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廉政建设的思考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审计廉政建设的思考(精选8篇)

审计廉政建设的思考 篇1

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监督部门,揭露和纠正经济领域违法违纪问题,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是其一项重要任务。审计人员作为开展审计工作、完成审计任务的具体执行者,担负着为国家、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可以信赖的专业服务的神圣职责。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

廉洁从审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因此,全面加强审计机关廉政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和廉洁从审水准,是审计机关必须着力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审计职业道德与廉政制度的总体要求

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廉政纪律是指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品德、执业纪律、业务能力、工作规则及所负的责任等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作的基本规定和要求。审计署先后制定印发了《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和关于“八不准”的审计纪律以及其他相关的规范。结合工作实践,关于审计职业道德和廉政纪律的这些规范,概括起来就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四个基本规定。这四个基本规定具体到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就是必须做到“勤、稳、硬、廉”五项基本要求。

(一)勤,是前提。勤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是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与廉政制度的首要内涵。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首先通过勤来体现。我们只有勤于业务、勤于思考、勤于跑动、勤于学习、勤于钻研,才能切实做好审计工作。要勤,就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有乐于奉献的情操,有不计得失的品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二)稳,是基础。稳了,才不会摇摆不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才会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审计人员不论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有稳定的思想情绪、稳重的工作作风、稳妥的审查办法、平稳的处罚力度,才能在腐败行为的诱惑、侵蚀面前做到不为所动、刚正不阿,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审计随意、处理不公的不良现象,真正做到依法审计、公正处理。

(三)硬,是保证。硬是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廉政制度的性质和特点之一,是审计人员遵守审计职业道德、执行审计廉洁纪律、做好审计业务工作的保证。审计工作不能吃软怕硬,不能怕得罪人。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廉洁纪律意识,要有过硬的思想认识、过硬的业务技能、过硬的工作能力、过硬的处罚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击溃被审计对象的侥幸心理从而做好审计工作。

(四)廉,是生命。廉是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廉政制度的最根本的要求,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好坏与否、执行廉洁纪律松严与否的最终体现,是审计人员的审计生命线。廉与勤、稳、硬之间相辅相承、互为因果。不勤,何以说廉;不稳,无法真廉;不硬,无法达廉。而只有真正做到廉洁从审,才会真正勤快起来,灵活起来,才会有四平八稳的工作态度,才能在不法分子面前真正硬起来,最终做好审计工作。

二、审计在廉政建设中应做好五项工作

审计部门作为一个开展经济监督的职能部门,应通过其扎实的工作,打击违法违纪行为,积极在廉政建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勇做反腐倡廉工作的排头兵。那么,审计如何在廉政建设工作中发挥作用呢?

(一)突出重点领域审计,揭露查处重大违纪问题、突出重点资金审计,促进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专项资金是指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是国家为了发展、扶持某项事业而专门设立的,比如扶贫资金、救灾资金等。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监督等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深化专项资金审计是堵塞漏洞的重要一环。

1、抓住资金源头。资金的来源多数是通过财政渠道和上级主管部门;资金的分配,主要是掌握在有资金分配权的部门和审批权的人员手中。在审计中,应紧紧抓住资金的分配纵向、横向衔接关系、查找资金的来龙去脉,特别要注意上级分配的指标与账款的核对,指标分配与资金到账数的核对,上级分配的指标、项目、用途与县市级安排的指标、项目、用途核对,从而查找资金分配层次中的漏洞,揭露资金分配中的不正之风。

2、掌握资金走向。首先以会计账薄和会计凭证为基础,查找收入是否及时入账;查找拨付资金或专项资金支出的去向,弄清有无虚列支出、转移资金的情况。其次审查银行账户,应在现金和有价证券突击盘点的同时,对被审计单位在 金融机构开设的银行账户进行清查。一方面根据被审计银行账户开设情况,向有关金融机构签发被审计银行存款函证;另一方面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所有银行对账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逐户核实,从中发现线索,一查到底。

3、分析往来款项。目前,有些资金使用单位利用往来账户进行作弊,把往来账户当成掩体,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专项资金流失。在审计中,要注意对往来账的真实性、可靠性的审查,对资金活动轨迹进行清理,跟踪核对。

4、核实工程项目。专项资金投入的最终成果主要反映在工程项目上,工程造价真实与否,有无侵占、挪用专项资金,工程质量的好坏等,也是审计的一个重点。要通过核实工程造价,分析资金的投入是否产生效益,确保专项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突出重点部门审计,促进廉洁高效行政

行政执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职能部门,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部门,加强对这些部门的审计监督,促进其将有限的政府资金节支、提效。对此,审计的重点是:

1、收入反映是不是完整。在审查账面收入的合法性、真实性的同时,要围绕收入的完整性重点审查部门、单位逃避会计核算中心监督,将有关收入不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监督,设置账外账、以物抵收、报支抵收的行为。

2、经费使用是不是合规。审查支出结构,看其是否符合公共财政管理要求,行政成本是否真实、合理并体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审查大型建设项目和购置大型设备是否严格执行了政府采购制度,有无不通过招投标方式采购的问题。

3、财产物资是不是安全。审查财产物资是否相符,有无擅自处置国有资产、将资产转到账外或下属单位以及集体私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审查有无私自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和租金收入不纳入会计核算,私设小金库的问题。

4、债权债务是不是真实。主要审查纳入会计核算的债权债务是否真实,有无长期挂账和资金被其他单位和个人占用以及违反规定对外投资等问题;有无弄虚作假,擅自冲销往来账的问题。

(三)突出经济责任审计,增强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和廉政意识

实践证明,抓好对一把手的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强化监督,有利于惩治腐败,有利于预防犯罪,有利于保护干部。

1、审计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在审计中,要通过对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检查,抓住净资产是否保值增值这一因素,来评定领导干部在任期期间单位的积累能力。通过对收支结余检查情况的分析,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家底情况,从而达到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者任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

2、审计重大决策实施情况。围绕重大经济决策是否符合程序,是否有个人独断专行、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

3、审计财务收支执行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的结果是从根本上反映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面貌,因此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反映考察领导干部在管理本单位、本部门的经济活动中,是否执行财经纪律和遵守廉洁自律,是否做到了廉洁从政,有无侵占国有资产,以权谋私等违纪违规行为。

(四)发挥自身优势,配合重大案件查处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审计机关不仅有发现大要案线索的任务,而且也肩负着协助查处大案要案的重要职责。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面临着客体交叉、违纪交错、手段受到限制的现状,在审计查处严重违法乱纪案件中,除了取得司法部门的配合支持外,还要加强同纪检、监察部门的密切配合。

1、做好取证移交工作。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要注重大要案线索的查处,发现党员干部或国家工作人员犯有严重错误和经济上违纪违法的行为,应有意识地留心捕捉案源,并做好详细的取证工作,经过认真整理,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

2、建立联席制度。为了掌握案情,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应加强工作联系,经常交流、通报有关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联系、情况通报、联席会议制度。

审计廉政建设的思考 篇2

一、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审计信息化是强化审计监督的客观要求。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正朝着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迅猛发展, 给整个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转变都展现了巨大的空间。近年来, 我国信息产业在高速增长, 信息技术在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得到广泛运用, 尤其是作为审计对象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趋向普及。审计机关必须顺应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客观要求, 调整工作思路, 转变审计理念, 合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审计监督, 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推进审计工作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轨, 进一步完善审计职能, 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2.审计信息化是实现审计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审计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推进审计发展必须坚持创新。目前我国的审计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不少差距, 大部分审计机关审计模式才由账目基础审计向制度基础审计的转变, 即审计方法由过去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方法。要实现我国审计事业跨越式发展, 赶超世界先进审计水平, 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是必由之路。

3.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工作转型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是实现审计发展规划的有效平台。一方面, 可以改善审计机关的整体知识结构, 造就一支可支撑现代审计条件下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 逐步建立健全分层次的审计数据库, 从而对审计计划管理、审计质量控制、人力资源整合和审计成果运用等, 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平台支持。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 使各级审计机关、每个审计人员、各个审计项目共同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密切相关、内部封闭、外部开放的审计监督系统, 把分散的审计力量进一步聚合, 对国家财政资金、国有资产进行密切跟踪和有效监督, 从而进一步提高依法审计的能力和水平。

二、我国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概述

(一) 审计署2002年确立了“金审工程”

“金审工程”是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的简称, 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确定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 是国家确定加快建设的六个业务系统工程建设项目之一, 2002年4月, 国家计委批准审计署提出的可行性建设报告, 金审工程成为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批复的第一个国家电子政务建设项目。

2004年至2008年审计署相继出台了《2004至2007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对地方审计机关下发了三个指导意见, 一是2004年的《2004年审计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 二是2005年的《地方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 三是2010年3月的《审计署关于2010至2011年对地方审计信息化建设任务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 明确提出各级审计机关应当进一步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力度, 为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提供信息化支撑。

与此同时, 2004年底金审一期项目研制开发了《现场审计实施系统》 (简称AO) , AO提供的各类审计功能, 以及通过AO建设积累的一批计算审计经验、审计技术方法和AO实例, 在审计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数据采集转换、数据分析处理、审计报告编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等方面有效地发挥了计算机审计的作用, 截至目前, AO已由2005版、2008版升级为2011版, 并且逐步运用于各级审计机关实际工作中。

(二) 省、市 (直辖市) 2004年启动“金审工程”

该项工程是各省及直辖市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六金工程之一, 2004年各省市相继制订了省级《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 2008年地方审计系统分别制订了《审计系统信息化发展规划》, 至此, 各省市已经全面开展计算机审计, 各种形式的审计信息化现场会不断召开, 极大地促进了各省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2005年起, 各省市逐步将部分审计项目运用AO开展审计, 并与OA (审计管理系统) 进行交互, 实现审计项目全过程的电子化质量控制。2008年, 省级审计机关已实现全部审计项目电子化质量控制。个别省市已经在税务、社保等领域开展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

(三) 基层 (市县级) 审计信息化发展概况

1.2008年开始起步阶段。2008年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开始筹建机房, 为审计人员配备笔记本电脑, 制订了审计信息化方面相关文件和制度, 如《关于审计管理系统运行工作的规定》、《关于电子公文信息交换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审计项目质量电子化控制的通知》等等, 并对审计人员进行了多次集中培训, 力求绝大多数审计人员基本了解OA与AO的操作规程, 部分人员能够熟练运用两大系统于审计工作中。

2.2009年逐步规范和完善阶段。2009年基层审计机关相继制订了诸如《审计信息化工作要点》、《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计算机配置、管理和维护办法》、《计算机审计工作实施办法》等具体规范性制度和管理办法;要求审计项目均运用AO审计系统进行辅助审计, 并且所有审计项目的计划、方案、通知书、报告通过了OA流转。绝大部分审计人员能够完整地运用两大系统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

3.2010年至今处于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阶段。近几年, 省级审计机关加大了对市县级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的考核和培训。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AO认证资格通过率基本达到70%, 并且也有一定比例的审计人员通过了计算机审计中级资格考试, 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水平普遍提高。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较上年度更加规范、及时和全面。同时, 制定了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审计信息化五年规划, 要求审计管理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 应用更加及时, 并且积极探索和开展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 加快实施审计网络中心、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建设, 基本形成相对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 初步建成系统安全、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审计信息系统, 培养适应信息化的审计队伍, 有效提升审计监督能力。

三、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基层审计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 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审计人员老龄化, 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审计信息化要求

据统计, 基层40岁以上审计人员占全体审计人员的比重为80%以上, 普遍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的能力较差, 至今仍有部分审计人员不会计算机辅助审计, 手工审计的思维定式难以改变。

(二) 运用计算机审计的水平偏低, 造成计算机软件功能的浪费

目前, 绝大多数基层审计人员仅仅掌握审计管理系统 (简称AO) 的基本操作, 不能完全运用审计系统强大的审计功能于审计过程之中, 计算机审计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审计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整体水平偏低

截至目前, 个别县区审计管理系统 (简称O A) 刚刚建立, 仍有少部分审计人员没有配备笔记本电脑, 无法运用AO审计系统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 基层审计机关整体审计信息化水平偏低。

(四) 公文流转未能实现无纸化, 网上复核流于形式

目前, 虽然要求基层审计机关所有非涉密公文实行电子流转形式, 但是, 个别县区还没开始进行电子流转。并且现在流转的是定稿后的文件, 是先纸质, 后流转, 仍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复核, 网上流转流于形式, 不能完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质量控制。

(五) 更新被审计单位资料及审计资料不及时, 难以实现审计资源共享

现在绝大多数审计项目仅仅更新了被审计单位的基本资料 (法人代表、地址、联系电话) , 而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资料、业务数据资料以及审计资料等均没有更新, 审计数据库数据不完整, 难以实现审计资源共享。

(六) 计算机审计项目少, 联网审计没有起步

基层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项目数量少, 主要原因是被审计单位电子账套或者业务数据少, 要达到所有项目实行计算机审计或辅助审计, 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目前联网审计省级审计机关在财政审计、地税审计和社保资金审计等方面已经展开, 基层审计机关绝大部分地区没有起步。

(七) 信息系统审计还很陌生, 复合型计算机审计人才缺乏

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通过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 对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护资产的安全、维护数据的完整、使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使组织的资源得到高效地使用等方面作出判断的过程, 贯穿于审计过程中, 是审计内容的一部分, 但是, 就基层审计机关现在的人员力量和水平是无法开展的, 具备复合型计算机审计能力的审计人才严重缺乏。

四、实现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的途径

针对基层审计机关存在的问题, 结合《审计署关于2010至2011年对地方审计信息化建设任务的指导意见》的要求, 如何实现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目标, 我认为, 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 提高认识, 全面推进

要把审计信息化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工作, 全员参与, 整体推进。实行一把手负总责, 分管领导重点抓, 办事部门具体抓, 业务骨干带头做, 全体人员齐参与, 形成“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 落实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责任

成立市审计局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协调工作;成立专门计算机审计机构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业务指导等工作;成立计算机审计攻关小组, 通过小组组员集中学习、集中研究、集中攻关、共同探讨好的计算机审计技术, 再以传、帮、带的形式将取得的学习心得及经验传授给其他同志, 并且负责计算机审计应用技术、方法的研究、总结和推广, 为计算机审计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

(三) 加强考核, 定期通报

将审计信息化工作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的范围, 同时, 实行信息化工作进度定期通报制度, 重点通报审计项目交互应用, 更新被审计单位资料, AO应用实例、计算机审计方法、审计专家经验、计算机审计方案撰写任务完成以及电子公文流转办结等情况。

(四) 完善奖惩机制

对开发出四小软件 (小程序、小软件、小模块和小工具) 、数据采集模板、分析模块、制作培训课件推广使用, 计算机审计典型经验文章被审计署收录, 信息化方面文章在公开发行刊物发表的审计人员给予必要的奖励, 最大限度地调动审计人员的内在潜能和工作热情。

(五) 强化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把人才队伍培养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结合审计工作的具体实际, 突出实用性, 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化培训。一是结合AO认证考试继续开展AO、OA应用全员培训;二是抓好计算机审计技能的中级培训, 选派审计人员足额参加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班;三是举办AO应用实例及计算机审计方法撰写培训班, 不断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水平。

摘要:审计信息化是强化审计监督的客观要求, 也是实现审计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论述了基层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建设议, 供参考。

深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51-02

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工作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网络化,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摆脱手工作业,步入信息化审计的轨道,实现审计管理信息化是广大审计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目前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通过几年来的“金审工程”的建设,提高了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配备了硬件和软件,引进和培养了人才,促进了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的推广和运用,使审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目前,审计信息化仍然处于较低层次,尚未进入实质性的联网审计,计算机审计水平也相对较低,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高投入低产出存在较大反差。目前,各级审计机关都在不断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尤其是硬件配置不断更新,购建了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但是,这样高的投入,设备和信息利用程度及使用效益均不高,部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仅停留在办公自动化和收集资料、检索资料等阶段,缺乏审计现场应用和审计项目的科学化管理,分析、数据处理、智能评价等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投资效益远远没有发挥。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计算机等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有些设备还没有充分发挥效益,就面临升级、淘汰,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是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够平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各地市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还不平衡,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信息化进展较快,不仅打造好了信息化网络基础平台,而且在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审计现场的运用和审计管理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有效地促进了审计工作由传统手工模式向计算机审计模式的转变。而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各种原因,信息化网络基础平台未能搭建起来,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的运用尚属空白,打不开工作局面,远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审计发展的需要。

三是信息化对审计业务支撑较弱。近几年,虽然各级审计机关通过努力,下大决心引进了一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展了计算机应用培训。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审计业务和信息化技术的融合还不够紧密,信息化对审计业务的支撑还不够有力。一方面,审计业务人员对计算机审计的本质和内涵认识不够,计算机审计需求不明确;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人员由于大多不具备财务知识和审计经验,也往往不掌握项目的整体情况,造成对计算机审计需求的理解不透彻,不能用计算机手段实现审计意图。目前的情况经常是计算机人员将审计数据交给了审计人员,而项目实施过程中最核心的审计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等却发挥不出计算机技术的功能和效率。

四是AO和OA未能广泛应用。审计现场实施系统(简称“AO”)和审计管理系统(简称“OA”)是审计署“金审工程”一期的主要建设成果,适应于各类审计业务的现场审计和审计机关管理和业务支撑的需要。但是目前AO和OA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还较低,部署完成后,也不能尽快投入运行,即使应用也限于公文的流转和传递,OA系统最核心的审计项目管理、现场交互、信息资源共享等功能尚未开展应用,远远未能发挥AO和OA对审计工作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由于AO和OA的应用尚不充分,也限制了对该软件的开发、升级和改造,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需求。

五是专业人才成为制约瓶颈。几年来,虽然各级审计机关通过各种途径大量引进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展计算机知识培训,优化人员素质结构,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编程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这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知识更新培训的不足,许多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及相关技能不能同步提高,计算机应用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计算机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而审计系统计算机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各地情况不同,既有资金投入、人才匮乏、研发深度、应用程度等原因,也有审计机关对审计信息化研发与应用重视不够、计算机审计方向与思路模糊不清、系统应用量化考评与奖惩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

二、加快深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审计工作形势任务需要,各级审计部门必须以信息化建设为重要抓手,科学设置审计管理程序、内容,利用财务资料设置审计预警、疑点分析、综合评价等必要审计功能,把财务信息转化为审计信息,真正实现审计信息的高度集中和审计资源的高度共享,达到会计核算管理与审计监督同步,审计作业与审计管理同步,审计工作绩效与审计网上考核同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监督质量,努力实现业务事务一体化、责任分工明确化、监督管理实时化、审计分析智能化、业务操作流程化、数据统计电算化、查询资料快捷化、审计档案电子化、审计文书规范化、审计资源集约化、审计作业网络化、审计监督远程化的目标。

1.选择恰当的审计信息化发展路径。一是制定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围绕有效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确立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建设国家审计信息系统,有效履行国家审计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监督职责,培养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审计队伍,全面提升审计监督能力。二是完成省、市、县三级联网。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强对审计业务和行政事务的科学管理,提升审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三是全面开展计算机数据审计。第一,制定审计标准和指南。该系统框架应包括三大部分:一般标准定义计算机审计和审计报告必须满足的标准;具体指南为实施计算机审计标准提供实施指南;过程实例为审计人员提供可供参考的审计过程实例,这样整套系统才能结构清晰、内容完整,既有计算机审计总体的把握,又有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的实务性规定,将科学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给广大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提供可操作性较强的指导和示范。第二,搞好审前调查。全面细致地了解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业务的信息化组织情况及其实现程度,及时获取和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有关电子数据和数据结构文挡等基础资料,并将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情况进行汇总,制定工作流程图,包括业务流程图、内部管理控制流程图等。根据工作流程图,分析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业务工作的关键及薄弱环节,以确定审计方向和重点,为“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认真分析数据。根据审计目的,对审计数据作各种重组、计量、查询、分析、挖掘工作。利用法律法规、业务处理逻辑、数据钩稽关系、审计经验等构建数据分析模型或智能方案,查找问题和线索,实现传统审计经验向现代审计技术的飞跃,提升审计的层次和水平。第四,抓好试点推进。结合各系统、各行业实际,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制定方案,重点实施,及时总结,稳步推进,实现审计署在2010年制订的《审计署“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的,“要积极探索和推广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系统审计。逐步加大对信息系统审计的力度,关注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促进被审计单位和国家的信息安全”目标。

2.建设审计信息化“一把手”工程。审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首要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领导和认识。各级审计机关一定要进一步强化措施,切实加强对“金审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搞好宣传教育,提高审计干部对加强审计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监督检查,健全领导机制,强化组织管理,明确部门责任,落实建设任务,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处室、科室负责人要采取有利措施,督促本部门加强计算机技术在审计项目中的应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参加了计算机审计培训、已通过计算机审计中级考试的审计业务骨干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作用,大胆使用,激励他们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提高计算机审计应用深度和广度。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加强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掌握要领,切实提高带领本部门(处室)进行计算机审计和应用管理的能力、水平。

3.制定审计信息化长远发展规划。各级审计机关要立足应用,长远规划,在较短时间做好两项工作。第一,要完善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使利用计算机技术实施的审计项目达到年度审计计划项目的80%以上,现场审计实施系统成为审计人员普遍掌握的审计工具,全面加强审计业务的质量控制;提高信息的综合性和时效性,为领导决策服务,提高审计业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第二,要积极探索联网审计。持续推进“预算跟踪”加“联网核查”的审计信息化监督管理模式,努力尽快实现由单一事后审计向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由单一静态审计向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由单一现场审计向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的审计监督职能的“三个转变”,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动态反应,全程跟踪,实时监控。

4.分层次分地区推进审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实施难度大、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审计机关要树立战略思维,着眼现实需求,立足解决实际问题,有计划、分层次、分步骤地推进。由于各级审计机关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发展程度不同,审计信息化不可能只有一个层次,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将长期性目标与阶段性要求结合起来,遵循信息化发展规律,立足实际,本着效率优先的原则,区别不同地区、不同审计对象,有效推进当地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要在摸清审计对象信息化现状和审计人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现状的基础上,脚踏实地地抓好落实,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逐步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中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的审计生产力,强有力地推进实现审计工作跨越式发展。

5.造就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要把人才队伍培养作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积极营造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支既懂审计业务知识,又精通现代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审计队伍。首先,要培养人才。按照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审计工作的具体实际,在人员培养上,要细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培养少量的、水平比较高的专家型人才,成为信息化应用的领军人才,带领广大审计人员开创数据审计、联网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的新局面;第二层是培养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审计骨干,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审计软件,掌握数据库技术,成为信息化应用的中间力量,组织信息化应用的全面展开;第三层是培养一般审计人员,能够比较熟练和灵活地使用计算机软件,实现数据的一般查询和分析,构成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力量。其次,要用好人才。各级审计机关既要积极支持和激励审计人员创造性地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为积极开展计算机审计的人员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良好氛围,使他们在审计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审计等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加快推进计算机审计的应用,提高资金和人才的使用效益,提升审计的信息化水平。

6.建立审计信息化奖惩激励机制。为推动审计信息化进程,各级审计机关应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引入奖惩激励机制,加强目标考核,将计算机审计的推广与应用作为一项硬指标落实到每个审计项目中,纳入到每个审计干部的年度考核中,充分调动广大审计干部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信息化工作的跟踪监督,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按照有关时间进度、技术规范和应用效果等要求,对各级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进行综合考评,建立审计信息化工作通报制度,以制度推进审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素萍.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1(26)

2.高俊鹏.浅谈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1(4)

(作者单位:山西省公安消防总队 山西太原 030000)

审计廉政建设的思考 篇4

发布日期:

信息来源:信息报送

2015-09-11

浏览次数:50 字体:[ 大 中 小 ] 摘要:对政府投资项目实施审计监督是国家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并且也是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工作内容,具有其高度的专业性要求。在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诸多内容之中,结算审计是备受各方关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关注其准确性和及时性。本文从实践出发,探讨了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结算审计时效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关键词:审计 结算 时效

对政府投资项目实施审计监督是国家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并且也是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工作内容,具有其高度的专业性要求。在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诸多内容之中,结算审计是备受各方关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关注其准确性和及时性。但在实践中,审计人员首先必须把握住的是“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第一生命线”这一基本原则,这就导致准确性和及时性往往是一个矛盾,难以完全做到两全其美。在本文中,笔者围绕这个矛盾,尝试性地进行分析和探索。

一、政策要求

《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财建[2004]369号)第十四条要求,单项工程竣工后,承包人应在提交竣工验收报告的同时,向发包人递交竣工结算报告及完整的结算资料,发包人应按以下规定时限进行核对(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

工程竣工结算报告金额 审查时间 500万元以下 从接到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的竣工结算资料之日起20天

500万元-2000万元 从接到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的竣工结算资料之日起30天

2000万元-5000万元 从接到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的竣工结算资料之日起45天 5000万元以上 从接到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的竣工结算资料之日起60天

建设项目竣工总结算在最后一个单项工程竣工结算审查确认后15天内汇总,送发包人后30天内审查完成。

二、现实困境

但在实践操作中,首先是对资料完整性的判断就存在争议,其次是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出具完整的审查意见具有很大难度,第三是对审查意见的确认不是一方能完成的工作,尤其是政府投资项目的结算审计,涉及业主、建设、施工、监理等诸多参建单位,各方在审计进程中的配合和协调难以完全统一和步调一致,各有各的考虑因素,必须认真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宏观环境制约结算审计推进步伐。审计机关作为监督部门,通过其扎实有效的工作,规范了众多建设单位的建设管理行为。但同时审计机关作为监督部门,也必须接受外部监督,从纪检、监察到有业务往来的部门和单位,审计工作的质量一直处在外部多方面的审视和评判之中,一个小失误会让别人怀疑全部工作的成效,所以审计工作容不得一点差错,这就对审计机关或协审机构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要求审计机关必须谨慎对待每一个细节,这个压力在客观上就必然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推进步伐。

(二)建设单位责任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结算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首先,结算审计基本上是工程建设管理环节的最后程序,之前由建设单位负责或组织的设计、招标、变更等环节的实际工作成效都直接对结算审计工作产生影响,例如设计深度不够将导致增加工程较多,结算中按实结算工作内容就多;合同文件不完善将导致各方对结算涉及的条款存在争议,从而在计价执行的原则问题上就容易产生很大分歧;招标中对施工单位的不平衡报价控制不力可能导致施工中恶意变更增多,挑战了结算审计的公平性;其次,工程审计离不开建设单位的高效配合,尤其在结算审计阶段,很多重要问题的决策应由建设单位负责,审计揭示出来的影响造价的问题,往往都是具有重要影响的,这就导致建设单位具体负责人员在决策时会进行反复斟酌和考量,甚至需要在其内部进行多轮会商后也难以表态,一些重大问题还需上级政府的决策,这就直接影响了审计进度;另外,在各级公共财政普遍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由于审计结果往往直接成为建设单位支付工程进度款的依据,有的建设单位主观上会通过影响审计工作进展来调节资金拨付进度,这也是影响审计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监理单位职责履行不到位增加了结算审计工作难度。必须认识到,监理单位的每个工作直接影响到施工单位的利润水平,如对进场材料的验收确认、实际施工质量的验收、进度的控制等,但在目前很多建设工程中,相比目前监理单位的收费水平来说,监理单位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在有些地方,监理单位将投资控制人为孤立出来,对造价方面的刻意回避情况非常恶劣,这也是其回避履行自身工作职责的表现,如对使用与承诺品牌不符的情况不予制止和处理,对涉及造价的工作基本不参与,对现场隐蔽签证数据不予确认,而将相关工作推给跟踪审计单位,丧失了监理单位的专业职责,甚至还出现施工过程中进场材料把关不严,导致使用品牌不符合要求,在结算审计阶段需要讨论材料差价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遗留的问题在结算审计阶段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处理。

(四)施工单位配合工作不及时不主动阻碍结算审计进程。首先,审计结果直接影响施工单位的利润,这个决定性因素使得施工单位在对账阶段会最大程度争取利益,在总量未达到其预期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对账出现反复,甚至主观拖延确认审计结果;其次,施工单位往往首先是把抢项目做工程放在工作重心的第一位,往往只有到建设单位的付款时间节点前才会重视审计报告,导致时间安排上出现严重不均衡的现象,这些情况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结算审计工作进程。

(五)审计力量及审计组织方式影响结算审计工作效率。目前政府投资项目的结算审计工作,或者是由国家审计机关自己的工作人员承担,或者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施,对前一种情况,首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会太多,难以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承担大量的工作负荷;对后一种情况,社会中介机构自身人员能力存在参差不齐的客观问题,目前较为普遍的委托机构的方式难以保证满足要求的社会中介机构人员参与审计工作,并且社会中介机构的人员不会只做一个审计项目,往往还在开展清单编制、结算编制、社会工程审计等其他工作,还不排除个人私自承揽业务的情况,其首先是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对工作进行排序,对结算审计项目投入的精力难以保证,审计进度延误时往往还会出现推卸责任的情况。

正是由于结算审计是涉及众多环节和单位的综合性工作,所以结算审计的时间是最难控制的关键环节,一个简单的项目往往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多少年都不能审结,这种状况在年底时往往会成为爆发农民工讨薪问题的一个理由,使审计机关成为维稳链条里的一个环节,对审计机关的正常有序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审计机关会被要求对一些项目尽早出具审计报告,但作为审计人员,在短期内仓促完成的工作难以确保审计质量,这就大大增加了审计的风险。所以有必要对结算审计进行全面的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争取最大程序提高结算审计工作的时效。

三、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序上加快结算审计工作推进的步伐。

(一)明确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建设单位核心作用。针对部分建设单位人员在投资控制上向审计部门推卸责任的现象,首先应明确建设单位作为投资控制第一责任人这一定位,在这方面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政府制定的《关于落实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责任的意见》(相政发〔2014〕47号)值得借鉴。在此基础上,作为和施工单位有直接合同关系的主导部门,能充分发挥好建设单位的作用对结算审计的推进具有关键作用。建设单位应细化内部管理流程,对相关人员应明确其管理权限,防止少数人员的乱作为影响投资的合理控制;应在建设单位内部建立高效的会商机制,加快对重要问题的及时决策;相比审计机关,建设单位在督促施工单位提交结算资料和配合对账等方面具有其明显的优势,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其在工程款拨付上的控制作用。

(二)明确监理定位,促进监理单位发挥实效。根据《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T50319—2013)的规定:“工程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根据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勘察设计文件及合同,在施工阶段对建设工程质量、进度、造价进行控制,对合同、信息进行管理,对工程建设相关方的关系进行协调,并履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定职责的服务活动。”工程监理应是具有高度专业水平的工种,并且监理单位对现场情况应该最为了解,其掌握的情况是否在结算审计中充分体现,也是衡量监理履职是否到位,是否切实发挥监督实效的重要标准。在一些地方,施工单位报送的结算需要先由监理单位进行审核,并且对审核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考核,这种做法能够很好地发挥监理单位的实质性作用,值得借鉴和推广,也是遏制监理单位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不作为和乱作为、人为制造施工单位与审计部门之间的矛盾、为结算审计留下隐患的有效手段。

(三)建立容错机制,量化质量标准。工程审计作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要求的工种,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造价知识和政策把握判断能力,由于每个工程的独特性,从基础工程量的计算到定额的套用均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实际情况,而由于从业人员对文字和条款理解的不一,对政策或制度的执行也会客观上存在偏差,所以首先应对工程审计的质量建立量化标准,对原则性问题和技术性问题区别对待,使审计人员明确自由裁量权的界限,从而允许其在正常误差范围内充分发挥自主权和专业水平,达到解放思想和促进创新的效果。我局对协审中介机构的结算审核质量设立了复核核减误差率和复核核减占总造价的比例两个同时控制的允许误差的指标,明确了质量标准,有利于对协审机构审计质量的严格考核;协审人员也在允许误差范围前提下,有效提升结算审计效率。

(四)加强外部监督,促进技能提升。目前对工程审计结果的外部再监督机制比较缺少,我局在初期内部组织对工程审计结果进行第三方监督的基础上,主动和上级政府衔接,由市纪委会同市监察局建立了对工程审计的抽复审制度,还由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抽复审工作实施意见》和《宜兴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抽复审工作实施细则(试行)》。这一制度实施以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部对审计工作的干扰,同时也减少了外界对审计工作的无端猜疑,并且也发现了一些审计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切实解决了“谁来监督审计”的问题,对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有很大积极意义,也有助于提升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从长远来看对加快审计工作时效具有很好的作用。

(五)细化前期工作,打好工作基础。审计机关作为执法部门,只能是政策的执行者,而不是政策的制定者,这就要求审计工作的每个重要决策都要有相对应的依据,工程审计的主要依据来自于各级政府部门发布的政策、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专业文件、招投标文件、合同和工程量清单、建设过程中的管理资料等等,这些资料的完备性和准确性对结算审计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审计人员首先要吃透政策的要义,同时也要认识到政策永远是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在遇到新问题时应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寻求支持,避免审计风险;要适时参与对结算审计产生关键作用的前期工作,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如在一些已完成招标的BT交通工程中,由于事前未有确定的招投标清单,我局会同建设单位开展了施工图预算和结算清单的对接审核工作,在设立明确的投资控制目标的同时为结算审计提供了相应依据;其次是督促建设单位及其他职能部门加强前期工作的深度,如合同条款中关于结算方式的约定,要在考虑项目特点的基础上确保合理和不发生歧义;对招标标底应进行公示,在评标中要加强对不平衡报价的控制,从而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恶意变更,减少在结算阶段对恶意变更事项的造价争议。另外还需加强对勘察、设计、招投标代理等单位的工作质量考核,强化其质量意识,减少因其错误导致的造价争议。

(六)强化制约措施,激发施工单位主动参与意识。在结算审计的审核意见出来后,需要和施工单位进行对账,这个环节中应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我局采取由参与各方书面约定对账计划、在审计机关进行对账、对对账工作进行书面记录等方式,在发生争议时能够清晰界定和追究各方责任,对施工单位拒不按要求配合的可暂停审计;在时间安排上尤其是要和审计工作年度计划及资金拨付挂钩,使施工单位主动积极参与对账工作,而不是放任其等到一些时间节点前才来参与,从而由审计机关控制结算对账工作的进展。对于施工单位不合理的利益诉求,应及早明确,防止施工单位的无理纠缠和无故拖延。

(七)加强计划管理,严格责任落实。对结算审计参与各方应承担的工作,首先必须落实在计划执行上,才能使各方明确应有的步骤和责任。我局对年度工程结算审计计划及早规划,制定了《宜兴市审计局关于加强政府建设项目审计计划管理的规定》,并从今年开始全面实施。该规定对结算审计全过程建立了全方位覆盖的审计计划体系,明确了建设、监理、施工、审核单位、审计机关等各方在结算审计工作中的作用,对资料报送、资料流转、审核时间、开展对账、质量把关、出具报告等各个环节均明确时间要求,细化到月或日,并落实到相应单位,以书面形式强化责任意识,从而从宏观上合理安排审计资源,有序推进项目审结。对未按计划要求开展工作的相关单位和人员,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和处理处罚措施。

(八)多措并举,抓好协审单位的审核时效。对由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的项目,必须在严控协审审核质量的前提下,从细节入手促进审核时效。首先必须是强化机构负责人的主管责任,防止机构负责人放任不管的情况,我局在结算审计项目送审后,定期召开结算项目集中布置会议,由机构负责人接收项目和出具审核时间书面承诺,从而促使机构负责人在机构内部落实结算时效管理举措;第二是加强对结算资料的审查,我局制定了《宜兴市政府建设项目工程审计资料接审管理规定(试行)》,规范了结算资料报送流程和资料完整性审查,避免因结算资料不完整而产生争议,也控制了结算送审金额,杜绝协审机构人为调整送审金额和核减金额;第三是对结算审核进度必须明确合理的时限,不能允许协审人员的无故拖延,我局制定了《关于提高工程结算审核时效的意见(试行)》,对结算审计每个环节都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要求;第四是要加强对账环节的实质性控制,对账工作应尽可能事先“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先应在审计机关开展对账,使审计机关监管人员实质性了解对账进度,并且也能防止协审人员在自身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下,将对账拖延的责任推给施工单位的情况;第五是要督促中介机构严格落实内部质量控制机制,通过审查其内部质量复核流程、将协审审核和审计机关质量把关严格区分等措施,量化审核质量,促进协审机构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为后续工作的快速推进做好准备。

(九)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发挥审计机关的主导作用。审计机关在结算审计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是对审计项目应落实具体负责人员,由其全程控制项目进度;对审计项目应建立进度排查统计体系,尤其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定期更新实施进度,排查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建立高效的内部技术会商机制,对审计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及时通过会商确定解决方案,防止个人错误的技术判断对审计质量和进度的影响,也避免因细小问题影响整个项目的有序推进;对涉及到其他部门的重要问题应由审计机关直接出面协调,通过共同讨论和共同决策,及时解决结算审计过程中的问题。

(十)坚持审计原则性,讲究审计灵活性。在实践操作中,问题永远是层出不穷,要坚持“方法总比问题多”的理念,面对具体问题,要积极博采众长和开拓思路,通过共同协商,寻找到有效解决特定问题的方法。例如在结算审计中,面对年底工程款集中支付和审计报告挂钩的现实困境,可以在原则允许的前提下有所灵活应对,为审计机关创造正常工作的良好环境,同时也不影响总体大环境的稳定。按规定,我市的工程在未完成结算审计前只能付到合同价的60%,在结算审定后可付至审定价的80%,我局在取得市政府分管领导同意的情况下,对年底前已由协审机构出具审核意见但尚未完成质量复核的工程,会同财政部门和建设单位对工程款进行控制性支付,付至协审机构审核金额的78%,这样做,解决了施工企业资金压力的问题,规避了因拖欠农民工工资而发生群体性事件的风险,同时也为施工企业来年配合审计工作留了后手,总体不会影响结算审计的扫尾工作。

四、期待和展望

审计廉政建设的思考 篇5

一、工程价款结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施工单位高估冒算现象严重。

现在部分施工企业受利益的驱动, 抱有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 故意抬高工程造价, 存有“审漏就赚”、“审出就减”的想法, 施工单位就普遍存在着高估冒算的现象, 这主要表现为重复计算、变更减少部分未扣除、未按招标规定比例下浮、甲供材料未剔除、高套定额或建设单位高价签证等代写论文。就以我市审价情况为例, 据不完全统计2006 年度, 市本级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工各送审的结算额为80829 万元, 经审定的结算额为74197 万元, 核减结算价为6623 万元。从我局的组织审价情况来看, 某些工程虚假水分很多, 核减率很高, 如某一工程施工单位送审价590.32 万元, 经审计, 审定价为429.01 万元, 净核减161.31 万元, 净核减率达到27.32%;

(二)建设单位管理存在不足

1、工程管理不够到位, 导致工程价款结算增加, 建设资金造成损失。主要表现:

(1)事先考虑不周、设计深度不够、某些领导对完工的具体装饰不满意等原因, 出现了在施工期间多次变更施工图, 出现返工重装, 造成工程结算增加, 建设资金损失。如某大楼及附属用房在土建和装饰工程的施工中, 建设单位多次变更施工图纸, 调整部分房间的使用功能, 由于变更不及时, 管理不当, 就直接增加了施工工程价款结算14 万元, 造成了损失浪费。

(2)对整个工程未能统筹合理安排。如某公司筹建处既有边坡爆破工程, 同时又有塘渣回填项目, 却一边爆破的塘渣未利用,一边还要支付回填用的塘渣款, 增加了工程价款结算, 导致建设资金损失。

2、建设单位违规出具签证单和订立补充合同, 改变招标投标文件和原施工合同中的实质性内容, 致使工程价款结算增加。主要表现在:

(1)签证变相提高材料价格, 弥补了施工单位低价中标的损失。如某院校的主体安装工程施工合同均采用固定单价或固定总价合同, 招标文件规定施工所用材料由施工单位自主报价, 中标后材料单价不得调整, 说明材料价格的市场风险及投标让利都由施工单位自身承担, 但在施工过程中, 建设单位对材料指定了品牌, 并通过工程签证单对此材料价格进行了调整, 直接增加了工程结算造价127.21 万元, 弥补了施工单位的低价中标的损失。

(2)签证改变招标的主合同。现在普遍存在着通过订立补充合同或签证单的形式来改变工程价款结算。如: 某院校的桩基工程合同中明确价款采用“固定价格合同(综合单价)方式确定, 本合同价款不随价格浮动和政策因素而调整”, 但后在施工期又签订了桩基工程补充合同, 把原合同的材料供应单价由78 元调整为每米84 元, 建设单位的任意签证直接导致工程价款结算的增加10.47 万元。

(三)中介审价、代理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中介审价力量有待加强, 行业监管有待于加强。目前价款结算主要是委托中介审价机构审核, 就如我市从事审价的中介机构主要13 家, 全部为乙级, 各中介机构的力量与内部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审价人员的资质比较单一, 基本上都有是城建类的资质, 不利于水利、交通等专业工程的审核。且目前对中介机构审价中的公正、客观、真实性, 也基本上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会导致审价人员有意无意地错算, 造成多付给施工单位工程结算款。如: 我局对某一大楼工程已经中介机构审核的一结算进行了抽审, 发现由于重复计算、重复列支、应扣未

扣等原因造成定案结算多计工程款计23.97 万元, 审计就直接为国家挽回损失。

2、招标代理单位责任心不强, 职能部门审查不力, 导致建设资金损失浪费。

随着招标代理制的推行, 现在所有建设项目的招投标都采用了委托招标代理单位编制标底的做法, 但由于招标代理单位内部复核机制形同虚设, 而职能部门又未能对招标代理单位编制的工程量清单和标底进行审查, 就容易出现工程量清单与实际不符,不仅会给结算审核带来纠纷, 而且容易造成结算价款的增加。如:某院校的二幛楼工程施工承包合同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形式, 因招标代理单位在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中, 将116.2 米Φ200 钢柱(实际工程量为5.27 吨)错计成116.2 吨, 有关职能部门及有关专家在评标、审标却未能发现如此大的差错, 而导致合同总价虚增83.37 万元(施工单位投标单价为7515.23 元/ 吨), 也无人去追究该项相关的招标代理人及评标专家的过失责任。

▲▲

二、从审计调查情况看,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监管权力存在欠缺。目前对涉及工程价款结算相关的建设单位、审价机构、招标代理机构、监理部门、设计部门的监督性尚不够, 会发生因上述部门的不当行为而导致工程价款结算增加, 发现了问题对他们制约处理措施也基本上无。

(二)审计查出的问题重视性也不够。许多结算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审计报告中已经向建设单位书面指出, 但是从审计回访的情况看, 上述部分应该由建设单位纠正的问题都没有得到纠正, 损失现在都由国家为其

买单, 兹长了建设单位的康国家之慨,有关部门也未引起重视, 出台相关制约制度。

(三)随意变更签证没有得到控制。施工单位多数会以低价中标, 通过建设单位的签证形式来补偿, 从我们审计的情况看, 现在工程结算中存在的问题, 多数都是由建设单位随意签证而造成的, 一是签证违规, 二是签证数量多。建设单位的签证也压制了审计监督权, 基本上建设单位签证就是工程结算的依据, 审计对其签证监督的权力受其签证享受合同条款同等权力的制约, 建设单位签证权力就过大。

(四)审计监督权与合同权力的矛盾。审计机关开展工程结算审计已多年, 成效也比较明显, 但始终受所谓于享受合同同等权力的建设单位签证的限制, 工程价款结算中高估冒算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建设单位的签证有联系, 审计机关对违反招标、主合同、材料高签、虚假的补充合同、签证单不予认可, 而目前许多施工单位对审计决定不服, 不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途径进行救济, 而往往以合同纠纷另行提起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也往往撇开审计机关所作的审计决定, 一味强调要尊重合同双方的平等自愿和意思自治, 认为工程价款的确定应以当事人约定或人民法院委托中介机构鉴定的结论为准, 诉讼案件因审计结果而起, 诉讼结果又大多与审计结论相矛盾, 挑战了审计的权威性。

▲▲

三、对上述价款中存在的问题, 为此提出如下审计建议:

(一)建立变更签证会审制度, 加强对补充合同、签证单的管理。针对签证是工程结算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就应该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签证, 按投资额确定项目变更审批额度, 对超过额度部分, 要经党政联席会议或党组集体讨论审查确认, 必要的签证须经甲方、监理、设计、审计四位一体共同确认方可纳入决算, 以防止工程管理人员与施工单位通过变更签证来增加投资情况的发生;确需进行的设计修改, 引起工程量变化需要增加投资的, 应当按程序报批。

(二)赋予审计部门工程结算的最终监督权。因为涉及合同的至高无上, 特别是现在的环境下, 审计部门对补充合同及签证单监督权还不够明确, 建议在合同的条款中明确, 后订立的各种补充合同、签证单位等结算依据必须由审计机关最终审定才可作为结算依据, 以监督、纠正建设单位随意违规签证而出具违背主合同及招投标的任何条款, 提高材料价格, 促进加强工程管理, 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我局对中介机构审核的工程结算进行了部分抽查, 都不同程度地因审价人员应扣未扣、审核不清、听从认可建设单位签证等原因造成价款多算。因此首先应强化社会中介机构行业管理, 建立健全统一的执业规范、职业道德准则, 加强从业人员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进一步还可建立信用市场, 以信用记录来强化道德威慑;通报工程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做法, 努力为中介机构提高工程审价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后还应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审计机关应结合日常的建设项目审计, 不定期对社会中介机构的审价工作进行检查、监督, 促进社会审价完善内部自律机制, 强化其质量约束机制。

(四)设立政府投资项目的结算审核中心。目前每年政府投资项目都在上亿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 政府性投资项目的投资更加会逐步加大, 但我们审计目前人力的有限, 价款审计的面很低, 为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审计认为有必要, 专门设立工程价款审计中心, 专门对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工程价款进行审计。并定期对价款结算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社会通报, 用社会的力量来监督各方, 也可把设计、监理、施工各单位工作的优劣作为以后投标时信誉加分的依据。

做好投资审计的思考 篇6

2010-12-29

利用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投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既是市委、市政府针对我市项目建设管理具体实际,提出的有效解决当前投资审计任务异常繁重与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矛盾的重要举措;也是审计理想目标与现实选择妥协的结果,是审计监督向审计服务转变的需要。它缓解了目前投资审计力量不足、经费不足等矛盾,但也给审计机关业务管理和工作组织带来新的难题和显著的审计风险。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效率不高。前一阶段投资审计工作情况反映出,投资审计中存在着效率不高的问题。2010年已完成审计25个项目(含简易16个)送审额9亿元,审减1.2亿元。结算未完成项目23项,送审额11.4亿元。正在进行的跟踪审计项目57项,投资额96亿元。

(二)审计质量控制困难。审计实施过程中把握中介机构审计工作质量比较困难,风险控制心中没有底。

(三)审计独立性不时受到冲击。建设单位要求跟踪审计的积极性高,实际是转移管理风险;不时提出审计介入建设管理的要求,威胁审计的独立性。

(四)审计力量与任务的矛盾尖锐。每投必审造成空前的工作压力,所有灾后重建项目无论大小,项目库完成后财政报账、发改委核销,都要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报告。审计任务积压形成久拖不决,不能按时完成,审计力量与任务的矛盾存在激化风险,损害政府和社会对审计的信任。

(五)审计费用支付有违公认原则。中介机构工程造价审计服务费用支付方式受到上级审计机关和社会的质疑,建设单位执行有阻力。政府要求每投必审,又不能安排必须的审计经费,操作形式违背了谁委托谁付费的公认原则。

二、原因分析

(一)建设项目本身。一是建设项目先天不足,如地勘不详细,招标时设计深度不够,仓促开工建设,边建设、边设计、边修改,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实际施工变更内容更多,索赔签证频繁,形成的资料多,审计要熟悉消化,吃透情况需要时间;并且这类事项容易发生工程结算调整或损失,合同约定往往不清,审计要反复仔细寻求建设施工双方利益边界和平衡点,需要大量的协调时间。二是一些建设项目分阶段实施,或者修修停停,整个项目的最终审计报告要等待所有合同段工程完工,前后可能跨越2-3年的时间。

(二)建设单位。一是建设单位项目前期工作有缺陷,如用地审批手续、规划许可、开工许可不落实,导致施工单位结算安全文明措施费用等计算没有依据;二是工程款拨付比例过大造成施工单位不愿意配合审计;三是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不全,手续不齐,造成审计过程中完善审计资料延误了审计时间。

(三)施工单位。一是不重视资料整理、工程结算书提交缓慢;二是不平衡报价损伤自身利益反悔要求调整约定;三是临时确定造价人员不掌握现场情况结算缺项漏项、错误;四是造价人员对量签字无效。

(四)中介机构。一是外地中介机构由于在绵未设办事处,造成工作衔接困难、业务事务处理缓慢;二是审计业务多,人手较紧,往往派出工作经验不丰富的工作人员参与审计工作,或者一人承担多项审计业务,造成审计效率较低;三是部分中介机构等靠思想严重,反映问题不及时,不积极主动提出相关建议,等待审计局的指导意见。四是部分履约意识不强,接到审计任务后,不积极开展审计工作,讲条件,态度消极,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情况不汇报,脱离了审计机关的监督。五是个别中介机构人员纪律、程序执行不到位,在审计过程中不通知审计机关的情况下私自收方、审计初稿未经审计机关审核同意就擅自向施工单位透露。

(五)审计机关。一是工程审计力量薄弱,具备基本的工程建设管理知识的审计人员不多;二是审计复核专家缺乏。

(六)政策环境。一是交通、水利专业无计价规范,争议问题认定困难;二是造价信息脱离实际,审计执行难度大。如地震期间人工、材料价格信息偏离实际市场价格,有的材料价格建设方现场代表签字认可了,审计经过调查也确实是事实。选择严格执行政策还是尊重客观事实,审计处于两难之中,需要与各方沟通协调提出解决方案,事情重大还要报请有关市领导同意,这些工作需要时间进行处理。

三、下一步工作的思路

(一)完善制度

进一步完善中介机构业务质量控制管理办法、任务分配管理办法、审计服务费用管理办法、业务质量考核方案等制度,明确中介机构工作程序要求,落实中介机构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审计复核和业务考核力度,缩短考核的时期,及时对工作不合格的中介机构进行调整。通过业务考核、任务分配等途径,促进中介机构认真履行承诺,安排合格的审计人员承担工程造价审核任务,加强人员管理、内部复核,通过加强管理降低审计成本,节约国家建设资金。

(二)加强人才培养

内容包括财会、审计、法律、计算机、综合写作、管理、工程。方法是:通过鼓励自学基础知识,老同志工作中传、帮、带,有针对性参加造价站培训,工作实践压担子,增强审计机关工程审计力量。聘用可以拿过来马上用,招考有利于审计长远发展。

(三)改进审计工作方法

1、改进审计工作组织方法。做好三种审计力量的融合,发挥各自专业长处,通过组合提高审计组的整体力量。

2、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思路有必要由审计监督向审计服务转化。原来的审计思路是尽可能地对施工单位结算价还下砍,挤干工程结算的水份,有时建设单位有错也打在施工单位身上;实行施工招投标条件下,施工单位大幅度让利,10%普遍,高的有30%,审计方法必须调整,在挤水份同时,也要考虑依法审计、客观公正的要求,否则会捆住自己手脚,让审计走进死胡同。

(三)通过比选降低重大项目的审计服务费用

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中介机构加强管理,降低重大项目的审计服务费用。

(四)做好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政策执行中遇到无法解决问题,加强与造价部门、建设单位的沟通协调,通过集体决策方式,妥善处理一些棘手的特殊问题。

(五)管好中介机构

管理是控制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的需要。共识:中介机构的审计过程必须在审计机关的有效监督下进行。审计机关如何管理中介机构。

直接管:

1、廉政教育。审计见面会、协调会议的廉政纪律教育活动。定期召开中介机构及审价人员审计纪律教育会,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同被审计单位建立正常的沟通交流机制,实时掌握中介机构的审计纪律执行情况。

2、定期培训。年度对中介机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审计工作过程中的协调会议业务指导;以会议纪要、函等形式书面集中解答工作中争议问题处理方法。

3、专人检查:审计机关确定审计人员全过程跟踪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经常检查中介机构工作进展情况。主要由审计组长承担。

4、关键环节介入。审计派人参与关键环节,如资料交接、现场踏勘、工程量核对等重要环节,审计机关人员必须到场监督。由审计机关工程人员承担。

5、审计复核。审计机关建立工程结算审计复核机制,一是不断强调审计的复核等程序,让中介机构绷紧质量管理的弦;二是派工程人员跟踪审核,关键环节保持介入接触,为审计复核掌握工程一手资料;三是局工程复核人员最终审计复核严格把关,重点内容坚持详细审查核对,对工程造价审计结果进行综合复核;四是对疑点较多的项目委托中介机构交叉复核。对于中介机构审计结果误差较大、问题较多且不能做出合理解释的,审计组应计入日常考核中,对问题严重的,应提交审计局予以处理,并不再委托其进行投资项目的审计。

6、进一步完善中介机构的日常管理。一是外地中介机构必须在绵设立办事处,工程人员在项目结算审计期间必须在绵;二是要求中介机构派出的主审人员必须有较长的工作时间和丰富的审计经验,同时主审人员在审计期间不得再开展其他的审计业务;三是中介机构接到审计任务后,要在审计机关要求的时限内完成审计初稿,除特殊原因外,一般对审计时限不做调整。

7、强化对中介机构审计项目的质量考核,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制订考核制度,实行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重点以日常考核为核心的动态考核制度,实行动态排名,对动态考核中不合格的,将减少其审计任务,促使中介机构遵守审计纪律和程序,服从审计机关的管理,提高审计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在审计纪律方面对中介机构实行一票否决制。

间接管:

审计机关业务管理机制作用效力延伸到中介机构内部,通过考核、任务分配等途径,促使中介机构产生加强管理的内生动力,筑高用人门槛、加强教育、认真管理。中介机构应该做到:

1、进人注意考查个人教养、道德品质。

2、经常进行思想教育。

3、内部监督检查常态化。

4、内部复核坚强有力。

(六)用好中介机构

用好:把审计项目委托给愿意做、并且有能力做好审计工作的中介机构

原则:工程造价审计项目任务分配遵循侧重专业特长、结合入库或考核排序、适当考虑审计成本和审计时间、任务总体均衡的原则。

入库中介机构分为两类:绵阳城区有固定工作场所的中介机构、外地中介机构,根据两类中介机构工作特点进行任务分配。

中介机构接受委托时,需向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承诺书》,对审计纪律、投入力量、完成时间、审计质量、审计费用进行承诺。

审计项目分类管理:按项目投资额分为:一般性项目(投资额1000万至3亿)、重大项目(投资额3亿以上)、小型项目(投资额1000万以下)。

1、一般项目:循环排号法,主要考虑平衡各入库中介机构任务分配的需要。

2、重大项目: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比选方式,根据拟派出人员力量、专业特长、后勤保障、结算提交时间、费用优惠比例等因素综合评分确定,同时将该中介机构的排号调整到最后。主要考虑保证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节约政府审计费用的需要。

3、简易项目:小型项目就近分配给该地域、该单位正在进行审计其它项目的中介机构。主要考虑降低中介机构审计工作成本简化工作程序的需要。

(七)2011年跟踪审计抓重点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耗费人力物力多、审计成果不容易显现等。是目前的热点,从上到下:领导有要求、群众有期望、建设单位有需求。

抓重点就是少做,做大项目,数量小,但投资额大;选择桥梁(措施项目如围堰,完工后就看不到)、道路(土石方挖填等隐蔽工程项目),异形结构、功能特殊的房建,大额装修(装修材料需要认质、认价)等项目类型;但上级要求必须审计资金的项目要保证安排,如港澳援建医院、学校等项目。

抓重点的原因:

1、审计应对建设单位转移管理风险的需要。建设单位工程管理技术力量普遍缺乏,就把加强管理寄托在审计机关,而不是自己聘请工程人员。审计项目跟踪审计,就一定程度地介入了项目建设管理,分摊管理风险,同时削弱了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把关的力量。

2、缓解审计人员疲于应付的局面。投资审计力量有限,项目单位通知到场取证频繁,交通条件不易解决,定期报送跟踪审计结果,与法定工作任务经常形成冲突,审计实施很难保证全部内容深入工地落到实处。

3、避免审计经费无法协调的尴尬。审计经费由建设项目成本列支,但无相关的收费文件依据,建设单位也不理解和支持配合,审计经费协调解决存在比较大的障碍。

(八)2011年工程结算审计,优先保证重点项目审计力量

一是2010年未完成结算审计;二是2010年跟踪审计项目转入结算审计;三是优先保证,及时安排新增项目中审计条件成熟的工程结算审计项目。

计划外的项目,简易审计项目根据审计力量情况灵活安排。

(四)中介机构。一是外地中介机构由于在绵未设办事处,造成工作衔接困难、业务事务处理缓慢;二是审计业务多,人手较紧,往往派出工作经验不丰富的工作人员参与审计工作,或者一人承担多项审计业务,造成审计效率较低;三是部分中介机构等靠思想严重,反映问题不及时,不积极主动提出相关建议,等待审计局的指导意见。四是部分履约意识不强,接到审计任务后,不积极开展审计工作,讲条件,态度消极,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情况不汇报,脱离了审计机关的监督。五是个别中介机构人员纪律、程序执行不到位,在审计过程中不通知审计机关的情况下私自收方、审计初稿未经审计机关审核同意就擅自向施工单位透露。

利用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投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既是市委、市政府针对我市项目建设管理具体实际,提出的有效解决当前投资审计任务异常繁重与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矛盾的重要举措;也是审计理想目标与现实选择妥协的结果,是审计监督向审计服务转变的需要。它缓解了目前投资审计力量不足、经费不足等矛盾,但也给审计机关业务管理和工作组织带来新的难题和显著的审计风险。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效率不高。前一阶段投资审计工作情况反映出,投资审计中存在着效率不高的问题。2010年已完成审计25个项目(含简易16个)送审额9亿元,审减1.2亿元。结算未完成项目23项,送审额11.4亿元。正在进行的跟踪审计项目57项,投资额96亿元。

(二)审计质量控制困难。审计实施过程中把握中介机构审计工作质量比较困难,风险控制心中没有底。

(三)审计独立性不时受到冲击。建设单位要求跟踪审计的积极性高,实际是转移管理风险;不时提出审计介入建设管理的要求,威胁审计的独立性。

(四)审计力量与任务的矛盾尖锐。每投必审造成空前的工作压力,所有灾后重建项目无论大小,项目库完成后财政报账、发改委核销,都要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报告。审计任务积压形成久拖不决,不能按时完成,审计力量与任务的矛盾存在激化风险,损害政府和社会对审计的信任。

(五)审计费用支付有违公认原则。中介机构工程造价审计服务费用支付方式受到上级审计机关和社会的质疑,建设单位执行有阻力。政府要求每投必审,又不能安排必须的审计经费,操作形式违背了谁委托谁付费的公认原则。

二、原因分析

(一)建设项目本身。一是建设项目先天不足,如地勘不详细,招标时设计深度不够,仓促开工建设,边建设、边设计、边修改,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实际施工变更内容更多,索赔签证频繁,形成的资料多,审计要熟悉消化,吃透情况需要时间;并且这类事项容易发生工程结算调整或损失,合同约定往往不清,审计要反复仔细寻求建设施工双方利益边界和平衡点,需要大量的协调时间。二是一些建设项目分阶段实施,或者修修停停,整个项目的最终审计报告要等待所有合同段工程完工,前后可能跨越2-3年的时间。

(二)建设单位。一是建设单位项目前期工作有缺陷,如用地审批手续、规划许可、开工许可不落实,导致施工单位结算安全文明措施费用等计算没有依据;二是工程款拨付比例过大造成施工单位不愿意配合审计;三是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不全,手续不齐,造成审计过程中完善审计资料延误了审计时间。

(三)施工单位。一是不重视资料整理、工程结算书提交缓慢;二是不平衡报价损伤自身利益反悔要求调整约定;三是临时确定造价人员不掌握现场情况结算缺项漏项、错误;四是造价人员对量签字无效。

(四)中介机构。一是外地中介机构由于在绵未设办事处,造成工作衔接困难、业务事务处理缓慢;二是审计业务多,人手较紧,往往派出工作经验不丰富的工作人员参与审计工作,或者一人承担多项审计业务,造成审计效率较低;三是部分中介机构等靠思想严重,反映问题不及时,不积极主动提出相关建议,等待审计局的指导意见。四是部分履约意识不强,接到审计任务后,不积极开展审计工作,讲条件,态度消极,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情况不汇报,脱离了审计机关的监督。五是个别中介机构人员纪律、程序执行不到位,在审计过程中不通知审计机关的情况下私自收方、审计初稿未经审计机关审核同意就擅自向施工单位透露。

(五)审计机关。一是工程审计力量薄弱,具备基本的工程建设管理知识的审计人员不多;二是审计复核专家缺乏。

(六)政策环境。一是交通、水利专业无计价规范,争议问题认定困难;二是造价信息脱离实际,审计执行难度大。如地震期间人工、材料价格信息偏离实际市场价格,有的材料价格建设方现场代表签字认可了,审计经过调查也确实是事实。选择严格执行政策还是尊重客观事实,审计处于两难之中,需要与各方沟通协调提出解决方案,事情重大还要报请有关市领导同意,这些工作需要时间进行处理。

三、下一步工作的思路

(一)完善制度

进一步完善中介机构业务质量控制管理办法、任务分配管理办法、审计服务费用管理办法、业务质量考核方案等制度,明确中介机构工作程序要求,落实中介机构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审计复核和业务考核力度,缩短考核的时期,及时对工作不合格的中介机构进行调整。通过业务考核、任务分配等途径,促进中介机构认真履行承诺,安排合格的审计人员承担工程造价审核任务,加强人员管理、内部复核,通过加强管理降低审计成本,节约国家建设资金。

(二)加强人才培养

内容包括财会、审计、法律、计算机、综合写作、管理、工程。方法是:通过鼓励自学基础知识,老同志工作中传、帮、带,有针对性参加造价站培训,工作实践压担子,增强审计机关工程审计力量。聘用可以拿过来马上用,招考有利于审计长远发展。

(三)改进审计工作方法

1、改进审计工作组织方法。做好三种审计力量的融合,发挥各自专业长处,通过组合提高审计组的整体力量。

2、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思路有必要由审计监督向审计服务转化。原来的审计思路是尽可能地对施工单位结算价还下砍,挤干工程结算的水份,有时建设单位有错也打在施工单位身上;实行施工招投标条件下,施工单位大幅度让利,10%普遍,高的有30%,审计方法必须调整,在挤水份同时,也要考虑依法审计、客观公正的要求,否则会捆住自己手脚,让审计走进死胡同。

(三)通过比选降低重大项目的审计服务费用

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中介机构加强管理,降低重大项目的审计服务费用。

(四)做好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政策执行中遇到无法解决问题,加强与造价部门、建设单位的沟通协调,通过集体决策方式,妥善处理一些棘手的特殊问题。

(五)管好中介机构

管理是控制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的需要。共识:中介机构的审计过程必须在审计机关的有效监督下进行。审计机关如何管理中介机构。

直接管:

1、廉政教育。审计见面会、协调会议的廉政纪律教育活动。定期召开中介机构及审价人员审计纪律教育会,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同被审计单位建立正常的沟通交流机制,实时掌握中介机构的审计纪律执行情况。

2、定期培训。年度对中介机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审计工作过程中的协调会议业务指导;以会议纪要、函等形式书面集中解答工作中争议问题处理方法。

3、专人检查:审计机关确定审计人员全过程跟踪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经常检查中介机构工作进展情况。主要由审计组长承担。

4、关键环节介入。审计派人参与关键环节,如资料交接、现场踏勘、工程量核对等重要环节,审计机关人员必须到场监督。由审计机关工程人员承担。

5、审计复核。审计机关建立工程结算审计复核机制,一是不断强调审计的复核等程序,让中介机构绷紧质量管理的弦;二是派工程人员跟踪审核,关键环节保持介入接触,为审计复核掌握工程一手资料;三是局工程复核人员最终审计复核严格把关,重点内容坚持详细审查核对,对工程造价审计结果进行综合复核;四是对疑点较多的项目委托中介机构交叉复核。对于中介机构审计结果误差较大、问题较多且不能做出合理解释的,审计组应计入日常考核中,对问题严重的,应提交审计局予以处理,并不再委托其进行投资项目的审计。

6、进一步完善中介机构的日常管理。一是外地中介机构必须在绵设立办事处,工程人员在项目结算审计期间必须在绵;二是要求中介机构派出的主审人员必须有较长的工作时间和丰富的审计经验,同时主审人员在审计期间不得再开展其他的审计业务;三是中介机构接到审计任务后,要在审计机关要求的时限内完成审计初稿,除特殊原因外,一般对审计时限不做调整。

间接管:

审计机关业务管理机制作用效力延伸到中介机构内部,通过考核、任务分配等途径,促使中介机构产生加强管理的内生动力,筑高用人门槛、加强教育、认真管理。中介机构应该做到:

1、进人注意考查个人教养、道德品质。

2、经常进行思想教育。

3、内部监督检查常态化。

4、内部复核坚强有力。

(六)用好中介机构

用好:把审计项目委托给愿意做、并且有能力做好审计工作的中介机构

原则:工程造价审计项目任务分配遵循侧重专业特长、结合入库或考核排序、适当考虑审计成本和审计时间、任务总体均衡的原则。

入库中介机构分为两类:绵阳城区有固定工作场所的中介机构、外地中介机构,根据两类中介机构工作特点进行任务分配。

中介机构接受委托时,需向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承诺书》,对审计纪律、投入力量、完成时间、审计质量、审计费用进行承诺。

审计项目分类管理:按项目投资额分为:一般性项目(投资额1000万至3亿)、重大项目(投资额3亿以上)、小型项目(投资额1000万以下)。

1、一般项目:循环排号法,主要考虑平衡各入库中介机构任务分配的需要。

2、重大项目: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比选方式,根据拟派出人员力量、专业特长、后勤保障、结算提交时间、费用优惠比例等因素综合评分确定,同时将该中介机构的排号调整到最后。主要考虑保证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节约政府审计费用的需要。

3、简易项目:小型项目就近分配给该地域、该单位正在进行审计其它项目的中介机构。主要考虑降低中介机构审计工作成本简化工作程序的需要。

(七)2011年跟踪审计抓重点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耗费人力物力多、审计成果不容易显现等。是目前的热点,从上到下:领导有要求、群众有期望、建设单位有需求。

抓重点就是少做,做大项目,数量小,但投资额大;选择桥梁(措施项目如围堰,完工后就看不到)、道路(土石方挖填等隐蔽工程项目),异形结构、功能特殊的房建,大额装修(装修材料需要认质、认价)等项目类型;但上级要求必须审计资金的项目要保证安排,如港澳援建医院、学校等项目。

抓重点的原因:

1、审计应对建设单位转移管理风险的需要。建设单位工程管理技术力量普遍缺乏,就把加强管理寄托在审计机关,而不是自己聘请工程人员。审计项目跟踪审计,就一定程度地介入了项目建设管理,分摊管理风险,同时削弱了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把关的力量。

2、缓解审计人员疲于应付的局面。投资审计力量有限,项目单位通知到场取证频繁,交通条件不易解决,定期报送跟踪审计结果,与法定工作任务经常形成冲突,审计实施很难保证全部内容深入工地落到实处。

3、避免审计经费无法协调的尴尬。审计经费由建设项目成本列支,但无相关的收费文件依据,建设单位也不理解和支持配合,审计经费协调解决存在比较大的障碍。

(八)2011年工程结算审计,优先保证重点项目审计力量

一是2010年未完成结算审计;二是2010年跟踪审计项目转入结算审计;三是优先保证,及时安排新增项目中审计条件成熟的工程结算审计项目。

审计廉政建设的思考 篇7

关键词:环境审计,理论基础,基本理论,现状,对策

一、引言

当今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工业文明虽带来了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 但其弊病日趋显露, 因而以“绿色”为特征的新型工业文明日益取代传统工业文明, 传统的以GDP增长作为衡量进步的唯一标准已不合时宜, 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充分性指标以及环境经济效益指标应纳入考核体系。为监督国家、企业环境政策的执行、环保资金的投入与效益及经济活动的资源利用情况和环境影响程度, 使全球的发展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之上, 开展和完善环境审计势在必行。然而, 我国的环境审计才刚刚起步, 涉及的领域比较狭窄, 主要是政府环境审计和大企业内部环境审计, 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未参与其中, 而且已开展的环境审计主要停留在环保资金的财务事项上, 没有较广泛发挥环境审计的作用。在受托环境责任的委托代理关系下, 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理应作为重要角色而存在, 发展和完善民间环境审计对“两型”社会建设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有效开展绩效审计, 有必要对我国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做深入的剖析, 以期我国环境审计尤其是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能得到实质性发展。

二、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一) 审计学理论

作为环境审计理论基础的审计学理论主要是指受托经济责任观。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是受托经济责任, 而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又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这种“分离”不仅是审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 也是审计发展的根本原因。 (蔡春, 2006) 指出, 当受托经济责任的内容主要是保护委托人的财产不受侵害时, 就产生了以合法性和真实性为主要目标的财务收支审计。当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成为政府行为考虑的主要出发点时,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开始产生, 进而推动现代政府审计的形成和发展。同样, 当受托经济责任扩展到了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时, 环境资源的所有者 (包括国家、社会公众等) 要求环境资源使用者 (主要是企业) 必须承担起管理好和使用好环境资源的职责时, 受托环境责任产生了, 于是环境审计便应运而生。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 (Our Common Future) 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模式。2002年, 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 明确了人类拯救地球、保护环境、消除贫困、促进繁荣的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包括高效发展、持续发展、公平发展、共同发展四个方面 (路国华, 2009) 。高效发展不仅是指经济的快速发展, 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 经济发展是基础, 社会进步是目的;在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等协调下实现高效率发展。持续发展是指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 必须使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通过转变发展模式, 从根本上解决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在做出经济发展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影响, 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公平发展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 既要代内横向公平, 又要代际纵向公平。世界各国要公平的使用资源, 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消除贫困, 营造和谐世界。另外, 当代人要给后代人有公平使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牺牲后代人的幸福。共同发展是指地球系统中的每个子系统 (单个国家) 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尤其在环境资源这方面, 如果某个子系统出了问题, 无疑会影响到其他系统, 使整体突变, 破坏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 可持续发展要追求共同发展, 呼吁各国有共同的认识和责任感, 以便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三) 经济的外部性理论

经济的外部性理论是指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给其他企业或社会造成的外部非市场性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有益的, 就称其为外部经济性或者正外部性, 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害的, 就称其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者负外部性。当企业和社会得益于正外部性时, 并不需要为此支付报酬, 同时当他们受害于负外部性时, 也得不到任何补偿。 (张军, 2000) 经济的外部性理论揭示出, 如果听任负外部经济的扩散, 企业排放污染物由无辜的外部经济单位或社会承受损失, 这是很不公平的。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可以通过政府行为和市场手段来解决, 但是我国的市场体系尚不完善, 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去消除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因此, 经济的外部性理论是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也是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之一。纠正外部不经济性的过程就是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过程, 一般采用“谁污染谁承担”原则, 即污染企业由于生产对外部造成的负经济性必须由它们承担或消化, 提供外部费用来治理解决。从目前环境政策领域采取的手段看, 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方法, 主要采取直接管制和经济刺激手段两类, 内部化过程对环境审计也有直接影响, 外部性计量直接作用于环境审计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等。

(四) 环境资源的价值理论

传统经济学忽略了环境资源的价值, 认为环境资源是大自然赐予的, 没有人类劳动的凝结, 无须在市场上购买, 因而不具有价值。根据环境资源的价值理论, 一切环境资源都具有价值, 并具有如下功能和使用价值:第一, 提供生命支持系统, 给出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第二, 提供人类活动所需的经济资源;第三, 为人类精神物质双重意义上提供舒适性;第四, 提供环境容量, 吸收消化人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残余物质和能力 (吴季勇、毛岳玲, 2003) 。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 这是对古典经济学的修正,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源的稀缺, 环境资源的价值会越来越大, 这将要求我们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 如果不核算, 即使经济增长了, 这也是虚拟的, 根本就没考虑到环境成本。因此, 只有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进行计量, 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经济发展的潜力, 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环境会计产生后, 开展环境审计就势在必行,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需要环境审计做为其可靠的保证。

(五) 环境质量的公共物品理论

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弥散性是扩展现有市场体系使环境外部性内部化过程中的障碍, 也显示了环境外部性与当今环境状况继续恶化之间症结——环境质量的公共财产属性 (杨玉彦, 2003) 。经济学认为, 纯粹的公共物品必须具备无竞争性和无排他性, 由此看来, 环境质量大体可以划分为准公共物品, 且更接近于纯粹的公共物品。例如, 大气、生物、臭氧层等更接近于纯粹的公共物品, 而水环境、区域声环境等更接近于准公共物品。然而, 这些公共物品的共用导致了一个共同的后果:环境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急剧下降, 社会资源严重浪费 (吴季勇, 2003) 。环境质量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特性使之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其最佳配置, 而依赖政府更难实现它的高效率。另外, 环境质量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得环境污染责任人和受害者不易确定, 需通过第三方即审计方来管理和解决, 因此, 环境审计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六) 其他理论

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除了以上理论之外, 它还包括大循环理论、会计学理论、经济计量学理论以及统计学理论等。大循环成本理论指出, 成本的构成应当是环境成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它的理论价值在于:它以可持续战略思想为指导, 从定性、定量上将环境损失、费用纳入成本核算, 强调人类活动必须对环境破环予以补偿。大循环成本理论的出现, 恰恰为环境审计的资料来源——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 以及环境审计的环境成本效益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蔡春、陈晓媛, 2006) 。会计与审计是紧密相连的, 环境审计作为新兴的审计学分支, 其审计的对象仍然是我们基于传统会计学理论所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因此, 会计学理论也是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不仅为环境审计对象创造了条件, 而且对环境资源的确认、计量和反映提供了技术基础。由于环境成本与收益在计量上具有模糊特性, 因此, 我们认为经济计量学、统计学等理论是环境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基础。

三、环境审计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一) 环境审计的目标

所谓环境审计目标就是环境审计行为活动意欲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 它是环境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对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起着导向作用。对于环境审计目标界定, 理论界各说纷纭, 大体上有一元目标论、二元目标论和三元目标论。一元目标论是通过一一列举的方式来研究环境审计目标,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李学柔、张以宽、刘力云 (1997) 等人。他们认为环境审计的目标包括:查证环境保护法的执行情况;评估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充分性;确认与环保法规的符合性;验证环境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评价环境工作的5E性等。一元目标论的特点是比较凌乱, 没有层次性, 这就是其缺陷所在, 但是对具体目标进行了总结。二元目标论认为环境审计目标包括两个层次, 即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 或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等。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池晓勃和陈汉文 (1997) 、袁素琴 (2000) 、刘长翠 (2004) 、张春梅 (2005) 、李永呈 (2007) 等。他们的二元目标论没有本质区别, 认为总体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具体目标是上述提到的一元目标论列举的目标。二元目标论相对一元目标论来说要比较有层次些, 但还是缺乏条理。三元目标论就是把环境审计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即最终目标、直接目标和具体目标, 或本质目标、具体目标和项目目标。持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有魏顺泽 (2000) 和蔡春 (2006) , 他们是在二元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化和具体化, 但是第三层次目标体系性不强, 比较凌乱。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环境审计的目标应分为三个层次, 即终极目标、直接目标和具体目标。终极目标是指通过环境审计确保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营造一个和谐而有活力的“两型”社会。直接目标是界定各方产权, 确保受托环境责任充分有效地履行。具体目标是直接目标的细分, 包括一般具体目标和特有具体目标, 其中一般具体目标是所有环境审计都会涉及到的、都要达到的目标, 有共性特征;特有具体目标是指在进行不同的环境项目审计时, 结合实际所确定的目标, 它具有个性特征。

(二) 环境审计的内容

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环境法律政策执行情况审计。针对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不断颁布了诸多形式的法律法规, 基本上使环保工作走上了法制管理的轨道。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再加之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和有关部门与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使得业已颁布的法规政策不能全面有效的去贯彻执行。因而, 我们有必要在进行环境审计时, 首先查证一下被审单位在环保法律政策上的总体执行情况, 以便促使其去遵守与执行。 (2) 环境管理审计。环境管理系统是被审单位为实现既定的环境目标而设计实施的内部控制系统, 它的存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是确保被审单位环境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基础和保障。在进行环境审计时, 应对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和充分性进行检验;同时也应对环境控制进行审计, 主要检查环境控制的宣传、教育、监督工作的开展和效果, 宏观环境控制和微观环境控制的结合情况, 以及是否做到了经济效应、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等。在进行环境管理审计时, 还要对环境管理活动的绩效进行审计, 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适当性和环保性审计。 (3) 环境指标的履行情况审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环境审计要求这影响不能超过所规定的度, 因此在实施环境审计时, 要根据有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通过对相关指标的评价, 达到监督、控制的目的。这些指标主要包括资源与能源利用指标、生产技术特征指标、企业产品与排污指标、环境经济效益指标等。 (4) 环境会计报告的真实合法性审计。环境会计报告作为环境审计的对象之一, 必须对其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检验, 以便报告的相关使用者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 包括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环境会计报告的真实合法性审计包括环境资产审计、环境负债审计、环境权益审计、环境收入审计、环境成本费用审计、报表附注审计等, 主要针对这些项目的资金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审计, 确保环境会计报告的信息披露质量要求。 (5) 环境风险的预防性审计。环境风险的预防性审计是一种事前审计, 是检验被审单位在环境风险预防方面的履行情况及所采取措施的合理性、合法性, 目标主要是设法减少各种污染环境的废水、废气和废物等。

(三) 环境审计的方法

环境审计的主要方法有: (1) 影响评估法。1969年, 美国就产生了环境影响评估 (EIA) , 继而推广到其他很多国家, 这种方法主要是检测被审单位的决策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程度, 包括已经产生的影响和预计产生的影响, 以便尽可能地减轻和监督这种影响。EIA的主要内容是:从环保角度, 对所提出的计划进行可行性评估或对已实施的方案进行合理性评估;描述可能或已经受到影响的环境;评估计划或已实施的方案对环境的作用效果;描述该项决策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与标准值或范围的关系;提出减少或消除对环境所产生负面影响的措施。 (2) 重点查核法。从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看:第一, 环境质量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 都存在环境问题, 只是所呈现的形式不同、程度不同;第二, 污染源的产生带有一定的行业特性, 一般来说, 制造行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第三, 环境问题有比较明显的区域特性。综上所述, 在实施环境审计时, 应结合区域情况、行业特性、当地政府出台的环境政策、项目治理和资金流程等情况采用抓重点的方法, 对重点审计对象、内容和环节进行检查监督, 有的放矢地进行审计, 一方面节约时间和人力,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审计质量 (效率和效果) 。 (3) 成效分析法。由于环境审计的复杂性, 其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很多, 全面实施审计工作和保证审计质量的难度很大, 因此目前环境审计一般采用成效分析法。评价指标有两个, 一是成效比, 二是净效比, 但是这种方法运用的前提必须是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数据是可靠的。环境成本效益分析首先要对环境资源消耗进行核算, 然后要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估, 并货币化计量, 最后运用相关的评价指标进行衡量。另外, 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法也要考察和核算环境资源浪费的数量, 并采取措施来减少和消除这种浪费。 (4) 标准比较法。环境标准是为了维护环境质量、保护人们健康和生态平衡而制定的各项技术性指标总称, 包括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以及部分城市的特有标准。 (高姗, 2010) 指出, 环境认证计划, 即环境审计和环境管理系统的国际一般标准和指南, 是组织的经营管理指标,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 是否采纳和贯彻执行这些指南, 已经成为判断一个组织管理好坏的重要标准。

四、我国环境审计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环境审计的现状

美国是最早开展环境审计的国家, 但其真正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 环境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门类在实践中逐步兴起, 并成为环境管理系统的基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完善了环境法规, 强化了环境审计制度 (蔡春、陈晓媛, 2006) 。然而, 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起步较晚,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才开始对环境审计的理论进行探讨, 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环境审计依据不足。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 我国基本形成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体系, 为环境审计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 但是还缺乏具体的法律规范和准则供环境审计作为标准参考。审计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但是我国环境会计规章制度、环境审计制度与准则至今尚处空白, 没有给环境审计一个具体的标准, 甚至有些环境审计程序因没有相关法律作保障而无法实施。 (2) 环境审计范围狭窄。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局限于对政府环境管理部门的管理情况和环保专项资金进行财务审计以及少数大企业的内部环境审计, 涉及的领域比较狭窄, 没有广泛推广到各个企业, 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也未参与其中。即便开展的环境审计也主要集中在土地出让金、水污染防治资金和林业建设资金方面, 对于核废弃物、农业生态、矿产资源等方面的环境审计尚处空白 (王小平, 2009) 。目前环境审计的深度也不够, 停留在财务审计, 而没有体现绩效环境审计的内在要求。 (3) 环境审计缺乏实质性程序。环境审计在我国还不成熟, 一般只对相关部门实施控制测试, 而缺乏实质性测试程序。环境审计作为传统审计的一个分支, 理应对重大项目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 对环境项目所耗费的实际资金数额和应合理花费数额进行对比, 考核出专项资金的合理利用率, 而不能只针对环境管理系统的资金去向做定性分析。

(二) 环境审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环境审计现状之所以不容乐观, 原因有多个, 在这里,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国环境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 以便寻找相应对策, 来完善我国环境审计。 (1) 审计理论界缺乏对环境审计的系统研究。从目前来看, 审计理论界对环境审计的研究很少, 而且没有条理, 更不具有环境审计这门新兴学科的特色, 一般就是模仿传统审计的研究思路进行浅显研究, 只针对环境审计的定义、要素进行探讨, 没有深入系统地进行可操作性的、特色地研究, 甚至连环境审计的目标都是模糊的, 国外也不存在一个可以直接借鉴的模式。环境会计是环境审计实施的基础, 我国环境会计制度尚处研究阶段, 环境信息的确认、计量、披露还缺乏统一的标准, 因而环境审计制度更是难以制定 (余雁, 2009) 。 (2) 缺少开展环境审计的复合型人才。环境审计作为传统审计中的一个新兴分支, 同时它也可以作为环境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要求开展环境审计的审计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 具备环境学、统计学、审计学、会计学、法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时间不长, 目前, 环境审计人员大部分都是缺乏相应的复合型知识, 一般只具备会计学、审计学方面的知识, 对环境工程学了解很少, 因而对有些环境审计项目无从下手, 离全面开展环境审计还有一定差距。 (3) 缺少对环境审计的法规、制度支持。我国暂时还没有出台相应法律法规要求企业的环保项目必须有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 只是少数大企业设有内部环境审计人员, 但都是一种形式, 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同时, 我国新审计准则也并没有颁布具体的环境审计准则, 为了响应科学发展观的号召, 简单实施了政府环境审计。没有相应的法规、准则做标准做支撑, 审计部门也很难有权利顺利开展环境审计。企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主体, 公众作为企业环境责任的终极委托人, 呼吁尽快颁布具体的环境审计法规、准则, 使得民间环境审计能有权、有责、有效实施, 助推两型社会加快建设。 (4) 地方政府和企业界对环境审计的重视不足。对于地方政府来讲, 环保意识还不是很强, 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环境审计的实施。对于企业界来说, 为了追求眼前的高额利润, 遗忘了企业所承担的环境责任, 很少计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对企业所排放的污染物、有害气体不处理, 甚至认为环境保护不是他们的事。同时, 地方政府和企业界也不重视对环保专员的配备, 至多在宏观上配合审计环保资金, 不配合环境审计的纵深发展。

五、我国环境审计建设的策略

(一) 加快环境审计立法

加强环境审计立法即制订具体的环境审计法律法规和环境会计制度、环境审计准则, 使环境审计的开展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同时, 要合理制定环境标准实施计划, 也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完善环境管理系统的职能。全面的环境审计要求扩大审计权限和范围, 加强政府环境审计、企业内部环境审计, 同时要求开展注册会计师独立环境审计并出具报告, 立法授权, 明文规定。范围上应该由现在的环保资金宏观审计推广到环境绩效审计, 对重要的环保项目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

(二) 加大政府、企业环境责任

公众作为环境保护的终极委托人, 公众和政府本身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可以向政府, 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环境责任施压, 使环境管理部门能明确地对环保资金的去向做定性和定量的披露, 发挥其存在性、有效性、充分性职能;同时, 公众、政府和有环保意识的企业所有权者可以向企业管理当局的环境责任施压, 在受托环境责任的委托代理关系下, 管理当局要有打造“绿色企业”的理念, 严格控制环保指标底线, 不能借着信息的不对称, 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之念;当然, 也要建立激励惩罚机制对管理当局的完成情况进行奖惩, 这个机制政府应参与其中。

(三) 抓紧环境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

政府审计机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都应好好培养环境审计复合型人才, 要使他们对环境审计有底气有信心。目前从事环境审计的人员对相关知识与专业技术了解甚少, 个人资质与能力还不完全适应环境审计工作的需要。所以要引进并培训一批复合型人才, 建立专家储备制度, 提高他们对环境审计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积极探索新型环境审计模式, 提升环境审计的执行力, 进而提高环境审计质量。

(四) 加强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

应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又与国际接轨的环境审计法律法规、理论框架、实施准则及报告标准等。国外环境审计的研究与实施比我国早很多, 他们的很多理论、经验可以为我们所用, 因此建议我国的环境审计专家、学者加强和国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实践感悟交流, 防范我国在理论研究与实务中走入误区、重复劳动, 推动我们的环境审计在国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春、陈晓媛:《环境审计论》,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陈正兴:《荷兰政府环境审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审计研究》2006年第1期。

[3]毛洪涛、张正勇:《我国环境审计目标研究:评估与展望》, 《财会通讯 (综合) 》2009年第11期。

[4]吴季勇、毛岳玲:《浅谈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环境科学动态》2003年第3期。

[5]高姗:《浅析企业环境审计的方法》, 《审计研究》2010年第1期。

[6]Josephine Maltby“, Environmental Audit:Theory and Practices”,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1995.

[7]INTOSAI:Studies and Guidelineson Environmental Auditing Roduct:Guidanceon Conducting Activitieswithan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2001.

审计廉政建设的思考 篇8

根据不同项目,明确不同的审计重点。不同的部门制订的发展规划不同、社会管理的重点等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同部门的主要领导在任职期间的工作重点也有很大不同,即使同一部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重点也是不一致的。不同部门领导的工作内容和重点相差很大,如工业信息化部门的国家建设项目主要体现在引导和支持工业产业改造提升,转型升级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财政资金支持的工业建设项目,以落实“抓创新、兴产业、促投资”为重点;交通部门的国家建设项目则是以改进政府投资道路建设项目的实施方式,规范建设程序,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投资效益为重点,根据上级的相关管理办法确定部门领导职责履行到位情况;城建部门的国家建设项目投资是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财政性资金或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的贷款资金的各类城建项目;还有农业、林业、教育、土地、水利、卫生等等部门也各有不同的建设规模、模式和发展思路。因此根据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和事关全局的重大投资建设项目来确定审计重点是国家建设项目审计质量的关键。如在对教育部门某中学校建工程审计时考虑到该校是全国地方重点学校,基本建设投入多、规模大。审计中通过座谈、实地察看、建设项目支出结构分析等采取了审阅、复核、账实账表核对、实地丈量、市场询价等审计方法,确定了四个审计重点:一是审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概算批复等审批文件是否齐全、真实、有效、合法;二是审查基建程序是否合规合法,内控制度建立执行是否到位;三是审查工程合同是否真实完整合法;四是审查工程造价以及基建财务等事项是否真实、有效、合法。确定这些审计重点,使整个审计工作能够围绕被审计部门的发展基本面貌来确定部门履职情况到位与否,也使得审计报告体现了校建工程建设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避免了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千篇一律的状况。

二、以决策执行为核心,提高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效能

围绕决策执行,突出审计效能。审计中要重点关注政府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以保证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问题。通过项目合同、资金收付、实地勘察揭示违规违纪问题,根据相关文件规定综合推出项目建设责任人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廉洁自律情况,科学地把建设项目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使建设项目效益情况以及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指标成为责任人依法行政、科学决策、效能履职的重要标准,通过执行环节的重点突破,使项目审计直面领导干部的权责履行。由于执行环节存在的问题往往是有比较明确的判断依据,如法规、政策、内部管理制度、合同协议等,这样既能搁置争议,也能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监督和警示的职能。如在对304省道建设工程审计时,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概算,依据有关经济、技术、社会和环境等评价指标对可行性报告和设计概算进行分析,并与建成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对建设项目决策的有效性、经济性等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存在问题,重点对缺口资金进行了分析、评价,收到了较好的审计效果。

三、抓住重点建设项目,开展国家建设项目审计

围绕重点建设项目,实施专项审计。随着地方国家建设项目投资不断加大,抓住重点国家建设项目进行审计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中,围绕促进提高国家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和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审计,积极开展关系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积极开展特定事项的专项审计调查。进一步加大了对征地拆迁、工程招投标、设备材料采购、资金管理使用和工程质量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审计力度。

我们首先将全市确定的“十项重点工作”和“十项为民办实事工程”列入重点审计工作,旨在通过审计,促进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在投资最大的城市供水工程审计中,面对体制转型中造成的无项目法人负责、工程资料不全、现场签证资料不完整、甲乙方双联合作弊等诸多困难,审计组人员现场核实、找证据、联系当事人,明查暗访,历尽艰辛,经过半年时间终于弄清了3000多万元工程建设资金的来龙去脉,保证了重点工程的规范运作,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近年来,我们累计完成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投资总额39957万元,核减投资额2817万元,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认可。

四、多途径取证,客观评价国家建设项目

国家投资建设项目涉及到众多的参与部门和单位,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金融部门等,上述单位在建设与建设管理过程中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审计的对象或客体。与其他专业审计相比,国家建设项目投资审计具有审计内容的宏观性、审计时间的连续性、审计对象的广泛性、审计目标的层次性等特点。

建设项目审计不能仅仅局限于被审计单位送来的审计资料上,为了把隐蔽的问题充分查找出来,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项目前期准备阶段。提前介入,主要审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概算批书等审批文件是否齐全、真实、合法;初步审查概算、施工图预算编制是否完整,编制依据是否充分、准确;审计招投标程序及结果的合法性;审查项目的资金来源及落实情况;审查前期工程支出是否合规、真实、合法。二是项目建设实施阶段。主要审查内控制度建立、执行情况;审计主要合同的履行情况;审查项目概算执行情况;审查分期结算资料的真实性;审查实施阶段工程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国家、省、市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审查项目环境保护情况。韩城市审计局在对农业局的全市农村沼气建设工程项目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时,发现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项目配套资金不到位,村集体存在占用项目资金,相关部门监督不力,资金管理存在漏洞,部分村资金发放程序操作不规范,存在代签、代领和先领后签现象,以致报账数和村民实际领款数存在差异等问题,建议政府要加强领导、正确引导,按规定配套资金,拨补工作经费,切实把民生工程落实好。三是项目竣工决算及验收移交阶段。审查工程竣工决算编报是否及时、正确、完整;审计建安工程投资的真实性、完整性、正确性、合法性;审计待摊投资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建设项目交付使用资产及其建设程序的执行情况;审查尾工工程。通过跟踪审计,可以有效防止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损失浪费现象。

在全市的目标考评中,市委、市政府把对项目建设的科学评价作为依据,对各部门项目建设目标任务优劣等次进行了客观公正的排名,受到了各级各部门项目单位和社会公众的高度赞扬。以职权履行为重点的地方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是对国家建设项目的政策执行、规范管理、绩效高低、廉政建设等方面加强监督的重要举措,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管理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切实发挥了审计在完善政府品质和国家(地方)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地方经济转型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一篇:九年级语文竞赛试卷下一篇:房贷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