 c 一半 d 一点 e 零 5.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项目___感兴趣 a非常

b很

c无所谓

d有点

e一点不 6.在体育课上,我学习___主动

a非常

b比较 c 不确定

d不太 e不 7.我对自己动作不规范的地方____注意

a非常 b 比较

c有时会

d不太

e不会 8.在老师组织的讨论过程中,我发言的积极性___ a非常高

b比较高

c不太高 d 不高 e 没有 9.我对自己的运动表现___满意

a非常 b 比较 c 还算 d 不太 e 不 10.我对自己和同学的差距___清楚

a非常 b 比较 c 还算 d 不太 e 不 11.当同学出现错误时,我___帮助指出

a会立即 b 会 c 有时会

d不太愿意

e不会 12.在学习过程中,我有意识一边思考老师教授的要领一边进行练习的次数___

a增加许多 b增加了 c没变

13.在学习过程中,我___能体会学习带来的快乐 a总

b大多时候

c有时

d很少

e不能

2、确定评价指标:

技术水平(占60%):根据学生实际掌握动作质量与临场发挥的水平,在独立完成任务练习的基础上,按动作规格,技术要求,熟练程度及演示技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态度(占20%):包括出勤,遵守课堂纪律,主动学习与刻苦练习的程度,求知欲望及课余强化复习的次数。

学习能力(占20%):对教材的掌握速度和质量,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与表现能力,遇到问题的解决力法及同学间互教互学的能力。

3、确定评价项目与标准。

甲:动作完成好,姿势正确,熟练到位,轻松协调。

乙:完成动作较好,动作较连贯。基本到位,无明显错误。丙:基本能完成动作,不够到位,连贯性差。

丁:未能完成动作,质量差,经补考,并在教师的提示和同学的帮助下不能完成动作。

4、操作

体育课程纲要分享 篇7

现代社会可谓日新月异。很多我们曾经熟悉的事物正在慢慢地消失、改变,但是同时也有更多的事物正在或者将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强烈冲击,但同时也催生了众多依靠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体,网络体育新闻评论正是其中之一。在网络体育新闻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媒体的身影,但更多的却是在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对传统体育新闻评论进行拆解和重组。现如今,网络体育新闻评论有其独有的特点,正在为更多人所知晓、接触,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以及新时代的要求,网络体育新闻评论未来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思考。翟巍先生所著的《体育新闻评论纲要》(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4月出版)一书中,作者以体育新闻评论的最初起源为开端,借助体育新闻媒体评论发展的主线,通过进行大量的理论论证以及实例比较,向读者详细地介绍、分析了网络体育新闻评论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总体来讲,该书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线索清晰,布局合理

翟巍先生所著的《体育新闻评论纲要》一书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通过网络体育新闻评论的起源、发展方向详细介绍了网络体育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书中以体育新闻评论的评论文化品格论、评论风格流变论、评论流派论三个部分为讲述角度,详细地总结、介绍了体育新闻评论的起源。作者通过对这三部分的安排,让学习者可以充分地了解体育新闻评论的理论研究。在体育新闻评论的发展时期,作者在书中安排了两个章节来分别介绍。一个章节是仍旧局限于传统媒体的电视体育新闻评论。另一个章节则是依托网络,属于新媒体的网络体育新闻评论。本书所采用的合理布局,使得本书虽然内容繁杂、丰富,但是却不嘈杂、不落俗套。让读者可以清晰、简明地了解全书的布局,以及书中所介绍的体育新闻评论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二、内容新颖,引人入胜

本书不同于其他的同类书籍,作者在全书内容的设置方面,并没有进行单纯的、枯燥的填鸭式讲述,而是采用新的叙述方式对旧有的素材和内容进行新的改变和加工。经过作者的重新分解与排列,与旧有的素材完全不同的新内容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学习者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如此,作者在全书中还大量采用了最新的体育新闻评论例子作为研究素材。新颖的内容,犀利的语言,独到的视角,无不迎合着现代读者的阅读爱好。这些内容的设置,使得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加深了对体育新闻评论新、旧形式的了解与比较,甚至更进一步地引起读者对于体育新闻评论发展趋势的思考。

三、专业讲解,研究、学习指导

本书的作者翟巍老师,可以说是研究体育新闻的专家。他以自己从事体育新闻评论的多年实践经验为基石,融合其他专家的意见,而总结编成《体育新闻评论纲要》,从最专业的角度,为读者进行专业的讲解和分析。翟巍老师根据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总结出网络体育新闻评论的诸多特点。通过对所总结特点的深入分析、研究,将网络体育新闻评论与传统体育新闻评论进行全方位的深刻比较,全面、直观地为读者展现出体育新闻评论的优势与不足。本书以自身的严谨性,为相关专业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专业的素材和研究方向,同时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研究的指导教材和专业书籍。

体育课程纲要分享 篇8

第一,本课程应当勾划这样一个体系,就是一条线索为主,四条线索为辅。这条主线索就是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实现面向世界的近代化。我想这就是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110年的中国近现代史,它的主要线索就是这个。四条辅线索是:其一,近现代以来也就是110年的中国社会状况,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国情,包括广大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也包括近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尤其是要认识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的历史规律和逻辑结论。其二,近现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关系,以及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是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三,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从17世纪以后,西方主要国家已经陆续走上近代道路,逐渐形成了近代化潮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原有的自然经济秩序逐渐被打破以至最后被商品经济所取代。了解中国近现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其四,中国是怎样实现从中世纪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向近现代转型的。当然中国的政治文明在近现代社会一直没有得以实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什么在中国无法实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为什么不能引导中国社会走向文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开始了实现政治文明的历程。教育大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第二,大学的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同于历史专业本科学生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课程。这两门课程实际上侧重于从史学学科本身或者从学术角度进行教学和研究。而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也不同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这两者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内容不能完全重复,否则对大学生没有吸引力,在深度上有所区别,大学应当比中学的更深一些。二是体例应当有所区别。我的建议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否采取专题的体例。因为对于这段历史,大学生是基本熟悉的。他们在中学时期已经把握了这段历史的全貌,甚至对基本问题也是熟悉的,尤其是文科学生更是如此。那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不是可以分为十个专题,按照这样的体例编写教材。可以在教材的前面有一个类似概要的部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介绍,作为第一个专题,统领整个教材的内容。第二个专题是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的历次战争的过程,所有战争串联起来,也可以使大学生对中国社会一步一步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有直观的、纵向的了解。第三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状况,从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冲击到洋务运动,再到甲午战争的初步发展时期,到辛女革命前后的黄金时期,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红色根据地的经济和后来国统区的经济等,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第四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情况,包括社会的文明进步,社会风俗的演变等等。第五个专题是近现代思想文化,从龚自珍、魏源、严复、康有为到孙中山、毛泽东,先进的中国人是怎样向西方学习救国救民真理的,近现代科学教育和各种文化形态的产生和发展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的最终胜利,还包括对近现代史上的伟人和其他著名人物的重点介绍,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六个专题是近现代人民革命战争,包括农民战争和农民运动,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等等。第七个专题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乡村建设等等。他们是向西方学习救国救民真理的先驱,但是他们学习的西方方案还是不能救中国,这究竟是为什么?第八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转型,包括政治体制、军事制度、科举制度、外交制度等等。第九个专题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陕甘宁边区,西安事变等,这方面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内容。第十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与世界近代化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关系,也就是要介绍和研究近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实现面向世界的近代化、现代化。最后全书可以有一个近现代史大事记,编年体系,使学生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具体的了解,这个可以作为附录。

这样的编写体例有点类似纪事本末体的体例,可以避免与中学教材和历史学科本科教材的重复。

第三,本课程课堂教学设计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四门政治理论课里最为成熟的一门。因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在学术界来说已经有了100多年的研究,可供参考的专著和教科书十分丰富。但是这些教材主要突出了学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不够。那么如何按照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来编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材,还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我的认识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化、立体化、多层次、相对接、重互动的教授思路。主要是六个方面:一是课堂上的基本内容教学;也就是教学大纲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二是多媒体教学,配合文字教材,编写电子教案和音像等多媒体教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化;三是社会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各地的历史资源和革命老区资源,安排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四是讨论、演讲、写小论文,要求学生自我安排这个环节的工作;五是专家专题讲座,聘请十名本学科的专家学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某些专门问题开办讲座,在全省高校的范围内巡回讲座,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六是网上教学,教材和讲义、参考资料等可以挂在网上等等。我们应当尽可能地采用以上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整体教学框架,这是需要在设计教材的时候就一并考虑周全的事宜。这是六个结合或者六个主要教学环节。

第四,编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材,应当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我的认识是要注意三个结合、两个突出。三个结合:一是思想政治理论与当代社会实践以及大学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相结合;三是历史发展与逻辑规律的结合。两个突出;一是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从正面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加以正确引导,强化大学生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个历史结论的信念;二是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刻苦学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门人才。

以上是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初步认识,个人意见很不成熟,主要是想提供一块引玉之砖,以使我们的讨论更加深入。

上一篇:食堂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知识要求下一篇:浓浓的思乡情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