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本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就是这节课教学必不可少的目标。为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我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解读“中华不振”让孩子们心海难平。
感悟“中华不振”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交流读“中华不振”的感受
指名汇报朗读。说说“为什么看出中华不振?”。
可能感悟到的几个方面:
――从伯父的话语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情绪中看出“中华不振”。
二是研读周恩来让孩子们心有所向;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相机引导学生结合修身课上周恩来和其他同学不同的表现说)
学生自由表达。
师:这一次去了租界以后,周恩来――
――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专横跋扈。
――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群中国人面对一个洋人,竟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
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男同学读DD
师:这更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女同学读DD-
师: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七组课文之成长的故事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计划3个课时完成, 大致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 了解大意, 理清课文顺序, 并且处理生字词。此外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 以帮助学生了解当时时代背景, 为第二课时深入了解“中华不振”及周恩来为何从小能立下伟大志向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围绕课文主题,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 让学生理解“中华不振”, 从而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此外, 通过拓展阅读材料, 进一步感悟周恩来以及其他的名人读书立志的故事给自己带来的启示。
第三课时:围绕“名人立志”的主题进行主题材料的建构, 从而深入体会阅读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感悟名人从小立志的远大理想, 激发学生从小确立人生目标, 树立远大的志向, 为整个单元的写作做好铺垫。
●学生分析
通过三年多的跨越式课题的实施,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的能力, 具备了理解、分析、归纳、朗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能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同时, 学生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计算机已成了他们收集、整理资源, 交流发表感受, 尽情展示才能的工具和平台。
●教学目标 (第二、三课时)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 找出并体会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通过任务情感的变化来表达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通过拓展阅读材料, 进一步感悟周恩来以及其他的名人读书立志故事给自己带来的启示。
●教学资源
教师制作的PPT课件;跨越式网络资源;VClass教学平台和SURF协同阅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二、三课时)
1.出示名言, 复习导入 (略)
2.自主学习, 交流点拨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正是因为中华不振!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认真默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并在给你印象最深刻、触动最深的一处利用SURF工具进行批注, 想想为什么, 并写下你的切身感受。
学生作批注。
部分学生的批注:
(1)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为什么会说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呢?为什么连中国的巡警局也帮助了外国人?以后我长大了, 一定要为中国争口气, 一定要让中国超越别人! (by wuqinglin)
(2) 从“衣衫褴褛”这个词, 我可以看出妇女无比的可怜。从“得意洋洋”这个词我可以看出洋人很没良心。 (by huangboyi)
(3) 我感到气愤:凭什么我们的中国巡警不但不帮那可怜的中国妇女, 反而还帮肇事的洋人! (by wangguandi)
设计意图:以一个中心问题导读全篇, 去除繁琐分析, 注重学生自读自悟;学习中要求学生边读边使用SURF这一工具批注, 不仅促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还能强化学生注意教学重点并潜游于文本的深处去细琢细磨, 以求得对“中华不振”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3.交流感想, 点拨悟情
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同学们刚才写下的批注, 一起感受这些语句给了你什么样的触动 (如图1) !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教师出示PPT (如图2) , 指导学生朗读, 进行想象、感悟情感。
师:亲人被轧死, 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她的心情吗? (你有什么感受?) 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可恶的中国巡警, 你还看到了哪些人?他们想要做什么? (师生紧握拳头读:中国人紧握拳头, 想要“惩处”可恨的洋人。) 那么, 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又敢不敢惩处呢?
设计意图:文本的情味是通过对言语的研读“品”出来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紧紧围绕文本, 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精彩词、句, 反复进行分析、比较、推敲。这样, 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之美, 还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不仅能感悟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还感悟到因中华不振而让中国人无法伸张正义, 无可奈何。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
4.深入感悟, 再次点题
师: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 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 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啊!“从租界回来, 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 他会沉思些什么呢?请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随着周恩来的脚步走进租界, 目睹衣衫褴褛的妇女受尽欺凌, 目睹中国巡警的颠倒是非与无情, 目睹中国同胞敢怒不敢言的无奈。此时让学生换位假设自己是周恩来, 在中华不振的背景下会思索什么。学生定能进一步地感悟周恩来当时那种迫切救国的心情, 整体上把握人物从“迷茫”到“立志”的思想变化过程, 从周恩来的思考中领悟文章的核心内容。
师:同学们, 这就是租界, 这就是外国人灯红酒绿的租界, 这就是中国人无处说理的租界。当周恩来亲眼目睹了租界发生的一切后, 内心再也不平静, 他决心拯救这个贫穷的旧中国, 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齐读) !
设计意图:在教师激情的引导、动情的诉说中, 学生荡气回肠反复朗读。自此, 学生情感的波澜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所有学生的共同心声将会水到渠成。
5.拓展延伸, 升华主题
师:同学们, 这九个字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 (PPT呈现一组周恩来图片, 如图3)
设计意图:如果本文仅限于对“中华之不振”的了解, 仅限于对那段历史的拷问, 仅限于对周恩来少年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钦佩, 那本文的教学是不完整的。立志是行动的起点, 因此本拓展环节适当地拓展了人物, 补充了周恩来后来是怎样实践自己誓言的相关图片资料, 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 也让学生明白光立志还不够, 更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誓言。
师:相信不管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还是这一幅幅生动感人的图片, 都带给我们很大的震撼!下面,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更多有关周恩来的故事以及其他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名人故事 (如图4) 。在阅读的过程中, 请将你的所思所感所想运用SURF工具记录下来。
拓展阅读篇目:《少年周恩来》、《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南开学校唯一的免费生》、《立志造桥的茅以升》和《鲁迅三改志向》。
部分学生批注:
(1) 都已经深夜了, 周恩来还是不睡觉, 一定要写完一百个大字才愿意睡觉, 这不就是我们所缺的吗? (by wangguandi)
(2) 周恩来的两个母亲都去世了, 才10岁的他没有放弃生活, 带着两个弟弟挑起沉重的家担。后来他到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被别人瞧不起, 他就和几个弱小的同学做朋友, 别的同学也不敢欺负他们了。周恩来不仅认真读书, 还帮校工做事, 我要向他学习。 (by chenyiling)
(3) 这几句话体现了周恩来富有同情心、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虽然他很贫穷, 但他很喜欢读书, 是个聪明、勤奋、爱国、追求上进的好学生。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长大了也为中国争光! (by lizhiyang)
学生进入SURF工具中的“我的SURF”, 分享交流, 思维碰撞。
设计意图:感人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读名人立志故事这些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 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茅以升、鲁迅、钱学森、童第周等都是关心国家命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典范, 选用他们的故事, 能促进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的理解。让学生懂得“落后挨打, 从小立志报国”的道理, 行动才是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明确自己的责任。让道德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 学生的心灵。
●教学反思
历史, 因为真实而感染人、警醒人;教训, 因为深刻而昭示人、鞭策人。那么, 这节课仅仅是再现历史的真实?还是演说教训的深刻?我想都不是!语文传承的是文化, 她较历史更添厚重, 她比教学更显丰满。因此,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 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 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 用蕴含深刻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斗志, 用触发深度阅读的SURF工具挖掘学生的潜能, 同时促使学生之间的分享交流、思维碰撞。让学生在详尽的文字图片材料中感知背景, 了解人物;在慷慨激昂的讲解中, 荡气回肠的朗读中, 引发思考, 点燃激情;在与课文紧密关联的拓展阅读中, 开拓视野, 激发立志;在SURF工具的批注平台中直抒胸臆, 升华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中华不振”。只有真正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才能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 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之情。因此课堂上, 我紧扣“中华不振”, 层层递进。而且“中华不振”不仅是本文的主线, 更是课堂上蓄积情感、掀起高潮的支点, 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我巧用了SURF这一批注工具。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感触最深的一处进行批注, 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 尝试去了解”, 并且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批注时间, 以使他们能够潜游于文本的深处去细琢细磨, 以求得对“中华不振”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获取更深刻的体验、更准确或是更多元的结论。因而我们才会在他们的批注中看到这样的感受:真是太不公平了!明明是走在自己祖国的土地, 怎么就成了乱闯之人了呢?这些巡警怎么能这样做?我们都是同胞啊, 怎么他们不帮助自己人却成了外国人的走狗?唉, 中华不振啊!这些洋人太没人性了!就因为我们贫穷落后就要受如此欺负吗?
……
教学目标:
1.认识“崛、帝、范、巡、嚷、惩、铿、锵”等8个生字,指导书写“嚷”。通过查字典、补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耀武扬威、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理解“中华不振”,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理解“中华不振”。
教学难点: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理解“诸生、周生”
师:同学们,大家好!该怎样称呼我呢?
生:张老师。
师:真有礼貌,不直呼我的姓名。在我的姓后加上老师两个字。知道以前称怎么称呼老师吗?
生:先生。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李琳。
师:古代的时候,把正在学习的人称为“生”。为了表示对你的尊重,我该叫你李生!我又该怎么称呼你呢?
生:老师,您可以称呼我为王生。
生:老师,您可以称呼我为姜生。
师:如果一个学生姓“周”,我们又该怎么称呼呢?
生:周生。
师:为了表示尊重,那我该怎么称呼大家呢?不知道呀,我称大家为诸生,诸位学生,就是全班同学,各位同学的意思。能够和大家度过这40分钟的学习时光,老师感到非常荣幸。现在可以上课了吗?
二、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师: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哪篇课文吗?好,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崛起”就是“兴起”的意思,“之”就是“的”,课题的意思就是——
生: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师:知道是谁说的话吗?
生:周恩来。
师:了解这个人物吗?
生:他是我们国家的开国总理。
生:他一生俭朴,为了祖国的强大操碎了心。
师:相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对周恩来总理会有更深的了解。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
师:真好,带着问题读书是很好的学习习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21页。在读课文之前,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个字的读音。在第八自然段“训斥了一通”,“通”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当“训斥了一番”讲,所以读四声,标在书上。好了,放声读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明白了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读音。
师:课文读完了吗?文中的生字新词大家都认识了吗?老师想考考大家,行吗?请看第一组,谁来读?如果你认为他读得对,就请和他一起读。
(屏幕出示:多音字:背着大伯、奔了过去、惩处洋人、训斥了一通。)
(“背着大伯”的“背”,有的读一声,有的读四声。)
师:好像都能说得通,那到底该读一声还是四声呢?怎么办?
生: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来确定它的读音。
师:好,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吧!
生:我觉得应该读四声,因为课文第一自然段,大伯告诉周恩来没事不要到租界地去,周恩来不想让大伯知道,所以这里读四声。
师:是呀!当我们不能确定一个字的读音时,把它放到文章中,结合具体的语境就能读准了!
师:注意这个“惩处”,“惩”是二声,“处”当“处置”讲,读读这个词。它和“训斥了一通”在一个自然段,读读这两句话。“一问才知道……训斥了一通。”
3.想象画面理解词语。
(屏幕出示: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得意扬扬。)
教师相机指导。
师:读了“衣衫褴褛”这个词,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衣服破旧、到处都是补丁。
生:我想到了这个人一定很贫穷,家境贫寒,连一顿饭都吃不饱,衣服也不能御寒,生活很艰难。
生:我想到了这个人在当时的社会上一定很没有地位,会受到别人的欺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想象到了文字背后的画面,想到了人物的家境、地位。用这样的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其他词语的意思。
4.联系文章理解词语。
(屏幕出示: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地)
师:知道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不借助资料,这篇文章就能够帮助你理解。租界到底是个什么地方?看看描写租界地的语句,想象租界地的情景,里面有什么样的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生:租界里大多都是外国人。
师:那是他们的独立王国,过着奢侈的生活。
生:中国人受尽了屈辱。
生:在租界中,中国人被欺负却没有人来伸张正义,在租界中国人没有权利,没有保障。
生:从第七自然段,我知道租界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地方。
师:隐藏在繁华背后的又是什么呢?是中国人无止境的苦难啊!其实,我们还可以联系当时的背景来理解。在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读读。“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endprint
师:当时中国政府腐败无能,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用大炮轰开了我们的国门,闯进了我们的国土,掠夺我们的资源,霸占我们的土地,他们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因为东北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所以当时许多的帝国主义国家都对这里虎视眈眈,东北就成为了他们在华争夺的焦点。他们在一些比较繁华的城市,圈出一块地方来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这个地方就叫做——租界地。
5.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词语,还捎带着读了课文的一些句子,相信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又有了一定理解,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小组交流一下。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了一位妇女的亲人被害,却无人伸张正义,他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于是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师:说得不错,你关注到了周恩来看到的一件事。(板书:国人被欺。)还有补充吗?
生:周恩来听了伯父的告诫,看到了中国人被杀害却无人主持公道,内心受到了触动,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师:说得多好,这位同学又把内容进行了补充,不仅国人被欺,中国的国土也被帝国主义列强抢占。(板书:国土被占。)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于是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师:谁能借助板书的内容再来试着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内容?
生:主要写了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国土被占、国人被欺,深刻地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于是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四、细读品味,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1.默读,批注,体会“中华不振”。
师:通过概括内容,我们知道了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中华不振。那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请你拿出笔来,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词语和句子。一会我们来交流。
2.全班交流。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只见人群中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她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只能哭泣,却没处说理,我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生:我从“衣衫褴褛”这个词语体会到了当时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是非常贫穷的,人们的生活没有保障,从这儿也能看出中华不振。
师:说得真好,带着你对妇女的同情来读一读。
生:我从“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从“得意扬扬”这个词,我体会到了这个洋人一点儿都没有悔过之心,杀了人还这么理直气壮,真是太可恨了。正是因为中华不振,帝国主义列强才能这样嚣张。
生:“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这一段话让我非常气愤,中国巡警不帮着中国人,反而做洋人的鹰犬。中国有这样多的“走狗”,我看出中华不振。
生:我读了“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感受到当时的中国人内心也充满了气愤,都想为这位妇女鸣不平,但是却无能为力。
师:是啊,中华不振啊,中国人连自己的胸膛都挺不起来。带着这种无奈,读读这个句子。
生:我从“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中的“只能”,也看出了围观的中国人软弱,不敢去伸张正义。
师:孩子,那不是软弱,是一种无奈啊,原因就是中华不振!
生:那当时的周恩来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
师:这是逞一时之快,匹夫之勇,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所以,才会继之以沉思,一连好多天的思考。这正表现出少年周恩来的与众不同,优秀之处。其实,周恩来的做法,终其一生,都是在为“中华不振”挺身而出呀!
生:我从第七段中的“这一带和别处大不相同”,看出了在租界里的洋人过着花天酒地、奢侈的生活,而租界外的中国人却生活在苦难之中。
师:看着租界内的灯红酒绿,热闹非凡,我们想到的却是租界之外的饥餐露宿,饿死街头啊!读着,真让人揪心!这就是中华不振啊!谁来读一读?
生:我找到是第一段,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中国的土地,竟然限制中国人的自由,这也体现出中华不振。
师:是呀,因为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位妇女亲人的死去就是没处说理的见证啊!所以伯父叹了口气,说中华不振啊!
3.串联朗读。
师:同学们,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才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说——
生:“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师:因为中华不振,租界外的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租界内却大不相同——
生:“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因为中华不振,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她原指望——
生: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因为中华不振,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生:“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因为中华不振,所以才——
生:“国土被占、国人受欺!”
师:正因为如此,周恩来才立下了如此远大的志向,齐读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清晰而坚定地读!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铿锵有力地读!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教学小结,拓展延伸
师:了解到少年周恩来成长的故事,作为和他年纪相仿的孩子,我们又该为何而读书呢?同学们不用急着回答,你可能已经有了思考,也许还需要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走下今天的课堂。
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中华不振
二、研读“中华不振”
(一)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
你怎样理解这个词?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
(二)扣“中华不振”,感受国家的落后,人民饱受欺凌。
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看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重点交流:
⒈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你可以抓句子中的词语来谈读后的体会。
提示:大不相同
(1)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
提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中国的别处会怎样呢?
耀武扬威――本该为民服务
外国人多――把租界当成了自己的国家
(2)看到这样的场面,年幼的周恩来会怎么想?
让学生说想法时读句子,读出学生自己的感受。
(3)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⒉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指名说体会
(2)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 初步感受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3)这里有一组对比十分强烈的词,你找出来了吗?
提示: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3)你知道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联系下文中句子)(出示下句“这位……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洋人的惨无人道(抓得意洋洋,他凭什么得意洋洋?他有理由得意洋洋吗?――中华不振!)
◆巡警的狗仗人势(抓“不但不…反而…” 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正义得不到伸张(“谁又敢怎么样呢?” “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人民不敢怎样吗?
注意:以上学生谈到一处就结合朗读训练。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3、这样的事仅仅就在那天发生吗?仅仅是偶然吗?同学们不要凭空猜想,作者把用自己的笔墨,用泣血的文字在告诉大家,读读课文,你能发现吗?
(1)“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现在你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了吗?
(2)在正义得不到伸张时,善良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内心的愤怒与无奈,你发现了那充满愤怒却又满带无奈的动作了吗?
提示:紧握拳头
4、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指板书,让生齐答――中华不振!)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1)在旧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事,面对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你都想到了什么?
请写下来
(2)交流学生的感受。学生说时,老师提炼,用一句话激情并肯定学生的想法。
同学们,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啊?!
(3)小结:妇女的哭诉;洋人的得意扬扬;巡警的训斥;围观中国人的敢怒不敢言。这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愤怒、同情、悲哀、伤心……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
三、立志 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开故事,作者以陈述事实的语气,满怀对周恩来的敬爱之情,通过人物的对话,带领我们真实而具体地走进了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中国少年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一个伟大人物从小就有不同凡响的心声。本课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上课开始,我首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课题,以挖掘同学们的潜能,理解课题意思。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生平;汇报预习时查字典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情况。解决难以理解的词语:租界地、帝国主义、耀武扬威。
整篇课文的教学,我主要是按这样的思路进行的:中华不振——中华要振——中华必振。
1、遵循阅读规律,整体解读文本。
本篇课文从内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之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研透“中华不振”又是学习“中华要振”的基础,研透了“中华不振”,学习“中华要振”就能水到渠成。
2、深入重点研读,进行语文实践。
这么多的内容,我不面面俱到,四面出击,而是引领学生进行聚焦,重点引导学生研读了伯父的话和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两部分内容。特别是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是本文的重点,它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这样处理,点线面结合,既有线上的“序”,面上的“广”,也有点上的“深”。
3、采用多种形式,关注落后学生。
本次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是学困生学习的有效指导(注重朗读指导和课堂练习的反馈矫正)。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一是特别注重学生的个别指导,尤其是在学生自读自己悟时,深入学生,及时帮助。二是尽可能多的为学困生提供锻炼、展示的机会,如在生字检查时,特意让学困生来读,读对了就让他当小老师,给予及时的鼓励。三是提供学困生进步的空间,如在朗读指导中,让学困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帮助下,逐渐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会读到有感情地读,不断进步,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4、拓展文本,直面历史,立志报国。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资料,让孩子们直面历史,心海难平,心有所向,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当孩子们读到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时,我说:“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是怎么想的?你要为谁而读书?为国家的什么而读书?”进行指名回答。有的孩子说:“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振兴起来了,我要为国家的繁荣而读书”;有的说:“我要为国家越来越兴旺而读书”;还有的说:“我要为国家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而读书”……同学们心潮澎湃,热情高涨。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初读文章,我有点担忧:课文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甚远,搞不好就会上成不切合实际的喊口号的,帮学生构成一种虚假的情感。这但是误人子弟的做法。于是,在细细琢磨中,我决定从当时的背景引入。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中国所处的社会地位,在学生的头脑中构成一种真实的中国背景再现。当时的中国国力不强,国民精神麻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领土上猖狂肆虐,“东亚病夫”称号沉重地紧扣在我们的头上……有了这些历史背景的了解,学生就了解了周恩来为什么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与我一样走进了当时落后的中国。从文字的字里行间,他们得到的信息是“帝国主义的无耻行经,中国这种腐败落后的国情,让中国的民众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跟随着伯父的叹息,学生也了解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和伯父的无奈。在这种背景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有志的中国人也为之一惊。
课堂的最后,我也像魏校长一样在班级里进行了提问:“请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教室里安静了片刻,立刻有学生举起手来……
生:我是为了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而读书。
课文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周恩来初到东北从伯父口中得知中华不振,第二件事是周恩来闯进了租界,从租界地发生的事中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三件事就是修身课立志。三件事之间又互有联系,正是因为不明白中华为何不振才会驱使周恩来闯进租界,又是因为真正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才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于是,我决定抓住“中华不振”这条主线进行教学,七、八两个自然段是我这节课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且激起他们的愤怒,使得他们心中能树立起为强大祖国而读书的愿望。
周恩来立志的段落,我先让学生通过想象思考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在沉思什么,很明显他是在想为什么中华会不振,怎样才能振兴中华等问题,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校长的周恩来的对话,让他们在读中仔细体会周恩来立志的过程,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之后立下的,并且从“清晰而坚定”“铿锵有力”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他立志的决心很坚定,不会有丝毫动摇。周恩来立下的志向和其他同学的志向不同,通过这种对比,学生就能明白正是因为周恩来少年时期立下为祖国强大而读书的志向,将来才能有所作为,激发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为自己定下一个学习目标。一堂课之后,我觉得对课文内容的教学,还有重难点的把握还是都比较到位的,特别是重点七、八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激起了他们的愤怒之情,让他们想为中国强大而读书。只是中年级的训练点我并没有抓住,这个单元的一个训练点就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我反复思考应在开课前让学生就课题提出质疑,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远大志向?中华不振,是什么事情让他真正明白中华不振,直接引入重点段,始终紧扣中华不振教学。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蒙古族学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理解它们的意思和用法,并能熟练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课上与预习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周恩来的图片,问:认识他是谁吗?(周恩来)他是一位伟大的人。关于周恩来你还知道哪些?(交流预习时搜集的资料。)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伟人周恩来,去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的含义。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答)
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近课文,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教师出示初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课文主要学一件什么事?
认读生字,教师个别指导。学些“官”字的写法
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
(一)默读课文,检查生词的掌握情况。
(二)梳理课文内容。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三)、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板书中华不振
1、指名读1-8自然段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的,把感受深刻的地方画下来,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2、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3、朗读感悟。
1、“一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这个洋人。
你想对中国的巡警说些什么?来感受中国巡警的无能,对中国老百姓的不管不顾。体会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
教师带着这份对中国巡警的愤怒,对这位妇女的同情,我想这样读。(教师范读)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教师小结,强化感悟。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这时才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那伯父是怎么说的呢?
2、体会我与伯父的对话的含义。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有感情朗读伯父的对话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
师:伯父口中那繁华,热闹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3、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我们自由读9-16自然段,把你的感受深刻的部分画一画,写一写。
四、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面对积贫积弱的旧社会他立志要(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可是他一生信守得得承诺啊!(女同学读)这更是他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呀!(男生读)
问:那么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在崛起,但是还不够强大,作为新时代的你们又将为什么而读书呢?
四、总结
是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这样说的,也这样做的。他先后到日本,法国留学,同一写仁人志士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他运筹帷幄协助毛主席建立了新中国,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1976年的1月8日他去世了,当时来送走总理人沾满了长安街两旁,那是十里长街送总理呀!他到底做了那些事能受到人们如此的爱戴和缅怀呀!
五、好书推荐《大地的儿子》大家可以读一读,书里写了很多周总理的故事。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想到的是这一定是大人为了教育我们说的话吧。当我看到这是13岁的周恩来说的话后大吃一惊,当时的周恩来比现在的我们大不了几岁,我们还在享受着快乐的童年,可周恩来已经有这么远大的志向了。
志当存高远,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当时的中国时局动荡,民不聊生。正是有了一批又一批像周恩来一样的.有志青年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作为今天的我们是为什么而读书呢?现在的我们丰衣足食,生活优越,耳边飘荡的全都是“好好读书,才能考上大学”,“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有出息”。是的,好好读书,取得好成绩,就能从爸爸妈妈哪里得到心仪的礼物,这就是现在的我们读书的目的吗?
少年强则国强,当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强大而喜悦时,却不知这背后是多数人的努力和付出。只有多读书,读好书,不断的充实自己,让自身强大起来,才能为社会,为祖国做贡献。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
理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默读本单元导语,说说本单元教学的主题是什么,语文学习要完成哪些任务。
(1)认真阅读本组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综合性学习
(2)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
(根据上单元的教学情况来看,这个单元导语还是改为你简单地讲述导入为好,这样既明确主题,又节省时间。)
2、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他12岁的时候,他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清晰而坚定地读课题,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出示词语
撑腰惩处巡警吵嚷
褴褛诸生踊跃铿锵
欺凌模范租借闯进
肇事轧死热闹非凡
帝国主义耀武扬威铿锵有力
衣衫褴褛得意扬扬振兴中华
字音难点:惩处、褴褛、铿锵、闯进、肇事、轧死 多音字:处
解释:租借(帝国主义国家在半殖民地国家的通商都市以“租借”的名义划出由他们管辖的地区)、帝国主义
字义难点: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拆字法)
衣衫褴褛:衣服破烂。
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锵: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这个词可以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作例子,让学生试着用铿锵有力的语气来读。当然,如果跟下面的内容学习有重复的话,可以改用别的句子作例子进行训练。)
惩处:惩罚、处罚(拆字法)
诸生:这里是敬词,教室里所有的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
闯进:(闯:①猛冲;②历练,经历)
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它们的意思了,那有谁能够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来造句?
书写指导:嚷
三、课文学习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谁说的?(周恩来)(PPT介绍周恩来)
2、他是怎么说的?(清晰而坚定、铿锵有力,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就让他们从课文中找相关词语)请大家清晰而坚定地读——
3、“中华崛起”是什么意思?(中华振兴)课文中有一个词刚好与“中华崛起”的意思相反,相信细心认真的孩子一定能找到这个词。(板书:中华不振)你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把“中华不振”找到的?(第5自然段伯父的话中)
出示伯父的三句话,从伯父话中的好几个感叹号你感受到什么?
(1)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这是警告)
(2)那是外国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这是解释)
(3)“为什么?中华不振啊!”(这是无奈、哀叹)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引导学生注意把握句子的语气。
5、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中,那当时周恩来明白中华不振的意思了吗?的确没有,同学们你们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周恩来没有明白中华不振?(6自然段,一连串的问题)对,从第6自然段我们就可以看出,周恩来确实没有明白中华不振。
5、齐读第6自然段
6、周恩来他在想什么问题?
7、周恩来有一连串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使他怎么样?(疑惑不解)从“疑惑不解”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是个怎样的孩子?(好问、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
8、正是疑惑不解,加上好奇心的驱使,使周恩来去看个究竟,周恩来来到租借地后,他看到了什么?又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当时“中华不振”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
理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生词复习
2、面对周恩来一连串提问,伯父只是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说了一个“中华不振”就没有再说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却一直萦绕在周恩来的头脑中,使他感到疑惑不解,于是他决定到租借里去看个究竟。
二、课文学习
1、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周恩来一起闯进租借,去感受中华不振的事实。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
文第7-8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中华不振,画下来并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体会(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好多同学都在课文中相关语句留下了自己思考的痕迹)
(1)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注意这个“背”的读音)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预设1:从“闯”字感受到中华不振,因为租借本是中国的土地,而外国人却把它据为己有还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这就是因为中华不振才会这样
(如果学生不能从“闯”字来谈体会,教师就引导学生思考:在自己国家的国土上,周恩来
为什么不大大方方地走进租借,而要“闯”进去呢?这个“闯”字说明了什么?)
体会得真好!帝国主义肆意将中国土地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还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出,原因就在于中华不振!
预设2:从“大不相同”感受到中华不振,因为在外国人居住的租借里,到处都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而中国人居住的地方都是比较破烂的地方,生活很艰苦,这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如果学生不能从“大不相同”来谈体会,教师就用红色字体出示“大不相同”这个词语,然后让学生再认真读读这句话,并说说有什么新的体会)
①租界里是怎样的一种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呢?老师带大家一起到租借里走一遭。(播放图片)②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着这样的生活,而我们中国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播放中国人的悲惨生活)
③在我们中国土地上,外国人过着耀武扬威、纸醉金迷的逍遥生活,而我们中国人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此时此刻,你有何感受?(愤怒、悲伤、生气)
是啊,同样是在中国土地上,却有着这样强烈的对比反差,怎能不让我们感到愤怒、悲伤呢?
(2)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发生在租借里的这一幕让你深深感受到中华不振,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个事件。(课件出示课文第8自然段的相关语句)
齐读这句话
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了你的心,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这衣衫褴褛的妇人和这得意扬扬的洋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但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
(3)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①中国巡警的职责应该是什么啊?是啊,中国巡警本应该给中国人撑腰,结果却帮助洋人训斥了那个可怜的妇女,你体会到什么?(中国不振)
②想象一下,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位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
③亲人被轧死却遭到了训斥,你能体会妇女此时的心情吗?(委屈、伤心、难过)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几句话。
④我听出了你对妇女的同情,你也在为妇女控诉这不公的世道。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一起为这个妇女鸣不平!(生齐读)
⑤是啊,(引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
她原指望——
惩处——
谁知——
反而——
没处说理!
除了可怜的妇女,除了可恨的洋人和巡警,你还看到了什么?
(3)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① 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愤怒、不平、仇恨)
② 请你带着愤怒读读这几句话!
③ 你读出了你的体会,同学们,紧握你的拳头,一起读!
身为中国人亲满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不愤怒?但是在当时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不是偶然,更不是一件两件,实在是太平常了。
当时处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欺负我们。他们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的国土,还让我们赔款。
教师补充典型资料:
1868年,上海的租借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租界当局不允许中国人入内,中国人民愤怒了,他们联名向租借当局抗议,但外国人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在中国的土地上看到这一幕又一幕,此时,你紧握着拳头,最想做什么?
预设:
我最想把可恶的洋人和巡警狠狠地揍一顿!
我最想把侵略我们的外国人都赶出我们的国家!
是的,此时此刻,都想狠狠地惩处这些可恶的洋人!
该不该惩处?——
想不想惩处?——
但是,敢不敢惩处?——
是啊,在外国租借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尽管怒火在心头燃烧,但最终却不敢将紧握着的拳头挥出去。
(4)总结:
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国女训斥了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中华不振!
在租借中亲眼看到这揪心的一幕后,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3、从租借回来之后,周恩来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陷入了沉思之中,他到底沉思了什么呢?
(1)为什么外国人在我们中国人的土地上这么蛮横无理?
(2)为什么中国人这样受人欺负?
(3)为什么我们的同胞受外国人的欺负,却无处伸冤,无法报仇?
(4)这一切都是为什么?(中华不振)是啊,国家落后就被人欺负,让国家强大起来,让
祖国不再受人欺负,就一定要国富民强才行!
4、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
有的说——
也有的说——
5、很多同学都抢着回答问题,之后周恩来——此时的周恩来静静地坐着,他会在想些什么? 预设:
他在静静地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他还在想着租借发生的事情
他在想着怎样让中华振兴起来
6、当魏校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时,那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又浮现在周恩来的眼前,租借里那令
人揪心的一幕再一次刺痛了他的心,于是,他为自己立下了这样一个志向——(教师指课题,学生齐读)
当魏校长点名让他回答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当魏校长带着震惊的神情让他重复一遍时,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回答道——
7、注意,文中的这句话没有紧跟在冒号后面,而是另起一段,这样写给你什么感觉?(重要的语句往往可以这样写,突出中心)
7、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也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别的同学都只是为
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读书,而周恩来却一心想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你从这体会到什么?(他是将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立志要为祖国的兴盛而学习、奋斗)周恩来在12岁那年就已经认识到了中国人要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
三、教师总结
卢鑫 四年级 11月12日 星期三上午第一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15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从语言文字中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训练朗读能力;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运用,学会文章段与段自然过渡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有关租界和周恩来的多媒体课件 了解时代背景 【教学流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2、检查生字词语
3、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谁说的?几岁的时候说的?你知道,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誓言吗?
二、研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哪些地方使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1、自由读第7、8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师:在租界里,周恩来看见了什么?
(课件出示)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2、师:谁来读一读?
教师引读。加上“然而,可是,但是”等关联词引读
设计意图:加上关联词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悉关联词的使用,一方面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3、师:年少的周恩来不知道租界是怎样的,那看了这段文字描述后你知道了吗?出示租界资料(课件出示,讲解)看完图片之后再读一读这句话。
4、还有哪些地方使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课件出示)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生命。他们急忙奔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位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帮助中国妇女,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没有说理的地方?
看到这个场景,你有什么话想说?
他们紧握着的仅仅是拳头吗?不,还紧握着无奈,(读一读)紧握着痛苦,(读一读)紧握着屈辱(读一读)„„
5、再读一读
6、但是,他们为什么不敢出手?(中华不振啊!)
(课件出示)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陈述句)
7、在外国租界里,哪些人不敢怎么样?
中国人谁都不敢怎么样,那么到底谁敢怎么样?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同学们,看着这一切,你们的心里的滋味怎么样?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任由外国人为所欲为、横行霸道,有泪只能往心里流,这其中的苦涩滋味你知道吗???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了吗?
过渡:是呀,这就是“中华不振”那么什么叫“中华崛起”?
10、同学们刚才说的正是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后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一定要让中国强大起来,一定要把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可是,作为一个只有12岁的小孩子,有什么办法呢?怎么样才能振兴中华,让中华崛起呢?
设计意图:本课时重点围绕“中华不振”展开板块式教学,引导学生从“租界”体会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到当时中国的落后;然后从周恩来亲眼目睹到的洋人轧死中国人还得以扬扬,中国巡警不帮中国人,反而责骂中国妇女,旁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的情景,激情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然后具体化“中华不振”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中华不振”。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恰好,一次修身课上,魏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做官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 “为父母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
2、听着每一个同学的发言,周恩来都在静静的思考:
明白道理固然好,可是中华不振连说理的地方都没有,明理有用吗?做官可以谋求自己的荣华富贵,可是,在洋人面前只能忍气吞声,就像丧家犬一样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引读:于是当魏老师请他回答的时候,他(清晰而坚定)的说: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铿锵有力)的重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课堂小结。
1、引读:正是这铿锵有力的誓言,伴随着周恩来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当求学路上遇见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革命途中充满坎坷的时候,他总是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振兴中华”这一崇高的目标,陪伴他光辉的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惦念着百姓生活,惦念着国家建设,他的一生是实践誓言的一生,是“为中华之崛起而鞠躬尽瘁!”的一生!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适当的引入周恩来后来的成就岁月,让学生明白,周恩来并不是一时冲动而说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的确确陪伴他走完了光辉的一生。
四、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让学生阅读有关周恩来的书籍,加深对周恩来的印象,从而一定程度上树立远大的理想。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沉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有感情得朗读课文,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课文简介】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3、介绍周恩来。
1910年春天,周恩来进校读书,班里的富家子弟经常欺负他,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读书。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后来,他为了寻找救国的真理,1917年留学日本。在去日本之前,他曾留下的临别赠言是:“志在四方”,“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再一次表达了他献身祖国的宏伟志愿。1919年回国。建国后,他担任了新中国的总理。
同学们, 周恩来一生都在实践着少年时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志愿。为建设新中国,无私地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是多么值得我们崇敬与爱戴啊!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自读思考: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些事情?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课文的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引入揭题。
1、板书课题。
2、12岁的周恩来竟把为中华之崛起确立为自己的读书的目标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怎样?
二、精读课文,品读词句,感受“中华不振”,体会人物情感。
(从第一、第二个故事中找出“中华不振”的词语或句子来,在读中理解、感悟。)
1、默读1-8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经历了哪些事让他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2、轻声读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部分,从两个人的对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部分。4、12岁的周恩来听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后内心产生了很多疑惑,终于来到了租界地亲眼见到了洋人欺负中国人的情景,才真正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默读8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中介绍了哪些人,把描写这些人的词句画一画,把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写在句子旁边。
5、学生交流,教师点拨,体会人物情感。
a.衣衫褴褛的中国妇女失去了亲人却无人主持公道是因为什么?
b.外国洋人肇事害人不知羞愧仍然得意洋洋是因为什么?
c.中国的巡警不顾同胞的苦痛,不顾民族尊严甘愿做洋人走狗这又是因为什么?
d.围观的中国人眼看同胞被欺侮只能握紧拳头敢怒不敢言这还是因为“中华不振”。
6、谈感受,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
7、从租界回来的周恩来有什么表现?默读9-最后的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8、周恩来在沉思什么?
9、这就是少年周恩来立下的读书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这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1、这也是周恩来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拓展延伸。
1、周恩来生平介绍,感受他不平凡的一生。
2、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你们是否也有自己的读书志向呢?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9-21
三年级语文上册《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10-24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与反思03-03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10-12
四年级语文上册反思01-26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10-08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7-24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02-27
四年级语文学期教学反思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