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共8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上午好!我叫XXX,毕业于XXXX,2010年进入XXXX局工作。XXX年XXX月按照厅党组的统筹安排,我有幸来到省厅挂职锻炼,在这里我衷心地感谢厅党组给予了我这次学习锻炼的好机会!
到省厅挂职锻炼,对于在基层工作的我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因而我非常珍惜这一年来的每一天,我始终端正态度,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以不负领导对我的信任。
现在,我将一年来的挂职工作的情况及收获体会汇报如下:
一、挂职锻炼基本工作情况
在XXXXX办公室工作期间,按照组织分工,我主要负责省A类重点项目用地联审联批月度统计通报、省政府领导分包推进重大项目用地保障的督促落实,在领导和同事们帮助下,较好地完成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每月定期统计重点项目用地保障情况,对超期未办理的新开工重点项目,进行及时了解和督促,按时出月通报,共完成《河南省国土厅关于2017年A类新开工重点项目用地保障情况通报》9期,在大家共同的努力和配合下,截止2017年底全省A类新开工重点项目保障率达92%,创历年保障率新高,为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积极参与重大项目用地协调服务工作,协助领导主动与项目所在地沟通联系,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进行记录,对一些项目存在的问题,需省厅解决,及时汇报相关领导,有效推进解决重点项目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三)协助领导联合厅信息中心研发了河南省国土重点项目用地监管信息系统,实现了新开工项目实时监测、进度信息自动汇总、项目查询浏览等功能。目前该系统已通过试运行,2018年已正式开始启用,直接取消了原来的纸质月报,提高了信息化管理水平,为实施重点项目管理提供了准确信息。
(四)积极参与省重点项目名单遴选工作。结合现行国家政策和重点项目用地保障的实际情况会同各业务处室认真研究,对明显不符合用地政策或前期工作明显不足的项目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建议省政府重点办尽量不列不符合用地政策的项目,将前期工作明显不足的项目列入前期项目。今年计划新开工项目由432个减少为387个,前期项目由7个增加为17个。为省政法确定重点项目名单提供支撑,依法合规保障重点项目用地。
(五)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实质,积极参加党委组织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各项活动,每次上党课及开支部等党员会议,认真做好相关会前准备及会议过程中的会议记录,积极报送心得体会,报送的《炼心砺志坚党性、严以律己守清廉》曾被厅机关党委评为“十佳优秀观后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本人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使我更加坚定了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
二、挂职锻炼的收获和体会
感谢组织给我这次挂职机会,让我学习了很多、感悟了很多、获启了很多、成长了很多。除了在知识增进、实践能力、工作水平、协商方法、思维习惯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之外,我还在学做人、懂生活、悟社会等方面也均获得许多极具智慧性的启迪。
(一)深切的体会到省厅领导及同事们的人格魅力。这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经历,也给我留下了精彩而美好的回忆。还记得刚来省厅的时候和处里的各位领导初次见面的情形,本来很紧张的我,见到主任及同事们如此和蔼可亲,顿时感觉放松了很多,特别是回想一年来的工作经历,深深的感受到领导及同事们在这段时间里给予了我足够的宽容,支持和帮助,他们对我的关心、支持、帮助也时时感动着我,让我充分感受到了领导们“海纳百川”的胸襟,“平易近人”的优秀品质,这样的品质深深感染了我,让我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进一步走向成熟。在对他们肃然起敬的同时,我为我能够有机会成为他们其中一份子而感到惊喜和幸运。
(二)深切的体会到领导及同事们严谨的工作作风。领导和同事们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严谨、敬业、创新创优的工作作风让我受益良多,既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又活跃了思维。印象最深的是我刚来厅里挂职的时候,处里联合各相关处室组织开展了一次“关于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保障协调会”王主任在会上一丝不苟的神情,认真记录发言人的每个关键问题,并很有条理的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汇总发言的情形,当时被领导那种认真,敬业的精神所深深的震撼,主任的那种认真负责、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我,并以他们为榜样,提升对自己的要求,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要时刻严格高标准要求自己。
(三)深切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前在基层工作的时候,掌握的知识仅限于和自己工作相关的一小块知识,平常也不注重理论和业务方面的学习。到省厅以后的工作面向的是全省,牵涉到和各业务处室及方方面面的单位打交道,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处理好工作上的各种问题,深刻的体会到自己的业务知识的匮乏。幸运的是在XXX主任发起的每周处室内部人员轮流给大家讲课的活动后,感觉自己不论是在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还是业务知识方面的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学习到了很多,而且是真正的学到了心里,这样的创新的学习方法为我们处里每位同志将来更好的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也深刻体会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四)深切的体会到挂职锻炼的重要性。通过这次挂职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挂职交流是培养、锻炼干部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深深的懂得了组织安排机关干部双向挂职的良苦用心,炼钢需淬火才能保证钢的强度和硬度,干部要通过挂职锻炼才能在实干中磨砺成长,更好地履行职能,尽责担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想我的想法定会比之前更加成熟,开展工作定会比之前更加沉稳,考虑问题定会比之前更加周到,这次挂职的经历是珍贵的财产,必将对我今后在工作中起到灯塔般的指引作用。希望组织能够延长我的挂职时间,因为好多工作都还没有完成,好多东西还没学够学深,更不舍离开这里的领导和同事!
日前, 国家能源局在京召开首都大气污染防治能源措施落实会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等企业主要负责同志签订了重大能源保障项目任务书。
吴新雄在讲话中指出, 大气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是涉及群众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能源行业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 充分认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切实承担源头治理的责任, 坚决做好北京清洁能源保障。
随着无线电新技术、新设备的快速发展,利用无线电手段进行作弊的案例,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类考试中。高科技作弊手段不仅用于司法考试和高考、社会证书、资格认证等考试,还走进了各类高校,严重破坏了公正和公平的考试环境,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早在2007年的高考、司法考试中,浙江省政府就正式出台了有关重大考试进行无线电保障的文件。各级无线电管理部门也开始对各重大考试进行无线电监控,防范考生利用无线电设备作弊。
考试作弊愈演愈烈
目前,在全国性重大考试中利用无线电作弊的违法行为呈上级趋势,考试无线电作弊形势严峻, 尤其是在全国性大型考试中,各地无线电管理部门每年都能查出一大批作弊案例。考试公平、公正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浙江省无线电管理部门从2007年开始开展全国性大型考试的无线电保障工作,主要有公务员、高考、中考、研究生考试、司法考试、一二级建造师考试等。
以绍兴市为例,绍兴市无线电管理部门每年需要参与9项重大考试保障,2007年至2011年,累计出动人员666人次,立案处理11起,涉案人员31人,没收设备及附件计22件。
2007~2011年绍兴市重大考试无线电保障基本情况表
就目前情况而言,利用无线电通信设备作弊主要是采取有组织、团队分工合作的运作形式。作弊过程大致如下:进场取题。选派合作者报名参加考试,进场后用伪装的微型摄像机将试卷拍成图片传送到场外;场外做题。考场外的人通过无线电台接收装置获得考题,然后电脑上网将试题发布在QQ群,邀人分工做题,将答案汇总后再发送至QQ群;答案传送。考场外参与作弊的同伙,收到答案后,利用无线发射装置,将答案传输至作弊考生所携带的无线接收装置。而答案信息的获取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是考场内接收器直接显示(如手机短信、伪装的电子表滚屏显示等)。第二种是通过微型无线耳机系统进行信号中转,用音频发射器(项圈式或腰带无线音频发射器)传到考生耳内的强磁、米粒耳塞。
近几年查处的考试作弊案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考试作弊主要发生在考试过程的后一阶段。在上述所说的接收方式中,第一种接收方式所运用的作案工具隐蔽性差,被抓风险率高,因而使用的人不多。但对无线电管理部门来说,由于手机信号的加密,所以也不能对这些信号进行监控。第二种接收方式的作案工具主要是音频发射器(项圈式或腰带无线音频发射器)和米粒耳塞。音频发射器和米粒耳塞都可以做得很小,音频发射器可以做成项圈式或卡片式放在皮夹里,米粒耳塞可以放进耳朵深处,而且听的十分清楚。由于该套装备隐蔽性极强,所以受到许多不良考生的关注。由于该套装备是通过对讲机所用的频率进行传输,传送的都是语音信号,所以很容易被监测发现。
从各个环节维护考试公平
考前准备充分,明确分工,相互配合
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络衔接,建立联合值班机制,设立应急预案,做好考试保障中的配合工作。特别是与公安、人事、教育、招生办、司法局等单位的配合,明确在作弊案件发生时的处理分工和流程。
无线电管理部门内部应明确具体分工。针对高考、中考、公务员考试等考点较多的情况,视监测设备、监测人员和执法人员数量进行分组、分区域监测保障。同时明确监测人员、执法人员、后勤人员等的分工。
考试前两天应加强对考场周围的电磁环境监测。一方面,保留电磁环境频谱,以便考试期间比对电磁环境变化。另一方面,加强现场法纪宣传,利用考生熟悉场地的时间段进行警示。
确保各种监测设备、执法设备、执法文书等准备齐全完好。配备录音笔,特别是在传送作弊语音出现时,录音保存证据以便执法取证。接收机、警示仪等设备应事先在考场试用,确保能够监测覆盖和有效压制。
开考当天考生进场前,利用监测车宣传、横幅标语提醒等方法,进一步向考生进行宣传提醒。
各部门协调配合查处作弊信号
先确定作弊信号大方向,再利用便携式场强仪进行逼近。利用监测车和其他工作用车(注意隐蔽)在考场周围巡测,找准信号强度较大方向;或者利用考场周边相对制高点,用EB200等便携式接收机进行测向定位。然后要与行政执法人员密切配合,利用EB200等设备进行场强逼近。
要特别留意考场周边的三种作弊多发区域:一是考场周围的宾馆或高层写字楼,尤其是靠近考场方向的宾馆。二是考场周边马路上的小车,也是作弊人员经常利用的方法。部分作弊人员在小车内利用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或手机上网等形式,从网上下载答案后向考场内发送信息。三是考场周边相对制高点也是作弊人员较多出现的区域。
接近干扰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注意监测人员、监测设备以及作弊人员的安全,避免意外发生;及时取证,警惕作弊人员当场损毁作弊工具;尽可能在执法人员或公安人员陪同下进行查处。
执法查处程序到位,注重收集证据
执法的流程主要有以下步骤:在考场外进行无线电监测、监听;发现不明信号立即通知考务办公室,保存频谱图及录音,进行测向查找干扰源;紧急情况下,可启用警示仪进行信号压制;找到干扰源后,报公安将发射设备使用人带回考务办公室;对考场内和考场外一起参与作弊的人员做调查笔录,并对设备进行证据保存;根据规定的执法文书流程进行操作;下达行政处罚告知书和决定书;完成结案工作。
不断提高技术手段,提高查处能力
在无线电管理部门的严格执法下,作弊者提高了警惕性,也更加狡猾,他们通常采用各种技术手段逃避监管。作弊频段从常用对讲机频段开始转向其他无线电业务频段,避开了正常使用的对讲机频段,干扰频段从400MHz向200MHz和600MHz发展,部分地市甚至出现了数字化的案例。作弊工具也日趋多样,如米粒式隐形耳机、手表式接收器、橡皮式接收器等等,使干扰查处难度日益增加。同时,作弊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利用无线电发射设备作弊的考试范围呈扩大趋势,特别是一些从业资格类的考试也多次出现利用无线电作弊。此外,作弊案还呈现出团伙化趋势。从目前查处的案例来看,绝大部分作弊考生都是从网上获取作弊手段相关信息,从网上购买考题答案,同时购买作弊设备(一些作弊工具考试结束后还能以60%~80%的价格被作弊团伙回收)。
nlc202309032144
面对这种问题,无线电管理部门应积极研究,不断提高技术手段和查处能力,努力维护考试的公正和公平。
问题及建议
执法人员、监测人员、监测设备不足。目前,出现作弊的考试范围在不断扩大,从高考、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到注册会计师、建造师等各类从业资格考试,都出现利用无线电发射设备作弊的现象。与此同时,执法人员、监测人员、监测设备却明显不足,当有多个考点需要分组监测保障时,难以兼顾和有效监测。
作弊设备层出不穷,出现数字化信号趋势。目前作弊工具已出现向数字化信号发展的趋势,干扰查处难度不断增加。同时,目前的警示仪信号压制效果不佳,压制情况下考生仍能听到答案语音信号。
作弊信号发射时间短,作弊人员警惕性强。从目前查处的案例来看,绝大部分考试作弊案例较多发生在考试进行一个小时以后,英语类选择题量较多的考试甚至集中在考试结束前半小时内。作弊人员看到监测车或监测人员出动或者靠近时,立即停止发射信号,给查找信号源增加了难度。
与公安执法人员配合有待加强。目前在执法过程中,不可能特地安排一个警察跟着监测车走,大多数情况下警察都不能随叫随到。如果警察很久才到,作弊人员早就收工了。干扰源虽然找到了,但无线电管理部门没有对设备使用人限制自由的权利,万一出了什么事,就会很被动。因此,非常需要加强与公安部门的配合,完善联合保障机制。
执法效率有待提高。对参与作弊的设备,无线电管理部门必须先行登记保存,但先行登记保存是有时限性的,只有七个工作日。按目前一般程序的执法流程,在七个工作日内很难做出行政处罚决定。
针对上述问题,要想真正做好考试保障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提高对考试无线电保障工作的认识。从维护考试公平、公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无线电保障工作的意义,并且积极主动地完成保障任务。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加快制定重大考试、活动监测保障的相关法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分工配合。加大对小型、微型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生产、销售渠道的监管力度。重视研究解决很多学校在非大型考试场合使用手机屏蔽器等设备对公众移动通信产生严重干扰的问题。组织监测人员开展对最新的无线通信技术和产品的宣传和培训。
强化考试保障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由教育、公安、保密、无线电管理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协作,特别是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协作,并明确相关牵头单位,做到程序明确、责任明确。
加大对作弊源头的处罚力度。考试期间考生雇熟人在考场外利用无线电发射设备,把答案传送给考场内考生,对这一现象进行处理的依据也仅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处罚力度轻,违法成本低,这也是导致作弊现象突出的一个原因。目前,对网上销售答案人员的追踪流程尚未建立起来,往往处罚完考生就结束,对答案流出的源头没有进一步跟踪处理。
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监测保障审批制度。进一步树立无线电管理部门的形象,积极参与重大活动、重要时点的监测保障工作,建立一整套监测保障审批流程。
最后还要切实加强行政执法力量。建议成立省级无线电执法大队,统一制服,建立快速处理流程。从而有效查处各类考试作弊现象,既从源头上加以遏制,又在执法查处过程中不使一人漏网,真正为广大考生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制订本指南。工作原则和要求
重大活动的公共卫生保障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工作原则:预防为主、卫生安全第一的原则;接待单位负第一责任的原则;依法监督与技术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主办单位、接待单位、卫生部门要根据活动的规模、规格、时间的长短以及影响范围等实际情况,各自制定卫生保障工作方案以及对参加者和工作人员的行为要求,使重大活动的公共卫生保障工作更可靠、更科学、更规范,确保重大活动参与者不发生传染病的传播流行,不发生重大食物中毒和公共卫生安全事故,保障重大活动顺利进行。为此,要认真做好如下各项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管理责任;
2、做好宣传培训,增强卫生意识;
3、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卫生质量;
4、加强执法检查,杜绝事故隐患;
5、经常性监督与突击检查相结合;
6、运用快速检验检测的方法和手段,及时发现可疑污染物,采取果断防制措施;
7、建立、完善突发卫生事故的报告、应急处理和控制机制。
工作内容
工作内容
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包括如下的工作内容:
1、设立卫生保障工作机构;
2、制定卫生保障工作方案;
3、重大活动期间食品、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保障的实施;
4、医疗救护条件的准备与实施;
5、传染病(包括呼吸道、消化道、虫媒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卫生保障非常措施。工作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救护机构职责
1、卫生行政部门:
(1)省卫生厅(或承担卫生保障工作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重大活动的公共卫生监督、医疗救护保障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和指挥,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督导,监督各项保障措施的全面落实。
(2)各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分级管理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本辖区重大活动的公共卫生保障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和控制,充分体现“条抓块管、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工作责任制。
2、卫生监督机构:
(1)针对重大活动特点和具体情况,根据省卫生厅(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重大活动卫生监督保障工作计划和方案,制定重大活动公共卫生监督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预案。
(2)执行和落实重大活动公共卫生监督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做好对接待单位的卫生监督和业务培训工作。
(3)负责对接待单位的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饮水卫生进行监督和抽检。
(4)负责对重大活动指定的接待单位、活动场所、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审查、确认工作。
(5)必要时,指派卫生监督员进驻接待单位。
(6)执行规定的报告制度,负责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现场调查处理工作。
(7)负责收集、整理、上报公共卫生保障工作信息。、医疗救护机构职责
(1)负责制订活动期间的医疗救护方案,常规病人的诊断、治疗、特殊病人的转运、隔离。
(2)根据接待单位、主办单位的工作需要,派出医护人员驻点值班。
(3)及时向驻点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可疑食物中毒或传染病病人情况。
(二)主办单位职责
1、向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单位提供重大活动的背景材料,协商、确定需要公共卫生监督保障的内容和要求。
2、根据卫生监督部门的意见选择具有《食品卫生许可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的合法生产经营单位以及符合卫生要求,具有与接待任务、规模相适应的单位作为接待单位。协助卫生监督部门开展对接待单位的审定工作。
3、成立公共卫生保障小组,负责与相关服务单位的协调和沟通。
4、为公共卫生保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设备。提供卫生保障工作所需的经费。
三)接待(服务)单位职责
1、根据卫生行政部门制订的卫生保障工作指引,结合接待任务情况,建立接待单位法定代表人及其所属上级主管部门两层负责的领导责任制,以及分工负责的组织机构。
2、建立和完善各岗位的工作责任制,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规范和卫生管理制度,严格按规定的工作规范和操作程序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3、执行规定的相关事项报告制度。
4、严格执行有关的卫生技术标准和卫生规范,保证食品、生活饮用水的卫生质量和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
5、落实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工作。
6、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或卫生监督机构员提出的工作要求或整改措施。
7、满足在特定条件下的各种工作要求。
工作步骤
(一)主办单位
1、向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单位提供重大活动的背景材料(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人数、规格、日程安排等),协商、确定需要公共卫生监督保障的内容和要求。
2、制定公共卫生保障方案,成立公共卫生保障小组。
3、协同卫生监督机构审查、确定接待单位。
4、公共卫生保障的准备与实施过程中,负责与相关服务单位的协调和沟通。
(二)接待单位
1、制定接待方案以及公共卫生保障方案。
2、配合卫生监督机构和主办单位做好审定工作。
3、落实卫生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有针对性地做好重大活动卫生保障的人员培训工作。
4、活动期间卫生保障措施的实施。
(三)监督部门
1、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以及主办方提供的背景材料制定卫生保障工作方案。
2、会同主办单位开展对接待单位的审查验收工作,并监督其整改措施的落实。
3、做好活动前卫生监督员的培训工作。
4、速测、应急设备、工具的准备。
5、活动期间卫生监督保障方案的实施;根据活动期间发现的新情况或隐患,提出相应的监督意见或对策。
6、非常情况的应急处置。
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保障食品卫生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对具有特定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及其他重大社会活动(以下简称重大活动)实施的专项食品卫生监督工作。
第三条 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坚持预防为主、属地管理、分级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 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分为全程卫生监督和重点卫生监督两种方式。卫生行政部门依据重大活动具体内容,确定实施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的方式。
第五条 重大活动的主办单位应当对重大活动食品卫生安全负责,主办单位与接待单位应按照本规范的要求,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
第二章工作程序与内容
第六条 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于活动举办前二十日将以下相关信息及资料,通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登记备案:
(一)重大活动名称、举办时间、举办地点、参加人数;
(二)主办单位名称、联系人、通讯方式;
(三)接待单位名称、数量、地址、联系人及通讯方式;
(四)参与活动人员驻地分布和餐饮、住宿情况;
(五)供餐单位、供餐形式、供餐地点及重要宴会、旅游活动、重大活动期间指定或赞助食品等相关情况。
第七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重大活动相关信息及资料,开展以下工作:
(一)制定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预案,主要内容包括组织领导、工作任务、职责分工、监督监测计划及经费预算;
(二)制定重大活动食品污染及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三)对接待单位开展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和食品卫生状况评估;
(四)做好卫生监督人员、物资、车辆、通讯等后勤保障工作。
第八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预案、重大活动食品污染及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并通知重大活动主办单位。
第九条 重大活动接待单位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持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
(二)具备与重大活动供餐人数、规模相适应的接待服务能力;
(三)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达到A级标准(或具备与A级标准相当的卫生条件);
(四)食品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检查证明,健康档案记录完备;
(五)食品及原料供应渠道符合卫生要求,相关证件资料完备;
(六)生活饮用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重大活动情况提出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 卫生行政部门对接待单位进行食品卫生监督评估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接待单位卫生管理组织、管理人员、卫生管理制度设立情况;
(二)食品生产经营场所布局设置、卫生设备设施运行情况;
(三)食品生产加工制作过程卫生监督检查情况;
(四)直接入口食品及食品工具、用具、容器卫生监测情况;
(五)食品从业人员身体健康检查证明及健康状况;
(六)接待单位存在的食品卫生隐患问题及卫生监督意见;
(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重大活动情况规定的其他内容。对接待单位食品卫生监督评估的方式包括卫生管理资料审查和现场食品卫生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在评估工作结束后三日内撰写《重大活动接待单位食品卫生监督评估报告》并送交活动主办单位、接待单位签收。接待单位应依照卫生监督意见内容进行整改,主办单位应当督促检查整改情况。
第十二条 重大活动全程食品卫生监督主要包括:
(一)审查食谱、食品采购、食品库房、从业人员健康、加工环境、加工程序、冷菜制作、餐具清洗消毒、备餐与供餐时间、食品中心温度、食品留样、自带食品和赞助食品等内容;
(二)卫生行政部门选派专职卫生监督人员进驻重大活动现场,对食品生产加工制作环节进行动态卫生监督,填写卫生监督笔录和卫生监督意见书;
(三)实施食品卫生计划监测和现场食品卫生快速监测。
第十三条 重大活动重点食品卫生监督主要包括:
(一)审查食谱、食品采购、从业人员健康、冷菜制作、餐具清洗消毒、食品留样等内容;
(二)根据重大活动规模、人数确定是否选派卫生监督人员进驻重大活动现场;
(三)对食品生产加工制作重点环节进行动态卫生监督,填写卫生监督笔录和卫生监督意见书,必要时进行食品卫生监测。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食品,接待单位应停止使用:
(一)食谱审查认定可能引发食物中毒的食品;
(二)卫生检验可疑阳性的生活饮用水和食品;
(三)未能出示有效食品卫生许可证的直接入口食品;
(四)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食品原料、半成品和成品;
(五)外购散装直接入口熟食制品;
(六)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为预防食物中毒而规定禁止食用的食品;
(七)国家、地方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第十五条 发生可疑食品污染、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重大活动接待单位应向所在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和重大活动主办单位报告并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一)配合医疗卫生机构抢救治疗病人;
(二)立即停止食品生产加工和供餐活动;
(三)保留造成或者可能导致食品污染、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四)配合卫生行政部门现场调查取证,如实提供食品留样及相关证据和材料;
(五)依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的卫生监督意见立即整改。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组织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对可疑中毒或污染食物及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开展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及采取其他处置措施。
第三章组织管理
第十六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要求,负责组织落实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任务。主办单位应保障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监测所需的工作条件,提供相应工作支持。
第十七条 重大活动期间,卫生行政部门、活动主办单位、活动接待单位应建立有效的食品卫生监督信息沟通机制。
第十八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将重大活动期间的食品卫生监督监测结果、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告知重大活动主办单位,涉及保密内容的应遵守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管辖区域内重大活动接待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包括接待单位卫生资质、条件设施、安全标准、操作规范、卫生培训、实验室设置等内容。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条 省级以下卫生行政部门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参照本规范执行。
办安全 [2010]88号
关于印发《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规定(试
行)》的通知
各派出机构,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集团公司,各有关电力企业: 为规范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加强电力安全保障工作的监督管理,保证用电安全,根据《电力监管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我会组织制定了《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规定(试行)》,现印发你们,请依照执行,执行中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告电监会。
附件:《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规定(试行)》
重大活动电力安全 保障工作规定
(试行)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二○一○年十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4 第二章 工作职责.......................................3 第三章 保障工作方案制定...............................7 第四章 安全评估与隐患治理.............................9 第五章 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控.............................8 第六章 电力设施安全保卫...............................9 第七章 配套电力工程建设.............................131 第八章 用电安全管理.................................141 第九章 电力应急管理.................................153 第十章 电力安全保障实施.............................164 第十一章 电力安全保障监管...........................186 第十二章 附则.......................................197 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规定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加强电力安全保障工作的监督管理,保证供用电安全,依据《电力监管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承担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任务的电力企业、重点用户和电力监管机构。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重大活动,是指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或认定的、具有重大影响和特定规模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等活动。
第三条 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确保重大活动期间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确保重点用户供、用电安全,杜绝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停电事件发生。
第四条 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应当遵循“超前部署、规范管理、各负其责、相互协作”的工作原则。
第五条 电力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承担重大活动期间发电、输电、供电设施安全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的职责。
重点用户是安全用电的责任主体,承担重大活动期间其产权范围内的变压器、线路、自备应急电源等用电设施安全可靠运行的职责。电力监管机构依法对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实施监管。第六条 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包括保障工作组织机构建立、保障工作方案制定、安全评估和隐患治理、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控、电力设施安全保卫、配套电力工程建设、应急机制建立等工作。
实施阶段,主要包括落实保障工作方案、人员到岗到位、重要电力设施及用电设施的巡视检查和现场保障、突发事件处置、信息报告等工作。
总结阶段,主要包括工作评估总结、经验交流、表彰奖励等工作。
第七条 电力企业、重点用户和电力监管机构应当结合安全生产日常工作,建立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常态机制,推进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第八条 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中应当严格执行保密制度,防止涉密资料和敏感信息外泄。
第九条 电力企业、重点用户、电力监管机构、重大活动举办方等相关单位应当相互沟通,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电力安全保障工作。
第二章 工作职责
第十条 电力企业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关于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的决策部署;
(二)提出本单位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制定本单位保障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开展安全评估和隐患治理、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控、电力设施安全保卫等工作,确保重大活动期间电力设施安全运行;
(四)建立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应急体系和应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及时处置电力突发事件;
(五)协助重点用户开展用电安全检查,督促重点用户进行隐患整改,开展重点用户供电服务工作;
(六)及时向电力监管机构报送电力安全保障工作情况。第十一条 重点用户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关于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的决策部署;
(二)制定、落实重大活动安全用电管理制度,制定电力安全保障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及时消除用电设施安全隐患,保证用电设施安全稳定运行;
(四)建立安全用电应急机制,制定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及时处置涉及用电安全的突发事件。
第十二条 电力监管机构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主要职 责是:
(一)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的决策部署;
(二)建立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监管机制,协调、指导电力企业、重点用户开展电力安全保障工作;
(三)监督检查电力企业、重点用户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开展情况;
(四)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和重大活动举办地人民政府,解决电力安全保障工作相关重大问题。
第三章 保障工作方案制定
第十三条 电力企业应当根据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任务的特点和要求,制定本单位电力安全保障总体工作方案,并报电力监管机构备案。
总体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工作目标、组织机构、重要电力设施范围、分阶段重点工作、监督检查等。
第十四条 电力企业应当在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总体工作方案基础上,针对生产专业和生产环节的不同特点,细化工作目标和措施,根据需要制定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专项工作方案。
第十五条 电网企业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专项工作方案主要有:
(一)调度运行专项方案:内容包括重大活动期间电网运行 方式安排、供(配)电设施接线方式、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措施等;
(二)设备运行专项方案:内容包括电力设备隐患排查治理计划、设备运行维护措施等;
(三)供电服务专项方案:内容包括重点用户的基本情况、供电服务措施等;
(四)网络与信息安全专项方案:内容包括重点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敏感信息管控措施、实时监测措施等;
(五)安全保卫专项方案:内容包括重要电力设施的安全保卫范围和标准、现场看护安排、巡视检查制度等;
(六)配套电力工程建设专项方案:内容包括配套电力工程建设计划、进度安排、施工质量保证措施、大负荷试验方案等。
第十六条 发电企业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专项工作方案主要有:
(一)生产安全专项方案:内容包括重要发电厂范围、隐患排查治理计划、设备运行维护措施等。水力发电企业还应当包括大坝、水库运行安全相关内容;
(二)物资保障专项方案:内容包括煤、气、油、化学用品等生产物资供应保障措施;
(三)厂区安全保卫专项方案:内容包括主厂房、升压站、制氢站、油区、灰坝、水电站大坝等重点部位的安全保卫措施、现场看护安排、巡视检查制度等;
(四)网络与信息安全专项方案:内容包括重点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敏感信息管控措施、实时监测措施等;
(五)环境保护专项方案:内容包括环保设备在线运行保障措施、污染物减排措施等。
第十七条 电力企业可根据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任务要求和本单位具体情况,对专项方案内容进行调整,并可根据需要增加其他专项方案。
第四章 安全评估与隐患治理
第十八条 电网企业应当开展以下重大活动安全评估:
(一)电网运行风险评估:对影响主配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因素和环节进行评估;
(二)设备运行安全评估:对输电、变电、配电设施的健康状况、运行环境等进行评估;
(三)网络与信息安全评估:对重要网络、重要应用系统、门户网站、电子邮件及网络互联接口等方面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估;
(四)应急能力评估:对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队伍、技术装备、物资储备、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估;
(五)用电安全评估:对重点用户运行管理、人员资质、设备状况、自备应急电源配置、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估。第十九条 发电企业应当开展以下重大活动安全评估:
(一)设备运行安全评估:对发电机组及其辅助设备、相关涉网设备等电力设备的健康状况、运行环境等进行评估;
(二)燃料保障能力评估:对发电用煤、油、气等燃料的供应风险、保障能力等进行评估;
(三)危险源安全状况评估:对列入国家、省、市级的重大危险源,以及企业内部确认的其他危险源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估;
(四)网络与信息安全评估:对重要网络、重要应用系统、门户网站、电子邮件及网络互联接口等方面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估;
(五)水电站大坝安全风险评估:对大坝及附属水工结构状况、防洪度汛、安全保卫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估;
(六)应急能力评估:对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队伍、技术装备、物资储备、后勤保障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估。
第二十条 电力企业应当结合安全评估工作,全面治理安全隐患。对可能影响重大活动供电安全的隐患,应当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资金,落实时限,完成整改工作。
第二十一条 电力企业应当将重大活动安全评估和隐患整改情况向电力监管机构及时报告。
第五章 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控
第二十二条 电力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 保障要求,制定重大活动期间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策略和防护措施,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
第二十三条 电力企业应当对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和人员落实、安全策略配置、网络边界完整性防护、网络设备和服务器配置、病毒防护和操作系统补丁升级、应用系统账户口令管理、机房出入人员管理及系统维护操作登记、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及数据备份、应急响应与灾难恢复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二十四条 电力企业应当按照分区防御策略要求,落实网络互联接口管控、网站入侵防护和病毒木马防治措施,开展对互联网出口、对外服务业务系统和终端计算机的安全监测。必要时可以临时采取其他非常规措施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并将有关情况报电力监管机构备案。
第二十五条 电力企业应当对重大活动相关网络设备、操作系统、应用系统进行重点安全防护,严格网络设备安全配置策略,安装系统补丁,开展容灾备份,落实移动存储介质管理措施,及时分析日志。
第二十六条 电力企业应当依据国家和行业等级保护要求,开展为重大活动提供服务的电力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建设,及时完成相关信息系统的定级、备案、测评、整改工作。
第六章 电力设施安全保卫
第二十七条 电力企业应当建立重要电力设施安全保卫机制,综合采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防止外力破坏、盗窃、恐怖袭击等因素影响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
第二十八条 电力企业应当与公安(武警)、当地群众建立联动机制,根据重大活动的时段安排和重要电力设施对重大活动可靠供电的影响程度,确定重要电力设施的保卫方式。
(一)警企联防。电力企业在发电厂、变电站、电力调度中心等相关电力设施、生产场所周边设置固定、流动岗位,由公安(武警)人员与本单位安全保卫人员联合站岗值勤;在重要输电线路沿线,由公安(武警)人员、企业专业护线人员、沿线群众按照事先制定的保卫方案进行现场值守和巡视检查。
(二)专群联防。电力企业在发电厂、变电站、电力调度中心等相关电力设施、生产场所周边设置固定、流动岗位,由本单位安全保卫人员站岗值勤;在重要输电线路沿线,由本单位专业护线人员、沿线群众按照事先制定的保卫方案进行现场值守和巡视检查。
(三)企业自防。电力企业组织本单位生产操作人员、安全保卫人员,按照事先制定的保卫方案,对相关电力设施、生产场所进行现场值守和巡视检查。
第二十九条 电力企业应当将需要实行警企联防的重要电力设施名单报电力监管机构备案。
第三十条 电力企业应当加大电力设施物防投入,加固、修 缮重要电力生产场所防护体,按照需求配置、更新安保器材和防暴装置,并对安保器材、防暴装置的发放、使用和维护进行统一管理。
第三十一条 电力企业应当在重要电力设施内部及周界安装视频监控、高压脉冲电网、远红外报警等技防系统,并保证技防系统正确投入使用。
电力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将重要变电站、发电厂重点部位等生产场所的视频监控系统接入公安机关保安监控系统,实现多方监控。
第三十二条 重要电力生产场所应当实行分区管理和现场准入制度,对出入人员、车辆和物品进行安全检查。
第三十三条 重要电力设施遭受破坏后,电力企业应当及时进行处置,并向当地公安机关和所在地电力监管机构报告。
第七章 配套电力工程建设
第三十四条 电力企业应当及时掌握配套电力工程建设情况,做好其接入系统的准备工作。
第三十五条 电力企业应当采取措施,确保配套电力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保证工程按期投入使用。
第三十六条 电力企业应当及时组织完成新投产设备的传动试验等工作,对新设备运行情况进行重点监测,并创造条件对新设备进行大负荷试验。第三十七条 重大活动举办方应当为配套电力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八章 用电安全管理
第三十八条 重大活动举办方选择活动举办场所、相关服务场所时,应当优先选择具备双回路及以上供电电源、自备应急电源容量满足保安负荷用电要求的场所。
对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场所,重大活动举办方应当协调相关单位,采取建设临时电力工程、租赁应急电源等方式,提高供电可靠性。
第三十九条 重点用户应当掌握用电设施基本情况,建立并及时更新变(配)电设备清册、电气接线图、设备试验报告、二次设备整定参数等档案资料,并按照供电企业需要向其提供。
第四十条 重点用户应当根据电力安全保障工作需要,明确工作目标,制定重大活动期间用电设施运行方案、安全保卫措施等,明确活动期间用电设施操作要求、巡视检查规定、自备应急电源运行方式,保证用电安全。
第四十一条 重点用户应当对用电设施的运行方式、运行环境、健康状况等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四十二条 重点用户应当开展用电设施隐患排查和预防性试验,并创造条件进行大负荷试验,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供电企业应当对上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第四十三条 重点用户电气运行人员数量应当满足用电设施运行维护需要,电气运行人员应当按照国家和行业规定持证上岗。
第四十四条 重点用户应当根据重大活动保障工作需要,储备必要的用电设施备品、备件和应急物资。
第四十五条 重大活动举办方应当协调解决重点用户在用电安全中存在的问题,监督重点用户对用电设施安全隐患进行整改。
第四十六条 供电企业应当开展重点用户供用电安全服务,提出安全用电建议,督促重点用户进行安全隐患整改,指导重点用户维护维修用电设施,协助重点用户制定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
第九章 电力应急管理
第四十七条 电力企业、重点用户应当建立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四十八条 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人身事故、电网事故、设备事故、重点用户停电事件、发电厂全厂停电事故、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事故、防自然灾害、燃料供应紧缺事件、防外力破坏和恐怖袭击、环境污染事故等应急预案。
第四十九条 电力企业应当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和演练,及时完善相关应急预案。
第五十条 电力企业应当配置应急队伍及装备,足额储备应急物资。
电力安全保障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应当在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实施前落实到位。
第五十一条 电力企业应当开展电力预警工作,及时掌握气象信息、自然灾害情况,研判电网负荷变化趋势,适时发布电力预警信息。
第五十二条 重点用户应当编制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五十三条 经常举办重大活动、经常为重大活动提供服务的场所,应当按照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关于加强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配备自备应急电源,并定期维护。
第五十四条 电力突发事件发生后,电力企业应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恢复重点用户供电,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电力监管机构报告。
受到影响的重点用户应当及时启动自备应急电源,保证保安负荷用电。当自备应急电源启动失效时,供电企业应当提供必要的支援。
第十章 电力安全保障实施
第五十五条 电力企业、重点用户应当根据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需要,提前完成保障准备工作。
重大活动开始前,电网企业应当适时安排相关电网保持全接线、全保护运行方式,不安排设备计划检修和调试。
第五十六条 电力企业、重点用户应当按照重大活动安排及电力安全保障工作方案规定,及时启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并保证各项方案、措施落实到位。
第五十七条 电力企业、重点用户应当实时监视、监测电力系统和用电设施运行状态,严格按照电力安全保障工作方案规定开展重要电力设施、用电设施特巡检查,及时消除设备缺陷。
第五十八条 电力企业、重点用户应当跟踪掌握重大活动举办期间自然灾害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电力设施、用电设施故障影响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的事件发生。
第五十九条 电力企业、重点用户应当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各级领导应当深入现场,指挥、协调、监督本单位电力安全保障工作方案的实施;生产运行人员应当按照岗位职责要求,执行巡视、检查和报告制度。
电力企业、重点用户应当保证应急物资、应急车辆、常用备件保持随时可调、可用状态。
第六十条 电力企业应当实时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运行情况,及时发现信息安全风险,并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保证网络与信息系统运行稳定,防止敏感信息泄漏。第六十一条 电力企业应当按照电力监管机构的要求,指定专人负责,及时、完整地报送电力安全保障工作信息,主要包括:
(一)电力系统运行情况;
(二)电力生产事故,发电、输电、供电设备故障情况;
(三)重点用户可靠供电情况,供电服务开展情况;
(四)电力设施安全保卫工作情况;
(五)网络与信息安全情况;
(六)自然灾害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情况;
(七)需要报告的其他情况。
第六十二条 电力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电力安全保障活动的新闻宣传及信息发布程序,及时、准确发布电力安全保障工作信息。
第十一章 电力安全保障监管
第六十三条 电力监管机构应当及时了解电力企业、重点用户保障工作开展情况,提出监管要求。
第六十四条 电力监管机构应当根据电力安全保障任务需要,制定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保障工作目标、组织机构及其职责、保障工作范围及时限、工作要求、应急措施、监管措施等。
第六十五条 电力监管机构应当对电力企业、重点用户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进行专项检查,督促电力企业、重点用户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六十六条 电力监管机构应当编制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包括:各部门职责、应急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等。
电力监管机构应当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
第六十七条 电力监管机构应当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协调,通报电力安全保障工作情况,协调解决电力设施安全保卫、发电燃料供应、重点用户用电安全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第六十八条 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实施期间,电监会派出机构应当及时掌握电力安全保障工作实施情况,并向电监会报告。
第六十九条 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实施期间,电力监管机构应当实行24小时值班和12398电话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应当随时保持与政府有关部门、重要电力企业的沟通联系。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七十条 电力企业、重点用户、电力监管机构应当及时总结电力安全保障工作经验,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第七十一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临时组织的重要活动,电力企业可以参照本规定相关要求,开展电力安全保障工作。
电力企业应当及时将上述电力安全保障任务向电力监管机构报告。第七十二条 本规定下列用词的含义:
(一)“重点用户”,是指重大活动举办场所、相关服务场所,以及可能对重大活动造成严重影响的其他用电单位。
(二)“重要电力设施”,是指与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相关的发电厂、变电站、输(配)电线路、电力调度中心、电力应急中心等电力设施或场所。
(三)“配套电力工程”,是指与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相关的永久性或临时性新建、改建、扩建电力工程。
第七十三条 电力企业、重点用户可依据本规定,制定本单位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实施办法。
第七十四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电力 保障 规定 通知
抄送:国务院应急办,公安部办公厅,国家安监总局办公厅。
第十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将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及其社会公布情况记入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纳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用体系,并与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依法依规实施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对社会公布内容有异议的,由负责查处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复核和处理,并通知用人单位。
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处理决定被依法变更或者撤销的,负责查处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变更或者撤销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社会公布内容予以更正。
第十二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予以处理。
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既可能发生在地方,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也可能发生在部队内部, 直接危害官兵健康权益, 严重削弱部队战斗力。特别是近年来, 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高, 涉及面越来越广, 影响也越来越大, 对后勤保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随着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展, 部队职能任务进一步拓宽, 参加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已成为部队的一项基本职能。部队必须适应职能任务的拓展, 重视并加强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后勤保障特点规律、行动方法、保障措施等理论的研究, 特别要突出对后勤应急指挥、应急协同和应急支援的研究, 形成全面、科学、系统的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保障机制, 为今后部队参加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后勤保障提供更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一、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部队后勤保障工作的要求
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传播快速、传染率高, 危害严重。由于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突然, 涉及面广, 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或损失, 往往引起社会恐慌, 危害相当严重。一般来讲, 当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出现后, 为了尽快控制事态, 消除危害, 部队往往临危受命, 在极其严峻的情况下受领任务。后勤准备的时间极为短暂, 甚至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 仓促展开, 形成“边行动, 边准备、边保障”的特殊局面, 要求部队后勤保障提前谋划、反应迅速。
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涉及部队和地方的部门多, 牵扯范围广。处置此类事件是一个多部门协作、多系统联动、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 要求部队后勤保障增强统筹协调能力, 优化保障力量, 形成保障合力。首先, 要有一体化思想, 充分认识到地方和部队在维护群众健康方面目标的一致性, 军地多部门联合协作的必要性, 在同一组织领导下, 共同促成军地一体联动和整体效益的发挥;其次, 要有联合行动的意识。保护突发事件人员的健康危害, 不是一个部门单独行动就能完成的任务, 是军地联合的共同责任, 必须同一行动, 各司其职, 协调一致才能完成任务;再次, 要有主动协同意识, 军地联合的基础在于事前和事中的协同, 只有在联合体各方积极主动的协同, 才能保证整体效益的发挥和产生一体联动的效果。
二、制定和完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后勤保障机制
(一) 制定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后勤保障预案
快速反应的前提在于预有准备。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后勤保障预案是增强后勤保障预见性和计划性, 提高后勤保障时效性的重要前提。方案主要包括后勤保障组织与职能、后勤保障力量编制与储备、应急物资储备等内容, 涉及卫勤保障、财务保障、军需保障、心理疏导等多个方面。组织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救援行动后勤保障的专业性强, 不确定性因素多, 参与处置力量多元, 要求预案编写科学合理、针对性强。要根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 结合本单位实际, 制定出灵活多样、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预案, 做到多案备选、多手准备。保障预案制订后, 要及时组织后勤保障预案检验性演练, 针对演练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修订并进一步完善, 确保事件发生后立即行动, 忙而不乱。部队要着眼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特点规律, 科学周密地制定后勤保障预案, 使之与担负的救援任务相适应、与部队救援预案相配套, 与上级保障预案相衔接。
(二) 建立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后勤指挥体系
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初期扩散的势头比较迅猛, 必须建立起职责分工明确, 专业要素齐全, 适应事态变化迅速、处置临机情况果断的应急后勤指挥系统。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保障力量构成单元多, 建制关系复杂, 保障组织协调难度大, 在部队内部要提升指挥层次, 减少中间环节, 提高工作效率, 构建精干高效的指挥系统, 实施集中统一指挥, 发挥各种力量的最大保障效能。在做好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后勤保障时, 涉及地方通信、公安、交通、卫生、气象、电力等政府职能部门, 应针对地方后勤支援力量多, 各种保障关系协调难度大的特点, 只有在部队与地方职能部门之间建立起军地协调机制, 实现军地后勤指挥和卫生勤务一体化, 才能有效扼制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危机。
(三) 完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力量体系
目前, 部队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力量建设与保障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仍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首先要加强专业保障人才建设。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 要打破建制体制界限, 组建应急专家队伍, 从医院、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抽组专家人才, 组建应急专家队伍。主要以医疗救治、卫生防疫、交通运输、网络通信等人才为主, 以综合保障为整体进行科学组合, 成为真正的应急专业拳头保障力量;同时要本着突出重点, 分类指导的原则, 有针对性培训医、护、技和防疫人员, 强化专业保障训练, 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和复杂情况下应急专业保障能力;其次要加强专业保障装备建设。要积极引进现代化的监测、检验、洗消等装备, 并要配套指挥、运输、生活保障装备, 全面提升整体出动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 使后勤专业保障设备在尽可能满足部队作战后勤保障需要的同时, 又能承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任务。
(四) 健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网络体系
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旦爆发, 部队和地方将派出大批医疗、防疫和相关专业保障分队支援事件发生地区, 及时开展救援行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网络体系建设要能够对救援行动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首先需要建立与地方卫生系统相衔接的疫病防控网络体系, 要采取标准化设计、构件化改造和一体化集成,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疫病防控网络体系规划设计, 着力抓好内部融合和外部链接, 接受国家卫生系统的专业指导, 建立健全重大、紧急疫情信息报告系统, 形成疫情信息网络;同时与地方卫生部门在疫情预防、监控和病人救治等方面相互支持, 加强协作, 充分利用社会卫生资源, 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里最大限度形成整体合力;其次, 建立部队内部疫病防控网络体系,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部队现有卫生资源, 打破部队编制条块分割、互不兼容的局面,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跨越性、通用性等特点, 通过系统集成、依托兼容等方法促进信息资源融合共享, 形成上下衔接、互为补充的信息资源配置体系, 实现卫生资源与卫生信息的高度共享和优化配置;再次, 还需要建立部队内部疫病防控体系, 在部队内部要健全疾病防控网络, 加强对官兵卫生知识的教育和普及, 同时设立若干检测点, 在疫情爆发时, 及时收集数据、迅速报告, 为决策部门提供可靠信息, 提高部队防控与自救能力。
摘要: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发生突然、传播迅速、危害巨大、影响面广、与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相关性强等特点, 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处于非均衡的危机状态。随着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展, 部队职能任务进一步拓宽, 参加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已成为部队的一项基本职能。部队必须适应职能任务的拓展, 重视并加强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后勤保障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后勤,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万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2]王作元.突发事件与灾害中的卫生对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王爱玲.突发事件后勤保障研究初探.军事经济研究, 2008 (8)
[4]姜极新.浅议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资金保障.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08 (7)
[5]李桂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模式.疾病控制杂志, 2007 (6)
[6]杨政, 范桦, 金义重.对我国消防部队装备管理及建设的思考.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9 (12)
一、六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框架有待建立
从实际情况来看,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顶层设计缺失,制度框架未有效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无法有效地嵌入原有的政府决策模式,使得评估由“战略地位”沦为“略占地位”。
一是顶层制度框架设计缺失。201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根据中央2号文件制定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试行)》,地方人社部门在当地政府的要求和指导下也相应制定了省一级或地市一级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意见。总体来看,这些文件的出台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框架建设的起点与尝试,但尚未出台整体的规范性文件,未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际运行过程中“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二是制度规范性不足,在一些重要领域存在空白。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还没有通过立法的形式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概念、原则、范围、程序、主体、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等明确规定下来,存在制度规范性不强、权威性不够等问题。如制度框架中关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决策哪个环节进行并没有规定,只是规定“凡是按规定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要决策事项,未经评估不得做出决策”。具体评估是在政策酝酿环节还是在决策框架成形后进行语焉不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极易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机制。从决策与风险评估的时序来看,目前一般都是重大政策和项目的决策在前,然后再进行相关政策和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极少是先进行相关政策和建设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然后再进行决策。也就是说,一般都是把风险评估当作决策以后补充进行的一个程序“走一走”,而极少把风险评估当作相关政策和建设项目决策前的“依据”。
(二)组织领导体系不力
目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开展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领导意志,轻风险预判;重评估形式,轻评估过程;重决策部门意见,轻社会参与”。这些现象的存在,主要都是由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组织领导体系不力所导致的。
一是“稳评”工作重要性认识程度不一,未建立战略思维。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终结点不是风险定级,而是最终实现风险控制,为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级部门的领导对于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参差不齐,许多领导尚未真正认识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也未建立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战略思维。
二是评估多来自领导部署,工作开展缺乏预见性。当前政府管理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复杂,未来的风险决定我们今天的选择,因此越来越要求公共政策以前瞻性或预防性为导向。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际操作看,有的干部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看作是党政机关内部自我评估,根据领导的需要来决定风险等级以及应对措施,一般是上级要求哪个问题就评估哪个问题;哪个领域出现重大问题,就评估哪个领域。“应评尽评”多来自领导部署,而非业务部门或决策部门从政策科学性本身出发,从控制社会稳定风险的工作需要出发进行,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变成推卸责任的“挡箭牌”,致使评估流于形式。
三是地方被动地以决策后的实施可行性评估为主,缺乏预前评估。实际工作中,地方人社系统主要是政策执行部门,负责将中央的各项决策在本地贯彻实施,因此决策的空间不大,更准确地说,当前部分地方的“稳评”工作多的是对某项政策实施方案社会稳定的风险评估,用来最终确定实施方案。
(三)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一是队伍培训不足,疲于应付评估工作。中央出台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实施办法》,都提出对于重大决策要做到“应评尽评”,这个工作量对于各部门来讲还是比较大的,最重要的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还处于探索期,工作人员对于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评估,怎样才能把结果真正用于科学决策还存在能力上的不足。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推进过程中,没有对决策制定部门的人员开展过专门培训或辅导,相关工作人员业务熟练不等于能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无法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要求相匹配。迫切需要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关键环节、重点技术、风险分析等方面给予辅导和支持。
二是评估开展以工作便利性为主,分析研判严重不足。调研发现,有的部门开展的评估工作按照程序走过场,为了迎合决策需要做出评估结论,偏离了评估的初衷。中央要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从“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四大方面进行评估。实际工作中,评估报告分析的重点一般是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于合法性和可控性的分析、研判严重不足;如合法性方面,主要是缺乏对改革决策涉及依据的说明和相应分析,对于是否存在被公民、法人提起合法性审查的风险缺少研究。
三是评估方法与工具落后,创新和探索匮乏。公共政策的风险评估主要是考虑社会稳定和民众拥护方面的风险,既不能完全照搬企业风险管理的评估方法,也不能僵化固守于政府传统的工作方式。中央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中提出采取公示、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充分获取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和确定风险等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据此进行了评估工作安排。由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领域范围较广,因此不同政策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需要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实际操作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基本是在原有政策流程中增加了部分意见听取环节,做出了风险分析结果;但总体来看,评估所采用的工具与方法匮乏,舆情民意调查、相关利益群体协商、利用各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作为载体收集风险点等等手段使用不到位,评估结果也基本以定性分析为主,缺少对风险数据的合理收集和定量分析。
nlc202309010714
(四)多元参与严重不足
一是单一部门评估为主,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作链条。中央要求评估工作可由政法、综合、维稳、法治、信访等部门联合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提出重大决策事项的部属司局单位具体负责风险评估工作。重大决策事项涉及部内两个以上司级单位的,由牵头单位会同其他单位共同负责评估”。这些政策规定对于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联动的工作机制提出了要求。实际上,完整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链条还需要立法部门、信息部门以及宣传和舆情监测部门的参与,对评估过程给予支撑。实际工作中,一方面,指定或允许重大决策拟定部门成为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承办单位,如果兼有决策和评估职能的部门和单位认为有必要的,可商请维稳、信访部门参与,而不是强制性地要求维稳、信访部门一定得参与。评估工作基本由决策提出部门负责,其他部门参与程度较低,严重影响了评估效果的发挥。另一方面,评估结果的运用也仅限于本部门,评估结论在决策中的运用环节运行不佳,缺少相关部门对某项重大决策实施后的效果反馈。
二是缺少专业机构和专家协助,第三方评估工作机制有待建立。在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重大决策社会稳定评估中,一般由重大决策拟定部门作为承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单位。同一个部门既负责重大政策决策的出台又负责风险评估和判定,体现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体单一,评估主体的权威性和中立性不足。目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部分地方规定“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重点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可委托中介机构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时一并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价,也可委托中介机构单独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价”,如此的“可委托”“也可委托”显然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当前的评估工作基本由政府部分负责,第三方参与不足;即使有第三方机构参与,第三方机构的评价也只侧重于外部社会风险指标的定量计算,对政府体系内运作过程因职责交叉、利益阻碍所产生的社会风险认识和评估不足,无法实现科学、完善、系统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三是公众和利益相关群体参与不够,社会公众互动机制有待建立。未来整个公共政策都是面向社会风险的,政府的治理方式也应由单一治理向合作治理与动态治理转变,构建与社会其他部门、公众的协作关系。当前,从运行情况看,公众以及政策利益相关群体对于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过程参与严重不足,缺少政府决策与社会诉求之间的有效互动。中央出台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实施办法》,都提到了群众代表可以参加评估小组进行评估,但是对群众如何参与、在哪些环节参与没有细化的规定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因此,评估工作开展过程中本应受到重视的群众意见却成了“最弱音”甚至没有声音,最终导致决策与社会互动缺失,难以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策出发点。
(五)全局性动态评估机制缺失
当前的实际要求政府改变实际工作方式,从关注内部转变为关注全局。风险评估工作不仅应考虑本部门、本系统重大决策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也要关注其他部门决策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作带来的风险以及相关决策实施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作的影响和冲击,针对这些外来决策风险建立起相应的预警与风险评估联动机制。
一方面,目前开展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主要针对的是自身重大决策,顾“上下”而轻“左右”,全局性评估预警机制缺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还缺乏全局视野,不能跳出圈子看风险,因此出现外部联动跟不上,对系统外决策带来的风险控制失灵的问题。其他部门决策和工作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带来风险,如失地农民由拆迁引起,其保障问题却属于人社部门职能。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来自“左右”的政策风险常常被忽略,与外部决策联动的风险评估机制跟不上,导致对其他系统决策带来的风险控制失灵。
另一方面,当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开展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孤立地、一过性地开展工作,动态评估机制不足。如果说以前的政策评价标准是“成本—收益”之比,那么现在及以后的政策评价标准将是“收益—风险”之比。我国当前转型过程中,政策领域特别是民生领域的政策面临的各种社会风险日益复杂,重大决策的政策空间与社会承受力间的“单一平衡”受“互动平衡”挑战,各系统的决策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强,任何一个部门的政策决策都可能引发其他部门的政策决策失衡。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重大决策的互动,不再只是限于本系统、本部门的某项决策之间的互动,而是与涉及某一群体、某些利益相关方的多维政策组合的互动,如“两卫”单位绩效工资与“医改”之间的风险联动关系,就要求建立起与时俱进、着眼全局的,能够处理评估静态性与稳定动态性的工作机制。
(六)结果运用成效不佳
当前政策框架中关于评估结果运用的规定中,只是停留在根据风险等级做出“不实施、暂缓实施、可部分实施、可实施的决定”,未就决策实施后的跟踪和调整未明确评估结果的运用做出系统规定,更未就决策出台的法律在立法后评估方面做出任何规定或说明。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际操作中,稳评的目的和作用从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简化为归列风险等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焦点是对重大决策相关领域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但这项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要在政策决策过程中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但是当前的政策框架关于“稳评”工作的部署,强调的是评估结果的三类风险等级以及对应的处理结果,缺乏对风险情况的深入分析以及相应的决策方案设计。业务部门因此简单地认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仅仅是为了通过分析列出风险等级。
二、三个亟待重视的难点
(一)顶层与基层关系处理难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顶层”与“基层”的作用空间是不一样的。一方面,中办指导文件要求,凡是涉及重大利益应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际工作中,由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面广,目前的政策规定对各业务领域中重大决策的针对性不够,政策文件规定应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领域和标的与各地、各业务部门实际情况有出入,最终哪些决策需要评估由各地确定。另一方面,实际工作中,地方是对中央制定政策的执行,决策的空间非常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更多的是政策实施的风险估测。如2011年63号文关于退休职教、幼教职工工资问题,许多地方实施过程当中非常困难,有些市甚至想抵制不干,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更无从谈起。
(二)风险识别测量难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化,社会稳定风险的来源也日益复杂,识别难度增加。历史的因素和现实的因素,人为的因素和政策、法律因素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风险点既有群众的利益诉求过高所引发的,也有现有的政策、规章和法律滞后于现实发展的原因,还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诱发的。这些需要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加以区分,才能真正对重大决策起到保障和支撑作用。
此外,社会稳定风险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政府的公信力对风险起到决定性作用,测量难度上升。“一个系统需要信任作为输入条件,缺乏信任会形成恶性循环,系统就无法在不确定性和有风险的环境中激发起支持行动”。在政府与公众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如果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无论地方政府出台的重大决策具有多大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公众都会提出质疑。因此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要客观看待社会评价,合理分析政策风险。
(三)责任追究落实难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嵌入到了我国政府的原有决策模式之中,对地方政府的决策起到了一定的纠错功能。但是由于在实际运作中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导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决策与评估职责划分不清,问责机制形同虚设,难以真正落实。
一是上级要求地方必须贯彻落实的项目和政策,“稳评”责任追究难。这类事项如果在评估中存在风险,为了保证顺利推进,地方政府往往采取提高利益补偿标准的方式,为其他重大项目和政策的推进埋下了风险隐患。一旦社会风险产生“翻烧饼”或“涟漪”效应,风险产生的责任就难以界定。
二是多个部门联合推动的重大事项,“稳评”责任落实难。由于重大事项由各部门共同推进,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和职责交叉,风险的界定难以清晰,这就导致在进行责任倒查的过程中各部之间相互推诿。
三是具有高度变动性的社会稳定风险,“稳评”责任追究难。对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在评估阶段风险低,但在执行中却产生极高的风险的情形,造成责任倒查中的责任主体难以界定。目前,我国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还停留在部门性、地方性的制度层面,还未进行立法,对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界定和倒查,还缺乏法律的刚性约束力,这必然会影响评估制度的实效。
(作者单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推荐阅读:
重大项目10-15
重大项目建设工作措施10-04
重大项目管理办法06-05
广东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11-30
重大项目工作例会发言稿10-09
重大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制度12-05
深圳市重大建设项目管理办法05-27
关于重大项目招引的调研报告06-02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验收报告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