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近代史纲要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8篇)

中国近代史纲要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1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成 果 名 称:关于河南省当地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姓名:唐铁柱

所 在 院 系: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2班 学号:1100506044

手机:***

电 子 邮 箱:1280401991@qq.com

日期:2012/2/

2关于河南省当地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前言:本次调研主要是通过对自己家乡红色文化及红色土地的介绍,从而使大家进一步了解河南省近现代以来的部分红色文化,借由报告的形式和大家一起交流和沟通,进一步深刻体会到历史与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深刻领会历史与人民怎样经过艰辛曲折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终使我们自觉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达到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的目的.研究内容:

2012年2月2日上午10点左右,我们乘车来到了耳闻已久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迎面而来的是阵阵寒风,在冬日的阳光下,眼前这宏伟的建筑群显得格外的庄重与肃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1984年由河南省委、省政府投资兴建,全馆规划面积288亩,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9589平方米,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为该馆题写了馆名。该馆坐落在新县城东南风景秀丽的凤凰山、英雄山脚下,小潢河、金水河环绕其间,依山傍水,气势宏伟,古朴庄严。2001年--2009年,新县县委,县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对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进行全面的维修改造扩建,新建了大门、英雄广场、鄂豫皖苏区将帅馆、“红旗飘飘”主题雕塑和兵器园,使博物馆的面貌焕然一新。该馆现在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建设历史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新集(今新县县城)是鄂豫皖苏区首府。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鼎盛时期,根据地发展到26个县,人口发展到350万,主力红军发展到45000余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苏区共走出了349位将军,留下了董必武、徐向前、刘伯承、邓

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动人诗篇,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1984年国家投资在新县兴建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该馆座落在大别山腹地新县城关,依山傍水,气势宏伟,古朴庄严。全馆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9589平方米。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为该馆题写了馆名。馆内基本陈列《风云大别山》分为四个部分:即奋起斗争,鄂豫皖苏区初步形成;大放异彩,新集成为鄂豫皖苏区首府;重组红军,坚持大别山斗争;红旗不倒,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2001-2009年,新县县委、县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对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扩建,内部陈列采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手段,陈列水平已达到全国县级博物馆一流水平。

馆舍介绍: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由英雄广场、“红旗飘飘”主题雕塑、兵器园、主展馆、将帅馆五部分组成。

英雄广场

01.英雄广场是新县县委、县政府于2001年-2002年投资800多万元建成的综合性娱乐广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

红旗飘飘

02.“红旗飘飘”主题雕塑建通高21米,喻示着1926年新县第一个党小组诞生至1947年成立新县人民政府这21年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连绵不断,火种不灭,红旗不倒;

兵器园

03.兵器园位于英雄广场北侧,主要陈展有飞机、坦克、大炮等兵器;

主展馆

04.主展馆有8个展厅,包括基本陈列《风云大别山》和专题陈列《将军

摇篮》、《千里跃进大别山》、《今日新县》等,反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经历创建与统一、巩固与发展、坚持与保卫等几个阶段,一直到迎来全国革命胜利的历史。展厅内部陈列采用声光电先进技术手段,陈列水平已达到全国县级博物馆一流水平。馆内还陈列有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和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当年书写在青砖墙上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等珍贵文物;

将帅馆

05.将帅馆是全国红色旅游“1231”重点工程,建筑面积5440平方米,由新县县委、县政府规划兴建,将陈展在鄂豫皖苏区工作和战斗过的347位开国将帅的生平事迹。目前,主体工程已竣工,正在进行陈列布展。

[1]基本陈列《风云大别山》共分四个部分,介绍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统一、巩固与发展、坚持与保卫直到迎来全国胜利的这段革命斗争历史,系统展示了大别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为中国革命输送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和一支抗日武装——新四军第五师的史实。

[2]专题陈列《将军的摇篮》展厅:一是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高厚良等43名新县籍授衔将军事迹陈列;二是吴焕先、高敬亭、张体学、等50位省军级以上领导人的生平事迹陈列。

[3]《今日新县》展厅:反映了新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革命传统,艰苦创业,实现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自然风光旖旎迷人。

第一层厅,是鄂豫皖苏区创建、巩固和发展时期的史物陈列;

第二展厅,是鄂豫皖中央分局的建立及鼎盛时期;

第三层厅是鄂豫皖苏区革命史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集中反映的是各项建设;

第四层厅,是鄂豫皖苏区两年保卫战、三年游击战的战斗历程与斗争史诗;

另外,将军厅还详细介绍了近百位新县籍将军的生平事迹。序厅正面

是一幅高2.9米、长10米的大型汉白玉浮雕墙——“风云大别山”。上面雕塑有冲锋呐喊的红军战士,有肩扛锄头、刀矛的农民,有拥军支前的妇女,有手持红樱枪的儿童;他们的身后是绵绵起伏的大别山脉,这是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斗争场面和大别山英雄儿女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一个缩影,是我们党用血肉筑起的钢铁长城。雕刻形象生动、内涵丰实、寓意深刻。浮雕墙两侧的八面旗帜,代表着从鄂豫皖根据地诞生的八支红军队伍,其中走出了三支主力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

参观结束后,我们紧接着又乘火车往南阳出发,在火车上我们通过互联网查询了有关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及叶家大庄桐柏革命纪念馆的历史和简介,次日清晨我们来到了南阳市著名的桐柏革命纪念馆,刚下火车,我们就被桐柏文化给深深的吸引住啦!

桐柏革命纪念馆位于桐柏县城南叶家大庄,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点,纪念馆占地35亩,主体建筑面积3013.5平方米,10个院落,117间房屋。纪念广场占地面积18306.7平方米,广场上的《丰碑》群雕是河南省最大的纪念园雕。纪念馆所在地原为本地名绅叶逢雨先生在清嘉庆年间扩建的住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飞檐走角,雕梁画栋,代表当时桐柏典型的建筑风格。叶家在三军会师桐柏后,主动腾出房间作为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行署机关的办公场所。

地处淮河源头的桐柏县是革命老区,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南阳地区第一个党组织。战争时期,桐柏先后成为3个中央级、6个省级、9个地级、12个县级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刘少奇、李先念以及304位元帅、将军曾在此工作和战斗过。长篇小说《桐柏英雄》和据此改编的电影《小花》是桐柏革命战争的真实写照。1945年10月,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五师、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和王树声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6万余人在桐柏胜利会师。10月30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行署在桐柏县城郊叶家大庄宣告成立。郑位

三、李先念、王首道、陈少敏、王震为中原局常委,郑位三任中原局代理书记兼军区政委,陈少敏任中原局副书记,李先念任军区司令员兼中原局副书记,王树声任副司令员,王震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首道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许子威任中原行署主任。桐柏成为当时中原解放区的核心区域和各级首脑机关

所在地。三军会师桐柏,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的军事力量,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叶家大庄桐柏革命纪念馆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行署旧址。1945年10月24日,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五师、王震领导的八路军三五九旅、王树声领导的河南军区部队三路大军六万雄师在桐柏胜利会师。

该馆的建成,对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促进桐柏“红”、“绿”结合,优势互补,发展桐柏一红一绿旅游新格局,构建桐柏——确山——新县红色旅游金三角,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结论与建议:

1.结论:通过对自己家乡红色文化的了解和红色土地的游览,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敬仰之情.该报告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介绍来和同学互相交流与沟通,从而更加了解中国近代史,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2.建议:应该多开展一些实际有效的调研活动,鼓励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而且思想也过于狭隘,导致调研质量不高!实际意义不大!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纲要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以下简称《纲要》课) , 作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之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之一, 承担着帮助当代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的重任。在新疆, 《纲要》课程还承担着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认识新疆的区情, 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反对民族分裂, 与三股势力作斗争的使命。因而加强新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充分发挥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了解国史、国情以及新疆区情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就当前新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必要性, 新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以及新疆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等三个层面展开阐述, 希冀对于建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当前新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必要性。

(一) 在新疆高校《纲要》课程中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缺憾的弥补。

《纲要》课是一门以历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和政治性。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内容多 (涉及从1840年至今170多年的历史) 、理论性强、课时少 (标准为32学时, 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学生专业课实践的因素, 很多学校不得不压缩教学周) 等原因, 不得不压缩授课内容, 加快教学进度,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削弱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另外, 授课形式普遍采取两三个班甚至四五个班大合班的形式, 上课人数多, 增加了师生互动的难度, 从而普遍出现老师“一言堂”的授课现象, 降低了学生的听课兴趣, 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此外, 由于现在的授课对象是“90后”, 他们成长在一个和平、生活相对比较富足的时代, 历史距离他们已经很遥远了, 传统教学中仅仅注重课本知识传递的授课方式, 在今天已经严重与社会生活实际脱节, 学生难以以现代的心情理解过去的历史。因而只有把学习书本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才能进一步深化学习效果, 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 培养合格人才目的。

(二) 在《纲要》课程中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化和补充。

目前《纲要》课程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内容涉及1840年至今170多年的历史, 共十章。鉴于课时限制和避免授课内容与另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重复, 在实际授课中新疆高校《纲要》课普遍采取专题化教学, 授课内容的范围也相应调整为第一—第八章的内容。由于这是一本理论性较强的全国通用性教材, 在教材编撰上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地方的近现代历史进程的介绍, 而这部分内容对于地处祖国边疆的大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特别是在新疆, 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近代以来新疆各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是近代中华民族反侵略的一部分, 新疆各族人民反军阀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一部分, 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 新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战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是抗日战场的大后方,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而通过开展实践教学, 挖掘新疆近现代史中的历史资源和线索, 对于地处边疆的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化和补充。

(三) 在《纲要》课程中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 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大学生是当前教育教学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以新疆高校《纲要》课程教学为例,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的限制, 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 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而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使学生积极投身和参与社会实践, 在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亲自证实和接受所学理论知识, 同时进一步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学习动力则是对课本知识的有益补充, 是对课堂效果的有效强化,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新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现状。

关于新疆高校《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实践教学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理论研究成果有待丰富。

目前专门针对新疆高校《纲要》课实践教学的研究论文还没有, 但并不是一点也没有涉及。目前关于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论文虽然数量不多, 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尤其以新疆大学的姜勇副研究员和王霞副教授为代表, 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了客观的分析和研究, 王霞副教授最新的研究《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一文, 则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进行了分析, 这对于新疆高校《纲要》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 影响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

当前, 各高校普遍存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总体上重视不够, 实践教学无课时、实践活动无经费保障的尴尬局面。以《纲要》课程为例, 该课程授课标准为两个学分32学时, 以一个学分至少保证两课时的社会实践教学为标准, 该课程至少要有四课时的社会实践教学, 但是在现实授课中这一标准往往难以落实, 甚至还存在压缩理论课时现象。另外实践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教学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完全由任课教师自由发挥, 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和规范。实践教学因为没有经费保障, 在实施中实践教学的效果和作用难以充分体现。

(三) 实践教学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 实践教学平台没有建立起来。

实践教学资源是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保证, 也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目前新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数量上与学生人数的比例不协调,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处于初级阶段, 学校与实践基地虽然建立有合作关系, 但在合作内容上不够深入。

三、新疆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

自2012年开始, 新疆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就开始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统一思想, 认识到开展实践教学是提高课堂效果, 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通过举办教研室教师研讨会分析实践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使教学团队在思想上达成共识, 为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提供思想上的保证。

2.制定实践教学大纲, 确定实践教学内容、考核和评价机制。

《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 的要求及设置“05方案”新方案为依据, 突出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感知、认知, 直至理性认识为要求, 以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理论学习知识, 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为目的, 并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考核和评价做出了细致的规定。

在实践内容上根据授课对象和授课时间, 学生自由选择老师提供的选题和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命题的方式展开。实践教学可供学生选择的选题包括 (1) 新疆大学校内道路命名由来的考察。以校内资源为依托, 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考察学校各条道路的命名由来, 如雁冰路、秀松路、阿扎提路等, 以弘扬传承新疆大学精神, 写出调查报告。 (2) 乌市红色旅游资源参观考察及现状调查分析。参观校外的红色路线如烈士陵园、八路军办事处, 毛泽民故居、新兵营、一炮成功和空军新疆航空队纪念馆。通过参观、考察、查阅资料,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 经典著作选读报告。主要是引导学生与经典著作一次亲密接触, 让学生对经典著作的形式、内容, 以及理论体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4) 新疆近代史中的历史人物及其评价。以查阅资料为主要手段, 了解新疆近代史以来, 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而作出的贡献的历史人物, 如林则徐、左宗棠等。

在具体实践要求上, (1) 采取小组的形式展开。以五六人为一个小组自由组合进行活动, 每组选择一个选题内容进行调研, 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相结合, 题目自拟。 (2) 填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项目登记表》, 阐明选题理由和意义, 项目实施方案, 并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3) 必须有小组拍摄的照片 (如:调查地的情况, 小组成员在调查时的照片等) 作为支撑。 (4) 读书报告因其特殊性, 以个人提交的方式完成。

在最终评价上, 采取调研报告和课堂交流汇报相结合给予综合评价的方式, 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占总成绩的20%。

3.规范实践教学实施过程, 监控实践教学效果。

在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中, 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时间、结束时间, 最终成果的汇报时间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要求各位任课老师在上课的第1周介绍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和要求, 第2—3周落实各组的分组和选题情况, 第4周开始各小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践调研活动。第10周提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项目登记表》, 并开始课堂的实践调研报告交流汇报活动, 各小组派代表以PPT展示的方式分享调研情况和调研收获, 并由各组组长组成评委团进行打分。目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实践, 教学成果显著, 受到学生的欢迎。

4.不断挖掘本地历史资源, 尤其是红色资源,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供保障。

目前我校已经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一炮成功、烈士陵园、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毛泽民故居、新兵营、空军新疆航空队纪念馆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了联系, 并正逐步按计划相继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这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保障。另外, 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内容也在深化过程中, 比如与实践基地合作培养优秀人才, 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 为学生提供假期或者业余时间的实践平台,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5.通过个体实践与集体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实践教学, 增强实践教学影响力。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每学期选择在校本部的班级中抽出两课时的时间开展“认真践行爱国、爱疆、团结、进步”的新大精神, 了解校史, 参观新疆大学校史馆、“了解历史, 向革命先烈学习”, 参观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的活动。

(1) 参观校史馆, 树立热爱母校的情怀。

通过参观新疆大学校史馆使新大学子进一步了解了新疆大学80多年的风雨历程, 尤其是在特殊的革命年代, 新疆大学为新疆的人才培养及进步思想的传播作出的突出贡献。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共产党人为新疆大学的发展做出的成就, 让学生肃然起敬。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片, 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新疆大学80多年的发展历程, 认识到80多年的风雨艰程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的新大人的梦想和心血, 树立了“今天我为新大自豪, 明天新大为我骄傲”的理想信念。

(2) 参观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 培养大学生爱党爱疆意识。

通过参观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活动, 学生对于新疆近代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尤其是特殊的抗日战争时期, 活跃在新疆的共产党人为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的突出贡献, 以及新疆作为抗日战争战场的大后方的重要历史地位。通过对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历史的了解, 学生对于抗日战争时期, 共产党人在新疆为巩固抗日战争大后方做出的历史贡献有了深入的认识。通过此次参观活动, 学生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也被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所感染, 深感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

综上所述,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 新疆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克服困难, 在经费紧缺和实践教学课时不足的现有条件下在实践教学方面作了以上积极的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然这一探索仅仅是抛砖引玉, 希望对疆内其他高校《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有所启发, 同时期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在政策上、经费上能给予倾斜, 加快我们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的步伐,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感染力作用,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从而全面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霞.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1) .

[2]陈春红, 孟瑜.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 (2) .

中国近代史纲要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生学习;课堂教学;调查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2007年开设以来,已经经过了两轮教学,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今后这门课程的教学应该如何进一步改进与提高?为了解教学的基本情况,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2008年对开设这门课程的2007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采用集中填答式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7份,回收率为91.8%。在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中,文科类学生104人,占28.3%,理科类学生197人,占53.7%,艺术类学生66人,占18%,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收获与自我评价、课堂教学状况几个方面,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学习“纲要”的目的与收获

在这方面,我们共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关于高校政治理论课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必要性;二是“纲要”课学习的收获;三是通过学习“纲要”,你对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的认识。学生回答情况及分析如下:

文科类学生中只有22.9%的认为开设“纲要”课程有必要,理科类学生中占61.4%,艺术类学生占15.7%。可见,不同专业学生对于课程开设是否有必要持不同态度。部分学生所谈的理由可以反映这些学生的一些思想:(1)有开课必要,但很多内容中学学过。(2)对历史学习有必要,但老师对思想方面的教导很少。(3)课时太少,中学都学过,考试也只需硬性记忆,应多引导学生思考。(4)所学的专业不需要用到这门课,但了解一定的历史也是需要的,(5)有强迫要学的感觉;考过后,大家基本上都会忘,对以后没多大的作用。

关于学习“纲要”课的收获,选择最多的是“增强了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和认识”,占77%;“增强了对中国走社会主义必然性的认识”,占46%“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占62%,其他还有25%的学生选择“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13%的学生选择“了解了一些基本理论”等。在具体填写“通过纲要课学习了解的基本理论和历史知识”中,填写较多的是:新民主主义思想;历史的必然性;中国社会性质及其特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落后就要挨打;耻辱的《南京条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对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作用的新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时代和国际背景;新中国成立及其历史。

对于纲要的主线“三个选择”,有57%的学生选择清楚,但也有6%的学生认为对三个选择仍然不太清楚。其中一些同学列举了他们认为还不够清楚的问题:(1)社会主义也出现了一些矛盾曲折,会不会因为变化而选择别的发展道路。(2)是什么样的规律决定了现在的状态?感觉很深奥。(3)我们是不是真正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还是假的马克思主义?(4)中国为什么不能多党共存,轮流执政?(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必然还是偶然?(6)既然选择了它们,为什么还会走这么多的弯路?如十年文化大革命、大跃进等。(7)不清楚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对哲学没有研究。

从上述调查可以看出,在大学生中开设“纲要”课是十分必要的,“纲要”课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肯定。从“纲要”课开设的目标看,基本目的是达到了,许多同学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增强了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有的学生在问卷上说:虽然中学学过中国近现代史,但重新学习,又有许多新的体会和感触。但总的来看,文理科学生之间对课程的感受是有差距的。理科学生因中学过早分科,对历史知识相当缺乏,因此对“纲要”课的开设持欢迎态度。他们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课时太少,进度太快,有些问题一带而过,影响了对问题的理解;二是觉得有些理论不好理解。而学生所填的不够清楚的问题,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思想中的困惑,其中许多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的问题。

二、学生学习状况与自我评价

就阅读教材而言,大多数选择“有时读”,完全没读过的只有6%。对于参考书,则有92%的同学选择没有读。原因是:(1)教材还没阅读完。(2)把时间花在了其他事情上,本身对阅读不是很感兴趣。(3)理科专业没有太多的课余时间。(4)老师没有建议我们读参考书;或老师没有推荐过、没有注意到老师有推荐书。(5)更喜欢记录片形式的。(6)这学期课有点多,学习比较紧。(7)历史太久,没有兴趣,历史只能是历史。(8)没有明确的目标,时间不太够。(9)没兴趣对那些理论性很强的东西,没有那个时代的感觉,无法体会作者的思想。(10)不经常光顾图书馆;不太喜欢看书(文科)。(11)精力不够。(12)专业课程多,没有时间。(13)参考书过于政治化,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兴趣,(14)认为没有多大用处。(15)太死板,不吸引我,(15)对该课程不够重视,而且课时太短。

从对教材的阅读和课外阅读来看,学生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列举的理由虽有客观的(如时间紧、课程多等),但主观原因是主要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目标和兴趣。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没有积极主动向学生介绍和推荐参考书籍,也是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因素之一。

br>选择最多的是“课外阅读和实践不够”,占调查总数的22.3%。其余的根据选择人数的多少,依次是“学习兴趣不浓,只是被动的上课”、“学习主动性不够,很少寻求教师的指导”、“知识积累不够”、“缺乏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懒于思考,没什么想法”、“不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选择“经常缺课”的只有0.9%。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总体评价中,最突出的原因是学习主动性不够,虽然经常缺课的学生并不多,但一般同学都是抱着“公共理论课是必选课,必须要通过考试”的想法来上课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公共理论课具有与专业课程不同的特点,其主要教学过程都是在课堂内完成的,大多数学生不会把很多时间用在这门课上。因此,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提高教学效果,也成为任课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课堂教学状况与建议

从课堂教学来看,大部分同学对教师的教学是肯定的。这说明,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并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针对学生把握好讲课的深浅度,适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就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调查也表明,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方面受到学

生欢迎。

而有些项,则是“一般”大于“较好”,说明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讲课方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老师能够提出参考书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老师课后能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方面还不能达到学生的学习要求,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存在着通过课外阅读以扩大视野的愿望,希望课堂教学气氛能更加活跃,而这正是我们教学中的弱点,是应该积极加以改进的。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进度太快”。“纲要”概括了从1840年至今160多年的历史,而学分则只有2学分,因此必然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面临内容多,课时少的困难;二是学生则因内容多而感到不易消化,但是,如果从公共理论课的设置来看,要增加很多课时是难以做到的,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不能靠增加课时来解决,而只能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入手。

此外,“缺少师生互动”、“课堂讲述太多,缺少实践活动”、“考核方式单一”也是学生们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一定的目标。

从调查来看,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类型是“课堂讲述与实践结合”,说明学生并不喜欢被动听课的教学模式,而是希望自己能参与一些教学活动与过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教师系统讲授”,但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便于记笔记和考试”,反映了部分同学还沿袭高中的学习习惯,也不否认有些同学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上公共课就是为了考试过关”的被动学习思想。

学生喜欢的实践形式一是观看电影;二是参观历史遗址;三是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对于实践活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1)多进行历史遗址的参观;多观看影片,通过声音和图像使学生更易理解和记忆;增加教学实践活动和增加其多样化,(2)搞演讲比赛,锻炼口才,结合实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制作相关专题PPT,互相展示,(4)多布置一些学生独立思考的灵活论题,并进行小辩论。(5)播放一些名家学者讲的近代史,(6)也可以多提供些专题,每个小组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分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7)老师找一些课外读物给同学们看,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史实资料;许多课题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后与同学们交流,(8)多开展一些讨论课;多给一些时间,进行更充分的调查分析。(9)进行社会调查。

四、调查后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既受到鼓舞,同时又感到责任的重大。受到鼓舞,是因为大多数同学对“纲要”课的开设和教师的教学持肯定态度,责任重大,是因为要把这门课讲好,还需要我们在教学改革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为此,我们有如下建议:

1抓住主题、主线,突出重点和难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纲要”课程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多,课时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事实证明,只有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实施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感到有收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我们要同学们列举在学习纲要过程中还有哪些感到困惑的问题,结果同学们列举了上百个问题。归结起来,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包括: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为什么中国只能选择社会主义?如何理解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为什么还会犯错误?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虽然这些问题不能涵盖当代大学生的全部思想,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思想中困惑的问题。现在的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比较广,社会上的各种问题都会反映到他们的思想中去,所以简单的说教并不能真正解决他们头脑中的疑惑。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如果老师能把问题讲深、讲透,学生也是能够信服的。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纲要的教学效果,必须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调查和我们教学的体会,应注意以下两点:

(1)摸清学生的思想实际,讲课时不回避矛盾,注重以史实说明问题,有时候,学生的思想会触及到一些敏感问题,这时候,教师如果回避,或只是简单的说教,就会给学生造成学习没有收获的印象,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如在设计“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个问题的教学时,学生必定会产生“如何看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处理好,学生必定不会信服前一个论点,因此,教师在讲述时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通过国共两党在抗战的策略方针、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在抗战前期和后期的作用与战果等问题的比较,用史实说明问题,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注重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学术繁荣的今天,近现代史中的许多问题都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与此同时,随着学术交往的扩大,许多外国学者的观点也被介绍进来,学生都可以通过媒体和其他渠道了解它们。一般来说,作为青年人,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观点,但这种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信息往往是点滴、零碎、不系统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正是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使许多同学对“纲要”教材提出的问题产生疑问。比如有同学提出,为何大陆和台湾的教科书对同一件事说法不同?我们如何辨别历史的真假?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采取简单化的方法,在一些重点和关键性的问题上,应该主动介绍国内外的学术观点,同时告诉学生,有的不同观点是分析角度的不同,有的则是由于各自立场的不同而导致的史观和评价标准的不同,并注意分析我们应该采取的立场与角度。有比较才有鉴别,只要把道理说透,学生就能心服口服地接受。

2积极建构“研讨式学习”教学模式

调查表明,一部分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原因,从学生方面而言,是他们不清楚为什么要上这门课,或本身就对历史不感兴趣,而从教师方面而言,则是课堂讲述太多,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而言,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起主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建构,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首先,强调主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从教育规律上看,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有了充分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探究的愿望。所以,教师“引导”的目的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学习和探究的内在驱动力。在这方面,最好的方法莫过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即把问题区分为不同的层次,从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出发提出问题。

第一层次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即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理论而提出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是基本的知识性问题,但就大学生而言,更应该是一些具有综合、归纳性质的问题。这类问题的提出,实质是突出了一些关键点,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基本知识有

深一步的了解,而且也锻炼了他们归纳和表达的能力。

第二层次是具有分析和启发精神的思考性问题,这是为了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基本理论、更加有效地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而提出的思考层面的问题。提出这类问题需要越过一般的知识层面而揭示其深层次的本质,也就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和揭示其深层意义的问题,只有把问题深入到这个层面,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第三层次是学生感到困惑的、或因思想方法的片面而产生的问题。这类问题最有针对性。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的形式发表意见,但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要善于用事实和道理引导和说服学生。

其次,要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参与是一系列过程,包括:(1)课前学习参与,即预习。教师要在每次课结束前介绍下次课要讲的内容,并提出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有关参考书籍时思考,(2)教学过程参与,即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问,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些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有关资料的查找与准备后在课堂上讲述。(3)教学研讨参与,即通过随堂提问讨论、专题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使课堂讨论成为师生共同研究问题的过程。(4)课后学习参与,即教师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参考书籍和论文,鼓励他们课后阅读,扩大视野。教师还应鼓励他们带着批判的眼光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与作者对话,发现新的问题,指导他们写读书报告,(5)科学研究参与,即鼓励学生阅读文献资料,进行科研训练,并在研究课题的选择、文献资料的查阅、研究方案的拟定、研究思路的形成和论文的写作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3树立“大实践”观念,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

调查表明,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学生普遍欢迎的教学方法。但实践教学如何进行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现在,讲到实践,多数教师与学生都会想到参观历史遗址,固然,组织参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面,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近现代史的历史遗址。况且,“纲要”课面对的是全校几千名学生,很难组织惠及每一位学生的参观活动。因此,必须从“大实践”的观点出发来建构实践活动。具体而言,“实践”可以有三个方面:

(1)走出校园的相关活动。如参观(可以包括历史遗址、经济开发区、新农村建设等)、访问、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可以结合教学过程进行,可以把部分教学内容放在参观活动中进行。在组织这类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做到参观前有要求,即让学生设计参观计划,提出问题;参观后有总结、交流,这样才不会使参观活动流于形式。

(2)立足校园组织的活动。如讲座、演讲、知识竞赛、观看有关影视片、社区调查等。校园内的活动具有广泛的参与性,能够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这些活动也可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助于扭转学生忽视公共理论课的倾向。

(3)“虚拟实践”活动。所谓“虚拟实践”,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在网络上完成一部分学习实践活动,如访问网上博物馆、访问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网站、观看网上有关影视剧,还可以组织学生在网上进行有关调查。但要强调的是,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虚拟实践”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学习要求,并要有一定的检查手段。比如,我校有一位年轻教师在讲抗日战争一章时,把“日本侵华罪行”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为此设计了一个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调查问卷,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调查,然后写出调查心得,另一位教师则选择了一个同学们都关心的题目,要求学生在网上调查资料后制作成课件,在班上讲述和评比。此外,高教社建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学习平台”,包括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问题解答、学术综述、历史文献、原著导读、影视资料、网络课程等各方面的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除积极推荐外,还应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以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虚拟实践”可以为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它具有参与广泛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有利于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的结合。

4实行文理分班教学

现在高等学校对公共理论课实行选课制,往往一个课堂来自不同专业,调查表明,文理科学生对“纲要”的感受是不同的,文科学生之所以对纲要课的认可度不高,就是他们认为在高中已经学过。因此对文科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在理论分析上进一步加深。而对理科学生来说,由于过早分科,导致他们历史知识的不足,所以他们希望在更多了解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这个角度看,实行文理分班教学,是有利于分别施教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

[执笔人:刘伟张屹]

中国近代史纲要问卷调查 篇4

1.你认为,学习了近代史,对你自身的修养提高有没有帮助()A.读史明智有很大提高 B.有一定的提高 C.没有太多帮助 D不清楚 2如果历史作为一门选修课,你会考虑选吗?()A.一定会 B.一定不会 C.看情况 D.随便 3.中国近代史里面你最看重的是什么方面 A.理论知识 B.哲理性 C.应付考试 D.时代需求 4.你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有多少?()A.很深 B.一般 C.一点 D.不了解 5.你与老师的交流是怎样的? A.课上主动交流 B.只是上课听讲 C.课后也有交流

6.你更喜欢以那种形式来上这门课程?()A.只是听老师讲课 B.自学

C.看视频及有关影视资料 D.听老师讲故事 7.对于《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你认为是否有必要进行实践活动,比如去红色旅游基地()A.有必要 B.没必要 C.无所谓 D.视情况而定

8.你对中国历史上两大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了解多少? A.非常了解 B.了解 C.基本不了解

9.你是否逃过近代史课?()A.经常逃课 B.偶尔逃课 C.从不逃课 D.一直逃课

10.你认为同学们逃近代史课的原因是什么?()A.不喜欢历史 B.老师讲课枯燥无聊 C.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 D.其他原因

11.你认为同学们逃近代史课的原因是什么? A.不喜欢历史 B.老师讲课枯燥无聊 C.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 D.其他

12.在上《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程时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如何? A.对学生负责 B.在意学生学习情况 C.几乎不管学生

13.你对授课老师有何评价? A.非常满意 B.满意 C.不满意

14.你认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A.进度太快 B.课时少 C.考核方式单一

15.你是通过哪些方式了解中国历史的? A.历史书籍 B.网络和影视作品 C.报纸和杂志

16.你认为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高中历史相比有何区别? A.基本一样

B.大学概括性高,有方向性 C.大学内容更丰富

17.你对这门课程有什么看法? A.内容丰富,有必要学习B.对以后生活学习有价值

C.与高中历史的学习重复,没必要学

18.中国近代史里面你最看重的是什么方面 A.理论知识 B.哲理性 C.应付考试 D.时代需求

对于学习了近代史,您是否有好的建议:

中国近代史纲要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5

----见证天津

天津简称“津”,别名津沽、津门等。“天津”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永乐初年,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筑城设卫,称“天津卫”。天津是我们的母亲城,从明代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起,天津设卫筑城,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天津枕河濒海,紧邻京城,是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会点,是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纽带;背靠“三北”(西北、华北、东北),面向东北亚,是距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是邻近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口。1860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天津成为近代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洋务运动”的基地。由天津开始的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天津近代史的大门由此打开,并成为整个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逢周六日,我们就会去参观一些天津在近代史上留下的历史遗迹,深入了解天津的历史沿革,我们先后参观了望海楼教堂,天津站,解放桥,大沽口炮台等历史遗址,对我们的母亲城天津有了更多的了解,漫步历史长河,抚今追昔,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遗迹中感受发生在这里的万千风云变幻。

望海楼教堂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狮子林大街西端北侧,以其旧址望海楼而得名,旧称圣母得胜堂,建于1859年,是天主教传入天津后建造的第一座教堂。这里原有一座望海楼,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曾是清代皇帝出巡到天津时游玩的地方。这一带车船交汇,商贩云集,是水陆交通的要道。望海楼的旁边,还有香火旺盛的崇禧观、望海寺等庙宇。望海楼教堂坐北面南,为石基砖木结构,正面有三座塔楼,远望呈笔架形,具有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1866年,法国神父谢福音(1820―1870)到津传教,于1869年5月16日拆毁了望海楼和崇禧观旧址,年底建成天津第一座天主教堂———胜利之后堂(圣母得胜堂),俗称望海楼天主堂。法国驻天津领事馆则搬进了东面的望海楼行宫遗址。该教堂作为“天津教案”的重要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望海楼也因发生著名的“天津教案”事件而成为天津近代史的一个开端。

1870年春夏,天津地区发生疫病,法国天主教育婴堂所收养的婴儿大量死亡,达三四十人之多。事实上,婴儿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育婴堂收留了许多本已奄奄一息的婴孩。这时,谣言在天津迅速流传,说是天主堂的神甫和修女经常派人用药迷拐孩子去挖眼剖心制药等。各种谣言越来越多,越传越广,信之者越来越多,人们的愤怒越来越强烈。

6月21日清晨,天津知县刘杰带人犯武兰珍去望海楼天主堂对质,发现该堂并无王三其人,也没有武兰珍所供的席棚栅栏,「遍传堂中之人,该犯并不认识,无从指证」。谢福音神父也已经与崇厚协商育婴堂善后处理办法。由于官府正式肯定了原来的传言,有关传言就更多,信者也更多,民间捉拿之风陡盛。此时,天津百姓经常三五成群聚集在教堂周围,愤怒地发表各种言论。就在这时,民众又抓获了一名叫武兰珍的迷拐犯。经天津府严审,武兰珍供称其作案使用的迷拐药为天津法国天主教仁慈堂所供给。虽未经核实,但消息不胫而走,天津民众与士大夫确信其真,群情激昂,乡绅集会于孔庙,书院为之停课声讨,聚集在教堂外的愤怒市民达万人之多。教民与普通民众不仅口角相争,而且抛砖殴打。

喧闹惊动了离教堂不远的 法国领事馆。向来态度傲慢、不把中国民众和政府放在眼中的领事丰大业乖戾暴躁地迅速带人闯入天津府衙,要求地方大员崇厚、张光藻调兵镇压。遭到拒绝后,气极败坏的丰大业在返途中遇到静海知县刘杰,在刘与之辩论时,丰大业开枪向刘射击,射死挡在前面的刘杰跟丁。丰大业的开枪杀人行为自然激起天津民变。数百名愤怒的围观百姓当即打死了丰大业及其随从,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仁慈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酿成了震惊中外的大事件。

6月24日,外国军舰来到天津,七国公使向总理衙门抗议,而以法国为首。法国方面最初要求处死中国负责的官员,清朝方面派出直隶总督曾国藩来调查并与法国方面交涉,当时朝廷中的官员多数认为不要对其退让,不惜一战,情势紧张。曾国藩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首先对英国、美国、俄国作出赔赏以使最后能单独与法国交涉。同治九年六月初十日一曾国藩到天津,立即发布《谕天津士民》,对天津人民多方指责。随后经他调查之后,经过一番认真勘查,确认育婴堂并无诱拐伤害孩童之事,迷拐、挖眼、剖心等均系传言。于是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出使法国道歉。

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诟詈之声大作,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而另一方面天津教案的消息,也对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影响,产生对于西方传教士不好的谣传及不信任,这些谣传也在一些地区造成了教案的发生。1897年,望海楼天主堂在空置了20多年之后被重建起来,1900年又在庚子之乱中第二次被烧毁。1903年用庚子赔款第二次重建。

天津站位于海河风景线的中心,是一座造型新颖、宏伟和富有时代感的车站。天津站原为“老龙头火车站”,始建于1888年,是全国最老的车站之一。1987年4月,天津新客站开始建设,转年10月建成,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了站名--天津站。天津站主站房高23.75米,上面的圆形塔楼高70米,外部用花岗岩蘑菇石和剁斧石装修,呈现银灰色。从空中鸟瞰,它形成一个144度夹角,与海河的走向基本平行,而且宛如一只振翅飞翔的银色海鸥,象征着天津正在新长征中雄姿勃勃地腾飞。圆形塔楼的顶部,是一座6米见方的石英钟--这是目前全国铁路车站最大的石英钟,雄浑的钟声,传遍方圆数里,时时催促人们去建设新的生活。

大沽口炮台位于天津市东南60公里塘沽区海河于渤海的交汇处,是“外接深洋,内系海口”的“海门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门户,海河要隘。炮台始建于明代后期,清代多次进行修正。中国军民册曾在这里多次浴血抗击外国侵略者,也是当年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重要战场。1840年至1900年整整60年间,大沽口炮台曾4次被帝国主义列强入侵,1858年(咸丰八年)5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大沽口炮台失陷;1860年的侵华战争使天津沦为半封建、办殖民地,开辟为通商口岸。

天津站前身的“老龙头火车站”,又是当年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纪念地。义和团运动是一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天津是这个运动的重要活动地区,是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战场。天津的义和团出现在1899年春,不久因山东、直隶的义和团陆续到来而声势大盛。1900年春夏之际,全城已是拳坛遍立,很快就控制了天津城。较著名的领袖有曹福田、张德成、林黑儿等。6月10日驻扎在租界的各国军队以“保护”使馆为名,组成侵略联军企图进驻北京。天津义和团得悉后立即组织兵力破坏铁道,节节阻击,最后将联军围困于廊坊,使侵略军“进京之路,水陆俱穷”,于6月26日狼狈逃回天津,不得不承认这次失败使“欧洲人在亚洲人面前丢了脸”。天津义和团为了阻击屯驻在大沽口军舰上增援的各国侵略军,于6月18日发起攻打老龙头车站(今天津站前身)的战斗,给驻守车站的沙俄侵略军以很大杀伤,并一度占领了车站。与此同时,天津义和团还发起了围攻租界的战斗,英勇杀敌,使敌人伤亡很大。义和团运动后遭八国联军镇压,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在这场反帝爱国斗争中,天津的义和团始终站在最前线,在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00年夏,八国联军进犯天津,义和团群众和爱国的清军将领并肩做战,与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义和团反抗八国联军的卫国战争终于全面爆发,这是从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对于西方列强所掀起的侵华狂潮甚至要瓜分中国狼子野心的回应,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西方列强之间矛盾进入白热化标志。战争从义和团保卫天津的“天津保卫战”开始,共包括大沽之战、老龙头火车站争夺战、紫竹林租界攻坚战和八里台保卫战等。下面简单介绍这几次斗争的经过:

老龙头火车站争夺战:6月15日晚,盘踞在老龙头火车站(今天津站)的沙俄侵略军向天津城内的义和团群众发动了袭击,义和团也出动400余人进行英勇还击。6月17日下午,英、德两国军队进攻天津武备学堂,学堂内的几十名学生英勇反击,他们隐蔽在房子里,冒着敌军猛烈的火力,顽强地从四面八方射击敌人。敌军攻不进去,便放火焚烧,引起学堂内的军火爆炸,几十名学生壮烈牺牲。天津附近各县的义和团民闻讯,纷纷赶来增援。原在静海县的义和团首领曹福田帅领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团”的“乾”字号坛口义和团民近万人进入天津增援。17日晚,从大沽登陆的侵略军乘火车到达天津,侵略军1700余人与天津城内的义和团民与清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了拉锯战。老龙头火车站位于租界西北,地势十分重要,一但沦于敌手后,将造成敌人钳制天津的威胁。曹福田闻讯率领数千团民亲临前线和爱国清军并肩作战,他精心从义和团民中挑选出500名精状士兵组成一支突击队。发动总攻时,这支突击队高举红色旗帜,以迅猛之势包围敌众,迫使侵略军“高擎白旗”请求停战。曹福田率部乘胜追击,一直战斗到深夜,侵略军死伤500余人后狼狈向租界逃窜。义和团和清军乘胜夺回了车站以北的全部据点,并且成功控制了紫竹林租界的西北交通要道。就在曹福田在老龙头火车站激战之时,狡猾的沙俄侵略军3000余人则企图偷袭天津城内的东局子兵工厂,敌军从三面围攻东局子兵工厂,天津东郊义和团民在“乾”字号义和团另一位首领王成德的带领下,与爱国清军提督聂士成部密切配合,军民齐心合力,击败敌军多次反扑,令敌三天不能前进一步。

大沽之战:6月15日,各国海军头目密谋夺取大沽炮台,控制津沽通道,并于当晚派日军300人登陆。16日,各国海军头目联合向大沽炮台守将、天津镇总兵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暂借”炮台,限定在17日凌晨2时以前必须将炮台交出,否则将用武力夺取。当天下午,俄、英、德等国的小分队相继登陆,配合日军小分队完成了占领塘沽车站和包抄、进攻炮台的准备。大沽炮台守将罗荣光义正辞严地拒绝了八国联军的无理要求,并严阵以待来犯之敌。6月17日凌晨,在俄国海军中将基利杰勃兰特指挥下,八国联军兵舰10余艘悍然从海面和炮台后侧同时向大沽炮台发起猛攻。罗荣光率领守卫炮台官兵英勇抵抗,开炮还击。双方鏖战6小时,共击沉击伤敌舰6艘,打死打伤敌军130多人。后因弹药库被敌炮击中,守军弹药不继,又无援军,处境极为不利。这时,陆上的敌军又乘势猛攻炮台,使守军腹背受敌,伤亡很重。晨5时,日军攻占北岸第一炮台;6时,英军攻占第二炮台;7时,各炮台先后被敌军攻占,大沽失陷。大沽保卫战,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战争,在当时是毫无希望取胜的,但以罗荣光为首的大沽军民,视死如归,浴血奋战,他们所表现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将千古流传。(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参考:金家瑞.义和团保卫天津的英勇战斗[J]新史学通讯, 2004年 第05期)

解放桥最初建于1902年,于1923年重建,1927年正式建成。原名“万国桥”,即国际桥之意。北连老龙头火车站,南通紫竹林租界地。因当时的天津有英、法、俄、美、德、日、意、奥、比9国租界,故得此名。而此桥位于法租界入口处,又是由法租界工部局主持建造的,所以当时天津民众更愿意称它为“法国桥”。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国民政府以蒋介石的名字命名此桥,将“万国桥”改为“中正桥”。1949年,天津解放后此桥正式更名为“解放桥”,并沿用至今。

解放桥靠近天津市中心,北侧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天津火车站,南侧是当时的北方金融中心-天津中街,也是国民党各重要机构的所在地。1949之前,国民党守军在万国桥头修筑了坚固的工事,派驻重兵,把万国桥当作北翼守卫城南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对于攻城的解放军部队来说,万国桥则是我军在河西、河东两大战区迂回穿插的惟一通道,同样是势在必夺的战略要地。1949年1月15日拂晓时分,解放军东野一纵三师二团经过1天的激战,终于冲进市区,沿海河南岸插到了万国桥前。驻守桥头的军民党军仍在负隅顽抗。为减少伤亡,同时迅速攻下大桥,我军派出1个排的战士从万国桥上游200米处强渡北岸,准备从桥北攻击敌人,同时另2个排的战士猛攻桥南之敌。守卫大桥的是国民党第九十四军留守处的部队,装备精良,但是他们当时已经得知上游的桥梁失守,明白大势已去,军心涣散。看到解放军攻到眼前,而且还在渡河准备包抄自己的后路,便开始溃逃。这样一来,仅20多分钟,我人民解放军只用了不足1个连的兵力,就击溃了人数众多、武器先进且有工事可以依托的国民党守军,占领了万国桥。万国桥一役,共俘敌50余人,缴获汽车80多辆。万国桥看到了解放军神勇,也见证了这一战争史上的奇迹。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最后一个战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并从此写就新的历史篇章。解放广场和解放桥是为纪念天津解放而修建或更名的。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在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中,天津这座古老的城市见证了屈辱,见证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广大中国人民和革命英烈,见证了光明和希望。我们追寻历史的足迹,看到天津过去的满目疮痍,我们迅着历史的足迹,共同见证天津未来的强大!

如今,天津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大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各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天津在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模式方面,发挥着重大而深远的作用。

中国近代史纲要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6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共青团中央等四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精神和《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实践教学大纲》的规定,为了规范社会实践活动,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制定本指导书。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院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一种教学模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通过实施社会实践教学,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社会锻炼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和强国富民探索的认识,帮助大学生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与要求

(一)社会实践的目的

社会实践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法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促进学生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提高学生的文明修养和完善个性品质。

(二)社会实践的要求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认真贯彻以育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

多样的活动为主要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1、社会实践指导老师,由文学与传播学院团总支书记吴鹏飞老师担任;

2、汉语0901班班委会全力配合吴老师认真组织开展此次实践活动。

四、活动安排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班级总动员(4.28——5.3)

在开展实践课之前,应对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深入动员,使每一个学生了解实践教学的目的、意义、内容、形式、方法、步骤和考核方法,以确保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第二阶段:实践的设计和实施(5.4——5.21)

根据吴老师所提供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班委会把此阶段分为两个部分进行: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中共党政军领导人传记性质的书,撰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要注意两个联系:一是联系目前大学生本人的思想实际;二是联系国际国内现实。字数1600字以上。

2、根据《纲要》下编“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内容进行社会实践调查。

(1)班级为确保学生保质保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我班学生按地域划分为14个小组分工协作(后附续页);

(2)各小组要以班级制定的实践计划为主体,根据实践活动内容,自选题目,自划区域,制定出小组内部的调查方案开展此次活动;

小组制定方案时,应重点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活动整体方案要力求具体细致,活动时间的安排、组织形式、人员的分工合作、活动内容、活动目标以及阶段性目标,最好一一细化,便于在活动中有的放矢。

第二,活动方案要切实可行。要从交通、物力、财力、时间、安全等多个方面对活动方案进行审视。

第三,制定方案时要关注小组成员的特点,根据他们的优势、特长分配任务。

(3)实践调查形式:实践基地调查、假期回乡社会实践等形式;(4)在调查结束后,每个学生应提供1份不少于3000字的书面材料,该材料包括学生的社会考察、社会调查报告,参观访问心得体会(书面形式)、社会服务效果(总结报告、社会评价等)四个部分。

第三阶段:班级总结整理(5.22)

在整个活动实施结束后,各小组、每位学生应于5月22日上午12点之前向班长周彤处上交如下材料,以便于班级总结整理,及时报送给指导教师吴老师处,核实各位的实践成果。

1、各小组:小组社会调查的活动方案,包括整个活动开展中的调查问卷、调查记录、影像资料等等。

2、个人:一份不少于1600字的中共党政军领导人人物传记心得体会;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社会调查材料。

附页:汉语0901班“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课社会调查分组名单

第一组:张梦娜37,何婷22,仲瑛05,赵佳49 第二组:孙文杰19,袁茵28,褚旭40,常溪源13 第三组:李静54,崔文晓03,申一怡57,白锦怡12 第四组:魏云38,李娜30,袁敏09,张敏雪08,薛丹27 第五组:罗杨56,张娇娇04,曹琼46,高媛48 第六组:王瑜25,李疆丽21,田娟52,惠小敏24 第七组:马珊珊53,惠娟51,张筱42,高秦霞10 第八组:路奔26,谢佳芮50,张画画20,刘倩39 第九组:王双01,张育楠11,刘慧慧36,陈静14 第十组:王欣17,秦莲萍45,高焕云55,吕敏35 第十一组:张研16,高瑞君23,李婷婷18,李婷15 第十二组:刘蕊29,伍双44,田珊06,付皓34 第十三组:赵乐乐07,崔景第43,陈超31,周彤41 第十四组:程翔32,段凯47,陈锦涛33,卢兴波02

汉语0901班班委会 2012年5月4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社会实践

活动计划

中国近代史纲要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7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虚拟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纲要》课虚拟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是由《纲要》课的课程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决定的。

1.《纲要》课的课程特点与虚拟实践教学

《纲要》课作为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国史国情教育, 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任务。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该课程具有以下两大特点:首先, 学时短, 任务重。《纲要》课不但要勾勒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到现在170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 而且要对重大历史节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 更要不遗余力地抓住一切合适时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任务较繁重。但和繁重的教学任务相对应的是较短的教学学时。《纲要》课教学总学时为36, 其中理论26学时, 实践8学时。对于短暂的8学时的实践教学, 如果采用现实实践方式, 如参观、社会调查等, 学生获得的信息量是极有限的, 由此所能产生的思想教育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再加上许多院校受现实资源、经费等因素的限制, 现实社会实践的开展本身困难重重。虚拟实践教学的开展恰能弥补上述短板, 较好地实现教学效果。积极利用网络开展虚拟实践教学, 较现实实践教学具有两大优势:一是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虚拟实践不仅可以网上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而且可以观看相关视频, 进行热点话题的调查、讨论, 以及阅读、交流等, 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 有利于较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二是组织方便, 较易实现。利用网络进行虚拟实践教学与现实实践相比, 组织更方便, 成本更低廉, “足不出户”便能完成应有的实践教学。

2.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虚拟实践教学

当代大学生主要组成部分为“90后”。“90后”不仅是个时间概念, 更强调的是伴随着这一代人成长的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 以及这些变化对这一群体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 考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必须考查当前时代的重要变化, 而这一变化可以提炼为两个相关方面:一方面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普及应用, 新媒体时代正式到来, 大学生正是这一时代的原住民。截至2008年12月31日,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 其中大学生占总人数的28.1%[1]。新媒体时代改变了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改变了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的主渠道, 微博、微信、客户端已经成为他们沟通世界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是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2]。随着网络的普及, 各种价值潜入网络的巨大信息中, 通过网络畅通地流向世界的各个角落, 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成熟与发展。多元价值流通、碰撞的结果是, 或质疑主流价值, 或坚持“一切都有道理”成为大学生的常态思想。但是, 这两方面有一交集, 那就是网络。从这一点出发, 利用网络进行虚拟实践教学契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易于接近大学生的思想, 也易于通过网络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虚拟实践教学的方式

1. 校园网络实践平台

随着各高校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 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虚拟实践教学具备现实可行性。构建校园网络实践平台是《纲要》课虚拟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

(1) 校园网络实践平台的构建原则

首先, 内容选择要坚持与时俱进, 体现时代性。网络时代, 信息更新速度极快, 而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常驻民, 对前沿信息的关注度较高, 兴趣较大。因此, 虚拟实践内容的选择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选择较新的材料和载体, 这样才易于与大学生拥有共性语言, 才能减少思想政治教育的阻力, 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 形式构成除了多样化外, 还要吸纳当前大学生群体较常用和习惯的形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改变着大学生群体的阅读形式。传统文本阅读逐步让位于视频阅读, 短视频的流行度日渐高涨;阅读方式由单纯的电脑网络走向移动互联网;阅读的载体由网页逐步走向微博、微信等。校园网络虚拟实践平台的构建在形式上必须适应这一时代的变化, 引入大众化和常态化的一些交流形式。

最后, 必须开辟讨论专区模块。多元文化时代下的大学生随着获得信息量的迅速增加及受多元价值的影响, 思想上的质疑感不断增强, 同时愿意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 以彰显个性化认识。在这种情况下, “对话”就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需的手段也是有效的方式。讨论专区模块的开辟, 提供了一个师生间及学生间“对话”的平台, 有助于在讨论与思想碰撞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2) 校园网络实践平台的主要内容及应用

在本课题具体实践中, 校园网络实践平台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历史人物。此部分内容主要介绍近代以来的一些历史名人, 具体构成除了简要介绍人物的生平外, 重点关注人物的精神品质及现代的积极意义。即让大学生在了解人物的同时, 更侧重人物精神品质的传承, 以及关注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可以习得那些对自己成长有用的东西, 以达到以史为镜、熏陶思想的目的。此部分内容在应用中要以学生自学为辅, 教师讲解为主, 通过讲解达到教育目的。二是经典视频。此部分视频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荧屏经典, 如虎门销烟、甲午海战、东京审判等;一部分是现在流行的短视频, 如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感动中国先进人物的。目的在于传承经典的同时与时俱进。此部分内容可由学生自学, 但观看后需要学生提交观后感, 或由教师组织在讨论专区发起专题讨论, 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三是理论讲堂。此部分内容由视频和文字两种形式同时展现, 主要选取央视、凤凰卫视等媒体做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讲座、视频的同时, 以语言对话的形式收入, 便于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摘抄和学习。此部分的目的主要在于普及历史知识, 弥补课堂不足,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部分完全可以由学生课下自学完成。四是时事热点。此部分主要选取一些时事热点问题, 如钓鱼岛问题、中国南海问题等, 通过对问题进行历史性分析, 让学生明确这些问题的实质。这部分内容在具体应用中要坚持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五是交流专区。此模块可以附带开辟微信、QQ群等讨论方式, 更便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

(3) 校园网络实践平台的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短板

校园网络实践平台的突出特点有三:一是主题明确、材料翔实, 可以较好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二是教师可以较好地掌控教育方向, 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 便于教学实践的开展和教学活动的顺畅进行。三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

但在具体实践中, 校园网络实践平台具有明显短板, 主要体现为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校园网络实践平台应用的整个过程, 教师的指导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重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但这种调动是教师限定范围内的调动, 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2. 依托公共网络的虚拟实践

除校园网络实践平台外, 依托公共网络进行虚拟实践可以有效弥补校网网络实践平台的短板, 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1) 公共网络虚拟实践的主要方式及实践

公共网络虚拟实践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虚拟体验。即让学生明确实践目的、带着任务, 在特定类型的虚拟空间中进行参观和体验, 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网站、网上博物馆等。参观结束后, 要求学生提供参观报告。参观报告可以文字形式体现, 也可以多媒体课件、电子书等形式体现, 给学生广泛选择权。二是网络调查分析。即教师给出一个大范围的选题指南, 要求学生从中选择或者自拟题目, 利用公共网络、移动互联网手段等, 利用问卷或其他形式开展调查,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最终形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形式依然由学生自主决定。三是虚拟建构型。即要求学生运用电脑知识和技术, 围绕课程相关问题, 制作网页、电子书等[3]。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动手收集材料及自我加工整理,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认同,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四是热点问题研究。即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4], 就网上讨论的热点理论问题或中国转型期凸显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如当下中国发展中面临的“新常态”问题、当前社会思潮问题等, 最终形成具有独到见解的研究结果。研究成果的具体呈现形式依然由学生自主选择。

(2) 公共网络虚拟实践的特点及短板

公共网络虚拟实践的特点突出体现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通过开放式网上虚拟实践及提交实践结果类型的自由选择, 极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凸显学生学习自主性, 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较好地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

但公共网络实践的短板是比较明显的, 首先是教师引导地位的缺失或淡化。教师在整体公共网络虚拟实践中处于辅助地位, 不利于对学生思想的监控和及时引导。其次是实践内容过于单薄, 不利于形成集约式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不利于特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达到。

综上, 公共网络虚拟实践必须与校园网络实践平台相结合, 相互补充, 良性互动, 才能较好地完成《纲要》课实践教学任务, 增强教学效果。

摘要: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虚拟实践是课程实践教学实施的重要方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决定了该课程中应用虚拟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校园网络实践平台和公共网络实践的相互补充和良性互动, 是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虚拟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虚拟实践教学,必要性,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D/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2][美]纳什.德性的探询著.李菲译.关于品德的道德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3.

[3]陈宝, 刘会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探微[J].思想理论教育, 2013, (8) .

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感 篇8

但是,纵观近代中国,当权者坐井观天,固步自封,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依旧认为自己还是天朝上国,外国人离开了中国就无法生活。殊不知西方国家已经在19世界40年代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发明了蒸汽机车、火药等,科学技术已经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了。反观清朝政府,一味的追求享受,追求奢靡的生活,而不管不顾整个国家的安危、百姓的死活。不变革新的制度,不发展新的科技,反倒把那些追求进步的人士当成了反动人员,抓进了监狱。导致了当时中国的落后,这就为后面列强的侵略提供了内因。

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迅猛,本国无法承受发展的科技,所以他们需急对外扩张,这时中国就成了他们眼中的一条肥鱼。于是,他们把目光对准了落后的旧中国,拉开了侵略中国,瓜分中国的序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痛和悲伤。

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自古以来引以为傲的民族尊严和民族精神,在外来侵略者的脚下承受着无情的践踏与打击。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其后的100多年里,中国人一直都在民族耻辱中浮沉,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曾经在西方人眼里的极乐世界,都在这时变成一个冷漠的嘲笑。而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力,一味的抱着不抵抗政策,急于想要维护自己的封建利益,很多次的战争,都是我们国家占了主动地位,却被清政府的软弱打败了。清政府急忙召回将领,导致战争不战而败。并且,清政府还急于和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的条约,将整个中国拉向了深渊。中国从此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普通人民无法忍受列强的入侵给予他们的伤害,于是他们开始拿起自己的武器,抗击列强的侵略,比较有名的是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迫使侵略者们暂时放弃了他们的侵略想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还有比较有名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但这些运动都没有真正起到拯救旧中国的作用。因为他们的組织者是农民,农民阶级有着他们的局限性。他们的思想是老旧的,无法担负起拯救中国的重任。

然后,有一部分封建阶级发现了中国的弊端,他们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中国的现状。于是,戊戌变法出现了。但是,这些人依旧无法摆脱封建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也无法挽救中国。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他们为了救中国,也为了资产阶级的进一步的发展。他们也站了出来,开始了救亡图存的道路。但是,依旧因为他们的阶级局限性,拯救中国的任务他们也无法完成。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无数的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都开始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他担负起了拯救旧中国的任务。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奋斗,不断地提高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中国人民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站了起来。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上一篇:爱护环境1000字作文下一篇:品牌建设行业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