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经验作文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成功的经验作文(精选8篇)

成功的经验作文 篇1

一天,我终于决定向妈妈学习煎鸡蛋,那是因为每次爸爸妈妈去上班时,我一个人在家,饿了也不会煎鸡蛋吃。

妈妈先要给我示范一遍。

首先,妈妈把煎锅放在灶上,并缓缓地向里倒油,叮嘱我说:“倒油不能太多,倒一点润一下锅就行了。”我在旁边一边点点头,一边把妈妈的话牢记在心里。然后,妈妈把天然气灶调为中为,开始热油。妈妈去冰箱拿来了一个鸡蛋,熟练地把鸡蛋在桌沿上打破,然后潇洒地一扳,就把鸡蛋打好了。接下来,妈妈把灶调为小火,并告诉我:“煎鸡蛋时火力不能太大,小火就可以,五六分钟后鸡蛋就熟了。”五分钟后,鸡蛋熟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吃了起来。妈妈煎的鸡蛋外酥里嫩,好吃极了。

周六早晨,我决定自己煎一个鸡蛋当早餐。我按照妈妈教我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去做。可是我的油不是倒多了就倒少了;鸡蛋连蛋壳也打进了锅里面;煎鸡蛋又煎糊了。这些事多少让我有点沮丧。可是,当我好不容易把鸡蛋出锅了,可刚一吃,嘴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糊味、蛋壳、油……什么味都有。这让我彻底失望了。我很久都没敢尝试,直到一个月以后,我才重拾自信心,重新开始练习煎鸡蛋。

成功的经验作文 篇2

关键词:电器,科龙品牌,市场

品牌不仅是代表了企业及其产品的名称或者商品的属性, 而且还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一是实用价值, 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与自己利益存在直接的关系, 即为了获得品牌的实用价值, 并获得心理与情感上的满足, 二是渗透进了生产者的产品价值, 体现了该企业与产品的个性特点, 品牌由此而成为该企业与产品的基本象征。

1 科龙品牌概述

科龙品牌涉足领域是在冰箱产业, 其公司的驻地是在中国广东佛山顺德区, 科龙品牌最初崛起于1984 年, 作为最早从事电冰箱生产的企业, 科龙依靠的就是技术引领的品牌打造的策略。 在1986 年, 科龙品牌面向市场推出第一款的无氟冰箱, 到了2000 年则是通过采取CFC制造系统替代物质-碳氢物质, 2001年科龙品牌又采用的是分立多循环的高新技术, 设计出冷藏与冷冻相互独立的自由多温冰箱, 此后科龙品牌创造出格林柯尔制冷剂, 这一技术的结果是直接导致第二代空调的面世, 这一款冰箱具有"双效王"美誉, 2012 年科龙变频空调诞生。

科龙品牌成长的里程就是借助于技术创新使得品牌价值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1999 年科龙品牌就被世界经济论坛组织推举为当年最具活力新兴百家品牌之一, 2001 年科龙品牌又被《财富》杂志评价为中国上市公司百强企业品牌, 2003 年科龙品牌被全球环境基金组织评选为"节能明星"。

2 科龙品牌打造中的问题

科龙品牌在其三十年发展历程中, 业已取得辉煌的成绩, 在诸如市场占有率、核心竞争力、消费者忠诚度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绩, 得到市场的认可, 但是, 在其品牌打造的实践中, 同时存在诸如资金投入不足、市场营销理念滞后、企业文化建设乏力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使之无法开展扎实有效的品牌打造活动。

(一) 品牌营销的市场调研缺乏

科龙电器这一品牌也已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其销售渠道通畅, 并逐渐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 基于此而言, 企业的管理者对此存有一定的骄傲的情绪, 认为该品牌不再需要过多的市场调研去, 这一指导思想直接影响到了市场调研部门, 市场调研不足对科龙品牌市场营销造成了负面影响。 具体予以分析, 市场调研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 就过去的实践来说, 科龙品牌并没有对该产品的市场予以充分的调研, 无法完全掌握电器市场的实际发展动向, 更不了解电器市场的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这就导致科龙品牌建设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发展之中, 其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科龙品牌为了获得高利润, 一味的扩大再生产, 但是这一种生产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是一种脱离市场实际与消费者需求的生产, 从而增加了品牌市场营销的风险。

(二) 品牌的规划极为欠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中, 品牌的建设不再是一种单一化、简单化的市场行为, 而是要涉及到产业链的各节点, 各节点之间只有紧密协作, 才能够打造出极具价值的品牌, 品牌价值的有时才会完全显示出来。 基于而言, 在实施品牌建设的实践中·, 就应该将系统化的品牌建设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以消费者忠诚度的提升为着眼点来打造企业自己的品牌。 但是在科龙品牌打造的过程中, 却存在品牌规划不足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存在就使得科龙品牌的打造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存在, 品牌规划欠缺问题的表现是多元化的。

(1) 规划的短期性。 在科龙品牌规划的实践中, 未将长远规划设计在其中, 所做出的规划只是短期内的规划, 短期性的规划极易会导致规划系统性不够的问题, 久之则必然会影响到科龙品牌规划的实效性;

(2) 规划的片面性。 科龙品牌的规划对于这一品牌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 这是因为一个卓有成效的品牌规划就可以促进品牌积蓄力量、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其中, 规划的全面性是规划有效性一个重要的方面, 但是就科龙品牌的规划而言, 只是在某一个局部或层面而实施的规划, 这就使得规划存在片面性的问题, 不利于规划的系统性发展;

(3) 规划的形式化。 品牌实质上是维系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情感纽带, 这一纽带必须是扎实有效的, 这就要求规划尽可能规避形式化的问题。 但是, 科龙品牌的规划却存在着形式化的问题, 所谓的形式化, 是指品牌的规划缺乏实际的内容, 或是规划不适合其实际的发展要求, 据此而使得这一规划失去了存在实际价值, 陷入了有规划不可用的尴尬局面。

(三) 品牌形象具有不稳定性

企业的品牌形象应该是固化性的, 究其原因, 就是因为固化性的品牌较为容易培养固化的消费群体, 如果某一品牌会被消费者所认可, 则就会使之可以在使之在对其品牌认知过程中逐渐形成心理消费习惯, 基于此而言, 在企业实施品牌营销的实践中, 就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渐最大限度形成品牌的, 但是对科龙品牌营销实践来说, 在此方面却存在诸多的问题, 即市场营销没有完全保持住品牌形象的稳定性, 具体来说, 则主要表现在诸多的方面, 一是整体包装设计的变化, 科龙品牌的产品包装常常出现一定的修改, 这就使得消费者无法正确的识别科龙电器这一品牌, 也就使得这一品牌失去了大量的消费者的资源;二是局部品牌宗旨设计改变, 一些科龙品牌营销管理者认为, 在保持整体形象的基础上改变部分的宗旨设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种做法可以使之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但是, 这却完全造成消费者认知的混乱性, 使之无法有效形成自己的品牌意识。

(四) 品牌营销同质化严重

品牌的市场营销同质化严重主要是表现在这样二个方面。一是品牌的包装设计的同质化, 在科龙品牌营销的实践之中, 并没有着力于开发具有自己个性的包装设计, 而是跟随其他同行业的企业的包装设计, 从而使得自己的品牌设计存在同质化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存在会对竞争对手有力, 使之设计出近似的包装, 从而降低了自己品牌有效的效果;二是广告设计的同质化, 对于企业来说, 广告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业已成为打造自己的品牌, 实施卓有成效品牌营销的主要环节之一, 就目前来说, 科龙品牌打造中的广告设计不具有创新性, 雷同性比较多, 在消费者看来, 该品牌的广告设计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多少深刻的印象。

3 科龙品牌打造的成功经验分析

从上述的研究中就可以得出结论, 科龙在打造自己品牌的实践中遭遇到诸多的问题, 但是面对问题, 科龙品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从而克服困难,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品牌价值。

(一) 实施充分地品牌营销的市场调研

科龙品牌营销策略的实施应该是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之上的, 市场调研应该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的。 一是对科龙品牌的消费群体进行市场调研, 调研的内容主要是涉及到诸如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价格接受程度、产品质量与品质要求等诸多的方面;二是对科龙品牌的市场环境的调研, 这一方面的调研内容主要是涉及到该品牌所处于文化环境、传统习惯等方面, 这一方面将会对其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 其最终的调研结果, 必须要直接应用到科龙品牌营销的实践中去, 起到指导与引领的作用。

(二) 高度重视品牌规划的科学性发展

品牌规划的科学性发展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一是品牌规划的全面性, 在实施科龙品牌营销的实践中, 就要全面实施品牌规划, 坚决杜绝片面性, 以营销的渠道为例, 在规划中, 要将营销的渠道予以规划, 对于科龙品牌而言, 不仅是要依靠传统渠道或者终端传播自己的品牌形象, 更是要将了强大的产品推广网络予以规划, 从而使得品牌营销的渠道更为通畅;二是规划的长期性。 规划如果只是停留在一个相对于短的时期内, 则往往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基于此, 就应该从长久着眼, 对于品牌营销进行规划, 例如在品牌形象的强化方面, 就应该侧重于品牌包装的设计与消费者忠诚度的提高角度来实践, 从而就会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科龙品牌的形象;

(三) 确保品牌形象设计的稳定性

科龙品牌的打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营销程序, 具体来说, 则是借助人员推销、广告促销、营业推广、公关活动等营销传播手段实施卓有成效的品牌营销的活动, 这一方式使得该品牌的市场营销活动处于高速化发展的状态, 稳定化的品牌形象的设计则加剧了这一发展的态势。 基于此而言, 既应该从两个方面予以实践。

一是要确保包装整体设计的稳定性, 科龙品牌包装是消费者认知这一品牌的第一步, 在包装的视觉、语言等方面如果给予消费者持久恒定刺激, 必然会使消费者形成对品牌的深刻消费意向;二是要维持品牌宗旨的稳定性, "国货, 物美价廉, 性价比高"是其宗旨, 基于此, 在产品的包装、广告宣传、广告代言、产品定位等诸多方面都应该立足于这一宗旨。

从最终实践的效果来说, 品牌形象设计的稳定性将会让科龙品牌形象推广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 也会使科龙品牌的价值得到提升。

(四) 实现品牌的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发展的路径是实现品牌价值不断增值的主要的选择, 对于科龙品牌营销的实践来说, 就应该从网络广告的设计、企业网站的构建、网络公关的推广等方面着手。 以网络公关的推广为例, 在实施网络公关的推广的时候, 应该将品牌识别系统的构建与之结合起来, 通过设计出符合消费者文化认知习惯与美观要求的外观设计标识, 进一步强化色彩与语言的作用力量, 从而促进科龙品牌个性化的发展。

4 结语

科龙品牌之所以会获得最终的成功, 就是因为在其打造的过程中,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采取诸如实施充分地品牌营销的市场调研、高度重视品牌规划的科学性发展、确保品牌形象设计的稳定性、实现品牌的个性化发展等措施, 从而促进科龙品牌价值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符国群, 王海忠, 张永捷, 段玮, 林晓虹.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之路[J].中国外资, 2009 (01) .

[2]王海忠, 陈增祥, 尹露.公司信息的纵向与横向溢出效应:公司品牌与产品品牌组合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 2009 (01) .

[3]王海忠, 刘红艳.品牌杠杆--整合资源赢得品牌领导地位的新模式[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 (05) .

成功者的经验 篇3

杜衍成功了,很多人就想向他学习,认为也可以像他那样凭着一身傲骨,只要宁折不弯就可以声名鹊起、平步青云。杜衍有一个门生,颇有才气,当了县令后更是极力地模仿老师,像是愤青一样。不料和老师的际遇大相径庭,他虽然博得了小小的名气,却得罪了许多人,结果到处碰壁,弄得几乎连县令都当不下去。

门生大惑不解,就去向老师讨教。杜衍告诫他说:“以你的才能,当个县令绰绰有余。但是你要善于韬光养晦,不要锋芒太露,要去掉棱角,稳居中游就可以了。不然的话,不但无益于事,反而会取祸!”

门生更不能理解了,说:“老师您平生以正直忠信受到天下人的敬重,今天为什么要教导我去掉棱角、韬光养晦呢?”

杜衍语重心长地解释说:“人与人不同啊,我做官的时间比较长,历任的官职也较多,上为帝王所信任,次为百官所了解,下为百姓所拥戴,因此才得以施展志向。而你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官职的升迁、运气的好坏,都取决于上级。你要想升到更高的级别,难啊!我若不告诉你这些,你如何能施展平生的抱负志向?只会徒然取祸罢了。所以我才让你磨去棱角,稳居中游,不要冒进。”

众所周知,现在影视界有个王宝强,他因饰演《天下无贼》里的傻根儿和《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脱颖而出,大红大紫。王宝强,一时成了草根一族成功的代表,很多人似乎都从王宝强身上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以为一个人真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坚持不懈,历尽千辛万苦最终能够破茧化蝶。

但现实却是那么不容置疑。你知道吗?有成千上万个像王宝强那样心中有梦的年轻人和不再年轻的人,白天围在电影厂门口,夜里睡在地下室,以方便面果腹还在苦等苦熬,却根本没有幸运女神的再次眷顾。

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周围形势变化莫测,任何成功者的经验都只能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激励、宏观上的启示,而不能成为我们机械模仿的教条。

考研成功的经验 篇4

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研究生主要的培养目的是进一步进行学术研究。如果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或学校,那么去考研就没有意义了。在考研报考之前,请务必确认好自己的目标。

2.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考研初期,必须要有一个宏观的复习规划,要把时间合理分配给每一科。

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相应的复习方案。一般而言,复习分为四轮:第一轮可以安排在2月至8月底,重点是专业课基础;第二轮是从9月至12月中旬,重点是专业和公共课程;第三轮为2月中旬到考前一周,重点为政治;第四轮为考前一周到考前一天,重点是调整好心态。

3. 高标准、严要求

必须为自己的学习设定更高的标准,并且不能得过且过。考试的风险比较高,影响成绩的客观因素有很多,无法保证考生一定能够发挥出正常水准,所以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最后的结果才不会后悔。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的报名条件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二、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三、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要求报名时通过学信网学历检验,没通过的可向有关教育部门申请学历认证。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身份报考。

考研考哪几门课程

政治: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英语:英语一般分为英语一和英语二两种试卷类型,不同专业的考生试卷是不一样的,总分为100分。一般英语二会简单一些,很多学校会选择专硕考英语二,学硕考英语一。

专业课一:一般考研的专业课一都是考数学,分为数学一、数学二和数学三,很多学校的经济类专业考数学三。

成功女生的求职经验 篇5

于妍在找工作中,也碰过很多壁。她开始觉得,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工作经验,又是应届毕业生的原因。她想,自己应该把姿态摆低点,以低工资吸引求职单位。在一次求职过程中,她发现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当招聘者让我谈谈自己对薪金的要求时,我想了想说,月薪有一千元就行。那个招聘的主管告诉我,工资低并不能吸引我们,我们需要的是实干型人才,只要有能力,我们不怕多付工资。”

简历中要有“抢眼球”的地方

在记者采访的人里,已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签约的李琳算是最早找到工作的一个,这是让很多还在奔忙的同学十分羡慕的。说起李琳求职的经历,表面上看非常顺利,但这与她自己的努力和细心的准备是分不开的。

尽量多了解用人单位

李琳在大三的时候就为自己确定了希望进入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明确目标,加上学校的师哥师姐又在那里供职的经验,因此她很早就投入了前期的准备。

首先,她关注普华永道的网络主页,了解其招聘计划及招聘的信息,记好时间,及时通过网络提交自己的简历。其次,她尽量了解应聘公司的形象、风格,并努力让自己的感觉去和这些相吻合。如:知道一些公司工作人员的穿着情况,便可以根据这些对自己做适当的修饰,以贴近公司的整体感觉。她认为,如果你和你的面试官穿着差别很大就不太好。

李琳说:“面试时间有限,面试官与你不可能聊得很透彻,所以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很重要的,这种感觉包括穿着、气质、处事态度、说话语气、表情等多方面。把握好自己的整体感觉其实也是一种能力。”

实践是第一标准

李琳认为,在求职过程中,简历是你留给招聘单位的第一印象,通过了这一关才有可能得到面试的机会,因此是至关重要的。她说:“作为应聘者来讲,在简历中,一些常规的部分,如你的学术背景(包括学校和专业)已经不能改变了,除了清华、北大外,其余学校在这方面可能都没有明显的优势。所以一定要在简历中有吸引人眼球的地方。”

对此,李琳自己的做法是,把自己最突出的地方写在前面。她说:“论成绩我不是第一,论奖励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所以我在简历中重点突出了我的实习经历。”李琳性格比较开朗,当学校举办一些经济论坛等活动需要英语志愿者时,她都会积极参加,她说:“这样既可以锻炼自己的英语能力,又可以学会与人交往,对以后在应聘时是很有好处的。”她认为不断地积累实习的经验是很重要的,而且用人单位也比较关注这方面的情况。(赵昭)首都经贸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王琦:“自来熟”性格让我胜出

我选择我喜欢

王琦现在已和某外企公司签约,做人力资源工作。作为本科生,王琦并没有与班上大多数同学一样选择考研这条路,她的志愿是以后能够出国深造,而在这之前,她希望在国内积累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充分了解自己喜欢的这个行业的情况。

王琦是从月中旬开始找工作的,和很多应届毕业生一样,她也参加过招聘会,通过网络应聘方式递交自己的简历等等。但她目标明确,就是要从事自己喜欢的人力资源这个行业,用她的话来说:“做自己喜欢的事,能够乐在其中。”

分享陈老师成功的经验 篇6

昨晚熊大哥从越南河内打来电话教我们如何在半年之内把新人培养成领导人:

第一.培养正确的心态.安利事业小则光宗耀祖,大则为国争光;是自己的事业,是改变家族命运的机会,要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第二.要有正确的创业观念.安利事业是一条创业之路(开荒是艰辛的但开拓者是伟大的,要把吃苦当作吃补,享受创业的过程),要有学习的观念(学习是事业成功的最佳保障),去掉不可能的观念,大批人创造了成功的事实,相信我们也一定能做得到。第三.培养基本的能力.不会开发,不会沟通,怎么能做好?要做到会讲(价值远景.企业文化.奖金制度),会做(全套产品示范),会销售(给女人讲故事,给男人讲数字、制度)教新人一进来就会讲陈老师的话(金玉良言)。

第四.教他们正确的方法:

1.如何沟通。为什么学(缩短成功的时间,降低成功的成本)?学什么(学单纯,学沟通,学做人)?怎么学(用心.专心.细心.不甘心)?为什么做(安利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是创业的平台、获得人生六六大顺)?

做什么(换产品.换环境.换话题.换朋友)?怎么做(每会必到,每到必会,每会必带)

2.三个规划:投资学习和自用;定位自己,提升能力;行动(列名单,邀约)。第五.要有明确的目标。能力目标,业绩目标,半年内把自己变成领导人!懂感恩会求的时候就上轨道了!做到养成成功人的习惯:趁热打铁、马上行动,下定决心、坚持到底,重承诺重回馈!

陈老师说要安利事业成功:

第一要破除三难;1随喜难(让心中永远充满喜悦和快乐)2放下难(杂念与杂事是快速成功的绊脚石,目标放中间,杂事放两边)3跨出心中那一步最难(想是问题,做是答案,去掉心中所有的不可能)

第二养成三个好习惯:

1、产品示范不离手,2、奖金制度不离口,3、永远分享希望和机会!

第三做好三个计划:

1、找20个精品顾客,感化他,教化他,同化他,把顾客变成市场;

2、狂开横排8_10个,倍增人数30个;

3、每天点会场的人数,集体学习,集体燃烧,集体碰撞,集体邀约,集体跟进!只要您照着坚持持续去做三五年,百分之百一定会成功!

陈老师送给所有新人的礼物是:学习如何感恩(感恩才能偷心,偷成功人的心能够改变命运);陈老师送给领导人的礼物是:合作的能力,回馈的能力(能力不是要出来的,是给出来的)成功经验的指点是给有准备的人!

英国圈地运动成功的历史经验 篇7

英国十五世纪末以前的农产品生产, 几乎全是由小农来生产的, 土地经营主要还是分散的小土地经营, 大规模的圈地仅仅是个别现象而已;农产品的市场供给本质上具有小宗性。这样的生产与供给是难以应对农产品市场骤然增容或不断扩大的需要的。因而, 到十五世纪末时, 随着国内外呢绒制造业的大发展, 市场上出现了羊毛短缺、羊毛价格高升的现象, 并使得“饲养羊比种植谷物能获得更多的利润”[1]117。这就为英国农村开始一场圈地兴办规模化、专业化的商业性牧羊场运动提供了市场基础。在此背景下, 一些贵族地主积极地开始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并取得了最初的成功。

进入十六、十七世纪, 在“价格革命”, 以及城镇和工商企业发展的作用下, 羊毛等畜牧商品的市场价格继续走高, 如十七世纪二十年代的羊毛价格相对于十六世纪二十年代而言, 同比增长了319%[2];与此同时, 粮价上扬也变得格外醒目, 仅在1510—1580年, 英国粮食价格就攀升了3倍[3]331。粮食、羊毛等农产品价格的扶摇直上, 既反映出其市场供不应求态势的加剧, 又反映出其市场利润的日益丰厚, 这就为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农村圈地运动的继续进行提供了持续的市场可行性。英国部分贵族地主正是利用这些市场机遇, 将圈地运动推进到了发展阶段, 并同样取得了该阶段土地变革的成功。只不过十六和十七世纪的圈地运动, 已失去了最初的只建设牧羊场的单一性。

到了十八世纪, 英国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 特别是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等因素, 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大, 伴随而来的则是农产品价格, 尤其是粮食价格进一步持续上涨。十八世纪四五十年代, 英国每夸特 (quart的音译, 1英夸特=1.137升) 小麦的价格在29—37先令之间, 到七八十年代则升至50先令左右[4]48, 1813年更狂涨到109先令。这就逐步为全英国农村范围内大规模兴办生产粮食为主的大农场提供了日益充足的市场基础。英国各地那些尚未圈地的贵族地主们, 纷纷抓住时机, 以兴办粮农场为中心, 不断掀起越来越大规模的土地大农场化改造的热潮, 并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初, 将圈地运动推入了高潮阶段。据估算, 1455—1607年, 英国34个郡共圈地516573英亩[3]275;1700—1760年, 共圈地312363英亩, 而1761—1801年则圈地3180871英亩[5]149。1799—1815年拿破仑战争期间, 英国圈地运动的速度与规模更是达到了极点。经过高潮阶段, 圈地运动的历史任务在英国得以基本完成。到1830年, 英国已没有一个郡还有很多的耕地有待圈围了[6]559。1876年, 英议会通过法令, 禁止圈地。圈地运动最终胜利结束。这样, 英国农业由原来的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小农业, 变成了面向市场运作的大农业。

通过上述史实可以清楚地发现, 英国圈地运动之所以成功, 首先是因为其每一阶段的变革, 都是在有着市场可行性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这就表明:要对传统小农业成功实施农场化改造, 其所有变革步骤均须以具有市场可行性为前提。此乃圈地运动留下的主要历史经验之一。

二、贵族地主土地观念的更新

在早期的封建社会里, 英国贵族地主的土地观总是与生活资料、封建特权、封建义务相联系。然而, 十四、十五世纪的领主收入危机, 使收取货币地租的英国贵族地主们产生了对金钱的崇拜。所以, 当十五世纪末大规模地兴办牧羊场变得特别有利可图的时候, 一些敢于冒险进取的贵族地主, 特别是与市场联系较密切的乡绅等人, 进一步从中认识到了集中成片的土地也可趁机用来作为赚大钱的资本。基于这样的认识与观念, 他们首先抓住当时的市场机遇, 成功地掀起了圈地运动。

到了十六、十七世纪, 一方面, “价格革命”在拉升商品价格的同时, 也推动着英国贵族地主们对货币财富的欲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 传入英国的加尔文教发展为清教运动, 它将工商业活动和努力发财致富神圣化, 将“商业的成功作为神选的标志”[7]6。这在英国贵族地主中赢得众多信徒。再说圈地制的好处又是那样显而易见。有人估算, 它可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收益高达50%[8]179。加之1640年开始, 英国又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所有这些因素, 都使得圈地赚钱的土地资本观在英国贵族地主中逐步蔓延开来。这使其信奉者们也纷纷抓住当时农产品价格节节升高所带来的市场机会, 顺利地将圈地运动推进到了发展阶段。

进入十八世纪后, 由于杰斯罗·塔尔的深耕、深耙及用不断轮种代替休耕并保持地力的集约经营理论的影响[9], “许多大地主着手彻底的革新, 他们以丰硕的收获和卓有成效的牲畜饲养, 特别是由此得到的货币收益”, 发挥了榜样的作用[1]280;加之“革新的收益只是在圈地上很显眼”[1]282, 因而, 英国贵族地主们普遍确立起了“大规模集约经营, 以获取更多金钱收入”的土地理念。在此理念的支配下, 之前那些还未圈地的贵族地主们, 趁着粮食为主体的农产品价格进一步走高甚至飞涨的有利时机, 也相继加入到变革土地经营模式的行列中, 使得圈地运动由此走向了最终的胜利。

从上述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到, 英国圈地运动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便是贵族地主们适时转变了土地观念, 从而有效地利用了每一时期土地变革的有利时机。这就意味着不失时机地变革分散的小土地经营是至关重要的。此乃圈地运动留下的另一主要历史经验。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

在圈地运动前, 英国农业容纳了全国人口的多数, 土地成为多数英国人就业与生存的依靠。伴随着圈地运动的土地变革, 英国农村的自耕农渐渐地被消灭了。大量的农民在被剥夺土地后, 根本不可能受雇于农场, 成为剩余劳动力。他们只好离开农业。据统计, “在十五世纪的最后三十年, 英国将近三分之一的农业人口永远地脱离了土地。”[10]到“1751年和1780年之间, 离开农业的人每十年为25000人左右, 1781—1790年这十年上升到78000人, 1801年和1810年之间达138000人, 1811年和1820年之间达214000人, 1821年和1830年之间达267000人”[7]。这些失去农耕生活来源的剩余劳力, 他们又怎样解决其工作与生计呢?

加入海外移民行列, 是英国圈地运动后农村剩余劳力另寻工作与生计的渠道之一。“到1700年在海外生活的英国人已逾50万”[11]164。1821—1850年间, 移往海外的英国人则达到了260万人[7]109。在这些移民中, 自然包括有因土地的农场化变革而离开农业的部分剩余劳力。不过, 农村剩余劳力另寻工作与生计的主要途径, 还是转向国内非农行业, 充当其雇佣工人。“在1760年以前, 人们已经看到人们从乡村教区不断向市镇迁移, 以及从市镇向都市迁移:大批出生于乡村的人终于在大小城市, 特别是在大工业所在地的城市中选定了住所。……田地拒绝他们工作, 他们就到工场去找工作”[9]141。在整个十八世纪, 英国雇佣工人从550万增加到了900万人[12]。到1811年, 在英国职业人口中, 农业职业人口下降到了35%, 从事工商业和其它职业的人口则上升到了65%[7]108。而在兰开夏、累斯特等郡, 非农产业所接纳的劳动力早在十七世纪末便已超过农业[13]11。就这样, 通过受雇于非农行业, 加之移民海外等辅助途径, 圈地运动所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力大都重新解决了工作问题而有了新的生计来源, 从而基本上实现了再就业。

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 对圈地运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它极大地减少了英国剧烈的社会震荡对圈地运动的打击, 使圈地运动基本上是在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 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其变革成果的确立。对此, 已是史学界无需再加以论证的公开事实。

由上可见, 英国圈地运动成功的第三个重要原因是:它所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的基本解决, 使其变革基本上有着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支持。圈地运动的这一成功之道说明, 要想使小土地经营的农场化变革有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支持, 必须处理好该变革所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

瑞士成功的经验如何学? 篇8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与瑞士间的高层交往和经贸往来不断加强,带动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中国今天特别需要学习瑞士在工业转型、技术创新、节能环保、城市低碳发展、绿色消费、再生资源利用、现代生态农业等领域显示出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模式、制造业转型、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国需要向瑞士学习先进的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理念,这也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分别从经济发展、制造业、环境保护的角度探讨了学习瑞士经验的意义,希望为中国更多地区提供向瑞士学习的思路。

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

瑞士是一个经济发达国家,中国也很早就注意到瑞士经济的独特性。在由联合国发布的《2015年世界幸福指数报告》中,瑞士位列第一。到2016年,中瑞之间已保持了长达66年的珍贵友谊,目前两国建立了20多个对话机制,共同培育了平等、创新、共赢的合作精神,在经济、文化、科技、旅游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

特别是在2013年李克强总理访瑞期间,国家发改委与瑞士发展与合作署签署了气候变化领域合作项目“中国-瑞士低碳城市” 项目,旨在促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和谐发展。目前,瑞士已经将烟台、上海、重庆、广州、成都、昆明、三亚、泰安、秦皇岛和镇江等十个城市确定为合作城市。

“十二五”期间,关于低碳城市发展的变化已经让中国经济感受到了新的活力。其中山东省烟台市尤其感受到了学习瑞士带来的方向感。

烟台不仅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禀赋,而且在经济快速发展中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烟台市与瑞士也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人口密度较低,重工业水平较低,旅游业占经济比重大,小城镇特征突出等,所以瑞士也愿意分享自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取得的经验以及先进的技术,所以烟台努力把自身打造成“中瑞低碳城市”项目合作的典范。

2016年3月,“中国-瑞士低碳城市”的重要落地项目——投资24亿元的烟台国际节能环保科技园正式开工。该科技园将致力打造一处集节能环保技术研发、总部办公、孵化、示范等于一体的综合园区。未来,烟台市将与瑞士合作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中国—瑞士节能环保科技园,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环保配套需求,建设“中欧环保城”。并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中国—瑞士先进技术转移中心,吸引集聚一批跨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打造国际技术转移的标志性区域。

另外一个省份贵州,则在向瑞士学习如何通过循环经济转型来保持竞争力。

位于中国西部的贵州省,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喀斯特风光迷人。但贵州在目前中国经济版图中想从后队变为前队,在国内并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无奈之下,贵州只得将眼光瞄准海外。由于同是多山的地理特征,都处内陆山地地区,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共同特征,使贵州省有了打造“东方瑞士”的雄心。

2016年7月8日,中瑞对话2016主题论坛举行,论坛以“山地经济、绿色发展”为主题,这也是连续举办的第四届中瑞对话主题论坛。

近几年来,贵州与瑞士的合作取得了不少成绩。比如在环境科技、山地旅游、信息技术、医药化工、精密仪器、高端装备制造、会展物流、山地农业等产业方面展开了长期的交流合作,有力的促进了贵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这期间,贵安新区瑞士产业园、贵阳综保区“中瑞自由贸易协定”产业示范园等重点平台相继建成。

贵州还在向瑞士取经如何发展旅游产业。因为三十年来,瑞士通过不断完善旅游设施和相关服务业,因大力发展了旅游业,还带动了瑞士许多偏远山区的经济发展。而且瑞士发展旅游业并未像中国那样一哄而上造成产品高度同质化,而是通过保护地方民族特色,全面保护了现有的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存留了文化的底蕴。

今天的贵州,正在大力发展山地旅游并努力夯实贵州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当然,发展经济最需要的是人才,贵州省商务厅和瑞士西北应用科技大学,签约人才培训交流项目;安顺市、南明区分别与瑞士LEP规划咨询公司签约了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服务项目、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合作项目;贵州商学院与瑞士卢塞恩酒店管理学院,签约了职业培训、酒店管理教育及学术交流合作项目。

制造业:更有参考价值的瑞士制造

环顾各国的制造业,有太多国家值得中国借鉴,比如德国、美国、日本、芬兰、瑞士。美国、德国自然不用赘述,他们一直引领着世界制造的潮流。日本制造虽然有些没落,但今天日本的高级零部件产业已经嵌入到各国的产业链中,成为隐形冠军最多的国家。相比之下,瑞士制造显得不是那么耀眼,但是瑞士的经济发展和制造业有其独特的理念,给世界留下了非常独特的形象。有人就总结到,瑞士既不像美国制造动辄输出几十个国际品牌,也不像日本制造动辄输出成套的现场管理办法,更不会像中国制造短时间就能模仿并输出几十款手机,瑞士制造打造的是起高品质的产品形象。

瑞士本身不是钢铁生产的国家,但却引起了李克强总理的赞叹。李克强总理说过,中国不能制造圆珠笔的笔芯,圆珠笔笔芯大多数都是从瑞士进口。

全世界最顶级的钟表、军刀、奶酪、火车、巧克力……这些与制造业有关的关键词,无一不指向瑞士。这个人口仅700万的小国,将自身的技术优势转化成具有无穷魅力而令人疯狂的产品。瑞士没有海洋,但它的远洋船队实力却居世界前列;它不出产可可豆,却生产出世界上最好吃的巧克力;它的国土面积仅4.1万平方公里,也就两个北京大小,而且一年只有4个月可以放牧和耕种,其余时间都是冬季,却拥有世界上质量最高的乳制品、果酱、蜂蜜。

那么,瑞士制造的特点和秘密是什么?

在瑞士,有着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创新案例,隐藏在“瑞士制造”神话背后的,是瑞士永不枯竭的创新精神。瑞士的创新源自对产品的关注,源自为社会、顾客创造更大价值的动力。

nlc202309090645

比如早在1938年,瑞士雀巢公司研制的速溶咖啡问世,使人们可以更轻松地喝上美味的咖啡。1941年,一位瑞士工程师在狩猎时发现粘在衣服上的植物种子粘得很牢,就是这样一点小发现,让乔治·德·梅斯特拉尔制造出了velcro(维可牢尼龙搭扣/魔术贴),推出了“无需拉锁的拉链”。1884年,维氏的始创人Mr. Karl Elsener在瑞士Schwyz Ibach开办了刀具工场,1891年,第一把维氏军刀诞生。今天的维氏,已经成为瑞士军刀的代名词,凭借其经久耐用、不断追求创新和完善等特征,成为一个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

今天,国际资本疯狂涌入中国,中国企业开始变得浮躁,追求融资、上市,民企纷纷走出国门,海外上市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企业关注的目标在无限的资金来源、提高公司市值、增加产品利润、扩大营业收入等方面。而像瑞士企业这样在平稳中求发展、求创新的工匠精神,更值得我们倡导和学习。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关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顾客角度出发,关注产品本身价值。而这一切,都要靠不断创新来完成。

瑞士联邦主席施奈德·阿曼说,瑞士的商业领域非常广泛,我们有农业、机械工程、设备、钟表业、医疗器械等,这是一个平衡的格局。

对于瑞士创新背后的秘诀,阿曼将其归纳为商业界和科学界的主导,而不是政府主导。瑞士创新的主体来自民营领域。在研发创新方面,有2/3来自民营领域。企业家愿意冒风险的精神。在瑞士,为了鼓励创新,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技术创新委员会扮演的融资角色也功不可没。前者以推动基础研究、培养优秀人才为使命,后者为初创企业予予以资金上的援助,并为研发活动提供共同基金。“瑞士公共资金”的分配,必须给到最聪明的头脑。

创新不仅需要科学家,还需要其他层次的高水平劳动力。瑞士年轻人的学徒制,也是瑞士经济保持竞争力的秘诀之一。

为了保持瑞士制造业高级人才的供给,75%的瑞士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会选择职业教育,在他们精力最旺盛,好奇心最重的年纪去探索个人的兴趣和潜质。此外,提供职业教育的并不是所谓的学校,而是一些比较优质的企业,不一定是大企业,但一定是好的企业。理论上讲,但凡能提供学徒岗位的企业,都会被认为是非常具有前景的企业。

在整个学徒期间,员工可以探索个人兴趣,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行规律,通过师徒相授的模式把一些制造业的秘密完整地传承下来,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相对来讲,企业提供学徒岗位并不吃亏,一方面可以吸纳年轻人的创意,熟知新一代员工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把自己的企业文化传播开来,取得社会认同感。

环境保护:学习用法治和创新来治理

去过瑞士的人都被瑞士良好的环境所折服,瑞士人奥特玛·施瓦克在土地、资源管理、全球环境等领域拥有相当丰富的国际经验,2007年因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作出重大贡献,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大家看到的瑞士可谓是地球上的天堂,但瑞士并非一直都是这样。瑞士也经历过艰难时刻。在20世纪40-60年代,是欧洲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彼时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非常严重。比如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到20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瑞士和沿岸国家工业废气、废水的污染,莱茵河某些河段的水严重变质,鱼虾、水草等各种水生物基本绝迹,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也受到很大影响。1986年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导致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莱茵河因此“死亡”20年。

经过多年发展,瑞士人知道不采取行动任由环境污染的代价,于是瑞士人学会如何将经济发展和环境合理规划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向前发展,更在欧洲整体环保的氛围中学到要将知识和规划结合起来。

中国首先要学习的,是用法律强制要求相关企业采取现有的最佳技术来减少排放源,而这一点中国一直难以推广。从1998年起,《瑞士清洁空气法案》就开始将柴油烟尘列为致癌物质。这一事实在2012年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这是瑞士政府为了实现清洁空气在立法层面的努力,但是光有法治的思维还不够,在现实层面上还需要有技术的支持,这就需要科技的“创新”。《瑞士清洁空气法案》意味着,必须用法律强制要求相关企业采取现有的最佳技术,即柴油颗粒过滤器,才能真正减少超细颗粒物的排放。污染物排放的减少无疑能够带来巨大的健康效益。为此,瑞士从很多年之前就要求所有施工机械加装柴油颗粒过滤器,并把自身成功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国家。

“污染者付费原则是瑞士联邦环保法案的指导性原则,谁导致了污染,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成本。”此前,瑞士发展合作署、中国环境保护部机动车污染排放监控中心和北京市环保局在北京共同举办了“黑炭减排和柴油颗粒过滤器(DPF)改造试点研讨会”,空气质量与立法是本次研讨会的核心议题。

在中国,瑞士政府从2010年开始和中国环保部在清洁空气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其中包括在北京、南京、厦门等城市进行施工机械和公交车柴油颗粒过滤器改造的试点工作。瑞士与中国还于2010年共同开启了“中瑞清洁空气与气候变化立法及政策框架项目”的合作。这一项目可以对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提供支持,并为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提供科学的技术工具和监控。

但是中国的情况太过复杂,相关治理政策很难像瑞士那样精准地落实。比如瑞士联邦政府早在1874年《宪法》和以后的有关重大法令中就对森林、水土、河流湖泊等环境问题做了规定。但中国直到2015年才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民众的环保意识还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另外在政策落实方面,瑞士环保法律和法规体系以预防、污染者承担、国际合作及全面治理为主要原则,各州也参照联邦法律、法规,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了有关条例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如征地、建筑、交通、卫生等都有具体的执行办法。但在中国则很难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为了借鉴瑞士的经验,中瑞开始在清洁空气领域合作,并为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提供实际支持,其中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公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也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另外中瑞还在推动新的监控工具和创新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

值得中国借鉴的还有污染者付费政策,也就是经济手段,包括增加能源消费税、颁发消费许可证和补贴等方式。1995年12月瑞士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规定,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含硫的取暖燃油征收税;提前征收垃圾处理税;对含铅和无铅汽油采用不同税率;机场噪音税;工业企业承担污染费。目前,联邦政府征收的与环境有关的税收达200亿瑞郎,各州政府的环境税达90亿瑞郎。这些收入的77%被用于相应的环境项目,23%被投入公共基金。

中国也亟需引入经济手段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污染大,花钱多”的原则,使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将环境保护置于其成本中,从而达到自愿减少污染的目的。

上一篇:单数双数下一篇:责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