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反恐怖主义法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反恐怖主义法(精选7篇)

学习反恐怖主义法 篇1

刘运兰

近日来,我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使我们提升了自身防恐反恐法律意识,履行好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反恐怖工作的政治和社会责任感。

心得内容如下: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反恐怖主义法》,作为一部规范政府和社会开展反恐怖工作的法律,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加强周边地区反恐合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我们认真学习并深入思考,看到这部法律,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我们美丽的新疆,这块雄阔大地占据国土面积的六分之

一、似一枚定海神针稳稳坐落在祖国的西北边陲,这里的人民热爱这块热土,用勤劳朴实在这块热土上创造价值,源源不断的向外界输送石油、天然气、棉花、番茄等资源,这里的人民过着幸福稳定的生活。然而自2009年乌鲁木齐的7.5事件、2011年喀什的7.30、7.31事件、2012年和田的6.29事件、叶城的6.28事件、2013年巴楚的4.23事件、莎车的12.30事件、鄯善的6.26事件、像阴霾一样笼罩。回溯历史,新疆和平解放以来,分裂与反分裂、恐怖与反恐怖斗争时起时伏,几乎从未停止过。恐怖主义已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与相应历史时期的国际大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反恐怖主义法是在总结近年来我国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工作的经验、借鉴国外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制定的,是一部规范政府和社会开展反恐怖工作的法律。该法全面系统地规定了我国反恐怖工作的体制、机制、手段和措施,它的出台必将为我国依法打击暴恐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以及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支撑和保证。

当前、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周边局势动荡不安、国内外各种矛盾问题相互交织的情况下,呈现出境外暴力恐怖组织加紧渗透,境内民族分裂分子破坏活动升级。这些暴力恐怖分子目标明确、手法多样、穷凶极恶、丧心病狂地伺机使用暴力恐怖手段实施各种分裂破坏活动。针对中国的暴力恐怖事件呈多发频发态势,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学习反恐怖主义法 篇2

2015年8月29号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九) 》, 并于11月1日起施行。在施行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12月27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以下简称《反恐怖主义法》) , 并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反恐怖主义法》对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认定、安全防范、情报信息、调查、应对处置、国际合作、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反恐的基本原则, 明确规定了什么是恐怖主义、恐怖活动、恐怖活动人员、恐怖事件、恐怖犯罪, 同时规定了我国各个领域的安全防范, 明确了反恐工作机构及职责分工, 确立了情报信息工作机制、调查程序、应对处置, 使司法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军事机关有法可依。我国在刑法反恐条文的基础上, 再添《反恐怖主义法》, 由此形成了“以反恐法为主导, 诸法配合”的法治反恐新格局, 即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围绕《反恐怖主义法》中的专门规定, 相互衔接、相互补充,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故而笔者在此就《反恐怖主义法》与刑法反恐条文的对接问题尝试阐述。

二、刑法新增的反恐条文

《刑法修正案 (九) 》在一百二十条之一资助恐怖活动罪中, 将帮助恐怖活动招募和运送人员的帮助行为单独规定为一款, 从而将帮助行为正犯化。

第一百二十条之二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 将为实施恐怖活动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预备行为直接规定为一种犯罪, 从而将预备行为正犯化。

第一百二十条之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之四利用极端主义破坏法律实施罪、之五强制穿戴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服饰、标志罪、之六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 将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并列来谈, 有重点有针对的确定犯罪类型, 明确刑罚。

在第三百一十一条拒证罪中, 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或者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犯罪行为, 在司法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 将拒绝向司法机关提供其犯罪证据的隐瞒行为规定为正犯的实行行为。

在第三百二十二条偷越国 (边) 境罪中, 增加了为参加恐怖活动组织、接受恐怖活动培训或者实施恐怖活动而偷越国 (边) 境的情形, 并提高了这种偷越国 (边) 境类型的法定刑。

在第一百二十条、一百二十条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和第三百二十二条均增加了“并处罚金”或“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的财产刑, 以此打击恐怖分子因恐怖活动而获利的行为。

三、反恐法与刑法中反恐条文的对接

(一) 概念界定

我国刑法中存在“恐怖主义”、“恐怖活动”、“恐怖 (活动) 组织”等专门概念, 但是刑法中未对以上概念进行界定。而《反恐怖主义法》对恐怖主义、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人员、恐怖事件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反恐怖主义法》第三条指出恐怖主义是指通过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 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产, 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 以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等目的的主张和行为。

恐怖活动, 是指恐怖主义性质的下列行为:

1. 组织、策划、准备实施、实施造成或者意图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公共设施损坏、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社会危害的活动的;

2. 宣扬恐怖主义, 煽动实施恐怖活动, 或者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的物品, 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戴宣扬恐怖主义的服饰、标志的;

3. 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

4. 为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人员、实施恐怖活动或者恐怖活动培训提供信息、资金、物资、劳务、技术、场所等支持、协助、便利的;

5. 其他恐怖活动。

恐怖活动组织, 是指三人以上为实施恐怖活动而组成的犯罪组织。

恐怖活动人员, 是指实施恐怖活动的人和恐怖活动组织的成员。

恐怖事件, 是指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危害的恐怖活动。

但是美中不足的《反恐怖主义法》并未界定“极端主义”的概念。“极端主义”在刑法中第一百二十条之三、之四、之五均有体现, 其中, 第一百二十条之四利用极端主义破坏法律实施罪是单独的一个极端主义犯罪条款。同样在《反恐怖主义法》中, 第八十一条就情节轻微的利用极端主义破坏法律实施犯罪进行了相关规定, 但并未深入探究此类犯罪。进一步厘清“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概念, 对于司法机关处理相关犯罪问题大有裨益。

当然, 我国没有界定“极端主义”概念可能有三个方面的考量:其一, 认为“极端主义”尚未有统一认识, 立法者短时间内也难以对“极端主义”做比较准确的界定。其二, 没有在反恐法中界定, 未来可能会效仿俄罗斯的做法, 设置《反极端主义法》单行法;其三, 认为“极端主义”不应该过早界定, 而是应该放到实践中去, 给法官更多的自由裁量权, 让法官依据现实进行合理地判断。

(二) 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认定主体

我国刑法中第一百二十条设置了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在实践中, 我国采取了司法认定和行政认定并存的双轨制:人民法院在刑事审判过程中可以认定某组织是否属于恐怖组织;公安部也可以对某组织是否属于恐怖组织进行确认。《反恐怖主义法》则明确了恐怖组织的认定主体、程序、公布、标准及附带制裁措施, 从而达成了与刑法典的对接。

《反恐怖主义法》第十二条指出认定主体是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 认定标准是反恐法第三条的规定, 由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予以公告。

第十三条规定恐怖组织的认定程序为:国务院公安部门、国家安全部门、外交部门和省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对于需要认定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 应当向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提出申请。

第十四条规定对于恐怖组织的附带措施: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机构对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公告的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资金或者其他资产, 应当立即予以冻结, 并按照规定及时向国务院公安部门、国家安全部门和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同时第十五条规定:被认定的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对认定不服的, 可以通过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申请复核。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应当及时进行复核, 作出维持或者撤销认定的决定。复核决定为最终决定。

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作出撤销认定的决定的, 由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予以公告;资金、资产已被冻结的, 应当解除冻结。

最后, 第十六条指出: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有管辖权的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在审判刑事案件的过程中, 可以依法认定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对于在判决生效后需要由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予以公告的, 适用本章的有关规定。

这也表明我国对恐怖组织的认定主体依然有两个, 依然是“双轨制”, 但主体却有了变化:行政机关认定主体由公安部转变为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 司法机关的认定主体是有管辖权的中级以上人民法院。

(三) 犯罪与刑罚

刑法因其调整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和调整手段的严厉性, 使其成为其他法律的保障法, 也是法律中的最后一道“屏障”。刑法中针对组织、策划、准备实施、实施恐怖活动, 宣扬恐怖主义, 煽动实施恐怖活动, 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的物品, 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戴宣扬恐怖主义的服饰、标志, 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 为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人员、实施恐怖活动或者恐怖活动培训提供帮助的, 设置了罪名与刑罚。但是刑法因其严厉性, 要求司法机关必须慎用刑法, 对于情节轻微, 尚不构成犯罪的行为, 不宜适用刑法, 《反恐怖主义法》对此进行了相关规定, 与刑法形成了对接与呼应。

《反恐怖主义法》第八十条规定参与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或者煽动实施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的;制作、传播、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物品的;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戴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服饰、标志的;为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或者实施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活动提供信息、资金、物资、劳务、技术、场所等支持、协助、便利的活动之一, 情节轻微, 尚不构成犯罪的, 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一条规定利用极端主义, 实施破坏法律实施罪行为, 情节轻微, 尚不构成犯罪的, 由公安机关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二条规定明知他人有恐怖活动犯罪、极端主义犯罪行为, 窝藏、包庇, 情节轻微, 尚不构成犯罪的, 或者在司法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 拒绝提供的, 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在刑法的基础之上, 《反恐怖主义法》进一步规定了金融机构、特定非金融机构、电信业务营业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物流运营单位、新闻媒体等责任义务, 并且就违反义务如何进行追责量刑进行了详细规定。其次, 还规定了个人、单位违反反恐法规定的义务和违反义务的法律责任。最后, 《反恐怖主义法》指出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违背了工作职责, 情节严重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 依法给予处分。

四、结语

《反恐怖主义法》与刑法反恐条文对接比较合理。《刑法修正案 (九) 》和《反恐怖主义法》相继出台已使我国形成刑法与反恐法彼此呼应、两者结合, 惩治和防范恐怖活动犯罪的模式。相信在《反恐怖主义法》和刑法“两个拳头”的共同打击之下, 在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配合衔接之下, 我国的反恐事业会阔步迈进!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九) 》新增了数条反恐条文, 刑法对于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力度加大。为“反恐怖主义”进行的单独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法治反恐”进入新的阶段。刑法中的反恐条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在概念界定、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认定主体、犯罪与刑罚三个方面进行了合理对接。

恐怖与反恐怖斗争透视 篇3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国际矛盾和斗争出现了新变化和发展。世界大战的危险性进一步降低,局部战争也受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干预而受到一定制约。但国际局势的动荡并未减弱,其表现之一就是恐怖主义作为战争的一种转化形式或辅助形式被更多地利用。"9.11事件"不仅证明了这一点,也再次引起世界对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斗争的高度重视。

何谓"恐怖主义"

作为一个概念,人们对"恐怖主义"有几种大同小异的解释。"恐怖"一词,最早出自拉丁语TEPPOP,原为"害怕、惊恐"之意,现在则成为卑劣、残忍手段的代名词。一些犯罪团伙、民族分裂分子、极端主义势力等武装组织或政党往往把它用作"斗争"的武器,不但给无辜平民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更在所有善良人的心灵上留下了长久无法弥合的创伤。

《美国法典》对恐怖主义的定义是:

--"恐怖主义",经过预谋的,有政治目的,且针对非军事目标的,经过秘密策划和组织的暴力活动。其目的通常是影响大众,破坏安定的社会环境。

--"国际恐怖主义",指涉及到不止一个国家的公民或领土的恐怖主义。

国际上,一般把恐怖主义界定为:为实现政治目的,针对平民或民用目标,故意使用暴力的行为。

恐怖主义活动日益嚣张

近10年来,世界恐怖主义活动猖獗,所犯罪行令人惊心胆寒。从统计上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恐怖主义攻击的次数有所减少,但攻击的破坏程度大大增加。自毁性爆炸和汽车爆炸是恐怖主义采取的主要攻击手段。例如:1998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洛克比空难事件;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首都同时发生了美国大使馆被炸事件。1993年,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爆炸案;联合国在索马里执行人道主义援助期间对美国军人的攻击事件。1995年,共发生恐怖活动440起,比1994年增加118起,总计死亡165人,受伤6291人。特别是以色列总理拉宾首次宣布恐怖主义对国家构成战略威胁,不过,拉宾仍是在巴以和平进程的范围内考虑问题的。

但是,随后的事实--哈马斯组织的自毁性爆炸案和拉宾本人悲剧性地被暗杀--却证明了其言论的正确性。1996年,共发生恐怖活动296起,314人死亡,2912人受伤。1997年,共发生恐怖活动304起,221人死亡,693人受伤。

恐怖主义,地道的和平梦魇。这一令人窒息的死亡阴影正慢慢膨胀,悄无声息地逼近人们的生活。

恐怖主义的新特点

以往的恐怖主义在行动上呈现三大特点:规模的有限性、巨大的间接破坏性、手段的血腥残忍性。不过,"9.11事件"则表明,世界恐怖主义活动又显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是国际化。恐怖组织的行动范围已跨越国界,特别是在情报收集、人员培训、筹划组织和袭击行动的具体实施等方面,正向国际化方向转型。

二是专业化。恐怖组织最早的作案手段只是简单地暗杀、小规模爆炸,或者绑票勒索,后来逐步发展为劫持或破坏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现在动辄就是特大爆炸、化学制剂袭击等,手法不断翻新、行动更加隐蔽、组织更加复杂。这说明,恐怖组织的人员素质,正在快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是高技术化。恐怖主义行动的规模在屡屡升级,使用的作案器材或工具更为尖端、先进。尤其是日本东京发生的"地铁沙林事件"更充分表明,目前世界上的一些恐怖分子已具备了制造和使用高技术装备的能力。

四是背景复杂化。恐怖主义的存在除了必要的内部、外部条件外,还必须有强大的财力支持,而组织国际卖淫、贩毒、军火走私等正是筹措资金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因此,现代恐怖主义正越来越与上述犯罪形式紧密结合。

反恐怖主义斗争任重道远

恐怖主义造成的灾难远非夺命伤财,更重要的是由于它们制造事端的"骇人听闻",给一些国家和人民带来挥之不去的巨大精神压力和心理恐惧,直接引发金融动荡、社会混乱,进而对国家的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等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并进一步恶化地区乃至世界环境。因而,恐怖主义的蔓延在全球范围内必须进行遏制。

首先,坚决予以痛击。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对反恐怖部队的装备,提高其侦测技术水平。同时,各国要广泛宣传恐怖行为的危害性,使民众痛恨恐怖行径而自觉支持政府的反恐怖行动,从而对恐怖主义形成一种高压态势,并逐步弱化一些恐怖组织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目前,不少国家已组建了反恐怖力量,有效地打击了恐怖行为。

其次,密切国际合作。鉴于国际恐怖组织分散于世界各个角落并不时跨国采取行动,仅靠某一国家,难以杜绝恐怖主义的袭扰。所以,各国联手是客观必然的要求。因此,要建立情报交换、行动协调机制。

反恐怖主义法解读资料 篇4

一、制定背景

近年来,恐怖主义已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背景下,针对我国的暴力恐怖案件呈多发频发态势,对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公民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高度重视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建设。刑法、刑事诉讼法、反洗钱法、人民武装警察法等法律,对恐怖活动犯罪的刑事责任、惩治恐怖活动犯罪的诉讼程序、涉恐资金监控等作了规定。2011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反恐怖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此外,我国还缔结、参加了一系列国际反恐怖主义条约。随着反恐怖主义斗争形势的发展,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建设面临着新的情况和要求:(1)党中央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出发,对加强反恐怖主义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国在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有必要通过制定反恐怖主义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2)现行法律对反恐怖主义有关工作作了规定,但分散在不同的法律文件中,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3)反恐怖主义工作的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通过立法解决的问题。据此,根据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在现有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一部专门的反恐怖主义法是必要的。

按照中央的有关部署,2014年4月,由国家反恐怖工作领导机构牵头,公安部会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安全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国务院法制办、武警总部等部门成立起草小组,组成专班,着手起草反恐怖主义法。在起草过程中,多次深入一些地方调查研究,召开各种形式的研究论证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并反复征求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各有关单位、地方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同时还研究借鉴国外的有关立法经验,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草案)》。

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最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以下简称《反恐怖主义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同时,2011年10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反恐怖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同时废止。

二、主要内容

《反恐怖主义法》立足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反恐怖主义的斗争需要,规定了反恐怖主义工作的体制机制,明确了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任务;规定了反恐怖主义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并注意平衡与法治、保障人权的关系。

《反恐怖主义法》共十章九十七条。

(一)关于本法名称与恐怖主义的定义

为突出表明“反恐”的治本之策是防止恐怖主义思想的形成和传播,有利于动员、组织各有关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从源头上防范恐怖活动犯罪,便于开展国际合作,本法最终确定用“反恐怖主义法”作为法律名称。同时,规定了恐怖主义的定义:本法所称恐怖主义,是指通过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产,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以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等目的的主张和行为。

(二)关于反恐怖主义的基本原则

在法律中规定反恐怖主义的基本原则,对于宣示我国反恐怖主义的基本立场,指导各有关方面有效开展反恐怖主义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法规定国家反对和禁止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将反恐怖主义纳入国家安全战略,采用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加强反恐怖主义的能力建设,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外交、军事等手段,开展反恐怖主义工作。

(三)关于认定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

本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反恐怖工作有关问题决定的基础上,对恐怖活动组织及恐怖活动人员名单的认定条件、认定机构、认定程序、公告效力及救济程序进一步作了具体规定。

(四)关于工作机构与职责

对反恐机构和职责进行明确。国家设立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国反恐怖主义工作。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立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在上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领导和指挥下,负责本地区反恐怖主义工作。

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应当根据分工,实行工作责任制,依法做好反恐怖主义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以及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并根据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部署,防范和处置恐怖活动。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联动配合机制,依靠、动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共同开展反恐怖主义工作。

(五)关于安全防范

安全防范是反恐怖主义工作的基础环节。恐怖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对公共安全和公民人身安全造成重大危害。因此,需要重点做好事前的安全防范工作。本法规定了四个方面的安全防范措施:一是,基础防范措施,包括宣传教育、网络安全管理、运输寄递货物信息查验、危险物品管理、防范恐怖主义融资、城乡规划和技防物防等。二是,禁止极端主义。极端主义是当前我国恐怖主义的主要思想基础。本法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对宣扬极端主义,利用极端主义危害公共安全、扰乱公共秩序、侵犯人身财产、妨害社会管理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公安机关发现极端主义活动的,应当责令立即停止,将有关人员强行带离现场并登记身份信息,对有关物品、资料予以收缴,对非法活动场所予以查封。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宣扬极端主义的物品、资料、信息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三是,重点目标保护,包括重点目标范围、单位职责、主要安全制度及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等。四是,国(边)境管控与防范境外风险,包括边防管理职责、出入境监管、境外利益保护、驻外机构内部安全防范等。

(六)关于情报信息与调查

情报信息是反恐怖主义工作的关键环节。做好情报信息工作,并与安全防范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将恐怖袭击消除在发生之前和萌芽状态,避免恐怖活动造成实际危害。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法对建立国家反恐怖主义情报中心和跨部门情报信息运行机制作了规定,并规定了情报部门、基层情报力量、信息化管理、“大数据”研判应用、情报信息通报等内容。为加强对恐怖活动及嫌疑人员的调查和管控,本法还规定了技术侦察、调查、盘查、要求提供信息材料、查询、查封、扣押、冻结、对嫌疑人员的约束等措施。

(七)关于应对处置

总结近年来应对处置恐怖事件的经验教训,本法对应对处置机制、措施和恢复社会秩序等作了规定。一是,国家建立健全恐怖事件应对处置预案体系,明确应对处置的指挥长负责制和先期指挥权。二是,制止和处置恐怖活动,应当优先保护直接受到恐怖活动危害、威胁人员的人身安全。三是,规定了可以采取的各项应对处置措施,并对使用武器的条件、信息发布等作了规定。四是,为最大程度恢复社会秩序,降低并消除恐怖事件的影响,对恢复生产生活、查明真相、补偿援助、优先重建、总结评估等作了规定。

(八)关于国际合作 开展反恐怖主义工作,必须并行推进国内国际两条战线,强化反恐怖主义国际合作。本法规定了反恐怖主义国际情报信息交流、执法合作、国际资金监管合作、刑事司法协助等内容,并对国务院公安部门、国家安全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派员出境执行反恐怖主义任务作了规定。

学习反恐怖主义法 篇5

1、(单选题)下列关于在罪犯刑满释放前接受安置教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被安置教育人员无权自行申请解除安置教育

B.被决定安置教育的人员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 C.安置教育机构应当每年对被安置教育人员进行评估 D.罪犯在刑满释放前必须接受安置教育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B

2、(单选题)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审判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可以依法认定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

o o o o A.有管辖权的高级以上人民法院 B.有管辖权的中级以上人民法院 C.有管辖权的基层以上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法院

正确答案:B

用户选择:B

 o o o o

3、(单选题)下列关于公安机关的职权说法不正确的是()。

A.调查恐怖活动嫌疑,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相关信息和材料 B.调查恐怖活动嫌疑,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对嫌疑人员进行盘问、检查和传唤 C.发现恐怖活动嫌疑,需要调查核实的,应当迅速进行调查

D.调查恐怖活动嫌疑,对了解有关情况的人员只能在公安机关进行询问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D

 o o o o

4、(单选题)下列关于我国国(边)境安全管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在重点国(边)境地段和口岸设置拦阻隔离网 B.应当依照规定对抵离国(边)境前沿的人员进行检查 C.应当严密组织国(边)境巡逻

D.应当在重点国(边)境地段和口岸设置视频图像采集和防越境报警设施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A 

5、(单选题)出入境证件签发机关、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对恐怖活动人员和恐怖活动嫌疑人员,有权作出的决定不包括()。

o o o o A.宣布其出境入境证件作废 B.决定将其驱逐出境 C.不予签发出境入境证件 D.决定不准其出境入境

正确答案:B

用户选择:B

 o o o o

6、(单选题)下面关于反恐怖主义工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保持主动的原则

B.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C.惩罚为主、惩防结合 D.坚持先发制敌的原则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C

 o o o o

7、(单选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公安机关发现极端主义活动的,应当将有关人员强行带离现场并登记身份信息 B.公安机关发现利用极端主义危害公共安全的,必要时可以加以制止 C.公安机关发现极端主义活动的物品等,应当予以收缴

D.公安机关对宣扬极端主义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正确答案:B

用户选择:B

8、(单选题)下面关于检验检疫机关发现涉嫌恐怖活动物品后的做法正确的是()。

o o o o A.应当依法扣留,在五日内将物品送交国家安全机关

B.应当依法扣留,并立即将物品移送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 C.可以将物品扣留

D.应当依法扣留,在五日内将物品送交公安机关 正确答案:B

用户选择:B

 o

9、(单选题)下列关于采取技术侦察措施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只能用于反恐怖主义应对处置和对恐怖活动犯罪、极端主义犯罪的侦查、起诉和审判

o o o B.必须是因反恐怖主义情报信息工作的需要 C.必须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

D.对侦查到的信息必须长期保存以作他用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D

10、(单选题)为调查恐怖活动嫌疑,经有关机关批准,可以根据其危险程度,责令恐怖活动嫌疑人员遵守下列一项或者多项约束措施。其中不包括()。

o o o o A.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指定的处所 B.两年内不得参加大型群众性活动或者从事特定的活动 C.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 D.定期向公安机关报告活动情况

正确答案:B

用户选择:B

11、(多选题)对于需要认定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应当向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提出申请的主体包括()。

o o o o A.外交部门 B.国家安全部门

C.市级以上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 D.国务院公安部门

正确答案:ABD

用户选择:ABD

 o o o

12、(多选题)下面关于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说法正确的是()。

A.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落实网络安全、信息内容监督制度 B.应当为有关机关依法进行防范、调查恐怖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 C.发现含有恐怖主义等内容的信息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o D.发现含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内容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ABCD

13、(多选题)对恐怖活动罪犯和极端主义罪犯被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监狱、看守所应当在刑满释放前对()进行社会危险性评估。

o o o o A.犯罪性质 B.服刑期间的表现

C.释放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D.犯罪情节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ABCD

 o o o o

14、(多选题)下列行为中属于本法所指恐怖主义性质的是()。

A.宣扬恐怖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 B.为恐怖活动培训提供信息、资金

C.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戴宣扬恐怖主义的服饰和标志的 D.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ABCD

 o o o o

15、(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重点目标的管理单位应当履行的职责的是()。

A.采集的视频图像信息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六十日

B.制定防范和应对处置恐怖活动的预案、措施,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 C.实行风险评估,实时监测安全威胁,完善内部安全管理 D.指定相关机构或者落实责任人员,明确岗位职责

正确答案:BCD

用户选择:BCD

16、(判断题)被认定的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对认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错 

17、(判断题)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反恐怖主义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反恐怖主义意识。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18、(判断题)电信、互联网、住宿等业务的经营者和服务者,对身份不明或者拒绝身份查验的客户,应该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及时向公安部门报告。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对

19、(判断题)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机构对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公告的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资金或者其他资产,可以予以冻结。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错

 20、(判断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组织实施城乡规划,还应当符合反恐怖主义工作的需要。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学习反恐怖主义法 篇6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范和惩治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加强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工作,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开展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恐怖主义是指通过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产,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以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等目的的主张和行为。

第四条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工作坚持防范为主、惩防结合,先发制敌、保持主动,专群结合、全民参与的原则。

第五条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工作应当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依法打击、宽严相济,尊重习俗、保障人权。第六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三条规定,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的,认定为恐怖活动:

(一)与境内外恐怖活动组织、个人勾连或者接受境外恐怖活动组织、个人指使、派遣、资助,实施或者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的;

(二)为组建恐怖活动组织、发展成员或者组织、策划、实施恐怖活动,而组织、纠集他人宣扬、传播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

(三)为实施恐怖活动,建立训练场所或者组织、纠集他人进行体能、技能训练的;

(四)为恐怖活动组织、为实施恐怖活动、为恐怖活动培训、招募、输送人员的;

(五)为参加恐怖活动组织、接受恐怖活动培训或者实施恐怖活动,组织、煽动他人偷越国(边)境的;

(六)利用手机、互联网、移动存储介质或者音频视频资料、电子文稿、音像制品、印刷品等,宣扬、传播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或者传授恐怖犯罪方法的;

(七)其他恐怖活动。

第七条极端主义是恐怖主义的思想基础,防范和惩治极端主义活动是反恐怖主义的重要治本之策。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以歪曲宗教教义或者其他方法煽动仇恨、煽动歧视、鼓吹暴力等极端主义。

第八条自治区设立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按照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部署,统筹规划、指挥协调全区反恐怖主义工作;各州市(地)设立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区反恐怖主义工作;各县市(区)根据需要设立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

生产建设兵团设立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在自治区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统一领导下,做好反恐怖主义工作。

各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下设办事机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应当向上一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报告工作,紧急情况应当立即上报,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第九条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等成员单位应当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做好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工作。

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联动配合机制,依靠、动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共同开展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工作。单位和个人有义务协助、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工作。

第十条实行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工作责任制,主要包括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以及领导责任和岗位责任。各有关地方、部门、单位应当建立任务明确、层级清晰、相互承接、到岗到人的责任体系。

第十一条对于报告恐怖活动和极端主义活动情报信息线索,协助防范、制止恐怖活动或者在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因反恐怖主义工作需要,逐级报请国务院或者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可以与相邻国家或地区开展反恐怖主义国际合作。

第二章 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认定与公告

第十三条自治区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需要认定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向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提出申请。

自治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外事侨务部门和各州、市(地)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需要认定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应当向自治区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提出申请。由自治区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决定是否向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提出申请。

第十四条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在审判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可以依法认定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对于在判决生效后需要由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予以公告的,由自治区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向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提出申请。

第十五条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机构对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公告的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资金或者其他资产,应当立即予以冻结,并按照规定及时向自治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章 安全防范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教育,增强公民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意识。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宣传、科技等手段,构建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安全防范体系,防止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发生,遏制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发展势头,防范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蔓延。

第十七条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和各类学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应当将恐怖活动预防、应急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培训的内容,提高应急防范能力。

新闻、广播、电视、文化、互联网等有关单位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宣传教育,提高公民防范和抵御能力,阻断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思想渗透;会同有关部门查处含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内容的物品,防止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人员利用有关设备、设施和场所接收、传播含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内容的信息。

第十八条宗教事务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活动、宗教教职人员的管理,教育、引导信教群众确立正信正行,防止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组织和人员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第十九条货运、邮政、快递等物流运营单位,应当实行安全查验制度,对客户身份信息进行查验、实名登记,对运输、寄递物品进行开包、开箱、开封等安全检查,发现可疑物品或者客户拒绝检查的,不予提供运输、寄递服务。发现违禁品的,应当予以封存、隔离,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条电信、互联网、金融、住宿、长途客运、机动车租赁等业务经营者、服务提供者,应当对客户身份信息进行查验、实名登记、信息备案。

对于身份不明或者拒绝身份查验的,不得提供服务。发现身份不符、形迹可疑或者有其他异常情况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一条公安、安监、工商、卫生计生、质检、海关、交通运输等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加强对烟花爆竹、管制器具、易燃易爆品、危险化学品、生物危险品、民用爆炸物的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进出境的监督管理。

相关生产、进出口、运输、储存、销售企业应当实行经营许可、经营备案、流向示踪、销售购买人员登记、失窃被抢和可疑情况报告等制度,做好内部安全管理工作。发现可疑物品,应当予以隔离、封存,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二条重点目标的管理单位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同时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设立安全保卫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安全保卫机构、人员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二)开展安全防范教育培训,组织实施对重点目标的巡逻、守卫、检查、监控等工作;

(三)对重要岗位人员进行安全背景审查,不适合的应当调整岗位;

(四)配合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的调查、处置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恐怖事件的应对处置;

(五)其他安全防范工作。

第二十三条在特殊敏感时期、大型活动举办期间、突发紧急事件情况下,重点目标的管理单位和有关单位应当根据情况,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提升安全防范等级,控制重要部位、重要设施的出入口和外围区域,必要时设置防爆设备、安检设备、车辆阻挡装置等。

第二十四条城市公交、轨道交通、铁路、民航等营运单位,应当落实安全防范制度,在运营场所、站点、线路、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配备安全保卫力量及必要的物防、技防设备、设施。

第二十五条公安、国家安全、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部门应当协同配合,对涉嫌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的出境入境人员或者物品依法查缉、扣留。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建立出入境管理信息平台,共享限制出境、入境人员的信息并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建立、完善信息共享协作机制,防止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人员及嫌疑人员出境、入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会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边境地区管理,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边境防控体系。

第四章 情报信息

第二十六条自治区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设立反恐怖主义情报中心,建立跨地区、跨部门情报信息工作机制,统筹全区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情报信息工作。

各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建立跨部门情报信息工作机制,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情报信息搜集指导、筛查汇总、分析研判、通报核查、评价反馈和风险评估等工作。

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根据恐怖袭击风险,确定预警、响应等级,启动应急预案并通报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安全防范、应对处置工作。第二十七条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军事机关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并加强基层情报信息工作力量,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核查反馈等方面的协作配合,提高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行动性、预警性情报信息的发现获取能力。搜集获取的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情报信息,应当依照规定及时统一归口报送反恐怖主义情报中心。

第二十八条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有关部门应当畅通群众情报信息渠道,依靠群众做好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情报信息工作。

第二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情报信息线索,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第五章 调查

第三十条公安机关接到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嫌疑报告或者发现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嫌疑的,应当迅速调查核实。情况紧急需要应急处置的,应当先行处置并立即向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报告情况。处置过程中应当及时收集、固定证据材料。

第三十一条公安机关调查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嫌疑人员,可以依法采取盘问、检查、传唤、提取采集人体生物识别信息、生物样本等措施。

公安机关传唤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嫌疑人员,应当书面传唤并出示工作证件。对在现场发现的违法、犯罪嫌疑人,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并在询问笔录中注明。

公安机关调查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嫌疑,有关单位与个人应当配合。必要时可以邀请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协助调查。

第六章 应对处置

第三十二条各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恐怖事件应急预案体系,针对恐怖事件的规律、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分级、分类制定应对处置预案。各有关部门和重点目标管理单位应当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报同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三条自治区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应对处置恐怖事件指挥体系,设立自治区、州市(地)、县市(区)三级指挥机构,实行指挥长负责制。公安、武警、军队、民兵组织等处置力量和卫生计生、民政、宣传、电信、互联网等有关部门协同开展控制、打击、救援、救助等应对处置工作。

自治区应对处置恐怖事件指挥机构负责指挥在自治区范围内发生的涉及多个州市(地)的恐怖事件或者重大恐怖事件的应对处置。

州市(地)应对处置恐怖事件指挥机构负责指挥在州市(地)范围内发生的涉及多个县市(区)的恐怖事件或者较大恐怖事件的应对处置。

县市(区)应对处置恐怖事件指挥机构负责指挥在县市(区)范围内发生的恐怖事件的应对处置。没有反恐怖领导机构的,由当地公安机关行使指挥权。

下级指挥机构可以提请上级指挥机构对应对处置进行支援或者协调其他指挥机构予以协助,必要时可以提请上级指挥机构接管指挥权。上级指挥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直接接管下级指挥机构的指挥权。

第三十四条发现恐怖事件或者疑似恐怖事件后,现场公安机关职级最高的人员担任现场指挥员,负责指挥应对处置工作并立即向所在地公安机关指挥中心报告。指挥中心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公安机关行政负责人。公安机关行政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现场接替现场指挥员,同时向本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负责人报告。

第三十五条恐怖事件发生后,应对处置的指挥机构、现场指挥员和负责应对处置的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根据应对处置和防范次生、衍生危害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中止或者制止正在进行的集会、游行、示威活动和正在举办或者准备举办的大型群体性、人员密集性的文化、体育、宗教、营业性演出等活动,并对现场人员予以保护、疏散。可以在一定时期和区域内不予批准此类活动的举办、举行;

(二)中止或者限制正在举办或者准备举办的人数较多的活动,并对现场人员予以保护、疏散;

(三)中止或者暂停机关、团体、企事业和各类学校、科研院所和培训机构等单位的活动并对现场人员予以保护、疏散。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变更上述单位、组织的作息时间,暂停或者限制娱乐、服务性场所营业;

(四)暂停或者限制爆炸、放射性、化学和生物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和运输等活动;

(五)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巡逻、守卫、检查、监控等安全保卫,组织专门力量加强社会面防控;

(六)其他必要的应对处置和防范措施。第三十六条恐怖事件的有关信息,由自治区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统一发布。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事件信息。

第三十七条上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可以对下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防范和应对处置工作进行调查、评估。

第七章 教育管理

第三十八条对被教唆、胁迫、引诱参与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或者参与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的人员,公安机关会同司法行政、民政、教育、宗教事务、文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团体以及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和监护人对其进行帮教和法治教育。

第三十九条下列恐怖活动罪犯、极端主义罪犯由监狱、看守所、社区矫正机构等分别进行教育改造、矫正:

(一)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

(二)被判处拘役的;

(三)被判处管制、缓刑、裁定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

第四十条下列恐怖活动罪犯、极端主义罪犯由监狱、看守所单独关押:

(一)恐怖活动、极端主义犯罪组织中的首要分子、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和罪行重大的;

(二)服刑期间又犯罪或煽动、教唆其他罪犯违法犯罪的;

(三)对抗教育改造且有暴力倾向的。

第四十一条对刑满释放前经评估仍有社会危险性的恐怖活动、极端主义罪犯,监狱、看守所应在该罪犯刑满释放前六个月内将危险性评估结果和安置教育建议报送罪犯服刑地的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应在收到危险性评估结果后一个月内作出是否安置教育的决定,有特殊情况的,可以延长一个月。

安置教育机构对需要解除安置教育的,应当提出解除安置教育的意见,报送作出安置教育决定的人民法院决定。

人民检察院依法对恐怖活动、极端主义罪犯的教育改造过程和安置教育的决定、执行和解除实行监督,对于存在违法行为的,及时提出纠正意见或者检察建议。第四十二条自治区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教育工作,以及相应场所的规划、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十三条教育改造、安置教育、法治教育、社区矫正等工作部门应当开展以法律法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现代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以及宗教正信引导、职业技能培训等为内容的教育活动。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将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重点地区给予经费支持,对应对处置大规模恐怖事件给予经费保障。

第四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应当为担负反恐维稳、值班备勤任务的人员建立健全定期轮岗和轮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机制,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并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给予优待。

第四十六条对因履行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职责或者报告、制止、协助调查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活动以及在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案件中出庭作证、鉴定、翻译或者提供其他协助的人员,所支出的费用或者造成的损失,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或补偿;造成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经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申请,公安机关、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导致伤残或者死亡的,应当按照相关规定给予优抚、照顾。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扰、阻挠、威胁、侮辱、排斥、歧视、打击报复前款所列人员。

第四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因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犯罪造成伤亡或者生活困难的人员,应当通过多种渠道给予救助。

第四十八条鼓励单位和个人为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工作提供捐赠、捐助和服务,包括智力、技术支持。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组织、策划、准备实施、实施恐怖活动,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为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人员、实施恐怖活动或者为恐怖活动培训提供帮助,制作、散发和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图书、音频视频资料或者其他物品,以暴力、胁迫等方式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着、佩戴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服饰、标志,利用极端主义煽动、胁迫群众破坏国家法律确立的婚姻、司法、教育、社会管理等制度实施,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实施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八十条的规定处罚:

(一)利用教经、讲经、解经、学经、婚礼、葬礼、聚会和文体活动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

(二)制作、下载、存储、复制、查阅、摘抄含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内容的音频、视频、图片、文字材料或者网络链接地址的;

(三)非法持有含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内容的印刷品或者电子产品的;

(四)设计、制作、散发、邮寄、销售、展示含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内容的服饰、标志、旗帜、徽章、器物、纪念品等的;

(五)在公共场所利用服饰、标志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或者强制他人穿着、佩戴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服饰、标志的;

(六)为他人实施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活动提供信息、物资、运输服务等便利或者充当向导、帮助探查偷越国(边)境线路的;

(七)协助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嫌疑人员进行非法出境入境、走私、偷运夹带违禁物品的。

第五十一条实施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一)干涉他人宗教信仰自由的;

(二)组织、强迫、唆使、纵容、引诱未成年人参加宗教活动的;

(三)利用宗教妨碍、干涉他人婚丧嫁娶、遗产继承等活动的;

(四)歪曲“清真”概念,将“清真”概念泛化,扩大、异化到社会生活及其他方面的;

(五)恐吓、诱导他人抵制享受国家政策措施,毁损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和结婚证等国家法定证件及人民币的;

(六)蓄意炒作或者编造、歪曲社会敏感案(事)件,或者故意造谣,传播不实信息,破坏社会管理制度实施的。第五十二条金融机构、特定非金融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八十三条、第八十六条、第九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一)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或者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假名账户的;

(二)向被查询、冻结账户的单位和个人或者第三方通风报信的;

(三)伪造、隐匿、毁灭相关证据材料,帮助隐匿或者转移资金、资产的;

(四)擅自转移或者解除冻结资金、资产的;

(五)故意推诿、拖延,造成资金、资产转移的;

(六)拒绝提供调查材料或者故意提供虚假材料的。

第五十三条货运、邮政、快递等物流运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处罚:

(一)未按规定对客户身份信息进行查验、实名登记的;

(二)未按规定对运输、寄递物品进行开包、开箱、开封等安全检查的;

(三)未按规定在查验场所配备专职安全员,未安装必要的查验、视频监控设备、设施的;

(四)未按规定对查验场所和运营车辆实行联网监控的;

(五)发现违禁物品,未按规定封存、隔离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

第五十四条电信、互联网、金融、住宿、长途客运、机动车租赁等业务经营者、服务提供者未按规定对客户身份进行实名登记、信息备案的;发现身份不符、形迹可疑或者有其他异常情况,未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处罚。

第五十五条烟花爆竹、管制器具、易燃易爆品、危险化学品、生物危险品、民用爆炸物的生产、进出口、运输、储存、销售、使用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处罚:

(一)未按规定实行经营许可、经营备案、流向示踪、销售购买人员登记、失窃被抢和可疑情况报告等制度的;

(二)未按规定配备专职安全员,未安装必要安全警报、视频监控设备、设施的;

(三)未按规定对生产、进出口、运输、储存、销售、使用情况实行联网监控的;

(四)发现可疑物品,未按规定隔离、封存,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

第五十六条重点目标的管理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处罚:

(一)未按规定设立安全保卫机构,配备专职安全保卫人员,明确岗位职责的;

(二)未按规定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培训的;

(三)未按规定对重点目标实施巡逻、守卫、检查、监控等工作的;

(四)未及时配合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对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调查、处置工作的。

第五十七条特殊敏感时期、大型活动举办期间、突发紧急事件情况下,重点目标的管理单位和有关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八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罚:

(一)未按规定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的;

(二)未按规定及时提升安全防范等级的;

(三)未按规定及时配备安全保卫力量,控制重要部位、重要设施的出入口和外围区域的;

(四)未按规定设置必要的防爆设备、安检设备、车辆阻挡装置等的。

第五十八条城市公交、轨道交通、铁路、民航等营运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八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一)未按规定落实安全防范制度的;

(二)未按规定对服务对象进行安全检查的;

(三)未按规定配备运营场所、站点、线路、公共交通工具的安全保卫人员的;

(四)未按规定配备必要的物防、技防设备、设施的。

第五十九条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反恐怖主义工作中未履行职责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应当给予处罚的其他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第十章 附则

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研究 篇7

关键词:反恐怖防范,标准化,标准体系

1 引言

中国首部国家安全蓝皮书《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1]指出,在众多国家安全威胁中,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突出问题,反恐怖斗争成为当前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中心工作,是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反恐怖防范涉及面广,具有高度的综合性,需要法律规章的保障,也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而标准化是新技术推广和优化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法律法规的重要补充。制定和实施反恐怖防范相关标准,有利于提高反恐怖防范的有序化程度,可以为反恐怖防范提供可靠的技术和管理决策支撑。

2 我国反恐怖防范的现状

2.1 机构建设

为了应对暴力恐怖袭击,加快反恐体制建设,2001年我国成立了反恐怖协调小组,2002年公安部成立了反恐怖局,2013年国家成立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公安部反恐局[2]。各省市也陆续成立了地方领导小组并启动相应工作。

2.2 立法

我国2016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以下简称《反恐怖主义法》)[3],标志着我国反恐怖工作正式纳入法治轨道。

2.3 全民防恐与反恐体系

恐怖分子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反恐在以公安机关为主要力量的同时,还需要全民参与,建立全民防恐与反恐体系[3]。2014年,国家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出版了《公民防范恐怖袭击手册》[4],并免费向群众发放。各省市地区也在开展《反恐怖主义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民应对暴恐的防范意识。全社会反恐、防恐常态化工作机制逐步建立。

2.4 涉恐信息收集

情报信息是反恐工作的关键环节。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单纯依靠传统侦查模式开展涉恐信息收集工作显然不能有效防范恐怖主义活动,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情报收集工作[5]。2014年11月,国家反恐怖情报信息平台联合坐席制启动。情报信息平台自运行以来,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大力加强涉恐情报信息整合共享和综合研判,及时发现预警性情报信息,坚持情报与行动高效联动,将大部分暴恐活动遏制在萌芽状态,为维护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关键作用。

3 我国反恐怖防范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尚没有在国家层面开展反恐怖防范标准化工作。行业标准化工作中,公安部2007年发布了反恐怖信息管理数据及代码相关标准,交通运输部于2015年发布了《交通运输行业反恐怖防范基本要求》,规定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反恐怖防范的基本要求。地方标准化工作中,目前已有天津市、上海市、安徽省、杭州市发布实施重点领域反恐怖防范地方标准,内蒙古也已将反恐怖防范标准化工作纳入2016年标准制定计划,将在党政机关、化学行业、生物行业、通信行业等19个领域研制反恐怖防范标准。

4 标准化在反恐怖防范工作中的作用

4.1 保障反恐怖防范工作更合理

通过制定反恐怖防范管理、技术方面的标准或规范,能够有效保证反恐怖防范工作方向明确、要求科学、配置合理,真正起到引领和约束作用。

4.2 提高反恐怖防范管理水平

通过制定反恐怖防范规范,明确重点目标、重点部位的人力防范、技术防范、实物防范要求,提高反恐怖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保障国家安全。例如:DB31/765.1-2013《重点行业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系统管理规范第1部分:公共供水》中规定了公共供水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反恐怖防范管理目标、方针和原则、管理体系、检查、监督和监管的要求。

4.3 提升反恐怖防范工作质量

DB31/765.1-2013《重点行业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系统管理规范第1部分:公共供水》中规定人防、技防和物防管理措施、主体和职责、责任人员要求和工作质量要求,为开展反恐怖防范工作提供了非常明确和具体工作要求。

5 反恐怖防范标准化对象

反恐怖防范标准化是围绕反恐怖防范标准化对象开展的,包括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研究、标准制修订、标准宣贯实施、标准化试点等一系列标准化活动。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依据各地经济、社会、地理位置等基础条件和反恐怖防范形式、反恐怖防范环节建立,反恐怖防范内容和标准化对象广泛,要素丰富,涵盖人力防范、技术防范、物理防范、情报信息、戒备状态防范、紧急状态防范等方面(见表1),具体标准化对象主要包括但并限于表1中的内容。

6 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构建

6.1 本标准体系的内涵和编制原则

标准体系是标准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的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是促进一定范围内的标准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7]。标准体系具有目的性、整体性、结构性的特征。按照标准体系的上述含义及其特征,反恐怖防范体系的内涵可确立为:

(1)由保障反恐怖防范技术系统、管理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和规范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它包括确保反恐怖防范管理相关的现有的、正在制定的和应制定的各种标准;

(2)由多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分体系构成,并用体系表的形式表达。

本标准和规范体系的编制必须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下进行。基本原则包括:

(1)科学性。科学性是标准化的最基本原则,是采用所述标准的有关应用系统和技术系统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的根本保障。

(2)系统性。系统性是标准体系中各个标准之间内部联系和区别的体现。在编制标准体系框架过程中,在内容和层次上要充分体现系统性,按照标准体系的编制要求和组成原则,恰当地将具体类目的标准安排在相应的位置上,做到层次合理、分明,标准类目之间体现出互相依赖、衔接的配套关系。

(3)完整性。充分地将反恐怖防范管理所需的各类标准分门别类地纳入相应的位置,并使其协调一致,互相配套,构成一个完整、全面的整体,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

(4)兼容性。充分体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并保持一致性和兼容性。

(5)开放性。开放性又称前瞻性或可扩充性,它要求既要考虑到目前的需要和技术水平,也要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预见,使之能够根据科学技术和标准的发展,以及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进行扩充和完善。

6.2 标准体系结构要素及体系框架

根据以上对我国反恐怖防范工作和标准化对象的分析,遵循编制原则,构建覆盖反恐怖防范形式、防范环节和标准类型等方面的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结构要素(如图1所示)。根据体系结构要素,构建了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

(1)防范形式要素

应包括常态防范、应急防范和其他3个标准子体系。

(2)防范环节要素

应包括反恐怖过程中重点目标和重要部位2个标准子体系。

(3)标准类型要素

应包括基础通用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3个标准子体系。

7 结语

研究和构建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是反恐怖防范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既是管理创新,也包含技术创新。随着反恐怖防范工作深入发展,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化,对反恐怖防范工作的要求也将更高。因此,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要不断地进行扩展和升级。

参考文献

[1]刘慧,赵晓春.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乔顺利.我国恐怖袭击的特点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新疆警察学院学报,2015,35(3):16-20.

[3]汪凯.从《反恐怖主义法》解读全民反恐[J].法治博览,2016,5:149-150.

[4]郝英兵,靳高风.公众反恐防暴被害预防对策体系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8.

[5]皮勇.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国网络恐怖活动及其犯罪立法研究[J].政法论丛,2015,1:68-79.

上一篇:学生资助评审办法下一篇:副市长在全市节约用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