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校本课程课程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优质校本课程课程(精选10篇)

优质校本课程课程 篇1

一、课程开发背景及过程说明(一)课程开发的背景说明

1.符合时代发展需要,顺应学校课程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为我国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指明了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各中小学都在积极地开展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研究,并大力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2.完善了学校的课程结构

《江苏省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指出,课程开发必须体现学校的特色。我校是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结合学校特色,开发《漫画》课程,弥补了国家《美术》课程中“漫画”内容相对较少、较浅、较粗的缺点。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完善了学校的课程结构。3.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漫画练习增强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热情。

(二)课程开发的过程

1.依托丰富的校内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我校是江苏省艺术特色学校。学校艺术教育氛围良好,师资较强,学生艺术学习兴趣浓厚,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科学规划和设计课程内容和步骤

为加强课程开发力量,学校成立了以业务校长为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校本课程研究小组。研究小组在正确分析、把握校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建设的一般步骤,科学规划开发方案。经过全体成员的充分研讨、论证,形成了《漫画校本课程指导纲要》,其中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及教学建议等。然后,在课程指导纲要的指导下,课题组开始组织实施具体的课程研发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3.实施跟踪调查,拓展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

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做好学生和教师对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意见的反馈工作,组织上课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注重过程性材料的积累,根据学生的反映逐渐增添漫画内容,使课程更加丰富多彩,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二、校本课程结构及内容说明

本课程由漫画知识和漫画欣赏、练习两部分要素构成。两部分要素在课时安排、教学重点上倾向于欣赏、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创作能力。以下为本课程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漫画概述 第二章 美国漫画 第一节 美国漫画概述 第二节 美国十大经典漫画人物

第三节 如何画卡通漫画人物

第三章 日本漫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日本经典动画形象

第三节 如何画日式漫画人物

第四章 中国漫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经典动画形象

第三节 中国著名漫画家

第四节 各类漫画作品欣赏

第五节 你是漫画天才吗(练习创作)

三、课程实施过程情况说明 1.课程实施的要求

(1)按照学校课程计划的整体要求,开足课时。每个学期一般安排15个课时,原则上每周1课时,由专任美术教师负责授课。

(2)授课教师认真制定课时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案,根据学校统一要求组织实施教学。

(3)加强校本课程的师资培训,注重校内课程的研讨和交流,注重反思与体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2.课程评价的要求

本课程的评价从三个方面进行:课程方案、课程实施、教师、学生的发展水平。

课程方案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获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整个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等等。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评价要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教师、学生发展水平评价主要是对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促进了专业化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探究的积极性,是否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否提高学生艺术欣赏、创作能力。3.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

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做好学生和教师对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意见的反馈工作,组织上课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注重过程性材料的积累,根据学生的反映逐渐增添漫画内容,使课程更加丰富多彩,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四、课程实施保障及效果说明

(一)课程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校本课程研究小组,由校长室、教科室、教务处、校本课程授课教师组成的分层管理网络,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展开工作。2.保证协作交流。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大力倡导协作的风气,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形成科研合力,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收集、整理课程资料,确定校本课程涉及的内容以及编制的顺序,然后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实际接受能力及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细化,分工合作编制成教学资料,形成一个初步的、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严格管理,抓好考勤、学分、纪律等工作,保证管理小组上下同心,协作交流,保障课程的正常有序实施。

3.保障经费投入。学校将每年拿出若干元作为课程开发经费,持续改善教学条件。并根据教材编写原则和学校学生实际,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漫画》校本课程教材,使其更符合校情、学情。

(二)课程实施效果说明

1.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广阔的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综合实践活动中,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学习。

2.校本课程的开设,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了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提升了学生日常生活的品质,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优质校本课程课程 篇2

为了能够扎实有效地做好校本德育课程工作,我校领导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经过研究,确立了“琢玉”主题,并将其渗透到教学、德育等方面。校长室负责“琢玉”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2011年,编写了第一本《琢玉》校本教材。为了更好地凸显铜小的琢玉特色,2014年,德育处集我校全体班主任的智慧编写了《琢玉班会校本课程》。

一、班会课程设计,凸显琢玉理念

1. 在顶层目标下设计班会课程思路

“各因其材,琢玉成器”是我校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基于“琢玉”理念,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体验活动为载体,努力使学生都能成长为有玉之品德的人。

2. 以“玉之五德”为主线编写教材,细化目标和内容

围绕“玉之五德”这条主线,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和“新中小学生守则”的时代主旋律,我校最终确立了以“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的内容为主题班会课程框架。根据各年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课程又分为三个篇章:璞玉篇———低年级,培玉篇———中年级,琢玉篇———高年级。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目标原则,各年段围绕同一个主题,确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

二.班会课程实施,传承琢玉文化

1.加强队伍建设,是实施班会课程的关键

班会课程能否实现其教育目标,关键在于班主任。近两年,由于种种原因,我校的班主任队伍不够稳定。因此,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端正思想,让班主任认识到班会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学校成立了青年班主任发展班,为青年班主任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搭建平台,让他们多锻炼展示。发扬“琢玉”精神,让他们在精雕细刻中获得成就感。

2.打造常态班会,是落实班会课程的载体

怎样才能让班会课程成为班级管理的常态化工作?首先,定制度。在班主任每月的考核中,德育处会将班会课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在区级“先进班主任”和学校“十佳班主任”评比中,也要将班会观摩课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其次,定时间。每周五的班会,不仅有年级组自查,德育处和校长室都要定期检查,并及时反馈检查情况。再次,定内容。每月至少上两节“琢玉”班会课。在实践中,班主任要及时总结经验,反思课程中的不足。最后,定观摩。每学期,各年段都要分别安排两节班队观摩课,课前,德育处会组织相关教师讨论班会课的主题、内容及形式;观摩后,要及时总结班会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三、班会课程评价,彰显琢玉特色

1. 以赛促研,不断提高

为了提高班会课程的教学质量,本学期,德育处精心策划并组织了班会校本课程大赛。本次大赛分为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目的是引导班主任深挖教材,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真正提高班会课程的质量。比赛中,我们不仅关注活动内容,也会关注活动形式。使我们对班会课程的实施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2. 专家引领,不断完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对于自己编写的教材,以及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往往看得并不是很清楚。去年,我们特别邀请了德育研究室的姜主任为我们举办了“如何上好班会课”的专题讲座。上学期,我校申请了片级德育现场会,会上,我们安排了两节班会课,两人分别做了班级和学校管理经验交流,会后,德育研究室孙主任和所有听课的领导和教师给予了我们很高的评价,也指出了我们的不足。在他们的建议下,我们将两节班会课拍成了视频,制作成了光盘,作为重要的班会课程资源。有了专家的指点,我们对“如何搜集整合班会课程资源”有了更深的认识。

3. 深化课程,规范言行

精选课程资源打造校本课程 篇3

第一次的课题组会议之后,课题组成员便一起研究确定我校的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基地一旦确定也就意味着校本课程内容的基本确定。当时根据学校情况,和科学学科内容紧密联系的活动基地,可以选择的有三个:沈括故居——梦溪园,北部滨江风光带,南山农业园。这三个活动基地学校过去都曾经带学生去参观活动过,有一定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建构独特的校园文化,我们最终决定将沈括故居——梦溪园确定为科技创新活动基地。

二、以学生为本。挖掘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挖掘、利用学校及社区等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所以坚持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不可动摇的,选择梦溪园作为活动基地是坚持了以学校为本,那么挖掘什么样的课程资源则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困境我们静下心来,一方面设计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课题组成员再次实地考察梦溪园,同时在网上广泛搜集沈括的故事,了解他的生平与成就,并从图书馆借来《梦溪笔谈》的原著通读,尝试寻找突破口。最后在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找到了我们需要的课程资源。《梦溪笔谈》是沈括积一生之心血写出的,它包罗万象,独有创见,被称做“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在书中众多的科学论述里,有许多令我们惊喜的发现,于是本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原则,精心选择了《梦溪笔谈》中“石油、凹凸镜、日月之形”等几个科学论述,作为课程开发的资源。并确定了课程的名称为“走进梦溪”,“梦溪”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沈括故居——梦溪园,二是指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走进梦溪”是指让学生走进梦溪园参观学习,并阅读《梦溪笔谈》有关内容。紧接着在课题组顾问南师大郝京华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撰写了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论据、内容纲要、课程设计网状图、教材目录。

三、以教师为本,编写校本教材

第一册的编写过程可谓比较艰苦,第一册有两个单元,共七课,这七课由七位教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有了第一册的经验教训,后面三册的编写顺利多了。为了提高校本教材的质量、加强编写和实际教学的联系,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编写教材的队伍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特长。集中大家的智慧,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整合,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几年时间里,课题组成员参与到各项科研活动中,如:聆听专家讲座、设计校本课程方案、编写校本教材、备课、上课、组织学生活动等。其中很多任务一开始对于大家来说是陌生的,特别是编写校本教材。以往教师都是接过现成的教材、教参,给学生上课。这次却是自己编写教材,用这样的教材教学生。虽然一开始有难度,有的教师完成得也不是很好,但经過这样一个历练的过程,教师的科研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将完成从“教书匠”到“研究者”,从“课程执行者”到“课程创造者”的转变。

五、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具有开放性、活动性的课程,在“走进梦溪”校本课程的实施阶段,我们通过摸索,逐步形成了与课程相配套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即先学古文、再体验(或实验)、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具体说来,就是先学习教材上的一段沈括的科学论述,带领学生读通读懂原文。然后根据文章内容设计学生的体验活动或实验活动,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提升,也对古文形成更深入的理解。最后联系我们现在的生活实际,教师指导开展一些社会调查、科学探究、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感受科学发展的历史。

经过这样一个模式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非常感兴趣,读古文,变得不再枯燥,因为动手做实验会帮助学生理解;看沈括,变得不再遥远,因为他的科学发现现在依然影响着我们。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视野是开阔的,课程包含了科学、文学、美术、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要经历实验、讨论、创新等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除了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思辨、质疑、创新。在经历了从宋代到现代的科技发展史之后,学生明白了每个阶段的科技发展都具有其先进性,同时也有其局限性,人类的不断探索、不断自我突破,才促使科技的不断进步。如果仅仅满足现在,对科学研究成果只是一味的接受,那么人类社会的文明就停滞不前了。

六、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形成

如果说以前学校打造科技教育的特色,走的还是和其他学校差不多的路,那么,有了校本课程之后,则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我们在五、六年级开设“走进梦溪”校本课程已有两年,这门课程已经成为具有实小特色的课程。我们希望通过两年的课程学习,每一个实小的毕业生都能对沈括有所了解,都能对沈括的科学成果如数家珍,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学校还积极创设与校本课程相配套的校园文化,开辟了两百多平米的大教室作为沈括少年科学院的展示厅和活动室,其所在的楼层,走廊的装饰宣传,全部围绕本课程,有梦溪园的介绍、有沈括的介绍、有《梦溪笔谈》的介绍。让其他年级的学生和来学校参观学习的人都能通过这个宣传长廊初步了解我们的课程。以校本课程为中心,向外延拓展,有课题组对课程的教学作研究,给教师提供研究的内容和展示平台;有沈括少年科学院开展学生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有专题网站反映校本课程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对外宣传交流。打造科技教育特色不再是空洞的,重复的,而是以校本课程为中心实实在在的去构想和实施,“走进梦溪”就是学校的名片。

少儿主持 校本课程 课程大纲 篇4

少儿主持

 课程名称:少儿主持  开发者:施丝 顾敏  总课时数:36  单位:如皋市石庄小学

一、课程目标

1.这个课题的研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和技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益处。

2.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反应能力等。都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技能。

3.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向学生介绍更多的知识,提供给他们更广阔的发展道路和未来的可能性。

4.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介绍学生了解播音主持专业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在进入专业练习时能具备学习本专业的素养,培养部分学生对播音主持的兴趣。

二、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上:“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美丽优雅的朗诵”“灵活多变的即兴评述” “展现风采的自我介绍”“模拟主持”这五

个部分。在一年内上完。共准备30个课时。

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这部分,除介绍普通话的基础知识外,我根据本校学生的口语发音特点,以纠正错误发音为主要内容,专门针对如皋地区学生前鼻音后鼻音以及平翘舌不分的特点,设置了专门训练章节。本章节设置5个课时。

在“美丽优雅的朗诵”章节中,主要让学生了解并把握朗诵的技巧以及各种文体朗诵的方法。本章节设置8个课时。

在“灵活多变的即兴评述”中,训练学生如何进行即兴评述,用大量的练习来训练学生的反应和表达能力。本章节设置6个课时。

在“展现风采的自我介绍”中,让学生学习如何通过自我介绍展现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吸引大家的目光。本章节设置4个课时。

在“模拟主持”中,通过各种栏目的主持词,让学生了解如何写主持串词,如何在主持各类节目。本章节设置7个课时。

三、实施建议

1.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播音主持课程》是“口耳之学”,该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比较强,专业技巧性强。学生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本课程的编写要参考大量专业书。

3.课程编写要符合我校学生特点。我校学生入校,存在兴趣爱好广泛、有上进心的特点,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想法。

4.我们的学生对《播音主持》这种需要实践的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虽然能够站在台面上讲,但是,却因为缺少理论认识和技巧的支撑,也只能停留在说话的层面。

5.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兴趣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来编写。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

市面上存在的《播音主持》相关教材非常多,专业性强,并不适合我们学生现阶段的入门学习。玲琅满目的书籍,有时看得人眼花缭乱。因此,在选择参考书目的时候,我查找了许多名家的推荐,我参考了许多网络的书评,同时,到图书馆进行借阅,实际查看书籍的实用性,在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考察后,我终于找到比较实用的基本参考书目,以此为蓝本,进行借鉴改编。

五、教学建议

1.教学方式:教师主讲,学生练习,学生讨论。2.组织形式:主要采取学生集中学习和兴趣小组的形式,将普及知识和专业技能分开来讲解。组织各种活动,提供学生练习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

六、评价建议

在课程的评价上,第一,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普通话测试,或者利用软件给自己打分,然后报到教师这里。

其次,在学校举行诗歌散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通过竞争、排名来给学生评价。

2、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深化课改为核心,以市、县、街道办教研工作为指导,以师生发展、课程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研究意识,全面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推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提升课程开发水平,丰富课程内涵品质。

二、任务、目标和措施

(一)加强课程建设,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多元化和精品化

1、目标:深入推进义务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加快高中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和地方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形成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2、措施:

(1).在市优秀校本课程评比的基础上,开展优秀课程展示活动,进一步提高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争取再出精品,切实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促进课程多元化和精品化,同时也为下一轮市优秀校本课程评比准备好梯队。

(2).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调研和资源整合工作,体现课程资源利用的整合性,对于同质同类学校,在面临共同问题时,通过课程开发主体的“联动性”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3).继续引导学校开发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使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建设紧密结合,在时间、项目上与学校活动多方面整合,在课程开发、实施上力求规范与创新。

(4).继续做好德育文章,使校本课程开发、地方课程实施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增强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二)发展课程内涵,丰富实施的内容与形式

目标:走课程内涵发展之路,在原有劳技、科技为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措施:

1.以“分类指导、典型引路、及时总结、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在继承以劳技、科技特色为载体的基础上小学积极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初高中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

2.以县科技节、艺术节为活动载体,引导学校统筹规划校级总体计划,形成活动主题,落实活动项目,规范课程操作。

3.继续发挥片级教研组长的作用,以片级教研组为阵地开展研讨和交流活动

4.发挥课题引领作用,小学以省重点课题实验学校为基地,辐射区域其他学校,探索实施模式,推广先进经验;

(三)建设教师队伍,促进校本(地方)课程教师的稳定与发展 目标:走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努力建立专任教师和多学科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措施: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教例评析活动,利用现有的设施资源,开展“教学录像+教学反思+教例评析+教学再设计”的1+3活动,以积累课例,并将相关成果放入教科网,以促进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2.继续开展基于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小课题研究”,加大研究深度,注重研究价值,本学期重点作好小课题研究的研讨、总结和提炼工作。3.倡导教师关注课程开发故事,及时提炼及时总结,积极撰写综合类教学论文和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增强教师对本课程的理解和领悟。4.本学期之前完成新一届县综合实践活动教坛新秀评比的申报工作,并积极为参评教师搭建平台。

校本儿童画校本课程纲要 篇6

课程名称:儿童画 教

师:姜平

授课对象:2—4年级部分学生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校本课程选修课

学习背景:低中年级儿童的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儿童又喜欢用鲜艳色彩涂抹,同时他们又是天生的想象家,他们的想象超出成人,学习儿童画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表达自我的空间。因此本学期我决定在校开设《儿童画》课程。课程目标:

(1)通过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儿童画》最基础的知识,提高绘画水平及审美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儿童画经过学段训练,逐步能掌握对色彩的理解及运用,掌握油画棒技法的运用,为将来进入更高层次的美术学习打下基础。(3)培养学生良好的作画习惯。

课程内容:

儿童画的内容丰富,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比如线描、油画棒、水彩笔、水墨画等等。在课程内容上,我针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选择了学生最喜欢的儿童油画棒学习,油画棒是一种在颜料中加入蜡质材料中介物质后所做成的,具有油画的效果,材质柔软,遮盖力强,色泽鲜艳浓厚,能够随意的大面积涂抹,还具有能调合颜色特点,让孩子能很快、很好的学习色彩知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儿童喜欢用丰富色彩涂抹,运用油画棒创作儿童画正符合儿童作画大胆,敢做、敢画的纯真稚朴的天性。

学习内容如下:

1、学段一:工具材料介绍,色彩知识学习,油画棒技法训练。

2、学段二:临习范作

3、学段三:想象创作(重点阶段)

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系统学习与训练

课程实施建议:

(1)组织形式:小组学习(2)课时安排:每周2小时(3)场地:三楼美术器材室

(4)用具:绘画工具材料学生自备,(5)方式:教师示范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6)原则:灵活自主性原则

课堂教学:

1、主要手段:

(1)教师多收集名人作品,精心绘制范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引导学生欣赏学习,激发学习热情。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为创作打下基础。(3)总结教学方法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实践。

(4)多给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

2、过程及授课方法: 临习阶段:

(1)以重点观察为基础,提高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对色彩的认识,有意识的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创作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学习美术是能够运用于实践的。

(2)以示范为重点训练绘画技能。儿童画学习,适当临习范作,也是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在教学中要做到熟练的示范画,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详细的分步引导。毕竟是低中年级儿童,如动物造型分解图,色彩调和和过渡分步示意图,并以图形概括所画主体特征,这样才能使学生很轻松的掌握表现的内容。教学示范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能获得直观感悟,清晰明了作画步骤,集中注意力,发展了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创作阶段:

(3)以空间组合为落点训练构图能力。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构图是个很重要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绘画时,把握物象的主次,把主要物象画在中间合适位置,之后在它旁边空间进行添画组合,在背景绘画方面多进行指导,通过点画背景、背景涂色、装饰背景等多种形式让画面更完整,让空间组合更到位。(4)尊重儿童的意愿,鼓励他们的奇思妙想,引导儿童多练习,从中自己探究,自己从练习中寻找更多有趣的美术技法,促其不断发展。课程评价建议:(1)评建内容:

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关注学习对基本知识学习的过程,强调评价多元化,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师生关系的感受,学生学习兴趣和获得成功体验等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内容。

(2)评价方法:在评价方法上除了观察、调查、考察学习知识成果展示等,重视形成性评价,定期展示孩子的作品,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3)教师评价:

1、学生自评:学生自己对照参加本课程以来的变化进行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多加鼓励,多赞扬,激发学生绘画兴趣,培养创作能力,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适当评价。

优质校本课程课程 篇7

所谓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主要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课程规划和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之间的脱节甚至背离。例如, 有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只重视所谓的课程规划和设计, 似乎有了课程规划, 开设了系列的课程, 有了预期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编制了系列的校本教材, 然后按教材教学便完成了课程开发的过程, 但却忽视了课程实施中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效果。又如, 有些学校对如何着手校本课程开发极为苦恼和困惑, 特别是对有些习惯以国家政策代言人身份自居的专家带有指令性地强调的“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科学化、规范化, 必须提交课程规划和设计”之类的要求感到不知所措, 于是, 或“绞尽脑汁”想出一门一门“校本课程”花样, 拼凑每门课的目标、内容、教学安排和评价措施, 勾画出一个“校本课程”蓝图, 然后分别找教师去开这些课便了结;或干脆出资请某个或某几个外部的专家给拟出个“科学的”课程规划, 然后“按科学的规划办事”即可。如此种种。可以说, 现在学校越来越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性要求 (也就是越来越规范) , 课程开发也日益体现了课程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特点, 课程开发者的“课程”意识也凸显出来;但是, 如果如此这般地重计划和目的而忽视课程的实效性, 那么, 由此而增强的课程意识可能会与校本课程开发本身所需要的新的课程意识正好相左。

在笔者看来, 就我国教师过去只注重 (或者只被赋权关注) “怎么教”的问题而忽视 (或者不得不忽视) “教什么”的问题而言, 校本课程开发确实需要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 即教师不但要关注“怎么教”, 同时也要关注“教什么”。但是对“教什么”的关注、关于“教什么”的决定, 一线教师是不同于学校之外的专家、国家政策的制定者的。一线教师难以也没有必要做到像课程专家 (包括学科专家) 那样高度技术性地开发课程。学校层面上的课程开发特别需要开发者结合教学过程做出“教什么”的决定, 甚至有许多的课程决定直接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和完成。因此, 从学校层面上看, 教学过程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这才是与校本课程开发相适应的新的课程意识。

课程开发 (curriculum development) 是课程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和专业术语, 它首先出现在美国课程学者卡斯韦尔和坎贝尔 (C a s w e l l&C a m p b e l l) 的《课程开发》 (Cu r r i c u l u m Development) 一书中, 这之前的课程著作中使用的是“课程编制 (curriculum making) ”“课程建设 (curriculum building) ”等词汇。“课程开发”作为一个专业术语, 其核心地位来自于它所需要的高度专业性的技术, 也就是说, 课程开发者需要拥有专业的课程开发方法和技术。

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之所以被多数人认为是从美国课程学者博比特 (F.Bobbit) 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开始的, 是因为博比特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编制课程。在他看来, 教育是为未来理想生活做准备, 而未来的理想生活在当前重要的社会生活中产生, 于是, 他找到的科学方法就是活动分析法。简单地说就是, 先找到人类生活的重大活动领域, 分析完成每一活动领域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 这些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就组成学校课程的目标;然后选择和组织最能够实现这些目标的内容, 如此便形成一个科学的课程编制过程。博比特的科学编制方法在20世纪20年代经过查特斯的局部修正而成为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编制课程的基本方法。随后, 进步主义教育协会组织的八年研究催生了泰勒的课程原理, 泰勒提出的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成为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步骤 (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和组织、评价) , 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则使得泰勒原理及美国专家主导的课程开发的技术理性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是说, 将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运用于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的每一个要素 (不论是目标的确定, 还是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及最后的评价) 无不渗透了技术的要求, 连课程开发本身的各个环节也演变成一个技术性流程。于是, 一谈到课程开发, 不论是在国家层面上还是在学校层面上, 就自然地被理解为:叙写课程目标、选编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这样固定的、甚至是线性的流程和步骤。

以工具理性为特点的泰勒原理被广泛运用于课程开发。虽然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科学和数学课程改革的失败招致人们对泰勒原理的广泛批评, 但是到目前为止, 泰勒原理仍然是多数国家启动课程改革所普遍采用的课程开发模式, 其可操作性受到世界各国专业课程开发者的欢迎。但是, 如果试图将这种高度技术性的课程开发模式运用到校本课程开发, 或者说, 要求学校教师也像专业的课程开发者那样去规划学校课程, 就我国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现有的支持性条件来看不仅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

首先, 不论是承担职前教师培养的教师教育课程还是职后的教师再培训课程, 都很少涉及到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技术方面的专业训练。虽然国家课程改革启动了全国范围的教师逐级培训, 但是培训的内容多半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理念和国内外中小学课程开发案例, 面上的非课改实验学校, 有的根本就得不到任何的培训。许多学校校长和教师反映, 他们只知道被要求必须要开发什么“校本课程”, 但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做。地方政府只负责督察, 不提供任何的专业支持和帮助。

其次, 课程开发不仅是一项高度技术性的专业活动, 而且是一项特别费时的课程研制活动。单就确定课程目标这一环节, 就需要做很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为此, 有人更倾向于将英语的“cu r r icu lu m development”翻译成“课程研制”而不是课程开发。我们知道, 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担负着极为繁重的管理和教学任务, 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考试和升学压力。如果按照现在流行的“三级课程”的提法 (1) , 用教师们的话来说, 他们不仅要完成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任务, 而且还要完成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因此, 要求教师像专家那样或者哪怕仅模仿专家去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都是不现实的。

然而, 更重要的是, 校本课程开发根本就不需要学校教师像校外专家那样专业地、模式地履行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 不必追求所谓的形式上的“课程化”或“规范化”。校本课程开发与校外专家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校本课程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展开和延续, 校外专家的课程开发则游离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之外。校本课程开发虽然在技术上也需要确立课程目标, 选择和组织活动和学习内容, 实施和评价学习内容等课程开发活动, 但是校本课程开发不一定非得从目标开始, 而且目标的确立过程与依据也不同于外部课程专家的课程开发。

从国际的视野来看, 校本课程开发之所以成为必要, 主要是因为国家或州本位的课程开发、外部的专家本位的课程开发缺乏对地方、学校具体教育情境的适应性, 缺乏对教师、学生个体的适应性, 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增强这种适应性。因此,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是使得外部的课程规划和设计更好地适应本校教与学的需要, 更好地适应本校及所在社区的教育情境, 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的主要作用则在于在外部的课程规划或设计与学校的具体的教与学的需要和情境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具体到我国国家新课程改革中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而言, 校本课程开发同样是为了增进面向全国的国家和/或地方的课程改革方案及其课程设计对学校的适应性, 使得外部的课程改革方案更好地适应学校内部的教与学的需求。

那么, 谁最了解学校内部的教与学的需求呢?相比外部课程编制专家而言, 教学一线的实践工作者更了解本校学生的个别化的学习需求, 更了解学校自身的教育环境特点。因此, 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真正地了解学生的个别化的学习需求, 在于学校校长是否真正地了解自身的教育环境特点。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以教师和校长为课程开发主体的校本课程开发与专家主导的国家层面的课程开发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面对的是如何适应并促进社会共同的教育需求的问题, 后者面对的是如何适应并促进个体的不同的教育需求的问题。

于是, 如何了解学生的个别化的学习和教育需求?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开拓课程空间,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以满足学生个别化的学习和教育需求?如何检测和反思所开设的课程是否真正满足了学生的个别化的学习和教育需求?这些就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 它们不同于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层面的课程开发的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

首先, 校本课程开发始于对学生个别化的学习需求的了解和调查, 而不是单纯从某个理念出发的目标假设。当然, 泰勒原理也强调课程目标的确立有三个来源, 其中的一个来源便是对学生学习需求的调查和了解。但是, 泰勒原理在被运用于国家层面上的课程开发时, 对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往往局限于对青少年儿童发展阶段性学习需求的理论上的认识为依据。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除了要依据教师对青少年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的理论认识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以教师在自己日复一日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细心观察和有意识的调查所得的实际结果为依据。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 本着简便易行和实效的原则, 不必刻意追求专业研究者所从事的调查研究那样的规范和正式。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现场——课堂和校园, 是教师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最佳场所。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调查完全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过程来完成。例如, 教师可以在课堂的教学互动中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和性格特点, 了解个别学生的特殊的学习困难, 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采用直接的个别面谈或群体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也可以采用同伴评价的方法间接地了解个别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还可以通过家长来了解学生。其实, 家访、学生座谈这些质性的调查方法都是广大教师熟悉的方法, 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来了解学生。问题是, 多数情况下教师采用这些方法了解学生之后并没有从中获得多少课程与教学的意义, 也就是说, 了解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跟进的课程与教学上的行动以因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或者更多的时候, 只是班主任尝试从多个方面去了解学生, 而多数学科教师很少对所教的学生有意识地展开一些观察和了解, 并分析观察结果所具有的课程与教学意义, 除非少数学生的考试分数亮了“红灯”。

其次, 因应学生的个体的学习需求,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个体和群体、甚至包括学生、家长在内共同审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在课程与教学上的意义, 即审议如何进行课程与教学上的创新、改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并形成新的学习需求。如前所述, 不同于国家层面的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面对的是解决个体间的学习差异和个性化需求的问题, 因此, 校本课程开发追求的是课程类型的多样化、课程活动的兴趣性、课程结构的流动性和学生对课程的选择, 它包括校本化程度不等的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完全校本化的学校自定课程。前者如教材的选择、改编和重组;教材的分层和分层教学;分科课程之间的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和不同方式的整合及小组教学;拓展课程、补充性课程、综合性活动课程的开设等。后者如具有选择性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 全员参与的主题性活动、社区活动等非正式的、非核心的课程。所有这些课程教学上的努力旨在满足学生的个别化的学习需求,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唯一的规范性要求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当然,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 他们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个别化的学习需求也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之中。这就需要不断地了解和再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化和转向, 不断地调整课程的设置以适应和推进学生在新的发展阶段的新的学习需求。因此,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在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 (包括活动的组织和展开的过程) 不断地自我修正的过程, 所开设的课程相比国家核心课程而言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和灵活性。

因为有上述这些不同于国家层面课程开发的特点,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在国家和地方提供的教科书、教学辅导材料等正规的课程资源之外开发和利用更多方面的、甚至是非正式的、非显明的课程资源, 尤其是那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 如网络资源、社区资源、乡土资源等。

最后, 我们如何来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呢?同样因为校本课程开发面对的是个体的多样化和差异性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成效的最实际的标准就是学校在课程教学上的校本化努力是否满足并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而不是共同的考试分数。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自我更新的过程, 所以, 比较适宜的评价方式是学校的自主的反思性的评价, 提供课程质量的最好证据是学生实际的多元化的发展。学校外部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除了关注学校是否有一个被认可的课程开发计划和设计外,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实际的教学 (包括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的) 效果。这些可以通过学生、家长访谈, 随堂观察及现场参与等方式获得比较直接的评价资料。但是, 外部监督的目的不在于给学校的课程开发作一个成败的定论, 更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下一个“是或不是校本课程”的论断。外部督导更重要的在于“导”, 在于帮助学校发现问题, 并提供专业、政策和资源的支持条件, 与学校协同推进国家课程对地方及学校的适应性的开发。

注释:

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课程建设 篇8

一、扬长德育

“扬长德育”其内涵所弹奏的是一部师生和谐共进的交响乐。“尊重、发掘、延伸和拓展师生的长处”是它的主旋律。“扬人人所长,越扬越长”,它提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快乐成长、个性发展。

——“扬人人所长,育火红童心”中的“长”、“红”两字,体现了辩证关系,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有长处,心才能火红,而心又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发展内因,心红才能自信,充满希望。我校位于白云区农村,这一理念又能增强师生及家长的长红乡土情感。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为核心,体现教育公平,只有差异,没有差生,致力于让每个学生在“长红”奠定一生做人、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全面落实“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这一基础教育目标与任务,既注重小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关注小学生精神的成长。

——承认、尊重、发掘、延伸和拓展每一个师生的长处,让每个师生个性得以张扬,让每个师生在校园里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扬长德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发掘学生身上积极因素进行鼓励、培养,使之产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通过长期的良性积累,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使学生真正成为“合格+特长”的有用人才。这里的“长”包括特长,更多的也可能是学生身上的某些闪光点或优点(长处)。

扬长德育从“扬人之长,越扬越长”这一教育原理出发,发现并挖掘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和独特优势,通过“期待、激励、训练”,使隐藏在学生身上的潜能得到发挥,并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良好心态逐渐迁移到其他方向,即扬长补短、扬长促全。

二、扬长德育校本课程开发

所谓“校本课程”,是指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形态,主要由校长和学校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开发的课程。

要设计学校的校本课程,就要诊断学校需求,找出发展特色;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现状;组建课程开发小组,分工合作;形成课程方案。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一是实践活动类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多体现为活动方案的设计,实施方式灵活,可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二是学科教学类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以书面文本为主,多为某门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可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实施。

要实施校本课程,就要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基于研究:学校文化——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主题选择——课程方案的编写——课程内容的研制与提炼——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基于设计: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相互关联、螺旋上升的课程。基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家长。基于学习与合作:团队合作而非因人设课。校本课程开发需要重建教师的课程角色:教师是推行课程变革的关键人物,是课程意义的诠释者与建构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课程的研究者。

三、扬长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课程建设

我校在前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起结构化的“扬人所长礼艺见长”扬长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一)我校构建起了“扬礼之长”、“扬智之长”、“扬艺之长”的校本特色课程

我校扬长教育特色以扬礼之长为基础,以扬智之长为核心,以扬艺之长拓展,智情结合、传统与时代结合、人文与自然结合,以礼促长、以智带长、以艺显长,让每一个孩子学有特长,人人有长。

“扬礼之长”校本课程每个年级七课,以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为依据,以小学生身边熟悉的学习生活场景为基础,每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礼仪广角镜”作为引入部分,向学生呈现场景或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第二部分“礼仪训练营”为每课的主体部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评一评、演一演的过程中经历心灵与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雅言雅行、成为雅人的动机,让学生了解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和技巧。第三部分“礼仪伴我行”为每课的拓展延伸部分,注重行动实践,运用礼仪知识与规范,与生活相联系,突出童真童趣,生动活泼,是一套具有系统性、逻辑性、渐进性、特色性的教材。

“扬艺之长”校本课程以农村群众喜爱的醒狮和中国象棋为特色内容,培养学生对醒狮和中国象棋这两种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以狮舞见长,以思维见长,培养学生的才艺。

(二)以校本特色活动为平台,以动扬长

开展学生“扬我所长”系列活动,以各种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让学生的品行得到锤炼,潜移默化、坚持不懈地培养。

全校开展“明礼活动”。按校本教材分年级系统实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以征文、演讲、墙报、文艺演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

优质校本课程课程 篇9

一、思想上,剔除自己原以为小题大做的错误熟悉,对教育有了新的熟悉,明白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责任学习理解《国家10年中长时间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发展每个学生的上风潜能。同时,学校应当把每个细节都指向崇高的教育寻求。

二、知识上,这是第一次系统地学习校本课程知识,从课程到校本课程,再到课程规划,在概念上有了初步的熟悉,但还不够深入。明白课程非同即是课程表上的内容,广义上讲,凡是教育者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进程,并使学生取得知识与技能,丰富活动体验。它是包含着内容与进程,一种教育活动。

三、境地上,我以为对一个教育者来讲,人间处处、时时是教育,凡老师有目的参与的能影响学生的活动都是课程。作为一个学校,要重视学校课程规划,改善课程,改变原封不动的教育情势和模式。没有学校课程规划就没有课程管理。

四、情势上,大体了解了课程的不同视角的分类,基本弄清了学校课程规划的定义和内容,理清了教务管理/教学管理/课程管理的差别,把握了校本课程的定义及校本课程目标(学校的教育哲学),明白了学校教育哲学的基本显现情势。

五、行动上,将以这次学习为契机,改变观念,认清情势,即时利用暑假时间,认真组织我校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先依照教研室的要求做起来,边学习边规划边完善。

书法校本课程总结 篇10

在孩子刚接触到钢笔时,为了让孩子能够写一手好字,增强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使学生以主动的态度,乐观的心态接受并积极参与到硬笔书法中来,作为指导老师,我着重做好引领工作,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让学生参加书法课外活动小组,并为他们提供各种字帖及书法方面的报刊资料,创造良好的学习书法的环境;

2.在班级和校内举办书法展览,展出他们的优秀作品;

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书法比赛,通过参加比赛,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写字水平。

教学中,课程实施者还经常请成绩突出的学生充当老师的助手,辅导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使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既解决了教师一个人辅导不过来的困难,又让优秀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增进了同学间的友情。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老师总是多鼓励,少批评,发现优点,及时表扬。哪怕只是有了很小的进步,也一定要及时表扬,使他们常常感觉自己在进步,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的信心。对他们的鼓励,态度要诚恳,语调要亲切,让他们感觉到教师是在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这样就容易从学生的心底唤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和勇气。千万不要在他们面前说一些消极的话,因为这类学生大多有自卑心理,如果再受到老师的批评,就容易导致认同的心理。在对他们的作业进行批改时,应注意打相对分,进步分,多采用肯定的评语。对那些学习刻苦,性格较弱的学生可以明确地告诉他进步在哪里,多鼓励多指导,以鼓舞其信心和兴趣。而对那些好强的学生则直接告诉他们教师评价的标准,以免造成其心理上的不平衡。

最后,教师还要多给学生创造练习提高的机会,如上课时多请他们上黑板书写等。在讲评中给他们热情的鼓励,使他们加倍努力学习。

通过采用以上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踊跃参与书法练习,而且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密切了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师充分准备范字和写字规律及要求,同时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机会,提供足够的练习条件。

2.与其它教师充分沟通与合作,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和书写速度。3.多举行一些有益的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上一篇:被冤枉的作文400字下一篇:借鉴经典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