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升初数学

2024-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沪教版小升初数学

沪教版小升初数学 篇1

共8分)1.(2分)下面各式的结果大于1的算式是()。

A.0.96×0.1    B.1÷0.96    C.0.96÷1    2.(2分)一根绳子,王明剪去了,李东剪去了 米,两人剪的()A.王明剪的多    B.李东剪的多    C.两人剪的一样多    D.无法比较    3.(2分)10.5除以2.3,商取4.5时,剩余部分是()。

A.0.015    B.0.15    C.1.5    D.15    4.(2分)将3个长方体铁块熔铸成和它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圆锥形零件,可铸成()这样的零件. A.3个    B.9个    C.27个    二、填空题(共18分)(共9题;

共18分)5.(2分)在横线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南京长江大桥大约长7000_______. 一头大象大约重5_______. 我国的长城大约长7000_______. 一头绵羊大约重45_______. 6.(2分)甲乙两地的距离是30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距离是_______厘米。

7.(2分)在一个腰长为6厘米的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底角与顶角的度数比是1:2,这个三角形中最大的内角是_______度,它的面积是_______平方厘米。

8.(2分)下图的周长是_______厘米。

9.(2分)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比是1∶1∶2,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三角形。

10.(2分)甲乙二人合做一件工作,12天可以完成,甲单独做,要用20天完成,如果由乙单独做,需要_______天完成? 11.(2分)分数,当a=_______时,它是最大的真分数;

当a=_______时,它是最小的假分数。

12.(2分)把一根长 米的木头锯成长度相等的6段,每段长_______米,每段是全长的_______,如果锯断一次需要2分钟,锯成6段共需要_______分钟。

13.(2分)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为S=_______÷2 三、计算和解方程(共32分)(共4题;

共32分)14.(16分)能用简便方法的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 × ÷ ② × × ③ ×33+ ×67 ④ ⑤ ⑥ 15.(8分)求未知数.(1)2.1÷(x﹣0.6)=1.4(2):x= :18 16.(4分)一个梯形的草坪中间修一条1m宽的小路,如图所示,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呢? 17.(4分)(π=3.14)(1)制作这个薯片筒的侧面标签,需要多大面积的纸?(2)这个薯片筒的体积是多少? 四、解决生活问题(共5题;

共42分)18.(8分)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 吨。两次共用去多少吨? 19.(8分)童乐幼儿园共有150本图书,其中的40%分给大班,剩下的图书按4:5分给小班和中班,小班和中班各分到多少本? 20.(8分)食堂有一些大米,第一周吃掉了总数的35%,第二周吃掉了180千克,这时剩下的大米与吃掉了的大米一样多。食堂原来有大米多少千克? 21.(9分)下面是笑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请你分析一下分别是谁的身份证号码。

22.(9.0分)甲乙两人分别同时从A、B两地骑自行车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1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15千米,两人相遇时距离中点2.4千米.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8分)(共4题;

共8分)1-1、2-1、3-1、4-1、二、填空题(共18分)(共9题;

共18分)5-1、6-1、7-1、8-1、9-1、10-1、11-1、12-1、13-1、三、计算和解方程(共32分)(共4题;

共32分)14-1、15-1、15-2、16-1、17-1、17-2、四、解决生活问题(共5题;

沪教版小升初数学 篇2

学生从小学步入初中,不是简单地从六年级升入七年级,对数学学习而言,这是一次知识和思维的飞跃.小学的数学,内容不仅直观形象,而且比较单一,而初中的数学,不仅内容更加抽象和复杂,而且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重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模式,较强的计算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对图形的感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基础,也有些内容是初中数学的特例,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的拓展与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这对学生学好初中数学有很大帮助.

下面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概率与统计三个领域中选取一些“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中的典型例子,借此谈一谈在教学衔接中,教师该如何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在数和式的运算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转化能力

例1计算:

【评析】学生进入初中后,代数方面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有理数的运算.计算时,除了要考虑数值以外,还要考虑符号.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准确运用法则,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观察分析能力,灵活使用运算技巧,减少计算量,提高正确率.本例中的四个小题,直接求解非常困难,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熟练掌握各种运算技巧,采用简便方法巧解复杂的计算题.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初中阶段数和式的运算.

2.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例2向阳客车厂原计划生产客车5000辆,实际生产5500辆.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百分之几?

解:要求“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的辆数占计划产量的百分之几,把原计划的产量看作单位“1”.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线段图表示.{{

方法1:

5500-5000=500(辆),实际比计划多生产500辆.

500÷5000=0.1=10%,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百分之十.

方法2:

5500÷5000=110%,实际产量相当于原计划的110%.

110%-100%=10%,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百分之十.

答:实际比计划多生产10%.

例3完成下列计算:1+3=?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

讲解这道题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相互合作交流,也可以提供如下帮助:

如图1,教师可以列出点阵,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进行猜想.再如,在教学初中数学的“函数”部分时,教师往往需要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借助函数图象,探讨函数的性质.

解:数形结合,易得:

【评析】教师一定要通过课堂教学和习题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数中有形、形中有数,帮助他们深刻认识到数形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同时,教师还应指导他们以形助数,数形结合,探寻不同题目中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巧解问题.这样,教师通过在解题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鼓励他们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例5一辆汽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求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

答: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为75千米/小时.

在初中数学中,本题常用的解法是:设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为S千米,则平均速度为:

【评析】算术平均数是指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相应的数量关系式为:数量之和÷数量的个数=算术平均数.

求汽车的平均速度同样可以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式.通过对比初中和小学的解法,可以看出,虽然解法不同,但模型思想相似,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模型,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

4.“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

例6(“归一问题”)一个织布工人,在七月份织布4774米,照这样计算,织布6930米,需要多少天?

分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根据已知的一组对应量,用等分法求出每一份的数量(单一量),然后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的要求算出结果.

数量关系式:单一量×份数=总数量(正归一);

总数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解: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就是单一量.

6930÷(4774÷31)=45(天).

答:需要45天.

例7(“归总问题”)修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修800米,6天修完.实际4天修完,每天修了多少米?

分析: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式为:

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另一个单位个数.

本题要求出每天修的长度,就必须先求出水渠的长度,所以,也把这类应用题叫做“归总问题”.不同之处在于“归一问题”是先求出单一量,再求总量,而“归总问题”是先求出总量,再求单一量.

800×6÷4=1200(米).

答:每天修了1200米.

【评析】“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体现了数学逆向思维的特点.

5. 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例8体育馆内排球的个数是篮球的75%,篮球比排球多6个.篮球和排球各有多少个?

分析:在列方程解答和倍、差倍问题时,要注意找准单位“1”的量.通常情况下,设单位“1”的量为x,再根据另一个量和单位“1”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出另一个量,最后根据它们的和或差列出方程.排球的个数是篮球的75%,是把篮球的个数看作单位“1”.{

排球的个数是篮球的75%.

等量关系式:篮球-排球=6个.

解:设篮球有x个,则排球有75%x个.

答:篮球有24个,排球有18个.

你会自己检验吗?

检验:24-18=6(个),符合篮球比排球多6个.

18÷24=75%,符合排球的个数是篮球的75%.

【评析】利用方程解决问题,比学生用算式解决问题更容易,体现了方程思想和模型思想的运用.

6. 从特殊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

例9(“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共50个头,170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分析:解题规律:

(总脚数-鸡脚数×总头数)÷一只鸡和一只兔子脚数的差=兔子的只数;

兔子的只数=(总脚数-2×总头数)÷2.

解:兔子的只数:(170-2×50)÷2=35(只);

鸡的只数:50-35=15(只).

如果假设全是兔子,可以有下面的式子:

鸡的只数=(4×总头数-总脚数)÷2;

兔子的只数=总头数-鸡的只数.

其他几种特殊的解题思路:

方法一: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2只脚,还有170÷2=85只脚.笼子里的兔子就比鸡的脚数多1,这时,脚与头的总数之差85-50=35,就是兔子的只数,所以鸡的只数为:50-35=15(只).

方法二:我们可以先让兔子都抬起2只脚,那么,现在就有50×2=100只脚,原来的脚数和现在的脚数之差为170-100=70只脚,这些都是每只兔子抬起2只脚,一共抬起70只脚,用70÷2得到兔子有35只,用50-35得到鸡有15只.

方法三:假如鸡与兔子都抬起两只脚,还剩下170-50×2=70只脚,这时鸡是屁股坐在地上,地上只有兔子的脚,而且每只兔子有两只脚在地上,所以有70÷2=35只兔子,有50-35=15只鸡.

对方法三附图解析一下:

假设鸡和兔子都训练有素,吹一声哨,鸡和兔子都抬起一只脚,地上站着170-50=120只脚,鸡肯定都“金鸡独立”,兔子则成了“三脚猫”.

再吹哨,地上只站着120-50=70只脚,这时,鸡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则两只脚着地,进化为直立行走,兔子共有70÷2=35只,而鸡有50-35=15只.

【评析】多角度思考问题不仅可以优化解题方法,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果结合初中数学知识,既可以列一元一次方程,又可以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总体来说,难度大大降低了.

7. 从整体代换角度解决问题

【评析】本题灵活性较强,对思维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运用整体代换的思想来简化运算,很好地考查了学生转化与化归的能力,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基本技能,这样的思维值得借鉴和推广.

8. 注重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例11甲、乙两地相距162千米,一辆慢车从甲地开出,每小时走48千米,一辆快车从乙地开出,每小时走60千米.试问:两车相向而行,几小时后两车相距54千米?

解法一:(算术方法)

当两车相遇之后,相距54千米;

当两车相遇之前,相距54千米;

答:两车相向而行,1小时或2小时后两车相距54千米.

解法二:(方程方法)

设两车行驶x小时后,相距54千米.

当两车相遇之后,相距54千米;

当两车相遇之前,相距54千米;

答:两车相向而行,1小时或2小时后两车相距54千米.

【评析】本题是相遇问题中的分类讨论问题.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的分类,图形的分类,代数式的分类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处处都渗透着分类讨论思想.应用分类讨论思想解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分类时,要求学生能够理清分类的界限,选择分类标准,做到不重不漏.因此,教师除了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渗透这种思想,并提炼相关的解题方法,还要有意识地在平时作业中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强化这种思想方法.

9. 在图象信息中渗透函数思想

例12小明和爸爸去北京香山游玩.下图是他们两人登山比赛情况的统计图.

(1)10分钟时小明行了()米,爸爸行了()米.

(2)()在途中休息了()分钟.

(3)出发()分钟后,两人行的路程相同,是()米.

(4)()比()早到达终点,早()分钟.

(5)爸爸登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米.

解:(1)10分钟时小明行了300米,爸爸行了200米.

(2)15-10=5(分钟).答:小明在途中休息了5分钟.

(3)根据折线统计图可知:出发15分钟后,两人行的路程相同,都是300米;

(4)27.5-25=2.5(分钟).答:爸爸比小明早到达终点,早2.5分钟;

(5)500÷25=20(米/分钟).答:爸爸登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20米.

【评析】解答此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函数图象,读懂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1 0. 面积计算中常用的割补思想

例13(1)右图中,大小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9厘米和5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阴影部分的面积=大正方形的面积+梯形面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5+9)×5÷2+9×9÷2-(5+9)×5÷2=40.5(平方厘米).

(2)求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阴影部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6×3-3×3÷2=13.5(平方厘米).

(3)求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阴影部分的面积=四分之一个大圆的面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3.14×4×4÷4-4×4÷2=4.56(平方厘米).

1 1. 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思想和随机意识

例14某校宣传栏中公示了担任下学期七年级班主任的12位老师的情况(见下表),小凤准备到该校就读七年级,请根据表中信息帮小凤进行如下统计分析:

(1)该校下学期七年级班主任老师年龄的众数是多少?

(2)在下图(1)中,将反映老师学历情况的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3)在下图(2)中,标注扇形统计图中表示老师的职称为初级和高级的百分比;

(4)小凤到该校就读七年级,班主任老师是女老师的概率是多少?

【评析】本题涉及统计图表,结合图表进行分析,第(4)问渗透随机意识.

(1)求该公司职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更能代表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结合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解:(1)平均数是2118,中位数是1500,众数是1500.

(2)在这个问题中,中位数或众数均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公司中少数人的工资收入与大多数人的工资收入差别较大,这样导致平均数与中位数偏差较大,所以平均数不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

【评析】先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再进行分析.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和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学习者来说,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数学思想一旦形成,便会对数学方法起着指导作用.

学生只有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理解透彻并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提升其解题能力,才能提出新观点,获得巧解法.中高考试题中,特别是突出考查能力的试题,其解答过程往往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十分重要.

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基础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对于究竟应如何渗透,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我们可以积极地挖掘与引导,适当地训练与概括,合理地设计与运用,只要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如何做好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 篇3

关键词: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教学内容

教过初一数学的都知道,许多学生反映初中数学内容抽象、课业多、理论性强,不像小学数学那么“平易近人”贴近生活,这让他们陷入困惑中,有可能产生畏惧情绪。如果我们不能合理引导会导致他们丧失信心,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久而久之沦为后进生。鉴于此,我们一定要做好小升初衔接工作,这里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进行讨论与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无非是自然数的计算及常见几何图形的实验性探索,几乎都可以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情境来演示和模拟,比较形象、直观。但是刚进初一,就开始从自然数拓展到有理数的范畴,从实验图形拓展到理论论证的高度,难免让学生措手不及。所以内容衔接一定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有理数与自然数的衔接

小学数学从1、2、3、4…这样的自然数认识和加减乘除计算开始,几乎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学过程多是放在情境中引导认知。但是初中阶段出现的有理数就超出了现实生活情境所能触及的形象范围,比如,小学生可以形象地理解3×3=9,但是对于(-3)×(-3)=9就需要抽象的理解和记忆。所以开学之初,我们要从几个方面开拓:(1)对比自然数来理解有理数的范畴及概

念,弄清楚负数所表示的作用和意义;(2)要对比理解和强化有理数运算法则,要反复强调定义、巩固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游刃有余。

2.从自然数到“代数式”的衔接

小学阶段学的是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和运算,是具体的、形象的,但是初中阶段会遇到用字母表示的代数式的概念,再深入就是有理式的运算,这是抽象代数的门槛。怎样做好衔接让学生适应呢?教学实践中,“简易方程”单元前面就预设了“用字母表示数”,这就是“投石问路”,让学生认识到字母表示数的现实意义,体验其含义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需要强调的是关于代数式中的字母a许多学生顺延小学固化思维,认为a是正数-a是负数,所以,我们让学生明白a的含义,知道a可能是负数,而-a不一定是负数等问题,就掌握了代数式的内涵。然后引导他们学习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同时还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相关联系,构建知识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迁移知识,生成能力。

3.几何由形象到抽象

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多是形象直观的,无非是动手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来进行基本几何图形的认识,可以归类于实验几何的范畴,比较侧重感性及计算,没有涉及逻辑、论证。初中阶段开始出现平面几何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就是根据已知条件和定理来求证未知关系,不能看着像90度就认为是垂直,不通过量角器測量就得出结论,所以,许多学生岔不开思维。这部分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衔接。

(1)引导学生回顾小学数学潜在的逻辑推理思维,权当是益智题来鼓励大家的探索兴趣。

(2)教学伊始,不要好高骛远,先让学生掌握定理和基本方法,通常我们就教材中提供的案例和定义推理进行循规蹈矩的分析,再适当安排具有推理论证因素的练习题。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问题

教学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导致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和思路与小学截然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教学方法衔接,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初一知识简单就开快车,要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然后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定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引导。

1.预习

小学数学多是形象、直观的,与生活比较贴近,可能我们不需要预习在课堂上也不会觉得突兀。而初中则不然,所以逻辑推理比较多,课业相应增加,这就要求在授课之前学生必须进行预习,了解知识脉络,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认知,有效解决问题。

实际操作中,针对初一学生没有良好预习的习惯,我们可以进行事先提示,给学生布置好预习提纲:(1)通过浏览先掌握章节知识概况;(2)深入细读,尝试自主理解概念、定义、法则及公式推理等,完成初步知识形成体验,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

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尽快地融入初中数学知识的认知和学习,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2.听课

听课是认知主体,进入到抽象严密论证的初中数学阶段,我们不能单纯地以动手实践来体会知识生成,而是要在课堂上跟进预习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听”和“思”:(1)认真听:①要注意“听”细节问题,许多时候我们错就错的细节把握上;②有针对性地听预习中不懂的问题;C听教师讲的注意事项及经典案例。(2)勤思考。没有思考就无法深入理解初中代数和几何的逻辑思维,那教学就是隔靴搔痒。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上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小升初数学衔接的几点认识。总之,初一阶段我们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认为简单呼啸而过,我们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保障学生完成形象认知到抽象思维的衔接,完善学习能力,奠定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久信.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上,2012(01).

[2]苏嘉玲.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若干特点与对策[J].中学数学,2008(22).

(作者单位 河南省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苏教版小升初数学复习资料 篇4

2、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4、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5或0。

2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2、4、6、8或0。2的倍数都是双数。 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5、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6、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素数(或质数)。

7、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

8、在1—20这些数中: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奇数:1、3、5、7、9、11、13、15、17、19。 偶数:2、4、6、8、10、12、14、16、18、20。

素数:2、3、5、7、11、13、17、19。(共8个,和为77。)

合数:4、6、8、9、10、12、14、15、16、18、20。(共11个,和为132。)

9、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素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10、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则大数是最小公倍数,小数是最大公因数。

沪教版小升初数学 篇5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

(共15题;共16分)

1.(1分)5.333…的循环节是_______;9.0386386…的简便写法是_______,它的循环节是_______。

2.(1分)如果251.6÷68=3.7,那么25.16÷68=_______,2.516÷68=_______。

3.(1分)在32.6×0.37,0.326×37,32.6×3.7三个算式中,得数最大的算式是_______。

4.(1分)计算小数乘法时,一般先将其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那么4.06×53.8可以转化为_______×_______。

5.(1分)计算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_______

6.(1分)在乘法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_______。

7.(1分)根据32×15=480,想一想、填一填。

320×150=_______    32×30=_______    320×45=_______

8.(1分)125千克增加10%后是_______千克。

9.(1分)口算。

31×30=

208÷2=

416÷4=

2-1.4=

163÷4≈

208÷5≈

7.6+1.4=

52÷3=

10.(1分)_______米比42米多,30千克比_______千克少。

11.(1分)看图回答.

_______

12.(1分)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80元,其中裤子的单价是上衣的。一条裤子_______元。

13.(1分)

=_______

14.(2分)填上“>”“<”或“=”

(1)6.05_______6.5

(2)_______

15%

15.(1分)一本故事书有400页,小亮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30%,第二天接着看,小亮第二天要从第_______页开始看。

二、判断。

(共6题;共6分)

16.(1分)如果两个数相乘的积小于1,那么这两个乘数一定都小于1

17.(1分)乙数比甲数多,也就是说甲数比乙数少。

18.(1分)判断对错.甲数的和乙数的相等.那么,乙数是甲数的50%.

19.(1分)把3千克水果沙拉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千克。

20.(1分)

21.(1分)

三、选择题。

(共8题;共8分)

22.(1分)与25.6÷0.32的商相等的算式是()。

A

.25.6÷32

B

.256÷32

C

.2560÷32

D

.2.56÷32

23.(1分)小红有30支铅笔,小兰有45支铅笔,小兰给小红()支后,小红的支数是小兰的2倍.

A

.10

B

.15

C

.20

24.(1分)把60千克油装进油桶里,每个油桶装4.5千克油,需要()个这样的油桶。

A

.13

B

.14

C

.15

D

.13.3

25.(1分)下面与1.68÷2.4的结果相等的算式是()。

A

.1.68÷24

B

.0.168÷0.24

C

.16.8÷24

26.(1分)下面算式中结果最大的是()。

A

.5.6÷0.1

B

.5.6÷0.01

C

.5.6÷0.001

27.(1分)五年级有男生99人,女生人数比男生多,这个年级男、女生相差()

A

.8人

B

.19人

C

.108人

D

.9人

28.(1分)2.5×4.4=2.5×(4+0.4)=2.5×4+2.5×0.4是运用了()。

A

.乘法交换律

B

.乘法结合律

C

.乘法分配律

D

.加法结合律

29.(1分)一件上衣先涨价20%,后降价20%,与原价比较,价格()

A

.提高了

B

.降低了

C

.相等

D

.无法比较

四、计算。

(共4题;共10分)

30.(1分)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3÷4=_______ 9÷5=

_______  15÷8=

_______ 10÷7=_______

0.78=

_______     1.25=_______     3.375=_______     2.06=_______

31.(1分)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3×0.62=

3.28÷0.5=

32.(4分)脱式计算。

①18÷0.36÷1.25

②6.39+0.175÷0.25

③5.4÷(27×0.4)

④(5.2-1.6)÷0.8

33.(4分)计算:1﹣

五、列综合算式计算。

(共5题;共5分)

34.(1分)王大爷家有一块菜地共1200平方米,其中

种豆角,种黄瓜,种韭菜,其余种西红柿.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式解答.

35.(1分)15除以的商比28的多多少?

36.(1分)12除6的商,乘

减去0.5的差,积是多少?

37.(1分)

除10的商加上的4倍的倒数,和为多少?

38.(1分)一个数除以的商加上10所得的和乘,结果为7,这个数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填空。

(共15题;共16分)

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4-2、15-1、二、判断。

(共6题;共6分)

16-1、17-1、18-1、19-1、20-1、21-1、三、选择题。

(共8题;共8分)

22-1、23-1、24-1、25-1、26-1、27-1、28-1、29-1、四、计算。

(共4题;共10分)

30-1、31-1、32-1、33-1、五、列综合算式计算。

(共5题;共5分)

冀教版小升初语文复习重点资料 篇6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

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3.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

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 《五彩池》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腾云驾雾、漫山遍野、铺展、凝结、折射”等

词意。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2. 课文围绕五彩池的美丽、神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数量、形状、颜

色、成因

3.成因:(1)池底长着许多石笋,高低不平。

(2)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透明的石粉,阳光透过池水,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

沪教版小升初数学 篇7

32.关于教育:后继有人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桃李争妍

33.人物的品质:以身许国 碧血丹心 疾恶如仇 大义灭亲 敢怒敢言 忧国忧民 横眉冷对 浩气长存

34.写景色的美、祥和:湖光山色 人间天堂 明月清风 桂子飘香 水光接天 相得益彰 江山如画 鱼米之乡

35.天地之间的变化的:混沌不分 昏天黑地 大刀阔斧 开天辟地 与日俱增 顶天立地 变化万端 改天换地

36.学识渊博、书读得多: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37.精读: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追根究底、逐字逐句

38.泛读:一目十行、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39.读书刻苦:手不释卷、囊萤映雪、悬梁刺股

40.成绩显著:功成名就 著作等身

41.修养气质: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 风度翩翩

42.互相信任、合作的友谊:肝胆相照 开诚相见 同舟共济 心照不宣 志同道合 亲密无间 荣辱与共 唇亡齿寒

43.人们生活祥和、美好:春满人间 欣欣向荣 千帆竞发 万马奔腾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国泰民安 人寿年丰

44.《风》(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4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

沪教版小升初数学 篇8

一、积累与运用。

1.细心拼一拼,认真写一写,请把你最漂亮的字展示出来。4%

bào yuàn jié ɡòu kuí wú chú chuānɡ

2.成语、对联是祖国语言文字中的瑰宝,也很有意思,你来试试看。5%

⑴将成语补充完整:精兵()政()机妙算 文质()()

⑵成语加减法:()顾茅庐 +()步登天 =()海为家

十全十美-()上()下=()心()意

⑶对对子:稻草捆秧父抱子

3.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这些千古佳句相信你一定记得。4%

⑴死去元知万事空。(陆游《示儿》)

⑵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也。(王充《论衡·量知篇》)

⑶,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⑷洛阳亲友如相问。(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语文学习一定让你阅读了不少好文章吧,同时你一定也积累了不少知识,看看这些题

目,会做吗?给自己加把劲!9%

⑴本学期的课内外阅读让我们赏识了几件我国的稀世珍宝: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

物大厅里的,1995年我国赠给联合国的,举世闻名的古代绘画,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里的书法艺术宝库,1980年在秦始

皇陵区周围出土的等。

⑵《将相和》中的“将”指,“相”,“和”的意思是。

文章由“"、”“、”“这三个小故事组

成,我欣赏的人是,由他的品质我想到了。

⑶”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这段话选自课文《》,他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从这段话中我体会到。

5.六年的学习让你掌握了不少的知识,综合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请你试一试!14%⑴根据朗读语气填上相应的语气词及标点。3%,今天是星期六(疑问),今天是星期六(肯定),今天是星期六(兴奋)

⑵下面这副对联你一定读得很好,请用”/“"·”标注出停顿和重音。2%

删 繁 就 简 三 秋 树,领 异 标 新 二 月 花。

⑶我漫步在校园里,看到校园的景色真美呀!请写出四个描写景色优美的成语:2%

这时我发现一棵小树苗被风倒了。一向顽皮的我忙蹲下来把手伸向小树苗。值日老师批

评我把小树苗弄倒了,不爱护校园的花草树木,我忙解释道:1%

老师听了我的解释不但向我表示歉意,还奖励我一个任务:设计一条爱护花草树木的广告语:1%

来到阅览室,低年级的同学让我为他们介绍两句与读书有关的格言。2%六年的小学生涯让我与城东小学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即将离开母校的时候,我不禁想对母校说……(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深厚感情,40字左右)3%

二、阅读与理解。26%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语)请仔细阅读下面的片段和文章,一定会让你收益匪浅。认真思考,再完成练习。

(一)“她多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1.你一定还记得,这个片段选自课文,它的作者是被称为 “"的。你还阅读过他的其他童话,如、。5%

2.回忆课文,美丽的东西指:2%

3.谈谈你对文中两个幸福的理解,并说说透过这两个”幸福“你感受到什么?3%

(二)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shū sū)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是坐公共汽车,你()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年(幻 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wéi wèi)从小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五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的毅力和 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令人 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 竞)然。

其实,玛格丽特不光是学业上,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四十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年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永远都要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

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却总是不多。许多人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坐在前排“仅仅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那些最终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理想变成了行动。

一位哲人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1.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字或读音。2%

2.第一自然段中缺少了一组关联词,请你在括号内填上。2%

3.适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3%

坚强 顽强 拼搏 竞争 毋庸置疑 难以置信

名列前茅 异军突起 出类拔萃 野心勃勃 雄心勃勃

4.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的意思。24%

凤毛麟角:

”残酷“:

5.请你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2%

6.玛格丽特以自己的哪些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2%

7.读了最后一段,你一定有许多想法,请写出其中一两点,把它写明白。3%

三、习作。(两题任选一题,不少于400字)35%+3%

1.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你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古今中外,有许多惜时如金的名言与事例,请你以”珍惜时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2.想象一下未来的世界是怎样的?请以”畅想未来“为题,对未来的科技、未来的衣食住行、未来的你,未来的……任选一项作一个尽情地描述。

题目: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抱怨 结构 魁梧 橱窗(每词1分)

2.精兵简政 神机妙算 文质彬彬;三顾茅庐 一步登天 四海为家 七上八下 三心二意(每词0.5分);竹篮提笋母怀儿(1分);

3.但悲不见九州同;骨象玉石切磋琢磨;随风潜入夜;一片冰心在玉壶;(每句1分)

4.⑵⑶最后一空各1分,其余每空0.5分。

黄河象;世纪宝鼎;《清明上河图》;西安碑林;铜车马;廉颇;蔺相如;和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略)(略)詹天佑;京长铁路:(略)

5.⑴啊?嗯。吔!(答案不唯一)⑵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⑶略

二、(一)1.《卖火柴的小女孩》;“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丑小鸭,拇指姑娘等;2.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等;3.第一个“幸福”,小女孩临死时是在美好的幻觉中度过的;第二个“幸福”,小女孩死了就不再有寒冷、饥饿和痛苦了;感受到作者的悲愤,对穷苦人的同情和对社会的不满。(答到意思即可)

(二)1.shū 幼 wèi 竟;(每个0.5分)2.即使,也;3.顽强、拼搏、难以置信、名列前茅、出类拔萃、雄心勃勃;(每空1分)4~7略

沪教版小升初数学 篇9

P1-2

一、1-8:CCCBDCCC

二、9.(liuxue86.com)老王赔了42元 10.-2.5 11.0 12.万,4 13.0 14.lt;15.147 16.x-y P3-4

一、1-8:ACDACDAC

二、9.0 10.5 11.x=2,y=2 12.12或6 13.4 14.4 15.-2.034×10的九次方

16.-3.14lt;0lt;2/3lt;4 17.16 18.±4,负数或0 P5-6

一、1-8:BAABABDA P7-8

一、1-8:DDBAABCB P9-10

一、1-8:BCBBDABC P11-12

一、1-8:ACACBACD P13-14

一、1-6:BCACCA P15-16

一、1-6:DCCCDC P17-18

一、1-6:BDADAB P19-20

一、1-6:ABDAAA P21-22

一、1-8:DDAADCCD P23-24

一、1-8:CBDBAACD P25-26

一、1-8:CCBCCADB P27-28

一、1-8:ACDBCBBD P29-30

一、1-8:ABDDBBBB P31-32

一、1-8:DCABBCAD P33-34

一、1-10:BACADCBABD P35-36

一、1-10:CDAABDBCAC P37-38

一、1-8:ACACCBDC P39-40

一、1-8:DBBDACDC P41-

42一、1-10:CDBBAABDDD P43-4

沪教版小升初数学 篇10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我在备课前研究了教材,教材在教学线段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我也可以这样引入吗?即使真的可以这样引入,在有老师来听课的情况下,会给人怎样的感觉呢?于是,我设计了让学生玩毛线,从玩引入,在玩中学。

在利用毛线引导学生认识线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然后让学生把毛线拉直,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我做到了。

我在剪毛线时故意剪得有长有短,让学生知道线段有长有短,我也做到了。

在学生拉毛线时,让他们观察别人拉的毛线方向有什么不同,如:斜拉,竖拉,横拉,让学生知道线段不一定就是横的,我也做到了。

通过让学生摸摸拉直的毛线的两头,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并通过板书和跟读来加深印象,我也做到了。

当然这节课也留下了很多遗憾的地方,最遗憾的是没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如我引导学生从实物毛线中抽象出线段,说说线段是什么样子的,竟然有学生说线段是毛茸茸的,真是哭笑不得。这个时候如果能用课件从毛线中抽象出线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概念。

再如,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的时候,学生局限于找教室中的线段,这时候如果能用多媒体辅助一下,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

还有在指导学生画线段时,老师只是在黑板上示范,下面的学生看不清楚,效果不好,最好是通过实物投影。

原来设计的拓展练习——当尺子断了,0刻度没有了的时候怎样画线段,由于时间的仓促,这个部分没有完成,只是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到课外去探讨完成。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11

如果两个因数都大于0,那么:

一个数乘大于1的数,积>原来的数; 一个数乘小于1的数,积<原来的数; 一个数乘等于1的数,积=原来的数。

───────────────────────────────────────

小数乘小数时:

1.先按照整数出发的方法算出积

2.再看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往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如果积的小数部分有“0”,可以将“0”去掉

─────────────────────────────────────── 在被除数、除数都大于零的除法中,当除数大于1时,商<被除数;

当除数等于1时,商=被除数; 当除数小于1时,商>被除数;

───────────────────────────────────────

小数除以整数:

(1)可以按整数出发的方法计算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如果出道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添0,再继续除

───────────────────────────────────────

循环小数:从小数部分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以此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循环节:循环小数部分以此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求近似数:用笔算求商的近似数时,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照“四舍五入”法得到要求的结果 ★如果要求凑整到的位数大于实际结果,需在末尾添“0”达到要求的位数

───────────────────────────────────────

平均数:

(1)将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的平均数。(2)平均数出于一组数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3)在计算一组数值的平均数时,这组数值中的所有数(包括0)都要参加计算。

─────────────────────────────────────── 方程:(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2)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3)1×a或者a×1都写成a,一般不写成1a。(4)a×a可以写成a·a,也可以记作a²,a²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5)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6)方程的作用是能够表示一种等量关系。(7)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8)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平行四边形:下图中AB//DC,AD//BC,像这样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

S长=ab S正= a² S平行四边形=ah S△=ah÷2 S梯形=(a+b)h÷2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下册

(1)自然数:0,1,2,3,„„这些用来计数、编排次序、编码的数被称为自然数。(2)没有最大的自然数。每个自然数n都接着后一个自然数“n+1”。自然数这样一直延续下去,永无止境。

(3)自然数可以表示个数、序数、量数。(4)0是自然数。(5)每一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紧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6)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正负数

(1)前面有“+”号的数都是正数;前面有“-”号的数都是负数;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不写。

数轴

为了表示负数,我们从数射线上的“0”点出发,向相反方向(左)延长,使它成为一条直线,这样的直线就成为了数轴。

我们把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叫做数轴。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所有表示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所有表示负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左边。

原点(表示0的点)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点的分界点。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都大于0。

─────────────────────────────────────── 数轴的画法:(1)画一条直线(一般画水平位置的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零,把这点叫做原点。(2)规定一个方向(一般取从左往右的方向)为正方向,用箭头表示,那么相反方向就是负方向。(3)再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一个单位长度,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依次表示1,2,3,„„从原点向左,用类似方法依次取点表示-1,-2,-3,„„

我们把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叫做数轴。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所有表示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所有表示负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左边。

原点(表示0的点)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点的分界点。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都大于0。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和差问题:已知两数的和及它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行程问题:两个物体/人相对而行,在途中相遇。

追及问题:两个物体/人同一起点,慢的先走,然后快的追慢的;两个物体/人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快的追慢的,最后相遇。

假设问题:几种不同的分法,但是数量不变。调配问题:原来情况-变化情况-结果。

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长方体面积公式:V=abh 长方体面积公式:V= a³ V= sh 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公式:S=2(ah+ab+bh)正方体表面积公式:S=6a²

棱长和:

长方体棱长和公式:C=4(a+b+h)正方体棱长和公式:C=12a 容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1升=1立方厘米 1毫升=1立方厘米,1mL=1cm²

可能性

确定事件: 一定发生

一定不发生(不可能发生)不确定事件:可能发生 可能性的多少可以通过树状图、列表的方法知道。

书上归纳

数的汇总: p80; 数的结构: p81; 数的运算: p82; 量的计量: p84; 线和角 : p95 基本图形: p96 ;

周长、面积、表面积和体积:统计知识:P106

上一篇:胆固醇高的原因是什么下一篇:应用文写作形成性考核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