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竞赛与素质教育(通用8篇)
以素质教育为动力,我校化学竞赛活动正在健康地、稳定地发展着。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广泛地开展化学竞赛活动,能够有效地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它是常规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提高。
一、化学竞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抓化学竞赛培训,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1.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而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后天勤奋努力和培养的结果。兴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前提。化学竞赛具有兴趣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参加化学竞赛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因而他们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参与。兴趣与主动性、与热情同在,兴之所致,甚至废寝忘食。据调查,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都主动地阅读过课外化学读物,做过一定量的化学竞赛题,参加过化学课外活动,这对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乐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勤奋上进的优良品质都很有好处。
化学竞赛活动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每一次活动都是竞赛选手个人价值的自我发现和自我体现的机会,也是他们经受磨炼、提高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经常研究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既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激烈的竞赛环境里,每一个选手都面临着强手的挑战,面对众多的强手,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要有较强的综合、推理、分析、判断、评价的能力。因此,通过竞赛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参赛学生的智力闸门,使他们的各
种能力如一泻千里的洪流,得到充分地发挥。虽然许多竞赛选手将来并不以研究化学为职业,但他们从化学竞赛的文化熏陶中所获得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将受益终生。
例如2010年我校初三毕业的薛子典,曾获省化学竞赛市一等奖,通过参加化学竞赛,他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而且他的各科成绩在校里名列前茅,他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说:“在 中学三年的学习给我最大的益处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了这两种能力,在学习中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我在大学里所取得的成绩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化学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教学之外获取新的知识信息的机会,与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信息相比,这种新的知识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因而具有发展型和探究型两大特征。
发展型知识结构是知识信息的时代特征。化学竞赛活动的内容不再封闭在传统的教学之中。现代化学的内容经过化学教育专家之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再现在中学生的面前,使中学生及时地受到现代化学思想与方法的启迪。甚至于有些化学家苦心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很快的速度,就到达中学生的手中。例如C60是美国科学家在1985年通过实验得到的碳的同素异形体,在1992年1月全国化学竞赛时就出一道有关C60的试题,这道试题对每个中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这种传播方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渗透了现代化学的内容,为学生知识结构的进步更新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探究型知识结构是科学人才的突出特征。化学竞赛内容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仿型。与课本上的常规题不同,高层次的化学竞赛题大多是非常规题,所谓“规无定规、法无定法”,就是说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是需要自己去探究问题的解法,解题的途径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独辟蹊径。学生通过这种训练,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学会了独立解题的方法。
2.造就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化学竞赛活动造就了学生追求科学发现的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化学竞赛活动的经验告诉我们:竞赛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自觉的学习动力;竞赛要有坚强的意志,冷静的头脑,灵活的应变能力;竞赛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不服输的精神,必须好强而不呈强;竞赛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而不是夜郎自大,盲目乐观,善于调整竞技状态,抑制临考前的紧
张情绪,相信天下的事都可以做好,因而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直至成功。化学竞赛活动给予学生的上述经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攀登科学高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在化学竞赛活动中,教师不仅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经常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勤奋求实、献身科学的教育。
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我们应该发扬他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学习他那艰苦朴素、勇于实践、不断进娶无私奉献、执着爱国的高贵品德。
作为竞赛的参与者,他们有激情,有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把个人竞赛的优劣与集体荣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一次竞赛都是一次生动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将他们参加竞赛的激情转化为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二、化学竞赛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化学教师
化学竞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高水平的智力竞赛,不是一两个教师能胜任和承担得了的,需要一批甘为人梯、富有理想、乐于奉献、事业心强、勤学好钻、勇于带领学生去拼搏的教师队伍。要适应化学竞赛培训的要求,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就要求教师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加速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的教师,为了辅导好学生,除重新深入钻研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外,还要重新阅读一些有关的大学教材,同时还要经常关注化学课外书籍及报刊杂志的最新化学研究课题,拓宽知识面、研究大量的化学竞赛试题,进一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又提高了自己。我校化学教研组共12名教师,其中有7名教师,均能参加指导竞赛培训。在这些教师中,尤其一批年轻教师是在化学竞赛中成长的,他们努力钻研,勤于思考,不但能教好高中的化学课,还利用假期到华南师大化学系去进修提高,读函授研究生,从而使自己能胜任大学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促进了我校化学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化学竞赛有力地促进了化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化学竞赛活动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爱好,培养了他们的全面素质与能力,同时也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化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1.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大多采用被动式的灌输方式,即遵循“学习、复习、再复习”的模式,这种模式使知识在原有的框架内重复出现,是一种再现性思维的模式。它是思维的低级形式,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能动作用。而化学竞赛活动则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就是要贯彻“学习、学习、创造”的新教学模式,它十分强调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引而发之”,像放鞭炮一样,教师点着引线,使学生内在潜力迸发出来。如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个例题,学生学习、模仿,称为学习阶段,那么给学生留下的课后习题,就不应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让学生看书、钻研教材后才能解出的题型,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又有了新的见解,称为第二个学习阶段,然后在此基础上独立地判断题型,解题,称为创造阶段。这时学生可突破原有的知识构型,超出教师的思维模式,甚至达到一种新的知识境界。几年来,我校在竞赛中能取得这样突出的成绩,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化学竞赛活动,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导向、启发作用,促进了我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2.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化学竞赛是化学科技活动的一种形式。化学竞赛活动包括竞赛培训和经常性的化学科技活动的全过程。化学竞赛活动通过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化学小论文撰写、化学竞赛培训、化学魔术表演、举办化学游艺会、办化学小报、组织参观工厂等的深入广泛的开展,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课内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课外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激发了兴趣爱好,发展了个性能力,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品质,形成特长,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近几年来,我们请专家来校进行讲学。请他们讲化学的最新成果、化学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化学与生活、化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发展概况等。通过化学讲座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因而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组织学有潜力的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在自学基础上的集体讨论,通过讨论,相互启发,得到新的思路,引出新的设想。特别是那些各抒己见的争论,对于激发参与者的灵感和培养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大有裨益。课外兴趣小组是学生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我们还经常组织同学撰写化学论文,并进行评选活动。小论文从搜集信息到提炼主题,从谋篇构思到行文表达,都有赖于科学而周密的思维活动。好的文章还推荐到有关杂志发表,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使他们觉得在化学领域一旦自己的能力智慧得到老师的承认,甚至还能在杂志上发表的话,更会迸发出学习的热情,从而爱好化学、探索化学、献身于化学。
根据教材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组织学生参观与化学化工有关的工厂,学习了解化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不仅扩大了学生知识的领域,同时也使他们对工人师傅的辛勤劳动和技术改革的日新月异有了新的感受,从而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能力,吸引了广大中学生参加,因而大大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3.有利于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1) 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竞赛能够对学生们的活动进行鼓励, 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磨练。学生在活动中要经常对一些棘手的问题进行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就锻炼了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各种的思维方法。所以, 通过竞争的渠道可以开启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可能不少学生今后不一定从事与化学相关的职业, 但是从中锻炼出来的能力却会使人受益终生。
(2) 锻炼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相关经验表明:竞争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欲望;更锻炼了学生成就事业的冷静头脑和坚强不摧的意志。竞赛就是顽强不认输;竞赛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自信, 但是绝不盲目自信, 促使学生健康高质量地成长。
(3) 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进步。竞赛教育的教学模式, 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强调创新的作用, 要求老师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们的大大潜力爆破出来, 提高学生的能力。最近这几年, 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以下简称“我校”) 在新的教学方法的推动下, 在各个竞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化学竞赛活动, 是一个教学方法的试点, 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力,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校课堂教育水平的提升。
(4) 对第二课堂的内容进行的扩充。关于化学的一些活动中包括化学竞赛, 化学竞赛则包括在竞赛之前进行的相关培训和进行竞赛的整个过程。化学竞赛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十分深入和广泛地进行着, 这样为枯燥的课堂教学活动增添了光彩, 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 其使同学们在增长了大量知识的同时, 培养了兴趣, 增长了才干, 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初中化学素质教育与竞赛教育实现的途径
(1) 扎实理论, 提高素质。化学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相关理论, 明确当前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素质教育, 适应新的教学思路。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综合提高学生的素质, 锻炼学生能力, 发展个性。作为新的教育形式下的教师, 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才能做好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
(2) 了解政策, 用好教材。教师要根据相关的文件, 领悟精神, 明确化学教学的具体规定, 处理好新旧知识的承接关系, 传播新知识, 尊重学生的特点, 删繁就简, 注重实践。教师要通过学习化学教学大纲, 使之难易适度, 为学生着想, 创造好的化学理论学习环境。
(3) 更新方法, 狠抓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进行改革, 一线教师不仅要在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 还要结合其他渠道的经验, 双管齐下,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可加大科研的投入, 走出一条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的路, 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创新, 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学生今后的自我发展打下基础。
(4) 注重实践, 开展活动。进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认真对待, 同时争取条件在试验中传授知识, 提高质量。开展化学实验小组活动, 在活动中扎实学生的理论知识, 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锻炼学生的其他能力。
(5) 做好学生视野的开拓工作。基础知识除了课堂所教授的知识外, 还包括生活中个人的认识与感悟, 其是否扎实, 关系到课堂教学是否能顺利开展, 因此学生视野的开拓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做实验的同时, 我们对一些基础知识反复强调, 夯实了基础, 开阔了学生视野, 以理论指导实践, 同时在实践中深化理论, 取得了良好的竞赛效果。
(6) 要善于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比如在做铁生锈的实验时, 就可以运用这种方式, 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 夯实基础, 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庆生.开展竞赛培养能力优化素质[J].化学教育, 2000 (1) .
关键词:化学学科;化学教育
当今化学学科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由定性到定量、由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实验描述到理论解释的顺利过渡。目前,除了研究传统的新反应、新方法、新物质的合成之外,化学工作者的研究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拓展,研究内容实现了跨跃,并且各种新的仪器发展使得化学工作者的研究手段日益多样。化学学科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疾病控制、能源问题解决、环境治理,乃至孕育新生产力的发明创造和发展,加强国防、增强国内安全的新材料、新技术等方面,化学正在发挥着关键作用。化学对生物和新材料等学科或领域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化学与生物、环境、能源等学科的关系从未像今天这么密切过。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化学学科却面临着学科声誉不佳、吸引力不强、后继相对乏人的窘境。人们总是将化学与化学灾难、环境污染、恐怖威胁等负面因素联想在一起,这使得化学成为了新世纪的怪物,导致化学逐渐被冷落、被边缘化了。有些省份的高考也干脆撤销了化学科目的考试,在过去二年中化学科目考试也从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取消了。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势必会造成化学学科的人才队伍匮乏,学科发展难以为继。尽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化学工作者不会也不去宣传自己的学科、不重视化学教育、不为化学学科的发展大声疾呼、不注意培养后来者也是主要的原因。由于篇幅的关系,在这里仅对目前化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化学学科的魅力在于其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以及复杂多变。化学现象的复杂多变十分贴近我们日常的生活,具有很强烈的实在感和现实感。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将微观和宏观世界之间巧妙结合,使得物质结构和化学变化可以用简明扼要的、有严格语法规则的化学语言和具体而且富有想象力的符号来描述和组合。通过发挥科学的想象力,将已知与未知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从而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反应的主要特点,可以或多或少地做到“尽收眼底”。如果在日常的化学教育中对具体的化学物质不进行介绍,也不进行实地观察或进行实验,化学学科就会成为一种也许只对考试有用的符号游戏,使学生失去了对化学体系的实体感,也就体会不到学习化学的兴趣。目前,许多中学和大学的化学教材中只局限于验证对某个问题所做的解释或理论,而忽视了对化学体系的全面观察和分析,给学生的印象也许是知识的堆砌过程。化学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做一般性的描述阶段,还不能认为是在学习化学(指化学学科),更不能成为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甚至是一种效率很低的方法。这将无法启动学生的探究欲和创新欲。而后者却是科学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造就未来人才的关键。
现行的化学教材普遍存在大量的化学计算以及各种简单元素、单质以及化合物简单性质的教学内容。实际上,书中相关pH、溶度积、缓冲容量及其他一些复杂的化学平衡体系的计算,算出来的结果和实验测定结果相差悬殊,但是我们却连篇累牍在化学教材中加以介绍,并作为重点进行考试。而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化学工作者绝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化学合成、结构测定和光谱解析、研究新化合物的状态和性能等方面。除去做必要的量子化学计算外,利用光谱计算某些组分的含量和推导反应动力学方程,以及常规的分子量、化学式量和产率计算等才是日常做的计算工作。至于复杂体系的化学平衡状态,理论计算也许在书写论文时会有人加上一笔,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更相信用适当的实验方法所测得的结果,而不只是计算的结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把物质的化学运动与物理运动的学科差别把握好,并且不能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以及不能摆脱高考为便于评分而偏爱各种各样的计算的影响,只能在教育过程中以数学计算来代替真正的科学理性,那么,化学学科的衰落以及失去其应有的魅力就可以理解了。
分子的化学结构在化学学科和化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代表了从化学式到化学结构式的发展过程,而且正是这个过程使得化学工作者对于化学物质认识得以飞跃。对于初学者来说,化学结构使得分子由原来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微观粒子变得生动具体。但是,近年来的化学教材喜欢介绍以量子力学原理为基础(以一系列近似为前提)而推衍出来的一些结构理论和图形(又加上一系列近似),而这些对在大学学习化学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涉足化学领域的人才能准确理解的内容吓住了许多初学者,使得他们望而却步。不能否认,这些理论代表了近50年来化学结构理论成果,也是未来化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对于初学者和非化学爱好者而言,却难免有“阳春白雪”之嫌。很多中学生在学习电子云的概念后,常常反映有一种如同坠入万里云雾中的感觉,只能通过强行记忆来学习这些知识。因此,如何编写教材并介绍哪些化学知识内容,成为我们化学学科是否能吸引更多学生加入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此外,目前在各类化学教材、教学和考试中,“精心设计,布满陷阱”的各种习题,可谓五花八门。我们不去讨论这些题目是否符合化学规律,其答案是否合乎实际,至少对于学生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要求起到了分散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的负面作用,使学生认为化学知识的获得更多依赖于背诵和强行记忆。应该明确,基础化学教育应强调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学习化学时可能要用到不同程度的计算和记忆,但是不可能只有通过计算和记忆来学习化学,而是由化学学科的性质和它的发展现状所决定的。
化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是由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评价等组成的。要解决当今化学教育面临的学科吸引力不强、学科内容陈旧、学科教育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我们必须在课程体系设计,特别是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下工夫。考虑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学科对自然科学中众多实验学科的支撑作用,以及国外在化学教育方面已有的成功实践,我认为对于像化学这样一门仍然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尤其是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应更多地从实验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化学学科,建立起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出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如果化学课程中的所有内容,至少是主要内容,都由学生亲手通过化学实验做一遍,不仅学时不允许,即使对于化学系的学生,也是不必要的。主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受到前辈教育家和科学家们从人类几千年文化中精心挑选、精心组织过的文化遗产和科学技术的教育与熏陶,从而迅速地成长。
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教材应以更加贴近生活为特征,更着重于使人们理解化学的作用。化学不仅使人们能够更全面的认识客观世界,提高与改善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使之更为和谐,而且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之一。化学基础知识及有关的科学思维与工作方法,将有利于某些创新理念的提出和实现。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使得传统化学举步维艰,难以进一步发展。
同时人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能再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物质享受,一定要在发展的同时顾及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否则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
因此,绿色化学应运而生,成为整个化学界一颗耀眼的明珠,它是进入成熟期的使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更高层次的化学,是粗放型化学向集约型化学的转轨。
近年来,绿色化学受到了世界各国高度的重视,绿色化学与技术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和任务之一。
定期在美国、欧洲和亚洲举行的有关绿色化学主题的会议不断增多,反映了科学界以及公众对绿色化学日益增进的关注,绿色化学组织和绿色化学网络在美国、意大利及英国等国的创立也表明绿色化学已是世界科技发展的热点。
为了使化学呈现一片新的生机,为了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大力推广绿色化学,很多国家设立了绿色化学奖:世界上第一本“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杂志问世;美国出版了第一本“绿色化学”教科书。
目前我国也已加入这绿色化学的研究行列,绿色化学及绿色化学教育在我国也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
我国在1995年中科院化学部确定了“绿色化学与技术”的院士咨询课。
召开了“工业生产中绿色化学与技术”的研讨会;由国家科委主办的第72届香山科学会议就是以“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科学的挑战――绿色化学”为主题,这个会议宣告了我国的绿色化学研究和开发工作已正式开始起步了,这对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指导思想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1、绿色化学的内涵及绿色化学的必要性。
绿色化学亦称环境无公害化学或环境友好化学,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或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的使用和副(废)产物等的产生,力求使化学反应“具有原子经济性”,实现废物的零排放。
其目标是把传统化学和化工生产的技术路线从“先污染、后治理”变为“从源头上根除污染”。
是当今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之一,是具有社会需求和科学目标的新型交叉学科。
它不但具有重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也表明化学的副作用是可以避免的。
中科院院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时清的积极倡导下开设了一门独立的绿色化学新课程。
199月26~28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了有国内外多所大学参加的“大学绿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同对“绿色大学化学课程体系”、“大学绿色教育问题”等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化学实验课是在高等院校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最合适的课程之一,这是化学实验课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因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是非常合适和必要的。
2、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教育。
2.1 结合绿色化学教育加强化学实验教材建设。
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首先应加强教材建设。
由于绿色化学这一领域刚刚形成不久,“具有原子经济性”这一重要的基本概念在1991年才由美国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在《Science》上提出,19以前出版的教材都未能反映绿色化学的内容,所以化学实验用教材也需要做一定调整。
目前我国有机化学实验有些内容已改为少量或半微量实验,文献阐述了无机化学实验中的绿色化学教育问题,但仍需要进一步调整。
应先从绿色化学的基本原则出发选择更新一些具有时代性与绿色化学有关的内容,如汽油无铅化、洗涤剂无磷化、原子经济性减少废物的排放等。
分析化学实验应增加分析化学内容:扩展一些新开发的环境友好工艺中采用的新试剂和新技术。
如:有机化学教材中介绍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
一般是使用反应是用液体酸催化剂,如:H2SO4,HF;或用Lewis酸,如:AlCl3、ZnCl2等催化。
由于使用H2SO4,HF类酸催化剂后,酸废液的后处理工艺复杂,产生的废液会污染环境,催化剂再生困难;AlCl3、ZnCl2类酸催化剂选择性不高,分离产物时催化剂被水解放热,并产生大量的HCl气体。
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负载型固体酸催化剂和其它固体催化剂。
如用蒙脱土为载体的固体酸催化剂(K10),金属卤化物,硅胶型催化剂,在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中表现出了优良的环境友好催化性能。
这样于点点滴滴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内容,在介绍基本原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新的应用和发展。
也可在教材中以专题形式增加绿色化学的内容。
设置开放实验。
从传统化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完善教材内容,实现从传统化学到绿色化学的转变。
2.2 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加强绿色化学教育。
文献阐述了如何处理对实验室环境构成严重危害的在实验中使用的各种各样的试剂,阐述了农药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及与绿色农产品相适应的未来的化学农药也应该是直接应用于绿色农产品的绿色农药。
可开展与实验教学有关的一些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废物利用研究,如:从电镀液中回收铬化合物。
回收干电池、镉镍电池等实践活动是很有意义的。
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进行了绿色化学教育。
2.3 实验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的绿色化学设计。
化学实验的实施,既要考虑实验成功、尤其合成实验还要考虑具有高的原子利用率,能用简单、安全、对环境友好的操作快速、定量地把价廉易得的起始原料转化为天然或设计的目标分子,还要考虑最少的废物和副产品,而且要求对环境无害,可见其难度之大。
因而有必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适应高层次的绿色化学教育。
采用多媒体、Internet等信息教育手段进行实验教学。
用多媒体演示对环境有毒有害的生产和已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同时介绍减少有毒有害工艺。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以实验事实为根据,让中学生从实验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去认识世界,进一步去改造世界,促进社会发展,促进人类的进步。所以,有关化学实验的考查,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较为突出,这也是对中学化学教学的一种导向,提醒教师注重化学实验的教学。从小处讲,是为了学生的升学,从大处说,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社会的进步,都必须重视化学实验。虽然,这是一个共识的问题,但是,现实的问题却远不尽如人意,作为从事化学教学十几年的教师,感触颇深:
1.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
我们国家从初中就开设了化学课,教材中也设置了不少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但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对待化学实验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却大相径庭,条件较好的学校,实验仪器和药品较为齐全,演示实验还能够较好的给以学生演示,条件稍差的学校,演示实验就只能力所能及的做一部分,而条件较差的学校,就几乎没有做过化学实验,不少学生到高三了,连蒸发皿和坩埚都区分不开,更谈不上应用了,有些学生对不少化学仪器甚至都不认识,连其名称都叫不上来,至于哪些仪器有何用途就更不得而知了。对于分组实验,现在就几乎没有学校去做,原因很简单:课时少,教学内容多,根本没有时间去做。至于实验知识,那也只有一个办法,让学生去背,死记硬背化学实验知识。这就是中学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所以,在高考中或者在平时的模拟考试中,化学实验题一直是学生丢分较严重的地方,这就不足为怪了。2.背景
现在,整个社会,尤其是中国,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教育是立国之本,一个国家教育水平可以说是衡量国家发展潜力的标尺,我们也都认识到,国家的文明取决与公民的文化素养,国家的强大取决与公民的科学素养,国家的综合实力取决于公民的知识底蕴。现在,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教育主管部门,都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部分省市也在试行新课程改革,但是,所谓的课改到了学校,那就成了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喊喊口号,走走过场,换汤不换药,结果还是回到原点,甚至会比过去更糟。举个简单例子,以去年搞的新课改成果验收为例,主讲老师为了准备汇报的那节课,光是备课就准备了两个多月!连正常的上课都停下来,几个老师轮流代课,而且,这个老师所讲内容我们学校就根本没有开设过。作为教育或评审专家们,你们想想,如果每节课都准备两三个月,哪还叫教学吗?结果验收以后,他们大张旗鼓的宣传,取得了这样那样的成果,新课改取得了全面的丰收等等等等,我相信这些专家们都是化学行业的权威,专业知识也都博大精深,但是,遗憾的是,他们真的没有到中学去踏踏实实的蹲点调查,去真正掌握第一手的真实材料,所以,课改也就都是些表面文章,所谓的新课改只不过是轰轰隆隆的一场风,刮过去也就风平浪静了。
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教育机构,甚至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都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首先,如果高考模式和评价机制不彻底改革,最直接的是,毁了一代又一代孩子,会直接降低整个国民的文化素养,会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培养出的人才都是有些瑕疵的残次品,比如,多少年来,诺贝尔奖都与中国无缘,这难道仅仅归咎于评委的人为因素吗?泱泱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都是技不如人,智不如人,志不如人?个人认为,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教育模式难辞其咎。其次,作为一线教育的老师,谁都想减负,减轻自身负担,减轻学生负担。作为教师,本是一个很好的职业,与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一起,教书育人,应是乐业、爱业、敬业,但现实是,上岗没有几年,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成为为了吃饭而疲于应付的手段。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工作负担重,工作待遇偏低,社会地位低下,这就不难理解,每年高考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寥若晨星了。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怎样能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呢?又怎样发挥一个老师的教育功能呢? 3.个人认识和建议
在他的讲座中讲到了人性的三属性,教育要以人为本,从人出发,人需要陶冶。学校心理的健康教育体现现代教育的理念。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初中化学教材相关内容陶冶学生的爱憎情感,引起情感共鸣,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把内隐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愉快、乐观、同情等良好的情感激发出来。形成化学观的“憎恶、喜好”,区分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物质好坏。
二、利用化学史教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介绍历史上一些著名化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不畏实验过程的危险、实验条件的恶劣、多次实验失败后的打击,不畏“权威”、“智者”的嘲笑、蔑视,坚信自己的能力及所从事工作的价值,不懈努力最终取得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成就。在元素一节的教学中,介绍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对铀的发现,她对约有四百吨铀沥青、二百吨化学药品和八百吨水一次一次地分离、一点一点地测量,才最终提取出一克铀。如此繁重的工程是在简陋的棚房里,煤屑飞扬的艰苦条件下完成的,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和坚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以上介绍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研究过程中必定会面临诸多困难,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及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实验时逐渐克服畏怯、退缩、盲从等不良品质。
三、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学中逐步改进评价方法,多采用鼓励性评价,淡化竞争气氛,提倡生生、师生间的互助与协作,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教学从教室走向实验室,多给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师必须放下“权威者”的架子,起“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与同学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关注课堂内尽可能多的学生,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这样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坚持、探究、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在主动探究未知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创造一个让学生自己摸索、创新、研究的机会,教师提出问题后必作具体指导,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其中,调动教材、资料、实验、相互讨论等多种手段进行探索和尝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同一问题,寻求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还可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问题障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化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方法,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疑难。如对学业不良的同学,要给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为其创设成功的条件,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一定的努力完成学习目标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并对其取得的成功予以适时的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我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问题提得很简单,也要认真对待,从不流露出“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懂”这样的情绪,使学生产生一种被尊重的情感,即使回答得不完全、甚至不对,也不责怪,反而要肯定学生的勇气,使学生养成敢想、敢说、敢问的好习惯,始终处在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下主动思考问题。
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科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实验主体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感知敏锐、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重实验重实效的求实精神;善长沟通、友爱合作的团队精神。这些涉及理想、信念、意志、情感道德的创造性人格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能对个人成才及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和成功起导向作用。
同时,为人师表的教师首先要关注、完善自己的创造性人格,这是一项非常重要,十分艰巨、需要长期坚持的“健身”活动。教师用自身人格的魅力来影响并引导学生,更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务之急的大事,教师在此工作中义不容辞。以上仅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有待于在以后的学实践中总结、改进、完善。
初中化学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现代社会的转型使学生面临着生活、学习、升学等多种压力,加之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使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面对这种现状,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探索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挖掘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情绪情感教育
充分利用初中化学教材相关内容陶冶学生的爱憎情感,引起情感共鸣,把内隐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愉快、乐观、同情等良好的情感激发出来。如:充满热情、自豪、激昂地介绍我国化学发展史上有过的冶金、陶瓷、火药、造纸、酿造等辉煌业绩。义正词严、激愤地抨击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以工业酒精兑水做成假酒,牟取暴利却同时使人们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有些小企业、小工厂、作坊偷排“三废”给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等激发学生对不法之徒、缺乏社会公德的行径的憎恶、愤恨情绪。
二、利用化学史教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介绍历史上一些著名化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不畏实验过程的危险、实验条件的恶劣、多次实验失败后的打击,不畏“权威”、“智者”的嘲笑、蔑视,坚信自己的能力及所从事工作的价值,不懈努力最终取得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成就。在元素一节的教学中,介绍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对铀的发现,她对约有四百吨铀沥青、二百吨化学药品和八百吨水一次一次地分离、一点一点地测量,才最终提取出一克铀。如此繁重的工程是在简陋的棚房里,煤屑飞扬的艰苦条件下完成的,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和坚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以上介绍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研究过程中必定会面临诸多困难,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及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实验时逐渐克服畏怯、退缩、盲从等不良品质。
三、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学中逐步改进评价方法,多采用鼓励性评价,淡化竞争气氛,提倡生生、师生间的互助与协作,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教学从教室走向实验室,多给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师必须放下“权威者”的架子,起“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与同学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关注课堂内尽可能多的学生,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这样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坚持、探究、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在主动探究未知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创造一个让学生自己摸索、创新、研究的机会,教师提出问题后必作具体指导,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其中,调动教材、资料、实验、相互讨论等多种手段进行探索和尝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同一问题,寻求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还可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问题障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化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方法,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疑难。如对学业不良的同学,要给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为其创设成功的条件,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一定的努力完成学习目标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并对其取得的成功予以适时的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我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问题提得很简单,也要认真对待,从不流露出“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懂”这样的情绪,使学生产生一种被尊重的情感,即使回答得不完全、甚至不对,也不责怪,反而要肯定学生的勇气,使学生养成敢想、敢说、敢问的好习惯,始终处在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下主动思考问题。
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科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实验主体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感知敏锐、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重实验重实效的求实精神;善长沟通、友爱合作的团队精神。这些涉及理想、信念、意志、情感道德的创造性人格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能对个人成才及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和成功起导向作用。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新课改的目标就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基本途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我谈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建立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此,我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地转变角色,一改过去多年的那种“严肃有余,微笑不足”的面孔。变权威的管理者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正如美国教育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是师生关系中“平等的首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树立平等的意识,做学生真心的朋友。关心、接纳学生的行为表现。努力与学生建立亲密友好的朋友式的关系。积极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听其言,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最终目标。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赏识、多表扬,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让学生自信的带着轻松、愉悦的心境投入到学习之中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作为教师要使课堂氛围轻松和谐起来,就要积极地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融入教学。
在课堂上老师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不代替学生作出判断和抉择。而要积极地引导、鼓励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肯定,悦纳自我,走向成功。尽量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使学生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时,我是这样处理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都有新物质产生,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和吸收。那么,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又有什么变化呢?请大家用实验探究一下。
然后,放手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分组探究,分组研讨。我只在一边作必要的指导和提示。十多分钟后,仅有2组同学因操作失误而“失败”。
最后,点拨再学生。你通过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很自然的总结出了“质量守恒定律”。由于这个结论是学生自己亲手实验探究得到的,所以学生会记得很深刻。
同时,学生通过这个实验还练习了托盘天平的使用,掌握了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的实验技能。并在这一探究中加深理解了实验和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
可见,在化学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化学教学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
目前的在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了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性,合作意识、人际关系都很差。为此,我在开学初就组建了化学学习互助小组。引导学生采取合作式互助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组员一起研讨各种疑难,分享成功的喜悦。
学习小组成立之初,先民主选举了一名学习成绩比较好,认真负责,乐于助人,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同学任小组长。然后召开了组长职责培训会。明确小组长的工作职责和主要任务,学会组织协调组员,大胆的开展工作。。。
实践证明,化学互助学习小组的同学都能集思广益、各抒己见。遇到疑难问题都能积极的查找资料,探究讨论。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得以养成。学生们既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也学会了体贴他们、照顾他人。为今后的人生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例如:在复习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小组谈论的形式实验探究。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反应装置及收集方法有何异同。
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自己自由复习,然后分组讨论。然后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每组设计安装三套制备装置。
在整个过程中,我只是点拨、引导和简单的评价评价。学生的分组讨论,协作探究和成果展示,都是自己开动脑筋,激发思维,积极探究搞出来的。这样不但加深了各种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比较,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在小组互助学习中,大家都能主动参与,大胆探索,乐于动手,勤于交流。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动耳、动眼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思维品质,从而构建了一种自主探究、民主合作、平等交流的互助学习模式。
三、转变观念,科学评价。新课标指出: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的倾向。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大都是以学生的学习(考试)成绩为唯一的标准,只关心学生的学习,不关心学生的成长。认为考试成绩不好就是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教学“满堂灌”,课外辅导“题海战术”。最终导致教师整天“紧张焦虑”,“职业倦怠”。学生也“厌学弃学”,“麻木自卑”。
新课标丰富了评价方式,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衡量和评估教学,综合评价教育教学质量。关注各项指标的进步幅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和特长,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经过小组合作、共同研讨,实验验证。最终得到合理的结论。
有时,衡量评价学生探究结果的成败与否,并不仅仅根据结论而定。关键是看结论是否尊重客观事实,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有效。
例如:在探究“钢铁的锈蚀实验”中,我提前准备了足量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指导各组学生按课本上的实验要求,用一周的时间独立完成实验探究。并按照书上表格的要求逐天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同时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分析获得的信息,从而得到钢铁锈蚀的影响因素。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周后由于观察的时间不同,装置放置的地点不同,所观察到的现象也略有差异。有的比较接近,有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对学生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都给予了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肯定。
四、尊重差异,分层指导。
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生升入初三后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化学是一门新学科,又是实验学科。学生刚接触化学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很想学好化学。学习第一、二章还比较顺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点难度的增大,尤其是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开始学习一些微观构成后,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开始下降。化学学困生开始慢慢“浮出水面”。。。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学困生普遍存在:随便放纵,自卑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表象。为此,我在认真观察的前提下,利用心理测量量表针对每个学困生进行诊断分析。然后“对症下药”,分层辅导。用心理咨询技术,解除学困生的心理困扰。增加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为此,我首先在教学中,利用积极暗示,引导学困生认识到自己只是暂时的学习困难。只要改进学习方法,刻苦努力学习,还是可以赶上去的。课堂上通过各种途径:如优先提问,及时提醒,板演评价,组长帮扶等影响他们、期待他们。但他们接受到这种期待的信息后,大多都能加倍努力,积极配合。学习成绩也都很大进步。
其次,增加感情投入。在学校生活中,我有意识深入细致地了解他们的各种情况,真心实意的关心、关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充分信任他们、尊重他们,主动找他们谈心、聊天,交朋友。用极大地耐心宽容、理解、同情他们,满腔热情地积极引导他们,杜绝歧视、讨厌、排斥、体罚等不文明现象,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爱老师、爱化学、一定要学好化学。”的心理,乐于听老师的话,自觉、认真、刻苦地学习好化学这门课。
最后,学困生大多都意志薄弱,对刻苦学习不能很好的长久坚持。所以,我就及时捕捉时机,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一点点进步和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给予积极的肯定。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的尊重、民主、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到心理很高兴,从而防止他们反复。用一个学生的话说“老师这样对待咱,咱不学好化学真对不起老师”。
罗森塔尔效应还告诉我们:适时的肯定和表扬,可以树立学习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把成功、榜样、激励贯穿在教学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荣誉感,而且能形成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还有针对化学学困生现状,我还采取了因材施教,分层辅导的做法。
首先在课堂上,根据学习内容和学困生的实际,给出难度比较小的、容易回答正确的小问题。让他们建立自信心,体验成功的感觉。满足受到尊重的心理需求。
其次,在作业上分层布置。对待学困生的作业可以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照顾”---可以有选择的选做。要求他们课本上的知识要基本掌握,课后习题要基本会独立做出来。对一些比较难的综合性习题可以放弃。
还有,在课外辅导上。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的找一部分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检查。时常在他们的作业本上或考试卷上写下鼓励性的“名言警句”和勉励性的话语。从而给学困生一些心理支撑。让他们时刻感到老师的关怀,时时激励他们向上奋进。同时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我国的本科化学教育历来重视化学史教育, 这一点与西方的本科化学教育有一定的共同之处。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西方的化学史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对化学史教育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与西方教育的整体情况相联系的, 如当代西方的自然科学教育较之以往更加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更加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出现了许多交叉性的学科, 如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等, 相应地也更加重视学科史的教育和研究。
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 如何理解化学史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如何看待化学史教育在化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近来获得了较大的关注, 本文对于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1 对化学史的理解
要探讨化学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首先要分析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化学史、如何理解化学史, 这一问题也可以表述为化学史的自身特点是什么?化学史与其他的自然学科史如数学史和物理学史等究竟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可以从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 化学史与数学史、物理学史等有一定的相似与相同之处, 即都体现了学科的独立化过程, 都是社会生活发展的积淀。这一点当然要顾及到, 否则就可能孤立地看待化学史, 甚至把化学史看作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中心。
我国以往的化学史教育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化学史教育的内容虽然是“过去的”历史, 但化学史教育却绝不仅仅是历史, 化学史绝不仅仅是如博物馆一样仅供人参观的东西, 而是就存在于我们的当代生活中。例如, 当我们看到古代中国炼金术时或西方近代化学家所使用的某种器具时, 这一器具能够提供给我们的绝不仅仅只是它的材质或形状等等, 而是隐藏着丰富得多的信息, 这些信息既有实物性质的, 也有观念性质的。
因此, 当我们考察自然科学史整体时就可以发现化学史的一些特点。从时间上看化学学科的独立相比于数学、物理学、医学等等是较晚的, 这就说明化学受到了社会生活更大的制约, 化学较之于上述学科更可以说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也就在一定层面上更能反映现代社会的本质。近代或现代社会又可以称之为工业社会, 工业反映了近代社会的本质特点。古代社会的生产相对落后, 农业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形态。在古代农业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 人类主要只能利用现有的生产力, 还难以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做大规模、深层次的改造加工。在这样的科技和社会发展状况下, 人们对自然理解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有很大限制的, 这也对现代化学观念的形成造成了很大的制约。例如, 克服著名的“燃素说”就是一个很著名的例子。“燃素说”与当时的以太说等有很多的共性, 在理解世界的思维观念上有强的机械性。虽然这种思维观念在理论上可以得到较为深刻的批驳, 但是归根结底只有现代科技和社会生活才能彻底地改变它, 才能奠定现代化学观念。可见,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为、世界的本质变化与否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上化学与物理、数学等存在较多的差别, 从而使得从化学看世界与其他的学科有所不同。
2 当代化学史教育能够做什么
既然化学史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于更好地理解现代化学是怎么形成的, 那么它的作用也就主要在于更好地理解化学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一般来说任何学科都是在本科阶段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 因此, 化学史教育对当代化学教育对于这一点可以从微观到宏观三个层面略加分析。
(1) 有助于化学专业学生对各自专业有一较为全面的理解。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一大目的就是要纠正以往教育过度专业化的弊端。化学专业的学生虽然有一些化学导论之类的基础课, 但这些课程主要只能提供共时态的分析, 也就是只能论述当代化学的某些情况, 而不可能对化学史做过多的论述。随着现代社会越加专业化, 就迫切需要加强学生的化学史教育, 而且不能满足于提供一般的中国化学史之类的课程, 因为这些课程在较大程度上仍然囿于传统的编写观念, 即重在论述与现代化学相关的东西。
(2)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主要由于自然科学自18世纪以来取得了巨大成果, 在当代科学几乎就成为了真理的代名词, 说一个东西是科学或科学的就表明这个东西是无需辩驳的。这一观点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引起了很大的质疑与反驳, 因为从学科史来看, 现代科学虽然较之于以往的日常经验等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但现代科学从确立优势到现在毕竟不过几百年的历史, 而且由于对科学的过度崇拜已经造成了许多严重的后果, 这些后果无论是在现实结果还是思维观念上都已经表现了出来。从思维观念来看, 现代科学具有浓厚的实证性, 现代科学的实证性不是一般的相信客观, 因为现代科学融入了太多人类的因素在内, 以科学实验为例, 从确立实验方案到评估实验结果无不如此。因此, 现代科学的实证性容易导致对人类自身的过度自信。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自然科学教育强调要重视学科史教育的一个原因, 由于化学在自然科学中独立较晚因此, 化学史教育对于纠偏对现代科学的过度崇拜有更多的作用。
(3) 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健全的生活理念。需要明确, 任何专业教育都只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的一种途径、一种帮助。由于当代化学对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是非常深的, 这就更需要掌握化学知识的学生在学校教育当中就养成一种良好的理念, 而不要再发生诸如学生用硫酸泼熊做测试之类的事。另外, 之所以说要更努力开设一些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课程还由于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差异巨大, 对此, 西方学界已进行了较长时期的探究并取得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成果。由于我国生产力总体相对落后, 还急需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自然科学, 这就更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对待自然科学, 以避免由于观念或使用不当造成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汪朝阳, 肖信.化学史人文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洪英.普通化学教学中实施化学史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4) .
关键词:感染;引发;培养;提升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情感不仅能激发认知者强烈的学习兴趣,长时间保持、迁移和深化这种兴趣,还能提高认知加工的水平和效率,促进知识内化水平的发展,对认知活动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中,情感不仅是认知的手段,更是一种目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
一、以情感染学生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情景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即情感的感染与迁移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化学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化学教师首先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爱,满怀爱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这充分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与追求教学艺术的执著性,还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情绪热情与表情丰富上。其次,教师对学生充满爱,这是真挚的,无差别的爱。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不是父母,胜似父母。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不指责,不呵斥,多给予热情鼓励与引导,在学生学习沉闷时,教师要表情丰富,幽默大方,语言生动,点燃其学习兴趣的火花。在学生迷茫时,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和蔼的语调鼓励他。“我相信你一定行”、“像这样的问题,你能回答,实在不简单”……这样,学生心灵的窗口才能向你打开,更好地进行化学学习。
二、创设情境,引发情感体验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作用,这便是“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浓烈的氛围,参与愉快的活动,观察直观形象,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一个优雅的化学学习环境会使学生心情愉快,情绪稳定的投入到化学教学活动中。如在讲氨的结构和性质一节时,可先给学生做“空瓶生烟”的小魔术,然后指出氨除了具有与HCl作用生成NH4Cl的性质,还有哪些性质?在讲解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可首先做一个实验,用棉花包住一小团过氧化钠粉末,用细线扣住悬于一盛1/3体积的开水的小烧杯上方并盖上玻璃片,发现棉花很快着火燃烧。通常,水能灭火,此处,水却能生火,什么原因?从而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化学兴趣。在教学中,还有创设故事引入,演讲、竞答等情境,同样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明确目的,培养情感
情感与需要具有相互制约的规律。一方面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情感又可以调节一个人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自己的高尚情操;同时,又必须使自己的较为低级的情绪变成较为高级的情操,从而使自己的需要受到这种高尚情操的支配和调节。
化学源于生活,在联系生活、生产与科学实验的实例中,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又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如学习SO2性质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酸雨的成分及危害性,让学生从化学视角来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之情感。
四、优化认知结构,提升情感层次
学生的认知结构包括学生知识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学生的认识结构与情感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学生的认知结构越完善,在形成认知结构中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越积极,反过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又促进认知结构向更高层次完善发展。例如:学生的认知从“认识卤族元素的性质”发展到“感觉周期律存在”,再到“运用周期律的知识推导出陌生的元素砹的性质”这一个过程,学生在接触感知运用周期律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知识结构与归纳演绎的认知水平,同时又诱发出周期律真“厉害”的情感。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借助实验、教材及老师的点拨,攻克一个个学习难关,逐步逼近学习目标,获得认知需要的满足和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自己产生积极情绪情感,再加上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进一步强化,使学生学习的需要、自信心和积极的情绪情感得到内化,进而产生新的学习需要,以更强的自信心和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情感。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甚至对情感程度不明显的教材加以发挥,诱导情感,提高教学艺术,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为“乐学”、“好学”,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又为提升情感层次打下了知识基础。
【化学竞赛与素质教育】推荐阅读:
教育部化学与社会11-03
化学教育研究与实践01-06
高一化学竞赛试题07-19
浙江省化学竞赛12-05
化学竞赛活动总结心得12-22
化学竞赛安徽省选01-09
化学实验竞赛获奖感言07-03
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教学09-16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素质实践能力教学计划07-02
绿色化学与生活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