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忠义观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浒传的忠义观(共7篇)

水浒传的忠义观 篇1

对于《水浒传》一书有过了解的人都知道,这部名列中国四大名著之中的英雄传奇最早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至今为止人们对于它的作者还是争论不休,没有定论。但是有一点却是大多数读过《水浒传》或从事《水浒传》研究的人们达成共识的,那就是《水浒传》是一部忠义之书,“忠义”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也是这本书之所以能够久经历史的考验,多次被定为禁书而查封却依然广泛流传并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的重要原因。

明代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忠良屡遭迫害的黑暗腐朽统治,使得人们期待有一批寄托着自己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英雄们横空出世,来洗濯这污秽的世界。于是梁山好汉们“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视死如归,大忠大义的壮烈之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豪气冲天,快意恩仇的绿林义气,这些构成了对好汉的人格崇拜,也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己经由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向自我意识的觉醒悄然转变,而这种转变,最集中地体现便是施耐庵的《水浒传》。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忠义”二字贯穿了整个故事,而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

悲哀,以致于“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历史上有许多人都对《水浒传》有过各种各样的研究,有褒有贬,有删有续,但不管怎样这些言论都离不开“忠义”二字。

到底什么是忠、什么是义,《水浒传》的众多人物中谁更能体现“忠义”,却是人们在谈论《水浒传》时争论最多的地方。大多数人都说《水浒传》中最能体现“忠义”二字的就是宋江与李逵,但是我却认为这二人一个尽忠至愚、极义近伪,一个又愚忠愚义、全无主见,不能尽显忠义本色,反倒是在书中不为人所重视的花荣等人身上更能体现“忠义”之真意。

而要想研究梁山英雄好汉身上所体现出的忠义精神那我们首先必须弄明白什么是忠,什么是义。先说忠,忠的思想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多次谈及“忠”的思想,他认为忠大概有两层基本意思,一是与人忠,及人与人之间相处要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如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 子路》)又如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 颜渊》)这里的“忠”即是指人与人相处时的那种相互尊重、相互制约克制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只有人与人之间做到“忠”才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才能达到“治”的状态。孔子认为忠的另一层含义是与君忠,如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 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 八佾》)其实这第二层意思也是从第一层意思中引申而来,只不过它给忠加上了一个特定的对象——君,孔子认为君臣之间也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制

约的关系。君王应信任臣子,而臣子也应向君王尽忠,帮助君王治理国家,当然他认为这种忠也是有条件的,即“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 先进》)也就是说臣子要尽心侍奉君王,但是当君王犯错时也要尽力阻止,敢于直谏。也正是这种忠君的思想影响了此后的一代代世人,这种对于忠的理解甚至已经完全占据了主流地位,甚至有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忠于君,那他就算不上一个“忠”者,这也正是为什么有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不是什么忠义之书,而是晦盗之言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从忠的最基本意思与人忠来看,《水浒传》却又是一部处处彰显忠义的大书。《水浒传》中处处都有忠义,或如林冲夫妻之间忠贞相守的忠,或如花荣、李逵与宋江誓死相随的兄弟之忠,又或如燕青小乙受人之恩涌泉相报的主仆之忠。而在我看来,林冲夫妇相爱相守却不可得,实在太悲情,故不喜,李逵之于宋江只知一味服从,太过愚笨,故亦不可取,只有在燕青身上才真正体现了忠的内蕴。

燕青在书中出现的比较晚,直到61回《吴用智赚卢俊义》才首次亮相,到99回梁山英雄剿灭方腊之后就归隐江湖了,只存在了短短的38回,但就是在这短短的38回中,燕青出场的次数就达到了16次,其中更是有两回可以算作燕青的专作(注:74回《燕青智扑擎天柱》,81回《燕青月夜遇道君》),更是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描写燕青的相貌身世,先是以“六尺以上身材,二十四五年纪。三牙掩口细髯,十分腰细膀阔。戴一顶木瓜心攒顶头巾,穿一领银丝纱团领白衫,系一条蜘蛛斑红线压腰,着一双土黄皮油膀胛靴。脑后一对挨兽金环,护项一枚香罗手帕。腰间斜插名人扇,鬓畔常簪四季花。”写他体貌

风流,又用“伊州古调,唱出绕梁声。果然是艺苑专精,风月丛中第一名。听鼓板喧云,笙声嘹亮,畅叙幽情。棍棒参差,揎拳飞脚,四百军州到处惊。人都羡英雄领袖,浪子燕青。”赞他多才多艺,给读者塑造了一个机巧、灵活、忠义两全的英雄好汉的形象。虽然相比原著前半部分对于武松、鲁智深、林冲等人的描写稍显单薄,却也比同列三十六天罡的李俊、石秀、杨雄等人丰富得多了,由此可见作者对小乙哥的喜爱之情。

在燕青的身上最能体现出中国传统道德的忠的一面。首先,他懂得“受人之恩,涌泉相报”,对于从小收养教育他的卢员外心存感恩之心,时刻为主人着想。吴用为骗卢俊义上山,扮作算命先生,三言两语骗的卢员外“寸心如割,坐立不安”,燕青在察觉事情不对后立刻禀明主人加以劝阻,在员外不顾阻拦执意前行之时又主动要求护卫前去,可见其忠心。再有,卢府管家李固贪图卢府财产,又与卢妻李氏有染,想要暗害卢俊义,燕青在察觉到他们的图谋后不顾自身安危,于卢俊义回府的路上加以阻拦,告知缘由,岂料员外非但不信反倒说“莫不是你做出歹事来,今日倒来反说!我到家中问出虚实,必不和你干休!”即便如此,燕青仍旧“拜倒地下,拖住主人衣服”,再后来,卢俊义被下狱,燕青又不顾危险,“于城外叫化得半罐子饭与主人充饥,”而后燕青又杀酷吏,劫囚救主,这一切的一切,都彰显着燕青的“忠”之品德。

但是,燕青的忠并不是一味的顺从,不是愚忠,他忠得有理有节,是一种理性的忠,这一点在原著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在梁山好汉接受

招安,并受朝廷之命平定王庆的时候,卢俊义受命攻打西京,遭遇敌军大将杜?,卢俊义不顾燕青的一再劝阻,执意亲临阵前,燕青见劝阻不成也没有盲目顺从,而是向卢俊义请兵五百步兵,与平泉上砍伐树木,搭制浮桥,最终使卢俊义得以在兵败后保全身家性命。如果卢俊义当时听从了燕青的建议或者燕青最终盲目听从于卢俊义,恐怕这玉麒麟就要战死沙场了。此外,在平定方腊之后,梁山众好汉被所谓的“荣华富贵”迷花了眼的时候,他依然保持着清醒,毅然决定退隐江湖,并且还以韩信、彭越、英布等古之名臣的例子劝卢俊义与他一起退隐,因此我以为,与李逵之于宋江的一味服从的“忠”相比,燕青这种敢于在君主得意忘形之时及时加以劝谏的行为才更符合忠的内蕴。再看燕青归隐的归宿,“卢俊义道:‘你辞我,待要那里去?’燕青道:‘也只在主公前后。’”即使隐退,也要守在主公前后,可见其忠之本性。

忠义忠义,说完了忠,咱们再来说说义。“义”本意是礼仪,祭祀之礼,《说文解字》中有云:“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周礼》又云:“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因此,“义”最早指的是有关于国之大事的处理规范。再后来,人们又对“义”的含义加以丰富,《论语》云:“君子义以为上。”将其视为人与人相处时所应遵守的一种合情合理的规范,认为合理的、正义的便是义,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更是提出“舍生取义”的为人准则。在不断地引申过程中,“义”已经成为一种代表人一生所要捍卫的一种崇高的价值和庄严的境界。这一道德准则又有几点基本的要求:第一,重义轻利,即要强

调精神需求,轻视物质利益。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里仁》)孟子在答梁惠王时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 梁惠王上》)认为无论是治国还是修身都应重义而轻利:第二,要求尊重他人,敬贤尊长。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 尽心上》)又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离娄上》)要求“义”者要尊贤敬长,此后出现的“结义兄弟”的“义”也就是主要指这种“义”;第三,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不做不义之事。孟子曰:“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所有而取之,非义也。”(《尽心上》)“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 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踰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无受尔汝之实, 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尽心下》)孟子这段话阐明了做一个“义”士的两点要求:一是不取不义之财,二是维护自身人格尊严。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义”又有了新的认识,因此“义”也就有了诸如孝义、忠义、情义等不同的分属。《水浒传》讲的就是梁山一百零八将不分男女拜兄弟的传奇故事,因此整部书充满了一股兄弟义气,“义”字也成为了全书的一大中心。在原著之中,以“义”字为标目的就达12回之多。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中“义”的理念在其中得到了极大彰显。

梁山一百多位英雄好汉都可谓是极义之士,而其中我认为最能体现“义”之精髓的应数“小李广”花荣将军。如果非要从原著所着笔墨来看,花荣似乎露脸的次数算不上多,他虽然名列天罡星第九位,却顶多与列于天罡星末列的李俊等人差不太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着墨不多的人物却给许多看过《水浒传》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看,原著中首次提到花荣是在宋江怒杀阎婆惜之后被官府通缉时提到有三处可投奔之处,其中一处便是这“小李广”花荣之处,既然能让逃亡中的宋江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付给他的人,虽然未见其人,但花荣的人品却已经毋庸置疑。再看二人真正见面后的情形,虽然已有五六年未曾见面,但是花荣与宋江之间却并未有所生疏,“纳头四拜”,即使是知道宋江是因为杀人而招朝廷通缉仍旧不顾丢官罢职的危险收留宋江,而且还叫家人出来同拜宋江,且与妻子妹妹“朝暮臻臻至至,献酒共食,服侍宋江。”后来更是为了救宋江大闹清风寨,要知道这样一位将门之后、良将之才,最后却落得个造反之名,为了结拜的义兄,他背弃了对朝廷的忠,抛开了对祖宗的孝,由此可见其性格中重情重义的一面,这也正对应了上面说到的“义”的第一项基本准则——重义轻利,同时也是第二条尊贤敬长的体现。当然,如果只是这样,花荣也只是个讲究兄弟义气的豪侠好汉,但是我们从他与宋江初见面时关于清风寨正知寨刘高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对于刘高、高俅、蔡京之流的贪腐与残暴的不满,既然他对于这样的行为不满,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推断他是不会做这样的事的,也就是说花荣是一个心怀百姓,感百姓之疾苦,胸中有正气的好官,此可谓其性格中的仁义。这又正好与“义”之准则的第三条——不做不义之事,不取不义之财相吻合的。最后,我们再看花荣的人生经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极为有自己的行为准则的人,在落草梁山之后,他仍然坚持自己 的准则,只杀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恶徒,而不是像其他人(如李逵之流)一样滥杀无辜。其次,在梁山一百零八将排定位次后,梁山又选出了五虎将、八骠骑等大小官职,按理说不管是武艺还是人品花荣都不逊色与双枪将董平,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董平这样一个卖主求荣的小人位列五虎将之列,而花荣却只能屈居八骠骑之首,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这正是因为花荣对于梁山起义事业的忠诚--为了实现自己追求的“大义”,维护起义军集团内部的稳定,他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利益以保全大局。最后,他又为成全兄弟之间“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义”毅然赴死,所以我说他是《水浒传》中最能彰显“义”之精髓的人物,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义”的化身。

一部《水浒传》,说尽忠和义。可以说,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之中的忠与义精神在这部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但是,社会上也有一部分人对《水浒传》的解读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认为《水浒传》的“忠义”是这样的:宋江等人喊几句忠于朝廷,就一摇身由匪变官,梁山好汉为了一个“义”字杀人放火。这是基于对于“忠义”的这种认识,再他们眼里“忠”再也不是为人处世的准则,而是成了在公众场合高喊的口号,多少口口声声喊着“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所谓的“清官”、“好官”纷纷因为贪污受贿、腐败渎职而落马,“义”也没有了不取不义之财、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意蕴,只剩下了充满江湖匪气所谓的“兄弟义气”、“为了兄弟两肋插刀”,甚至有“为了钱财插兄弟两刀”的现象出现。这大概就是是为什么会有“老不读三国,少不读

水浒”这种说法的出现的原因吧。

水浒传的忠义观 篇2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第一部细致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其奠定了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发展的基础。

如今,人们在热捧《水浒传》的同时,对作品中忠义观的理解渐渐偏离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忠义观念的轨道,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将为了帮派私利而滥杀无辜都看做是忠义的表现,对其价值观的确立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本文将对书中所表现出来的错误的忠义观念加以分析论述,以期有助于人们正确评价与接受《水浒传》。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与义

在我国儒家传统文化中,狭义的“忠”专指忠于帝王,而广义的“忠”则意为忠诚,尽心竭力。

“义”则指“合理”“正义”。

由于“忠”、“义”观念倡导人民忠诚、服从、行合理正义之事,因此历代君王无不大力推崇、宣扬以巩固其封建专制的统治。另一方面,忠义观念也深刻影响着封建社会的大批贤臣,成为他们不趋炎附会,敢于冒死直谏的精神支柱。

与统治者宣扬的忠义观念相比,民间的忠义观念则更为纯粹。它一方面表现了普通庶民在受剥削压迫下互帮互救、见义勇为的积极品德。历代江湖侠士那种讲义气、重诺言、报知己的壮烈行为都是“忠义”的表现;另一方面,历代农民反抗暴政的起义,也往往打着“忠义”的旗号。然而,这种忠义行为往往以个人的利益、恩怨作为行动的依据,因此也历来为世人所争议。

三、《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念

《水浒传》中的“忠”既包含统治阶级宣扬的忠君思想,又带有江湖间属下绝对服从于头领的忠诚。所谓“忠君”就是忠于大宋皇帝,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宋江即便是在不得已落草为寇之后仍在期盼朝廷早日招安,他口口声声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1甚至宋江在被赐饮毒酒之后仍然坚信是“天子听信谗言”,“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并将李逵毒死以免“坏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由此反映出宋江对大宋朝廷的绝对忠诚,同时也反映出宋江等人的起义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下属们对宋江的绝对服从又明显带有江湖气息。宋江仗义疏财,讲情重义,对人谦恭有礼,不图名利。梁上108众头领虽然各怀绝技,有的还是朝廷大员,名门之后,但对宋江无不心悦诚服,马首是瞻。

《水浒传》中的“义”侧重的更多的是江湖之中的“义气”,是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被压迫者之间互相帮助的关系,这种“义气”在当时十分动乱的年代必定变得愈发的强烈和珍贵,已然成为人们彼此信任、依靠的一种极其重要的道义力量,成为维系梁山众头领的一个主要精神力量。

四、愚忠

(一)愚忠于皇权

宋江对朝廷的忠心,站在当时统治阶级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一种典范式的忠心。然而,以今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宋江的“忠”却表现出了极大的愚昧和盲目。《水浒传》所描写的宋朝极度腐朽,但宋江仍然坚信是“奸臣蒙蔽了圣上”,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高俅、蔡京等人。甚至在临死之际仍不忘效忠朝廷,其愚忠可见一斑。然而其最大的愚忠,就是使梁山军在斗争形势一片大好之时放弃来之不易的局面而归顺朝廷。不仅让朝廷顺利的借宋江之手消灭了占据六州五十二县,有百万之众的方腊政权2,而且达到了压制梁山军的目的。这种一石二鸟的计策在久经沙场的宋江看来恐怕是心知肚明,然而他仍然不予以反抗,反而抱着“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信念一路走到黑,以至最终被彻底消灭。在封建社会的高压统治下他没有像刘邦、朱元璋等人揭竿而起、再造河山,而是选择忠于皇权,甘愿成为腐败透顶的北宋王朝的陪葬品,这是其愚忠的最大表现,也是其个人乃至整个梁山军的悲剧。

(二)愚忠于首领

宋江手下的众位头领在招安问题上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愚忠,他们之间不乏关胜、呼延灼这样归顺的朝廷大员,也有如卢俊义、柴进之类的富士名流,甚至还有可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公孙胜,他们之中也许早已有人料到归顺之后的下场,然而他们却一味地效忠宋江,任由他将梁山起义的大好局面付之东流,更有李逵这样“眼中只有宋江”以至被宋江下毒,命在旦夕之时仍然说:“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其愚忠至此,实在令人可悲。

梁山包括宋江在内的众头领多数都受到了忠义观念的影响,然而,传统文化中“忠”的意义却被他们不自觉地误解,认为忠诚就应该忠诚于皇帝,忠诚于首领,哪怕明知他们做出了不正确的甚至是危险的决定也要义无反顾地服从。众头领在清楚地看到招安后的梁山军必然会被朝廷消灭的结果后仍然选择了忠于宋江、忠于朝廷而不是加以阻拦。他们没有意识到也不可能意识到自己盲目的忠诚已经背离了“忠”的根本意义。墨子曰:“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墨子·公输》),“忠”的最高境界应是竭尽全力使自己辅佐的领导者走向成功,而不是不假思索地纵容和执行领导者的错误。从更深层次来讲,在梁山众头领的头脑中,缺乏对自己事业的足够认识,他们的揭竿而起或为生活所迫,或为避牢狱之灾,绝大多数没有一个长远的、成熟的、实际的革命计划,因此他们无法把握自己事业的未来走向,只能盲目地忠于宋江的指挥,这是他们表现出愚忠的根本原因,也是梁山起义以及历史上众多农民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

五、非义(失义)

(一)劫富不济贫,见利却忘义

儒家思想主张“见利思义”、“非其所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然而,梁山头领在对待利益时所表现出来的却是完全相反的价值观念。

吴用在对阮氏三兄弟谈到劫生辰纲之事时说:“取此一套富贵,不义之财,大家图个一世快活。”可见,他们劫取生辰纲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一世快活”而已,而他们抢来的生辰纲也确确实实被参与行动的几个人私下均分了,只有“劫富”,却没有“济贫”,这与孟子“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的观点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而其在经济上所标榜的“劫富济贫”也暴露出极为严重的理论问题:是否富人就一定应该被劫。如果这个命题成立,那么社会将不会进步,人人都不愿做富人,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只能生活在贫困之中,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

(二)为了江湖之义而滥杀无辜

儒家所倡之“义”是仁爱之义。《礼记·礼运》即说:“仁者,义之本也。”《水浒传》中激烈的打斗场面也许让读者或观众读得起劲儿,看得带劲儿,但哪场打斗能不牵连无辜。梁山军为了所谓的江湖义气,不惜拿无辜百姓的生命做祭品。如在第六十八回宋江为给晁盖报仇,发誓打下曾头市后要“洗荡村坊”,杀尽所有百姓。而使他产生这种想法的就是他们内部之间所讲的义气,此时的这种“义”已经成为封建专制社会广泛株连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完全背离了传统道德观念中“义”的含义。

六、损“义”全“忠”

《水浒传》中,“忠”和“义”虽然贯穿整部作品,但自古忠义是两难全的。当“忠”与“义”对立时,宋江以及众头领都选择了“舍义取忠”,服从了大忠而牺牲了小义,这是梁山领袖宋江的悲剧,也是梁山英雄的悲剧。可以说,梁山事业始于“义”,而终于“忠”。“义”使众英雄走到一起,除暴安良,行侠仗义,建设了梁山事业的辉煌,而“忠”则如同一条铰链把梁山众英雄一个个送上了断头台。

七、结语

水浒传的忠义观 篇3

【关键词】 宋江 悲剧 生态意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1-072-010

生态批评这种文学批评模式,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而一部经典的著作,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其文学意义,在新时期便有新意义。宋江悲剧的生态意蕴便是《水浒传》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的典型。宋江的悲剧是在生态的自然方面、社会方面和精神方面三重合力下产生的,其悲剧是深重得无法逃离的。在生态批评下,宋江的个人悲剧可能激活成为人类的悲剧,其悲剧性值得深入反思。

一、宋江悲剧的生态意蕴中的自然方面

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批评领域中的核心内容。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看,关键是要调整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需要我们对自然有正确的认识。但往往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将自然视为宰割的对象,不断地对自然进行残暴的征服,以致造成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水浒传》中众多英雄好汉不是对自然进行残暴的征服与破坏便是无视自然的存在。而惟独只有宋江一人对自然有感同身受之感与赞赏之情。但宋江对自然的态度,是一种局限的赞赏。

“宋江看了前面那座高山生得古怪,树木稠密,心中欢喜,观之不足,贪走了几程,不曾问得宿头。”在当时动乱的社会中,况且宋江还是戴罪逃难,宋江还能有如此闲逸的心情欣赏自然的美。面对自然的美,宋江“心中欢喜,观之不足,贪走了几程,不曾问得宿头”。宋江在欣赏自然的美时,已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进入了忘我的状态。此时的宋江是自由自在的存在。但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宋江为世俗所召唤,并且在世俗的召唤下越走越远,终究是走进了世俗的深渊,造成悲剧的结局。

在戴罪逃难的漂泊途中,在遭遇自然之时,宋江仅是对自然充满赞赏,始终未被自然感化,仍然执着于世俗的功名利禄。在受招安之后,宋江更是执着于世俗的功名利禄而不知醒悟。对自然事物的赞赏,更是基于人类的世俗眼光。在双林渡燕青射雁时,宋江道:“此禽五常足备之物,岂忍害之!天上一群鸿雁,相呼而过,正如我等弟兄一般。你却射了那数只,比俺弟兄中失了几个,众人心内如何?兄弟今后不可害此礼义之禽”。通过这段话,我们知道宋江对雁的深切同情,实有感同身受之感。雁的结局也暗示了宋江等人的结局,悲剧已在自然中暗藏,已在命运中注定。

二、宋江悲剧的生态意蕴中的社会方面

“社会生态学认为,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生活模式,统治与被统治的压迫性社会结构,产生并强化了一切统治形式,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包括人对自然的统治和掠夺。”在北宋年间,自然生态已遭到严重的破坏,这种残暴的破坏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根本性的原因。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根源是社会原因,也就是社会生态出现了失衡的现象,个人私欲不断膨胀。

宋江之所以选择梁山泊势力已达到高峰,已威慑到朝廷时接受招安,是因为在如此势力高涨下招安才能得到皇帝的重视,才有资格与朝廷讲条件,才可以不让朝廷轻视,才能使自己获得最高的功名利禄。此时的宋江欲望已膨胀到极致,他不会再甘当郓城官府押司那样的小吏,他要的是皇帝的上卿。也许有人会质疑,宋江怎么会欲望膨胀呢?如果宋江的欲望膨胀的话,他完全可以在梁山泊势力达到高峰的时候图王霸世,自封皇帝。这种思想对于宋江来说是大逆不道,在他的思想里只有官拜上卿才是功成名就,这是宋江一生最大的欲望。

面对同生同死的弟兄的死去,鲁智深、燕青、李俊等人都明白了功成应身退,抛弃世俗的欲望,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宋江终究不知醒悟,终于客死他乡。正是“略地攻城志已酬,陈辞欲伴赤松游。时人若把功名恋,只怕功名不到头”。宋江还是逃离不了悲剧的结局,殊不知:欲望是罪恶的深渊,也是悲剧的源泉。人人都有欲望,但是欲望应该适可而止,不应使其不断的膨胀。如此,生活才能美好,宇宙才能和谐。

三、宋江悲剧的生态意蕴中的精神方面

宋江的悲剧是在生态危机下自然、社会、精神三方面的合力下产生的,而其中精神方面的力量则显得更强。

宋江素以全忠仗义而誉满天下,并且还有“孝义黑三郎”的美名,宋江是集忠、孝、义于一身。自古有言:忠孝难两全。可是宋江却能将忠、孝、义集于一身。我们不禁质疑:宋江是将忠、孝、义完美的集于一身吗?读完《水浒传》我们便知宋江的忠、孝、义时时处于交锋的状态,时而忠为上,时而孝为上,时而义为上。而忠、孝、义是宋江的精神支柱,不断的交锋只能导致精神的失衡,造成悲剧的发生。其实,忠、孝、义只是宋江为满足自己功名利禄欲望的手段罢了。

宋江壮志满怀的要求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为国尽忠,可反而沦为囚犯。宋江不能实现与“忠”“孝”相连的功名思想。这也就使宋江暂时摆脱了“忠”“孝”相连的功名思想的束缚,最终走上了梁山,“义”占据了宋江精神的主导地位。

宋江衣锦还乡后得知老父已故,宋江的最后一根“孝”的精神支柱也倒下了,不复存在了。回到楚州任上,宋江的悲剧便发生了。

“忠”“孝”“义”的交锋,已使得宋江的精神四分五裂。“忠”“孝”“义”的消亡,便使宋江的精神失去了支柱,离悲剧的发生也就不远了。

人的生存,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只有保持精神家园的宁静,不为世俗欲望的骚动所异化,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诗意的生存着。

[ 参 考 文 献 ]

[1]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李永祜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2]刘文良.《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读《水浒传》有感:忠义为何物 篇4

——读《水浒传》有感

六年一班 刘诺东

呼保义宋江、豹子头林冲、行者武松、花和尚鲁智深……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后面都由后人冠以“忠义”二字,其原因不外乎他们聚焦了一百零八名好汉,聚义梁山泊,劫富济贫、替天行道。在他们身上,我们读到了英雄们的豪放豁达,慷慨重义,敢作敢为,快意恩仇。

林冲,原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因奸臣高俅父子两人的步步紧逼,赶尽杀绝的迫害下,他终走投无路,复仇山神庙,雪夜上梁山。粗豪憨直、重情重义的黑旋风李逵江州劫法场,白龙庙小聚义,破大辽、征田虎、讨方腊,一颗忠心只为报答大哥宋公明。花和尚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坐化灵隐寺,不图名、不图利,浑身是胆伸正义。将门之后小李广花荣被清风寨正知寨诬告谋反,陷入绝境后幸得梁山好汉救助,终与朝廷军官秦明、黄信等同上梁山,替天行道……

人们常对宋江渴望朝廷招安的做法万分疑惑,甚至有人说宋江不配与梁山一百零七位好汉为伍。但,我认为宋江是明智的。当年,梁山好汉虽在民间享有盛名。但当时的局面注定他们不能完全与朝廷为敌,那时,辽国对大宋虎视眈眈。梁山好汉一旦与宋军交锋,辽国定会乘虚而入,渔翁得利,而梁山好汉也定不愿引狼入室,所以我认为宋江的想法是对的,是出于为国为民的大局观念。《水浒传》中的事迹并非都是真事,梁山好汉亦是后人所编造的人物,而我也只不过是就事论事,谈谈我的感受罢了。套用一下宋代文人周敦颐的话,试问各位看官“同予者何人?”

湘钢三校教育集团

观水浒传有感 篇5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水浒传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水浒传有感1

大碗吃酒,大口吃肉。论称分金银。李逵那粗犷却又豪气万千的声音似乎又在耳边回荡。《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很早之前就被编成书籍拍成电影影电视以供人们闲暇时阅读或者观看。

剧中以各个回合讲述了一百零八好汉被逼反正水泊梁山,却最终以宋江为首接受朝廷招安在大战方腊的过程中伤亡殆尽。第一次谈论《水浒传》,是在和父亲散步聊天的时候却被爷爷阻止不许谈论。当时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水浒传》是一部投降主义的书。

后来,看完这部电视剧之后。我不禁开始幻想,如果宋江不是一开始就坚持接受招安。明知朝廷奸臣当道还秉持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这一切会不会是另一个样子?或者说,如果水泊梁山不是以宋江为首而依旧是晁盖,那这108位好汉的结果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

或者说,自从那108位好汉决定效忠宋江那天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他们的结局。每个人都有执念,但却不是每个人都像武松打虎那样有着扭转乾坤的实力和信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怎能作为用兵之道呢? 在这奸臣当道,兵荒马乱的年代。明知统治者昏庸。却固执地坚持己见,让所有信任和依赖他的朋友们,兄弟们都这样白白的葬送了性命。不知道,宋江饮下毒酒的那一刻,心中可曾后悔?

人的一生,其实短暂而又前路未知。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无力回天就要懂得适可而止。有时候,懂得放下也不失为一种解脱。否则,如果成了一生执念,便会作茧自缚害人害己。

观水浒传有感2

就在暑假期间,我看了一部电视,这部电视名叫《水浒传》。看完这部电视,令我感受深刻,我被这梁山这108名好汉所做的事情佩服的五体头地,同时也被他们的团结、友谊、有爱心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所感动了。

《水浒传》这一部电视主要内容是他们所有的人被迫上梁山,开始了替天行道的大事,他们经历了种种困难,抓来的人们,不但不杀,还把他们当亲人一样看待,看见有困难的老百姓,给他们分粮食,分银子,替他们分己痛苦。

我和《水浒传》梁山泊108名好汉所做的事情比起来,简直是差的远远的了。记得又一次,爸爸刚给我1个月的零花钱,我准备用它来买一些东西,于是我自己上了街,去找我需要买的东西到了十字路口,一个要钱的在街道一旁要钱,我看见别人都没给他钱,于是就:别人都没给那个人钱,我为什要给他钱呢??想着,我就绕着他走开,可是越想=向前走声音就越大,我看他很可怜,然后我就看了看手里的钱,想:给还是不给呢?想了一会我走了,看完《水浒传》这本书我真后悔。

观《水浒传》真是感受深刻。

观水浒传有感3

寒假里,我观看了电视剧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看了后我对《水浒传》有了些了解,知道了梁山好汉个个都是英雄豪杰,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而这其中最让我难忘感动的要算李逵背母了!

李逵的孝心深深感动了我。他因“犯罪”被迫背井离乡去江州充当牢子,有幸结识宋江,最后和宋江上了梁山。上梁山后,在他自己大碗吃酒大块吃肉时,不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还在家里受苦,所以决定下山去接他的母亲来梁山享福。到家后,发现母亲由于日日夜夜思念儿子,竟然双目都失明了。李逵心里很过意不去,痛哭了起来。他跟母亲说要带她上梁山享福去,母亲欣然同意了。途中,因为口渴,李逵便把母亲放在一棵大树下,自己去取水。等他取水回来时,那棵树下只有许多血迹和一点头发,却不见了母亲踪影。他沿着血迹找到了一个老虎窝,知道可恶的老虎吃了自己的母亲,便悲痛地举刀冲了进去,杀死了三只大老虎。

梁山的英雄豪杰个个都有自己的事迹,如宋江醉酒写反诗、武松为兄报仇、林冲被奸人所害……最后这一百零八个好汉却被招安,许多好汉以身殉义了,令人感慨万千。

我非常敬佩他们的爱憎分明、忠义双全的高尚品质。

观水浒传有感4

最近,我观看了《水浒传》电视剧光盘,这部电视剧与原著基本相符,它讲述了宋徽宗时期梁山泊起义,直到轰轰烈烈结束的事,以宋江为核心人物,演绎了一出悲剧。

宋江本是郓城小吏,因怒杀阎婆惜而逼上梁山。他不是第一个上梁山的人,为什么当上了梁山的首领呢?这是因为他有领导才能,而且为人乐善好施,意气深重,是妇孺皆知的及时雨。但梁山上有领导才能的人有很多,为何只有宋江才能担此重任呢?我想是因为后者。例如柴进和宋江对待武松的不同态度,柴进是把武松当成看火的,而宋江却始终把武松当兄弟看待,宋江有此二胜,众人有此二败,他焉能不坐第一把交椅?但宋江的愚忠,却让我对他的敬佩大打折扣。他的愚忠,害死了七十二位兄弟,七十二位好汉顷刻间变为七十二个冤魂,断送了一百零八位英豪的前程。他应该意识到,朝廷在招降他们之后,都没让他们进京,就把他们派去征讨反贼,朝廷的用意,就是要坐收渔翁之利呀!吴用、林冲等人曾屡次劝阻,可他就是不听,他的固执,酿出一场悲剧,害死了自己,也害了众英雄。

但不管怎么说,《水浒传》这部电视剧篇幅浩大,画面及其壮观,是一部让我喜爱的片子。

观水浒传有感5

“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每当那熟悉的悠扬婉转的歌声响起,我的心如火热的炉中煤,滚烫滚烫。《水浒传》给人的感觉也像这首歌,荡气回肠,振聋发聩。《水浒传》作为四大经典之一,广被观众们叫好,甚至万人空巷。他的艺术水平非常高,令人望而生畏,但是却加剧了人们对它的解读,让文人墨客在书卷里品味那一缕摇曳的芳香。

乱世出英雄,英雄逢乱世。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有那智多星吴用,为梁山指点一二;豹子头林冲,统领泊中将士;及时雨宋江,救人于危难。好汉们多是逼上了梁山,做起了“贼寇”的生活。这所以被逼上梁山往往是因为朝廷佞臣的算计,而且与其他“贼寇”不同的是,他们杀富济贫,不抢劫良民,而思替天行道。

《水浒传》中,有几个情景令我难以忘怀。

一,是帝臣的腐败。

特别典型的是高俅的发迹。高俅原本在药店工作,收入卑微,不学无术,是一群喽啰的首领。最后经多次引荐遇见了太子,太子爱好踢球,与几个陪脸的玩耍。高俅踢得一脚好球

他变幻莫测的球技令当场的人拍案叫绝,受到了太子的赏识。这是高俅的运气。后来太子继位后,封他为太尉,有忠臣质疑皇帝:高俅只会踢球玩耍,不能给他官做。可皇帝的回答是:官可以学着慢慢当。这是一种多么腐败的思想啊。高俅小肚鸡肠,无恶不作,成为国家的心腹大患。

二,是宋江的愚忠。

宋江出生正门,世世代代只求护国护民。但宋江误杀阎婆惜只好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甚至闹到要劫法场的地步。宋江坐梁山第一把交椅,但是一心想招安,想完成夙愿。可是他低估了朝中的奸佞势力,把招安想的太单纯。高俅被生擒而未被处死,让林教头饮恨而亡。宋江的想法却是向朝廷示好。想提高招安的筹码。招安真的是一条很好的道路么?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三,世道唯利。

林冲之所以在狱中免去杀威棒,是给了狱吏银子;杨志犯下了错误,赠送了两件玉器;押解人员也是收了上面的金银而答应完成使命。这赤裸裸地反映的世风世道。这也折射出当今社会的诟病,走后门,送礼,靠一些不正当手段达到目的,尘沙阻足,枫叶遮眼,何时才能捧一瓢清泉回味它的滋味。

四,梁山好汉的归宿。

兄弟们一个个加入梁山,才使得梁山有了浩大的声势,这里是人间的天堂,有伶人起舞,骚客放歌,有马上乘骑,有百里穿杨。可是到最后,兄弟们的归宿是凄凉的,宋江,花荣,李喝毒酒而亡,鲁智深出家,有些人不愿做官而纷纷告别。当上官的兄弟又时常受到佞臣的刁难。

《水浒传》是史诗般的巨制,看江山如画,看俊杰屈伸。

让我们铭记经典《水浒传》!

观水浒传有感6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施耐庵,作者以精湛的笔法描写了北宋年间,奸臣当道,皇帝昏庸,残害忠良的社会背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水浒传》描写的就是以宋江为首的108位梁山好汉反抗朝廷的故事。

星期天,在耕读书院,我们栋梁班的小君子一起观看了电影《水浒传》的某一章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电影里每个人物的精彩表演让我们是身同感受,我们在下面看的是义愤填膺。

这一章节故事简介,高太尉之子,高衙内调戏林冲之妻,林冲见是高衙内,虽然恼怒,但还是忍了,谁知高衙内贼心不死勾结林冲的.好友陆谦出卖了林冲,哄骗林冲的妻子去救林冲,趁机调戏林妻不成后,陆谦高衙内又设计陷害林冲说他有谋杀之罪,林冲就这样被刺了面颊发配沧州,陆谦又买通防送公人董超薛霸在途中杀害林冲。两位公人一路上不断的变法折磨林冲,就在他们准备要结果林冲的性命时候,却被一路跟着的鲁智深给救了。

看完这段电影,我为林冲正直善良而感动,也为他的愚忠和胆小怕事而气愤,他把高俅高衙内等恶人想的太过善良了,他竟不知人家是要取他的性命,他还幻想着能重新做官,本来有逃跑的机会,他竟然坐以待毙,不是鲁智深,他早已命丧黄泉了。他实在是太倒霉了,他结交了陆谦那样一个小人,见利忘义,残害忠义之士,屡次加害于他,不过他也是幸运的,结交了鲁智深这样一个忠贞不二的好朋友,俗话说的好∶患难见真情。人要分清朋友的好坏,就得要共同经历一些磨难,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要盲目的交友,近君子远小人,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我们就要广交一些像鲁智深一样的益友,当然我们对待朋友应该肝胆相照,坦诚相待,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益友,只有这样才能终身受益。

宋朝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百姓反抗,是因为恶人当道,皇帝昏庸,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

观水浒传有感7

最近,我观看了《水浒传》电视剧光盘,这部电视剧与原著基本相符,它讲述了宋徽宗时期梁山泊起义,直到轰轰烈烈结束的事,以宋江为核心人物,演绎了一出悲剧。

宋江本是郓城小吏,因怒杀阎婆惜而逼上梁山。他不是第一个上梁山的人,为什么当上了梁山的首领呢?这是因为他有领导才能,而且为人乐善好施,意气深重,是妇孺皆知的及时雨。但梁山上有领导才能的人有很多,为何只有宋江才能担此重任呢?我想是因为后者。例如柴进和宋江对待武松的不同态度,柴进是把武松当成看火的,而宋江却始终把武松当兄弟看待,宋江有此二胜,众人有此二败,他焉能不坐第一把交椅?但宋江的愚忠,却让我对他的敬佩大打折扣。他的愚忠,害死了七十二位兄弟,七十二位好汉顷刻间变为七十二个冤魂,断送了一百零八位英豪的前程。他应该意识到,朝廷在招降他们之后,都没让他们进京,就把他们派去征讨反贼,朝廷的用意,就是要坐收渔翁之利呀!吴用、林冲等人曾屡次劝阻,可他就是不听,他的固执,酿出一场悲剧,害死了自己,也害了众英雄。

但不管怎么说,《水浒传》这部电视剧篇幅浩大,画面及其壮观,是一部让我喜爱的片子。

观水浒传有感8

宋江本是郓城小吏,因怒杀阎婆惜而逼上梁山。他不是第一个上梁山的人,为什么当上了梁山的首领呢?这是因为他有领导才能,而且为人乐善好施,意气深重,是妇孺皆知的及时雨。但梁山上有领导才能的人有很多,为何只有宋江才能担此重任呢?我想是因为后者。例如柴进和宋江对待武松的不同态度,柴进是把武松当成看火的,而宋江却始终把武松当兄弟看待,宋江有此二胜,众人有此二败,他焉能不坐第一把交椅?但宋江的愚忠,却让我对他的敬佩大打折扣。他的愚忠,害死了七十二位兄弟,七十二位好汉顷刻间变为七十二个冤魂,断送了一百零八位英豪的前程。他应该意识到,朝廷在招降他们之后,都没让他们进京,就把他们派去征讨反贼,朝廷的用意,就是要坐收渔翁之利呀!吴用、林冲等人曾屡次劝阻,可他就是不听,他的固执,酿出一场悲剧,害死了自己,也害了众英雄。

宋江的“忠义” 篇6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忠义”二字本是全书的核心,不知何故省了,怕是图简单吧。“忠”字与“义”字,是梁山好汉统一思想,相与为一的两条精神纽带,也是梁山的两条道路选择,两种价值认同。晁天王在时,其议事厅曰“聚义厅”,盖梁山兄弟以义而聚;宋公明主事后则改为“忠义堂”,“义”仍然在,但前面得有“忠”管着。究其原因,晁盖麾下,聚集的基本是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如三阮者,或是与朝廷仇深似海势不两立的林冲之类,而且比重极小。这些人本就对君昏臣佞的朝廷素无好感,彼此相交自然是以江湖义气为主。宋江做头领后,梁山的兄弟构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官府降将大幅增加,有的是战败被擒无路可走而归降落草,有的本就是被梁山以不甚光明的手段诱迫而至,这些人本就有仕途功名,是“体制内”的人,与朝廷并无你死我活的深仇大恨,若仍以“义”相凝聚,恐怕并无十分的感召力,故号之以“忠”。以“义”为纽带,彼此是平等的,重的是投合之情;而“忠”的核心是服从,是等级秩序。在封建社会,官民之间历来就就没有平等的意识,而对君长之服从却是浸入骨髓的。面对这些朝廷降将,宋江始终处于“民”的地位与心态,单是以“义”相号召,这些人走投无路之时虽可认同,却未必能做到亲密无间。而且这些人正规军队出身的人惯于带兵治军,讲究纪律,绝非那些“操起两柄板斧,专拣人多的地方杀去”的草莽可比,梁山若要发展,不得相倚重,是必须要团结、利用的力量。因此,宋江在晁天王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了策略,提出“忠”字——即使有兄弟之义,也还必须讲等级尊卑,而且“忠”须在“义”之先。宋押司深知官民之别,手段高明,一下子就掌控了这批人的思想。即如此,还担心自己“民”的出身不能让他们真心服从,于是又进一步搬出个“替天行道”的口号,咱们都是为“天”(皇帝)清君侧,进一步强化“忠”的崇高意义,当然,也有身份置换的意味,在这水泊梁山,我宋江也就是“天”,从而达到对这类人思想的绝对控制。

宋江从骨子里是认同“忠”大于“义”的。宋江重义,这毋庸置疑,“山东及时雨”的名号是通过实际行动得来的,没有“义”,他不能在梁山立稳脚跟,统领群雄。但宋江对脸刻金印的罪人身份与无奈落草的山大王身份是耿耿于怀的,他的理想就是漂白自己的身份,“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重新回到“体制内”。宋江与晁盖的最大区别其实还是在于二人的出身身份,晁盖本就为民,而宋江是“押司”,有“他时若遂凌云志”的渴望。所谓“替天行道”,是认为那皇帝本是好的,不过是被小人蒙蔽,宋江们该做的,不过是拨去太阳边的乌云使之重焕光明而已。以此来看,宋江心中有着忠臣情结,在心理上,和那些降将一样,是朝廷里的人。对宋江而言,“招安”既是他的毕生理想,也是他的命运悲剧。如果说,远征方腊是为国平乱实现自己价值的话,可当他损兵折将归来,却最终还是受到佞臣算计,而“天”并不垂怜的事实,才终于让他明白了现实的残酷,理想的破灭。

仆散忠义简介 篇7

仆散忠义

仆散忠义(?—1166),金朝大将。本名乌者。女真族。姓仆散。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南白城子)拔卢古河人。婆速路统军使背鲁子,太祖宣献皇后侄。

为人谦以接下,敬儒士,善御将士,有大略。年十六,领本谋克兵,从完颜宗辅平陕西,以功,承制署为谋克。继从完颜宗弼(金兀术)取河南,举荐为猛安。攻冀州、大名府,破宋军十余万。渡淮水攻寿、庐等州。以勇略过人,被誉为“将帅之器”。领亲军万户,超宁远大将军,承其父世袭谋克。通女真文。皇统四年(1144),任博州防御史,颇有政绩。郡中大治。八年,改同知真定尹,兼河北西路兵马都总管。迁西北路招讨使,入为兵部尚书。海陵王立,出为震武军节度使,改临洮尹,兼熙泰路兵马都总管。徙平阳尹、济南尹。以汉南路行营副统制,从海陵王攻宋,克通化军。正隆六年(1161),世宗即位,拜尚书右丞。进平章政事,兼右副元帅,镇压契丹移剌窝斡起义军,大败义军于袅领西之陷泉,拜尚书右丞相,改封沂国公。大定二年(1162),以丞相总军事,居南京(今开封)节制诸军,分道攻宋。三年,以丞相兼都元帅。五年(1165),败宋军,迫宋约和,归还所占海、泗、唐、邓等州,世为侄国。拜左丞相,兼都元帅。六年病死。谥武庄。子仆散揆、孙仆散安贞。

上一篇:歌剧魅影观后感欣赏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艺术活动方案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