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区观察记录表小班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活动区观察记录表小班(精选13篇)

活动区观察记录表小班 篇1

在图书角中的故事书都是以图片为主,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已经学会看书,理解书中的内容了,但为什么就是没有幼儿愿意去 欣赏呢?于是我仔细分析了其中的缘由,每次布置完任务,我就去忙自己的事了,而没有和孩子们一起去分享其中的乐趣。而小班的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所以我觉得教师应该以引导者的身份进入活动,引导并鼓励幼儿欣赏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或者还可以通过师幼交流、教师展示的方式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

区角活动观察记录表

观察情况

今天区角活动时,李瑞宏小朋友很快就进入了益智区,熟练的拿起了一盘积木,把积木全部倒在了桌子上。接着他拿了小方块积木一块一块小心翼翼地玩起了垒高。过了一会儿,他把小方块积木全部都垒了起来。他看了看桌子,发现没有了,就开始东张西望,我发现他有点心不在焉了。

这时,我看到李瑞宏又去拿了一盘其他的玩具玩起来了……

观察分析

我在观察他是在瞎玩,还是有目的的在操作。如在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有所转移,就应及时介入,启发幼儿的扩散性思维,引导幼儿继续进行建构。

措施与结果

在幼儿刚进行活动的时候,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一旁观察孩子的行为,没有进行指导。之后当我发现孩子对于本次活动的兴趣有所减弱时,我就及时用启发性的语言进行了引导,为他寻找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案例描述:今天中午吃过午饭,我让孩子们到图书区看图书,请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看,培养他们保护图书、喜欢看书的习惯,孩子们都显得比较高兴,刚开始的时候,还纪律还比较好,可是后来却发生了好几件事:1、几个小男孩拿着图书当方向盘开汽车,嘴巴里还不时的发出:“滴滴、叭叭!”的汽车叫声,有的还把书卷起来当话筒唱歌;2、好几本书都掉在了地上,却只见孩子从书上踩过的脚印,没有一个人会弯腰见图书,面对这幅场面,我说:“书宝宝已经在地上躺了很长时间了,怎么没有人把书宝宝送回家呢?看!这本书宝宝已经在哭类!它可伤心类!”没人反应,最后还是乐乐小朋友把书捡起来放回了书架;3、在看书的时候,突然有个小朋友大叫:“看!我这里有奥特曼!可好看类!”这么一叫,引来了旁边小朋友的兴趣,于是旁边的小朋友也想看,最后你争我抢,可怜的那

本图书,只听“哗”的一声响,撕破了!4、书然在图书区呆了很长时间,只见他拿了一叠书,走到小椅子前,把手里的一叠书往椅子上一放,当垫子做。

我的反思:

活动区观察记录表小班 篇2

一、利用幼儿记录布置环境, 创设观察氛围, 激发观察兴趣

兴趣是推动观察的动力, 有了动力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观察事物, 继而养成习惯。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其效果往往要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得更实在。环境育人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一大特点。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列为重要的教育原则。孩子成长需要和谐的环境,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幼儿创设宽松舒适的环境。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具有显性和隐性。我们通常可以看到的是显性环境, 如整个墙面的设计、区域环境的装饰和整个教室空间环境的利用。不论是环境布置的材料还是环境布置的设计, 教师都应让幼儿参与其中。

基于环境在幼儿园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在环境布置中应充分利用幼儿记录, 让墙饰成为展示幼儿记录的场所, 将记录与环境布置融为一体, 通过环境来诱发幼儿积极的观察行为, 使环境真正与幼儿互动起来。环境布置的材料以幼儿记录为主, 无形中, 教室里都是幼儿自己的记录。幼儿很自豪自己的作品被展示, 他们对观察结果的期望也使他们不断与记录对话, 在这种对话过程中, 幼儿观察和再观察的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利用幼儿记录布置环境的另一个主要功能是对幼儿起着强化、暗示的作用。它既可以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参照记录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 还可以激发幼儿在下次的活动中更加乐于观察和记录。

这里的观察氛围, 包括安全的心理氛围和开放的活动环境。安全的心理氛围是指教师和幼儿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教师应该创设一种可以让幼儿发表不同意见, 可以自由观察、自由记录的心理氛围, 错了也不要紧。教师的建议仅仅是建议, 幼儿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教师只有为幼儿创造了自由、和谐的心理氛围, 利用记录进行观察才能成为幼儿真正乐意追求的生活。创设与观察活动相适宜的开放的教育环境, 促使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动手、自己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二、变换不同方式进行记录, 培养幼儿良好观察习惯

观察兴趣的激发是容易的, 但观察兴趣的维持和上升为幼儿自觉行为及养成良好习惯是不容易的。变换不同方式进行记录, 是培养幼儿良好观察习惯的有效途径。所以, 在初次激发了幼儿观察的兴趣后, 教师要与孩子们一起回顾记录, 以便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兴趣变化、兴趣取向和观察力进展情况, 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进入中班后, 大部分幼儿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用记录进行观察的能力。教师可以逐渐将重点放在“如何利用记录培养幼儿良好观察习惯”上。教师可针对幼儿的不同能力、不同的观察内容, 活动进展的不同情况, 有计划、有目的地灵活变换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 及时延续幼儿观察的行为, 使观察行为能按目标而持续, 进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将个人记录、小组记录与集体记录有机整合

个人记录是以个人的探索为基础的个体记录。小组记录是以几个人共同实验为基础的合作记录。集体记录是由许多个人记录或几个小组记录汇集在一起而形成的记录, 是由个人记录到集体记录的过程, 是经过许多个个体实验验证最终获得正确答案的过程。三种记录的用途和作用各不相同, 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内容选用, 还可以将这三种有机整合,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使幼儿能够初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灵活运用猜想记录、观察记录和结果记录

猜想记录是幼儿就某个未知现象、问题产生的原因或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充分的预测和猜想, 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为后面的验证提供具体形象的对比依据。观察记录是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将看到、听到以及感受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结果记录即观察、实验最终结果的记录。

未知的事物总是很容易吸引幼儿。所以, 在引导幼儿观察某一事物前, 既可以引导幼儿一边观察一边做记录, 还可以让幼儿先对所观察事物进行猜想记录, 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记录。让幼儿对所要观察的事物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猜想并记录下来, 总是很有益于激发幼儿的兴趣, 同时, 作为需要在观察中解决的问题, 也给幼儿的观察指定好了观察的目标。因此, 教师可同时运用几种不同的记录, 也可以只用一种, 具体使用情况, 应根据幼儿的观察能力及观察内容来确定。

三、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记录形式, 发展幼儿观察力

在科学活动中, 往往会涉及到幼儿对所观察、探索事物的一些认识, 幼儿也急于表现这种认识。当幼儿将自己的认识用各种不同的象征性语言, 如绘画、泥工、制作、构造等表达出来时, 就形成了幼儿记录。幼儿记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充分利用多种记录形式, 是发展幼儿观察力的关键。因为形式多样的记录既可以表达幼儿自己的观察、发现, 还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 从中再次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发展幼儿观察力。我们经常使用的幼儿记录有空白式、表格式、清单式、记录本形式、照片、泥工、纸工等等, 但并不是所有的记录形式都适合于观察活动。对于幼儿来讲, 图像表现是一种比文字简单且清楚的沟通工具, 幼儿喜欢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因此, 教师在指导幼儿利用记录进行观察的过程中, 最好不要对幼儿的记录形式提出统一的要求, 而应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指导幼儿选择合适的记录形式, 幼儿的记录也应放置在便于取放的地方, 供幼儿随时翻阅, 以便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更好的发展幼儿观察力。

例如:在小班“自然角”的观察记录中, 我们可以请幼儿自由进行空白式记录, 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再拿着记录观察自然角里的植物。孩子们都发现了自己的记录没有顺序, 看起来很乱。于是大家一起想办法, 重新设计记录纸, 每一格作一次记录用, 这样就能清清楚楚地看了。在中班记录天气情况时, 有的幼儿想到自己的妈妈是做财会的, 整天画表。于是就想出了制表来记录天气情况, 记录的非常清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 能力强的孩子就会独立地进行观察、记录, 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 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就有可能采取放弃的态度。作为教师, 应该在幼儿需要帮助时及时地进行指导, 灵活地运用各种不同的记录形式, 引导幼儿坚持记录, 发展幼儿观察力。

活动区观察记录表小班 篇3

[关键词]:幼儿观察记录 形式

一、什么是幼儿观察记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有三个特点:目的性、持续性和概括性。而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

记录是把听到的话、发生的事、看到的景写下来的过程。

幼儿观察记录是指幼儿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实验、观察、探索,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得,用不同的形式或独特的非语言的方式,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记录下来的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过程。

二、为什么要在幼儿阶段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1.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教育观中,特别是“多元智能理论”及新《纲要》理念下,每个幼儿都是鲜活的、赋予特质的,需要教育为其提供适宜的土壤和水分,促进每个个体充分的发展。

幼儿观察记录是幼儿展示自己的思维、想象、情绪情感,并和同伴交流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与家长探测幼儿心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日常活动和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掘它的价值,为幼儿成长与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服务。

2.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观察记录这种教育手段,可以激发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情绪;可以帮助幼儿回忆探索操作的活动过程;可以促进幼儿间的分享和交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幼儿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可以促使幼儿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整合、系统化;能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3.教师角色的转变需要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教学不再是教师唯一一个主体,幼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要为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帮助。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三、如何有效地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一)观察记录内容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根据小、中、大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在感知、注意、思维、表现时的目的性、兴趣点、持续时间都会有所不同。小班幼儿在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中班幼儿则能逐渐认识和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而大班幼儿已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较本质的原因。

基于此,小班幼儿的观察记录侧重点应定位在记录现象方面、或者是感受体验方面。如小班活动“糖果在嘴巴里变化”,引导幼儿感知糖在嘴里由大变小的融化过程,并用最简单的由大至小的○◎……记录下来。

中班幼儿观察记录的侧重点定位在记录材料、记录过程与现象变化等几方面,在记录中更强调探究的步骤。如中班活动“小蜗牛吃什么”,幼儿通过给小蜗牛喂食的探索活动,发现小蜗牛爱吃的食物,并能够记录这个过程中自己所喂食物的顺序及小蜗牛的相应反应(包括吃不吃、怎么吃)。

大班的幼儿在观察记录中更强调了记录设想,同时兼顾材料、过程、结果的记录。如大班的活动“怎么把纸扔得更远”,洋洋小朋友首先记录下自己将纸片抛远的设想方案,然后记录下实验后的测量结果,紧接着再修正自己的方案,改用纸团投远,再记录测量结果,第三次又改用纸包住小块积木投远,反复几次后,他得出了体积小份量略重的东西能将纸扔得更远。

(二)引导幼儿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观察记录

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创造力是令人称奇的,他们的观察记录形式也是异彩纷呈的,一般可采用选择、粘贴、涂色、判断、连线、图形、数字、符号、绘画及实物呈现等方法进行记录,有条件的还可以使用情景照片、语言录音、活动摄像等。

1.动作体现。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动作表现出来,是最简单、最明了的一种记录方法。

例如:在小班“落下来了”的科学活动中,在引导幼儿充分的观察下,绝大数幼儿都能用动作来表现不同物体落下来的不同样子:在表现鸡毛落下来的样子时,小班幼儿就张开小手慢慢转着圈,表现从高到低慢慢飘落下来;有的则用小手来回轻轻摆动着,表现边摆边往下落。在表现小积木落下来的样子时,小班幼儿飞跑的站起再蹲下,表示很快落下来。

2.语言表达。把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让人人都听明白,这就对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在下雨前,教师有组织的带幼儿到室外观察蚂蚁搬家的情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的指导幼儿认真仔细观察,回到教室后,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兴高彩烈的交流着观察到的情景,细节都讲得很棒。

3.符号记录。从动作表现到语言表达,再到用符号记录,幼儿的思维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简单的符号记录,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表现出来,既形象又便于操作。

如区域活动的健康检查站中,思思(扮演医生)拉着栀子让她站在墙边长颈鹿标尺那里说:“小朋友,你站好,我给你量身高。”接着点着标尺上面的105说:“一个一,一个零,一个五,你看,你在这里。”“我帮你写下来。”接着思思拿了纸和笔画了起来。只见她在纸上画好两根横线,中间一个小孩,旁边写好105。“好了,这下你不会忘记了,回家告诉你妈妈你已经这么高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天生就具备符号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及时的捕捉到幼儿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并创设一定的环境为这些闪光点的发展起到铺垫和推动作用。另外,在图形符号记录的表达形式中教师应该以幼儿为本,相信每个幼儿表现的独特和成功,承认每个幼儿的特点。这样幼儿的记录能力就会朝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4.艺术表现。除简单的符号记录外,绘画、粘贴、涂色等艺术形式也是幼儿喜欢的记录方式。它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原理趣味化。

如,在区域角的小医院里,幼儿玩得热火朝天,明明捂着脸哎呦哎呦的来到小医院,大夫有模有样的马上检查后,边说边在病历上画出了病情——一个小娃娃、一颗硕大的牙齿、一条虫子、一把钳子……接着大夫就带着小病人去拔牙了。

(三)教师在指导幼儿观察记录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记录的合理性。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需要记录。幼儿园的活动是多样的,记录主要用于结构性较强的探究式活动之中。记录的合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记录不能生搬硬套,死板教条,简单划一,要始终围绕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活动的目标来策划。另一方面,记录的合理性体现在幼儿的主体参与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记录方法或思路强行灌输给幼儿,应引导幼儿就讨论的问题,思考该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幼儿逐渐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勤于记录。

2.明确的目的性。进行观察记录是为了培养幼儿做事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其对各类活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教师应明确这一目的,恰当地指导幼儿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记录,使幼儿明确为什么要进行记录,怎样做好记录。

3.教育的随机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的动机,随时启发幼儿抓住记录的时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观察记录成为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同时,鼓励幼儿寻找多种形式的记录方法,勇于创新,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尝试记录。

4.记录分享性。观察记录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幼儿进行交流,一是对记录内容做整理,以便呈现记录过程,探索发现新问题,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发现科学规律;二是发现幼儿学习和记录方式的一些特点,及时调整活动设计,为以后的记录和活动的完善开展做好铺垫。

5.由衷的鼓励性。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感受到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各方面能力的不断提高,观察记录活动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而日益完善与成熟的记录又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幼儿通过观察记录激发了乐学、会学的情绪,促进了同伴间的分享与交流;幼儿通过记录回忆探索操作的活动过程,激发了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幼儿在观察记录中逐步养成了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通过观察记录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整合、系统化。

总之,幼儿通过观察记录不断思考,不仅记录下了知识建构的过程,更记录下幼儿发展与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黄有芳.提高区域活动中观察记录的有效性.学前教育研究,2006.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篇4

观察对象:玩“娃娃家” 的五位幼儿,尹可欣、王若语、余子星、付梓坤。观察时间:2014年12月10:50一11:20 观察地点:小一班教室“娃娃家”活动区 观察实录:

今天是尹可欣、王若语、余子星、付梓坤这四位小朋友玩娃娃家。娃娃家的角色牌有两个,爸爸和妈妈。孩子们进区后,一会儿传来了争吵的声音,“我要当妈妈,我就要当妈妈,我不当宝宝。”原来是尹可欣和王若语小朋友都争着要当妈妈,而其他三个小朋友都已经分配好角色了,睁着大眼睛看着这两位小朋友。我一走近,小朋友们马上用求助的目光看着我。我蹲下身子问尹可欣和王若语:“你们为什么都要当妈妈呢?”可欣抢先回答:“因为我最喜欢妈妈,我觉得当妈妈好玩一些,我想做菜。”小语也说:“我也喜欢妈妈,当宝宝不好玩。”想到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个故事《幸福的一家》,我就马上问娃娃家的宝宝:“为什么说是幸福的一家呢?家里有些什么人?”一旁的“爸爸”余子星说:“有爸爸、妈妈和哥哥。” “哥哥”坤坤也在一边补充道:“家里还有宝宝呀!”我接着说:“对啦!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是因为我们有一大家的人,大家在一起相亲相爱!”可欣点点头说:“我也觉得,我们家也是这样的。”小朋友们都点点头,我接着说:“在我们的家里,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今天娃娃家的宝宝们也是一家人,小朋友们要当好每一个角色,我们来试试当不同的角色好不好?”小朋友都说好。我转过头看看边上那两个分配好角色的小朋友说:“爸爸和哥哥真棒,不争不抢的选好自己的角色。”我又看看可欣和小语说:“老师提个建议,今天可欣来当‘妈妈’,小语当‘宝宝’,到下一次游戏的时候我们就互换角色,看看谁当的‘妈妈’或者‘宝宝’当的好?可以吗?”通过调节和劝说,可欣最终当上了“妈妈”,小语当上了“宝宝”。刚开始“宝宝”还撅着小嘴巴,可过了一会儿,“宝宝”就开心的投入到角色中去了„„

分析:

1、孩子们到娃娃家,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如:已有两位小朋友自己分配好角色了。)

2、我们有时经常会问孩子最喜欢家里的谁?大部分孩子都回答的是妈妈。虽然小班的孩子还不能用语言去表达。但孩子们心中就是觉的妈妈是温柔漂亮能干的,相比之下,宝宝在孩子们的心中分量比妈妈要稍逊色一些。所以当有“妈妈”和“宝宝”的角色选择时,就会出现以上案例中的一幕:两个孩子都争着当“妈妈”的角色。

3、我最初是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自主的权利,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角色。所以让“娃娃家”的孩子们自己分配。其实孩子们对于角色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有的孩子碰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就会争论不休,这也与孩子自我为中心的状态有关。

措施:

1、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加强孩子的亲情观念的培养,知道家里的成员都是很重要的。

2、孩子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出现,并用亲切的语言和适宜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比如:两个孩子都争选“妈妈” 的角色,我及时的用回顾故事的方式,让孩子停止了争吵。并加以提问,加深孩子们对家庭角色的认识。

3、教师还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去分配角色,不能硬性的指派孩子去担当什么样的角色。我用建议的方式让两位孩子协商和分配谁当“妈妈”,虽然孩子刚开始还是有点不高兴,但当孩子投人到游戏当中的时候,能马上忘掉不开心,这也是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4、小班孩子在自选角色这个规则意识上是比较薄弱的,孩子无法协商角色的选择时,教师要酌情参与指导,制定轮换角色的规则,并用图片的形式记载孩子表演过角色的轨迹,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担任自己喜欢的角色。当孩子得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时,要给孩子提出游戏的要求,让孩子学会珍惜自己的机会,同时对能自主协商分配角色和谦让的小朋友进行表扬。帮助小朋友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遵守规则,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小班观察记录表 篇5

自从表演区的材料越来越多后,孩子对于“表演”这个游戏很感兴趣,都争着想在游戏里扮演主角。看得出,他们今日表演故事“小熊请客”,在游戏里,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熊妈妈抱娃娃,熊爸爸烧饭,忙的是不亦乐乎。经过观察,发现诺诺当“熊妈妈”的生活经验挺丰富的。她一会喂娃娃梳头发,一会给娃娃讲故事,还帮熊爸爸做饭,和熊爸爸讨论怎样给客人做饭,招待环节还真是有模有样的,可是当“客人”陆续进来时,区域里超过6个人,秩序开始乱了,“小熊”小玉看见客人太多,乱动东西,很着急,说话的声音总是异常大,显得很吵。客人们看到小玉吵他们,开始陆续离开,熊爸爸、熊妈妈在一旁没有反应。

分析与策略

分析:

针对这个现象我注意观察了以后,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游戏中能够看得出,孩子们很感兴趣,能够自我确定自我的身份,在游戏中也明白爸爸为客人做饭,熊妈妈抱娃娃,照顾娃娃。可是,却忽略了区域规则只能进6个人的提示,小玉看见别的孩子没有遵守规则,只是喊叫,没有提醒,导致游戏不欢而散。

策略:

小班观察记录 篇6

上午在班级活动后,紧接着是区域活动。孩子们都井然有序地玩着。突然,一阵哭声传入了我的耳中。我顺着哭声看到了硕硕哭着趴在地上。我赶忙跑了过去并询问原因。硕硕一边哭着一边断断续续地说:“天天,天天咬我!”我赶紧检查着硕硕,发现硕硕的胳膊上有一个很深的咬痕。

我赶忙让庄老师带着硕硕去抹药,并寻找着天天,弄清事情的过程。此时,我发现天天还是很开心的拼拼搭搭着玩具。我把天天叫了过来,询问事情原因。原来又是因为争抢玩具。我批评了他一顿,向他指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然后采取了隔离办法,让他暂时离开这种情境,帮助他明白老师为什么不让他接着玩玩具,为什么让他离开。但我发现,这些方法对他而言,只起两分钟的作用,一开始他会哭闹着予以反抗或接受,稍过片刻,对于老师的说教还是会立刻忘的一干二净。

由于天天仍时常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接下来的日子我总是特别注意着他,生怕他再次闯祸。但是尽管我十二分的小心,不愿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这天户外活动,我带孩子们玩拖拉玩具。天天玩得可开心了,一会儿拉着玩具快跑,一会儿又将玩具滚出。玩着玩着,天天玩具上的线绳和瑞瑞玩具上的线绳缠绕在了一起,两人各自争抢起来。听到争吵声我立刻冲了过去,可为时已晚,瑞瑞的手上已出现了牙痕。

我无奈地让庄老师带着受伤的瑞瑞去涂药膏,并很生气地怒视着天天。这次发现他居然用手蒙住了自己的眼睛,一副不敢见老师的样子。我皱起眉头问他:“知道自己做错了?”天天撅起嘴巴替自己辩解着,我努力地听着,了解到他在说:“我来修玩具,他不给我。”

这次的事件让我发现,由于天天没有及时地使同伴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再加上他性情急噪,从而使他失去了解释的耐心,又

犯了老毛病。天天看到老师后用手蒙住了眼睛这一表现说明他已经知道自己咬人的行为是不对的,自己又一次闯祸了,同时也说明在平时的相关活动中天天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我想很多新老师应该和我有一样的感触,在班中遇到这样的学生是非常头疼的。因为这中间不单单是一个孩子的问题,还包括被咬的孩子还有被咬孩子的家长的问题。我很庆幸,在第一次带班中遇到了一批素养较好的家长。在面对自己的孩子被咬的时候,家长们都表现出深深地理解。但是,这更让我感觉到了我肩负的责任——家长对老师报以无限地信任,相同的,老师也应该担起责任,保护好每一个孩子。

虽然我是一个经验并不丰富的新老师,但是,我知道我不应该放弃这样的孩子,哪怕他再调皮、再不听话,他的身上也是有闪光点的。他是我们班中的一份子,也是一个需要我照顾的集体中的一员。

我知道,侵犯性行为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相信很多老师和家长有这样的困惑。例如,幼儿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经常会表现出打人、推人、咬人等侵犯性行为。每当这种行为出现时,不仅会伤害到其他小朋友,还给家长带来很多麻烦。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排挤,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这不仅仅需要家长在家的引导,老师的事件的处理方式至关重要。这个案例,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研究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促进每个孩子身心得以健康地成长

“幼儿图画书阅读”观察记录 篇7

观察对象:甜甜 (化名, 大班)

观察目的:幼儿能否大胆观察画面, 理解故事内容。

一、观察过程

图书区的活动开始了, 甜甜自己主动来到图书区, 拿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小老虎的大屁股》, 坐在了教师旁边, 说:“王老师, 我来和您讲《小老虎的大屁股》吧, 我特别喜欢小老虎, 它的大屁股特别好玩。”

甜甜:“有两只小猫, 它们看到一只大老虎, 大老虎想吃它们。一只穿着花衣服的小兔子和青蛙在玩球。小兔子一推大老虎, 大老虎就摔倒了, 把皮球给压破了, 把小青蛙都吓跑了。小猴子骑着自行车, 后面带着一只小鹦鹉。大老虎也去骑车, 把车压坏了, 把小鹦鹉也压扁了。小青蛙、小猴子、小白兔都生气了, 小老虎说:‘我知道自己错了。’”

教师:“那你觉得小老虎哪儿错了?”

甜甜:“老虎说下次我赔你们一辆自行车吧, 小老虎‘哇哇’地哭了起来。小老虎看着地上, 有点纳闷。老虎摸着自己的屁股, 觉得有点瘦了, 又拍拍自己的屁股, 原来没有瘦。老虎躲在树后面, 它生气了, 小兔子和狐狸不和它一起玩, 结果小兔子把老虎推在地上, 老虎用自己的尾巴又把狐狸弄到水里了。大老虎在树叶子后面躲着, 看到大灰狼抓住了小猴子, 大灰狼想吃小猴子。大老虎把大灰狼给推倒了。

教师:“怎么推倒的?”

甜甜:“用它的尾巴给推倒了。小猴子和小白兔要推大老虎, 但是它们没有推倒。小青蛙还嘲笑它们。小猴子、小兔子、大老虎、小青蛙一起在草地上看天上的白云。”

二、观察分析

甜甜是比较喜欢阅读图书的, 在读书的时候, 喜欢和同伴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在阅读《小老虎的大屁股》这本书的时候, 孩子的观察比较细致, 能够关注到小青蛙、小鹦鹉这些体型较小的动物以及小兔子的花衣裳等, 也观察到了小老虎的屁股, 但是对于故事的内在联系并没有理解, 对故事的发展线索也不是很清晰。所以初次阅读, 只是了解到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人物的基本表情。

三、指导策略

(1)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故事画面, 教师与幼儿一起阅读, 重点观察人物特征及表情变化, 感知人物的内心变化, 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2) 引导幼儿掌握阅读方法, 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尝试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一次失败的小班记录引发的反思 篇8

1、15名孩子忙于挑选不同食物,拿了食物往兔子三瓣嘴里塞,然后马上换食物,反复的动作,让小兔子惊慌失措。

2、22名孩子已经找不到记录的表格和图片材料,有的开始嚷着:“我的青菜不见了”,“老师,我没有苹果了”、、、、、、场面陷入了一片混乱。

3、约有8名幼儿一边喂养,一边记录,但不能实现记录和行动的同步,但还是问题百出,有的喂了青菜贴苹果,不能够真实记录;有的喂了三种贴一种,不能完整记录;有的粘贴过程有困难,无法及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活动的失败,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我也对该活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一)目标定位偏颇。

这次整个过程孩子的兴趣由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喂这一行为,尽管教师用了简单化的表格图表和一系列图片,但目标和实际在此活动中还是严重脱节。

(二)记录不能发挥真正价值,其提供不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有效载体。

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图片,本意是让孩子用粘贴的方式帮助记录实践操作结果。但很显然孩子对喂这一操作过程远远比粘贴图片记录兴趣浓厚,这是受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的影响。其次,大量的图片让孩子应接不暇,无从着手,恰巧影响了孩子的喂养和记录。图片成为了孩子记录的一个累赘。所以,在此案例中,提供人手一份的图片显然是不合理的。

(三)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

任何生物都有其生存的规律,小兔子也不例外。但是在本案例中,却严重违反了兔子的生理规律。一个劲在一段时间内多个孩子围着一只兔子进行喂食,不管是兔子需要还是不需要。这样的活动使孩子对小动物的情感、爱心大打折扣,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第二次活动策略的调整与实施:

策略一:目標的调整

1、积极参与喂养活动,乐意亲近小动物。2、通过喂养、交流等活动,增进与小动物的感情,知道保护小动物。3、初步感知集体记录的形式,了解兔子的食性。

策略二:活动后的讨论

我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小兔子不要吃东西,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们有的说小兔子吃了太多的东西,我们又喂它吃青菜,又喂它萝卜;有的说是小兔子吓坏了;也有的说是因为早餐还在肚子里;我趁机引导,“那我们什么时候喂它最合适”。很快孩子们达成了共识:跟小朋友吃饭一样,早饭、中饭、晚饭再加上点心。根据孩子们的意见,我们共同制作了一张小兔子喂养的时间规定表。

策略二:调整表格,教师记录;

重新设计了一张记录表格,表格的第一栏为孩子所猜测的兔子爱吃的食物图象,第二栏是空白幼儿探索后用来做标记的。

策略三:变集体活动为区域、日常活动;

把本来意在一次集体活动中进行的活动变为分散的活动区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建议孩子随时根据情况喂养兔子并记录。

每天在不同时间段有七、八个孩子到区域中去喂兔子,有的耐心的把食物送到兔子的三瓣嘴,有的在一旁等待,有的收拾整理着食物,也有的围着表格讨论。

策略四:变主要形式的记录为辅助形式的记录;

把原来人手一份记录材料,调整为一张大表格张贴在喂养角,幼儿根据自己喂小兔子情况及意愿在表格上相应的图片下贴上小圆点。

一周下来,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同自己预测的“小兔爱吃蔬菜、水果、树叶等植物”,对争议最大的主食面包的功能也得到了基本认同兔子喜欢吃。但对于预测中大部分孩子认为的兔子不喜欢吃的肉类食物却出现了新的争议。不知不觉中孩子增进了与小兔子的情感,小兔子也成为了班中的一员

一系列的情况,也让我对小班的科学活动开展有了深刻的反思与思考: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处理好记录价值与记录形式的关系。

教育价值观是涉及到教师教什么?幼儿将获得什么的问题。在喂小兔子吃食这一活动中,怎样的记录有利于小班孩子学习显然成为了记录价值的争议点。在本案例1中,教师通过表格设计、粘贴记录等(特别强调记录)记录形式,提供了大量的图片,旨在让幼儿解决兔子到底爱吃什么这一问题,结果当然事与愿违。而案例2中教师让记录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在喂喂兔子、观察兔子中感受小动物的可爱,萌发爱护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愿望,正是在这样的情感激荡和支配下,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的渗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应遵循动植物自身的生理规律,处理好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

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社会、自然的和谐,也就是生态的平衡。但在案例1中出现了严重的不和谐。首先请幼儿在一段时间内喂小兔子吃食物严重违反了兔子的生存规律,破坏了生理需要,这也就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其次,一次教育希望实现长期教育的目标,破坏了教育的持续性和长远性,这也是一种不平衡这些不平衡在案例2中得到了改变。首先,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充分考虑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机制。让孩子们根据兔子的实际生理需要去喂养,实现教育最终为社会和谐、自然和谐服务;其次,充分考虑教与学之间的生态化、平衡化,给予幼儿充分自由的时间,在活动区时间、晨间来园、午间活动、傍晚离园等时间让孩子自由选择。

(三)教师应充分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处理好年龄特点与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小班个案观察记录 篇9

幼儿姓名:天天

性别:男

年龄:3岁

幼儿表现:天天是小班的孩子,看起来聪明可爱,感觉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孩子。可是他妈妈却告诉我,天天是一个异常内向的孩子,平时在家话不算多,出去玩都只跟家里人玩,只要有别的小朋友靠近了,他就会退让,宁可不玩。他是一个行为表现比较特殊的孩子,表现如下:

1.性格内向,不喜欢和别人接触,更不愿主动交流。

2.话语少,和教师交流少,不和小朋友交流。即使偶尔和教师讲话,也总喜欢把手指含在嘴里,显得异常紧张。在区域活动时,所有的小朋友都进了自我喜欢的区域,天天却不会参与任何活动,一个任坐在自我的位置上拿着区域卡,看着其他小朋友玩。

二、情景分析

天天刚上幼儿园,难免会有入园焦虑,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很正常。但时间久了,所有的小朋友都慢慢熟悉起来,都能开开心心来上幼儿园,天天还是这样,早上紧紧抱着妈妈的脖子不放开。据了解,天天多数时间都是在家里玩玩具度过,遇到幼儿园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他更加沉默,缺乏自信。

三、观察记录

有一天孩子们午睡时,我特意坐到天天的床边,等他脱下鞋子后,大声的表扬她:“哇,天天太厉害了,会自我脱鞋了,来,让教师抱一抱。”我温柔的抱起她,第一个给他盖被子,微笑的看着他入睡,这时,他说话了,虽然很轻,可我欣喜的听见了:“我在家妈妈教过我的。”我又俯下身来,用手摸了摸她的头:“你真是个能干的孩子,教师真喜欢你,教师陪你睡觉好吗?”他含羞的点点头听话的闭上了小眼睛。

四、指导策略

(一)家长工作方面

利用家长接送幼儿时间与家长交流教育观点及方法,反馈孩子在园表现,提议家长多腾出时间亲近孩子,固定时间与孩子进行交谈,引导孩子说出自我身上发生了什么趣味的事,有没有认识新朋友等等。日常生活中多创造他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机会,晚饭后或者节假日带孩子出去玩耍,供给交往锻炼的机会,鼓励孩子与小朋友分享玩具等等。

(二)语言教学活动

为了让孩子尽快熟悉新的生活环境,异常组织了语言教学活动,让孩子对团体进行了解和接纳,鼓励天天接触新朋友,把自我介绍给大家认识,主动与小伙伴儿打招呼,并且鼓励他,表扬他,帮他逐步建立自信心。

五、效果:

小班个案观察记录 篇10

今日是周三。午时,我带领着孩子们来到了幼儿园阅览室。孩子们在阅览室里,按照自我的意愿选择着自我的图书。大家都在认真地看着书。

黄俊杰选了几本书在阅读着。过了一会,黄俊杰走到了我的身边。“拿”出了他的“招牌笑”。——“符教师,你和我玩吧!你和我玩,我就给你讲故事。”我故意逗他:“不行,我要和小朋友看书,不和你玩。”他一边举起书,一边说:“你和我玩,我给你讲故事。看!蓝猫,好看吧!”我故意装着没看过这本书的样貌:“这是什么呀?我没见过。讲什么故事的。”黄俊杰看我有了兴趣,立刻说:“你和我玩,我就给你讲。”“好吧!我答应你,看完书就和你玩。”黄俊杰高兴的给我讲起了蓝猫的故事……

分析:

黄俊杰在与人交往中,采用的方式很多。有时,他会给别人好吃的;有时,他会给别人好玩的;有时,发一点“威风”让别人关注他。本次交往,黄俊杰抓住了环境的有利条件(用趣味的书做“诱饵”完成交往)。而做为教师的我也“抓住”了环境的有利条件(在交往中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本事)。可谓一举多得。

活动区观察记录表小班 篇11

观察时间:2015.11.11 15:30—16:00 观察地点:小山坡

观察对象:雪儿年龄:6岁1个月

观察目的:观察幼儿在活动中与材料及同伴的互动情况

观察记录:

孩子们正在进行解救小动物的游戏(游戏背景:山坡上被污染了,手脚不能着地,要自己想办法去解救山坡上的小动物)。雪儿从地上滚起一个轮胎,放到了山坡脚下,接着,她一人抬起一个五阶短竹梯(1号竹梯),将粗的一头架于轮胎,细的一头架于山坡上,爬在轮胎上等待左边的佑佑给她抬另一架竹梯(2号竹梯)。佑佑将竹梯抬起,细的一头递给雪儿,粗的一头拿在自己手里。雪儿手拿2号梯子,从1号竹梯上爬上山坡,此时她除了一只手拿着2号梯子外,双脚和另一只手都伏在1号竹梯上,爬到双脚分别位于1号竹梯的3、4个竹阶时,她站立了起来,双手拿住2号竹梯,同时左脚往前迈了一步将2号梯子往山坡上放,第一次放下,2号竹梯摆在了1号竹梯的左边。佑佑在山坡下拿起2号竹梯的一个角,将梯子往上传,雪儿拉着2号梯子的第2阶,将它慢慢地移上山坡,移到梯子的第3阶和1号梯子平行时,教师提醒在山坡下方拿着梯子一角的佑佑:“佑佑,你要被毒死了。”雪儿马上说:“快松开。”梯子就停在了原地。此时,在雪儿上方拿垫子的珊珊来到了雪儿面前,站在垫子上拉着梯子的一头,和雪儿一起将2号梯子放到了1号梯子的前面,雪儿继续向上爬到了梯子尽头,又踩在其他小朋友放的垫子和彩虹桥上救到了一个小动物。

观察分析:

1.幼儿熟悉的材料为其自主游戏提供了保障

在幼儿的主体地位日渐凸显的今天,顺应我们课题“自由、自主、原色”的理念,我们将幼儿推到了活动的前面,教师作为材料的提供者、支持者,活动的引导者退居二线。此时,材料和环境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在材料和环境的选择中就蕴含了教师期望幼儿发展的身体素质内容。本次活动,活动材料较为丰富,有竹梯、塑料石块、塑料地垫、彩虹桥、塑框、轮胎等,在散发着毒气的山坡上,幼儿自然会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方法进行爬坡救出小动物。雪儿选择了竹梯,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她对竹梯如何平稳的架高有着自己的经验(架于轮胎上),对爬竹梯也是驾轻就熟(双脚交替爬上竹梯),同时,她又有抬起竹梯的手臂力量(边爬边抬2号竹梯)。在活动中,她与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佑佑将竹梯抬给雪儿,珊珊在另一头接应),也有对同伴不遵守规则时的提醒(“快下去”),整个活动是自由的,也是自主的,选择材料自由,选择同伴自由,游戏的方式也是自主产生的。正是由于对竹梯这一材料的熟悉,才有了她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这一切顺理成章的游戏过程。

2.挑战性的情境设计为同伴合作提供了可能

活动并没有对游戏的规则提出任何硬性的规定,只是准备了两张骷髅头的照片贴在了山坡的两边,孩子看到马上就说:“今天的小山坡上有毒,我们不能踩上去,踩到上面就被毒死了。”有部分孩子选择了两张垫子,用轮流交替的方法上山坡救人,有部分孩子选择了用小石块一块块搭桥上山坡救人(此种方法也有合作),还有一部分孩子就像雪儿一样选择用短竹梯救人,一个人是基本不能将两架竹梯延续架到山坡的,此时就必然会发生同伴间的合作,只要孩子们想完成解救小动物的任务,就一定会有合作,山坡下的合作,山坡上的合作,都是他们为了更快地完成任务而自发形成的。因此,挑战性的情境同样隐含了教师的教学目标,能够促进幼儿间的合作,从而达到学习品质的提升。

观察建议:

建议在高处多放一些动物,让幼儿想办法拿到位于高处的动物,更加促进其多方面身体素质的提升。同时,可以增添材料的种类,减少每种材料的数量,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和合作。

对教师后续指导建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在幼儿的游戏当中应该退居观察者、引导者、材料提供者的位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提出,要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让他们在游戏当中获得经验的提升,但是将幼儿推到活动之前,并不是代表着教师对活动就把控不了,在材料的提供及游戏情境的创设上教师要多下功夫,在隐形性的环境中将教育的目标内含在其中,在显性的材料中将活动的流程贯穿其中,让幼儿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玩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才是当代幼儿教育的主旋律,才是帮助幼儿获得长久发展可能性的可靠途径。

摘要:从一则运动游戏的观察记录谈起,阐述了材料提供与情境创设对幼儿游戏的重要性,对教师在运动游戏中的地位提出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游戏材料,游戏情境,运动游戏

参考文献

[1]莫娇,吴伟云.幼儿园游戏活动研究十年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4(9).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 篇12

观察时间:

材料提供:娃娃衣服、柜子等

观察记录:早餐过后,幼儿像往常一样在音乐伴随下进入了活动区。一进区蔓蔓就发现娃娃家新增了几件小衣服,她拿起一件花上衣,兴奋地说:“我也有,这件衣服。”田田听到蔓蔓的说话就走了过来,“小娃娃的衣服”她马上拿起衣服给娃娃穿,蔓蔓也抱起了一个大布娃娃,她一边给娃娃套一袖一边对田田说:“天冷了,娃娃要穿衣服了,是吗?”田田答道:“是啊,不穿衣服娃娃会生病的,生病了就要打针的。”说完,他们各自忙着给娃娃穿衣服。田田的娃娃小,她一会就给娃娃穿好了。蔓蔓的娃娃大,有一边衣袖怎么也穿不进焦急起来,田田这时转过来帮蔓蔓,并和蔓蔓一起把娃娃的手往衣袖里套。

区域名称:小动物的家

观察时间:

材料投放:可乐瓶制成的各种动物

观察记录:

为了让幼儿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学会关心爱护小动物。我悄悄将材料放入了活动区。早餐过后,幼儿在音乐伴随下进入了活动区。贝贝和天天一同来到小猫、小狗、小兔前,拿起来看了看,贝贝把小猫、小狗、小兔看了一遍就又到其他材料篮里东翻翻西瞧瞧去了。天天拿起小狗后,将小狗转了一圈,突然发现旁边有食物,他拿起一个萝卜就往小狗嘴里放,嘴里自言自语的说:“我给你吃东西。”接着又从篮里顺手拿起一块骨头,放入小狗嘴里。当他拿起第三个食物萝卜时,他停下了手看了看,开始翻食物的篮子一边翻一边说:“萝卜 、骨头、小鱼。”于是他换了一块骨头放入小狗的嘴里。玩了一会,他又拿起小猫来喂,这时他发现了勺子,他试着拿勺子喂小鱼。贝贝在活动区里转了一圈后,见天天在喂小猫,就走到天天旁看天天喂食,觉得挺好玩也抱起一只小猫来喂。他找了找没见有勺子,就一把抢过天天的勺,天天大叫:“老师,他抢我的勺子。”我马上走过去,只听贝贝嘟喃着“我没有勺子喂小猫了。”我忙对他说:“那我们来找找还有什么工具可以用来喂小猫?”贝贝看了看篮子,摇了摇头“没有了”我拿起一个镊子说:“试试看,镊子行不行?”贝贝拿着镊子慢慢地夹起了一条鱼,放入了小猫的嘴里。“老师,我喂小猫吃鱼了。”贝贝高兴的叫了起来。天天看到后,也跟着换了镊子夹鱼。

分析:

区域活动

内容、材料丰富,有利于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并适于幼儿个别沟通的优势,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同时使

教师

能在幼儿自主游戏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观察幼儿,及时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

贝贝对游戏材料进行无意识地罢弄,较长时间东看看,西瞧瞧,我认为作为教师应不急于引导,而给予他们充分探索的时间,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的材料,以培养幼儿的自主选择能力。

小班户外观察记录 篇13

观察时间:15:30——15:45

观察对象:xx、xx

观察目的:观察两位幼儿如何合作将纸筒垒高。

观察实录:

湛蓝色的天空上飘着洁白的云朵,操场上是孩子们欢乐的身影。户外活动时间到了,今日他们选择的是纸筒。xx和xx两个孩子拿到了几个纸筒开始玩,xx负责扶住纸筒,xx负责往上叠加纸筒,不时有别的孩子来把纸筒推倒,但他们没有放弃,继续叠加,并不时为他们的成功欢呼雀跃。

两个孩子继续叠加纸筒,细心翼翼的,纸筒倒下后,他们又很默契的继续配合,在放的过程中,xx没有将纸筒全部对齐,纸筒摇摇晃晃的,细心的xx发现后,及时的将纸筒一个一个的对齐。

活动结束后,大部分的孩子已经进教室去休息、喝水了,操场上还剩下xx、xx、周昀棪、姜莉馨等几个小朋友齐心协力将纸筒一一的“送回家”。

行为分析:

在今日的户外游戏中,xx和xx两位小朋友对纸筒叠高异常的感兴趣,从游戏开始到结束,两个孩子一向在玩叠纸筒。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如何将纸筒垒高的呢?孩子采用了一个一个站立叠加的方式,在不断的尝试中、被别人推倒后,孩子们没有放弃,继续叠加纸筒,直至成功!在经过反复的叠加过程中,他们已经掌握了垒高纸筒的技能。

支持策略:

1.针对孩子今日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针对性的表扬,例如:xx和xx是两个人合作完成垒高游戏,以此带动更多孩子专注玩游戏。

2.小班的孩子乐于玩叠高游戏,可是只是局限小的积木,对于大型的材料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所以玩得花样也比较的单一,并且很多孩子也不能做到像xx一样专注,会出现用纸筒打闹,针对小班的孩子,不能完全的开放,教师还是有必要介入指导或提出玩得目的和规则。

上一篇:公司人员管理规章制度下一篇: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大学生就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