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升级转型方案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园区升级转型方案(精选8篇)

园区升级转型方案 篇1

国际金融危机在给各地经济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促使各地政府下大力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当地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庆市地处西南首要位置,经济外向度在全国排列前茅,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初步实现了“漂亮的转身”,其有益探索和做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

作为全国直辖市之

一、外贸大市和制造业大市的重庆,几年以来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受了极其严峻的考验,备受国内外关注。为深入了解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产业转型升级的情况,重庆学习了各省市有关基层一线和部分企业的情况。通过调研,我们深深感到,重庆遵循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律,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科学决策,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压力带来的发展契机,通过积极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工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化危机为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之机遇,既有效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国际金融危机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重庆的影响。

重庆经济的外向度在国内省市中比较高,去年的外贸依存度仍有上升,国际金融危机对重庆的影响因此也更为直接和严重。第一,进出口增幅逐月回落。受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下半年外贸增幅逐月回落,到11月转为负增长,全年外贸增速比上年回落12.4个百分点,工贸易出口增长大幅回落,进口转为负增长。全年加工贸易出口增长6.1%,增速比上年大幅回落12个百分点。第二,实际利用外资大幅下滑。第三季度开始逐月下降,环比月均下降超过20%,12月实际吸收外资仅5.53亿美元,为2005年以来单月吸收外资最少。第三,经济增长速度呈逐级下降态势。2008年重庆GDP增长10.1%。与上年同期相比回落

4.6个百分点,远大于全国的下降幅度。第四,工业企业所受冲击最大。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比上年回落8.8个百分点,工业利润比上年下降15%。在外需急剧萎缩的情况下,西南地区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去年共关停及搬迁加工贸易型企业4900多家。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国际产业发展规律表明,人均GDP达到五千到一万美元这个阶段,是产业结构快速变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由过去部门之间的不协调转向研发设计、品牌培育、营销体系、供应链管理、专门化分工等关键环节的滞后。可以说,工业化过程既是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过程,更是经济结构持续调整转型升级的过程。西南地区的企业大多成长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多数处于国际产业链的末端,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较弱,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逐渐显现。国际金融危机传递的信息进一步表明,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已发挥到了极致,需要一次全新的产业革命,以赢得新一轮发展的先机。

在当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也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应对各种经济风险的根本之策,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所在。从历史角度看。任何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全球产业布局的“洗牌”过程:落后产能被淘汰。新型产业脱颖而出,成为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因此,主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

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做法与成效

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科学发展,重庆市政府适时调整经济工作部署,制定了“三促进一保持”(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初步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一)未雨绸缪,科学决策,增强应对危机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际,重庆的决策者们就开始研究改革发展新阶段的新任务、新课题,谋划世界可能变局的应对之策。在对危机的认识和判断上,特别是在“危”与“机”的把握上,重庆的决策者们始终保持理性的清醒和坚定,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金融危机是落后生产力之“危”,是先进生产力之“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为此,重庆市委市政府在2008年下半年进一步制定了“三促进一保持”的工作思路,加大力度推动重庆产业转型升级。到2009年进一步提出了应对危机必须把握和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关系;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关系;就地转型与异地转移的关系;“拿来主义”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的关系)。正是由于始终坚持了这些科学判断和强有力的举措,才增强了重庆应对危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主动性,才没有被危机所冲倒;相反,危机带来的冲击正逐步被有效的应对工作所克服。

(二)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双轮驱动”,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从决策到实践都始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针,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双轮驱动”作用。政府制定产业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分类指导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制定激励性和限制性产业政策,在宏观上引导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搭建公共平台,帮助地方和企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市政府先后出台了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办法,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关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关于科技园区建设、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关于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构建了产业转移升级的一揽子政策。市场主体根据政府政策的激励或限制性质,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向现代产业积聚。政策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有机结合,进而推动了重庆工业园区的产业转型升级。

(三)将体制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内生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建桥工业园十分注意通过体制优势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微观主体。早在08年初金融危机尚未显现之时,市政府就制定了旨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关政策。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中财力物力和政策资源,决定用五年时间拿出资金鼓

励和扶持产业转型升级,包括扶持欠发达地区完善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以竞争形式扶持产业转移园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产业工人免费技能培训,落后产能淘汰的财政补偿,自主研发和品牌建设资金扶持等;通过组织实施“十大创新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加快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公共服务等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和企业研发税前扣除等政策;加强产学研合作,实施“百校千人万企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选派科技人员入驻企业,辐射带动一万家以上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各地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措施从体制机制上激励企业转型升级。

市场的“倒逼”压力,政策有效的引导,体制机制的激励约束,逐渐转化为企业的内生动力。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进一步坚定应对危机的信心和决心,反过来又激发企业重视创新,重视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和经营模式转型,从而建立更为内生的企业竞争优势。

(四)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结合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庆制定了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行就地转型升级和异地转移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实施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行动方案,加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千百十”名牌培育工程,着力发展一批名牌拳头产品、大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在实践中,重庆工业园坚持以高端产业转入促进低端产业转出,以增量引入带动存量调整。通过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和产业用地、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五)调整产品市场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对重庆尤其是园区企业的冲击,主要源自外需不足,因为这些地区的企业对外依存度很高。因此,将外源型增长方式逐步转型为内外源共同推动的经济增长,一直以来都是重庆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但以前基层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都不足。金融危机使重庆的企业充分认识到,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同等重要,有了主动调整的积极性。政府因势利导,把调整企业产品的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了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拓市场”的政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目前。建桥园区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已初见成效。第一,产业转型升级已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干部和企业家都一致认为,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第二,通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更足。调研中,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负责人,无论是省市领导还是基层社区管理者,都认为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找到了应对危机的办法,对企业甚至是难得的机遇。第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增速高于传统产业。重庆市1~3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6.1%,高出工业增加值增长8.3个百分点。第四,实体经济快速复苏,增长势头超过年初预期。统计显示,重庆整体经济已度过最困难期,转入稳健回升通道。前三季度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18.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6%;外贸降幅逐月收窄,从一月份下降31.1%收窄至九月份的8.3%;前三季度,进出口贸易总值为4269.7亿美元,同比下降17.7%,低于全国20.9%的下降幅度:实际利用外资从2月份开始持续实现正增长;工业企业效益逐月上升。1~8月全省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09.3万人,约占全国的1/6,6月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9%,低于全国1.6个百分点。

三、启示与建议

重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初步实现了“漂亮的转身”,既令人鼓舞,也极具昭示性。

(一)应对危机的正确决策根植于对经济规律的理性认识和对自身经济发展的准确定位。只有“未雨绸缪”,科学决策,才能化“危”为“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庆建桥工业园的产业结构一直处于“微调”之中,但这种微调是自发的、渐进的。而政府从政策层面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开始于2005年。旨在通过在欠发达地区建立产业转移园的形式,既促进珠三角传统产业的转移,也促进欠发达地区工业的发展。遗憾的是,当时的市场“太好”,转出地区缺乏产业转移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转入地区也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和平台支撑,更没有形成政府坚持不懈的战略,因此,效果并不明显。但这些工作为这轮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到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市政府加大了推进的力度,适时创新体制机制,增加激励性和竞争性资源配置。并把这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建桥工业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到金融危机实际爆发时,他们顶住各种压力,适时制定了“三促进一保持”的工作方针,加大推进力度,从而使建桥工业园的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形成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贯穿始终。

(二)经济结构调整是工业化过程中的长期任务,而非应对危机的临时之策。从根本上说。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周期波动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是经济系统各种矛盾长期积聚发生质变的终极体现。因此,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但长期以来,我们之所以在转变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等重大问题上收效甚微,根本原因是没有很好地遵循经济(产业)成长规律。经济繁荣时不用调整也不愿意调整,经济萧条时没有能力调整,或无法支付调整的成本,甚至仍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和手段去保护那些本应为市场所淘汰的落后发展方式和生产能力,结果到下一次经济危机到来,问题更加积重难返。为此,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和产业成长规律。既要利用市场出现的倒逼机制,在危机来临时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也要在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时候,主动进行调整。

事实上,即便是在重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年底提出大力推动这一战略时便面临巨大压力和各种质疑。因为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并承担无法预估的(政治和经济)风险。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背后虽然是市场的力量在起作用,应该是企业主体的内生行为。但往往需要政府的外生力量的推动和制度设计的激励约束。否则,自发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要么可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要么会成为高成本的市场无序选择。

(三)在应对危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重庆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较早的省份之一。长期以 来,重庆建桥工业园遵循市场化改革的路径,有效地构建了政府、市场、企业的“权力”边界,三者比较充分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为”的经济“博弈”模式,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产业结构调整中显现了效率。

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应该包括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型。

这就需要企业外部制度环境和经营环境的改善,以激励那些“软”创新的企业不被“错杀”。重庆的经验表明,那些着眼于企业内部生产线整合、改善内部经营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加强设计创新等“软”升级行为,都是旨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转型升级,都属于政策激励的范畴,应该大力扶持。

(四)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和相关政策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虽然是经济动态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微观主体的理性选择并不都能达到预期效果、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宏观层面的最优均衡,因此,极其需要相关体制机制和宏观政策相适应,而现有相关政策调整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结构调整是个“风险投资”,本质上“厌恶风险”的政府决策者和企业经理人不会自动“入局”,而现行考核评价机制大多重视总量指标(如GDP增长、财政税收规模等),忽视结构指标。因此,干部(包括企业经理人)考核评价机制必须改变。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谁先调整结构谁先吃亏。不调结构也许还得益”的状况,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动态发展过程中可持续的自觉行为。园区过去两年的实践表明,把结构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以后,各地在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的积极性高涨。其次,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以资源配置模式相应的改革作支撑。目前的金融政策、财政分配和投入政策、资本市场规则等,还不适应经济结构动态调整的需求。必须进一步改革资源配置体制,使财政、金融和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向优势产业倾斜,鼓励创新,鼓励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结构升级。要建立地方主导产业与资本市场创新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和创新诱导作用。再次。要强化产业规划、区域规划和产业政策的约束力,以保证产业转型升级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五)产业园建设必须与节能减排节地相结合。同时,应在省域范围内加强指导,统筹规划,防止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各类“园区”过剩,地区间无序竞争,浪费资源。

工业园区建设,有利于产业集聚,增强规模经济效益。目前各地的招商引资积极性很高,为了引进资金项目人才,投入巨资建立园区或产业转移园,这一行为确实改善了投资环境,有助于招商引资,但如果缺乏合理规划和相关政策约束,就可能在异地重复落后产业。广东的实践表明,产业转移园建设的关键是要形成园区主导产业,强化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坚持科学而严格的规划和硬约束的产业政策。园区建设必须与节能减排节地相结合,保护环境,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在实施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加快原有工业区的整合改造,把园区周边的零散工业用地整合起来,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六)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遵循特定产业的演进规律。因地制宜,因“产”制宜,因“企”制宜,强调效益。切忌一刀切和一哄而上。

园区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特别注意处理好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关系、就地转型与异地转移的关系,“拿来主义”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国内市场导向与国际市场导向的关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分类规划、分类指导、分批推进,采取了“退”(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夕阳产业必须就地退出)、“转”(有市场、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引”(引进新的技术、新的项目、新的产业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育”(培育新兴产业、培育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等一系列措施,使产业转型升级既做“加法”(引进、升级)也做“减法”(退出和转移),从而保证产业转型升级的科学性和产业竞争力。

国际金融危机必然会重构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贸易格局

园区升级转型方案 篇2

1服务外包园区转型升级的意义和现状

1. 1服务外包园区转型升级的意义

一是园区健康发展和应对竞争的需要。我国服务外包园区数量众多, 《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13》 显示,2012年我国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共有服务外包产业园约164个,其中还不包括非示范城市的园区[1]。虽然有的园区形成了自身的产业主题和特色,但是园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还比较严重。 许多园区面临着 “业态、生态、形态”不够和谐的问题,有的园区形象好,但是没有好的产业业态, 有的园区服务满足不了企业需求。目前,许多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城市正在加快建设服务外包园区,其中不乏光谷联合、亿达集团等领先科技地产商的身影,他们已经积累了领先的园区开发和运营经验, 在引领园区建设的同时也给其他服务外包园区带来了竞争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有效地应对竞争,园区需要转型升级。

二是园区自身生命周期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园区的发展通常会经历规划建设、各边接入、协同发展和转型升级四个阶段[2]。在规划建设阶段,需要确定园区的类型和主导产业,对园区服务体系和发展次序进行可行性设计。在园区平台的各边接入阶段,需要营造园区的硬件环境,出台税收等优惠措施,吸引企业、服务机构等经济主体入驻。在园区平台的各边协同发展阶段,园区通常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信息和知识共享,推动园区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协同和集聚效应。在园区转型升级阶段,园区的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集聚效应比较明显,业务量稳步增长且逐渐饱和,发展速度渐趋缓慢,这时园区面临着转型升级问题。我国一些领先的服务外包园区已经经历了发展初期和成长期,进入了成熟期,转型升级是必然选择。

三是顺应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当前全球服务外包已经进入了全方位竞争的3. 0时代, 国家、城市、园区、企业等服务外包产业链的重要参与方在创新、成本、技术、服务模式、全球交付能力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竞争[3]; 服务外包业务在业务规模和复杂性、关键服务内容、价值含量等方面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同时,信息网络技术的升级强力推动着产业变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移动互联网、基于情境服务等新技术和概念催生着服务外包新业态。作为服务外包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服务外包园区无疑要顺应产业趋势进行转型升级。

1. 2我国服务外包园区的转型升级现状

我国一些领先的服务外包园区已经开始了转型升级的脚步,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园区内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升级。这种现象是园区转型升级的直接表现,比如大连软件园的服务外包产业已经呈现出从外包转向内包、从外包转向自主创新的特点。近几年,共享服务中心逐步在大连软件园形成集聚态势,使得园区的产业业态从单纯的IT领域扩展到多个领域企业的IT后台业务,辉瑞制药、阿迪达斯等跨国公司均将其地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设在园区。同时,园区内的服务外包企业在已有的经验积累、人才储备的基础上,开始从外包走向自主创新,比如东软集团通过 “熙康”健康云平台为社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与服务,亿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金融、互联网、 嵌入式软件等领域屡有建树。

二是园区产业边界的扩展。物联网、大数据、 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园区的新型产业快速崛起,扩展了产业领域和边界。大连软件园的客户种类和企业业务类型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许多从事新兴业务的企业进入园区,同时原有客户也在向新兴领域拓展业务边界。比如专注于医疗信息行业解决方案的心医科技公司、经营移动游戏平台的日本DENA公司、提供高品质的安全服务的奇虎360公司等企业都在园区取得了发展。

三是园区物理空间的拓展。包括在当地扩展产业发展空间, “走出去” 向海外拓展空间。成都市天府软件园正在进行 “三次创业”,拓展物理空间, 沿天府大道及天府五街规划的软件及移动互联产业专业化园区发展带布局,今后还将向西继续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更大规模。2013年3月,武汉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与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泰国科技部签订合作协议,“走出去”向海外拓展空间,将以地球空间灾害预测系统的卫星接收站和相应的配套系统为核心,建设中泰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园,开展北斗产业的硬件生产、 智慧城市的应用等业务。

四是打造专业化平台实现园区产业的聚合反应。 聚合反应是园区转型升级的内在推动力。比如,齐鲁软件园投入超过12亿元打造各类平台,已经具有面向政府、通讯、金融、电力、交通等行业业务数据中心软硬件环境。园区可提供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集成电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数字媒体技术平台、通信测试平台、量子通信研发平台、物联网嵌入式系统研发平台、国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平台、卫星通信研发平台等八大专业化平台, 加快了园区产业的聚合反应。

2服务外包园区转型升级的方向

转型升级对服务外包园区的理念、功能和形态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诉求,同时也提出了未来服务外包园区转型升级的方向,即成为: 创新的服务外包集聚区、智慧的服务功能园、 “产、城、人” 融合的宜居地。

2. 1创新的服务外包集聚区

园区可以分为制造模式、产业模式和创新模式三种模式,服务外包园区属于创新模式。创新模式园区聚集以科技前导、技术密集、高端服务为特征的创新要素,强调在全融合生态体系下的产业集群发展。园区将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作为核心动力, 构建研发和服务体系,行业价值链由企业、市场向配套资源溢出,多元业态交织互促、多元市场相互叠加而呈立体 “网格状”[4]。

创新能力已成为服务外包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服务外包业务中涉及的创新问题越来越多。信息网络技术的升级也催生着许多创新的服务外包模式。因此,服务外包园区中的服务外包产业以及相关业态应该体现创新,与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紧密联系,园区的空间布局和服务也应该围绕创新、 促进创新。

园区还是一个产业集聚区。服务外包园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于是否形成了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 可以使得园区企业及时分享知识和信息,提高创新与市场能力。由于地理上的接近,园区企业之间分工合作的可能性大,进行创新的可见度较高,领先的创新者在无形中给其他企业以更大压力,推动其他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因此,服务外包园区应是一个创新的服务外包集聚区,能够实现并发挥服务外包相关业态以及服务外包人才的集聚效应。

2. 2智慧的服务功能园

智慧是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地做出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在新兴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智慧园区、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服务等智慧概念已经频繁出现在产业经济以及人们的生活中。随着服务外包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完成大量产业资源原始积累,为了改变园区之间同质化竞争,亟须用智慧服务实现管理与服务能级的提升,帮助园区打造特色品牌、进行模式输出。

智慧园区主要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智慧的基础设施、智慧的政府服务、智慧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智慧的解决方案,为园区的服务外包企业等主体提供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

具有智慧服务功能的服务外包园区: 第一,可以满足园区的规模化、多业态的管理要求,提供基于信息化基础的服务与运营发展模式,提升园区服务能级和内部管理能力。第二,可以以一种高效的方法,整合各项服务载体与资源,为园区企业提供系统全面、方便高效的公共性服务,增强园区的企业创新服务能力,使入驻企业更好地享用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好处。第三,可以促进节能环保,改善园区中各类人群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 3“产、城、人” 融合的宜居地

服务外包园区已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需要实现 “产、城、 人”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发展空间, 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达到产业、城市、 人之间和谐健康地发展。

服务外包产业是人力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服务外包园区中通常会容纳着大量企业员工,园区需要较好地满足这些员工的需求。伴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需要进行员工结构的优化,吸引更多的中高端人才支撑业务转型升级,这些人才对办公、居住、交通等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 “产、 城、人”融合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产、城、人” 融合要求服务外包园区与城市功能空间相融合。城市化与产业化要实现良好的匹配,不能脱节。园区中的员工不应该处于白天上班、 晚上回城的 “钟摆式”状态,承受城市日益加大的交通压力。因此,服务外包园区需要打造以人为本、 园城合一、产业要素和城市功能融合的宜居地,成为具备现代功能的,办公和居住兼容并蓄的开放式园区。

3促进服务外包园区发展升级的对策

3. 1制定科学合理的园区产业定位和规划

为了促进服务外包园区的顺利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议从五个方面入手开展相关工作。

无论是对于新建的、或者是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服务外包园区来说,科学合理的园区产业规划都十分必要。规划工作描绘了园区的未来发展蓝图, 可以有效地指引园区产业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园区产业生态系统,实现创新的服务业态集聚。

服务外包产业是服务外包园区的主导产业。园区可以根据所在地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及不同服务外包细分领域的吸引力,围绕打造良好的园区产业生态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服务外包细分领域。 对于发达地区比较成熟的园区,由于当地的人力、 运营成本较高,可以发展价值含量较高的,创新的服务外包业务和新业态,如研发外包、云计算、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大数据外包等。

服务外包园区不仅是各类服务外包企业的集聚地,同时也是良好产业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为了形成良好的园区产业生态环境,服务外包园区中往往离不开与服务外包产业相关的其他行业企业入驻, 比如服务外包的垂直行业客户等,这些相关产业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服务外包企业为其服务。考虑到服务外包园区的总体定位和产业选择原则,相关产业应该来自服务业领域,需要具备: 符合能耗和环保标准; 以技术与人才驱动,知识创新为主题,智力密集等特点,对服务外包主导产业乃至整个园区有较大的提升作用。遵循这种思路,服务外包园区可以引进智慧城市等智慧产业,以及总部经济企业。

3. 2优化园区的空间形态布局

为了迎合服务外包园区转型升级的方向,园区需要优化空间形态布局,实现对园区业态的支撑, 体现 “产、城、人”融合的理念。

一方面,通过规划引导,促进园区内部的功能混合,实现土地的混合使用,构建生活服务便捷高效的、非单一功能的园区体系。功能混合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园区内部能够实现的高水平基础设施支撑,形成独立的、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提供不亚于中心区的工作和生活服务[5]。二是平衡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适当增加园区居住用地,以此促进职住平衡,解决园区企业员工的居住问题,促进园区从单纯的工作区域向综合型的创新型社区发展。

另一方面,重构空间环境,积极构建第三生活空间体系。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第一生活空间( 居住空间) 和第二生活空间( 工作空间) 的时间会减少,第三生活空间( 公共交流空间) 的重要性愈发显著。创新主体的社会关系和网络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在第三生活空间完成的, 这对于加快企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知识转移和创新等方面均十分重要。因此,需要适当提高园区土地开发强度,打破空间分割,缩短企业之间的距离; 可以适当提高园区容积率,缩小街区尺度, 以分散适用的小绿地取代大而无用的大草坪,构建出人性、美感、安全、舒适的商业、娱乐、餐饮、 休闲等第三生活空间[6]。

3. 3以信息网络化为核心建设智慧园区

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为智慧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园区建设需要以信息网络化为核心,将智慧渗透到园区经营、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

在智慧园区建设中,可以借鉴一些领先园区的 “智慧” 经验。比如: 武汉光谷金融港以 “智慧感知、智慧监控、智慧物流、智慧服务” 的模式,打造集产业、服务和文化于一体的多主题区域形态, 实现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 利用无线、有线传输技术,将园区的管局信息进行采集和汇总, 整合门户网站、移动OA、视频会议、远程监控等要素,使企业通过无线信息统一系统享受园区服务。

已经有一些TMT ( 通信/媒体/技术) 公司推出了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助力智慧园区建设。中兴通讯智慧园区方案就是一个典型实例,该方案主要针对园区管委会及园区入驻企业,具备第三方集成、 平滑演进的能力,通过云计算、物联网、运营支撑等支撑平台提供园区服务和园区管理两大应用平台, 不仅可以为园区企业提供云主机、云桌面、云存储、 融合通信、协同办公、商旅等云服务,还可以为园区管委会提供车辆管理、节能管理、安防管理等服务[7]。

3. 4提供一体化、定制化的服务

一体化服务是指在实现园区内部信息化运营和管控的同时,根据企业需求整合各方服务资源,构建统一共享底层、前台服务应用、后台服务支撑系统架构,形成线上与线下互动、前台后台融合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打造培训、技术、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投融资等多种公共服务平台, 使得园区的产业不再局限于单纯物理意义的 “聚集”,而是通过这些平台实现聚合反应。

需要指出,服务外包园区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尤其需要关注 “创新”,提供创业孵化、品牌拓展、 人才培养与服务、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信用评估等服务,充分发挥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之间的关联效应,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融合及应用。

在园区同质化趋于严重的情况下,为了在竞争中胜出,定制化服务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服务外包企业希望园区运营商在硬件设施、管理及服务上能根据自身需要 “量身打造”。成功开发了大连软件园的亿达集团着力打造 “企业私享定制”服务,为企业提供定制一流的生态环境和办公空间的解决方案和BOT楼宇; 在运营方面提出了 “定制未来”的理念,不仅为企业提供空间产品,还以360度企业服务陪伴客户成长; 在员工服务方面提出 “定制生活”,使员工可以舒适工作、乐活而居[8]。

3. 5政府相关部门做好政策支持和引导

服务外包园区的发展升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正确引导。鉴于服务外包园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层级,有利于聚集高素质专业人才、促进劳动力就业,有利于提高区域的开放性水平,当地政府应对园区转型升级予以重视, 从财政、税收、人才、海关、商检、出入境、外汇等各方面给予充分支持,争取将国家、所在省市和当地多层次支持政策在园区实现聚焦。同时,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配套能力,集成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推动关联企业合理流动,增强对园区外产业的吸纳、集聚和辐射带动。

在服务外包园区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当地政府应做好对园区发展升级的引导,尤其对于一些政府主导型服务外包园区。在处于发展初期的园区,引导对园区产业进行科学定位和规划; 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园区,可以开展园区的综合评价、 考核管理等工作,以进一步规范指导服务外包园区的健康持续发展。比如,上海市商务委等九家单位根据 《关于开展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发布了 《上海市服务外包示范区综合评价管理办法》,以期对园区发展升级给予积极引导。

摘要:分析服务外包园区转型升级的意义和现状,研究未来服务外包园区转型升级的三大方向,提出五个方面的对策以促使服务外包园区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产业园区发展与转型升级研究 篇3

关键词: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一、产业园区发展与转型升级的背景

1、突破发展瓶颈要求产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

产业园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热点区域。近年来,我国产业园区的经济发展始终快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速度,在中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9年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264亿元,在有限的空间内产出了占全国124%的GDP,经济效益优势非常突出。许多产业园区更是成功地发挥了服务母城、辐射周边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

然而,产业园区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园区发展的瓶颈。例如当前各个层级的区域开发全面铺开,产业园区的传统政策优势、土地优势早已弱化,要素驱动的不可持续性开始显现;现有的产业大量处于产业链的低附加值端,低端产业集群的驱动作用也开始弱化;园区的社会职能相对缺失、城市功能相对不足,也成为制约我国园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园区经济亟需寻求新的动力和模式。

2、产业结构优化要求产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

产业园区发展与转型升级是园区产业系统抢占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园区发展转型升级的首要动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链的附加值主要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在研发、设计、创新等上游领域和现代物流、展销服务等下游领域存在着较为丰厚的利润空间。而在制造、装配等产业链终端环节则附加值较低,企业可获得的利润较少。而我国多数园区的产业体系都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因此,为了抢占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端,必须推动园区发展的转型升级。

3、科技自主创新要求产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

产业园区经济的发展不能长期建立在基于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之上,必须以动态的技术变迁和产业升级为基础,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低成本”战略发展优势减弱,核心技术受制于发达国家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科技创新成为中国产业和园区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也是拉动我国园区发展转型升级的又一个重要动力。科技创新引领园区转型升级可以分为外源型和内源型两种模式,外源型主要是指通过招商引资直接吸引高新产业和项目进驻,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形成产业规模和集群效应,最终完成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内源型主要是指通过不断技术引进、吸收、改造、消化和突破创新,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增强龙头骨干企业的科技核心竞争力,用可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带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区域边界融合要求产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产业园区多数已于所依托的城市融为一体,推进园区与城区的进一步融合不仅是园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传统城市拓展新区,实现更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园区与城区进一步融合的背景下,要推进园区的产业空间拓展,完善园区的城市要素功能,必须统筹考虑园区的产业体系、功能服务体系和土地承载体系,要实现产业园区与城区的进一步融合,必须首先推动产业园区发展转型升级。

二、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方向

1、基于产业系统的提升——向集群驱动模式转型

产业生态水平是评价园区产业系统发展水平的基础性指标之一。产业园区发展的要点在于园区产业本身是否先进和健康、产业的“生态环境”是否优良。产业生态竞争力可以从产业规模条件、产业结构条件、产业群落条件、产业外向程度等方面进行衡量。

在要素驱动发展模式下,大部分产业园区对于园区主导产业方向、企业进入门槛都缺乏明确界定,这常常导致产业园区内各种类型企业并存,产业竞争力低下。当园区发展从要素驱动模式向集群驱动模式转变时,产业规模继续扩大,集聚效应更加明显;产业结构逐渐走向高端化,合理化,逐步符合节能减排要求;在合作竞争理念的指引下,产业发展逐渐突破了产业分立的限制,产业间的关联性加强,并呈现出产业融合的特征,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产业群落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而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就更为发达和完善;产业的外向特点也越来越显著,产业生态水平整体实现大幅度提升。

2、基于产业系统+服务系统的提升——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型

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相结合,产业园区发展模式需要由外生性的集群驱动模式向内外兼修的创新驱动模式转变。在这一方面,许多园区已经走在了国家宏观经济和战略的前面。如在科技部2001年提出中国高新区要开始以强化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为主体的“二次创业”后,涌现了东湖高新区、西安高新区等一批创新实力突出的产业园区。

2010年,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战略,明确了未来十年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作为科技创新的产业载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实现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3、基于产业系统+服务系统+空间功能系统的提升——向环境驱动模式转型

随着产业园区经济不断发展,集群驱动及创新驱动模式的不断深入,对于人才、服务等需求持续增大,传统的工业园区、制造型园区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园区发展的要求。在这个发展阶段,与制造环节紧密关联的设计、研发、广告、营销、管理、信息、金融、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将成为决定产业园区内企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同时,以消耗能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产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低碳技术应用及低碳产业的发展来打造可持续的产业园区环境成为园区发展的重要方向。

nlc202309020424

在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向环境驱动模式转变的阶段中,园区需要对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环境保护、城乡统筹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细致的年度计划,可行的实施方案以及法制化的管理体系;园区的服务效率必须不断提高,尤其是海关工商等支撑性机构的服务周期缩短,使投资信贷服务等日益完备;必须使园区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开发区网站已成为政府行使职能的平台、职能转变与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手段,必须使投资意愿者能够及时、满意地得到有关开发区的各种信息和政府的在线咨询,必须使正在入驻之中的项目能够快速地通过网上审批和手续办理,必须使已经入驻开发区的企业能够快速而圆满地完成各种行政审批、申报和在线服务等事务,园区的功能服务水平实现了较大提升。

三、产业园区发展与转型升级的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产业园区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起到了引领、导向和助推的作用,目前,我国产业园区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方式:由注重经济规模向注重发展质量转变

以往产业园区的发展主要依靠吸纳生产要素,通过要素集聚来实现产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在创造有利于产业集群成长的外部环境方面,政府必须发挥有形之手的重要作用。协调解决普遍存在的企业间产业关联度低的问题,促进外来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扶植本地企业与区内跨国企业配套,促进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资源配置:由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

以往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主要得益于优惠政策和要素驱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要素成本的增加,不可能再走要素驱动的老路子,必须依靠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来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培育以自主创新和提升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重点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孵化器发展、产学研合作、自主知识产权创造等。

3、产业结构:由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并重转变

以往产业园区的发展主要依托制造业和加工贸易等传统产业,专业服务业逐渐成为制约园区和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加快专业服务业的发展,其中重点发展物流、研发、中介、教育、培训和分销等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要抓住当前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承接国外服务业外包和转移的机遇,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采购中心、财务中心等。

4、环境建设:由相对注重硬环境向更加注重软环境转变

以往产业园区的建设重点是投资硬环境,特别重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园区配套设施的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园区必须更加注重创新创业的软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管理机构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政策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完善投融资平台。逐步培育和形成软环境对投资客商的吸引力。

5、发展动力:由注重招商引资向注重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

以往产业园区的发展主要依靠招商引资和吸引外部生产要素的进入,自我发展和自身循环的能力不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把招商引资与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从单纯地引进资金向引进人才、技术、知识和管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要实施以企业家为核心的人才战略,加强工程人才、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的培养,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培育已经入住园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园区经济的自我发展和自身循环,从而实现园区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孙学立. 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1(04).

[2]戴东强. 我国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J]. 天津科技. 2010(06)

[3]沙新华.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天津大学 2010

[4]费洪平,戴公兴著. 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与管理[M]. 科学出版社, 2000

[5]陈翁翔,林喜庆. 科技园区创新模式比较与启示——基于硅谷、新竹和筑波创新模式的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 2009(10)

转型升级,解放思想活动方案 篇4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强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资源管理和开发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加快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培育建设进程,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主动自觉的姿态,参与到保护区建设中来,决定在全场范围内开展‚解放思想、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学习活动。现制定学习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市政府战略部署为主线,以加快构建与全面打造以‚生态原始,环境优美,生活富足,平安闲适,健康幸福‛的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题,紧紧抓住‚严格保护、适度利用、合理开发、生态立区‛ 的基本原则和保护利用并举的总体思路,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新时期林场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使解放思想、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的过程,真正成为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创新实践的过程,通过解放思想、转型升级,真正为全面推升林场科学发展新机制奠定思想保证。

1、从经营意识上实现‚一个转型‛: 以昆嵛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自然风光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顺 1 应时代潮流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方向,瞄准世界领先水平,以哥斯达黎加生态旅游业为模式,以‚消除人工痕迹‛为主要特征,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打造国内著名的生态旅游胜地。同时,充分发掘、整理全真道教文化和昆嵛山红色文化,建立中国全真道教文化中心,开辟昆嵛山红色之旅。实现由单纯的资源保护为主向适度利用,合理开发转型。

2、做到‚四个坚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对森林资源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科学发展利用‛方针;坚持继承与发扬‚不畏困难,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昆嵛山精神,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开拓性、创新式、跨越式发展。

3、进一步健全工作管理制度,做好‚一制定两提高‛。要真正解放思想,实现全面提升,首先要在完善现有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可行的学习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通过文明与行政礼仪的学习与培训,实现文明执勤,礼貌上岗,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岗位考勤、服务窗口监督及奖惩机制引入、考核机制推行实施,绩效分配制度的进一步确立,逐步实现人才和岗位的双竞争上岗,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岗位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良好的工作作风。

二、讨论内容

大讨论要紧扣‚提高综合素质,落实岗位责任,提升服务质量,实现经济效益‛为目标,紧紧围绕培育生态昆嵛山和经济昆嵛山新兴亮点,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

1、解放思想,切实找准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中与科学发 2 展观不符合、与当前新形势不适应的思想观念,真正提出以思想的解放带动创造力的释放,用观念的更新促进工作的创新,将思想解放的活力转化为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强大动力的措施办法。

2、改革创新,大力推行‚四个创新‛活动。四个创新分别是工作思路创新、政策措施创新、服务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创新,消除工作领域制约和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森林资源保护、旅游管理、招商引资、社区建设、自身业务水准和行政能力等工作创新发展。

3、促进工作,各项工作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谋划、高标准落实,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

4、提升部门形象,促进干部队伍更新观念、改进作风、优化服务、提高效率,个人方面要克服不利于自身成长与发展的一切不利因素,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不给领导和基层单位找麻烦,树立森林资源管理部门、旅游服务窗口和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

三、活动安排

转型升级、解放思想、全面提升学习活动从2011年1月7日起至2月7日结束。

1、邀请场级领导、各党支部书记、单位负责人参加(2010年1月7日上午)。由场部办公室下达通知组织发动上述人员召开二个座谈会,发动一次全面总动员,在成立与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工作。要求各单位和个人结合年终总结对各自情况和本职工作进行深刻剖析,围绕‚解放 3 思想、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学习活动制定单位和个人学习工作计划,为我场‚十二五‛森林资源保护、旅游管理等工作全面发展建言献策,并以支部为单位进行汇总讨论。

责任人:各党支部书记

2、党委集中讨论(2011年1月14日上午)。请各支部书记参加会议。重点围绕确定的八个专题调研课题进行讨论,突出找准问题,创新思维,研究完善对策和措施。

3、分组讨论(2010年1月21日上午)。由分管领导牵头,以对口科室为主,紧密结合森林资源、旅游服务、基础建设、财务管理、森林消防、林业执法等管理工作现状和发展开展讨论,汇总并归纳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责任人:各分管场级领导

4、全场副科以上干部讨论(2010年2月4日)。围绕森林资源保护、旅游服务管理、财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林政执法等工作发展大局,立足于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针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开展深层次的讨论。

责任人:党委分管领导

四、活动要求

1、各党支部主要负责人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开展好解放思想、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大讨论活动作为深化学习效果,促进工作进步的重要手段,做到‚三个统一到‛,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场党委的安排上来,统一到为中共烟台市委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委和管委会全面发展做好服务上来、统一到谋划发展、推动工作的指导思想上 4 来,把大讨论活动组织开展好。

2、全体副科级以上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讨论、带头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把开展大讨论活动与推动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选准着力点,做到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坚决防止搞形式、走过场。要通过开展大讨论活动,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大讨论活动富有成效,实现转型升级过程中‚思想作风、宗旨观念、业务水平和能力、文化知识、综合素质、服务质量‛六个方面的转变。

3、要解决好工学矛盾,不要拘于形式,特别是分场、基层支部,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与交流方式,采取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给每一个人提供讲话发言的机会,不能搞‚一言堂‛和‚自说自话‛。学习中要认真做好讨论会考勤和记录,及时报送大讨论中总结的意见和建议,为实践活动整改工作提供依据。

五、活动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要求达到如下目标要求: 一是在经营意识转型方面继续解放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克服单纯注重经济发展的观念,树立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发展观念,树立“边发展边治理”的绿色发展观念;克服拼资源、拼能耗的常规发展观念,树立以创新求发展的超常规发展观念。

二是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继续解放思想,以改革创 5 新的精神,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工作职能,创新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度。

三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继续解放思想,明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转变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之源、主要抓手。

四是在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继续解放思想,强化群众观,整体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筑牢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强化法治观,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构筑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强化共建观,提高林场整体管理水平,形成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

五是在党的建设方面继续解放思想,抓好理论武装,创新党的建设,加强干部制度建设。

讨论题纲:

1、场党委、场部机关、基层支部和党员干部存在哪些影响和制约‚转型升级、解放思想、全面提升‛的思想障碍和深层次的问题?如何破除?

2、构建森林资源保护和旅游服务与管理等科学发展新机制应当树立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如何树立?

3、如何增强森林资源综合治理的执行力?

4、用科学眼光看待林场今后的发展方向与出路。

5、落实责任,破解分场森林资源保护、旅游服务与管理、经济创收面临的矛盾问题

6、积极服务林业分场(景区),机关科室服务带动基层 6 服务质量优化升级

7、建设‘数字林业’,完善档案管理,高效优质服务林场经济

8、统一管理体制,服务旅游经济

xx煤矿资源整合转型升级方案 篇5

资源整合转型升级方案

XXX年XXX月XXX日

XXX煤矿

资源整合转型升级方案

根据XXX文件精神的一系列政策、重要指示和要求,且XXX煤矿作为整合主体,而XXX 煤矿作为整合对象的情况下,结合本矿目前资源条件情况、开采技术条件,特制定《XXX煤矿资源整合转型升级方案》,方案如下:

一、资源整合转型升级领导小组

为能够顺利完成工作,我矿特组织了资源整合转型升级领导小组。

组长: XXX 副组长: XXX 成员:XXX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XXX当任,负责资源整合转型升级相关工作的组织安排。

二、矿井概况

1、地理位置交通及煤质:

XXX煤矿位于XXX城东北方向XX公里处,直线距离约XXXkm,地处XX境内,矿井地理坐标北纬:XXX。

煤矿有简易公路XX公里与XX公路相接,XX……,交通较为方便,而XXX煤矿煤质属于XX焦煤,针对XX用煤。

2、矿井技术改造情况

我矿始建于XX年,XX年通过设计并建设主斜井,XX年建成主斜井,XX年下半年投产,XX年通过技术改造达到设计生产能力XX万吨/年,核定生产能力XX万吨/年《关于XXX煤矿技术改造批复》(XX复[XXX]XX号)。

3、水文地质及瓦斯鉴定情况

(1)、XX年XX月我矿委托XXX对我矿水文地质进行调查,并确定了我矿水文情况和地质构造属简单类型。

(2)、我矿从建矿以来每年都经过瓦斯等级鉴定,均属于低瓦斯矿井;XX年经过瓦斯等级鉴定为瓦斯矿井,其绝对涌出量为:XXXm3/min,相对涌出量为XXXm3/min。

4、现有井筒

XXX煤矿现在共有XX个井筒:XXX井,担负提煤、提矸、运料、进风;XXX井供人员上下、回风XX井,担负进风、辅助下放材料;我矿生产水平为XXXm水平。我矿正常涌水量为XXXm3/h;

5、证件情况

(1)、安全生产许可证 发证机关:

证号:(有效期:(2)、采矿许可证 发证机关:

证号: 有效期:(3)、营业执照 发证机关:

证号:(4)、矿长资格证 发证机关:

证号: 有效期:

(5)、矿长安全资格证 发证机关:

证号: 有效期:(6)、卫生许可证 发证机关:

证号: 有效期:

6、煤矿变更名称情况 XXXXXXXX(无就不写)

7、扩界扩能前期工作 我矿为了响应国家对煤炭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我矿做了如下工作:

(1)、XXX煤矿与XXX 煤矿矿井整合后,为能够顺利完成技改扩能的基础工作,探明初步划定矿区范围内的实际储量,我矿于XXX年XXX月XXX物探队在初步划定的矿区内进行钻探,原计划钻孔为XX个,已完成XXX钻孔,现已初步估算出新矿区范围内的储量为XXX万吨;XXX年XX月我矿已向省国土资源厅提交了《生产地质勘察报告》。

(2)、我矿于XXX年XXX月XXX日与XXX签定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合同》

(3)、XX年XX月XX日我矿与XX签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咨询合同书》

(4)、XXX年XXX月XXX日我矿与XXX签定了《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合同》。

三、矿井现有储量说明

1、XXX煤矿矿区储量核实情况(储量核实报告上有)

2、XXX 煤矿矿区储量核实情况

3、XXX煤矿xxx年的核实总储量为xx万吨,从xx年至xx年累计开采量约为xx万吨,其中开采损失总量为xx万吨,推算出XXX煤矿现保有储量为xx万吨。XXX 煤矿XXX年的核实总储量为xx万吨,XXX 煤矿xx年例入被整合矿井,从xx年至xx年累计开采量约为xx万吨,其中开采损失量为xx万吨,推算出XXX 煤矿现保有储量为xx万吨。

4、XXX煤矿经整合XXX 煤矿后,资源总储量为xxx万砘。

四、XXX煤矿与XXX 煤矿整合情况

XXX煤矿于XXX年与XXX 煤矿进行整合,XXX年我矿提交了整合报告,我矿于XXX年XXX月收到了资源整合(XXX)文件;XXX年我矿向县国土局提交了矿区划定申请,国土部门确定了新的矿区范围,经核实后上报州国土局备案,XXX年向XXX省国土资源厅申请新的XXX煤矿矿区,XX年XX月XX日收到XXX文件,新矿区范围预留至XXX年XX月XXX日,变更矿区前矿区面积为XXX平方公里,变更矿区后的矿区面积为XXX平方公里,开采标高由原来的XXX米至XXX米变更为XXXX

五、资源整合途径及目标

1、结合目前我矿实际,矿井特需进行机械化改造,同时加强购建适合我矿的采掘机械,加大投入提高矿井生产能力及灾害防治能力,通过技术改造实现采掘机械化开拓开采,使矿井生产规模达到XXX万吨/年以上。

2、扩界扩能后,使煤矿井下全部实现正规化采煤,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实现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的行业标准要求。

3、根据XXX煤矿与XXX 煤矿整合情况,在新划定的矿区范围内认真核实储量,做好开拓开采前期的工作研究与布局;从XXX勘探情况来看,现目前已满足转型升级条件,所以我矿决定在新的矿区范围内进行XXX万吨转型升级设计。

六、整合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99号)文件要求,认清现阶段资源整合的趋势;我矿应制定详细的整合计划,安排专职人员紧密配合转型升级工作。

2、突出重点,强化落实。加快整合转型设备设施建设,筹集资金做好改建、扩建和相关技术工作投入。

3、加大力度,做好总结,及时反馈;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抓紧整合转型时机;认识整合转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XXX煤矿

园区升级转型方案 篇6

改落实阶段工作方案

根据《***镇“转型升级、率先发展”大讨论活动方案》的总体安排,大讨论活动自2011年8月下旬开始,进入整改落实阶段。为扎实做好本阶段各项工作,确保大讨论活动取得实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时间安排

整改落实阶段从2011年8月下旬开始,到10月上旬基本结束,时间一个半月左右(具体各环节的时间安排见附表)。

二、主要任务

整改落实阶段是把学习宣传和分析检查阶段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的关键阶段,要在巩固前两个阶段活动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两个环节,统筹开展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等工作,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扎实整改,切实取得推进“转型升级、率先发展”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三、方法步骤

(一)制定整改落实方案(8月26日—9月10日)

村两委要根据大讨论活动总体部署,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本阶段工作方案,并报村分管(联系)领导审定后,上报镇“转型升级、率先发展”大讨论活动办公室。

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要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把分析检查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思路、措施和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化,提高针对性,增强操作性,体现公开性,使整改落实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1、依据报告,初拟方案。村“两委”依据征求到的意见和分析检查出的问题,通过召开领导班子会议,认真研究整改落实的具体目标和措施。整改方案除了提出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整改措施外,要有针对性地提出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整改措施,形成整改落实方案初稿。要立足实际确定整改事项,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具备整改条件就及时解决什么问题。要建立健全整改落实责任制,逐项明确责任人。

2、征求意见,完善方案。整改落实方案初稿形成后,要通过适当的形式认真听取本村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意见,对合理意见、建议要注重吸收。

3、公布方案,接受监督。整改落实方案正式确定后,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自觉接受监督。重要事项整改落实情况要以适当形式公开。

(二)组织实施整改方案(9月11日至10月10日)

1、集中力量解决存在问题。深入研究分析,既要注重解决事关科学发展的根本性、全 性问题,又要注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集中力量解决本单位存在的影响转型升级、率先发展的突出问题,办一批群众普遍关心、期待的惠民实事。同时要注重解决干部中存在的工作作风、效能建设、服务水平等方面问题。

2、大力推进工作创新。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推进工作内容、形式、手段、方法改革创新,激发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着重健全完善改进作风、提高效能、节约开支、推动转型升级、率先发展的政策规定,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对涉及全 性的体制机制问题,村“两委”要积极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

要本着“精而管用”的原则,按照“废、改、立”的要求,对该废止的文件立即废止,该完善的及时修订,该新建的抓紧研究出台。同时,要把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推动转型升级、率先发展的长效机制。

3、开展村“两委”主要领导谈心活动。为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进一步改进工作,组织开展村“两委”主要领导谈心活动,认真听取村民对村“两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村“两委”主要领导谈心对象不少于5人;其他领导谈心对象

不少于3人。谈心记录复印件于活动后交镇大讨论活动办公室。

四、工作要求

整改落实阶段是“转型升级、率先发展”大讨论活动中最出成果、最见成效的关键阶段,直接影响大讨论活动的整体效果。各单位要充分认识这一阶段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全面强化领导责任。村“两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抓好大讨论活动各项工作,对整个大讨论活动尤其是整改落实阶段的实际效果全面负责。其他领导班子成员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积极支持配合主要负责同志开展好各项大讨论活动。

2、确保问题整改取得实效。要把解决影响和制约转型升级、率先发展的突出问题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把解决发展问题与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围绕整改目标,明确整改事项、逐项落实整改任务。对具备条件、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受客观条件限制、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解释清楚,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推动问题逐步解决;对整改效果不好、多数群众不满意的问题要重新整改,直至问题解决,群众满意。对涉及面宽、解决难度大的问题,部门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问题整改要坚持实事求是,避免搞形式主义、短期行为和形象工程。

3、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督查。村分管(联系)领导要靠前指导,加强督促检查,严格把关,及时提出指导意见,特别要加强对各单位整改落实方案制定以及问题整改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及时发现和纠正大讨论活动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和问题,把握好工作进度和节奏,防止出现松懈情绪和虎头蛇尾现象的发生,保证整个大讨论活动的开展善始善终,始终如一。

4、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处理好推进大讨论活动与做好当前工作的关系,按照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的要求,进一步找准大讨论活动与创先争优活动以及当前各项工作的结合点,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有机结合,以大讨论活动牵引和带动各项工作有力开展,以整改落实的实际成效促进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5、继续强化舆论宣传和监督。要充分运用宣传栏、先锋网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整改落实工作成效,及时总结和推广大讨论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

***党支部

园区升级转型方案 篇7

一、如东县化工行业概况

(一) 基本情况

如东县化工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当时以化工、化肥和农药为代表, 经改革后, 化工产业快速发展, 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 化工行业已成为全县县重要的产业之一, 形成了以农药及其中间体、化学药物、有机颜料、工程塑料及加工助剂, 电子化学品等精细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格局, 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25%。目前, 如东县共有化工生产企业118家, 其中, 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72家;园区内现有化工生产企业46家, 其中,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40家。涉及危险工艺的企业共41家, 危险工艺岗位数有92个, 涵盖硝化、氯化、磺化、重氮化等危险工艺共15种。生产、使用剧毒化学品的企业共45家。园区外化工企业总体呈现数量多、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厂房陈旧、产品产业链单一、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安全环保问题突出的格局。

(二) 化工行业整治情况

2006年, 江苏射阳县某化工厂7.28爆炸事故发生后, 江苏省表示要在全国率先开展对化工生产企业的专项整治, 用三年时间全面提升江苏省化工行业的环保、安全和发展水平, 主要措施为全省开展以治理环境污染和落实安全生产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2010年1月, 又决定继续用二年时间在全省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新一轮专项整治, 使化工生产企业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 安全生产条件切实改善, 产品结构优化, 产业集聚发展, 管理严格规范;另一方面是江苏如东县基于全县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的考虑, 于2009年向省政府和省环保厅作出2012年底前实现区外无化工项目的承诺。

经如东县努力,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主要体现在:一是园区外化工企业数量大幅减少, 截至2012年11月底, 全县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已从整治之初的158家降至23家, 先后关闭、转产、搬迁的企业达到135家, 整治工作已从“面上推进”转变为“点上突破”。区外企业积极搬迁转型, 化工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园区内化工企业集聚效应显现。园区内落户项目陆续建成投产, 目前已达46家, 整体化工产业呈加速发展趋势。由于化工园区门槛较高, 严把安全环保准入关, 企业在安全环保方面投入增多, 除刚通过试生产验收的几家企业外, 其余已基本通过安全标准化验收。2012年1-9月份, 园区已完成66亿元的应税销售额, 有效推动了全县经济总量的提升。

(三) 化工园区概况

如东县化工园区始建于2004年, 位于如东县西北部的滩涂围垦土地上, 总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 其中一期7.5平方公里, 二期18.5平方公里。被南通市政府批准设立为全市首个“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专门区域”, 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的建设, 已实现“七通一平” (道路、供电、供水、供汽、污水处理、雨水排放、邮电通讯和土地平整建设到位) 。园区已经建成日供水能力1万吨的生活水厂和日供水能力2万吨的工业水厂;拥有35千伏变电所两座, 110千伏变电所一座, 实行20千伏线路双回路供电;集中式污水处理能力已经达到2万吨/天, 达标尾水按照环保要求定点排海, 同时配套建设了污水收集管网40公里;建有年处理能力6000吨的危险废物焚烧场;热电厂和供热管网均已配套建设;开发区周边建有10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已具备承载高端化工项目落户的能力。

二、化工专项整治的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整治职责。一是强化领导, 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 分管领导任副组长, 相关部门及镇 (区) 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二是落实责任, 县政府办专门印发了文件, 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部门及镇 (区) 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同时, 各相关镇区主要负责人向县政府主要领导递交了化工专项整治工作责任书, 进一步落实整治任务;三是精心组织, 召开专题整治工作推进会议, 通过相关部门、镇 (区) 、企业代表在大会上做表态发言, 营造了强势推进化工专项整治的氛围;四是定期召开化工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成员会议, 交流沟通工作情况, 分析各镇区、企业的实际情况, 研究部署推进整治措施。通过部门协作, 形成整治合力。

2.深入调查摸底, 研究制定方案。通过多次摸底调查, 对全县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制定了方案, 并且按照上级文件要求, 结合如东具体情况, 将园区外企业划分为“搬迁提升一批、规范保留一批、关闭转产一批”等三种整治类型。在征求镇 (区) 、企业意见的基础之上, 由经信委、安监、环保、工商等部门共同商讨, 经县政府第45次常务会审议通过, 出台了如东县《关于进一步加大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意见》 (东政办发[2011]187号) , 确定了“搬迁提升一批、规范保留一批、关闭转产一批”三种整治类型企业名单。

3.全面组织督查, 力促整治进展。一是县化治办积极组织督查, 县化治办牵头组织县经信委、安监、卫生、环保、工商、质监等部门对全县区外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多次督查。督查过程中, 通过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沟通交谈和填写相关督查表的方式, 督查组向企业负责人进一步宣传县政府有关区外化工企业整治的政策要求, 消除了部分化工企业负责人对化工专项整治还抱有等待观望、甚至疑虑的想法, 增强了部分企业负责人对化工专项整治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同时, 深入了解企业关闭转产计划、整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二是部门主动履行执法, 安局、环保、消防和质监等相关职能部门依据各自职能, 将区外列入拟关闭转产的化工企业作为执法检查工作的重点, 其中, 仅县安监局在此轮执法检查活动中就查出责令限期整改的各类隐患150余处 (项) , 并对经整改、复查时仍存在问题的4家企业实施了行政处罚;三是镇 (区) 认真开展检查, 各相关镇 (区) 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职责, 镇 (区) 安监环保的监管人员增加了检查频次, 从镇 (区) 领导到有关工作人员也利用各种机会积极疏导化工企业负责人观念。同时, 主动为关闭转产企业在资产盘活、项目建设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

三、专项整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由于先前规划不合理, 工人就业安置等原因, 在化工行业专项整治中存在着企业经营者阻力大、社会稳定风险大和园区监管压力大三大问题。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重要求下, 要突破难点、化解矛盾、稳步推进、加快转型, 以化工专项整治为契机, 促进园区转型升级、化工行业做大做强。

1.以细化工作方案为基础, 强调责任落实。各相关镇 (区) 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 在推进化工专项整治过程中针对企业具体情况, 进一步细化推进方案, 通过摸清底细, 掌握动态, 按照“关停并转”的要求, 全面考虑土地资产盘活、下岗员工的就业和社会稳定等问题, 制订符合企业现实情况、保证企业的顺利和平稳过渡“一企一策”的整治具体方案。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应协助镇 (区) 和企业完善“一企一策”的整治方案, 引导和扶持企业做好转产工作, 充分利用政策、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帮助企业盘活关闭或搬迁后闲置资产并主动化解搬迁关闭转产过程中的各种矛盾。

2.以加大执法力度为抓手, 施加整治压力。各相关执法部门和镇区安环中心加大对园区外搬迁、关闭转产企业执法检查频次和要求。环保、安监、消防、质监等执法部门应严格按照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特种设备等方面法律法规要求, 对化工企业不仅要从生产现场的作业环境职业卫生、清洁生产、“三废”处理等方面进行认真地检查, 同时要对基础管理的各类相关台账资料进行严格执法检查, 发现任何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地方, 一律要责令限期整改, 对整改不到位的, 能停的要一律予以停产整顿, 可关的要坚决予以关闭。

园区升级转型方案 篇8

关键词:化工园区;行业整治;地方政府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包括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作为原材料加工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天然气化工、生物化工及精细化工等领域。化学工业为工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原材料,为国防生产配套高技术材料并提供常规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化工行业对环境保护要求较高,也成为地方政府在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

一、如东县化工行业概况

(一)基本情况

如东县化工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以化工、化肥和农药为代表,经改革后,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化工行业已成为全县县重要的产业之一,形成了以农药及其中间体、化学药物、有机颜料、工程塑料及加工助剂,电子化学品等精细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格局,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25%。目前,如东县共有化工生产企业118家,其中,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72家;园区内现有化工生产企业46家,其中,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40家。涉及危险工艺的企业共41家,危险工艺岗位数有92个,涵盖硝化、氯化、磺化、重氮化等危险工艺共15种。生产、使用剧毒化学品的企业共45家。园区外化工企业总体呈现数量多、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厂房陈旧、产品产业链单一、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安全环保问题突出的格局。

(二)化工行业整治情况

2006年,江苏射阳县某化工厂7.28爆炸事故发生后,江苏省表示要在全国率先开展对化工生产企业的专项整治,用三年时间全面提升江苏省化工行业的环保、安全和发展水平,主要措施为全省开展以治理环境污染和落实安全生产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2010年1月,又决定继续用二年时间在全省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新一轮专项整治,使化工生产企业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安全生产条件切实改善,产品结构优化,产业集聚发展,管理严格规范;另一方面是江苏如东县基于全县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的考虑,于2009年向省政府和省环保厅作出2012年底前实现区外无化工项目的承诺。

经如东县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园区外化工企业数量大幅减少,截至2012年11月底,全县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已从整治之初的158家降至23家,先后关闭、转产、搬迁的企业达到135家,整治工作已从“面上推进”转变为“点上突破”。区外企业积极搬迁转型,化工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园区内化工企业集聚效应显现。园区内落户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目前已达46家,整体化工产业呈加速发展趋势。由于化工园区门槛较高,严把安全环保准入关,企业在安全环保方面投入增多,除刚通过试生产验收的几家企业外,其余已基本通过安全标准化验收。2012年1-9月份,园区已完成66亿元的应税销售额,有效推动了全县经济总量的提升。

(三)化工园区概况

如东县化工园区始建于2004年,位于如东县西北部的滩涂围垦土地上,总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一期7.5平方公里,二期18.5平方公里。被南通市政府批准设立为全市首个“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专门区域”,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的建设,已实现“七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供汽、污水处理、雨水排放、邮电通讯和土地平整建设到位)。园区已经建成日供水能力1万吨的生活水厂和日供水能力2万吨的工业水厂;拥有35千伏变电所两座,110千伏变电所一座,实行20千伏线路双回路供电;集中式污水处理能力已经达到2万吨/天,达标尾水按照环保要求定点排海,同时配套建设了污水收集管网40公里;建有年处理能力6000吨的危险废物焚烧场;热电厂和供热管网均已配套建设;开发区周边建有10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已具备承载高端化工项目落户的能力。

二、化工专项整治的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整治职责。一是强化领导,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及镇(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二是落实责任,县政府办专门印发了文件,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部门及镇(区)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同时,各相关镇区主要负责人向县政府主要领导递交了化工专项整治工作责任书,进一步落实整治任务;三是精心组织,召开专题整治工作推进会议,通过相关部门、镇(区)、企业代表在大会上做表态发言,营造了强势推进化工专项整治的氛围;四是定期召开化工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交流沟通工作情况,分析各镇区、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部署推进整治措施。通过部门协作,形成整治合力。

2.深入调查摸底,研究制定方案。通过多次摸底调查,对全县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制定了方案,并且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结合如东具体情况,将园区外企业划分为“搬迁提升一批、规范保留一批、关闭转产一批”等三种整治类型。在征求镇(区)、企业意见的基础之上,由经信委、安监、环保、工商等部门共同商讨,经县政府第45次常务会审议通过,出台了如东县《关于进一步加大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意见》(东政办发〔2011〕187号),确定了“搬迁提升一批、规范保留一批、关闭转产一批”三种整治类型企业名单。

3.全面组织督查,力促整治进展。一是县化治办积极组织督查,县化治办牵头组织县经信委、安监、卫生、环保、工商、质监等部门对全县区外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多次督查。督查过程中,通过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沟通交谈和填写相关督查表的方式,督查组向企业负责人进一步宣传县政府有关区外化工企业整治的政策要求,消除了部分化工企业负责人对化工专项整治还抱有等待观望、甚至疑虑的想法,增强了部分企业负责人对化工专项整治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同时,深入了解企业关闭转产计划、整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二是部门主动履行执法,安局、环保、消防和质监等相关职能部门依据各自职能,将区外列入拟关闭转产的化工企业作为执法检查工作的重点,其中,仅县安监局在此轮执法检查活动中就查出责令限期整改的各类隐患150余处(项),并对经整改、复查时仍存在问题的4家企业实施了行政处罚;三是镇(区)认真开展检查,各相关镇(区)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职责,镇(区)安监环保的监管人员增加了检查频次,从镇(区)领导到有关工作人员也利用各种机会积极疏导化工企业负责人观念。同时,主动为关闭转产企业在资产盘活、项目建设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

三、专项整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由于先前规划不合理,工人就业安置等原因,在化工行业专项整治中存在着企业经营者阻力大、社会稳定风险大和园区监管压力大三大问题。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重要求下,要突破难点、化解矛盾、稳步推进、加快转型,以化工专项整治为契机,促进园区转型升级、化工行业做大做强。

1.以细化工作方案为基础,强调责任落实。各相关镇(区)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在推进化工专项整治过程中针对企业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推进方案,通过摸清底细,掌握动态,按照“关停并转”的要求,全面考虑土地资产盘活、下岗员工的就业和社会稳定等问题,制订符合企业现实情况、保证企业的顺利和平稳过渡“一企一策”的整治具体方案。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应协助镇(区)和企业完善“一企一策”的整治方案,引导和扶持企业做好转产工作,充分利用政策、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企業盘活关闭或搬迁后闲置资产并主动化解搬迁关闭转产过程中的各种矛盾。

2.以加大执法力度为抓手,施加整治压力。各相关执法部门和镇区安环中心加大对园区外搬迁、关闭转产企业执法检查频次和要求。环保、安监、消防、质监等执法部门应严格按照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特种设备等方面法律法规要求,对化工企业不仅要从生产现场的作业环境职业卫生、清洁生产、“三废”处理等方面进行认真地检查,同时要对基础管理的各类相关台账资料进行严格执法检查,发现任何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地方,一律要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能停的要一律予以停产整顿,可关的要坚决予以关闭。

上一篇:旅行社战略与风险管理下一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