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风光美术教学课件(共10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美丽的田园风光。
2、学习简单的构图方法,并能运用概括的绘画手法表现景物。
3、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生活情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乡村的生活令人神往,田园的景物让人陶醉。生活在乡村的孩子,夸不尽家乡好风光,生活在城镇中的孩子更向往乡村。
本课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课程,通过用绘画或拼贴等方式表现田地和园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简单的构图能力和表现风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写生活动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师。本课是这个主题单元的第三课,在前两节课学生寻找了春天的色彩,观察了盛开的鲜花,这节课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在田园中尽情地玩耍,尽情地呼吸,尽情地表达。观察和体验是本节课创作的基础,教师可以展示典型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田野,在愉悦中受到审美的熏陶,品味田园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线条和色彩的表现控制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流畅稳定地画出或弯或直的线条,进行随意交织的布局划分;通过体验各种绘画工具的使用效果(水笔的流畅、油画棒的粗犷、颜料的明快与厚重),尝试根据所表现的景物进行多变构图练习和绘画表现活动,借助色彩表达自己的想法。 本课可以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构图技巧,创作表现想象、记忆中的田园风光。第=课时进行写生练习,可以在校园内进行相关风景的写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到田野中进行写生创作。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集体创作一幅田园风光的长卷。教师要多加演示风景构图的不同视点和形式,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绘画表现的潜能。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田园的美,学习风景写生的方法和培养简单的构图能力。
难点:构图方法和画面空间的划分如何体现画面内容的需要。景物的点、线、面表达和色彩的运用通过教师直接示范,学生参与尝试来突破。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观察乡村的生活场景,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绘画工具。
教师:示范作品。
四、教学过程
1、漫步田园。
(1)欣赏田园风光。
郊外的田园景色向我们展现了大自然灵动的韵律和丰富的色彩。你去过田园吗?风景如画的田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看图片,看看你喜欢哪幅图,哪幅图能勾起你对乡村生活的回忆?课件展示。
① 整体感受:俯瞰或远观。
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两种视野下的田园面貌,引导学生观察。
② 局部特写:人物和作物。
通过拉近“镜头”,展现田园中的农作物和劳作的人们,观察田园中各个景物生长的样子和特点,人们劳动的场面和生活的场景。
(2)交流表达感受。
在欣赏中,教师带领孩子漫步田园,观察中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视角下田园的不同构成方式。(如俯瞰时表现田埂的交错分布,平视时表现近景、中景、远景的层叠。)
交流:你觉得田野怎么样?说说你最喜欢哪块田野?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欣赏田园风光图片或视频,在感受田园美景的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
2、开垦田园。
(1)模拟拓荒者,将画纸当做未开垦的土地,用线条画出一条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将“田地”分割。
(2)继续用线分割布局,把这片土地分成好多块“田地”,近处可以稍微大一点,远处的小一点。也可以通过画田埂、河流或其他景物再分出几块田地。
(3)讨论分割方法:一是自然分割,田间小路线条弯弯曲曲,体现一种俯瞰大地的视野效果;二是直线分割,体现机械作业环境下的现代化田野;三是水平线分割,这种构图方法可以用水平线构图的方式进行。还可以怎样分割?请一位学生尝试。
(4)通过两张图片的比对,找出分割线。观察分割线之间的透视和景物的遮挡关系。
3、田园拾趣。
(1)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了解不同农作物的色彩,田园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和状态下所呈现出来的色彩和景象:如还没插过秧的水田的颜色;还没种过植物的旱田的颜色;还没成熟时的小麦和玉米的颜色;成熟时稻田和麦田的颜色;紫云英、红高粱、油菜花等各种农作物所呈现出来大面积的色彩。课件再次展示美丽的田园风光图片,通过图片观察这些植物生长的样子。
(2)现代化农业的设备和田地设施有哪些特有景色?辛勤劳作的农民们都在-T-着什么农活呢?田园中还有其他值得细细观赏的景物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和交流的内容通过示范和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比较,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表达,通过由远及近的镜头推移,使学生感受田园中情趣盎然的美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重点解决画面中具体事物造型表达的方法。)
4、田园畅想。
(l)作品欣赏。欣赏画家的画和同龄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学习画面中不同的表现方式所传达的意境和童真童趣。
(2)学生尝试作业涂色方法,在分割好的“田块”中表现:如何用大面积涂色、用线条排列涂色(新翻的土壤也可以用波浪线)、快速点涂(可表现苗、花、果实等)、颜色叠加(色彩更丰富)等方法画出几片田野。
(3)在田园里加以点缀(池塘、大树、拖拉机、稻草人、谷仓等)。(创作提示:相邻的颜色要有变化,田埂才分明。景物大小有区分,前后有遮挡,造型有虚实。)
(4)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播放音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5、我们的田园。
将黑板看做一块未开垦的荒地,依次展示学生作品,教师和学生一起排版、布展,根据孩子们的作品内容分类组合。
(1)介绍自己的作品。
(2)互评作业,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块田园?为什么?
1.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通过披文入情的方法,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在涵泳的过程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语句。
4.结合课文简要地了解荷兰的人文地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激发兴趣
(板书:田园)读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板书:诗情)读这个词,你又想到了什么?连起来读,有什么疑问没有?
【设计意图:本课题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要让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采用了先拆分、后唤醒旧知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对本文阅读的兴趣。】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荷兰,去感受荷兰那独特的田园诗情。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通顺,边读边圈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对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做上标记。
2. 交流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教师作适当点拨与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 出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引导学生发现本课语言优美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激发学生积累优美语言的欲望。
教师点拨:每个四字词语给我们描摹的都是一幅画面,读词语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听的人一下子就能听出画面来。
极目远眺 仪态端庄
绿意盎然 剽悍强壮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默默无言 舒缓平稳
【设计意图:文本阅读首先触摸到的应是语言,但时下学生却喜欢第一时间关注情节,显然,这个偏颇应该在课堂上得到纠正。教师应在阅读启动时就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
三、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1. 指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如何来描写荷兰的田园诗情的?(教师提示:课文先写……接着写……最后写……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 首尾段对照阅读:自读这两段话,从中读懂了什么?
出示: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首段)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尾段)
(教师提示:首段总起,尾段总结,首尾呼应)
3. 水、花、牧场,这些本身就富有诗意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那就更充满诗情了。那么“真正”的荷兰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设计意图:阅读文本除了要知道“写了什么”之外,还应了解“怎么写”。必要的概括能力、必要的写作知识,学生还是需要具备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荷兰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田园诗情》,荷兰这个美丽的国度已经深深印在了我们的心底,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说说对荷兰的印象吗?(教师鼓励学生用课文中所学到的四字词语来表达)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既是对学生文本把握程度的了解,同时也是为学生迁移运用文本语言创设了一个情境。】
二、品读“田园诗情”
第一板块:走进荷兰动物们的生活世界。
1.荷兰到底是首怎样的田园诗呢?(板书:这是一首的田园诗)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的语言文字,走近牧场之国的动物们,请大家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透过动物们的生活,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样的田园诗?
(学生自读后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关键词:自由自在、悠闲适意、充满温情……)
2.这首田园诗充满了悠闲、自在、闲适、洒脱,再读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来写的,找找关键的句子或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引导重点体会:
(1)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1) 你是从哪些字眼中感受到动物们的悠闲适意的呢?能把这样一种悠闲适意读出来吗?
(2) 草原上的奶牛还会有哪些不同的神态、动作呢?谁能仿照课文的形式说上一句?(教师提示:散步、远望、回首、闭目、交谈……)
(2)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1) 你是从哪些字眼中读到一种温情的呢?“顽皮”原来指的是谁?现在呢?“仪态端庄”本来指怎样的人?现在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2) 看着这种情景你能联想到平时生活中的哪些场景?能充满温情地读一读这句话吗?
【设计意图:牛犊与老牛相濡的场景应该是充满温情的,让学生导入类似的生活场景,看似旁逸斜出,却增加了学生对这番情景感悟的深度。】
(3)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自由驰骋。
(1) 可以从哪些字眼读出一种“自由自在”呢?“随风飞扬”可以感受到什么?
(2) 羡慕骏马们这样一种生活吗?为什么?读一读这两句话,将骏马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现出来。
(4)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1) 这个“王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王国?(自由、快乐、悠闲……)
(2) 在这个“王国”里有哪些臣民呢?(奶牛、骏马、猪群、小鸡、长毛山羊……)为什么荷兰会成为它们的“王国”?(没有牧人的吆喝,没有食物的纷争,没有强敌的进攻……)
第二板块:走进荷兰宁静安详的夜空。
1.自读课文的5、6自然段,夜色笼罩下的荷兰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作者笔下的哪些事物让你有如此的感受?
2.漫步在荷兰的夜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荷兰还是一首的诗。
三、领悟“真正荷兰”
1.读了课文之后,当你看到“田园”一词,你能想到什么?在荷兰这块美丽的田园上充满了什么样的诗情呢?(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在荷兰,人、动物、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多么的融洽和谐)
教师评价:对,荷兰还更应该是一首融洽和谐的诗,那就是作者在文本之末所感叹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设计意图:此处回应开头,再扣文题,但学生此时对题目的理解与感悟显然不会同教学起初时相同。此时,他们对文题的理解肯定会受到本文的影响。荷兰之所以会成为一首诗,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是一个关键性因素,这一点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
2.面对这真正的荷兰,你最喜欢它哪些风光呢?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背诵。
3.想更多地了解荷兰吗?我们还需要课后多留心有关荷兰的文字、图片、影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离荷兰更近。
板书设计
10.田园诗情
这是一首的诗
悠闲适意 自由自在
充满温情 宁静沉默
舒缓平稳 沉睡无声
《田园诗情》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效果良好。尤其是对“极目远眺”的理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我问同学们“极目远眺”是什么意思?有的同学迅速作出了回应“向远处看”。我接着问:“远眺”是向远处看,“极目”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一下子说不出来了。有的同学反应很快,马上拿出词典查阅,但很可惜,词典中并无“极目”的意思。我接着说:“能不能用动作来表示呢?”有的同学迅速举起了双手。我把他请到了台上。我先让他表演“远眺”,他做了个向远处看的动作。我接着说“极目远眺”,他的动作和刚才的动作并无多大区别。我有些想放弃,想亲自示范。但又一想,这样哪有学生亲自体验来得深刻。于是,我又说了一遍“极目远眺”,这次我说的时候把重音放在”极目”上,他似乎受到了启发,眼睛开始睁大,用力向远处看。我又连续说了几遍,他做的越来越好,同学们也从他的表演中理解了”极目远眺”的意思,即”睁大眼睛用力往远处看”。紧接着理解“极目远眺”说明草原之广,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这件事可以说明,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一定可以完成任务。所以,老师们,让我们充分信任学生,收起我们的手,放宽我们的心,别再包办代替了。
本文每一小节的内容都是一幅恬美的田园画,那些画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的内容画出来,将语言文字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图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将自己所画的荷兰风情画上的内容介绍给大家,从而促使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
当然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在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时,我先从理解内容入手,说说“牧场之国荷兰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学生“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适时作感情朗读的指导。
然后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作者写牛、马、羊、猪、鸡在碧绿草原上的活动,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体现了荷兰以畜牧业为主的特点,更突出了动物与环境与人和谐的统一。
作者:黄丽娜 所属班级:苏仙区小语1班 地区:/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
针对问题: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凭借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案例:《田园诗情》是湘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写景的精读课文,描绘了具有“牧场之国”称号的荷兰美丽的田园风情。“荷兰”,一般的孩子都没有去过,“田园诗情”这个概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很模糊。文中也并没有太多华丽、优美的词藻,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细细品味、想像那种诗情画意。怎样让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感受到荷兰那种恬静、悠闲的田园意境呢?在光盘(多媒体)运用教学比武中,对这篇课文我做了如下设计:
课前板书课题。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吧。
生欣赏图片。
2、师:从你们的赞叹声中(表情中),我感觉你们已经被这迷人的风景深深吸引了。那么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景色吗?
生:荷兰!
3、师:你(你们)可真是见多识广啊!芳香浓烈的郁金香,古老神秘的风车,纵横交错的运河…构成了荷兰独具特色的景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描写荷兰的风光,看看从中你又能体会到荷兰什么与众不同的美。
①请齐读课题。
②如果读得再轻点儿,慢点儿就更有美了。
二、整体感知,认识生字词
1、师:课题读得很美,作者笔下的荷兰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赶紧打开课本78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尤其是生字词,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读吧!
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2、检查生字:①大家读得可真认真!生字词你们都会读了吗?都会!这么自信啊,那我可来检查检查,看看你们是不是真会。
(出示词语)
②请这组同学开火车读。
③你们知道“万籁俱寂”是什么意思吗?【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说得完全正确。来,我们轻轻地再读一次这个词,不要破坏了这份宁静。
④下面请大家一起每个词读两遍。
3、师:哎哟,看来生字还真难不住大家。刚才我们读了课文,谁来说说“田园诗情”课文中的“田园”指的是哪儿?【荷兰的牧场】
4、师:课文中哪句话特别交代了写的就是牧场呢?
5、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段具体描写了荷兰牧场的景象呢?【2—6】
这几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生:时间顺序。哦,先写了白天动物们生活的场景;接着再写了晚上牧场的情景。】
三、精读课文,品味诗情
1、哪些动物给这白天的牧场带来了诗情呢?请大家听课文朗读,边听边思考。
生听课文朗读。
2、能给这白天的牧场带来诗情的是哪些动物呢?
【花牛;骏马;绵羊、猪群、鸡、山羊】
4、你最喜欢哪处动物的描写?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并在空白处写上喜欢的理由或感受。
不少同学都已经画好了,那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吧。
5、交流:大家读书的积极性真高!谁愿意来跟我们分享?
一)生1:我喜欢花牛。
师:请你把描写花牛的句子读出来好吗?
生1读.师:能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生1答。
1、【课件:奶牛图】
2、你们看,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三五成群的黑白花牛,它们有的——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有点若有所思的意思>谁再来读这句话?【出示】
3、除了低头吃草的,站立不动的,它们还会有哪些不同的姿态呢?谁来说一说?
4、你们的想象使牧场之国更加迷人了!作者还有更生动的想象呢,看看这段话,【出示:】
A.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三五成群的黑白花牛,有的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母牛的模样像贵妇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谁找到了?母牛的模样像——贵妇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这句话很生动,能说说理由吗?瞧,作者分别把母牛和老牛比成了什么呀?
多有意思啊!把这句话读一遍。(齐读)
5、看了牛儿们的生活画面,你感觉它们生活得怎么样呢?
6、谁能用你的朗读再现牛儿们的幸福生活!
7、我们一起读这两句。
牛儿们生活的牧场是什么样的啊?课文中哪句话讲到了?
<还有哪句更具体>
B.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地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1、丝绒般的草地,会是怎样的感觉呀?(柔软、舒服)
2、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句话,想象:你的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说)
3、体会得多好呀,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想起了一句古诗“天苍苍……”
4、体会得这么好能不能把这句话读好呢?
<听出来了,他在读的时候突出了“碧绿的、丝绒般的”这些词,将“极目远眺”“全是”拉长了,味道就更浓了!>
8、把你们各自的感受融入这句话中,齐读一遍。(齐读)
<这可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老师还想再感受一次。>(再次齐读)
9、我们读书不仅要读出字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领悟,用想象去补充,更要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10、接下来让我们不看书,试着描述这美丽的画面。(学生背诵)
大家可真了不起,不知不觉就将段话给背下了。
还有谁愿意来跟我们分享你喜欢的语句?
生2:我喜欢骏马。
生2读。
【出示】
二)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圆柱,鬃毛随风飞扬。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辽阔无垠的原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
1、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请大家读读红色的这两个词语:【剽悍强壮 腿粗如圆柱】
3、、这两个词让你看到了怎样的骏马?
4、谁再来读这两个词,读出高大威猛的气势来。
5、哪匹骏马愿意读第一句话,来展示自己的英姿。
所有的骏马一起来!(齐读)
6、、如果说,草原给奶牛带来的是一种宁静、安逸的享受,那么骏马们过着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自由自在、奔放豪迈】
7、、你从哪感受到的?
8、什么样的才能称作是自由王国的主人呢?(生说)
9、是呀,没有了人类的吆喝,没有食物的纷争,没有了强敌的进攻,马儿们所有的要求与愿望都能得到满足,这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呀!通过你的朗读尽情吐露吧!谁来读?(指生读,男生读)
9、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飒爽英姿呀!让我们面对这辽阔无垠的大草原读出我们的自由豪迈!(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
除了花牛和骏马,在这个自由王国里还生活着哪些动物啊?
【生:绵羊、猪群、山羊、鸡】
【出示】
三)低地上还有白色的绵羊,它们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还有成千上万的鸡、山羊,但没有一个人影。
1、这些动物在这生活得怎么样啊?【悠然自得】
2、它们都悠然自得地干着什么呀?
3、是啊,成千上万的绵羊、猪群在这里完全没人打扰,生活得多惬意啊,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地说这绿色的草原就是动物们的——“天堂”。
3、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份悠然自得带给我们吗?(指名读)
喜欢这段话的全站起来读。
四、小结
课文学到这儿,白天的荷兰牧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1:风景美丽。
<是的,有如诗如画的美景>
生2:动物们生活得自由自在。
…
是的,如诗如画的美景,自由自在的生活,这就是荷兰别具一格的美,这就是白天荷兰牧场独具特色的田园诗情!
五、(出示课件:夜幕图)天色渐渐暗下来,夜的帷幕徐徐拉上,牧场之国荷兰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诗情画意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反思: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一组美丽的荷兰风景图片,学生初步感受了荷兰,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紧接着通过开始的朗读课题便为学生营造一种美读的氛围,并且在整个教学中都贯穿这一思想,通过读,体会品味文字,感受意境。如:轻声读“万籁俱寂”,不同的语速、轻重读出花牛的各种形态,读出马儿的自由奔放等。在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想像,用此丰富充实文本内容,再结合图片,充分调动学生感知荷兰“闲适自由”的田园诗情,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之处:教师评价语单
一、读出诗一般的画卷
透过亲切平和、新鲜活泼的语言, 我们不经意间就可以捕捉到诗一般的画面。开篇聚焦“荷兰”, 让“水之国”“花之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 突出“牧场之国”, 奠定了全文田园生活的基调。“极目远眺”, 开阔了读者的视野, 这时“黑白两色的奶牛”尽收眼底, 那“低头吃草”的牛、“站立不动”的牛、“活泼顽皮”的牛、“仪态端庄”的牛在大背景“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和“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的映衬下令人心驰神往。空间转换, 将镜头拉近后对准“骠悍强壮”的骏马群, 那如桩的粗腿和随风飞扬的鬃毛在作者的笔下如细细描摹的工笔画。这样的描写让读者头脑中立刻就会浮现“它们自由驰骋”释放心情的场景。局部特写后将视角转向群像描写, 那“悠然自得”的绵羊、不停呼噜的猪群、安闲自在的小鸡和长毛山羊与“自由驰骋”的骏马相映成趣, 构成了自由幸福的生命画卷。
随着时间的推移, 作者“意脉”出现变化。傍晚时分, 牧民出现, 开始了繁忙的工作, 可丝毫没有咱们生活经验中那种杂乱、喧闹的感觉。“驾着小船过来, 坐上小板凳”, 挤奶“不叫喊吆喝”“默默无言”。“装满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满载着一罐罐牛奶的汽车火车, 不停地开往城市”, 牧民们在静默中井然有序地忙碌, 是冷漠无情还是不愿叨扰这诗一样的环境、天堂般的和谐?“严肃沉默”的奶牛连“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其实已经作出了最美的解答。
随着“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 牧场进入夜幕。“漆黑的夜晚”向来伴随着孤独、寂寞与思念, 但在作者笔下却是一种让人羡慕的温馨与安详———“狗不叫了, 圈里的牛不再发出哞哞声, 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
二、辨出诗一般的言说
作者笔下的荷兰似有一种强磁魔力, 让读者魂为之所牵、梦为之所绕。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文本诗一般的言语表现魅力。层次分明的结构和寓情于景的描述自不必说, 单是那活泼、超越常规的言语表达就足以让我们破译作者心灵, 探寻作者深层潜在的情感世界。
“极目远眺, 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 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一句中的“碧绿”指鲜艳的青绿色, “丝绒般”指丝织品的质感柔软、平整、光亮。“碧绿如丝绒般”就形成一种错位搭配, 其精妙在于跨越空间发现不同事物间隐蔽的一致性, 凸显了作者对草原的惊叹与喜爱。
荷兰是著名的低地之国, 一条条运河纵横交错于中, 按事实逻辑应该是一条条运河镶嵌在碧绿色的低地上, 而作者说成“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细细品读这种逻辑变异的句子, 就可以悟出语义的微妙之处。一方面, 这样写更突出运河之多, 与前文“水之国”和下文牧民“驾着小船过来”挤奶的事实本然趋于一致;另一方面, 自由奔腾是骏马的天性, 但是有了运河的阻隔, 骏马群的奔驰范围就有所限制, 草原就始终保持相对的宁静, 与作者的情感逻辑又趋于一致。
傍晚时分, 牧民挤奶本是繁忙的景象, 作者却极力铺陈寂静。奶牛“严肃沉默”“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 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为何有这种化“忙”为“静”的诗意效果?其根本在于作者把自己的主体情感投射在观察到和感受到的客体———“奶牛”和“挤奶的人”身上, 有了形态的感觉变异。同时, 这样的感觉变异又赋予精神层面的东西———“奶牛”将挤奶看做神圣的使命而“严肃沉默”地对待;“挤奶的人”与奶牛内心默契, 无需“叫喊吆喝”, 只有“默默无言”才是对默默奉献的“奶牛”乃至宁静悠远的绿色草原最为人性化的尊重。
三、教出诗一般的滋味
基于以上解读, 笔者觉得教学此文本可以确定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内容:多维诵读, 想象一幅幅静美的场景, 感受“牧场之国”的诗画韵味;品味语言, 凭借一处处“不讲理”的表达, 探秘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蕴情思;迁移写作, 模仿第二节的结构层次和句式写法, 描写某一特定场合中的人或物。根据以上教学内容, 笔者设计了大致的教学流程。
板块一:整体把握, 找准起点
1. 读了《田园诗情》一文后, 荷兰的田园风光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觉?
2. 你有什么办法让更多的人了解荷兰的田园风光? (画画、朗读、拍专题片……)
3. 原文的作者是捷克著名的剧作家。
如果哪位小导演能把《田园诗情》拍成一部专题片, 对作者来说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板块二:品读诗意, 立体感受
1.大家都有“聪明牌摄像机”吧?各位小导演一边读课文, 一边用你那“聪明牌摄像机”拍摄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的镜头。
2.描述拍摄到的镜头内容, 抓关键处点拨引导。
情形预设如下:
▲奶牛群镜头
○从描述中可以看出拍摄是有顺序的, 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镜头中的背景是草原和郁金香, 文中是怎么写的? (抓住“碧绿如丝绒般”感受草原之美及作者之惊喜;抓住郁金香描写感受花之多、之美, 体会“花之国”所指)
○由镜头中的主角你能联想到什么?
○这样的镜头如果能配上声情并茂的解说就更好了, 导演可以挑选一个同学为你拍摄到的镜头解说。 (毛遂自荐也可以)
▲骏马群镜头
○你是个奇怪的导演, 把镜头偏偏对准骏马的腿和鬃毛, 有什么意图呢?
○如果你是这镜头里的一匹骏马, 请把最幸福的事说给大家听听。
○骏马奔腾应该是热闹的情形, 从你的镜头里似乎没有这种感觉, 这是为什么呢? (抓住“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感受草原相对宁静功在运河之多以及“水之国”所指)
○指名学生为镜头解说。
▲群畜镜头
○如果你是镜头里的绵羊、小鸡或者长毛山羊, 请把你们最想说的话告诉观众。
○指名学生解说镜头。
▲傍晚镜头
○挤奶、装奶、运奶应是一番繁忙的景象, 你的镜头里似乎没有这种感觉, 作为导演, 你想通过这样的镜头向大家传递什么呢? (相机抓住“偶尔传来汽笛声”“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体会在镜头里的作用)
○出示采访问题, 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稍作准备接受采访。
(尊敬的奶牛女士, 您为什么这么严肃沉默, 连脖子上的铃铛也不发出响声?尊敬的牧民朋友, 您为什么总是这么默默无言?亲爱的狗先生, 您可是总喜欢叫的, 怎么晚上不叫了呢?亲爱的马先生, 您的蹄子可是最有力的, 为什么忘记踢马房的挡板呢?)
○挑选学生 (或自荐) 后解说镜头。
板块三:从读到写, 模仿迁移
最近学校也要拍摄一个专题片, 其中有一个镜头是展现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的情形。你觉得应该用刚才哪个镜头的拍摄方法比较合适?请再次打开你的“聪明牌摄像机”, 把以前拍摄到的同学们课间活动的情形用笔描述一下。
这是一篇描写荷兰田园美景的文章,全文围绕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产之国。”展开描述。细腻地描写了作者眼中的荷兰:碧绿的草原,黑白花牛,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万籁俱寂的夜晚……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和感受到荷兰田园那诗情画意的美以及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引导学生体会学习。
二、设计理念:
以画面再现的方式,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研读感受到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
三、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受荷兰牧场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写作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生字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难点:领略荷兰的田园诗情
五、教学准备:cai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引入、导入课题。
1、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到哪里旅游过?今天老师来采访一下。
(生回答)
师:哈,你们真会猜!老师是通过读书去领略的。文章写的好,书也读的好,我们就会有去过的感觉。这就叫——“神游”。(身临其境)
师:今天老师就要带你们一起去神游欧洲西部的荷兰,去领略荷兰的田园诗情。
板书课题:田园诗情
2、田园?看的田园你想到了什么?
3、看到诗情你想到什么?。(这里的田园风光充满了诗情画意。)
齐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我们知道旅游的的时候最怕碰见障碍了,我觉得文中的生字词是障碍,我看看同学们能把障碍搬开吗?
“我来读读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出示课件
“我来读读词”(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出示课件
2、师:这些词放在课文中你们会读吗?能不能知道它们的意思呢?请几个同学们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吗?读通顺了没有?听了课文后,思考:荷兰是怎样的一个国家?(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出示课件
3、“也是”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强调)强调荷兰是牧场之国。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荷兰是“牧场之国”?
5、小组内讨论然后交流。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了真正的荷兰的草原上,我们极目远眺,看到了——(让生说)出示奶牛图
“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指引学生读好感受好。
2、在这如丝绒般的绿草地上还有——“三五成群的黑白花牛”。
这些花牛是什么样子?在做些什么?让我们走近这些花牛,去细细地观赏一下。(示意学生再读第2节)
3、指名读,指导读
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花牛,它们正在做什么?(让生读)
出示句子
4、你们感觉哪种奶牛最有意思,再去看一下,然后告诉大家。
5、“母牛的模样像贵妇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兴衰与发展。
2、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3、准确把握这四首诗的的思想内容及不同的艺术风格。
4、背诵这四首小诗。
【教学重点】
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它。
【教学难点】
学会赏析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山水田园诗”的有关知识
一、“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
先秦时代,《诗经》、《楚辞》出现大量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但没有把山水风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描写,而是作为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建安时期,出现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描绘了山、海、秋色壮美景象。但这时期山水田园并没有成为诗歌专门描写的题材之一,而是局限于个别的片段与篇章。
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不少文人啸咏山林,隐逸之风遂兴,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歌咏田园风光与农家生活,在诗歌中开辟了一块艺术新天地,宣告了田园诗的诞生。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文人们受老庄思想的影响,由崇尚清谈走向爱好山水,希企通过观赏自然来领略玄理,从而使描写自然为主的山水诗逐渐代替了玄言诗。谢灵运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优游于山水之间,成为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从此确立了山水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后,经过南朝诗人谢眺等人的努力,山水诗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其清新、秀丽的风格与边塞、宫怨等其他题材的诗歌相区别。
初唐王绩在雕琢浮艳的六朝余风之外独树一帜,朴素、清新的田园诗成为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
至盛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并融会了两家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并达到文学史上的颠峰状态。
二、“山水田园诗”在唐代兴盛的原因
1、富庶的社会经济为士人提供了优裕的生活条件,形成了山庄别墅化的生活环境,优游泉林、流连山水成为社会风尚,这是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重要的社会因素。
2、既追求功名理想,又保持独立人格与超脱精神,盛唐人通达的出世原则与人生观念,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极度繁盛的重要的心理根源。
3、佛、道并存的思想局面和玄宗热衷于招纳隐士高人的政治局面,造成了普遍的.隐逸风尚。对唐人来说,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条“终南捷径”;而由仕而隐、功成名就而归山置田,也成为理想的人生范式。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广大文人始终保持从容幽雅的心境来欣赏田园山水的自然趣味,形成了无论仕隐都加入田园山水诗创作行列的繁盛景象。
三、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至唐代王孟的诗歌中田园和山水开始合流。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句子并不多,但是在王孟的诗中,秀丽的山水则作为田园的背景不断出现,如王维的《新晴野望》:“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对农家的活动的描写就是在山水的背景下展开的;而孟浩然的田园诗其实很有限,他的诗歌更多是如《秋登万山寄张五》那样,在山水隐逸的题材中插入一些农人活动的影子。
如果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更偏重守拙抱朴的生活态度,那么王孟与山水结合的田园诗则更多士大夫清高闲逸的情调。这是因为王孟虽然描写田园,向往田园,但他们并不能真正抛弃仕途,回到田园。王维一直半官半隐,孟浩然也一直念念不忘出仕。而且他们即使居住乡村,过得却不是农民的生活。陶渊明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而王维却说“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陶渊明与农人“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而王维却是“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我们可以说王孟其实一直是在远远地观望田园,却没有真正融入其中。这是王孟和陶渊明精神实质上的差距。但是山水与田园的结合,使诗歌的审美意味更加丰富了。王孟一方面继承了陶渊明的白描手法,另一方面又用细腻的笔触刻画景物。尤其是王维,他以画家的眼光来看田园,将绘画的构图、线条、色彩等技法运用到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写出“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等句子。这样细致的景物刻画和温馨的田家生活结合在一起,使我们在感受田园的安宁和乐的同时,体验审美的愉悦。
以王孟为代表的诗人们对田园的歌唱,除了对优美的山野风光的欣赏之外,包括了对温馨平和的人际关系、单纯快乐的劳动生活,甚至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留恋和回归。这样的田园是诗人理想中的田园,是他们最后的避风港,是他们对抗污浊的社会的最后一片阵地。而只有盛唐升平盛世下的田园,才更接近于那个能够让诗人们“怅然吟式微”的理想田园。中唐以后,当唐帝国盛世不再,田园失去了以前的温馨祥和,变得一片萧条荒凉,诗人们也开始转而描写农村的凋敝,农家的贫苦,如韦应物的《观田家》、杜荀鹤《山中寡妇》、皮日休的《橡媪叹》等。这一时期农村题材的诗歌,与其说是田园诗,不如说是悯农诗了。
内容:这类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艺术特色: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代表诗人: 孟浩然 王维 储光羲 常建 祖咏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隐逸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幽淡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这四首小诗
《宿建德江》
一、 孟浩然之生平
(689—740),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在江浙一带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
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二、 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
(1)主要内容:
隐居山林的逸趣: 《过故人庄》
怀才不遇的苦闷: 《岁暮归南山》
客居在外的愁思: 《宿建德江》
(2)艺术风格:清幽淡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江上思归》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夜泊……》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杜十四之江南》
三、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但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未能中进士,失意东归。
途经建德江时,愁绪无法排遣,然而,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
四、基本解读
行船停靠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日落黄昏,更给游人平添一份新愁。
从船上望去,原野空阔苍茫,远处的天空比树木还低。月明中天,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于船上俯视,江月与游子是如此的接近。
五、思考讨论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中说:“‘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请思考
1、这一联的写景“妙”在何处?
“低”字从“旷”字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原野空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水清澈,故觉月近于人。
2、这一联的“诗外味”是什么?
这是一首写羁旅愁思的诗。一个“低”字寄寓着诗人沉闷抑郁的愁思,一个“近”字暗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诗中虽不见一个“愁”字,但无处不有羁旅之愁。
教学过程:
一、过渡:同学们,初夏时节,乡村的老百姓很少有闲人,都十分忙碌,那么,他们除了忙着蚕桑和插田还会忙些什么呢? 生:耕田、耘田、织布、种菜、、、师:请同学们再来读读同样是宋代的诗人范成大写的诗《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二、介绍作者,理解题意。
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熟悉一下作者,谁对这个作者有些了解? 生1:他是宋代的诗人。
生2:他的每首诗都是描写田园的。
评价:他的诗以田园诗为主,是吗?还有吗?
没有了,我来补充。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板书:字、号),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晚年回到苏州石湖,开始过起隐居的生活,他根据自己在农村的生活,写成《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他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四时田园杂兴》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12首。这些诗反映了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和生活以及民生的疾苦,内容极为丰富。这首诗是《夏日》中的一首。
师:好,关于作者我们就了解到这里。认识了作者,谁能来解释“四时田园杂兴“是什么意思呢? 生:“四时”就是四季,“杂兴”是各种兴致。在四季田园中的不同兴致。
评价:是啊,诗人隐居田园,用诗歌描写了每个季节的乡村田园生活,不同的季节也就有不同的兴致。
三、学习古诗。
师:接下来,我来范读,你们听,试画出节奏。
刘益民,你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等下请同学起来评价。
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生评价:兴,读第四声。(根据注释①:兴致)师:这首诗中有哪些多音字?找出来的举手说。(指名说,说完整。)生:兴、大、供。
板书:供
gong 注释⑤:从事。gōng 师:卢柃辛,你来说说你画的节奏。
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师:有不同意见的吗?跟她一样的请举手,错的人把你的节奏改一下。
来,同学们齐读一下这首诗,当一个小诗人,注意节奏,“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起、、、”
评价:读得非常好!
师:接着,在了解这首诗的解释以前,来观看一下插图,看看里边有几个人物?想象一下,他们在干什么?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指名说)
生:男人背着耕田的工具,女人在织布,小孩在靠近桑树旁边种瓜。师:他们的生活可以用一个四字成语来说,男耕女织。(板书:男耕女织)
四、1、诗意理解。师:接下来,重点来了。我们要结合注释和插图,同桌之间讨论一下这个诗意。一共两句,第一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第一句同桌之间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生讨论3分钟。
师:好,讨论完了吗?来展示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把第一句古诗读出来,然后说出你对古诗的理解。(指名说,至少三个)生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意思:白天耘田,夜晚织布,农村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
师:有谁的意思跟他的不一样的? 生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意思是男人白天出去耕地,女人晚上在家织麻,农村的大人和小孩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的本事。师:谁还想来说?
生3:白天出去耕地,晚上织麻,农村儿女各有自己的活干。
评价:昼和夜在这里是一对反义词,这说明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勤劳、日夜劳作
“儿女”指什么?小孩还是大人?
张俊伟,你来总结一下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意思: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村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师:好,写完的举手!
接下来,齐读第二句,读完以后同桌讨论。“童孙未解供耕织起、、、、、、”结合注释和插图讨论。
生讨论2-3分钟。
师:第二句太好解释了,来先读诗,再解释意思。(指名说。)生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意思:儿童不懂得从事耕田织布,也学着大人在桑树旁边种瓜。
师:很接近了。有跟他不同的解释吗? 生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意思是小孩子不懂得耕织的事情,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阴下学种瓜。评价:他的理解更完整一点,请坐,都不错。我们结合注释④⑤⑥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未解?不懂。傍?靠近。所以整句诗的意思是:小孩子哪里懂得躬耕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板书)
2、体会情感。
师:这首诗描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反映了什么?反映了作者赞扬乡村农民热爱劳动的品质。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乡村农民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这些小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了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师:诗的理解先到这里,现在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来齐读一遍。读出诗人的悠闲自在、热爱劳动的情感。“四时田园杂兴起、、、”谁能来背诵一下? 生背。
评价:学得很认真,很好,请坐。
五、拓展。
师:除了23课学的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你还知道其他田园诗吗?能不能背一背?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分析〗
教材提供了一幅情境图,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因此,我的设计思路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的。
1.从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引入,让学生充当童话里的角色,用数学知识去帮助可怜的“丑小鸭”,从而获得成功感,萌发学习的愿望。
2.我校正在进行一节课35分钟的课改实验,因此教学环节要少,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问题,去思考交流。
3.老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因此最后要让学生评价、反思自己的表现,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反思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无疑等于给每人配备了一位尽责的老师,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教学条件较好,配备了电脑、实物投影仪,为使用多媒体课件提供了可能,非常有利于低年级的教师创设生动的情境,开展丰富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
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学生爱提“一共有多少?”“还剩多少?”等顺向思维的问题,而且学生如果上课伊始提不起兴趣,就很懒得去表达。因此,如何创设一个能调起学生积极性的情境至关重要。
〖课堂实录〗
(一)导入激趣
1.创设情境,练习口算。
师:同学们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吗?
课件出示画面:一只丑小鸭抬头仰望着天空中飞过的白天鹅,眼里流露出悲伤、郁闷的眼神。
师:丑小鸭多想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啊,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学生脱口而出:愿意。
师:怎么帮呢?你们看,每只丑小鸭都带有5道口算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目都解答对了,就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试试吧!
课件逐一出示口算题(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学生非常踊跃。
5道口算题得数正确后,就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学生积极性更高了。
2.铺垫引入。
师: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高兴地与同伴们一起飞呀飞,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板书课题:美丽的田园)
课件出示画面:美丽的田园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师:美丽的田园里都有什么?看到这么美的环境,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们不能乱砍树,要爱护树木。
生2:不能随便乱丢垃圾。
师:听了同学们的话,老师真高兴,你们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了要保护环境,真了不起。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给学生1分钟,使之充分地感知画面的各种信息,为提出问题打下基础。
学生反馈。
生1:湖里有8只天鹅,岸上有6只天鹅。
生2:天空中有12只小鸟,树上有5只小鸟。
……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先互相交流,然后反馈。
生1:湖里有8只天鹅,岸上有6只天鹅,一共有几只天鹅?(教师板书)
师:谁会解答这个问题?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8+6=14)
师: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
生2:草地上一共有11只羊,白羊有6只,黑羊有几只?(教师板书)
让学生解答这个问题,并说想法。
生3:11-6=5,11只羊去掉白羊,剩下的就是黑羊。
生4:5+6=11。
这个算式很特别,出乎我的意料,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4:6只白羊加上5只黑羊就是11只羊了。
师:那你的答案是?
生4:6。
师:你的答案在加号的后面,我们用括号把它标出来,醒目一些,好吗?
学生满意地坐下。
生5:湖的左边有9棵树,湖的右边有7棵树,……
其他学生有不同意见,打断了他的发言。
生6:湖的右边应该是8棵树,这儿还有一棵。
生7:不止8棵,还没画完。(画面湖右岸远处有7棵树,近处一棵树只画了一半,学生认为湖右岸近处应该还有几棵树。)
师:这位同学的想像力真丰富,不过,我们就看屏幕上出现的,好吗?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数一遍,并板书:
湖的左边有9棵树,右边有8棵树。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8:一共有几棵树?
生9:湖的左边比右边多几棵树?
生10:湖的右边比左边少几棵树?
学生继续提问,解答问题。
师小结:每个同学都在积极地动脑筋,提出了许多问题,真棒!老师想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一定是个有心人。
(三)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四)介绍数字朋友(从多角度认识一个数)
师:我们学习数学,就要和数字交朋友,你能不能介绍一下数字朋友呢?比如说“9”,你打算怎样介绍它呢?
本想让学生看书,问题刚问完,几个学生马上举手。
生1:4+5=9。
生2:10-1=9。
师:有没有其他的说法呢?
生5:9里面有9个一。
生6:妈妈买回来10个苹果,我吃了一个,还剩9个。
师评价:这位同学还懂得联系生活呢。
生7:9比8多1。
……
师:每个小组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说说可以怎样介绍这个数字朋友。
小组反馈。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略)
你觉得这堂课同学们的表现怎么样?
生:上课,小朋友们太吵了,没有听别人发言。
〖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也要让学生学会倾听。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劳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所谓自由、民主,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行为思维的无谓限制,使学生自由畅想。所谓安全,就是对儿童的独特想法不轻易批评和挑剔,消除其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这节课,引入环节创设的《丑小鸭》的童话情境,结合电脑画面,使学生一开始就将情感注入到学习中,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是自觉、主动的。看图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不同的列式或对画面信息产生争执时,我都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完,没有因为与预定教案不同而一笔带过。整堂课的气氛是宽松、活泼的,学生心情愉快,在这种积极情绪的带动下,学生学习投入,积极举手发言。但也存在着不和谐的一面。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就会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课堂气氛显得浮躁了些。因此平时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积极动脑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这是合作的前提,试想一个只在乎自己的表现,而不会倾听他人发言的学生,怎么会与他人合作。教师要大力赞赏和表扬那些会认真倾听的学生,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受到特定的认可,暗示所有的学生去关注这些良好的行为,让学生在模仿中进步,在教师不断的肯定中强化。
2.鼓励多向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而创新思维又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一题多说、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创新思维的有力措施。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开始,学生思维平静,习惯于顺向思维,因此问题直观明了,只是“一共有多少个?”这在我的意料之中,我及时指导,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学生提出“草地上一共有11只羊,白羊有6只,黑羊有几只?”这个比较难得,这是学生的逆向思维。我在课堂上没有好好地利用。这个环节可以改进一下:肯定、赞赏这个学生所提的问题,并以此为契机,适时加以引导,关于黑羊、白羊,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层层引导,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思维空间。
3.注重评价,也要注重让学生反思。
新课程标准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因此教师评价学生一定要发自内心,而且语言要丰富,感情要真挚而富有感染力。这样的评价才会给学生自尊、自信,让学生越来越爱学。这节课,当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回答正确时,我就给予及时的评价,如介绍数字朋友,学生能联系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我就赞赏地说:“这位同学还会联系我们的生活呢!”当学生的回答,其他学生有异议时,我采取延时评价,如对湖右岸有几棵树的讨论,我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才进行评价。
【田园风光美术教学课件】推荐阅读:
描写乡村田园风光作文10-13
田园风光的作文550字07-06
乡下的田园风光写景作文12-04
小学作文田园风光600字12-31
乡村田园风光的作文1600字07-05
田园风光的三年级作文10-23
家乡的田园风光500字作文11-28
田园风光作文300字四年级12-30
小学田园风光的作文:体验乡村生活12-28
描绘田园风光的优秀作文600字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