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教学概论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语文教学概论(精选8篇)

新语文教学概论 篇1

新语文教学概论

内容摘要:综上所述,新语文或新语文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兴起的一场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师生、从教育理念到教学行为、从教学管理到教学内容都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全面彻底的教育改革运动。本文站在新语文教育的理论高度,回顾了我国十年来新语文教学改革运动的不平凡历程,联系多年来新语文教学改革前沿的教学实践,认真总结了成功的经验,有一定建设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观点,进一步丰富充实了新语文及新语文教学概念的内涵,全面而精要地概括了新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探索、创立的新模式、新方法,为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语文教学新体系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关 键 词:新语文 新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 模式 方法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语文新课程改革为基础,以改革教育理念、狠抓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创新教学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新语文教学改革已艰难地走过了近的奋斗历程。在这短短的10年里,上从国家教育部,下至地方的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做出了巨大努力,特别是那些改革的弄潮儿,教育教学前沿成千上万的忠于教育事业的仁人志士,为新语文教学改革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用他们的辛勤劳动、亲身实践去探索语文教学的新路子,开拓语文教学的新领域,创造语文教学的新境界,为我国语文教学健康而卓有成效地发展在默默地奉献。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语文教育教学理论上,还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上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新语文教学。不过,从更深更高层次上、从更广更大规模上看,新语文教学还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新语文教学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还没有总结出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切实可行的新语文教学模式和操作性、实用性极强的套路、程序和方法,更没有形成具有全国规模的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新语文教学改革运动的热潮。鉴于此,大家仍须努力。下面,我想就与新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有关问题略作论述,祈愿与到会的同仁共商、共研、共勉。

一、新语文教学改革的十年回顾与小结

新语文教学改革是伴随着新世纪新一轮语文新课程改革而开始的。早在上一世纪末,一场动作比较大的新课程改革就在酝酿。,原国家教委就组织编制了最早的“新课程方案”,并于秋季在江西、山西和天津市实验后,教育部又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文件精神,针对实验中反映出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对新课程方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于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按照国家教委的部署,秋季,全国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实施执行。随之而来的新语文教学改革也就开始了。

全国广大语文教师根据新课程方案和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课堂教学为基地,开始探索和尝试语文新教法。特别是人教版语文新教材的编辑出版,为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奠定了一块坚固的基石。在此基础上,不少语文教师根据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撰写了成千上万篇语文教学改革论文,通过报刊发表或学术会议宣读、评奖,畅谈感想体会,交流创新成果。不过,从整体看,真正的新语文教学改革的艳阳春天还没有到来,这还只是零散的不成阵势的不成气候的语文教学改革的局部现象。这时,虽然在不少文章里已出现“语文创新”“语文教学创新”“新语文”“新语文教育”“新语文教学”等词语,但那还只是作为一个词或短语来使用的,谈不上什么概念上的“新语文”“新语文教学”,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比较系统的关于“新语文”“新语文教学”的理论学说或思想体系,新方式、新方法的出现还不成密集型状态。到了、时,更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公布实施,从20秋季到,全国先后有广东、海南、山东、宁夏、江苏、辽宁、安徽、浙江、福建等九个省进行新课改实验,到现在全国大多数省和直辖市都已实行了语文新课改,与新课标相适应的语文新教材也有多家编辑出版,纷纷亮相,供师生选用。至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语文教学改革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最早有过关于“新语文教育”“新语文教学观”的讨论,从历史和国际的角度探寻新语文产生的遗传基因和杂交优势,从对现实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中找出改革的突破口,描述新语文初生的情状,预见新语文发展的前景,不少语文教育专家和语文教师都提出了自己很有见地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家就是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韩军,他撰文对新语文教育的重大问题作了阐述,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十大原则,出版了《韩军与新语文教育》一书,高扬新语文教育的旗帜,率先走在新语文教学改革的前列。再就是浙派语文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特级教师蔡伟,他以在中学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为根基,以他在大学教授的教学论的宏大理论为高度,不断探索实验、创新,用他的智慧和灵气,上了一堂堂精彩的语文创新课,先后出版了《课堂教学创新论》、《新语文教学研究》等学术专著,丰富了新语文教学内容,发表了新语文教学宣言,是新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对构建完备的现代语文新体系将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现在,他已成了新语文教学改革的主将,和韩军老师一起同为新语文教学改革的领军人物,享有新语文教育“北韩南蔡”之称。目前,新语文教学阵容庞大,人众力强,已成为语文教学战线上的生力军。

新语文教学不仅仅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它的舆论呐喊声也越来越高。早有王尚文教授主编的《新语文读本》多卷问世,后有畅销全国的四川、山西的《创新作文》、《新作文》、湖北的《新语文》、江苏的《新语文学习》诞生,更有一篇篇新语文教学改革论文在全国各大语文报刊上发表。新语文教学的呼声此起彼伏,一呼百应。新语文教学改革10年的创造与积累,使新语文教学逐渐脱去了稚气,焕发了青春,走到了成熟,它到了需要勇敢地站出来高呼自己的名字,发表自己的宣言,亮出自己的形象的时候了。现在要主动出击,占据自己的领地,开辟更大的疆场,大张旗鼓地展开新语文教学运动之战的全面进攻。

总之,10年新语文教学改革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零散到集中,虽艰难行进,但也成果颇丰。

二、新语文教学概念的科学解读与丰富内涵

关于新语文或新语文教学概念的含义,已有不少语文专家、名师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做了很有价值的阐述,为全面综合理解新语文教学的丰富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形成科学、准确、合理的新语文教学概念提供了最基础的本真要素。

王尚文教授在他的《新语文读本》的有关文字里表达了他对新语文教育理念的追求,认为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阅读经典就是与大师对话,自主阅读就是开拓个人精神空间。他按照学生生理和精神成长的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和需求,建立了一个循序渐进的阅读体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用我们民族和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的心灵,让他们的身心在有趣有益的阅读中得到健全的发展。

韩军老师写过很多文章来阐述他所主张的新语文教育或新语文教学的概念,综归起来看,最关键的一点是以人为本,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关注人的生存和自身发展,关注人的生命体验,灵魂与精神世界的活动,塑造出人的美好健康品质。一句话,新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灵魂教育,重在“立人”,这正如韩军老师所说的那样:向着精神着意,向着语言着力,必从能力得益。

蔡伟教授认为,新语文教学每一个课堂都要具有智慧的生成,应该让学生在课堂里获得快乐与幸福,使他们在精彩的语文生活中健康地成长。他还主张新语文教学形式必须走向多元化、多样化、灵活化的发展方向,而不在是单一的固定的,要通过生动新颖的一招一式把课堂变成乐园。

以上三位大家、名师对语文及新语文教学思想的阐发但从某一方面看是正确的,也表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和探索深度,是新语文教学概念内涵的重要内容。但我个人认为,新语文教学改革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应该全面地系统地深刻地给以阐述,不能再是零碎的局部的浮浅地认识,要静下心来好好回忆、总结、反思,来一个新语文教学改革大盘点大整理,让新语文教学成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严密科学、内涵丰富的明确概念。

我认为新语文教学应该是在新语文教育理念指导下,符合语文新课标要求,适应现代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摆脱了传统语文教学种种框框的束缚,在理论上、形式上、方法上都有所创新的语文教学活动。是在探讨现今中国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的基础上,寻求破解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怪圈之法,在全新的语文教学观指导下,创造有效的语文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建设生动活泼的充满魅力的成功的语文课堂。

“新语文”或“新语文教学”理解最关键的字词是“新”.“新”指什么?“新”在何处?我们如何判断这个“新”?我认为首先应该是从思维新,理念新上看,其次就是指课标新、课程新、模式新、方法新、手段新、考试新、评价新等多项内容。新语文教学不能只指其中的某一项,它应该是全新的,只有完全符合这么多项新内容的语文教学,才能称得上是新语文教学。

在整个语文教学改革中,首先就是改革语文思维。语文新思维是整个语文教学改革之株的根,没有语文新思维,就不会有新语文教学改革。我认为,我国的.这次语文新课程改革就是基于新思维,这些新思维并且还是源自我国和世界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源自对未来教育的前瞻,这些新思维都已经充分地体现在语文教育新理论、新课标里了。

我们的教育新理念就是倡导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既尊重差异、追求个性,又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积极创新,达成“三维”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些语文新理念都来自语文新思维,它又为制定语文新课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语文新课标已经制定、公布、实施多年,它是国家编制语文新课程、开设新课程的纲要文件。实践证明,语文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既有先进性,又符合我国语文教育的实际,它给新语文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点亮了灯盏。

凡是按照语文新课标编辑并使用的语文课程都是语文新课程,现在语文新课程教材除了人教版的以外,全国各省市还有其他版本多套,都是按照语文新课标要求编印的,我们都视为语文新课程教材,都可在全国范围内供师生选择,推广使用。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只要是符合语文新课标、新课程要求的,经过师生共同探索、乐于使用且有明显效果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法和学法)都可以称为语文新模式、新教法、新学法,这些都是新语文教学内容的具体呈现,要能明显地让人看出它们与过去不良的落后的不合实际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不同,它们的优点所在。

这里说说语文新考试,特别是语文新高考。语文新考试直接影响着新语文教学,它是新语文教学的魔棒。新考试能不能达到新课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不能与新语文教学保持一致,事关新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快慢,甚至成败与否。语文新考试一定要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符合新语文教学的现状,甚至可以通过语文新高考的创新或超前举措,去引领、推动和加速新语文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新语文考试对新语文教学的导向和指挥作用。当然,也要尽量让新语文教学紧跟上语文新高考的前进步伐,力争保持二者同步进行,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下面说说语文新评价。与语文新高考密切相连的语文新评价也应该与新语文教学保持一致。过去的语文教学只重视读、写,对听、说两个方面有所忽视,不仅没有单独地进行过听、说教学指导训练,更没有一定的测试,使语文教学出现了明显的缺失,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育的弊病更显得突出,只看分数,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核、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语文新评价从语文的角度看不仅要考查读、写,还要考查口语交际;从整体素质的角度看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还要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等。要讲分数但不唯分数,应全面地合理地科学地评价学生,在肯定和鼓励中让学生快乐成长。

最后说说语文教学新手段。新语文教学应该是多媒体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新语文教学现在和未来应该是电化教学、网络教学、无纸化教学,键盘代替笔墨,屏幕代替纸张,电脑代替课本,新语文教学追求的远景应该是在线语文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语文教育的交互、链接的“一体化”特点进行开放式的无围墙的远程教学。

总之,新语文教学的“新”要全面充分地体现在语文新思维、新理念、新课标、新课程、新模式、新方法、新手段、新考试、新评价中。新语文教学不再是指语文教学的一招一式、点滴零碎的创新,而是指语文教学的一场创新运动,是指在语文新理念的指导下,以语文新课程为基础,自上而下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环节的全面行动,从而构建一整套完善的新语文教学体系,勾勒出更多的新语文教学过程设计,创立更先进的新语文教学课型、模式,让新语文教学成为广大师生生活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语文教学中的批判、继承与创新

新语文教学不是谁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对现实语文教学的不合理因素的批判、否定中建立起来的,是在对传统的现实的外国的语文教学的继承、借鉴、完善中建立起来的。这个“新”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扎根在现实和历史中、投影到未来的根深叶茂的“新”.

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依据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标准,调整语文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在新语文教学中首先是批判、创新,对现实的语文教学现状进行考察、分析、甄别、反思。批判是为了创新,先破后立,对应所批判的东西要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

新语文教学其次需要继承与借鉴。继承是必须的,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发展,全盘否定过去和现实都是错误的。继承包括对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对现代语文教学中比较合理成分的继承。特别是中国几千年教育史上积淀的很多教育思想和方法是值得我们继承的,我们应该对这份宝贵的遗产做好挖掘、分析、整理工作,立新语文教学之根基,供新语文教学之滋养,丰新语文教学之内容。

关于对外国优秀教育成果的借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教育要面向世界,要与教育先进的国家早日接轨,缩短距离,减少差别,我们就必须大胆搞好教育开放,主动地学习外国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努力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式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为使我国的语文教育尽快赶上甚至超过世界语文教育的先进水平而努力奋斗。我们不仅要借鉴前苏联教育家的先进教育思想,还要借鉴欧美各国的先进教育理念。我们也从国外教育的现状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我们感悟到了中国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我们要在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基础上,也要毫不犹豫地去吸纳外国教育的优秀理论和实践成果,特别是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一些新思想、新观点,不少都是参考了国外一些著名教育家的学说和理论成果才提出的。

总之,新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好新与旧、继承与批判、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在语文创新上既不能过“左”,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提出一些看似新颖时尚,实是脱离实际的想法,喜欢唱高调,喊出一些不能令人接受的口号,也不能过“右”,畏首畏尾,不敢前进,甚至阻碍创新。我们要让我们的创新能接受实践的检验,我们要在批判与继承的过程中完成新语文教学的创新改革任务。

四、新语文教学的模式探索与方法举例

新语文教学形式必须走向多元化、多样化、灵活化的发展方向,呈现一种动态课型、模式和方法。既是可操作的有序的,又是可以灵活变动、补充、完善的。新语文教学改革这么多年来,全国不少教师为此奋斗探索,也创立了不少具有崭新意义的语文教学形式,而且有些教学形式通过多年的课题实验、小范围推广,初显优点,已得到了语文专家及有关学术机构的鉴定、验收,已被更多的语文教师运用于课堂,效果反响还不错。

下面仅举我自己在新语文教学改革中摸索总结出来并使用的几种新形式略作陈述:

1、“四步”教学式。这种课型是我在新语文教学改革初期总结出来的。所谓的四步,就是自学、漫谈、点拨、拓展。四步教学式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积极参与,争相表达,展示学生的智慧和才华,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对文本的解读任务。

“自学”就是自主学习、自己学习。通过不同形式的自学,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为下一步“漫谈”课文做好充分准备。

“漫谈”也叫自由谈,是学生自学成果的反馈过程。只要与课文内容有关,学生想谈什么就谈什么,想怎么谈就怎么谈,胆子放大,不要拘束,随意谈,机会均等,自由交流,为下一步老师的点拨提供更多的参考。

“点拨”是四步式的关键环节,学生的困惑和教学难点都要在这个环节破解。既要点拨知识,又要点拨方法,通过点拨,展示老师的精彩,达到师生对课文融会贯通的目的。

“拓展”,指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迁移。包括思想观点的拓展、训练内容的拓展、生活空间的拓展等。通过课内外各种知识和情感的巧妙对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批判创新精神。

总之,“四步”教学式既教学理念新,又很实用,可操作,有效果,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使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模式。

2、题导阅读教学法。就是通过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各种训练题目导入新课,然后师生共同围绕题目,研读课文,筛选信息,寻找答案,达到对课文内容全面深刻理解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完全与语文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吻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也是可以随堂操作使用的,可尝试,可实验,可推广。

使用这种教法,上课前首先要准备好题目。第二步就是呈现题目,解析课文,寻求答案。第三步是教学小结。这种新语文教学法我在每学期的公开课、观摩课上常使用,应聘的试讲课上有时也使用,很好操作,还容易出效果,建议同行不妨一试。

3、活页快速作文法。这种作文法是一种以写作基础和思维训练为重点,以快速作文技法为指导,学生使用活页稿笺,学生全程参与写作、评讲、修改三个重要环节而进行写作训练的快速高效方法。比较方便实用,也很有科学性。它适应现代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文教学的实际,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法相比有它的独特性、创新性。它包括材料积累、方法指导和操作实践三个部分,有两种基本课型,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命题-写作-交流-导评-评改-小结六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具体的写作技法有:课前准备法13种、快速审题法16种、快速构思法15种、快速立意法8种、快速选材法12种、快速行文法6种、快速修改法8种,共计78种技法。

如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和思维训练,又能灵活运用好这些方法,就一定能快速写出好的文章。

除以上三种新语文教学的课型、模式和方法外,全国各地的语文专家和一线教师也探索创立了很多。例如体验性阅读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模式、“五环”教学模式、协同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学徒制教学模式、在线语文教学模式(离心发散拓展式和向心聚敛呼应式)、“图解”教学模式、非指导性预习教学模式、互动作文教学模式、突破性教学法、新概念语文教学法、六步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开放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等。这些方法有些是从教学实践中直接总结出来的,有些是通过课题立项实验多年的成果,它们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不同范围内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新语文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新语文教学概念内容的具体而主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仅有这些还不够,除了这些新课型、新模式和新方法需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完善外,还要再去创造更多更新更好的语文教学方式,让这些方式形成系列,组成完备的体系,以备师生课堂教学选用。

综上所述,新语文或新语文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兴起的一场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师生、从教育理念到教学行为、从教学管理到教学内容都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全面彻底的教育改革运动。本文站在新语文教育的理论高度,回顾了我国十年来新语文教学改革运动的不平凡历程,联系多年来新语文教学改革前沿的教学实践,认真总结了成功的经验,有一定建设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观点,进一步丰富充实了新语文及新语文教学概念的内涵,全面而精要地概括了新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探索、创立的新模式、新方法,为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语文教学新体系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3月10日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创新论》 蔡伟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

2、《新语文读本(高中卷3)》 王尚文等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3、《韩军与新语文教育》 韩军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

4、《新语文教学研究》 蔡伟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5、《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5月版

新语文教学概论 篇2

一、课堂实践教学的优势

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立足课堂讲授的基础上, 为深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准备好的相关资料开展实践活动, 从而达到让学生间接接触社会, 将所学的政治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 用相关理论观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与其他方式相比, 课堂实践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地位。

1. 符合“概论”课学科特点

与其他课程相比, “概论”课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它既具有思想性和政治性, 又有知识性和时代性;既要求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又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其核心内容就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国情的结合。这些特点决定了“概论”课要进行经常性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育, 因此最重要的落脚点是在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课堂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让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性认识, 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2. 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特征

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 思维活跃, 他们关心社会发展, 尤其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较多, 能够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多数学生已不满足于对所学理论知识仅仅知道“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了解、认识“为什么”, 更注重思考、分析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当代大学生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强烈, 他们不满足于仅仅是教材的解读、知识的灌输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方式, 喜欢新的形式与手段, 希望能有自己的参与。课堂实践教学适应大学生发展规律和特点, 为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关注和研究现实问题, 发挥主观能动性, 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供锻炼的机会。

3. 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

与课堂实践教学方式相比, 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普遍面临着学生多教师少、实践经费不足、教学基地短缺和评价流于形式的问题。由于“概论”课涉及的学生班级多学生数量大, 开展课堂外的实践活动, 无论从教师的精力、学生的组织, 以及实践场所的选择都存在很大的困难, 加上实践经费的不足和实践基地的缺乏, 一些学校的“概论”课实践活动事实上成了“精英实践”, 即只有少数学生, 主要是学生党员和干部参加的、在假期集中进行的活动, 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加。此外, 在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评价上往往只是要求学生交一篇实践报告或心得体会, 这种方法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实践情况,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课堂实践教学能够突破这些条件的限制, 有利于将公开课实践教学的特殊性转化为常态课实践的普遍性, 而且将实践教学活动“拿”到课堂上, 更利于老师对实践环节的组织和考核评价。

二、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

近年来我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 遵循课程学科特点和学生思想特征, 尝试了一些新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取得了一定成效。

1. 节能制作

针对工科学生动手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特点, 我以所授内容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废旧物品, 开展手工制作活动, 体现废品利用或一物多用。制作完成后, 组织学生在课堂进行展示和讲解, 围绕实践主题, 重点介绍作品的使用材料、用途和创新点。这一新的实践方式不仅紧扣教学内容, 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制作出了一批独具匠心的作品:既有用旧杂志做成的收纳盒, 用淘汰的手机电池做成的LED灯, 以及用破旧衣服缝制的手提袋等实用性物品, 又有观赏性作品, 如用办板报剩余的红色边角料搭建的世博会中国馆“天下粮仓”, 用金工实习中废弃的电子元件组成的各种造型的人物, 等等。课堂展示和小组互评更掀起了一股激发创意的头脑风暴, 深受学生好评和欢迎。

2. 画说新闻

设计专业的学生富于创意, 倾向于感性认识, 对教材理论问题兴趣相对较弱。为了增强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对课程的兴趣, 我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中独辟蹊径, 将学生特长与实践内容相结合。根据学生绘画功底好的特点, 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选取近期内新闻事件, 以漫画、简笔画或其他图画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解说和分析。这一实践形式将学生的专业特长融入实践活动中,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整个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同学们运用各种方法表现新闻, 例如有的小组采取了课后电脑绘画并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有的小组则利用黑板现场作画, 边画边解说;有的小组还辅以其他形式如记者采访, 小品表演、专家点评等。加之教师运用课本相关理论对学生所选新闻进行进一步分析, 更加深了学生对新闻事件的深度理解, 提高了学生对“概论”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热点辩论

针对管理专业和法律专业等文科学生思维活跃、文字处理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特点, 我萃取每周在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焦点或热门话题, 如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 该不该限制富豪移民, 控制碳排放会不会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麻将”该不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等等,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材料, 撰写发言提纲, 在课堂上展开辩论。一个热点话题主要由两个小组组成正反方进行抗辩,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发表观点。辩论结束后我评价、总结, 形成一个多数同学认同的正确结论。尽管在辩论过程中个别小组和同学会出现某些偏激的观点, 但只要论点科学, 材料充分, 论证严谨, 教师引导得当, 正确的观点终会为大多数同学接受。这种抗辩式思想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在课堂上为学生开启广阔的言论空间, 既满足了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希望用所学知识分析热点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迫切需要, 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搜集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对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中, 我不仅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 做到有的放矢, 而且在具体实践环节的操作过程中, 完善了组织形式和评价方法, 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效果, 主要表现在: (1) 注重团队合作。以上课堂实践均以小组为活动单位, 四至六人为一小组, 推选一人为组长。小组成员根据不同分工和职责, 共同参与完成实践内容, 如在热点辩论中, 各小组按照辩论程序对成员进行了辩手分工;在画说新闻环节中, 有的小组安排了主播、记者、专家等角色扮演。小组成员利用集体智慧, 群策群力, 共同完成实践内容, 增强了团队意识, 培养了合作精神, 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2) 完善评价方法。考核评价是整个课堂实践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我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实践成绩由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两

WENJIAOZILIAO

部分构成, 以学生的自主评价为主, 教师评价为辅。注重过程评价, 重点考核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组织管理能力, 等等。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

1. 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进度脱节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由于课堂实践是贯穿整个学期的, 因此常常存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跟理论教学的进度、内容和要求方面脱节和不符的矛盾。如热点辩论主题和学生选取的新闻往往跟教师当时的课堂教学内容无关, 从而让学生产生理论讲授与实践环节脱节的感受。为确保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 一方面可以提前制订实践计划, 明确各项实践的目的、要求、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 同时在每学期开始时向学生公布授课计划和教学进度, 使学生的自选实践内容与理论教学相一致, 并将此列为评价标准之一。另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实践进度进行调整。这样既能克服实践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确保课堂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进度脱节的矛盾, 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2. 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课堂实践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指导水平是这一教学方式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因此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包括教师前期对实践方案的设计, 对实践过程的管理控制, 以及实践完成后总结的全面、客观和深度。这就需要教师做好以下工作: (1) 不断学习。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的兴趣、视角和关注的问题是多样化的, 常常涉及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和不同领域, 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这样教师布置的实践内容才能符合学生的特点, 教师的点评才能让学生信服, 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生的帮促者。 (2) 积极参与。无论是课堂实践教学过程还是学生在课余的准备工作, 要更好地达到实践效果, 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细心指导, 包括实践小组的组建和分工, 撰写发言提纲, 参与实践成绩的评价, 给予改进建议, 等等。 (3) 认真总结。在开展课堂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对相关环节及时总结, 上升为理论和经验, 如实践活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有哪些值得推广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等等。只有在不断总结和改进的前提下, 课堂实践教学形式才能更具针对性, 更加完备。

摘要:课堂实践教学能突破客观条件对实践活动的限制, 符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学科特点和当代大学生思想特征。作者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 探索出节能制作、画说新闻、热点辩论等新的课堂实践教学形式, 提高了“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魏钢, 徐仲伟, 代金平, 卢凤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特征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129-134.

[2]汪小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鄂州大学学报, 2011, (4) :20-23.

新语文教学概论 篇3

关键词:高校;《概论》课;大学生;“三个自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6.07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简称《概论》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内容: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涵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重要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三个自信”教育是高校《概论》课程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又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因此,需要结合《概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分解和消化“三个自信”的理论内容,突出“三个自信”教育的精神实质。

1结合“三个自信”精神,整合教学内容

在《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材的十二章内容,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教育主旨,使广大高校学生在熟悉和了解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的基础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首先,关于理论自信的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等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凝结而成,反过来又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教学过程中应围绕“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等教学内容,向学生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中国的具体实践密不可分,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功也验证着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帮助学生们坚定理论自信。其次,关于道路自信的树立。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崭新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向学生阐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同于朝鲜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同时,也要向学生们介绍,中国人民在这条道路上完成的奋斗目标和取得的历史成就,帮助学生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第三,关于制度自信的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也不同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它在促进公平正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教学过程中,一要结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中国目前发展的态势,向学生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要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的教学内容,向学生阐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具体制度和具体国情以及中国人民在这样的制度下创造的奇迹;从而引导广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2根据教育规律,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和学生接受老师所传递的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与手段。方法得到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方法,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更迭、信息获取的多样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今的“三个自信”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要结合“三个自信”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个人特长以及学校的教学实际等,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有专题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等。首先,专题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三个自信”的理论内容。专题式教学是指,“突破教科书原有的章节体系设置,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社会热点问题,选择若干重要专题进行讲授和深入分析的教学方式”。将“三个自信”的教学内容以专题式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对于理论本身来说,保持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学生说,减轻了学习的压力,缓解了厌学的情绪;对于老师来说,合理安排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其次,体验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学生从亲身的经历或实践活动中感知和体验教学内容的一个教学方法。在“三个自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三个自信”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经历和体验,进而获得一些直观和透明的感悟,再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掌握“三个自信”的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最后,问题探究时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是大学阶段学生认知的改变,也是大学教育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三个自信”的教学内容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展开,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三个自信”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参照教学目标,完善考核方式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 篇4

新媒体概论基础

第一章

新媒体导论

·新媒体的基本问题

1.数字出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出版方式。

2.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传播渠道网络化。

3.新媒体的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特征,起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

4.数字电视:又被称为数位电视或数码电视。

5.智能电视:就是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电视,其本质是计算机的一种新形态。

6.目前的新媒体包括互联网和移动媒体。

7.智能手机的本质特征是:在硬件上具有CPU,在软件上具有操作系统。

8.新媒体的定义: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

9.数字出版的影响:(1)对人类的知识传播和信息交流方式产生了影响。(2)对人类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3)对社会文化的整合和传承提出了挑战。

10.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6.95亿。

·新媒体的优势

1.从传播学分类来看,目前较为同行的是将传播类型分为五类:内性传播(自我传播或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新媒体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类型。

2.新媒体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

3.新媒体的优势:(1)新媒体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传播与更新速度更快、成本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零成本全球传播。(4)搜索便捷。(5)多媒体传播。(6)超文本。(7)互动性。

·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1.改变现有传播格局:

(1)

形成新的交流环境。信息的传播空间发生了变化,传播机构和个体受众的区别缩小了,静态信息接收方式向动态信息接收方式转变。

(2)

新媒体生态更加复杂,对既有的信息传播秩序带来了强烈冲击。

(3)

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个人媒体得到了较大发展。

(4)

受众分化更加明显。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从小众传播到大众传播,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漫长过程,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接收方式,推动分众传播、小中传播更深入的发展。

☆2.冲击舆论调控机制:

(1)

冲击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新媒体使信息形成了一个“5A”的网络环境。从对正面宣传的影响上看,新媒体形式多样、信息内容庞杂,很容易将正面宣传的内容淹没,而错误的观点、非理性的舆论却有了传播渠道和生存空间。

(2)

冲击信息传播秩序。大众媒体传送的信息越多,在不同经济地位的人之间,“知沟”就会越大,而新媒体则更加强化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3)

冲击媒体发展环境。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不断冲击着新媒体的发展环境,影响新媒体公信力的建构。新媒体上的舆论变得更加多元,传统的“把关极致”受到的冲击增大。

·纸媒还有明天吗

1.数字出版产品的分类:(1)按传统出版物的继承关系:数字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2)按照是否具有互动性:网络地图、网络游戏、在线知识服务。(3)按照信息类型,动画、文本、音频、视频等。

2.按需印刷:指的是受到读者或顾客的订单后才印刷、装订和销售的出版物。

3.数字产品的分类:(1)按照继承关系分类: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期刊、音像制品。(2)按照是否具有交互性区分:网络地图、网络游戏、在线知识服务、应用程序。(3)按信息类型分类:文本型、图书音像型、动画型、音频型、视频型和多媒体型等。

4.数字产品的特点:多媒体、超链接、开放性、数字产品内容的不确定性、互动性、信息海量、传播效率高、使用便捷、可获得性。

5.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关系:(1)技术与内容的关系:内容是数字出版的本质,技术是手段。(2)产品与需求的关系:(3)内容提供商与平台运营商的关系:(4)传统内容资源与数字内容资源的关系:(5)传统出版数字化升级与数字出版新业态的关系:

6.电子书:是利用忽视掩护、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终端阅读设备进行读取的数字化图书。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电子书内容,电子书阅读器,电子书的阅读软件。

第二章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1.产业:是具有某种同意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组织经济活动的集合。

2.数字出版产业:是出版企业组织所开展的数字活动的集合,是所有参与数字出版产品及服务的生产、传播活动的企业或组织,所组成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是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数字出版产业的特点:(1)产业集中度高。(2)低消耗和高附加值。(3)业务活动的平台化。(4)技术和平台商推进产业链重构。(5)以技术标准为保障。

·新媒体理论研究模型

第三章

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新媒体时代受众理论

1.受众:简单地说,便是接受信息的人。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是信息到达的终点(信宿),此过程可以简要表示为:信息→新闻传播者→大众传播→受众→极少量的信息反馈。

2.网络受众:新媒体的信息接收者。

3.“网民”泛指上网者。只有上网者处在单纯的接受信息状态时,我们才能称之为“网络受众”。网民有时既接收信息有发布信息,从外延上看,网络受众是网民的子集,或者说使其组成部分,在逻辑上,研究网民必然包含了对网络受众的研究。

4.从受众角度看,新媒体具有选择性、主动性和互动性,这些传统大众转播方式所不具备的特点。

5.新媒体的互动性:受众反馈几乎都是一种“延迟”行为。互联网是双向、多向交流的媒体。互动性是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的一大优越性。新媒体的互动性带来受众的主动性,传播学认为,任何传播行为尤其是大众传播,都应该是双向的。

6.新媒体带来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新媒体中受众的主动性表现得十分明显,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在新媒体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

7.传统的大众媒体是点对面的传播,传统的大众媒体发送信息有两个特点:一是单行的推送式,媒体把经过编排了的信息推送给受众;二是点对面式,一家媒体向众多手中推送同一种信息,这种方式一方面是被动的,另一方面是群体性的,受众只能是接受同样的信息而别无选择。

8.接近权: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从传播学角度来看。

9.强调受众接近权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传播效率。一个有效的传播模式不仅要包括从传者到受众的信息流动,也应该包括从受众到传者的信息反馈。(2)有利于建立健康积极的媒体环境。(3)有利于妥善地解决信息员和传者之间的关系。

10.受众接近权实现的困难性在于:(1)传统大众传媒的时间和版面的限制性决定了受众的意见和客观事实不可能被全部反映。(2)传统媒介的高度选性、时间和版面的限制让媒体对信息进行选择被普遍认可。而媒体必然在选择时会有所偏重和回避,使受众很难被公平对待。

11.网络对现实受众接近权的积极意义:(1)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受众由被动的接受到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2)网络使得个人的意见获得的有力传播。(3)网络使传统媒介的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要监督媒介权力,就要先打破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垄断地位。

12.大众传播有三个特点:根据报道的类似性——由此产生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由此产生累积性效果;信息到大范围的广泛性——由此产生便在性效果。其结果为,造成一个一方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声音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

1.中国网民数量增长的原因:(1)中国经济实力增长,上网费用下降。(2)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网络运营商的重组及竞争加剧,网络接入的软硬件环境在不断优化。(3)公众上网较为积极。(4)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发展,使得的计算机网络制式和技能在迅速普及。

2.搜索引擎四部为:搜索器、索引器、检索器、用户接口。

·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1.网民可以按中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地域、性别、年龄、支付能力(收入)、教育水平、职业结构。

2.与传统媒体的受众心理相比,网民表现突出的心理特征有:(1)参与性心理。与传统媒介受众不同,网民不仅仅是接受者与旁观者,网民更多地加入传播过程中。(2)个性化心理。网民的媒介消费行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更多的自主性。(3)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网络给网民提供了一种充分放开自己的环境,在匿名的状态下,他们更加追求在物理世界里无法满足的需求。

3.网民的新闻信息需求至少有以下几个新特点:(1)信息来源很多,选择余地很大,接受时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很强。(2)在大量信息面前,受众需要在选择上获得帮助。(3)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么能力加强,个人独立自主性也相应增强。(4)对传媒的需求增强,需求的个性化程度提。受众需要更优质的服务,包括符合他们个性化需求的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关注经济信息。

4.动机:原始含义是引起动作,心理学则把人们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音素称为动机。

5.网民上网的动机:(1)求知,是以对知识、信息的追求为目的的一种动机,它是网民中最常见的一种心里活动。(2)消闲娱乐,娱乐,是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的一种动机。(3)求名,追求自己成名,获得成就。(4)求便,如网上购物。(5)逃避动机,新媒体可以使网民逃避现实,不理会常规工作。

6.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但是随着网民的大众化,为了休闲娱乐而上网的网民比例已经逐步上升为第一位,这印证了新媒体的娱乐化趋势。新媒体娱乐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网民结构的大众化,网络正在由“精英”的“专利”转化为大众媒体,网民结构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网络游戏热也促进新媒体的娱乐化。

7.马太效应:指的是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种现象。莫顿将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在新媒体领域,马太效应指的是网民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经常访问的网站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网站上。

第二单元

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

新媒体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新的传播类型。

第四章

新媒体的类型

·网络人际传播

1.电子邮件:是互联网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电子邮件互相传递信息,在网上交流,是一种存贮转发式服务。

2.电子邮件的特点:(1)传输速度快。(2)非常便捷。(3)成本低廉。(4)信息多样化。(5)有广泛的交流对象。(6)比较安全。(7)保存时间长。

3.电子邮件的传输是通过电子邮件简单传输协议SMTP来完成的,它是互联网的一种电子邮件通信协议。存贮转发式,是电子邮箱系统的核心。

·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五章

web1.0时代新媒体的主要形态

·门户网站

1.门户网站: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2.新浪又王志东创立,和搜狐网易腾讯并称为“中国四大门户”。

3.腾讯成立于1998年11月,其主要产品有IM软件,网络游戏,门户网站以及相关增值产品。

4.网易,1997年6月创立。

5.搜狐,1998年由张朝阳创立。

6.新闻网站:指以经营新闻业务为主要生存手段的网站。

·垂直网站

·电子商务网站

第六章

博客

·博客的特点

1.1998年的“德拉吉”报道让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博客的力量。

2.2001年的“9·11”事件,是博客发展的分水岭。

3.博客就是一种在网络上的流水记录形式,简称“网络日志”,blogger或weblogger是指习惯于日常记录并使用weblog工具的人。

4.博客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简短明了以及个性化。从技术层面上讲,博客就是个人主页或个人网站。

5.博客不同于现实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主体充分表达自我的可能:网络的虚拟性使主体可以隐匿其真实身份;网络的开放性可以让人随时传播自己的观点;网络的互动性使主体可以方便地与人交流、沟通、互动。

6.博客的特点:(1)具有共享性,以共享的方式扩散。(2)具有互动性,博客一刘艳的方式进行交流,传者和受者可以实时互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者。(3)具有大众化特征,博客满足了“四零”(没有技术、成本、编辑、形式)条件,是“零进入门槛”。(4)博客具有娱乐性,是一种自由体验式写作。(5)博客具有草根性。(6)博客具有感化性的特点。博客写作源于内心冲动,是一种体验式写作。

6.博客对传统媒介的影响:(1)拓展新闻猜忌渠道,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传播主体平民化。(2)丰富了新闻报道的方式,使传播内容丰富化。(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

7.博客存在的问题:博客给传统道德带来了一系列冲击,其虚拟性弱化了道德规范,信息多元化导致道德信念迷失,匿名性导致了道德人格的异化。

(1)博客仍需要传统主流媒体。(2)博客具有草根性,实质是娱乐化平台。(3)已经成为了商业炒作的工具。(4)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5)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

·微博

1.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用户端组建个人社区。

2.微博的优势:(1)简单易用。(2)主动性强。(3)及时性强。(4)发布平台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微博的社会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民主化。

3.微博对新闻行业的影响:(1)微博成为重要的消息来源。(2)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3)微博是媒介组织传播产品的新方式。微博短小精悍的特点使其也成为实时新闻更新的重要来源。

4.茧效应:指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明显的一种社会现象:人们通常选择接受那些符合自己既有判断标准、自己易于接受的信息,就像他们自己编制的信息茧,他们企图借助这层茧来逃避现实生活得某种不确定性,坚守不得不做出的众多选择。

5.关于微博的冷思考(缺陷、局限性):(1)发布信息随意性强,真实性没有保障。因此用户表达会更加随意,这种状态往往导致用户的表达缺乏节制。(2)微博具有草根性,实质是娱乐化平台。一方面单条微博信息十分有限,但是微博信息总体上却又具有海量性,这造就了微博的草根性和娱乐性。(3)微博已成为商业炒作的工具。(4)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基于微博自身的快捷分享,其为信息的病毒式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5)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国内微博目前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免费+广告营销”,即免费拱网民使用,向企业收营销费用。一方面微博比较零散,另一方面微博信息可信性较低。(6)面临管理的困境。

第七章

微信

·微信的发展

1.微信快速发展的原因(强大优势):(1)除了具有短信实时推送功能之外,推送内容的类型还呈现多媒体的特征。(2)背后的腾讯具有强大的资金支持。(3)明确了微信是强关系属性。(4)能适用于多手机机型平台。(5)自身也在不断完善。

2.微信是移动互联网代表性产品,微信极大的促进了网络人际传播与人际沟通。数字化、互动性是手机的基本特征,其最大的优势是便携性和私密性。兼具互动性好、信息获取即时等特质。

3.微信的传播优势:(1)人性化设计,操作便捷。微信打破了传统网络交流的固定范围。(2)多媒体传播。微信可以实时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3)系统开放,免费试用。微信急用几乎是零资费,性价比非常高。微信可以跨运营商和跨手机操作平台。(4)用户黏度高。从传播模式看,微信的传播主体非常明确,就是基于手机QQ用户。(5)传播主体——双向性、互动性。(6)传播内容——私密性、即时性。微信信息交流内容也更为私密。其内容发布具有即时性。(7)传播渠道——多媒体平台集成共享。(8)传播效果——扩散性、准确性。

·微信的社会影响

1.意见领袖: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可以用过传播信息对别人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人物。

2.微信带来的企业营销的新变革:(1)基于LBS计数喝茶看“附近的人”功能,发掘潜在客户,实行精准营销。(2)基于O2O模式和“二维码扫描”功能,开展品牌病毒式传播,发展电商业务。二维码抽象的凸陷链接了线上和线下,通过摄像头的扫描就能够轻松获得相应信息。它在线上可与商家产生联系,在线下能进项消费,充分体现了移动端在O2O上的发展。“微生活”的内涵就在于将微信融入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来,提供本地化服务。(3)基于公众平台和朋友圈的功能,打造全新社交关系网,开创企业口碑宣传新方式。微信公众平台在精准性和专业性方面更上了一层楼。而朋友圈功能能让微信的私密社交能力被激活,成为分享式口碑营销的良好渠道。(4)基于数据统计功能,开启大数据时代定制服务营销新模式。数据统计功能的推出使查看的数据更多更全面细致。

3.微信的营销模式:(1)漂流瓶——品牌活动式,提高品牌知名度。(2)位置签名——草根广告式,吸引周边用户。(3)二维码——O2O折扣式打造忠实客户群体。(4)开放平台、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社交分享式,实现口碑营销。开放平台和朋友圈是有效的社交平台。视线企业信息的病毒式传播。

4.微信营销的特点:(1)低廉的营销成本。(2)大量的潜在用户。(3)精准的营销定位。(4)信息交流的互动性。(5)信息传播的有效性。(6)多元化的营销模式。

5.微信公众平台很适合被传统媒体借用进行更有效的大众传播。

6.纸质媒体使用微信情况:(1)纸媒“发声”。(2)互动服务。利用微信的即时互动性来维护粉丝群体。(3)深度报道。纸媒推崇“内容为王”,依靠其专业的采编团队,使深度报道成为其优势。

7.微信在广播上的应用:微信以其便携性、速度快、容易操作等特点吸引了众多听众。

8.媒体类公众平台运营主体主要包括四类:(1)门户网站频道。(2)传统广电以及平面媒体。(3)独立科技媒体。(4)自媒体。

9.传统媒体与微信的融合发展:(1)传统媒体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实现其固有品牌的病毒式传播。(2)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朋友圈功能作为“原料加工厂”的平台。(3)传统媒体可以用微信的用户筛选推送功能提高传统纸媒体信息传播的准确度。(4)传统媒体还可以借助微信的实时接收特性加强重大事件的报导和突发新闻的影响力,即权威解读和声音。

·微信与微博的比较

1.传播方式的比较:微信侧重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微博则侧中大众传播。

微信是一对一、点对点的传播,目标群体更具有针对性,大致可分为好友之间传播、朋友圈传播以及信息接收三种。其中信息接收指的是微信用户接受来自腾讯网站推动的新闻广播和来自公众账号推送的信息等,并可以向自己好友转发或分享到朋友圈。微博侧中大众传播,信息发布者无法预知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微博则侧重大众传播,微博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平台,信息的发布者无法预知信息的发送和接受。所以应该说,微博是通知系统,而微信是通信系统。

2.用户网络社交比较:微信以强人际关系为主,微博则以单向关注的弱人际关系为主。

微信以强人际关系为主要社交关系,以个人人际关系为核心,通过强广西和弱关系两种方式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递。从微信强关系来看,主要以亲戚朋同事等关系进行点对点方式信息沟通。从微博的弱关系来看,微博以单向关注的弱关系人际关系为主,易于人群的集结。3.传播效果比较:微信信息可信度高于微博

魏新雨微博完全是具有不同基因属性的产品,微博有更强烈的传播和媒体属性,而微信有更强的粘性、更好的交流体验。

第八章

社交网站

·社交网站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

1.社交网站:是给予互联网的一种服务,它可以让用户在特定的网洛西汀中构建一个公开的活着半公开的形象,用户还可以在上面列出自己的各种联系人,彼此进行交流互动。

2.社交网站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在于:他使用户能够系统地在网络上将自己显示的社交网络公之于众。

·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

1.六度分隔理论:又称为六度空间理论、小世界现象、小世界效应。该理论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认识的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2.社交网站的一个最重要特色是:社交关系的公开呈现。

3.社交网站鼓励实名制,在这个意义上,它实现了网络虚拟世界想真实世界的回归。

4.社交网站促进人际关系的构建、维系及良性发展。

5.桑德拉提出,人际关系中的各方面不停地管理公共领域和死人空间之间的便捷。所谓的便捷,值得实在思想和感情上是否元和和他人分享的界限,或者可以理解成私密性和非私密性事物之间的界限。

·社交网站带来的一些问题

1.社交网站带来的问题:(1)虚假身份对社交网站造成困扰。(2)隐私受到侵犯。(3)角色冲突。(4)现实关系的疏离。(5)垃圾广告。

2.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适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角色冲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①角色间冲突指的是一个人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之间发生的冲突。②角色内冲突,指的是同一角色,由于社会上人们对他的期望与要求不一致,或者角色承担着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不一致,而在角色承担者的内心产生的一种矛盾与冲突。

第二种情形是行为模式上的冲突。

第九章

视频网站

·视频网站的概念及特点

1.视频网站:就是一传播视频信息为主的网络媒体。

2.视频网站的特点:(1)内容生产速度快。(2)内容来源多样化,草根性与专业性并存。(3)视频可植入其他网页。(4)用户互动。

·视频网站对传播行业的影响☆

☆1.视频网站促进了个体的自我表达

☆2.视频网站使传统权威对信息的管控力度受到挑战。

☆3.视频网站的“长尾”(二八理论)

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者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忽略处于曲线的“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

☆4.视频网站上热门内容的马太效应。

视频网站上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①用户生成的视频。②用户生成的专业表演。③专业录制节目。

☆5.视频网站上的“内容别名化”。

内容别名化,指的是这些视频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只是起了不同的名字而已。一组针对同一事件。内容大同小异的视频极其复制品被叫做“别名视频”。

中国国内虽然有三百锁甲视频网站,但大多数的网站主题节目来源有三:①国内各家电视台。②影视机构。③网友自传的共享视频短片,但这些内容缺乏专业的制作,大多质量不高。

☆6.视频网站的媒体化路线。

视频网站走上媒体化路线的条件越来越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热门视频多为专业化制作。②视频网站的自我推广策略。③视频网站自制内容显媒体特性。④视频网站接收终端的扩展。

☆7.视频网站上的版权争议。

版权是逐步完善视频产业生态链中的重要环节。

8.中国的视频网站的发展:

(1)

在内容层面:各大视频网站纷纷将自制剧提升到战略高度,自制内容超精品化方向发展。

(2)

在播出模式上,基于视频网站的优质内容,视频平台收费首播,X网免费后播的X网共赢模式,逐渐规模化。

(3)

短视频带动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显著增长。

(4)

在商业模式上会员付费收入便显出强劲的增长趋势,网络视频生态圈逐渐形成。

第三单元

新媒体管理

第十章

新媒体的宏观管理

·新媒体带来的负效应☆

☆1.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①国家安全:即如何保护国家机密不因受网络黑客的袭击而泄密,保证国家机构捕手网络黑客的袭击正常运作。

②商业安全:即如何保护商业机密。

③个人安全:即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④自身安全:即如何保证介入互联网的电脑不受网络病毒的侵害而瘫痪。

在针对新媒体的袭击中没黑客是攻击的执行者,计算机病毒则是黑客的首选武器。计算机病毒与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具有寄生性、潜伏性、隐藏性和传染性的特点。

在互联网上严重危害社会和他人的行为,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互联网上实施不法行为,袭击网站并在线传播计算机病毒;另外一种是利用互联网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等其他不法行为。

☆2.侵犯知识产权。

☆3.信息泛滥。(信息泛滥:指的是信息量急剧上升,流速不断加快,以至于超过了人类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使人们承受着过度的信息冲击,感受到了强大的心理压力的一种不正常状态。)

网络提高了受众的地位,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者的单向性名单也带来了传播权的滥用。

☆4.网络犯罪日益猖獗。

其表现为:①网络色情犯罪猖獗且呈低龄化特征。②网络诈骗。③网络敲诈。④非法贩卖。⑤网络诽谤。⑥网络恐怖主义。⑦警惕网络暴力。

☆5.网瘾症:从根本上是一种媒体依赖现象。

☆6.数字鸿沟: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距。

☆7.网络谣言。

·新媒体的管理对策

1.新媒体的优势是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量多,并且可以与手中之间形成互动,这些都是报纸、广播、电视等无法比拟的。上网的隐蔽性决定了对新媒体的控制比对其他媒体的控制要困难得多。

2.互联网监管的难点:(1)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2)传播时间和地点的不确定性。(3)传播者自身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4)跨国传播挑战司法管辖。(5)文化传统不一。本国认定有害的信息在他国可能并不被认为是有害的。文化、道德、法律观念的差异导致对信息内容有不同认定标准。(6)政策法规滞后。

3.互联网信息流通中的政府控制,体现在:

(1)政府作为互联网的发起者和管理者。

(2)监管互联网的实践和争论。

(3)制定符合实际的传播控制策略。

控制和自由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是不可分隔的。但是这里的控制策略的制定,必须结合新媒体的实际情况,不能沿用对传统媒体的控制办法。但对于新媒体来说,(法律)等有形的控制手段很难奏效:一方面,每天网络信息在大规模地更新流动;另一方面,每天又会有大量的新网站出现,国家根本无法实现全面监管,而对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国家欲实施审批登记或经济控制的方法,也不具有现实性。

目前对于网络新闻传播,有以下几个层面的控制策略:①技术监管。②加强新媒体的法律法规建设。③加强网络道德规范。④经济制约。

(4)

对互联网监管的效益/成本的思考。

4.互联网的法制管理。

(1)网络信息传播具有隐蔽性、连续性、无国界性。世界各国纷纷加强对互联网的立法。

(2)《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3)《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与2000年11月7日联合发布《规定》。

(4)《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5)维护新媒体安全的法律、法规、措施。

5.网络中的道德伦理约束:网络负效应不是仅仅靠法律和计数就能够解决的。提倡网络文明,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有效管理网络信息的重要保障,网络道德包括网络信息经营者的伦理守则或行为规范、网络用户的网络礼仪。

虚拟化及相对宽松自由是网络的重要特征,它一方面给网民在网上呈现真实的自我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给非道德行为甚至是违法乱纪行为撑起了保护伞。而道德是社会秩序的主要维护者之一。

6.各国正在积极研究开发信息控污计数、反病毒技术,积极防范信息污染,主要包括:(1)研究确保网络信息真实性的控制技术,如使用口令,数字签名,以及在工作站和网络服务器上使用用来鉴别用户的标号,对超界值的检验等,以预防信息的变形与失真。(2)对于网络上的银灰信息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越境信息采用以防火墙为主题的多重信息保护措施予以过滤。(3)进一步研究反病毒技术,在病毒和检测、病毒清除、病毒免疫和病毒预防等方面增强反病毒计技术开发,防止计算机病毒对信息的污染和破坏。

所以,网络信息内容的监管应该是一种综合管理,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应该确立一个综合管理框架,综合法律、政策、计数、伦理等多种管理手段,使它们互相配合,互相协调。

7.网络实名制是一把双刃剑:(1)首先,实名制的实施需要一些系列配套措施,尤其是监督措施,否则它就是一个“稻草人”。(2)其次,实行网络实名制违背网络经济的规律。(3)再次,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实行网络实名制会阻碍舆论监督。(4)最后,互联网本身具有全球性,即使在国内得以成功地实行实名制,一些境外注册的用户却无法被有效管理。

8.互联网的管理应该以技术为主。

·正确的看待新媒体的双刃性

1.新媒体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是主流,它们显然推动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体现在:(1)新媒体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对经济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上。(2)还表现在其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物质生产领域的扩大和产业就够的调整。(3)新媒体这一新兴产业正由利地推动者世界范围内荆棘的发展。(4)新媒体对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影响更不能低估,新媒体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5)所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自下而上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技术基础和实现手段,它是人类实现自由、实现理想的强有力的武器,它所呢韩的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道德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2.新媒体管理制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规章不够明确、细化,存在的盲点较多。(2)违反行政公平、公正原则,不利于打破垄断。(3)存在多头执法的不规范管理模式。

其产生的根源在于没有脱离传统行政手段和行政意识的桎梏,没有从促进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没有以侧重保护新媒体的最终用户为出发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媒体的活力。

3.对媒体管理实践中的困惑:(1)管理责任不明。(2)管理依据不足。(3)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侵权盗版严重。在知产的保护中,最大的问题是侵权存有零成本、隐蔽性、迅速性、前球星以及罪证难以搜集等特点。

4.随新媒体,应当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促进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应当坚持趋利避害,使新媒体为我所用,充分发挥这一新型传媒载体的优势。

对此应当做到:(1)明确新媒体定位。新媒体开展跨界技术整合和内容整合是大势所趋,它将创造出一个巨大的媒体市场,因而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媒体加以对待。对新媒体,要从政策上加以明确,从发展上加以引导,从管理上加以规范,打破不同行业和产业的壁垒,在通信业务与传播媒体的互动、互补中找到新的合作和发展模式。(2)推动先问媒体拓展新的发展空间。(3)学会运用新媒体,打造新型舆论阵地,新闻和信息的合理运用是政治成功的关键。①要创新闻宣传理念。②要创新新媒体内容。③新媒体相关业务发展很快麽要密切关注其发展态势。(4)推动行业自律,强化自我约束。(5)在注重发挥各个部门独立作用的同时,完善协调机制。

·发达国家对互联网的管理

1.首先,立法是互联网管理的基础。发达国建看似很少对互联网实施监管,而事实上已利用法律对互联网上的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范。其次,行政室各国管理互联的重要手段,比较常见的包括内容分级制,内容审查制,网站注册制度、税收优惠制等,而行业自律则是互联网管理的必要补充,也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

2.美国的互联网管理可以从立法管理、技术监管、自律引导、市场调节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1)

立法管理。“少干预,重自律”。美国互联网立法的现状乐意从联邦和州两个层次来分析。(2)技术监管。下面将介绍其中的两种主要科技手段:分级和过滤。①分级: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分级是一种常用的网络管理手段。②过滤:2009年6月,中国政府曾计划要求个人电脑制造商在全部新出厂的电脑上预装互联网过滤软件。(3)自律引导。一方面从互联网供应商、经营者,另一方面从互联网使用陪你过着入手。(4)市场调节。

3.英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唱主角:英国在对互联网的管理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这样的管治理念,最低限度的管制、基于事实的管制、与市场竞争状况相称的管制。这使英国的网络管显示出自由与多元的特色,即以钢业自律为主,以行政管理导航,同时加强技术管理,并辅之以必要的法制管理。这是一种倡导提升业界与网络用户素质,以行业自律为主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密室为英国的互联网管理带来了诸多的福音。

4.发达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总体特点:(1)互联网管理重视立法、但主要依靠现有法律。(2)国家安全成为古联网管理的重中之重。(3)一些国家对互联网内容实行强制管理。德国是全球第一个制定互联网成文法的国家,于1997年颁布《信息与通信服务法》。新加坡是主张政府必须强制介入互联网内容管理的国家之一。

5.行业自律与实行社会监督是发展趋势。“少干预,重自律”是当前国际互联网管理的一个共同思路。承认征服管理的有限性,着重发挥政府的服务和协调职能。重视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促进互联网市场的健康发展,是各国综合推进互联网产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的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

·网络舆论的管理

1.网络舆论:指的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问题所发表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是网上民意的表达。网络舆论,实际上是网民言论的反映。

2.网络舆论的特性:(1)丰富性。(2)互动性。(3)即时性。(4)民意表达的真实性。网络对虚拟环境和匿名特征使民意表达能够用更直接的方式,公众也会变得更加轻松自在,更少感觉到限制,并更加开放地表达自己。(5)冲突性。网络舆论的冲突性是指网络舆论的伦理相对主义强化和伦理基础准则的冲突。(6)情绪性。(7)群体性。网民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聚焦,具有明显的群体化倾向。一方面,群体中非理性的特点在网民中十分严重。另一方面,网络下聚集的群体极易导致群体认同的现象。(8)难控性。

3.网络舆论存在哪些问题:(1)谩骂与攻击。(2)发布虚假信息。(3)民事侵权。网络舆论侵权既有侵犯人身权的,也有侵犯财产权的。

4.如何发挥舆论的积极作用,并降低其负面影响:(1)管理舆论。(2)掌握舆论。(3)舆论自律。

5.网络舆论多元分散的特点给于林荫道提出了整合和针对性的新要求。整个是一个含义宽泛的用语。针对性是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要求。内容的针对性,①是针对公众对事实了解的需求,②是针对实施被歪曲,③是针对实施被曲解,④是针对主流意识形态被攻击,⑤是针对各种偏激的非理性言论。手段的针对性主要是指分众。分众是个性化的扩展,若干共同个性要求的集合形成一个共性群体。

第十一章

网络谣言及其管理

·谣言的演变

1.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对人,对事,随社会实践的一种不确切信息的传播。

2.谣言的消解之策:(1)政府机构应增强公信力,实事求是地公开信息,奠定消解谣言的基础。(2)注意“塔西佗陷阱”带来的影响。(3)新媒体是成功消解谣言的重要平台。(4)公众对真相不懈追求的特点决定了公众是成功消解谣言的最终推动者。

3.谣言产生的原因:(1)社会的不确定性,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途径。(2)科学知识的欠缺。(3)社会信息管理滞后。(4)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公信力下降。(5)国内一些媒体及少数党员干部纪律观点不正确。(6)网络推手制造谣言。(7)商业利益的驱动。

4.网络谣言的类型:(1)食品卫生。(2)生活常识安全类。(3)公众人物。(4)儿童保护。(5)社会安全类。(6)国际关系。

第十二章

新媒体的微观经营

1.作为新媒体实现盈利时期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有三类:(1)免费+广告模式。(2)收费模式。实行收费模式的前提是提供信息或服务必须具有不可代替性。①适当收取阅读费。②免费与收费相结合。③付费下载提供网络游戏、应用软件、电子图书。(3)电子商务模式。

·网络广告

1.网络广告:即电子广告,指通过电子信息服务传播给消费者的广告。其实,网络广告就是以互联网微媒体发布,传播的商业广告。

2.网络广告的特点:(1)互动性与主动性强。(2)实时性。(3)无时间及地域限制、传播范围极大。(4)受众数量可准确统计。(5)针对性强。(6)形式多样,多媒体广告日益增多。

3.网络广告的主要形式:(1)横幅广告。包含banner广告,button广告、通栏广告、竖边广告、巨幅广告等。(2)文本链接广告。(3)电子邮件广告。(4)插播式广告(弹出式广告)(5)rich

media(富媒体)(6)其他新型广告。

4.网络广告效果评估标准:(1)被动浏览。(2)主动点击。(3)交互性。(4)销售收入。

5.网络广告的计价模式:(1)CPM每千人印象。(2)CPC每千人点击成本。(3)CPA每行动成本。

6.网络广告的监管之道:(1)首先,应该借鉴外国成功之立法经验,尽快出台有关的法律法规。(2)其次,应该加强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3)最后,应该加强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法律观念,实施行业自律。

7.网络广浩的发展之道:(1)网络广告要有创意。(2)网络广告的内容要具体。(3)利用传统媒体进行广告站点宣传。(4)应制定有关网络广告的法规,引导网络广告健康发展。(5)立法与行业自律并重。(6)另外,要注重技术和营销方式的创新。(7)网络广告的发展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得到社会尤其是网民、广告主的认可。(8)除此之外们还要立法治理垃圾邮件。

·电子商务模式

1.电子商务:买卖双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

2.电子商务活动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二是与商品和服务的买卖有关,是一种商贸活动。

3.电子商务的作用(优点意义):(1)首先,电子商务大大简化了商品流通环节们提高了交易效率。(2)其次,电子商务是视线跨地区、跨国界交易更为有效的途径。(3)再次,电子商务降低了交易成本。

4.新媒体在开展电子商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金融体系支撑不足。(2)政策法规、规划和体制瓶颈。我国电子商务还要解决宏观和围观的配套体制问题。(3)社会化信用体系不健全。(4)商业流通领域的现代化问题。(5)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①信息保密性:指的是信息在传输或存储过程中不被他人啊窃取。②信心完整性,指的是数据输入时的意外差错或欺诈行为,可能导致贸易各方信息的差异。

5.信息的完整性包括:(1)数据传输的完整性。(2)完整性检查-上下文检查。(3)信息的有效性。(4)信息的不可抵赖性。(5)交易身份的真实性。(6)系统的可靠性。

·收费服务模式

1.目前我国网络游戏的经营走势大致有以下几点:(1)优质产品原成为竞争焦点。(2)免费游戏看重增值服务。(3)岁设计开发人员和培训市场的需求日增。

2.网络游戏的主要特征:(1)创新是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的本质特征。(2)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3)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

第十三章

新媒体中的著作权保护

·新媒体中著作权保护面临的问题☆

☆1.新媒体的特性造成了侵权易、维权难。

☆2.关于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法律责任问题。根据提供内容的不同,网络服务提供商可以分为提供在线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和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商。涉及网络服务图工商的侵权案件,《著作权法》如没有直接规定,可使用《民法通则》有关规定——

☆3.新媒体中多媒体作品的法律保护。

(1)

多媒体作品的法律归属。(2)取得已有版权作品的授权问题。

☆4.与新媒体有关的传播权限制。

(1)

合理使用。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①个人使用。②图书馆使用。③远程提高。(2)法定许可。

·新媒体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1.新媒体著作人身权的保护。

(1)

署名权:又称作者身份权,它包括作者有权要求他人承认作者身份;作者有权决定是否公开或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在什么范围内公开作者身份;作者可以通过先例署名权来实现作者身份权,作者可在原作上,也可在演绎作品上通过自己选择的方式署名。(2)发表权:指的是作者享有决定是否、何时、采取何种方式发表其著作的权利。(3)修改权:指的是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4)保持作品完整权:指的是作者所享有的保持作品的完整性,禁止他人歪曲、篡改其作品的权利;反之,作者本人有权对自己的作品予以修改。

2.新媒体著作财产权:指的是作者享有的使用或者授权他人使用作品并取得报酬的权利。下面列举四种新媒体主要的著作财产权:

①复制权:复制权是著作权和相关权利的核心,也是驻足欧安保护的基础。

②发行权:发行权是指著作权人通过出售或所有权转移的其他方法。或用过出租或出借,向公众提供所有权的作品复制的权利。

③传播权:传播权是指著作权人直接或借助任何装置和过程所实现的对其作品进行表演和展示的权利。

④出版权:出版权是一项与发行权、复制权密切相关的著作财产权,因为从出版所具备的两个条件(即必须经过作者同意后复制作品、并予以公开)。

·避风港原则和红旗原则

1避风港原则:指的是在著作权侵权案件时,当网络服务提供商只能提供空间服务,并不制作网页内容时,如果网络服务提供商被搞事情全,则有删除的义务,否则就视为侵权。如果侵权内容及不在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上存储,又没有被告知哪些内容应该删除,则网络服务提供商不承担侵权责任。“避风港”,原则包括两个部分,“通知+移除”。“避风港”原则也被应用在搜索引擎、网络存储、在线图书馆等领域。

避风港原则最早来自于美国1998年制定的《数字千年版权法案》,最早适用与著作权领域。

2.红旗原则是指如果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就像红旗飘扬一样明显,网络服务提供商就不能不装作看不见,或者以不知道侵权的理由来推脱责任。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易出链接的话,就算权利人没有发出通知,也应该认定设链者知道第三方是侵权的。

·新媒体著作权的技术保护

1.著作权的技术保护措施是指著作权人主动采取的,能有效控制使用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并对著作权人权利进行有效保护,防止侵犯其合法权利的设备、产品或方法。

2.技术措施要符合以下条件:(1)技术措施只能是防御性的而不能是攻击性的。(2)只可以给侵权行为设置障碍,不可以采取过激的技术手段对故意侵权者或无意侵权者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3)不嗯呢该对他人的作品或者已经处于公共领域的作品设定技术保护。

3.技术措施的种类:

(1)按用途分类:①控制访问作品的技术措施。②控制传播作品的技术措施。③识别非授权作品的技术措施④制裁非授权使用的技术措施

(2)按手段分类:①访问控制技术②密码技术③数字水印技术

4.数字著作权管理(DRM)就是保护新媒体内容免受未经授权的播放和复制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保护内容提供者的数字化作品免受非法复制和使用。

5.DRM技术保护网络图书的著作权们至少要在四个方面体现纸质图书的隐含权益:

(1)DRM技术要保证网络图书不能被复制,网络图书与阅读的极其是绑定的,计算机文件拷贝到别的机器无法阅读。

(2)DRM技术要保证网络图书不能被篡改,包括网络图书的内容、网络图书的定价、出版社名称等信息。

(3)DRM技术要保证网络图书可以计数。可以计数包括两个含义:第一,读者买网络图书,按“本”购买;网络书站,卖书,按“本”卖;图书馆按“本”买网络图书,一本一本地借给读者。第二,出版社能知道网络书店卖了几本书,图书馆买了几本书,该统计数据通过技术保证其公正和不可篡改。

(4)DRM技术可以控制网络图书的二次传播。例如图书馆购买的书,可以借给读者阅读,读者的网络图书到了借期后不能继续阅读。

·韩寒百度之争

1.2011年3月5日。

2.韩寒案带来的思考:(1)新媒体侵权的隐蔽性。(2)新媒体的开放性导致侵权责任方难以确定。(3)中国网络公司本身就没有尊重版权的习惯。(4)新媒体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法律缺失:①法条表述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②权利人和网络服务提供商并不平等。③“避风港”原则被滥用。④维权成本巨大。

1.网络文字编辑选择文字稿英爱考虑的问题:(1)要重视用户要求,这时传播者责任与网络价值之间的博弈。(2)要充分认识网络已空间信息的泛化与用户时间的有限、相对碎片化的特质。

2.网络文字编辑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1)较为深厚的文化基础。(2)宽阔的知识视野。(3)敏感的文化批判能力。(4)既要有很强的敏感性,又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不至于因抢发稿件而造成错漏。

3.网络蚊子的信息员:(1)传媒媒体。(2)官方网站。(3)自媒体信息。(4)各种社会组织。

4.网络文稿的选择原则:(1)要有大局意识和风险意识,严守法律法规的底线。(2)坚持价值标准,严防虚假,注重公信力。(3)稿件篇幅要尽量简约。(4)尽量规避粗制滥造制作和低俗庸俗恶俗的浅薄信息。

5.网络文字稿件的常见问题:(1)事实表述有误。(2)政治性阐述不当。(3)文字表达不当。(4)刻板成见式的偏见。(5)行文不够规范。

6.网络标题的特点:(1)标题与正文分离。(2)以单行标题为主。(3)实题居多。(4)标题可以集约多媒体。

新语文教学概论 篇5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伴随着金秋送爽的欢快脚步,我们进入了新学期的学习。作为一个教师,我迎来送往几十批同学,但每当此时,我的心情都会和你们一样高兴和不平静:高兴的是我有了新同学,开始全新的教学工作;不平静的是,面对上万名新同学,我将给大家提供什么服务,怎样才能使大家学有所获,使我不辱使命——作为一个教师,使命感、责任感一直在催促我不可有丝毫的松懈!

今天,我想就“艺术学概论”这门课程一起谈谈有关电大学习的事情。同时一起研究本门课程学习的几个问题:一是学习这门课程的方法;二是各章学习重点梳理;三是简要介绍几个艺术种类的赏析。

一、关于该课程的复习方法

1.认真通读一遍主教材和学习参考书。

2.上好当地电大组织的面授期末复习辅导:解决疑难问题,同老师交流。

3.完成形考册。

4.重点欣赏几类艺术和阅读该类艺术的评论文章和著作;重点记录和把握几种艺术的鉴赏。

二、各章学习重点梳理

第一章 艺术总论

[本章要点]

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传统说法主要是“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生产劳动说”等五种,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因此,我们主张第六种说法,即“多元决定说”。

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是一个多元发生的漫长历史过程,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艺术的特征主要包括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艺术特征之一是形象性,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特征之二是主体性,这是因为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鉴赏也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特征之三是审美性,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也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理解: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的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第二章 艺术创作

[本章要点]

艺术家是艺术产品的创造者的总称。艺术家至少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1)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2)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3)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4)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5)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显得十分重要,历代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着许多深切的感受和机会。另一方面,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从而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艺术家应当具有艺术才能和艺术修养。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天才加训练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包括深刻的思想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

艺术创作过程从总体上可以大致划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我国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描述画竹的过程可以用来作为例证,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样三个阶段。

所谓艺术风格,就是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形成有着三个方面的原因。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更是需要我们多加关注。

所谓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艺术流派的形成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自觉结合而形成艺术流派;另一种是不自觉而形成的艺术流派;再一种是被后世人们将其归纳为艺术流派。

所谓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中外艺术史上,仅仅从17世纪以来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艺术思潮,就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以及20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等等。

一般来讲,艺术风格体现出艺术家的创作个性;艺术流派则体现出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的共性;而艺术思潮却是由几个或多个艺术流派共同形成的艺术潮流。艺术流派往往是指某一个艺术门类中的派别,艺术思潮却常常包括艺术门类中的多个艺术流派。

第三章 艺术作品

[本章要点]

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艺术作品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但我们又可以把它从纵向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研究,即: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

所谓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所谓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在艺术作品中,艺术语言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而艺术意蕴也是蕴藏在艺术形象之中。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文学形象等。

所谓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艺术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第一,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第二,艺术意蕴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第三,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纷、各说不一,甚至有时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第四,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意蕴比主题思想更加深刻,更加富有形而上学的含义。第五,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的,某些偏重于娱乐性、功利性或纪实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这一层次。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以再现为主的各门艺术,如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常常注意在作品中塑造典型,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中国传统艺术深受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其中,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以老干、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以六祖惠能为代表的禅宗美学这三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最为巨大。正是这三者的不断冲撞和融汇,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进程。如果我们以唐代三位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为例,不难发现他们虽然都受到了三大体系美学思想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显然又各有侧重,从而形成了他们三人各自不同的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

第四章 艺术鉴赏

[本章要点]

艺术生产的全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三个环节,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

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德国“接受美学”,强调艺术接受是整个艺术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表明艺术鉴赏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城要重视以下几点:(1)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2)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3)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4)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5)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因素,包含着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动态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在艺术鉴赏活动中,想象与情感据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此外,艺术鉴赏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也十分重要,因为,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形式的鉴赏,尤其是艺术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都不能离开理解因素。

艺术鉴赏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审美过程。这种动态性,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区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这种完整性,则使得这种区分只具有相对意义,因为上述三个阶段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从而使得整个艺术鉴赏活动成为一个完整的、复杂的、动态的审美过程。

艺术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之间的一座桥梁,对二者都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批评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艺术批评的第二个作用就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攀登艺术的高峰。艺术批评的第三个作用就是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艺术批评的特征,一方面,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做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另一方面,艺术批评又应当具有艺术性。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他的科学不同,它既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批评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艺体裁。优秀的艺术批评文章不仅应当逻辑清晰、论证严谨,而且应当文字优美、生动感人,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美感享受。优秀的艺术批评文章,本身就应当是一篇美文。

第五章 实用艺术

[本章要点]

在艺术分类的多种方法中,我们采用的是根据美学原则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艺术、电视艺术)、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

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实用艺术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也是所有艺术种类中最普及、最常见的一大类别。实用艺术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建筑遵循“实用、坚固、美观”的三条原则。

建筑艺术的语言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等。

建筑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从哥特式建筑到罗可可式建筑,再到包豪斯建筑和现代建筑,建筑艺术总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包括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欧洲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以及阿拉伯园林,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中国古典园林又可以分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和江南小型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欣赏中国式园林,不但要注意欣赏它的自然美和建筑美,尤其要欣赏它的文化美。文化美是中国园林的精华与核心。中国园林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在中国园林艺术里,还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如颐和园就采用了借景、分是、隔景等多种方法来创造浓郁的意境。

工艺美术,又可称为实用工艺,它的范围极其广泛,主要包括三大类工艺品:一类是经过艺术处理的日常生活用品,以实用为主、装饰为辅;另一类是民间工艺美术品,既可供实用,又可供观赏;再一类是特种工艺美术品,主要供观赏和珍藏之用。考古证明,实用工艺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它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结合。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中,工艺美术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现代设计(Design),从狭义上讲也被称作工业设计或工业美术,是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事业中发展起来的。从总体上讲,现代设计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现代设计是在现代化社会中,通过设计使产品体现出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统一,使产品既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使用功能),又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审美功能)。在未来社会中,现代设计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JP2〗实用艺术(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主要是:实用性与审美性、表现性与形式美、民族性与时代性等。

第六章 造型艺术

[本章要点]

造型艺术,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上看,它们都是视觉艺术,甚至可以统统称为美术。从区别上看,实用艺术侧重表现性,而造型艺术侧重再现性;此外,实用艺术兼有实用性与审美性,而造型艺术则主要具备观赏功能与审美功能。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成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中国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第二,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布臵,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第三,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第四,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概括地讲,如果中国绘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则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总之,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差异。

中国雕塑源远流长,历朝历代涌现出难以计数的优秀作品。西方雕塑更是有四个高峰时期:第一个高峰是古希腊罗马时期,代表作品有《掷铁饼者》和《维纳斯像》,以及《萨莫德拉克的胜利女神》等。第二个高峰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品有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大卫》等。第三个高峰是19世纪法国雕塑,代表作品有罗丹的《巴尔扎克像》、《思想者》等。第四个高峰是20世纪,代表作品有法国马约尔的《地中海》,以及英国亨利〃摩尔的《国王与王后》等。

摄影艺术是一门现代的造型艺术,它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摄影艺术的艺术语言,主要包括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三种主要造型手段。摄影艺术的样式和体裁繁多,按题材来分,可以分为肖像摄影、风光摄影、舞台摄影、体育摄影、建筑摄影等等。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审美的境界。形式上,它是一门刻意追求线条美的艺术;内容上,它是一门体现民族灵魂的艺术。中国书法建立在中国文字(汉字)的基础上。书法艺术随时代而发展演变,总体上讲,汉字书法可分为五种书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主要是: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几个方面。书法艺术在形式美中蕴藏着意蕴美,凝聚着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体现出书法家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书法艺术对于陶冶人的情趣具有巨大的作用。

造型艺术(包括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书法艺术)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主要是:造型性与直观性、瞬间性与永固性、再现性与表现性。

第七章 表情艺术

[本章要点]

表情艺术(音乐、舞蹈)主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艺术是人类艺术史上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也是当代人们生活中最普及、最广泛的艺术门类。表情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就是抒情性和表现性,因此音乐、舞蹈被称作表情艺术。

音乐的种类相当繁多,一般来讲,常将音乐划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根据歌唱的特点,声乐可分为男声(包括高音、中音、低音三种)、女声(包括高音、中音、低音三种)和童声。根据演唱的方法,声乐又可分为独唱、齐唱、重唱、合唱、对唱、伴唱等多种形式。近年来,我国声乐一般又被划分为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三大类。器乐的划分法也很多,但中西乐器都主要划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等四大类。作为音乐艺术的精髓,交响乐值得特别关注。

音乐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旋律、和声、节奏三者。“旋律”称得上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它可以表现出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甚至还可以体现出音乐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因此,人们常把旋律称为音乐的灵魂。“节奏”也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它是指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规律的组合,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和声”同样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它是指多声部音乐按照一定关系构成重叠复合的音响现象,使音乐具有结构感、色彩感和立体感。我国的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历朝历代更是涌现出许多著名音乐家和音乐作品。西方音乐也是源远流长,近现代欧洲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流派主要有: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形成的古典乐派,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主要代表;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浪漫乐派,以李斯特、肖邦、瓦格纳、柴可夫斯基等为代表;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各国兴起和发展的民族乐派,主要代表人物有俄国的“强力集团”音乐家们,以及捷克的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等人。20世纪西方音乐更是流派繁多,难以尽述。

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之一,远古时代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图腾舞蹈活动。中外舞蹈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著名的舞蹈作品。舞蹈的种类很多,从总体上讲,舞蹈可以分为生活舞蹈与艺术舞蹈两大类别。生活舞蹈中,除最流行的交际舞外,还有习俗舞蹈、宗教舞蹈等。艺术舞蹈,如果从表现形式来区分,可以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如果从表现特征区分,可以分为情绪舞、情节舞、舞剧等;如果从表现风格区分,还可以分为古典舞、现代舞、民族舞、芭蕾舞等等。

表情艺术(包括音乐艺术、舞蹈艺术),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抒情性与表现性、表演性与形象性、节奏性与韵律美。

抒情性与表现性是音乐、舞蹈的基本属性。音乐与舞蹈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绪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直接撼动听众或观众的心灵。我国汉代的《毛诗序》就强调了音乐与舞蹈在抒发与表现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力量。同时,音乐与舞蹈这两种表情艺术又总是需要通过表演这个二度创作的过程,才能创造出可供人们欣赏的音乐形象或舞蹈形象,因此,表演性与形象性构成了表情艺术另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

音乐形象的多义性与朦胧性,既是它的局限,又是它的长处。它为听众的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留下了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从而可以使人获得更加丰富隽永的审美感受。第一、由于音乐形象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的特点,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同的人欣赏同一首乐曲,经常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欣赏同一首乐曲,也可以百听不厌、常听常新。第二,由于音乐形象具有抽象性、象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使得音乐最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最富有哲学的深度。正因为如此,中外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都格外看重音乐。节奏是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尤其是对于音乐、舞蹈来讲,节奏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表情艺术的生命。音乐节奏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基本构成因素,舒缓的节奏使人沉静,激昂的节奏使人振奋,沉重的节奏使人压抑,欢快的节奏使人陶醉。舞蹈节奏一般表现为人体的律动,因此,舞蹈节奏常体现为人体动作的韵律美。在舞蹈作品中,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有成功的音乐就没有完美的舞蹈,而节奏正是它们结合的纽带。

第八章 综合艺术

[本章要点]

综合艺术吸收了各门艺术的长处,获得了多种手段和艺术表现力,形成了自己独具的审美特征。综合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便是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体现为各种艺术元素一旦进入综合艺术之后,具有了崭新的意义。

从狭义上讲,戏剧主要是指话剧。话剧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如果以西方戏剧史上的悲剧为例,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如《俄底涌斯王》)到中世纪的“性格悲剧”(如《哈姆雷特》),再到近现代社会的“社会悲剧”(如《玩偶之家》)和现当代社会的悲喜剧作品(如《老妇还乡》),都具有强烈的戏剧动作和戏剧冲突,即戏剧性。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的总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有300多个剧种。在世界上,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被称为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

中国戏曲集中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从剧目多历史题材与道德上惩恶扬善都可以反映出来。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表现在:(1)综合性。它是一门歌、舞、剧高度综合的艺术。(2)程式化。戏曲演员的角色行当程式化,表演动作程式化,音乐唱腔程式化。(3)虚拟性。戏曲演员的表演具有虚拟性,戏曲舞台的道具布景具有虚拟性,戏曲舞台的时空也具有虚拟性。

电影和电视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史来看,电影和电视都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世界电影诞生日期是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实际上是一部戏曲舞台纪录片。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正式播出电视,标志着世界电视业的开端。1958年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开端。在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三次重大变革,都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无声片到有声片,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以及从20世纪90年代大量运用的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等等高科技手段,使得现当代电影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电视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现代科技,从模拟电视、卫星电视到有线电视、数字电视。作为当今影响力最大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在世界各国拥有数量最多的观众。

作为综合艺术,电影吸收了各门艺术的特色和长处,大大丰富了自身的艺术表现力。这种综合性,使电影成为一门集体创作的艺术,由编、导、演、摄、美、录、音、道、服、化等各职能部门组成一个摄制组。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影与戏剧、文学、美术、音乐、摄影等几门艺术关系为密切。

影视艺术语言主要包括:“画面”(景别、光线、色彩、画面构图等)、“声音”(人声、音乐、音响等),以及“蒙太奇”。正是由于影视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一方面使得它们成为了姊妹艺术,另一方面也使得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成为与过去传统艺术不同的独立艺术。

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主要是:综合性与独特性、情节性与主人公、文学性与表演性等

第九章 语言艺术

[本章要点] 所谓语言艺术,就是指文学。它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体裁。

诗歌是文学的基本体裁之一。诗歌在文学发展史上出现最早,它作为历史最久、流行最广的文学体裁,在中外文学史上产生了难以计数的众多作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种形式。诗歌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一般来讲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等等。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类型。散文也是文学的基本体裁之一。散文的含义和范围,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散文的种类丰富多样,一般将其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三大类,每个种类都有自己的特色。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由灵活,表现在题材的广泛性、手法的多样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具有深刻的意蕴和凝练的主题。

小说是一种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中外古今的小说数量众多,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三大类。一般说来,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剧本是指戏剧文学剧本和影视文学剧本。剧本也是文学的基本体裁之一。

语言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体裁)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主要是:间接性与广阔性、情感性与思想性、结构性与语言美。尤其是文学以语言作为媒介,因而形成了自身独具的审美特征,并形成了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重大区别,突出表现为间接性。文学的间接性,是指文学运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读者必须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这种间接性既是语言艺术的局限,也是语言艺术的长处和优势,因为它使得文学形象具有了其他艺术无法与之相比的广阔性。

三.简要介绍几个艺术种类的赏析

1.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表演艺术中心。建筑造型新颖奇特、雄伟瑰丽,与周围海上的景色浑然一体。悉尼歌剧院的建筑始于20世纪50年代。整个歌剧院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紧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临墙眺望,白天绚丽的悉尼湾风光一览无遗;夜晚市内的万家灯火尽收眼底。犹如巴黎的铁塔,这座歌剧院已成为悉尼的标志,也是迄今人类最成功的现代建筑之一。

2.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建于明代,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园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占地62亩,是目前苏州最大的古园林、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中园是主体和精华所在。远香堂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堂南筑有黄石假山,山上配植林木。堂北临水,水池中以土石垒成东西两山,两山之间,连以溪桥。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东山上有待霜亭,形成对景。西园北半部有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倒影楼等景点。

园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间进行分割,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美在不言中。西部的盆景园和中部的雅石斋分别展示了苏派盆景与中华奇石,雅俗共赏,陶冶情操,“咫尺之内现乾坤”是其设计和建造的理想品质。

3.《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作。绢本设色长卷,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今天的节日集会。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色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农民在田里耕作,有钱人扫墓归来。路上,驮队、挑夫、骑马坐轿者匆匆进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接踵,桥下舟楫相竞。许多细小情节刻划得极有情趣。如桥头一匹惊马造成险情,毛驴被惊吓,好奇的人在围观。接着又描绘汴京的街市。汴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三教九流,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画面又展开一幅从容的景象,有张有驰,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画中有550余人,各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房屋楼阁30多栋,推车乘轿也有20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与表现能力。《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4.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羲之,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少学卫夫人书,后博采众长,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妍美流便之体,后人尊为书圣,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王羲之趁着酒意,满怀激情,笔走龙蛇,写了这篇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在用笔上,有藏有露,侧笔取势,遒媚劲健,自然精妙。结体上变化多姿,匠心独运。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七个“不”字,绝无雷同。作者的气度、风采、襟怀、情愫,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集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体式灵动绰约,神采奕奕,极具大家风范,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书法在中国登峰造极。

5.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祝》,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乐曲的最终部分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题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新语文教学概论 篇6

第一章 社会学概论

1.社会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典人物:⑴奥古斯特·孔德:孔德创造了社会学这个词。他认为,社会学的目标是去发现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新的秩序。⑵赫伯特·斯宾塞:他提出了社会像一个有机体——一个自我管理的体系的思想。斯宾塞提出社会就像物种那样,由简单向复杂进化。斯宾塞反对政府干预社会事务,因为他认为这种干预会阻碍这些自然发展规律。⑶埃米尔·迪尔凯姆: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主要应关注于他所谓的“社会事实”。他坚持认为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特征来解释。

2.社会的含义:从内在本质来看,社会就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外在形态来看,社会就是人和自然环境以及人和人之间有机结合而成的共同体。

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里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3.社会学的概念:是用文字来概括地说明一个概念内涵与外延,将概念所指的某类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是对某类事物或现象共同本质的概括。

第二章 文化

4.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即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5.文化的特征:⑴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⑵文化的复合性。⑶文化的象征性。⑷文化的传递性。“文化反哺”⑸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

6.符号的含义: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7.语言:定义语言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两个要素:意义、物质形式。

9.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⑴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⑵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10.亚文化的类别:(1)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2)职业亚文化: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3)越轨亚文化: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11.主文化与反文化: ⑴主文化:指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⑵反文化: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13.文化的功能:(1)文化的识别功能(2)文化的教化功能(3)文化整合功能

(4)文化的知识功能。

第三章 社会角色

14.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1

15.角色丛:个人处于某一位置所拥有的角色总和被称为角色丛或角色集。

16.血缘、地缘、业缘:(1)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

(2)地缘关系: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3)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四章 社会化

17.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18.社会化的类型:(1)初次社会化(初始社会化)(儿童期):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2)预期的社会化(青年期):内容是人格、生活技能、社会知识技能。(3)发展社会化(继续、次级、成人社会化):有两种情况:一方面继续学习、掌握原有的社会知识,另一方面不断地学习新产生的知识以继续适应社会的需要。(4)逆向社会化 :是老年人从年轻人那里学习知识、规范的过程。(5)再社会化 :是一种能产生与以前的社会不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的社会化过程。

19.社会化的作用:(1)使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2)维持社会正常运行、延续、发展。

2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理论: 自我作为一种社会的产物,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第五章 社会角色

22.社会角色理论:(1)角色过程理论(乔治·米德): 这个理论预设了社会先于个体, 而个体通过社会化从自我中逐渐分离出一个外化的自我来顺应这个社会, 结果这种顺应外化为符合他人期待的社会角色。米德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2)结构角色理论: [美】林顿提出角色是地位的动态体现。(3)角色表演理论(戈夫曼):这一理论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

23.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4.社会角色的特征 :(1)规范性 ;(2)期待性 ;(3)发展性 ;(4)基础性。

25.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1)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是指建立在遗传、血缘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先赋角色又分为两种类型:①先天性的先赋角色;②制度性先赋角色。(2)自致角色又叫成就角色或自获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在后天的活动和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26.社会角色的类型:(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2)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27.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首先是角色期待,也叫角色期望,即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的期待和要求。其次是角色领悟,又叫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最后,角色实践,又叫角色行为,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

28.社会角色失调:(1)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

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它有两类:①角色间的冲突 ;②角色内冲突.(2)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着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3)角色中断指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4)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的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

29.角色扮演失调问题的解决:

1、认识你自己。

2、选择你自己。

3、把握你自己。

第六章 社会互动

30.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发生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31.符号的含义: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32.符号互动理论(乔治·赫伯特·米德):(1)米德的研究集中在他所认为的人类行为的基本单位,即行动。按照他的观点,行动是指某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全部反应。它不仅包括人们的实际行为,而且包括他们对环境中特定事物和人的注意,以及他们对那些事物或人的感觉和想法.(2)米德强调自我,认为我们经常与“自我”交流。他认为人类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意义的影响,并且多数文化意义是有象征性的。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

33.参照群体理论: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作用:(1)规范作用;(2)比较作用。

34.集体行为的涵义:指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对来说是自发的、无组织的群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

35.集体行为的条件(斯梅尔塞基本条件说):(1)环境条件(2)结构性压力(3)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4)诱发因素(5)行为动员.(6)社会控制能力.36.(塔尔德的认识)模仿理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会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出现哭泣、吼叫、模仿等简单的初级行为。

感染理论: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

紧急规范论:在集合行为中虽然没有群体规范,但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

匿名理论:认为集合行为中个体之所以会做出平时很少出现甚至根本没有做过的越轨行为,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

控制转让理论:这种观点认为,正常情况下,每个行动者都控制着自己的行为,而在集合行为中,行动者已经把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转让给他人。

37.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时间内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38.时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的流行现象。

第七章 社会群体

39.社会群体定义: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

40.社会群体内涵:(1)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一起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行为,(2)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41.社会群体的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42.群体规范: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定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群体规范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群体规范的效用也有一定的范围。如果范围压力超出群体多数成员所能承受的程度,规范的效力就会减弱乃至消失。

43.群体决策: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的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群体决策的几个阶段:(1)收集信息(2)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价(3)做出决定。

44.初级群体:是一个相对较小,有多重目的的群体,在初级群体中的互动是亲密无间的,并存在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

45.初级群体的特点:(1)成员有限(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成员间相互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5)成员难以替代(6)群体整合程度高(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46.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1)活动空间接近(2)接触时间长(3)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够多的拘束(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

47.初级群体的功能:(1)正功能:①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②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③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2)负功能:①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②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是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51.科层制(马克斯·韦伯):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的特征(:1)明确的分工(2)明确的职权等级(3)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4)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5)量才用人(6)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第八章 家庭

52.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只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它有三种具体的形式: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

53.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

54.性别角色: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指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

55.家庭功能:本质上是个人的基本需求的表现。在特定时空中,某些个人需求只能通过家庭功能的实现才能满足。

第九章 社会组织

56.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

所形成的社会团体.构成要素:(1)规范,是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2)地位,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3)角色,指按一定社会规范表现得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4)权威,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利.57.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58.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59.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

60.组织管理:是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新语文教学概论 篇7

1. 有关秘书学概论课程设置的探讨

自2010年谭一平先生在《秘书》杂志上发表了《我为什么主张取消秘书学概论》一文后, 秘书学界对秘书学概论课程的去留及课程改革升级的可行性展开了一场学术大讨论。业内多数学者认为秘书学概论课程仍是“必须科学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存在的意义不再赘述。但就如何更新升级课程, 仍有多种声音。如韦志国先生认为应“转入职业化视角, 将秘书学概论更名为秘书职业概论, 绕开传统的秘书理论, 直面现代企业秘书职场的现实课题”;谢世洋老师则认为应该拓宽、补充教材内容, 尤其是秘书史、秘书学术研讨等方面内容, 加强本门课程的建设, 同时通过将秘书学概论由基础理论课程提升为学位课, 变选修课为相邻专业的必修课的方式达到扩大学科影响、提升学科地位的目的。基于以上背景, 金常德先生提出应根据高职和本科教育不同的特点, 一分为二地看待秘书学概论课程的改革创新, 即在本科教学中将秘书学概论定位与学科理论基础课, 而在高职层面则应侧重于职业认知基础课。

作为新晋本科专业不久的秘书学, 与传统学科在各方面有较大差异。首先, 秘书学专业尚未形成严谨的自我理论体系, 而对现有理论的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需要建立在多个学科高度交叉的基础上, 因此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对秘书学概论这门课程并不适用。而且秘书学工作理论的表述往往通俗易懂, 因此理论教学的重点不是对理论的阐述, 而是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并掌握这些理论, 更好地应用于秘书的实际工作中。其次, 秘书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 具有显著的职业指向。因此, 在秘书学概论课程中加入秘书职业认知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这将引导学生更快地进入秘书的职业角色, 领会秘书专业理论的来源与机理。但不应以此作为划分秘书职业教育和本科学历教育的标准, 相反, 即便是秘书学本科专业, 在课程设置上也应以社会需要为目标, 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以“应用”为主旨。

2. 对秘书学概论课程定位的调整

随着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阶段逐渐进入市场经济阶段, 社会发展对现代秘书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社会中对中小型企业秘书的需求一路猛增, 也开始影响到对专业秘书人才的培养方向。目前, 从企事业单位招聘的秘书类岗位的绝对数量上看, 对企业秘书、商务秘书等的需求大大超过了政务秘书。因此, 对秘书学概论课程的设置, 应当重新定位于培养符合现代企业秘书岗位要求的综合性秘书人才上, 并逐步淡化和分离党政机关秘书工作理论及相关内容, 同时适当引入企业管理学、经济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法学等交叉学科理论知识, 培养“通识”类秘书人才, 以满足现代企业对秘书岗位提出的各种新型能力要求。

此外, 对秘书学概论课程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观点, 即过于重视实践, 反而忽视对秘书学专业理论的钻研, 甚至认为秘书专业的学生只要具有秘书实操能力就行了。这种片面追求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做法, 往往会造成学生在走上初级秘书岗位后, 由于缺乏对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 而无法把握职业上升机会, 导致秘书人才无法实现由低向高的流动。

因此, 对秘书学概论课程的定位必须依据社会需求变动, 理论教学与工作实践并重。

二、教材升级与建设

秘书学概论课程所使用的教材, 名称上多为《秘书学》、《秘书学概论》和《秘书理论与实务》等, 从编写体例上经历了章节式—理实一体式—任务驱动式的演变, 内容上由传统的纯理论发展到集秘书理论、秘书职业认知、秘书史等多方面知识于一体, 形式上也由传统的教科书, 升级为“教科书+案例视频资料+实训任务书”, 较之以往更为饱满和立体。

然而在现代社会, 秘书职业化趋势日趋显著, 秘书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 这就要求秘书学概论教材不断进行修订, 以满足秘书岗位需求的多元化。目前秘书学概论教材中仍然存在政务色彩浓厚、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好、教材编写缺乏创新思维及教材内容趋同等诸多问题。因此, 在未来的教材编写中, 应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解决上述问题。

第一, 实现教材与秘书职业资质考试挂钩。即将我国秘书职业资质考试基本情况、考试内容和形式有意识地渗入秘书学概论教材中, 为学生考取秘书职业资质证书创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心理预期;第二, 实现教材形式多样化和立体化。在秘书学概论教材的演进过程中, 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分化教材的形式和种类, 充分利用当下日趋发达的通讯技术和互联网, 构建以远程授课、网络课程、微课、习题库、教学素材库、模拟测试系统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为主的立体多维化的“教科书”;第三, 规范教材编写和出版程序。一方面教材编写者应严格遵循教材编写的正常程序, 详细制订编写计划, 并多次论证、多次修改后完稿, 另一方面出版社应对相同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进行深度筛选和严格把关, 以避免出现大量内容雷同或者过时陈旧的低质教材。第四, 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也就是说秘书学概论教材必须不断的修订, 以适应社会动态需求的变化。对此, 建议在编写教材时, 多听取各类企事业单位在工作一线的秘书人员的意见和看法, 这样, 编者才能及时把握实际工作中的新内容、新趋势和新动态。

三、教学方法的演进

到目前为止, 秘书学概论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有理论讲授法、案例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情境式教学法等。除此以外, 各类新型教学方法在该课程中的应用不断见诸有关教育类学术期刊, 可见秘书学概论虽然定位为基础理论课, 仍然是一门偏重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重视学生认知感受的应用型课程。但是, 不论是哪种教学方法, 都可以通过不断的变革创新教学过程, 实现更为系统的教学感知。通过将教材中的章节理论、相关案例及实操任务按照新的思路划分为若干专题。实际授课中, 根据每个专题的特点, 可以选择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 或案例导入式, 或任务驱动方式, 或情境景拟式灵活地完成教学任务, 而不拘泥于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例如, 在讲授秘书职能和秘书工作特征时, 可以采用案例导入式或互动式教学, 以真实案例启发学生, 集思广益, 改变以往枯燥无趣的理论教学模式。在讲授秘书与领导关系专题时, 可引入古典文学材料《杨修之死》, 采用任务驱动式或情景模拟式教学, 布置任务, 让学生“穿越”成三国时期的杨修, 想办法改变被曹操诛杀的命运。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符合我国90后大学生的文化流行特征, 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动力,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除了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外, 教师也应对秘书学科相关的一些社会热点性事件保持较高敏感性, 并及时引入到课堂中。通过与学生探讨, 或者组织持不同看法的学生间的辩论, 正确引导学生对秘书职业特性和秘书工作理论的正确认识。例如, 2006年网络上疯传的“史上最牛女秘书”事件, 完全可以引入如何处理好秘书与领导关系的教学内容, 或者组织学生讨论, 或者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或者作为反面案例, 均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2011年秘书学专业被列入本科专业后, 高职秘书学专业的学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思想波动, 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个信息引入到秘书职业认知专题中, 组织学生开展了有关高职和本科秘书学专业优劣势比较的大讨论, 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身, 帮助学生重树自信心, 制订长远的职业发展计划。

四、考核方式优化

传统的考核方式, 形式上主要是笔试作答, 内容上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职业道德与规范、秘书的主要工作职责等, 题目设置比较传统老旧, 常见如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及公文写作等类型。学生多在考试前搞突击复习, 对考试内容基本上考过就丢, 对秘书理论的实际掌握和应用能力比较差。针对这种情况, 秘书学概论课程的考核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第一, 改革考核内容和题型。可减少或者取消名词解释和简答形式的传统识记类题目, 保留案例分析、论述题和公文写作题等应用型题目。第二, 调整试题容量和深度。可通过对上述三类题目的综合, 一方面大幅度压缩考核题量, 另一方面加深对单个考核题目考核内容的挖掘。希望能用最少的题目, 达到考核更多理论内容的目的。第三, 创新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环境, 将案例题改书面形式为声音文件或视频文件, 这样可以更加丰富地表现案例中人物关系、工作环境及相关细节, 在考查学生的秘书理论内容同时, 还可以通过考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耐心细致的心理素质。在音像案例内容的设计上, 还可以通过变换不同的秘书工作内容和创作不同的职场事件, 达到考查学生相关领域理论知识的效果。比如, 要考查学生的商务礼仪知识和接待能力, 可以设置对来访者的接待、宴请等方面情节;要考查学生的公文处理和写作能力, 可以设计出由领导对秘书就具体事宜作出指示, 要求秘书撰文并办理的情节;要考查学生的调研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 可以设置领导布置工作任务, 并要求秘书负责实地调查的情节。第四, 校内考核与职业资质考试接轨。即考虑到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现实需求, 可在考核内容和形式上逐渐向国家职业秘书资格考试靠拢。在现实教学中, 为了鼓励学生报考国考, 对学生中报考国家职业秘书资格四级并取得优秀成绩的, 给予校内相关学科免试待遇。

五、综述

秘书学概论课程的创新和变革远远不止于上述几个方面。事实上, 许多业内学者已经从秘书学学术研究和理论整理上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 并有了一定收获。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日趋成熟及秘书学专业成功升本带来的现实挑战, 业内对秘书学专业相关课程的研究和创新不会停止。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 社会对专业秘书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对秘书岗位的要求也有所提升。秘书学概论课程是秘书专业教育的基础理论课程, 也是秘书教育的前沿阵地。自2011年, 秘书学专业被列入到本科目录中的特设专业后, 秘书教育进入一个新时期。高等秘书教育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又要面对新的挑战。如何通过课程改革和创新增强秘书职业教育的竞争力, 已成为现实课题。

关键词:秘书学概论,课程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谭一平.我为什么主张取消秘书学概论这门课.秘书, 2010 (9) :8-10.

[2]韦志国.秘书学概论课程应当进行“课程升级”.秘书, 2010 (12) :9-13.

[3]谢世洋, 廖丹薇.论秘书学概论的固守与创新.秘书之友, 2012 (9) :4-7.

[4]金常德.秘书学概论课程应当如何创新———兼与谢世洋先生商榷.秘书之友, 2013 (6) :4-6.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心得 篇8

关键词 中职 中医药学 教学 教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1中职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群体,很多学生选择职校之前,往往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基础较“差”。中职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所以,学生到了职校,当他们学习的内容发生了实质转变,之前语、数、英等文化课不再是“重点学科”,他们面对从未接触的专业知识学习,站在了全新的起跑线上。加上这个时期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思维活跃,记忆好,知识接受能力强,只要教师教法得当,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中职生恢复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他们的学习效果定会有所改观。

中医药学概论为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之一,内容涵盖中医药学最基本、最重要、最实用的理论,学好这门课程有积极的意义。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师,在了解中职生特殊性及其学习的特点后,应改变传统的简单的知识灌输,使学生学习不感到枯燥无味,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中的几点探索

(1)精心备课,查阅相关材料

中职卫生职业教育中医药学概论编写十分简单,内容却覆盖了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三大板块。教学上,教师若照本宣科,完全局限书本的内容,就会出现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的情况。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容易些,学得轻松点,在备课过程中,围绕课程教学任务,根据大纲课时安排,笔者翻阅了一些参考书和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丰富了授课的书本知识。

(2)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医药学知识非常丰富,在报纸上、网络中或生活里我们经常可以了解到很多这方面的内容。所以,为了引起学生课余时间对它们的关注,笔者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位同学每次上课前三分钟,按照号数顺序,一次课一位同学上讲台来,只要和中医药学相关,形式不限,内容不限,可以讲一些中医药传说,说一点养生常识,分享中药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等等。

(3)借助图片、视频等,让教学更直观

中医药学概述理论抽象,诸如五脏六腑、经络等,学生没有临床接触,对其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困难,单纯靠教师或书本对这些理论的描述,往往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直接的感像。这时,若有其他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老师就会教得更容易,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了,学得更轻松。所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笔者使用一些教学辅助手段,若在传统的板书课堂,就带上相应的模型或挂图;若是多媒体教学,就结合视频、图像讲解。

(4)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让学生学习理解更容易

《黄帝内经》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教师教学要根据学生理解的需要,适当引入看似“非医”的一些知识,这样学生理解中医药知识就会更容易了。

(5)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为了方便记忆,古人总结了很多中医歌诀,诸如《药性赋》、《汤头歌》、《医学三字经》、《频湖脉学》等,这些内容对初学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方法自古以来为诸多医家所推崇。然而,理解基础上的学习记忆更为重要。

(6)进行适当的课堂讨论,辨别掌握易混不易记的知识

中医药内容众多,比如中药方面,形状、功用相似的两味中药比比皆是,它们容易混淆,不易记忆,很让初学者头疼。这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拿出来,让学生自由讨论,从不同侧面思考,发表观点、看法。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讨论、辨别和总结,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

3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笔者将考核方式由以往的闭卷考试改为闭卷与开卷以及平时学习成绩结合的考核方式,三者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得出综合成绩。这种考试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考过程又考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赛美,朱章志,蔡文就.博士研究生《伤寒论》课程教学改革新探[J].中医药学刊,2004.

[2] 吴平.重视现代医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现代医院,2003.

[3] 季红,袁牧.药学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09,(8):113.

[4] 孙枝莲,胡卫平.新课改下的教师教育观念现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8):54.

上一篇:头道营子实验小学 阳光体育实施方案下一篇:女孩悲伤的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