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精选8篇)
一、“批注式阅读教学”实验概况
我旗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在前些年自治区组织的小学语文整体改革实验中有了很大提高。但高耗低效的老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近几年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的“批注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语文学习有着明显成效,遂通过现场阅读能力测试的方式在旗教研活动上进行展示,学生在没有教师所谓的讲解、分析、提问下进行“批注式”阅读,然后交流,对课外文章理解透彻、深刻,其听说读写能力水准令人震惊。旗教研室随即以研讨会的形式组织教师对“批注式”阅读教学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对精读课文的第一、二课时的具体操作进行反复深入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批注式阅读教学”基本程序,把这种教学方式作为常态教学方式融入日常教学。
“批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以符号和文字的方式、在文中及空白处进行标记和书写、用来帮助理解和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式。“批注式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圈点批注,自学字词,潜心默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进行内容理解、情感体悟、表达鉴赏和质疑问难;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交流,开展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将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融于其中,达成各项学习目标的阅读教学过程。“批注式阅读教学”将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向了以学为主,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核心,追求“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文本“批注”学会学习、奠定今后的学习、发展基础。在日常教研的听课、评课、检查、测试中、我们将学生的批注阅读能力放在了评价首位,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使“批注式阅读教学”逐步走向深入,力图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要求。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操作程序
1、常用方法。
(1)符号批注:默读思考,对文本内容中有所感、有所惑、有所疑处,进行圈点勾画。(2)文字批注:边读边想,在符号批注的基础上、能够围绕重点、难点、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惑和所疑。
2、年段要求。
六年级以文字批注为主、逐步由内容理解到表达方法,进行理解、质疑、批判和赏析。
3、基本操作程序。为落实“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理念,真正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最终掌握自能读书的基本方法、确定如下程序:
自读自悟,做好批注→交流批注,点拨深化→二次批注,积累运用。在这个程序中,教师要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师生均能做到目标清晰。在备课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细化目标,并保证落实。
第一步:自读自悟,做好批注。
这一部分是让学生直面文本,经历自学一篇文章的过程。重点是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明确读书任务,并对自读质量进行检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扎实地进行自读、学有所获。具体包括以下环节。
(1)快速标出自然段后轻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圈画生字词,练习读好含有生字词的语句。同桌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互相帮助,当小“老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自学生字:给二类字注音。给一类字写出音序、部首,并组词、归类。找出本课出现的多音字、四字词语-并按一定格式汇总于生字栏附近。同桌问或小组内互批,对有矛盾有争议的地方查找工具书解决。
(4)老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以较弱学生轮读自然段的方式,来发现并及时纠正字词掌握中的问题,对难读的句子,要做好示范指导、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将字词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落实到这一环节,特别需要关注的易错字、易混字,难写难记字、要提出来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的记忆,留下鲜明深刻的第一印象。
以上环节的目标是夯实语文基础。具体包括巩固拼音、查字典,牢固掌握生字词。教师在备课时要提前梳理出生字、多音字、四字词语,并进一步结合学生实际和本地方言来确定难读难记难写的字,思考读记写的重点与方法。同时、课课如此整理,便于学生的单元复习。这也是“课文不读流利不进行阅读教学”的保证。
(5)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默读思考,与文本进行对话、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好批注。
批什么:凡有所感处均可批注,具体包括词语、句子、段落、标点、插图;课文题目、课文结尾、主要内容、文章结构、表达顺序、写作特点、作者情感;单元导学、阅读提示、课后习题等。
怎样批:符号批注与文字批注相结合。要求规范批注符号,对批注的语言要求既简短精练、又完整通顺。注意保持书面的整洁美观。
批得怎样:深刻性不流于形式,一目了然,文中有答案的不写批注。努力读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写出自己的理解;创造性通过示范、激励等有效措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批注,充满个性地理解文本。
(6)小组或同桌交换课本,对书写质量和批注质量进行简单互评。(7)展示传阅在同学互评中获得较好评价同学的课本,并清他们介绍自己批注中的思考过程与好的经验。一些教师与学生将以上环节进行归纳整理,以易于理解、上口的儿歌形式,让学生抄写于课本,对照操作。如“四步读书法”:标出段落轻声渎,圈画生词反复读;穿靴戴帽互相读,批注感悟默默读。
中高年级批注要求
(寻找疑点,关于质疑)a文章题目处 b重点难点处 c关键词语处 亮眼睛巧嘴巴(认真思考,多方对话)a与作者对活
b与书中人物对话
c重点语句与篇章
d表达自己感受
(善于感悟,多方批注)玲珑心a好词收藏
b.瞬间感受
c.精彩仿写
d心灵对话
第二步:交流批注,点拔深化。
(1)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心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阅读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批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加强主导,引领学生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交流讨论。在交流中深化学生的批注理解,促进有感情朗读,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2)教师在交流中要担当“平等中的首席”,一要避免被学生牵着走,导致对课文理解的零乱无序和支离破碎;二要避免学生间的平行交流,对重难点的理解各抒己见,没有交叉深化;三要避免众说纷纭,没有时问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将阅读教学课上成说话讨论课;四是避免批注、交流形成定势,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
为使学生真正形成阅读能力,掌握批注方法,除进行阅读教学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学生在批注中采用的方法,并进行推广。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不同的文体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批注,也能使学生选用更适合于自己的方法。经过探索后、高段学生大致掌握了这几种批注方法:质疑法——把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的地方用相关符号画出,包括课题、文本内容和插图;联想法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积累进行批注;解释法——对文中重点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进行解释;联系法联系课文题目或前后文、文中人物等写出所感;补白法——顺着行文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抓住文本中“空白处”、插图展开联想、进行补写、续写或扩写等;对话法设身处地与作者、文中人物进行对话;欣赏法——对字的准确生动、词的灵动形象、句的修辞运用、段的构成方式、篇的巧妙布局等进行欣赏。
第三步:二次批注,积累运用。
(1)二次批注,同归整体,突出重点。在阅读教学结束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自读自悟时相比,有了质的提升。老师要引导学生就全文的内容和情感作出批注(与随文练笔相结合),或就本文重点句段,要求学生重写批注。低年级一般设计为随堂练说。
一、多重对话
(一)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点, 已经并且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把阅读教学定义为一种对话的过程, 是有其理论渊源的。接受美学认为, 文学是一种社会交流和交往, 是一种具有特定形态的人类对话方式。作品的价值, 在于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 是读者的接纳和共鸣成就了作品的价值。否则, 作品不过是一些僵硬的印刷符号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 没有读者这个接受主体, 创作就失去了目的, 也就不会有文学。
这一理论强调了作品接受者的重要地位。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说, 学生这一接受主体的地位显然举足轻重。阅读教学, 就是要建立起作品和学生之间的联系, 这一联系的重要途径就是对话。
(二) 对话的多种层次
对话, 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 因此,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应该是“多重对话”, 应该包含多种层次。学生, 需要与文本对话, 与同伴对话, 与教师对话;而教师, 则需要与文本对话, 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与学生对话。
1. 师生对话
说到“对话”, 我们常常想到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真正的师生对话必定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 “是基于理解的双方视界的融合”。它区别于简单的一问一答, 区别于没有深入文本的“零对话、浅对话、伪对话”。所谓“零对话、浅对话、伪对话”, 就是老师讲, 学生听;老师问, 学生答;老师写, 学生抄;老师给, 学生收。
师生对话的基础, 在于对话双方话语权的真正平等, 而不是某一方的言语霸权。有些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嬗变为教师单向的讲解 (满堂灌) 或提问 (满堂问) , 体现的是教师的话语专制, 这种“对话”, 违背了对话的平等精神, 反而加剧了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隔膜和误解。
师生对话的前提, 在于拥有共同的话题, 而不是教师的自斟自饮和自说自话, 或与少数精英学生的“小众化交流”。学生没有充分接触文本, 师生对话就是空中楼阁, 阅读教学就是镜花水月。
师生对话的目的, 在于对话的过程, 而不是结果。“对话如同游戏一样, 师生参与对话的目的不在于对话的过程之外, 而在对话的过程之中。” (伯布斯) 在对话的过程中, 师生和生生交换看法, 启发思路, 积累经验, 进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直接奔向答案或者所谓的答题技巧 (答题公式、答题模式) , 是对文本意义的粗暴践踏。
师生对话的境界, 在于超越预期的图式构建 (现场生成) , 而不是低层次的信息传递 (达成预设) 。高水平的对话, 相当于跟高手过招, 对话的双方互相交锋, 又互相学习。在对方的言语中获得启发, 让自己的阅读有新的发现。无论学生还是教师, 都有一种如饮甘霖的畅快。学生有进步, 教师有提升, 所谓教学相长, 是对话过程中触手可及的成果, 也是对话的终极目标。
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伙伴之间对文本的理解, 既有同龄人的共同之处, 又有天赋秉性和能力水平的差异。生生对话的目的, 在于以同龄人的视角获得思路的启发和经验的借鉴, 是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沟通, 而不应该仅仅限于答案的相互告知。实践证明, 学生之间简单的相互告知并不是真正的对话, 学生的思维水平并没有得到提升, 学生之间的这种看似热热闹闹的“对话”并不能达到对话的目的, 反而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喧闹背后是精神和思想的贫瘠。
3.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跨越时空的精神对接, 是整个阅读教学的根基。没有这个对话, 课堂中师生的对话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就是零对话、浅对话、伪对话。一些课堂上, 有讲, 有说, 有写, 有声, 有光, 有电, 就是没有读。即使是读, 也只是对个别语句的拿腔拿调的所谓“有感情朗读”, 而不是对文字本身的亲近和拿捏。
4.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这里既有社会视角的原初阅读, 又有教学视角的自觉审视。于永正说过:“课前, 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 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 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 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 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 读出文章的妙处, 读出自己的惊喜时, 我便走进课堂。”教师的阅读, 应该抛弃所有的教学参考资料, 目光只在文字中穿梭个来回。借助于拐杖的阅读, 往往堕落为有残疾的阅读。教师解读文本能力的停滞或落后, 往往带来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下滑。教师只有实现了与文本之间的充分对话, 才有可能对学生的阅读所得进行有针对性、有高度的启发和引领, 才有可能带领学生进入语言文字的自由王国。
5. 教师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是新课标首次提出的概念。这一对话的主体应该是教师, 而不是学生。教师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体现了“阅读教学”与一般的阅读之间的区别。人们一般的阅读, 往往只是以获取资讯和享受美感为目的, 往往不需要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简言之, 一般的阅读, 往往只需要知道“写了什么”, 而阅读教学则需要在知道“写了什么”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弄明白“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教师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就是要揣摩教科书编者对教材结构和课文的安排意图, 弄清某一篇课文在整套教材、某一册教材、某一单元中的地位, 弄清这一篇课文的导读、注释、课后练习的编排作用。
看来, 阅读教学是一项多方平等对话、凸显文本价值的“系统工程”, 是以“参与的主动化、对话的深刻化、表达的个性化”为特征的一场多层次高水平的对话。
然而, 纵观近些年的阅读教学, “以传授知识和应付考试为轴心, 追求现成知识, 以终极的意义解读为目标”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阅读教学中, 教师强调答案的统一标准化, 学生缺乏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因此, 传统阅读教学的模式必须改变。批注式阅读, 为对话的真正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深度批注
新时期以来, 孙立权老师和其他研究者所言以及本文所述的“批注式阅读”, 与传统意义上的“批注”概念不尽相同。“批注”是一种阅读方式, 是阅读者的个人行为, 它可以因阅读者的个性差异而尽情展示出摇曳多姿的态势。而“批注式阅读”则是一种阅读教学方式, 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 它在个性阅读的同时还需要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
(一) 批注式阅读的特征
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的方式, 批注式阅读教学有其鲜明的特征。
1. 主动感知
学生主动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艺术, 而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被动地阅读文章或文章的某一部分。教师也是以这样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 而不是囿于教参或其他资料的阐释远离文本。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真正走进了文字深处, 实现了“人”与“文”之间的主动对话。
2. 深度品悟
教师和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和语境, 目光和思想触及文字背后, 深度品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 而不是对文章进行粗浅的表面化了解。这样, 教师和学生就实现了与文章作者的深度对话, 才有可能走进作者内心, 去感知作品的“言中之意”和“言外之意”。
3. 个性体验
阅读文本之后, 教师和学生获得的是独特的个人体验, 无论是认知体验、情感体验还是审美体验, 都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 而不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模式化解读。真正的个性化, 带来的必将是对话的高品质。
4. 思维外化
学生阅读所思所想需要加以整理提炼, 以关键词句或要点的形式外化为具体的文字行诸书面, 使之条理化,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说不清道不明的蒙昧状态。教师需要看到学生外显的思维成果, 进而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这里体现的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价值, 其中蕴含着教师与教材编者的对话。由此可见, 批注式阅读教学就是对话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多重对话, 深度批注, 批注式阅读教学便具有了生命和活力。
(二)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
批注式阅读教学包括“阅读批注—交流展示—完善提升”等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可以在同一课时内完成, 也可以分属不同课时, 或者将“阅读批注”环节放到课堂教学之前, 由学生自主完成。这三个环节的全过程都体现了不同层级的对话, 可以说, 对话是批注的生命, 没有真正的对话, 批注就是作秀, 就是伪批注。批注式阅读教学三环节中的对话, 如下图所示。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对学生所做的批注予以有效的指导, 否则,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章, 学生往往有无从下手之感。
(三) 批注的六种类型
1. 阐释型批注
这种批注, 用来理解阐释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 着重解决读懂“写什么”的问题。其中包括:对词语的解释———学生阅读文本, 勾画出含义深刻的词语, 写出词语的本义和在语境中的意义;对句子的理解———当文中出现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时, 学生要能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对段落的概括———段落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对段落的大意加以概括, 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对主题的把握———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
2. 赏析型批注
这种批注, 用来欣赏分析文章的表达, 着重解决读懂“怎么写”的问题。其中包括:词句———词语和句子运用的巧妙之处;段落———段落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中的作用;篇章———整篇文章在构思和表达上的精妙之处。
3. 质疑型批注
这种批注, 是对原文内容和表达的探究。无论是文章的内容还是表达方式, 都需要用探究的目光去审视它:内容没有漏洞吗?遣词造句都是无懈可击的吗?有没有更好的表达?带着这样的视角去观照一篇文章, 实际上是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更深层面的品读, 在“信任—怀疑—探究—明晰”的心理和思维经历中完成了读者和作者的深度对话。
4. 补充型批注
这种批注, 要根据原文的主题和思路, 补充相应的内容。例如, 叙事类文体, 可以补充人物的言行心理, 补充故事发生的场景, 补充情节的发展变化等。说理性文体, 可以补充支撑道理所需的论据, 等等。
5. 感悟型批注
这种批注, 要写出由原文内容引发的感悟。
6. 联想型批注
这种批注, 要写出由原文内容引起的联想。
这六种类型的批注, 可以分为两组, 前三种 (阐释型批注、赏析型批注、质疑型批注) 侧重于对文本的“读”, 是对文本的接受;后三种 (补充型批注、感悟型批注、联想型批注) 由“读”转向在此基础上的“写”, 是对文本的再创。这之中, 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读—思—悟”的过程。
前三种批注的能力层级是逐步提升的。阐释型批注仅仅是感知文本的写作内容, 能力层级相对较低, 是学生与文本的浅层对话, 赏析型批注需要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鉴赏, 能力层级有所提升, 对话也渐渐走向深入, 质疑型批注则需要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进行探究和质疑, 这是一种较高层级的阅读能力, 也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思维水平上, 三种批注既表现出不同层次, 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共同完成学生与文本的全方位高水平对话。
后三种批注的能力层级也是逐步提升的。补充型批注只是对原文的补充, 相当于简单的“修补”, 感悟型批注需要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表达个人的感悟和主张, 不同的读者, 感悟自然有高下之分;而联想型批注则需要由原文联想到之外的其他内容, 已经是文本的超越了。这三种批注, 已经越来越体现出阅读主体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越来越彰显出文本的外延和辐射价值。
对“批注”进行上述六种类型的分类, 避免了批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使批注这一极具个性特征的对话过程变得有了深度, 变得有章可循。
在多重对话的理念下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批注, 阅读教学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孙立权.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J].东疆学刊, 2005, 1:102.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2.
[3]王卫平.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4:44.
[4]沈文敏.师生对话的解释学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1:16.
[5]孙亚杰, 徐云知.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6:3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是说,阅读要以文本为中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完成语言训练的任务。当前的语文教学,老师更多的是注重文本段落的一味分析,具体语句的赏析,将整篇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而忽视了对文本情感的真正体验。诵读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借助诵读批注开展阅读交流,真正实现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
理论依据:
1.接受美学。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是:“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也就是说,一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师生都被视为知识注入的容器,教师按照教参的解读,将定论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新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观念。将接受美学引入语文诵读批注式阅读教学中能很好地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反思和批判。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人的认知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具有主动性;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具有建构性。建构主义观念符合诵读批注式语文学习理念,为诵读批注式语文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因为诵读批注式阅读教学正是学生根据已习得的经验对文本的积极主动的创造性解读过程,是读者获取外部信息,情感体验的过程。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中指出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的本质是个性化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有感情地诵读,适时地圈点勾画进行批注,亲历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有所得,才能使阅读能力得以提升,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现代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可见,诵读批注式阅读正是遵循了阅读教学的这些要求和规律。
操作要领:
一、概念界定
诵读批注式阅读方式重点就在诵读和批注两方面。
所谓诵读,指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环往返的阅读鉴赏过程。
所谓“批注式阅读”,就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在书页上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写下自己读书时的所疑、所感、所想,它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
批注式阅读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符号示意法”“文字点评法”“图表归纳法”“材料补充法”“即时联想法”等等。
将诵读和批注结合在一起可以使学生有效地的调动各种感官,这样,一堂45分钟的语文课,将会成为一场别开生面的试听盛宴和思维的交流盛会,将读者的情感体验变为孩子们个性化的深刻的内心体验,真正做到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二、具体实施过程
1.预习阶段。“三读一注”,即读准字音、读清大意、读出疑问。以批注方式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并将疑问之处写于书本空白处。
这样的预习方式可以夯实基础,达到字词正音的目的,了解作者其人和写作背景也是为了更好地为理解课文服务。同时读也可以让学生首先通过自己的阅读感知课文,形成初步的、不尽成熟的审美体验,甚至在阅读中产生困惑,从而引发学生的初步思考,以批注的方式写于课文的空白处,以便上课交流。
2.上课环节。要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新读初探,进入文本情境。读,可以是学生在下面自由地读,也可以师范读,也可生范读等等,视课文篇幅长短和各个课例的特点而定,关键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快速地进入到文本中来,为接下来的体悟作者情感做准备。这个环节要舍得花时间,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的阅读,就没有真正的审美体验。
二是再读体味,追寻笔者情愫。这是整个课堂的中心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形式可以多样。比如:(1)以点带面法。找出这篇课文需要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加以提问,从而引发思考,注意,必须是有深度、涉及文章灵魂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要求学生在下面自由地朗读,在读中反复体验,围绕老师给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为文章作批注。结合前面所说,批注的形式有很多,如“符号示意法”“文字点评法”“图表归纳法”“材料补充法”“即时联想法”等,挑出你所需要的方式,对文章点评,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线牵,各珠连,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余的问题也在学生们的合作探究、老师的点拨中迎刃而解。(2)逐层深入法。有些课文一时并不能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那就不妨逐层深入,从平淡开始,以不平凡结尾。这时老师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层次性,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从看似平淡的交谈中,在一遍又一遍的不同形式的诵读中,渐入佳境。在看似琐碎的批注中,通过老师的引导,触及作者的心灵,追寻作者情感的脉搏,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蓦然回首,柳暗花明,审美共鸣的体验。
三读交心,超越时空交流。即再次体验作者情感,再次融入作者内心世界,以个性解读文本的方式,交流心得体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审美体验中,产生美的享受和对美的鉴赏。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读者应该被赋予主动接受的权利,成为自主的、开放的、具有个性的创造者。
操作的形式也可多样,如联想批注法,对文本进行审美联想,谈谈你的体会。或者也可以通过朗诵的方式,读出你心目中最精彩的最动情的文章,从而寓情于文,以我口抒我心。但不管是哪种方式,最终是将文本与学生的情感以最自然的方式融为一体,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融合。
有时这个环节也可以合理拓展,进行比较性阅读等等,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形式可以多变,但都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
3.课后反思。
老师: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称其遗憾是因为我们总会在教后觉得某些地方如果能处理得更好一点,那就更完美了。作为老师,我们就必须反思,需要将这些点滴的灵光一现的想法整理下来,作为宝贵的教学经验和财富。反思的内容很多,包括教学流程的合理性、教学机智的运用、课堂提问的设计、多媒体的运用等等。
学生:我认为,语文课不是45分钟上完就可以画上句号的。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让人齿颊留香的,让人有所回味的。我们应该合理地抓住这个黄金时刻,及时让学生以批注的方式写下对文中某种看法、某种写法、某一段落、某一句话自己的所感所得,作为课堂反馈的重要财富。
“诵读批注式阅读模式”的实践意义
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诵读批注式阅读教学充分反映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其核心价值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阅读实践中,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实实在在地在读写听说中摸爬滚打,并且在实践的历练中实实在在地发展思维,切切实实地提高认识水平和读写能力。在这样的价值引领下,诵读批注式阅读教学显现出其他阅读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鲜明优势:
一是简便易行,操作性强,能够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然、朴素、率性的阅读姿态,更好地链接真实的阅读生活,让他们终身受用无穷;
二是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阅读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探究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
三是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直接领悟,便于准确摄取教学的生长点或捕捉教学的增长点,使阅读活动深入而持久;
四是突出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应用性思维,使思维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五是密切了读和写之间的联系。学生读时直接,写时具体,在不知不觉中读因写而深刻,写因读而流畅,这样既加大了阅读的深度,又提高了学生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扩大了写作的广度。
总是苦恼一篇文章在45分钟时间内怎样让学生学习高效、到位,而诵读批注式阅读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摘 要:阅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中做批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批注;阅读;方法;指导;评价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快速提升语文素养,就批注式阅读做如下思考。
一、注重方法引领
首先要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可先从课文入手,逐步让学生掌握批注的要领。认识并学会使用常用的批注符号,明确各个符号要义并规范使用,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或应注意的字、词、句、段用符号标记。其次在阅读中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自主阅读、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无拘无束,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时,提笔就写。想在哪批注,就在哪批注。最后要让学生自主创新,发挥学生阅读个体的创造性,增进理解或拓展视野,要敢于对文本内容、价值取向提出质疑。
二、做好批注指导
阅读批注一般分为一次批注和二次批注,第一次是在教师对文本不作任何讲解的条件下学生的预习批注。第二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基本把握文本的内容、主旨后进行的批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疑点、难点进行深入探究并做课文批注。两次批注循序渐进,去伪存真。教师要做好文章批注的示范、讲解、指导以及学生批注的检查、交流、互评,及时对批注情况做总结和反馈,带动学生深入领会文章语言、描写、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精妙,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教师要精选作品让学生批注并开阔视野,对新颖独到的见解要肯定,对文本的批注过于偏激的要给予纠正,为学生的灵魂注入精神营养。
三、完善教学评价
以此考查学生在阅读和批注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所以评价要以尊重学生个体阅读体验为基础,倡导个性化评价。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特点而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注重小组评价,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并展示,经常开展阅读批注比赛,师生共同给小组打分,累计评奖,课余时引导学生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读书心得,提炼精品批注,丰富读书阅历,激发成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把阅读与批注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摘 要】批注式阅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而且重要的策略,批注式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进行阅读时,拿笔在文字或者整个句子旁边做一些不同的标记,表示不同的意思。本文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目标,对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教学优势进行简单的介绍,分析其可取性,以及总结一些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与步骤,供语文教育工作者授课使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批注式 阅读教学
现在许多小学生的课文阅读只是满足看在“眼里”,并没有用心阅读,对课文产生自己的感悟,甚至对于不认识的生字也只是一撇而过,并不在意字词的正确读法。批注式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拿起笔在课文的一旁做些标记,做到阅读时眼到、手到、心到。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展开,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自己在文章中标记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便于自己之后回味思考或者画出使自己困惑的地方等老师上课时解决。同时批注式阅读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在课本上,学生拿起笔做批注就会形成一种心理暗示:我现在忙着看文章做批注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如果学生手里空空如也,注意力就很难集中,阅读的效果就不佳。最后批注式阅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将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提出几种有效的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供教育者参考。
一、教师备课时做好批注
教师的备课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应该自己先看一遍课文,并做好批注。教师在阅读课文做批注时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象自己是学生,在阅读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将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用横线或者圆圈标记出来。当然教师不是圣人,即使是小学课本课文也会有不理解的地方,因此教师要用另一种符号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并且及时查阅相关资料将问题解决掉,以免上课时学生恰好问到该问题,出现教师无法解答的尴尬情况。在这里举个例子,教师备课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文《少年闰土》,小学六年级学生可能不会理解“祭祀”这个词语,教师就要将课文第二段“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一句中的“祭祀”标记出来,提醒自己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一个解释。同样,文章中还有类似的词语如“忙月”“家景”“短工”。教师都应该在这些词旁边做好相应的批注,版面允许的条件下,批注要尽量详细。
二、学生预习课文时做好批注
课前预习课文是小学生阅读学习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教师要提醒学生课前阅读课文时要适当的做一些批注,这种批注是一种基础式的批注,即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遇到生字、生词、不懂的句子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或是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来。小学生上课时注意力能够集中在课堂上的时间十分有限,那么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将教学效果达到最好,课前的预习批注就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使学生将能够集中的20分钟集中到自己不懂的难点重点内容上来。例如,六年级课文《秋天的怀念》,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应该讲“瘫痪”“絮絮叨叨”“侍弄”等生字用问号标记出来,还有对于文章一些有深意句子也要标注出来,如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以及“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学生只有做好了预习批注,上课时教师讲到该地方时学生才会有更深的印象和理解。
三、学生听课时做好批注
紧接着预习批注,学生听课的过程中做好批注也是批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听课时做的批注事实上就是听课的笔记,但是这种批注相比于笔记还多了一种项内容,就是听课时的疑问。会学习的学生一定会做笔记,学生听课时将老师讲的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记录下来会形成脑海的知识储备。教师课上的讲解是对课文的精读,会涉及到许多细枝末节的知识,也会将难点知识一一剖析使其简单化,学生将老师对课文的解读和补充记录的文章里就逐渐填补了脑海中空缺的文章结构网。学生听课时做好批注也方便对比自己对于课文的解读和老师解读的异同,引发深度思考。
四、课后做好复习批注
除了上述三个批注式阅读教学方式,教师还要督促学生做好复习批注。教师每讲完一篇课文,学生就完全理解没有任何疑问的情况是极其少见的。甚至有些好奇心较强的学生在老师讲完课文之后他的问题更多了。复习批注就是在课后学生将学完的课文再仔细阅读一遍做一些批注。这些批注的形式不一定是疑问,也可以是学生对整篇课文的自我思考或者个人对文章中心思想的不同理解,还可以是学生自己对课文风格和作者的评价。比如在学习完课文《小桔灯》后,学生复习时做的批注可以是对“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这句话的赏析,学生可以在一旁批注:这句话是作者对小姑娘未来生活的美好预期,生动表现了人物“我”的善良以及对关怀他人的高尚品质。教师督促学生做好复习批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富有个性的文学思维,培养其文学创造力。
【结 语】
批注式阅读教学方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散了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享受到了阅读的真正乐趣。教师通过长期的批注式阅读教学,还能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逐渐养成集中精神阅读课文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杨淑延.在批注阅读中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初探
文/姜卓丹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与评价,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度。批注式阅读就是运用简洁精练的书面语言或符号在读物的空白处作注释、写评语、留标记,对文本文字进行解释、品评。批注式阅读教学培养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重塑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理念;批注式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现代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这些阅读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在阅读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学会欣赏与评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塑造并发展阅读个性。批注式阅读正是遵循了阅读教学的这些要求和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自主能动进行语文阅读的理念落到实处。
一、批注式阅读的含义
批注式阅读就是运用简洁精练的书面语言或符号在读物的空白处作注释、写评语、留标记,用自己对文本文字的解释品评,来发现文本词句的深度和广度,实现生本教学和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有效的自主式阅读。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施
(一)常用的批注方法
1.符号批注。对文本内容中有所感、有所惑、有所疑处,进行圈点勾画。
2.文字批注。用眉批、旁批和尾批的形式在文中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惑和所疑。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自由批注
学生初次接触文章内容时可通过读、标、划、查、圈、疑等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大量阅读资料,养成主动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
2.课堂阅读,再次批注
课堂上,学生开展批注式阅读必须以一定的问题、话题为中心,切切实实地读书,并在书上写上自己的点滴感悟、思考、疑惑与收获等。“写”使自己的想法更清晰、完善,更深刻、科学;“写”能克服只是口说的那种随意性;“写”往往更好地梳理了学生想表达的东西。
3.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当学生完成阅读批注后,学生需要有一个交流信息、合作探究文本的机会。
4.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总结性评价既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修正、巩固和提高,又是检验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课文内容、词句的理解提升到文本主题、灵活运用的层次,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层次的过程。
三、批注式阅读需要方法的引领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批注式阅读的习惯,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方法指导。()一般说来,批注式阅读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零星式批注
抓住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从小处着手,从简单处落笔,这是学生读书做批注的基础性方法。
(二)综合式批注
综合式批注的内容是学生全面、深刻细细揣摩文章内容才能写下来的,综合式批注的范围可大可小。
(三)感悟式批注
感悟式批注要求学生要能细读文本、品味人物及文章思想感情,与文本产生共鸣,对文中人物等有个性化解读,这是更高层次的批注。
四、批注式阅读教学深入发展的思考
(一)明确阅读学习目标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让学生的每次阅读、批注都有明确的目的。比如,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批注;对重要的地方,进行多种层面理解的批注;对精彩的地方,进行推敲式的批注。
(二)在批读中悟写学写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写作方法和技巧,并适时借鉴、移植内化为自己的习作素养和技能。
(三)引发学生思考、质疑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阅读的内容,包括材料、观点、语言、写法等的真实性、合理性产生怀疑,引发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质疑。
(四)研究各类文体的批注方法
针对语文教材中不同的文体,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年段阅读目标,发现每种文体规律性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批注阅读的质量与效率。
综上所述,批注式阅读教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了发散思维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和品味的能力。如何使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功能得到最为有效的发挥,以顺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方式,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使阅读活动本身成为个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要继续努力实践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魏书生。魏书生文选。漓江出版社,-01-08.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真正提高语文素养,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善辩的口才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批注式阅读更能有效提高阅读效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和困惑
1.学生阅读目标不明确。为读文而读文。2.阅读过程过于生硬。过分重视预设,敷衍生成,使学生探究潜能无法释放,阅读对话流于形式,淹没了学生的才情,冰封了学生的智慧,个性得不到彰显;3.没有拓展空间。以设计好的静态的教学流程主导动态的教学进程,学生亦步亦趋跟在教师后面学习,主体性、创造性得不到凸显,难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难以提高。
以往的阅读教学使学生产生疲劳,没有阅读动力,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我采取批注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片自由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在批注、品味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语文课堂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二、采用批注式阅读教学,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积极运用“批注式”阅读,充分放手对文本进行圈点批注,用自己对文本文字的理解、品评,发现文本词句段的含义、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蕴含在文章中的美,在相互的交流讨论中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获得思想启迪。师生共同交流讨论这些批注,既是检验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思想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产生新思想的过程。在批注式阅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采用批注式阅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指导学生积极运用“批注式”阅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组内同学自由交流。对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等进行圈点批注,品味,写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在《天鹅的故事》的教学中,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与主题后,我将重点放在了批注、品味与赏析语言上。让学生自由地批注,学生对此兴趣很大,都积极地投入到批注阅读中。如文本中“老人没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在了肩头,悄悄地离开了……”
学生甲的批注:“因为老人目睹了天鹅为了生存,用身体和生命为代价,英勇破冰的感人场面,从心里喜爱和敬佩这群勇敢顽强的天鹅。”
学生乙批注:“是天鹅的精神感动了老人,让老人意识到所有的动物的生命都值得尊重,放弃打猎是敬畏生命的表现……”
在《背影》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然后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学生能把《背影》里父亲买橘子的动作、父亲的关心等用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如:“走过那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
学生甲:为下文刻画背影做铺垫,交代了橘子在月台那边,也交代了父亲的体型很胖,为下文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做铺垫…..”学生乙:父亲体型很胖,但还费力爬过月台去买橘子,可见父亲对儿子的爱……”学生丙:“走,跳,穿”几个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走路费力的样子,侧面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教师对同学们的批注做了中肯的评价和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批注式阅读、品味,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批注式阅读的实施步骤
(一)规范批注符号。批注可以是符号(“———”“?”“‖” “/”“~~~”“○○○○”等),可以是文字性的。符号文字结合文字性批注效果更佳。
(二)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批注式阅读指导中,首先安排学生进行“三读”:
1.初读,通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进行圈点,给自然段加序号、用横线划出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
2.再读,批注的重点是解决初读时圈点的问题。可以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重要的、精彩的、有欣赏价值的佳句以及感受最深的句子,修辞、表达方式、说明方法等。
3. 三读,主要解决再读过程中圈点的内容再作批注、写感悟。
(三)课上交流过程
1.学生自愿结成阅读小组,对各自“圈点标划”的内容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畅所欲言,以期在小组范围内初步达成对阅读文本的一致理解。
一、批注式阅读教学概述
从我国古代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来看,批注是最常用的方法。批注通常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所产生的感悟、疑问、共鸣、情感等及时记录、批评或注解,批注一般在文本的空白处,在空间位置上紧贴文本内容,以便后期参照阅读。此外,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灵光乍现的短句、词语、感悟等,能够真实的再现读者的感受和灵性,对于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批注应用于学生阅读则能直观体现学生主动探究式的个性化思维过程。随着阅读的进行,学生出于各层面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发现、诠释等直接批注于相应空白位置,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轨迹,从而获得自我发展。批注式阅读教学则是基于批注式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同时打破传统文本为主、教师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真实感悟,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一)课堂准备
在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开始之前,老师需要对班内学生有全面的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语文学习状况,尤其是语文阅读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进而确定有针对性的研究起点。对学生的了解和掌握可采用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谈话或问卷调查的内容要以批注式阅读为中心和重心,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对学生进行初步了解后,制定针对性的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分层次地对学生讲解批注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批注方法、批注目的、批注技巧等,进而提高学生的批注质量,为批注式阅读提供基础保障。当学生充分了解批注式阅读后,老师设计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流程,制定上课计划。
(二)课堂实录
在确定好批注式阅读课堂教学的阅读文本后,老师选择有代表性的段落,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批注方法教学,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批注方法,能够自主、准确、高效地进行阅读批注。在阅读文本中,对于学生未必理解的部分,老师根据课前准备的教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演示,避免学生在阅读中出现“卡壳”。此外,批注式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结合具体语段,指导学生掌握批注的要点,使学生的批注更具有质量。在课堂上还可以巧妙地创设情境,结合阅读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创造性、创新性的批注,并选择有价值的批注在讲课中进行展示与运用。
(三)课后反思
批注式阅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阶段结束之后,还应进行合理的课后反思,对批注式阅读所取得的成果加以巩固。通常,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课后反思主要包括:①如何体现教师的个别指导,比如难点、疑点指导,联想式批注指导等,以增强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②如何避免质量不高的批注,或者如何避免把书“批花”、“批不下”的问题;③如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的根本要求;④如何学以致用,这是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
三、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建议
(一)转变传统阅读教学观念
我国语文教育经历了诸多变迁,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教学价值取向的单一化发展,逐渐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这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本质方向。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和趣向,因此在教学中,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老师应从根本上转变思想和观念,敢于求异和创新,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在教学中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个性化表达,敢于在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二)掌握科学合理的批注式阅读教学步骤
首先,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进行自由批注,重点鼓励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最为直观的情感表达,以及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难点等,这对于老师掌握学生文本阅读状况,以及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策略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课前预习批注还能够使老师和学生都做好课堂教学、学习、讨论的准备。其次,课堂教学及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重点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的批注。再次,在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批注,不拘泥于形式和要求,使自己对文本的认识、感悟进一步提升,这也是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
(三)注重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的传授
知识的传递并非教育的最终目的,方法的掌握才是引领学生学习的根本,因此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着重教授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掌握学习方法,并能够自主的、合理的运用于阅读学习之中。通常而言,批注式阅读方法主要有循序渐进式批注法、联想式批注法、符号标画法、提纲式批注法等。循序渐进式批注法是最基础的批注方法,即从字词开始,逐步发展到全文,批注同样是从字词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全面的文字批注。联想式批注法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批注方法,即随着阅读的进行,想到什么就把内容简明扼要地记录下来,这种方法具有较大的思维自由,对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批注式阅读教学需要拓展课外阅读
吕叔湘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课外阅读在教学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批注式阅读也应拓展课外阅读,这样不仅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技能,还学会了知识迁移,开阔学生的阅读面,进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常用的批注式阅读课外延伸措施有:①鼓励并放手让学生自由批注文章;②为学生创设展示平台;③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宋玉杰.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张明明.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例[D].苏州大学,2012.
【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批注式阅读教学分析09-12
低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初探12-03
批注式阅读的操作方法07-20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批注05-31
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三步曲09-14
阅读教学简爱教学10-05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思考10-28
阅读教学创新07-16
阅读教学方案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