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梅花日记(精选8篇)
梅花的枝叶细长而有劲,盘曲错节的枝丫,盛开着朵朵梅花。每当冬天来临之际,许许多多的花儿一见到那刺骨的寒风,和那漫天飞舞的雪花,都吓得不敢开了,可就当折磨恶劣的.环境来临之时,只有梅花正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
它开的花,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梅花的树干上只有梅花,没有树叶,小小的梅花点缀着树枝,有的开了两三瓣,有的五瓣全开,露出花蕊,还有花骨朵,散发着淡淡幽香。那花白里透红,那花边润滑透明,像琥珀或碧玉雕成,有点冰清玉洁的雅致。
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宝剑锋利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它的不是轻柔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滋润它的不是清凉甘甜的雨水,而是寒气逼人的冰雪;照耀他的不是灿烂的阳光,而是严寒里的一缕残阳。只有就被挑战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它是寒意中傲人的芳香,面对飞絮飘舞的雪花,它笑的更灿烂了。他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也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它有着一副傲骨,也从不骄傲自大。每当寒冬清晨,一股别具的神韵,清逸幽雅的清香就从窗外飘来。
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的建筑工人吗?他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
鲁迅先生写信记日记, 一个理由就是出于情势所迫。有些人胡说诬赖, 不得不精心一些, 记日记便是鉴定别人是否胡说的一种方式。鲁迅先生的书信日记有的是问候, 有的是交际, 有的是应酬, 有的是答问, 有的是办事, 有的是有趣的聊天, 还有的是某日领薪、还债等等。有什么事, 一查看日记便一目了然了。一个人的言行总有一部分愿意让人知道, 一部分不愿意向人透露。然而, 从书信的语气、日记的内容中则可以看出人际关系的远近、深浅、亲疏和冷热, 以及社会生活的多样态。日记中所反映的或重大事件, 或繁琐小事, 都是平凡而真实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也是书信的可贵之处。
1986年笔者在稷山县任县委书记时, 有人诬陷说给笔者送了500元钱, 这根本是没有的事, 简直是空穴来风, 但此人却说得有鼻子有眼。于是, 笔者便开始查证日记。那是1986年9月12日, 笔者这天的时间安排是:上午到杨赵乡看播种小麦, 下午到化峪镇看收购棉花, 下午5点钟返回县里接待时任行署专员的宁烈同志和省供销社的乔主任, 晚饭后就从县招待所出发, 陪同他们到县大礼堂看电影, 回到办公室已是晚上10点钟, 当时笔者带着家属, 办公室的同志都知道。对方却说是晚上8点钟把500元钱送到笔者办公室。显然, 时间上就有出入, 那么诬陷笔者的谎言也就被戳穿了。所以, 要不是有日记作证, 笔者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在多年的实践中, 笔者体会到:把日记中记载的大量资料积累起来, 经过分析, 也能写出不错的调查报告或文章来。1983年, 笔者从闻喜回到运城后, 先任农委副主任一年, 后任科委副主任两年, 到了1986年元月, 山西省委又任命笔者为稷山县委书记。在行署的3年间, 笔者先后深入到临猗、永济、万荣等县市, 共写了13篇文章。其中一篇题为《从轻率变动棉奖粮引起的风波》的文章被《山西日报》主办的《内部情况》刊载后, 所提到的问题得以解决。还有一篇题为《民兵训练要改革》被新华社内参刊载后, 时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秦基伟作了批示, 经党中央、国务院研究决定, 对大中专学生入学后的军事训练进行了改革。
我想,这些抱怨没有什么可写的学生,如果不是读书少了,就是他们很少走出家门去接触大千世界。
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里,充满了感人的经历、有趣的故事,到处都是可写的内容。只要走出门去,与人接触、交流,善于观察和发现,就能很容易地解决没有什么可写的问题。
那街头卖大饼的夫妻、路口值勤的警察、拖着一大篮子水果的郊区妇女、等着挤公交车上学的孩子,他们都会有看似平淡但蕴含深意的生活可写。
学生也许还小,不能独自出门,家长和老师要积极地帮助孩子走出门去,接触现实的生活。
可以在周末,带孩子去看看野外,观察动物、植物是怎样生长的。
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看到月亮和星空了,高楼和路灯遮蔽了夜空,所以他们的作文中很少写到这些自然壮美的事物。如果居民区缺乏植物,孩子们大概都叫不上几种植物的名字,甚至连四季的变化也感觉不到。很多小学生写作文,都是写家里的金鱼、宠物和阳台上的花等。他们对其他的事物知之甚少。
所以,在周末或者是假期,应该多带孩子去野外看看,辨认一下那些不同的动物和植物。这样既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又可以给他们改变一下环境,呼吸一些新鲜空气,眺望一下远处,以防止眼睛近视。
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带孩子走得更远一些,去看看大海的潮水、沙漠的日出;去看看長城和黄河,了解一下它们的起源和历史。
可以让孩子去同学家住上两天,感受一下不同家庭的生活。
一项全国性的课外生活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孩子从来没有在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以外的人家里吃过饭、留过宿。他们几乎不知道别人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更难以适应一些突然的生活变化了。
让孩子去同学或者好朋友家吃一顿饭、住上一晚,对他们极有好处,他们会看到别的孩子是怎样跟父母相处的,有哪些不同的生活习惯,进入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也能够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应酬能力和适应能力,使他们逐渐地接受和适应社会。
可以带孩子回老家,了解一些亲戚们的生活状况。
不同的地域,生活着不同的人们。那些跟随父母回老家的孩子,就像走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如果老家在农村,他们就能看到牛、羊、猪、鸡、兔等动物,了解一些它们的生活习性,能看到田野里的玉米、大豆,知道棉花是怎样盛开的,花生果是长在地里的。他们还能了解一些亲属间的称呼和关系以及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
可以领孩子一起去福利院、敬老院助人为乐做点事情。
一位同事的孩子,每个星期跟同学去福利院教那里的孩子学习数学、英语。他发现那里的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督促,大都没有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他在教他们做数学题时,他们会把作业也塞过来让他代做。福利院的孩子也大都是些脑、耳、眼、四肢等有残疾的孩子,跟他们沟通很不容易,他就用图画来与他们交流。他把这些现象和自己的思考都写进了他的作文中。
让孩子走出门去,有很多好的途径。而只要走出去,就一定会有收获。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读书很重要,走出家门,了解大千世界同样也很重要。司马迁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除了聪慧,读了大量的书,还游历了大江南北,所以他后来能够写出伟大的《史记》来。
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把孩子送到了国外读书。这些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历了很多磨难、辛苦,他们也许不一定都成大器,但是他们了解了其他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能够直接用外语跟这些国家的人交流。这些“国际儿”在阅历、语言和对事物的接纳方面更有优势。
让孩子经常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融入自然当中,不仅能够解决他们写作文的小问题,还能够开阔胸怀和视野,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打下更为坚实丰厚的基础。
元·陶宗仪
明月孤山处士家,湖光寒浸玉横斜。 似将篆籀纵横笔,铁线圈成个个花。
阳山道中
元·释善住
雨余春涧水争分,野雉双飞过古坟。 眼见人家住深坞,梅花绕屋不开门。
春晚杂兴
元·方回
芳草茸茸没屦深,清和天气润园林。 霏微小雨初晴处,暗数青梅立树阴。
冬词
元·郭钰
疏林晴旭散啼鸦,高阁朱帘 地遮。 为问王孙归也未?玉梅开到北枝花。
寄迹武塘赋之
明·夏完淳
逢花却忆故园梅,雪掩寒山径不开。 明月愁心两相似,一枝素影待人来。
题画梅
明·徐渭
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 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
王元章倒枝画梅
明·徐渭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明·唐寅
题画
雪压江村阵作寒,园林俱是玉英攒。 急须沽酒浇清冻,亦有疏梅唤客看。
早春
明·陈继儒
春风无力柳条斜,新草微分一抹沙。 欲向主人借锄插,扫开残雪种梅花。
画梅
明·方孝孺
微雪初消月半池,篱边遥见两三枝。 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
画梅
明·陈道复
竹篱巴外野梅香,带雪分来入醉乡。 纸张独眠春自在,漫劳车马笑人忙。
画梅
明·陈道复
梅花得意占群芳,雪后追寻笑我忙。 折取一技悬竹杖,归来随路有清香。
梅花落
明·薛暄
檐外双梅树,庭前昨夜风。 不知何处笛,并起一声中。
早梅
明·通润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丁卯新正三日写梅
明·李日华
檀口粉肋含笑语,春风拂拂为开怀。 酒人得此添狂兴,诗句从天泼下来。
题画诗册页
清·普荷
无事不寻梅,得梅归去来。 雪深春尚浅,一半到家开。
山中雪后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画梅
清·金农
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楼若有人。 清到十分寒满把,如知明月是前身。
题唐解元小景
清·恽寿平
雪后轻桡入翠微,花溪寒气上春衣。 过桥南岸寻春去,踏遍梅花带月归。
题梅花
清·汪士慎
首先,我们从花市买来时的样子可好笑了,它如同一个巨型的酒杯。如果再在外面放上一层玻璃,那就可能要用十瓶的酒才能把它装满了。如果能制作出来的话,我想都可以放在科学馆了!
刚开始,你看的全部是花枝。而花,只有两三朵,其他的都是花骨朵。所以显得很凄凉、很孤独,还很难看,如同两位大人在照顾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小朋友。过来几天,那些“小朋友”慢慢地变成了“美丽的大人”,长在花枝上,一朵一朵的,漂亮极了。
在家里的花朵中,它最美。为了把我们的家布置得红红火火的,我们还在上面挂了红包,在我眼里无论再漂亮的花也无法跟它比了!因为这上面挂满了我们全家的祝福。
走近梅花,又一阵浓香袭来,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不禁为“香雪海”美名叫绝.拾级而上到达半山腰,眼前豁然开朗,只见山坳里银海荡漾,凝如积雪,一朵朵梅花争奇斗艳,竞相展示出自己最美丽的风姿。
进入梅花林中,俳徊在雪海里,轻抚着微微颤动的花枝,强烈地感受到了春的脉博,春的生机,心中不由得涌起阵阵暖意.难怪几千年来咏梅之诗,描梅之诗不歇,她那美而不艳,香而不腻的冰清玉洁,她那坚强的意志与顽强的生命力,曾使多少文人游客为之陶醉,为之赞颂啊!
我爱梅花,我爱香雪海,我更爱美丽的家乡。
第一, 选好跟踪对象。跟踪日记的对象很广泛, 但为了便于跟踪, 我们最好选择那些能经常接触和观察到且在短时间里会发生变化的。比如, “人”可以选择家人、老师、同学或邻居等, “事”可以选上课、考试、做作业等, “物”可以选校园里的某一棵树、某一朵花等。
第二, 找出跟踪要点。跟踪日记在于仔细观察该人、事、物的发展, 记下不变中的变化, 然后写成一系列日记。如写爸爸洗碗, 每天洗的时间、洗的数量、洗碗时发生的故事等, 肯定是不一样的, 记下这些变化, 就能牵出很多故事。又如, 我们可以写阳台上的花, 随着时间推移, 记录它们一天不同时刻或一年不同季节的变化。
下面是一组关于养蜂的跟踪日记, 我们来看看:
5 月1日星期日晴
上午, 爸爸带我去村口一棵桃树下收蜜蜂。蜜蜂停在一人多高的树枝上, 结成了一个比篮球还大的蜂团。爸爸用小扫帚慢慢地把蜜蜂赶入蜂箱, 搬回家, 放在小院的棚下。我听爸爸说, 蜜蜂挺勤劳的。从明天开始, 我要对它们进行跟踪观察。
5 月2日星期一晴
早上5点, 天刚蒙蒙亮, 我就听见蜜蜂的“嗡嗡”声了——蜜蜂真是勤劳啊。我来到养蜂处, 看到蜜蜂在蜂箱周围飞来飞去。爸爸告诉我, 那是蜜蜂在熟悉环境呢。我看了一会儿, 爸爸说:“下星期日, 我们要进行第一次查蜂。”我可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5 月8日星期日晴
今天, 我第一次看爸爸开箱查蜂。箱里面的蜂群, 是结成一团的, 看不见蜂巢。直到爸爸把蜜蜂扫落一些, 才看到一角非常整齐的蜂巢。爸爸把蜂王指给我看。它比一般的蜜蜂更大, 更长, 在蜂巢上慢慢地爬着, 有许多蜜蜂围着它转……在蜜蜂这个大家庭里, 是多么有纪律啊!
写作文时, 若遇到相关主题, 我们就可以翻开跟踪日记, 将其中一些内容整合成篇。同学们看完日记可以发现, 抓住养蜂这件事, 写上多篇日记肯定不成问题;等要写“记一件事”之类的作文的时候, 取几篇日记整合成文章, 也不难。如遇到写人的作文, 可以把“爸爸洗碗”的跟踪日记打开, 找出有特点的几篇, 结合主题整合成一篇《爸爸洗碗的故事》。
日记就是记录生活与个人心灵轨迹的载体,自然免不了要去生动地表现生活。但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聊侃的时候口若悬河、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到了一拿起笔就直皱眉头,生活的丰富多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不能将生活还原为真实的生活,不知道如何从哪里下笔去表现绚烂多姿的生活,最明显的是画面意识不强,缺少一个或者几个生动的场景描写,所写的东西是平面的,呆板的,而非立体的、生动的。这里我介绍一个方法,那就是充分运用动态描写,以表现一个盎然生机的画面,一句话:动感日记,文采斐然,精彩无限。
那么如何用动态表现画面呢?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画面不能只有静物,更要有“动”物(当然包括人)参与,以免单调、枯燥。像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不但有“竹”“桃花”“春江水”“蒌蒿”“芦芽”这些相对静物,而且还写了“鸭”“河豚”,画面顿时“动”起来,一幅生机勃勃,充实优美的春天画面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秦牧的《黄金海岸》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海涛拍击岩石和沙滩的声音永无休止地喧响着。几乎像一条白线似的浪花从远处奔腾而来,猛碰到岸边,发出富有韵律的激溅的声音,然后迸着泡沫,消失在沙石之间。后面一排浪花又紧接着追逐上来…… ”作者在这里写“海涛”“浪花”的“拍击”“喧响”“激溅”“追逐”,画面感极强,缘于生动,我们似乎也就在那壮观的海边。再如“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里如果没有“牛羊”,这个句子的意蕴就要逊色多了。
例文1
庄园速描
3月18日 阴
一只鸭冲出木门,“嘎嘎”地叫着,挪着双蹼直奔庄园弋湖。
“站住!”传来一声幼稚的声音。原来是小男孩,他大约想和鸭子玩,结果却把鸭子给吓跑了。到了湖边,鸭子轻轻垫起双蹼,翅膀拍了几下,拖着略显臃肿的身子跳进了水中。平静的水面顿时荡开了一圈圈的涟漪。水草边正休憩着的小龙虾显然受了惊吓,小尾巴微微一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荷花上的蜻蜓也飞快地盘旋而去。看着渐行渐远的鸭子,孩子气得直跺脚,随手捡起身边的一个泥团,朝鸭子扔去。“咕咚”,石头落入了水中,溅起一阵水花,而鸭子呢?一路回望,一路“嘎嘎”叫个不停,似乎在嘲笑孩子呢。等游到远处,时而抖抖修长的脖子,把头埋进水中;时而又跃出水面,呷呷嘴,漱漱口。完了,又啄啄羽毛,挥挥翅膀,好不惬意!还没等你看仔细,它又“哗哗”地划着水,昂首挺胸地向前游去了,留给男孩的是一道长长的波纹。
作者描写庄园弋湖时用特写般的技法将镜头对准了湖里的一只鸭子,通过细致生动的描写,可以说是一只鸭活了一个湖,这就是动态描写的魅力所在。
二是要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即使不动的我们也要可以根据已有的生活体验让没动的也动起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道凝碧的波痕。”荷花本该是静止,作者借用傍晚的微风让荷花“动起来”,“颤动”“闪电般霎时传过”美妙传神,相比静态地描写,更富味道。再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繁茂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静谧的感受,后一句写清澈的山涧泉水依着石头潺潺流过,我们似乎都能听得到其淙淙的声音,美妙无比。所以我们平时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不妨用轻风把树枝摇曳,用扔进的小石让湖面荡起涟漪等等,即让景物更生动,也让内容更丰富。当然,这有个前提,那就是要借助你丰富的想象力。
例文2
河塘春色
2月27日 晴
河塘里的浮萍拥挤在一起,荇草一支支斜斜地簪出水面,夕阳就这样斜斜地照着。风乍起,吹散了连日的阴霾,也吹皱满池碧波,银片晃个不停。水鸭成群结对、浮着绿水而来,扑闪两下,又径自拥着大部队游向芦苇深丛,几声之后便再也没了影踪。伴着还有的些许寒意,任由得芦苇欢唱,直唱得夕阳没入山里,唤醒一弯明月。
清辉泻满了偌大的河塘,夜静得深沉,浓得庄严。一星渔火影影绰绰,一片歌声若隐若现。回头细看,一叶竹筏已从芦苇丛中缓缓而出,渔夫手里的长蒿一撑,一划,便是一道优美的弧线,月影下,却显得分外清楚。也难怪欧阳修笔下“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了。竹筏一头扎入夜幕之中,留下河面一波长长的水痕,不肯平息。好一个“春江花月夜”!只是少了点花,我这样遗憾着。
淡淡的文笔,淡淡的意境。作者巧妙地借助嬉戏的水鸭、欢唱的芦苇、缓缓而出的竹筏乃至渔火、歌声这些动态景物让夕阳与清月下河塘显得清幽别致。
三是要多种感觉参与,构建立体画面。让读者不光能看到形与色,更要读者尝到味、闻到香、听到声,这样文章就丰富起来了。如张晓风的《春之怀古》是这样开头的“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在这里,不但动感十足,而且巧妙地调动起各种感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我们听到声音,还似乎看到融化的雪儿就像一个可爱的孩子,实在是太优美了。
例文3
竹海即景
10月5日 晴
汽车来到山脚下,抬眼望去,虽然已是深秋,但眼前整个一片绿。从山顶到山脚,除了墨绿的竹子,好象什么都没有了。就如一条绿色的大毯子,从天上直铺下来。山脚下这块难得的空地,已经聚满了人,大包小包堆了一地。有人忙着合影留念;有人拿起摄像机,就再也放不下来;有人干脆枕着手仰躺在草地上,似乎从来没有这样放松过…… 这时,一阵凉风迎面而来,把竹海从这头横着翻到那头,让我第一次见识如此蔚为壮观的竹浪。
我深深地被这大自然的造化给陶醉了。看完竹海,踩着簌簌作响的落叶,沿着蜿蜒的小路向另座山腰进发。也许是少了些叶子为它们隐身,受惊的鸟儿纷纷从光秃秃的枝丫中飞将起来,一时间,鸣叫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转过几道弯,便来到著名景点——腰泉,果然名不虚传,只见一股碗口大小的的清泉从陡峭山腰处喷泻而下,纵身跃入眼前的小潭,溅起无数玉珠,撒落到潭边的草叶上,玉珠顺着叶脉缓缓地滴落下来。滴到叶尖处,晶莹剔透,异常闪亮,我蹲下身,想伸手去接,它却调皮地跳混进碎沙里不见了。
竹海本来就很美,但是作者很好地把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结合在一起,有了游人,有了鸟鸣,有了竹浪,有了喷泉,甚至有了调皮的玉珠,让偌大的竹林不只再孤单,竹海自然就更美了。
四是要适当地运用一些修饰语。如“叶子中间,有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正如明珠,又如星星,又如美人。”初看一下,这里有描述,有比喻,还不错。但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很直白,这样的笔墨,只写出了事物,而没有具体地描写出物态。如果能抓住景物的特性稍加修饰,用上一些合适的修饰语,蕴味就不一样了。请看朱自清的原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与前句相比,后句用了“层层”“零星”“点缀”“袅娜”“羞涩”“一粒粒”“碧天里”“刚出浴”等一系列贴切的修饰词,文字优美,文章的厚重感自然就强起来了,所以我们读到的不单单是精美的语言本身,而是一个极其优美的画面。
这也就告诉我们,写景状物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动态化处理:让它动感十足,情趣也就自然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