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诉衷情吴激,诉衷情的意思,诉衷情赏析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诉衷情,诉衷情吴激,诉衷情的意思,诉衷情赏析(精选5篇)

悲歌诉衷情,洁身当自好 篇1

关键词:陆游;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58-03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卜算子·咏梅》写于宋孝宗赵昚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陆游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宋高宗赵构把皇位交给了太子赵昚,当上了太上皇。赵昚(宋孝宗)即位之初,尚有收复中原之志,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正月,起用了抗金老将张浚为右丞相,都督江淮路军马,将东南一带的军政大权完全交给张浚掌握,这对统治着北方沦陷区的女真侵略者来说,构成了强大的军事震慑力量。这时,陆游博得“小李白”的美名已在社会上广泛传开,加上宰相史浩、黄祖舜又在宋孝宗面前推荐他“善辞章,谙典故”,孝宗赵昚便亲自召见了他。陆游趁此机会把如何巩固国家防务、怎样创造条件收复中原失地等见解与主张都说给皇上听。孝宗赵昚听了非常高兴,特赐给他进士出身,并在他原有职务之外,另担任了太上皇圣政所检讨官的职务。

可能因陆游得到宋孝宗赵眘赏识的原因,本应由中书舍人撰拟的《代二府与夏国主书》和《蜡弹省札》两个文件却是由他起草的。二府是中书省和枢密院,蜡弹是封缄秘密文件的蜡丸。为了收复北方沦陷国土,当时中央的军政大臣集议,准备在外交上联络西夏,争取得到西夏的帮助,共同抗击女真。同时又准备对沦陷区的军民散发秘密传单,发动他们武装起义。这就是上述两个文件中的重要内容。就在这一年的四月份,由李显忠、邵宏渊率领北伐大军,兵分两路正式北伐。战争发动之初,进展十分顺利,两路大军顺利渡淮,很快收复了宿州。种种迹象表明,形势的发展对陆游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非常有利的。然而,李显忠、邵宏渊在如何犒军的枝节问题上发生了意见分歧。小肚鸡肠的邵宏渊因此耿耿于怀,不顾北伐战争的大局,在敌人进行反扑,李显忠遭到围困的紧急关头,他竟然按兵不动,致使李显忠率领的部队成为孤军,不得不放弃收复了的宿州,于二十四日溃退到符离集一带。北伐战争的失利,投降派马上在朝中又抬头了,他们包围了孝宗赵昚。迫于投降派的压力和对北伐的悲观失望,孝宗赵眘于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四月撤销了江淮都督府,罢免了张浚,即刻起用秦桧余党汤思退为丞相,正式与金人议和,并签订了“隆兴和议”。即位时一心想奋发图强的赵眘一时又变得苟且偷安了。那些平时视陆游为眼中钉的卖国求荣的主降派,也趁此机会加给他一个“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在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免掉了他的职位。

陆游政治上遭到罢免后,闲赋老家山阴,寂寞度过四年时光。《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真实地描写了陆游受打击后的心境:梅花在寒冬风雨交加的黄昏里孤独地开放。词中被恶劣的自然环境所摧残的梅花,不正是词人在政治上惨遭不幸的一种形象化写照吗?词人以“春”、“群芳”隐喻表达了自己矢志不移、坚持理想的高尚品质。词的结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其寓意更为深远。它既表现出陆游洁身自好,不迎合投降派,即使自己被碾成了齑粉、化作了尘埃,自身固有的清香却永存。这里更表现了词人为了追求理想,无论遭受到怎样的不幸,其人格与政治情怀永远都不会改变。

陆游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少有的杰出爱国主义诗人。爱国主义内容是他作品的主弦侓,也是他人生观中的主弦侓。陆游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当时面临着国家山河破碎、大汉民族倍受女真人凌辱的社会背景,对他人生中爱国主义最终定型都不无关系。陆游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兼学者的家庭,祖父陆佃官至尚书左丞(宰相的次官),一生著述颇多,因受到奸臣蔡京的排挤,贬为亳州知州,上任不久就死了。父亲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是一个著名的藏书家,先后调任淮南计度转运副史、京西路转运副史,在金兵入侵时积极投入到反侵略的斗争中。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两路入侵的金兵按照预订的侵略计划顺利会师,并于年底攻陷了北宋京城汴京(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恒二帝。北宋王朝覆灭不久,宗泽等大臣将领兵在外的康王赵构拥立为帝,尊他为高宗皇帝,建都临安,改年号为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史称南宋。诞生于战乱之中的南宋王朝,面对强大的敌人不抵抗、一味逃跑。这种逃跑政策所带来的恶果就是广大难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抗战初期,陆游的父亲陆宰本在泽、潞一带供应军需,不久遭到一个尚未暴露汉奸身份的御史徐秉哲的弹劾而被免职。加上当时战事连连失利,陆宰不得不带着家眷,一大家人在兵荒马乱中历尽千辛万苦,逃难到了故乡山阴老家。后来,陆游把这段逃难的情景写入诗中:“我生学步逢丧难,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儿时的逃难生活,陆游目睹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空前灾难,幼小的心灵里刻上了对侵略者的深仇大恨。而当时他家乡义军领袖陈彦声的豪侠义勇、保境安民的爱国行动,也让他受到了爱国主义的熏陶。

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兀术率领金兵大举南侵,被南宋王朝主战派的将领打得落花流水,刘錡大败金兵于顺昌(安徽阜阳),吴璘大败金兵于扶风(陕西扶风),岳飞击败金兀术于郾城,直追到朱仙镇,距离汴京(河南开封)仅四十五里。北方的起义部队也到处击败金兵,北方父老乡亲都焚香膜拜,欢迎岳家军渡河北伐,赶走金人。就在岳飞准备乘胜渡河追击、金兀术就要仓皇逃遁的关键时刻,宋高宗赵构和秦桧却恐慌起来。他们一是害怕岳飞建立的战功太大,不受朝廷的控制;二是害怕北方的起义部队和岳家军合力战斗壮大起来,成为南宋王朝的威胁;三是害怕金兵俘虏的徽宗赵佶、钦宗赵恒回来以后,会动摇他们的帝相位置。基于以上的担心害怕,他们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岳飞退兵。按照当时的惯例,见到金牌如同面君,迫使岳飞不得不放弃所有的战果而撤军回到鄂州(湖北武昌)。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父子下狱,并杀害在风波亭,为他们卖国投降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当时陆游的父亲陆宰闲赋在家,无可奈何地过着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隐退生活。但参知政事李光、士大夫周侍郎等好友都到他家中拜访他。在政治上,他们都是反对投降的主战派,大家在一起谈论到北方沦陷、人民生灵涂炭时痛心疾首;谈论到投降派迫害忠良,屈膝乞和、不惜丧权辱国时怒火中烧,恨不得与之拼命。年少的陆游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知道是秦桧一伙葬送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开始懂得只坚持主战、广大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抗击女真侵略者,才能拯救风雨飘摇的大宋王朝。

人生中最值得陆游留念的抗战斗争生活,莫过于他在南郑前线工作的一段时间。在陆游出任夔州通判时,抗战派领袖王炎以参知政事的身份出任四川宣抚使,并将刚刚任满的陆游聘任到南郑担任干办公事的职务。王炎是一位政治、军事才能都很出色的长官,驻扎在南郑抗敌前线,并掌管着西北一带的军事、财政和人力大权。陆游这次参军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从事军事工作,为国捐躯的志愿只能是一种空想。这次意外地从后方调到了前方,并得到了长官王炎的信任,他精神振奋。他把这次参军作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大好时机,平时积极地为王炎出谋划策,处理日常公务,骑马到前沿了解军情,还刻苦锻炼身体,钻研兵书。然而好景不长,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九月,朝廷颁令把王炎调回中央,一切反攻的准备工作不得不搁置下来。朝廷的错误决策,致使陆游的理想又不能够实现,他只能“悲歌仰天泪如雨”!这时,他觉得特别对不起的是受尽煎熬、企盼王师解放的沦陷区人民。他痛心疾首地唱出了“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的悲愤之音。

王炎走后,陆游也很快被调离了南郑前线。虽然抗敌机会人为地丧失了,但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却没变。随着年龄逐渐衰老、精力不断衰退,陆游自此之后将战场杀敌、收复中原失地的理想只能寄托于梦境,寄托于剑侠,寄托于朋友和后代子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的就是他年老病卧山阴老家梦中为国戍边的情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对于社会上的剑侠朋友,陆游鼓励他们仿效古代刺客杀敌:“荆轲、专诸何足数,正昼入燕诛逆虏。一身独报万国仇,归告昌陵(宋太祖的陵墓)泪如雨。”同僚有了杀敌报国的机遇,他更是欣喜异常。宁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春天,与陆游十分投契的辛弃疾,以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的名义召赴临安,征询他对北伐的意见。陆游知道后特写长诗相送。结句“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他用李广的典故嘱托老友辛弃疾以驱逐金人为首务,不必计较个人的恩怨。即使与农民朋友交往,陆游念念不忘的还是自己的政治理想:“吾侪虽益老,忠义传子孙,征辽诏倘下,从我属櫜鞬。”他想到的是自己这一辈人老了,要把忠义传给子孙,朝廷一旦发出北伐命令,大家都要跟我拿起武器去战斗。陆游直到逝世的那一天,即宁宗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仍未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弥留之际,他把自己的理想写成遗嘱托付给儿子:“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首绝句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对陆游所作出的高度评价。陆游一生满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满怀着对民族压迫的愤恨不平,为了收复北方沦陷的国土,他不计个人安危,不管前行的道路多么艰辛,仍矢志不移,最终带着王师北定中原的牵挂走完人生的历程。纵观陆游的一生,他的人生不可谓不伟大,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不可谓不悲壮!

参考文献:

[1]齐治平.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刘艳(1972.5—)女,汉族,讲师,在省部级杂志发表论文10篇,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陆游《诉衷情》赏析 篇2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又岂能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此时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诉衷情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3

莺语,花舞,春昼午,雨霏微。金带枕,宫锦,凤凰帷。

柳弱燕交飞,依依。辽阳音信稀,梦中归。

翻译

莺儿娇语,花儿飞舞,这春天的白昼已过正午。蒙蒙细雨满天飞,女郎独守空屋。望着床上的金带枕、宫锦被,伤心地拉上绣着凤凰的帐帷。

柔嫩的柳枝下,粉蝶儿比翼齐飞,那依依不舍的样子令人心醉。远戍辽阳的丈夫书信稀少,只能在梦中看他把家回。

注释

春昼午:谓正当春日中午时分。午,十二时辰之一,十一时至十三时为午时。午时,日正中,因称日中为午。雨霏微(fēiwēi):细雨弥漫的样子。

金带枕:以金带妆饰的枕头。

金带枕:因亦借指所爱之人的遗物。

宫锦:皇宫中所用锦绸之类,这里指床上用的被垫均用宫锦所制,言其富丽。

凤凰帷:绣有凤凰的帷帐。

柳弱:即弱柳,嫩柳。

蝶交飞:谓蝴蝶上下双飞,交互嬉戏。

辽阳:今辽宁省辽河以东,当时是边防要地,征戍之人所居。

梦中归:梦中见到征夫归来。

创作背景

温庭筠与幼时的鱼幼薇结识并互生情愫,因两人的年龄差距温庭筠选择了逃离。鱼幼薇选择了温庭筠的朋友李忆,却因李忆的懦弱被逼出家。被仇恨和欲望填满的鱼幼薇最终走向了刑场。行刑前的那一夜,温庭筠失眠了。他披衣而起,吹起了《诉衷情》,用笛声寄托自己的思念。展纸在案,挥毫泼墨,按《诉衷情》的调子填了这一首词。

赏析

此词多为短句,句间联系词的省略,使整首词显得松散、堆砌;但仔细分析,词中采取以景衬情、以乐显悲的艺术手法,写美好的春景,华美的环境,柳丝蝴蝶共舞的乐景,反衬美梦难成的悲哀,感人至深。篇末点题,又含不尽之意,耐人寻味。

首起“莺语”四个短句,勾勒出莺啼花摇、细雨霏霏的春日正午景象。黄莺,每于芳春之时双飞和鸣,犹五代词人毛文锡咏物词“芳春景,暖晴烟,香木见莺迁。传枝偎叶语关关……百啭千娇相唤。”(《喜迁莺》)的描写。这里简劲地写出“莺语”二字,即以关关和呜的鸟儿起兴引发以下男女情思的描写,与《诗经》中名篇《关雎》之首起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用比兴手法相同。“花舞”,谓花枝摇曳,欧阳修《丰乐亭游春》诗之一可作此句注脚。其诗云:“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这“花舞”的意象,即指花摇、花落,孕含着春将归去的惜春、伤春的感怀。一“舞”字,更给人以迷乱之感。“雨霏微”三字,又为词带来了迷蒙霏微的意境,那轻柔飘动的雨丝,隐含着幽细隐微的愁绪,正是“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纱》)。这样的景物、环境氛围,都为词人以下抒写征妇之怨,作了很好的铺垫。

接下“金带枕”三个短句,由室外莺语花舞雨霏微的自然景色,转至室内床榻陈设的描写。“金带枕,宫锦”,极言枕之华美。是说在闺室卧榻上,放着精制的枕头。这种枕头是用皇宫中才有的宫锦制成的,还配着金线制作的绶带。这漂亮的枕头,原来是心上人留下的,自然会睹物思人。“凤凰帷”,谓床的周围,张挂着用绣有凤凰图案的丝罗制作的帷帐。此处“凤凰”作为无生命的装饰图案,从表层意思看,是在点染女主人公居室内环境的富贵华美;从历代深层意蕴看,与温词中常见的“金鹧鸪”、“绣鸳鸯”、“双鹞办”等鸟类意象相同,都在托物传情。联系全篇看,这里借雌雄偶居不离的鸳鸯,正反衬出思妇的独处、寂寞。因而“金带枕,宫锦,凤凰帷”,三短句依次排出,实际暗示的仍是离人意象。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赏析 篇4

“芙蓉金菊斗磐香”句中的芙蓉(指荷花)和菊花都是秋季里开放的花。词人写秋日里万花纷谢唯有芙蓉和满目金菊竞相绽放的景致,不单纯是写景,同时交待了季节。下句“天气欲重阳”则更进一步点明节气。中国古代有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便是中国唐代大是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词人直言重阳,为后文登高写景做了铺垫。“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两句正面写景。临高而望,远方村落星星点点,在霜叶染成的红树之间点缀着片片的秋草和茂叶凋零之后的树的枝丫。在秋日艳阳之下,如妙笔彩绘的图画。至此,秋日如画美景,词人昂然游兴,跃然纸上。上片以流畅的笔墨描绘出重阳节前秋日登高所见景致,情思恬淡自然,语言明净清新,不饰雕琢,亦不失于浮浅。

下片起首三句九字皆写景。“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画卷舒展于天地之间,写景气势恢宏,意境旷达间流露着淡淡的忧伤,并使上片中秋色如画的静物描写进一步成为动态描写,语言生动秀洁,精炼浑成。至于由此而起的思量之情则是触景而发。极目高远,尽见天地之间蓝天白云,秋离气爽。恰此时望见大雁天边而来。鸿雁传情之说古亦有之,词人由此联想起远方疏亲密友,引起对远方亲友的怀恋是十分自然的事。在前词丰厚的铺垫之上,聊以“无限思量”叙寄情思,又戛然而止。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绝,蓄意绵绵,情溢词外。词的下片在写景的基础上,融入情思,增添了词的内涵。

诉衷情,诉衷情吴激,诉衷情的意思,诉衷情赏析 篇5

《诉衷情·钱塘风景古来奇》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钱塘风景古来奇。太守例能诗。先驱负弩何在,心已誓江西。

花尽后,叶飞时。雨凄凄。若为情绪,更问新官,向旧官啼。

【前言】

《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是宋代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对钱塘江风光和长官诗才的赞赏,下片借当前萧瑟凄凉的秋景,烘托送旧迎新时难堪的情绪。全词采用用典的写作手法,有对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物的评价,更有细致的心理刻画,言简而意长,表现出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

【注释】

①诉衷情,词牌名,唐教坊曲。唐温庭筠取《离骚》“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之意,创制此调。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②迓(yà):迎接。元素:杨绘,字元素,绵竹(今属四川)人。宋仁宗皇祐年间中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六月,自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移知杭州,八月到任。述古:陈襄,字述古,号古灵先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北宋理学家、“海滨四先生”之首,宋仁宗、宋神宗时期名臣。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罢任杭州知州,赴陈州任知州。

③“太守”句:傅干注:“白乐天(居易)为杭州太守,善诗。初,乐天为苏守,刘禹锡以诗寄乐天云:“苏州太守(当作“刺史”)例能诗,西掖(yè)吟(当作“今”)来替左司。”

④先驱负弩:指在前面迎候的官员。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负弩(nǔ):背着硬弓。弩,用机械发射的弓。

⑤誓江西:誓江作浙江,这里指钱塘江。西,向西面飞,此处活用为动词。

⑥若为情绪:等于说何以为情,或难以为情。按此句与后二句为倒文,应当依照“更问新官,向旧官啼,若为情绪”这一语序来解释。

⑦更问二句:原南朝陈代乐昌公主诗:“此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按“新官”指后夫隋越国公杨素,“旧官”指前夫陈太子舍人徐德言。 “更问”二句,互文,“新官”、“旧官”前后互相包涵。“向旧官啼”,当是“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的省文。

【翻译】

钱塘江风景从古至今都可称为奇丽,按照惯例,太守都能用诗词表情达意。我这个背负弓弩的先驱在哪里?我的`心已飞到钱塘江以西。春花落尽之后,绿叶翻飞之时,细雨凄凄。眼下我正怀着怎样的一腔情绪?怎敢面对新官,向着旧官的背影哭哭啼啼。

【赏析】

上片分两层。前两句为一层,写对杭州风光和长官诗才的赞赏。“钱塘风景古来奇”一句,是对杭州美景的高度概括,涵盖了时、空两个方面,用一个“奇”字点明了它的审美特征。杭州是两个太守做官的地方,从这里落笔来写就十分自然了。接着,由地方写到长官:“太守例能诗。”这句由唐诗“苏州刺史例能诗”变化而来,移用于唐时在杭州交接的新、旧太守,便很精切。旧太守陈襄是位诗人,在杭州与苏轼多有唱和,有《古灵集》存世。新太守杨绘也是位诗人,原有集,已佚,《全宋诗》尚收其诗十首。杭州“太守例能诗”,后来成了佳话,连苏轼本人也包括在内了(苏轼在宋哲宗元祐年间出任杭州知州)。后两句为又一层,写对迎候新太守的场景的想象:走在前面迎候新太守的官员在哪里呀?我的心已经从钱塘江向西飞去了。因为杨绘取道西面的苏州,所以词人说“心已誓江西”。两句通过想象和心理描写,显示了迎接新太守的热情和真诚。

下片借当前萧瑟凄凉的秋景,烘托送旧迎新时难堪的情绪。“花尽后,叶飞时,雨凄凄”三句,描写了秋天花谢叶落,苦雨淅沥的景象,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浓厚气氛。如此着笔,完全是为了烘托送旧迎新时的难堪:“若为情绪,更问新官,向旧官啼。”意思是说,还要问一问两位太守,当新官面对旧官,杭妓哭笑不得的时候,你们的感受如何呢?其所以如此问,是因为唐宋时赴任迎任,有官妓为先导的风习。这里运用了乐昌公主破镜重圆的典故,却作了“质”的改造,使原来的“悲剧”变成了“滑稽剧”。试想对身为官妓的“杭妓”来说,前任“旧官”与后任“新官”杭州太守哪里是什么前夫、后夫?既然如此,又哪里谈得上什么哭笑不得!词人这样写,只是一种游戏笔墨,向两位同僚寻寻开心,从另一角度看,也可以说是友谊的一种表示。

【诉衷情,诉衷情吴激,诉衷情的意思,诉衷情赏析】推荐阅读:

诉衷情,诉衷情周邦彦,诉衷情的意思,诉衷情赏析07-13

《诉衷情·眉意》翻译赏析06-08

上一篇:未来的你肯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你下一篇: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