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诗歌朗诵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浪漫主义诗歌朗诵

浪漫主义诗歌朗诵 篇1

——题记

近来由于去听邻校观摩课, 这个问题再次引起我的思考, 就是究竟如何指导诗歌朗读。无论是七年级的课堂, 还是高一的课堂, 只要教学诗歌, 指导朗读都是四条: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韵律;四是读出感情。这堂观摩课也不例外。我在想一个问题, 如果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掌握这些方法, 有没有必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一遇到诗歌就得从这些方面指导朗读?不指导行吗?不行。因为不去做这件事听评课的老师说你对朗读指导不够。也是, 教学诗歌不从朗读方法指导一下, 听评课的老师不但说你不注重学法指导, 而且还建议你指导后要做示范朗读。就如今天的观摩课《黄河颂》, 设了4个维度, 10个角度, 163个观察点来评这一节课, 评课组都针对自己的观察点来点评, 但是几乎所有的点评都在称赞优点后不约而同的指出本节课朗读指导不够, 怎样的不够没有说, 只说如果老师能范读效果可能会更好。诗歌的学习多数是以读促析,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嘛, 再说, 谁叫你是语文老师呢?会朗读是最低要求了。也就是说朗读指导和范读是诗歌教学时老师必须要做的两件事。

我们来做个数学推理:一个朗读好的语文老师必然是一个优秀的教师, 以此推论, 一个朗读不好的语文老师就一定不是一个好教师, 显然, 在此原命题和否命题都不是真命题。事实却是:一个朗读好的老师未必是一个优秀老师, 一节课范读做的很好未必是一节优秀课;一个朗读不好的老师未必不是一个好老师, 一节课范读做得欠佳未必不是一节好课。。诚然, 朗读是一个语文老师理应掌握的一种技巧, 然而这个“巧”字却是“艺术”的另一个称呼, 既然是艺术, 就是一种境界, 境界这东西是哲变的, 道是有形却无形。

朋友, 老师只是一种职业, 语文老师也只是一个凡夫俗子, 不是神, 是神还有专能专职, 并非事事精通, 就如“雷公”他就不会闪电, “电母”她就不会打雷。何况俗人乎。世界上的种种都是存在缺憾的, 维纳斯断臂、西湖断桥、月儿阴损等, 唯有缺憾的东西才是惟美的东西。十全十美“美”吗?不美, 因为你无法体会到“美”, 你不知倒底如何是“美”。看似扯远了, 其实不然, 通过这些我想说服你, 一节课是允许有缺憾的, 甚至是缺失。一个老师我们并不要求他样样精通, 一个语文老师朗读不好诗歌是非常正常的事, 这种能力受理解、思想、阅历、音色、音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甚至是一种以身俱来的能力。老天爷没有把这种能力赏赐给人人, 又何必强求呢。何况评价一节诗歌教学课, 我认为不能抓住老师朗读欠佳或没有范读这一点小辫子, 没玩没了, 也不能因为指出那几点方法, 就一概肯定。过去的老一辈教育家, 未必个个能读好诗歌吧。这个所谓的最底的要求, 其实是非常高标的。

到此, 你是不是认为语文老师朗读不好诗歌既然可以原谅, 就不要追究责任了。不, 我说的这番话, 不是为语文老师辩解开脱, 读不好是可以谅解的, 但难辞其责——指导的责任还是要追的。指导诗歌朗读也不是说一指导就把文章开头说的那四种方法罗列出来就行了。那四种方法具有万能性, 放之四海而皆准, 不管你是外国诗还是中国诗, 亦不管你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适用。这些方法错了没有?没有。关键是学生从七年级到高三, 就只记得这些干条条, 想必不能真真读好诗歌。诗歌朗读指导是非常考究的, 每次指导应依据内容而有所侧重。依我愚见指导应该在宏观把握下做到具体而微, 关键看“师傅”把“徒弟”引进门没有?当然“修行”就是学生自己的锻炼问题了。

如何引进门?其他方面在此不作展开论述, 我只就“读出感情”这一点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首先要教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当我们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时, 要读出什么感情?要让学生学会把握明确。比如《黄河颂》的感情基调是深沉激昂, 这是课文用文字表现出来的, 我们不朗读用看、用默读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得到, 而朗读是要用声音来表现这一感情的, 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 就会朝着感情表现的方向朗读。感情有了方向, 朗读就有了方向, 至于效果好不好, 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但只要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加练习总会有效果的。不宜笼统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其次, 培养学生的朗读情绪。

读者要在内心酝酿起与作者同呼吸共悲欢的情绪, 如果拿演戏来比方, 就是演员要入戏, 入角色, 只有这样才能读好诗歌。老师们都知道黄蓓佳的小说《心声》里的李京京, 在公开课上朗读《万卡》是读得最动情最好的一个。老师原先选定的学生全都没读好, 只有声音沙哑的李京京读好了课文, 就是因为京京的朗读情绪得到了培养, 人物万卡的经历让他想到了自己。所以指导诗歌朗读时, 可以介绍时代背景、人物命运以及用教学语言的渲染来调动和培养朗读情绪。情绪是朗读的铺垫, 铺垫到位了, 朗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再者, 还离不开对诗歌节奏的把握。

即在朗读速度快慢、语调起伏、声音轻重的变化对比中突显出节奏。采用什么样的节奏来朗读, 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如果感情沉郁悲壮, 易读得舒缓、低调、声势下趋;如果感情激扬奔放, 易读得明快、高调、声势上趋。

最后, 我想说评课也好, 上课也罢, 在所有的花招与形式都耍完后, 最后还是要返璞归真, 回到“教”的本质。

我们搞教学最好不要向着某一胡同走到底, 然后标榜这是与时俱进。这让我想起《德伯家的苔丝》首页的一句话:“字句叫人死, 精意叫人活”。

朗诵但丁诗歌的“首席肉贩” 篇2

“首席”是一个多么专业、多么至高的称号,我们听到过“首席小提琴手”、“首席编辑”、“首席设计师”,但我们很少听到过“首席肉贩”。这个发生在意大利“首席肉贩”身上的故事可能不仅会改变我们的做法,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想法。

达力奥·舍契尼的肉铺坐落在意大利的潘扎洛。这间肉铺除了历史悠久之外,并无其他过人之处,铺面规模一般,装潢普通,但却总是挤满了顾客。不仅潘扎洛的当地居民,甚至许多世界游客都会像参观景点般地前往达力奥的店铺。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买过牛肉的经历,但鲜有人会遇到肉贩一身素洁的衣服,一脸凝重的神情,边销售他的牛肉边字正腔圆地引用但丁的诗,真诚而陶醉地赞颂罗伦斯T骨牛排。甚至,当欧洲经济共同体因为恐惧疯牛病而下令销毁剩余牛肉、牛排时,达力奥买来特制的木盒,精心装入这些牛肉、牛排,在店门口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后,才将这些牛排深埋土中。

卖牛肉卖出万贯身家的达力奥成功秘诀是什么呢?是他的牛肉特别好吗?其实并不尽然。除了作为商品的牛肉在质量必须保证的前提下,达力奥更通过改变他的售卖牛肉的方式来改变他售卖牛肉的数量,他把销售产品的过程与方式也变做了销售的一个部分,他尊重他卖出的牛肉,一如尊重来买他牛肉的顾客。如此一来,他为他的商品无形地注入了可信赖的成功元素,想让他的牛肉不好卖可能都难了。

体现爱国主义的朗诵诗歌 篇3

国是国民温暖家。

国家强大民幸福,

国家贫弱遭欺压。

国是全体国民的国,

强国富国靠全体国民。

国家为国民造福谋利,

国民应为国家作贡献。

爱国是国民应尽责任,

爱国 是国民履行义务。

爱国必须维护国家利益,

爱国必须捍卫国家主权。

爱国就是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爱国就是为国为民排忧解难。

爱国就是为富国强国出策出力,

爱国就是做好为国为民的工作。

爱国要为国为民掌好权用好权,

爱国不能贪图享乐 枉法濫 用权。

爱国要真抓实干不能空谈空喊,

浪漫主义诗歌朗诵 篇4

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学校决定举办爱国主义诗歌朗诵比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普通话的口语表达能力,享受阅读的快乐。

二、活动主题:诵读爱国诗歌,争做博学少年

三、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热情,使师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

2、使广大的师生借优秀诗词诵读的平台,更新知识,发展智力,开阔视野,为终生学习发展奠基。

四、参赛对象:小学一年级到初三(46)班

五、活动时间:本周星期六晚上

六、比赛要求:

1.所选诗歌内容需脱稿朗诵,限时5分钟,要能够代表全班荣誉,避免出现个人单打独斗,要求班主任或语文老师,跟班教师精心准备。

2、学生参赛的诗歌是以“爱国”为主题的,从诗歌内容、语言表达和服装动作等多方面综合评分。

3、各班可在朗诵的形式上有所创新,可播放背景音乐,以创造良好的欣赏情境,获取良好的艺术效果。

4、朗诵要求语音清晰准确、抑扬顿挫、情感丰富、表情达意、仪表得体大方具有感染力。

七、会场布置:学生会成员

八、音响设备:拜景聪、赵永忠

九、比赛程序:

由各班自行组织,出场顺序将采用抽签的方式进行,于星期2之前上报本班朗诵名称、星期五之前把所需的背景音乐交到德育处

十、奖项设置:

小学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初中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

十一、评委及计分人员: 评委:各班班主任。计分人员:施文翠、王桂萍 附

诗歌朗诵比赛评分标准(10分制)

1、普通话标准流利,吐字清晰,音量适中,语速得当。(3分)

2、所选的诗歌主题鲜明,思想健康向上。(2分)

3、仪态大方、着装得体、动作适当。(1分)

4、感情充沛,感染力强,台风好。(3分)

5、形式新颖,令观众耳目一新。(1分)

大麦地中心学校校团委

浪漫主义诗歌朗诵 篇5

为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我校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良好的“书香校园”氛围,激发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与演讲能力,为学生创设才艺展示的平台。我校于5月12日下午4月12日,举办了“传承中华文明,争做美德少年”演讲比赛。

此次大赛分三组进行,分别是:低年级组、中年级组和高年级组。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将大家带入了一个又一个奇妙的世界,有蕴含道理的寓言故事,有轻松明快的童话故事,有催人泪下的亲情故事,有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选手们经过充分准备,各显其能,在比赛过程中,他们自信从容,慷慨激昂,声情并茂,用充沛的感情把美德传颂,引发台下阵阵掌声。

那有声有色的故事内容,那丰富有趣的故事情节,那一个个生动而又鲜明的故事角色,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赛场高潮迭起,激情飞扬。在比赛中,杨和润同学的演讲激情澎湃、大气磅礴;赵梓翔同学的演讲慷慨悲壮、刚强坚毅;姚雪洁同学娓娓道来、宁静美好。他们每一字、每一句都深深地吸引着评委和观众。

参赛的选手共有28名,比赛实行现场评分,并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校长在现场对选手们的表现进行给予了肯定,并激励同学们生活中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懂得分享,学会合作,无私奉献,执着追求,发扬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练就朴实无华之气、高雅圣洁之魂、从容淡定之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用自己的那份热情演绎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在人生的大舞台上秀出精彩,装点生活的诗意,争做一名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中华好少年!

(责任编辑:王玉芳 审核:侯继明)

新蔡县化庄乡中心小学

二0一八年四月

浪漫主义诗歌朗诵 篇6

一群众节目和群众文化的基本概述

1. 群众节目

群众节目作为一种新兴的边缘学科, 是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相对于专业性艺术节目来说的一种群众性、大众化的群体活动和文化生活。群众节目属于社会型活动, 具有业余性、群众性、多样性等特点。同时也是俗与雅、大众化与普及化相结合的文化艺术载体。

2. 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主要是广大社会群众在日常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创造形成的, 同时也在劳动和生活中进行传承和发展, 使社会群众能够从中获得精神享受和身心放松的一种文化。群众文化活动在加强人们锻炼身体的同时, 还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提升精神文明建设, 而且群众文化拥有大量的群众基础, 其几乎不存在任何限制因素, 下到儿童、上到老人等都可以参与进来。群众文化具有普遍性、多样性以及大众性等特点。

二群众节目的具体作用

1. 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

诗歌朗诵是群众节目中的一种。诗歌朗诵是人民群众在深入生活中感悟人生的一种文化体现, 其主要就是通过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 实现自身情感的一种表达过程。诗歌朗诵是人们传递信息和情感表达的有效手段之一。《诗大序》中曾表示, 当人们感到非常激动或者兴奋已经无法用正常言语表达时, 那么就将这种情感融入诗歌当中吧。从古至今众多诗歌中无不蕴含着诗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在诗歌朗诵过程中, 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赏者, 都可以从中得到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和情感共鸣。当前, 人们主要是通过表达、宣泄以及交流等形式, 来缓解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压力和不满情绪。所以, 他们在参与诗歌朗诵过程中, 不仅可以从中体会到群众文化的魅力, 同时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群众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

2. 有利于传播传统文化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 诗歌朗诵属于一种高尚而且时尚的艺术文化活动, 通过群众朗诵可以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在进行群众朗诵活动中, 记忆、学习各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语言文字符号, 群众可以通过肢体运动和语言, 将诗歌文化所蕴含的形与神充分“再现”出来。通过这种记录方式, 能够将传统诗歌文化中的动作精髓、韵律节奏、文化内涵等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将传统艺术形式继续发扬光大。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传统手段和途径才能将传统诗歌文化继续保留和传承, 从而在传播中不断进行创新和发扬。群众在对传统诗歌文化的继承、记录以及传播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所以, 群众朗诵作为一种文化形式, 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在群众节目编排中体现群众文化

1. 明确诗歌朗诵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编排诗歌节目中应该正确了解诗歌的具体表演形式, 从而促使群众节目的有效进行。通常情况下, 诗歌朗诵主要分为配乐诗朗诵和情景诗朗诵。首先, 配乐诗朗诵是我们在群众表演中经常看到的一种朗诵形式, 其主要是运用一首现成的诗歌或者即兴新创一首诗歌, 然后配上一首相配的音乐营造氛围, 通过多人在台上进行朗诵。其次, 情景诗是随着群众节目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各种LED屏幕、演员表演、布景道具以及灯光效应等多种元素的融入, 逐渐衍生出的一种新形式, 同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以及舞台元素、舞台调度等, 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 使得舞台表演更具有综合性和感染力。此外, 在情景诗的基础上还逐渐衍生出了一种情景诗小品和情景诗歌舞诗等。总之, 不管是情景诗还是朗诵诗, 都需要在诗歌朗诵的基础上增添各种舞台表现形式, 深化诗歌情感的表现力, 为群众带来一种强烈的共鸣。

2. 结合群众文化特点, 合理选择朗诵题材

群众文化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社会风貌与时代精神的重要反映载体, 在群众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因此, 群众朗诵作为群众节目的重要部分, 是群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需要创作者认真对待朗诵节目的编排工作, 结合群众文化和主体的特殊性来选择编舞题材, 通过巧妙构思来精心编排出可以反映社会文化和社会现象的群众文化的一个朗诵作品, 从而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在实际选材过程中, 编排者可以将眼光放到群众普遍关注的内容或者热点话题上, 根据群众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 有效选取和整合各种素材, 使其能够成为一部完整的群众朗诵作品, 从而吸引广大群众的目光, 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群众节目中来, 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巧妙地构思和编排朗诵内容

在朗诵节目的编排过程中, 编排者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特点和表演水平, 使得群众朗诵节目编排具有较强的普及性、大众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诗歌内容选题进行巧妙的构思和编排。我们需要从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寻找他们所熟悉的素材, 尽可能地设计出符合群众思想的诗歌情境形式, 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出群众的即兴创作作用, 从而实现诗歌内容的创新, 提升群众朗诵节目的整体质量和效果。群众的创作力是无穷的, 我们在进行诗歌节目的编排时可以充分地融入群众的文化生活中, 从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将群众的各种即兴表达语言和思想融入诗歌节目的编排中, 提升诗歌节目的大众性, 这样更能够被群众所接受, 从而实现理想的效果。

4. 结合诗歌主题内容, 合理配制音乐

音乐的选择和配制, 也是群众诗歌节目编排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群众节目编排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主要是由群众诗歌节目的特点所决定的, 因为群众节目的适用对象就是群众, 他们所具有的表演水平和文化素养, 使得他们对诗歌朗诵表演的参与通常都是靠“感觉”才能有效发挥出来, 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能够很容易地调动人们的情绪和感觉, 从而激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所以, 在群众朗诵节目的实际编排过程中, 我们也要遵循大众化、普通化的特点, 最好选择大众喜闻乐见、当下最流行的音乐, 而不是那些内容深奥、语言多样、韵律复杂的音乐作品, 尽可能地保证音律的明快性和简洁性, 这样才能更好地带动群众的感觉, 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提升群众诗歌朗诵节目的整体编排效果。

5. 合理运用道具, 发挥其修饰作用

道具在群众诗歌朗诵编排中的作用与音乐大致相同, 也是需要编排者重点考虑的内容。在编排中合理运用道具不仅可以对作品起到一个良好的修饰效果, 将群众朗诵的意图充分表达出来, 也是吸引群众注意和产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能够使节目构思变得更加具体化, 从而进一步提升朗诵节目的编排效果和水平。此外, 还要注重道具选择与朗诵主题之间的相符性, 充分运用道具实现创新的效果和目的, 使群众朗诵的主题、思想情感更加深刻和具有感染力。

6. 融入真情实感, 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

文艺作品通常都是将“情”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基础, 更是连接创作者、观看者以及表演者的重要线索。群众节目也是这样, 节目编排中所融入的真情实感和观众的共鸣程度等都是衡量群众节目的重要评价标准。目前, 在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环境中, 群众节目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和喜爱, 其中所蕴含的群众文化也是丰富群众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群众文化不仅具有社会实用、审美娱乐、文化传播以及宣传教育等功能, 而且朗诵诗歌节目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具有一定的宣传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 其中宣传教育功能比较突出。例如, 《看, 这就是我的家乡》这首朗诵诗, 其在开篇就运用了抒情描述手法, 将母亲河的旧貌描绘出来, 唤醒群众的记忆, 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 同时也为母亲河的变化和改造埋下伏笔, 让群众的大脑随着诗歌运转起来, 发挥想象将家乡的新颜和旧貌进行对比, 唤起群众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结语

总而言之, 群众朗诵节目作为一种群众节目, 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 具有一定的群众性、文化性、业余性等特点, 通过群众朗诵节目不仅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还能提升群众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素养, 有利于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和建设。因此, 我们在群众朗诵节目的编排过程中, 要注重体现群众文化, 从题材选择、动作设计、音乐选择以及道具运用等各个方面, 充分考虑群众的特点和基础水平, 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参与兴趣, 提升群众节目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金园园.探讨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大众文艺, 2014 (12)

[2]刘成骥.最活跃的群众文化——解析广场舞对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的影响[J].神州, 2012 (14)

[3]王书.广场舞——城市文化与群众体育的桥梁[J].搏击 (体育论坛) , 2013 (10)

[4]秦宗琼.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解析[A].2 0 1 6年1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5]严玮玮.群众舞蹈创新编排的几点思考——基于江苏省泰州市的大众文化探究[J].华人时刊 (校长) , 2015 (7)

浪漫主义诗歌朗诵 篇7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诗歌教学 朗诵

中学教学离不开语文,语文教学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诗歌对培养学生在文学方面的兴趣,比其他文学形式更直接、更合适、更优秀,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李道英教授说的: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是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它脍炙人口,对中学生来说,是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学好诗歌,懂些诗歌尤为重要。

一、朗诵诗歌的意义

1.感悟人性、情感之美。诗歌能够为人类的生命找一个存在的理由,正如荷尔德林说的“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老年如散文,中年如小说,青年如诗歌,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朗读者应该以情入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断的体会作者的感情,如果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不但能打动自己,还能感动他人。通过朗诵诗歌,能够将诗心、诗意、诗性、诗情铭于心中,在朗诵的过程中多一份豪情与从容。

2.体味思想、语言美。朱自清先生曾说过“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也就是说,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一半在于朗读的声音当中。朗诵将文章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文章对学生身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语文教学应该从正确的朗读方法入手,学生们通过反复的朗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使自己终身受益。

二、朗诵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1.细细品味诗歌内容,体会诗歌内涵意境。目前,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许多老师仅仅是将朗诵当作体会诗歌意境的初步手段,并没有予以重视,其实,朗诵应该贯穿在诗歌教学的始终。初次感知诗歌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默读,粗浅的理解诗歌的内容后,再进行朗诵,以此来了解诗歌中运用的各种手法以及诗歌的内涵,然后再进行朗读,以此来巩固朗诵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次课本中的《星星变奏曲》,首先通过老师的引导,帮助学生们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让学生们默读一遍,以此来体验旋律的变奏,然后再让学生们通过朗诵,深刻的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思想,再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们体会作者对美好、自由、光明的向往,以及愿意牺牲自我的精神。当学生们自己朗读完毕,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后,再由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们更进一步的理解诗歌的意境,并及时的更正一些学生因为偷懒,而生搬硬套的一些想法。

2.细细品味诗歌节奏,体会诗歌韵律之美。每一首诗歌都有自己的节奏,都是作者对自己感情的抒发,其韵律和节奏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们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诗歌朗诵的节奏有哪些呢?通常情况分为语调轻重、节奏快慢、音量高低以及气息强弱等,掌握了诗歌朗诵的这些内容,就能够很轻松的掌握诗歌的艺术效果。例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的:“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声音平仄、高低音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满怀激情、不能自已,对与诗歌意境的理解更加充分、饱满。

3.不同的朗诵方法,理解诗歌的重点。朗诵的方法有许多,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分组轮读法,在朗读诗歌的时候,通过将学生们进行分组,由不同的学生进行分排、分行轮流朗读,然后让学生们自己标注出自己认为的重点,然后通过小组内以及小组间的讨论,总结出诗歌中所有的重点内容;指名读,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由老师点名有一个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完一句或者两句后,再指名让另一个学生读,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显性的体会出来;表情读,这种方法是学生们根据字句的长短以及诗歌的节奏,用具体的动作、表情、姿态、声调等方法进行朗读,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们身临作者之境,理解作者更深层次的内涵,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问苍茫大地的声调低沉,谁主沉浮的高亢嘹亮,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与作者的感情起伏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以及朗读的声调,身临其境的朗读,更能掌握诗歌的精髓。

三、结束语

我国曾是一个诗歌大国,从《诗经》至《楚辞》,从陶谢至建安七子,再从唐诗至宋词,名家辈出,高潮迭起。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也是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诗歌具有如此大的魅力,所以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处于花季的中学生们,应该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在文学的殿堂中徜徉精神,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

【参考文献】

[1] 闫继红. 朗诵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 金色年华(下),2010(8);149.

[2] 刘萍.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朗诵的教学策略[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6);352.

[3] 王坤. 诗歌教学,不容忽视——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 (28);76.

浪漫主义诗歌朗诵 篇8

一、活动目的:

为了浓郁班级书香文化,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朗诵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朗诵艺术的兴趣;在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初步的朗诵技巧,提高他们的朗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他们热爱集体主义的情怀;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提高语文素质,感受祖国文字的语言魅力,继承和发扬祖国灿烂的文化,并激发学生珍惜幸福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活动要求:

(一)朗诵内容:本册语文课文第3、4、5课内容。时间控制在3分钟之内。

(二)朗诵形式:独诵、合诵。

(三)参加对象:二年级六班全体同学。

(四)活动时间:2014年3月28日中午14:30--16::20

(五)活动地点:二年级六班教室

(六)比赛过程及要求、所选诗词内容脱稿朗诵,限时三分钟。

2、比赛出场次序由抽签决定。、各班可在朗诵的形式上有所创新,可播放背景音乐,以创造良好的欣赏情境,获取良好的艺术效果。

4、朗诵要求语音清晰准确、抑扬顿挫、情感丰富、表情达意、仪表得体大方具有感染力。

(七)评委组成:

1、学生评委2人:

2、家长评委2人:

2、教师评委2人: 陈文 施昌雄

(八)评分方法:

满分为 10 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求平均分。

(九)奖励方法:

本次比赛按分值高低评出一等奖 5 名;二等奖 10名;三等奖 15名。(最终评奖结果以实际情况调整)

附件:评分细则 “我是朗诵小达人”诗歌朗诵评分标准

(评分分值:10分)

一、主题内容(2分)

1、主题(1分):寓意深刻,富有感召力和警世作用。

2、内容(1分):紧扣主题,充实生动,有真情实意。

二、普通话(4分)

1、发音(2分):语音准确2分,较准确1.8分,基本准确1.5分,不准确不得分。

2、语速(1分):语速恰当、声音洪亮1分;因不熟练,每停顿一次扣0.1分。

3、节奏(1分):节奏优美1分,节奏过快或过慢0.8分——0.6分。

三、表达(3分)

1、表达(1分):表达自然流畅,动作设计合理1分,表达自然大方、无动作0.8分——0.6分。

2、感情(1分):富有感情1分,感情处理一般0.8——0.6分。

3、感召力(1分):富有创意、引人入胜1分,有一定感召力0.8分。

四、台风(1分)

1、上、下场致意、答谢(0.5分)。

2、服装得体、自然大方(0.5分)。

附加分:

1、创新(1分):(1)表演者使用的诠释方式与众不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朗诵形式富有创意。

2、文明(1分):在整个活动中,学会尊重和聆听,举止文明。

2014年3月27日

爱国诗歌朗诵稿 篇9

当巍峨的华表,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当雄伟的天安门,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历史的耳畔,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是中国沧桑巨变的回响.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特质 篇10

关键词:李白诗歌 浪漫主义精神 特质 存在基础 现实意义

李白是盛唐这片文化沃土孕育出来的继屈原之后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情满、才饱、神足,充盈着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天马行空的神奇想象,既雄奇奔放,又飘逸俊美,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他以发自肺腑的咏唱登上了一个时代的顶峰,并以其积极浪漫主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影响着李贺、苏轼、陆游、龚自珍、毛泽东等各个时代的著名诗人。杜甫概叹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评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長”;皮日休说“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陆游曾“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①一代伟人毛泽东也经常圈阅手书李白的诗歌,烂熟于心,口不绝吟,认为“李白的诗是登峰造极的,他是空前绝后的不朽艺术家。中国至今没有人能超过李白、杜甫的诗才”。②针对前人注诗存在的轻李重杜的不公倾向,毛泽东晚年曾有扬李抑杜的想法,意在维护李白与杜甫双峰并峙的同等文学史地位。③好在我们今天正处在一个文学讨论自由、百花齐放的新时代,不管是“哭哭啼啼”的杜甫,还是“搞点幻想”的李白,④研究者们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力求将优秀的文学传统有效传承和发扬光大。作为“诗仙”的尊崇者之一,笔者试以有限的文字,从本质特征、存在基础、现实意义等角度初步论述其诗作的浪漫主义精神,以求正于大方之家,并期盼着对“诗仙”的研究有所启示或帮助。

汤显祖认为“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耳伯麻姑游诗序》),情是诗歌创作的最大诱因,是诗歌直接吟咏的对象。李白作诗,总是经常放任内心炽热情感的流动,以奔放的气势纵笔挥写豪迈的气概和激昂的情怀。李白抒情是喷发式的,他的感情易于触动而又浓厚热烈,一旦兴之所致,便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无论抒写失意,追慕往昔,还是放眼未来,总能让人在一种大气磅礴、起伏跌宕的抒情格调中感受心灵的强烈震撼。《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诗人一开始就把浓烈的情怀抒写出来,接着便是情感浪潮的汹涌喷发:“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古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激越跳荡的情感喷薄而出,如天际流,莽莽苍苍,滚滚滔滔。以歌、行、吟、谣为题的纵情长歌如《扶风豪士歌》、《少年行》等固然体现了似暴风急雨、骤起骤落的李白式抒情,而以饮酒放歌为言的《将进酒》、发蜀道难世道艰险的《蜀道难》等乐府古诗也处处有“我”,同样显示着李白跌宕舒展的独有抒情方式和把自己的个性气质有机融入诗歌创作的特征。李白“以历史上任何一个诗人都不可比拟的极其充沛和丰富的感情来铸造他的诗魂,编织他的诗歌”。⑤的确,以情纬诗,给情以超乎生死、冲决一切的强大威力,尊情而贬理,这正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精神最重要的本质特征。

(一)抒发建功立业、自信乐观的豪情

对建立盖世功名浪漫理想的无限向往和矢志追求,以及始终保持的自信、自负、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是李白诗歌抒情的基调,也是其浪漫主义精神的起点。理想化的人生目标一旦与洒脱不羁的个性、傲世独立的人格和奔放沸腾的情感结合,在诗歌创作中便会释放出一种开合随意、一气贯之的狂放气息,好为大言变成了解决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一把金钥匙,浪漫主义精神所具有的那种大河奔流的气势和力量便会推动我们进入变幻莫测的神奇境界,让我们顿生“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陪侍御叔华歌》)的念头,为理想中的灿烂人生而百般感动,奋斗不息。济苍生、安社稷,救黎民、做宰臣,这是李白的政治理想。“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驾去温泉宫赠杨大人》),他的抱负是高远的,他常以循道而求的孔子、匡扶社稷的傅李、决胜千里的张良等出将入相或为王者师之类的贤人自比。他确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他深信“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兰正字对雪见赠》),他自信“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梁园吟》)。他五次从政、五次破灭,每况愈下,虽然最后仍功未成、身未退,但他“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单华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继续以惊人的狂劲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呐喊着。甚至几乎掉了脑袋仍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给人强烈的精神震撼。

(二)抒发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激情

李白是一个积极入世的诗人,他不会披着浪漫主义的彩衣在“象牙塔”里自慰地舞蹈。对祖国壮丽奇美的山河,他总是热情礼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登高壮阔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面对如此壮丽雄阔的江山奇景,有谁能不产生强烈的审美共鸣,而学李白以如椽巨笔挥写奇思异想和壮阔情怀?诗中众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充分体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和驰骋天宇的丰富想象力,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激发出一种炽热的爱国情怀。“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为君谈笑静胡沙”,《塞下曲》、《永王东巡歌》等诗篇中奔涌的爱国情感正缘于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创建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诗人的爱国和爱家乡是统一的,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载名篇《静夜思》到“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的触景生情,哪一个远方游子读之能不凄然涕下?然而,浪漫色彩并未掩盖诗人对人民的关怀和现实的关注。“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对安史叛军分裂国家、虐杀人民的罪行,诗人愤怒痛斥;“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书太守良宰》)诗人在提出强烈控诉的同时,深切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战城南》反映了不义战争给士兵造成的惨祸;《丁都护歌》深刻反映了拉纤船夫痛苦的生活;《北风行》表现了被压迫妇女的不幸遭遇。诗人以喷火的眼睛审视现实的罪恶和丑陋,使其诗作多了几分厚重和收获。

(三)抒发张扬正道、鞭挞丑恶的悲情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知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临终歌之》),“有时忽惆怅,臣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宅,畏欲解世纷”(《赠何七官昌浩》),“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赠崔朗中宗之》),大鹏折翅、天马含冤,理想破灭、壮志难酬,李白对自身的不幸遭遇提出了愤怒的控诉。“韩信羞将绎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政治黑暗、吏治腐败,美丑不分、黑白颠倒,诗人对同代辅国之臣惨遭迫害表达了强烈的抗议;“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古风五十九首·其五十一》)、“悲来乎!悲来乎!秦家李斯早追悔,虚名拨向身之外……”(《悲歌行》),李白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出发,挥斥幽愤,伤己感时,表示了对往昔仁人志士不幸遭遇的极度不平和压抑人才、陷害忠良的最高统治者的无比激愤。愁是千古愁,恨是千古恨,悲是万世悲,李白的苦情感天动地!

(四)抒发傲岸不羁、粪土权贵的狂情

李白是狂傲的,“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与韩荆州书》)。对理想自由的苦闷炽热和呐喊呼号,时刻激发着诗人傲岸不羁、粪土权贵的叛逆精神。他轻王侯、戏万乘:“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他不肯屈尊、不慕权贵:“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挂颐事玉阶”(《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对现实人生的奋力抗争、对独立人格的执著追求、对自由生活的强烈渴望都使李白的诗歌更具“胸中一喷即是”的神奇力量,以“吾手写吾心”的强烈主观抒情色彩彰显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

“有性灵者自为龙”(汤显祖《张元长嘘云轩文集序》)。灵性是作者个人的文学才能、真知卓识和奇情异气,即才情。李白创作,天道自然,豪放不拘,目空一切,物我两忘,在浩大的宇宙间将生命意识推至极致,将人格精神推至极致,以对现实人生的执著追求完成天才的创造。以才赋诗,发乎灵性,自出机杼,反对规则、格法的束缚,以广阔的视野、卓越的思想,驰骋其心神于天地万物之中,从而创造出超凡脱俗的作品,这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又一显著特质。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王世贞《艺苑卮言》),才思是作品意境构成的重要因素,艺术构思取决于作者的才气学识。李白是中国诗坛最富有才气的诗人,他凭借非凡的才气开创了一代诗风。杜甫说“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才高心不足,道屈善邻”(《寄李十二白十二韵》),足见李白高出众表的诗才是当时所公认的。李白是天才,“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岁时,已经“作赋凌相如”了。及至成年,“天才英丽,下笔不休”。但他并不完全依赖天分,而是十分注重后天丰富知识和阅历的培育。他形容自己“书秃千兔毫,诗裁两牛腰”、“常横卷籍书,制作不倦”。即使被捕入狱,“犹读留候传”。读书专心致志,写作勤奋不倦。李白很相信自己的天才,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古来万事贵天生”,充分激发了主观能动性和创作灵感,勇于奋进而至老未衰,他的诗才气吞一代,目无千古,使读者兴会激扬;李白又是奇才。他的诗作总充满着奇思构想、奇特夸张和奇异意蕴。汤显祖认为:“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上下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见可以无所不知……彼其意诚欲愤积决裂,拿戾关机,尽其意势之所必极,以开发于一时”(《序丘已伯稿》)。李白正是这样的诗坛奇士,古人论著称他的诗“奇放”、“奇特”、“出奇”或“奇之又奇”,都是指他以才赋诗的异乎寻常、不同凡响。《蜀道难》、《将进酒》等即为典型之作,放荡不羁的狂想、悲愤难申的遭遇和上下求索的坎坷结合成旷世奇才的深沉呐喊,给人长河奔腾、惊涛拍岸的气势和力量;李白也是一个仙才。他口吐天仙之辞,笔写仙翁之语,身在人间,却与仙人对话,与神仙交友,仙风飘飘,道骨嶙嶙。太清幻境,天极西海,他都能跋涉登攀;白鹿仙鹤,鼎湖飞龙,他都能够驱遣乘坐;赤松安期,麻姑精卫,他都能妙笔点化。李白诗歌所创造的神仙氛围令人心旷神怡,“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的意蕴异常深刻。

李白以才赋诗,前无古人。天才使其构思敏捷,造语迅速;奇才使其诗风豪爽,视角独特;仙才使其诗格飘逸,情绪超然。唐人范传正说他“受五行之刚气,叔夜心高;挺三蜀之雄才,相如文逸。瑰奇雄廓,拔俗无类”(《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他学习传统,但不效法俗文,而是以其才气活用法度,自创体格。正由于此,李白才能以其清水芙蓉之态、天然雕饰之姿及无法之法创造出自由脱俗、飘逸奇美的诗歌极品,成为诗国最光辉灿烂的代表。

“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表现客观世界的奇情异气,绝不能局限于现实生活中仅有的表象,不能拘泥地“以理相格”,而应借助大胆的夸张、想象和幻想,“虽理之所必无,然情之所必有”。以神取胜,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取出人意表之法写“人世之事”,表“不可一世”的积极精神,这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另一基本特质。

倾泻恣意喷发、无拘无束的狂热激情,展示强烈的自我意识、率真的自命不凡和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就必须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大气表达方式。浪漫主义神奇的比喻、夸张等手法的运用和神话、传说等想象元素的进入,就为淋漓尽致地描画瑰丽的现实世界和情感世界提供了最有效的帮助。当平常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运用大胆的比喻、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难以表达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传说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这正是李白诗作给人以“笔下有仙气”的原因所在。“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以有形喻无形,大胆的夸张让人突感生活的沉重和现实的无奈;“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惊心动魄的比喻细致刻画了阵亡士卒妻子内心深处的悲哀和绝望;“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以五岳之轻言侠客然诺之重。此外如“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桃花潭水深千尺”等一系列奇特的比喻和夸张,都鲜明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信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醉人的审美愉悦。

然而,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比喻永远离不开出人意表的想象。以奇情壮采的《蜀道难》为例:“噫,吁嘘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一开篇就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吸引住读者的注意。紧接着,从蚕和魚凫说到五丁开山、文龙回日,全凭虚无的神话传说落笔,驰骋想象,烘托奇险的山势,并通过黄鹤、猿猱、悲鸟、子规鸟的夸张点缀和胁息、抚鹰、凋朱颜的叙述,完全摆脱时空界限的束缚,在人们的惊奇赞叹中完成“蜀道难”这一主题的提示和深化。《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诗人想落天外的名篇。沿着一条与天地星辰同呼吸的心路,诗人的梦境从幽美宁静的湖月飞升到奇丽壮观的海日,又从千岩万转的道路飞升到惊恐战慄的深林层巅,境界愈转愈奇,愈幻愈真。最后由梦境进入仙境,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奇特的想象,展示了梦境的自由美好,也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扣人心弦,魅力无穷。诗人在超越天际、神鬼难及的想象中,总能让人感受到一个个鲜活而富有力量的奇丽意象。李白诗中最突出的意象群当属大山、大川以及天、月。“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崔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拨五岳掩赤城”,山是奇险大山,高耸入云,飘然如仙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波澜壮阔、蔚为壮观的大川是诗人胸中的力量之源,激荡不已,生生不息;“何用孤高比云月”、“举杯邀明月”,与月对饮,目及天外,将生命的激情、伟岸的气质外化为奇美的意象,浪漫主义精神便有了全新的诠释。

李白作诗,以情赋诗,以才赋诗,以神取胜,以诗家之心去张扬诗歌的生命力。李白是卓越的和空前绝后的,他以发自肺腑的豪情咏唱登上了一个时代的顶峰,成为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继往开来的第一人。和屈原相比,他少了点哭腔和悲情,多了点乐观和豪迈,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他才能以其豪迈热烈的个性、强烈的反抗精神弹奏出积极浪漫主义的最强音。

(一)儒、道、侠思想有机统一

李白是一个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善于从不同的思想流派中吸取养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求大同存小异。从表面看,儒家、道家、游侠的思想有许多矛盾对立甚至水火不相容的地方,但李白能主动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巧妙地加以“扬弃”,从而“为我所用”。追求功名、寄情山水、求仙学道伴随了诗人的一生。与大多数盛唐时期的士人一样,李白也醉心于功名,时刻幻想着和古代策士一挥“编干诸侯”、“历抵卿相”,寄希望于风云际会,一鸣惊人;或如豪侠之士平交王侯,行侠仗义,建立盖世功名后归隐山林。所以,他一方面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欲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蔑视世间的一切。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要平交诸侯,长揖万乘。这样,他就得以将本不相容的儒、道、侠三家思想结合成“功成身退”这一人生理想,并成为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虽然他的浪漫理想经常被现实的坚冰撞得粉碎,但他的执著又使他始终保持着自信、自傲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将对功名的追求升华为积极进取的高风亮节,并进入具有侠义气概的理想化境地。这种思想反映到他的诗歌创作中,其浪漫主义精神就更加异彩纷呈。

(二)时代精神与个人气质完美契合

李白主要生活在盛唐时期,这一时期是唐王朝国力鼎盛、人民生活富足、百业兴旺的黄金时期,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得到了高度膨胀,张扬个性、奋发向上、追求自我价值成为时代主流,尚武任侠、求仙学道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并盛行一时。盛唐文化以其博大、浪漫、开放、创造、包容雄居当时的世界文化之林。一个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时代与李白热情、自信、天真、狂傲、仗义的个性气质相契合,引领诗人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去。袁行沛先生说得好:“盛唐文化的乳汁已经化为李白的血肉、骨骼、灵魂、精神。他整个儿地就属于盛唐。也只有盛唐这样的母亲才能培养出李白这样的儿子。”李白诗歌所表现的强烈功业心、顽固执着的自信、自我力量的高扬、超拔群芳的创造、诗韵回旋的动感和对自由精神的热爱、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无不打下深深的时代烙印和诗人的个性特征。这种契合为浪漫主义诗情奔流开凿了一条壮阔的运河,让其滚滚向前。

(三)诗人合一与天人合一

在浪漫主义诗人的眼中,人生应该是诗意的人生,诗意则应该是人生的诗意,诗歌与人生合一才是完美的。作为李白人生三大主题的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无不被炽热的诗情笼罩住。在诗的王国里,他从容编织不同凡响的理想,轻松排解“人生在世不得意”的烦恼,挥刀斩断束缚自由的绳索,放纵真我的情感。所以,李白选择了以诗记录历史,以诗演绎人生,以诗歌唱大我。他以整个生命的神奇力量,展开“无往不到的想象之翼”,执着地追求理想,顽强地表现自我,“笑傲万古空无人”。直至大限之际,“入水中捞月而死”,追思人生的最后诗意。基于对诗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认识,李白自觉地拥抱自然、融入自然。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挫折和失落,都可以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得到补偿。这种与自然泯一的思想正是他自由性格和浪漫诗情的生发点,他由此向往山水、寄情山水,从自然与求仙中获得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逍遥境界,一种使心境得以恬静和自我得以充分提升的人生境界。无论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天上来”的“黄河之水”,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诗人都倾注入无限的激情。

对艺术上的浪漫主义,毛泽东1938年4月在鲁迅艺术学院所作《怎样做艺术家》的报告中曾有过精辟论述:“艺术上的浪漫主义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殊不知积极浪漫主义的主要精神是不满现状,用一种革命的热情憧憬将来,这种思潮曾在历史上发挥过进步作用。一种艺术作品如果只是单纯的记述现状,而没有对将来的理想的追求,就不能鼓舞人们前进。在现状中看出缺点,同时看出将来的光明和希望,这才是革命的精神,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有这种精神。”伟人的论述对我们解构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内在蕴含和现实意义很有帮助。李白终其一生,都以其灼热情怀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纵情地歌唱祖国的壮丽河山,猛烈地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严肃地关注现实人生。他以勇敢的精神想人所不能想,歌人所不敢歌,创导了一种全新的诗风,开阔了诗歌的美学境界,把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诗风推向一个崭新高峰,具有锐不可挡的气势和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李白那种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执着精神对心灵矮化的中国文人来说,都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撼动,并永远鼓舞着积极向上的人们昂首前行。这正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最大现实意义之所在。

(一)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歌手

李白是盛唐时代的骄子和伟大歌手,他的诗歌充满了盛唐时期奋发向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万众一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新时代,我们正需要无数象李白这样胸怀远大理想而又胸襟广阔的诗人,礼赞我们伟大的时代;需要像李白一样英勇无比的斗士,来荡涤社会的污垢;需要李白这样富于创造精神的先进人物,来建设和创造重要发展机遇期的先进文化,鼓舞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心与战斗力。

(二)独立的人格永放光芒

后人推尊李白,不在于他天才式的想象和磅礴的大气,而在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个性风采。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风骨,与自然合一的潇洒,狂放不受约束的禀性以及清水芙蓉的真我,都是他独立高尚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以其精彩引领我们阔步前行。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冲击的今天,始终保持一份天真,矢志坚守一份净土,拒绝形形式式的物欲诱惑,就显得更加难得和宝贵。而这,正是李白留给后人的重要精神食粮。只要我们努力从中汲取养分,我们就一定能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走出心灵的阴影,大踏步向既定的目标迈进。

(三)永不言弃是走向辉煌的保证

李白狂放的一生,都在为理想歌唱。虽然五次出山都遭受失败的沉重打击,但他却永不言悔,始终保持着乐观和自信,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直至完成“水中捞月”的壮举,他仍未实现“功成身退”的美好愿望,但他早已以其坚韧和执着竖起了另一座人生丰碑——一座闪烁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高峰。就此而言,他是成功的,他的成功在于他的坚持和永不言弃。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坚持和执着。只有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坚定地向着既定的目标阔步迈进,我们才能登上精神的新岸,用成功的喜悦拥抱灿烂的明天!

注释:

①姜亚林,《阅读大师·文学艺术卷》,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5月。

②龔国基,《毛泽东与中国古代诗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6月。

③孙琴安,《毛泽东与刘大杰谈古典文学》,《文艺报》1991年12月28日。

④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⑤康怀远,《李白批评论》,四川出版集团,2004年9月。

⑥《文学论集·第六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3月。

上一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实习下一篇:万州区中医院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