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精选5篇)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基本的要求是研究好三维目标,落实好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三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注重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其二过程与方法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注重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其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则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高尚的人格的形成,崇高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的养成,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因此三维目标设定和落实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十二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状物散文, 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本课进行的是第二课时, 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
目标预设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利用网络资源, 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整理、加工信息,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秦兵马俑”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想象中感悟兵马俑类型的众多, 个性的鲜明。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体会兵马俑艺术的博大, 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重温“规模宏大”, 导入新课
1. 上堂课, 咱们走进了西安, 走进了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说说看, 你们了解了什么?
2. 今天这堂课, 我们继续踏上兵马俑之旅, 借助网络感受兵马俑鲜明的个性。
二、依托网络, 自主学习
1. 点击“走进课文”, 大声读课文4-9节, 看看课文重点写了什么?你又最想研究什么?
2. 生交流。
▲交流“将军俑”。
(1) (出示文字) 自由读读这段文字, 看看将军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说说感受。
(2) 打开网站, 点击将军俑, 亲眼目睹将军俑栩栩如生的形象。
(3) 生交流阅读感受。
(4) 刚才我们通过文字、通过网络都感觉了将军鲜明的个性。我相信, 你们还能通过琅琅的书声把将军俑鲜明的个性表达出来。
(5) 指名读, 生评价, 再指名读, 再评价。
▲交流“武士俑”。
1.威风凛凛、神态自若的将军让我们记忆深刻。武士俑一定还有更多发现等着你。点击网站进入武士俑, 在友情提醒下, 自己去研究研究。
2.生交流。
(1) 交流两者区别。
(2) 交流个性。
(3) 指导朗读, 生练习, 朗读表演, 评价。
三、细细观察, 模仿创作
1. 咱们一起重点研究了将军俑、武士俑鲜明的个性。每一件兵马俑作品都让我们感受他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让我们随作者去仔细地端详、细细地品位这一件件艺术珍品。
2. 指名读第10节。
3. 点击网站, 让我们进入“表情特写”, 这里有各具特色的图, 细细观察, 如果找到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 请用朗读告诉大家。
4. 打开网站, 欣赏其他的神态图, 选一幅你最感兴趣的, 学着作者的想法展开想象, 重点描写他的神态。
5. 屏幕广播, 师生现场创作。
6. 交流、评价留言。
四、播放录像, 感情升华
1. 播放录像:是啊, 有人说, 不到兵马俑, 不算到中国, 今天, 让我们再次伫立于秦俑坑前, 来检阅这支所向披靡的军阵吧!
2. 齐读最后一节。
解读与反思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 信息技术赋予教育新的生命, 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如何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崭新课题。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根本上说, 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借助网络环境去获得一定的知识, 而更侧重于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 培养学生整合课本内外的知识, 并运用知识培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拿着教材, 我反反复复读。从学生的角度看, “秦兵马俑”离他们的生活较远, 在他们心中很神秘, 这份“神秘”是他们最想揭开的面纱, 最想解读的疑惑。于是, 在设计教案时, 我执着这样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拓展文本, 让他们在网络的海洋中尽情畅游, 自主探究, 了解心中所想, 解答心中疑问。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在课堂上适时地进行反馈与交流。
用不用网络, 在什么时候用, 怎样用网络都要根据课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设计理念来确定, 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网络教学模式的运用应当因“材”施教, 基于此, 我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用好教材, 回归文本。
再次拿着教材, 反反复复地读。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化的探究欲望, 每个学生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在信息的海洋里快乐地畅游, 但又不使得课堂零零碎碎, 我在《秦兵马俑》专题学习网站中提供大量经过归类、整理、加工的信息源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专题学习网站中,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有了主动探究的意识, 然后围绕问题去自主探究。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互相补充, 甚至有学生在交流、探究后对书本提出了质疑,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这过程中, 紧紧扣住欣赏——感悟——朗读这条线,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 依旧是书声琅琅。
2.用好网络, 享受教学。
在“留言板”这个环节中, 调整后的教学设计也真正体现了网络的交互功能。并不是让学生空洞地抒发几句感想, 无病呻吟, 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建成的“交流平台”, 而是让学生从大量的表情特写图中, 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图, 仿照作者的写法, 课堂上进行创作, 每一个同学都有创作的机会, 每一个同学也都能欣赏到其他同学的创作, 并有机会进行评价, 评评自己最欣赏的创作,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丹徒区高资中心校
纪育珍
上完《秦兵马俑》一课,心中有许多的感触,同时心灵也受到极大的震撼。又一次感受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
这篇课文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研读文本以后,我们认为:语文课要教的应是《兵马俑》,而非“兵马俑”,除了让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做到读写结合。
《课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而本篇课文,值得学生研读、学习、借鉴的写作方法较多,如采用数据、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说明事物;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运用过渡连接上下文内容等等。本节课作为第二课时,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是课文3至11自然段。
本文作者在介绍秦兵马俑时,用大量笔墨分类描摹了兵马俑的的个性特征,同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描摹与想象之中,秦兵马俑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仿佛被带到了2000年前的古战场上,秦始皇统率千军万马,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吞并六国,威震四海。描摹与想象,是状物文章最大的特点。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既感受到秦兵马俑绝无仅有的高超的制作工艺并为之惊叹,又习得这种观察描摹并加以想象的表达方法呢?我们以为必须以文本为依托,以言语为聚集点展开教学。学生初步感受各类兵马俑的特征后,以一种兵马俑为例,如“将军俑”,先请学生阅读文本,体会四字词语和短语的表达效果:整齐、有力、节奏感强。然后追问学生:这样介绍,我们已经足以认识哪个是将军俑了,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要说“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呢?学生天生好奇,此一问,是学生不曾想到过的,必定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对比交流中体会到,联想,能让将军俑显得更逼真,更能说明兵马俑的惟妙惟肖、个性鲜明。
除了以上对兵马俑的整体描摹外,作者在课文第10自然段重点描摹了兵马俑的各种神态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这一段文字非常精美,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 点所在。在学生找出想象的部分以后,我提议把想象部分的文字拿掉读读看,再和原文作比较,以此体会加上想象描写的妙处,学生很快体会到这样的写法给兵马俑注入了思想和感情,把泥塑的兵马俑写活了。这时水到渠成让学生读出兵马俑的思想和感情,读出不同神态的特点,学生的朗读也更加有滋有味起来,且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出这一段。
这篇课文是一个让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的很典型的教材,文章从教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观察事物,并运用了许多说明方法,其中,想象尤为突出。如第10自然段围绕“神态各异”作者对兵马俑的神态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并进行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考虑到学生对战争的场面不太熟悉,学习第10自然段时,我出示6张典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想象,让学生模仿书上的句型“有的……好象……”进行说话训练,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台阶,又真正把网络教学和语文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动口说出自己的看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创造了看的机会,让学生的眼“活”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电子教材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有序排列,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
在上《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在电子教材中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如秦始皇和秦文化的介绍,如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有关兵马俑的录象……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2、创造了说的机会,让学生的嘴“活”起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我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口动起来了,问题多起来了,创新的思维活起来了。如通过速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详细介绍。又如教学完第10自然段,让学生模仿“有的……有的……”说一段话,真正把网络教学和语文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动口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要创造做的机会,让学生的手“活”起来。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只有知识内化了,才能说知识就是力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互相合作,浏览拓展阅读中的文字及图片等,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进行深入研究,说说他们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的互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但遗憾的是,我没有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探究结果,整合计算机课上所学的知识,并动手制作成演示文稿,然后在向同学们汇报时,用演示文稿展示学习收获,这样可以使同学们用眼、用耳分享其学习成果。
课堂上,电子教材的介入,改变了以往语文课单一的听、说、读、写模式,为学生创造了做的机会,使学生的手“动”了起来。
4、要创造想的机会,让学生的脑“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奇思妙想”、“别出心裁”,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语文教学中,教学生从多方面探求,多角度思考,多情景描述,多情节描写,去求异,使思维纵横扩散;去求佳,使思维聚合收敛,以引发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产生突破性的飞跃和敏锐的顿悟,即突发奇想,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但这堂课,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学生到网络室上课很新奇,发言不如教室热烈,原因是电脑吸引了他们一部分注意力。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困难,学生的自主权大了,课堂生成性增强了,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应变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
2、上课实际操作时遇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比如老师即要上课,又要操作电脑,还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常常会顾此失彼,弄得手忙脚乱。
【语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秦始皇兵马俑》语文教学反思01-11
语文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5-27
《秦兵马俑》教学课例及反思10-08
五年级语文语文教学反思10-08
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1-03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反思06-21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06-23
初三语文的教学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