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导学案编写使用(共8篇)
伴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刘集中学的高效课堂也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近年来,我校对怎样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尤其重要的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历史导学案的特点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课堂学习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是师生共同教与学,同步操作的学习文本。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历史学案具有如下特点: 1.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指导性。
导学案要突出体现“指导”,重在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昧做练习,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的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的安排,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3.时效性。
导学案应该在新课没有上之前完成,如果导学案失去时效性,就会变成了变相的课外作业,失去了导学的功效。
4.层次性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5.创新性。
学案的导向作用是明显的。学生要完成课前的检测题,就必须先阅读教材,找方法,查资料。应用学案,学生读在前,教师讲在后,教师实际上只是组织问题讨论和思维训练,而不再采用“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陈规,实现教与学的创新。课堂上,在大家面前展现的是热烈讨论、争论、提问、发表见解等生动活泼的场面,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沉闷局面。更重要的是鼓励了学生敢于怀疑权威,不唯书、唯师、唯上,而变得善于发现问题、找出自己学习的契机,学案带来了学的创新。
二、历史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教学是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要依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设计出高质量的学案是进行学案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历史导学案的编制方法
导学案编制的前提是有效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第一步是个人研究。首先同一年级同一科目的教师个人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研究教法、学法,提出初步教学方案。一般要提前一个星期准备下周学案。第二步是集体研讨。在集体研课时,对个人的教学方案进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确定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过程以及相关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再集中制定出一个科学、实用的学习方案。最后每个教师再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把确定的学案适当地增加或减少部分内容,做到求同存异,更有针对性。
(二)学案编制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一课一案。
导学案不能剪贴化、简单化和习题化。必须采用35+10的课堂模式,教师精讲和点拨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2.不能以教案定导学案
教案的重点是突出“教”,即老师怎样讲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它以老师为中心;而“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它以学生中心。3.不能以练习题定导学案
学案决不是单纯的另一份额外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不能把学案搞成单纯的“习题集”。
三、历史导学案的使用
1.课前发放,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部分的有关问题。一般要求提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探讨等方式把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思考和探究,对照学案进行预习,完成“自我测试”环节的基础知识,找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然后在课前把学生预习过的学案收集起来,进行查阅,深入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讲课的方向和重点。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就切实做到了“先学后教,问题教学”。久而久之,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更加乐于学习。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课堂导学时,对导学案中的内容处理要恰当,简单、易懂的要一带而过,而重点、难点的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当出现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解决。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教师当好导演的角色。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通过个体发言、相互探讨、小组讨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3.在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理清知识点后,教师应设计一定的达标练习,让学生当堂训练,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为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可以采取分层达标测试,将测试题分出档次,一般可以分为两组,较简单的题目要求全做,较难的题目要求可以部分选做。针对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适当的点拨。
4.在设计学案时,每节课上留有3—5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总结归纳本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主要探究了哪些问题,运用了哪些探究方法,通过本节课学习所得到的启示,还有哪些疑问等等。同时,还可以适当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一方面迁移形成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一、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 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的编写应遵循四项原则。
1. 由易到难的原则。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教师要有个适应的过程, 学生也要有个适应过程。开始的时候, 导学案的设计, 一定要简单一些, 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解决或者经小组讨论后能够解决。那种学生讨论后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一定不要出现在导学案上。
2. 简明扼要的原则。
导学案是给学生用的, 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拐杖”, 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习题。因此, 导学案的语言, 一定要简明扼要, 要让学生一看就明白。
3. 可重复使用的原则。
导学案并不是一次性的, 我们要把它利用起来, 可以成为学生随时自我检测的题签, 也可以是课后复习的导线。
4.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设计时, 不要总是站在以传授知识为本的角度, 老是考虑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得成。学生学得会, 掌握得住, 才算教学任务的真正完成。
二、导学案的编写流程及要求
经过近半年的学习, 摸索, 我们基本形成了一套编制导学案的程序, 即提前备课, 集体研讨, 轮流主备, 二次备课, 课后优化。导学案编写应以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为主。每一份导学案的设计, 每一个题目的设置, 每个问题的提出, 应由备课组全体老师集体讨论, 由一人执笔定稿。如我校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在进行每单元的导学案编写时, 由每个老师分别承担一课导学案的设计, 初稿完成后由备课组老师集体讨论后再定稿, 最后交备课组组长审核过关, 送文印室印制。既分工又合作, 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各备课组每周应有半天左右的时间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 要解决以下问题:下一周的导学案定稿, 下下周的导学案编写任务分工, 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导学案编写, 必须提前一周完成。同时导学案的编写还要注意以下要求。
1. 一课一案, 一节课一份导学案, 一
节课一定要完成导学案上的具体学习内容。建议一份导学案, 可用一张8K纸为宜, 可两面都用, 也可以只用一面。
2. 知识问题化。
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 把知识点设计成具体的问题。问题应该明确, 学生一看就懂, 不能似是而非, 模棱两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问题设计一定要有层次, 不能过于笼统。问题设计要明确分为多个层次, 并在每个题目后面注明, 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导学案格式一定要规范。
一份完整的导学案, 应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开头部分, 要包括题目、设计人姓名、审核人姓名、使用时间、学生姓名及组别、组名等;主体部分, 要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当堂检测等;结尾部分, 包括教 (学) 后记或者课后反思等。
三、导学案的使用方法
1. 课前。上课前一天, 教师将“导学
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
2. 课堂。课堂一般分四个部分:基础知识记忆及检测, 知识链接, 合作探究, 当堂检测。
首先给学生适量的时间记忆预习过的教材基础知识。记忆结束进行“记忆检测”和“知识链接”。以上属于基础知识部分。基础知识完成后, 课堂的下半部分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先将合作探究题目的思路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形成组内共识;然后每个小组将本组的答案展示, 由同学和老师给予点评;最后完成“当堂检测”, 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3. 课后。
(1) 上完课后, 老师和学生分别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课后反思和学后反思。 (2) 每隔一周, 将“导学案”进行整理, 装订。
四、导学案使用的误区
导学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新鲜产物, 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认识和操作层面上的误区, 笔者认为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1. 以教案定导学案。
教师在处理导学案和教案的关系上, 改变不了传承多年的观念———教案中心论。他们往往是在编写教案的基础上, 再根据教案来预设导学案。
2. 导学案就是练习题。
导学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 这一点老师们都能理解。但是在他们预设导学案时或拿到导学案后, 都会产生这样一个误解———导学案就是发给学生做的练习题。
3. 导学案每个人必须都按时完成。
在导学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成绩的个体差异, 让班级所有的学生都按时完成所有内容。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导学案”教学模式;导学误区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大力推行了四年的时间,在莫校長的大力支持下,现在大多数教师的课堂都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学案教学模式。下面就从我个人在高中化学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谈谈自己的体会。导学案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很大的优势,我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在使用导学案的问题上吸取了其他老师的经验。如何将化学新《课程标准》落实于自己的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物理学习习惯及素养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这几年在导学案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化学教研组深入研究,认真实践,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化学“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建立
1、导学案实施流程
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根据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我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所构建的教学流程框架如下:
基于此我们化学教研组“导学案”备课的具体做法为: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结合大家的建议再由第一主备人修订,分给任课教师,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再“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导学案在设计时要求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浅入深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一般导学案要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预设、学法指导或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测评反馈、课后反思几个环节构成。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每个导学案的分量要适宜,要合乎实际操作,有实效。尤其要精选习题,坚决杜绝“题海”战术。所编制的导学案的容量以学生预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
2、导学案的使用:
(一)对学生使用“导学案”的要求:
(1)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上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心得。
(3)独立完成达标检测题,对于做错的问题要力争弄懂及时订正。典型问题加以收集整理,每科准备一个“纠错本”。
(4)要求准备一个学案夹,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导学案”进行分科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二)对教师使用“导学案”的要求:
(1)应该在上课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并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在上课前必须抽查部分“导学案”,以了解学情,并针对学生实际对“导学案”进行补充和完善。
(2)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按导学案的设计环节进行操作,对各项目标和措施进行不折不扣的落实。课后认真的写出反思,对存在的问题、课堂的收获与亮点及时总结。
(3)导学案设计中突出化学学科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提高学生根据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4)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材处理能力以及电脑操作、多媒体的使用能力。
二、使用导学案的一些问题
学案导学并非新鲜事物,早在新课程改革前,就普遍为广大教师所运用,但由于主观认识的偏差和教材编写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在实施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少活动设计,重视结果忽视过程。学案中只有核心知识的罗列,忽略了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变相灌输。在新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甚至将教材中设计的学习活动略去。
(2)教材内容问题化、习题化,缺少思维内涵。不少学案实际就是满页的空格,把教材的主要内容都设计成填空,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填在空格内,是填鸭式教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自学变成了机械抄写和对知识的梳理,缺少思维过程,忽视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3)以“案”代“本”。导学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教材、文本反而成了配角。当前的课堂上,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理科课堂。导学案,本来是指导学生学习教材、文本的工具,可一到课堂上,教材、文本觉却大多退居二线,只有导学案在主唱主角了。
三、导学缺位成死穴
《导学案》多重视“学什么”的设计,而对“怎么学”普遍有所忽视。这里的“怎么学”更侧重于学习方法。因为缺少方法指导,自学质量不高。虽然很多老师都赞成学案设计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具体如何指导,研究的却不多。有些老师会在学案前面笼统地说一句探究法、观察法等,没有任何实质意义,所以学法缺位已经成了“导学案”的“死穴”,有些看似学法指导的设计,其实,大多都是学习要求。
——郑州市107中学 于得平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原则,追寻教育的真谛,秉承道德课堂理念,我校积极开展了生本教育实践,着力打造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旨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轻松、愉快、高效、主动地去学习,在学习中体会成长的幸福滋味,就成了我们长久以来的奋斗目标。“导学案”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载体,所以“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关系到道德课堂的落实于推进。在这里我仅谈谈自己对“ 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一些看法,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对“导学案”的认识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在细化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供学生在课下预习、课上使用和课后复习巩固。简单地说,“导学案”就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导学案”不仅是沟通教与学之间的重要纽带,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交流、展示和巩固过程,确立准确的学习目标和适当的学习方法。
二、“导学案”的设计
(一)要充分备课、精心制定导学案。学案不同于教案,它要求老师要转换角度,站在学生的角度,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知识储备等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案,使之真正成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载体。在制定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思想品德教材的实际,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以教材为主线的灵活性原则、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性原则。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思想品德导学案的基本环节我们大致分为:教师寄语、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前置作业、自测自评、畅谈收获等几个环节。在教学流程上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模式,向着“设计模式化、课堂自主化、运行自动化、问题层次化、知识能力化、检测系统化、评价激励化、时间明晰化”的改革方向努力。
(二)注重前置作业设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生本教育实践中,前置学习作为课堂学习的起点和关键环节,在导学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设置前置作业的根本点有三个:低入性、开放性、阶梯性。①低入性,是我们很多老师都已经知道的,但如何把握低入的度,低入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可能大家和我们一样,都曾经心里没有底。我们认为低入到让每个学生在展示课中都能有话说,给学生把表现的门槛放低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到参与的快乐,尽量避免课堂的旁观者,从而满足每个学生希望被人注意的心理需求。②开放性,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尊重他们的个性化解读。在前置作业设置上,常常以“我认识到…….”或“我懂得了…….”这样一个粗放的问题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教材知识的把握,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样环节中都能表现出自己的认知水平。③阶梯性,就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完成前置作业时产生一种成就感。一味的低,程度好的学生会觉得没意思,因为能力没有充分显示出来,而挫伤他们表现的积极性,无法起到引领作用。所以在设置前置作
业时尽量体现出阶梯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好的更好,差的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三)教师要切实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新课程要求教学工作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学案的利用将课前学生的自学作为一项重要的环节,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序地有目的地进行高效率的自学,这是我们特别需要下功夫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学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地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如在设计预习题目时,将学习目标变成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并在语言设计上糅合了学生易接受的语言,如“请你说说看”,“你能告诉我吗?”,“你知道吗”?等这些学生易接受和产生共鸣的亲切语言,无形中增加了知识的亲和力,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不经意间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导学案”的使用:
1、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②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2、合作交流,暴露问题。
展示“前置作业”以及完成“自测自评”步骤时,我认为教师要组织好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的方式,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对交流中暴露出的问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间的交流,全班学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就要及时搜集起来,为下一步教师的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真的在讨论,讨论是否有意义,讨论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太远。讨论交流中学生往往各执己见,甚至争执、辩论,乱作一团,以至于学生难以听清彼此的说话声,更不用说如何达成共识。因此,要善于控制合作交流学习的进程,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
3、释疑解难,精讲点拨。
导学案的使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让学生完成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讲要讲到学生需要之处,讲到学生困难之时,讲到点子上。讲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除疑点,强化弱点。针对学生交流中暴漏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对比较幼稚的问题不能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四、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的注意点
导学案使用中要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给自己以正确的定位:是导演不是演员。“导学案”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参与课堂、自我展示的动力和活力。教师在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经过充分的预习后,教师再通过查阅学生的前置作业的完成状况,及时进行二次备课,将学生通过自学还不能掌握的问及时使了解,以备课堂上进行有效地点拨,避免无效教学的产生。这样教师可以放心地将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网络,小组合作讨论难点、疑点,对于知识学习部分,有选择地根据题目难度的不同鼓励学生自己去完成知识的讲授和解释,在这期间教师一定要不惜赞美之辞,及时鼓励表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步步接近和达到学习目标。我们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决不是要动摇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精讲点拨也应该是课堂的精彩部分,但不是什么都从头讲起,而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讲解。
另外,教师是整个课堂的调控者、指挥者,决不能将自己置身于课堂之外,要密切关注课堂事态的发展,了解每位学生的表现,掌握好整个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及时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导学案”教学模式特别注重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切实提高“兵教兵”的效果。
“导学案”的核心是“导和学”,使“教”围绕着“学”转。导学案的应用除了应关注导学案的科学设置外,还需要教师发挥好导的作用:导以目标、导以兴趣、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能力„„只有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好导和学的矛盾,才能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登堂入室引路人的角色,实现教和学的双赢。
伴随着道德课堂理念下的生本教育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课前有期待,课上争先表现自我,展示自己,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在紧张而又愉悦的课堂节奏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导学案的使用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及记忆知识要点上,从而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导学案”的应用使长期以来沉闷、单调的初中政治课堂也焕发了生机活力,课堂成为学生尽情挥洒才情,张扬个性的舞台。
邯郸市第三中学 孟献玲
一、导学案概念及定位
1.导学案产生的背景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载体,是伴随着学生自主学习的呼声而产生的。
2.导学案概念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学习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的方案。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线路图。
3.导学案的作用
所以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 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 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 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
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对照和记录本; •
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 •
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4.导学案的意义
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生的学习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通过“导学” 实现“两个前置”(学习前置、问题前置),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导学案的编制
(一)导学案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必须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引导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从自身学生的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老师自身的需求出发,适合学生使用和老师自己使用,操作起来显得简单而实用。
(二)编制程序
导学案编写应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力量,并且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导学案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可分五个步骤进行操作。研读课标、文本、资料,研究学情——主备课编写——集体讨论——修改——组长审核定稿。
(编制人、审核人、时间)
(三)导学案的栏目
一份规范的导学案应包括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质疑问难、达标检测、学习小结。1.学习目标
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文本教学要求、课标要求、学生实际,要简单、明了,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每课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2.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课标要求、文本内容、学生实际,明确告知学生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并提示相应的突破方法。3.知识链接
导学案中可提示,不必详细引用。4.学法指导
有两种常见的形式:
第一种是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物理:分析归纳法、替代法、实验推理法、类比法等。
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5.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读、导思、导练的功能。
学习内容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渗透学习能力的培养。设计的问题要注意渐进性、指导性。内容务必容量适中,切忌过于繁琐,冲淡学生看书、思考。
内容必须问题化,问题要层次化。6.质疑问难
该栏目完全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后在导学案中填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上课之前,教师要收看学生的导学案,发现学生的疑难,肯定学生质疑问难的思维品质,进行二次备课,提高教学的针对性。7.达标检测
简单的说,就是“当堂检测”要和学习目标一致。目标定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老师应明确指出该环节内容应该在课堂上完成。(1)题型要灵活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2)紧扣学习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3)每一个学习目标都应设置有相对应的练习。
(4)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可设置一些选做题,促进学优生成长。实际教学中“当堂检测”内容实际上有不少学生课前就完成了。没有真正起到“当堂检测”的作用;根据各校的实际,后面还可设设计5—8道课外 作业。8.学习小结
一是在导学案的提示下,由学生归纳本节知识的线索及体系。
二是引导学生对学科思想、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所以,归纳小结需要学生对整节课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做一个小结。
(四)导学案编写的格式要求 示例:高一语文 YW-09-01-000(标题为3号黑体,居中)即语文,“09”为09年,“01”为高一年级,“000”为导学案流水号;一课时,编一个序号; 《 》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写时间:
(六)导学案的容量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时的拐杖,是学习的路线图。导学案应简明扼要,切忌繁琐复杂。一般学科一节课以双面印16开一张为宜,最多不超过8开一张。
(字体、行距等规格要全校统一)
三、导学案的使用
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生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交流反馈——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一)使用导学案对教师的要求
1.课前:导学案要提前发放。导学案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一般导学案提前两天发放,利用自主学习时间预习自学,在上课的前一天再由学科班长收齐上交,教师第一次批阅,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状况,特 3
别关注疑难问题,也既是导学案中质疑问难的内容,然后进行二次备课,并确定重点展示内容,然后在上课前再发给学生,上课使用。
2.课上:首先,教师用导学案教学要努力做到“放手”:
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本,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概括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寻找规律,放手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体系。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完成的、做到的、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
另外,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
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 ....二是精讲,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精讲应具有启发性,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3.课后:学生要在课下整理落实导学案,订正完成后收齐上交,教师第二次批阅。导学案的二次批改环节就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纠错及导学案的完善情况,课前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是有疑问的知识点,学生应该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解决掉,并在导学案上写出来。
(二)使用导学案对学生的要求。
1.课前:学生拿到学案后根据导学案的使用说明、学习目标、重难点进行预习,然后根据导学案过程有层次地学习教材,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所有同学必须要解决学案中的基础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在完成导学案时做到:自觉、主动、独立。
2.课上:要引导学生课堂记录、自我整理导学案,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重点内容、补充相关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集体讨论解决相关的问题,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对于小组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留下,在其它组同学展示或教师的点拨时解决。然后,进入同学的展示环节,一般一节课有6个组展示,展示的内容是导学案上的问题。此环节用时大约15分钟左右。在这一环节结束,对一些疑、难点的内容再由教师进行点拨和精讲、归纳,此环节用时10分钟左右,最后用5分钟时间进行当堂检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
3.课下:学生及时将导学案进行纠错及完善导学案,并在导学案上写出来。学生订正完成后收齐上交,教师第二次批阅。
四、导学案运用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1.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
误区: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是写在导学案上的,属显性目标,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和课堂教学达成,而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是隐性目标.不能写在导学案上,要靠教师适时调控。
策略:教学中要发扬民主,注意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如:学生的性格不同,有的内向,有的外向,在小组讨论时,外向同学参与程度较高,而内向的同学参与的程度较少,教师要注意对内向学生的引导,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个人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信心。
2.重“讲评”,轻“探究”
误区:有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重教轻学,包办代替养成习惯,所以实行“导学案”导学时习惯于走老路。如对那些应由学生自已解决的内容仍以讲为主,还是注重讲深、讲细,讲透,认为“导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等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策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以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根据导学案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要适时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并从创新、求异、实用方向加以引导,给予正面鼓励,一些复杂性的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有的还可以作为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课余钻研,参考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
3.重学生的“学”,轻教师的“导”
误区:有些人认为“导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在导学案的使用中,要控制好学生的自由度。
策略:动态地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分”与“合”是导学案运用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实施“适时登场”和“主动撤离”,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突出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同时,加以适时的引导,强化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重“学生展示”,轻“教学任务的完成”
误区:在上课时学生展示时存在的问题,一是展示时将问题无限延伸,尤其是成绩好的同学,思维敏捷、灵活,想象力丰富,会将问题无限延伸,有时会将
问题想偏,而偏离了主题;再一个是学生展示时间过长,从而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进度。
策略:在学生展示时,教师要认真听学生的思路和讲解,在偏离主题过远时,要及时纠偏,告诉学生学习是渐进的,有些内容要留到大学里来解决,学到中学要求的程度就可以,如果有兴趣,可以作为研究性课题在课外老师帮助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拓展加深。对于展示时间,明确告诉学生,使学生掌握好展示的时间,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教师要驾驭好教学的节奏,教师的精讲要适时、适度、适量,利用好有限的时间讲清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景星镇小学 李春峰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要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育要以学生探索性地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以教师创造性地教为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科学、合理的“导学案”是先决条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抓手。要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学会,学生必须有一条学习的主线,必须有一个“教辅”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而这个“教辅”不应该是知识的堆砌,不应该是“题海”,更不该使学生“增负”,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主线,学法的阶梯,因此研究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具有研究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导学案的编制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方案。站在学生的角度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利用学案作为导航,使学生在课前对新课内容预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带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课后,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整理、归纳、复习知识,形成能力,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的教学方式。
通过导学案与课堂教学反馈调控关系的研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调控者,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对象,灵活运用,优化组合各种调控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动态调控。有效地使用课堂调控技巧,能使课堂教学收到异想不到的效果,最终达到课堂教学优化的目的。
信息反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控教学;及时捕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反馈信息,了解情况,迅速调整教学。教师只有善于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因势利导,及时调控,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最佳的程序之中,才能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 “导学案”的模式,形成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目标的教学策略体系。探索与实践适合数学教学内容与各种课型特征的学案设计与课堂基本操作,构建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转变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借助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探索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得到教学过程结构的保证,最大程度的优化数学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学内容组合、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研究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优化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策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
4、通过课题研究,引导教师从新的理论角度进行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内容,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促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行为,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1、探求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数学课堂教与学关系的研究。①.导学案与教案、教科书关系的研究。②.学案与课堂教学反馈调控关系的研究。2、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反馈调控策略。
①.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目标对数学课堂的调控。②.导学案对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的研究。
③.以学案为载体的信息反馈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数学课堂的调控策略。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一方面主要调查学生对教师讲课、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参与、兴趣等方面进行一些情况了解,为后续“导学案”设计模式、确定原则等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实施研究中不断调查了解,进行分析,调整“导学案”样式中的一些条款。
行动研究法:主要对小学数学“导学案”样式进行不断的实践、调整、修改,再实践、调整、修改,逐步完善。
经验总结法:针对研究过程中的情况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
(五)、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年4月——2014年8月
1、问卷调查分析;
2、制定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
1、小学数学“导学案”实施研究;
2、意见反馈及调整。
第三阶段:2015年1月——2015年4月
1、归纳总结;
2、撰写实践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通过导学案在数学中课堂中的运用,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建立以导学案为载体,以课堂反馈调控为核心的数学课堂教与学关系;探索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反馈调控策略。实现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优化组合,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得到最大优化,切实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指导上,走近学生,指导学法,使自主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1、本组推出至少一节研究课。
2、每位成员至少撰写一篇论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导学案,编写
新课程改革呼唤有效教学,提出课堂上要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使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宜州市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和山东昌乐二中的“336”成功教学经验,并尝试了初中英语导学案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释义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课堂教学的“线路图”、“方向盘”、“指南针”和“导航仪”。“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以“主题,探究,展示”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具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特点,是一种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的教学模式。
“导学案”教学模式中,“导学案”的编写是前提和核心内容。
二、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二)方向性、实效性原则
导学案的编写必须实用、直观、具体、时效性强,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线路图”、“施工图”,让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基础上,对本节课的知识有总体的感知,为合作学习及展示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原则
编写导学案要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一课一案,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小结提升,目标测试,真正落实课堂学习目标。
(四)发展性、鼓励性原则
导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性、探索性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发挥课本资源教学价值原则
导学案的编写要基于教材,源于生活,指导学生走进教材,利用教材,理解教材,启发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探究。
三、导学案的类型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任务的需要,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有所不同,导学案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一)新授课导学案
新授课导学案的编写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课学习内容的要求,明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导学案的设计注重对教材基础内容的重新构建和整合,精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引导学生达到学科学习能力目标。
(二)单元复习课导学案
单元复习课导学案的编写是以单元为单位的,每单元至少一个。自主学习部分要求再现基础知识,要求将相关知识及题目重新梳理与整合,注重知识的横向、纵向延伸,凸显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合作探究部分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题目,一般3到4个为宜,题目设计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规律。
(三)习题课导学案
这类课型的导学案一般是以单元为单位,教师可以根据单元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对练习进行筛选。自主学习部分,将本单元涉及的有关知识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课前掌握;合作探究部分,设计难度适中的题型,让学生通过探究、展示、点评等活动,归纳解题方法,找出解题规律,提升解题能力;再通过当堂检测和homework等,学生完成教师设置的有针对性的题目,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能力。
四、导学案编写的要素及要求
(一)学习目标
1. 数量以1到3个为宜,不宜太多。例如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2“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为:
(1)重点:让学生记住频率副词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hardly ever,never的用法。
(2)难点:会用句型“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和“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与他人交流。
2. 分析课标,吃透教材,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目标,要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
3. 学习目标表述要明确、具体、科学,具有可操作性。
(二)学习流程
解读学习目标→独学→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反馈提升→目标检测。
(三)知识链接
1. 利用本课的相关知识,结合生活实例,通过一些现象与学生认识上的冲突,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2. 列出本课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归纳出能帮助学生理解、拓展及运用的相关解释和说明,总结出相关的规律和结论。
(四)学习内容
1. 自主学习。
(1)根据本课基础知识设置自主学习的内容,使90%的学生能掌握和解决问题。
(2)根据学科特点,自主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做到知识网络化和知识问题化,既能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课的重难点,又能体现学法指导。
(3)精心设计,使问题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教材并思考,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如:Do you like watching TV?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学生阅读这些问题之后会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仔细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透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和学会自学。
2. 合作探究。
(1)根据课标要求,精心设计需要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避免简单无效、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问题的设置要关注容易出错的难点、中考热点、学科应用以及规律,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通过合作探究,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凝聚小组的力量,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五)小结提升
1. 以三维目标为线索,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在知识方面、学习方法方面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2. 以本课知识要素为线索,把在本课所学到的知识点,用要素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补充知识内容。
3. 让学生展示、归纳、总结,避免教师代替学生总结,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六)达标检测
1. 要以低、中等难度的题目为主,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2. 重点考查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3. 题量不宜过大,大约5分钟能做完。
注释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学案;编写;使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09-01
初中语文导学案是教师集体整合语文课程的各种资源,依据学生的“学情”再结合“教情”而设计的,是引导学生“学”和指导教师“教”的实施方案。
教师导学案的编写,是形成共案的前奏。写好导学案可以让孩子的思维放飞,潜能得到开发,更能增加孩子理解知识的深度,给学生增长智慧,任课教师在课堂里的废话就会大大减少,从而实现省时高效。
一、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转变以前的教学思想,导学案的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我们在设计《安塞腰鼓》导学案时,加入了一篇对文本的赏析的文章,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读,读完后对课文就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这样比单纯的由老师来讲要有效得多。
2、探索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启发性原则。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有些比较难点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加入一点提示,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课文的深层主旨。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4、灵活性原则。由于各个学科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所以导学案的设计不一定所有学科都一样,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也存在着差异,在编写时,也还要考虑到學生学情的差异,使导学案形式上丰富多彩,灵活多样。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编写,想学生之所想。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人深,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可以先从字词预习开始,然后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进而深入把握课文中心,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6、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我们在设计《最后一课》导学案时,可以安排“情景表演”这一环节,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主人公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通过他们的表演再现当时的情景,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了祖国沦陷时的心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科学的使用导学案
1、方法恰当,谨防变相灌输。经常有教者一把问题抛给学生就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了教者就喜形于色,似乎这样的探究才是最成功的。孰不知这时的热闹可能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种可能是问题缺乏深度和难度;一种可能是学生根本不愿独立思考。如果是前者,老师就应精心备课,如果是后者,有些学生就成了灌输者,有些学生成了被灌输者。所以老师一定要注意强化学生在合作之前独立思考的意识,有时候还可以规定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如果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合作探究的后果轻者养成了学生不勤于思考,依赖别人的惰性;严重的会使有些本来爱独立思考问题的学生也乐意于照搬资料,缺乏探究的兴趣,自然谈不上能力地提高。
2、课前发放,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部分的有关问题。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怎样阅读文本,怎样精读,解答问题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
第二,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3、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课堂导学时,对导学案中的内容处理要恰当,简单、易懂的要一带而过,而重点、难点的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当出现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解决。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教师当好导演的角色。
4、对县编或学校里非自编的导学案,老师要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适当进行删减增补修订,不能照搬,按套路打。无论是他编还是自编的导学案,用后应及时进行反思,进行补充修订、完善并存档,以备后用。
5、使用导学案,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对学生争议较大、比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辩论,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6、导学案中检测落实部分,要像考试那样在课内独立按时完成,不准学生讨论及抄袭,教师也不做指导,以此培养学生集中精神,快速、高效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同时有效地检测出学生学习的成效。
7、老师要要求学生课堂上注意做好学习笔记,每学完一课后,要注意归类保存好导学案,以便今后复习。
8、教材是根本,导学案只是为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学习而设置的方案,取代不了教材。教师在使用中要强调学生不能依赖导学案而忽视了教材。导学案的内容完成了,不等于就完成了学习任务。
【历史导学案编写使用】推荐阅读:
导学案编写及使用策略11-06
学案编写与使用要求11-11
图书编写要求06-03
编写面试提纲06-06
年鉴编写规范07-11
教学设计编写07-04
编写故事作文教案07-21
8D报告编写要点09-19
如何进行教案编写10-10
感觉统合训练方案编写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