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推荐8篇)
来源丨 科技部发布丨 EaBIM_工号07 日前,科技部新发布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等14个重点专项申报指南,截至目前已发布的2018年40个专项的指南内容,所有专项的项目课题数不超过836个,国拨总经费将近136.8亿元。
其中“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国拨经费总概算约3.2亿元,拟安排7个技术方向,18项任务。7个技术方向为:1.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2.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3.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4.绿色建材5.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6.建筑工业化7.建筑信息化
其中建筑工业化技术方向研究内容为: 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程现场工业化建造集成平台与装备关键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开发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现场施工平台与模架、塔机一体的智能化大型集成组装式平台系统,包括平台高承载力、模架复杂工况高适应性与系统的智能控制,实现超高层建筑的现场工业化建造;研究开发成型钢筋的智能化加工与配送的关键技术及装备,实现成型钢筋的工业化加工,提高现场钢筋安装效率;研究开发与顶升模架一体化混凝土布料关键技术及装备,包括泵管与布料机的快装连接、混凝土布料机自动控制,提高现场混凝土浇筑效率和质量;研发用于设备与管线的模块化装配施工的装备与关键技术;研发适合于工程现场的组装式大型3D打印设备与3D打印技术,探索现代化的房屋建造方式。
考核指标:研制承载能力1000吨级的超高层智能化大型组装式集成平台系统、成型钢筋智能化加工成套装备(加工规格可达1200mm×600mm,提高现场钢筋安装效率30%)、顶升模架一体混凝土布料大型装备(最大布料半径可达33m)、组装式大型3D打印设备各1套;形成相关产品、标准和工法6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应用于8项以上现场工业化建筑施工项目。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
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工业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已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
本重点专项围绕“十三五”期间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科技需求,聚焦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绿色建材、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建筑工业化、建筑信息化等7个重点方向,设置了相关重点任务。
总体目标为:瞄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针对我国目前建筑领域全寿命过程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的共性关键问题,以提升建筑能效、品质和建设效率,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科技带来的建筑行业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通过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化全链条设计,加快研发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的下一代核心技术和产品,使我国在建筑节能、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的技术体系和产品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2017已经在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等7个方面,针对绿色建筑后评估、建筑规划设计新方法、建筑室内环境、近零能耗建筑、既有公共建筑高性能改造、绿色建材、高性能结构体系研究、工业化建筑设计施工等内容安排部署42个项目。2018,拟在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等7个方面,针对绿色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市县规划设计技术、既有城市住区及工业区功能提升、工业建筑环境保障与节能、智能结构体系、立式工业建筑体系等内容安排18项任务。
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国拨经费总概算约3.2亿元,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中央财政资金不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年。对于企业牵头应用示范类和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对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要求。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5家。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区域开展。
1、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
1.1民用建筑“四节一环保”大数据及数据获取机制构建
研究内容:从大规模实际采集数据出发,定量给出我国民用建筑“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保)的实际状况。确定数据获取和表述的科学方法,并通过数据获取过程检验和完善。研究大规模数据的不同获取渠道,实现多渠道数据的相互校验;研究数据更新与共享机制,建立持续进行动态数据的采集、分析和确认方法,形成我国民用建筑“四节一环保”基础数据持续更新与共享机制。
考核指标:建立科学合理和完善的民用建筑“四节一环保”数据统计指标体系,建成持续采集和统计的建筑“四节一环保”数据平台,并实现与国家建筑节能主管部门数据平台的对接,实现稳定运行1年以上,形成动态采集和数据统计分析标准。大规模数据采集统计误差不超过10%,并给出误差分析的科学依据。数据层次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包括:新建竣工建筑总量,建材使用量、建材生产过程能源消耗量,既有建筑拆除量,建筑用地使用状况的变化,既有建筑运行能耗状况、各类不同功能建筑分项用能状况、用水状况等。建成民用建筑实际状况数据库,并可持续稳定接收数据,实现可更新可共享;发布我国民用建筑实际状况系列报告,报告应对各项实际状况数据进行概括与分析。
1.2研究我国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
研究内容:从我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目标和对各类建筑的需求出发,结合我国的土地资源条件和建筑运行能耗总量以及碳排放总量控制,结合中外状况对比,确定我国未来城镇各类建筑的规模总量。从我国能源总量规划出发,综合协调工业、交通和建筑各领域用能平衡状况,确定我国未来建筑用能总量。基于建筑运行用能总量控制目标和未来城镇各类建筑的规模总量,确定我国城镇各类建筑用能强度上限,制订逐步实现建筑用能强度上限的技术路线和实施路径。
考核指标:给出我国未来各类民用建筑的规模上限和发展路线。建立我国建筑碳排放总量模型,包括建材生产过程碳排放、运行和拆除过程碳排放。根据我国能耗总量控制目标给出我国建筑运行耗能总量控制目标。完成我国建筑四个用能分项(北方采暖、公共建筑、城镇住宅、农村住宅)的强度控制目标和实施技术路线。将中国建筑用能与美国、欧洲、日本、印度进行对比分析,并说明其差异。建立中国建筑用能的定量分析模型,定量规划中国建筑四个用能分项逐年用能总量和强度,以及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路线,并经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认可。对四个用能分项的用能强度指标分别给出不少于10个已实现的实际案例,并以一个国家级新区的具体规划作为案例对以上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及应用。提出我国室内环境营造的基本理念和技术途径,并针对给出不少于20个不同气候、不同建筑类型长期实测建筑运行能耗数据案例分析。
1.3建筑节能设计基础参数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建筑节能设计用基础参数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标准;研究建立建筑节能用室内、室外设计计算参数和模拟分析气象数据;研究更新建筑热工设计、采暖通风与空调室外和室内设计计算参数;研究建筑节能设计基础参数的应用方法和模式,建立成套支持我国建筑节能相关标准建设和工程应用的基础数据;开发建立开放共享的建筑节能设计基础数据平台。
考核指标:室内、室外设计计算参数能覆盖现有建筑节能设计相关标准,满足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建筑能耗预测研究,可支撑我国建筑节能相关国家/行业标准的更新和完善;室外数据成果的覆盖面不少于我国1000个县级行政单位;室内数据应覆盖全部5个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不少于20000组标准样本组。申请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编制建筑节能基础数据研究及应用技术导则不少于2部;标准数据成果在行业内实现公开发布,可在线查询、实时计算和更新。
2、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
2.1城市新区规划设计优化技术
研究内容:结合国家重点城市新区建设,研究城市新区发展规律和规划设计的方法,研制绿色新区评价体系;提出我国城市新区人工环境与地区水系生态环境耦合的关键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城市新区能源规划总体框架与操作步骤,研发城区组团内低碳生活的优化设计技术;研制城市新区碳排放核算、监测、模拟分析的智能化技术与工具;结合新区建设实践,系统开展城市新区不同形态类型规划设计的绿色评估,完成新区绿色技术的集成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衡量城市新区低碳发展战略定位的科学指标、评估方法、规划技术规程3部以上(送审稿)。针对实际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级新区,建立城市新区动态监测评价体系,形成城市新区规划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绿色低碳运行指标动态监测数据库,有效数据量超过1亿条,并结合本项目示范新区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示范。完成《绿色城市新区规划评价体系》送审稿。完成2个以上城市新区建设规划设计,建立2个以上碳排放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城市新区示范项目。
2.2县域城镇规划设计优化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县域城镇人居治理战略定位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县域城镇低碳规划的约束性标准,发展以绿色低碳为引导的县域城镇战略行动模式及其考核评价体系;研究适合于县域技术水平的典型气候区县域人口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评价与监测的评估技术标准和预警方法体系;研究典型县域(人口密集区、风景旅游区等)低碳化发展的城镇布局模式和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与管控技术;研究基于生产生活圈的县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模式、适宜于城镇低碳交通与能源设施的规划设计优化技术;研究县域城镇规划本土经验科学化的理论与方法,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与风貌,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设计技术集成与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衡量县域城镇低碳发展战略定位的科学指标、评估方法、规划技术规程。开发不同气候区县域人口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测算模型,编制相应的计算机软件2套以上。制定以低碳发展为目标的县域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技术标准2套以上。编制以低碳为目标的县域城镇规划设计相关设计导则不少于3套。在西南山区、黄土高原、江南水乡等典型县域开展规划设计工程示范不少于 3 项,碳排放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3既有城市住区功能提升与改造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既有老旧城市住区的规划与美化更新、停车设施与浅层地下空间升级改造技术;研究既有城市住区历史建筑修缮保护技术;既有城市住区能源系统升级改造技术;既有城市住区管网升级换代技术;既有城市住区海绵化升级改造技术;既有城市住区功能设施的智慧化和健康化升级改造技术;选择典型城市住区进行功能提升与改造技术集成与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住区更新与绿色建筑性能模拟工具6套;建立3套城市住区更新规划与建筑绿色化设计新方法和技术标准体系,并编制导则或标准不少于3项;开展5个2平方公里规模以上绿色低碳区或健康城区示范,碳排放强度降低20%,健康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5个既有居住区环境品质和基础设施综合改造示范;完成5个地域性、文脉传承和气候适应优先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示范项目的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引导值降低10%,室内环境品质达到国际水平优级以上,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超过10%。
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2.4既有城市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城市既有工业区功能转型、环境安全、土地价值提升的诊断评估技术与策划方法;研究城市既有工业区低影响开发、能源优化配置、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信息化升级的绿色关键技术;研究既有工业区地下增层、共同管沟、停车设施等浅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升级改造技术及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既有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的模式、绿色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选择典型工业区进行功能提升与改造技术集成与示范。
考核指标:提出城市既有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相应的策划、规划和设计等一整套技术方法,形成导则或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研发城市既有工业区功能提升技术和评价诊断方法;申请/获得专利不少于5项,形成相关分析工具不少于3项;开展5个2平方公里规模以上绿色低碳工业区示范,碳排放强度降低20%;完成城市既有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示范工程5项,示范工程的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引导值降低10%,可再循环材料使用率超过10%。
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3、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3.1公共交通枢纽建筑节能关键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机场航站楼、高铁客站、地铁车站、港口客运站、公路客运站等公共交通枢纽建筑适宜的室内环境设计参数、主要影响因素及规律,形成适用于公共交通枢纽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设计指标体系;研究不同公共交通枢纽建筑能耗构成特征和影响因素(包括建筑形式、围护结构、大空间采光照明和采暖空调系统、实时客流变化等),提出针对其特点的节能关键技术及运行调控方法;研究公共交通枢纽建筑高效空调末端应用、输配系统及能源系统整体优化解决方案;研发公共交通枢纽建筑降低空调末端能耗、输配能耗、冷热源能耗等关键技术设备,形成公共交通枢纽建筑的设计方法及工程示范。研发交通枢纽能耗数据采集信息系统及综合监管平台;研究交通枢纽客流量实时监测装置,提出基于实时客流波动的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策略,通过示范工程的实际运行管理示范其建筑节能效果。
考核指标:建立不同类型公共交通枢纽建筑的热环境营造技术体系;建立和完善不同公共交通场站建筑能耗指标评价体系;建立公共交通枢纽建筑能耗数据库及综合监管平台;完成分布在不同气候区域的机场航站楼、高铁客站、地铁车站新建项目示范工程,其中大型机场航站楼不少于4座、总建筑面积不低于200万平方米,高铁客站不少于8座、总建筑面积不低于80万平方米,地铁车站不少于100座;在满足室内热舒适要求基础上,示范工程中空调系统全年综合能效比不低于3.0,比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降低15%以上;提供机场航站楼、高铁客站、地铁车站三种不同类型示范工程的室内环境及运行能耗实测数据,项目数不少于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5项,形成技术指南2项,形成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规范(送审稿)、导则不少于5项。3.2公共建筑光环境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发光二极管(LED)与公共建筑有机结合的室内照明设计新方法及照明应用一体化解决方案,构建LED照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检测及评价技术体系;研究解决LED高亮度特性在公共建筑室内照明应用的舒适度问题,完善照明技术指标评价体系,并在非视觉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动态光环境设计、评价方法,开发基于健康照明的LED照明产品,提出一个健康、舒适、高效的光环境解决方案;研究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的智能照明系统设计方法及其安全性、可靠性,开发相应的照明网络系统,并制订相关产品的应用技术指南;开展典型公共建筑光环境提升与照明节能技术集成示范并进行测试验证,开展我国绿色公共建筑光环境提升技术应用模式研究,更好指导绿色公共建筑工作实践。
考核指标:构建LED照明建筑一体化的应用技术体系,利用LED与建筑有机结合,最终提出相应的建筑室内照明设计新方法;建立人基动态光环境应用实施技术体系,提出基于非视觉效应的动态光环境设计、评价方法,获得软件著作权;完成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的照明应用关键技术,提出照明系统设计评价方法;给出适用范围分析研究报告;提交相关的国家/行业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设计规范送审稿不少于5项,并申请国际标准;建造完成商业建筑等不同类型的典型绿色公共建筑光环境提升与照明节能技术示范项目不少于5个,较现行照明节能标准实现节能60%以上,提出适宜我国绿色公共建筑的光环境提升技术应用模式。
3.3洁净空调厂房的节能设计与关键技术设备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电子器件生产、制药、医院手术室及动物实验房,研究同一洁净空间内不同区域具有不同洁净等级要求的环境营造方法;研究部分风量运行下的洁净度与压差的保障情况,以及值班模式下降低风量运行的调控策略;研究洁净度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化学、静电、拦截等过滤器的过滤机理及阻力特性,研发适应洁净室要求的低阻高效过滤器;研究保障洁净室洁净度和温湿度参数的高效空气处理方法,减少全年所需要的冷量和热量。研发洁净空调厂房能耗水平及保障效果的综合监测平台;制定基于我国实际国情的验收指标及能耗水平的相关标准;建立我国洁净空调厂房运行效果及能耗评价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不同类型洁净空调厂房的能耗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制定或修订洁净空调厂房行业规范、标准或设计指南/导则不少于4部(送审稿/报批稿);研制适用于洁净空调厂房的高性能系统或产品不少于6项;开发洁净空调厂房的数据监测平台1项,实现不同类型洁净空调厂房环境参数和关键设备能耗的实时监测;完成电子洁净厂房、制药厂房以及洁净手术室或实验动物房的示范工程不少于3项,对这些示范工程进行不短于一年的运行监测,使改造后或新建的电子洁净厂房、制药厂房和医院洁净手术室或实验动物房能耗水平比同气候区相同等级洁净室能耗降低30%;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
3.4高污染散发类工业建筑环境保障与节能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揭示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行业工业建筑的污染物特征和散发规律,建立运用高效通风控制高散发污染物的气流组织方式;研究高温余热、颗粒物及有害气体的迁移规律和非均匀场量分布特性,分析人体微环境对个体暴露的影响机理,建立高效低耗污染物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工业建筑典型污染物的通风系统能效提升原理和方法,从岗位环境、建筑环境和排放环境三个层面,提出关键技术及综合评价体系,研发污染物高效捕集、净化除尘及个体防护装备;建立工业建筑多因素作用下的综合节能技术体系,研究不同余热强度及气候区的工业建筑低能耗通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及低品位热能利用技术,提出工业建筑运行能耗构成及节能措施。
考核指标:建立新型高效工业通风技术体系,提出完善的工业建筑节能设计指标,提出系统的设计参数及运行模式,开发新型技术和装置,形成高污染散发工业建筑环境保障和节能的设计、产品、运行产业链技术,建立高污染散发工业建筑环境评价、检测体系。申请或完成专利20项,建设5种以上代表性行业的高污染散发工业建筑环境保障和节能示范工程,在满足现行环境标准的前提下,示范工程环境系统运行能耗降低20%以上,修订相关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
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4、绿色建材4.1水泥基高性能结构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的组成设计、耐久性、本构关系及其构件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建立超高性能混凝土装配式结构体系,开发超高性能混凝土专用外加剂、高阻抗水泥基材料、高耐久水泥基修复材料、高强高韧蒸养水泥基材料及预制构件,并进行产业化示范和应用。
考核指标:超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150MPa,抗折强度>25MPa,坍落扩展度≥650mm;超高性能混凝土专用外加剂减水率≥45%,降低混凝土粘度≥40%,28d混凝土收缩率比降低50%;地铁道床用高阻抗水泥基材料的56d电阻率≥5000Ω?m;高耐久水泥基修复材料界面粘结强度≥3MPa,延伸率增加≥50%;与普通蒸养混凝土相比,高强高韧蒸养混凝土折压比提高20%以上。形成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不少于10项;编制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规范(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20项;建成相关示范生产线不少于5条,在装配式建筑、城市轨道交通、通讯等领域建立示范工程不少于6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4.2高性能建筑结构钢材应用关键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高强度结构钢、耐火钢、耐候钢、不锈钢、高性能钢索等的应用体系设计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高效截面钢、纵向变截面钢板、轧制金属复合板、大直径高强耐候索等材料及结构构件性能、设计、制作等关键技术,开发配套的安装技术和相应构件生产线;研究开发与高性能结构钢配套的焊接、螺栓连接材料和相应的连接技术;完善高性能钢拉索预应力装配结构体系和技术;编制高性能结构钢应用技术标准、图集和设计软件;开展工程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确定高性能结构钢的相关性能参数和设计指标,提出构件设计方法;开发系列螺栓产品并建立其连接设计方法;提出高强度钢、耐火钢、不锈钢、轧制金属复合板、混合钢种截面等5种特殊钢材的配套焊接材料和焊接技术;开发适用跨度150m~300m的高性能钢拉索装配钢结构体系和100m以上高性能钢拉索装配式高耸结构,用钢量比普通钢结构节约30%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编制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规范(送审稿)不少于5项;建设生产示范线2条;建成5项示范工程。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5、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5.1智能结构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研发自感知、可恢复、自修复、自适应等智能结构体系,研发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的无损伤可恢复构件、低损伤高性能构件、高耗能易更换构件;研究具有自适应耗能机制的减震结构体系,提出耗能减震与损伤控制机制、设计理论与方法;开发高性能防灾减灾监测与控制一体化智能结构系统、物理和信息融合智能防灾减灾结构系统;研究基于移动群智感知技术、视频监测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智能结构灾害破坏评价方法;进行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可恢复功能智能结构体系、混凝土微裂缝自修复功能结构体系、自适应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设计方法;形成全寿命性能监测与控制一体化智能结构系统、物理和信息融合智能防灾减灾结构系统;形成不少于3套新型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混凝土微裂缝自修复功能结构体系、自适应耗能减震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和设计方法,实现对0.1mm混凝土微裂缝的自修复;提出不少于2种智能结构灾害评价方法;编制相关技术标准2部;申请/获得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件;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2项。
5.2高效节地立式工业建筑结构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研发适应于垂直运输和现代生产物流,具有节约占地、布局灵活、性能优越的绿色高效多层工业建筑结构体系;研究重载、动载及其耦合作用下多层工业建筑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研发基于立式工业建筑节能环保技术的围护结构体系;研究吊车系统和吊车荷载对多层厂房结构性能影响;研发多层工业厂房防灾结构体系与构造;研究绿色立式工业建筑综合性能指标;开展相关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绿色立式工业建筑设计系列技术;开发立式工业建筑节能环保围护结构及产品;提出相应的技术经济量化指标,与传统工业建筑相比土地利用效率提高30%以上。编制相关技术标准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建设示范工程不少于3项。
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6、建筑工业化6.1建筑工程现场工业化建造集成平台与装备关键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开发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现场施工平台与模架、塔机一体的智能化大型集成组装式平台系统,包括平台高承载力、模架复杂工况高适应性与系统的智能控制,实现超高层建筑的现场工业化建造;研究开发成型钢筋的智能化加工与配送的关键技术及装备,实现成型钢筋的工业化加工,提高现场钢筋安装效率;研究开发与顶升模架一体化混凝土布料关键技术及装备,包括泵管与布料机的快装连接、混凝土布料机自动控制,提高现场混凝土浇筑效率和质量;研发用于设备与管线的模块化装配施工的装备与关键技术;研发适合于工程现场的组装式大型3D打印设备与3D打印技术,探索现代化的房屋建造方式。
考核指标:研制承载能力1000吨级的超高层智能化大型组装式集成平台系统、成型钢筋智能化加工成套装备(加工规格可达1200mm×600mm,提高现场钢筋安装效率30%)、顶升模架一体混凝土布料大型装备(最大布料半径可达33m)、组装式大型3D打印设备各1套;形成相关产品、标准和工法6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应用于8项以上现场工业化建筑施工项目。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
7、建筑信息化7.1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运营优化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绿色建筑运营阶段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建模技术和标准化流程,建立设施设备分类、编码标准以及模型交付标准;研究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运营成本精准控制和价值测量技术;研究以人员满意度为导向的环境性能动态调控技术;研究基于能耗、水耗与碳排放目标的前馈式绿色建筑运行管理技术;研究BIM与设备设施管理系统、物业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系统等融合技术,集成绿色建筑运营数据,实现设备设施静态管理和运行性能智能控制,开发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运营优化集成平台,并开展工程应用示范,达到绿色建筑运营性能优化目标。
考核指标:形成绿色建筑运营的BIM建模和质量控制技术,达到模型轻量化率80%以上;形成面向既有绿色建筑的快速参数化建模技术,比传统建模方式提升效率30%以上;建立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运行成本精准预测技术,编制绿色建筑全生命期成本测算指南,使运营成本下降15%以上;建立绿色建筑BIM运营应用价值测量技术体系,实现运营效益的数字化定量评价;编制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相关标准或导则3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建筑BIM运营优化管理平台,包含基于BIM智慧型物业管理系统等专业运维管理系统4套,编制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指南;开展20项以上的工程应用示范,建筑面积不少于200万平方米,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约束值降低不少于30%,室内环境用户满意度75%以上;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6项。
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7.2建筑垃圾精准管控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建筑垃圾定量预测模型及对应精准处置技术;研究建筑垃圾类型/体量天地一体化快速识别技术与监测系统;研发建筑垃圾产生、运转、处理、资源化、再生产品应用全过程的实时监测与智能管控技术;研究建筑垃圾安全风险、环境影响评估技术体系及预警技术;开发建筑垃圾全过程管控平台,并开展城市级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建筑垃圾定量预测模型及对应精准处置的技术体系,完成5个典型工程的实施;建立建筑垃圾天地一体化快速识别技术体系与监测系统,识别精度高于90%;建立建筑垃圾全过程实时监测与智能管控平台,实现区域内工程类建筑垃圾调配控制量占建筑垃圾产生量的95%以上;建立建筑垃圾安全风险与环境影响评估及预警技术体系;完成不少于2个地级以上典型城市的应用示范,取得良好效果。获得发明专利3项以上,软件著作权7项以上,编制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送审稿)、指南不少于5项。
绿色建筑, 一个我们现在已经耳熟能详的词汇, 曾经也只是默默无闻, 后来在设计者这个群体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现在好像已经变成了社会中的流行词, 就如同前几年众人口中的“节能减排”“低碳”一样, 越来越具象化, 生活化。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其中“绿色”的含义, 也许在生活中我们并不知道哪一个是绿色建筑, 但是它已经普遍的出现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 许许多多的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已经走在了绿色建筑的路上, 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它的魅力。而工业建筑, 这个普通人都认识也能看得懂的词汇, 却好似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因为它不可缺少, 又好似在我们生活之外, 因为它并不与我们的生活直接紧密相连, 曾经的岁月中, 它甚至布满了我们生活的整个天空, 但在现代, 它只是一个我们不需要看到的必需品。或许, 它与很多人眼中高大上的“绿色建筑”所共同的仅仅是建筑这个词, 但是我要说的是, 绿色建筑的理念, 也会在“傻大黑粗”的工业建筑领域生根发芽。
事实上, 建筑所从事的活动, 与现在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曾经的原始社会也好, 封建社会也好, 现代社会也好, 都让建筑带上了鲜明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持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甚至前无来者, 经济的发展表现在物质的极大丰富上, 而物质的丰富又催生了精神层面的发展, 精神又反作用在物质上, 如同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的关系。绿色建筑理念,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 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并如波浪般传导到各型建筑的设计中。
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屋面绿化、墙体绿化的简单表现, 它是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共存方式, 减少从环境中对资源、能源的获取, 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 却又不会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 来源于自然回归自然。随着世界绿色建筑思潮的发展, 中国政府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 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2004年9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中国的绿色建筑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2006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则标志着绿色建筑进入实施阶段。2009年,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的颁布, 则预示着我们的工业建筑领域“绿色的希望”。截至2015年12月10日住建部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公告全国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累计总数已有3 636项, 其中2015年新增1 098项, 创历年同期新高。绿色建筑理念在工业建筑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 则是代表了我们在为了生活的更美好的道路上, 所做的努力。
2 绿色建筑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
其实传统的工业建筑一直所采取的模式, 在一定层面上契合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工业建筑的具体类型很多, 给人最多的印象是功能简单, 造型刻板, 色调灰暗, 有时候甚至是千篇一律, 不过换个角度看, 这些特点意味着高效率、低成本, 无论从经济效应还是从社会效应考虑, 都实现了经济与适用的最大化, 虽然一度抛弃了美观这一需求, 却很有几分密斯·凡·德罗 (Ludwig MiesVanderRohe) 所说的“少即是多”的风范, 不过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发展, 作为设计者的我们现在可以做的更多, 这就是绿色工业建筑。
与绿色建筑中公共建筑、住宅建筑一样, 绿色工业建筑的主要内容也是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场地, 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室外环境, 室内环境, 运行管理等各方面, 但具体内容又不完全相同。在实际的实践中我们也充分考量这些内容, 以之为指导, 并将其运用到建筑实践活动中。
2.1 绿色工业建筑在选址方面的体现
绿色工业建筑在选址用地方面除了满足相关规划要求外, 还要求不选择影响环境的区域, 以节约优良土地资源, 不选择不适宜建设区域, 以节约生产资源, 从远期近期结合层面考虑建设场地的总体规划。在土地利用上则是发挥创造力, 采用联合厂房、多层建筑、高层建筑、地下建筑或利用地形高差来做阶梯建筑, 以达到提高场地利用系数, 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的要求;发散思维, 利用没有其他用途废弃土地来配合生产建设。现在很多重型工业建筑, 大部分采用联合厂房, 不但节约了用地还缩短了生产环节, 如钢铁冶炼厂房、垃圾焚烧发电厂房等, 都是各部分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不仅有良好的生产效果而且减少了占地;而很多轻型厂房则是往高度方向拓展, 如纺织、服装、光学、食品等行业都是以多层厂房为主。在区域位置选择上, 则是尽量考虑临近生产资源或社会运输资源, 如公路、铁路、码头或空港, 以节约生产资源的损耗, 这个因素在工业建筑中几乎是必须考虑因素, 所有厂址基本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在场地建设上主要表现在保留可用植被和适于绿化种植的浅层土壤资源, 不破坏场地和周边原有水系, 合理确定场地标高和建设土方量。这些都要统筹考虑, 充分权衡, 才能真正做到节约用地。
2.2 绿色工业建筑在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的体现
在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 主要是控制绿色工业建筑能耗指标, 这些能耗主要表现在对电、煤、汽、水、气的消耗上。而其在实际中的具体表现则分为节能、能量回收、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工业建筑本身的节能要求与民建一样, 主要体现在对围护结构传热性能, 以及内部的通风, 用电, 采光等方面所作出的明确要求。虽然国家并未出台对工业建筑中的建筑节能规范性要求, 但是在实践中都会给予充分的考虑, 例如屋面采用保温隔热材料调节室内温度, 墙体采用热阻性能优良的材料保温隔热, 考虑门窗的气密性、传热、遮阳对建筑的影响, 采用合理格局自然通风, 尽量采用自然光满足照度要求, 这些都是基于节能所进行的措施。在节约就是效益的工业建筑中, 能量回收、可再生能源利用本身都是不会被忽视的, 例如垃圾焚烧发电及沼气发电等工程中就采用了余热回收系统, 很多项目中采用的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 地源式热泵, 风冷式冷却塔都可以相应节约大量的电、水等。
2.3 绿色工业建筑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体现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具体要求体现在控制单位产品的取水量指标, 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指标来衡量, 很多具体的措施及设备已经在项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在节水方面, 很多工程通过工业废水再生回用系统节约了大量的新水, 而通过合理的设计绿化树种, 以及采用喷灌、微灌的灌溉系统, 则大量减少了绿化用水的量;在有的项目中, 通过设置蓄水的景观水池, 来收集屋面和地表水径流, 不但可以进行雨水的综合利用, 还可以美化环境, 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的小环境;大部分的清洗或冲洗工器具都已采用节水或免水技术。水资源利用则主要表现在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例如按照水点、水质和水量要求采用分系统供水, 生产用水、景观、绿化、冲洗水、消防用水、建筑施工用水考虑非传统水源等, 这些综合利用水资源的措施与水资源的节约是相辅相成的。
2.4 绿色工业建筑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的体现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这一项可以说在绿色工业建筑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工艺、建筑、结构和设备一体化设计, 土建与室内外装修一体化设计, 造型要素简约, 装饰性构件适度, 这些都是现代工业建筑的特点。现代的工业建筑基本告别了原有的建筑形象, 取而代之的是简洁、现代, 给人们带来的是与以往所不同的视觉感受。资源消耗少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 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不仅是现代快节奏的经济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也是低碳环保的需要。很多高性能材料, 复合性能材料, 工业化生产的建筑制品都是首先应用于工业建筑之中, 由于工业建筑的复杂性、多样性、规模性, 决定了这些材料都是应要求而生, 并慢慢普及。利用原有的建筑、设施材料, 使用可再生循环的建筑材料以及利用当地材料, 一直是工业建筑设计中在做的事情, 很多老厂房的改造, 充分体现了建筑师的主观能动性, 而像钢结构、玻璃等可再生的建筑材料也越来越多的使用在建筑中。
2.5 绿色工业建筑在室外环境营造方面的体现
室外环境由于其外在可见性, 一直备受关注, 现代的工业建筑早已摒弃了旧有的模式, 不再是或空旷、或硬化的场地, 而是综合考虑了环境、人以及建筑的关系, 做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控制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固体废物排放和处理, 采用室外噪声和减震隔震措施, 控制建筑玻璃幕墙, 灯光设置, 外墙饰面材料产生的光污染, 控制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 控制使用和产生的温室气体和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排放, 这些都是要一一考虑的问题。每一个项目都应该着力于内部小环境的营造, 力求创造一个有着良好的空气、阳光、水的环境, 人可以身处其中, 仿佛回归自然。
2.6 绿色工业建筑在室内环境营造方面的体现
室内环境品质直接影响用户的舒适、健康以及工作效率, 在这之中我们不但要满足人的需求, 还要满足物的需求, 这些需求大致集中在室内的空气质量, 温度、湿度、风速, 照度, 噪声污染和隔声上。如何用更少的消耗来满足这些需求, 是在设计中应该关注的问题。很多在实践中采用的方式或措施并不复杂, 甚至都不会增加消耗, 却可以带来更优秀的建筑体验, 如在场地中根据风环境考虑建筑布置, 并在室内通过良好的空间组织引导气流, 则会让我们获得更好的室内空气质量, 更适宜的室内温度, 而建筑物中对自然光的充分利用, 直接提高了对照度的水平, 也满足了人们在与室外交流的情感需求, 并且可以节约大量的电力。
3 结语
绿色建筑也好, 绿色工业建筑也好, 它们的出现、发展, 其实都是代表了人类对自然以及人类自身需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绿色建筑不是单一方面的考量, 也不是简简单单几个节能措施的集合, 而是从本质上人与自然的新型共生关系拓展而来, 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内容, 绿色建筑理念在工业建筑领域的拓展, 让人们感受到这种共生关系已经真真切切蔓延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我们应该相信, 在未来随着绿色建筑理论的不断发展, 建筑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 人类社会必将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要:基于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现状, 从建筑选址、节能、节水、节材、环境营造等方面, 阐述了绿色建筑理念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 对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壮大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业建筑,节能,环境营造
参考文献
[1]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GB/T 50878—2013,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S].
[3]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工业建筑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4]GB/T 50908—2013, 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S].
关键词:绿色设计理念 工业建筑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c)-0108-01
从20世纪末联合国在环保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口号以后,这个口号就变得愈来愈受到大家的重视,而且逐步深入到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之后的建筑设计领域,也吹起一股绿色建筑设计的春风。在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体系带来了污染环境、资源浪费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在绿色文化理念浪潮下,敏锐的建筑师进行了直观的思考,并且渐渐的探索建筑设计发展的绿色道路。
国内建筑设计发展的早期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其功能性的需要,往往忽略了其建筑本身在设计和发展上的重要性。工业建筑有自己的特性,建筑本身除了能够满足特色的生产工艺对建筑外形、内部空间、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以外,同时应该兼顾用美学和文化层次来把持工业建筑功效,经济和美化的均衡,避开创作误区,直面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要求。中国工业建筑50年来经历三大阶段的不平发展历程,最近几年国内工业建筑在新型经济技术开发区、旧城改造和新技术现代工业建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绩。国内建筑师通常借鉴一些国外工业建筑的有效经验,对中国工业建筑设计直面的新时代挑战,制作美丽蓝图,对于这一点的追求,工业建筑对绿色建筑设计的探索从没停止过。
1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以及原则
1.1 绿色建筑的标准
绿色建筑是指能源和能源获得有用的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并且是健康的建筑。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中通常要有以下的集中标准。
第一,绿色建筑也要尊重天然、庇护生态和自然协调发展,竭尽所能减弱人工环境对自然生态平衡的不利影响。绿色建筑会节约自然能源,尽可能的提升建筑对能源的使用率。绿色建筑要避免或是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采用可持久、可重复用的环境绿色材料,充分的使用太阳能、风能之类的自然清洁能源,加强绿化效果进一步改善环境。
第二,绿色建筑空间和使用功能必须适合社会发展的转变,要使建筑空间有包容性,功能具备综合性,使用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持续的扩展性。
第三,绿色建筑必须有特别的建筑手法和艺术形式表明现代生态文化的内在和时代观念,缔造天然健康亲切舒适且丰富多彩,具有传统地域文化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建筑环境艺术。
1.2 绿色建筑设计组成要素的相关类型原则
绿色建筑必需有一个开放体系与自己环境组成一个有机系统,设计要有最好的环境效益。建筑要表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这些可以体现在保持本地文脉,维护历史人文景观,着重建筑场地对地形、地势的使用,增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使用,对绿化和环境着重管理,使用个性的美学艺术让建筑系统体现的时代精神。
绿色建筑必需做到对能源的节约,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增强智能化的设计,使用电子通讯和信息技术,具备预见性进行研究建筑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到远近时期的规划结合,对扩展和建造都留有一定的伸缩性。
绿色建筑应确保建筑的适应性,表现对客户的体贴,增强用户和自然环境互通,使人们可以在健康、安宁、充满活力的建筑内生活和工作。这些主体是表现在创造较好的通风环境,增加建筑物的光线,确保室内的温度、湿度保持在一定水准,创造良好的视觉和声觉环境,建立三维绿化体系精华环境。
1.3 坚持成本与效益优先的原则
近些年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潮流的影响,建筑行业也正在逐渐开始转向更为节能和环保的建筑模式,在这种背景下, 由此产生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目前的绿色建筑得以发展的经济动力,为此主要是利用加强对绿色技术成本的控制,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经济效益的增长,在成本管理上尽可能加强高新技术的运用,从而降低人工劳务费用。在整体上控制工业建筑的成本支出,在成本控制的基础之上加强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进而实现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增长的双重收益。
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中应该要能够建立一份较为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和评价体系,制定一系列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配套的法律法规,从而形成一套高效完备的法律体系,同时出台相关的财政补贴,支持绿色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还需要体现绿色和平的发展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有效地集成绿化装置和通风设备,以及相关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和绿色建筑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的利用,从而充分展示建筑的人文性和环境科技的协调性。
1.4 建筑节能设计和智能技术的原则
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已经越来越看重建筑物的节能设计和智能化设计。由此,在设计工程中我们应该要尽量避免使用不可再生的材料,这样对环境的污染将会降低,所以,在选取建筑物材料时,一定要优先选择节能材料,或者是选择可再生和可降解的材料,这样就可以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在另外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和自动化设计控制技術的广泛普及,相关的技术人员要切实根据室内环境的变化进行自动化调节技术控制运用,这类的技术可以极大降低环境被污染的可能性,实现高效、节能的建筑技术运用。
2 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对当前的工业建筑设计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人们能够生活在绿色的环境之中,从以上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只有坚持绿色的建筑施工技术,检出成本和效益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集成绿化装置和通风设备,切实注重绿色建筑智能化控制技术的运用,才能更好地实现绿色建筑在各个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另外,加强建筑节能设计和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才能有效地保证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能够真正运用到建筑施工的各个方面。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运用过程中一切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绿色建筑设计观念的宣传力度,从而带领人们更快地进入到绿色环保的社会潮流中,加强绿色建筑理念在工业建筑的灵活运用,使得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檀敏.工业建筑设计的几点认识与体会[J].科技资讯,2009(26):95
[2]李刚.浅议我国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293.
[3]胡伟忠.“以人为本”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体现[J].科技信息,2010(3):321,360.
“十三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节约建筑能耗和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省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途径。为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以生态文明理念为主题,持续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以及福建省“十三五”生态省建设专项规划、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精神,编制本专项规划。
本规划是“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福建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范,围绕绿色住宅小区、绿色保障性住房、绿色大型公共建筑、绿色生态城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路灯节能改造、村镇太阳能应用和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八个方面开展示范, 累计示范面积1950万m2,完成投资460亿元。建成福建省绿色与低能耗建筑综合示范楼等一批高水平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完善绿色建筑激励政策,厦门、莆田、龙岩等地在财政支持、金融服务、容积率奖励等方面对绿色建筑项目赋予优惠政策。出台加强绿色建筑管理系列文件,发布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评价等技术标准,建立绿色建筑规划审查、设计专篇、施工图审查等三项基本制度。
3.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成效明显。发布福建省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等应用技术规程,大力推广应用地表水地源热泵技术。建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财政部、住建部示范市县9个,获得中央补助资金2.15亿元,其中福州、武平、连城、华安、永安、将乐于2015年通过示范验收。建成福州东部新城办公楼、贵安新天地等一批成规模、有影响的地源热泵示范项目。完成省建科院闽候铁岭办公楼等太阳能光伏建筑应用示范工程9 个,装机容量9MWp,获得中央补助资金3434万元。累计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3016万m2,其中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690万m2、地源热泵建筑应用303万m2,超额完成十二五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面积3000万m2的目标。
4.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取得突破。编制发布福建省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等技术标准。2012年启动三明、南平、宁德-6模拟优化设计等十大类节能技术;开展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备案工作,加气混凝土砌块等401项节能材料得到规模化应用。
6.宣传培训得到加强。举办2011年全国绿色建筑工作交流会、第四届热带及亚热带绿色建筑联盟大会,连续举办四届海峡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博览会,发布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项目536项。开展同英国、德国、荷兰、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术交流活动,推进国际合作。召开全省绿色公共建筑现场观摩会、建筑信息模型研讨会,在福建日报刊登绿色建筑专版,加大绿色建筑宣传力度。不定期举办了多场专题培训,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达2万多人。
(二)主要存在问题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建筑能效提升、绿色建筑发展任务艰巨,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除福州、厦门外,其余地市绿色建筑在人才、技术、政策扶持、工程示范、产业培育方面比较薄弱。
二是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进展较慢,省、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大部分地市未启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氛围还未形成。
三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政府监管体系尚不健全,建设工程各方主体执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围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设计阶段提升建筑节能标准和运营阶段降低建筑能耗并重,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总目标:到2020年,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5亿m2,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500万m2,节约标准煤8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976万吨。具体目标:
1.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新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全面执行新颁布的建筑节能强制标准;贯彻落实省政府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七条措施;总结“十二五”示范经验,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
2.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全面实施绿色建筑设计规范和评价标准,实现低星普及化、高星示范化。到2020年,全省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增绿色建筑1.5亿m2。
3.培育绿色节能产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厦门创建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推动福州、泉州成为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推广建筑节能产品和绿色建材,促进节能门窗、节能墙体材料、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LED照明等绿色产业发展。
4.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到2020年,基本-10能系统和建筑外窗。2016年,率先启动商场超市、宾馆饭店、高校医院及使用中央空调系统的办公建筑示范改造,推动福州、厦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国家试点工作。到2020年,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500万m2。
4.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开展福建省太阳能、风能、海水源、污水源、生物质能等建筑应用可行性研究。鼓励新建建筑开展可再生能源应用条件、适用类型、应用规模专项论证,对具备应用条件的项目应至少选择一种可再生能源。研究不同建筑类型、不同用户类型等建筑项目中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形式和运营维护机制,在医院病房、酒店、学校宿舍和农村住宅中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动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建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推广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技术,鼓励住宅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支持太阳能光电应用新技术、产品、设备的研发,降低太阳能光电上网转换或蓄电配套设施的建设成本,实现太阳能光电设备的稳定运行。在沿江、邻河、近海等大型公共建筑推广应用地表水地源热泵技术,解决采暖、制冷的部分需求。
(二)加快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1.扩大绿色建筑标准实施范围。加快绿色建筑常态化、普及化发展,除“四类项目”继续按绿色建筑标准规划建设外,其他建筑分区域、分阶段逐步实施。到2017年,福州、厦门市辖区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到2018年,其它设区市市辖区新-12
(三)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标准体系
1.完善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体系。深入我省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形成以被动式技术为主、主动式技术为辅,本土化的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体系。推广天然采光与照明系统结合、自然通风与空调系统结合、遮阳与建筑构件结合、景观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结合等具有福建特色的绿色建筑技术。
2.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编制《福建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建筑节能相关标准,逐步提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编制《福建省绿色建筑施工验收规范》、《福建省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修订《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等绿色建筑相关标准,逐步将一些常规、适宜的评价指标或技术列为控制项和强制性条文,强化对绿色建筑项目的把控。编制《福建省建筑雨水收集与利用设计标准》、《福建省节能门窗系统定额标准》等促进适宜性技术和产品的工程应用的标准,因地制宜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与计价体系,及时发布投资估算概算指标、造价指数。
(四)推广绿色建材,培育节能产业
1.加快发展绿色建材。贯彻执行《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和《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加快推广使用绿色建材,重点推广预拌砂浆、自保温墙体、节能门窗,优先选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加强绿色建筑适宜性技术和产品推广,适时发布产品目录。探索建立绿色建材标识制度,开展评价-142.加快关键技术研究。结合试点项目和省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组织开展BIM应用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建立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应用体系,完善部品部件模型族库,提升标准化设计、施工质量和效率。提高基于BIM的模拟分析水平,提升绿色建筑在通风、日照、噪声、节能方面的分析和优化能力。
3.建立应用标准体系。根据国家BIM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编制适合福建省实际的技术应用、协同设计、数据传递、交付验收等技术标准、应用指南或导则。制定满足BIM应用的招投和合同示范文本。建立基于BIM的城市建筑物基础数据库,实现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加强对现有二维城建档案和数据库数据的整理和挖掘,逐步实现向BIM档案转化。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市、县(区)政府是绿色建筑行动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把发展绿色建筑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要把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纳入各级政府节能考核重要内容。将绿色建筑行动与生态城市、园林城市评选相结合,在“鲁班奖”、“广厦奖”、“华夏奖”等评优活动中,优先推荐绿色建筑项目。
(二)强化法制建设
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
说明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回顾和展望了绿色建筑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全面介绍了绿色建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强调指出,绿色建筑要全面贯彻和执行国家及国际标准和规范,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建立“绿色中国”、“绿色世界”.
作 者:万玲 WAN Ling 作者单位:武汉市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武汉市,430034刊 名:玻璃英文刊名:GLASS年,卷(期):30(1)分类号:F4关键词:绿色建筑 生态环境 人类发展
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现状及展望
结合国家最新政策,针对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建筑业的巨大需求,阐述了绿色建筑相关理念,介绍了环保部履约中心项目在推行绿色建筑过程中采取的相关技术措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绿色施工的概念,介绍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集成技术为体现绿色施工的要求所采取的技术路线。展望了我国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及其发展现状
保护环境,追求能源再利用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绿色低碳建筑顺应了这种时代要求,受到了全球的关注。全文介绍了绿色低碳建筑的概念与特征,随后从两个方面阐述了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环境;绿色建筑能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最后本文分析了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提出加强绿色低碳建筑的宣传,提高绿色低碳建筑市场需求是关键。
节能减排与低碳建筑
在当前低碳经济的形势下,低碳建筑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正被国人接受,我国作为一个能耗和排放大国,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发展低碳建筑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这已经成为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该文根据我国建筑能耗和排放现状,从建筑节能的角度分析了发展低碳建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合适我国国情的低碳建筑发展策略,为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节能减排——绿色建筑从节能墙体谈起
节能减排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是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经之路。本文从建筑行业谈起,介绍了节能墙体的结构性能、构造、优缺点和墙体的物理、热工性能。
节能减排 加快实施建筑节能步伐
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使能源消耗明显增加。而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随之而来的是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急剧增加。由此可见,实施建筑节能和减少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已迫在眉睫。
夏热冬冷地区节能减排、适宜居住绿色农宅设计策略研究——浙江省桐庐县分水镇为例
为研究降低农村建筑能耗,提高居住舒适度的适宜性绿色农宅设计策略,特选取夏热冬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浙江桐庐分水镇百岁坊村农宅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测量、调研,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农民居住现状、生活方式与能耗。根据地形、气候,提出具有当地农村特色的、结合节能各项措施的建筑设计方案。经ecotect日照、pkpm节能软件验证,该方案节约能耗78.56%,居住适宜,具有推广价值。
建筑工程空调冷热源方案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持续发展。随着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日益加重,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建造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已经是大势所趋。美国绿色建筑认证委员会(The 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以下简称USGBC)是美国最早的有关于建筑业的行业组织联盟。由USGBC制定并推出的能源与环境建筑认证系统(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国际上简称LEED,目的在于发展高功能、可持续建筑物的标准,该系统提供了一系列的精确定量分析和考核测评数据,是现有的国际上最完善、最具影响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1项目概况
成都艾特航空制造有限公司位于成都市高新西区技术产业开发区,设计理念是既符合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又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和能源,建成为投资经济、使用高效,运行维护费用低的现代化工厂。生产性质为飞机发动机零件的钣金加工和机械加工。在园区环境和生产方面注重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的协调发展,坚持环境与建设同步。新厂房正式投入运营后,成都艾特航空制造有限公司的员工数量将达到650多人。为了本项目顺利地通过LEED认证,业主专门聘请了LEED顾问作为指导。
工程用地地块为旧房拆除区,南面为城市道路,西侧邻近已建企业厂房,东侧为城市规划道路,北侧地势相对开阔,外形呈不规则L型,南北长约293 m,东西平均宽约223 m。项目净用地面积:66 666.71 m2,总建筑面积:64 411.76 m2。工程主要建筑包括:综合研发楼、生产厂房、动力站房、废品收集站、门卫。总平面布置原则:建设用地的规划设计符合开发区的规划要求;合理安排功能分区、人流和物流,满足厂区生产办公要求,达到布局合理、交通顺畅、方便发展、绿化和美化相结合。
2可持续发展场地
2.1 可供选择的交通设施
从设计角度不鼓励开车上班,小客车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规划对停车位的最低要求,共设置机动车停车位84个。其中8辆为大巴停车位,为方便员工上下班而提供的班车,还包括了5辆低能耗停车位,且停车位选址靠近出入口,距离出入口仅35 m远。非机动车停车位设置282个,远大于LEED要求,主要是鼓励员工骑车上下班。非机动车停车位距员工主入口80 m内,交通便利,非常方便员工上下班。在员工主出入口处设置有淋浴设施,包括男、女更衣室、淋浴间、卫生间,共26个淋浴位,能同时满足厂房15%的员工使用。
2.2 场地的节约开发
以有效利用场地内土地资源、节约投资、适应建设场地地形地貌特征、满足自主产品建筑特性以及业主要求等为建筑设计思想的指导依据。规划设计时精确到每个员工的使用,尽量让员工在有限的空间内舒适的工作。综合研发楼的建筑面积为1 854 m2,仅占生产厂房建筑面积17 986 m2的10.31%,而占地面积仅占生产厂房的5.51%,这大大低于中国厂区的建设标准。综合研发楼除少数管理层为单间办公室外,其余均为开敞隔断式办公室。
2.3 雨水管理系统设计
道路、停车位、绿化均采用级配碎石、连槽石垫层控制地表径流量,可有效促进雨水对地下的渗透,能保持自然水流不受影响;充分利用雨水,将雨水收集处理用作绿化灌溉、景观水,能减少地表径流量。
2.4 温度差异
热岛效应包括屋面和非屋面。本项目绿地面积为17 900 m2,种植了混播草坪、竹、树木等,植物可以吸热遮阳,遮挡风沙,保持土壤,阻挡噪音。在非屋面中场地道路、停车场因地制宜的采取混凝土和预制植草砖砌块(含砂粘土渗草籽)以减少热岛效应,路面材料的阳光反射率要求大于29。生产厂房的钢屋面采用镀铝锌本色钢板,屋面坡度5%,钢板屋面采用了太阳光反射系数大于78的涂层,可有效的减少太阳对建筑的照射,控制热岛效应。
2.5 减少光损失
光污染是许多现代建筑的通病,本项目尽量减少玻璃幕墙的使用,使光污染减少到最低。路灯采用高效节能灯,照明采用光控及时间控制方式。照射高度和范围经过精确计算,让有限的光源照射到有效的地方,黑夜灯光仅照射园区内的道路、停车区,让建筑和红线外的地方都暗下去,减少光污染。
3有效节水
3.1 绿化景观
景观绿化采用耐旱的园林景观植物和无需浇灌的园林景观以及高效灌溉系统,节约景观用水。植物采用四川本地的竹、金叶女贞、南天竺、龙爪槐、天竺桂等品种。
3.2 建筑物内节水
建筑内安装计量分水表,从而使用水计量率达到100%;定期检查校验计量装置,以节约用水。卫生间的卫生洁具及配水器材采用高效节水型产品,并符合《节水型卫生器具》CJ64-2002中的要求,降低建筑物内用水,如采用低流量马桶、无水小便槽、低流量洗脸盆、低流量淋浴器、清洁用水槽、洗手喷水池等。水池、水箱溢流水位均设报警装置,防止进水管阀门故障时,水池、水箱长时间溢流排水。采用雨水回用系统,作为绿化用水,节水74.14 m3/d,节水率达40%。
3.3 空调冷凝水的收集再利用
根据园区项目的空调系统配置,对系统的空调冷凝水进行收集,可用于园林绿化、道路冲洗、冲厕等,从而大大减少对自来水的需求。
4能源与电气
4.1 基本的建筑系统节能
建筑系统包括建筑体系、设备、电气。建筑体系为设计建筑围护结构及建筑系统,从而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的使用性能。首先确认相关建筑参数,如墙体结构、屋面结构、窗体、地面、门等。厂房外墙采用100 mm超细玻璃纤维保温棉,导热系数≤0.041 W/m2·K,屋面采用50 mm超细玻璃纤维保温棉,导热系数≤0.037 W/m2·K,研发楼混凝土屋面采用80 mm硬质聚氨酯塑料保温层,传热系数K=0.306 W/m2·K,小于规范值0.7的要求。外墙采用40 mm硬质聚氨酯塑料保温层,传热系数Km=0.526 W/m2·k,小于规范值1.0的要求。外窗为镀膜ALs-CLR6+12A+Low-E6中空玻璃保温。
4.2 电 气
智能灯光控制通过智能灯光控制系统的中央控制电脑图形化界面,可以对室内照明、风机盘管进行定时控制,对室外照明进行光感控制。走廊、楼梯间、会议室与小办公室设人体感应器,有人时开启照明,无人时延时关闭照明。会议室照明也通过智能面板进行手动控制。开敞式办公室靠窗部分的照明采用光感控制。为了节约能源,提高本工程供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无功补偿采用低压静电电容器集中补偿的无功功率自动补偿方式,补偿装置设置于10 kV变配电站变压器的低压侧,补偿总容量为720Kvar,补偿后变配电站10 kV侧的平均功率因数达0.90以上。
4.3 通风与空气调节
办公区采用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机组形式空调,保证人员新风量需求。空调区:空调机组采用球形喷口侧送,下部百叶回风,球形喷口带调节板,可调出风角度,夏季水平送风,冬季向下斜向送风,保证不同季节空调效果。非空调区:屋顶设排风机排出污浊空气及非空调区上部余热,降低上部空气温度和屋顶内表面温度,以达到减少非空调区的对流热转移和辐射热转移量,同时外墙设可开启外窗补风。通风及空调系统风管上设消声器、消声静压箱以减少噪声。空调风管及冷热水管保温采用满足FM认证的难燃橡塑保温材料。空调设自动控制系统,根据负荷变化自动调节供冷量、供热量,从而节省能源。制冷设备中工质的使用:禁止使用含CFC(氟利昂)的制冷剂,减少HCFC(绿色制冷剂)制冷工质的使用比例,从而减少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来保护环境。
5材料和资源
为充分利用原有材料,延长现有建筑材料的使用周期,节约原材料,将100%的利用原有建筑物的压型钢板网架屋面系统,用在新建生产厂房的屋面系统上。主钢结构部分,原有钢结构厂房搬迁重建采用已有的Q235-B钢材,新建部分采用Q345-B钢材;维护体系部分,原有钢结构厂房搬迁重建,外墙采用已有的槽钢墙梁+压型钢板,新建部分外墙采用C型墙梁+压型钢板;屋面均采用Z型连续檁条或高頻焊接H型钢+压型钢板。
建筑规划设计中专门设计废品收集站做为回收品收集地,房间墙壁上标明各分类回收点,指导员工回收利用的方法,包括玻璃、塑料、办公用纸和有机废物。
在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指定一个明确的区域用于材料回收和监测回收的效果。定时对场地清理产生的碎片、纸板、金属、砖块、混凝土、塑料、干净的木材、玻璃、石膏板、地毯和绝缘材料等进行回收。制定并实施废弃物管理计划,包含回收、筛选和再利用材料的估计成本。
建设单位所在地位于成都,有较强施工能力的土建施工单位,能满足本工程的施工要求;当地建材货源充足,且有较为发达的交通系统,供货方便,建材的性能、指标均能满足设计要求。项目大部分采用离工地比较近的地方生产的材料,能减少长距离运输的能源消耗。
6室内环境质量
(1)建筑主要朝向设计为南北向,屋面采用大面积采光带,在90%主要工作区域面积有自然采光。建筑设计使得整个室内天然采光最大化。
(2)吸烟环境控制。建筑室内严禁吸烟,在室外设置吸烟区,室外吸烟区应远离建筑出入口、可开启的外窗至少 10 m远。
(3)在建筑的内部空间塑造上我们尽心营造舒适和良好的环境,以人为本,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安静幽雅的庭院办公环境,使人处处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成都艾特航空制造有限公司新园区于2010年5月破土动工,到2011年5月建成竣工。我们一直在用绿色建筑LEED的理念贯穿其中,并配合LEED认证机构使其顺利的通过。
绿色建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情,只有让最终的使用者体会到好处时人们才会真正的接受它,进而形成需求,促使开发商按照国际标准开发更多的绿色建筑,进而形成很好的良性循环。而绿色建筑LEED认证是国际建筑企业今后发展的总趋势,但目前人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够全面,随着越来越多的LEED建筑的出现,对推动我国建设绿色建筑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LEED在中国进一步发展需要考虑更多的中国国情和本土化。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成都艾特航空园区的实例,对LEED评估的五大项评估内容进行具体案例研究,提出以绿色建筑为目的,以LEED为目标的具体策略和措施,并展望LEED评估体系在中国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绿色建筑,LEED认证,成都艾特,能源
参考文献
[1]石新春.3A项目认证LEED绿色建筑可行性探讨[Z].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绿色节能;建筑
0.引言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逐日出现,并且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对于建筑设计,要求其既要满足人们对其基本建筑物功能的需要,也要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绿色建筑设计、绿色节能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诞生了。绿色节能建筑是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依据是绿色节能建筑。只有将绿色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设计有机结合,才能完成建筑设计生态化这一新时代的任务。
1.绿色节能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对周边环境零污染,适合现实生态环境条件的一种建筑模式。绿色建筑的特征是人、建筑和环境三者和谐统一。绿色建筑的优势是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对生态平衡的破坏。绿色节能建筑实施的基本方式是利用自然资源、运用人工方法来创造宜人的居住场所。
2.绿色建筑设计指导思想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基本的内容就是在保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与发展的基础上,对生态原理及相关方法加以利用,将建筑、自然和人三者间的关系统一协调,以此为基础展开生态建筑环境实现的设计方法,实现自然与人工之间美的结合。绿色建筑设计作为生态建筑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绿色节能建筑来说既是基础环节也是关键内容。在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前提下,绿色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应为设计建筑形象的简洁性、开放性、动态性、流畅性、亲切性及端庄朴实等。在建筑设计全过程中,从建筑的选址到格局布置,从建筑的朝向到风向的确定,从平面布置到立面布置,从间距确定到界面选取,从单体建筑到群体建筑,都要对天然能源进行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建筑节能的目的。同时,还要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对阳光感、体量感及流动感加以重视,注意将生态环保建筑中的相关技术准确地在其中加以应用。
绿色建筑设计遵循的原则即是绿色节能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要实现利用资源效率的最大化,需要对建筑中的各项资源加以充分而高效的利用,同时要对能源尽可能地节约使用。其中,资源是指土地、水、能源及其他建筑资源。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需要在建筑中杜绝空气、土壤及水污染的发生。在建筑材料选取上,要尽量选本地建材,保证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同时,也可降低运输过程给环境造成的负担。同时,可循环使用的建材是最优选择,在使用完毕后拆除的建筑材料还可以进行循环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三、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2.1合理利用能源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太阳能是节能环保、平衡生态的最佳方法之一。太阳能已经被众多领域应用,在绿色建筑设计当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庞大的太阳能资源。例如,合理设计室内采光,保持室内温度,减少空调的使用,减少对供暖的需求,减少煤炭燃烧,降低环境污染,减弱温室效应。再如,合理设计室内通风,保持通风流畅,减少电扇、空调等的使以节约能源。
2.2资源的有效节约
不管是在建造或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均应考虑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充分使用可再生资源。进而节约水、电等。
2.3自然的回归
绿色建筑理念首先要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相一致,相和谐。做到融洽一致,还要能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内部设计方面,不能采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设计的繁杂不合理不行。要使住户感到舒适温馨、采光透亮,空气清新。绿色建筑应该尽量采用绿色环保的天然材料。一般采用的木材、竹材、石灰、油漆等要做到无公害、无污染,有相关部分的检测报告。
绿色建筑还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太阳能采暖、发电等装置,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3.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3.1系统一致性原则
绿色建筑与外界环境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它可以实现高效、最大合理化的实施。绿色建筑也是与其他科学交叉结合,跨多领域多范围,涉及众多科目的系统工程。
3.2地区性原则
绿色建筑要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人为地理、居民经济状况等条件。全面分析、考察这些指标,因地制宜地设计和规划出与绿色建筑相匹配的对策和方法。
3.3利用率原则
应充分利用好资源与能源,尽量减小对土地、水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减少垃圾及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可采用高利用率、绿色环保的材料与装备。
3.4自然保护性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强调对外部环境的保护,尽可能降低其破坏性。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友好相处。
3.5经济健康性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减少环境污染,为人类生存营造良好的环境。选材取于自然的同时,要注意是否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绿色建筑的设计还要兼顾建筑成本,建筑成本远远高出人民消费,不利于建筑行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4.绿色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设计的关系
4.1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对绿色建筑设计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绿色节能建筑是顺应环境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必然建筑趋势,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对于建筑技术的要求也较高。在目前的绿色节能建筑中,节能主要体现在节水、节地、节材、节能、室内的环境质量及运营管理等方面。节能是绿色建筑最为核心的内容,随着绿色节能建筑自身的发展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其对绿色建筑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样的需求导向及市场导向下,绿色建筑设计必定会不断进行自我改革与更新,极大地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
4.2绿色建筑设计是保证绿色节能建筑对于资源高效利用的强力措施
现阶段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建设已经成为国际上共同关注的主题,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绿色建筑设计对于资源的高效利用极为有利。一方面,绿色建筑设计的使用可以使节能建筑中对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另一方面,绿色建筑设计中对于环境的设计、水资源、生态规划和绿色植物等可以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使建筑中对空间进行净化、增强空气流通的建设大幅减少,从而可以有效节约能源。另外,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更加可以降低节能建筑中建材的消耗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4.3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协同发展
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节能建筑在建筑的整体设计、配套工程设计和工艺等方面实现环保理念上的发展目标相同。在相同的发展理念中,二者具有相同的本质,需要进行协同合作,使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节能建筑有机融合,设计出更加环保、更为新型、更适应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建筑物。二者可以协同发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是融合共生的。
5.结语
绿色节能建筑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基础,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绿色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设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为环保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有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的建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大绿色节能建筑的科研力度,坚持以人为本兼顾其他物种的原则,创新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共同创建“中国梦”。 [科]
【参考文献】
[1]李辉.环保节能建筑浅论[J].科技信息,2011(18).
[2]李瑞研.建筑设计中的节能办法探讨[J].科技资讯,2010(7).
【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推荐阅读:
绿色建筑标识证明材料(居住建筑)11-13
青岛绿色建筑12-09
绿色建筑分析改造11-12
绿色建筑施工措施06-10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比较09-27
绿色建筑设计论文11-01
中国绿色建筑经典案例09-29
绿色建筑申报指南详细版09-19
江苏绿色建筑所需资料10-20
办公楼绿色建筑结构设计的论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