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学案例分析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滕王阁序》教学案例分析(推荐10篇)

《滕王阁序》教学案例分析 篇1

宁德四中林盛滨

【案例背景】

《滕王阁序》是千古传唱的奇文、妙文。但同时又是教学中的难文硬文。它是骈文的优秀篇章,但用典多,文辞简奥的特点又往往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地方,督促学生查找有关词典资料以加深理解。这些工作在学生课前预习中做了充分而必要的强调。考虑到理科班学生在下面查资料的积极性不高,直接给出预习题目。

学习中,充分利用本文句式对偶、音韵和谐、辞采华美等特点,加强理解和诵读。诵读时,除了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还注意每个句子节奏的划分。文意的理解重点放在第五段所运用的几个典故的含义和作用。实词的理解,利用句式特点加以体会。

深入探究的问题放在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

【案例题旨】

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和发言,所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少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是被动式接受和机械式记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建构对话式语文课堂。在“对话式”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间不再是那种传授与接收、灌输与接受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流关系。在课堂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开放的精神状态,可以不受教师预设问题和固有概念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交流意见的同时,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认识,从而达到一个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

而古代散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在学生自主解决文章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对话式交流和探讨是本案例思考的核心问题。

【案例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2、整理这篇文章涉及到的历史典故。

3、了解有关滕王阁的历史传说,丰富文化知识。

3、回顾“序”的文体知识,将《兰亭集序》温习一遍。

4、试着梳理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联系作者的身世理解作者兴悲之由并将这种情感的变化和《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情感的变化进行比较。

5.找出文中写景或抒情深深打动你的句子进行分析。

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和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面对教材,学生不应该是等着老师来教学,来给他一个模板式的记忆内容。而是在不带着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前提下自主地和文本对话。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注重自己的感受、经历和体验,为后面师生对话以及生生对话打下基础。这一步相当重要。

二、作者和解题:

请学生介绍王勃的生平事迹,教师明确:

1、王勃14岁应举及第,受朝散郎。为沛王侍读时因撰写《檄英王鸡》而被逐。入蜀补虢州参军时又因擅杀官奴曹达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2、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3、解题:

(1)王勃和《滕王阁序》: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2)序:序的概念和种类

(3)四大名楼: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有些景观因为历史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范文正公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它们因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学生展示课前所学,进行学生之间的对话,另外学生的预习成果

得到认可,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第一环节:

朗读:第一次朗读听学生读,正字音,明句读。

第二次朗读要求体会音韵美。

第三次朗读注意体会意境美即文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教师点明文体特点及文章运用的变化多端的句式。

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这是学生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也是学生和文本的浅层次感性对话。在朗读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对文章有一个朦胧的感性认识,尽管学生现在还说不出来文章好在何处,但通过前面作者写此文具体过程的介绍和自己的朗读,有了“千古美文”的感觉,并且心中有了对文章的浓烈的喜爱之情,对王勃的才学有了钦佩之情。这样后面深入文章内容的探讨才是真正的学生和老师的对话。而不是老师的一味灌输。

四、第二环节:理清思路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之应有之义。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则颇见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结构图:

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说明:此步骤重在加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学生充分自由朗读的前提下,让学生试着理清文章的思路。这实际上是缘着作者的文字追踪作者的所思所想。因为作者的思路也是决定作者为文高下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篇文章能否脱颖而出,能否成为传诵千古的奇文、妙文,也要看它是否有不落窠臼的框架结构。行文思路可以说是文章的框架,是一座

高楼的外在的结构支架。坟头一样的丘陵是无法突现出高楼峻阁的轩昂气势的。所以作者胸中有丘壑、有山川、有高原,还需与之相应的地基在。

五、第三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胜地、胜友、胜景及作者情感的变化。自由讨论:

1、作者笔下的山川楼阁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写了怎样的宴会盛况?

3、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4、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这一步骤重在给时间让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对话。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六、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课下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写景或抒情的句子加以分析,另外由本篇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联系其他的写水天相接景象的句子进行比较性鉴赏。

第二课时

一、鉴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也是本文最为闪光的一句。相传都督阎某拂袖而去后,闻此句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诗句中展示的画面。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明丽。

教师总结: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2、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

即云似岭,望水若天。(袁宏《东征赋》)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萧绎《荡妇秋思赋》)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

旌旗共云汉齐高,锋锷同霜天比净。(释僧懿《平心露布》)

教师明确: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的下句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构成色彩明丽的画面。

3、前人又曾指出,王勃的句法出自“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试比较一下两句的高低。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显得雕琢造作,意境也不如王勃的优美动人。庾信的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超出前人甚远。

二、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在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句子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提出:为什么落霞是与孤鹜而不是群鹜齐飞呢?我们在许多图片资料中看到的都是许多只鸭子一起在晚霞中高低错落地飞着。这种描写是不是和实际景象不符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实际上我们再看接下来的一句: “渔舟唱晚,响穷澎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其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伤感。为什么色彩明丽的景色背后有着灰暗的底色?

有人说对失意人生的悲叹是这篇文章的本质。

可以说,王勃在最初表现出来的逸兴只是斯时斯地的感触,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后对宾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对《滕王阁序》而言,这些均不足观。足观的是“失路之人”在强烈的渴望“望长安于日下”,在热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观的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呐喊助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足观的是“有怀投笔”者“无路请缨”,只好“奉晨昏于万里”,无奈到绝望。只有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年轻背后的沧桑,辉煌后的伤痕。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

说明:这一部分是学生在充分感悟文章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和老师之间的对话。这种深层次的对话是非常难得的。也是需要学生在理解文章和梳理自己的思想进而组织自己的语言方面付出相当大的心力才能实现的。教师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写给王勃,一两句话均可。

说明:让学生给王勃写两句话,与其说是让学生跨越时空和王勃进行对话,毋宁说是学生在理解深思了文章内容后的一种自我对话。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对话式课堂”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首先,学生的课前预习在老师的题目指引下有明确的方向,能将预习工作落到实处。另外课外资料的搜集也能在老师的指引下切实有效地进行。这为学生实现同学之间和师生

之间的对话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课堂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凝听者和参与者。这营造了平等的开放的课堂氛围。尤其是在互相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学生提出了非常有创造性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这应当是课堂的一个师生的深层次对话,也是学生真正积极思考问题的一个体现。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比教师在那口干舌燥地讲,学生在那意兴阑珊地听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要更为深入和通透。

第三,课堂和课后强调学生动笔。动笔的过程是自我梳理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深层次对话的一个过程。在这里,学生将学习化做一个自觉的理性的过程。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课前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如何解决真正的“对话式”交流和可能出现的放鸭式现象之间的矛盾还是一个摸索中的问题。老师稍为急躁些或学生稍为懒散些都有可能功亏一篑。

《滕王阁序》教学案例分析 篇2

其一, 来源广多, 内容厚实。本序共147句, 计605字, 据不完全统计, 典故达59个之多, 占三分一强。其典故来源途径多, 按多寡排列如次:第一, 史书24处, 上起《左传》, 下讫《宋书》, 涉及史书十余种, 最多的是《后汉书》;第二, 文学作品17处, 有小说, 有诗歌, 有散文, 还有辞赋, 诗集, 文选;第三, 四书五经《论语》《礼记》, 诸子百家 (《庄子》《列子》) , 天文地理《晋书·天文志上》、《越绝书》《禹贡》等, 其他 (如《中华古今注》《方言》《王篇》《尔雅》) 各4处;第四, 文学评论, 文坛掌故各1处。如此多的种类, 充分显示了其所用典故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令人拍案击节。

其内容有以“人杰地灵, 徐孺下陈蕃之榻”来追溯历史名流的, 有以“宾主尽东南之美”来表现群贤毕至的, 有以“腾蛟起凤”来形容文人文采之美的, 有以“紫电青霜, 王将军之武库”来称颂武将韬略的, 更有以“睢园缘竹, 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 光照临川之笔”来铺写欢饮娱乐场景, 以此暗示宴会之繁华, 人物之高雅的, 有以“怀帝阍而不见, 奉宣室以何年”来抒写自己报国无路, 济世无门的哀婉情绪的, 有以“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来慰藉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的;还有以“酌贪泉而觉爽, 处涸辙以犹欢”来表现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坦露乐观开朗情怀的, 有以“北海虽赊, 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 “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 来抒发他不甘沉沦的壮志豪情的, 有以“无路请缨, 等终军之羽冠”, “有怀投笔, 慕宗悫之长风”来表明自己虽请缨无路但还是渴盼投笔从戎, 乘风破浪的志向, 以此来暗示自己不甘示为“三尺微命, 一介书生”的, 还有以“胜地不常, 盛筵难再, 兰亭已矣, 梓泽丘墟”来极写古今盛会曲终人散, 无迹可寻的凄凉的, 等等, 不一而足, 藉此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作者正是发挥其博览群书的优越, 自如地驱遣典故, 以如椽之笔描写山川形胜, 暗写嘉宾高朋, 特别是以跌岩之笔, 述志言情, 事典繁多但贴切达意, 之势充畅而语韵意丰, 展示抑扬深沉的情感发展轨迹, 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失意与奋进的复杂感情, 发自肺腑, 感人至深。

其二、方式灵活, 手法多样。本文几乎句句有来历, 字字是珠玑。所用典故方式灵活, 有的摄其梗概, 蕴含丰富, 如“徐孺下陈蕃之榻”、“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无路请缨, 等终军之弱冠”等;有的截取一个词, 简洁明了, 如“宾主尽东南之美”中的“东南之美” (语出《世说新语·言语》:“会稽贺生, 体识清远, 言行以礼, 不徒东南之美, 实为海内之秀。”“怀帝阍而不见”中的“帝阍” (来源于《楚辞·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 倚闾阖而望予”;有的仅改一字, 境界顿高, 如“穷且益坚”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丈夫为志, 穷当益坚”) , 一字之改, 志向更坚;有的用别名, 趣味陡增, 如“梓泽丘墟”中“梓泽”乃晋石崇的金谷园之别名;有的仅点明人物, 撷取名言中的一词, 引人遐思, 如“慕宗悫之长风” (典出《宋书·宗悫传》:“乘长风破万里浪”) ;有的为了满足骈文字数的要求, 简称姓名, 如“杨意不逢”、“钟期既遇”二句中的“杨意”是与司马相如同时代的“杨得意”之省, “钟期”即《列子·汤问》中的“钟子期”之略;有的缩略主语, 镶嵌自然, 如结句的“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之尔”就是钟嵘《诗品》中“陆 (机) 才如练, 潘 (岳) 方如江”的缩略;更令人称道的是仿拟出新,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就是模仿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 秋水共春旗一色”而写就的切情合景的千古绝唱!如此灵活多样的用典方式, 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引人联想, 让人信服, 使得语言文采斐然, 委婉含蓄, 大大增强了表现力与感染力。

那么多的典故, 有的是前人文句, 有的是历史故事, 而用的手法又力避雷同。有的是明列, 如“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 如“酌贪泉而觉爽, 处涸澈以犹欢”;有的是正用, 如“孟尝高洁, 空余报国之情”, 有的是反用, 如“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有的直抒胸臆, 如“怀帝阍而不见, 奉宣室以何年”;有的借古抒怀, 如“无路请缨, 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 慕宗悫之长风”。这些灵活多变的用典除了有使内容充实, 加强论证力度的作用, 富于感染力之外, 还使得此文辞藻华美, 语言简练, 风格典雅, 蕴藏隽永, 增强了表达效果。

《滕王阁序》创新教学设计 篇3

创新之举,收效颇佳。现将教学设计介绍如下,愿与各位同行共飨。

一、课前朗读,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是在课前进行,以教师范读(可配上古典音乐)、学生齐读、领读与跟读、男女生分角色读等形式,反复朗读,几能背诵。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骈文的特点,疏通文意,整理行文思路,了解思想内容,初步感知美文之美,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二、名联导入,宏观把握

这一环节包括两个步骤:

一是名联导入,教师给出下联“扬子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要求学生对出上联“滕王阁,阁藏鸽,鸽飞阁不飞”。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观察力和诗文的知识储备,虽有一定难度,但能激发学生興趣,感悟诗文的新巧之美,对学习骈文有蓄势待发之功效。

二是宏观把握,提示学生以同类文体《兰亭集序》为参照,理出文章“叙写游宴之事——描绘游宴之景——抒发游宴之情——交代写作缘由”的行文思路。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整体感知的概括能力、旧知带动新知的自学能力及文体特征的归纳能力。

三、品读鉴赏,微观感知

这一环节分三个步骤,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积极性,对美文进行更深的挖掘,凸现美感。

1.译——感受形式之美

文章第一段起笔不凡,尽显骈文之美,让学生将第一段翻译为四字、六字的对偶诗句,既解决了骈文因用典和对偶而流于艰涩的难点,又再现了骈文语言华美、句式整洁、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的特点;既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语言的运用力,又在翻译中感知,在模仿中创新,可谓一石数鸟。因此,学生创造性地将用典句“徐孺下陈蕃之榻”译为“陈蕃设榻,躬迎徐孺”,将比喻句“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译为“洪州雄伟,如雾涌起;人才俊美,如星飞驰”,将倒装句“滕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译为“文坛宗主,学士孟氏,辞采飞扬,龙腾凤起”,将含蓄句“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译为“年少无知,三生有幸”,也就成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收获了。

2.绘——感受景色之美

文章第二三段,以滕王阁为中心,全方位多层次描绘了阁之环境及登阁远眺景象,融山水、建筑、人文于一体,语言如诗,风景如画。让学生选取其中感受最深的语句,尽其所能地加以想象,描写画面内容,再现风景之美,这样不仅避免了把“美”文讲成“死”文的弊病,而且是由诗到画、由画到文的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得到最佳锻炼的过程。实际上“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这些绘声绘色、动静相生、有实有虚、人景合一的精美诗句,的确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文章。

3.悟——感受境界之美

文章四、五、六三段,感情苍凉郁愤、跌宕起伏,正如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悲歌。让学生感悟文章一再升华的思想境界,咏唱一首英雄的心曲,经受一次思想的洗礼。宴会盛况如乐曲的最高音,“四美具、二难并”感官之乐达到极致,然而有志之士,岂能沉溺于良辰美景?不见帝阍,难奉宣室,唱出了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愤!感情跌入低谷,境界反而升华;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不甘沉沦,一路高歌,一扫失意文人的自哀自怜,张显一介书生的豁达胸襟,可谓峰回路转,令人肃然起敬,境界因而再次升华;最后壮志难酬的感慨,得遇知音的安慰,如空谷回音,不绝如缕,让这首千古绝唱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都得到了提高。

四、总结归纳,宏观整理

这一环节是在精读文章的基础上归纳本文的美感特点,完成由局部回到整体,由感性上升到知性的求知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将本文与《滕王阁诗》或《兰亭集序》进行比较,加以鉴赏,使课堂留有余味。

总之,本文的教学过程是以新教材文学鉴赏教育为指导的一次尝试,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一尝试是成功的。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给我的启示是:长期以来,由于语文的本来面目缺乏正确的界定,使得语文教学几乎成为了“没有灵魂”的教育,而新教材新课标强调语文的文学功能,将工具性、思维性、人文性相结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学思路和广阔的自我空间,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还语文以本色,发扬母语的人文精神,我们就能培养出“有知识更有智慧,有目标更有信仰,有规范更有道德,有欲望更有理想”的新世纪人才。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篇4

王勃英年早逝,并没有留下多少诗文,但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一篇《滕王阁序》足以让王勃名流千古。《滕王阁序》感情繁复,五音聚会,实为语文课中不可多得的名篇,更为主要的是那少年才子胸中的万千气象和那虽失意而最终振奋的精神必将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精神洗礼,也会对学生的人生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学最终目的要落到情感教育价值观上,然该文用典繁多,却也成为学生理解此文的瓶颈。基于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课文,疏通文意,同时亦要学会知人论世,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理解把握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表现的时而失意,时而奋发,时而喜悦,时而万般哀愁的情感变化。在这样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直到能够背诵其中自己喜欢的句段,最终深入领会此文之精神,方能较好的完成对此课的.学习。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篇5

(1)积累1、2段文言字词

(2) 了解赋这一文体的语言特点,鉴赏文中铺叙的美丽秋景。

二、学法指导

结合赋这一文体的语言特点,吟诵涵咏,用美读体会文章的美妙意境。

三、知识链接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四、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A级)

翼轸( ) 懿范( ) 襜帷( ) 绣闼( ) 潦水( )胜饯( ) 雕甍( ) 彭蠡( ) 孤鹜( ) 遄飞( )帝阍( )

棨戟( )( ) 骖騑( )( ) 簪笏( )( )

闾阎( )( ) 睇眄( )( ) 云销雨霁(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B级)

豫章故郡 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宾主尽东南之美 千里逢迎

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俨骖騑于上路

穷岛屿之萦回 披绣闼

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

舸舰迷津 青雀黄龙之轴

彩彻区明 声断衡阳之浦

五、合作探究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本文的结构和思路。(B级)

2、阅读第一段,思考:

①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B级)

②作者如何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B级)

③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C级)

六、达标检测

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B级)

故:

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③君安与项伯有故 ④既克,公问其故

⑤故遣将守关者

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 ② 潦水尽而寒潭清

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 ②穷且益坚

③日暮途穷 ④不忍穷竟其事

2、默写填空:(A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第二段中“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改写成写景散文。(C级)

七、学后反思:

《滕王阁序》学案(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积累3、4、5段文言知识。

2、分析典故,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二、学法指导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 、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B级)

四美具 穷睇眄于中天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屈贾谊于长沙

窜梁鸿于海曲 所赖君子见机

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北海虽赊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一介书生

等终军之弱冠 有怀投笔

接孟氏之芳邻 叨陪鲤对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兰亭已矣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2、积累成语(A级)

萍水相逢

冯唐易老

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高山流水

陆海潘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四、合作探究

1、全文的用典有多处,思考它们在三四段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B级)

2、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C级)

五、达标检测

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B级)

数: A、①识盈虚之有数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B、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C、范增数目项王

D、数罟不入洿池

且: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级)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3、下列句式不同与其他三项的是( )(B级)

A、纤歌凝而白云遏

B、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C、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D、阁中帝子今何在

滕王阁序的教学反思 篇6

现在看来,这个个案,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因为现行的教材,把《滕王阁序》作为讲读教材了,要求就不一样。二是因为影像媒体的使用还嫌多了点。三是因为设计一个课时,时间太紧了,脱离实际,难免生吞活剥。所以,作为欣赏课型,是可以的;作为一般文言文教学课型来用是不可取的 。

我的意思很明确,不可以照搬我的东西。同样的,也不可以照搬别人的东西。拿来主义的精髓是有所取舍,为我所用。适合我的教学方法,适合我的学生,适合我的具体条件,特别是要适合我的教学目的。拿来别人的东西,要经过消化,怎么消化,就看你怎么设定目标,怎么让学生得到最佳的效果。如果把背诵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就可少用影像媒体 ;如果把研讨作为主要的目标,就还可以增加一些有关分析欣赏的文章材料,给学生提供参考,等等。

王勃《滕王阁序》注释商榷 篇7

带着这个疑惑我查阅了原来教过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 (2001年版) 《滕王阁序》,其中对“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这句的注释是:“这两句是说自己。意思是,我的一言都铺陈出来,成为四韵。一言,谦语。赋,铺陈。”人教版的注释比鲁教版的明确了许多,特别是“这两句是说自己”,这句话真的是说自己吗?这是我的第一处质疑。

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九十多篇,其中序文43篇。从内容上看,只有《续书序》《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和《四分律宗记序》3篇是“书序”,其余40篇都是宴饮前的祝酒辞,或用于饯行,或用于叙旧,或用于庆典,或用于宴游等场合,都是用来邀饮应酬的。那《滕王阁序》属于哪一类呢?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写作背景:“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滕王阁序》是宴饮前的祝酒辞。

那这类“祝酒辞”性质的“序”王勃是怎么写的呢?反复研读后我们发现一般都是先叙当时情景,吹捧在场客人;再写个人情志,寄托感慨;最后命宾客赋诗,鼓励互相唱和。例如,《上巳浮江宴序》:“盍遵清澈,共抒幽襟。俾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言均赋,六韵齐疏。谁知后来者难,辄以先成为次。”因此,《滕王阁序》“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与《上巳浮江宴序》“一言均赋,六韵齐疏”作用相同,无疑是王勃对在场宾客的要求,即“说别人”,而绝非如课本所注的“这两句是说自己”,更不存在鲁教版所注释的“我的诗也已经写好了”。我们可以明确王勃的诗还没有写,说序也已经写好了还差不多。

看来这两句产生歧义与《滕王阁》诗有关,那就涉及了我的第二处质疑,即是否像鲁教版注释的“本序结尾原有诗, 其诗为……”。

其实,这序与诗本无关联。从内容上看,《滕王阁》诗发思古之幽情,有盛衰无常之感,格调并不高昂,而《滕王阁序》多溢美之辞,有“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二者极不协调,说序为诗序,不可信。此序最初文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后来,明张绍和刊本《王子安集》将其更名为《滕王阁诗序》,但集子里的诗和序并不在一起。诗录在卷二“七言古诗”内,序录在卷五“序”内,而其他诗,赋有“序”者,皆并录于诗、赋之前,无一例外。到清初的《古文观止》,又名《滕王阁序》,恢复了《唐摭言》的题名,但删去了文末“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这句,并迻录《滕王阁》诗于文后,这便把本无联系的诗与序连缀到一起,造成了“诗序璧”的假象。

《滕王阁序》虽提名为“序”,却是一篇典范的骈文,它继承了汉、魏以来的骈文传统,吸收了赋体的成功的艺术经验,形成了规模崇丽、气象清新的风格。这篇序文,可以说是“诗人之赋”的典范之作。王勃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与滕王阁有关的客观事物,以诗人的心情去体验和抒发真实感受。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他有远大的抱负,有人生的使命感,所以,他既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这样歌咏山河风光的佳句,同时也能抒发“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他的影响远远超过《滕王阁》诗,二者决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滕王阁》诗首句入韵,不是一首“四韵”诗。而属于仄(渚、舞、雨)平(秋、流)通押的古体诗,根本不符合“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这一条件。因此将“诗”“序”拉扯一处,实无确凿依据。

最后简单的提一下对人教版注释“一言,谦语。赋,铺陈”的质疑。“一言”并非“谦语”,“一言”即韵字,平声韵称“言”,仄声字称“字”,“四韵”指作一首八句(限四韵,首句不入韵)的诗;“赋,铺陈”这一注释,也不准确,可以解释为创作。由此看来鲁教版的注释倒颇为准确。

那么,“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二句应该如何注释呢?笔者建议不妨参照《古文观止》对该句的注释:“一言均赋,‘均赋一言’的倒装。赋,创作。一言,一首诗。四韵俱成,‘俱成四韵’的倒装。俱,都。四韵,四个韵,即八句。译文是‘请每人写一首诗,完成八句四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是对众宾客的要求,意思是:请大家都赋一首诗,都写成四韵八句的格式。这就提出了作诗的要求,然后紧跟下句“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邀约作诗,则衔接紧密,天衣无缝。

摘要:语文教学常说“以本为本, 以纲为纲”, 其中这个本指的就是教材。然而, 教材中的注释常常存在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就以王勃《滕王阁序》中“一言均赋, 四韵俱成”这个句子的注释与大家商榷。

《滕王阁序》中的秘密 篇8

为何出现天文常识错误

滕序中对南昌天文的描述,多受后人讥笑。翼轸牛斗并列,必有一错,且三江五湖不明。查《汉书·地理志》:

楚地,翼、轸之分野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及汉中、汝南郡,尽楚分也。

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

吴地。斗分野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世。

吴东有海盐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之一都会也。

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吐、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其君禹后……后二十世,至勾践称王……后十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汉兴,复立摇为越王。……

细阅之下,发现《滕王阁序》开篇竟脱胎于此,如“楚地翼轸之分野”(星分翼轸),衡庐若指山则分别在楚地、吴地之中(地接衡庐);“三江五湖之利”(襟三江而带五湖),“荆蛮”在楚,“瓯越”历史上仅指闽君摇。《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孝惠三年,举高帝时粤功,日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号日东瓯王。”而闽君摇正在粤地篇中“复立摇为越王”(控荆蛮而引瓯越)。可以确信,王序开头的33字出于《汉书·地理志》。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王勃若真用典于此,那的确错了。王勃既写豫章南昌,星分翼轸却是楚地;而豫章在吴地斗分野,丰城剑气要射到牵牛的粤地也似乎太远。王勃确实错了,无怪乎遭到后人指摘。然而,他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王勃出身名门,六岁作文,“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篇,十岁包综六经”,更是天文学的奇才。《酉阳杂俎》载:

张燕公(张说)尝读勃《夫子学堂碑颂》“帝车南指,遁七曜于中阶。华盖西临,高五云于太甲”四句,悉不解。访之一公(僧一行也)。一公言:“北斗建午,七曜在南方,有是之祥,无位圣人当出。”“华盖”以下卒不可悉。

王勃碑颂连唐骈体赋家张说与天文学家高僧一行皆难悉解,其“推步历算”之精诚非虚誉。而《滕王阁序》中用典却出现天文常识的错误,故让历代学者大惑不解。

清朝《王子安集注》的作者蒋清翊发现,历代典籍中唯有《越绝书》与王勃相合。《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军气第十五》星分系统与《汉志》异:

越故治,今大越山阴,南斗也。吴故治西江,都牛、须女也。楚故治郢,今南郡、南阳、汝南、淮阳、六安、九江、庐江、豫章、长沙,翼、轸也。

蒋氏以此为据,以为豫章星分翼轸,后世注家虽嫌其冷僻,也唯有奉之为圭臬。可惜蒋氏不知王勃开篇出于《地理志》,未竟全功,遂未看穿王勃精妙之思!这正是王勃最巧妙的地方,极有可能是其有意卖弄才学。若依《汉书》,豫章自然属于斗的分野,翼轸为楚地,称豫章星分翼轸,王勃当然错误;然王勃偏偏可以举出《越绝书》为证,你又不能说他错误!

由此推知,当日王勃在滕王阁上开篇就利用《汉书·地理志》和《越绝书》两说之间的差异,出一极深奥难题,开一极高明玩笑。而都督绝非等闲之辈,必定是位博学鸿儒。按罗隐《中元传》的说法,当王勃吟出“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都督称“故事也”,是其立知王序出于冷僻的杂史《越绝书》,用典虽极偏,都督却也胸中了了。而接着王勃吟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荆蛮而引瓯越”,都督发现此文却明明以“剪裁融化”之法出于《汉书·地理志》,而绝非出于《越绝书》,因《越绝书》绝无“荆蛮瓯越”内容;然若出于《地理志》,则“星分翼轸”是楚地,而豫章在吴地斗分野,真是牛头不对马嘴。势同骑虎,在两难之间,都督立知王勃乃一极高明之人,此来分明给在座众人出一极高明难题,故都督“沉吟不语”。后接“龙光射牛斗之墟”天文又与《地理志》不合,偏偏又有《晋书·张华传》中豫章人雷焕有关的典故“牛斗之间常有紫气”相证,亦不能轻言其错也。

若依《唐摭言》版本,都督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后即“沉吟不语”,则有可能都督不甚渊博,故正自穷搜瞑讨,寻其出处。而从后面都督闻“秋水”、“长天”即惊为天才,可知其反应极快,故这种可能性不大。应该甫闻即知其出于《越绝书》,知王勃必非凡品。

人文典故从哪里来

王勃于上元二年(675年)赴交耻探望被贬的父亲王福畤,于八月抵达楚州友人家中,盘桓多日,写了一篇《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八月下旬,王勃复起程溯长江西上。《旧唐书·王勃传》说:“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为《采莲赋》以见其意,其辞甚美。”而《新唐书·王勃传》称:“勃往省……道出钟陵(按:唐南昌),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可知滕阁作序前有《采莲赋》之作。其具体时间,民国刘汝霖《王子安年谱》考其上元二年乙亥八月二十九日至浔阳,致书族翁承烈。清季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有承烈复书,由承烈书可反证其时王勃正在长江、鄱湖水域。《采莲赋》应作于此时。

《采蓬赋并序》中有:“顷乘暇景,历睹众制,伏玩累日,有不满焉。遂作赋日:非登高可以赋者,惟采莲而已矣。”此作大致十日后的九月九日,即有《滕王阁序》之作。《采莲赋》是离《滕王阁序》最近的作品,而细观序中“历睹众制,伏玩累日,有不满焉”,则分明王勃作《采莲赋》是花了数天看了很多书的,并且有不满意的地方,所以作了“其辞甚美”的《采莲赋》。这种创作态度对紧接而来的《滕王阁序》的创作是否有相同的影响呢?

倘若借用“历睹众制,伏玩累日,有不满焉”来衡量《滕王阁序》,王勃写《滕王阁序》看了些什么书?到底对什么不满?

王勃滕序用典,用字“精切”。倘非具有超人的记忆力,王勃在旅途中便有可能看了《越绝书》、《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赣水注》、《后汉书·徐稚传》、《晋书·张华传》。

参照蒋清翊的《王子安集注》,可知《采莲赋》的用典有许多出于《地理志》、《水经注》。

这些书正好是一幅古代的导游图!从《越绝书》、《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赣水注》中可以知道,王勃了解的天文地理偏重于东南半壁江山,正好和王勃此行的路途一致!从江淮的《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道出江中的《采莲赋》到南昌的《滕王阁序》、广州的《鞶鉴图铭序》,路线正贯穿其中。可以揣测,王勃一路沿江而下,途中必携诗书以消永日,了解各地的天文地理、人文典故。在唐初,介绍历史、地理的《水经注》、《越绝书》、《地理志》当是读书士子的首选。王勃万里省亲,远迹天南,必然于地理多所用心,这些书籍为其用力处是极为自然的。

王勃不满诸书之不同

王序中的“星分翼轸”说出自《越绝书》孤证,论者以为太过冷僻,出人意料之外;王勃刻意营求,似有失自然。然而王勃一路看书而来,必玩味《越绝书》、《地理志》、《水经注》等以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实在是情理之中,自然之极。“荆门洎自吴越”一语证明王勃注意到吴越故实。而倘王勃“道出江中”、“旅泊江浔”时可能翻阅《汉书·地理志》了解周边情况,却发现豫章星分,《越绝》、《汉志》居然不同。这就是王勃“有不满焉”的真正原因!故出语“星分翼轸”以嘲之。

“地接衡庐”清人蒋清翊注为衡山郡、庐江郡,得其真也,然尚未明其全义。

《晋书·地理志》:“(汉)武帝改衡山日六安。”衡山就是六安的旧称,《晋书·地理志》说:“汉改九江日淮南,六年,分淮南置豫章郡。文帝十六年,分淮南立庐江、衡山二郡。”称豫章“地接衡庐”完全符合地理沿革。再细看《地理志》中顺序为:豫章、庐江、六安(衡山),是豫章下接衡庐也,而《越绝书》中顺序为:六安(衡山)、庐江、豫章,是豫章上接衡庐也。二书不知谁掩袭谁,王勃似又可“有不满焉”,故出语“地接衡庐”。更重要的是《越绝书》在《隋书》中题为子贡作,或为伍子胥作,为战国古书,而诸考据家以为杂揉汉人之文,乃定为伪作。如郡县制虽发端于战国,然分天下为郡国却始自秦,此条于战国书中出现秦汉州郡,正是其破绽之处,王勃既精天文地理,这条如何瞒得过,必将又“有不满焉”。

若在吴地中欲明了三江五湖,查阅《汉书·地理志》可知三江五湖之说本出《禹贡》,但其文简略,郑云、颜师古等历代学者争议极多,学术界迄今没有定论。郑玄、颜师古同出一书,而三江之说各异,五湖竟然矛盾。此又一“有不满焉”,故王勃出语“襟三江而带五湖”,考考座上诸公,看他们是否明了个中奥秘。

若将到南昌,王勃必看《水经注·赣水注》中南昌县部分,以了解当地风土人物。雷孔章、张公然石一节说:

县出然石,《异物志》日:石色黄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热,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则冷,灌之则热,如此无穷。元康中,雷孔章入洛,赍石以示张公。张公日:此谓然石。于是乃知其名。

而《晋书·张华传》说:

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乃要焕宿,屏人日:“可共寻天文,知将来吉凶。”因登楼仰观,焕日:“仆察之久矣,惟斗牛之间颇有异气。”……

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子华为州从事……于是失剑。华叹日:“先君化去之言,张公终合之论,此其验乎!”

《晋书》此段史料,来自刘宋豫章大儒雷次宗的《豫章记》:

吴未亡,恒有紫气见牛斗之间,张华闻雷孔章妙达纬象,乃要宿,问天文。孔章曰:惟牛斗之间有异气,是宝物也,精在豫章丰城。张华遂以孔章为丰城令,至县,掘深二丈,得玉匣,长八尺。开之,得二剑,其夕斗牛之气不复见……

由此合参,《水经注》、《豫章记》中雷孔章,即《晋书》之雷焕;《水经注》、《晋书》之张公,即《晋书》、《豫章记》之张华。精通天文历算的王勃自然会发现称豫章丰城为牛斗之间与《汉书·地理志》不合。此又一“有不满焉”,故有“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再阅《水经注》到徐孺子墓一节,翻看《后汉书·徐稚传》,则知“徐孺下陈蕃之榻”。再由《水经注·赣水注》往下阅“陈蕃为太守”,参看《后汉书·陈蕃传》则竟是“周璆下陈蕃之榻”!二文人物虽异而情节雷同,范晔史材抉择不精,王勃又一“有不满焉”,故出语“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又若熟悉典籍者,当知班固《汉书》多史迁旧文,如《汉书·地理志》即由《史记·货殖列传》改窜而来。《史记·货殖列传》:

越楚则有三俗,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

陈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

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与闽中、干越杂俗,故南楚好辞,巧说少信。……与江南大同俗,而杨越多焉。颖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故至今谓之“夏人”。

细审班、马异同,则王序又有一解。依《史记》“豫章……是南楚也”,按《汉书》楚地,当可称豫章“星分翼轸”,然《史记》未述星分,“翼轸”二字,分明显示语出《汉书》而非《史记》。“星分翼轸”下笔在史汉之间,《史记》中豫章上接衡山,《汉书》中豫章下接庐江,“地接衡庐”是综二书而言。

分析至此,不难发现,王勃不满的地方正是诸书中异同之处。且其顺序竟与王勃《滕王阁序》开篇惊人吻合,这是王勃读过上述书籍,且构思于此的明证。

可以说,《采莲赋》的创作态度对十天后的《滕王阁序》构思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其立意应属一致,即以《越绝书》、《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赣水注》诸书为纲,遍考诸书异同,然后下笔为文,幻化为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结语

王勃作序未做事先准备的神话不成立,实则作了相应准备。王勃在未到滕王阁之前极有可能已经“顷乘暇景,历睹众制,伏玩累日”,作了充分准备。滕序中“龙光射斗牛之墟”是从《地理志》转入《水经注·赣水注》的衔接语。而从《水经注》中雷孔章、张公一节可以看出仅读《水经注》,不查阅《晋书·张华传》或《豫章记》,“龙光射斗牛之墟”一句便如何也翻不出来。而滕王阁上不可能当众查书,王勃必在到达滕王阁前的水路上完成此番功夫。

再从其滕王阁上“援笔成篇不易一字”,结合《酉阳杂俎》、《新唐书》中欧阳修披露的王勃一贯属文作风来看,王勃在上元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到九月九日的十天前后,极有可能已打好了“腹稿”,至少一部分文章已“宿构”矣。其构思大致可分成三大部分:

一是上元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前后为作《采莲赋》所阅书籍,虽不可能是专为《滕王阁序》作准备,而实际上影响到《滕王阁序》的创作,并从序文中表现出来。如《采莲赋》中有“异睢园之欢娱”,而《滕王阁序》中有“睢园绿竹”,二者文思用典如出一辙。

二是江州作《采莲赋》后到南昌之间水路上所阅有关豫章地理山川人物典故之书而所作的构思。《滕王阁序》开篇,皆为水路上细阅《越绝书》、《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赣水注》、《晋书·张华传》或《豫章记》所得。

第三,与滕王阁密切相关,无从预先准备的文章,则为王勃以惊人的天才当堂构思而成。如:“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在浔阳、在赣水上便吟不出来,非要到滕王阁上诗酒之会时方才吟得出。《滕王阁序》后段结束部分“临别赠言”以及滕王阁诗都属此类,然此似不如第二部分文章精湛,《滕王阁序》主体部分除用典华美外,似不如第二部分文章用意深刻。

滕王阁序的教学设计 篇9

[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载体之一。在一篇篇灵动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脉搏的涌动,聆听奔放的生命赞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滕王阁序》是古今传诵的骈文佳篇。六朝至初唐时的骈文,多被后世的批评家称为“绣绘雕琢”无病呻吟的无用之文,而王勃的《滕王阁序》可谓是骈文中的精品,虽然也是戴着镣铐的跳舞,但描写生动,情致宛然,和谐优美。《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他赴交趾探望父亲,路经洪州(今南昌),参与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举行的宴饮而作。作者充满诗意地描写了滕王阁壮丽倚人的景色,在“遥襟俯畅,逸兴遄飞”之时,又抒发了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深沉的郁愤。因自己的际遇引发了对人生的思索,这远远超出了饮宴饯别的范畴,使文章达意更加深沉、厚重。教学本课时,一是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读懂文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培养阅读鉴赏的能力,三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引典,深入把握作品的内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整体感知,粗知大意;

(2)了解骈文特色,鉴赏语言美;

(3)赏析语段,理解作品内涵;

(4)比较阅读,进一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

[ 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新唐书王勃传》中有:“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王勃的才气由此可见一斑。正因为有如此才华,在路过洪州,参加都督滕王阁宴会时,才能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骈文佳篇《滕王阁序》。下面我们一起来拜读这位才子的绝世之作、绝笔之作。

(以人物故事引入,增加了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整体感知,理清大意

1 、学生自读课文,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做必要的标注。

2 、紧密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先独立阅读,后四人一组,协作解决读不懂的语句。

3 、根据骈文重铺排渲染的特点,重在意会,不必字字落实,对文中的难理解的词句,老师可以适当地点拨,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中的“雾”“星”名词作状语。“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带”名词的意动用法。

4 、本文语言典丽繁复,但文思缜密,试理清行文的思路。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小结:

第一部分: (第1节) 洪州概貌,胜友宴集

第二部分: (2-3节) 滕王阁秋韵及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 (4-5节) 叙宴集盛况,发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 (6-7节) 自叙遭际,叹盛宴难在

( 骈文是中学生阅读的难点,以上教学设计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详尽的注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不懂的.语句,学生相互合作,利用合作的方式,达到合作的目的。 )

三、把握文体,品语言美

1 、投影学生收集的有关骈文的资料,教师做适当补充

随着“文笔说”和“声律说”的产生,齐梁文章开始分辨清浊四声。雕章琢句,不断向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字句也追求行文节奏的铿锵顿挫,大多采用四字,六字排比或间隔交错的使用方法。

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变也。

——刘勰《文心雕龙》

“用词”、“用事”、“对偶”、“声律”是骈文形式美的四要素。

2 、反复诵读,找出例句,注意停顿、对偶、平仄(平以“ = ”,仄以 ”)。

3 、全班齐读,分两组,一组读上句,另一组读下句,体会铿锵的节奏,音韵之美。

四、品赏语句,体悟内涵

1 、本文言随意遣,思如泉涌,不乏溢美之辞,请从二、三段中找出你喜欢的骈句,体味它的艺术效果。

参考: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水“尽”,潭“清”,烟“凝”,山“紫”用词简洁洗练。一个“寒”字写出了水的清澈、清冷,使人顿觉清爽。十四字写出了清明的湖水和紫色的暮蔼相融合的如诗如画的美境,表现出了水光山色的变幻之美,淡雅而浓重。)

(2)“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虽序属三秋,但层峦耸翠,群峰争秀,檐翼凌空,鲜艳欲滴,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其一美;上有层峦出霄,下有飞阁临地,俯仰之间,上下辉映,危楼高耸的壮观毕现,其二美;“耸翠”与“流丹”,“上出”与“下临”对偶工整,平仄相对,音韵和谐,读来琅琅成声,其三美。登临名阁,高瞻远瞩,王勃不是临摹山水,而是诗意地描绘:“寒潭清”“暮山紫”如梦如画,“层峦耸翠”“飞阁流丹”色彩明丽,楼台壮丽雄伟,又有旷远的山川,繁华的市井,我们被眼前壮美的景色所吸引、吞吐、浸润,似乎忘了自己的存在。这不仅是才气使然,更是作者诗情的外化。)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两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五代时王定保《唐摭言》有载,“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前两报,公不以为然,直到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前人写水天相接之景的诗句不少,试与王勃此句比较,说说王勃何以“当垂不朽矣”。

即云似岭,望水若天。      袁宏《东征赋》

风烟俱静,天山共色。      吴均《与朱元思书》

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  萧绎《荡妇秋思赋》

参考 :

①以上三句都是写水天(或天山)相接,相与共色的静态美,自然质朴,不事雕琢。有个别句求工,如:天与水兮相逼的“逼”字,但整体而言,是一幅幅淡雅沉静的画面,缺少灵动的色彩。

②王勃的诗句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寥寥数笔,极富动感,遥远的天际红霞飘动,白鹭迎着霞光展翅翱翔,红白相应,熠熠生辉。境界开阔,自然奔放。

③这是一幅燃烧着的富有激情的画面,在秋水长天的背景下,落霞与孤鹜齐飞,这不仅是霞光的映照和鸟的飞翔,而是明丽鲜活的生命在苍茫天地间尽显生命的张力和豪情。或许登楼远眺的王勃面对浩瀚高远的大千世界,胸襟为之开阔,一厢情愿地以为自己就是那只白鹭,在人生天地间飞舞翱翔,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

( 结合文本,使学生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在字句的研读咀嚼中披情入文。 )

2 、高阁宴饮,良辰美景,胜友如云,高朋满座,本是“四美俱,二难并”,为何还要“兴尽悲来”?(结合文本,小组讨论)

提示:

其一、“乐极生悲”的情结。盛宴胜友,美景良辰,极乐之聚集,乐极易生悲,有胜地不常,盛宴难再之悲。

其二、体悟天地之大,感叹人生无常之悲。“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处天地苍茫,宇宙广漠无穷中,对人生短暂,生命转瞬即逝的叹惋和无奈。

其三、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悲。王勃才华早露,仕途坎坷。十四岁举幽素科,授朝散郎,做沛王府修撰,因戏为《檄英王鸡》被逐出王府,后擅杀官奴当诛,遇赦免死,其父也受累贬为交趾令。高阁胜宴,触景生情,引发了身世之悲。“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于何年?” 在低回反复中抒发了他空有才华,无处施展,心 怀明 君,却不逢时的壮志难酬的悲叹。

3 、下面(清)唐德宣《古文翼》卷入引曹德培评《滕王阁序》语,请结合文本,说说作者是怎样“以悠扬怀抱写出磊落事情,抚古思今,吊往追来”的?

此序一起极有力量,而于洪波汹涌中,随结随却,尤为超特。前半曲描婉写,璧缀珠联,奇丽极矣。后半独能别开生路,以悠扬怀抱,写出磊落事情,抚古思今,吊往追来。盖前半以景胜,后半以情胜。……

(提示:王勃自比屈原,却怀帝阍而不见,又自比贾谊,但无宣室召见,又以冯唐、李广、梁鸿等作比,尽现自身处境之困顿,有嗟卑叹老的感伤和见机知命的消极。消沉之致时,感情陡转,“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以洒脱的气质、积极的壮怀表现出用世的乐观,使行文为之一振。“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以逝,桑榆非晚”怎能如孟尝空余报国之情,仿效阮籍做穷途之哭呢?反复迂回,这是身出困境中的自我勉励和开脱。抚古思今,超越时空,表达了才智之士身出困顿受压抑的矛盾和痛苦,矢志不渝的情感在自我砥砺中变得豪迈昂扬。)

4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王勃身处困窘却不甘沉沦的慷慨悲歌,反映了他理想的人生境界,表现了他积极用世的情怀。这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的达意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

(1)作者悲悯古人,实是自况,以此抒发怀才不遇的郁愤。王勃虽有才华,但壮志难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介书生的力量是渺小微弱的,他面对现实又不甘沉沦,虽然不为官去侍奉父亲,但志向不灭。在失望中希望,在失落中追求,在困厄中超越。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沉默中的爆发,奏出了士大夫阶层的人生价值:愈挫愈坚,矢志不渝,穷且弥坚的高尚情操。但我们又分明听到了他在现实面前的沉重叹息,与其说这是王勃的壮怀豪情,不如说是知识分子在理想家园与现实人生间的抑郁和彷徨。言辞的矛盾是作者内心矛盾的外化。

(3)王勃的内心世界有儒家士子血脉中一脉相承的“仕宦情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欲达而不可见机,则修养身性,保持高洁的操守,追求理想的人生。王勃如是,李白如是,苏轼如是……艰难险阻泯灭不了他们济世的信仰。既然天空是灰暗的,就在心灵中翱翔。这种人生哲学,是对理想的执著不懈的追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在思考、探究中,层层深入地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通过研读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五、比较阅读,提高能力

1 、《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都是序文,两篇文章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试比较它们的异同。(可从形式和内容入手)小组讨论,交流小结。

参考:

形式上都记叙游宴集会,语言优美典雅,讲求词采对仗。

《兰亭集序》语言骈散结合,句式参差变化,音韵和谐,使得达意舒缓,流畅。

《滕王阁序》追求形式美,逢句必对,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但因过分追求形式,堆砌典故,使得达意晦涩。

内容都从眼前的盛宴写起,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乐极生悲,因事伤怀,抒发人生的感慨。基调较低沉,而后由低沉转向高昂,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取向,最后收笔都落于眼前事。

《兰亭集序》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较含蓄地表达了积极的人生观:热爱生命,珍视美好的人生。写景淡雅空阔。

《滕王阁序》所写之景壮观,色彩绚丽,蕴集丰富,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抒情更直露,淋漓畅快。

2 、请结合以下选题,任选一个角度或自定感兴趣的内容课外进行研究。

由《滕王阁序》看王勃的失意人生

《滕王阁序》中的仕宦情节

王勃与初唐四杰

《滕王阁序》中的修辞手法

《滕王阁序》中的用典

《滕王阁序》教学案例分析 篇10

滕王阁序

东台市四灶中学  钱植  -6-11

学习目标

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4.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5.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

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X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二、关于文体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  关于作者:   王勃,初唐文学家。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滕王阁序》是他的著名文章,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也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

2.  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四、通读全文

1.通读全文,解决生字注音。

2.对照书下注释,粗通文意,划下不理解的语句。

3.分段请同学在全班诵读,教师纠正字音,明确停顿。

五、作业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分组分段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进入文章情境。

二、课文分析

1.第1段    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起笔先介绍滕王阁的所在地,“豫章故郡,洪州新府”,由古及今。接着由天及地,写天地的广大,写滕王阁的具体地理位置,其中“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句,更写出了滕王阁的宏大气势。

如此灵秀美丽的工地,一定也会产生杰出的人物吧。“雄州物列,俊采星驰”一句由陈述地理位置转而对人进行描写。在盛赞了宾主之后,又盛赞了这次盛会,最后,又谦逊委婉地介绍了自己参加这次盛会的原因。

2.第2段,第3段。

2、3两段写景。    先点明时间,深秋季节,骤雨初歇,山峦景物全都笼罩在一片暮霭之中,从楼上向下眺望,绣闼,雕甍,山原川泽,闾阎扑地,舸舰弥津,再衬以水面上传来的缕缕鱼歌以及穿空飞过的大雁的啼叫,有声有色,亦动亦静,引人入胜。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千古传诵。青天碧水,天水相接,浑然一色,可算是全诗意境之眼。

作者一反传统悲秋的习惯,将眼前的秋景注入了心中的豪迈,使景物描写平添了一份洒脱之气。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当堂背诵,背诵时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及重点句。

教师可请一两位同学当堂示范(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要强求)。

3.第4、5段。

写宴会盛况,并抒发人生感慨。

第4段作者紧承上文景物之美的描写,说到美丽的景色使自己情绪激动。极写管弦之感,歌声之美,铺陈宴会宾主欢饮娱乐的场面,多次使用典故,简练、含蓄的表现宴会的豪华。但一想到“四美具,二难并”,心绪一转,不由得“兴尽悲来”,由喜悦渐生愤慨。接下来的几句,一方面体悟天地之大,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感情基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此看出,“兴尽悲来”才是全文情感的主脉。

“兴尽悲来”,而想到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空有绝世才华、却远离都城,无可施展;心怀君主,却不知何年何日才能被召见,不由得让人感慨“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大有生不逢时之感。然而作者并没因此而消沉,反而因之以自劢,在文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乐观向上,不懈追求的决心和勇气。其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最高思想意义的警句,表明了克服一切困难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就算身处逆境也不轻言放弃的积极、乐观、坚定的品质。“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郝援引于此,表明了他不放弃自己理想,高尚的人生观。

学生熟读,背诵2-5自然段。

4.第6、7自然段

述说自己的身世以及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知己难遇。

三、作业

1.背诵课文2-5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补充练习

(一)阅读下面三首唐诗,完成题目。

1.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洲。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问题    1. 从三诗中各找出一句与“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同属主谓结构的对偶句。

2.从诗的格律形式看,三诗有何共同之处?

3.从诗的立意看,哪两首更为接近?

4.从诗的主题看,哪一首更切近现实?

(二)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问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①“一楼何奇”中的“楼” 岳阳楼            。

②“两字关情”中的“两字” “忧”和“乐”

三、总结骈文特点。

学生自己归纳,汇总后老师指导方法。

由此文可看出骈文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讲求平仄,用韵严格,注意藻饰和用典。

四、课上练习

1.填空。

①中国江南三大名楼指__滕王阁,岳阳楼,鹤雀楼,黄鹤楼_。

②“初唐四杰”指__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滕王阁序》中出现的成语有哪些?物华天宝,老当益壮,钟鸣鼎食,人杰地灵,高朋满座,萍水相逢,一介书生,高山流水,俊采星驰,穷且益坚,青云之志。

3.默写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                       。

②             ,                                 。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③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                ,                        。

④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五、课后作业

熟读成诵

参考译文:   这里是过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洪州城,房屋象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象繁星一样的活跃。城池座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荚俊之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刀光剑影,如紫电、如清霜。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

放眼远望,胸襟刚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象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象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良展美景,尝心乐事)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明白了兴衰贵贱都由命中注定。西望长安,东指吴会,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北方的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的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

哎!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安于贫贱,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羊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弱冠,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懿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是能和贤德之士相交往。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我侥幸地奉陪各位长者,高兴地登上龙门。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就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上一篇:描写鱼的好句好段下一篇:《习近平在正定》读书心得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