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初中诗歌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太阳的初中诗歌

太阳的初中诗歌 篇1

叫醒了动物和植物,

动物们纷纷醒来,

植物们缓缓站立,

迎接今天的到来。

到了中午,

红艳艳的太阳帮大地染头发,

把大地的头发染成红色的,

搭配大地新买的橘红色礼服,

非常好看。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工作完的太阳先生,

从黄色到红色,

从圆形到半圆形,

他正在和我们说再见。

离别的时候来到,

可爱的太阳被山挡住,

讨厌的黑夜降临,

他把大地染成黑色的,

大地成一片灰暗。

谁是第一个起床的人?

谁永远不会赖床?

谁能够照亮每一个地方?

谁能唤醒大地的动植物?

答案只有一个,

太阳的初中诗歌 篇2

一.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任务

依据新课标中涉及到初中诗歌教学的叙述, 我们提取几个关键词以进一步明确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任务———这些关键词就是我们从事诗歌教学的指南针:

第一, 学习诗歌作品, 要加强诵读, 古代诗词和现代新诗都应如此。 (加强诵读)

第二, 在诵读、通读的基础上, 理清诗歌的基本内容, 理解诗歌的基本情感。 (理解基本内容和基本情感)

第三, 要能对诗歌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读出自己的感悟, 借此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学习诗歌语言)

第四, 阅读诗歌时, 一定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体验, 借此唤醒生活的积累, 在体验和感悟中, 读懂诗歌作品。 (注意体验式的阅读)

第五, 通过初步品读诗歌, 学会观察自然、思考生活、探究人生, 获得生命的启示。 (学会观察和思考)

第六, 能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 对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评价。 (评价诗歌)

需要说明的是, 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时, 千万不能用这些总目标去代替, 而应该将这些目标分解和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首诗中。一课时、一首诗要达成的目标越具体越好, 一方面容易实现;另一方面, 也制约着我们在课堂教学时, 不至于空对空地“发言”和“讨论”。现在课堂教学里有这种现象, 看上去热热闹闹, 其实什么也学不到。我们要警惕这种现象。

下面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 来说明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现象一: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生活经历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借助注释学习字词, 引导学生感知诗意并领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能力目标:

1.回顾以往学生读过的杜诗, 从而对杜甫的生活、思想有更全面的认识。

2.朗读与品味相结合, 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步提高。

情感目标:

感受杜甫的博爱情怀。

现象二:

有感情地朗读, 体味诗歌的意境。

感知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了解本诗的体裁及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

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背诵。

现象三:

1.了解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

2.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对照新课标中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任务, 我们会发现上面这三种教学目标都有问题。第一种“分拆不当, 措辞失范”。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描述, 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严格地说, 语文教学目标没法拆分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另外, “回顾以往学生读过的杜诗, 从而对杜甫的生活、思想有更全面的认识”, 很显然做不到, 也难以实现, 特别是初中阶段。我们是要学习杜甫的一首诗, 没办法全面回顾或者研究诗人杜甫。“使学生的感情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步提高”也过于玄虚, 无法在课堂上落实。“感受杜甫的博爱情怀”措辞欠妥当, 杜甫是一种“博爱情怀”吗?这是一个很坏的教学目标。

第二种目标“失之宽泛, 过于宏阔”。这个目标中所列举的四句话, 放在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中, 可能都适用;如果去掉“杜甫”这个字眼, 放在很多诗文里, 可能也是适用的, 这几乎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目标, 因此是一个“没用”的教学目标。

第三种“定位不当, 失之偏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很显然, 不是只“了解”杜甫的“推己及人”的进步思想的, “了解”这个层次也太低了;更不是要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这两条目标都不符合这首诗的学习内容。对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我们不是要了解, 而是要理解, 要体验;对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我们要通过充分地阅读后再去总结, 其特点也不是围绕中心选材的问题, 而是描写细致, 体验入微, 诗人是先叙述, 后抒情, 抒情有所依托, 叙述和描写充满情感色彩。整首诗画面感强, 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抒情仿佛是一记重锤, 重重地打在读者的心灵上。

为了增加说服力, 我也草拟了一份这首诗的教学目标, 以供比较和参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

1.了解“歌行体”特点。

2.读准几个重点字的读音 (三重 (chóng) 茅;沉塘坳 (ào) ;布衾 (qīn) ;丧 (sāng) 乱;大庇 (bì) ;见 (xiàn) 此屋)

3.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并背诵。

4.理解诗人表达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 正确理解“南村群童”与诗人的关系。

5.进一步认识杜甫诗歌的特点以及杜甫史诗的意义。

二.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

我所说的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原则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

第一, 正确地选定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决定了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反过来说, 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但并不一一对应。因为, 为达成同一个教学目标, 有时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实现, 所谓“殊途同归”是也。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离为两张皮的现象。就是说,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并无实质的关联, 而是分离的。这个问题从形式上看, 是对课时目标没有想清楚, 想明白;从实质上来看, 这是对文本内容缺乏深入的钻研, 没有很好地把握文本内容, 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就有些想当然, 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分离。举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泰戈尔的《金色花》。这是一首散文诗, 是泰戈尔的一首经典作品。篇幅虽然短小, 但主题的理解仍需费一点思量。

1.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我看到有四种说法:

1母子情说

2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说

3童趣说

4神性 (颂神) 说

对主题的不同认定, 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取舍。你怎样理解主题, 你就会怎样安排教学内容。当然实际教学中, 教学内容可能会大于主题。

2.孩子嬉戏的场面是三个还是四个?有说三个的, 有说四个的:

1四个:摇摆、跳舞;散发香气;投射影子;落地还原

2三个:开放花朵;投射影子;落地还原

对嬉戏的场面的准确判断, 决定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准确梳理内容, 有利于练习概括能力。

3.重点词语的理解。本课有两个词语特别需要引起注意:“好玩”和“坏孩子”。

1文章开头说, “为了好玩”, 怎样理解“好玩”?是不是真的只说“好玩”?

2文章结尾说, “你这坏孩子”, 怎样理解“坏孩子”?真的是“坏孩子”吗?

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决定着如何理解这个作品的主题, 也就牵涉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定。

而要准确地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教师对作品深钻细读, 既能宏观上把握作品的主题倾向, 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又能从重点段落和词句上训练学生的品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只有这样做, 才能顺利地完成课程总目标。因此, 深入地钻研文本, 准确地选定教学内容, 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二, 深化对诵读的认识。我们都知道诵读对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因此凡是诗歌教学都必有诵读, 这一点, 似乎没有问题。但仔细观察课堂, 我们会发现, 诵读在有些老师手上, 仅仅是当作一种教学手段在使用, 仅仅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被安排。或许有老师要问, 难道这不对吗?只能说, 说对了一部分。诚然, 诵读是诗歌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 如果就这样认定了诵读, 那实质上是对诵读的片面认识。我们需要深化对诵读的认识。

诵读不仅是诗歌教学的手段, 它本身就是诗歌教学的目的。我在确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目标时, 并没有像有些老师所写的那样, 说“通过诵读”怎样怎样, 而是直接把“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并背诵”写进了教学目标, 会朗读本身就应该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语文教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 这其中就包括会朗读。诗歌教学更应该如此。

正因为对诵读教学的认识有偏差, 因此就会看到, 在有的课堂上, 诵读仅仅变成了推进教学、熟悉文本内容的一个过程, 这真是买椟还珠。这样的课堂, 老师是不太注重教学生诵读的。有的老师就做得比较好。比如有个老师教学《天上的街市》时, 就非常注意在诵读上做文章。她不仅指导学生标注韵脚、重音, 还一遍遍地引导学生诵读, 在诵读中理解诗人的纯净心灵和美好向往。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 发现原先标注重音的地方, 在实际读的过程中, 可能会有调整。这就是有效的学习, 就是诵读在起作用。有专家说, 语文教学就是朗读式地教学, 我想, 这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 既要大致读懂, 又要学会品读。所谓“大致读懂”, 就是对一首诗要有个基本的把握, 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什么情感, 要能准确地概括出来。而善于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引导和点拨, 则往往会事半功倍。比如有个老师讲授《石壕吏》时, 就是通过设计两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整首诗歌内容的。

第一个问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第二个问题, 诗中写了哪几个人, 最主要的人物有谁?通过概括第一个问题, 学生知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 讲述了一个官吏深夜捉人的故事, 还了解了诗歌创作的背景, 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学生很敏锐地抓住了诗歌的核心内容, 看到了官吏的残暴和冷酷, 产生了探讨老妇人形象的兴趣。这为学生整体把握诗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也为教学环节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所谓“学会品读”, 指的是学会初步品读。初中生因为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 可能对作品还很难做到深入品读。我也提倡初中生学习诗歌, 不要深挖, 不纠缠, 学明白了即止。比如老师可以抓住描写官吏的两句话, “有吏夜捉人 ”, “吏呼一何怒”, 引导学生揣摩官吏的态度, 当学生说出“残暴”和“冷酷”时, 我以为这就是基本读懂了。

在所有文学样式中, 诗歌语言是最凝练的, 最惜墨如金的, 因此, 品读诗歌的语言最富有挑战性, 也能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比较法, 可能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比如, 有个老师讲授《天上的街市》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珍奇”一词, 老师就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因为既然是“珍奇”, 就一定是“陈列”, 一石二鸟, 学生既理解了“珍奇”, 又理解了“陈列”。在此基础上, 老师又将“陈列”和“摆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比较这两个词, 在比较中, 学生明白了, 物品比较珍贵, 要用“陈列”, 一般的物品, 可用“摆放”, 这样, 就不仅仅理解了“陈列”的词义, 更感受到了“陈列”的庄严感。

这里涉及到一个关于初中诗歌教学定位的问题。我认为, 初中诗歌教学, 能够做到熟读成诵, 能够大致理清基本内容, 能够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 能够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品读, 在这个过程中, 还能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 提升自己的审美趣味, 学会观察, 学会思考, 修炼人格, 陶冶情操, 就很好地完成了诗歌教学的任务了, 也就与新课标中的要求基本一致了。

第四, 在体验中, 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诗歌是最富于联想和想象的, 几乎可以说, 诗歌就是联想和想象的产物。阅读诗歌, 正好用来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当下的教育, 由于受到应试的影响, 非常急功近利, 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早已磨灭殆尽, 学习诗歌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请注意, 训练联想力和想象力时, 务必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用自己的生活积累体验诗中的感情, 用自己的体验训练联想力和想象力。

这里介绍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有个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石壕吏》, 当老妇倾诉完毕后, 老师安排了一个小环节, 请学生猜一猜官吏此时此刻会有什么反应, 这时, 有的学生说出了“你家里有男人没有?”有的学生说“还有别人没?”有的学生说“必须带走一个”, 学生说得不一样, 正是个性化学习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 学生之所以能说出不同的答案, 说得这么好, 一方面是对作品设身处地的联想的结果, 另一方面, 也是结合了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想象的。这种联想和想象真实可信, 非常贴近作品, 极具现场感, 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五, 注重读写结合, 拓展阅读空间。读写结合, 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 是被历史不断证明了的最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之一。在诗歌阅读教学的基础上, 如果适当引入写作训练, 比如模仿、改写、扩写, 甚至创作一点小诗, 不仅仅可以纠正当下课堂教学里“踏空”的毛病, 而且能够拓展阅读空间, 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还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真可以说是一石三鸟。

浅析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策略 篇3

关键词:诗歌;鉴赏;意象;画面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伟大祖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们历史悠长,情韵动人,内涵深刻。而悟诗意、感诗情、品诗语是中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素养。如何在新课标下进行初中语文诗歌鉴赏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读诗百遍,诗意自见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诗歌教学中,诵读这种方法是贯穿始终的。因此,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品读诗歌,以达到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

(一)读感其形

古诗讲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享受。诗歌也是种音乐艺术,有着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音乐美。它的节奏之美,非读是不能感受得到的。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诗歌语言如歌如舞的音乐之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在读中去感知诗歌所表述的形象,感知语言世界,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思维、想象的能力,为文学理解力和鉴赏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朗读《乡愁》一诗时,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叠词,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轻描淡写,但它们却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迂回往复的节奏与谐和宛转的音韵,初步感知诗中思乡怀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体悟如怨如诉的思乡之情。

(二)读揣其意

对诗歌的外在形式有了初步感知后,再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要点,由诗歌表层的字面意义向体味深层言外之意过渡。有些诗句,单靠讲析可以让学生明白,但是,要切身体验到某些词句的深层含义,须反复体味、诵读才行。例如,《在山的那边》一诗,字面意思很好懂,指自然的“山”和“海”,可这只是表层的意思。如要老师深入讲析,势必费不少唇舌,而让学生反复读上几遍,边读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来品味,自然就会明白“山”与“海”分别象征着重重困难与理想境界,这样,学生对诗歌蕴含的深层含义才得到了适当的解读。

(三)读悟其情

特级教师韩军说:“有时,诗文中的感情需要诵读的人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教师要启发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所有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和艺术素养去揣摩诗文作者的情感,在朗读时,要感觉那是在朗读自己的诗作,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如此,才能真切而深入地理解诗歌。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要启发学生在读中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作者怎样由街灯联想到形态相似的明星?怎样大胆而有意地把流星想象成牛郎织女提的灯笼?进而领悟诗人抒发的感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猜测出诗歌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之成为“自己所理解的”,做到对诗歌感情的独有体悟。

(四)读记其文

背诵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背诵中可以深情地体味,积累大量的字词佳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诗歌篇幅相对较小,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最适宜于学生背诵。因此,教学诗歌时,也要强调学生背诵。对于初中生来说,背诵一定要建立在准确的、有感情的熟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加深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背诵时还要注意,读到稍微熟悉时,就着手背诵,这样可适当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时而读,时而抄,如果再适当的配乐,效果会更好。

二、疏通内涵,解读意象

诗歌是诗人思想与情感的凝聚,意象简单说来即有意之象,是从物象、具象到诗歌艺术升华的凝结。尤其是古代诗歌,内蕴绵密的意象群,而现代诗歌,因为现代白话文的书写,虽然意象的绵密程度不及古代诗歌,但核心意象也成为分析诗歌的重要钥匙。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产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会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实践证明,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只要让学生抓住对诗歌意象的挖掘与把握,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对于提高学生解读诗歌意象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当然,要想很好地解读诗歌的意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须多读、多鉴赏、多积累。

三、徜徉意境,再造画面

诗词为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隽永,留存了大片空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让读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诗词描写的物境中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情意。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在教师简要分析后,学生脑海中很容易产生一幅画面:竹林外绽放着三两枝桃花。春天的江水中几只鸭子在自由地嬉戏。教师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只描摹三两枝桃花?这里的“暖”字体现了什么?学生在细细揣摩词句后会发现这幅画面又具一番情趣:桃花三两枝,似蜻蜓点水,却将春意透出,江水的冷暖画家是无法表现的,而苏轼却以鸭子示水暖,那一个“暖”字带给人的是春机的盎然,将苏轼由惠崇的画得到的感受再传给读者。此时读者眼前浮现的已不再是惠崇原有的画,而是苏轼笔下的动态画,感受到的是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文字的桎梏,得到丰富的意趣。

四、启发联想,灵魂对话

古诗词教学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因为文学具有不确定性,由于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对于作品的内涵,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中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思辨色彩进一步加强,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哪怕是幼稚的,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气氛被激活后,学生的思维也更易活跃。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当然,教师在讨论中的“向导”地位也不可忽视。一般而言,教师讲授的诗意是最合理的,通过对多种解释的比较,可使广大学生形成清晰的判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通过对古诗词的欣赏,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太阳的光芒诗歌 篇4

寒水有了温暖,

魚儿才会欢畅;

绿叶有了光合作用,

花儿才会绽放;

藤蔓舒展阳气,

瓜果才会健康;

庄稼在烈日里成熟,

才有了秋日里的那一曲乐章!

山川秀美,

尽染红光!

偶有一些角落,

恶臭昏暗,

几只苍蝇,

嗡嗡响;

腐朽恩人的身躯,

损害人类的.健康!

偶有一些偏山密林,

强权霸势,

几只大虫,

凶恶异常;

吞噬生灵,

残剥善良!

鸟鸦不会唱歌,

学不了百灵,

变不了凤凰;

只在枯枝败木,

识了几个字,

无知、道短长!

巫师假以慈善,

祖传骗人伎俩,

蛊惑百性,

敛财伤命,

白脸烂肠!

没有太阳的日子,

快来一场狂风骤雨吧!

穷人期待温暖,

富贵更应感恩阳光;

涤荡一切害人虫,

迎太阳!

没有太阳的日子,

快来一场狂风骤雨吧!

让雄鹰展翅,

让海燕穿浪 ;

涤荡一切害人虫,

赞美太阳的诗歌 篇5

我迷恋得几天神魂颠倒

每个夜晚想象着你身上的味道

我兴奋得睡不着觉

此刻你在我对面谈笑

你额前的刘海在我心里跳

你的呼吸我感受得到

你的心我却抓不到

也许我貌似有魅力的外表

引不来你不经意的一瞟

一笑脸上会开满一脸百合花的人儿

我为你笑

我为你恼

我的魂儿魄儿都围着你绕

你究竟是知不知道

诗歌八:太阳,太阳

太阳,

太阳,

火红的太阳,

你燃烧着力量,

把生命强壮。

那红色的火焰,

化作生命的模样,

是一缕朝霞,

有七彩的光芒。

黑色的眼睛,

映见绿色的光亮,

粉色的记忆,

沉淀着湛蓝的梦想。

蛱蝶翩然翱翔,

在渺远的山际高航,

青色里绚烂耀眼的金黄。

太阳,

太阳,

你是我的希望,

你是我的力量。

我的生命似你一样燃烧,

或者死亡,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探讨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朗读训练,诗歌意境

学生学习诗歌有诸多益处,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综合语文素养等。因此,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众所周知,多媒体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声画结合等特征,利用多媒体辅助诗歌教学,不但可有效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兴趣,帮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情境,还能大大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等。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导入诗歌新课,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这样可有助于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情境,更好的体会诗歌所传达出的情感和意境;其次,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引入多媒体,根据诗歌内容插入配乐诗朗诵或视频,在优美的音乐旋律和有感情的朗诵之中,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升华学生情感,还能有效增强教学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如在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诗时,教师可事前利用多媒体搜集有关雪、优美风景及古今人物等的视频和资料,在授课过程中播放给学生欣赏,相信不但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帮助学生从更深层面上去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传授的意境,这远比教师反复地用语言进行讲授效果要好得多。

二、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作用和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品读诗歌,具体建议可从几方面着手展开:一是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诗歌含义,请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真正投入其中,融入个人情感,边读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此来加深理解和体会。比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其中重点字、词、句着重品味和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和理解了“山”与“海”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二是教师可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韵节奏,如在读杜牧的诗歌《赤壁》时,教师可请同学们对前两句的叙事和后两句的议论分别用不同的语调进行朗读,这样无形中就帮助学生明确了诗歌结构层次,从而更容易把握诗人所传达出的情感;三是教师可组织开展朗读竞赛,中学阶段的孩子们一般好胜心和好奇心都比较强烈,教师可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朗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如教师在教授诗歌《归园田居》时,可用十分钟时间组织朗诵竞赛,看哪一位同学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语调等,能准确快速背诵下全诗,相信此举定可有效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胜心,进而用心投入诗歌学习情境之中。

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来体会诗歌意境

要想真正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情绪体验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想象力,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之中,获得真正的艺术感受。比如,在学习伟大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时,由于这首词主要描绘了词人一次郊游流连忘返的经历,因此,教师可请同学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借助画面展开想象。在美丽的夕阳余晖之中,一个妙龄女子沉醉在藕花丛中恋恋不舍,似乎忘记了时间和周围的一切,在女子的旁边是亭亭玉立的红花、摇曳多姿的绿叶、幽深湛蓝的湖水,此情此景构成了一幅完美的人景结合,动景静景交相辉映的画面,可谓美妙至极。又或者在学习李商隐的诗《无题》时,教师可以其中的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为着眼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请同学们融入切身生活体验和感受,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诗人月夜无眠的画面及诗人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助于他们深刻感受作者所传达出的刻苦铭心的哀婉情感和氛围。

四、加强对学生的练笔训练

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可加强对学生的练笔训练,请同学们对诗歌进行仿写、改写及创作等,实践证明,这种练笔尝试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达到学以致用教学效果的有效举措之一。首先,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所谓仿写具体来讲就是在立足前人创作的基础之上,以一定的语言材料为范本,进行模仿写作,如可模仿范本的结构安排、用词、句式、情感表达方式等,学生尝试进行仿写主要有两点好处,一是降低了学生学写诗歌的难度,根据范本进行模仿,可对学生起到很大的帮扶和指导作用,有效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二是仿写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及自由发挥的余地,在给学生指明诗歌写作方向的同时又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自我才华;其次,教师可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改写,如在学完诗歌《石壕吏》之后,教师可请同学们根据诗中所传达出的妇人被抓走,门被踢开等内容,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把诗歌改写成一篇散文,这样不但可有效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能拓展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等,总之,益处良多。

五、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要提高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作出积极努力,尤其是教师,要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争取找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诗歌教学的成效,提高学生综合诗歌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志坚.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J].新作文,2011,(04).

[2]杨小华.在诗歌教学中凸显多媒体技术的优势[J].阅读与鉴赏,2009,(11).

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德育策略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学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我国自古以来都特别重视的道德精神,我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导致现阶段大部分在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都相对薄弱,大部分独生子女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强化独生子女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错误观念;集体主义也有助于改善现阶段的教育环境,提高班级凝聚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二)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作为中国公民必须具备的精神,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而言,更要树立强烈的爱国精神。无论何时何地,学生爱国主义的培养都是学校德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教育部门不仅要为社会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愿意为社会、为国家需要贡献自己青春的人才。爱国主义是所有德育教育中的首先要培养的精神,初中语文教学中也有许多例子能够促进学生提高爱国意识。

(三)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我国固有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乃至世界公认的德育精神,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无论是求学,还是进入社会,如果没有诚实守信的精神,很难获得较大的成功,对于学生的诚信教育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诚信教育的地位不亚于爱国主义。诚信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构建。

二、提高初中语文诗歌语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期我国社会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在这个转型期中,初中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决定了他们对于未来社会的影响,针对性地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有效地提升其对于社会贡献力量的重要途径。(可从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习惯养成需要加强等方面加些论述)从国家的角度上来看,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初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央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地强调,学生作为我国人才强国的宝贵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工作,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将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初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初中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了一个过渡作用,是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以及社会全面进步的前提。如果没有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会实现全面科学发展的学生素质;没有全面发展的学生,就不会有全面发展的社会。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当代中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以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

(一)培养学生爱护设备的好习惯

如上文所述,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培养其他德育精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从细节开始着眼于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用具,也是学生用的最喜欢用的教学工具。因此在课上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爱护教学设备、正确操作的思想。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向学生介绍教材隐含的德育精神,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德育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渗透,关键的是要使学生意识到自身问题的严重性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向学生充分介绍良好的个人习惯对于以后的成长的用处。良好的个人习惯要从细节开始注意,比如教师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时,要向学生特别介绍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反复的练习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再者,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向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中,正确规范的操作步骤不仅是对仪器设备的保养,也能促使学生强化自身操作的规范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德育精神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

德育精神在初中语文学科中有着广泛的体现,教师要注意如何将隐含在教材内容和日常教学安排中的德育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时轻松的掌握。比如在介绍相关抗日战争的历史时,教师要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文章,让学生明白我们当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并且目前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要让学生产生危机意识,让学生明确自身担负的责任,以此来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渗透。另外,配合我国技术人员自行开发探索的例子,比如文字处理软件方面的金山WPS,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教师在设置日常的课堂作业时,要尽量让学生发挥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在掌握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创新,尤其是在进行写作等能够体现创作者创新思想的教学内容时。

(三)在学校、社会、家庭间紧密构建德育网络机制

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更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职责。为最大限度地提升初中语文诗歌语言德育教育的工作效率,要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中建立起协调统一的德育教育网络,使学生在更具整体性的德育教育网络中接受教育。学校、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中德育观念的全面覆盖,能够促成学生德育教育统一机制的建立,社会各界在初中语文学生德育工作上的合作有力保障了学生德育教育的长效性。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初中语文要更为充分地挖掘校内部门的职能潜力,如调动学生管理部门、学校团委等机构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进行监控,通过增强教师机构与学校领导间的联系与交流,使得德育工作的成效与问题得到及时的反映和处理,以此提高学校对德育工作的监控力度,进而有效保障初中语文诗歌语言德育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四)坚定树立起初中语文诗歌语言德育教育发展理念

学校道德教育作为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受到国家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在我国初中语文的教育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地位,学校也应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德育大纲》中的要求树立起德育教育发展理念。坚定树立初中语文诗歌语言德育教育理念,要求初中语文领导能够摒弃专业技术教育优先的传统观念,将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到正确的教育位置上。在落实初中语文诗歌语言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保证在培养学生过硬专业技术的同时,也使其具备过硬的道德品质,使得学生在纯正思想品质的导向下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五)创新德育工作形式并细化德育目标

创新理念的融入是保证初中语文诗歌语言德育工作稳定发展的必须条件。为进一步丰富初中语文诗歌语言德育教育的工作形式,长久保持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支持态度,要在实际教学开展中充分创新德育工作的工作形式,并在课堂教学的主线下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德育课程内容的实践,树立起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德育课程的实践内容还能够更加充分地展现出学校精神和学校形象,使学生在增强机体荣誉感的同时,对德育知识也有了更深层的认知。

四、结语

德育教育是我国教育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存在于专门的课程教学中,其他课程中的教材内容中也有相当多的德育精神的表现。教师要注重结合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将德育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本着以专业知识理论教学为基础,强化学生自身道德水平建设,努力使学生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信息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岑爱音.刍议中职学生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技信

息,2013(7).

[2]吴刚.初中语文教学呼唤德育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2.

[3]卢杰.德育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4]王庆梅.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践[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仰望同样的太阳诗歌 篇8

生活总是和我开玩笑,

让我拥有你,

让我对未来充满幻想,

然后轻轻的带你离开,

让我陷入无底深渊,

也许

今生再也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在黑色的恐怖里,

我还在想着你的笑容,

那是我灵魂深处的太阳,

没有烦躁,没有恐怖,

只有童话的回忆在脑海,

一边一边的翻腾,

生活的玩笑还在继续,

人生的路途也在延伸,

我知道在星空下的你,

或许也在念着我的名字,

或许也在像以前的我,

畅想着未来的日子,

可惜,

我不能告诉你,

这是生活在欺骗我们,

你的脑海里只有画面,

没有任何的声音,

就像以前那个,

傻傻的我一样,

记得那时候你说,

“某人好傻”

可是现在的我,

还是那样的傻,

只希望生活,

不在欺骗你,

那个拥有天使之心的你,

我想,

生活就算是一个魔鬼,

也不会忍心去欺骗,

一个善良可爱的你吧,

我,

还在寻找太阳,

因为在太阳下有一个你,

也在仰望天空,

那暖暖的太阳。

我在冰封的记忆缝隙里,

看到你定格在风里的笑容,

但是在我,

一不小心的瞬间,

化为了漫天的夜色,

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即使是,

用眼泪洗涤过很多遍的眼,

也看不到你的,

任何笑容,

那是多么严重的错误啊,

是不可饶恕的罪行啊,

你总会给出,

最正确的的判决:

离别,

之后永别。

你让距离从零拉长到了,

天涯海角。

我不知道,

你在海角等待着谁的停靠,

因为,

我在天涯正拼凑着记忆,

向太阳恕罪。

曾经的曾经里,

我们说过的诺言,

是否会在,

未来的未来里,

依然那么美好,

就像春天里的野花,

铺满整整我们的心房,

但是,

无论天涯还是海角,

海枯或者石烂,

我依然相信,

那些未实现的,

总是会实现的,

当诺言实现的那时候,

你是否会,

痛哭到泪流满面,

你是否会,

紧紧的拥抱我,

就像昨天,

我在梦里看到的那样,

或许,

在这之前,

我应该问问你,

你还记得那些诺言么?

你还惦记着,

那些开在心房的花么?

无论你怎样回答,

我都会,

泪流满面,

因为我为坚持找到了,

终点。

好久不见,

原来是为了再见一面,

没有妄想的明天,

或许才是现实的今天,

无论怎样,

无论何时,

那一丝太阳依然照耀着,

昨天,今天,明天,

为什么我们,

还有,悲伤,寂寞,

因为我们,

不够坚信明天的太阳,

依然会给你,

灿烂的笑容,

曾经里的温暖,

不会再重复,

但是曾经里的我们,

还活着,

虽然只是你我,

路,

或许会有阴霾,

或许也会有跌倒,

可是太阳还是会升起,

还是会给你我梦的温度,

太阳或许会在你寂寞的时候,

落下,

空虚在你心里翻腾,

忘记现在的伤感,

太阳或许会在你心里,

重生,

那不是虚幻,

那是梦的颜色,

就像野百合,

开满了整整狂野时,

那疯狂的灿烂。

花儿开了,

天空晴了,

满山的草儿欢腾了,

只因为,

暖风来了,

吹进心里,

温暖了血液里的冷,

温暖了空气里的寂,

或许,

这是从遥远的地方来的,

天使的呼吸,

或许,

这也是太阳的火热,

感染了风,

然后,

风感染了我,

感染了,花儿,草儿,天空,

我突然相信,

明天,

那一夜的雨,

会是很暖很暖的`。

那是不会落下的太阳,

散落在窗外的阳光,

无限美好,

那一抹暖色,

填满多少人的花坛,

春色在,

我们依然会流浪,

在天色蔚蓝的地方,

在湖水碧绿的岸边,

在我们心里,

最美的夜里,

弄进一缕阳光,

让一切,

一切的忧愁,

蒸发,消散。

时间倒退,

我们的泪水就不会,

再往下流,

我们会在阳光里,

坚强,

然后望着远方,

迈出我们流浪的脚步,

在满是花儿的路上,

奔跑,

因为阳光,

所以我们,

无惧。

雨,

是太阳的眼泪,

是乌云背后痛哭者的伤悲,

我用手,

接住了一滴一滴的雨,

却无法体会,

那怕一丝的悲伤,

我也哭了,

不是因为悲伤,

不是因为回忆,

是因为,

这些雨水,

正滋润着大地,

滋润着黎明前静待开放的花苞,

滋润着黄昏后破土而出的嫩草,

我停止了哭泣,

尽管雨水还未停,

我深深的望着远方,

那里的生机勃勃,

可曾记得太阳的泪水,

可曾体会太阳的悲伤。

一夜,

一人,

一个山头,

一缕阳光,

总是我们最欢乐时,

最悲情的回忆。

太阳,

不落,

那是一种坚强,

也是,

一种快乐,

没有微风的晴天是孤独的,

那些夜空里的寂寞,

不曾被太阳温暖,

温柔的,

永恒的,

一直都是心里的太阳,

为了什么,

或许是为了什么,

那些黑夜深处的花儿,

总是期待,

凋零在清晨雨露消失的,

前一秒。

雨过天晴,

才是命运里最值得,

深思的一幕。

风带着柳絮流浪,

在这太阳暖暖的日子里,

仿佛追逐着,

往日的背影,

那现在,

只属于回忆的背影,

这或许是梦,

因为那背影,

渐渐的清晰,

这情景,

多少次出现在梦里,

多少次让我在夜里流泪,

这无关于背影,

无关于眼泪,

只是,

柳絮从未离开熟悉的树林,

无论风带着他去哪里流浪,

他都在仰望着太阳,

永远不会远去……

八音盒的旋律

下着美丽的咒语

我的爱情

应该放在那里

旧的音乐旧的旋律

屋里很安静

深深呼吸,你留下的白色外衣

那么寂静,那么绚烂美丽

孤单的芭蕾轨迹

划着爱情的回忆

我在忧虑

你会找谁来代替

孤单的芭蕾轨迹

划着爱情的定律

我在考虑

是否就这样放弃

八音盒的旋律

下着美丽的咒语

我的爱情

应该放在那里

旧的音乐旧的旋律

屋里很安静

深深呼吸,你留下的白色外衣

那么寂静,那么绚烂美丽

孤单的芭蕾轨迹

划着爱情的回忆

我在忧虑

你会找谁来代替

孤单的芭蕾轨迹

划着爱情的定律

我在考虑

是否就这样放弃

孤单的芭蕾在哭泣

八音盒的旋律

是它的唯一

你的外衣

是唯一来过的证据

孤单的芭蕾轨迹

划着爱情的回忆

我在忧虑

你会找谁来代替

孤单的芭蕾轨迹

划着爱情的定律

我在考虑

是否就这样放弃

八音盒单纯的旋律

弹奏着过去

闭上眼睛,还能看到你的离去

十一

秋叶无声的驱散了太阳的激情,

风带着寂寥肆虐,

在夜空下,

月亮一直都在,

只是雾霭蒙蔽了残花的心思,

当寒冬冰封了未来,

谁的脚步到过天涯海角,

当,时光摧残了记忆,

谁的岁月灿烂过梦里梦外,

薰衣草的味道,

缠绵在秋风里的思念中,

蒲公英还在远行,

还在追逐着幸福的样子,

谁的窗外是远方,

那还未曾到过的地方,

那是一个流浪者,

在秋风里独行往天涯海角的流浪者,

他看到了冰封的未来,

他灿烂了梦里梦外,

可是他未曾停止远行,

远行是为了到达远方,

远方是个梦,

梦,

需要追逐,

浅析初中语文诗歌的诵读教学模式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诵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诗歌诵读模式教学的基本含义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练,魅力无穷,同时它也是诗人言志抒情的艺术表达,凝练精辟的语言中富于跌宕起伏、平仄交错的音乐美,能够使读者涵咏体味,感同身受。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初中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160篇,推荐篇目不少于70首。”由此可见,古诗词的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诵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中央民族大学著名教育家徐世英教授曾说过:“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其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如同解剖,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的,诵读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边朗诵边阅读的学习方式,运用视、听、说三个主要感官,全方位投入学习,做到一心一意专注于学习,指导学生从诵读中发现、感受作者的情思,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审美关注与诵读兴趣,使学生从中收获语言美感,提高語感能力,提高学生的诵读记忆质量等,更好地从诗歌语言中“得其味,变成活的语气”。

二、诵读教学模式对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意义

首先,提倡诵读教学不仅可以促进中学生视觉器官、发音器官、听觉器官等生理方面的发育,而且因为它是一个潜意识下的认识记忆过程,是一个由量变逐渐积累发展到质变的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心理层面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再者,诵读教学模式旨在逐层落实“音读—情读—醉读”,让全体学生在看似简单诵读的基础上进行逐层深入的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唤醒自己的真情,特别是通过“醉读”,联系诗人的情感和学生自身的现实情感需要,让学生陶醉在诗境中,让其他同学陶醉在诵读学生营造的积极意义的氛围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最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诵读母语可以让我们寻找到本民族的精神家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可以说,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最基本、最实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读、诵读,“披文入情”,将外显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情感,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不仅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语感,还能激活其生活经验,愉悦其心灵,使其通过直觉、顿悟、感悟、联想、想象等途径,快速理解文本,提升民族自豪感。

三、诵读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有效运用的具体策略

(一)初读诗词,读韵味

为了提高诵读效益,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作品的不同艺术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可以听读、范读、领读,也可以齐读。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画出节奏,做到停顿正确。如在教授《赤壁赋》时,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了些什么,并感觉它的停顿在哪里。这是一个对文本整体感知的环节,无论学生的理解是对或错,是深或浅,是否全面,都可以暂时搁置,不做评价,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的理解或许会有失偏颇,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进一步去思考。

(二)想象诵读,悟诗情

任何文章的解读都不能离开对情感的把握,有些文章的情感是外露于文字上的,而有些文章的情感则是隐藏在文本深处的。比如《钱塘湖春行》,在优美的景物描摹中其实蕴藏着作者淡淡的哀愁,不仅有情感的流露,更有情感的变化。而《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又是怎样的?是单一的还是富有变化的?

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根据诗句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想象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情节、场面等,品味深蕴其中的浓浓情怀,读出作者的神韵,做到读中入境,读中悟情。其次要感受诗词形象,学习文化精髓,晓之以理朗读之。这样朗读就不只是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洋溢于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然成诵。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很容易就可以梳理出作者的情感脉络:乐—悲—喜。至此,我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能不能这样认为:我们已经读透了文章?这样设问目的在于告诫学生解读文本不应仅仅停留在文章表层,更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走向文本深处才是解读的根本。

(三)醉读,品味精华

通过赏析,学生对文本内容特别是作者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这些或多或少会带给我们一些启迪与思考。能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哪些句子或哪些段落对你产生人生启迪?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深化文本,在苏轼旷达的胸怀、超然的态度以及不滞于物、无碍于是的襟怀中寻求精神的碰撞与交流,凸显文本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冬艳.2年初中语文新课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浅谈初中语文中的诗歌教学 篇10

一、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初中语文阶段的诗歌考察方式是以主观题的形式来呈现的, 侧重的是考查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及审美能力。这种形式的考察, 对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特别是对诗歌语言的理解有重要的提升作用。但对于部分初中学生而言, 诗歌鉴赏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这几个问题也正是教师教学的重点。

1. 无法进入诗歌意境。

无论是唐诗, 宋词还是元曲, 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意境之上的。也正是诗词自身的意见, 让诗歌艺术长久不衰, 散发着永恒的生命力。把握诗歌意境, 是诗歌鉴赏的首要前提。但是, 当前部分学生无法找到有效的途径进入诗歌的意境。学生无法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感情融入到诗歌中, 不能真正达到诗我相融。而这也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 要解决的一个难点, 是教学的重点部分。

2. 无法把握诗歌语言。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有着自己的语言形式。从古诗词来说, 平仄、韵律等语言组织形式, 决定了诗歌本身的特点。这对学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但是初中诗歌教学的内容不在于此, 而是在于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内涵无法把握。因为无论是古代诗歌, 还是现代诗歌, 其语言的组织方式都是极为精炼的, 在短小的形式中包含了巨大的内涵。这就让学生在语言的掌握上形成了一定难度。如何让学生熟悉, 并掌握语言的使用方式, 就成了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诗歌教学的策略

针对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存在的难点,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做出相应的对策。当然, 所有的教学策略都是在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需要教师的自我把握。下文主要是从笔者的教学经验出发, 进行相关的阐述。

1. 从题材着手, 把握意境。

初中阶段的诗歌学习, 主要有这些题材:即事感怀诗、写景抒情诗、怀古咏史诗、赠友送别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田园隐逸诗、羁旅行役诗等。这些题材在写法和有着各自鲜明的特征, 如果学生能够正确的把握, 则在意境的判断上就显得更为容易。意境的产生, 其实与其题材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是题材是“边塞征战诗”则在意境上应该是倾向于苍凉、寂寞、艰辛、为国捐躯情感基调, 学生把握了这样的基调, 那对诗歌的意境也就了解了一半。如《使至塞上》, 看到“塞上”学生就应该意识到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 而诗歌营造的应该是苍凉、孤寂的塞外风光, 这也就是诗歌意境的所在。而事实上, 在实际的阅读中, 学生在前面的认识之上, 在阅读过程中, 也就真正进入了“诗人营造的孤独、寂寞, 感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 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这样的意境之中。那学生对诗歌的解读就有了基础, 对诗歌内涵的把握就有了思路。这正是初中语文教师在工作中, 要努力实现的一个目标。

2. 从关键词着手, 解读诗歌。

诗歌其实是语言的艺术, 在简短的字里行间, 充满了艺术的气息。也就是说, 解读诗歌, 就必须要在诗歌语言上有所了解。而这也恰恰是学生学习诗歌的难点。那教师如何让学生走出困境, 了解诗歌的语言艺术?如何让学生通过诗歌的语言, 掌握诗歌的内涵, 掌握诗歌这一中文学形式呢?笔者认为, 应该从关键词着手, 找到诗歌的核心点, 进而慢慢的解读出诗歌的核心内涵。所以, 要想准确的把握其思想内容, 就要弄清楚其中的关键词。如下题: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诗中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其在诗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在面对这首诗, 及其问题时, 学生如果能够从关键词着手, 则一切的问题就解决了。事实上这首词的关键词就是“折柳”, 其暗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也暗示了诗歌的主题。了解这一点, 此题的答案要点就出来了: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在中国的诗歌中“折柳”是朋友送别之情的化身,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暗含之意是希望“留”下朋友;思乡之情又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折柳”起到惜别怀远之意。

三、结语

总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诗歌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教师及学生都要一定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要尽量的通过各种方法, 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涵, 并在学习中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提升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琼;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王晨;论小学语文中的古诗与审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上一篇:qc报告范文下一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