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基本教育(共8篇)
2、国防动员的逻辑起点:
(一)国防动员起源于战争,(二)国防动员伴随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三)高技术局部战争把国防动员推上了新的高峰,(四)战争尚未退出历史舞台,国防动员任重道远。
3、国防动员的核心内容:
(一)战争力量构成的基本要素
(二)战争初期的主动靠“转化”战争潜力夺取
(三)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取决于战争潜力的“转化”能力
4、国防动员的实施主体
(一)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
(二)国防动员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三)国防动员必须由国家的法律、制度作保障
5、国防动员的主要对象
(一)人力资源
(二)物力资源
(三)财力资源
(四)人力、物力、财力具有互融性
6、国防动员的基本功能主要有:“积蓄”功能、“转化”功能、“连结”功能、威慑功能、复员功能。
7、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
一、国防动员是确定军事战略的重要依据
二、国防动员是国防行为的核心内容
三、国防动员是实行国家总体战的有效组织形式
四、国防动员是实现国家安全与发展目标的中枢
8、国防动员的主要类型:总动员和局部动员、秘密动员和分开动员、应急动员和持续动员、其它动员
9、国防动员的基本领域:是指具有一定特性的国防动员活动的范围。其基本领域可以划分为:政治动员、武装力量动员、经济动员、科学技术动员、民防动员(人民防空动员)、支援前线动员等。
10、政治动员的主要内容
(一)贯彻进步的政治精神
(二)开展群众工作
(三)扩大国际统一战线
11、武装力量动员是国防动员的核心:是战争的直接承担者、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前提条件、在国防动员中占据中心环节。
12、武装力量动员的对象:
(一)现役部队动员
(二)后备兵员动员
(三)民兵动员
13、经济动员的内容:
(一)工业动员
(二)农业动员
(三)建筑业动员
(四)运输业动员
(五)信息产业动员
(六)贸易动员
(七)财政金融动员
(八)卫生力量动员
14、动员潜力统计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国防后备力量
二、物资生产与储备
三、人民防空
四、交通运输
五、信息通信动员
六、科学技术
七、装备动员
八、宣传教育
15、国防动员体制的构成(一)动员领导、决策机构
(二)动员协调机构
(三)动员执行机构
(四)基层动员机构
16、我国国防动员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权: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国防动员职权:国防动员实施的决定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其他机关既不能代替,也不能通过授权来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国防动员实施决定的内容一般包括:动员规模、动员对象、动员方式、动员时限等。解除国防动员实施措施的权限和程序与决定实施国防动员相同,都由其做出决定。
(二)国家主席的国防动员职权:国家作出国防动员实施的决定后,通常由国家元首发布动员令。国家主席发布动员令的前提条件是依据只能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也只有通过国家主席发布动员才能产生法律效力,才能赋予实施。
(三)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国防动员职权:动员准备和动员实施工作是由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共同领导的。具体职权是:
1、制定国防动员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2、提出实施国防动员议案。
3、组织国防动员实施。
4、行使应急处置权。
(四)地方人民政府的国防动员职权:
1、贯彻和执行国防动员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2、组织本行政区域的国防动员实施。
(五)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的国防动员职权:主要是参照《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有关部门的国防动员工作职责。---主要通过武委会
(六)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的职权:基本职权是组织、指导、协调国防动员工作。
17、国防动员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
(一)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及办事机构:1994年11月29日,经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正式成立。主要任务是:贯彻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组织实施国家国防动员工作;协调国防动员工作中经济与军事、军队与政府、人力与物力之间的关系,以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平战转换能力。
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公室(日常办事机构)、国家人民武装动员办公室(总参动员部)、国家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国家发改委)、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总参作战部)、国家交通战备办公室(总后军事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总政治部)。
(二)各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由军区司令员担任,副主任由军区分管副职领导、战区内省级国防动员委员会主要领导(省长、自治区主席、直辖市市长)担任,委员由军区司、政、后、装主要领导,空军、海军、二炮部队领导、军区机关有关业务部门领导,各省军区司令员等担任。
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公室、人民武装动员办公室、经济动员办公室、人民防空办公室、交通战备办公室、政治动员办公室、信息动员办公室、装备动员办公室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动员委员会:省以下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一般由党委书记任第一主任,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军事机关主要领导任常务副主任,党、政、军相关部门领导担任委员。(如防城港市2006年国防动员委员会成员)
18、国防动员法规,可分为4种类型:一是按照法律效力可分为基本法和专项法:如:《国防动员法》,是我国国防动员领域的基本法。《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是国防动员有关的专项法。二是按照涉及领域可分为综合性法规和专业性法规:三是按照包含内容可分为专门规范国防动员,四是按照创制主体可分为全国性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2010年2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同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签发主席令予以公布,该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20、国防动员法共14章72条,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立足建立健全基本制度二是着眼科学总结实践经验三是注重突出重点内容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主要内容有:
(一)关于国防动员体系建设
(二)关于国防动员的方针和原则
(三)关于国防动员的组织领导体制
(四)关于国防动员计划、实施预案与潜力统计调查
(五)经济建设贯彻国防要求
(六)关于预备役人员的储备与征召
(七)关于物资动员
(八)关于战争灾害的预防与求助
(九)关于公民和组织的国防义务与权利
(十)关于特别措施
22、国防动员准备:
一、国防人力准备:
(一)军事人力准备:保持必要的现役部
队、组建预备役部队、建立群众武装组织、落实预备役制度。
(二)、支援保障人力
准备。
二、国防物资准备:世界各国大都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制定物资平衡计划,在满足国内正常生产、生活和出口需要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物资准备; 第二,掌握主要战略物资的生产能力、流向和社会占有情况; 第三,加强重要物资仓库的保护,并做好疏散、转移方案; 第四,进口国家短缺的重要物资,限制向潜在敌国出口重要战略物资;第五,制定战时市场管制方案和主要生活必需品定量供应方案;第六,加强物资动员机构建设,制定战时物资管理的法律、法令和制度;
三、国防精神准备:国防精神准备可以分为国内和国际两部分。国内的精神准备,就是指国家通过政府、军队和群众团体等有关部门;国际上主要是加强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军事联系。
四、国防组织准备:包括完善动员体制,健全动员法规,建立动员制度,制定动员计划等。
五、国防外交准备:
23、新时期我国动员准备的原则:
一、服从大局、协调发展
二、打牢基础、突出重点
三、注重质量、提高效益
四、军民兼容、平战结合24、国防动员实施的特点:社会性、计划性、强制性、紧迫性
25、国防动员实施的基本程序:
一、动员决策
二、发布动员令
三、加强动员机构
四、修订动员计划
五、组织调动国防资源
26、国防动员实施:是运用国家的权力将国防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行动,是国防动员由准备付诸实行,由动员计划变成动员行动的过程。
27、战后复员是指国家由战时状态转入平时状态。战后复员的意义:
一、复员是战后不可逾越的阶段。
二、复员是保持战后国家政治稳定的需要。
三、是战后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经济的需要。
四、是国家战后提高国防建设水平的良好契机。
28、战后复员的内容:武装力量复员,经济复员,政治复员,科学技术复员,人民防空复员。
29、战后复员的基本要求:
一、正确选定复员时机。
二、集中领导,统一组织。
三、与国家安全和发展相一致。
一、国内高校国防教育基本实践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从“七五”时期起步, 到“九五”期间已经初见雏形。党和政府对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一直非常重视, 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使这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从1985年开始, 按照新《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和教育部、解放军三总部等八部委文件精神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以来, 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因此高校国防教育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 有了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一, 制定相关法律把国防教育提升到法律层面。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在立法中被鲜明地提出, 《宪法》、《兵役法》、《国防法》都有相关规定。各省各地区也制定了符合本地区的国防教育法规, 自1989年3月, 山西省出台了第一部地方性国防教育法规后, 全国先后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制定了本行政区的国防教育法规。
第二, 初步完善了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我国从1985年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试点军训以来, 绝大多数军训试点院校都成立了军事教研室, 与武装部合署办公。但在随后的高等院校机构改革中, 除一些高校保留原有的武装部 (军事教研室) 机构以外, 很多高校的军事教学机构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 出现了武装部与学生工作部合并成为学生工作部或者两者合署办公;武装部与保卫部合并, 成立武保部;武装部与体育部合并, 成立军体教学部;军事教研室合并到人文学院, 武装部合并到其他部门等情况。
第三, 确立了以军训为主, 军队干部的选拔培养为补充、以其他国防教育活动为拓展的多元模式在我国普通高校, 学生军训是国防教育的基本课程。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2001年5月29日联合下发的《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精神:学生军训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 学校要纳入教学计划。
第四, 国防教育的成效已在高校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中得以体现。2005年, 全国基本实现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学生军训, 即凡有条件的地区, 普通高等学校都已经开展了学生军训。大学生在学校的国防教育和训练中初步掌握了军事技能和知识, 了解了军人, 不少人在毕业后自愿加入到军队中去。
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在起步晚的情况下, 有了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国防教育尚有许多应改革和完善的方面。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别的国家在普通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先进经验, 从而促进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建设的深入开展, 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国外国防教育基本实践
目前, 美国、俄罗斯、英国、印度等国家的高校国防教育, 从立法到建立体制, 从军训目标、施训模式、经费保障、教员队伍到教学大纲、军事训练和学籍管理等方面, 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工程。
第一, 依法施训, 建立完善的军训管理体系。为加强高校的国防教育, 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军训管理体系。美国制定有《国防法》、《国防教育法》, 使地方高校的国防教育有法可依, 真正做到依法实施。俄罗斯新颁布了《俄联邦兵役义务与服役法》和《俄联邦预备役军事集训条例》等法规, 确定了包括大学生军训在内的预备役军事训练等一整套制度。其中对大学生军训规定得具体、明确、可行。另外, 美、俄、英、印等国的地方高校学生军训完全纳入了国家动员体制, 正式作为军队训练现役和后备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了完善的领导管理体系。在美国, 地方高校的学生军训作为军队培养未来军官的一个教育分支机构, 由国防部和陆海空三军军种部统一管理与指导。在国防部, 由主要负责人与预备役事务助理部长领导, 各军种部训练部门均设有专门管理机构。例如, 陆军部设有“后备军官训练团”管理处, 下辖4个管理区, 专门负责管理各地方高校的军训工作。陆海空三军还在各地方高校设有具体负责招生、教学等事务的军事学部, 自上而下形成了军队学生军训管理体系。俄罗斯不仅形成了从国防部、有关军种和高校所在军区至高校军事教研室的军队学生训练管理体系, 而且各管理层次的职责很明确。例如, 国防部的职责是:参与制订培养预备役军官的国家教学标准、训练大纲和教学法;协助地方高校为军事教研室提供必要的设施, 拨款修建训练基地;经地方高校同意为军事教研室选配教员;根据俄政府规定的标准向参训学生发放助学金补贴等。英军三军特别是陆军、空军, 也建立了完善的高校军训机构。印度则把“国民学兵团”视为二线预备役部队, 在国防部设有专职机构“总监署”, 下设有陆海空三军种负责机构, 各学校分别对口编为陆海空学兵团队。
第二, 以培养预备役和现役军官为主要目标。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国地方高校的学生军训, 多以培养预备役或兼有现役军官为目标, 成效明显。美国地方高校中设立的“后备军官训练团”, 每年毕业的学生军官达1.5万名, 有2/3到现役部队, 其余服预备役。目前, 美军现役部队军官中, 有30%的将官和40%的校、尉军官是毕业于“后备军官训练团”的, 其储备的后备军官多达80万人。海湾战争中, 美军后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混合编组, 同时动员, 收到良好效果。美国防部在海湾战争的总结报告中曾特别提到, “从高校后备军官训练团毕业的‘学生官’表现尤为突出”。在俄罗斯, 各高等学校的军事系和军事教研室都是按预备役军官的训练大纲对参训学生施训, 学生毕业后被统编入预备役或现役, 并授予相应的军衔。从1993年起, 俄罗斯每年征召1.8万在校毕业生直接入伍服现役。英国在地方高校组建了大学生军官训练团 (队) , 负责培训预备役军官和现役军官, 此外, 英国还委托伦敦、剑桥、牛津等大学代培专业技术军官。印度高校的“国民学兵团”主要是培养预备役人员, 但有几所军官进修院校主要是培养现役或预备役军官。
第三, 基本形式是组织学生军事训练。在发达国家的地方高校中, 对大学生军训的基本模式是组建专门的军训团体, 就如同在地方高校中开办了“军校”。美国在500余所地方高校中设有“后备军官训练团”, 其中, 陆海空三军分别为315所、56所和152所, 每年招收新生6.5万人, 注册在训学员每年可达11万人。英国陆海空三军分别在大学中组建了专门的军官训练团 (队) 。其中, 陆军称为“大学军官训练团”, 共在72所地方院校中建立了16个分队, 空军在64所大学中建立了16个航空训练中队。俄罗斯在地方院校设有军事教研室, 负责对大学实施军训, 而且还在地方高校中设有军事系。在实际做法上与美国、英国等国相似, 即采取了合同制的军训模式, 所有的报名参训的大学生, 必须与军事教研室签订参训合同, 而后按合同组织施训。
第四, 把国防教育纳入高校教学工作轨道。美国、俄罗斯、英国、印度等国把以学生军训为基本形式的国防教育视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纳入了以教学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轨道。一是教学机构健全。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国都在参训学校设有负责教学的军事教研室。例如, 美国称为军事学部, 由1名主任、2名-4名军官和1名-2名军士长组成, 在行政和业务方面受有关军种部门和地方院校的双重领导, 负责军训团体的招生、教学 (训练) 、人事管理等各项工作。二是师资队伍健全。军事教研室的军事教员由军方与地方院校协商后派出, 这些人一般为现役、预备役军官, 受过高等教育, 有的还规定了最低任职期限 (美国为3年) 。三是经费有保障。一般由国防部列专项解决。例如, 美国后备军官训练团的经费, 全部由国防部承担。此项费用列入预算由国会单独审核批准, 并且不准挪用。具体费用也有明确规定, 如奖学金、夏令营补贴等。四是有正规的管理体系。从招生、教学、管理到毕业受衔、分配, 各方面完全按照规定程序实施。招生为自愿申请, 军方按规定条件审批, 择优录取并签订合同。在教学训练管理中, 参照正规军事院校的方式方法进行, 建立了教学计划、学籍管理、训练管理、教学保障、考核、奖励与淘汰等一整套制度。五是课时、课程安排科学合理。一般与院校其他课程同步进行, 整个就学期间都安排有军事课。例如, 美国每周都有2小时-5小时的军事课;印度为每周6节课, 每年120节课;美、俄、英都明确按与大学生身份相符的培养预备役、现役军官为标准的教学大纲施训。课程时间的安排上也很合理。例如, 美国的基础训练时间短, 高级训练时间长 (约1∶2) ;三军种共同科目时间短, 军种专业技术科目时间长 (约1∶4) ;集中军训 (夏令营) 时间短, 理论课时间长 (约1∶10) 。不仅有必修课, 还有军事类选修课。此外, 还采取按院校专业设置对口施教, 由不同类型及专业的院校分别与陆海空三军对口施教, 并按照三军不同兵种和专业的要求定向培养。
比较而言, 国外的高校国防教育更强调其国防本位, 其目的就是要寓国防教育于各科教育之中, 以更有效地满足国防事业的需要。而我国的国防教育似乎更强调育人的功能, 如德育的功能、素质教育的功能, 这样片面强调的结果无疑使其国防的功能弱化。为突出国防教育的独立性, 我们讨论问题时既要关注它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 更要关注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国防教育与德育, 德育侧重人性, 国防教育侧重国家性, 同样说爱国主义, 美国的爱国主义内涵与我国的会有较大差别。伊拉克战争在美国当局看来是维护国内安全的正当之举, 我们认为是无视他国主权的入侵之举。因此在学科的定位上应强调其目的性, 突出其差异性。关于高校国防教育的定位, 笔者认为:高校是主体, 国防是本位, 教育是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法 (第一章总则第五条) [R].1995-03-18.
[2]、毛泽东选集 (第2卷) [M].人民出版社, 1991.
当前,我国的海洋教育还比较薄弱,国民海洋国土意识欠缺,许多人不知道我国的国土面积还应包括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国民对海洋知识了解不多。据国家海洋局对我国国民的调查,在调查对象中,对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基本的海洋知识能正确理解的分别只占5.4%、4%、4.2%,大多数受访者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了解甚少。因此,加强海洋教育,让国防教育走向海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课题。
重要的地位——海洋国防观念影响大局
发展依靠海上。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米斯托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海权理论之父”马汉指出:“海权对世界历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纵观近代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不依靠海洋。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成为近代海上强国,建立起庞大的殖民体系。17世纪,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和“海上马车夫”荷兰,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国的崛起正是从总统老罗斯福把马汉的海权理论带进白宫后开始的。二战后美国迅速控制了世界海洋,从而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我们的近邻日本,就是在领受了美国佩里舰队叩关的屈辱后,树立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强国目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近现代海洋强国都成了发达国家,而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增强全民和国家层面上的海洋意识。
利益取之海上。海洋空间是继陆地空间之后人类又一个重要生存与发展空间,有着丰富的资源。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拥有陆地上具有的一切矿物资源。地球上的生物资源80%在海洋,世界可开采石油储量的45%在海洋,海水中铀的储量相当于陆地总储量的4500倍,全球可燃冰储量是现有石油天然气储量的两倍,海水聚变技术有望满足人类500万到1000亿年的能源需求。随着陆地资源日益减少,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显得越来越重要。联合国将21世纪称为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亚太地区正成为全球发展的重点。20世纪初美国总统老罗斯福就预言说:“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在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唯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向海而兴,背海而衰。海洋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战略空间。
危险来自海上。明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在航海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事实正是如此,近代中国的苦难就是从海上开始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的100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我国的大的军事行动就达84次之多,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域被两条岛链所围困。在第一岛链,美国部署有军事力量,依托海空基地群对我构成了军事威慑。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加大兵力部署,加强对我遏制的力度,还抛出了“空海一体战”理论来对付我国。
安全系于海上。海洋是一个国家的国防前哨和门户,在防止敌人从海上入侵、保卫国家领土和海洋主权上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美国在全球16个海上咽喉要道和重要海域都投放有兵力,确保战时能封锁他国海上航运和海军力量,维护美军的航道,近年来更加强调“以海制陆”。加强海防、掌控海权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当前,随着全球性的“圈海”运动此起彼伏,各国争夺岛屿和海洋资源的斗争日益尖锐,我国的海洋权益受到威胁。面对岛屿被蚕食、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的严峻形势,维护海洋权益的斗争任重而道远。另外,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2012年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6.4%,再创历史新高。石油等战略资源进口主要依赖海上运输,对外贸易也有赖于海上运输,海上交通线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保障远洋生命线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可见,海洋不只是战略争夺的途径,而且已经成为战略争夺的主体,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
深厚的积淀——中国海洋文化传统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的古代海洋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传世古籍《尚书》中就有“四海会同”、“环九州四海”、“江汉朝宗于海”等记载,《尔雅》有“物产富饶为陆海”的认识,韩非子强调“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管子指出“利在海也”。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由于紧紧抓住了“渔盐之利”,从而发展为“海之王国”,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和“战国七雄”之魁。早在秦朝,徐福就已经开始东渡,横跨大海。中国造船技术的发达和指南针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航海技术,开创了世界航运史上的新篇章。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就与陆上丝绸之路并驾齐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远的海上航线。明代中国的航海业达到了顶峰,郑和率2.7万多人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8年,使得当时的永乐年间成为明朝最鼎盛的时期。
猛然惊醒的近代海防思想。1430年左右,昏聩的明朝统治者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闭关锁国,厉行海禁,严令“片帆寸板不得入海”,使中华民族错过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大好时机,客观上也造成了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盛行。成书于倭患严重时期的《筹海图编》认为,明朝通商屡禁不止、倭寇屡剿不灭的根源在于错误的海禁政策,根除倭患的方法在于通贡开市,应在沿海岛屿、重要海路等“要会之地”设置强大海军,并且“南北会哨、昼夜扬帆”,定时巡视海面,“直欲邀击于海上”,提出了“哨贼于远洋”“击贼于近洋”“歼敌于将登”的整体防御策略。其作者郑若曾还振聋发聩地提出了“经略海上”的先进思想。从明朝延续到清末长达400年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彻底击碎。惨痛的教训使有识之士猛然惊醒,许多仁人志士开始放眼看世界,提出了加强海防的良策。林则徐指出:“有船有炮,水军主之,往来海中,追奔逐北,彼能往者,我亦能往。”魏源则呼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要学习西方先进的船炮,建立一支新式海军。左宗棠强调加强海防的重要性,提出建设一支近代海军加强海防、抵御外侮。清朝末年还展开了一场关于塞防与海防的大讨论,当政者由传统的重视塞防向塞防、海防并重转变,开始筹建海军。随着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中国再次陷入了有海无防的困境。
逐渐萌芽的现代海权意识。清末以来来自海洋的严重危机,唤醒了少数中国人的现代海权意识。民国的海权思想以国父孙中山为代表。孙中山从进化论出发,认为海权对近代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掌握了海权国家才可能强盛,并阐述了世界海权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实际,指出国家独立、恢复主权是争取海权的前提。他强调:“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于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孙中山的考虑有四点:一是提高海军地位,二是兴船政,三是建东方、北方、南方港口,四是争夺太平洋制海权。国民政府海军部长陈绍宽则数次主持制订海军发展计划,谋求在立足防御的同时,海军能够在海上与入侵之敌作战,“获得中国海之制海权”。他提出了将中国沿海划为4个海军区、建造20艘航母的宏伟设想。但国民党长期忙于内战,根本顾不上海军和海防建设。抗战开始时,国民政府的海军几乎没有与日军进行过一次海战。
普遍的选择——国外海洋教育经验可资借鉴
美国把地理和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一起,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五门核心课程。美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施海洋补助金计划,资助海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吸引科研人员开展海洋科学研究,从事海洋咨询和服务活动等。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在2004年向国会提交了长达610页的《21世纪海洋蓝图》报告,提出了全新的海洋管理理念和具体明确的行动措施,提出要强化国民的海洋意识,建立协作的海洋教育网,协调海洋教育;要把研究和教育结合起来,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海洋教育,加强对高等教育和未来海洋工作力量的投资,满足未来对海洋队伍的需要;要对所有美国人进行终身海洋教育。在每年一度的海军节,美军包括航母在内的军舰都向公众开放,吸引大批公众前往参观,起到了良好的国防教育效果。
2005年日本经团联发表了《关于推进海洋开发的重要课题》,向日本政府建议将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联合起来,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开设海洋教育课程。2007年4月日本通过了《海洋基本法》,此法成为日本的海洋宪章,明确指出了地方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对国家海洋权益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第28条则详述了国民应具备海洋意识,应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日本教科书对日本的各个属岛如数家珍。日本小学教科书这样宣传:“我们没有土地和资源,只有阳光、空气和海洋。”每一名小学生都会接受这样的观念:日本的未来取决于海洋。每年7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是日本法定的海洋日。届时,沿海都市都举办蓝海节,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海洋工作者,还举办向公众开放海上巡视船等活动,强化国民的海权意识。
韩国对国民的海洋意识培养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从向幼儿园提供各种海洋玩具,到小学、中学逐步增加海洋教学内容,再到大学开设海洋专业,海洋意识教育逐步深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海洋观培养体系。
英国于2009年11月由王室批准了《英国海洋管理、保护与使用法》,简称为《英国海洋法》。该法强调海洋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每个国民都有义务保护海洋环境,也有义务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鼓励公众参与决策与管理海洋、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时代的呼唤——全面推进海洋国防教育
以领导为重。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后,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研究制定了海洋发展战略,重视海洋教育对海洋经济的促进作用,开展了一系列包括海洋国防教育在内的活动。进入21世纪,海洋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各发达国家,都非常强调对海洋管理者素质的培养。因此,要把各级领导特别是海监、海事、海警、海关、渔政等涉海部门的领导作为海洋国防教育的重点,突出海洋安全形势、海洋地理环境、海洋国际法等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使他们确立“陆海统筹”的理念,树立海洋安全观、海洋价值观、海洋发展观,更加积极主动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对他们开展海洋国防教育非常重要。应根据学生的成长周期,深入开展海洋国土观、海洋国防观、海洋权益观的教育。有计划地组织编写出版各类海洋读物和海洋知识丛书,推进海洋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活动,使学生从小就开始了解海洋、认识海洋、熟悉海洋、关注海洋。将海洋国防教育与学生军训相结合,与军事理论教学相结合,与历史、科学、思政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相结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益。采取宣传橱窗、校内广播、知识竞赛、辩论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营造浓厚的氛围。注重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过军营夏令营,参观海军部队和军舰,提高教育效果。
以公民为基。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海洋国防教育是项基础性工作。应加强海洋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建设一批海权教育馆、海防博物馆、海洋科技馆和水族馆等设施,赋予其国防教育功能。加强海军舰艇与命名城市的双拥共建活动,不断拓展海洋国防教育的途径,增强群众与海洋、海防、海军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结合“蛟龙”号深潜、“雪龙”号极地考察、“大洋一号”科考、海监执法保钓、海军远洋护航等活动,开展教育,扩大教育成效。
21世纪,国防已经是国家最基本的保障。如今,美、俄、日等国接二连三的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研制现代化武器,这是为什么呢?都是为了加强国防。这是因为国防是至关重要的。
在我心中,国防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毛主席曾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呀,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防实力弱,那么那个国家的政权就不可能稳定。伊拉克和阿富汗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要是伊拉克和阿富汗有强大的国防力量,美国还会侵略他们吗?没有强大国防的国家早晚会被任人宰割的。国家的安稳都不能保障,人民怎么能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在我心中,国防还是和平的象征。如果每个国家都有强大的国防,那么世界上很少有战争。发展国防并非是去侵略其他国家,而是要捍卫自己国家的和平。我国作为联合国任理事国之一,有维护和平的责任,所以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维护世界和平。
尽管已经远离了金戈铁马饮水河,尽管已经用不着再醉里挑灯看剑,尽管现在我们已经意气风发走近新时代。可是,朋友在你的心中是否还有着一片绿色呢?这绿色是硝烟散尽后对阳光的述说,这绿色是悬挂在和平年代耳边的警钟,这绿是流动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版图上吉祥的风——国防。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在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进步,社会也变得更加文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素质也越来越高。和平与发展成了当今社会的主题。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国防只有在战争年代才值得重视,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显得多余了。可是,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作后盾,无论多强大的经济也会化为乌有。
我们没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美好愿望和宏伟蓝图,可是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威胁到全世界的和平。人民军队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没有国防,就不会有和平稳定的发展局面;没有国防,人民的生命财产就无法保障。
在我心中,国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防事业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引以为自豪崇高的事业,而从事国防事业的人是我们新时代最值得尊敬的人。当今的中国社会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幸福美满,国泰民安,这全靠我国有一支值得人民信赖,给人民带来安全的人民军队,有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
国防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是经济建设的安全保障,是独立自主地行使外交权的强大后盾,是保证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重要支柱。没有国防,就没有国家的安全“没有国家的安全,人民的生存,生命就没有保障。
我们青年人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参加国防教育能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从而增强对国防的义务感、责任感和坚决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
每年九月第三个星期六是全民国防教育日,这是和平年代历史对现实的警醒,我们怎能忘记那段沉重屈辱的历史?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还不是因为当时国力薄弱,清政府腐败无能吗?圆明园被洗劫一空,多少珍贵的文物流失海外,这是多么沉痛的教训啊!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但只要我们国力强盛,军事过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等不安全因素仍威胁着人类安全。[2]局部战争此起彼伏,能源争端日益尖锐。发达国家不断向世界各地施加影响。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西化的企图从未放弃。我国在国防安全上存在诸多不乐观的因素:其一陆地疆界和海岸线漫长。这些地方在战时都极有可能成为侵略者入侵的门户。其二邻国众多,安全环境复杂。陆上与14个国家接壤,在海上与八个国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某些邻国野心勃勃,大国沙文主义思想日益明显。其三边疆存在不稳定的因素。近年来东突势力日益猖獗,威胁我国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对我国领土的完整统一构成威胁。
2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任务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抓住世界总体趋于和平、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的大好时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埋头苦干,综合国力得到明显增强。但我们的国防意识相对淡漠了,国防教育放松了。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长在红旗下,远离炮火和硝烟,生活在幸福甜蜜之中。殊不知,能有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恰恰是我们祖国拥有强大的国防所致。近年来极少数人逃避兵役、不参加民兵训练、、不愿意报考军事院校等问题,都是国防观念淡化的具体表现。
二。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现状
1、国防教育机构与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高校绝大多数都已成立了相应的教学组织——军事教研室(占85。3%),其余院校的任务暂时由武装部或其他部门代管。各校专职军事教师队伍现状除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化(30-49岁的占61。4%)之外,学历结构中,大专学历占40。3%,特别令人不安的是有12。5%无学历,5。9%为高中毕业学历;从职称来看,问题更显突出,无职称者竟达46。5%。
2、教学模式与时间安排
国防教育课的教学宗旨是培养国防观念和素质,学习军事知识与技能,达到预备役军人应有的水平。为达到其教学目标,现在多选定在校训练方式(占49。0%),也有近1/4的学校将学生送到部队训练(占25。0%)。目前各校的国防教育几乎都分为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两步进行。
3、课的性质与考核
现在虽然不少学校已开设了国防教育课,但是其地位、内容、考核等重要教学活动尚有较大差异。例:绝大多数学校把国防教育列为必修课(占96。2%)。但是至今尚有13。8%的学校把国防教育考核成绩单独核算,不列为升留级总成绩之中。这样,国防教育在整体教学乃至学生的心目中自然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
4、经费投入与建设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下达经费的学校人均经费达到上级要求的只占16。7%,基本达到的占51。6%,经费缺口较大的占31。7%。由于经费紧缺,导致国防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条件的制约,影响其发展,其课程建设有较大难度。
三、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未形成统一,致使组织机构设立和管理体制方面缺乏健全的功能。目前,由于对高校国防教育重要性思想认识有偏差、不统一,加之目标不明确,因而使得其综合教育功能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始终处于低层次阶段,之所以这样,归根结底因为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不健全。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开设课程不够规范,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一是编制不落实,全国157所试点高校中有教师编制的为109所,占试点高校总数的69。4%。二是教师的科研水平普遍不高,使国防教育工作难以向纵深发展。三是缺乏形象直观的电化教学器材,大都存在不配套问题。
3.教育内容不够统一规范。目前,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教育对象,尚未建立系统规范的国防教育体系,缺少针对各个层次和对象的规范化教材。没有注重教育效果和国防教育的方法手段。开展国防教育,仅仅满足于讲了几堂课,组织了几次活动,没有更多地注重教育效果。
4.经费保障不够有力。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对经济建设投入力度大,而安排用于国防教育的经费却十分有限;有些没有把国防教育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适当增加。
四.对策研究
从上述现状分析,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具有社会和现实意义,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也是必要的、可行的。所以探讨研究对策是当务之急。
1.强化三种国家意识,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指国家主权意识、国家利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这是关系国家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也是人民利益的根本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高校国防教育正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国防观念。
2.国防教育法制化。高校国防教育要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必须有法律作保障,要立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明文规定高校必须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并作为评估高校的一个体系,促进高校领导的重视。国防教育应逐渐成为一个学科,进行研究持续发展。争取各方面的投入和建设。
3.应指令性明确规定国防教育在高等院整体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必修课程之一,纳入教学计划,并将其考试成绩计入升留级条件之中。
4.军事教师(指专职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结构,从长远发展来看,是关系到国防教育课程的深入发展、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今后要组建成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军事教师的70%应具有大学本科学历,30%具有硕士学位,军事教研室的职称构成应接近1∶2∶4∶3(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
5.为确保国防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应大力提倡结合实践开展国防教育的软课题研究工作;国家有关领导部门,应予以支持和关照,创造条件,招标研究课题,召开学术研讨会,使我国的国防教育沿着科学化管理的轨道不断发展。
总之高校国防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知识,具有思想性、指示性、实践性的特点。青年学生通过参加国防教育,有利于正确认识和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从而增强对国防的义务感、责任感和坚决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感,加强组织纪律观念,增强体质,提高劳动技能和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
以增强国防观念为主题的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1978~至今)
这期间的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理念从军事技能训练为主转向以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为核心内容、以增强学生国防观念为根本任务,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逐步走向法制化、系统化、规范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防建设指导思想转移到了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也逐步由战备性的民兵训练转向了以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为核心内容、以增强学生国防观念为根本任务的国防教育。
随着国防教育的法制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加深,普通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逐渐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1991年3月28日,国家教委学校国防教育办公室下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军训工作检查标准(征求意见稿)的通知》,标志着以往只有教育制度没有评估机制的格局开始打破,教育与评估的良性循环开始建立。同年6月国家教委学校国防教育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对试点高等学校学生军训工作进行检查的通知》,指出“为推动高等学校学生军训工作,决定对全国141所军训试点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军训工作进行检查”,希望“通过检查总结交流经验,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军训工作,提高军事课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军训工作向制度化方向发展”。1996年国家教委下发了教防厅【1996】1号文件,指出“为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使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逐步规范化,国家教委决定成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于1997年4月正式成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
200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下发国办发【2001】48号文件,对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军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组织领导、工作机构设置、师资配备、派遣军官管理和训练保障等问题都做出了规定,成为开展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文件中明确规定普通高等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为36学时,军事技能课训练时间为2~3周”。2002年6月,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程教学大纲》,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生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的基本依据,对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做了规定。2004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根据《2003—2005年全国学生军训工作发展规划》,到2005年,全国所有普通高等院校,都要普遍开展学生军训。
也许你会问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我的爸爸曾经是一名军人,我爱看他当兵时的照片,所以对军营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二是因为从小我就非常喜欢看战争片,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也是打仗的游戏,所以我很想自己能够像电影里的叔叔阿姨一样保家卫国。
可是让我万万也没有想到的是,当我非常兴奋地把我的梦想告诉爸爸妈妈时,却被他们狠狠地打击了一下。爸爸妈妈告诉我说,现在的部队为了能够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不仅要求每个军人要有强健的体魄,过人的胆量,还要有丰富的知识。而我长的太胖了,胆子又有点小,学习又不够认真,生活自理能力又不够强,很难达到现代不对的要求。除非我能够从现在开始刻苦学习,加强锻炼,才有可能实现我的梦想。爸爸妈妈还说,梦想是要靠努力才能实现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努力就能够实现的梦想。
爸爸妈妈的话给我的触动很大,我在心中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为此,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锻炼计划:上课认真听讲,每天晚上八点前完成家庭作业并做好第二天课程的预习;加强身体锻炼,每天晚上做十个俯卧撑,二十个仰卧起坐;进行胆量训练,每天晚上睡在自己的房间里,每周自己一个人去上街买学习用品。同时,主动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收衣服、扫地、洗碗、整理房间、擦桌子等等,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1. 战争年代。
在战争年代, 邓小平就很重视爱国主义教育。1929年百色起义后, 为了提高军队的文化素质和战斗力, 他编写教材并亲自授课, 号召红军战士既要做战斗员又要做宣传员, 强调教育要为革命战争、为根据地建设服务。邓小平指出“加强民族的爱国的宣传教育, 无论对本军、友军, 根据地和敌占区的人民, 以及伪军, 都要灌输以民族的爱国的思想, 提高其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
2.“文化大革命”之后。
“文化大革命”后, 百废待兴。1977年7月, 邓小平复出, 对全国各个行业进行了整顿, 尤其是教育行业, 对教育文化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 提出合理的建议。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观点, 指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和劳动后备军是教育战线的首要任务, 反映了高等教育也必须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国防教育也随之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85年7月, 中央发出通知:“要向人民群众进行生动实际的国防教育, 增强国防观念。”随后, 国家教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制定《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 对新一代青年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提出了有效措施。由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国防教育的高度重视, 1987年, 在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 将“加强国防教育, 提高国防观念”写进党的工作报告, 在全国范围内的国防教育活动蓬勃开展起来。
二、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 树立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意识。
邓小平指出:我们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处理问题的。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战略利益出发, 主要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利益……可以看出, 邓小平在强调这种战略利益时, 把它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他认为, 国家利益是有层次的, 在国家利益中, 国家安全与国家主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主权, 就不可能有国家经济的发展, 也就没有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同样, 没有国家安全, 就难以维护国家主权。邓小平反复强调:“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因此, 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利益观, 就成了国防观念的核心。
2. 强调将学校国防教育纳入全民国防教育体系之中。
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领域中的教育现象, 就是按照捍卫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的要求, 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能等方面有计划施以影响的活动。全民国防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邓小平强调, 要广泛进行国防教育, 建立“国家、军队、社会、学校、家庭”的“五位一体”国防教育网络体系, 这是时代的需要, 是历史的责任。
邓小平提出, 要将国防教育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对待, 尤其要加强青年学生的国防教育, 这是国防教育的重点。邓小平指出:“青年是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的将来”, “青年一代的成长, 正是我们的事业必定发达的希望所在”。学校的国防教育构成了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要将国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把国防思想和国防知识有机结合到各门课程中。根据不同的教育层次, 合理安排教育内容, 使广大学生接受系统的国防教育, 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3. 提出将学校国防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是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 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保证。邓小平说:“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 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邓小平倡导加强“五种革命精神教育”, 即“革命加拼命精神, 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 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 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的教育。学校开展的国防教育正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激发爱国热情, 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 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显然, 邓小平的学校国防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所以加强国防教育、提升国防意识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战略举措。
三、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启示
1. 普通高校要重视国防教育, 实现教育途径多元化。
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理论创新精神, 国防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21世纪, 普通高校要与时俱进, 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 把学校国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规划。为了保持国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普通高校要不断规范国防教育体制, 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在《国防教育法》的基础上, 不断加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规范化建设, 使得学校的国防教育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 要认识到国防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基础工程, 国防教育的内容可以转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财富和品质, 可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当前, 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 主要是通过讲授军事课来体现的, 包括军事思想、军事科技、军事技能、国防法规、信息化战争等内容。由于针对国防教育的课堂教学学时有限, 其国防教育功能发挥必然有限, 所以, 普通高校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积极拓宽国防教育的途径, 开辟第二课堂。首先, 除课堂教学之外, 可以组织国防教育专题讲座、设计国防教育宣传栏、组织国防知识竞赛、进行热点问题专题辩论等活动, 在校内形成一种国防教育的氛围;其次, 在学校其他相关课程中, 渗透国防教育的内容, 如“毛泽东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第三,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组织大学生走出去, 到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2.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要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提高国防观念。
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思想, 反映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这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提供了思路。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它是人们对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的牵挂和担忧, 它凝聚着人们炽热的爱国热情, 袒露出人们真挚的爱国情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忧患意识一直是一种爱国传统。当前由于我国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中, 加之物质利益的驱使, 忧患意识出现了淡化的趋势, 进而丧失国防观念。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观念发生变化,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主义现象增加, 这严重影响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此外, 当前国际环境比较复杂, 霸权主义、恐怖活动、分裂主义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观念。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中, 渗入忧患意识的教育,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为部队培养国防力量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国防教育;素质教育;相互关系
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作为我国人口结构中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既是祖国的建设者,同时也是祖国的保卫者。因此,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防教育是指按照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颠覆和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加相应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思想和观念的教育;关于军事科学、国防科技、国防法规、国防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教育;以轻武器射击、战术三防、地形学为主的军事技能教育;以《内务条令》《队列条令》《纪律条令》为主的行为养成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据此,把素质教育分成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及心理素质这五个方面是比较有利于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的。在任何一个国家,素质教育都是提高民族成员素质的奠基工程。实施素质教育更是我国当前基础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和主课题。同时,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国防教育。
从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既有内在的一致性与互补性,又有一定的区别。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对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这些学科知识,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丰富和充实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对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它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素质教育是国防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国防教育取得成果的评价标准,并为国防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动力。而且,素质教育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侧重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理想、信念、毅力、情操、品格、纪律、精神、生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3条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条例的规范下,国防教育通过“军事理论课-集中军事训练-经常性国防活动”的三位一体化教育,将素质教育的五个方面予以展开,特别是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更是集中地进行了强化。
没有国防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它不仅是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的必要载体,同时也是强化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行方法。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富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高校国防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军事训练为主。在教学方面,由于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它不仅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科技实力的较量。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教育围绕高科技战争进行,传授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如微电子、光电子、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这些都能增加大学生的科技知识,使他们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国际形势,开阔视野,培养其忧患意识、爱国意识,并使其智力、心理得到协调发展。在军事训练方面,主要是集中一定的时间,对大学生强制性进行队列、射击实战、以及体能等方面的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部队严明的组识纪律、雷厉风行的生活作风、不畏艰难的吃苦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锻炼健壮的体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并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这样,通过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练就其健康的体魄,丰富其人格修养、情感意识和道德素质。
二、国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国防教育,其作用不仅仅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更能振奋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豪情、凝聚民族斗志,它还表现为从人的意志力层面上升华人的素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共有的思想意识,主要表现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共生存意识、共同利益追求,同时也表现为民族成员为了民族的整体利益不惜牺牲自我的奉献意愿。民族精神的升华,就是爱国主义。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毛泽东对此曾高度概括:“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正是这种团结进取、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爱国奉献的伟大精神,才使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我们的民族之魂。
在当代国际风云瞬息万变的多极化的复杂世界,强化青少年的国防观念,增强其建设和巩固国防的自觉性;对民族的兴衰乃至国家的存亡,都有这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又云:“多难可以兴邦”即患难,能使人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激发其自卫意识,从而自觉地增强国防意识,正所谓“常思危困必无危。”忧患意识是任何国家的人民都需要的但忧患意识又不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自然保护的。国防教育,就是和平时期强化人们忧患意识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国防教育作的好,人们的综合素质就会得到提高,就能经常保持忧患意识,国防建设才能得到重视和加强,只有国防就会巩固,国家才能安定,人们才能在和平的天空下享受人生。因此,有充分必要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坚决与和平麻痹思想做斗争,确保中华民族能在新世纪振奋民族精神,以极大的热情和智慧,积极推动国防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和持久发展。
三、素质教育是指导国防教育的可靠的理论基础
多年的素质教育活动,使得从理论上的研究到实践上的探索,素质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和较为可行的操作方式,这就为国防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基础。国防教育要以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贯穿国防教育的始终,在课程设置、学术活动等方面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色彩。
素质教育有利于克服国防教育中的一些偏差。在素质教育这个标杆的比对下,国防教育在某些方面就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存在着因课时较少而盲目追求近期效果的短期行为和满足于走过场的问题;教育的目标上比较狭窄,只是将其看作是一次军事技能的训练、国防意识的培养;教育内容上层次较浅,缺少针对性和目的性;以课程教学代替国防教育,以知识考试代替精神升华的智育化的教育方式等倾向。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从国防教育的价值观入手,将“入学-军训”的即时教育延展到“日常素质教育”和“长效机制”层面,深化国防教育成果,拓展国防教育的内涵,提高国防教育的效果,建立基于素质教育的国防教育体系。
再有,素质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国防教育的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国防教育的活力源泉。素质教育给国防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宽广的基础和全新的内容:文学艺术能激发人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丰富人的想象力;历史为人们提供正面和反面的经验教训,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可以在创新的路上少走弯路;哲学能够使人在错综复杂的科学问题面前,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多重思维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人们确立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基础,为坚持创新可能遇到的挫折提供继续前进的动力。
新时期,各种竞争的激烈化对人才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国防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防教育者除了对受教育者进行军事理论教育、军事训练外,还应着重强化心理素质教育。要设置一定的难题和障碍,并加强劳动教育和训练,以此磨练其意志,进而塑造其精神,提高其情商,使他们最终拥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力和心理承受力,成为善于化解痛苦,勇于面对危机与不幸,敢于迎接挑战、信念执着、工作努力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下,拓宽各高校国防教育的渠道,拓展教育功能,积极创新,逐步推进,能够极大地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澄清各方面对国防教育的误解,从而为我国国防教育事业找到新的发展契机,为持续深入地开展地方高校教育工作提供充足的动力。同时,用国防教育的手段不断丰富、发展、创新素质教育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强化国防教育的价值观,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创新观念,让新时期的国防教育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邵灵红,欧阳美平.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2]古添雄.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8).
[3]史济纯,高中桥.论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4]黄妍,熊鸿生.论素质教育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作用[J].高教高职研究,2009,(2).
[5]黄妍,金久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09,(3).
[6]黄乐.浅谈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2).