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5课练习题(共6篇)
生活与哲学 第四、五课练习2014 09 11
一、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2、2010年11月8日,上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首次公布“嫦娥二号”卫星传回的“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月球虹湾区域局部影像图。影像图显示,该区域表面较平坦,由玄武岩质的月壤覆盖,分布有不同大小的环形坑和石块,其中最大的环形坑直径约2千米。从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3、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对于世界的“统一性”的正确理解是
A.整个世界都是物质的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 C.意识决定物质 D.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
4、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
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
C.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D.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6、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著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7、“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8、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水,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早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10、《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1
高中政治资料
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11、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与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
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12、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13、2007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14、在日本,有一种乌鸦,能将坚果丢到公路的斑马线上,让汽车碾碎,然后在汽车遇到红灯停车时去吃。据此,有人认为,有些动物也是有意识的。这一观点 A.否认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B.否认了意识是自然界的产物 C.正确,因为有些动物确实很聪明 D.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1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告诉我们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6、《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枪炮;《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A.脱离了社会也可以形成意识 B.人们的意识无法预见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D.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17、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 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18、据文献记载,在印度曾多次发现小孩被狼叼走,并在狼群中长大。这些狼孩有的虽已七八岁,甚至是十来岁,但都不会说话,不会思维。这些事例说明 A.狼孩的脑子虽是人脑,但思维不一定是人脑的机能 B.狼孩的脑子不是人脑
高中政治资料
C.狼孩的脑子天生就是笨的、不聪明的
D.狼孩没有参与社会实践,所以不可能产生思维
19.高性能的电子计算机能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运算,因此有人认为计算机是有意识的。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否认了
A.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B.人脑只是意识的“加工厂” C.意识对人脑的依赖 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20、对于人来说,“望梅”可能“止渴”,“谈虎”可能“色变”,而对于动物来说则不是。这是因为
A.动物没有第一信号系统 B.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D.动物的意识水平比人类差
21、在电脑的控制下,机器能够“自动”地命中目标。因此,有人说电脑也是有意识的,这种观点否认了
①电脑也会产生意识 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③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④意识是生物特有的能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2、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①观念的东西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②一切观念都是对现实的模仿 ③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④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本质“原型”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23、朱自清夏夜走过月光朦胧的荷塘,写下散文名作《荷塘月色》。这表明 A.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意识歪曲反映客观事物
24、“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
A.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 C.正确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D.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
二、判断题
2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7、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8、辨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反映了事物各自的生动的具体特性。()
29、静止是无条件的,永恒的,运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30、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主观的。()
31、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32、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33、物质和意识密不可分,相互依赖。()
三、简答题:请紧扣题意,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简要回答下列各题
高中政治资料
34、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若牛能绘画,那么,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35、有人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所以有了人脑也就有了意识。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以上观点。
四、探究题
36、材料一: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二: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结合材料
一、材料二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高中政治资料
主观题答案
34.答案:材料说明了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就不会产生。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只要结合材料紧扣教材基础知识可轻松答出。拓展探究
35、答案:(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各种意识是客观事物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成意识。
(2)如果没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人脑就没有反映对象,也就不会产生意识。题中观点虽然认识到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认为有了人脑也就有了意识的观点是错误的。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形成。从物质基础看,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意识的形成,不仅要有人脑,还要有客观事物通过实践作用于人脑。
36、【答案】(1)①从材料一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②材料二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解析】第(1)问,准确写出尊重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注意与材料内容适当结合。
高中政治资料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6.判断某种联系可否称为规律,关键看其是否是物质运动过程中________联系 A.固有的、现象间的、稳定的 B.客观的、经常出现的
C.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D.客观的、现象间的、必然的 7.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之为规律的是 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B.日出东方 C.新陈代谢 D.万有引力
8.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 A.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11.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地球已经进入震动模式。”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也让部分公众产生恐慌情绪。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 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 6
高中政治资料
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 ③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 ④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4.下列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评价正确的是
①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 ②承认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 ③否认了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 ④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动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世界旅游胜地敦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党河、疏勒河下游断流,湿地萎缩,树林锐减,沙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沙进人退”趋势如得不到遏制,敦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国,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牙泉将不复存在。上述材料说明
①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不会发生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2010浙江淳安中学返校考试)开源节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智慧。正是这种智慧,使我们能够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努力让地球上的各种资源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这种智慧的哲学依据是 A.人类能使客观规律主观化 B.人类能认识和改造规律 C.人类能使自然规律社会化
D.人类对规律的客观性和可知性的把握
18.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当地时间2010年3月20日午夜、4月14日,冰岛的一座火山两度喷发; 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14点34分,智利发生8.8级地震; 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5时53分,海地发生7.3级地震。辨题: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
答案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基础巩固
1.D 2.C
5.A 6.C 7.B 8.A 11.A “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体现①;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体现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排除④。故本题选A项。
13.C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意思是说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据此可选出C项。14.C ②的观点明显与题中的“不动”相悖。用排除法,选C项。
15.答案:(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强调了运动变化,因而是正确的。
(2)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克拉底鲁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否认静止的存在,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们在肯定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要承认相对 7
高中政治资料
静止的存在。
解析:本题实质是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组织答案时,要分别运用相关哲理说明这两人的观点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
16.A 题干材料所述现象是人们无视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遭到其惩罚的结果,故选A项。④的说法与运动的绝对性相悖。
17.D 题意旨在说明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还能在此基础上使之为人类服务,故选D项。A、B、C三项的说法都是对规律客观性的违背。拓展探究
18.答案:(1)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无法抗拒自然灾害的发生。
(3)但人可以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如提前预报、灾前预防、灾后抢救)。(4)因而人在自然灾害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解析: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规律的关系问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这给人一种假象: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但事实是人完全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高中政治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影响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5、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16、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说明()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一、制订目标, 精选错例
这节课讲评的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单元练习。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练习中反映出来的典型问题, 我制订了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概念, 能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2) 能正确地进行单位名称的简单换算; (3) 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讲评课不仅仅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更重要的在于解题策略的指导,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 我把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会简单换算, 掌握一些解题策略。根据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情况, 学生对正确使用单位名称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特别是一些离日常生活较远的内容, 所以正确使用单位名称既是重点, 又是难点。
有了目标, 就有了方向。接下来就要围绕目标选择错例。第一次, 我选择了以下错例, 并按知识点进行了组合。
1. 单位名称的使用。
错例1:选择题。一包水泥约重50 (A)
A.克B.千克C.吨D.米
错例2:判断题:吨是一个很大的长度单位。 ()
芳芳身高135分米。 ()
我们的教室长约8分米。 ()
错例3:填空题:一辆自行车一小时大约能行15 (米) 。
长江全长约6300 (米) 。
2. 单位名称的计算。
错例1:5000米+7000米= (12000) 千米
6000米-2千米= (4) 米
错例2:在 () 里填上>、<或=。
5090千克○5吨9千克15千克○1500克
3. 解决问题。
(1) 列式计算 (图略) 。
(2) 王大伯家养了两头猪, 一头重95千克, 另一头重138千克, 两头猪一共重多少千克?两头猪的总重比1吨少多少千克? (主要是1000-233退位减法出错)
(3) 一袋大米吃掉一些后还剩12千克, 吃掉的大米相当于剩下大米的7倍, 这袋大米原来有多少千克?
(4) 一串香蕉重多少克?
试教后, 发现我准备的内容太多, 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于是, 我对错例进行了删减、调整, 删去了第三块“解决问题”。删除的主要原因是, 大家一致认为这几个例子与本单元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第一题是根据线段图列式计算;第二题是倍数应用题, 且12×7还没学过, 明显拔高要求了;第三题主要是计算原理;而第四题是等量代换, 将在三年级下册中有专门的章节进行学习。虽然这几题的错误人数很多, 但最终还是决定不讲。看来, 我自己也存在一个误区:错误人数多的题目就代表了典型错误。非也!
二、评出信心, 重在激励
平时单元练习后, 总觉得学生这里不该错, 那里不该错, 对学生责备多, 表扬少, 考得好的兴高采烈, 考得差的灰头土脸。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讲评”“讲评”, 除了讲, 还要评, 评什么?评优点, 评进步, 要评出信心, 起到导向的作用, 激励学生向着师生赞扬的方向去努力。根据课前对练习情况的仔细分析,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书写都很认真, 特别是邓旭然、张雪柯两位同学。因此, 我在评价时首先肯定了这个共同的优点, 并对邓、张两位同学重点表扬。我说:“这不是两份练习, 这是两份精美的艺术品, 批她们的作业是一种享受!”说这番话的时候, 我是很动情的。我相信, 以后一定会在我们班出现更多的艺术品。有点遗憾的是, 因为实物投影故障了, 孩子们没能当场欣赏到她俩的作品。不然, 讲评效果更好。在总体成绩汇报时, 试教课我只是告诉学生, 本次单元练习得优几人、良几人、及格几人。自己感觉这样的处理对孩子没什么触动和激励。所以, 我把得优的15人的名单写给了班长, 由班长当堂宣布, 并让这15个孩子起立接受大家的祝贺。我在孩子们的脸上看到了自豪, 看到了甜蜜, 看到了羡慕……还有几个进步大的学生, 我也一一给予了表扬。
三、讲练结合, 跟进练习
以往讲评课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一讲到底, 缺乏跟进练习, 老师讲得很辛苦, 可学生并不领情, 该错的下回照错。其实, “讲”只是利用一些典型错例, 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点, 掌握一些解题策略, 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但只有讲没有练, 学生的体验是不深的。所以, 讲后必须趁热打铁, 安排针对性练习, 这可以大大提高讲评课的效率。在本节课中, 我根据两块知识点, 安排了三次跟进练习。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体育场的跑道长400 () 。汽车每小时行驶80 () 。
一袋面粉重25 () 。2个鸡蛋约重100 () 。
人的手指甲每天大约长1 () 。课桌高7 () 。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 全长约5400 () 。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000米+6000米= () 千米100毫米= () 厘米
5000米-2千米= () 米1吨-544千克= () 千克
3. 在○填上>、<或=。
4吨500千克○5吨8060千克○8吨6千克
9千米○900米10分米○10毫米
其中1吨-544千克= () 千克, 既是单位换算练习, 又是针对连续退位减法错误而设计的。
四、拓展延伸, 综合运用
每一份试卷的难易度、知识的覆盖面、题目的类型等都存在着差异, 因此, 讲评课不应被一张试卷所束缚, 既要有针对性, 又要有超越性。我根据学生平时作业中的困难点, 在这堂课中还安排了两个拓展性练习:
1. 把下列各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5吨70千克5007克5007千克5700克507吨
2. 我们班的教室长9米, 宽70分米, 教室的周长是多少米?
安排这个练习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因为此时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的计算”这一内容, 我就把周长计算与单位名称结合起来, 在此题中设置了一个小小的陷阱, 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黄河颂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及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澎湃(pài)
山巅(diān)
九曲连环(qǔ)
B.哺育(bǔ)
气魄(pò)
发扬滋长(zī)
C.浊流(zhuó)
宛转(wǎn)
一泄万丈(xiè)
D.屏嶂(zhàng)
豪迈(mài)
伟大艰强(jiān)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掀起万丈狂澜(巨大的波浪)
B.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即精神的城防)
C.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雄壮、雄伟)
D.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比喻支流)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B.我/站在/高山之巅
C.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D.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4.文学常识填空。
(1)
《黄河颂》选自组诗《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作词,谱曲。
(2)光未然,本名
。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家。
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
B.“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
C.该诗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等语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D.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有长句。
6.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歌颂黄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诗中黄河】
面对滔滔黄河,唐朝诗人李白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你再写出两句完整(含上下句)的与黄河有关的古诗词名句。
(2)【画中黄河】
观察下面黄君璧的画作《飞瀑雷鸣》,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7.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8.“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9.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10.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屏障”?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壶口的黄河
肖
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我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睢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①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选自《散文选刊》,有改动)
【注】①路德维希:埃米尔·路德维希(1881—
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11.第①段写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有什么用意?
12.第④段描写了壶口黄河的景色,语言特点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
13.第⑦段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4.第⑧段“这才是中国的河”有什么含义?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写作练笔
15.《黄河颂》一诗运用比喻,把黄河比喻成“摇篮”和“屏障”。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一处大海的景象。(不少于100字)
第二单元
黄河颂
1.B
解析:A项,“九曲连环”的“曲”应读qū,C项,“一泄万丈”的“泄”应写作“泻”,D项,“屏嶂”的“嶂”应写作“障”,“
伟大艰强”的“艰”应写作“坚”。
2.C
解析:气魄指气势。
3.D
解析:正确的停顿应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4.(1)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
冼星海
(2)张光年
诗人
文学评论
5.B
解析:“望”字统领到“劈成南北两面”。
6.(1)示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唐·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唐·李白《赠裴十四》
(2)示例:画面由瀑布、树木、山崖和溪流构成。银色的瀑布如泛起的雪涛向高崖下猛扑,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大有雷霆万钧之势。瀑布下方水汽氤氲,上方源流蜿蜒,与瀑布的勇猛强悍相互映衬,显出刚柔相济的特色;旁侧的瀑布半掩半露,与主体瀑布相得益彰,再添一层气势。整个画面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深厚独到的艺术造诣。
7.是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来写的。
8.“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9.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10.把黄河比喻成“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中华儿女。把黄河比喻成“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精神,更足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屏障,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制胜法宝。
11.①用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来衬托黄河的水。
②中国水的颜色就应该是黄河的颜色,黄河水才能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
12.①用词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②句式整齐,写出了黄河的气势。③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面对黄河的主观感受。
13.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现实到历史。好处:营造了一个宽广的时空,增加了内容的厚度。
14.①壶口的黄河弥漫着黄色的漩涡,带有中国人的肤色。②壶口的黄河激流澎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③壶口的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一、填空题: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2、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3、从苏联解体这个事件中,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得到的启示是:
A、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只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实行一党制 D、不能向西方发达国家开放 4、1968年,有一个国家试图摆脱苏联控制,进行了改革,但被苏联镇压。这个国家是:
5、当前,我国正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要吸取东欧改革的教训,这就是:①要注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要将外债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③要严格控制通货膨胀④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6、导致东欧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7、1990年3月,有一个首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的国家是: 8、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将原来的印度分为:
9、非洲独立年是指:
10、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的标志是:
11、在1994年积极推动中东和平进程,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是:
12、地处中东地区,不仅是战略要地,而且是世界石油宝库,有“石油湖”的美誉。这个地方是:
13、美苏冷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是:
1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
15、生物工程的核心是:
16、电影的最初形式是:
二、探究题:
1、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材料一 东德的政治剧变,为长期谋求德国统一的西德政治家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西德前总理)科尔“从内心感到历史的方向在朝统一前进”,认为“德国问题已摆上了案头”。
材料二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德国在分裂40多年后最终实现了统一。
请回答:(1)、材料中提到的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1990年德国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统一的?德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统一的经历,分析那次完成德国统一大业的人物是谁?是如何完成德国统一的?
爱心
用心
专心(3)、请简要分析1990年德国实现统一的原因?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兴起了哪四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致使这些国家或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借鉴?
4、霸权主义给人类进步与和平带来了哪些危害?近年来,霸权主义有哪些新的表现?霸权主义实施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请结合实例回答上述问题。
5、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是怎样形成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哪些?
三、综合运用: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什么不利影响?
2、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不少国家外债负担沉重,人民生活水平大同幅度下降。
材料二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纷纷丧失政权。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请回答:(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东欧剧变的原因是什么?
(2)、以上材料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有什么启示?
爱心
用心
专心(3)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个历史事件有哪些相似之处?
3、材料一
印度自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以来,印度人民不断发动反抗殖民者的斗争,为捍卫国家尊严而斗争,为争取自己的民族主权而斗争。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空前高涨,印度再次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请回答:(1)请根据史实简要介绍二战前印度人民“不断发动反抗殖民者的斗争”的过程。
(2)二战前,印度人民“不断发动反抗殖民者的斗争”的结果如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再次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4、回答下列问题:(1)长期以来,中东地区战争不断,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被称为现代世界的“火药桶”。请举例证明这种观点。
(2)试分析造成这一地区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1947年,美国总统在国会咨文中声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请回答:(1)提出这个“咨文”的美国总统是谁?他宣称的“外来压力”指的是什么?
(2)美国的这一政策被称为什么?这一政策的出台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爱心
用心
专心
6、材料一
美国制造的波音747客机由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除自制外,还由来自6个国家的2万家企业制造。
材料二
2001年9·11恐怖事件发生后不久,珠江三角洲的一些立足于出口的工厂解雇了不少工人,失业的工人怪罪工厂的老板,其实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恐怖分子,他们制造的恐怖事件打击了美国的经济,从而减少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
材料三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成为当代人经济生活的“情语”。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2)在这一趋势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是什么?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绩?举一例来说明。
7、阅读下列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对欧洲“冷战”,对亚洲发动局部战争是战后美国的霸权政策。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什么是“冷战”政策?
(2)美国的“冷战”政策有什么表现?
(3)举出美国对亚洲的局部战争中侵略的国家。
8、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请列举:(1)第一次工业革命代表性成就:
(2)第二次工业革命代表性成就:
(3)第三次科技革命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
(4)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开始的时间及其主要标志是什么?
(5)三次科技革命中利用了哪些新能源?
(6)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什么共同点?
爱心
用心
专心
(7)中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为新能源的利用做出过世界性的贡献?
(8)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如何利用这一发明的?
爱心
用心专心 5
初三历史第五、六、七单元复习题答案
二、探究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的改革,却激化了苏联的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由此说明:共产党执政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要“重视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要“采取正确的对策来应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2、(1)美国和苏联对峙,矛盾当牛做马,1948年引起了柏林危机,德国分裂。(2)在英、法、美、苏四大国的策划下,以东德(民主德国)并入西德(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统一。是在东欧剧变、苏联即将解体的形势下完成的。(3)东欧和东德社会制度剧变,西德国力强盛;统一符合德国人民心愿;苏联放松对东德的控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东德的“和平演变”等。
3、四个国家或地区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原因:利用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适时地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借鉴:必须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必须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必须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4、(1)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如:科索沃战争、美伊战争。(2)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旗帜,粗暴干涉其他国家内政。如:美国多次发表了《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3)由于美国长期实施霸权主义,导致了恐怖主义白泛滥。最为典型白事件是“9·11”事件。
5、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这就是经济全球化趋势。面临的问题:合理利用资源、能源问题;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控制人口增长的问题;开发利用究竟、海洋问题;毒品蔓延、国际组织恐怖浩劫猖獗、核武器扩散问题等等。
三、综合运用:
1、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这一体制最主要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影响:工农业比例失调,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苏联每届政府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根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2、(1)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2)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必须深化改革,改变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共产党丧失国家政权;社会制度的变革;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第二次低潮。3、(1)19世纪中期起,印度人民举行过民族大起义和要求实现自治的反英运动;20世纪三十年代,印度再次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2)虽未达到国家独立的目的,但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3)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在“印巴分治”的前提下,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分别于1950年和1956年宣告成立。根源:既有该地区历史上的民族宗教对立问题,更是英国在被迫结束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时所采用的“分而治之”政策造成的后患。印巴分治既是民族独立运动的成果,又是不利于印巴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源之一。4、(1)1948-1973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之间先后发生了四次中东战争;直到21世纪初,巴以冲突仍时有升级和加剧的趋势,是国际社会担忧和关注的焦点;海湾战争的爆发等。(2)地理位置重要,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交通和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水资源缺乏河流少,水资源分配和争夺的矛盾突出;土地之争;大国插手该地区使原有的矛盾更加复杂化。5、(1)杜鲁门;来自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压力。(2)“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对峙的“冷战”开始。6、(1)经济全球化。(2)跨国公司;海尔电器的总部在中国的青岛,它在美国工厂生产的家用电器已经位居美国同行业的前列,在美国各地的很多商场中几乎都可以看到海尔电器。
爱心
用心
专心
7、(1)略。(2)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3)朝鲜、越南 8、(1)蒸汽机。(2)内燃机。(3)电子计算机。(4)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2)蒸汽(水力)煤;电力和石油;原子能。(3)都利用了新能源;科技创新的成果迅速应用于生产。(4)火药。(5)唐朝用于军事,明朝用于开矿,应用有局限性,没能全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爱心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知识积累
(共10题;共33分)
1.(2分)在括号后面选出正确的意思。
《静夜思》中“疑”的意思是:
A
.怀疑
B
.好像
C
.不能解决
2.(2分)认一认,选一选。()
A
.虫
B
.鸟
C
.花
3.(2分)认一认,选一选。()
A
.山
B
.网
C
.对
4.(2分)把下面的两句话概括成一个句子,最恰当的是()。
①吸烟人士患上肺癌的机会较高。
②吸入“二手烟”对健康有不良影响。
A
.吸烟的害处很多。
B
.吸烟会导致家破人亡。
C
.吸烟的人容易患病。
D
.吸烟对人对己都有害处。
5.(2分)根据课文《乡下人家
》内容填空。
这是一篇以_____为主的文章。
A
.叙事
B
.写景
C
.写人
6.(9分)圈出错别字并改正
完壁归赵________
理直气状________
功无不克________
决口不提________
同心胁力________
鬼计多端________
7.(3分)比一比,再组词。
嬉________
筝________
削________
腿________
熄________
蒸________
消________
褪________
牺________
征________
稍________
退________
8.(5分)我会读一读,连一连。
9.(2分)读一读,把不是同类的一组词语选出来。()
A
.虫
鱼
鸟
羊
B
.云
雨
风
山
C
.花
草
竹
木
10.(4分)根据课文《对韵歌》连线。
云________
风
雪________
雨
花________
虫
鸟________
树
二、综合题
(共1题;共6分)
11.(6分)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文中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
(2)父亲是怎样处理这个难题的?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
(共10题;共33分)
1-1、2-1、3-1、4-1、5-1、6-1、7-1、8-1、9-1、10-1、二、综合题
(共1题;共6分)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这是社
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予以正确解答的重大问题,也是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2011年插本试题)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经济发展同人口众多、资金短缺、资源贫乏的矛盾
D、资本强势集团和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
2、“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
切问题的总钥匙”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2011年插本试题)
A、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B、增强综合国力
C、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3、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2009年插本试题)
A、共同富裕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4、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2008年插本试题)
A、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B、不断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
C、实现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D、坚持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5、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理论问题是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以下观点,不属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有
A、在农业生产方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
C、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
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
D、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 1
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7、社会主义本质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C、坚持公有制,发展计划经济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8、全面而明确地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做出论断,是在A、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B、1986年邓小平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的提问
C、1990年12月邓小平对共同富裕的论述
D、1979年初邓小平在的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的讲话
9、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是
A、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D、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表明了
A、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B、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集中体现D、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1、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面的发展
B、党的思想路线建设
C、党的组织建设D、党的作风建设
1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
A、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B、把握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C、坚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D、坚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13、下列领导人,哪位领导人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邓小平B、刘少奇
C、周恩来D、毛泽东
14、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A、核心内容B、根本点
C、思想基础D、精髓15、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们最重
要的教益是
A、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探索自己的道路
B、要实行一边倒政策,全面向苏联学习
C、要坚定地维护斯大林的历史地位和形象
D、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16、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的指导思想是
A、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C、照着马克思所说的去做
D、以苏联为鉴,建设社会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7、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2011年插本试题)
A、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C、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D、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18、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包含的要点有(2008年插本试题)
A、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B、社会公平、公正、公开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
进一步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包
A、“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B、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C、“三个主体,三个补充”D、在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
20、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是因为
A、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B、有助于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
成果最大,最能够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道路
C、有助于为我们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D、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指明了方向
2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
A、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需求D、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物质基础
22、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
A、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B、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C、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D、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2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其特点是显著地突出了
A、人民民主专政B、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C、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D、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
24、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
A、增强综合国力
B、为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物质条件
C、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顺利发展
D、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5、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就必须
A、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B、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
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C、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D、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积极发挥人才的作用
26、科教兴国的基本含义是
A、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C、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D、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
三、辨析题
27、“发展才是硬道理”。(2012年插本试题)
29、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四、简答题
29、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08年插本试题)
32、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重要论断?
五、论述题
30、试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六、材料分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社会主义”是一个好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
材料2: 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主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致富。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邓小平
材料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富分配不平等程度持续扩大,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等。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显示,中国最贫困的20%家庭收入仅占全民所得的4.27%,最富裕的20%的家庭收入却占社会收入的50.24%。据世界银行估算,80年代初中国的基尼系数只有0.22,1995年为0.38,2000年达0.458。目前,国统局公布的数字是0.35-0.48,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5,而且由于中国在过渡期中存在着大量隐性收入,实际的贫富差距情况可能比调查数据反映的还要严重得多。
材料4: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注重社会公平。五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就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
请回答:
(1)从材料3中,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2)结合材料
【哲学第5课练习题】推荐阅读:
哲学第五课练习题07-24
哲学第七课练习题11-27
2024哲学综合练习题03-31
马克思哲学部分练习题06-13
第5课詹天佑练习12-21
哲学与人生配套练习03-12
哲学部分复习题一07-18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9课11-01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教案11-15
哲学第十课创新的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