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笔记总结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学笔记总结(精选7篇)

美学笔记总结 篇1

1电影心理学:①德国雨果观点提出电影影像的运动感和深度感。②鲁道夫研究电影形象和现实形象的根本区别,贡献表现在对无声电影的实践总结。2电影文化学:贝拉巴拉兹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①开创了对电影文化的研究②观众的眼睛和摄影机镜头合一③对电影技术的推崇④电影是群发性的艺术 3先锋派电影运动:①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贡献a平行剪辑b最后一分钟营救c二元叙事d分段叙事从间接变为剪辑②爱森斯坦:电影发展的第一座高峰开创了思维蒙太奇,贡献主要在叙事蒙太奇

4维尔托夫:纪录片大师、电影眼睛派创始人,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流派发展准备 5库里肖夫:创造地理学,库里肖夫实验,叙事/艺术/思维

6普多夫金:把蒙太奇分五种:对比、平行、隐喻、交差、复现式蒙太奇

7现代主义电影:主要指现代主义的美学原则与创作原则,运用到影片创作中的电影流派

安东尼《红色沙漠》、费里尼《甜蜜生活》、伯格曼《第七封印》、8新浪潮:是由电影手册派和左岸派构成的

9后现代主义电影现象:①是现代主义的一部分,是现代主义在确立和被否定的一种现象②贵族化③不是指某一个人、某一部影片,而是一种新的审美元素广泛存在着《大话西游》 10现代主义电影的基本特征:①在主题内容上主要表现现代社会中对自身的存在,其他人关系中所产生的困惑、无助、迷失等探索②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明确的行为目的③事物的发展没有确定的因果关系,偶然性成为决定的因素④叙事过程中常常将叙事元素省略,连成叙事缺省,并形成时间或人物的歧义或多义,含混性特征

11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①无中心:失去自我,消解心中的状态,是后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这种对中心原则的消解,进一步表现对既定结构的解构,1996库布里克《大开眼界》②无深度:将中心消解之后,一切都浮出水面,成为没有深度的表面的东西了,罗伯特《阿甘正传》③无原则:当中心已被消解之后一切既定的原则,在历史长河中约定成倍的规则都被淡化了范畴之间类型之间、娱乐与公用之间、艺术与商品之间的边际也随之被消解。冯小刚《黄河绝恋》

12第五代导演:指文革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包括82届的毕业生1983年入学的导演进修班和1984年导演干部专修班的毕业生,他们中的主体是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陈凯歌、张军钊、张艺谋、田壮壮、张建业、黄建新、李少红

13第五代产生的原因:①文革铸就了第五代苦难而丰富的生活经历“上山下乡”②开放的思想环境与专业的电影教育熏陶③较少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羁绊 14后五代:周晓文《秦颂》、冯小宁、何平

15西部电影:指出现在1984年以后,以西部地域为表征的,反映西部地区人民生活状况和生存状态的,具有强烈的西部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电影,范围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着力于反映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和生存状况,具有强烈的西部精神,深厚的文化内涵《黄河谣》

16西部电影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的偶然性:西部有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源头,多元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宗教文化,游牧文化、工商文化、以及军事文化、有着独具魅力的西部精神。1983年吴天担任西影厂厂长,1984年伊始,苦战四年振兴西影的口号。

17深沉的人文思考与民族精神的剖析:

第四代作品尤其是中期作品中沉浸于“人性善”和传统文化之开掘和展现的温情主义,对社会及人生丑恶面的挖掘不够充分,而是作品失去了历史的深切度。随后崛起的第五代吸取了第四代的创作经验和教训,他们不再沉浸于人性善的开掘和对传统文化的温和审视、而

1---------------影视美学电子版笔记考试重点总结--------------编导102班 杨洪江

是追求人性的全方位展现,力求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立体化,在对待传统文化、审视民族心理时,他们有着深刻的反省意识,因此,第五代的作品特别是第五代的西部片,具有深刻的人文思考,民族灵魂的洞察与烛耀。①《黄土地》人文思考,站在文人类学的角度,将镜头对准了哺育中华民族的黄河,表现了民族的劣根性②《秋菊打官司》人文意蕴③第五代人文思考和民族精神强烈剖析,寻根式作品,着重刻画和剖析的是我们民族的深层文化心里和集体意识

18富于东方情调的民俗化叙事风格与策略:民俗在以前都是一种背景和陪衬,从地方色彩、环境氛围、人物情调的构成因素升格为审美创造的中心,由题材参与和背景介入升格为叙事主体和主体载体,并由此形成颇具声势的创作倾向。从1984年《黄土地》开始,第五代导演西部片将民俗作为一种叙事策略的认识和利用较之前辈导演已达到较高层次,民俗在这些运用中不仅注重了一种美学思考,也注入了一种人文思考。①陈凯歌《黄土地》腰鼓②张艺谋《红高粱》祭酒

19第五代在民俗与用上对第四代西部片的影响:吴天明《老井》

民俗化倾向不仅有准确击中民族文化命脉的便利,提高电影的人文思考能力,而且民俗化的创作倾向把滞存于广大人民中间的、大量的、新鲜的生活素材纳入了摄影机,为电影开启了一个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

20都市电影:以清晰的画面讲述都市人的丰富情感,浪漫的配乐,来讲述平常人或中产阶级观众生活的情感电影,它通常以新颖的故事、独到的叙述观点、强劲的演员组合,准确地捕捉现代都市中年轻人的生活观和爱情心态,表现这个加速度变化的时代中的不变的爱的主题,人性的主题。王家卫:第一代所谓的都市电影新感觉派,他们把握了都市情绪。张一白:《夜·上海》、《好奇害死猫》

21都市电影发展:①萌芽期:20世纪是中国都市电影萌芽生长的年代,1922年明星公司拍摄的《劳工之爱情》由张石川导演、郑正秋担任编剧。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国都市电影还不能真正反映都市中平民阶级的思想、情感、愿望,对他们身处其中的现实生活情境,他们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当时的社会矛盾,都缺乏深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表现。《劳工之爱情》、《上海一妇人》②发展期:主要指30年代左翼电影,左翼电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都市电影开始进入全方面发展阶段。代表作:《马路天使》。

这一时期的都市电影描写了无家可归者的凄苦挣扎,小市民的窘迫人生,小知识分子的苦闷人生,这些把电影的表现内容由伦理范畴扩散到社会范畴。③成熟期:40年代是中国都市电影获得充分发展并日臻成熟的时期,以《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丽人行》、《万家灯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都市电影出现,为影坛带来一股青春、朴实之风。这些影片“一方面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同样深刻的心理探析,拓宽了对时代的忠实记录。另一方面又对荧幕语言做了完善性创造,呈现出民族语言的成熟风采。④曲折完善期: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早期,人们的思想仍然停留在文化大革命痛苦的记忆中,大多数中国都市电影反映的是平凡的人在浩劫中遭受的各种磨难和挫折,带有极强的伤痕色彩,《泪痕》、《渴望》。

转折:以《邻居》为起点,中国都市电影才真正开始了复苏的脚步,《邻居》以纪实的手法描述了一个高校筒子楼里普通居民的故事,在《邻居》的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贴近都市现实的影片,如《人到中年》、《逆光》等影片注重更深入的发掘生活,选择具有时代意义的事件。

1987~1992完善阶段,可以这样说:在当代中国都市电影的历史进程之中,该时期(80末90初)是现代意义上的真正切入电影时期。都市电影的现代化进程与都市的现代化进程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孙周《给咖啡加点糖》

都市不仅作为一种表现出现在电影中,也是构成元素。⑤高潮期: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这一时期更加关注都市中普通人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生存境遇和个体情感。宁瀛《找乐》、《民

2---------------影视美学电子版笔记考试重点总结--------------编导102班 杨洪江

警故事》 黄建新《背靠背,脸对脸》 夏钢《大撒把》

取材于都市中普通人的生活,或以纪实的笔法对普通人的生活进行描摹,或以细腻的镜像深入普通人的内心世界,探寻他们的情感变迁,表现的正是人们在磕磕绊绊中成长…总之,平实可爱的人物形象,平民化的创作道路,视听语言的与时俱进,建构了中国都市电影与观众息息相关的生存氛围。中国的都市还在经历着现代化的冲击和改造,在都市这个广大舞台上,还将继续上演小人物的生活悲喜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都市电影,是中国当代历史的一个缩影,是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22都市电影代表人物:冯小刚

创作特色:①平民策略和都市小人物的欲望表达②假定式的游戏情节中透露出了对生存生命的反思③游戏调侃的京味语言④明星策略:不变的葛优,流水的女主角

《天下无贼》、《大腕》、《甲方乙方》

23都市电影分类:①都市爱情电影:不脱离都市电影本质,内容以爱情故事为主。《地下铁》、《独自等待》②都市亲情电影:以亲情故事为主,或宣扬亲情的伟大,或揭示现代社会中有关于亲情所引发的类似事件的演绎。《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我的父亲母亲》③都市非主流电影:在思想、情节、画面、甚至配乐等要素上表现深刻,能满足受众心灵特殊需求的电影,能创新和表达相对超前或者滞后的价值观,即技法成熟主题深刻变动着的电影。《流浪北京》、《蝴蝶》、《人间喜剧》④都市惊悚电影:以都市侦探、神秘事件、罪行、错综复杂的心理变态和精神分裂状态为题材的电影。《回路》、《午夜出租车》⑤都市动画电影: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内容以都市生活内容或幻想内容,或以现代的手法重新审视历史故事,多数以儿童的视角出现讨论。《花木兰》、《宝莲灯》、《大闹天宫》

24都市电影的不足与俗套:①选择重复:都市电影的创作宗旨就是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其选择范围应该是广阔的,表现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我们却遗憾地表现某些电影依然落入俗套。②情节设置缺乏新意:情节是叙事作品为了表现和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而对故事事件的重新安排和处理,情节设置的优势决定了一部电影作品的精彩程度,某些都市电影正是由于在情节设置方面缺乏新意而影响影片的艺术水准③形式大于内容:形式与内容游离也是近年来某些都市电影令普通观众望而却步④总的来说,21世纪初期中国都市电影的创作,关注处于经济体制改革之中的普通人的生活愿望,生命理想,反映了大变革时代作为主题中的中下层人们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所经历的生活转变和情感的沉痛,影片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25国产商业大片:所谓商业大片,多指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吸引观众的大制作、大阵容的影片。即充满视觉上的奇观、庞大的明星阵容。既定的成熟类型,与此相符的正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三个核心元素:新技术、明星制和类型片。张艺谋《英雄》产业化

26国产商业大片特征:①视觉奇观是大片最为典型的特点之一,摄影、剪辑、灯光美工、特技《投名状》②无论商业策划上还是影响风格上,很大程度都是模仿和学习好莱坞大片特有的奇观,《英雄》三千万③在这样一种全新的电影观念,中国最优秀的导演和制作人学习模仿是阶段性的,技术性的奇观场面成为最先模仿的层面。《十面埋伏》的富丽堂皇牡丹坊,仙人指路、竹林追踪。《十面埋伏》乌克兰国家森林公园

27国产商业大片发展的困境:①内容的空洞与苍白形似而神不似。商业大片=夹生饭,商业大片在发展中最致命的缺陷是过分注重形式而内容空洞。《夜宴》②商业大片艺术上的缺失,从美学角度上,高概念电影的主要表征就是电影的商业内涵被过度的强化,使得经济的要素远远超过了电影的文化历史使命要求和电影的美学品格要求。商业大片在追求观赏性与娱乐性并存和通俗艺术的时候,很容易就落入低俗的行列。陈凯歌《无极》炫目影响奇观,融入诸多内容,但观众很难理解这抽象的精神世界

28国产商业大片对产业化的积极意义:①强调电影的娱乐功能,吸引广大关众走进影院。

3---------------影视美学电子版笔记考试重点总结--------------编导102班 杨洪江

商业大片以观众为本,他调动大投资,大导演、大明星、高科技、大制作、精包装、大营销,一切可以调动的商业手段,突出和强化影片的娱乐功能,以娱乐观众为根本目的②是繁荣电影市场,提升电影票房,促进我国电影产业化发展。商业大片想方设法吸引观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刺激电影票房和追求电影的商业价值③弘扬民族文化,抗衡西方文化,彰显传统文化永恒魅力。国产商业大片打败商业进口大片,占领本地市场这不仅是经济层面上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政治层面上的意义,它具有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抗衡西方文化糟粕的积极作用 29国产商业大片当前面临的问题:①大片的题材样式重复,一窝蜂现象明显。描写官闹、古装片、武装片较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较少②大片过于追求场面,追求刺激,追求形式,内容空洞,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③大片的档期安排不够科学合理,每年的贺岁档成了大片好片集中投放,扎堆血拼的档期

30国产大片与国家文化形象:国家文化现象是一个国家文化传统、文化行为、文化实力的集中体现,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精神风貌。美国好莱坞大片,日韩影视剧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覆盖和传播,一方面为美国,日韩的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美日等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国家形象更是通过这些影视文化产品而深入人心的损害:①对暴力和血腥的极度渲染②对人性之恶过度凸现③对传统优秀女性形象的颠覆与解构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文化形象的传播: 《阿甘正传》是一部当代美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寓言,是当代美国历史文化现象的重要表征与雏形。阿甘身上被集中了不同时期美国公认的美德。他也成为了这些美好的品行的化身。阿甘虽看似“超常”,但实际作为他性格内核的诚实、善良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所公认的美德。

《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不仅仅在文本上追求场面宏大,影响唯美,更重要的是其在影片内容上有强烈的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很好的传播和展示出了美国优秀的国家文化形象,而中用近年来的大片只是影片的形式一味的沉溺,追求场面得浩大。影像华美,色彩的美艳,而在影片内容上却没下多大功夫,人文气息,人文关怀以及人文精神在这些影片中一直缺失和虚无。

31全球化语境下国产商业大片的发展举措:①资本流通方面:应该遵循全球化体例,高风险高投入,国产商业大片应要向世界看齐,要有开放的意识,创新的理念,应当理性的追循全球化体例要求,跨国合拍、共同投资、保底分账②生产制作的环节,也要遵循全球化。影片内容,不止要具有浓郁的本国本民族文化特色,也应该加入一些别国的文化色彩,这样才能使影片构成元素更丰富③电影运作的发行放映环节,也要遵循全球化发展的体例。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版本放映。

32韩剧热播的原因:①体现了东方文明和东方人的喜怒哀乐,传统手法真实表现亚洲文化圈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审美趋向②剧情平凡真实,讲日常生活,主题平实,爱情、亲情、友情、信义表现手法朴素,没有刻意设置离奇情节,剧中人物就在爱情责任和良心之间备受煎熬,同样考验着观众内心情感尺度,内心潜意识,人性救赎③满足了观众温情和娱乐的期待。生活的原生态,其中有令人感触的对白,有精彩的表述和理解④对细节的准确的把握和凸现⑤韩剧热和时尚元素的综合运用密不可分,时装、美食、美容、浪漫的风景、俊男靓女、音乐⑥制作精良,生产模式灵活。目前不列亚洲传媒之首,电视剧按照电影技术要求精雕细啄而成

33韩剧热播的条件:①中韩文化的相通性为韩剧的热播提供了前提条件。同处亚洲历史上友好往来,韩深受儒家文化。广义韩剧②中国社会的转型为韩剧的热情提供了根本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丰裕的物质文明也带来了精神世界的冲击和震荡,精神需求更多,向多层次、多变化、多角度。韩剧填补了空缺。《情事》

34透视韩剧的人文内涵: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重、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和演绎。以及 对价值理想和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体现。它不仅仅是道德价值本身,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

35韩剧的思想:①普通人的生活、平民化②倡导现代观念而又尊重传统,穿着时尚、儒家礼仪《黄手帕》③看重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人鱼小姐》④对现代人沟通理解的呼唤,人们因缺乏交流而产生隔阂,诚信缺失,不愿意去交流

36对韩流的借鉴和反思:①韩剧的传播策略: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和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进行培育②国产现状:中国电视剧产量虽多,但在电视上播出的很少,精品就更少了,垃圾剧长期占据黄金段,有些地区垄断现象严重,电视剧交易价格和数量下降。限价和拖欠片款成为困扰制片方的难题,而相应政策结构却不能及时的跟进,国产剧的生存环境得不到彻底改善,自然也就拿不出更多的精品剧本a政府主导作用不够显著,各种行政手段和相关政策扶持不够b管理部门,体制部门意识不好c海外的推广力度不够③国产剧的传播策略:a国产剧市场环境的改变,新政策使电视剧市场进入调整期;社会文化转型使国产电视剧生产面对新的消费环境。d参与国际竞争成为现实性课题。观念的转变;保持民族特;---------------影视美学电子版笔记考试重点总结--------------编导102班 杨洪江

色④反思中国的电视剧,值得关注的问题。A题材干涩。仍然缺乏适应市场和反映社会文化变迁的题材和多元化,广角度的电视作品b体制改革带来的一些误区c审片机制与图解政治d电视频道专业文化有名无实。真正好的频道专业化,要求频道定位和形象包装相对统一,突出个性特色,以某一固定收视人群作为服务对象e刻意炒作现象仍然存在

37电影与文学的改编:文学是电影的根源,是优秀电影创作的源泉。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文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大量的影视作品都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电影对文学的借鉴呈现在a文学的一整套反映生活表达生活方法,比如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野山》、《白鹿原》、《秋菊打官司》。黑泽明《罗生门》、斯皮尔伯格《美国往事》等这些影片在世界影坛上广为流传的背后,都有着经典或流行的文学著作。b文学作品中对情节的描述,人物形象的刻画,环境的描写以及主题的烘托对电影的改编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对白根据人物形象的不同也需要经过文学的加工和润色,以求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和当时的语境。38电影对文学原著的推介和强力传播作用:电影踩着文学的肩膀,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样式后,也带动了文学产业的发展。许多文学作品就是因为借助了电影媒介的强大影响力而迎来了第二春。

39电影语言较之文学语言的优越性:①与文学语言相比,电影语言更具直观性。A电影语言也用蒙太奇进行组接来充分调动时间和空间而不会破坏它的真实性b文学主要依靠文学来传达信息,读者无法看到具体形象。只能借助联想的想象来延伸,电影则靠画面和声音并通过蒙太奇手段把形象直接呈现给观众②电影语言于文学语言的不同还在于电影语言能够通过造型传达意境。《逆光》对春意的描写③与文学语言相比的电影语言能够容纳更丰富的信息。如声音、音响和人物的活动《红高粱》巅桥一段④电影可以通过画面和声音直观的传达信息,但却无法表达文学原作那种独特的内涵和魅力,文学语言人物内心的刻画《妻妾成群》。

★40方言电影的发展:①早期电视相声作品是最初的开山人,相声艺术最早开始运用方言。如马三立用天津话和唐山话来逗乐观众②《春节联欢晚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者,春晚是极具影响力的电视节目,方言亲切的乡音具有亲和力。如1994年马季《宇宙牌香烟》③方言电影的兴起。但从地域方面来看,最早的成规模的方言电影是粤语电影,1933年汤晓丹导演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就是粤语电影,真正在中国大多数地域产生较大影响的。1992年张艺谋《秋菊打官司》陕西方言1998年《没事偷着乐》天津方言以及同年在河北延庆拍摄的《一个都不能少》④方言电影的发展。在电影中使用方言,宁浩的做法算不上“新浪潮” 5 在他之前的第六代大多数导演都对方言有所偏好,贾樟柯的《小武》《站台》都是使用自己家乡山西方言,姜文《鬼子来了》唐山话,王超《安阴婴儿》河南话,李玉《红颜》四川话,方言的使用使得他们力求不同于第五代导演的美学主张得到表达。冯小刚在他的电影中使用方言,如《甲方乙方》《手机》《天下无贼》,然而它使用方言的目的完全与第六代不同,他并非需要方言来表现人物生存状态,描写人物生存环境,他只是需要方言来制造笑料,他的做法与郭德纲用方言逗乐大家没什么不同。从这点来看宁浩的做法与冯小刚的作法没什么太大区别。

41方言在电影中使用分两类::①冯小刚(北方方言),宁浩(南方方言)为代表的逗乐派 ②以第六代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派”,他们力图通过方言来对抗主流语言体系,并在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独特地方言审美表达。

42方言电影的魅力与功能::①贴近生活 渲染幽默。电影说方言不仅是一种表达手段上的进步,也是一种电影观念的进步。正因为这些方言电影都关注草根文化,体现了地方的风情,使电影更具有个性化色彩。②关注草根文化 融入草根气息③折射出地域文化。第一语言交---------------影视美学电子版笔记考试重点总结--------------编导102班 杨洪江

际层面 早期的方言电影基本上考角色说方言凹显其土地来制造幽默气氛,而现在的方言角色不再是丑角,更多的是一种对本土文化的认同的体现;第二艺术真实层面;第三典型塑造层面 它是最能体现导演创作意图的,它不像前几个层面,并非写真式的简单描摹,而是入木三分的文化心理的描写,成功的塑造人物的环境性格,方言能直观的告诉观众我来自哪里,我属于哪里,反映了角色的生活背景,文化底蕴也是一种身份标志。

43方言在电视剧中的改革和发展::近年来的影视作品采用某种方言,或以某种方言为主,或杂用各种方言,或某些角色用方言做对白的方言剧很多,出尽了风头。赵本山的《刘老根》系列《马大帅》系列,四川方言《王保长新篇》等,陕西方言《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装》等。

①方言电视剧的产生:它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一批优秀的方言电视剧。这一时期,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较为宽松,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很大的满足时,转而追求精神娱乐,希望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得到轻松愉快的精神享受,方言电视剧的兴起正好适应了平民特征。②方言电视剧的发展:方言电视剧作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特定地域中人们的文化诉求,体现了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关中风味”系列电视剧“东北风味”系列电视剧。a地方性,地方是一个空间概念,是方言本质属性之一,地方性方言形成原因分为自然质和社会质两方面。而建立在自然质和社会质基础上的地方方言,即形成了特定的地域内生存主体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最易理解最感亲切同时也是最特殊最为直接的现实。b现代性,它指共时条件下地方性和坚固性,世界性融会贯通的现代认识与方法,在创造主体方面,指现代审美意识的渗入与呈现。

44方言电视剧的艺术特征:方言电视剧二要素一体的基本构成,确定了方言电视剧地方性,现代性,戏剧性三性同一的艺术特征性,而与其他艺术品种划清了界限。换句话说,缺少二要素中任何一要素或二性中任何属性都不能称为方言电视剧。

45方言电视剧的审美效应:①地方美,本地人会产生“看自己”或自我感觉更富有亲切感自豪感,外地人大多产生“看别人”的感觉更多些距离感新鲜感;②现代美,它是创作主体与受传主体之间审美意识的互相认同而产生的一种“现代进行时”的美的感觉;③方言电视剧的平民效应,农民观众对方言电视剧有先天的心里认同感,可以消除思乡之情,感觉亲切。a作为农民生活表征的方言b作为农民日常交流的方言c作为农民思乡工具的方法。

★影评1《黄河谣》的象征意蕴

故事片《黄河谣》就是一部象征意蕴极其浓郁的优秀影片。它在色彩运用、人物设计、场景处理等多方面都使用了象征的手法,从而形成了这部影片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色。

一 在色彩运用上,全片以黄色作为底色和主调,黄河、黄沙、黄土地以及繁衍生息在这块黄色土地上的黄色人群,共同组成了一幅古老的民族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动鲜明的图画。黄色的人群正象征着炎黄子孙在黄河两岸的黄土地上创业、挣扎、奋斗的艰辛又辉煌的历程。

二 从人物设计上看,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具有象征的意义。当归与黑骨头的个性都分别共存于我们民族的性格中。当归正直、善良、朴实,是欢快、开朗、幸福的代表,黑骨头则凶狠、邪恶、狡诈,是悲伤、痛苦、凄凉的化身。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正好构成了民族性格运动的二重性。揭示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漫长生命道路。

三 影片在场景处理上,象征色彩更加浓厚。全篇始终贯穿着一个理念:过黄河。黄河对岸是美好和幸福的家园,强烈吸引着苦难中的人们。然而,当红花与当归第一次想过黄河时,画面上一轮红红的太阳却在向下坠落,这个镜头隐喻了他们爱情悲剧的结局。《黄河谣》不同于《等待戈多》的地方是,当归的养女英子过了黄河,终于实现了父辈的夙愿。整部影片---------------影视美学电子版笔记考试重点总结--------------编导102班 杨洪江 围绕着过黄河的理念展开情节,通过一幅幅悲苦和欢乐的共时性场景为隐喻,象征了从远古走来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场景。

片中人物的名字全是中药名,防风、当归、红花、柳兰、柴胡、黑骨头等等,这些中药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影片将它们作为剧中人物的名字,从而使影片更加凸显了它的象征性意义。

影评2《野山》

影片通过山区村中四人的生活变化,表现了中国八十年代农村生活的现状,以及新旧思想的冲突,并展示出中国农民骨子里的典型性格,如老实、本分、嚼舌根等等。这就是电影的主题。

电影重点表现的是新旧思想的冲突,这在青年与大哥身上显露无遗。通过电影展现在观众面前,让我们看到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下,中国传统农民中新与旧的思想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并利用故事的发展告诉人们:思想要活,而敢于折腾!

除了电影重点表现的新旧思想对立之外,影片还描述了两男两女之间的感情故事。影片的“换妻”故事并不感人,也表演真实,只不过是电影表现主题的一个外壳,用来吸引观众注意力的。

电影拍摄方面依然有着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弊病——节奏不流畅,结构也不完整。说白了,影片情节是一段一段的,各个场景之间过渡的很生硬。比如,青年去城中打工,明明都过了几昼夜,村子里的大哥与嫂子却还在纠结找不找人。

演员方面表现出色。岳红、杜源、辛明、徐守莉四人虽然都不是真正的农民,但是他们将四个农民演绎得非常真实。朴实、忠厚、坚强、恒心,等等各个角色应有的性格他们表现的淋漓尽致。根据相关资料,如此真实生动的表演大概是因为他们体验了一个月生活吧。可见,中国不是没有好演员,而是没有好编导、好技术。

影评3《古宝奇缘》

盗墓贼九毛和眼镜搞到一枚古币,偶然落在红军妈手里。锤子和耗子是两个骗子,收购文物时发现了古币,有意购买,却被九毛和眼镜下了迷药,偷走了锤子的祖传金龟印。两帮人分别去偷古币,被警察抓获,红军和建国则因保护文物受到嘉奖。影片以寻宝题材为背景,几个团伙的人相互勾结算计最后邪不压正终于宝物归了国家。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开头交代主要人物稍显拖沓冗长,随着剧情的发展,几条主要线索相互交织并最终交汇到一起,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随着导演安排的情节时而揪心时而捧腹,并在最后的交汇点上全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从演员的表演来讲。导演没有请大牌的明星,大部分人都是业余的演员;也没有故弄玄虚,凭空捏造出来的地方,所发生的时代就是你我现今生活的时代,所发生的地方就是你我现今生活的地方。

美学笔记总结 篇2

华硕董事长施崇棠近日在2015国际消费性电子展(CES)发布会上以Experience 2Morrow为主题,发布代表华硕创新实力与设计美学的突破巨作─ASUS Transformer Book Chi以及ZenFone 2、ZenFone Zoom共三款新品,引领市场体验未来数字智能生活。

极致轻薄的唯一诠释

ASUS Transformer Book Chi系列

ASUS Transformer Book Chi系列是专为高效人群量身订制发二合一Windows可拆式平板电脑,外观采精雕全铝合金,加上钻切高光金属处理,优雅高贵;内建WQHD高分辨率屏幕,搭配最新Intel Core M处理器,用户无论工作、娱乐都能享受到最无与伦比的极致运算体验。

ASUS Transformer Book Chi提供三种尺寸选择,可满足所有用户需求,旗舰版T300 Chi搭载12.5英寸屏幕,7.6mm超薄平板配备高速及具备杰出节能效率的Intel Core M处理器;轻巧型10.1英寸的T100 Chi平板薄仅7.2mm,内建超长效电池可供全天使用无虞;而T90 Chi则为超轻巧的8.9 英寸机种,重量仅750g,是用户携带的不二首选。

再现轻奢行动时尚

ASUS ZenFone 2

ASUS ZenFone 2不仅延续流线金属质感发丝纹及同心圆设计等高辨识度的Zen设计元素,更加入了最薄3.9mm厚度的机身、机身背面的音量控制键、超薄边框的5.5英寸Full HD IPS屏幕等元素,有效提升产品握持体验的同时,更赋予用户极佳视觉感受。ZenFone 2搭载1300万像素PixelMaster相机,具备f/2.0光圈镜头,即按即拍零延迟,用户可随心所欲拍出高分辨率的精彩照片,同时还提供丰富的拍照模式可选,加上对快速充电技术的支持,为用户带来极致高效的智能体验。

全球最轻薄3倍光学变焦智能手机

ASUS ZenFone Zoom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篇3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美学读书笔记 篇4

《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因为作者具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所以作者在书中既引用来自西方的格式塔理论,又引用中国的“阴阳”学说,对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重要价值在于,芦原义信归纳出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在提出这些差异的时候,作者却往往能从一些敏感的生活细节出发,从中挖掘出背后的深刻根源,中西结合,小中见大,令人敬佩。

同时,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一扫现代西方建筑理论虽言之凿凿却无法直接指导设计实践的弊端,而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此为此书最大的特点。同时,作为建筑师的他十分懂得利用图示语言,使得本书更加易读。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左右 篇5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自己从他解放前后的三十多篇美学论文中精选出来的文集。文集主要分二个部分:其一,主要是总论的谈美的问题和文艺中的空灵与充实;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学思想的营养,体味中国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庄子的散文、魏晋的人格美以及中国诗、书、画、音乐的艺术意境;其三,主要是对外国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评论以及诗歌方面的专论。

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一个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关,也可以说景色的美否是由心来决定的。心也会限制视野,但同时,洗涤、净化过的心灵也会因为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广阔的世界。我们从外界的事物上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对美的感悟,从而在再次面对着世界时能了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彻。生命就是美。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个主观判别,不是属于事物的属性。美永远是主观世界里特有的产物。因此,我们也不能说美是什么,只能说什么是美的;也可以说,美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物给人的感受。生命带来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美。

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感到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是生命的节奏和对人生的关怀。就像刘小枫总结的:“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篇6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美学以美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体系化的学说,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其核心内容是美、趣味、感觉。

美学中美的一般表象有自然之美、身体之美、艺术之美。当落叶……这就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原因,也是自然之美的表现。身体之美,即各部分的比例以及肤色、动作、姿态符合人类的普遍尺度。它美的本质是健、力、美的统一,展现出人的活泼、勇敢、热情、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雕塑作品:《拉奥孔》等;绘画作品:《蒙娜丽莎》等;音乐作品:《田园》、《如歌的行板》等;小说:《红楼梦》、《西游记》、《家》、《春》、《秋》等;戏剧:《哈姆雷特》、《茶花女》、《屈原》、《日出》。这些是艺术美的所在。

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或者“丑”,而是去认识美的本质。柏拉图的本质论说明了美的本质是要经过思考,要用心灵才能体悟出的。一般人只是在现实中感受、谈论、把握着具体的美,而美学家却应该思考、体悟、把握具体美物后面永恒的美的本质。有了美的本质,人们知道自己以前认为的美,在严格意义上,不是美。在这一意义上:没有美学,人一眼皆知美是什么;有了美学,人皆知自己一眼所见之美不是美;懂了美学,就懂了美的后面有一个美的本质,那才是真正的美。

美学直觉说、内模仿和移情说是审美沟通的四种经典学说其中三种。这三种美学所侧重的研究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至于“什么样的事物才算美”也就是美的本质问题在他们看来还在其次。什么是美感经验呢?美感经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例如在研究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引起我们的美感时,重要的不是研究花、鸟的生活和本身的特点,而是研究花、鸟引起人的心理活动(惊心、溅泪)的特点。花、鸟所以成为审美对象,是由于美感经验中心理活动的结果。因此,这派认为美学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分析种种美感的经验。诗歌中形象的朔造: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更阑静,夜色衰,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出了凄风一派。

美学还存在有经典的审美形态。《米洛斯的维纳斯》融合了希腊古典雕刻中的美与崇高两种审美形态之一。她就像一座纪念碑,给人以崇高的感觉,庄重典雅;但同时又令人感到亲切,貌美婀娜。丰满的胸脯,浑圆的双肩,柔韧的腰肢,都呈现出一种成熟的女性美。她既有女性的丰腴,妩媚和温柔,又有人类母亲的纯洁,庄严和慈爱,体现了充实的内在生命力和人的.精神智慧。躯体呈螺旋状上升的趋向,略微倾斜,各部分的起伏变化富有音乐的节奏感;下肢用衣裙遮住,舒卷自然的衣褶显示出人体的动态,给雕像增添了丰富的变化和含蓄的美感。

喜、喜感、喜剧,在美学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人有一个理想的喜的形象,这个形象、符号、艺术创作,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就是寺庙里的弥勒佛,也有叫弥勒菩萨、大肚佛、或叫布袋和尚。大肚佛的形象所赋于喜的内涵极其丰富:气度、大量、容忍、善良、智慧、担得起放得下、知足常乐、笑口常开,不但自己心生欢喜,还可使众生皆大欢喜等等,既是男的形象,又似女的形象;不但使人知道什么是喜的典型形象,而且还可以通过这形象令人感悟到喜的因果关系等等。这形象是感情美、心灵美、崇高的美、文化的美、艺术的美等等美的集合体。用这种形象来对喜进行概括,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千百年来,使无数人对喜有了开悟!

丑也是另一种美学中审美形态。美国Planters Peanut Company的腰果广告,此广告片运用一个“丑”女性为主角,横浓眉、不和妆容的红唇、宽大的水桶腰。然而让人惊讶和震撼的是,广告片中每位男士均为其驻留和关注,女主角的回头率可谓百分之百。最后,广告片用一简单情节,就是此产品在女主角生活中整理妆容的运用,将产品本身的香味留在身上,起到一种奇异熏香的作用,极大程度的诱惑他人。于此广告创意雷同又稍微有差异的有Dove起初进入中国市场投资拍的电视剧《丑女无敌》,片中女主角实为一美丽女性装扮而成,但剧中穿插很多Dove的各类产品的展示和平面广告。最终,剧中的女主角以变美而终结,广告诉求为女性使用其产品而变美,心理上暗示人们购买其产品,只为变得更美丽。

美学中不仅仅可以说喜和丑是一种美的欣赏,泛悲剧也是美的体现。譬如:鲁迅的小说作品,《孔已己》中的孔已己,就是一个可气可笑可怜的小人物,他可有可无,受尽嘲弄,最后孤独地离去。悲凉之感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它可以引发人们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提高审美能力,以及看过鲁迅的《药》时,有人说,他觉得鲁四老爷有点冤枉,鲁四老爷既没有克扣祥林嫂的工钱,也没有打骂祥林嫂,祥林嫂的婆婆把她抓回去作为商品换回儿媳时,他甚至觉得“可恶”。我反而觉得柳妈这个帮凶才是罪魁祸首,是她所代表的封建迷信害死了祥林嫂。

我们闲谈美学差不多了,我想大家从中也了解到美学。美学是人类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创造美实践的产物,是对人类、个体的历时性、共时性审美、创造美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对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对于文学艺术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开展美育,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改造社会,美化生活,完善人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美学原理总结 篇7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1.审美意识的形成

(1)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人类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3)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生。2.美学思想的产生

(1)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示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2)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a.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文献之中,从而能代代相传 b.具有理论的形态 3.美学学科的建立

(1)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系统的阐述; 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顿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 知(理性认识)、情(情感)、意(意志)

逻辑学 美学 伦理学 中文名称“美学”,由日本人中江肇民翻译。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 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艺术,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的,二是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的。

第三种观点是将美学看作对审美心理或审美经验的研究。由“自上而下的美学”转向“自下而上的美学”。实验心理美学、“移情说”、“内模仿说”、“心理距离说”、格式塔心理美学(完形心理美学)、精神分析心理美学。第二节为什么研究美学

1、可以促进人生的审美化。“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

2、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审美活动与美。

3、可以指导审美实践。

第三节

1、可以促进人生的审美化。“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

2、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审美活动与美。

3、可以指导审美实践。第三节 怎样学美学

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性的人文科学,要学好美学,就要尽量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要学习哲学,注意结合艺术实践来思考美学问题,在具体学习上要将学习美学原理和研究美学史相结合等等。

第二章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这些美的事物后面共同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节 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一、从客观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 柏拉图 :美是理式。

•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现实中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是 对美的理式的“模仿”或“分有”。

• 美的理式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是美的事物的本原,是美本身,“这种美本身是 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

• 普洛丁:美根源于神或“太一”。

•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个命题包含三个要点:

1、理念即绝对理念,具体说就是绝对精神阶段的理念,即最高真实和普遍真理。

2、感性显现就是理念一定要表现或客观化为感性事物的外形,直接呈现于意识,成为能诉诸人的感官和心灵的艺术形式。•

3、理念和感性显现二者的统一。美或艺术应当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辩证统一体。

二、从主观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 休谟:美是一种“快乐”的感觉。

•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中见出不 同的美。”“快乐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然伴随物,而且还构成它们的本质。” • 鲍姆加登: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 “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自身的完善,而这人们就称作美;与此相反的则是感性认识 的不完善,人们称之为丑。”

• 审美意义上的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思想内容、秩序和表现力三者的和谐统一,只 要具备这三个条件,现实中丑的东西在艺术中也可以是美的

康德的审美判断四契机:

1、从质的方面看,美是主观的,无利害的快感;

2、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的;

3、从关系上看,审美判断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

4、从方式上看,审美判断不但是可能性、现实性,而且要求必然性。• 布洛:美产生于“心理距离”。

• 克罗齐:美是直觉。美的根源在于心灵,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直觉 只感受事物的外在形象,是与理性和概念无关的。第三节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 亚里斯多德:美在于事物形式的“秩序、匀称与明确”。

• 达·芬奇:美在于比例和谐。• 荷迦兹:蛇形线是最优美的线条。• 博克:美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狄德罗:美是关系。“ 实在美”与“相对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第四节 美的本质的消解

• 尼采: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 维特根斯坦:美取决于对“美”这个词的使用。

第三章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

二、结合自由来研究美

三、结合艺术和现实来研究美 第一节 结合善(功利)来探讨美 •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要把遵守传统的“礼”即传统社会的道德礼仪 规范作为内心的自觉要求,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而达到了仁,也就是美,所谓“里 仁为美”。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孟子:“充实之谓美。” •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荀子:“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 道家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性格最富有美学的意味。• 在庄子看来,“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 天地的大美就是“道”,“道”是天地的本体。圣人“观于天地”,也就是观“道”。这是一 种静观。

• 庄子认为,对于“道”的关照,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

他把对“道”的关照称为“游心于物之初”。那么“游”就是庄子所认为的人生自由的状态。• 对庄子来说,“逍遥游”就是“无所待”(无所挂碍)、忘却生死、超越利害的绝对自由状态。

• 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各种利害得失的考虑,排除各种杂念,这样才能实现对“道”的关照。• 所谓“离形”、“堕肢体”,就是从人的生理欲望中解脱出来;所谓“去知”、“黜聪明”,就是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 总之,庄子所谓“心斋”、“坐忘”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要人们从自己的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 • 庄子认为,一个人达到了“心斋”、“坐忘”的境界,也就达到了“无己”、“丧我”的境界,这种境界,能实现对“道”的观照,是“至美至乐”的境界,是绝对自由的境界。

•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三节 结合艺术和现实来研究美

结合艺术探索美的途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这方面产生了意象、意境理论。意象、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交融。

2、从内容和形式上研究美。强调艺术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张形神兼备。•

3、从风格上研究美。强调风格不单是形式问题,而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 从现实来研究美,主要就是认为美是客观的,或者表现在人物的形象上,或者表现 在自然风光中。

第四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展开

一、审美活动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发生和展开

二、审美活动在社会交往、社会活动领域的展开

三、审美活动在自然领域的展开 第一节 审美活动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发生和展开

人类最初的审美活动,是与工具的制造相联系的。在人类原始时期,工具是一切物质产品的发端,也是一切精神产品的发端;工具孕育着人类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 工具形式的韵律美,是人类自由生命活动的最早体现,因而也就代表着人类最早的审美 文化。对工具形式韵律的意识,也就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意识。这一点可以从原始人类最早使用的生产工具——石器——的造型的演变中来看出。

• 从粗糙的打制石器到具有一定形式韵律的磨制石器,表明人类的审美意识的逐渐萌芽。陶器与石器相比具有更明显的审美特征。这主要表现在:

1、陶器的造型和装饰具有更多的自由和想象的成分。

2、比较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如图案中的对称、调和、对比、变化、多样统一等等。以工具制造为发端的审美方式,无论在人类的审美史上,还是在人类艺术史上,其重要性都是难以估量的。从工具制作到器物装饰,逐步演化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审美方式,即实用工艺、工艺美术、雕塑、绘画等等。

第二节 审美活动在社会交往、社会活动领域的展开

• 原始人的社会活动,主要是群体性的采集、狩猎、农耕等生产活动和巫术礼仪活动。原始人最初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也主要是在上述活动中形成的。

• 巫术礼仪在人类原始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人类审美在社会交往、社会 活动领域的展开,实际上主要是通过巫术活动实现的。巫术对艺术的影响力、推动力是多方面的:

• 首先,巫术活动强烈的情绪宣泄,极大地推进了原始人类审美感受的凝聚过程和表 现性艺术审美方式的形成。

• 其次,巫术对艺术和审美的影响力,还表现在它推进了人类审美意识的社会化过程 和神话、传说等艺术审美方式的形成。

• 以原始歌舞、神话传说为发端的审美方式,与工具制造为发端的审美方式比较,在 人类艺术和审美历史上,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 人类的艺术,也由诗歌、乐舞、神话、传说衍生出了史诗、悲剧以及后世的一切语 言艺术。

第三节 审美活动在自然领域的展开

• 人类史前期的图腾符号,同样取材于自然界。

• 中国儒家学派在对待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持一种“比德”的观念。如孔子说“智者乐 水,仁者乐山”以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等等,就是一种“比德”。孔子这里提到的山水、松柏之类的自然物,实际就是人格道德的象征物。

• 大自然成为人类独立的审美客体,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当人类开始把大自 然当作纯粹的观赏对象,并从这种观赏活动中获得纯粹精神上的愉快和享受时,自然物作为一般精神客体才转化为特殊的审美客体。

这一转化过程,在中国大体上始于先秦而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先秦时庄子提出“天

地有大美”的观点,提出天籁、地籁高于人籁的观点,这可以说是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肯定宇宙、自然作为审美客体的独立存在。

• 中国道家美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尚自然之美,因而,在促进人们对自然界 审美的独立化方面,起着比儒家美学更为重要的作用。

•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界逐渐成为人类审美的一个独立领域。比如南朝人刘义庆 编的《世说新语》有这样的记载:

•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 这样的记载说明魏晋时人突破了传统的“比德”观念,开始直接去领略大自然的蓬勃生 机和自然景物本身的美。•

• 中国自魏晋开始出现独立的的山水诗和山水画,以后又出现了翎毛花卉,这标志着人们的审美真正从社会的领域(物质生产,社会生活)扩展到了自然的领域,而自然美也真正作为一种具有自身特性的美的形态,成为人的独立的审美客体。

• 在西方,也曾经历过与中国大致相似的过程。在古希腊,自然界最初也只是作为一种神 秘力量与人类发生关系。西方对于独立的自然美的欣赏始于文艺复兴。自启蒙时期到19世纪,西方艺术无论是在绘画中,还是在音乐中,都出现了大量的描写自然风光的作品,这标志着人类审美在自然领域的全面展开。• 人类审美在自然领域的展开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这是人类在长期物质实践中克服了自然界的敌对性和疏远性,而使自然界逐渐“人化”的结果。同时,这也是人类逐渐克服了对待自然物的实用态度的结果。人类审美向自然界的扩展,是人类精神生活日益趋向丰富的重要标志。第五章 对美的本质的初步探讨

一、中国当代美学家对美的本质和根源的探讨

二、美是一种体现了人类自由生命的价值事实 第一节 中国当代美学家对美的本质和根源的探讨

1、主观说

主观说以高尔泰为代表。他认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是主观的,人的心灵是美的源泉。“美 是人的观念,不是物的属性”,“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人们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到,它就不存在。”。“美是自由的象征 ”。

2、客观说

客观说以蔡仪为代表。他提出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于这事物 本身,不在于我们的意识作用。“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3、主客观统一说

主客观统一说以朱光潜为代表。他早在1940年代的《文艺心理学》中提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

在50代的大讨论中,朱光潜正式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这里,主观是指不带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客观是“物理”,是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以李泽厚为代表。他一方面认为美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认为美离 不开人类社会,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的属性。

• 在1962年发表的《美学三题议》一文中,他提出了“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自然 的人化”等观点,进一步说明了他的主张。

• 在1989年出版的《美学四讲》中,李泽厚写道:美的根源究竟何在呢?这根源就是

我所主张的„自然的人化‟,美的本质、根源来源于实践,因此才使得一些客观事物的性能、形式具有审美性质,而最终成为审美对象。这就是主体论实践哲学(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

第二节 美是一种体现了人类自由生命的价值事实

• 有些学者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和价值理论,尝试从审美主客体关系和审美价 值这一视角来探讨美的本质,提出美是一种“价值事实”的观点。

• 所谓价值,就是客体自身属性和主体需要的有机统一。价值(包括审美价值)是人

类实践活动基础上主客体关系的产物。不同形式的主客体关系产生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价值,审美价值就产生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审美需要的外界物的审美关系之中。• 具体到审美关系来说:

• 一方面,人类在漫长的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物质实践中,在不断地改造自然界使之成

为“人化”自然界的过程中,逐渐使自身的身心结构、活动方式具有了合规律性的性能,也就是形成了审美心理结构,具有了审美感觉能力;

• 而另一方面,自然事物的物理属性(如生长、运动、发展等)和形式规律(如对称、和谐、秩序等)正是由于同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中主体的合规律的性能发生“同形同构”才进入人的审美领域,成为审美对象的,所以人类的审美关系是通过漫长的社会实践建立起来的。

在价值关系中,主体是根据、是动力,客体是条件、是对象。事物的美丑,只能由主体来确认,而不能由客体自身来确认。人总是从自身的本性(需要、结构)出发来对待事物的。那么,人的本性就成为了衡量物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尺度,人类对美丑的衡量也是如此 • 因此,所谓美,就是一种合乎人性的价值事实。人性的尺度也就是美的尺度,或者

说,人性的尺度是美这种价值事实的内在根据。它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它取决于历史地形成和历史地发展的人类本性。

• 马克思是从人类的基本活动即生产劳动的自由本质来探讨审美活动的本质的。在马 克思看来,人类的劳动是一种“自由的生命活动”,一种“自由的实现”,因而对人来说是一种“生活的乐趣”,一种精神和肉体的“享受”。马克思甚至明确地指出人类的艺术和审美活动就是“一种真正自由的劳动”。

• 所谓美,就是一种合乎人类自由本性的价值事实,或者说,是一种体现了人类自由 生命的价值事实。第六章 社会美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美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美即社会生活的美,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也可以说,社会美正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社会美的特点 :

一、从动态过程到静态成果

• 社会美首先存在于、出现于、显示于各种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以及(如革命斗 争)的社会生活过程之中。

• 其次,社会美才呈现在成果或产品上,我们欣赏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就并不只是形式

美的观赏,而是能从其中感到社会目的性,感到社会劳动成果、社会巨大进程的内容,在这些劳动产品上,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二、历史尺度

•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广阔、深入,在不同时代,形成不同的社会美的标准、尺度和面貌。• 历史遗迹的美: 社会美包括的范围对象极为广阔,除了人们的斗争、生活过程,个体人物的行为事业,以及各种物质成果,产品等等外,像历史废墟、传统的古迹等等也属于社会美的范围。为什么废墟能成为美?为什么人们愿意去观赏它?因为它记录了实践的艰辛历史,凝冻了过去生活的印痕,使人能得到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受。

三、和谐社会 • 我们应该遵循马克思的理想(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把美和审美规律用到组

织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去,用到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中去。• 总之,如何建设一个和谐社会,这便是美学要面对的严峻课题。第二节 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美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人的美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精神的感性显现。它包括五个要素:

形貌、服饰、精神、言谈、举止

一、形貌

形貌包括形体和容貌。形体是人的美的基础。正常的人体比例,良好的发育,健康的体态是人的美的基础条件。

二、服饰

形貌是人的自然资质,服饰则是人的文化生成。自从服饰不仅为了保暖,而且还为美观的时候,服饰就对人的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精神

形貌、服饰是人的美的外在因素,人的精神则是人的美的内在因素。精神作为一个抽象物并不直接显现为美,但它却是构成人的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人的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修养、性格。

四、言谈

精神不仅体现在确定的形体和服饰上,也体现在流动的言谈和举止上。言谈和举止作为精神的反映,也是人物美的重要因素。

五、举止

言谈从流动的声音中显出人物的个性,举止则从活动的形象上现出人物的个性。形体是人物的静态,举止是形体的运动。人 在人的美的五因素中,形貌服饰是形的显现,言谈举止是神的光彩,形貌服饰是空间的静观展现,言谈举止是时间中的动态展开。形貌、服饰、言谈、举止都为精神所统帅。精神作为人物的生动气韵贯穿在形貌、服饰、言谈、举止中,五因素一道融汇为人的美的整体形象。

第七章 自然美

第一节 自然美是“自然的人化”的产物

• 美是主客体结成的审美价值关系中产生的价值事实,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只有当自

然不再是“自在的存在”而成为“为人的存在”或者说“人化的自然”后才可能形成。因此,自然美就是“自然的人化”的结果。

狭义的“自然人化”指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使自然事物的形式发生了改变。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哲学概念。

• 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 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即从原来完全异己的、敌对的关系改变为“为我的”、可亲的关系。•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即通过劳动、技术改造自然事物)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即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根本改变)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

第二节 自然美的审美特征 •

1、气象之美

• 天地间的万千气象,从日月星辰到云雪雨露、从春夏秋冬到昼夜晨昏,都可以成为 人们的审美对象。

2、山水之美

• 地质地貌的变化所形成的山山水水,各有各的风姿。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有着众 多的山水胜景。

3、生物之美

• 天地山水之间,有着五彩缤纷的植物与姿态各异的动物,第三节 自然美在美育上的意义 • 自然界的美是自然的、纯粹的美,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我们在对自然美景的欣

赏中,灵魂可以得到陶冶净化,身心可以得到哪怕是暂时的自由。这对健康人性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八章 形式美

第一节 形式美的形式因素及其特点 形式美的形式因素: 1.色、线、质

• 色、线是指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形式因素。质即材质,可以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也可作用于人的触觉器官。

色彩会引发人的各种心理效应或情感反应

色彩的心理效应与其特有的象征意义的产生,有生理的基础

• 因此人们生而对某种色彩有好恶或对某种单纯的色彩产生特定的情感反应,这是客 观存在的事实。

• 但另一方面,色彩与情感的联系及其象征意义还有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环境的影 响的原因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

• 线主要分为直线、曲线和折线三大类,它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 一般来说,直线表示力量、稳定、生气,有刚强感;曲线表示优美、柔和,有运动 感;折线表示转折、突然,有断续感。2.声音

• 声音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形式因素。

• 包括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曲式等要素,总称为音乐语言。3.味道、气味

• 味道和气味是作用于人的味觉器官与嗅觉器官的形式因素。第二节 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1.单纯齐一

• 也叫整齐一律,这是最简单的形式美。• 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如色彩的某一单色,蔚蓝的天空 齐一是一种整齐的美 重复也属于“整齐”的范畴 2.对称均衡

• 对称是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两侧相等。可以说,对称是世界中最常见的现象。3.调和对比

• 调和与对比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调和是在差异中趋向于“同”,对比是在差异中 倾向于“异”。4.比例

• 比例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黄金分割的比例最早由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5.节奏韵律

• 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

• 节奏是简单的重复,韵律则是按规律变化的重复。节奏和韵律有相同又有不同,节 奏是简单的韵律,韵律是节奏的丰富 6.多样统一

• 这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也叫和谐 第九章 艺术美

第一节 什么是艺术中的审美创造 • 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概括地说,是指人类通过艺术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审美价值的 活动。

• 艺术中的审美创造,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中的审美创造。在人类的艺术生产中,审美是具有独立的本质的意义 第二节 艺术中审美素质的生成

艺术中的美,来源生活中的美,是生活中的美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是从哲学认识论层次对审美创造所作的规定。

• 艺术的审美素质,并不是可以靠艺术家的“如实反映”随手获得的。它是艺术家艰苦、复杂的审美创造的产物,是艺术家全部审美经验的结晶。第三节 艺术中审美形式的创造

• 所谓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审美形式的创造。

• 对于艺术来说,艺术的审美形式就是审美经验的存在形式,它表现为一种审美经验的“结构”依靠这种结构;依靠这种结构,艺术家的那种朦胧的、飘忽不定的、难以捉摸的情感体验被固定为可以名状的、可以传达的情感模式。

• 艺术的审美形式与逻辑形式是不同的。逻辑形式的建构并不需要借助自然物质材料(质料),而艺术的审美形式必须借助某种物质材料才能实现自身。质料是审美形式赖以产生的必要条件。

• 艺术中的审美形式,实际上由两方面的成分构成,即来自审美经验的意义或意蕴,包括经验中的对象(审美意象),以及来自自然界的感性物质材料。这两方面的融合、统一,就产生了审美的形式世界。

第十章 意象、意境、传神 第一节 意象 •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是一个标示艺术本体的概念。“意象”这个词最早的源头 可以追溯到《易传》。

• 在《易传》中,由两个涉及到“意象”这一范畴的命题: 一是“立象以尽意”;二是“观物取象”

• 《易传》中的这两个命题成为了“意象”这个美学范畴的发端。

• 刘勰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个范畴,这是“意象”作为美学范畴第一次 出现。

• 在中国古典美学看来,“诗”(艺术)的本体是“意象”。•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情”、“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第二节 意境 • “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 “意境”又称“境界”,或者说“境”。“意境”或“境界”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大约形成于唐代。

• “意境”是“意象”,但并不是任何“意象”都是“意境”,“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 联系老子、庄子的哲学和美学来理解“意境”的特殊规定性:

• 老子哲学中有两个基本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后来的发展影响很大: • 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对于一切具体物的观照最后都应该进到对“道”的观照 • 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道”包含“象”,产生“象” • 庄子的这个寓言,实际上包含了两层意思:

• 第一、就表现“道”来说,形象比言辩(概念、逻辑)更优越; • 第二,但这个形象并不单是有形的形象(“离朱”),而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 罔”)。到了唐代,“境”作为美学范畴出现了。这就是意境说诞生的标志。“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 所谓“意境”,实际上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时间、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也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第二节 传神

• 传神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美的一个特征。•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就是通过人物的外部感性特征去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第十一章 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艺术的美学分类原则

• 18世纪德国启蒙思想家莱辛提出诗与画的界限问题。• 在名著《拉奥孔》中,他指出诗与画的界限主要有三点:

• 第一、媒介不同。画以颜色和线条为媒介,这是在空间中并列,铺在一个平面上的; 诗以语言为媒介,言发为声,这是在时间中先后承接、直线流动的。

• 第二、题材不同。画适宜于写空间并列的、静止的物体,诗更适宜于写时间中先后 承接的动作。

• 第三,感受的途径不同。画要用眼睛来看,适宜于感受静止的物体;诗要用耳朵来

听,只能在时间的一点上听到声音之流的某一点,不易产生完整印象,而只适宜于感受动作的叙述。• 到了19世纪,黑格尔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分类理论。他根据理念内容和感性形式

相统一的原则,对各类艺术按历史的、逻辑的顺序作了分类。他把艺术分为三种类型:即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

• 最初的艺术是象征型。在这个阶段,人对理念的认识还是朦胧的、模糊的、抽象的,还找不到正确的艺术表达方式,只能借客观事物的物质性外形来象征和暗示。

• 古典型艺术克服了象征型艺术的缺陷,达到了形象和意义,形式和内容的完全吻合,高度统一,表现为静穆和悦的美,成为了真正的艺术,最完美的艺术。古典型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的雕塑,这是艺术按必然律发展成熟的标志。

• 浪漫型艺术打破了古典型艺术的形式和内容的完全吻合,在较高阶段又回到了象征 型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失调,如果说象征型艺术是物质压倒精神,那么浪漫型艺术是精神压倒物质。它以主体的内心世界为内容,并诉诸于这种内心生活。浪漫型艺术的典型代表是根源于中世纪的近代欧洲的基督教艺术。

• 这种艺术的突出特点是表现自我的主观性,尤其是内心方面的冲突。在艺术风格上,它追求的不是古典的美,它可以把现前的东西照实反映出来,也可以歪曲外在世界,把它弄得颠倒错乱,怪诞离奇”。浪漫型艺术:

• 第一类是从艺术的存在方式进行分类,分为空间艺术(建筑、绘画、雕塑等)、时间 艺术(音乐、文学等)与时空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等);

• 第二类是从艺术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分为静态艺术(建筑、绘画、雕塑)、动态艺 术(音乐、戏剧、电影)与动静结合艺术(文学);

• 第三类是按主体对对象的感觉方式进行分类,分为视觉艺术(建筑、雕塑、绘画)、听觉艺术(音乐)、视听综合艺术(戏剧、电影)与想象艺术(文学);

• 第四类是按艺术的内容特征进行分类,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电影)与表现艺术(音乐、建筑、诗歌、舞蹈)等。• 空间艺术(视觉艺术):表现性空间艺术和再现性空间艺术; • 时间艺术(听觉艺术):表现性艺术; • 时空综合艺术(视听艺术):表现再现综合艺术; • 语言艺术(想象艺术):语言艺术有其特殊性,当另列一类。第二节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空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 空间艺术,是指以空间为存在方式、并诉诸视觉的艺术种类。

• 空间艺术又可划分为两大类:即表现性空间艺术和再现性空间艺术。

1、表现性空间艺术

• 表现性空间艺术通常称为实用艺术,包括工艺、书法、建筑、装饰等等。这类艺术 并不模拟或再现客观对象,而主要是表现艺术家主体的某种抽象的情调意味或观念。

2、再现性空间艺术

• 再现性空间艺术,通常称之为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等等。这类艺 术主要是以再现某种客观对象或事件为其基本特征。

二、时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 时间艺术,是指以时间为存在方式、并诉诸听觉的艺术种类,一般专指音乐艺术。音乐,属于时间艺术,但又是表现性时间艺术,因此,通常又称之为表情艺术。

三、时间—空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 时空艺术,是指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方式、并诉诸视听感官的艺术种类,包括舞蹈、戏剧、电影等等。因为这类艺术还包含有造型艺术甚至语言艺术的表现因素,因而通常又称之为综合艺术,尤其是戏剧和电影。• 舞蹈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是它的表情性和动作性。戏剧通常称为综合艺术。它以再现客观生活为主,也包含有表现性成分

电影是一门新型综合艺术,可以说电影是现代社会中最具有大众性的艺术种类之一。

四、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 语言艺术,即通常所说的文学,作为一种独立地发挥审美功能的艺术种类,有其自 身的特殊性——由语言所构成的文学形象,只能通过读者的想象才向心灵呈现,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我们可以把语言艺术称为“想象性时空艺术”。

第十三章 美感 • 什么是美感?

• 美感是指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效应,是人们在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以及其他人类文明成果时所产生的一种愉快的经验。美感一般又称为审美经验或审美愉快。

第一节 美感的本质和根源

1、主观论:认为美感是由神秘的神的能力或先天的“内在感官”产生的;

2、客观论:认为美感是由人的生理感官、动物本能所产生的,只具有自然的性质。

• 正如美是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样,美感也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所谓“自然的人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自然的人化,这产生了美的对象;二是内在自然的人化,这产生了美感。

• 美感的根源就在于 “内在自然的人化”。因此,从根源上说,美感来源于人类创造性 的实践活动,所谓美感,实际上就是在创造性劳动中所体验到的那种生命自由感。

第二节 美感的特征

• 欲望、兴趣是审美活动的动力。

• 感觉是感觉器官对对象的印象,这是美感的起点。

• 知觉是把一定的概念赋予事物的感性形象,从而在感性之中体现了理性的高度,是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

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按照情感的逻辑进行活动的。

•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在感知的触发下,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 感的色彩,对审美心理的总体活动起着推动作用。

理在美感里是融汇在情之中的。欣赏者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而是通过感性领悟、经由动情的途径获得这种理解的 什么是通感?

• 通感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特殊心理现象,指从感觉的整体出发,在诸心理功能统一 的基础上,不同感觉之间的感受借助于想象力的作用而相互挪移,相互为用,更换官能的感受。

审美愉快是感性的,又是超越感性的,因为人又是作为一种超感性自然的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文化道德存在物)参与审美活动的。

二、美感或审美愉快作为一种心理效应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的层次性。

• 所谓层次性,是说美感或审美愉快是一种由低级向高级递进的层次结构。• 根据人类审美的心理的、历史的经验事实,可以把审美愉快或美感分为三个层次(形 态、类型、境界),即感官层次、心意层次和精神人格层次。• 魏晋南北朝时的宗炳把审美心理分为“应目”、“会心”、“畅神”三种境界; • 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层次。•

1、感官层次的审美愉快。

• 这种审美愉快是初级形式的审美愉快,带有刺激—反应的性质,这决定了感官愉快 的短暂性和变异性,就是说,这种审美愉快不可能长期保持下去(否则会造成感觉的疲劳),需要不断地追求新的刺激。

2、心意层次的审美愉快。

• 在这个层次上,审美愉快从低级的生理快感升华为高级的心理快感,表现为一种会 心的欣喜,一种既摆脱了生理欲望、又摆脱了实用功利的心理意识的陶然自得。

3、精神人格层次上的审美愉快。

• 这一般见之于对崇高对象的审美活动,因而包含了更多的理性因素。在这个层次上,主体超越了自身存在的有限时空,似乎窥见了宇宙本体,发现了人生的永恒价值。因而,往往表现为人格的震动、灵魂的颤栗。这是人的主观精神的升华,心灵的涤荡。• 亚里斯多德所说的“净化”,庄子所说的“至乐”,都是指这种最高境界的审美愉快。第三节 美感的共性与个性

• 美感的共性指美感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美感的个性则是指美感的差异性。一种观点认为美感是以个人的爱好,个人的趣味表现出来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美感是有共同性的 • 美感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因而它必定具有共同性。

• 当然,美感由于不同的文化、阶级状况以及个人的具体遭际不同而又存在着差异,但这是在共性之中的差异。

第十四章 心理学美学

• 西方美学进入现代之后,发生了所谓的由“自上而下”的美学向“自下而上”的美学的 方法论转向,即从对美的本质的抽象哲学思辨转向对审美经验的实证研究。

• 19世纪末以来,西方心理学研究不断取得重大成果,为现代心理学美学奠定了基础。

• 心理学美学主要有试验美学、移情说美学、心理距离说美学、直觉说美学、精神分 析学美学、格式塔心理美学等等。

一、费希纳的试验美学 • 费希纳被公认为试验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试验美学的创始人。他认为美学是一种心理—物理现象,试图通过心理试验确立和解释各种令人愉快的单纯形式。• 费希纳的美学贡献不但在于开创了试验美学的研究,更在于他明确提出了美学研究方法的革新问题,积极倡导“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法。• “自下而上”的方法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而“自上而下”的方法则是“从最一般的观念和概念出发下降到个别”。

二、移情说美学

• 移情说美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当时一种主要的心理

学美学派别。移情派美学都把审美看作移情,又有联想说、同情说、内模仿说、游戏说和幻觉说等区别。

1、立普斯的审美移情说 • 立普斯(1851—1914),是移情说美学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美感源自主体自身内心情感、人格在外物中的投射,因此,审美欣赏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欣赏,即把我们自己移到对象中去,造成物我同一的对象,并从中体验到审美的喜悦。这种审美现象就是移情。

2、谷鲁斯的内摹仿说

• 谷鲁斯是移情说美学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内摹仿说。

• 谷鲁斯十分重视游戏,提出“游戏即练习”说

• 谷鲁斯认为,审美主体只有以游戏的态度去欣赏对象,才能有审美的欣赏。而审美 欣赏的内容和心理机制主要是一种“内摹仿”。一般的摹仿都要外现于筋肉动作,而审美的摹仿则是内在的,只是在内心心领神会地摹仿审美对象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特点

三、心理距离说美学

• 瑞士爱德华·布洛提出心理距离说,是现代心理学美学中一种很有影响的理论。

• 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对象与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因此,心理距离构成了 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成为一种审美原则。

• “心理距离”说的核心就是要求以不涉及利害关系的态度观赏和创造审美对象。

四、直觉说美学

1、克罗齐的直觉表现主义美学

• 克罗齐,意大利美学家,是表现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他的美学以“直觉”概念为基础,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命题:直觉即表现,艺术即直觉(1)直觉即表现

• 人类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直觉的,来源于想象,产生的是意象;一种是逻辑的,来源于理智,产生的是概念。

• 直觉能力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它是一个过程,是把印象、感受、感觉、情绪、冲动之类“物质”的东西,提升为“心灵形式”的过程。(2)艺术即直觉

• 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直觉,艺术是抒情的直觉。•

2、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美学

• 柏格森,法国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主要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 • 柏格森致力于批判机械论,反对机械的“物质-材料主义”,提倡一种直接本质的“精神主义”。• 柏格森以“绵延”(后改称“生命冲动”)作为其哲学的核心概念和出发点,建立起他 整个生命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 绵延就是运动、发展、变化过程本身。绵延是时间性的,而不是空间性的。(1)“时间-绵延”与生命冲动 • a、“真正的时间”即绵延 有两种不同的时间,一种是科学的时间,即度量时间或抽象时间;一种是真正的时间,即生活时间或具体时间。“真正的时间”就是绵延,它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空间要素的时间。

• b、时间是生命的本质 时间的不重复、不间断性保证了生命的存在。生命冲动本质上是纯粹的、真正的时间之流,即绵延。

• c、作为绵延的意识状态之流 自我有外在的自我与内在的自我之分。外在的自我是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空间中的自我;内在的自我是由内心体验到的处在真正时间里的自我,这种自我也即绵延(2)超越理性的直觉 直觉就是直接意识,就是超出感性经验、理性认识和实践的范围之外 直觉与生命是同一的,它起源并产生于本能,引向作为生命本质的绵延。

• 直觉是艺术创作的最根本驱动力和创造力。

五、精神分析学美学

•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与尼采、马克思并称为三个“怀疑论大师”。他的 理论深刻地改变了现代人关于人的观念,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精神分析学美学是在运用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美和艺术问题的基础上产生 的,它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与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

• 弗洛伊德用无意识、泛性论和梦幻来解释文艺和审美现象,把艺术看作是原欲的转 移和升华。

(一)心理三区理论

• 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 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被誉为是一个堪称哥白尼式认识革命的发现。• 意识不再是人的心理的中心,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动因。

1、无意识

(1)无意识的性质

无意识系统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深层的一个区域,它是人的本能欲望以及与此相关的情感、意向的储存器。

(2)无意识的特点 a、原始性 b、主动性 c、非逻辑性 d、非时间性 e、反社会性

2、前意识

• 前意识系统是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过渡区域。作为心理机制它起到调和非经验性的

无意识和经验性的意识的中介作用。前意识的设定是为了使其承担“检查”职能,对来自无意识的冲动流进行“选择性阻拦”。

3、意识

• 意识系统处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意识与人的感知觉

直接相关,它面向外部世界,在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与外界发生各种关系时,起着协调的作用。

(二)梦的解析

1、梦是通向无意识的“康庄大道”

• “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的)达成。”

• 梦是经过伪装的无意识本能冲动的表现,具有精神分析的重要意义。

2、显梦与隐梦 • 显梦即明显的梦境内容,这是我们醒来时能记起的东西。• 隐梦即深层的无意识欲望,它通过改头换面的伪装进入到显梦中。• 释梦就是通过对显梦的分析来破译隐藏在后面的隐梦。

3、梦工作的机制:压缩与移置 • 压缩:就是把多种欲望压缩在一个形象中,或者把不同的情景压缩在一个情景中。• 移置:就是把一个对象的意义置换到与它多少有一些联系的另一个对象之上。

(三)、“俄狄浦斯情结”论

1、性本能/利比多(libido)

a、性并不是始于青春期,而是在出生后不久就得到了表达。

b、有必要在“性的”与“生殖的”概念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前者是更为宽泛的,包括了很多与性器官毫无关系的活动。

2、俄狄浦斯情结 a、儿童性欲的发展阶段

• 口唇阶段——肛门阶段——男性生殖器阶段

• 在男性生殖器阶段,俄狄浦斯情结变得特别重要。b、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指幼儿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体验到的一组爱和恨的无意识欲望。幼儿对父母中的异性一方产生欲望,从而陷入与同性一方的竞争中。

(四)人格结构论

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

• “本我”所指的范围,相当于早期的无意识概念,它是人格的基础层次。构成本我的 是那些原始的、非理性的冲动,遵循着“快乐原则”,追求本能需要的满足。

2、自我 • “自我”(Ego)以知觉为特征,相当于经验的、理性的意识系统。自我是从本我中分 化出来并得到发展的那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遵循着“现实原则”,调节本我与外部现实的关系。

3、超我 • “超我”(Super-ego)是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道德化的“自我典范”。它包括良心、道德、理想、宗教感、社会感情这些人性中的高级本性,在人格中是社会力量的代表。

(五)社会文化理论

1、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 • 生存本能出自追求机体快乐和满足的惟乐原则;

• 死亡本能则出自要求返回到事物初始状态的强迫重复原则。a、生存本能就是性本能或曰爱的本能,它还包括自我保存本能

b、生命除了表现为求生、乐生的力量,它本身还包含着破坏的冲动,即以本能的方式毁灭自身或是伤害同类,这是一种保守的、惰性的、趋向死亡的力量,是一种重返事物最初状态的冲动。

2、本能的升华

• 通过升华作用,本能力量即利比多可以放弃原始的性目标,而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 文化追求,从而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

五、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 格式塔心理美学是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美学流派。•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

•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心理实验,是一种现代的实验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先驱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冯·艾伦费尔斯,他于1890年首次提出

“格式塔质”的概念。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有德国心理学家韦特默、柯勒和考夫卡等人。• 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系统深入地研究美学和艺术问题并做出重大理论贡献的,应

是德裔美籍心理学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他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一)知觉结构说

• 审美体验的根源是什么?阿恩海姆认为,知觉结构就是审美体验的基础。• 知觉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力的结构”,也就是一种对力的感受结构。

1、审美体验是一种对力的体验。审美是对于对象的一种情感体验,而只有对象所包 含的力才能给主体以刺激并产生情感的体验。

2、审美体验中的力是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3、张力结构是由知觉对象本身的结构骨架决定的。阿恩海姆将审美体验中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归结为一种“心理力”,本质上是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张力“就是大脑在对知觉刺激进行组织时激起的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

(二)大脑力场说

• 阿恩海姆把审美体验看作是由外在刺激而产生的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这样生理力 就成为沟通外在物理力和内在心理力的中介

(三)同形同构说

• 同形同构说由格式塔心理学家韦特默首先提出。

• 凡是引起大脑的相同皮质过程的事物,即使在性质上截然不同,但其力的结构必然 相同,这就是所谓的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说。

• 所谓审美的情感体验就是审美对象的力的结构与某种情感活动的力的结构相同并在 审美主体的大脑皮质中引起某种相同的电脉冲,从而使审美主体产生情感的体验。

(四)艺术本质说

• 阿恩海姆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一种力的表现,而这种力本身又体现了外部世界和内 部世界的本质。

第二节 悲剧、喜剧、荒诞

一、悲剧

 悲剧一般表现为弱小的正义力量与强大的邪恶力量的抗争,并最终走向毁灭  悲剧的三要素:抗争、行动、毁灭。行动是抗争的具体化。

毁灭是行动的结果,这是由冲突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的。 正义、抗争、崇高的死构成了悲剧哲学的主要内容。 亚里斯多德论悲剧: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

 这个定义规定了悲剧的性质、表现方式和教育作用,是亚里斯多德悲剧理论的核心 和总纲。

• 亚里斯多德悲剧理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他非常重视悲剧的心理效果,要求悲剧 达到伦理的教育的目的。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悲剧人物和悲剧“净化”作用的看法上。

• 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心理效果还有一个著名的“净化说”。

• 他所谓的净化,主要是指艺术经由审美欣赏给人一种“无害的快感”,从而达到伦理 教育的目的。

黑格尔论悲剧:

• “冲突说”和“永恒正义胜利说”。

• 黑格尔从矛盾冲突出发来研究悲剧,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现实的伦理力量的冲 突。每一方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 黑格尔提出了“永恒正义胜利说”

• 他认为,在悲剧的结局中,通过代表片面合理性的悲剧人物的毁灭,冲突双方的片

面性得到克服,矛盾得到调和,显示出“永恒正义”的胜利。因此,悲剧的结局虽然是毁灭、不幸和灾难,但闪现的却是完美理想——即“永恒正义”的胜利。而这就会由悲剧感升华出极大的愉快。

• 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黑格尔的矛盾冲突的悲剧观,但批判了他的抽象的伦理观念的冲 突论,指出社会矛盾是悲剧冲突的根源。

•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

对立的两极。悲剧总是以代表真善美的这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 悲剧不仅表现冲突和毁灭,而且表现抗争和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喜剧

• 康德认为“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也就是说,笑是某种正常的期待突然落空而产生的。

• 弗洛伊德认为,玩笑是自我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合理宣泄,是本我在现实中以合理方式进行的心理释放。

•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丑变成滑稽是有条件的,即“只有当丑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那个时候丑才变成滑稽。”也就是当丑带有荒唐和自相矛盾性质的时候,才会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 马克思主义的喜剧观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解的基础上。它包含有以下主要内容:

1、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产生讽刺性喜剧的客观基础;

2、体现这种陈旧生活方式的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是历史上的丑角; •

3、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产生喜剧的根源。• 喜剧的形式有讽刺、幽默

• 讽刺是通过倒错、夸张等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进行辛辣的揭露、抨击、批 判。

• 幽默是人自觉地用倒错歪曲的形式来表现深刻的思想和真实的内容,展现的是诙谐 的机智,它是善意的、温和的嘲讽,使人产生会心的笑。

三、荒诞

• 从词源上说,“荒诞”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本用来描写音乐的不和谐,字典上解释的 含义是:不合道理和常规;不调和的、不可理喻的、不合逻辑的。

• 到了二十世纪,由于许多哲学家和美学家的使用和阐发,使“荒诞”一词的内涵远远 超出了其原初字义,而上升为一个能非常集中地概括二十世纪的时代生活感受、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的关键词。荒诞图景

•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引动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 有的物质丰裕;

• 另一方面,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极权主义的统治,核威胁的恐怖,物质机械的挤压,能源环境的危机,又使人们经受了难以想象的精神磨难。二十世纪所呈现的是一幅进步与毁灭、奴役与解放、异化与自由、绝望与信心相交织的图景,这样一幅图景如果用一个概念来描述,那就是——荒诞。

按照西方启蒙运动以来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启蒙设计,现代性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合乎理性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健全的社会。然而,这一目标在推进过程中却呈现出与其目的相背离的悖谬形态。

•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尖锐地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即:现代西方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和最明显的现实就是“形式的合理性与实质的非理性”。

• “荒诞”产生还有精神上的原因,那就是宗教的衰落、传统信仰的丧失。

• 荒诞是什么呢?用法国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尤奈斯库的话说:“荒诞是指缺乏意义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之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

•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用“荒诞”来描述终有一死的人的无根性存在。人被抛而在世,人生的起点就像掷骰子一样,是极其偶然的,莫名而荒诞的。

上一篇:安全知识竞赛学习资料下一篇:银行卡安全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