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产业规划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食用菌产业规划(精选8篇)

食用菌产业规划 篇1

(2010年—2015年)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深化,丹麻镇锦州村计划依据其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积极发展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为锦州村民致富奔小康探索一条新的途径,为加速发展锦州村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推进锦州村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目的意义

可充分利用锦州海拔比较高,气温相对低,小麦种植面积大,秸杆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畜禽粪便充足的自然优势,发挥食用菌生产用水少,生产条件要求低,技术简便易行,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对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持续、高产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和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为全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性意义。

二、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发展现状

锦州食用菌生产已有多年历史,主要以平菇、香菇等品种零星种植为主,从2007年开始引进和试种双孢菇,取得了初步成效,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后来由于所种植品种产量低、病害严重、销售渠道不畅等多种因素,严重挫伤了菇农种植积极性,致使现在锦州无农户种植食用菌。

(二)发展条件

1、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锦州属大陆寒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8℃,极端最高气温为30.3℃,极端最低气温为-26.9℃;年相对湿度63%。而双孢菇发菌的温度为23℃左右,出菇阶段适宜温度为16℃左右,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

2、技术简单易行,有利于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双孢菇生产技术简单、操作方便,生产原料充足、生产成本低、投入少、效益高,50米长度的大棚年收入达10000元左右,可实现当年投资,当年见效。同时,双孢菇生长期一般都在当年夏秋或秋末至第二年春,正值锦州农闲时间,种植双孢菇可以变农闲为农忙,实现周年生产,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3、资源循环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锦州是粮食主产区,小麦秸秆和牛粪资源丰富,小麦秸秆和牛粪等又为双孢菇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双孢菇生产后的废弃物可以用来作沼气填充料,沼渣、沼液又可作为农作物有机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协调发展,是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途径。

4、科技服务体系健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村上成立了食用菌专

业合作社,合作社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同时镇农村社会经济服务中心有农科岗位工作人员3名,村有农民技术员,技术服务体系健全,为双孢菇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市场前景分析

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无污染、具有良好保健与药用价值的微生物食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WTO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食用菌将备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据中国食用菌行业规划测算,到2012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将达到650万吨,人均消费量达到3公斤,食用菌将成为新兴的农业产业。但是,目前国内生产的食用菌远远不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且国内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食用菌少,食用菌产品也因此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水平低。目前来看,锦州双孢菇生产还处在起步阶段,生产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整体生产水平低下。

2、生产规模小。近年来,锦州种植双孢菇生产总面积不到20亩,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3、无加工能力。锦州食用菌生产目前以外销、鲜食为主,村内尚未建起食用菌加工企业,制约了食用菌的规模化发展。

四、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食用菌生产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为突破口,狠抓菌种生产、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发展和示范基地建设三大重点,在生产布局上以锦州滩为主,以示范基地为示范点,坚持生产设施简易化,生产规模连片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的要求,按照统一规划,适当集中、稳步发展、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认真做好生产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使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成为带动锦州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的特色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循环经济“3R”原则。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走绿色、生态、清洁的食用菌生产发展之路。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市场推动食用菌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3、产业化经营的原则。食用菌产业发展要按强化政府引导,突出开发主体,发展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实现产、销一体化发展。

4、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食用菌产业发展,要抓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试

验和推广,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提高食用菌种植的技术水平。

(三)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5年,计划建成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温室大棚100座,大棚占地面积达到50亩以上,按照一座大棚平均食用菌产量1000公斤计算,2015年总产量达到200吨,按照每斤食用菌按照2元计算,实现总产值40万元。示范基地总产值达到10万元。锦州村菇农人均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收入达到1200元。

(四)产业布局

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把重点应放在市场占有率高、农民易接受、成本低的食用菌产业开发项目上,以中低档菇为突破口,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真正起到示范辐射带动效应。高档菇要打好时间差,抓好反季节生产。要以双孢菇、香菇等菇类为重点发展品种,同时进行金针菇、木耳等各类品种的推广。锦州村应重点发展双孢菇、平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和产品区域布局,在生产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加速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五、建设重点

1、示范基地建设:本着优质高产原则,建成1—2个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二分之一左右的农户户均建成一座双孢菇大棚。

2、菌种繁育体系建设:以示范基地为依托,进行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重点建立以菌种选育、分离、培养、灭菌为核心的菌种试验,规范菌种生产市场,为菇农提供优质菌种。

3、流通体系建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立一支强大的营销队伍,保证食用菌销售渠道畅通,增加鲜菇外销量。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规划全面实施后,到2015年,预计种植专业户累计达到100户,年产鲜菇达到200吨,实现产值40万元,种植户产业人均收入达到1200元。

(二)社会效益

规划的全面实施,将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使农业结构合理调整,增强生态建设后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群众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使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长期稳定。

(三)生态效益

规划的实施,不增加新的有害物质。食用菌生产虽有药剂的运用,但只是为消毒灭菌,创造适合食用菌生长环境条件,不会残留,也不会带入环境中,属绿

色食品生产。生产中消耗的主要原料是作物秸杆、牛粪等,可减少燃烧量,减少烟量排放。同时食用菌生产后的菌袋为优质有机肥,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净化了农村环境,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

七、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镇政府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的认识,加强领导,把发展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周密安排。镇上成立以镇政府镇长为组长,涉农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指导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2、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锦州村群众收入水平低,做大做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要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帮扶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群众建设双孢菇标准化生产基地。

3、强化技术培训,加强食用菌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菇农进行培训,建设一支懂技术的高素质菇农,帮助菇农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地制宜,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材料,合理调整种植茬口,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科技服务体系作用是及时推广食用菌优良品种和安全高效生产技术,提供食用菌生产及市场信息,提高菇农的科技素质,促进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一是建立食用菌培训中心。二是建立食用菌技术服务与信息中心。三是建立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四是培育食用菌消费市场,形成食用菌文化。

4、借鉴外省先进经验。要走出去,不能局限于本辖区内的生产水平,要到外省去考察学习,特别是关注整个国内市场的需求变化。站的高,才能看的远,不仅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更要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要站在国际化、市场化、高科技化的思维高度来统领和谋划锦州村食用菌产业的宏伟蓝图。

5、完善标准和检测、监测体系建设。(1)建立食用菌菌种培育标准化规程,安全生产标准化规程,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体系并实施全程监控。(2)建立食用菌产品检测监测体系,实现食用菌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要求。主要内容为建立质量监测中心,保证食用菌生产从环境、水源、种子、操作规程、加工、包装整个过程达到无公害标准。

食用菌产业规划 篇2

关键词: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措施

1 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底, 山西省阳泉市食用菌生产总面积为16.2×104m2, 其中2013年新增面积3×104m2, 年上市量达200×104kg。食用菌主要品种有平菇 (占39.1%) 、香菇 (占32.1%) 、杏鲍菇 (占12.6%) 、双鲍菇 (占6.6%) 、黑木耳 (占5%) 、袖珍菇 (4.6%) 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面积占12.6%, 一家一户温室生产面积占84.4%, 大田生产面积占4%。总体看, 阳泉市食用菌产业主要以一家一户生产经营为主, 特点是品种杂、基地散、规模小、市场不稳定。

2 主要问题

2.1 原料来源和价格混乱

除玉米芯本地供应价格差别不大外 (0.8~1.0元/kg) , 其他原料价格差别较大。比如棉籽壳, 郊区大西庄食用菌基地由太原地区供货, 单价1.18元/kg。而郊区大村食用菌基地由河北地区供货, 单价2元/kg, 两地差价0.82元/kg;麦麸原料价格也不一, 大西庄由本地面粉厂提供, 价格1.7元/kg, 大村由河北地区供货, 单价2元/kg, 差价0.3元/kg;杂木屑原料 (主要由运城提供) 价格也不同。因此, 有效组织或配送原料显得非常重要, 既可保证原料质量, 还能保证其价格合理。

2.2 生产经营规模小

生产规模以家庭式生产为主, 生产方式以手工为主, 分散经营, 自产自销, 市场不稳定。郊区、平定、盂县等地农户的产品大多批发到本地农贸市场销售, 也有直接送到华龙、西河滩、永昌盛菜市场销售。品种以平菇、香菇为主, 受外地价格影响特别大, 生产利润不平衡。

2.3 缺乏菌种制种技术和生产管理技术

种植户所用菌种均购于外地。其中, 黑木耳一级菌种购于东北, 平菇母菌种购于江苏省和太原市, 双孢菇菌种购于昔阳县和山东省奥瑞。绝大多数种植户缺乏菌种生产技术, 目前尚没有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2.4 大多数基地生产设施设备简陋

大多数食用菌生产基地利用废旧厂房、房屋、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进行生产, 仅有简易机械设备。黑木耳生产基地虽然配备有木屑粉碎机、筛料机、装袋机、窝口机、锅炉等设备,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劳动效率, 但与先进地市的设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平菇生产基地配备有粉碎机、锅炉等设备, 但设备都比较简易, 劳动强度大, 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需要;双孢菇基地设备相对铰好, 但与现代化生产条件相比, 差距也很大。

3 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3.1 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阳泉市食用菌发展有一定的技术基础, 也有传统优势, 特别是平菇、香菇的种植面积大, 技术比较成熟, 产量效益均趋于稳定, 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3.2 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目前, 福建、安徽、山东等地的食用菌产品占阳泉市场份额的90%左右, 本地产品不足10%, 尚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3.3 食用菌原料充足

有充足的玉米芯、玉米秸秆等原料, 若利用得好, 平菇和双孢菇等主导品种在价格上就具有竞争优势。

4 发展规划

目前, 阳泉市食用菌产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2012年, 全市食用菌生产面积13.2×104m2, 2013年食用菌生产面积达到16×104m2, 当年新增近3×104m2, 增幅为22%;2014年, 全市新增食用菌生产面积30×104m2, 总面积达到50×104m2。逐步探索以公司为龙头, “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山西康泰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计划投资4亿元, 在盂县西烟南社村分三期完成500栋食用菌温室大棚的建设任务, 其中2014年计划新建温室大棚10hm2, 新增食用菌生产面积30×104m2, 目前已投资5500万元, 建成温室大棚68栋, 工厂化生产车间4栋, 制种接种等设施3000 m2。到2018年500栋温室全部建成投产后, 盂县将成为阳泉市规模最大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和食用菌加工配送物流园区, 食用菌产业将成为带动阳泉市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重要产业。

5 发展措施

5.1 成立食用菌产业办公室

为加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组建管理领导机构, 有计划地增加人员编制, 增设专业技术岗位, 积极开展园区规划、基地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工作。

5.2 创新技术服务

依托科研单位, 积极开展食用菌技术创新研究, 延长制种、生产、加工、配送等一条龙生产链条, 提高增收空间, 实现食用菌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5.3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提高食用菌种植人员的技术水平。对热爱食用菌事业、有一定生产经验的基地负责人或技术人员加强培训, 充分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

5.4 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组织化能力

要尽快培养和扶持专业合作社, 成立有效运作的行业协会组织, 充分发挥其作用;积极发展“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 提高食用菌集约化生产和经营水平。

5.5 引导农户和企业用好用足扶持资金

2014年, 市政府出台了食用菌产业发展政策, 农业部门应引导农户和企业将有限资金用于提高食用菌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以及更新机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上, 不宜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合作社要集中资金, 联手建设双孢菇培养料隧道发酵厂, 集中制袋 (发酵) 、分户出菇管理, 逐步提高生产效率和成品率, 促进双孢菇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5.6 积极拓展食用菌外部市场

用科技支撑食用菌产业发展 篇3

近年来,北京食用菌产业发展较快,已成为北京现代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2005年北京食用菌总产量已达36247吨,是1990年总产量3500吨的10倍。生产品种已由原来的平菇、香菇发展到目前的平菇、香菇、金针菇、双孢菇、草菇、白灵菇、杏鲍菇、茶树菇、木耳、鸡腿菇、真姬菇、鲍鱼菇、秀珍菇、灰树花、姬松茸、猴头菌、灵芝等20余种。

科研攻关结硕果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植保环保所)是北京食用菌协会的挂靠单位,通过近30年的研究,其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先后获得过北京市政府多项奖励:“食用菌优良品种及先进栽培技术示范”获北京市政府示范推广二等奖,“北京猴头菌1号优良新菌株的选育”获法国专利,“通县食用菌综合技术开发”获北京市政府星火科技二等奖,“木耳代用料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研究”获北京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高档菇优良新菌株的选育与大面积推广”获北京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食用菌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获北京市金桥工程项目一等奖,“利用北京当地资源种植食用菌技术大面积推广”获北京市金桥工程项目二等奖,“白灵菇和杏鲍菇优良新品种选育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植保环保所现收集收藏30余种、300多份食用菌资源,是国内具有资源数量较多的单位之一。利用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等技术先后选育出10余个食用菌优良品种,如香菇L937、L867,金针菇9309、金白一号、北京大木耳、北京猴头菌1号、白灵菇12号、杏鲍菇13号、小白平菇、鸡腿菇-农、茶树菇-农、草菇-农等。主要推广到房山、通州、顺义、怀柔、密云、平谷、延庆、大兴、门头沟、昌平等京郊区县及辽宁、吉林、山东、河北、河南等省,近年来累计推广面积达2万余亩,使京郊食用菌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达2亿余元。

植保环保所近年来研发出多种食用菌栽培技术,如白灵菇和杏鲍菇关键栽培技术,此项技术可使白灵菇和杏鲍菇产量提高40%左右,亩增效达2万余元。此外还有高档食用菌周年栽培技术、食用菌林地栽培技术、食用菌反季节栽培技术、利用废弃煤矿巷道栽培食用菌技术等,累计在京郊推广面积达2500余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达1亿余元。

铺就京郊富民路

根据郊区对食用菌技术的需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工作,举办200余次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为农民讲授各种食用菌栽培管理技术,累计培训技术人员和菇农1万余人次,大大提高了菇农的栽培技术水平。此外,科研人员还经常下乡进行食用菌技术咨询和指导,累计咨询指导500余次,这些咨询服务深入到田间地头和菇场,根据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就地解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植保环保所通过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促进了房山、通州、顺义等区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批食用菌生产基地和企业的发展,为北京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房山区庙耳岗食用菌生产基地,房山区青龙湖镇庙耳岗村原来是个后进村,1994年人均收入仅为1200余元,通过研究所的技术培训指导,推广了平菇、香菇、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等多个食用菌新品种和多种食用菌栽培新技术,带动了全村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目前每棚食用菌年纯收入可达到 1~2万元,人均年收入增加到1万余元,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成为北京市食用菌生产专业村,2006年成为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此外还有通州区金信公司白灵菇生产基地、顺义区食用菌协会生产基地、密云县食用菌试验站、怀柔区食用菌生产基地等。

新区街道徐村食用菌产业园简介 篇4

新区街道徐村食用菌产业园简介

徐村村辖3个自然村,人口3700人,耕地4700余亩。村党委下辖5个党总支,138名党员。近年来,徐村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带领全体村民依靠科技致富,全村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先后被授予“中国金针菇之乡”、“全国食用菌种植百强村”等称号。2012年,村集体资产超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近3万元。

徐村食用菌产业园占地面积6000亩,总量超亿袋,种植品种包括金针菇、杏鲍菇等。含标准化生产基地、工厂化栽培、食用菌深加工三大功能区。一是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占地3000余亩,建设高标准食用菌种植大棚2800栋,种植食用菌1.3亿袋,生产食用菌1.2亿斤,带动周边村2000余户菇农、2万余名季节性短期务工。二是工厂化栽培基地。有工厂化栽培企业2家,其中江苏康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占地面积200亩,总投资3.6亿元,采用日本先进设备,工厂化生产白金针菇。项目建设分三期进行,一期投资1.2亿元,已建成竣工,日产近15吨,2012年销售收入达3500万元以上。三期工程全面投产后,日产将达50吨,年销售收入将突破1亿元。康华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占地100余亩,总投资1.2亿元,一期投入8000万元,现已建成投产,年产杏鲍菇可达4000多吨,年产值达4000万元。二期工程全面投产后,年产杏鲍菇及深加工食品可达8000吨,年产值近1亿元。三是食用菌深加工区。投资5000余万元,改(新)建标准食用菌加工厂20余家,自动化流水生产线40条,年生产能力1.5万吨,产值近4亿元,销售区域覆盖华东、东北等地区。

食用菌产业规划 篇5

1.1交通便利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马龙县境内,昆曲高速公路、101省道、贵昆铁路、正在建设的沪昆铁路分别途径马龙县,且县乡村道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人流、物流十分畅通,对于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十分有利。

1.2资源充沛

产业要发展,资源是保障。在食用菌种植所需的原材料方面,如草生菌所需要的主要原料稻草、秸杆、牛粪,木生菌所需要的主要原料木梢、玉米芯、棉籽壳等,马龙县均资源充足,只有棉籽壳需要进口,但需要量较少,其它原材料足以保障。

1.3气候适宜

食用菌产业规划 篇6

作为一名已有十几年企业管理工作经验的我,融入到灵台县食用菌产业这个大家庭,转眼之间,1个月要过去了,虽然在功绩上没有什么明显的作为,但我清楚的认识到食用菌产业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1世纪初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人民生活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通过多方面了解的资料显示,食用菌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食品之一。这给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由于我国已加入WTO,也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专家预计,2014年我国食用菌鲜品总产量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出口创汇近8亿美元,2015年将出口约9亿美元。可见,在我县发展食用菌产业前景广阔。

我虽然有些许的社会和企业管理工作经验,懂得遇到问题时需解决和改进,分析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该如何解决问题,不到万不得已不把问题带给上级。这不仅能拓展自己的思路,也能使自己以后遇到问题时,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慢慢的逐渐融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当中,成为灵台县食用菌产业的一员。回顾1个月的工作生活,顿感一种欣喜和充实,为自己当初选择进入而感到自豪。想起之前面对灵台县食用菌产业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大家庭,充满迷茫和困惑,但在李总和仇总的营造和栽培下,使我逐渐理清了思路,摸到了头绪。通过李总和仇总的照顾,让我参观了兰州的生产基地,当我第一眼看到兰州生产基地的时候,我觉得该基地具有较大的规模,从津料池到一次发酵隧道,再到二次灭菌库,菇房,我看到了从发菌、覆土到出菇的整个过程,还有温控设备和其它的辅助设备等,看到工作人员拿着温度计,记录表,各自忙碌而又有序的认真工作,让我想起之前在其它行业中所用的行之有效的作业规范、生产流程、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等,同样适用于新兴行业,顿时对此行业产生了极大的行业兴趣和工作激情。于是我想到了“必然”和“偶然”的关系,工作行为规范是我们作业的指南,而不是一种约束,按照规范去作业,是我们获得满意生产效果的保证,在作业过程中,注意点滴,有意识去比较行为规范,“不以恶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严格要求自己,“坚信”,按照规范去作业,出问题是“偶然的”;但是不按照流程规范去作业,出问题却是“必然”的。后来听了李总和仇总对我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一番话之后,我明白这是在培养我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独当一面,从而给予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我觉得步入新的工作岗位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要撇开原先的工作陋习和管理中的陈旧思想和管理方法,要扬长避短,适应社会现状,新型式下对人和事的管理。对于业务方面,要从头开始学习,新的系统,制定新的操作流程,寻找新的管理方法,力使头脑清新,充分的去发挥,要有创新的工作思维,因为这和我原先工作的行业不一样。

目前全国各地你追我赶,全球各地一体化的进程日日加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加大发展力度,提高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形式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唯有励精更始,发奋图强,尽心尽力尽责,才能不辜负“灵台县食用菌产业”对我们寄予的厚望,才能无愧于李总、仇总对我的重托。负责人就要拿出更大的勇气和胆略。实现新的发展模式,拓展新的发展路径,必须要树立敢于承担风险、探雷、挖雷的“工兵意识”,不怕犯错,不惧失败;要树立进行开扩性创造性工作的大忠臣意志,不仅要兢兢业业,还要有大勇气和大智慧,敢人所不敢,先人之更先。负责任,就要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敢于叫真,在推进产业创新、优化企业管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阻力,工作中我们对事不对人,如果我们不敢得罪人,不愿得罪人,就会寸步难行。只要是为了企业和大家的事业,我们就要挺直腰杆,挺起胸膛,不惜做孤臣;敢于做诤臣;不害怕光荣的孤立。负责任,就要真正沉下心来,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不搞花架子,不求眼前的短暂利益;要以“为”定“位”理直气壮,旗帜鲜明的鼓励下属有所作为,有所建树,重用有作为的人。

有了这一番的感慨,为此我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和学习关于食用菌的相关信息和生产管理知识。我发现原来世界上的食用菌约1000多种,而我国只有700多种,人工可以种植的只60多种,占整个食用菌总类的2%左右,从整个发展趋势看,将来的菌业可能成为一个独立产业.从大农业的角度来看,将来要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和菌类.从食用菌价值上来看,食用菌将成为第三世界主要蛋白质的来源.如风尾菇和牛肉,猪肉含的各种成份基本相似.从销售情况看,食用菌的销售量大幅度增加,如日本近20年消费量增加了二百多倍。因此而言,食用菌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很大.加之地方各级政府重视,栽培原料丰富,未来的食用菌产业将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全球食用菌产业基本情况。近年间,全食用菌产量基本稳定,我国之外的全球食用菌总产量约400万吨,栽培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超过10万吨的国家全球仅有8个,按产量依次是美国41万吨,日本38万吨,荷兰23万吨,韩国20.2万吨,越南17万吨,法国13.6万吨,泰国12.1万吨,英国10万吨。全球栽培食用菌市值约300~340亿美元,药用菌产品100~120亿美元,野生菌5亿美元,总计405~46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作为蔬菜和食品食用。主要出口国有中国、荷兰、波兰、英国、法国,其次还有越南、印度、日本和韩国,我国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遍及大江南北,从南到北,从山区到平原,食用菌产业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食用菌区域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结果表明,产量超百万吨的省有河南、福建、山东、河北、江苏、四川、黑龙江等7省,占全国总产的63%;50~100万吨的有广东、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广西、辽

宁、吉林、安徽等9省。这16省的产量占全国总产的93.8%。而甘肃省目前只有较多的中小型栽培场,因此我看到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竞争的巨大空间,使我已有了井井有序的状态,心里也充满了斗志和喜悦。

目前我们已有温棚21座,占地面积30多亩,食用菌培养料发酵厂占地面积80多亩,预计明年7月建成。已计划今年8月份在温棚种植蘑菇,10月份可出菇,以此为示范展示,预计到今年年底21座温棚全部出菇,从明年开始能以我们的成功案例带动附近的农户种植,以我们的温棚为中心点,以西向东逐步发展,争取明年年底将整个东面的温棚全部发展为农户种植,三年之内预计能带农户1500户为基础。等我们的发酵厂建成以后,在食用菌的种植方面,利用我公司原有的专业技术力量,采取现代生物技术确保菌种纯正高产,以分工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加工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等几个方面加以规范,以兰州为轴心,面向全国发展。由于这里资源充足而价廉,首先是气候优势,凉爽的气候条件适合菌类生长,第二是充足的玉米芯、玉米杆和麦草可用菌类栽培。我初步了解对于所有种类的蘑菇栽培来讲都分两个阶段,一个是菌种阶段,一个是出菇阶段,生产环节多,工艺复杂,技术要求严格,生产风险较大的是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菌种生产阶段,而另一个阶段相对来说就简单一些,只要按一定的要求(温度、湿度、通风、光照)进行管理,就能保证正常出菇,这个阶段风险就相对较小,所以我想第一个阶段的工作由我们公司来做,也就是我公司进行大量的菌种生产,将发好菌无污染的优质菌种交到农户手里,这种提供菌种带动农户,我想是非常稳妥的,行之有效的,三年内定能发展农户1500户。后续我们可带动更多农户,做到农户与企业共同发展。因我县长期以来农业增长方式主要以粮食产量的增长。但是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受粮食市场的波动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同时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压力,今年遭受干旱,农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受到严重影响。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加强食用菌行业的发展很有必要。五年内希望我们公司能成为食用菌行业的龙头企业,能做出自己的“品牌”,拥有品牌运营中心,种植技术合作社与维护中心,科研中心,销售中心,工厂化生产基地,加工园区。通过招商引资,成立自己的子公司,品牌连锁超市,批发市场等。我们后续最大的问题就是千家万户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销售,解决了产品的销售问题,才能最终保证农户的利益,一个新兴产业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这是我公司最先想到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在两年内应建一个加工园区,或在西安等大中城市成立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预计加工园建成后加工食用菌产品的能力达到10万吨,专业批发市场建成后年批发量可达到60--100万吨。

我们以资源综合利用走生态食用菌之路为原则,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这样我们就

会逐步的形成一个产业链模式。在我县周边地区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玉米芯玉米杆资源非常丰富,这为食用菌产业链的建设提供了最原始的物质基础,玉米芯、玉米杆经发酵处理后是用来栽培食用菌的优质原料,我们公司以此为原料来生产菌种,将发好的菌种交到农户进行出菇管理,在此期间搞好农户的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农户出菇后将鲜菇交售给我公司加工园区进行产品加工及销售。据我了解,农户种完菇的废料就地经微生物发酵处理后,可以用来养殖蚯蚓,蚯蚓再用来养殖鳝鱼,养殖蚯蚓的废料是非常好的有机肥,一方面可交给有机肥厂,另一方面可直接还田进行土壤改善种植玉米。通过这样一个大循环,我们的生态食用菌产业链最明显的特征是一环扣一环,环环出效益,属典型的循环经济,在整个链条中龙头企业是中心环节。此外,动物,植物,微生物在链条中各取所需,互相依从。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回顾过去在深圳的工作生活,思绪纷飞,感慨万千。可是,看到家乡随着党的光辉政策的惠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家乡人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使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立足今日的灵台县食用菌产业,提高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民脱贫致富增高收入走上了一条新路,同时也给予我一个展现自己发挥自己的平台。使我对家乡的产业充满了信心和抱负。只要能为家乡的建设做贡献,能为灵台县食用菌产业出一份力,为此我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展望未来,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的提高,人们对高营养的菌类需求也迅速增长,这给我们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我们的产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前景。

仇镕睿

台湾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浅析 篇7

台湾食用菌产业整体水平先进

菌菇栽培工厂化

同大陆相比, 台湾食用菇类产业起步相对早, 发展比较快, 整体水平领先。近十几年来, 台湾地区菇类生产方式由传统的简易菇棚栽培方式转变为设施化、工厂化栽培。其产业链细分明显, 有原料供应的企业, 生产菌棒的企业, 培育菇的企业或农民, 还有组织销售的菇农合作社。工厂化栽培的多品种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 目前台湾市场上大量消费的品种有10多个, 并且价格较低。台湾禁止进口菇, 菇工厂生产环节的税收免税, 相当于大陆的自产自销, 农业用电大约是工业用电的一半, 除劳动力成本外, 其它物料的成本与大陆相差不多。

台湾菇类生产技术整体水平高。如戴氏养菌园农场采用全套现代化瓶栽系统, 日产金针菇30吨, 雇佣工人60人。使用瑞典引进的自动搬运系统, 即无人驾驶的电动小车, 在电脑控制下, 依靠激光定位, 按既定线路行驶, 将接种后的菌瓶搬运到培养室指定位置。相比用工人驾驶叉车搬运, 自动搬运系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污染并节省了劳动力开支。不仅如此, 人员工作效率也很高。例如“天下第一菇”青松农场, 由于生产杏鲍菇和香菇采取袋栽形式产量更高, 这个农场的自动化程度比瓶栽的企业低了很多, 但工人装袋速度和接种速度不比自动化机器慢, 农场日产12吨的杏鲍菇仅用150人, 日人均产量为80公斤。机器声嘈杂的车间里, 工人们还可以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劳作。

产学研一体化

菇类生物技术产业受到台湾官方和业界的高度重视, 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研究。其中葡萄王生物技术公司和金颖生物技术公司就是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典范, 是台湾最具实力的食用菌生物科技公司, 他们与科研院校和医院进行广泛合作, 对生化、药理、毒理及临床方面进行研究, 加速新产品开发, 产品都获得了HACCP、ISO:2005及FDA认证, 并为全球众多知名药厂提供保健原料代工业务。

由于实行产学研一体化, 台湾菇类生化产品开发较为成熟。以上两家公司利用发酵和萃取工艺, 通过培育菌丝体、把菌丝体用浓缩机、离心机、超过滤、冷冻干燥机等过程进行处理, 再制成保健食品和饮品, 保证没有任何外来污染。台湾的药用菌牛樟芝有专门扶持机构全力支持研究。因子实体种植困难, 通过培养牛樟芝的菌丝体, 制成牛樟芝保健品并形成规模化。

产销体系系统化

台湾农业合作组织机构健全、功能强大, 对台湾食用菌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最主要的合作组织是“农会”, 形成了省 (市) 、县 (市) 、乡 (镇、市) 三级农会, 各级农会均为独立法人。乡 (镇、市) 农会向下联接各“专业产销班”, 产销班为农会体系下的非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组织, 产销班的职能是根据农会指导意见开展生产、加工、销售。同时, 还有大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台湾菇类生产体系形态多样, 除个体菇农、大型农场和产销班外, 还有产销中心 (地区性菇类集散地) 和生产合作社 (综合性菇类生产、加工、包装、配送团体) 。

就销售形态来看, 合作社和农场可分为专业生产、生产与包装、包装与营销或生产、包装与营销一体化等。与中国大陆常采用竞价拍卖制不同, 台湾地区菇类价格采用议价方式。该方式更有助于在市场情形不好的时候保护菇农利益。

台湾菇类产品开发成熟

菇类产品大众化

近20年来, 台湾食用菌产业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菌菇深加工更有市场容量的不是保健食品而是大众产品。在台湾, 无论你身处何地, 菇类产品无所不在。比如他们用菇直接开发了菇松、菇酱、菇调味品、菇休闲食品、菇面和菇类即食菜等。

台湾有许多活泼生动的菌菇卡通形象广告、丰富的食用菌美食、菌菇调味品、精美的菌菇保健品、香菇形状的玩具和饰品等等。台中还有一条热闹的香菇街, 布满菇场、采摘体验店和以菇为主题的餐饮店, 淋漓尽致地体现各种菌菇元素。就连茶叶蛋也是加入香菇煮成的, 如日月潭湖中岛上著名的阿婆香菇茶叶蛋日卖7000多个。作为正在发展中的中国香菇产业, 如何全方位体现香菇元素是值得深思的。

品质管理规范化

台湾食用菌产品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 很重要的一项举措是重视品质管理, 食品生产需要经过专门的SGS检验认证。食用菌从产品生产、采收、包装, 到目的地, 都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管制。采收的时间、菌伞的大小、水分的多少、成熟度都有一定的规格, 采收后还要注意冷藏、保存、运输, 确保到超市、到餐厅, 都能保证一定的品质, 让消费者吃上品质优、口感好又新鲜的产品。

台湾菇类产品的各种标识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彰化县菇类合作社包装的鲜菇产品就有CAS标识 (台湾优良农产品) 和TAP标识 (产销履历农产品) 。此外, 台北内湖大润发超市的干香菇产品均贴有“台湾香菇”标识。各种产品标识及相应认证、登记制度的推出, 促进生产者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 也增强了消费者的信心和形成购买意愿。

食品加工代工化

在台湾, OEM文化无所不在, 这种委托他人生产, 自己贴牌销售的合作方式, 也称代工。菇类加工食品包括餐桌上的食用菌菜肴多数是采取OEM生产形式。

很多菇类农场的深加工产品如油炸香菇等就是由工厂代工贴上农场的品牌后在农场销售的。台湾有名的梅统食品公司为各家餐饮店加工方便菜、配送即食产品, 其加工的特色菜“化骨猪腿”, 猪骨头可以脆吃, 成为很多店的招牌菜。台湾的大部分餐饮店使用这种在食品工厂加工好的菜, 在店里用微波炉一热就可上桌, 既保证了规范化, 又降低了对厨艺的考验, 更减少了高昂的厨师成本。

台湾休闲服务产业发达

第六产业白热化

目前, 在台湾“第六产业”方兴未艾。人们把同时涉及三个产业的经营模式称为“第六产业”。比如台湾的体验式休闲农场就是一种绝佳的“第六产业”创新模式, 引发了强大的乘数效应。这类休闲农场使用自采自摘 (DIY) 销售模式, 农场配讲解员边讲食用菌的功能边介绍采摘的方法, 让游客到大棚里自行采摘。在生产基地里进行销售, 售价比市价高出许多, 但产品新鲜采摘过程既休闲又有趣, 游客也乐意。

所有体验式农场都强调“有机、安全、无农药”, 菌棒通过外面代工再放农场出菇, 所以规模都不大。农场招待处有代工形式贴牌销售的菇类食品, 提供游客免费品尝, 大多是低温油炸产品, 这种体验销售的方式极为有效。休闲农场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作为教学基地, 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

餐饮服务人性化

台湾餐厅可以根据客人需要进行食用菌素食的DIY。台湾菜口味清淡, 菜品精巧, 调味不求繁复。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态健康有机食品的喜爱, 越来越多地选用食用菌作为主料或调料。餐厅也根据顾客个人喜好订制个性化食用菌素食餐。不少休闲生态农场中还有烹饪菇类食品的DIY教室, 让客人自己随意“煎、炸、炒、溜、煮”等。

台湾服务业注重用心服务。台湾深受日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但又绝不失中华传统, 台湾人大多严谨、有序、务实, 有礼有节。无论到那个餐厅, 店堂和餐具干净整齐, 厕所绝无异味。服务生衣着整洁, 真诚微笑, 随时问好。大多餐饮店都有店主推荐菜品和员工活动的宣传栏, 并设有本店特色的食用菌产品或酱料等供客人购买。在台湾菇类“文化馆”和立法院议政博物馆的义工讲解员热情周到, 针对各个参观群体特点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非常用心。

台湾的夜市热闹非凡, 服务却不含糊。台湾小吃非常有名, 夜市是台湾夜生活的一个特色, 士林夜市等夜市各种小吃饮品应有尽有, 并有各自的主打美食和知名摊位, 夜幕降临, 人潮涌动, 生意火爆。印象很深的是他们的外带服务, 食盒功能齐全, 即使是汤也照样干干净净装回去, 一点也不会让顾客感到麻烦。虽然街道和摊位比较简陋, 但绝不会看到污水横流、垃圾乱扔。

旅游服务品质化

台湾非常注重生态休闲品质旅游, 生态环境舒适宜人。在台湾, 你几乎看不到一块裸露的地皮, 目光所及都是精心保护的植被、郁郁葱葱的槟榔树等, 甚至桥下水泥墩也爬满了绿色的藤蔓, 街边的绿化没有刻意修成某种形状, 尊重自然形态。城市里一般都用木头或竹子做成仿生态的塑像, 譬如蝴蝶、牛之类的, 一些室内的雕塑也做得非常精美, 大多利用废纸等环保材质做成。居民的环保意识很强, 街道上几乎看不到垃圾桶, 但非常洁净, 每天早晚两次垃圾车音乐响起, 居民听到了, 就会自觉出来把垃圾送到车上。

此外, 食用菌产品还成为热门的旅游产品。除菇类即食食品外, 由菇类生化产品深加工而成的保健品在台湾非常受欢迎, 不少游客在参观考察生技公司后立即购买, 成为抢手的旅游产品。台湾所有合格的旅游产品都有观光局张贴的特殊标记, 让人放心购买。

台湾没有大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 旅游资源并不突出, 但是台湾观光局善于把握游客的心理需求, 创造旅游卖点。如他们抓住大陆游客对岛内政治历史的新鲜好奇感, 连续开放相关名人住宅并制订游线。台湾观光局对导游的要求非常严格, 培训很到位。录取的导游不少是已退休的或台商转职寻求新职业的, 阅历丰富, 知识面广, 对游客的心理需求揣摩得比较透, 体现出非常高的文化素养。

启示与思考

台湾与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地理、自然、气候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有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 台湾食用菌产业、餐饮服务业和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经验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加快菌菇栽培工厂化步伐

食用菌产业从田间搬入工厂进行工厂化栽培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 大陆以袋料香菇为代表的食用菌生产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后, 仍是以分散栽培、家庭作坊式生产、自产自销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为主, 粗放与无序生产造成成本的提高和栽培效益低下。工厂化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培育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加大扶持力度, 对实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企业给予专项资金补助, 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

加快研发食用菌美食

研发美食, 首先要解决好食材问题。目前大陆很多产菌地食用菌品种单一, 餐饮店往往因为没有冰库, 食材的新鲜度不够、种类太少, 因此给食用菌菜肴开发带来难度。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采取业业协作的方式, 加强食用菌协会和餐饮协会的交流协作, 根据各餐饮店的不同需求, 组织菇类公司定向提供相应的食用菌品种和数量, 并给予配送和冰库保鲜等服务。丰富餐桌上的食用菌品类, 确保食材鲜度。菇类企业可在各餐饮店设专柜, 展销其产品。把种植业和服务业有效结合。

除此之外, 还要开阔视野创新菜品。利用各种载体提高餐饮行业研发食用菌菜系的积极性, 菇类电视节目录制、筹备香菇文化节、食用菌美食节和举办食用菌烹饪大赛等充分调动餐饮业开发食用菌美食的积极性。为达到这一目的, 政府可以加强对服务行业商会和餐饮协会的扶持力度, 表彰鼓励研发食用菌美食有突出贡献的酒店和厨师。还可以整合地方农办、人劳社保局和团县委的培训资源, 充分利用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社会性中介组织的力量开展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 以指导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加快发展休闲养生游

要想发展与众不同的旅游业, 就必须创造差异性, 吸引游客。为此我们首先得树立大旅游的概念, 把旅游业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放在首位, 制定相关政策、编制有关规划和开展项目建设时, 充分考虑是否符合旅游的要求;其次要有大局观念, 受旅游资源和价格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一个县市难以单独成为对旅游者具有长期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必须树立大旅游和大区域思想, 加强同周边地区的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互补, 进行整体规划、整体营销;三是要融入地方文化。要注重研究旅游市场的特点、需求和规律, 特别是游客的消费心理和需求, 把廊桥文化、香菇文化和生态文化渗透到我们的旅游产品中, 打上地方特色的烙印。

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8

关键词: 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随县

中图分类号:X7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5-0080-03

随县位于湖北东北部,北接河南信阳市、桐柏县,西靠枣阳市,南连宜城市、钟祥市和京山县,东临曾都区,居于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地貌特征以低山丘陵为主,兼有山地和冲积平原,地势呈南北向中间倾斜,北部和南部为低山区,西部和中部为丘陵兼有少量河畈、冲积平原;海拔200~400 m。随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适中,雨量充沛,具有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冬干夏湿,雨热同季的特点,该地年平均温度14.9~15.9 ℃,无霜期220~240 d,年降水天数122 d,平均降水量1 004.2 mm,年日照时数1 940~2 170 h。因此全县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光温互补,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食用菌的丰产、丰收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是食用菌生长适宜区域。

随县的香菇、木耳、大枣产量居全省第一,食用菌年总产量4.56万t,是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基地,在农产品出口创汇中占全省第一。

1 食用菌产业发展及其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随县的食用菌生产已有近40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群众就充分利用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特别是段木香菇栽培技术得到普遍推广。1996年开始栽培袋料香菇,产量成倍增长,2003年随州香菇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评审,获“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书”,产品免检并优先出口,上世纪90年代末,随州又掀起黑木耳生产热潮。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食用菌生产的“随州模式”日臻成熟,香菇干制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创湖北省食用菌产品出口创汇先河。随县种植香菇、木耳的人数越来越多,出现了“家家上项目,村村种耳菇”的好势头。据统计,2013年全县袋料香菇生产达1.5亿袋,黑木耳达4 860万棒,草菇菌生产达120万m2,食用菌总产量4.56万t,其中香菇2.83万t,黑木耳0.73万t,其它菇类1.0万t,总产值18.5亿元。食用菌年出口创汇达1.5亿美元,为农民人均增收469元,食用菌生产已成为随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是随县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目前,随县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出口基地,也是全国著名的食用菌商品基地。

随县食用菌生产的快速发展, 也给全县森林资源带来很大影响。以2013年为例,全县当年袋料香菇生产达1.5亿袋,每袋需栎杂木2 kg,按每1 500 kg/m3折算,需栎杂木20万余m3,另外每800袋需搭1个棚,按每棚需搁杆、棚架0.5 m3测算,搭香菇袋料棚架需原木9.4万m3,蒸灶灭菌、烘菇按1 kg袋料0.5 kg柴测算,需烧柴近3亿公斤,折原木10万m3;全县黑木耳生产达4 860万棒,按300棒1m3测算,共需栎杂木16.2万m3,虽然木耳棒大部分是从外地购买,但也有少量的从本地偷砍盗伐的。按用量的1/3 估算,则随县去年发展香菇、木耳生产需消耗栎杂木约25.4万m3,蒸灶灭菌、烘菇、搭棚架等共需林木19.4万m3,二者合计,去年食用菌生产共消耗木材44.8万m3。在全县实施封山育林以前,食用菌生产对木材的消耗更大,导致全区的栎木资源濒临枯竭。发展食用菌产业与保护森林资源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如何实现“青山常在,菇业永兴”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2 资源保护和食用菌发展的主要措施

随县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保护森林资源,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上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2.1 实行封山育林,保护森林资源。

2004年原曾都区在可利用栎木资源濒临枯竭时,作出了实施封山育林“全封、封两年”的重大决策,之后又经过三次延期,封山育林迄今实施已近五年。随县建县后继续实行封山育林政策,目前森林植被得到较快恢复,森林蓄积量大幅增加,森林面积达到30.55万hm2,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915.6万m3,其中栎类及其它硬阔类面积达到18.29万hm2,蓄积达到381万m3,为食用菌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同时,加强食用菌用材的管护,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清理整顿工作,严厉打击滥砍滥伐食用菌用材违法行为。

2.2 实施“123456林业富民工程”,培育森林资源

通过新造、抚育和改造等措施,加快林业特色色基地建设,规划到2020年,随县全县林业特色基地面积达到32万hm2,建设成6.67万hm2工业原料林基地、13.33万hm2菇耳林基地、2万hm2生物质能源林基地、2.67万hm2木本油料林基地、3.33万hm2高效经济林基地、4万hm2生态公益林基地。对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低产林改造、低丘岗地开发、土地整理、水土保持等等各块资金,整合用于重点栽植栎木,对松木纯林进行混交,每年新增菇耳林 0.2万hm2,力争实现到2020年全县菇耳林面积达到13.33万hm2目标。

2.3 开发利用替代材料,节约森林资源

随县自然资源丰富,年间伐枝叶可加工粉碎1亿kg锯末,加上每年对次生林的改造,可发展袋料香菇8 000万袋。随县是农业大县,年可产稻草、麦草等农作物秸杆500多万吨,在稳定段木香菇、木耳生产的同时,大力推广节材新技术,充分利用稻草、棉籽壳、秸秆、牛粪等辅助资源,积极培育、引种、推广珍稀菌类,加快草腐菌类发展,可发展草菇、平菇、巴西菇、茶薪菇、白灵菇等珍稀食用菌7 500万袋(平方米),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该县从1997年开始,先后开展不同模式的袋料香菇、黑木耳栽培,并号召栽培户以电、气、煤代柴,每年可节约木材3000万 kg,相当于每年1 000万袋菇耳的生产量,同时大力倡导废旧袋料香菇棒、黑木耳杆回收再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菇耳料的利用价值, 极大推动了袋料香菇的快速发展。

2.4 鼓励外购,引进资源

随县县委、县政府为缓解封山育林期间,菇耳生产户原材料紧缺的矛盾,鼓励菇农从外地引进食用菌用材,只要来源合法、手续齐全,积极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3 食用菌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栎木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原材料,丰富的栎木资源是实现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随县确定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即“大力培育,重点保护,有序开发,永续利用”。 在借鉴资源保护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促进全县的林业与食用菌产业实现协调、持续发展。

3.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网络广泛宣传,让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关系,提高他们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他们在利用林木资源的时候能自觉做到“节约利用,合理利用”。

3.2 确定山权,稳定民心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确定山林权属,将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落实到农户,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通过政府核发林权证,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让群众吃下 “定心丸”,真正还山还利于民。使广大群众自觉地将“山当田种,树当粮管”,能够放心、放手、放胆发展林业产业。

3.3 坚持依法治林,依靠科技兴林

坚持依法治林,依靠科技兴林,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法制和科技水平,加快建设和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今后森林资源管理的主要指导思想。通过建立较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开展林农培训,推广林业新品种,提高林农管理经营水平,着力加强林地林权保护管理,森林资源消长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和森林资源利用管理,全力推进森林资源管理体、严格林业产权制度、规范森林资源使用权流转,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改革,实现随县林业跨越式发展。

3.4 搞好总体规划,实行分类经营

要组织聘请专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且具有前瞻性的林业产业建设规划,规划力求“高起点、高标准”、“一次规划,分年度实施”,确保年年发展,年年有突破,实现食用菌产业的种植基地化和加工产业的规模化和规范化。

同时按“123456林业富民工程”的总体思路,对该县林业实行分类经营,即随南、随北山区以菇耳林为主,沟谷河岸及半山区以工业原料林为主,高山区以生物质能源林为主,随中低山丘陵以木本油料林和高效经济林为主,其他如城镇边、河流边、库区、水源区等以生态公益林为主。

3.5 实现有序开发,确保永继利用

栎树作为可再生树种,一般4~5年是一个正常的采伐周期,一旦生长时间过长,生长过粗,反而不利于袋料香菇和木耳的生产,同时还会使周边小树枯死,造成资源浪费。为此,要科学地制定森林经营方案,每封山育林5年期满后,有计划地采伐部分栎木,以加快全区食用菌发展步伐。

3.6 依托科技创新,做强食用菌产业

科技进步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动力,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者、经营者的素质。特别是要针对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技攻关,选育名、特、优、新及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应用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加工、保鲜、贮运、销售环节等先进技术。

此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食用菌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逐步推进食用菌出口加工产业园建设,同时与科研院校联合,走“产、学、研”一体化和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做大做强随州的食用菌产业。

3.7 走精深加工之路,打造食用菌名优品牌

一是以随县 “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书”为载体,充分发挥林产品信息中心功能,收集、整理、发布全国各地食用菌产供销信息,向走在全国食用菌发展前列的地方学习,创造更多交流合作机会。二是要以国家在随县实施的“万吨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为契机,加强对食用菌产业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打造随县食用菌名优品牌。三是建立健全食用菌菌种管理、检验检测体系,完善食用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现代食用菌大产业,增强菌种市场的竞争力,努力做大做强随县食用菌产业。

上一篇:对自己有用的名言名句下一篇:山东科技大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