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游戏绽放光芒(精选7篇)
【摘 要】 在幼儿语言游戏化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幼儿语言教育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创设轻松愉悦的幼儿语言交流环境,把幼儿的日常游戏活动与幼儿语言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寓教于快乐的游戏活动之中,鼓励、吸引孩子们与同伴、教师或其他人多交谈,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与建议,积极描述简单的事物,让孩子们切身体验语言交流的无穷乐趣,使幼儿园变成他们真正的乐园。
【关键词】 游戏;交流;生活;形式;语言;幼儿
语言是人类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中最基本的工具,是开发智力、挖掘渊博知识的宝库。3-6周岁的幼儿处于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只有全方位把握幼儿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发展趋势,才能提高他们的视听感知能力,拓宽创新思维的视野。由于游戏是学前儿童普遍喜欢的活动方式,因此,适度开展语言教学游戏化活动能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挖掘游戏因素,创设轻松愉悦的语言交流氛围
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留给幼儿较多的游戏活动的空间,而且要贴近他们的学习特点,让每一个孩子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语言的任务。因此,挖掘游戏因素,合理创设轻松愉悦的语言交流氛围是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关键环节。作为一名幼教老师,必须大胆尝试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的方略,从两大途径挖掘教学内容的游戏元素:
途径一: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如:在一次的角色游戏娃娃家时,有好几个小朋友要做外婆,争论不休游戏难于开展,于是我就说:“妈妈的妈妈只有一个,你们那么多人想当外婆,这可怎么办呢?”孩子们纷纷想办法,其中一个孩子说:“我做外婆,但我不住在娃娃家,我和其他老人住到一起去。”老师马上抓住话题问:“许多老人住在一起,那是什么地方啊?”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回答不出。老师说:“许多老年人住在一起的地方那叫养老院”这次的游戏谈话激发了儿童的兴趣,于是孩子们决定自己办一个养老院。通过假期家长带孩子们参观了解,他们说干就干,先在纸上画养老院,然后自己准备材料,并利用幼儿园的回廊布置场地,几天后孩子们还真办起了养老院,并且还玩出了许多情节:为老人养宠物、带领老人去看演出,为老人们烧他们咬得动的东西……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通过交流、协商发展了语言技能和社会交往技能。
途径二:在游戏性的语言活动中创设互动氛围。在进行幼儿语言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开展活动,例如:我在组织相应的游戏活动时说出亲密化的语言:“孩子们,早上好!今天我们为大家请来了一个小客人――蝴蝶宝宝,蝴蝶宝宝很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呢,你们欢迎吗?”话音刚落,几十双小手立即鼓掌起来,当时的气氛非常的融洽,为完成语言游戏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教师只有合理地创设生活化的语言游戏情境,才能拓宽孩子们的语言实践的空间,促使他们敢说、乐说、会说。正如世界著名教育家维特根斯坦先生:语言教学不是作出说明,而应该是进行训练。可见,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活动是学好语言有效手段,实践证明:只有让孩子多交流、多运用,才能稳步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结合实际创设生活化的场景下,能使幼儿更好地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因此,教师合理创设生活化的语言游戏环境,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会话素质。譬如:我在教室里创设角色游戏“奥邦水果店”,让幼儿在游戏中分别扮演保安、售货员和顾客,通过简单的语言交流,让更多的孩子充分掌握一些水果的特性和常见的量词,学到了许多文明礼貌用语,并且打破时空的约束,五彩缤纷的情景映入孩子们的眼帘:一串串晶莹透明的葡萄好像一条条耀眼夺目的珍珠项链,一串串弯弯的香蕉恰似紫薇公园河里的小船……通过类似的游戏化活动,构建了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既丰富孩子们语言量,又愉悦了幼小的心灵,促进了思维想象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步发展。
三、精选游戏形式,激励幼儿饶有兴趣地开口说话
兴趣是最优秀的指导老师,它能激?钣锥?大胆表达,乐于交流。教师在选择语言游戏形式时,务必凸显趣味化的特点。例如:小班幼儿年龄小,动作发展优先于语言,他们参与语言游戏时,用嘴巴表达得比较少,往往较多地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即使倒开水的简便动作也要津津乐道地予以模仿。因此,我们要灵活精选游戏形式,激励幼儿饶有兴趣地开口说话。诸如故事《欢乐的小白兔子》内容生动、语言简洁,深受小朋友们的青睐,不少孩子的表演妙趣横生,波澜起伏,美不胜收。但在《三只羊》的小故事里,由于“狼”的胆怯,一直躲在洞里,动作表现少,许多孩子不愿扮演死气沉沉的“狼”,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把《三只羊》的故事内容作了改写:先把山洞里的狼放出来,让它在森林里自由活动。顿时,很多小朋友争先恐后地担当“狼”的角色。再如在组织表演游戏《小猫请客》时,先拿出猫的头饰来诱发幼儿的好奇心,然后打开多媒体课件演示,他们一边笑着欣赏,一边点头称赞。我乘机提出疑问:此时,“到底谁来了啊?”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最后,我邀请了八个孩子戴着各自的头饰分角色表演,认真地模仿故事中各种动物对话,从而使更多的幼儿学会了“你好”、“久仰”、“请”、“谢谢”、“再见”等文明礼貌用语,并在“又吃又玩又唱歌,真呀真快乐”这一优美的语句中了解到一些动物的饮食规律。
四、用游戏化语言,促进孩子们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在园里发生小错误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作为教师应该正确面对,坚持少“少批评、多表扬”的原则,假如我们说出一句温馨的童语,那就能收到极佳的鼓励效果。幼儿在参与各种游戏时,一般很淘气,尤其是一群小男孩,他们一会儿满地打滚,一会儿嬉笑追逐,真是让大家头疼。从前,针对上述情形,我就反复唠叨着:“小朋友快起来,在地上打滚弄脏了衣服,不要这样嘛!” 有些幼儿勉强地站起来,可趁我掉头离开的瞬间,又纷纷倒在地上玩了。现在,遇到上述情况,我就一边举起食指模仿虫子蠕动的样子,一边喊道:“毛毛虫来了,它们马上往你身上钻进去啦!”孩子们明白了倒地玩的危害性,都立刻站起来了。在与孩子们打交道时,一定要与他们斗智斗勇,学做一个有心人,诸如针对经常发脾气的孩子,我们可以采取拟人化的语言:“乱发脾气的小精灵来找宝宝了玩了!”这些孩子立即意识到自己可能变成可恶的小精灵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课堂教学是一种围绕目标有序进行的组织活动, 教师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要使课堂教学成为有目的的定向活动, 配合的双边活动和闭环的调节活动。
1 合理的激发和调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从事活动的内部诱因或动力。人的绝大部分动机都是需要的具体表现, 或者说是需要的动态化表现。需要可以表现为兴趣、意向、意图、信念等形式。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形成崇高完美品格的要素, 有人甚至认为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就一堂好课而言, 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是不可思议的。因此, 合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维持和调节好内在动力的运行, 成为一堂好课的要求之一。
1.1 适当的动机水平
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表现为一种情绪状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情绪往往不是单一的, 通常有愉悦、好奇、兴奋等是正式的积极地情感体验, 而焦虑是伴以紧张恐惧和担忧的负性消极的情感体验。但不论什么样的情绪都应当保持适度。一般来说中度偏上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学习, 而过高或过低的激动水平都不适宜学习活动中的认知加工, 基于这一点, 教师进行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时, 要注意情感调节和效度整合, 使愉悦好奇、兴奋乃至适度焦虑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不要过分施压, 造成学生应激或紧张。
1.2 必要的反馈强化
动机的维护与发展是离不开反馈和强化的, 一堂好的课对学生的调控就是通过反馈和强化来实现的, 反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美国心理学家、教育专家加涅认为, “学习的每一个动作, 如果要完成, 就需要反馈”。我国学者和教育实践家顾泠沅, 根据教学实践经验、传统学习理论和教育控制论以及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阿莫纳什维利的自我评价体系等, 提出一个反馈原理, 作为让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基本原理之一。这个原理是:学习者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的目标的发展, 都需要反馈调节。教育者及时地, 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 学习者参与自我评价, 可以极大地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目标大达成的必要保障。
强化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称为“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强化”指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与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 如赞扬、批评、奖励、惩戒等。
显然, 作为一种控制行为活动的方式, 强化是以获得关于行为活动的状态信息为依据, 并借助与反馈来完成的。也可以说, 强化是反馈调解控制的一种形式和一种结果。
1.3 良好的课堂秩序
课堂教学的有效顺利进行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维护一定的教学秩序就成为好课最明显的标志。通常来说,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通过课堂纪律管理来保证的。这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郝尔巴特所说:“如果不坚决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 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当然, 良好的课堂秩序并不是单纯“管”出来的。所以, 有的教育家推出, “进行教学, 它必须首先包含纪律管理”, 这是因为教学本身 (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特征、教学活动的结构、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教师操作的合理性等) 都与课堂秩序息息相关。
2 有序的展开和推进
课堂教学的进程应当是循序渐进的。教学要遵循的“序”无非是只是自身演进的“序”和学生认知发展的“序”。从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动力变化的实际来看, “始动—发展—结束”是其基本的历程。一堂好课就像一支动人的曲子, 有前奏。有铺垫, 有高潮, 还有余音袅袅的尾声。
2.1 重视启动和导入
启动和导入都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工作, 包括动力方面的准备和认知方面的准备。启动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师往往利用问题、演示、实验、视频换面、言语描述等手段来营造情境。启动环节主要是非认知因素在教学中启作用, 能够恰当体现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和认知情意的一体化。除了启动教学的作用之外, 启动环节还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保障作用。导入的主要功能在于使新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同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直接发生作用, 离不开学生依托旧经验来建构新任务的意义。
启动和导入仿佛是一堂课的序幕, 虽然并不是正戏却又是人们进入正戏不可或缺的激励语和引导词。好课的启动和导入往往与此后学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相关, 甚至浑然一体。
2.2 抓好展开和深化
展开环节是上课的主题部分, 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能有实质性的理解并能初步掌握。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展开环节是否合理和有效。展开环节教师要做的工作主要包括:按照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好教材呈现的方式, 提供必要的例证和经验使学生理解教材;知道学生对所学的只是内容进行编码和存储;组织学生进行巩固联系和相应的作业;引导学生在应用中深化理解, 真正掌握内容的试纸;针对学生的各种反应做好教学调整、教学诊断和教学补救。
2.3 注意总结和延伸
教学是一门艺术。无论是教一章、一节, 还是一课, 其教学的过程都应当是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人们常常借用我国元代的散曲家乔吉关于纹章结构的技法来比拟课堂教学艺术创造的过程结构, 即所谓的“凤头、猪肚、豹尾”。事实上, 好的课堂教学, 不仅应当有引人入胜的导入, 有丰满充实的展开, 而且应当有发人深思、余味无穷的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 结束有时显得更重要。因为它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和深化, 并与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这时又往往是学生感到疲乏、警觉性降低、教学效果欠佳的时候, 最需要外界刺激, 以保持兴趣的连续性。因此, 教师应当精心设计结课这一环节, 一堂好课的结束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1) 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 加深巩固学生所学只是并使之系统化。 (2) 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 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3) 激发并维持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 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
3 科学的预设和生成
为了教好一堂课, 教师无疑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 精心地进行教学的预设。但是, 这种设计不应当是限制教师与学生探索、创造的框子。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的、具有独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 而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 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 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 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汇总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 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 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
3.1 精心做好教学的预设
一堂好课必须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认真地做好精心准备和系统筹划, 这种预设是保证教学效果和效率最基本的条件。也可以说是教学的底线。无法想像, 一堂课信马由缰, 想到什么就教什么, 不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处理, 不分析学生的实际, 不规划出学与教的有效活动, 不做好课业指导, 就能产生预期的结果。因此, 一堂好课要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做好预先的构想和设计, 在系统的筹划中对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做好周密思考和精心安排。当然, 教学设计并不要求将教学中的一切时间都罗列出来。
当我们讲课堂上的每个细节都预定出来时, 这不仅意味着无视课堂教学的声称性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的存在, 同时也是在作茧自缚。因此, 教学设计只有凸显操作的主线, 明确全过程从哪里切入, 怎样展开, 怎样深入, 达到什么目的……才能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既脉络清晰, 不枝不蔓, 又能收放自如, 游刃有余。
3.2 保证必要的弹性空间
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种教学构想, 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教学设计是教师为学生规划学习过程, 规划主要发生在不同学生头脑中的事情, 即使教师进行了深入调查, 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因此, 在教学中, 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步骤是常有的事, 事先设计得越具体, 越周详, 有可能需要改变的就越多。
曾提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我国著名学者叶澜主张, 应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她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 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 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 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 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在如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至于终点, 何时戛然而止, 并不是绝对的, 重要的是水到渠成, 不是硬性规定布置大小不同的作业、联系、活动来体现。
3.3 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新课程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知道思想。从教育时间的角度分析,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其这里点在于面向每一名有差异的学生个体。也就是说, 如果不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 也就谈不上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一堂好课的教学应当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认真分析与研究学生发展的不均衡性。智力表现的多元性和潜力开发的各种可能性, 当前, 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学, 除了“分层教学、”“多元智能开发教学”、“掌握教学”等模式以外, 还有“自学辅导”、“个别化教学”、“灵活课程”等。一堂好课的教学可以从中吸取营养。
新课程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就充满了生命力;作为教育前线的工作者更应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而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如果说“科教兴国”是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走向21世纪的一张王牌, 那么素质教育是我们跨进21世纪门槛的生命力, 而教师就是教育“工作母机”生存所必备的新鲜血液, 是启动素质教育的动力源。时代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 让我们在希望中以智慧的眼光来描绘我国的教育蓝图!我相信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 让我们的课堂光芒四射!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种围绕目标有序进行的组织活动, 教师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要使课堂教学成为有目的的定向活动, 配合的双边活动和闭环的调节活动。本文主要探讨在新课改的推动下, 教师注重知识和观念的更新的同时, 如何上好一堂课, 让自己的课堂熠熠生辉。
关键词:课堂,激发,调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2.
【关键词】思想 素材 积累 运用
中国分类号:G633.34
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但凡思想缺失或内涵单薄的文章,无论辞藻多么华丽,形式多么新颖,技法多么高超,都不能称之为上乘之作。然而在崇尚思考和理性的今天,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学生的文章思想贫乏、缺乏思辨。同题作文,同班级甚至一个年级学生作文叙述的情节相似,触人心弦的细节难得一见,有时连感受也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缺乏年龄个性和思考深度。
生活是作文的重要源泉,对生活的反思应成为写作的重要内容本没有错,但遗憾的是,繁重的课业、课外辅导的挤压等因素几乎将学生的生活体验源泉切断,使得语文教学、作文教学陷入尴尬境地。再者,网络的发达、快餐文化的盛行,导致学生的阅读倾向于以消遣和娱乐为主的漫画等读物,这也造成了作文灵性缺失。
鉴于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下缺少广泛阅读和对外接触的时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在学生生活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提高作文思想性的研究实践。
一、充分挖掘富有思想灵魂的素材
1.立足课内文本
作为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便是课本,因此对文本的探究思考也就成了培养学生作文思想性的主力阵地。意境优美、内涵丰富的经典文本,对学生而言,既是美的熏陶和享受,也是创作欲望的激发体。首先,教材所选文本大都历经时代淘洗,仍能散发出智慧之光。其次,经典文本的思想与时俱进,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再次,文本研读是教师和学生思维碰撞的载体,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一般选取主题亲近、接近学生生活的文本和含义隽永、富有思辨的文本作为实施对象。如老舍的《想北平》。它的语句没有刻意,没有做作,更没有虚伪。朴实的字句中都能感受到他的“想”。学生在学此文时,有感于老舍笔下栩栩如生的小事物,那些可以身临其境的暖暖的回忆。如苏轼的《赤壁赋》。读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种美的享受。那富于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那极具形象化的精妙说理,那整散结合、舒卷自如的绝妙辞章,真如万斛泉水,喷薄而出,汩汩滔滔,一泻千里。
2.着眼时下热点
繁重的学业,封闭的环境,每日新闻或许已成了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唯一窗口。“人是能思想的苇草”,面对新闻中一幕幕或温暖、或残酷、或欢愉、或痛心的画面,学生绝不可能做到无动于衷。除了新闻可以作为学生思考的对象外,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补充资料也未尝不是思考的好养料。如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有一篇题为《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课文。笔者在备课过程中,恰好读到《南方周末》中一篇關于“名人故居拆毁事件”的文章,便在课堂快结束时,呈现了这篇文章,并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文本解读中,主角无疑是学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挖掘。
1.独立思考 写下评点。朱光潜先生的《谈冷静》一文,他在文中指出:“学问是理智的事,所以没有冷静的态度不能做学问。在做学问方面,冷静的态度就是科学的态度。……人在冷静时静观默察,处处触机生悟,便是‘地行仙。有这种修养的人才有极丰富的生机和极厚实的力量。”因此,对于文本解读,笔者首先要求学生静心默读,写下自己的评点。
2.课堂交流 碰撞补充。常言道:“真理愈辩愈明。”讨论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够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经过独立思考的观点具有一定深度,这为交流提供了可行的载体。同是上完《赤壁赋》的读后感,有学生认为文本表达的是旷达释然之感,而有的学生却认为苏轼仅仅点醒了旁观者、点醒了后来人,自己却仍深陷其中,苦闷不堪。
3.及时记录 留住火花。百家争鸣的课堂,思维相互碰撞,有利于促进新思想的生成。有些想法超出教师的预设,有较高的参考和研读价值。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出现的新颖的、有理的观点加以引申、指导,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这些闪烁的灵光。
4.连缀融合 形成片段
个别思考、点词成句,课堂讨论、碰撞补充,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已经比较全面和透彻。这一环节中,教者要求学生寻找生活实例、阅读实例来印证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并在课堂上讨论的诸多观点中选择一个自己最为擅长的进行片段写作练习,要有主题、有感想、有论据。如在研读《我心归去》中表现“难耐的冷清”的片段时, “最初几天的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这一句看似平常,学生也难注意到它,开始部分学生只在文字旁边注下了“举例”、“有道理”等字样。面对这一问题,教者做了如下指导: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有道理?能否举出类似的例子?请在思考后再写下评点。几分钟后,一位学生主动发表了他的感悟:“诚如‘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有时候,孤独会被热闹的因素冲淡,但独处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却会以更强的力度侵蚀你的内心。”能联系阅读体验、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悟书面化、文采化,这是在作文中注入思想和个性体悟的第一步。又如一位学生在学《赤壁赋》时写到:“至于人生的短暂,为众人千百年来嗟叹不息。而苏轼的见解却独到而旷达,读来似有一份庄子的洒脱与禅意。这便是苏轼最卓尔不群的一点,纵然一生在宦海沉浮,却没有同其他仕途不顺的文人一般形成沉郁顿挫的文风;纵然也曾在月夜自嘲闲人,却也能在岭南‘日啖荔枝三百颗。”能写出自己的观点,并联想现实,这不正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吗?
5.展示互补 扩段成句
教者将学生所写的优秀片段打印,并在教室张贴,有时也在课堂上进行讲评。目的是让学生互相借鉴,包括思想表达、语言修饰等。在这一环节中,教者要求学生认真构思开头、正文、结尾,丰富素材,将原来的片段扩展成文章。
三、日积月累 成就佳作
教者将学生所写的优秀片段打印,并在教室张贴,有时也在课堂上进行讲评。目的是让学生互相借鉴,包括思想表达、语言修饰等。自我修改的片段要求学生在早自修进行朗读,以加深记忆。同时教者不定期让学生在片段的基础上认真构思开头、正文、结尾,丰富素材,将原来的片段扩展成文章。
同时,笔者认为平日养成的思考习惯有助于学生在作文时正确审题、深刻立意。因为在进行思想性训练时教师要求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时要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学会质疑。种种训练使得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更独特,思想更深刻。在关于“名人故居拆毁”的片段写作中,学生观点不一,有赞同有不赞同。其中有一位学生由表及里,角度新颖,所写内容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其实即使名人故居都在,或简朴或华丽地伫立着,也只是孤单地伫立。外面的人来来往往,走着自己的路,从不曾在心里看过它们一眼,它们仅仅是‘故居。无论以前住在里面的人有过多大成就多大贡献,那也只是一座‘故居;即使里面保留的物品还在,精神也还在,那也只是一个‘故居。我们应该如何去激发潜藏于人们内心却从未被触动的文化情结呢?”该生另辟蹊径,不直言同意或不同意,将对名人故居拆毁的叹惋之情上升到对传统文化日渐消逝的痛惜之情,主题深刻、情感真挚。
在着力于培养学生作文思想性的教学实践中,教者的想法随学生的反馈而不断改进。目前,所教授班级的学生,不再畏惧写评点、写片段甚至是大作文。学生文字中的思想性明显渗透,表现出个性气息。虽然没有过多的技巧指导,但笔者相信,只要学生肯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并适时积累,一定能在作文中喷薄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参考文献
【1】孔庆东等,《作文应该这样写》,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实施“主题学习”,课内让学生在浓浓的情感中感悟文本思想,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延伸主题,让一个个主题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养料,使母语文化能够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主题学习就是指凭借文本的主题开展的系列课内与课外的语文学习系列活动,让文本的主题在学生的心底打下烙印,为学生生命发展打好底色。下面是我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让“主题学习”成为孩子的伙伴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专家思想的“化身”,教师要将日常教育教学和阅读教学融合一体,在以体现单元主题的文本解读过程中,要促进读者和作者达到情感的交流,读者与读者之间达到情感的交流,在情感交流中感受生命,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阅读能力。在解读一篇文本时,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就是老师不断唤醒学生生命的过程。对一篇课文来说,对显而易见的主题,教师一定要以学生情感为基础,将鲜明的主题渗透在教学各个环节,让学生沉浸其中,受到情感的冲击。如:第三册第五组课文《称赞》,单元主题是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课文以小刺猬和小獾相互称赞为内容让学生感受称赞的作用。课前谈话,我让学生自由称赞班中的同学,并当即采访被称赞的同学的心情。课中,我让学生角色代替,当小刺猬、小獾相互称赞,评价同学发言、朗读,也以“你想称赞他什么?”加以引导。最后复习生字词时,以“看谁能得到小刺猬、小獾的称赞?”让学生做小刺猬,小獾来评价。结课时又这样说:“称赞多好啊,让我们在生活中细细观察,给那些值得我们称赞的人送去自信、快乐和轻松吧。”整节课从导课到结课学生都在感受被称赞的快乐和称赞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学着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学着去称赞别人。这对现在孩子只喜欢听好话,却吝啬将好话送给别人的现状来说应该有着深刻的影响。这样一篇课文的主题让学生在动情中感受,在感受中动情,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为单元主题的落实打下扎实的基础。多元解读,感悟升华主题。在单元主题教学中对于文本也应有教师、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单元主题的提升,将单元主题与个人的生命意识培养结合,那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就成了一个极富生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就应从多元感悟中升华主题,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成长、发展。如第四册语文《卡罗尔和他的小猫》单元主题是学会关爱别人。教师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读文感受主题,再通过师生对话,资料拓展与学生共同提升文本主题:关爱别人,谁需要帮助,我们就伸出热情的手,享受生命,关注亲情,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在这样的多元感悟中学生的生命意识在提升,让学生更广阔地了解文章的背景来丰富文本内涵。如果说一篇课文的主题在浓浓的情意中学生有所感受,那一组课文主题的连接,则将会给学生情感强有力的冲击。教材中一组课文一个主题,这几篇课文表面是独立的,在内容和语言表达上是不相连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教学时要教一篇看全组,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营造的意境中得到同一主题的陶冶和升华,从而构建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而不仅仅是学会语言文字。如上《窗前的气球》一课,全组课文的主题是关爱他人。在学生想到给科利亚打电话,和他聊聊天,送去祝福后,教师说:“是啊,科利亚收到你们的祝福一定很快乐。有一种力量能给人温暖,那就是爱。老师读过《爱是如此美丽》这篇文章,看过《爱的教育》这本书,在第六组课文中有很多这样称赞爱的句子,我们赶快找一找,读一读吧。”学生在前一课中找到“雪中送炭见真情,助人为乐献爱心”、“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又从后面的文章中找出“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等相关语句来表达这种美好的情感和心愿。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学会了学一篇看几篇,将狭隘的科利亚和同学间的关爱情感延伸扩大到人间广博的爱,对弱者的爱,对贫者的爱,对困者的爱,深深感受给需要关爱的生命自己的爱,将是美好的事。学生不仅进行语言的扩展、积累,而且心底的爱被激发、在涌动,学生的生命在此得到成长,精神受到爱的滋养。
二、让课外课内有机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运用语言,形成语文能力。如果在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也以“主题”形式出现开展系列活动,学生就不仅在实践语文,而且在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悟、延伸,在实践主题,运用主题中,将主题思想内化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对于主题学习而言,采取的方式要适时而变,灵活多样。采取的方式要依据所确立的主题,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定,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题”实践活动可以向其他学科、向课外阅读,向社会实践和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延伸,有层次、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如第三册第一组课文“美丽的秋天”,在整组课文学习中紧紧围绕“秋天”开展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从课文中的“秋天”走向生活中的秋天。上了《识字一》结合课外阅读让学生做一做——收集秋天诗、文、词句的读书卡;上了《秋天的图画》结合美术课画一画——我眼中的秋天,贴一贴——贴一幅美丽的落叶画;上了《黄山奇石》、《古诗二首》、《植物妈妈有办法》结合秋游,到田野、郊外去欣赏秋天的美景、观察秋天的变化,写一写——表达对秋天的感受。这其中有的可以独立完成,有的与同伴合作完成,有的与父母一起完成,再进行图画展示,落叶画欣赏,读书卡交流等相互交流活动,让学生沉浸在秋天的美景之中,享受秋天丰收的快乐,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美丽,从而激起对生活的热爱。在这样的系列主题活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感受的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之美,这样的影响是深远的。
责任是什么?责任是一种崇高的使命,责任是一种做人的态度。当一个人,一个团队有了趋同的责任,那么,责任就不再是包袱和负担,而是一种经历和担当。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想与您回顾一下我和我的团队一起走过的那么多难忘的日日夜夜,分享一起拥有的心路历程。
有人说,人生的价值在于我们在每次转身时,总能回忆起的那一段段故事,这故事能涤荡和温暖我们的心灵。
XX年初夏,三小即将投入使用。我带领着新学校筹建小组来到建设工地,楼外泥泞遍地,楼内尘土飞扬。凡是到过现场的人都说,新学期开学?不可能。记得那年夏天的一场大雨,整个工地陷入一片汪洋。面对着齐腰深的积水,我跳进去了,我的同事跳进去了,浑浊的泥浆迷蒙了我们的双眼,脚被石块磕破了,手被钉子扎出了血,但大家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能让水进教学楼,不能让水耽误了工期。大家喊着号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排水井盖……
9月1日,昔日在低矮破旧的教室中上课的学生,穿着漂亮的校服,沐浴着朝阳走入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老师、家长、学生每个人的心底无不洋溢着满满的幸福。这幸福,是工管委、教育局的对千百个区内子女的关爱,是开发区“发展教育,惠及民生”的承诺,更是我们每个人属于自己的那份“中国梦”的憧憬!
如今,那些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有时候我在问自己,是什么支持着我们撑过了那些困难?现在,我找到了答案,是责任,是我们甘愿奉献、无怨无悔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没有更多的附加,也许只为了那一抹抹春光明媚,也许只为了那一张张笑靥如花……
三所学校合并在一起,各项工作并不好做。老师们说,工作环境好了,但是“家”没了;教学设备好了,但是“活”多了。如何在短时间内凝聚所有人的意志,又成为摆在我和我的团队面前的一个更大的难题。机缘巧合,在这个时候,我们结识了“新教育”,一种充满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的工作方式。近两年来,我们远赴昆山,寻梦桥西,花开淄博,心向海门。一次次的“朝圣”,换来的是心灵的富足,理念的提升,方法的精当。说起学习,有一个细节,今天回忆起来还让我倍感温暖。XX年4月份,我带着十余名老师参加桥西新教育开放周,晚上坐夜车赶回秦皇岛。十几个人凑在一起,完全不顾旅途的艰辛,不顾明天还要直接奔往课堂,在车上畅谈所思,规划理想。本应是焦急的回乡之旅变成了热烈的研讨会。看着大家疲惫的身躯,兴奋的眼神,我突然感受到,这也许就是“为人师”的幸福吧!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XX年,经过对学校一年的考察,我们终于成为了新教育实验学校,那一年,单独批准的实验校全国才有九所。如今,新教育的理念已经在三小人的心中扎了根,阅读和写作也成为了老师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教育让我们每个人相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今天,我们播下了幸福的种子,明天,我们一定会收获满眼的春花烂漫,遍野芳华!
丹心一片育桃李,苦中有乐真英雄。如今,三小教师团队已经汇聚成一股“正能量”,丰盈着自己的内心,执着着自己的旅程。朋友们,开发区的事业蒸蒸日上,开发区的明天无比辉煌。这让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不禁要问,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应该怎样做?没有理想的责任会很短暂,没有责任的理想会很空洞。当责任渲染了理想的光芒,我们所经历的
每一天都会丰盈而美丽。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扎实工作,不断前行,为开发区教育事业绚丽辉煌的明天谱写崭新的篇章!让青春飞翔--五四青年节演讲稿
汤晓田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一(7)班的汤晓田,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飞翔。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春是用火热的情怀谱写的乐曲,慷慨激昂。
1919年5月4日,一群不屈的蓬勃青年,齐聚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青春的力量,正是他们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门,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在这曙光的照耀下,中国有了新的发展,在新时代,青春的力量也得到了新的发扬!
金晶,这位身残志坚的击剑运动员,她的青春是辉煌的。年仅29岁的她,就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她向全世界展示了新时代中华民族青春的力量。在圣火传递过程中,她用柔弱的身躯挡住残暴,她把中国加油的呐喊传遍神州,她用微笑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人读懂了奥运的圣神,中国的骄傲,中国人的自豪!
XX年5月4日,我们又一群充满活力的翩翩青年,齐聚一堂,感受着92年前青春的力量。
如今的我们,同样拥有绚丽的青春,但是为我们却没有“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志向。92年前的先烈们拥有魂,那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而我们却没有。看看我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徘徊,在虚假的小说囚笼中游荡,抱着一年不学两年追回的幻想虚度时光。下课,我们不曾真正安静下来回顾;上课,我们没有一直专心听讲;晚上,我们没有安心休息,却做了一些无价值的事。同学们,让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一切都应该吗?
要知道,青春是一位公平家,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拥有青春,但不是每个人都在青春逝去后而无悔。
同学们,能来到丰南一中,我们都是强者,面对青春,我们更应该是无悔者。别让这大好的青春白白逝去,让我们觉醒吧!
攀上风巅不轻狂,陷入激流不凄凉,青春的魅力在于勇敢地抛弃虚妄与幻想。我们拥有青春,我们拥有力量,但我们也肩负着成为中华脊梁的重任。不要忘了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嘱托,不要忘了92年前天安门广场上的呐喊,不要忘了染红五星红旗的先烈们的鲜血。
说什么疲惫不堪,叹什么时间紧迫,拥抱青春,坚定信仰,抬着时代的节拍,让理想的蓓蕾纵情绽放。
过去无数个有星星的夜晚,我曾无数次抬头仰望。星河浩瀚,每一颗星星都闪耀光芒。它们象征着每一个人的青春,有的星光璀璨,有的星光渺小。终于,我发现了属于你的青春,而如今你在哪呢?
是我心中的信仰,我敬慕你,崇拜你。从成名的那一天起,你就成了岁月的天敌。时间再无情,却也奈何不了你,穿越千年至今朝,你一直是家喻户晓,就如你还在的时候一样。
人们敬仰你,尊称你为“诗仙”。那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与多少游子心声共鸣,惆怅落泪,而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使多少热血少年从迷茫中挣脱,重燃斗志。
我羡慕你的努力和倔强。虽然你也放弃过,放纵自己于酒肉之中,沉迷玩乐而不思学。但你勇敢,知错就改,在老人那一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激励下发奋苦读,废寝忘食。苍天不负有心人,你如染上成灰的利剑,一经擦拭便重露锋芒,右手执笔写尽天涯,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当然,你最大的魅力还是那超脱世俗的不羁。当皇帝注意到了你,给你高官厚禄,却也需要你讲究那些繁琐的礼仪。但你是多么桀骜不驯啊,高力士脱靴,贵妃研墨,看尽古今风流人物,也都不如你。
朝廷腐败,人心险恶,你逐渐看透了这一切,想改变却无能为力。悲伤,愤怒,无奈,你终于爆发,辞去官职便浪迹天涯,做人间的一朵高雅而潇洒的青莲。将自己一生经历写成岁月的长诗,一字一句都是故事。
人生漫长,总会有几个知己。你性情豪放,与许多文人墨客都有交往。饮酒作诗,泛舟江渚之上,共
赏人世好风景。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面对与好友的分别,你写下《赠汪伦》来表达千尺深的友谊;听到好友被贬,你又寄去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来作为慰藉。
你奋斗过,你放荡不羁,你重情重义。
你就是一代大诗人李白。芳华易逝,其香不败。哪怕你已不在,但属于你的星星却一直光辉夺目。
初衷:和美育人,静待花开
教育应当以何为本?这是人们一直在探讨的涉及教育本质的问题。教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人,人是教育的中心和根本。因此,教育应当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发展需求为本。即尊重儿童的天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他们在学校过得快乐、幸福、有意义。新课标也一直强调,每一个学生都应具有独特的个性,教育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重庆市第七十一中的教育工作者看来,“教育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静待花开。”基于这一理念,该校在校园内开展“静待花开”的和美教育,培养身心谐美、追求卓越的“和美学生”。和美教育即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每个个体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亟待绽放的花朵,重视他们的个性差异,正视他们花期不同,以平和的心态、优美的姿态去灌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他们在校园的沃土上自由开放,绽放最美的光芒。
重庆七十一中“和美教育”的价值内涵,是一种“静待花开”的价值追求。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七十一中经风历雨、披荆斩棘,让附小的学生们和谐融洽、锐意进取,让老师们可以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和美”是一种感受,表达了对事、对物美好和谐的欣赏与感谢;“和美”是一种境界,表达了对人、对事心胸坦荡的接纳与包容;“和美”是一种状态,表达了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追求自身价值实现,却又不急功近利的行为。
在这样一种价值的引领下,和美的芬芳已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已成为该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内涵追求。
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佳载体。实现和美教育的理念,关键在于构建顺应学生的发展的现代化的课程体系。为此,学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利用既有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实施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培养学生“礼、信、诚、孝、善”多项特质提供锻炼和展示的平台,逐步构建全面、全程、全域的“和美”校本特色课程体系。
该校的教师认为,如果能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课程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习得智慧,那么,他们就能在课程中找到自身的成长需求,实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涵养出“礼、信、诚、孝、善”的特质,在学校中自然成长。
实践:多彩课程孕育和美少年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发展潜能。近代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兴趣其实就是需要”。要想发展儿童个性,先要了解儿童的需要。七十一中人深知教育者的明智就在于从孩子身上发现每个人的特殊兴趣、爱好和特长,以顺应儿童发展的方向和需求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因材施教,让学生成长为栋梁之才。
在这一教育思想引领下,学校全体教师不断交流研讨,在落实国家与地方规定的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坚持“彰显学校文化特色、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开发学生兴趣爱好、铸造学校品牌形象”的课程目标,按必修、选修创建了“特色文化类、拓展兴趣类、学科培优类、技能竞赛类”四大类型的特色化校本课程。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发实施了30多门课程。
特色文化类课程为传承学校“礼、信、美”传统文化,淬炼学校特色,具体有形体礼仪、燕坤筝韵、文颖花缘、韦兰茶艺、硬笔书法、朗诵与小导游、咖啡与调酒。学科培优类课程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拓展学生学科能力,其中语文学科有文学鉴赏、群文阅读、古诗词赏析、写作技巧、文言文解题技巧、句子成份分析等课程;数学学科为解方程、怎样画好辅助线、生活中的数学题;英语类学科为外国诗词欣赏、英语听说纠错、英语词汇速记;物理学科为生活小实验、科技欣赏、奇思妙想等。
以开发学生学习、生活兴趣,提升个人素养,增加情商为目标的拓展兴趣类课程,具体有琼缘蜀绣、川剧艺术、摄影欣赏、围棋、漫画鼠绘、闪客动画、天文地理观测、软笔书法、英语剧欣赏与表演、美术素描、图案设计、数学魔术、静伟话生物、劳技创新、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社会调查等类别丰富、趣味性强的课程。技能竞赛类课程以训练学生专项技能,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为目标,开展了科技创新与机器人竞技、拉丁舞、花式跳绳、田径、足球、花式篮球等一系列课程。
教育应该充满人文精神、百花齐放,这种教育与纯粹的知识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它是知识教育的延伸、拓展和升华,目的是要使教育回归其本性,从而让教育更加个性化并更加富有成效。七十一中学校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就是延伸在知识教育之外,促进学生内涵化、多元化发展的教育措施。它不同于基础性课程的强制性,而是遵循自主原则,基于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出少年学子那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与天真烂漫的青春风采,培养了学生礼、信、诚、孝、善的特质。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教学的有序实施,学校针对师资培养、课程开发、过程管理分别制定了实施办法、考核标准、奖惩措施。除了制定《重庆市七十一中校本课程实施办法》外,针对管理模式提出了“特色课各年级大选修、拓展课分年级小选修”的选课机制,针对师资培养提出了“内挖潜力、巧借外力、建立机制”的九字方针,针对课程开发明确了“调研、申报、评议、试用、评价、改进”等多个步骤,针对过程管理制定了“重制度配套、重过程落实、重细节到位、重部门协调”的多种手段,针对学生选课开发了微信选课及电脑选课系统,实现了自主选课与人工调课相结合,针对学生管理强调了临时选课班级的班干部制度,有效实现了固定班级与临时班级的共同管理。在学习评价方面,强调以过程性、参与性、展示性、竞技性多方面的综合考核为评价依据,将学生学习过程、作品展示、舞台表演、技能竞赛等各项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系统,既记录学生学习成长的全部轨迹,又完成对学生的合理评价。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重庆市第七十一中学校在全区推进“‘学本式卓越课堂”行动过程中,在融合“学本”理念及学校办学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心五步”学本式课堂教学范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核心,倡导课堂要呈现“激趣、自学、探究、展示、拓展”五个环节。
“双心五步”学本式课堂教学范式,不但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更为其终生发展奠定了能力与品格的基础。走进该校的“双心五步”学本式课堂,你能分明感受到生命的气息、成长的气息、智慧的气息在蓬勃涌动,生生不息……
成果:和美课程让生命绽放精彩
发展是教育的永恒话题,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美”校本特色课程体系的建立,既是学校困境下寻求突破的有益探索,也为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搭建了平台。多彩的校本课程改变了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他们体会到不一样的人生精彩。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权”理念。这一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意义:一是课程资源主体由教师开发,所有权也归教师,二是课程名称可以以教师命名,使之具有个性和品位。如古筝课程名为燕坤筝韵,插花艺术名为文颖花缘、茶道名为韦兰茶艺、身边的生活叫静伟生物。具体课程开发程序是:提出申请——拟定课程目标——确定课时计划——编写学案(试行)——学校研判——学校审批——资金配置——开发实施——上课实践。独辟蹊径的理念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积极性,涌现出许多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
为了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宣传学校特色文化成果,在沙坪坝区文化委员会和沙坪坝区教育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在三峡广场商圈管委员和沙区文化馆的积极协助下,重庆市第七十一中学校于2015年11月1日在沙坪坝三峡广场举办了“和声美曼、姿宇万千”特色课程主题展示活动,区文化委高小余主任、区教委向斌副主任等多位领导莅临现场观看。作品展示中,既有提升学生美艺修养的美术素描、图案设计、书法艺术,又有体现中国人文素养和修身养性的中华茶道、围棋入门;既有融精湛技艺和审美商业价值一体的蜀绣,又有高科技的智能机器人操作与表演;既有与学科紧密相连的身边的生物学,又有时尚前卫的插花艺术。在舞台表演中,花式跳绳的花样繁多与复杂古怪,和美“星”剧社的惟妙惟肖,川剧“花子盘馆”的俏皮对话以及合唱团对七十一中校歌的深情演绎,所有表演项目都赢得了现场领导、市民、家长的阵阵掌声。
经过四年的不断探索,学校开发形成了20多门校本课程的教材(教案),部分课程在市区级校本课程评选中获奖;2015年12月沙区“学本式卓越课堂行动”三年阶段总结,学校获得了中学课程改革类一等奖;多个项目在市区大赛中屡获大奖:汉字听写、花式跳绳、机器人竞技、拉丁舞、话剧、英语剧等项目,在每年的市区级大赛中均获得了多项个人第一名、团体一等奖。沙坪坝区电视台、重庆市电视台、《重庆晨报》《重庆晚报》对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进行了多次专题采访和报道。
【让传统游戏绽放光芒】推荐阅读:
让传统文化充满和谐作文06-02
游戏让我着迷作文10-05
让幼儿真正成为音乐游戏的主人06-17
传统戏曲与传统剧场10-03
1614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10-31
论传统贸易05-29
中国传统村落06-17
发扬传统方案07-08
写传统作文07-14
传统企业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