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实践总结(精选8篇)
最直接的感觉是忙碌。一是忙于读书。开展课题研究,首先就要寻找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进行理论奠基;在研究过程中,更要自始至终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研究活动和实践活动,并通过研究和实践,验证、补充或发展他人的理论。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是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提升理论的过程。这就必须让阅读成为习惯。阅读经典虽然益处多多,但远没有功利性阅读、消遣性阅读来的快乐,所以我常常在经抵制诱惑的艰苦的思想斗争中手忙脚乱。二是忙于写。由于自己的文学功底实在太薄,写作时失语现象特别多,话到嘴边吐不出,出来的也总是词不达意,所以写作对我来说耗时耗力,反反复复,很苦闷。但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与回报是成正比的。
一是课题研究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由于课题研究注重了研究学生,又特别关注细节,这加深了自己对教学的感悟与体验,使自己的经验得以丰富,课堂教训得到修正,教学的理念也不断更新与优化。比如原来备课多是站在教师立场上去设计与策划,想方设法的让自己的课变得花枝招展,而现在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的需求作为载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简洁有力,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原来听课注重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表现,现在知道要将教学活动与教学情境及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即“怎么教”是服务于“教什么”的等等。
二是课题研究规范了自己的教学行为。自从参加课题研究之后,伴随着理论的学习及研究的深入,上课过程中不断地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比如,对照由全区老师们研讨形成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环节的要求,我在原来的授课中,对于诸如“复习旧课、评价激励、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归纳总结”等环节并不重视,也就常常给忽略掉。但现在由于所担任的子课题“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归纳总结”的研究,这些环节都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我把复习与预习相结合,先检查后评价激励,通过创设情景及例题解析促使学生参与课堂等等。归纳总结习惯的养成则经历了“由课上到课后”的过程,这些做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再随意、随便,得以规范,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每进行一个步骤都需要自觉主动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只有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的反思、审视自己的工作,才能发现解决课题的方法。通过回顾、诊断自己的行为,或肯定、强化,或否定、修正。“反思”由被迫到自觉再到成为习惯。通过反思修正了自己研究的方向与策略,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的行为。
四是课题研究使我敢于、乐于尝试新的教与学的模式。这主要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以前的时候一说小组合作,我总感觉它不适用于思想品德学科,因为我们没有英语、数学学科那么多琐碎的知识点和巨大的练习量,而且使用起来那么麻烦,如科学分组、指导合作、培养组长、合理评价等等。可当我的“课堂参与”子课题的研究进入到这样一种阶段:创设情境、评价激励等手段都不能促使学生大范围尤其是学困生参与课堂的时候,我不得不着手使用小组合作了。而事实证明,合作学习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人性的光辉。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见解、拓宽思路,能力强的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帮他们理解,教他们表达,在合作学习中增加了学困生参与课堂的信心,创造了全员参与的条件,学习的效率大幅度提高,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课题研究让我的教学进入了全新的领域。
关键词:高职教育,生命教育,项目总结
一、项目实施情况
(一) 项目准备
1.确定项目组成员分工。
王宏德、陈卫平教授负责项目的组织策划、总体设计和总结结题;周志军、伍慧玲、刘大中、杨非、周军、黄生贵等负责本项目论文撰写和资料收集整理;胡金枚、卜剑莉、潘鑫、王凤斌等负责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实践活动。
2.项目开题。
2012年12月12日, 项目组召开了开题会, 聘请了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刘晓林教授、任丕顺教授、副院长李玉民教授、高教所谭平所长、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贺战兵教授、劳光辉教授等专家指导完成本项目开题工作。
3. 实施学生社会实践导师制, 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地位。
为了抓好我院学生的社会实践,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项目组推行了学生社会实践导师制。 具体做法:学校教职员工根据个人特长, 开发1-2个社会实践活动项目, 每个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吸纳10-20名学生参与, 组成一个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指导教师即为“导师”, 学生为学员。 自2014年上半年开始, 实行学生社会实践导师制, 有300多名教师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导师, 共4000多名学生参加了学生活动小组。 实行学生社会实践导师制后, 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提升了学生社会实践在教育中的地位。
4.举办各种社会实践专题讲座, 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项目组先后聘请:汪文首老师为全院学生主讲了《如何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杨非老师主讲了《如何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刘建琳老师主讲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 这些活动的广泛开展, 使学生了解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项目组老师的指导下, 我院学生陶炬的《低碳生活校园行》和赵成华的《大学生志愿者农村环保行动》获2011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立项 (指导教师:唐业仁、伍慧玲) ;我院学生谭剑锋的《手机道德的构建与实践》获2012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立项 (指导教师:李宇) 。
(二) 项目实施
1.利用各种方式, 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为提高我院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项目组利用各种方式, 创造条件为学生服务。 一方面, 我院建有机械制造实训基地、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等100多个校内实验实训场地, 为学生校内实训实践提供了坚实保障。 另一方面, 学院推行“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 依托湖南省和中南地区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区位优势, 学院已与北汽福田、三一重工、比亚迪汽车、山河智能、中联重科、广汽菲亚特等200多家用人单位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就业基地, 这非常有利于我院学生顶岗实习的进行。
2.建立了6个社会实践基地, 经常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学习。
自2011年以来, 经过项目组的多方努力, 我校先后与杨开慧故居、 南县厂窖惨案纪念馆等签订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协议, 共建设了6个社会实践基地。 项目组经常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 我们一年组织2次 (一个批次400人左右) 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 充分利用基地资源, 让学生接受社会实践教育, 影响和熏陶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思想基础。 如2012年5月12日, 项目组组织300多名学生入党积极学员在湖南省益阳南县厂窖开展了以“牢记历史, 勿忘国耻, 爱我中华”为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013年11月, 项目组带领我院党校40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到杨开慧纪念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拓展了我院学生社会实践范围。
近两年, 项目组通过举办组织大学生辩论赛、冬季阳光运动、魅力女生评选、学雷锋、健康机电、文艺晚会、校园文明行等实践活动, 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 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例如从2011年开始, 在项目组胡金枚老师的指导下, 电气系电器维修小组常年坚持义务为全院师生维修家用电器。
4.组织社会实践, 认真总结成果。
项目组组织指导了学院2011级、2012级全体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 召开2011级、2012级的学生社会实践汇报会暨总结表彰大会, 出版了校本教材《2012年度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假期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汇编》、《2013年度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假期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汇编》。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适应社会的需要, 项目组指导学生直接面对社会, 深入了解社会, 激发学习热情。 寒暑假时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假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 并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结束后, 写一份详细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学院2011级、2012级的学生有六千多人参加了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共收到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六千多份。
二、项目取得的工作成效与成果
(一) 项目取得的工作成效
1.从教师层面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教师不仅传授理论知识, 而且从实际和实践应用出发, 让学生所学知识更能贴近实际、贴近需要、贴近社会。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 达到了自身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效果。 项目组10多名教师通过这三年的项目创新实践, 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比如2012年6月, 项目组杨非老师课题《“职教新干线”空间建设研究》获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编号:12C1070) 立项;2014年7月1日, 项目组杨非、伍慧玲老师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获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空间课堂建设与研究项目立项。
2.从学生层面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校内课程实训、校内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校外假期社会实践及顶岗实习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组织能力等社会实践能力。 比如2011级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彭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不断提高, 毕业后两年就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二) 主要成果
1.已立项的子项目。
(1) 2012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立项,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谭剑锋《手机道德的构建与实践》, (指导教师:李宇) 。
(2) 2011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立项,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陶炬的《低碳生活校园行》 (指导教师:唐业仁) 。
2.学生暑期优秀社会实践报告汇编。
(1) 2012年度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假期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表彰与汇编。
(2) 2013年度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假期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表彰与汇编。
3.项目组公开发表的论文。
(1) 刘大中, 王宏德 《浅谈高职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一文, 发表在《企业家天地》, 2014年第4期。
(2) 王宏德, 伍慧玲《高职学院学生社会实践途径探索 》一文发表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三、项目的特色与创新
(一) 项目特色
以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路径为研究对象, 选题新颖, 现实意义强。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 探索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路径, 为高职学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拓方法。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 用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将书本知识、理论知识融入社会生活,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 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身心,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实现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
(二) 项目创新
一是把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新思维, 学生在实践中调整思想认识、修正人生观价值观, 在实践中增长才智, 在实践中获得社会知识。 二是在常规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结合高职教育特点, 探索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新路径, 不仅从专业技能服务社会而且从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中服务社会, 意义重大, 这正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是推行了学生社会实践导师制, 提升社会实践的地位。 让学生有倾诉的老师, 让老师有牵挂的学生, 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
四、学生及社会的反响
(一) 从学生方面看
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路径的探索和实践, 提供了学生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学生能够拓展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 能够扎实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将课堂所学和社会适用有机结合。 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认识清楚, 能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的各项活动中, 并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能力。 自2011年以来, 随着本项目的实施,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我院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学院现有社会实践部、车工协会、焊工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计算机协会、电子技术协会、武术协会等60多个学生社团组织;有7000多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 撰写了7000篇社会实践报告。 这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又锻炼提高了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受益学生达7000人左右。
(二) 从社会层面看
学生的志愿服务, 赢得了学校的美誉, 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学生的许多志愿服务活动, 都是直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百姓, 给社会送温暖、送快乐、送技术, 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与广泛赞誉, 并且引来其他学校学习, 这种影响的扩大正是社会正能量的增加, 有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建设,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近几年来, 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优秀院校、全国机械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创新建设试点单位、湖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工作单位、省直机关文明标兵单位等80 余项荣誉称号, 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 等新闻媒体对学院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大量报道, 学生的才干获得了社会的赞誉和好评。 比如, 经权威调研机构麦可思公司 (My COS) 对我院2011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结果表明, 我院一年后的毕业生就业率为94.7% , 比全国高职院校毕业半年后高5.1个百分点;一年后的月收入为3350元, 比全国高职院校毕业半年后高868 元; 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为53% , 比全国高职院校高9个百分点。
(三) 从辐射和影响看
通过经验介绍和校际交流, 项目组让成果走出校门得以推广。 项目组通过组织各种研讨会推广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和经验, 与同行进行交流, 产生辐射作用。 例如2012年12月12日, 项目组和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在我院召开“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项目建设”经验交流会。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任丕顺、刘晓林、李玉民,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贺战兵教授、劳光辉教授等及项目组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结合各自学院主持的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项目进行经验交流, 并就学生社会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研讨会上, 项目组主持人陈卫平教授向各位专家介绍了我院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方法, 受到各位专家教授的一致好评, 社会影响较好。
参考文献
[1]龙鹏举, 等.关于高校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7) .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着眼素质教育需求,承认学生个性差异,旨在“张扬学生个性、促进教师与学校发展”。
T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学生需求为立足点。不仅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形成,也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方面,力求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2008年开始,T小学的若干位优秀的青年教师在语文课的基础上开发了学科拓展类课程,包括诵读课和特色作文课。之后,各持一技之长的音、体、美教师又在合作的基础上,创设了艺体特长类课程,包括形体课、音乐二合唱、足球课、国画等,并开设了一些动手实践的创新性教育活动。对于T小学的学生而言,语、数、外考试成绩不再是“好”学生的专利,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校本课程和创新性教育活动去寻找自己闪光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张扬自己的个性。
该小学的优秀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编写校本课程教材,开展实践活动,并且每个月定期举办大小规模的校本课程讨论会,会议内容涉及校本课程内容、课程的组织、评价方式以及现阶段遇到的问题与解决途径等。除此之外,学校还规定一些与校本课程相关的必读书目,要求教师寒暑假阅读并作好记录,以补充和更新教师内在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素养,力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与教师是最能展现一所学校风采的主体。T小学能够立足本校实际情况,把教师的特长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为每位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二、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方式
立足学生兴趣、教师特长,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选取课程内容并灵活授课。
T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合理利用自身的办学条件与资源,把学生兴趣与师生特长相结合,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改编、重组或新编,变成独具本校特色的课程。例如,该小学在语文课的基础上,增开了诵读课和特色作文课,这两门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拓展。教师们还为诵读课编订了专门的教材——《黎明之声——快乐晨诵之旅》。诵读教材中的内容则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精心选取的,虽然诵读课教材的名称一样,但内容上每个年级各不相同。
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与知识储备不同,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授课方式和时间上。比如,特色作文课教学方式是从感知入手,让学生学会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去触,用心去感受,让孩子们先爱上生活,再用文子去记录生活。一年级学生作文课堂是口述的,二年级开始进行片段的写作,三到六年级是整篇作文都用文字记录;写作内容也是由“物-人-事”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艺体类校本课程如音乐二课堂合唱、足球、儿童吹塑纸版画等课程是通过社团活动實现的,如,学生在美术教师的带领下成立“浓情夏日小巧手社团”、“橡皮泥雕塑小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参加。对于那些在某方面较为优秀的孩子来说,这些社团活动有拔高训练的作用。
另外,T小学还定期举办有关校本课程的校内或校外亲子活动,如校内的父子足球赛、校外的写作夏令营及足球比赛等。
三、校本课程的评价
注重评价方式与评价价值,师生双方互评为主,自评为辅。
由于校本课程的特殊属性,T小学积极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的校本课程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方法。笔者了解到,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校制定的评价方式有纸笔测验和活动表现评价。纸笔测验主要用于“特色作文课”,即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给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是艺体类校本课程中一种评价方式,即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反应能力、合作与探究精神、知识的应用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活动的评价内容既包括学生的活动过程又包括学生的活动结果。
评价以“师生互评为主,自评为辅”的模式展开。教师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互为主客体: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例如,足球课上,教师对学生踢球技能的掌握情况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节课或每两节课教一项技能,每个月测一次,当场评价,待本学期的课程完结后综合打分。学校重视学生评价的价值,学生对教师做出的评价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当前的教学情况、受欢迎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改进方向。此外,学生对照校本课程实施前后自身的变化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等几个方面;教师通过及时记录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自我评价,包括课程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针对反思自身的不足做出调整与完善。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与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分析、总结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是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笔者总结了T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学校——明确、独特的办学理念。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教师共同的追求,是课程开发的路标。教师员工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教育观念,但在核心问题上,必须有共同的理解,共同的理念是学校工作的指南。T小学的教师在“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张扬学生个性”的课程目的,挖掘出“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内容,探索出灵活的课程组织方式,开发出多样化的评价方式。T小学的校长与教师一直把学生的全面成长视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才能开发出独具自己学校风格的课程。
2. 教师——自觉的学习、反思意识与科研精神。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需要根据课程实施后的反响、学生需求的变化等因素持续改进,只有教师不断地学习、反思、团结合作进行研究才能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T小学的教师每个寒暑假都会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一些书目并写读后感,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求他们选读一些与校本课程开发密切相关的期刊、论文、书籍,以补充、更新自己内在的课程知识和教学素养,这些工作都会为下学期校本课程开发注入新活力。
T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教师们每个月开展多次大小规模的校本课程讨论会,每两周组织一次校本教研,内容包括课程标准的学习、课例研讨会、沙龙论坛、校本课程专题讲座以及教师们的课后反思等。据笔者了解,T小学的教师近几年开展关于“特色作文课”研讨会高达上百次,3~6年级中有12名教师写下了近7万字的教学感言。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借助于个体反思,使自己的实践经验不断得到总结与升华,从而有效地丰富和积累实践知识,逐渐成为可以解决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专业型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教师只有通过校本教研和自己在实践中的学习、反思,才能去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予以完善。
3. 家长——积极的配合与支持。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共同参与。笔者从该校了解到,该校大多数学生家长都会从人力、财力、物力不同方面参与到校本课程中来。有的家长为学校的诵读课提供了很多课外读物,有的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有关校本课程的校外活动,如带着孩子到外地参加写作夏令营、一起与孩子参加足球比赛等。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生活阅历,即便孩子没有在比赛中得奖,但这些丰富的经历比得奖更有意义。对孩子来说,家长的陪伴也会增加他愉快体验,使他对某门校本课程更感兴趣。
一年来,我们依据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大力加强对学生的行为指导和文明礼仪教育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将礼仪教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现将本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过程管理,提高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结合有关精神,认真落实对学生行为指导和礼仪教育的有关工作制度,使课题研究工作逐步达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礼仪教育领先,树立全员育人意识,把礼仪教育工作真正融入育人的全过程,努力发挥礼仪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要求,全体课题组成员确定了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和礼仪教育的具体目标,把礼仪教育寓于各科教学之中,做到了有机渗透,优化了管理环节,加强了组织领导,形成了全方位各渠道的礼仪教育管理网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基础,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二、着力校园文化建设,强化行为养成教育。
学校以完善日常评比机制,规范学生个体行为,发挥先进集体的示范作用为重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上水平、上品位,完善了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培养学生文明素质,形成良好校风,加强了班级环境建设,优化了班级文化氛围。
学校还深入开展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加强了校委会、级部、学生会三级护导值勤,分层推进,分段达标,在升旗仪式、校内外文明礼貌、一日行为规范、课内外行为、“两操”及课外活动、清洁卫生和保洁等五个方面设立监督岗,基本实现了五个达标。我校还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阵地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活动结束后,评出了一批文明礼仪标兵,为大家树立了榜样。
三、创新工作方法,丰富了课题研究内容。
对中学生行为指导和礼仪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都应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本学年,学校不断探索、创新礼仪教育的活动形式和教育方法,开展了争当文明学生活动,强化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检查评比,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团队活动对学生陶冶情操的作用,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加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礼仪教育网络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开放型礼仪教育新体制,完善了家长委员会制度,优化了家庭教育环境,形成了教育合力。
四、加强了文明礼仪教育队伍建设,促进了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本学年,学校积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礼仪教育教师队伍,加强了教师培训,建立了竞争激励机制;同时,学校加大礼仪教育科研力度,认真落实《培养中学生良好礼仪习惯》课题研究实验方案,积累经验,转化成果,总结提高,使具有我校特色的礼仪教育研究上了新水平。
总之,本学年我校在学生礼仪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强研究,争取让学生的礼仪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指出,在教育活动中,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体验全部的教育过程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在现在的教育中,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很难落到实处的,许多突出成绩的获得都是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的。而小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因此,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促进人的生命意义的丰富与发展,这是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系统工程。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缺乏对学生生命的认识和实践,更缺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张扬,完全忽视了对个体生命的了解和关注,也忽视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与呵护。这些教育的结果集中表现为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不尊重生命。而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象“隐性暴力”一样,这种看不见的暴力将会极大地破坏和感染周围的人。据教育部、公安部等单位的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近几年,媒体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者杀人的报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孩子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剥夺他人本不应被剥夺的生命。面对这些现象,教育者和专家往往从教育体制、思想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当然是对的,但我们认为还不够。我们还应该从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来分析:造成孩子们非正常死亡的原因除社会、家庭和孩子自身心理素质偏差等因素外,学校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学生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学校迫切需要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育要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来看待,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当前,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孩子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特别是农村的一些家长,他们把学习当作了孩子唯一的出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除了学习外什么事也不要小孩做,一旦孩子的学习达不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他们就对孩子或者漠不关心,或者放任自流。因此,开展生命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旨在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从而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彰显生命的价值。
二、课题的界定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自变量:
1、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和一些活动。
2、创设有关生命教育的氛围。
3、在各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因变量:
1、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提高生存的技能。
3、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生命。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1、使学生能充分了解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爱自己的生命。
2、让学生学会保护生命,掌握技能。
3、建立起学校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
4、教师能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学生,真正地从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尊重和呵护学生的生命。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的调查研究以及学生对生命的了解和态度的现状调查。
2、如何在学科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的研究。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从了解和肯定生命的意义,珍惜个人自我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到对他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3、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制。
4、开设心理辅导课,解决学生心理上的困惑,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5、教师逐渐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6、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生命的技能,保护自己的生命。
7、基于生命教育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研究: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结合,开发和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
四、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学生对生命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总结。
2、个案研究法:对学生个体进行研究,对他的成长的过程做好记录。随时调整教育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5、文献法:广泛学习国内外有关射干那么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展研究。
五、研究目标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04—05)
(1)组建课题组;
(2)选择课题进行可行性论证;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2006.09—2008.06)
(1)进行有关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孙金虎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朱燕、许建桃
(3)在各科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徐艳娟、张云
(4)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徐卫平
(5)引导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张玉振
孔文
(6)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研究。
朱燕
(7)教师积极撰写论文。
全体课题组成员
(8)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编制。
全体课题组成员
(9)邀请专家指导。
3、总结阶段(2008.09—2008.10)
(1)撰写结题报告;
(2)教师撰写论文,出论文集
(3)申请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调查分析、研究现状 1、问卷调查
现在的小学生缺乏生命意识,对生命的一些知识了解很少,为了对学生生命教育现状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我们课题组专门设计了问卷调查题。我们分别对三至六年级的
使得《农村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有所依托,针对学生的特点及现状有的放矢,调整、改善现有的研究模式。我们在2006年12月份对大路中心小学三到六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形式,问卷共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43份。本次调查问卷采用的是定案型即封闭型问卷,对问题的答案作了限定,这样便于数量化统计,但也可能损失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资料。另外,小学生好胜心强、表现欲旺,在接受调查时可能不如实反映自己的情况,这也是本次调查的弊端之一。
2、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中,约有55%的学生表示家庭教育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有重要关系,40%的学生表示与学校教育也有关系,只有5%的学生认为与自己的天性有关。由此可见,生命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随着网络世界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存在着很多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因素,“学校教育一点钟,抵不过社会一分钟!”、“五(天)加二(天)等于零!”折射出学校教育的脆弱。抵御消极因素方式是教育社会化,让社会、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生命教育提倡向家庭开放,让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协调于学校教育;同时生命教育也提倡向社会开放,引导学生在社会风浪中明辨是非,经受考验。当问到“身心健康、学习优良、游戏活动三者之间你看中哪一个”时,35%的学生选择身心健康,25%的学生选择学习优良,15%的学生选择游戏活动,还有25%的学生选择三者都重要。这说明我们的心理健康课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你经常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吗?”15%的学生选择“是”,55%的学生选择“不是”,30%的学生选择“有时觉得”。这说明还有很多学生对自己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因此,我们要拓展《生命教育》内容,让学生体验个人生命价值。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生命意识有所增强,但近些年来,一些小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身心脆弱、自制力差、不珍惜个人生命,或因玩水、玩火、不守交通规则等各种原因而轻易放弃宝贵生命的现象屡见报端。看到这些可爱的学生失去幼小的生命,我们深感痛惜。但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我们必须自觉担当起“生命教育”这个重任,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基于此,我们认为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二)环境教育、营造氛围
1、学校环境。
环境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起点。一个文明校园,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建设一个文明校园,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学校努力从校园环境的层次、内涵和质量上提升生命教育的含金量,养成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心,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和爱惜生命的态度。为了让学生一踏进校园,就受到这方面的熏陶,学校这着力在环境布置上体现生命教育的主题。自本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学校就在努力营造倡导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在学校门口的醒目处是我们学校倡导的校园文化主题“关爱生命
快乐成长”,靠南边的墙壁上写着“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
我成长”的标语,以及张贴着很多张运动的宣传画,教学楼的墙壁上也有一些激励学生成长的人生格言。每个教室的走廊上都张贴着古诗词,为学生的生命教育打上了亮丽的底色。
2、课题组经常利用学校的橱窗进行生命教育的宣传,比如:生命的起源图片展;安全教育你我他,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征文,防艾滋病宣传、毒品图片展等等让学生知道生命的可贵。实验班也要求利用晨周会积极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启蒙教育,同时也要利用好黑板报对学生进行宣传,激励学生了解生命,探究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的教育,从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进而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3、社会、家庭环境
生命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社会各方面应该全力配合,形成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氛围,共同担负起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目前社会对高学历的过分渴求,再度引发人们深埋心中的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功利主义替代了教育的生命关怀,使得一些人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放弃教育对生命的引导,对生命价值的挖掘,对生命精神的关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生命的态度决定子女的生命态度。在一个积极、乐观、奋进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是会有健康的人格,懂得珍爱自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了一个各种思想充斥、各种观念斗争的熔炉,全社会都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努力,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氛围,用正面的舆论宣扬生命的价值,共同担负起对年轻一代生命教育的责任。
(三)积极探索实施途径
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课题组主要是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
1、学科教学渗透
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这些课的好坏,不是单纯任课教师的理论灌输,也不是单纯的说教,它需要我们任课教师用心教授自己的学生,把学生当作真实的生命个体来对待,真正做到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要求每位老师要明确“生命教育”的意义。只有教师有了生命教育的意识,并且热爱生命,那么他才能将生命教育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教学中,才能在课堂上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无疑是现阶段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最易渗透生命教育的学科。如:《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就是一幅幅由文字构筑的连绵画卷,通过这类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徜徉在如此美妙的画卷中,让久困于城市、教室之间的学生沐浴在自然的阳光中,享受自然、社会的和谐之景,放飞心灵,体验生命存在是一种快乐,生命的存在是一种美丽,挖掘学生潜在的对生命的热爱;《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
等,不同的国界、不同的时代,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相同的执着追求,而他们各自的生命的价值因他们的执着得以体现,生命的意义在追求中不断完善。在向学生展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用对真理、正义、事业和理想的不断追求来实现生命的价值,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提升生命的坚韧,使个体有限的生命得到升华;个体的生命在浩瀚的宇宙和无垠的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柔弱甚至残缺,但是就是这样有限和脆弱的生命个体在其生命过程中却能显现去无比强大和光辉的生命力量。《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等几篇从不同角度诠释生命及其意义的文章引领学生叩问生命,培养学生对“生命”初步的哲学之思。诸如此类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
数学学科中也能进行生命教育。比如对有些反映比较慢的学生,我们要建立平等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尽可能的呵护。给他们多一点爱,如:我们班的张继伟同学因为学习不太好,对老师的提问常常不能回答,要在在课堂上他不敢举手,但又怕同学们说他笨,往往举了手却回答不出问题,他为此感到压抑和自卑。我了解他的心情,鼓励他回答问题,每次我都注意找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然后激励他,没有多久他就增强了自信心,慢慢地他举左手的时候越来越多,学习也赶上来了。这是老师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儿童有学习、探究的天性。儿童的这种天性是人的创造性的基质,教育的责任应当是激励、保护和发展这种天性。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不是由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去学习圆的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多形式、多途径地去认识圆。学生自学探究热情很高:有的折,有的画,有的量,时而凝神思考,时而窃窃私语,时而互相争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表明其积极学习意向的产生,正是这种活动,智慧得以生成。唯有如此,课堂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积极的学习状态和生命体验才会真正得以形成。
体育课也是渗透生命教育的主要之一。体育是学生身体锻炼和技能技术形成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有一个强健体魄的有力保障。但从学生锻炼过程中的思想变化看,却包含着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价值的完善等各种优良品德的形成。如:集合时的“快、静、齐”、队列训练中的“齐步走”等经常性的训练,对学生进行严明组织纪律的渗透教育。体育老师经常安排一些小型的比赛,让学生参与,如拔河比赛、班级篮球比赛等等能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各项比赛的训练,也是对学生进行“耐性、毅力”的锻炼。
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如:《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让世界充满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等歌曲无不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和爱的感染。美术课上,学生用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专题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引导学生了解个人的自然生命,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通过心理健康课地方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传授,让学生通过《生命教育》学习、主题阅读、思考讨论和老师的主题讲解,活动延伸和生动的电化教学,了解个人生命的来历,知道生命的成长规律,认识生命的个体差异,相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消除了学习基础薄弱、身体矮小同学的自卑心理,让他们在学习、生活细节中发现自身的优点,提升自我生存价值。教学中,教师还十分注重网络资源,通过下载相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个人对家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意义,加深学生对“生命诚可贵”的理解。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家长对学生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要倾听孩子说话,宽容与约束并重,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2)开设各种生命教育的专题讲座。我们课题组邀请交警大队的人员为学生做了交通安全的讲座,讲交通事故对生命的无情吞噬,学生通过讲座,充分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更加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我们还邀请了派出所的民警和政府的法制宣传员为学生做《预防青少年犯罪》《预防毒品》等法制讲座,听讲座的学生纷纷在我愿做守法小公民上以及在“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宣传条幅上签字,不仅自己懂得了这些常识,还积极向周围的群众宣传,其中许洁茹、戴晨阳等同学还写了的心得体会。另外学校还开展了预防艾滋病教育宣传。
(3)卫生与健康知识讲座。学校每学期都定期开展卫生知识讲座,让学生
3、少先队活动
少先队大队部组织了一次“珍爱生命、健康发展”图片展宣传,利用学校橱窗向学生多次展出了安全教育图片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图片展等。
全校各班都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题队活动。分别开展了“交通安全我知道”、“讲诚信”、“生命的起源”……这些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知道生命的价值
少先队结合争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自主活动和同伴教育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会建设性地与他人沟通与交往。指导学生广泛开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欣赏和热爱生活。
少先队大队部开展一次以“观看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
4、课外实践活动
生命教育同课外实践相结合。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特殊教育,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因此,生命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教育的作用。如老师通过播放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从飞的生命历程,帮助同学理解生命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珍爱生命的热情,唤起了学生乐于助人、奉献社会、超越自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了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胚胎发育、出生过程,体验父母给予生命的不易,实验班老师组织学生参观从胚胎到出生,再到婴儿的哺育的录像,让学生体验妈妈怀孕的艰辛和父母养育的艰难,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学会呵护个人生命,提升个人的生命品质。
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在学校里除了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以外,也要锻炼坚强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课题组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时间活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放松学生的心情。如春天外出远足,爬圌山、放风筝等活动活跃了学生的身心。
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组织学生为全镇的孤寡老人捐钱捐物,并为老人们去打扫卫生,三八妇女节开展“我为妈妈添光彩活动”“我也来当一天家”活动,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从而学会感恩。
课题组还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开展一期“珍爱生命、健康发展”的专题辅导讲座,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七、研究成效
(一)学生方面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首先,学生的生命意识有了加强,我们通过学科渗透、各种讲座和主题班队会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思,懂得了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对同学有礼貌,对老师、家长有礼貌已经蔚然成风。学生也养成了较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其次,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较大的张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们设计了各种的小型比赛,如:书法比赛、朗读比赛、小白灵歌咏比赛、手制小报比赛、跳绳、踢毽子比赛等等,这种非知识内容的比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二)学校和教师方面 通过本课题的立项,我们学校基本确立了以“关爱生命 关注成长”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浓厚的氛围,课题研究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真正地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同时课题研究也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研究中,课题组所有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积极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成功经验。教师知道,生命教育通常是“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的言行,以自己的心灵感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在师生的交流中,体现生命的意义,共同得到发展。其中,龚舒英老师参加品德与社会基本功大赛获得了镇江市第二名的好成绩,张玉振老师体育课获得了镇江市一等奖。多人次参加论文交流和比赛,其中获省等级奖3篇,市级奖
篇。
总 结 报 告
一、前言
传统教育侧重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活动时间很少,知识的讲授和被动的学习,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生兴趣逐渐丧失。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性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实践性课程模式。
目前,好多学校进行了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索,有一定积极意义,也探索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个案,但是就绝大多数学校而言,尚未构建一套完善的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系,所以还有待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而我校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基地,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孩子的才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提出了运用“快乐日记”培养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二、课题研究内容的界定及理论反思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的,而是出自学生本身,要让学生自发的、主动的进行学习。而这一系列活动都源于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兴趣的培养,充分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中。综合实践活动课重视情境的创设,让每个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都能发现问题并且乐于去解决这些问题,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教师只是勾画蓝图,具体的研究方案由学生制定并实施。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有兴趣的做有意义的事,并且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评价形式多种多样,方法灵活使用。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同样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愿望。学生在“快乐日记”里记下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之举与快乐心情,进而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是可行性原则:即所确立的课题能够开展研究,这样教师首先就要对相关资料的搜集难度、学生的基础等做出相应的预测与判断。二是科学性原则: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要以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讲究科学性。三是实践性原则:不只凭空洞的说教,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实践中,我们注意把握了几个要点:
1、活动主题鲜明,有吸引力、感染力。
2、活动内容富有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
3、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四是渗透性原则: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教学相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注重设计各种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途径
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运用“快乐日记”培养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多反思活动过程,通过“快乐日记”记下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使自身潜力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一)课题前期调查
课题前期我们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差,自主探索学习、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不高。
(二)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兴趣的途径
1、教师指导的途径
学生记快乐日记不是靠凭空想象,必须有真实可靠的素材,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活动的主题,获取各种直接经验,才有得可写,愿意去写。
(1)指导学生选择喜欢的课题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其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课题。在学生初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领导者和合作者。这时教师可提供若干个有益的活动主题或课题,供学生选择。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确定活动主题或课题。在学生初步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活动课题进行论证,以便确定可行的活动课题。
在给学生提供的课题研究中我们也紧紧与学生实际,与学校实际想结合。当学校提出了以“环保”为主题的活动时,我们课题组就提前让学生进行了有关环保的课题研究,如:《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我们共同的家园》、《环保连着你我他》、《做环境小卫士 》、《消除白色污染》、《电池与环保》。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地带,又以农村孩子居多,我们就给孩子们提供了如下课题:《各种各样的树叶》、《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和“蔬菜”交朋友》、《田野里的卫士 》、《昆虫拾趣》、《水果畅想》。针对各个年级的课程内容我们又有意识的安排了一些课题的研究,如:《熊猫的家族》、《恐龙的传说》、《动物,人类的朋友》、《数学与生活》、《我国的名山》、《现代的桥梁》。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课题的研究,每一个课题组都把自己的课题研究搞得有声有色。
(2)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运用
确定了活动课题,设计了活动方案,围绕活动即要进行一些资料的搜集,资料搜集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也是活动主体进行活动的过程。对于活动的任何一个主题,都必须综合运用参观、访问、调查、实验、测量、采访、宣传、郊游、野营、义务劳动、公益服务。
在资料收集和分类的指导方面,要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们也要求学生及时做好活动记录、感受和体验记录,作为最有价值的原始资料。要对资料进行及时(至少一周一次)的整理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便于资料的保管、查阅、分析提炼和查漏补缺。在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如要求学生对每份资料写出详细、可靠的信息来源;概念要在查阅辞典、百科全书后作出准确的界定等。②程序的科学性:如抽样调查时,要按一定的科学程序进行,尽量做到调查结果的客观。③结论的科学性:如分析推理要合理,结论要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等。
如在《我们生活中的商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同学们纷纷地把在课外搜集了大量的商标在课堂上展示;通过学生细心观察,老师适时点拨,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自然而然感知商标的种类有文字、图形、符号、文字图形组合这几种类型;知道“商标”是区别商品和服务来源的一种标记,商标提出注册申请,经商标局核准注册后就是注册商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现场调查、推荐,让学生明白商标可以引导消费者购物;通过让学生吃食品展开讨论,让学生明白注册商标能使厂家、商家提高效益,是无形的资产;最后通过看采访录像、小品表演,查阅资料、编写诵读快板等形式把整节课推向高潮,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明白树立商标意识的重要性。
这样就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采访、整理资料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资料,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告诉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意义-—不单为以后进行活动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更是为提高了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学生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的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所以教师要在实施过程中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参与者的角色的转换。我们需要记住这么一句话“学生是研究者,学生似科学家。”
(3)指导学生课题的操作
指导学生实施课题操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何通过社会实践和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资料;如何对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并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课题的研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充分体现出“引导”二字,做好“引导者”的角色。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指导中应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无论计划制定得多么周密,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而且,有些困难还常常是始料不及的。由于学生极少接触社会,因此在走向社会去搞实践活动之初,难免会遇到各种不支持行为;由于以往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少,而他们中绝大多数又都是独生子女,比较缺乏协作精神,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间难免会产生分歧和矛盾……当学生陷入困境时,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做。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不妨采用一些小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他们的研究兴趣。当学生有了畏难情绪时,教师要通过言语和表情、眼神等体态语言,明确地向学生表达信任和积极的期待;当学生受挫时,教师可以采用替代强化的策略,有意在他们面前表扬和赞许其他小组或个人的顽强和坚韧,也就是用激将法来激活其内在动机;当学生遇到棘手的难题、一筹莫展的时候,教师可以把握时机,适时参与,以和学生平等的协作者身份给学生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当学生忽略了某一重要环节或关键问题时,教师可以就与之相关的问题假装向学生求助……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变得更加隐蔽,可以学生兴趣为中介,其作用的结果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出来,所以说,精心的指导往往体现在似于无心之处。
(4)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只是对教师指导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同时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问题适合什么样的方法。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
如学生在进行《生命的呼唤――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这个课题时,就确定了活动目标:①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和讨论等,让学生了解动物,特别是濒临灭绝的动物的现状,原因及灭绝的后果,引导他们树立关注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②教育培养学生要珍爱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和行为。③通过小组活动和其他同学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态度与能力。④鼓励学生用多种手段、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在这一课题中,学生就用到了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在社会调查法中还有: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街头观察和采访、学会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进入实施阶段,则采用相关性调查法、因果关系调查法,围绕中心问题有针对性地搜集证据,并采用实验法进一步论证自己的结论。
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教会学生科学地认识程序和寻求知识规律的思考途径、诱发他们探究自然科学的志趣。
(5)指导学生总结评价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同时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如在《我们生活中的商标》在活动总结阶段时我就注意引导学生把活动做成网页、开展“我是小小商标设计家”辨论会、“商标拍卖会”、“《我们生活中的商标》发布会”等多种形式的汇报活动深化活动主题。
指导学生总结评价中注重人文价值的发掘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不仅仅在于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和“怎么样”,而且注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它“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学生的健全发展。”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评价指导中,不能把目光仅仅定位在那些有形成果之上,还要从无形的成果中发掘出其中的人文价值:比如,通过环境调查的实践,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正面临的严重的环境危机,而且还要使他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通过回顾解决困难的过程和感受,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体验,而且要引导学生养成通力协作的精神,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培养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并鼓励其迎难而上的勇气;通过让学生总结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和走过的弯路,不仅要使学生吸取教训,而且要引导他们学会反思……。
2、学生写的途径
我在实践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记快乐日记的习惯,运用这一手段,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从而对实践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提醒教师不断地反思,不断地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日记因为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方面因素,预先设想快乐日记大致有5种内容范畴。
(1)构建知识型
这一类型的日记中,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记录下自己在学习活动中成功的体验以及愉快的学习心情。同时学生在日记中有目的对新知识进行整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将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并重新对认知结构改造或重组,从而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方法应用型
这一类型的日记中,学生把在活动中用到的探究问题的的方法记录下来,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对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综合,并能够将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形成一定的见解或观点。学生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基础上,学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同时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3)质疑问难型
学生将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或产生的疑惑,通过日记的途径向教师提出,以寻求教师或同伴的帮助。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就越能从中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感,作为一种激励,又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即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提问”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教学时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时间或不愿提出“质疑”。质疑问难型日记则提供了质疑问难的新途径。
(4)联系生活型
校外课程资源绝不是课堂、操场、实验室的简单“搬家”,而是突破传统教学的框架,使学生与生活、社会、与世界的发展信息相通的一个重要途经。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记录并思考生活中遇到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让学生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体验和解决现实问题,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同时学生在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出一种成就感。
(5)拓展视野型
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搜索或其它途经,有意识地收集、了解、整理自己感兴趣内容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材料,将它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经快乐日记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在搜集的过程中,心情是快乐的,求知欲是强烈的,充分体现出学习的价值观。
教师对日记的类型、内容不做统一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但每一种类型的日记,学生都要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与收获,将自己快乐的心情与老师分享。
(三)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有机渗透
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同于学科课程,但也不是与学科完全割裂开来。我觉得可以与各科教学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与提升。同时,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得到拓展和加深。
如苏教版小语第4册第3次作文是一篇以《夏天的水果》为题的习作,在习作前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深入调查了解夏天水果的特点、种类等。在活动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交流,既积累了知识,又为习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使学生有话可写。
再如人教版小语第10册有一个课外练习:“把自己的作文编一本作文集”,通过让学生收集、挑选、整理以往的习作,提作文集名称,设计封面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并且在交流作文集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再如苏教版第6册《海底世界》这一课后,我指导学生从报纸、电视、杂志、网络上查找有关海洋的知识,同时,把学生查找到的有关文字和图片资料张贴在教室黑板报上,通过相互交流所得,使学生感受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
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主动生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获得一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学生将伴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活动中去,会觉得快乐无比。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效果
自2004年以来,我们就开始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进行研究,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进行了有效地探索,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转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课题研究中,我们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家长请教,并阅读大量有关的业务书籍,刻苦钻研。课题组的几位老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潜心摸索,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我们经常碰头讨论、交流,相互切磋,总结经验,相互促进。为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领导经常组织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到外地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以指导实验的顺利进行。
有付出就有收获。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课题研究成果喜人,与非实验班学生相比,我们实验班的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浓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潜能的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后测分析后,我将前测分析与后测分析做了对比,发现了学生可喜的变化。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方面,参与学生的百分比从原来的60%增加到98%;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由原来的52%增加到96%;许多家长谈到孩子都说变了样。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学生都踊跃参加,在校办的红领巾广播站,实验班的学生投稿最积极,实验班的学生创办的手抄报精致、富有创意。在各种评比活动中,我班学生荣获了多项荣誉。在学校开展的“争做环境小卫士”活动中,王成同学被评为“环境小卫士”。在科技制作比赛活动中,周密同学被评为“小小发明家”。在县教育局组织的一次“辩论会”活动中,王欣悦同学获得“小小辩论家”的称号。还有韩明君同学被评为“小小智慧星”。为此,我们班被学校评为“星级班级”。我们课题组的老师荣获了县级“优秀辅导员”、镇“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更激起了同学们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五、课题研究的体会
(一)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是探究式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学习的形式上注重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互相协作、主动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内在能力的提升。这样一来,从根本上改变了由老师讲授转变为学生自主、自动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互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点燃了智慧的火花,锻炼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被动的、不被关注的。据调查,平均有10%的学生在一学年中从来没有被提问过,这还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数字,在有些学科教学中,一年中没回答过问题的学生甚至超过30%。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他们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都有具体分工,分工时充分考虑每一个人的特长,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高坤同学,学业成绩一般,并不引人注目,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己制幻灯片,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令大家刮目相看,大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三)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职能是启发、指导、示范来促成活动的成功,学生的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都是要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实践、操作、体验来实现的。教师在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全融入学生之中,做学生中的一员,真正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很多时候我们将师生角色从显性的角度交换一下。让学生讲,老师听,学生做,老师看,即让学生体验老师,做老师中的一员。这样既是师生平等的体现,也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我们经常让学生当老师,让他们来讲、来表演、来操作,让他们去评价其他学生的探索行为等等,这极大的鼓舞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水乳交融。
尽管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少数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认识不够,不支持孩子搞活动;二是教师还须不断“充电”,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三是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研究。总之,我们一定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学生人人有兴趣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郭元祥著;
3、《科学究竟是什么》,南京大学教授张红霞著;
通过对研究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发现,研究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已经从“学以应试型”转变为“学以致用型”。大多研究生的主要学习动机是提高英语的口语交流和实际应用能力。全球化时代对研究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制约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一大障碍,阻碍他们在文献查阅、论文撰写、对外交流及论文发表方面的国际化进程。研究生英语教学应建立在更高的起点上,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从事医学科研及学科国际交流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学围绕“听、说、读、写、译”技能的训练展开,突出“应用型”特点。目前的医学院校研究生在从事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国际交流时普遍存在着专业英语运用方面的问题。从医学论文的英文摘要到向国外学术期刊的投稿都不乏专业英语运用的错误,类似错误在向国外的求职求学信函和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发言中也屡见不鲜,影响了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科的“国际化”进程。所以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是广大医学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大多数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公共英语词汇量和基本的语法,并且有了明确的专业方向,专业英语的学习便成了这一阶段英语学习的重点。然而,目前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处于无序状态,大部分院校笼统地设置了专业英语课程,也缺乏专业英语考核指标。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局限于专业课程学习中对常用的专业词汇的记忆,以及从英文文献阅读中获取对英文医学论文的粗浅认识。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平衡发展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本课题组结合医学院校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加强该阶段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模式———模块教学。“模块”是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的。模块理论应用于教学领域就是将一门学科或多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它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以培养技术岗位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或称模块式课程自1993年引入我国以来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模块教学体现了应用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帮助学生从阅读、写译和听说几个方面向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方向发展。
二、模块教学的具体实施
通过问卷形式本课题组成员对医学院校研究生进行专业英语需求分析调查,以明确学生的“向往”。同时,通过访谈形式,了解医学硕士生导师对医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的要求,以明确“目标情景”。通过对学进行英语摸底来了解他们的“当前情景”。然后,通过分析,得出学生的“缺乏”。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定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三个模块:阅读、写译和听说。听说是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础。听说训练跟上了,可有效地带动读、写、译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加强听说技能训练是使研究生阶段英语学习继续深化的必要措施之一。据我们对硕士生跟踪调查反馈的情况显示,强化听说技能训练不但加强了学生运用英语和应付考试的基本能力,更主要的是,它还起到了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的作用。针对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重知识、轻实践的不正确指导思想和学习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着重强调英语学习作为工具学科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首先要求学生跟读、模仿、大胆开口,纠正不准确的语音语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就视频材料用完整句子复述或回答问题,熟悉情景状况下的专业英语听说内容,为今后实际运用储备资源。
英语写作不仅仅是要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意思,力求达意,更重要的是二语产出的成果能够符合目的语的语境,契合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得到对方文化的认同,这样写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洋味十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句法教学,帮助学生创作出纯正的英语式句子,避免学生因不懂得英汉的表达习惯而写出来的Chinglish。输入与输出都依赖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一种外语若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是无法突破语际间思维障碍、理解不同语言的思维方式的,更不可能熟练进行语言输出,因此,这就需要读写结合,自成一体。教师在写作中重视文化的阅读教学,增加阅读文化的比重,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善于从文化的角度把握语言规律,同时能够从英语文化背景的角度进行交际,有意识地克服母语障碍,使读写相辅相成。研究生在进入专业培训阶段,就要参加定期英语文献阅读学习,结合他们的科研方向,将一些最新的在国外核心期刊发表的论著、综述及指南发给大家,让研究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将不熟悉及发音不准的词汇标出,课堂上再组织大家集中时间阅读,每人读一段并翻译成中文,对难理解的内容及发音不正确部分应及时查对和纠正,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为写作奠定基础。
通过讲授基本理论让学生对于翻译本质树立正确认识,通过一般性题材及专业性题材的翻译实践培养学生的双语转化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基本理论的宏观关照下,自觉进行翻译实践活动。同时让学生掌握翻译技能的训练方法,明确自身努力方向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在课程结束后仍可保证自行学习和训练。
三、模块教学的成果分析
模块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新模式。在这种教学的实施中,课题组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施小班教学,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突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选择相关课程的教材。教材做到了针对性强,内容前沿,具有代表性,难易适中,目标明确。模块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定之后,2009—2010学年度的第一学期,选择本课题组部分成员进行实践授课,分做试验班和对照班。对照班由同一个英语教师承担混合教学;另一个班由三个不同英语教师承担不同的模块课程。进行了四个星期的实践授课后,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试验班对模块课程的接受程度与反映,同时收集对照班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看法和意见,对比两个试验班学生的反馈。通过阶段测试和考评,对比对照班与试验班学生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改变以往在成绩的评定中教师是裁判,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形式,在模块教学实践中,改革了考核方式,把模块作为考核单位,进行知识或知识与技能的双项考核。考核包括教师给定成绩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学生实地现场发挥获得的成绩,考核力求全面。以此对比和证实了模块教学的优点和作用。
从阶段测试和考评成绩来看,试验组成绩平均为88.9分,较试验前平均成绩65.3分提高了20%以上,而对照组平均成绩为72.5分,较试验前成绩66.4分提高了不到10%,试验组比对照组有了显著的增高。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试验组在学习兴趣、写译水平、阅读水平和听说水平方面提高比率分别为89%,95%,90%,86%,较对照组的提高比率47%,60%,46%,51%都有着明显的提高。
四、结语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学生具备高水平的思维、高水平的知识建构与知识迁移能力,高水平的实践和科研能力,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切都离不开高水平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为强大支撑。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加强专业英语的听说交流是一种语言的实际应用。分模块教学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鼓励了研究生学习专业英语,有效提高了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在专业中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也产生了乐趣。通过坚持不解的学习,学生发现自己的专业英语有较大提高的时候,一种无以言表的成就感增强了其参加国际交流、提高我国在医学领域国际影响力的信心。模块教学模式改变了我们课程设置的理念和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专业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课题组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风、教风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语言综合技能明显提高,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特殊的思考路径和全新的教学视野,为专业英语教学树立了极有价值的实践典范。
摘要:模块教学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以培养技术岗位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它改变了医学院校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和传统的教学理念, 充分体现了专业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激发学生能动性及自主性的原则, 对培养与世界接轨的医学专业人才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模块教学,医学院校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与总结
参考文献
[1]杨平科.采用模块式教学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J].甘肃农业, 2002, (6) :42-43.
[2]周丽.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构想[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11) .
[3]国家教委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对于灾后重建这样一个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困难最多的浩大工程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靠的是什么力量?确立的是什么战略方针?采取的是什么模式?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和提炼?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持完成的《发展型重建:灾后崛起的四川模式》一书在灾后重建三周年之际出版,正好适应了现实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人民群众的需要,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发展型重建:灾后崛起的四川模式》一书研究视野开阔、结构体系完整、写作思路清晰、逻辑主线严密、观点明确精练、内容丰富多彩、论述充分有力、资料丰富详尽,是一本具有很高理论性、战略性、实践性、综合性的重大优秀成果,集中了省社科院所有科研骨干的集体智慧,是发挥多学科优势联合攻关出精品的成功典范,其主要建树和贡献在于全面、系统、深入地总结了灾后重建的四川模式。
该书在分析比较国内外地震灾后重建特点的基础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灾后重建四川模式的基本内涵就是“发展型重建”。这种发展型重建就是“四川人民在中央和四川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举国支援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危难崛起,化危为机,立足发展,实现全面跨越的发展型重建过程”,其实质在于变“先恢复、后发展”的常规性梯次重建为“恢复与发展相融合”的跨越型同步重建;这种发展型重建就是通过“六个”有机结合,即功能恢复与赶超跨越的有机结合、民生工程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重建质量与重建速度的有机结合、自力更生与对口支援的有机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物质与精神家园重建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超常发展。这些论述就抓住了这次灾后重建的精髓和本质特征。
该书认为:四川模式的根本基础是“制度优势、坚强领导”,指导思想是“民生优先、科学发展”,基本目标是“跨越发展、重建和谐”,依托力量是“自力更生、八方支援”,动力支撑是“资源整合、要素保障”,体制保障是“民主监督、全程考核”,这些方面就构成了四川模式的核心构架,形成了四川模式的有力支撑。
该书认为灾后重建四川模式的基本经验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实现和谐重建;坚持规划引领、精心组织,实现有序重建;坚持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实现统筹重建;坚持因地制宜、模式多样,实现务实重建;坚持整合资源、机制创新,实现高效重建;坚持立法定规、公平正义,实现依法重建;坚持监督管理、群众参与,实现廉洁重建。这“七个重建”高度概括和总结出了灾后重建四川模式的实践升华。
为了更深入地阐述和论证灾后重建的四川模式,该书除了在上篇对四川模式进行总体论述外,还在中、下篇分别从民生重建、产业重建、生态修复、文化重建以及科学规划、对口支援、政治保障、社会参与、依法重建、舆论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由此构成了发展性重建四川模式的深化、拓展和延伸,增强了该书的说服力、影响力、感染力。
总之,该书是一本至今为止有关灾后重建研究中最有广度、最有厚度、最有价值的精品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一定能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
(责任编辑:王 逸)
【课题研究的实践总结】推荐阅读:
《农村初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总结06-2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验研究》课题总结报告07-27
《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课题研究报告11-07
语文课题研究总结06-21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课题研究总结09-28
数学课题个人研究总结07-17
课题研究培训学习总结06-17
课题研究总结怎么写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